田野调查-如何收集资料2

时间:2019-05-15 07:49: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田野调查-如何收集资料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田野调查-如何收集资料2》。

第一篇:田野调查-如何收集资料2

田野调查-如何收集资料2

资料收集方法的选择要依据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如调查总体的性质、样本规模的大小、调查的目标和重点、调查课题完成的时间要求等等。社会调查中资料收集方法很多,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特定的优点和不足,有着各自不同的适用的条件和场合。比较常用的有:

一、访谈法

访谈法就是访问者直接向被调出者口头提问、当场记录某答案并由此了解有关社会实际情况的一种方法。访谈是一种特殊的人际沟通,主要用于研究需要向不同类型的人了解不同类型的材料的比较复杂的问题。访谈法有两种基本类型:个别访谈,是指访谈对象是单个人情况下的访谈;团体访谈,即是多人同时作为被访对象参与访谈,由调查者搜集资料的方法。

访谈法的优点是(1)非常容易和方便可行,引导深入交谈可获得可靠有效的资料;(2)适用范围比较广;(3)回复率比较高;访谈法的缺点:样本小,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另外,无法控制被调查者受调出者的种种影响(如角色特点,表情态度,交往方式等)。所以访谈法一般在调查对象较少的情况下采用,且常与问卷法、测验等结合使用

在访谈过程中应该注意:(1)谈话要遵循共同的标准程序,要准备好谈话计划,包括关键问题的准确措辞以及对谈话对象所做回答的分类方法。(2)访谈前尽可能收集有关被访者的材料,对其经历、个性、地位、职业、专长、兴趣等有所了解;要分析被访者能否提供有价值的材料;要考虑如何取得被访者的信任和合作。(3)访谈所提问题要简单明白,易于回答;提问的方式、用词的选择、问题的范围要适合被访者的知识水平和习惯;谈话内容要及时记录。记录也可以用类似下列表格整理谈话材料。

二、观察法

在社会学的所有研究方法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所谓观察法,就是观察者根据研究课题、有目的地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直接或间接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以取得有关资料的方法。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观察的类型很多,依观察者是否参与被观察对象的活动,可分为参与观察与 1

非参与观察;依对观察对象控制性强弱或观察提纲的详细程度,可分为结构性观察与非结构性观察等。参与观察是一种投入其中成为一员的内部观察,它能够获取极为丰富、生动、详尽的资料,从而剖析到事物的深处。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深入印第安人部落、学者怀特深入街角写出《街角社会》是参与观察的典型事例;非参与观察是一种外部观察,观察者不介入被观察者的活动,处于旁观,以保证事实的真实面目。其优点是:观察研究者可以不暴露自己的研究者身份,使观察处于秘密的状态。费孝通先生和夫人王同惠女士在30年代对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花篮瑶的调查就属非参与观察。

观察法的一般步骤为:

(一)观察准备,准备工作包括以下三项内容:明确观察目的;制订观察计划;做好物质准备。

(二)进行实际观察。进行实际观察应尽量按计划进行,不要轻易更换观察的重点、超出原定的范围,致使离开了原定的观察目的;因人、因事而异地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有效的观察。一般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1)参观(2)听课。(3)参加活动。(4)列席会议。(5)结合个别谈话、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的调查等方法进行观察。

观察法的优点:①它能通过观察直接获得资料,不需其他中间环节。因此,观察的资料比较真实。②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能获得生动的资料。③观察具有及时性的优点,它能捕捉到正在发生的现象。④观察能搜集到一些无法言表的材料。观察法也同其他科研方法一样,有自身的局限性。①受时间的限制,某些事件的发生是有一定时间限制的,过了这段时间就不会再发生。②受观察对象限制。如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有些秘密团伙一般不会让别人观察的。③受观察者本身限制。一方面人的感官都有生理限制,超出这个限度就很难直接观察。另一方面,观察结果也会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④观察者只能观察外表现象和某些物质结构,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的本质和人们的思想意识。⑤观察法不适应于大面积调查。

为此,在运用观察法时,除了尽力提高观察法的功能,如灵活移动观察位置、转换观察背景、延长观察时间以及增加观察次数等等,以改善观察结果,另外,还要结合统计方法,对多次观察数据进行科学处理。

三、问卷法

问卷法(Questionaires)研究者用来从个体对一些问题的回答中收集各种信息的一种调查方法。它的形式是一份精心设计的问题表格,用途在于测量人们的态度、行为等特征。20世纪以后,结构式的问卷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定量研究,它与抽样调查相结合,已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问卷法按照提问和反应的结构方式,通常可分为两大类:自由回答(无结构)和有选择的回答(有结构)。自由回答问卷通常被称为开放式问卷,后者则被称为封闭式问卷或固定选择问卷。封闭式问卷的最大优点是答案较为集中,数据处理较为

简单。而自由式的问卷,可能得到各种不同的回答,首先要对回答归类、评分和编码。而这过程需要有专业知识和对研究问题的了解,相对而言花时较多且费用较大。而回答者也可能觉得要详细叙述颇为复杂枯燥而有可能不作答或只给出简朴的、不详尽的回答,但自由式问题不限制回答者的思路,因而有可能提供一些研究者没有考虑到的极有价值的信息,发现新的问题。

设计问卷需要很强的技术性。问卷的设计是关系整个调查成败的一个关键环节,调查研究的组织者要舍得下功夫,认真琢磨、反复推敲,设计出高质量高水平的问卷。下面简单介绍问卷的设计

(1)问卷的结构

一份完整的问卷应包括前言、主体、结束语三部分。前言是对调查目的、意义、调查的组织者以及有关调查事项的说明,以获得被调查者的理解和支持。前言的语言要诚恳、平易近人,特别是要说明调查的保密原则和匿名性。主体是问卷的核心,包括问题和答案。结束语主要是向被调查者表示感谢,并询问一下对问卷设计和调查本身的看法和感受。

(2)设计问卷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问卷一般不宜太长,控制在30——40分钟为宜。如果问题太多,会使被调查者付出的精力多,花费的时间长,以至于不予以配合,给调查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其次,问卷设计中的难点是问题的表述。如何用文字表述好所要问的问题至关重要。一般地说,问题的提法要具体,不要抽象、笼统地提问;问题的用词要通俗、易懂,不要适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用词要准确,不要适用模棱两可、含混不清或容易产生歧义的词;避免提带有双重涵义即一题两答式问题;提问题的态度要客观,不带有倾向性,使用中性语言;避免使用否定句;对敏感问题尽量采用第三人称。

再有,在排列问题时要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容易回答的问题放在前面,难以回答的问题放在后面;先一般后敏感的原则,把能引起对象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敏感性的问题放在后面;先封闭后开放的原则,封闭性的问题放在前面,开放式问题放在后面。在问题的排列上还要考虑到逻辑性,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

