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问题10大批判zt(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5 08:10: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管理问题10大批判zt》,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管理问题10大批判zt》。

第一篇:中国管理问题10大批判zt

中国管理问题10大批判zt

1)理念:口号;

2)路线图:盲目,缺乏预测;

3)战略:没有、空洞或缺乏策略支持;

4)策略:点子思维、雕虫小技;

5)人:理念空洞、人才工具化;

6)领导:老板意识过强或平民意识过强;

7)组织:抱团、平均主义;

8)方法:无系统方法;

9)模式:盲从、蔑视;

10)企业文化:照搬照抄。

产品策略、产品推广、产品培训、产销衔接、销售政策、市场规范、经销商管理(调整、考核、淘汰)、品类经理考核任免等工作。

岗位职责:

1、制定公司的市场总体工作计划,提出市场推广、品牌、公关、活动等方面的具体方向和实施方案;

2、组织和监督实施年度市场推广计划;

3、率领团队努力达成公司的市场目标,并促进销售目标的实现: 激发PM团队活力,领导PM团队进行自我挑战,完成负责的产品线推广工作,督促PM实现目标。整合资源,前瞻性地考虑问题,完成或超越具有挑战性的市场推广目标,并转化为销售结果;

4、管理市场团队,建立完善市场部的PM架构,建立规范部门制度和流程,激励员工,树立团队精神,并对团队成员和相关部门进行市场培训和指导;

5、制定市场推广费用预算及市场部全年整体财务预算制定、控制以及完善激励考核制度;

6、开拓与维护国内专家、学会、媒体间的良好关系,定期拜访全国性的KOL,及时了解最新治疗领域动态及客户观念的变化,以迅速调整行为方向和策略。

岗位职责

1.计划、安排、管理市场部工作。

2.配合年度销售计划制定年度营销策略和营销推广计划。

3.协调部门内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指导、检查、控制本部门各项工作的实施。

4.拟订并监督执行市场规划与预算,拟订并监督执行新产品上市计划和预算。

5.拟订并监督执行公关及促销活动计划,计划安排年、季、月及专项市场推广策划。

6.制定广告策略,包括年、季、月及特定活动的广告计划。

7.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分析,并为产品的开发、生产及投放市场做出准备。

第二篇:中国以房养老大批判

中国以房养老大批判

最近大力推进的以房养老机制,我总感到某些专家好像又是再次彰显他们闭门造车和为国家领导建言本领。

让我们来分析以房养老的现实情况。

以房养老,原则上就是一对老年人,拿出一套房子做抵押,以银行贷款的方式分期到领取养老金的做法。

如果一对老年人就有一套房子,当他把这套自己住的房子抵押出去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还没有死,住房却以花光了,老人到哪去住?为此,未来仅仅有一套住房的老人是难于实现以房养老的,他必须有两套住房,自己住一套,到银行抵押一套,再加上为独生子女准备的婚后的一套住房,那么60后、70后夫妇就必须有3套住房,请问中国有百分之几的家庭拥有三套住房?工薪阶层除了贪污过公款的还行,其余的农民、工人行吗?

即便60后、70后都有了3套住房,那么中国将有多少住房?谁住?谁买?到那时中国的房子还值钱吗?

再者说,就目前来看,房子降价是必然趋势,再过20年,那时候的房子还值几个钱?

再者说,中国金融的不稳定,再过20年,中国的通胀达到多少?

等等着一切,都使人民怀疑中国以房养老的可能性。

近些年来,在我们中国见惯了某些专家的闭门造车,也见惯了某些专家自以为可以接近领导而为领导睡着大觉来出主意,他们真是把习主席的群众路线给忘了。

最后,我们不得不说,以房养老也许更适合的是贪污过国家公款的拥有大批住房的某些人士,对于中国的工农大众,实施起来也许还会有些困难。

当代解决中国养老的关键还在于,大力征收遗产税,以确保中国弱势群体的生存。遗产税并不仅仅是指房产税,它还包括私有企业等全部个人家庭财富。征收遗产税,是因为每一个人的发财都是在特定时期的法律保护之下和政策漏洞所造成的,在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一个人的能力不会超越社会人平均能力的1.6倍,所以中国应该以加大征收遗产税的手段将中国土豪阶层的财富降至社会平均家庭财富的1--1.6倍左右,同时还中国青少年一个公平的事业起跑线。

第三篇:批判中国应试教育

批判中国应试教育

中国教育所有的内容几乎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一切为了考试,为了一切考试,考试为了一切。

