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关于《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2000]144号)
作者:国土资源部 发布日期:2007-4-9 来源:未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国土)管理局(厅):
现将《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工作若干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土资源部
二○○○年五月九日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工作若干意见
为了做好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工作,保障《土地管理法》确立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实施,实现我国土地利用特别是耕地保护跨世纪的战略目标,现就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做好规划实施管理工作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土地的重要体现,是加强土地宏观管理的关键措施,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据。土地利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土地条件,统筹安排各业用地,规定土地用途,依据法律和规划维护和监督城乡建设、土地开发等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的合理有序进行,实现土地的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工作包括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等方面,是一项长期、连续的任务,规划实施管理是规划工作的重点和核心,是实现规划各项目标和任务、发挥规划宏观调控作用的基本措施。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规划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和“龙头”作用,充分认识做好规划实施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管理,保障土地利用和管理目标的实现。
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后,要及时组织规划实施,绝不能放松规划工作。要把规划实施管理放在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领导目标责任体系,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规划工作,加强配合,自觉遵守
和积极维护经依法批准的规划。
二、建立健全规划审查和计划管理制度,全面加强对建设用地、农用地和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规划管理。
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阶段,必须按规定程序和权限报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预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法律规定的建设项目不得通过用地预审。属于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权限的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建设项目确需占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的土地,可通过用地预审,同时提出规划调整建议。未通过预审的建设项目,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受理建设用地申请。
切实做好农用地转用的规划审查工作。在建设用地项目报批过程中,各级土地管理部门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审查,并由负责规划的职能部门出具审核意见,对建设项目是否符合规划、计划负责。对单独选址建设项目,已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及时做好规划和用地审查的各项工作,按照规定及时批准用地;未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但符合《土地管理法》第26条规定的,要按照法律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规定,根据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对项目的批准文件,及时调整规划,并将规划调整方案与建设用地的有关报批资料一并报批;对未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不符合《土地管理法》第26条规定的,不得批准用地,确需建设的项目,需先修改规划,按规定程序报原批准机关批准后才能审批用地。申报的分批次农用地转用,不得超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因特殊原因,小部分用地确需超出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的,在编制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用方案的同时,可以对规划作局部调整,落实到规划图上,并将规划调整方案与建设用地的有关报批资料一并上报,在审查项目的同时由负责规划的职能部门对规划局部调整进行审查确认;全部或大部分超出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的,须按法律规定修改规划并报原批准机关批准后,才能审批用地。
加强对城市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的用地规划审查、审核。对报国务院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在规划编制和上报过程中,省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休规划严格审核把关,确保规划期内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规划期限不一致的,要审查城市人口预测和人
均用地指标是否合理,结合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利用效益,确定合理的用地规模。由地方人民政府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也要参照上述要求,建立相应的审查、审核制度。