四、文献法

所谓文献,就是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音等载体储存起来的资料。搜集文献的方法多种多样,应该针对文献的不同来源和出版、收藏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大众传播媒介公开出版、并正在市面上出售的各种书籍、刊物、磁带、光盘等文献资料,在经费许可的情况下可采取购买的方法搜集;对市面上已停止出售的这类文献,可到图书情报机构或可能收藏这类文献的单位、读者那里去借阅,对其中某些重要部分可以采取复印的方法搜集。对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统计报表、总结报告、族规家谱、教义教条等文献,可采取向有关单位直接索取、文献交换、复印复制、借阅摘录等方法搜集;也可以到这些企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社会组织的成员和各种档案管理机构去索取、复印、借阅。对于个人写的日记、信件、记录、自传等文献,只能在征得这些文献主人同意的前提下,采取借阅、复印等方式搜集。

第二篇:田野调查

上大学前就听一些同学讲大学后会有很多的实践机会,它不像高中一样只是在背书。上大学后一个学期,我发现自己也没有参加过什么实践。而在第二个学期开始,我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实践,内容就是去做一个社区调查。

其实一开始自己接到这样一个任务,真的一点头绪都没有的,心里也没有底,毕竟自己也是刚刚开始学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嘛,更何况自己一个实践都没有做个,经验方面就更不用讲啦。

在知道要做社区调查后,我们很快也找好了人并组成了以马凯旋同学为组长的团队。在组团后,我们也就开始讨论定课题的事情,那时的我也是没有什么方向的,我认为一个社区有太多方面的东西调查了,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进行调查。在听过我们小组同学的讨论后,我们基本定了调查的方向是教育方面的。在和老师讨论后,老师认为我们的课题太大了,不好做。于是我们又开始讨论课题的事情了。我们组中有一个回族的同学,他很想对北京的回族的文化方面做一个调查,于是,我们把课题更细的定到了家庭教育对回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方面。有了课题,我们接下来就要定调查的地点了。我们的组长之前寒假在北京薛营回族村做过支教,所以她建议我们去那里。而我们在认为那地方太偏远,不方便调查后,我和组内的成员又上网找了一个在朝阳区的常营回族村,考虑到这离我们学校比较近,于是我们就初定调查地点在那了。在没有对常营回族村有太大了解的情况下,我们小组成员做了一次初探,但我们去到常营后才发现这里已经发展成一个城市的小区了,对原来农村面貌的保存已经不在了。所以我们也就一致认为这个调查地点对我们的课题不好做。于是我们又把调查地点放回了薛营回族村。从课题的选定和调查地点的选定中,我知道了原来定一个研究课题是很不容易的,我们要经过很多的讨论;查找资料等才能定出一个好的课题来。在找调查地点时,我也知道要先对选定的调查地点最好要有一个初探,看看那个地点是否符合自己定的课题,是否让自己的课题更好的展开等。

在完成课题后,我们也开始分工写开题报告了。我们小组每个人都负责开题报告的一部分,当然分工也是组长来的了。在组长的分配下,我负责的是开题报告的课题研究的局限性和创造点的撰写工作。在一开始接到这个任务时,我也是头脑一片空白啊,我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写,于是我就翻阅正在学习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和上网找相关的资料,但经过多次的查找后,我还是没有找到好的资料,于是,我就根据自己的观点开始写了,第一次嘛,当然格式什么的都不知道,后来在交给我们组长后,她帮我修改了很多的东西,真是很佩服我们的组长的。在之后,我们再一次聚集讨论的时候,组长拿出了我们的开题报告还有两份的访谈提纲,我一看到也就纳闷了,因为之前组长也没有跟我们说要做访谈提纲的事情。原来这些都是组长一个人在做啊。我再次佩服我们的组长,她的确有很好的领队能力啊。在那时我才发现,做一个领队也是不简单的,他要承担比组员更多的工作。在队长中,我学会了很多事情,真想下次有机会自己也当一下领队,锻炼一下自己也是件好事。

当一切的准备工作做好后,我们小组也对薛营回族村做了一次初探,尽管之前我们的领队来过,但这样的程序也是必要的嘛。在经过2个小时的车程后,我们也终于来到了薛营回族村,当来到村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里很干,比北京的城区干很多,会让我这种南方人受不了。之后,我们来到了村委会,本来是打算找一个我们的一个师兄找点有关本村的资料的,因为他在这做村官嘛。但是很可惜他不在。于是我们就和村委会传达室的大爷做了一个访谈。这个访谈主要是我们组长来做的,而我当然也就是在一旁做笔记和学习学习啦。

在组长对大爷做访谈的过程中,我学会很多有关访谈方面的知识,例如怎样去控制问题,怎样去追问问题等等。其实访谈也并不是我们平时的纯聊天啊。在对大爷做完访谈后,我们在村子了走了一下,对村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初探回来后,我们就分工做整理,最有意思的是我分到了整理当地清真寺旧碑文的工作,在一开始时,我看那个碑文图片上面的字就不是很清楚,而且那些都是繁体字。在苦看了很久后,我还是没能把全部的字翻译出来。好在我略懂一些ps技术,把图片整了一下,那些字也就清楚多了。接下来就是翻译工作,还好,自己平时在家看的大都是香港的电视台,对繁体字有一点的认识,翻译这方面也就很快完成了。接下来就是断句了,我自己的的古文能力很有限,只能大致的断了一下。好在我想起了一个历史学基地班的同学,于是找了她帮忙,谢天谢地啊!真是感激那位同学,帮了我一个大忙啊。

第三篇:田野调查

潮汕文化

杨嘉琳120501241何嘉雯1205012235

张惠云1205012236杨丽1205012103

B12工本6班-旅游与酒店管理

【概述】

古称为潮州文化,是海内外潮人的根,在广东潮汕地区(以现在广东汕头、潮州、揭阳三市为中心)。生活在这个地区的潮汕人,是汉民族中具有独特的文化面貌的一个支系。我们把潮汕人所创造的文化名为“潮汕文化”,并给它以如下界定:

首先,潮汕文化是汉文化的一个地域性亚文化,它是在潮汕地区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

潮汕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隅,广东省的最东端,与福建省毗邻,总面积10346平方公里。地形大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东北和西北多高山丘陵,绵延起伏,东南瀚海连天,形成一个内陆比较封闭,而有很长海岸线的地理小区域。这种地形地貌特征对潮汕文化的形成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其次,潮汕文化包含着许多文化特质,它们组成了既与共存于同一地域中的畲族文化、客家文化不同,也与周边其它地域文化有异的一个体系。在这些文化特质中,语言是最具有区别性特征的一种。因而,我们把潮汕文化理解为,由讲潮汕话的民系所创造的一个文化共同体。

其三,潮汕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开放体系。它的形成过程,是本地原住民文化和移民文化经过多次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而逐渐融合的过程。在自成体系之后,由于潮汕人的迁徙,潮汕文化向海外传播,同时吸收其它文化的因素,不断发展。

潮汕地区地狭人稠,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矛盾很大,激烈的竞争环境培养了潮汕人的创造、开拓和冒险精神,不少人外出到海外谋生,形成社会风气,在农业上精耕细作,在手工业上精雕细琢,在商业上更是精打细算,极善经营,闻名海内外,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清中叶著称一时的广帮商人,主要由广州帮和潮州帮商人组成,潮商在国内的东南沿海及江南一带生意做得很大,在泰国、新加坡一带颇有势力。强烈的商品意识,是潮汕人一种颇具优势的文化潜质,使他们在改革开放时期足迹遍及城乡,渗透各行各业,特别活跃。秦汉以后,汉文化向岭东扩展。晋唐时期,中原主流文化影响逐渐扩大,陈元光平定泉潮间蛮僚啸乱、韩愈谪任潮州刺史,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宋元时期,大量移民入潮,闽文化北来,使潮汕地区全面开发,是潮汕文化形成的重要环节。明清时期,最终形成有鲜明特征的潮汕民系文化。潮汕地区从宋代起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也相应发展,人才辈出。