中国的教育就是围绕着考试展开的一系列机械化运作,即应试教育。学校就像一个标准化生产的工厂,学生只是工厂中一个个被铸造的机器零件,考试通过了就被贴上一个合格的标签,然后往上一级输送,直到大学毕业,成为合格的工业产品。但不幸的是,我们看到大多数所谓合格的产品最后却滞销了。

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只适合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只适合在一个框架内展开较量,一旦失去了框架的限制,进入自由开放的社会,他们感到的不是自由和解放,相反却是恐惧和迷茫。“一届届的学生茫然地走进大学校园,又更加茫然地走出大学校园;走进大学校园时他们怀着无限渴望,走出大学校园时他们带着深深的失望……”

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有一些通病: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理论丰富,头重脚轻……我们又遗憾地看到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都缺乏自我个性和独特才能,千人一面,孔子他老人家提倡的“因材施教”这个教育的最基本原则,从始至终都没有认真实行过,“因财施教”倒遍地都是。2009年出炉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也深刻地反映了这个现象,状元们报考扎堆,盲目跟风,说明中国的学生缺乏自我人格和理想的教育。三十年间的高考状元中,没有发现一个在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的预期。中国的高考状元在考试的舞台上风光无限,在社会的舞台上却难觅其踪影。

相反,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各种各样才华横溢的人才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凭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才能,特别是创造力才能。因为人才本质上从社会实践和各种创造中锻造出来,而不是从教室里和考试中背诵和计算出来。

在这个顽固的体制中,所有人的行为变得机械而麻木,在狭隘、冰冷的应试制度下,学生渐渐地丧失了自己的个性、思想、人格和兴趣,变成了一个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在此过程中,学生只不过是被动地接受教条化的知识,根本没有主动权,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独立自主,什么叫自我实现,教育的主人却变成了教育的奴隶!

而在应试教育的对立面,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性鲜明、思想独立、人格高扬、自我实现,挑战应试教育的代表人物——韩寒,以惊世骇俗的方式挺立在中国大地之上,如一面猎猎的旗帜,向应试教育发出了战斗的狂言。“七门功课红灯,照亮我的前程”,这是韩寒的胜利,是绝大多数在应试教育中挣扎的人的失败。这种强烈的对比,如一把尖刀一样刺进了中国教育的心脏。惊醒了教育体制中沉睡的众生,同时也引导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背叛应试教育……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就像现在的中国教育;思而不学则殆——就像现在无畏的韩寒。

第四篇:企业管理问题十大“批判”

企业管理问题十大“批判”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不希望用“批判”这个词来表达对一些管理问题的看法。但事实上,“批判”在这里却是恰如其分。

一、理念。大多数企业理念只是一种口号,流于形式,是挂在企业办公室墙上的追求时髦的装饰品,由于对理念理解得不深不透,没有将理念做到贯穿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的内在发展逻辑就出了问题。

二、路线图。马上就行动当然会提高企业效率,但也会带来执行面上的盲目。我们的企业缺乏一种素质,即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把路线图上的各个环节制约因素都想得很透彻。预测未来虽然很难,但对于管理者而言,却十分必要。

三、战略。没有战略,战略空洞化或战略缺乏策略的支持都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战略是管理者自我实现的基础,马虎不得。

四、策略。点子思维、雕虫小技都不能使战略得到有效实现。策略是方法的整合,中庸与效率有效结合的试金石,凡事“度”最难,很多企业战略有余,策略不足,理念领先,方法滞后,是缺乏大智慧的结果。

五、人。从一方面讲企业唯一的财富是人才,但这只是一个空洞的观念,德与才之间,德为先,希望人才是清教徒,给人才灌迷魂汤;另一方面将人过于工具化,“人是机器”,但“上帝死了”。必须将“道德人”、“机器人”回归到“经济人”中来,一句话管理者对人的理解有多深,管理的质量就会有多高。

六、领导。传统的领导者有两个极端的倾向:老板意识过强或平民意识过强,但缺乏主体意识。领导的作用是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在组织目标实现的同时得到个人哲学观的实现。

七、组织。团队和平均主义在现在的组织中十分流行,人们对所谓团队精神有太多误解。企业是在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良性竞争中发展健全的。总之,组织的目的不是团队,而是个人。

八、方法。没有系统的学习,就没有系统的方法,就难以形成一个成熟的模式,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不是消融个性,而应使主体意识得到复苏。可惜的是我们的企业知识底座如一处沙漠。