加强对农用地结构调整的规划引导。依法做好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公告工作,通过公告土地利用规划用途,引导农民合理调整农用地结构和布局,发展适应市场、优质高效的农产品,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规划审查制度。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编制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专项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深化和补充。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的立项,必须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计划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手段。要建立严格的计划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计划对用地总量和用地方向的调控作用。农用地转用必须纳入计划,对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严格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未取得计划指标,不得批准建设项目用地,坚决杜绝计划外用地。加强对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管,建立计划指标台帐制度,实行土地利用计划的动态管理。
三、制定和完善规划实施管理法规、规章,加强执法检查,推进规划法治化加强法制建设是有效实施规划的保障。要尽快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办法》,完善规划法规体系。各级也要根据本地实施规划的需要,制定和完善地方配套法规、规章,把规划实施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要严格执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具有法律效力,城乡建设、土地开发等各项土地利用活动都必须符合规划的要求,不允许任何地方、任何领导随意改变规划。擅自修改规划、违反规划批地和用地的,要依法严肃查处。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地规划实施的经常化监督检查,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制度,认真查处和纠正各种违反规划的行为。地方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每年要就规划实施检查情况,同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四、深入调查研究,搞好试点示范,积极探索实施规划的有效机制和方法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客观情况变化,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问题。近期要重点围绕实施西部大开发、加
快城市化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提出对策和措施。
搞好规划实施试点。部将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的基础上,确定部分市或县作为规划实施试点,加强跟踪调查,及时总结规划实施的经验,研究探索实施规划的新机制、新方法,发挥试点示范作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相应开展规划实施试点工作。
五、加强规划基础业务建设,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规划实施管理水平
切实做好规划档案管理和规划成果备案管理。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关于做好土地利用规划档案和成果备案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
[2000]11号)的要求,建立健全规划档案管理制度,切实加强档案管理,并按要求做好规划成果上报备案工作。规划实施中形成的有关文件和资料,也要及时收入规划档案。
运用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和改进规划实施管理工作。加快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规范和标准的研制,尽快建设全国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积极开展市、县级规定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建设,以指导和推动各地的工作。实行常规监测民遥感监测相结合,切实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管理,重点加强对重要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规划实施遥感动态监测。
六、搞好规划队伍建设,保障规划实施管理工作的开展
规划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机构改革中,要加强规划管理职能,调整充实规划力量,明确规划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
加强规划队伍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有计划地开展岗位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规划管理人员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坚持原则,秉公执法。要严格奖惩制度。对在规划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用地的,依照《关于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行政处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篇:城区环境秩序管理实施工作意见
为进一步提升城区环境秩序管理水平,着力构建网格化落实责任、精细化制定标准、无缝隙对接管理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形成部门分工负责、各方协调联动、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城市管理工作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障群众健康生活,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建立科学、规范、精细、严密的长效管理运行机制为目标,着力构建“网络健全、指挥有力、运转协调、管理到位、责任量化、标准精细、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城市管理工作新格局,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完善城市管理功能、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为建设环境优美、规范有序、文明和谐的新型工业旅游城市提供有力保障,城区环境秩序管理实施工作意见。