潮汕方言

潮汕方言,即潮汕话,又称潮州话,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它的词汇丰富,幽默生动,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并保存着很多古汉语的成份,因而为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所重视。潮州方言有自己的字典《潮州字典》,以及《潮语十五音》等研究地方语言的专著。

戏剧音乐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已有四百三十多年历史的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潮剧的语言并非一开始就使用潮州方言。从明刻本《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这时的潮剧主要用潮州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场次的唱腔和道白,标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这说明潮剧从南戏演化的过程中,开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后才逐渐减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终完全地方化。潮剧有自己的体系和独特的风格。音乐唱腔是曲牌联缀为主的联曲体和板腔体综合体制,至今保留一唱众和,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帮腔形式。唱腔以轻婉抒情见长,多曼声折转,清丽悠扬。潮剧行当由南戏的生、旦、丑、净、外、贴、末发展到现在为十类丑、七类旦、五类生、三类净、其中以丑、旦两行表演较有特色。

潮州音乐源远流长,优美动听,驰名中外,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其门类有:以三弦为领奏乐器,伴以弹拨、弦索乐器的弦乐;以琵琶、三弦、筝组奏的细乐;以佛场主要法器,伴以唢呐、横笛领奏的庙堂音乐;以笙、箫、管、笛为主要乐器的笛套音乐;以潮州大锣鼓伴以唢呐领奏的潮州锣鼓乐等。其表演形式灵活多变,既可表演出千军万马,气势磅薄,壮怀激烈的场面,也可奏出轻快活泼、悠扬悦耳的情调。千百年来,潮州音乐备受世人喜爱和欢迎。1957年潮州音乐团在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表演并荣获金质奖章。据传六十年代初,周总理访问瑞典时,瑞典国王馈赠的礼物中,便有两张他自己珍藏的潮州音乐唱片。由此可见,潮州音乐已被视为稀世奇珍。潮汕英歌

所谓北有秧歌,南有英歌。流行于潮汕一带的英歌是汉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广场情绪舞蹈。据说它起源于明代中期,是以梁山108好汉为原形。表演形式分有“前棚”和“后棚”之分,现已大多简化只有前棚表演,表演时画着梁山好汉脸谱的演员手持双棒或圆鼓起舞,气势粗犷雄壮。编辑本段潮汕工艺

潮州木雕是工艺美术的佼佼者,说来有趣,在卷帙浩瀚的《辞海》中,要查出“木”雕一词,必须贯以“潮”字方可查到。“潮州木雕”成为专有名词,可见其艺术性、专访性之强,影响面之广。潮州木雕在唐宋时已初具规模。至明清而日臻完美,如今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潮州木雕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其形式有圆雕、沉雕、浮雕、多层次的镂空雕,而外形色彩上,可分为黑漆装金、五彩装金、本色素雕三类。在应用上则大致分为建筑装饰,家具装饰,神器装饰和案头陈设等四类。在潮州,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民居之陋,人们随处都可以见到木雕艺术的存在。所以,潮州有“木雕城”之誉称。

潮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的一大支系,早在唐代已出现,明、清两代更趋成熟。《潮州府志》云:“潮州妇女多勤纺织”,“织任刺绣之功,虽富家不废也”。清末,潮州还出现过二十四名“绣花状元”,并赴南京参加全国刺绣比赛。潮绣讲究构图均称,色彩浓烈,富丽堂皇,其品种大致可分为日用品、欣赏品和剧服三种,形式有绒绣、纱绣、金银线绣、珠绣四大类。针法千变万化,主要有“过桥”、“銮乾”、“历艮”、“二针锁”、“三针锁”、“三山起”,以及“打只”、“化针”、“乱针”、“点绣”等六十多种。潮绣因其瑰丽多彩,技法精巧而著称,产品行销世界各地,深受青睐。

此外,还有巧夺天工的潮州抽纱,多姿多彩的潮州花灯,潮州剪纸,潮州银饰,潮州陶瓷,潮州嵌瓷,潮州石雕等等,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潮汕建筑

潮汕民居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为基本布局,最基本形式称“下山虎”和“四点金”。规模较小的城镇平民居屋有布局狭长的“竹竿厝”。大型民居以四点金为基础横向或纵向扩大规模,称“三厅串”、“八厅相向”、“四马拖车”、“百凤朝阳”,其外部轮廓则保留十分规整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大规模的集居式住宅称为“寨”,这是清代潮汕地区乡村居民军事化的产物。从平面上可分为方案和楼寨,从外围方式上可分为围墙和围楼。在潮阳,这种集居式住宅称为“图库”。海滨贫民旧时所居多为涂(草)寮,是夯土或以木、草织成墙体的茅屋。潮汕地区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量采用贝灰和石材。至迟在北宋已开始烧制贝壳灰,以贝灰为主体原料的三合土版筑大为盛行,不仅应用于建造房屋、高塔上,而且应用到加固堤防上。石材不仅应用于建筑构件的门框、栏板、抱鼓石、台阶、柱础、井圈、梁枋上,而且建造了石牌桥、石塔、石桥大型建筑物。

潮汕祠堂的基本结构,有两厅夹一庭的两进式和三厅两庭的三进式两种。其建筑系统地运用木雕、石雕、嵌瓷这三大潮汕建筑工艺,装饰豪华,富丽堂皇,雄伟壮观,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潮汕祠堂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如普宁市西社乡永思堂存有民国修建碑记,从中可以了解该祖源流及世系辈序,这对研究该簇历史有很大的帮助。澄海市后溪乡芳庄堂,堂正中入门有一祖墓,这一现象在潮汕是极其罕见的。

潮汕土楼主要分布于饶平县和潮州市凤凰山区及其余脉,如潮安县铁铺镇平原地区。

潮汕人文

潮汕善堂是最具潮汕人文色彩的代表,它是一种带有民间信仰性质的慈善机构。在这种善堂文化的熏陶下,潮人多乐于做慈善事业。

潮汕民俗

潮汕民俗繁多,且保留着很多中原传统文化,这也是潮汕人一直骄傲的地方。除了传统的节日外,他们还保留着盂兰节,中秋烧塔,新年烧龙等等中原已消失的习俗。另外较有特色的还有“人节”食七样羹,澄海赛大猪,盐灶拖神等等习俗。潮汕饮食

潮州菜源于潮州,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潮州菜可追溯到汉。盛唐之后,受中原烹饪技艺的影响,发展很快。唐代韩愈临潮时,对潮菜美味赞叹说: “……章举马甲柱,所以怪目呈。其余数十种,莫不可叹”。至明末清初,潮州菜进入鼎盛时期,潮州城内名店林立,名师辈出,名菜纷呈。近代,由于潮籍海外华侨的往来,潮州菜博采海内外名食之精华,菜式更加丰富多彩,质量精益求精。时至今日,潮州菜已经发展成为独具岭南文化特色、驰名海内外的我国名菜之一。