九、模式。由于方法上的形而上学,在管理上脱离实际,对模式的盲从或

十、企业文化。我们应该去构建一种生态型的组织,不应将企业文化当作蔑视都很难使管理走向成熟,也难以真正实现企业管理的秩序。

应景之作,照搬照抄一些形式。须知,企业文化是人自身的哲学萌芽开花的结果,是生长之物,是生命和精神的

第五篇:东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病

东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病

前言:今天看过之后,感觉内容好散写的,没有整体连贯的感觉,真有马原孙说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架势。也难怪,每看完一章,就写点,然后整体拼起来的,不是看完之后才一气呵成的,哪里会有逻辑可言。不过自认为是写的第一篇算是有一点点内涵的东西。写了过万字的心路历程和又一篇七千字的读后感之后,表示现在写啥三千字的论文,都是浮云。那八篇读书报告不愁了,反倒觉得是一种享受。其实早在来学校的时候就写好了,一直没发而已,但是作为自己的处女座,也还是拿出来见见光,虽然写的不咋地吧,但或许也还能给人一点点思考的余地。对了,哥还要拿到百度文库里去晒晒,可惜分数最大只能到20,否则,嘿嘿,你懂的~猪啊,你就等着坐收渔翁之利吧,看着分数指数增长吧~

大学,一个让很多大学生纠结的地方。天堂?不像啊;地狱?也不至于啊。总之吧,高中对大学充满期待,刚上大学,对大学感到万分失落,大二,对大学麻木不仁,如今,对大学已经满是批判。为何会有这样的感触呢?因为,见标题。咱薛涌薛老都出书批评了咱大学教育有问题,而且很严峻,我也就有模学样,也批判批判这有病的大学。不是说欲与薛公试比高,只是觉着看了书,不写点啥,心里别扭。不过说实话,看了薛老这书,真值,算长见识了,虽然看的是电子盗版书,28万字还缺了18万来着,可写的那叫一个精辟啊。下面就说说有病的大学吧!

以东大为例吧。细想悲哀的东大,工科主导一切,还综合性大学。东大的还算是好学的了,平日学风也甚好。可是,可是学的究竟是什么呢,都是抱着一些专业书或者基础课的书在看。有多少是在关心人类的问题,有多少是在探讨民生问题?甚至有多少是在讨论的。就是基础课或者专业课,也应该是要讨论的吧,可是,也没有,至少是很少很少。连我们学风这么好的电气都少的可怜,更别说其他专业了。看看现在的大学生都在干嘛吧:我们还算是好一点的,平时作业还自己认真做,平时书还会看点。没事的时候也不打游戏,也就看看电影,听听音乐而已。不对,上网更多好像是在玩人人,看搞笑的东西,踩空间,浏览网页看新闻。还有不知道多少同学,拿着电脑当影碟机,当电子书,当游戏机,甚至足不出户,吃饭还订餐,小日子过得“逍遥自在”。当然我知道,玩游戏的同学一定内心很空虚,对前途一定很渺茫,就我玩人人,还有这种感觉,更别说玩游戏的哥们了。还有更可气的是,东大还居然没有了语文。虽然平时也不少讲座和人文课,还有许多大师,可是东大还是缺少人文的气息,缺少探讨,缺少交流,应该说东大就是一群为自己,单打独斗的家伙的聚集地。再看看我们的教师,他们便是中国教育的高级产物。他们上课的效果如何呢?他们的教学水平又如何呢?说来,不禁想笑。大一时上的基础课,还算遇到一个比较给力的毛爷爷,其他神马的都是浮云;大二,基本都是专业课,而且是电机专业课,这个学期刚上了五门专业课,一个个专业老师堪称催眠大师,功力一个比一个高。讲话有气无力,面无表情,授课形式呆板无趣,只会照p(ppt)宣科,也没有互动,一如既往的满堂灌。看着他们,就知道我们的教育有多成功了。这种填鸭式的教育不仅摧毁了人的感受力,更还有人的思想能力,感情也被标准化。不禁感叹中国的技术有多先进,造出那么多的机器人出来!再看看现在的许多毕业生,听说社会上找工作是看的都是文凭,而且本科生许多都找不到工作,就算找到工资也很低,于是又如过江之鲫盲目的就又跟风,一脑子的读研去了。更有同样的原因继续读博、博士后的种种。这种没脑子的行为居然还是读了四年大学的本科生和读了近十年高等教育的研究生干出来的事情,是不是觉得很可笑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使人成为自己,可是许多人活了一辈子都还很可悲的不是自己。