二、指导原则
(一)坚持依法管理,按职责办事的原则。各有关单位要按照职能要求认真履行职责,依法依规办事;
(二)坚持严密管理,细化责任的原则。要将城区环境秩序管理的各项责任,按权属关系,落实到每个单位、企业、乡村、沿街门店,做到严密对接,无缝隙落实;
(三)坚持服务市民、规范管理的原则。要按照方便群众,服务市民的要求,在合理规划、加快建设便民市场、交通设施、道路、垃圾收集站(点)、公厕等硬件基础设施的同时,要加强便民服务的规范管理,按照“菜篮子”进小区、进小巷、进市场的要求,合理规划建设市场,加强管理。按照交通秩序保畅通的要求,合理规划建设停车场、停车位,解决乱停乱放问题,加强重点路段、重点时段、重点区域交通管理,解决无序行驶、车辆堵塞问题。按照垃圾清运日产日清的要求,合理布点,规范收集,及时清运;
(四)坚持统一管理,联合执法的原则。在明确监察、住建、公安、交通、林业、民政、邮政、电力、报社、环保、工商、卫生、通讯(移动、联通、电信、广电)等部门的城市管理职责分工,抓好日常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管理、联合执法、反应迅速、处理及时的城市管理联动处置机制,实现城市管理的常态化、高效率运作;
(五)坚持严格履职,强化监督的原则。要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增强各有关部门履行城市管理职责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六)坚持高质量管理,高效率运作的原则。严格执行各项管理标准,严格执行各项规定,确保提高管理质量,提高管理效率;
(七)坚持认真考核,严肃奖惩的原则。要建立城市环境秩序管理综合考核评价体系,采取动态考核、外部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考评办法,奖优罚劣,推进工作;
(八)坚持发动群众,全民参与的原则。要把教育和动员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城市管理、争做文明市民、维护城市美好家园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长抓不懈。
三、管理机制
按照明确管理任务、质量标准,明确责任主体、监督主体的要求,强化部门城市管理职能,落实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工商户及有关乡镇(办事处)、村委、城区居民相关责任,增强城市管理的整体合力,形成各部门协同联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实现城市环境秩序管理的标准化、常态化、无缝隙、全覆盖、无死角管理。
(一)明确责任。
1.市住建局负责道路维护、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城市公共绿化、花园式机关庭院建设)、城市照明和市政工程等方面的管理监督工作;
2.市规划勘测局负责按照《市城区总体规划》组织好规划的实施,加强巡查,及时发现和制止违规建设行为,监督和组织拆除违规建筑,加强广告的规划和管理;
3.市公安局负责打击破坏城市公共设施、张贴非法小广告和喷涂数字垃圾广告行为;负责交通运输噪声监督管理,配合环保、文化、工商部门做好社会生活噪声监督管理;组建城区环境秩序管理公安应急分队,配合住建部门做好执法管理工作;
123
4.市交警支队负责维护道路交通秩序,管理、维修、管护城市道路交通信号设施,组建城区环境秩序管理应急分队;
5.市民政管理部门负责街名路牌的设置和维护,负责社区公益性服务设施和社区环境方面的监督管理工作;
6.公路分局负责国省道过城区公路、桥梁及其附属设施的管理维护及养护责任范围内环境卫生管理等工作;
7.电力、通讯(移动、联通、电信)、供热、供水、燃气等企业及排水、广播电视、交通信号等设施权属单位,负责各类管线、井盖、变电箱、控制柜及架空管线、杆架等设施的维修、养护、安全和清洁等工作,范文《城区环境秩序管理实施工作意见》。
8.工商管理部门负责各种户外广告的内容审批和营业执照的发放,要把城市规划、建设、市容环境的管理要求,用地合法性,是否具备经营条件等作为前置条件,由有关部门先把关审核,再行审批,对不具备条件的,不予审批和发放。
9.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小吃摊点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要按照城市市容环境秩序和食品卫生的管理要求,严格监管。
10.林业部门负责城郊公共绿化的规划、组织、管护等工作;
11.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承担“门前五包”日常管理、清雪铲冰责任,遇有暴雪等特殊气候情况,按照应急预案处置,各责任单位经营者积极配合。
12.市环保局负责城区环境管理有关工作的监督,督促各责任单位和经营者认真履行环境治理职责,承担城市噪声污染的统一监督管理职责,直接负责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的监督管理,指导协调公安、经信、文化、工商等部门做好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的监督管理。
13.市监察部门要加强城区环境秩序管理的监督检查,建立有关监督检查制度和问责制,保证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保障城市管理的高效率运作。
14.各新闻媒体负责对城区环境秩序管理的宣传报道,推进城市居民遵纪守规素质教育。
忻府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按照相关规定和统一管理要求,履行好本辖区或经明确划归本辖区管理的城市环境秩序管理职责。
(二)统一管理。
城区环境秩序管理是一项繁杂的综合管理工程,是一项社会管理工程,要按照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要求加强管理。
市住建局要充分发挥12319城建服务热线职责,调整人员,加强力量,组建城市环境秩序管理指挥中心。承担整个城市环境秩序管理的信息汇总、投诉接收,统一指挥调度职责,按照各项城市管理内容的责任划分,及时向责任单位发出处置问题的调度指令,按联动管理机制要求进入联动处置程序,限时处置,办理结案。
城建监察支队承担城市环境秩序管理巡查职责,按区域、街道、路段、管理网格明确每个巡查员的巡查责任,每日不间断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指挥中心,立案处置。忻府区和开发区要按照统一要求确定巡查人员,明确巡查责任。
(三)联动处置。
各城市环境秩序管理职能单位按照“发现—立案—指令—处理—核查—结案”六个环节的城市环境秩序管理工作流程,根据城市环境秩序管理指挥中心发出的指令,及时安排具体管理人员赴现场处置,处理结果速报指挥中心,同区域城管监督执法人员现场核查,核查结果回复指挥中心,予以结案。要组建城市管理治安小分队,配合住建部门履行城市管理职责,针对特殊问题,与住建、工商等执法人员开展联合执法。切实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随时出现,及时处置,动态管理,始终保持良好环境秩序。