潮汕小吃,品种繁多,香味可口,让人尝试以后绝对想再尝。信手拈来就有西天巷蚝烙、贡咕鹅肉、老姐猪脚饭、老妈宫粽球、朥糕,以及各类粿品、甜品。牛肉丸。潮汕濒临太平洋,海产资源丰富,为汕头港一带流行,制作鱼丸等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关鱼丸的制作,潮汕民间传说始于公元前三四百的楚国,那时的平王喜欢食鱼,一日无鱼便食不甘味。不过这位楚平王平日骄横惯了,性格残暴,谁也惹不得他,否则生命难保。可笑的是他吃鱼时,如果不小心让鱼骨鱼刺给哽了喉,他从不责埋自己粗心,而总是怪罪厨师,把他杀掉,这可就太难办,太难侍候了。有一天,御厨由一位新来的厨子主理,他家上有老母下有幼子,很为自己的性命忱忧。经过苦思,他想出了一个妙法:“大王要食的不就是鱼肉而不是鱼刺鱼骨嘛?干脆先想法把鱼肉和鱼刺鱼骨分开来,然后再把这些净肉加上配料煮熟以新菜肴的名义供上去,即使得不到大王的首肯,起码也保住了自己的头颅,他就按这法子做了。据说,这就是鱼丸最初时的雏形。后来,因为这种新颖别致的吃鱼方法得到楚平王的赞许和赏赐,它也就传出了宫墙外,传到了南方,传到了潮汕,经过本地厨师的花样翻新,它富有潮汕特色,赢得四方宾客喷啧称赞。

潮州打冷,主要是各类卤水,腌制河鲜等具有潮州饮食特色的冷菜。

潮州功夫茶,中国的茶道。

潮汕工夫茶。工夫茶是潮汕地区极富地方色彩的茶道文化,它历史悠久,植根于千家万户,几乎可以说,凡是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人冲泡工夫茶,它在冲法上,不论是器具、用水、程序、饮法,都极具潮汕地方风味,我们甚至可以说,工夫茶是潮人的代表特征。首先,我们从潮汕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潮州菜和工夫茶都是极带潮汕地方特色的文化,且一“饮”一“食”,又同属潮汕饮食文化。所以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这两种潮汕饮食文化的形式便互相靠拢,借以更突出其地方色彩和特色;其次是工夫茶在潮汕人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大凡亲朋好友聚会,接待客人都要用工夫茶相待,而潮菜筵席同样是一种社交形式或亲朋好友聚会的形式,因而同样要用上工夫茶;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工夫茶的最突出特点是量少而茶水浓醇,茶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但喝下去却满口茶香,回味无穷,因而这种茶道形式,便十分适合筵席间饮用。潮州菜席间上工夫茶,确实给潮州菜增色不少,既增添潮菜地方色彩,又符合人们的饮食规律,当人们吃完一道浓郁的菜肴后,喝上一小杯工夫茶,既解肥腻,又清除口腔中的杂味,以便能更好地品尝下一道菜肴的美味,因而使人们在进食的过程中,变得有韵律和节奏。在潮菜筵席中,上工夫茶的程序一般是当客人入座后,便要上第一道工夫茶,以后席间穿插上2~3次,且最好上在较肥腻的菜肴之后,当筵席结束时,又要上最后一道工夫茶。

牛肉丸。潮汕濒临太平洋,海产资源丰富,为汕头港一带流行,制作鱼丸等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关鱼丸的制作,潮汕民间传说始于公元前三四百的楚国,那时的平王喜欢食鱼,一日无鱼便食不甘味。不过这位楚平王平日骄横惯了,性格残暴,谁也惹不得他,否则生命难保。可笑的是他吃鱼时,如果不小心让鱼骨鱼刺给哽了喉,他从不责埋自己粗心,而总是怪罪厨师,把他杀掉,这可就太难办,太难侍候了。有一天,御厨由一位新来的厨子主理,他家上有老母下有幼子,很为自己的性命忱忧。经过苦思,他想出了一个妙法:“大王要食的不就是鱼肉而不是鱼刺鱼骨嘛?干脆先想法把鱼肉和鱼刺鱼骨分开来,然后再把这些净肉加上配料煮熟以新菜肴的名义供上去,即使得不到大王的首肯,起码也保住了自己的头颅,他就按这法子做了。据说,这就是鱼丸最初时的雏形。后来,因为这种新颖别致的吃鱼方法得到楚平王的赞许和赏赐,它也就传出了宫墙外,传到了南方,传到了潮汕,经过本地厨师的花样翻新,它富有潮汕特色,赢得四方宾客喷啧称赞。

粿文化,糜文化,也是潮汕饮食的一大特色。潮汕赋

潮汕赋

借五岳浩气,纳昆仑龙恩。抱神龟玉柱,揽日月辰星。晒天地万物,威镇①潮汕矣。

粤闽之交,襟海背山。美丽富饶,无欲有容。夏无醒者,冬绝严寒。史载潮土,五千余年。秦汉以降,各族和睦。山风海涛,涤荡心胸。共历沧桑,柔中寓刚。

刻苦耐劳,谦恭和顺。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江河行地,日月经天。涛声依旧,潮人永存。卓越贡献,举世闻名。薪尽火传,历久弥许。兼告开放,源远流长。

尤睹潮史,源于两晋。时郡立揭,福享流域。西辖粤惠,东连闽浦。北跨兴梅,南据海涯。天地之间,生灵万物。各茁奇葩,无不攀天。为添意如,浦惠两地。

另立郡卫。重溯海阳。唐宋贤俊,岭南丽珠。韩公文道,永铭潮汕。璀璨文化,独树一帜。风流人物,萌芽千秋。八俊七贤②,功勋无量。

绣山丽水,环绕三江。两寺相映,玄山开元③。鸿雁群集,海碧蓝天。令其天意,府居潮安。地灵人杰,盛水洞天。大明大德,清月清风④。时冠二林,文武状元⑤。

今朝盛世,天地和谐。巍巍新都,四市九县。土沃园博,瀚林之乡。江山如画,海纳百川。宏港明珠,独占鳌头。春秋彭湃,民众夸赞。林君子丰,时振英港。

许氏涤新,经书立传。庄翁世平,德高望重。泰斗宗熙,谱写史章。陶朱嘉诚,楷模一鉴。高贤林立,胜举难书。俊彦贤达,漫笔延闻。

潮人当今,千千万万。根扎广宇,四海和颜。五洲共济,百业辉煌。尤以商贾,驰名宇环。大鹏展翅,龙凤高翔。亿万裔孙,旭日朝阳。金黎鼎盛,奇花异树。

目目芳菲,无一不妍。古今美德,团聚骨肉。风呈水起,诚信相传。故曰“三江水汇脉相连,傲骨花开四海妍。八俊七贤今再现,潮人商贾遍大千”。

美哉、美哉!。厚德 载 物,潮汕潮人也

丁亥春月华仙人陈少慈写于泰龙斋

第四篇:田野调查操作手册

田野调查操作手册(1)来源: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作者: 蒋立松

第一部分

田野调查概述

一、什么是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又称为田野工作,是指研究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段内通过参与观察与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工作。

