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道德经》中的教育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视角下的几
历史的传承与积淀势必为后辈造就厚积薄发的可能。所以,身为华夏子孙的我们是幸运的。作为中华文明的运载者与受用者,我们应以何种姿态面对广博无垠的传统文化,用什么方式寻取造福后代的浩瀚资源,成为必须正视的重要问题。辩证和理性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必须要采取的正确态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亦是如此。如今,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密切联系正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领域。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对分析当今社会现状、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因此,云端工作室,我们应坚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立足于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从古代贤人的伟岸思想中汲取可用之材,指导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就《道德经》中提及的几点教育方法加以浅析,并结合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试作几点探讨。《道德经》又名《老子》,是春秋时期道家的经典著作,相传为道家创始人老子所作。学术界将其定义为一部哲学经典著作,但其中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教育思想。老子重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认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教育中最关键、最本质的核心内容;同时,他又十分重视教育方法在提升人们教育效果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老子的处世之道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无为而治” “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无为而治”是老子治国之道的核心。他认为,圣人应以“无为”的姿态处理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依照万物自身的规律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最终功成业就但决不自居。对于老子的“无为”思想,古今评价褒贬不一,理解“无”乃关键所在。老子所说的“无”并非“没有”,而是不着痕迹的、无具体形象的物质和状态。因此,“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指“不妄为”,即顺应自然规律而施展作为。也就是说,老子所提倡的是一种遵循规律、不受人的意念所干扰的处事原则,由此而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既体现了对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尊重,又体现了对主体能动作用的强调。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最珍贵之处也在于此,正所谓“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从表现方式来看,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
成都建网站 19fb.com ydl
第二篇: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教育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支柱,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持久动力,任何时候教育改革都应紧随时代潮流。这样才能为国家和民族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各界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合理汲取优秀传统思想观念,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逐渐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新课题。传统的儒家德育思想有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涵,它可以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改革中必须有效利用儒家德育思想,从而将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一、儒家德育思想特点分析
1重视道德的德治功能
我国传统的儒家德育思想蕴含着重要的德治内容。这是儒家道德思想中比较显著的一个特点,而在儒家的德育理论之中,道德在政治教化上的作用又尤为明显。在古代,统治者主张道德教育为政治统治服务,人们利用儒家道德开展教育更多地是利用儒家道德来控制人们的思想。从而达到人们治理国家、促进天下太平的目的,因此儒家德育思想的与治国息息相关。时至今日人们也不难发现,入学的很多理论都是围绕治国平天下展开的,“为政为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里就强调“德”的治理功能。总之儒家的大部分理论都或多或少强调了道德的治国功能。
2培养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的儒家德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祖先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观念,祖先们对道德的追求形成了传统儒家德育思想的民族根基,因此儒家德育思想存在的主要价值就在于为自己赖以存在的民族服务。一方面,儒家德育思想是古代人民对在道德生活的实际实践的总结,是古代人民对传统精神气节的日积月累。是中华民族关于道德伦理的结晶;另一方面,儒家德育思想也为民族精神的培养服务,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对民族精神的依赖,而民族精神的培养和传统儒学是分不开的,对民族精神的培养是传统儒学德育思想的又一重要特点。
3重视个人修养和自我教育
儒家对个人的自我教育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儒学思想家们将个人道德修养和自我教育看作每一个人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们主张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百姓都应该重视个人自我修养,将修身作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从每一个人自我修养开始逐渐实现整个国家或社会的和谐。儒家德育思想将自我教育放在教学中的突出位置。强调“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而儒学著作《礼记?大学》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表述的就是修身的重要性。
4重视实践,强调知行合一
传统的儒家德育思想不仅重视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对道德实践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儒家所倡导的一系列传统美德,都要通过人的道德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儒学德育思想不只是空洞的口号,很多时候儒学都会将道德习惯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强调知行合一,言行相顾。儒学思想家都主张学习道德理论,反对空洞的说教。时刻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将道德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将“知”转化为“行”,在实践中检验、运用自己的道德知识。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而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儒家德育思想的可行性