『 1 』『 2 』『 3 』
四、管理标准
按照要求严格、目标明确的原则,确定城市环境秩序管理的各项标准。总体要求是:街道平整 ;建筑符合规划要求;市容市貌美观整洁,户外广告、商业牌匾、标识等设置符合规划和规范要求;市场秩序井然有序,无乱摆乱设,占道经营现象;环境卫生保持清洁干净,无乱倒垃圾和垃圾积存现象;交通设施设置合理规范,车辆、行人各行其道,无乱停乱放、违规占道行为;加快提高城市绿化率,按生态城市的绿化标准严格管理。各项内容的具体管理标准,另行规定。
五、保障措施
为保证管理原则的正确贯彻,保证管理机制的高效运作,要确实加强各项保障措施。
(一)加强监督检查。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环节,加强对执行联动机制全过程监督。一是加强对巡查队伍的监督检查,督促巡查员履职尽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指挥中心。二是加强对网格化管理具体责任人的监督,看是否主动发现问题,或接到指令后,积极行动,及时处置。三是加强对各职能部门的监督检查,看是否按照指挥中心的指令,及时安排具体责任人,按照城市环境秩序管理的各项标准,及时处置,保证处置效果。四是加强对城管执法人员和联合执法人员的监督,看是否认真履职,严格执法,有力监督检查,保证解决问题。
要发挥人大、政协监督,媒体监督和群众监督作用,鼓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随时监督,提出意见;鼓励新闻媒体随时监督,重点问题实行曝光;鼓励广大市民参与监督,主动投诉举报。
(二)加强考核激励。建立城市管理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全面促进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的落实。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对城市环境秩序管理的责任单位进行综合考核评价,要实行动态考核、外部评价的综合考评办法。按月对各管理网格内责任单位的立案数、办结率、办结时效、重复发案率进行统计汇总,按季度向市民开展城市管理工作满意度测评,对群众不满意的责任单位,扣减考核分值。建立每月一小结,一季一小评,年终进行全面考核评价制度,对城市环境秩序管理责任单位进行严格考评,逐月通报情况,年终进行总结表彰。
(三)加强责任追究。监察部门要把城市管理监察作为重要内容,研究制定监督制度,加强监察力量,实行严格监督。特别要加强责任追究,对不履行职责和履职不到位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实行严肃问责,追究有关单位负责人和具体责任人的责任。
(四)加强宣传教育。要长期开展“人民城市人民管、共同家园共同建”的宣传教育活动,作为“市民素质提升”行动的首要任务,调动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长期坚持。一是由文明办、住建局、共青团、妇联、教育局、新闻媒体等单位联合组织开展“做文明市民”活动。制定“文明市民公约”,倡导全民参与,共同维护城市环境秩序。二是发挥中小学生在宣传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打造坚实的文明家庭堡垒。三是以单位、企业、学校、社区、乡村为单位开展星级文明单位评比创建活动。使公民道德、文明规范、卫生健康知识尽快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家园、人人爱护家园、共建美好家园的良好风气,真正形成部门分工负责、各方协调联动、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城市管理新格局。
〖1〗〖2〗〖3〗
第三篇:城区环境秩序管理实施工作意见
为进一步提升城区环境秩序管理水平,着力构建网格化落实责任、精细化制定标准、无缝隙对接管理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形成部门分工负责、各方协调联动、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城市管理工作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障群众健康生活,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建立科学、规范、精细、严密的长效管理运行机制为目标,着力构建“网络健全、指挥有力、运转协调、管理到位、责任量化、标准精细、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城市管理工作新格局,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完善城市管理功能、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为建设环境优美、规范有序、文明和谐的新型工业旅游城市提供有力保障。
二、指导原则
(一)坚持依法管理,按职责办事的原则。各有关单位要按照职能要求认真履行职责,依法依规办事;
(二)坚持严密管理,细化责任的原则。要将城区环境秩序管理的各项责任,按权属关系,落实到每个单位、企业、乡村、沿街门店,做到严密对接,无缝隙落实;
(三)坚持服务市民、规范管理的原则。要按照方便群众,服务市民的要求,在合理规划、加快建设便民市场、交通设施、道路、垃圾收集站(点)、公厕等硬件基础设施的同时,要加强便民服务的规范管理,按照“菜篮子”进小区、进小巷、进市场的要求,合理规划建设市场,加强管理。按照交通秩序保畅通的要求,合理规划建设停车场、停车位,解决乱停乱放问题,加强重点路段、重点时段、重点区域交通管理,解决无序行驶、车辆堵塞问题。按照垃圾清运日产日清的要求,合理布点,规范收集,及时清运;
(四)坚持统一管理,联合执法的原则。在明确监察、住建、公安、交通、林业、民政、邮政、电力、报社、环保、工商、卫生、通讯(移动、联通、电信、广电)等部门的城市管理职责分工,抓好日常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管理、联合执法、反应迅速、处理及时的城市管理联动处置机制,实现城市管理的常态化、高效率运作;
(五)坚持严格履职,强化监督的原则。要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增强各有关部门履行城市管理职责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六)坚持高质量管理,高效率运作的原则。严格执行各项管理标准,严格执行各项规定,确保提高管理质量,提高管理效率;
(七)坚持认真考核,严肃奖惩的原则。要建立城市环境秩序管理综合考核评价体系,采取动态考核、外部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考评办法,奖优罚劣,推进工作;
(八)坚持发动群众,全民参与的原则。要把教育和动员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城市管理、争做文明市民、维护城市美好家园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长抓不懈。
三、管理机制