田野调查特别强调的是调查者本人“亲临现场”的调查,这是人类学研究方法的重要特征。它不仅是一种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田野调查的基本态度。“亲临现场”的目的在于从整体上把握某个文化的结构及其特点,这是文化研究的出发点。只有在对于文化有了一个整体性把握的前提下,研究者才可能进而理解该文化,从中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因此,这种“亲临现场”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般意义的调研工作。到一个地方搜集一些文献(例如各种政府报告、统计数据等)、发放问卷,这是田野调查重要的辅助手段,但并不是田野调查的全部工作内容。

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是参与观察、访谈。

参与观察是指人类学者长时段参与研究对象的日常和非日常的活动,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过程。

参与观察的优点在于:通过参与到当地文化和日常生活中,可以得到别的途径所无法获得的对于该文化的体验与深刻理解、把握。因此,参与观察对于提高田野工作中所收集资料的质量以及提高对该文化的解释力度,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访谈主要是指在田野调查中通过向研究对象提问或与之交谈的方式来获取资料。访谈通常可分为非结构性访谈何结构性访谈两种基本类型。非结构性访谈是指人类学者提供一个开放型的主题或问题,由报告人自由阐述。常见的非结构性访谈包括收集生活史、神话、传说故事、宗教和公共活动等方面的资料。结构性访谈是指人类学者根据研究主题事先设计好具体问题,系统地访谈研究对象。结构性访谈的提问应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提问的方式也应当简明扼要,避免因问题冗长而让人难以回答。同时,问题与问题之间也应有关联性。

二、田野调查基本原则

1.价值中立

田野调查中的价值中立是指在调查中要避免先入为主地用调查者已有的价值体系去衡量、观察、评价自己的调查对象。价值中立的原则要求调查者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去观察和收集资料,避免过多地卷入当地的社会关系中。价值中立原则强调的是这样一种操作原则:在调查中坚决避免用现有的理论框架来有意识地收集符合该框架要求的资料。这既是一种操作原则,也是一种伦理原则。2.整体论

整体论把人类及其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它要求将文化置于特定的时空条件进行全方位的理解,从而力图避免任何一种单一的视角所可能导致的片面。

在田野调查中对于“整体论”的把握,要特别注意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文化是一个由诸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文化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整体。对于某一个特定的文化要素或文化现象的理解只能放在这种有机的结构关系中才有意义。例如,在集约农耕的文化中,定居生活、家庭园圃业、水资源的管理、父系继嗣、对土地的崇拜及其各种仪式等等,是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至于我们忽略掉其中任何细节都不可能获得对这种文化类型的正确理解。

3.文化相对

文化是多样性的存在,每种类型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价值,都是人类共同文化的组成部分。每种文化都是在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长期相互作用下而生成、发展的,都有其内在的逻辑。不同文化之间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在调查中将文化不加辨析地划分出“先进”与“落后”,对一些文化想当然地贴上“原始”的标签,极有可能遮蔽文化的多样性及其价值,对于文化理解,只有把它放在其特定的文化生成土壤中才有意义。

三、田野调查的基本程序

(一)调查课题的选择

田野调查一般分为两种:

1.全面调查,对一个人口不多的群体或地区进行全面的详细的调查,最后可以写成一本描述文化各方面的民族志。

2.定向调查,对一个或几个群体或地区进行专题调查,用以验证或检查某一人类学理论问题,或解决现实生活中某一社会问题。

(二)调查方案和调查提纲的拟定

1.调查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调查地点和对象、调查日期和预计的时间长度、调查课题及其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自己具备的条件及准备如何进行调查。调查地点或目标社区的选择应当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例如,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目前所建第一批田野考察工作站,其设立的主要依据是这些工作站所代表的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详见附录:“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第一批田野考察工作站基本情况介绍”)

2.调查提纲中应列举你调查中准备提哪些问题。调查提纲主要供调查者自己看,帮助调查全面考虑问题,防止调查中有所遗漏。

(三)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1.了解地理和历史的背景材料

调查以前有必要对所去地区的地理情况,如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山脉、河流、矿藏、动植物),气候条件、交通情况、物品供应等有所认识。对该地区的历史沿革、重大历史事件等历史情况也应该尽量了解清楚。

2.掌握前人调查研究成果

对于前人调查研究成果的梳理是拟定调查提纲之前必须的准备工作。只有通过对前人的调查研究成果进行文献分析,我们才能更好地知道已经有了哪些有价值的调查成果、存在哪些问题。而发现了前人调查的问题往往可能成为我们进行新的调查的出发点。

3.调查队伍的组成

一个好的调查队的组成原则应该是:(1)根据调查课题性质而有各方面专家参加;(2)由一个有经验的人类学家为领导;(3)调查人员中最好包括女性,便于调查婚姻或与妇女有关的问题。

(四)进入田野

1.熟悉环境

初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首先要向相关人员说明来意,并尽快地熟悉当地的环境。除了在向导人员陪同下熟悉环境外,调查中最好先绘制一份你所在社区的地图。

2.查阅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主要包括保存在当地未曾发表的文献资料,如地方政府档案、家谱、契约、民间故事、歌谣等等。假如取得许可,应择重要者予以复制。

3.基本信息采集

基本信息采集是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主要包括该地区的人口(包括性别比、年龄分层等人口统计基本数据)、面积、生计类型、生活状态、物产、自然等各方面的内容。

4.试点调查

试点调查的目的在于:检验预先设计的调查提纲,发现问题,及时修改调查方案和提纲。

5.正式调查

正式调查开始以后,也意味着一段比较艰辛的文化理解与沟通之旅的开始。其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适应,也充分享受到了许多文化之旅的乐趣。在调查中我们建议应该准备两个本子,一个用来记录调查内容,一个用来每天坚持撰写调查日志。

四、田野调查中的注意事项

(一)如何熟悉情况

田野调查是一个较长时间的工作,初到一个地方,不要急于马上进行调查,应该首先花一点时间熟悉当地的环境、与当地人建立友好的联系。

1.主动与当地政府和有关机构建立联系,简要而实事求是地说明来意,以获得工作上的支持与配合。除了自己调查的目标社区所在地方政府之外,应当根据自己调查的内容的不同而走访相关的只能部门,如教育局、统计局等。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查,民族工作部门也是应当注意联系的单位。

2.尽快熟悉自己所在社区的基本布局。

(1)建议在绘制一份该社区的草图,标明自己所在的位置、社区中每个村寨的名称、山脉、河流。

应特别注意当地地名的记录,如果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查,还应该注意每个地名的汉语名称、少数民族语言的名称以及该名称的含义。其好处在于,地名通常包含的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地名的简单记录可以了解到许多该社区历史上的变革、族群的迁徙、民族关系等内容。可用以下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表1-1

地名记录基本表格(样式)

汉语地 名

当地民族语地名

(可用国际音标的形式)

(2)初步了解该社区每个村寨的住居格局,如不同民族在该社区中的分布;不同家族(或不同的姓氏)的住居分布特点。这些基本情况可以用表格或直接在草图上标注的形式进行记录的。