儒家德育思想内容丰富,涵盖了包括修身要求、社会规范、行为准则等众多方面,和社会实践息息相关,这些儒家要求和规范,和中国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儒学思想道德理论内涵对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对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也有不小的帮助。
1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
儒家德育思想主张人们用积极、正确的态度去处理个人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个人和家庭之间、社会和家庭之间的关系,在总结处理这些关系的途中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内容。这其中很多思想道德理论可以极大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内涵,比如其中的“与人为善”、“敬业乐群”、“为人师表”等观点对于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不小的帮助,这些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都有积极意义,从而极大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对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都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2有助于改善思想政治教学方法
儒家德育思想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注重对人们的德育和教化,因而在教学方面儒家德育思想逐渐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值得人们去借鉴学习,即使有一些需要摒弃的东西。但关于道德修养和提升个人素质的道德教育内容却值得继承和发扬。儒家德育思想中因材施教、身教师范、循序渐进、知行合一等观点是儒家先贤们的思想结晶,是对教学方法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即使在现代也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其中因材施教、注重个人特点,教师以身作则,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以及结合实践发挥理论价值等教学方法依旧十分有效,值得教育者们认真总结并加以利用。
3有助于营造良好的高校教育氛围
儒家德育思想之中也有很多关于教育环境的观点,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在孔子看来,每个人的本性都没有什么区别,但由于不同人之间所处的环境有所不同,这才导致每个人的道德品质出现了差异。儒学德育思想认为人的优秀道德品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受环境影响得来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儒学思想家认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和的与环境密不可分,而高校作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主要场所,领导层更要重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合理利用儒学德育思想,可以帮助高校更加优化教育环境,为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儒家德育思想的应用探讨
1借鉴优秀道德,丰富思想政治教学内容
儒家德育思想十分重视对人格的塑造,重视对人道德精神的构件,这些精神包括无私奉献、淡泊名利、自强不息等等,这些精神在古代就对人自身的精神塑造有着重要作用,在社会道德建设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而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中国更需要利用优秀传统美德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提升学生个人修养。各地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积极汲取优秀儒家德育思想,将无私奉献、淡泊名利、自强不息、勤劳简朴等优秀精神文化注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之中,给大学生以人格和情操上的熏陶。提升学生们的道德品质,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2.1借鉴儒学德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正如前文所述,儒学德育思想中有很多值得人们学习和发扬的地方,它对于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要注意因材施教,结合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充分重视受教育者在各方面的差异,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的状况,注重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换句话说,教师自身应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不断积累专业知识,重视自身修养,引导学生做事,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另外,教学相长,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教学中与学生频繁互动,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有助于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让教师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2.2借鉴儒学修身之道,实现学生自我教育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开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很难满足新时期的人才需求,社会更加需要拥有良好自主意识的大学生,因而在引导学生提升道德素质的同时也要注意带动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让大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真正学会约束自己,提升自主意识。儒家德育思想中的礼义廉耻、益智养气等众多自我教育观点都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自我教育的意识,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应要求学生严格自律,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的习惯,带动学生从严要求自己,时刻反省自身,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注重学习与生活中的每个细节,这将为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效率和学生综合素质提供持久的动力。
3拓展德育途径。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很多高校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十分重视教师对学生关于道德知识的灌输,但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应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给学生留下进行价值选择和判断的过程,帮助学生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对所教授思想道德的认同感。另外。高校应积极拓展思想道德教育方法,通过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深化对思想道德的理解,让学生通过自我的学习和理解来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四、结语
