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讲学习《道德经》的自然观(下)
第三讲学习《道德经》的自然观(下)
六、无有之用
《道德经》第十一章写道:“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这里举了三个例子:一个是车轱辘,一个是陶器,一个是房间。
三十辐可以做成一个车轱辘。所谓“无有”,就是车轴与车轮之间的空,这个空就是“无”,而这个“无”恰恰是车所需要利用之处。人们在把陶土做成碗、盘子等陶器时,只有把中间挖空才能装下其它东西。如果陶器中间是实在的“有”,所能盛的便是“无”了。因此,只有无才能真正的有。同样,在制造房屋时,只有凿开窗户,把房间掏空,才可以住人。由此可见,有时为了得到利益,只有无才能发挥用处。以此反观现实,人们之所以在认知的过程中遭遇障碍,就是因为戴着有色眼镜,或者在已知的事物的基础上去看待事物,用已有的认知排斥未知事物,故而不能装下新的事物。
因此,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要想装下新的东西,必须清空原有的东西。只有“空”,才能真正的有。只有无,才是真正的大用。这就是道的本质。
七、道之运行规则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写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混成之物
万物之母
这里所说的“混成之物”指的是谷神。天地是一个现象,但谷神是天地根,生于现象之前。人们既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到它的形体。它“寂寞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存在,并始终运动,永不停止。这就是万物的根本。
强字曰道
事物在被认知、被真正掌握之前,人们很难对其下定义。这个“混成”之物也是如此,因此,老子勉强地称它为“道”。
“一阴一阴谓之道”,但老子真正要去探讨的不是阴阳,而是把阴阳作为一种方法去认识道。
道之轨迹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很大,它运动不息,永不停止,并无限地向外延伸。然而,即使它延伸得再远,最终都要返回一个本体,就是道。正所谓“万法归宗”,最重要就是回到自身的根本。
2.效法之道
老子认为,大道以下是天,天以下是地,地以下是君主。这就是人类所处空间中的四大,人是其中的一大。人要效法大地,时刻与所处的空间保持密切的关系。而地道要遵循天道,天道遵循大道,大道则遵循自然。
道就是一切自然存在、自然发生的东西。在很多时候,人类对事物的认知都是从自身的观点出发的,这就是最早的“可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化和认知对象的转化,人们无法对所有的事物进行认知,因为一切事物都在不定之中。宇宙间存在的万事万物不是以人力所能改变的,正如“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
因此,每个人都要明白,只要是能够发生的事情,都是一种自然的状态。诚如儒家所言,人要“顺应时势,知命而为”,就是这个道理。
八、道之认知
《道德经》第十四章写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1.认知的戒律
看见一个事物后,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搏而不得,这是一种境界。众所周知,人类很容易对一件事物留下特定的印象,并在这一印象的基础上看待其他事物。这些印象有真象也有假象,因此人们不能把看到的现象当作根本性的东西来对待。因此,人们可以观察事物,但不能把自己所看到的作为唯一的标准。
夷——视之不见
所谓“夷”,就是没有色彩。人们在认知事物的时候,不能单独借助于它们的色彩,否则可能一叶障目,以有限的认知去对待无限的事情。
希——听之不闻
所谓“希”,就是无声。老子告诫人们,不要把听见的东西当作是真实的。在现代生活中,有人可以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难辨真假。同样,人们之间相互谈论的事,也可能是空穴来风,不加选择地相信是不理智的行为。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清军入关之时,皇太极被袁崇焕打得连连败退。便采用反间计,让一名太监假传信息,称要与袁崇焕商量谋反,最终使得崇祯皇帝误杀良将。可见,单凭听到的信息,是无法判断事情的真伪的。
微——搏之不得
搏也作“塼”,是指对一件事物往精深处研究,认知其细微之处,但细微的极点是始终无法达到的。
在现实生活中,这三者很难同时达到最佳状态,因此人们往往将其混为一谈。例如,人们常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但是实际上眼睛见到的也不一定是真实。
2.认知的方法
老子在给出了认知过程中的三大戒律后,又给出了正确、科学的认知方法。
格物致知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意思是说:把事物往上研究,它就不是皎洁、明亮的,但如果不研究它,它就依然是原来的样子;如果往下研究,它也不是隐藏起来、不能被发现的,只要不断地格物致知,玄之又玄,一定会不断对事物产生新的认识。
【案例】
第1001次实验
当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实验了1000种材质都不能作为灯丝的时候,他的助手失去了继续实验的勇气。
他说:“爱迪生,我们不要再继续做实验了。我们已经试了1000种材质,依然行
不通,这说明这种材质根本不存在。”
爱迪生摇了摇头,回答道:“不,至少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以上1000种材质是不
能用来做灯丝的,现在我们开始寻找第1001种、第1002种吧。”
在一次又一次地格物致知之后,爱迪生终于成功地发明了电灯。
解读“惚恍”
很多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在研究它们、认知它们之前,人们无法知道它们的名字,会认为这样的东西不存在,是空的。这就是所谓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其实这是很荒谬的,就像中世纪的科学家们认为空气是不可以作为动力元素一样。
实际上,很多事物在被发现前就已经存在,只是没有被人们认知。例如,细菌在显微镜被发明出来就存在,但在这种仪器出现之前,人们无法用肉眼对其进行认知。“惚恍”就是一种认知,但这种认知不是对现象的认知,而是一种感觉上的认知。
古道今用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迎着它,就无法找到它的开端,如果跟随它,也无法看到它的尾端。因此,人们能做到的就是执古之道,继承前人的发现,在其基础上认识今天的事物。
事实上,很多古人发现的规律至今仍在为人们所用。例如,谚语有云:“正月十五雪打灯,八月十五云遮月。”意思是说,如果某年的正月十五下雪,那么当年的中秋节一定无法看到月亮。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是说:能够真正知道事物的开始,这就是道的规律。
第二篇:第二十六期党校第三讲学习心得