3.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自然首领,如寨老、族长等,他们在当地通常有很高的威信。田野调查离不开他们的配合、支持。初到一个地方,也应该先知道他们的基本情况,并主动登门拜访,他们的配合对于调查者日后调查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往往很关键。

(二)如何进行参与观察

参与观察和访谈是田野调查的两个基本手段。调查中观察一定要仔细、全面,并做到重点突出。以下的“重要观察点”是进行田野调查要特别注意的。

1.社区布局

社区布局是指一个社区内部生产、生活在空间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大体包括居民点、宗教场所、墓地、生计空间(如耕地、牧场、山林等等)等。社区布局往往反映一个族群对于人与自然、社会秩序、等级等文化观念。初到一个社区进行调查,首先从整体上把握住该社区的布局特征对于调查者进入该社区的文化场、进而理解当地文化的发生和运行往往有很大的帮助。

2.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往往是一个族群举行重大活动、操演该族群文化的重要场所。对于公共空间的结构、功能等进行观察和了解通常能有效地切入该族群文化的内核。对于公共空间的调查,应该特别注意哪些公共活动在此举行?何时举行?有什么意义?在调查中不妨详细统计该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类型、数量,以及它们各自的功能。

例(1)在中国南部侗族地区,鼓楼通常是侗族社区十分重要的公共空间:盟誓、习惯法的宣讲、成年礼、唱歌等等社会活动通常以鼓楼为核心进行。因此,鼓楼便成了研究该支系侗族社会的社会结构、关系、信仰的重要的切入点。

例(2)在传统的汉族社区,“宗族祠堂”也是十分重要的公共空间。著名的人类学家林耀华先生在他早年对中国福建的汉族社区的研究中,就是以宗族祠堂为重要的切入点,不断地展现围绕宗族祠堂而构建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生产关系的。

例(3)部分苗族传统上有“跳花坡”的习俗,是一种供青年男女相互结交、进而缔结婚姻关系的重要娱乐活动。这种习俗对于构建苗族社会的社会结构、强化族群认同、传承文化等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跳花的地点(花场)便是该苗族社会中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3.住宅结构

一个族群家户内部的社会关系、生活习俗、信仰等文化要素经常可以通过住宅的内部结构与摆设而表现出来。在调查中要特别关注诸如家户内部的功能分区、神龛位置、火塘等的特点与内涵。

例(1)中国的南部侗族地区有的村寨普遍采用一种木质结构的“长房”,以此为依托形成了当地父系大家庭的基本的生产生活关系。

例(2)有的瑶族地区住房结构中,在堂屋靠外的一侧专门辟有为家中年轻女性居住的闺房,并在对外的板壁上凿有圆孔(汉语俗称“谈婚洞”)。这种形式应该是“寮房”的一种变异或简化形式,围绕这一结构,我们在调查中可以了解到许多当地的特定年龄段的异性交往方式。

例(3)对于火的崇拜是传统上氐羌系统民族共同的文化特征,因此,围绕火塘衍生出了一整套的文化规则、习俗和禁忌。云南小凉山彝族社会的住房中通常设有火塘,关于如何燃烧木柴有特别的讲究:须将木柴的头部(当地如何分清一段木柴的头和尾也有自己的方法)先放入火塘。如果头尾颠倒,则视为不祥:意味着该户妇女生产时有可能难产。在这个习俗中,对火的崇拜、火的“生命力”的象征意义、生育文化等内容围绕火塘有机地形成了当地彝族的观念-行为的结构。在调查中围绕这一结构可以发掘出该族群许多关于生命意义的内容。

4.生境与生计类型

独特的天地系统与人文系统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形成独特的生境。在特定的生境中不同族群往往形成并发展了不同的生计方式,并内在地规定了该族群文化的诸多特质。在田野调查中要特别注意当地的环境与生计类型,这往往构成该族群文化的生成基础。

5.物质文化

作为外显的文化,物质产品本身不仅承载了诸多实际的功能,其制作工艺以及工艺背后的理念也往往反映了该族群的文化特质。例如,中国苗族的刺绣和蜡染工艺十分发达,在其服饰文化中举足轻重,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研究者经常讲苗族的历史是绣在裙子上的。我们透过对于苗族的刺绣、蜡染的研究,可以了解到许多关于苗族历史、迁徙等许多细节。同样,中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铜鼓是其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文化,其图案、形制等特征也深刻地反映了这些民族的宇宙观。我们在田野调查中要特别注意收集当地的物质文化产品。

6.宗教场所与器物

宗教是一个族群重要的生活内容,扮演着慰籍心灵、构建社会秩序、型塑族群认同等作用。宗教场所是构建一个社区文化结构的重要地点,对于宗教场所的观察往往可以集中地了解到该社区人们信仰体系的许多细节。

7.仪式过程

一个族群的文化往往在其重要的仪式过程中进行全面的操演。在仪式中,我们看到该族群的信仰、道德、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历史等众多内容。因此,对于一个族群的仪式进行全过程的观察,是田野工作中要十分注意的。在仪式观察中要特别注意观察并记录仪式的各个阶段及其含义;仪式的参与者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仪式举办的时间及其特定的内涵等等细节。例如,“指阴路”是许多民族丧葬仪式中的重要环节,即将死者的灵魂送回祖先居住的地方,从而构成了一个族群迁徙的反向路线。因此,对于丧葬仪式中“阴路”的记录完全可以有力地佐证一个族群的详细迁徙路线图。

8.各种民俗活动

各种民俗活动往往是一个社区小传统文化的得以全面表现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透过各种各样的岁时民俗、生产民俗、成年礼、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观察到一个族群文化的各个方面。例如,一个社区中礼物的交换是各种民俗活动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并集中反映了该社区的各种社会关系。

9.集市

集市也是一个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在田野调查中,我们不要将集市简单地看成是纯粹的商品交换场所。应当把集市理解为集中展现不同社区社会关系的舞台。集市将人们与一个更大的外部世界联结起来。因此,对于集市的调查研究十分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本质。

(三)如何进行访谈

访谈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重要方法,访谈中应特别注意:

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访谈对象。

在调查中可以根据调查的主题选择访谈对象,但应具有代表性。通常应该根据不同的年龄组、性别、社会角色等因素进行选择。例如,对于某个学校教育问题的调查,在访谈中应该访谈的对象大体上应包括学校的管理者、男生与女生、家长、教师等。

2.确定关键报告人。

关键报告人是在你调查期间配合调查、提供重要信息的合作者。并不是所有的访谈对象都可以成为关键报告人。在田野调查中,关键报告人应具备下列特征:(1)对自己的文化十分熟悉;(2)善于沟通;(3)能有时间配合调查;(4)热心本地方的事务。在调查中,要特别注意建立与下列这些人物的联系:(1)当地的自然首领(如寨老、族长等);(2)宗教师;(3)民间艺人;(4)学校教师;(5)有过长期外出经历的返乡者。

3.注意访谈礼节

初次登门访谈,应根据当地礼节,适当地随身携带一些小礼物;访谈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遵守当地的一些禁忌。例如,在有些民族中,“火塘”是十分神圣的场所,人们特别忌讳随意跨过火塘。在调查之前了解并尊重当地的风俗、禁忌,对于自己能否顺利开展调查往往很重要。