也许单说国内教育,理解的并不清楚,我们再对比对比中西方的差异吧。先看看美国的教育:美国读大学是选学校,而且有几个可以选,你可以被几所学校录取,具体读哪所,由你自己听过他们的介绍,看过具体学校决定。另,就是不选专业,大二大三才选专业。美国大学讲究通才教育,而且任务也是有所不同,美国特别强调读和写。一般而言,美国的本科生一周的阅读接近二百页或者更多,一个学期要读两三千页。上大课,本科生还要额外参加讨论班,围绕着阅读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阅读跟不上会相当相当痛苦。)而耶鲁大学仅仅两年的硕士生,就要写快300页,这可是一本书的篇幅。(这些都是来自薛公笔下。我想薛公不至于这也敢伪造吧)而我们中国读大学是选学校和选专业。培养的都是专才,专家。再想想我们的大学生命时候听到过要多读多写,又是什么时候有过多读多写了。至于读和写的作用大概大家都心知肚明。大家一定觉得我们培养的都是精英,美国培养的都是万金油。可是结果呢?结果就是中国的专业工具越来越多,有思想的人越来越少。我想结果能说明一切。现在的中国大学:满堂灌,标准的填鸭式教学;学校是到处高楼林立,可是却严重缺乏辩论的声音;大部分课程都有给定的答案。大学的传统,在我们这里之前很久似乎就已经失传了。而大学最重要的论辩已经悄无声息的被扼杀了。(注:薛老对论辩的解释是:论辩并不一定是公开的口头辩论,而更多的是在心灵中默然进行的是非辨析,是一种永无止境的精神努力。)从大学诞生以来的八百多年中,“论辩”作为大学核心的精神从来没有丧失过(这是原话)。而这种最重要的东西到了我们中国很久之前的大学就已经失传了。我想,通过这样的对比,一定理解的比较深刻了吧。理解不了的,肯定是中文没学好。

其实上一次期末考试的时候,陈曦就提出来一个比较深刻的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人争着抢着去图书馆占座看“书”复习,为什么东大的学生那么努力,可绩点高的就没几个呢?(当时就觉得这个问题比较揭露本质)是啊,这不是很好的反映了有病的教育吗?这种情况又作何解释呢?我想一个是很多人也实在是读书不努力,两天打渔,还冒出了三天晒网,还有一天则是往后借的;二来嘛,许多人没有选对专业,读不符合自己的专业确实够呛;而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真正意义上的有病。教育的大背景就有问题,就有很深很深的淤泥,要想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实在困难,毕竟表现型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中国的大学生被摧毁的拿来像机器一样被训练,能优异到哪里去就怪了。CUO曦说的问题就不难解决了。(说真的,好喜欢,也很愿意,更是好期待跟舍友他们讨论这些事)。当然我们的大学也出现了很多优异的大学生,不可否认,可是,只是那些吗?就只有那些吗?只应该是那些吗?每每看到、想到这些情景,我都在想: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大学究竟是一种什么行为?经济行为?产出比投入少的多。精神?坐而论道者更少。

思绪追溯到当初自己选专业。选专业时,也没啥主见,没啥想法。我老爸当时要我去读军校,我死活不肯,跟他说了我想过自己的想过的生活。于是通情达理的老爸没有再干扰我了。但是不读军校,自己却不知道该选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当时抱着不要浪费自己分数的想法,看着填志愿的书,就看中了东大,再一听老师都叫好,就抱着东大不放了。填专业更搞笑,居然听到我们村一个人也在东大,就去咨询了下,说电气在东大很给力,都是全国排名前十的专业,以后找工作也很好找,而且她男朋友也是学电气的,毕业出来在我们郴州电力公司上班,一个月八千多的工资,当时就很傻帽的想也不想,就是东大电气了。当然也