按照明确管理任务、质量标准,明确责任主体、监督主体的要求,强化部门城市管理职能,落实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工商户及有关乡镇(办事处)、村委、城区居民相关责任,增强城市管理的整体合力,形成各部门协同联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实现城市环境秩序管理的标准化、常态化、无缝隙、全覆盖、无死角管理。
(一)明确责任。
1.市住建局负责道路维护、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城市公共绿化、花园式机关庭院建设)、城市照明和市政工程等方面的管理监督工作;
2.市规划勘测局负责按照《市城区总体规划》组织好规划的实施,加强巡查,及时发现和制止违规建设行为,监督和组织拆除违规建筑,加强广告的规划和管理;
3.市公安局负责打击破坏城市公共设施、张贴非法小广告和喷涂数字垃圾广告行为;负责交通运输噪声监督管理,配合环保、文化、工商部门做好社会生活噪声监督管理;组建城区环境秩序管理公安应急分队,配合住建部门做好执法管理工作;
4.市交警支队负责维护道路交通秩序,管理、维修、管护城市道路交通信号设施,组建城区环境秩序管理应急分队;
5.市民政管理部门负责街名路牌的设置和维护,负责社区公益性服务设施和社区环境方面的监督管理工作;
6.公路分局负责国省道过城区公路、桥梁及其附属设施的管理维护及养护责任范围内环境卫生管理等工作;
7.电力、通讯(移动、联通、电信)、供热、供水、燃气等企业及排水、广播电视、交通信号等设施权属单位,负责各类管线、井盖、变电箱、控制柜及架空管线、杆架等设施的维修、养护、安全和清洁等工作。
8.工商管理部门负责各种户外广告的内容审批和营业执照的发放,要把城市规划、建设、市容环境的管理要求,用地合法性,是否具备经营条件等作为前置条件,由有关部门先把关审核,再行审批,对不具备条件的,不予审批和发放。
9.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小吃摊点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要按照城市市容环境秩序和食品卫生的管理要求,严格监管。
10.林业部门负责城郊公共绿化的规划、组织、管护等工作;
11.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承担“门前五包”日常管理、清雪铲冰责任,遇有暴雪等特殊气候情况,按照应急预案处置,各责任单位经营者积极配合。
12.市环保局负责城区环境管理有关工作的监督,督促各责任单位和经营者认真履行环境治理职责,承担城市噪声污染的统一监督管理职责,直接负责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的监督管理,指导协调公安、经信、文化、工商等部门做好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的监督管理。
13.市监察部门要加强城区环境秩序管理的监督检查,建立有关监督检查制度和问责制,保证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保障城市管理的高效率运作。
14.各新闻媒体负责对城区环境秩序管理的宣传报道,推进城市居民遵纪守规素质教育。
忻府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按照相关规定和统一管理要求,履行好本辖区或经明确划归本辖区管理的城市环境秩序管理职责。
(二)统一管理。
城区环境秩序管理是一项繁杂的综合管理工程,是一项社会管理工程,要按照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要求加强管理。
市住建局要充分发挥12319城建服务热线职责,调整人员,加强力量,组建城市环境秩序管理指挥中心。承担整个城市环境秩序管理的信息汇总、投诉接收,统一指挥调度职责,按照各项城市管理内容的责任划分,及时向责任单位发出处置问题的调度指令,按联动管理机制要求进入联动处置程序,限时处置,办理结案。
城建监察支队承担城市环境秩序管理巡查职责,按区域、街道、路段、管理网格明确每个巡查员的巡查责任,每日不间断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指挥中心,立案处置。忻府区和开发区要按照统一要求确定巡查人员,明确巡查责任。
(三)联动处置。
各城市环境秩序管理职能单位按照“发现—立案—指令—处理—核查—结案”六个环节的城市环境秩序管理工作流程,根据城市环境秩序管理指挥中心发出的指令,及时安排具体管理人员赴现场处置,处理结果速报指挥中心,同区域城管监督执法人员现场核查,核查结果回复指挥中心,予以结案。要组建城市管理治安小分队,配合住建部门履行城市管理职责,针对特殊问题,与住建、工商等执法人员开展联合执法。切实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随时出现,及时处置,动态管理,始终保持良好环境秩序。
第四篇:高级中学军训实施工作意见
高级中学军训实施工作意见
高级中学军训实施工作意见
为进一步规范全市高级中学学生军训秩序,促进军训工作全面落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和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的有关规定,提出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高级中学学生军训工作是围绕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需要组织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要通过军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促进素质教育全面落实。
二、军训机构与职责
市学生军训工作领导组。由市政府
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长任组长,警备区参谋长、警备区政治部主任、市教育局局长、市劳动保障局局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市教育局、劳动保障局、财政局、物价局、卫生局、人事局、发改委、双拥办、人防办及驻军分管领导组成。负责全市高级中学学生军训工作,研究决定军训工作重大事项。
市学生军训工作办公室。市学生军训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负责承办全市高级中学学生军训工作具体事宜。办公室主任由市教育局分管副局长兼任,成员由教育局体卫艺处、劳动保障局培训处、警备区司令部作训科和政治部宣保科等相关人员及驻军单位司令机关作训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学生军训工作发展规划、计划和政策规定;审批各学校军训计划,审定军训内容,对学生军训工作实施检查、指导、督促、评估;协调组织帮训人员和军事教师学习培训,对军训教练员进行资格认定;加强学生军训期间安
全管理,搞好学生军训保障和军训经费管理使用,对全市学生军训基地进行审核,承办学生军训工作日常事务。
各县学生军训工作机构。各县要相应成立学生军训工作领导机构,负责领导协调本地区学生军训工作。
学校军训组织领导。各高级中学要明确一名学校领导分管学生军事训练工作,指定具体部门和人员负责学生军事训练计划安排和组织实施。军事技能训练期间,学校与帮训部队要按班、排、连、营、团建制成立临时军训领导机构,加强教育管理,保证军训质量。
三、军训对象与师资