4.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在正式开始访谈之前,应首先了解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1)姓名,有的少数民族成员除了本民族的名字之外,亦多采用汉名,应当详细记录;(2)年龄;(3)性别;(4)家庭主要成员,如配偶、子女,可用谱系关系图或列表的形式说明;(5)社会角色,如是否宗教师,是否民间艺人等等。

附:田野调查中谱系法的运用

谱系法是收集家谱并编辑成系谱表以确定亲属制形式及其结构性质的研究方法。谱系是有关血缘关系的记录或计算方法,在世系群或以血缘为基础的亲属系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谱系图中常以“△”表示男性;“〇”表示女性;“=”表示婚姻关系;纵线表示亲子关系;横线表示兄弟姐妹关系。

在具体的运用中,调查者要特别注意尽量使用当地的概念和分类来进行谱系的描述,避免用自己熟知的另一套体系取代之。此外,谱系调查通常需要进行谱系的追踪,其间的情况有可能异常复杂,如分支(裂变)等等,因此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故在进行谱系调查时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与自己的报告人进行长期的合作才能获得较为清晰的谱系图。

5.访谈用语

要注意尽量使用当地人能够接受的用语进行访谈。初次访谈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在访谈中使用大量的学术用语、书面用语,以至于当地人在接受访谈时不知所云。访谈用语可以口语化一些,以便沟通。此外,在记录时也应尽量忠实受访者原话,不要用自己理解的学术概念代替别人的概念。

6.控制好访谈时间

一次访谈的时间不宜过长,要控制好时间,访谈中应留有休息时间。通常一个小时左右应休息一下,可以谈点别的事情,拉拉家常,活跃气氛。

7.提问方式

(1)访谈的问题应先从简单问题开始;(2)提问应当简明扼要,让对方容易把握和回答;(3)访谈的内容应有一定的前后关联性,切忌在访谈中“跳跃式”的提问。

8.信息的核实

访谈中的许多信息需要多方核实,才能接近真实。特别是涉及到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涉及到人的主观评价方面的问题,不同的访谈对象也许有不同的看法。对访谈材料进行核实的基本方法是采用“多主体询问”的方式,对同一个问题向多个访谈对象询问,以得到多方的映证。

例:编者在调查“毕摩在凉山彝族社会中的社会作用”的问题时,所访谈的对象包括毕摩本人、普通老百姓、外来经营户、当地政府官员、学校领导、医院医生,收集他们对此问题的看法,然后结合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自己的判断。

在调查中对于明显有违常理的信息要特别留心,进行核实。

(四)田野调查中“乡土知识”的重要性

“乡土知识”(地方性知识)在人类学调查中十分重要。乡土知识是当地人基于当地文化的立场所形成的对于世间万物的经验积累和认识。这些知识弥散在人们的观念和行为的方方面面,是构成文化多样性的最直接的表征。田野调查中要十分注意对于乡土知识的调查,以利于把握某个特定文化的整体性特征。乡土知识涵盖了人们对于物质、制度、精神各方面的认识和态度,例如:

1.对于自然的认识。(1)当地人如何解释天象?对于日月星辰有无自己的命名和分类?(2)当地人如何看待山川、湖泊、河流、动物、植物?如何看待各种自然灾害?有无特殊的神话、禁忌?这些观念中表现了什么样的生态观念?

2.对人生的态度。(1)当地人如何看待“生”与“死”?具体表现在什么样的习俗中?(2)当地人如何看待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对于人的社会评价当地人采用了什么样的标准?等等。

3.生产经验的积累。当地有无特殊的生产习俗(如农耕、狩猎、畜牧等),他们是如何解释这些习俗的?等等。

总之,田野调查中对于当地的每一个文化事项都应首先了解当地人对该文化事项的认识和解释,并将这种解释放在当地的地方性知识体系中去寻求其内在的合理性。

例1.在某个侗族社区有这样一种独特的丧葬习俗,假如某人过世的时辰不吉(由宗教师推算),则其直系亲属要按照习俗回避。通常的做法是直系亲属赶着大牲畜到另一个地方居住数日,丧事由姻亲操办,待丧事完毕后主人始得返家。这种习俗我们姑且称之为“逃丧”。在调查中当地人对此的解释是死者时辰不好,容易闹鬼。在调查中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这种解释,那么我们得出的结论只能是当地人“迷信”。但如果我们把这种“迷信”习俗置于当地整个的知识体系中,我们则逐步会发现,这种习俗其实与当地传统的婚姻规则有直接的联系:它是一种强化两个通婚集团之间联系的有效手段。由此,我们对于该习俗的了解就不会仅停留在简单的迷信与否的价值评价上,而是在其地方性的知识体系中寻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例2.在云南小凉山某彝族社区生长着一片十分完好的红豆杉山林。在周边许多地方由于乱砍滥伐而致使森林被大量破坏的情况下,这片红豆杉山林显得十分突出。在调查中了解到当地彝族将这片山林视为神山(并且赋予了红豆杉树一个非常优美的名字:孤独的少女),因此避免了被砍伐的命运。这种将自然物神化的地方性知识中,其实蕴涵了诸多当地人的生态观念。

(五)理解文化符号中的象征意义 人的最大特征是能够自觉地运用各种象征符号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因此,在田野调查中要十分关注当地各种文化符号,并了解其象征意义。要注意:

1.细心观察、详细记录。符号几乎无处不在,如果在调查中没有意识,视若不见,则往往会错过了解当地文化的很好机会。有些地方是调查中要特别引起注意的,例如:村寨的公共建筑物、村寨的入口处、道路旁、房屋的门楣、屋顶、堂屋、灶台、水缸的上方、祭祀场所,等等,这些地方通常是符号集中的地方,要认真记录这些地方都有什么符号,其意义是什么。

2.虚心询问、探索意义。不同的符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在调查中我们应该首先虚心地向当地人请教他们对某种符号的看法。但是,当地人的解释有时并不能代表该符号的真实意义,这需要调查者认真思考、努力探索。例如,在贵州东南部某个苗侗杂居地方,当地苗族妇女在参加婚宴时有用染料将自己面部涂成红色的习俗,若询问当地人,通常得到的解释是“高兴”,但只要认真思考便很容易知道这里的红色其实象征的是“生殖”、“繁衍”、“生命力”的涵义(颇类似于另一种吃“红蛋”的习俗)。

3.注意相似的符号形式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意义,避免先入为主。

(六)确立当地文化的结构

田野调查要实现的重要目标是获得对于某个特定文化的整体性把握,进而探索该文化的特征、本质和意义。具体的文化要素存在于特定的文化结构中。文化的结构是一系列文化要素的有机的排列组合,主要通过行为、制度、观念而表现出来。因此,在田野调查中切忌孤立地看待每一个具体的文化要素,而应当建立起各种文化要素之间的逻辑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该文化。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具体的结构,例如,农耕文化、狩猎文化、畜牧文化的具体的结构特征是不相同的。在调查中应确立所调查的每种文化的最基础的结构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点,这种基础结构是如何规定了该文化的走向和特点的。