第二十六期党校学习第三讲学习心得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通过党课学习,我知道了:党的指导思想是指导我们党全部活动的理论体系,是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其中十六大通过的党章对党的指导思想作了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行动指南,才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判明国际国内的复杂局势,了解周围事变的内在联系,预察事变的进程,制定不同历史时期的正确纲领、路线;才能树立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始终站在革命运动和建设事业的前头,带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在党的历史中,党的指导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党的指导思想是党对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认识,是党的全部理论观点、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因而也是党制定全部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的行动指南。党的指导思想要求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党在不同时期适时调整,与时俱进,把党的理论建设同中国具体实情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党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终于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随着时代条件和任务的变化,我们的党章党纲也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也随着党章的修改,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不断经历着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在党的指导思想解析中,龚丽红老师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个方面给学员们非常详细地讲解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对党的指导思想首先必须坚信不疑。通过党课的学习,我们都要强化对党的指导思想的信仰。这关系到能否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提高政治鉴别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否保持清醒头脑的大问题。在此前提下,再通过学习做到对党的指导思想的真正的理解,深入思考,融会贯通,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达到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目的,我坚信坚持党的指导思想祖国一定能走的更远,飞的更高。
汇报人:
第三篇:第二十六期党校第三讲学习心得
第二十六期党校学习第三讲学习心得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通过党课学习,我知道了:党的指导思想是指导我们党全部活动的理论体系,是党的思
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其中十六大通过的党章对党的指导思
想作了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行动指南,才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判明国际国内的复杂局
势,了解周围事变的内在联系,预察事变的进程,制定不同历史时期的正确纲领、路线;才
能树立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始终站在革命运动和建设事业的前头,带领工人阶级和广
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并最终实现共
产主义。
在党的历史中,党的指导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党的指导思想是党对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认识,是党的全部理论观点、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因而也是党制定全部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的行动指南。党的指导思想要求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党在不同时期适时调整,与时俱进,把党的理论建设同中国具体实情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党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终于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指导
思想——毛泽东思想。随着时代条件和任务的变化,我们的党章党纲也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
程。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也随着党章的修改,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不断经历着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在党的指导思想解析中,龚丽红老师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的科学
含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个方面给学员们非常详细地讲解
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列宁主义是马克思
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当代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对党的指导思想首先必须坚信不疑。通过党课的学习,我们都
要强化对党的指导思想的信仰。这关系到能否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提高政治鉴别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否保持清醒头脑的大问题。在此前提
下,再通过学习做到对党的指导思想的真正的理解,深入思考,融会贯通,形成科学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并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达到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目的,我坚信坚持党的指导思
想祖国一定能走的更远,飞的更高。
汇报人:
第四篇:四(下)第三单元作文
从含羞草得到的启示
外公家里种了一株含羞草。只要轻轻一碰它的叶子,便会合拢起来。好奇心驱使着我。咦?含羞草的叶子为什么会合拢起来呢?