军训对象。辖区内所有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级技术学校及各类民办高级中学等学校学生都应当依法接受学校统一安排的军事训练。原则上新生入学当年完成军训任务,当年未完成的,与次年新生一起进行补训。有严重生理缺陷、残疾或疾病的学生,经本人申请和学校批准,可减免不适宜参加的军事技
能训练科目。高级中学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知识讲座考核成绩按社会实践课记入学分。初级中学和小学不安排军训,但初级中学要保证安排8至10课时人防知识教育,并进行必要训练,小学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军事知识普及教育。
军训师资。各县人武部要根据本辖区新生招收数量、学生军训基地承训容量及军训开展时间,合理确定本区培训军事教师和军事技能教练员需求数量,及时选拔培训。高级中学军事教师选择热爱学生军事训练工作和具备良好军政素质的人员担任,兼职或聘任,主要负责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军事技能训练所需帮训人员及教练员由警备区统一协调组织驻军部队、武警、消防、人武专武干部等受过专业军事训练且政治素质、军事技能符合基本要求的人员担任,并按照市军训办规定程序和办法培训选拔、考核发证。
四、军训内容
高级中学军训纳入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实施,军事技能训练原则上在市挂牌认定的学生军训基地组织实施。军训时间为7-14天,其中集中军事训练不得少于7天。
集中军事训练。主要为国防法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性质、宗旨和光荣传统,共同条令,轻武器射击,单兵战术,战伤救护和识图用图等内容。由学校和军训基地组织实施。
军事知识讲座。主要为军事思想、军事科技、现代国防、国际战略环境和信息化战争等内容。由学校组织、兼职和聘任军事教师讲课,可专门组织,也可与军事技能训练穿插进行。
五、军训保障
经费保障。各学校学生军训工作经费由地方政府根据学生军训工作实际予以安排。各高级中学要将学生军训工作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予以保障。学生军训工作经费主要用于:集中训练期间参训学生及派遣军官、帮训战士伙食补
助,训练器材、资料购置,参训学生训练服装补助,学生在军训基地训练期间水电费补助等。集中训练期间,学生只负担伙食费,标准参照部队士兵伙食费标准;基地训练水电费、卫生费、管理费、设施设备磨损维修等费用根据物价部门认定收取。
装备器材保障。学生军训所需枪支,市辖六区由警备区负责统一保障,四县由所属人武部在民兵武器装备中调整解决。实弹射击用枪用弹,由学校提出使用计划、县人武部具体承办,经警备区批准后动用。学生军训所需其它军事器材和教具由警备区、人武部和学校根据实际需要予以保障,不足部分由警备区统一购置或向上级军事机关请领。
军训场地保障。学生军训基地化是进行规范化训练的必要条件,各级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学生训练基地建设,积极筹措经费,采取分步建设、逐年完善的办法,力争到2010年全市学生军训全部实现基地化。市教育
局和警备区要会同物价、卫生等部门对承接学生军事训练的各类基地进行审核认证、检查监督和定期验收。符合承训条件的基地,由市军训办公室挂牌命名为“市学生军事训练基地”。目前不具备基地化训练条件的学校,要利用校内场地搞好军训。
安全管理保障。军训集中训练期间教练员的安全管理由各部队负责,参训学生安全管理由学校负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军事机关要高度重视学生军训事故预防工作,制定严格的安全措施,核定训练基地承训人数,防止超员,确保参训学生安全。各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军事训练意外事故报告制度,学校和承训部队在军训中发生各类安全事故,及时向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军事机关等相关部门报告,并依法妥善处理。
六、军训制度
学生军事训练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军事机关要加强对学生军训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密切协作,加强指导监督。各学校要把学生军训纳入教学计划,统筹安排,按照《高级中学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规定,抓好各项训练和教学任务落实。那一世范文网
会议协调制度。市学生军训工作领导组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传达贯彻上级指示精神,研究解决学生军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市学生军训工作办公室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通报军训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每年8至9月中旬,两级学生军训工作办公室以军地联合形式组织召开教育行政部门、高级中学、有关军事部门、帮训部队、军训基地等单位领导参加的联席协调会议,统一部署学生军训工作任务,研究协调学生军训工作中的有关事宜。
报告审批制度。学校组织军训要向市、县学生军训工作办公室提出计划申请,由学生军训工作办公室统一协调、派遣帮训官兵。每年6月底前,各参训学校按照隶属关系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
和市、县学生军训工作办公室上报军训计划。
检查监督制度。在军训过程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军事机关,特别是市、县两级学生军训工作办公室要深入学校检查指导,督导落实军训计划,全面掌握学生军训工作情况。
考评总结制度。每年9月底前,各参训学校要按照隶属关系向市、县学生军训工作办公室呈报学生军训工作总结,提出评估验收申请。经评估验收合格的,由市学生军训工作办公室颁发军训合格证;不合格,予以通报批评。每年11月份,召开全市学生军训工作会议,对全市学生军训工作进行总结表彰。
奖励惩罚制度。在学生军事训练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军事机关和学校给予表彰奖励;随意取消和压缩学生军事训练时间、未按《高级中学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规定内容进行训练、在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考试中违反纪律弄虚作假、挤占挪用和不按财务规定使用学生军事训练经费、违反规定或变相向学校收取承训费和军事训练费用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军事机关责令改正,并对直接责任人员予以批评教育、直至行政处分。
第五篇:2011年城市规划综合辅导: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
同程教育()专注于个性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今同程,为明天!