很显然,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合理利用优秀的传统思想与文化,那么再先进的口号也只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传统文化的支撑,再先进的改革理念也难以起到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高校在思想政治教学逐渐深化对传统儒家德育思想的利用,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进一步增强,高等教育逐渐迈向一个新台阶。但从目前的情况看。高校思政教学有了一定的进步,但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合理利用儒家德育思想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之路任重而道远。
第三篇:浅谈《道德经》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大道至简,以“道”治班
――浅谈《道德经》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湖南师大附中 杨茜 谢朝春
【摘要】本文主要从班级管理的核心理念(“无为而治”)和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下知有之”)两个角度分析、阐述了《道德经》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关键词】道德经 班级管理 无为而治 下知有之
老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代表作《道德经》是一部凝聚华夏先贤智慧、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道德经》的内容博大精深,小可用来修身立命,大可用来治国安邦。笔者不揣浅陋,试图“大材小用”,以“道”治班,将《道德经》的思想精髓运用到班级管理中。下面主要从班级管理的核心理念和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两个角度来分析、阐述《道德经》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一、班级管理的核心理念――“无为而治”
《道德经》第二章有言:“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有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五十七章又有言:“我无为而民自化。”这些话都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和精神。所谓“无为”,不是“不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乱为。所谓“无为而治”,是指顺应自然规律做事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在老子看来,治理天下的核心理念就是“无为而治”,那么将之运用到班级管理,我们认为班级管理的核心理念也应该是“无为而治”。
根据老子的思想推演,所谓班级管理的“无为而治”,是指在班级管理中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管理,让学生自主管理,使学生充分发挥其潜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班级实现“无为而治”,甚至达到“自动化管理”的境界。
那么如何实现班级管理的“无为而治”呢?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必先为而后立于无为”。
老子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做到无为而无不为。因此,必先为而后立于无为。那么,要进行班级管理,必先为什么呢?我们认为,必须首先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设立 “合理”的目标,制定“合情”的规范。目标是前进的方向和动力。班级管理中应设立“合理”的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所谓“合理”,就是设立的目标应该基于个人及班级的具体实际,并且具有可行性,同时最好是“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这样的目标既“合理”,又有一定难度,容易激发学生的斗志,并且每个小目标的实现将有助于学生产生自信心,产生成就感,从而激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班集体要生存发展,必须制定“合情”的规范进行约束管理。制定“合情”的规范的关键是要形成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班级精神。用这种班级精神来凝聚学生的思想,融合学生的理想、情操和作风,培养和激发他们的集体意识,使学生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与整个班级联系起来,自觉地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班风而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班主任在设立“合理”的目标、制定“合情”的规范时,必须充分尊重和考虑学生的意愿,要讲求民主,实行“群体”决策,不能只从教师的角度着想,或者只为少数学生着想。目标的设立和规范的制定都应该以全体学生健康的发展为最终目标,实现共赢。
2、知人善任,选拔培养好班干部,放权给学生自主管理。
管理的重要技巧是知人善任。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必须学会“知人善任”,即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让最合适的人在最合适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
“无为而治”是学生作为主体自我管理。班主任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能力,充分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信心,把原来认为是自己的“权”都交归学生,由学生行使权利,这样学生就可以从根本上感到自己成为了主人。要达到民主自治,应该注重公平公正,应该把机会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共同管理好班级。这其中包括班级所有的规定都由学生自己来制定实施,班干部由学生自己来选,日常事务由学生自己来做,班级的每件事都有学生分工管理,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做,班主任就是从旁指导就行。不要过多干预学生的具体做法,把握方向即可。通过这样的班级管理方式,可以更有效地锻炼每一位学生,逐步让班级管理自动化,让学生都能以主人翁的身份和态度自治自管,从而达到“无为而治”。
(二)“有所为,有所不为”。
班级管理工作纷繁复杂,如果事无巨细,事必亲恭,必然事倍功半。班主任要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该无为时强有为,该有为时却不为,这样就会处处被动。若想变被动为主动,就必须将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思想巧妙运用于班级管理中。
1、了解规律,了解学生要多“为”。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的健康发展,要完成这个任务首先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其次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班主任可通过观察、访谈和调查等多种途径全面了解学生。如: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家庭的教育状况;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特别要了解、关注有心理偏差的学生。只有全面了解了这些才能更好开展工作,才能对学生因材施教,才能有针对性进行引导、教育,从而实现“无为而治”。
2、“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事要多“为”。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做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要抓住时机,找准切入点,“该出手时就出手”。最好是水到渠成,顺其自然。这样才能体现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无为”思想。