五、调查报告的撰写

田野调查结束以后应该撰写本次调查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应紧紧围绕本次调查,尽可能详细说明自己的调查收获。调查者有权信奉某种理论,并通过自己调查来维护或反对某种理论。但必须处理好事实和理论的关系。调查报告不是理论作品,其最大的功能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事实材料。调查报告通常包括:

1.标题。标题不宜过于理论化,应明确表明本次调查的主题是什么。例如:××民族宗教信仰现状调查;××地区义务教育情况调查,等等。

2.调查的过程。主要包括调查的起止时间、地点、调查的方法、对象,等等。

3.调查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存在的问题

4.附件。主要包括“调查提纲”、“调查地图”、“访谈记录”等能够说明问题、具有保存价值的资料。其中,调查地图一般应体现调查地点在地图上的位置、调查的路线等信息。

第五篇:田野调查操作方法

田野调查

一、什么是田野作业

 田野作业指人们根据一定的理论方法进入特定的文化群体中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工作。一般人解释为“实地调查”、“实地工作”、“实地研究”。

 安乐椅式的研究方法——弗雷泽  田野作业的鼻祖——马林诺夫斯基

1、田野作业是成年礼

田野作业是人类学的“通过仪式”,是每个学人类学的学生的必修课,自马林诺夫斯基在特洛布里恩岛的调查经历

田野调查是一种实地观察和搜集资料的方法和技术,是一项涵盖面很广的复杂的文化活动,涉及到调查研究者和被调查研究者得主观世界语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多方位、多层次的逻辑结构过程,涉及调查者在思想观念和心理上对异文化的认识和适应过程,调查者往往在两个文化相撞中经受考验,作为外来者被夹在中间。

2、田野调查被认为是一种在书本中找不到的实地经验,他直接是在另一种文化中亲身的经历,积累在了自己的文化中。

3、田野作业是一种知识

知识存在于文化承担者得意识之中,通过田野工作、田野工作者才可知道。--他者知识的行为过程--他者知识进程的产品

--他者通过内部知识进程所认识的事物

4、田野作业是一种视角

田野作业的能量表现为它能够从活态文化中,不断地提炼出新视角,它是视角的生长点,而现代田野作业的一个重要的新视角,是以自下而上的眼光解释民族志的性质和特征。(例如:民俗学、人类学家对女性的研究,重视女性的自我解释,“特殊的小婚”)

二、如何进行田野作业

1、调查点的选定

在原调查基地开辟新的调查点;对原调查基地进行回访调查;调查地方文献后选择调查点;实地考察确定地点。

2、前期准备

学术理论准备:知识、语言、提纲 精神思想准备:心态、挫折、吃苦

技术物质准备:资料、记录、设备、生活保障等 社会关系准备:社交档案、前期联系

3、进入田野调查的过程

① 建立田野关系:田野关系是根据田野调查研究的需要所建立起来的与研究对象之间的社会关系。它的基础是双方自愿达成的学术合作关系,是介于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之间的对话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田野作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田野关系,学者通过田野关系获得他者文化的新知识。A拟亲属关系:创立种关系的鼻祖是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其意思是田野工作者被当地人接受。如婚姻

B熟人关系:田野工作者有其亲人、朋友的介绍,与他者文化的成员接触,所结成的工作关系。如费孝通的成名作《江村经济》

C官方关系:有些田野工作者是在征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在地方政府管辖的地点做调查工作,或者是以政府工作者的身份到当地居住。② 问题意识

不是一般简单的事象论述,思考我们田野作业的目的,要解决什么问题,应该由一个最初的理论假设,然后在田野工作中不断地证实或修正,有时甚至颠覆最初的理论假设,最终根据田野作业得到一个基本正确的结论。

③ 田野工作的方法

A参与观察

参与观察是田野作业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含义是田野工作者在亲身体验他者文化的同时,直接去观察它。需要本地人接受自己,认同自己的身份。参与观察的结果是获得可靠的学术资料。(如秘密仪式)由于调查者分身乏术,因而,可以采用多人合作或者采用其他补充方法。B现场访谈

访谈是田野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访谈,能了解民众是如何看待他们周围的事物,接近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情感方式。访谈分为开放式的非结构访谈,以特殊问题为基础的结构式访谈。确定访谈对象 访谈技巧 重视对异文的搜集

4、以忠实为搜集的原则 要求观察必须系统,记录必须精确,力避盲目性和随意性,力求将整个调查研究活动建立在尽可能严谨的科学操作基础上,经得起客观事实的检验 按照以下规则:

A讲述人姓名、年龄、性别、民族、文化、职业、出身、经历 B记录时间、地点、记录人姓名

5、田野报告撰写的准则 A报告题目 特定的地点 特定的主题 B报告的内容

调查地点的历史、地理、文化概述 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

活动名称、沿革、程序、组织、主持人、活动时间项目 C活动过程

筹备(如卤龙王的祭祀)、主体活动开始(开始时间、方位等)、活动过程的描述(主要阶段、结构)、活动的结束。D小结 E调查附录 调查时间地点对象 调查问卷设计

下载田野调查-如何收集资料2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田野调查-如何收集资料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田野调查法

    目 录 1田野调查法 1.1 概念 1.2 工作程序 1.3 注意事项 2工作程序具体描述 2.1 准备阶段 2.2 开始阶段 2.3 调查阶段 1田野调查法 概念 田野调查又叫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

    田野调查手册

    田野调查手册简介 田野调查概述 2.1 田野调查是什么?. 2.2 谁需要做田野调查? 2.3 田调在搜集什么资料? 田野调查前置作业 3.1 行前装备 3.2 小组分工 搜集资料 4.1......

    田野调查感悟(5篇)

    田野访谈调查感悟 ------张强 一、问卷是一门技术,访谈是一门艺术 经过一个多月的连续走访加之前期进行的试访谈后,总结一些自己的看法,但是最大的感受是在一天晚上与老师散步......

    民族学田野调查复习

    田野调查复习民族中心主义:指人们以自己的喜好和习惯来理解其他的文化,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来理解和判断其他文化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文化相对主义:主张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

    陆,田野调查规划

    陸、 田野調查規劃 田野訪察教學活動概要 希望學生透過實際的參與,能夠對新移民的處境有所了解,但又不擬以侵入式、打擾新移民生活的方式進行田野,故以拜訪組織為開始,而後以參......

    田野调查方案(一)

    大理白族婚宴文化传承调研方案 以大理市银桥镇古马久邑村为例 一、 调查地点和对象。 地点:大理州大理市银桥镇古马久邑村。该行政村隶属大理市银桥镇,地处银桥镇南边,距镇政......

    民俗学田野调查格式。

     田野报告撰写准则 一、田野调查报告题目 特定地点、特定主题  如:当代乌鲁木齐回族节日习俗 福建东山歌册调查 南音与泉州民众生活 云南大理白族火把节调查 1. 调查地点历......

    田野调查问卷调查设计

    附件一 一、预期工作进度 2012年7月: 前期问卷,设备和出行物资的准备。(500份问卷) 2012年8-9月: 实地田野调查,资料收集,问卷发放并进行相关信息汇总。 2012年10-12月: 对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