2011年城市规划综合辅导: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
最重要的事是要懂得,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不应被看成是与土地利用的功能相分离的活动。在开始只想制订土地利用规划,以后才考虑如何能实现规划,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正如上面提到选择标准时所指出的,在选择最佳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方面,应该采用的压倒一切的标准是实现规划的能力。因此,在制订规划时,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各种有利于或可能有利于使规划成为现实的方法。另一要点是,没有一个土地利用规划是一步实现的。只有通过决策者们一天一天和一年一年的努力才实现规划。所以,土地利用规划应该是逐步实现的。决策者们要善于切实地处理各种经常性的事情,如延长下水管线,开辟或封闭某条街道,批准供出售而细分的小块土地,或审批再区划的申请。广义地说,有四种实现规划的手段(或方法):
1.公共设施的准备。这方面主要是通过公共工程改善计划,以及通过保护或预先获得公共用地和通行权(Rights-of-way);
2.各种建设法规。区划条例、土地细分规则和其它建设法规可以保证私人的开发遵守一定的规范,并被安排在和土地利用规划相一致的地区;
3.劝导、领导能力和协作。尽管这些手段比公共工程改进计划和建设法规等手段更显得非正规些,但这些手段对于私人开发商以及各种公共机构和部门在决策形成过程中,能十分有效地查明计划、日期、图纸和资料,以及研究社区的发展和建设;
4.土地利用规划。由于使规划能保持现实性和跟上时代,规划就不断引导公共机构和私人的决策,所以土地利用规划本身确实能成为实现自己的政策和建议的工具。当然,一方面要定期地检查、修订和重新通过规划;另一方面,要在规划和执行规划的实施手段之间建立持续的联系。对于上述第一和第二种方法,将在下面加以详细叙述。
1.制订公共工程改善计划
公共工程改善计划习惯于把土地利用规划的长期或一般的建设,和在公共设施建设中涉及的短期的、特别的决定联系起来。通过地方政府和公共机构的协作,才能安排排水和供水系统、道路、学校及其他公共设施的类型、容量、时间的选择和位置,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安排会符合土地利用规划所提出的土地发展模式的要求。
制订公共工程改善计划,是在各个不同部门和机构中进行协调和确定优先次序的一种正规的方法。它的任务是:每年要编制一个打算改善公共工程的五年计划表,这个表要说明将改善哪些公共工程(如道路和下水道),这些公共工程的建设地点、设计的容量、建设的时间以及如何筹措资金。
2.各种建设法规
(1)区划条例与实施土地规划有关的最一般的法规类型是区划条例(Zoning ordinance)。传统的区划条例包括一张图(或一组图)和文本。这张图把社区分成许多区域,文本则列出每个区域内允许的土地使用类型,并提出管理这些允许发展的土地使用方式的规则。具有代表性的管理规则如下:最小的地块尺寸;可允许的地块尺寸、形状和建筑物的高度;最大的发展密度(如每英亩土地允许的住宅单元的数量,或办公用地的平方英尺数);最小的建筑后退和院落要求。文本通常也控制发展的其他万面,如各种标志物、不靠街面的停车;有时文本还控制环境美化和建筑外貌。
图则和文本都要经常修订。最常见的修订方式是再区划(Rezoning)。当房地产拥有者对他们的土地使用分类表示不满意,或申请别的土地使用分类时,就可以进行再区划。另外,要考核所提出的各种申诉程序:①所提出的管理方面的错误;②在区划条例中提供的特别的例外情况(即通常所说的特许用途或指定的用途);③为消除独特的或不适当的麻烦所带来的变化。
区划条例中的土地使用分区的数量和类型,在各城市之间也是极不相同的。但目前很多传统的区划条例实际上包括下列土地使用分区类型:
农业用地;
独户家庭居住用地;
同程社区(club.toonedu.com)教育培训互动交流平台同人网()教育培训网络营销平台
两户家庭居住用地:
多户家庭居住用地;
办公一公共机构用地;
本地的商业用地;
综合性商业用地;
制造业用地。
(2)土地细分规则和其他建设法规土地细分规则是一种管理地块划分的方法(土地可以分成建筑地块、街道或其他地块),也是管理必须安排的道路、公用事业和其他各种公共工程改善措施的方法。所提出细分的最初和最终的地块,都要接受地方政府的审核、协调和批准。
能有助于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其他条例,包括建筑规章、住房规章、管理侵犯土地权的行为、土地的分等定级、排水系统、树木的保护,以及其他环境问题的条例。有时区划条例、土地细分规则和其他有关的法规,结合成一个单独的统一的建设法规,以代替各自的管理(3)建设法规的演变
近年来,城市土地问题已变得更加复杂和有争议,以相同的标准进行匀质的用地区划的老概念已发生很多变化。下面列举的部分情况说明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可转让的发展权;有条件的用地区划;有规划的单元发展;刺激(奖励)性区划;增值税贷款;限制性契约的市政管理;环境影响条例;违法的地产转让;历史保护地区区划;容积率;基地计划审核;建筑审核;景观要求;混合利用开发土地;延期偿还权;浮动区;偿债区;超负荷区;商业区;影响费;听取意见的审查人;地界零线(Zero lot line);地区和州的审核;成组发展;补偿法规;有控制的发展条例;上空使用权区划;义务提供场地或场地费;强制性保险和保单;包含一切开支在内的区划;治外法权的区划。这些改革在普遍性、实用性和公认的合法性方面有很大的改变。在传统的建设法规方面许多公认的改变之一,是有规划的单元发展(Planned Unit Development)。开发商通过有规划的单元发展条例被允许改变土地用途、发展密度和地块尺寸,只要开发商在某种综合参数内坚持和服从基地计划。早期的区划实践就是通常所说的累积的或步步升级的区划。允许的土地用途和密度,从一个区到每个连续的区自动地积累。由此,在区划的早期,R一1区只允许用于独户住宅;在R一2区,应允许R—1区中所允许的所有用途,加上只允许建两户住宅,等等;沿着地界线通过商业区和工业区,累积在M-2区。例如这是一个允许所有用途的区,从独户住宅用地到不受限制的工业用地。累积式的区划的改变之一是,只能在主要用途类型范围内允许土地用途累积(如居住区),但不能从一个主要用途类型转到另一类型(如由居住区转到商业区),即:在多户住宅区可允许建独户住宅,但在商业区或工业区则不允许建住宅。