原来,含羞草的叶子下方有一个袋状的东西,叫叶枕。当你触碰它的叶子时,水分受到震荡,流向叶枕,叶枕自然就收缩了。等到水分慢慢往回流,含羞草的叶子就慢慢展开了。看来含羞草这个名字可真取对了。根据含羞草的这个特点,我想发明一种像含羞草一样的“自控门”。
它是用一种对大自然无污染的新型材料做成的,既坚固又不会生锈。要想开这种门根本用不着钥匙,因为它会作声音确认,只要主人一说开门,门就会自动打开,进屋后,门就会立刻自动关闭。如果有小偷想进来,只要他的手触碰到门,门就会像含羞草一样紧闭起来,夹住小偷的手,还会拉响警报。“自控门”还有一个更神奇的功能呢!它不但可以净化空气,把主人呼出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而且还能释放花香,让人心旷神怡。
我真想马上就发明出这样的“自控门”,让它为千家万户服务。对含羞草的观察,让我领略到植物的奥秘。所以,从现在起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去探索大自然中更多的无穷无尽的奥秘!
含羞草给我的启示
大自然就像是一个万花筒,体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我们解答,这不,我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碰含羞草,它就会合拢呢?
面对这个问题,我找来书查资料,又上网查资料,终于找当你用手触摸它到了答案。
原来含羞草的叶子和叶柄里含有很多水,终于找当你用手触摸它时,叶子上的水便留到其他地方所以叶子便向上卷曲。相反,叶柄被手碰时,下面的水流的多,整个叶子便像下垂。在雨天和强风时,它的叶子下垂,是他保护自己不被狂风暴雨这段的方法。
通过含羞草的特点,我想发明一种东西,它叫做“电子合拢器”。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呢?那你要听我慢慢说。比如:一家人去旅行了,而天突然下雨了,怎么办呢?别怕,有电子合拢器,只要雨打在窗户上,那么电子合拢器就会自动关闭窗户。再比如:一个人睡觉,忘了关灯,怎么办?别怕,电子合拢器会帮忙,只要主人发出一点声音,电子合拢器就会自动关闭灯。
大自然有许多神奇的事情,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一定会发现他的奥秘。
蜘蛛身上的启示
一个星期六的上午,我呆在家没事干,于是便到处闲逛,突然,我看见前面有一只蜘蛛,好像正在吃东西,走近一看原来蜘蛛正在吃蚊子。蚊子怎么会被蜘蛛抓住呢?我查阅了一下资料,原来蜘蛛是靠网来捕食的,它的网很结实,不会被猎物挣破。据说和蜘蛛丝一样细的钢丝也不够蜘蛛丝硬。这让我想起了渔网。渔民们用网捕鱼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较小的鱼儿逃出去或一些牙齿尖利的鱼把渔网咬破,这样就会使许多鱼逃走,因此,我想发明一种带有粘性的绳子,类似蜘蛛丝,它有弹性,有粘性,而且结实,这样就能捉到更多的鱼。那些鱼儿只要碰到渔网,不管是碰到网外还是网内,统统都会被粘住,如果粘住了垃圾也不要紧,只要用手一拉就可以拔掉。为了不让小鱼逃走,我要把网改成蜘蛛网的形状,让网发出光,并且加大网的密度,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鱼儿入网,而鱼儿又不会轻易逃出渔网,这样渔民们再也不必担心网不到鱼了
壁虎的启示
有一次,我正和小伙伴在玩游戏。忽然,我看见一只壁虎正在墙上捉蚊子。这时,一只猫突然闪电般地扑过去,我本以为壁虎会被猫给吃了,可伙伴们却说,壁虎没死。于是,我走过去探个究竟。谁知,猫只是咬断了壁虎的尾巴,而壁虎却逃了。我百思不得其解,猫明明不是咬住了壁虎了吗?怎么只吃了个尾巴?再说壁虎的尾巴怎么会断呢?后来,我去查了一下有关壁虎的资料。原来,壁虎可以使尾巴断裂来逃避灾难,以免天敌来袭击。当尾巴受到攻击时,肌肉会剧烈收缩,尾巴就断了,就可以借此时机来逃脱危险。壁虎的尾巴断了还可以重新长出来,对壁虎没有任何威胁。
我从壁虎身上得到了启示,想发明一种再生长素。这种药水可以让残疾的人重长肢臂上,就可以慢慢地长出新的肢体,这样的话,世界就会更美好。
我想发明变色衣
大自然是个神奇的世界,那里有许多新奇的事物。
就拿变色龙来说吧,它的身体会随着环境变色!原来,它有三层色素细胞,最深的一层由载黑素细胞构成,中间是蓝色素,最外面一层主要是黄色素和红色素。色素细胞在神经的刺激下会使色素在各层之间交融变换,实现变色龙的身体颜色的多种变化。而且,令人叹服的是,变色龙变色只需要20秒。
变色龙的本事使不少军事家和材料科学家羡慕不已,都想学学变色龙的本领,看看它是怎样练就这身变色功夫的。后来发现它的真皮内有多种色素细胞,通过伸缩身体而使表皮色素细胞发生变化,也就变化出多种颜色
我从变色龙身上得到了启示,我想发明变色衣。
我已经研制出从桔红到成蓝色以及从红色到蓝色的“变色线”。我下一步的目标是增加难度,让线在“红-蓝-绿-白”四色之间变化。而我最终的目标是,把不同的“变色线”以纵横交错的形式编织成一件“变色衣”。这件衣服将由微控制器操纵,它将随着穿衣者的心情改变颜色,或者自动感知周围环境的图案及色彩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之融为一体。这样穿衣者也就“隐形”了。
大自然的奥秘数也数不清,大家只要细心观察,你也可以成为小小科学家!