班主任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当学生遇到难题、陷于困惑时,应该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指点迷津。而当学生犯了错误、沾染了不良习气甚至陷入泥潭时,班主任更需毫不犹豫,救人于水火之中。即使工作上遭遇挫折,暂时未见成效,也要知难而进,决不气馁,要像儒家所提倡的那样“知其不可而为之”。
3、要顺其自然,违背规律的事要“不为”。
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了一篇《种树郭橐驼传》,文中的郭橐驼种树有方,他所种的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是因为他“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而他植者则不然,或“爱之太恩”,或“忧之太勤”,以致“木之性日以离矣”。柳宗元写作这个故事的主要目的是阐述为官治民的道理,其思想根源是老子的“无为而治”。
育人如种树,这个故事对我们如何育人、如何进行班级管理很有启发意义。在班级管理中,我们也要像郭橐驼种树一样,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我们要顺其自然,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引导、教育学生,要让学生在信任和宽松的氛围中发挥潜能,自由发展。不要像某些不懂教育规律的“他植者”一样,或“爱之太恩”,或“忧之太勤”,这些做法“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其根本原因是这种“积极”没有顺应自然,管得过多,管得过死,吃力不讨好,勤而无功。这种违背规律的事当然要“不为”。
总之,“无为而治”的班级管理理念是要使班主任在掌握好科学的教育方法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潜力,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班级管理中达到“为”而“无为”的管理目的,使班主任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从而实现“无为而治”。
二、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下知有之”
《道德经》第十七章有言:“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老子这段话谈的是治国的几种境界。我们认为,如果移用到班级管理上来也是恰当的:最低层次的班级管理是学生“侮之”,较高层次的班级管理是学生“畏之”,较高境界的班级管理是学生“亲而誉之”,而最高境界的班级管理是学生“下知有之”。
具体来说,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下知有之”,就是指学生心中有班主任,当班主任不在场的时候,学生同样能感觉到班主任就在身边,在引导自己该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和成长。
那我们怎么做才能达到这种最高境界呢?前提当然是严格按照班级管理的核心理念进行“无为而治”,做到“必先为而后立于无为”,“有所为,有所不为”。除此之外,我们认为做好以下两个方面也很重要。
(一)人格示范――“行不言之教”。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班主任的人格示范在班级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应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作为班主任,虽然言教必不可少,但过多的说教效果并不好,还不如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是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首先,是一个善良真诚的人,内心阳光,圆满,丰富;其次,具有一种谦和包容的胸襟,内心仁厚,宽和,不计较个人得失,能包容学生的过错;再次,是一个有爱心有智慧的人,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过人的智慧处理教育问题。
总之,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一面镜子,一个令学生敬爱佩服的班主任带出来的学生在他们身上可以找到班主任的人格烙印。因此,班主任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以人格示范、影响学生,这样,许多班级事务班主任基本上可以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最终就可功成身退,可以“无为”了。
(二)大道至简――“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对这句话,一般的理解是是,治理大国犹如煎小鱼那样,不要反复地翻转。因为小鱼很嫩,若反来复去地煎就会将鱼弄烂,一道好菜也就泡汤了。并由此引申为治理国家不能反复折腾,如果这样国家就肯定治理不好。治理国家如此,管理班级也是如此。一个班级最基本的框架构建好之后,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要尽量不折腾,不扰生。譬如不能随便改动班级规范,要潜移默化,要耐心守望,不能求之过急。
对“治大国若烹小鲜”在班级管理上的运用,我另有一种新鲜的理解:若要将一个班级建设成一个优秀集体,那么,所制定的班规及相应的框架结构应该是简单的,由此产生的管理班级的手段也应该是简单的,简单得像烹制一道鲜美可口的佳肴那样轻松、那样从容。正如余秋雨在他文章里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一个成功的大企业,它的经营模式一定是简单的;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人际关系一定是简单的;一个危机处理专家,他抓住问题核心的思路一定是简单的;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的核心理念也一定是简单的。”
是啊,“大道至简。”也许班级管理没那么复杂,它可能真的像烹小鲜一样简单、轻松。美国开国元勋杰斐逊有句名言:“管得最少的政府,才是管得最好的政府。”由此引申开去,我们也许可以说:管得最少的班级,才是管得最好的班级。这样的班级管理是不是达到了令人神往的最高境界――“下知有之”?愿有智有识者深思。
第四篇:思想政治教育中创业教育情况调查问卷
思想政治教育中创业教育情况调查问卷
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对下面的问题予以回答。
1、你认为本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的创业教育是否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A、效果显著
B、效果不太明显
C、完全没有效果
2、你认为在已开设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是否涉及到了创业的相关内容,联系程度怎样()
A、涉及到了,联系紧密
B、涉及到一部分,但是不全面
C、根本没有涉及到创业方面的内容
3、你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的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中的教师其教学效果满意度如何(A、效果显著,非常满意
B、有一些效果,基本满意
C、流于形式,不满意
4、你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的创业教育课程,教师授课的针对性怎样()
A、针对性强,能够因材施教
B、针对性不太强,只是泛泛的讲授
C、没有针对性,只将理论知识,没有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创业实际情况
D、其他
5、你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哪些方面需要改善和加强()
A、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B、应多增加成功的创业案例的分析
C、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资源需要进一步完善
D、其他,请补充
6、你所在系部是否建立了创业园、成立创业公司或提供创业实践基地()
A、有
B、没有
7、你所在系部是否开展了创业系列讲座()
A、开过
B、从来没开过
8、你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还有哪好的建议?)