关于土地利用的其他改革设想,认为区划的同类分区也许不总是好主意,而混合使用土地的发展形式把工作、商业、娱乐、购物、特别是居住的机会结合在一个中心,能提供很多好处。在美国的许多城市,混合使用的发展形式是一种发展的趋势,它是受欢迎的,它使人消除了严格的单一用途划区的烦恼。这种发展形式使各种活动相互很接近,利用使这些活动能结合在一个区内,以减少和排除一些出行(如从家到工作地点,从家到娱乐场所的出行),从而减轻交通拥挤状况。
通过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区划有三项重要的限制:①限制私有财产权。在司法方面的严格检查的条件下,可以知道对私有财产权的限制在法律上既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②对于不合需要的活动来说,区划是个限制因素。区划能禁止、鼓励或引导发展,但不能参与和自动地产生计划。③由选出的官员所作出的许多最有效的区划决定,事实上都是有法律效力的,从而象公众的意见和政治的敏感性这一类非技术因素,都同技术上的考虑和上地利用规划政策一并被考虑到。
3.发展管理
从历史上看,在上地利用规划的实施方面,没有相互充分考虑已经使用的建设法规(如区划)和公共投资(如公共工程改善计划)等手段。作为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手段的公共工程改善计划多半已被完全忽视,而过分地依赖于区划。
然而,有一种成长中的变卖业(变卖不动产获得现金,或用现金购置不动产),是实施地方政府土地利用规划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即适当地考虑法规管理,而主要考虑公共设施的位置及其建设进度的安排,因为这些考虑比法规管理更能有效地引导社区的发展。通过有意识地确定这类公共工程投资项目的位置和建设进度,不仅满足了眼前的需要,而且对未来的发展和改造也是一个刺激因素,社区在其发展模式方面能发挥很大影响。
发展管理这件事将有助于为居住、商业、工业和娱乐等活动提供合适的地区,它还将决定如何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提供这些设施是多么费钱。当道路、学校、下水道和供水管道的建设在互不协调的指导下进行时,当这些设施被安排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区时,或者当这些设施没有被作为一个综合的整体来设置时,其结果是一种散乱的发展模式,它将是代价高、不卫生和令人不愉快的。
考虑到在有规划的地区通过鼓励发展,和通过对发展所必需的土地进行仔细的选择和全面整顿,使社区杂乱无章的发展状况能限制在最小程度。由于这个理由,规划机构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区划和其他法规管理上,而没有把足够的时间用在通过公共工程投资政策去引导私人开发,这就失去了实施社区土地利用规划的机会。
关于在一个地区扩大公共服务设施,或对另一个地区抑制公共服务设施的任何决定,都可能影响人们的经济利益,他们必然要强烈地关注这些决定。既然有选择地使用公共工程投资会影响社区的发展模式,因此它的使用应以实际的分析和规定的公共工程政策为依据,而不应以个人的偏爱和兴趣为依据。
4.实施规划的新方法
出现这种发展管理现象的结果之一,产生了各种实施规划的手段,即把法规管理和公共工程投资这两种概念结合起来。这些手段的最初例子是:①附有条件的区划;②影响费。
(1)附有条件的区划,是在地方政府把条件附加于批准再区划的申请时发生的。过去,这些条件大都包括在对建设场地设计的各种限制和要求内。而现在这些条件也包括各种要求,即开发商要为建设场地外的公共工程建设负担费用(例如学校、道路、下水道、消防站等),作为获得再区划申请的条件。
(2)影响费,是在社区发展费用超过其支付追加的公共设施投资能力时,作为处理财政差额的另一种方法。影响费包括:按规章规定的管理费,它由地方政府分配给那些新增加的建设单位,要他们分担由于发展而增加公共工程费用的公平的一份。因此,影响费是归属于土地细分规章中公认的惯例的延伸,它要求新的建设单位负担建设场地内各项费用的全额(如道路、下水道和儿童游戏场等),还要他们支付建设场地外某一更大地区费用的按比例分配的份额。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之一是,新的建设单位是继承现有的基本设备或基础设施,而其中大部分费用是由新建设单位到达之前的现有居民所支付的,但对于因新来者所发生追加的投资需求,而向现有居民索取费用则是不公平的。要看到这些方法的重要意义不仅仅是作为筹措公共设施建设资金的方法,而且是作为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法。其根本的想法是,新的建设任务必须与一定数量的基础设施配套,而且这也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目标。
(3)强制性的规划、实施和一般要求越来越多的州正在采取立法手段,要求地方政府必须做到:①准备并确定一项包括土地利用规划的综合规划;②必须肯定任何实施规划的措施,不管是法规管理性质的,还是公共投资性质的,都要和确定的规划相一致。最近,正在加强的这些法律,不仅要求任何实施规划的措施必须与规划一致,而且要求规划必须得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