从小狗的身上得到启发
小狗是我们常见的动物,它能帮主人管好家,不让小偷近来偷东西,它可是家庭里最忠实的“保安”了。我想,这个“保安”它会累吗?我希望它该快活的时候就应该像人一样快活自在;但是,该认真的时候,就应该认真。所以,我想发明一种机器狗,机器狗跟哈巴狗没什么两样,但是,它的功能跟哈巴狗可大有区别啊!请听听我的详细介绍吧!
机器狗的头上有一个微型小按钮,只要轻轻按一下那个按钮,机器狗就会二十四个小时为您服务。当您觉的郁闷时,机器狗还会陪您聊天、玩游戏呢!机器狗会说人话,你叫它说什么,它就说什么;它还会为你解答难题,它可以算是一位“小老师”了。
在遇见陌生人时,它不会乱叫,它只会对你闻一闻。它的背上有两盏灯:一盏红灯,一盏绿灯。如果你不是小偷,那盏绿灯就会亮;如果你是小偷,它的那盏红灯就会亮。你们应该会问:如果小偷是“飞毛腿”怎么办呢?别急,机器狗会出色地完成这项任务的。你看,机器狗的四只脚都出现了四个“风火轮”,“风火轮”飞起来啊,那可是比风还快啊,三下五除二的就可以把小偷顺利抓起来。
你们看,这就是我想发明的机器狗,它还有好多好多的神奇功能呢,等我长大了,发明出了机器狗,你们肯定会大吃一惊的。
第五篇:六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作者简介
光未然(1913~2002.1.28)中国诗人,文学评论家。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30年代起从事进步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1936年在武汉发表歌词《五月的鲜花》,谱曲后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广泛传唱。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在延安首次上演。1940年去重庆,从事文艺活动,创作长篇叙事诗《屈原》。1949年后,一直在北京从事文艺活动。先后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以张光年署名发表了大量文学、艺术评论。文章立论谨严,文风洒脱,勇于面对重大文艺现象发表意见。1913年11月1日生。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次革命失败后,曾做过商店学徒、书店店员和小学教员,享年89岁。代表作品《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风雨文谈》、《黄河大合唱》。
阿尔封斯·都德(Alphonse Daudet,1840年5月13日-1897年12月17日),法国写实派小说家。都德生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尼姆,1858年他为了谋生开始文学创作。1868年都德出版长篇小说《小东西》,1869年出版短篇故事集《磨坊书简》,受到很多读者欢迎。1873年发表了《月曜故事集》,其中《最后一课》选取了法国把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德国历史背景下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描写的令人感动。1874年《小弗洛蒙特和大黎斯雷》让他成为当时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1897年12月17日都德去世,葬入拉雪兹公墓。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之一,是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之一,也是在北伐时期推动颠覆中国政府的重要人物之一,同时为共产国际的成员及其在中国的代理人。1927年4月6日张作霖派军警突袭搜查苏联大使馆,李大钊全家同时在苏联大使馆被捕,李大钊接受军法审判,在此期间李大钊著有《狱中自述》。4月28日李大钊等20名国共人员被以“和苏俄里通外国”为罪名绞刑处决,时年38岁。
端木蕻良(1912年9月25日-1996年10月5日),原名曹京平,笔名,荃叶、罗旋、辛人、叶之琳、曹坪等。辽宁省昌图县人,南开中学毕业、清华大学肄业。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其成名作为他创作于1936年的短篇《此鹭湖的忧郁》,是反映东北沦陷区人民生活的代表。1939年与萧红在武汉结婚。1996年10月5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4岁。
陈之藩(1925年6月19日-2012年2月25日),字范生,河北省霸县人,英国剑桥大学电机哲学博士。著有电机工程论文百余篇,《系统导论》及《人工智能语言》专书两册,且深具人文素养,擅长写作散文。散文作品入选两岸三地的中学国文课本。代表作品《旅美小简》,《在春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