第五篇:质性研究方法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质性研究方法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摘要:质性研究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能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弥补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质性研究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特别是西方的一些不良思想侵蚀着人们的思想。虽然国家加大力度宣传,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但结果却不尽人意。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说理引导法、实践锻炼法、熏陶感染法、比较鉴别法、自我教育法、心理咨询法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还广泛借鉴国外各学科的经验和方法。质性研究方法是近年来国际上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与实践研究都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质性研究方法概论
(一)质性研究的概念
究竟什么是质性研究?对此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质性研究是挖掘当事人的经验,由通过对当事人经验的了解来反映当时的事件,而不是社会上已经存在的结论。前提是要放掉空洞的词汇,来发掘具体的细微的经验,由此经验来发掘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目的就是要从当事人的经验中抽丝剥茧地看出结构性的现象。研究这要从眼前所看到的,耳中所听到的词语,来反映当事人所要表达的本质话语,这一方法的难点就是研究者要不断检视和批判自己先入为主的观点。[1]我国学者陈向明认为“质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2]这种质性研究方法与以前我们所接触的研究方法不同,我们所接受的研究方法是实证研究方法,注重数据,而质性研究注重个体经验和具体生活经验在与研究对象互动的同时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
(二)质性研究方法的特征[3]
1.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质的研究必须在自然情境下进行,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研究。研究对象的思想和行为离不开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因此,必须将研究对象放到自然生活情景中去考察。
2.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质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识建构作“解释性理解”或“领会”,只有教育者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才能对教育对象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作出解释。
3.研究是一个演化发展的过程
质的研究认为,研究是一个对多重现实(或同意现实的不同呈现)的探究和建构过程。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双方都可能会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会变,建构研究结果和理论的方式也会变。因此,质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定终身”。
4.使用归纳法
从研究的基本思路看,质的研究主要采纳的是一种归纳的方法。归纳的方法决定了质的研究者和收集和分析资料时走的是自下而上路线,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
5.注重研究关系
由于注重解释性理解,质性研究对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质的研究不可能设想研究者可以脱离被研究者进行研究,正是由于双方之间的互动,研究者才可能对对方进行探究。并且,研究者要对自己的角色、个人身份、思想倾向以及二者关系对研究结果产生的影响进行反思。
二、质性研究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质性研究方法可看作是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并不单置于社会科学的特有领域,对其他学科理论与实践研究都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研究对象的。[4]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仅凭定量研究,用
一定的量表来测量,这样的结果是不全面的。因为他并没有深入被研究者的实际思想、了解被研究者的状态和当时填写量表的深层原因,造成只有果没有因的情况。而质性研究方法采用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的方法,就能弥补定量研究的不足,了解被研究者的相关情况,使二者得到相互验证,从而得出最适当的结论,这样更好的解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既是一门应用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有着很强的社会实践性。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没有绝对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的人,思想支配行动,行动是思想的反映。一些社会现象的产生总有其思想根源,但一定思想的形成也与当时的社会情境有关,二者相互作用。因此,质性研究方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种有效地研究方法。
三、质性研究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重新认知教育对象,注重因材施教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不能独立存在于社会中,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因此要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就要了解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了解他们的生活背景和所形成的生活习惯,必须把教育对象放到丰富、复杂、流动的自然生活情境中去考察。加之,人都是多面性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改变,并且教育对象在某一地点某一时刻所表现出的行为并不代表就是教育对象思想的体现,有时在特定的场景下可能是相反的,因为这可能是教育对象的一种逆反心理,想要达到他们的某种目的。因此,要动态的对教育对象进行认知。只有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真正的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才能深切理解教育对象的行为,才能有针对性的给教育对象施以引导,因材施教,真正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二)激活学生生活经验,增强教育效果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所站的角度不同、所掌握的知识不同、需要也不同,所以二者之间的理解也就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出发,从教育对象的“生活世界”出发,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或知觉规则以及需要,再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要尊重教育对象的个人生活经验。在教育对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这种个人的生活经验对教育思想的接受有一个选择过程。如果教育者传授的思想与教育者的个人生活经验相一致,教育对象是乐于接受的,反之,教育对象会出现排斥。思想政治教育者一方面要引导教育对象正确对待个人生活经验和教育思想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法并与特定的时间、地点相联系,满足教育对象的需要,激活教育对象个人的生活经验,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体现人文精神
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素质能力,还取决于师生关系状况。教学的成功首先应该是做人的成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重视其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互动。教育者需要在自然情境下进行,对自己的“前设”或“倾见”进行反思,所谓前见,“其实并不意味着一种错误的判断。它的概念包含它可以就有肯定的和否定的价值”,[6]这样是对教育对象的一种尊重。坚持以人为本,以平等的身份走近教育对象,打开他们的心扉,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能动性。把教育对象创造性的主体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者创造性的主导作用自然地融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活动要深入到教育对象的日常生活中去。在生活实践中为学生排忧解难,与学生建立互尊互信的和谐师生关系,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本应具有的人文精神得以体现。
综上所述,将质性研究的方法引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而使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能够相互理解,使教育者重新全面的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使教育对象更易接受教育者传授的思想政治观点,树立教育对象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质性研究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范明林,吴军.质性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4]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6]伽达默尔,红汉鼎译.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