还去网吧考证了一下,确实就业很不错,网上口碑都很好,而且说又是工科,学门技术好糊家养口。就这样被上了东大热门专业电气。想着就可笑啊。当时被录取的时候,还感觉捡到宝一般兴奋,为自己中了个热门专业而雀跃。热门专业,呵,说的好啊,真搞笑的一个名词。什么叫热门专业?热门只是说明对别人有用,对自己呢?是否也那么有用?可能读电气真的会比一般的专业更加吃香,待遇会更好,可是有没有想过学自己真正适合并且又喜欢的收效会更好呢?我都怀疑那些热门专业了,真有那么多人适合吗?真有那么多人喜欢吗?是不是还有更多的都是像我这样的没头没脑的选的专业的?那么多人追求,一方面说明电气确实好啊,也说明人人都追求更好的生活,但是也显得现如今的人更加势利,势利的自己的眼睛都黑了,连基本的判断都失去了,或者根本就没什么判断。上完高中,基本都成年人了,还没有自己的判断,不说大学了,可见我们的高中教育就有多失败。而且老是听别人说,看别人怎么做,多么的可笑与滑稽啊。现在细想起来,学工科是自己的真正的意愿吗?自己又真正适合学工科吗?扣心自问,答案都是:NO!猪和CUO曦都说我不适合学电气。至少现在我自己对此也不是很感兴趣。再说军校,幸好我没听老爸的,去读军校。听我一个在南京读军校的学弟说,他们连网都只能上军事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还是只是在他们学校是真的。这是什么不成文的规定,这样出来跟机器有啥区别。本来我是非常敬佩军人的(电视上打仗抗战的那种),那种飒爽的英姿,那种给人永远饱满的精气神,那种钢铁一般的意志,那种奋勇杀敌的气概,那种抛头颅洒热血的豪迈,那种对国之热爱至高无上的信仰,真的很让人肃然起敬。可是当我想到现在的这种军校教育,我就不寒而栗。我不知道是我目光短浅还是真的教育有病,我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培养出这种对死之无畏的国之栋梁了。(额,好像扯远了。。)

再看看我上大学至此,已经一年有半了,听过许多讲座,看过许多视频,读过不多书籍,一直想弄明白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怎么读。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中南大学来的,也是现在鸿儒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总裁覃彪喜上一次来我们学校的那次讲座——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他还写了本非常出名的畅销书——《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我总结一下,其实就是两点: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核心竞争力,其实指的并不是学好专业知识,而是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第二点就不言而喻了。而薛老所说的跟覃老讲的很类似,只是覃老没有具体展开而已。那到底自己理解读大学究竟学什么呢?我对自己的大学的学习理解,总结起来就六个字:学知识,学做人。学知识嘛,就是拓宽视野,即所谓的通才教育———多学习人文,历史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了知识之后更多的是要上升到思想层次上,形成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思辨能力。学做人嘛,学会做自己,培养主宰生命的心灵,做到明确人生的框架。另一点就是培养人格。为什么说是学做自己呢?一定很奇怪吧。对,就是做自己。想想自己大学的自己是真正的自己吗?你是不是觉得自己老是被迫干一些事情?自己总是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呢?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吧。我也是,而且很彻底。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大家都说现在社会很现实,人更现实。真的吗?我想很多我们这样的大学生毫无疑问的就接受了吧,然后就自己给自己设定了个“锚”,自己也要很现实,然后不现实的自己也真的自己也变得很现实,结果就是社会也越来越现实。不是这样吗?还有自己老是自己心里决定很多东西,可是被许多莫名其妙的东西一次又一次的给阻拦了。心不决,能很自我吗?能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吗?能有一个狠清晰的人生框架吗?所以说学知识是基础,学做人是上层建筑。哲学上也说:物质决定意识。大家都懂的。而怎么学的问题,在我现有基础上看来,一个是在于论辩,另一个则在于自己。论辩是外在条件,当

然也是非常重要的。薛老说了解真理的最好方式就是辩证(其实就是一种通过问答的方式获得知识的途径),而我说啊,提高思想认识的最好方法也是论辩(当然是在有思想的前提下)。自己是内在决定因素,显然是“首当其冲”的。首先是自己要学,想学,才会有接下来的一系列东西,才会有措施。才能学到东西,才能真正有提高。

大家可能会提到能力的培养,不错,大学是应该,也确实是一个培养能力的地方,但我想这种能力更倾向于学习能力吧,而其他的一些能力很多都是可以在社会上培养的,有社团经验的我颇有体会。大学要学的是普及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自己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做一个有思想的人,而不是单单只是工具———专业工具。能力真不是重中之重。说真的吧,现在对国内教育确实抱有很大程度上的失望,现在有点期许能出国玩玩,一来去国外见见世面,体验一下外国的生活,见识一下外国人的价值观,二来嘛,最想接受外国人的教育,想探究究竟哪种教育孰优孰劣。当然现在在薛老的笔下,当然是美国的教育更胜一筹。这也更加让我有去国外的冲动了。不过听说出国,除非家里有个百把万的,否则一般家庭想都不要想。更何况自己觉得一般还不如呢。听着倒是挺吓人的,不过没具体考证,不太清楚。但始终觉得美国常青藤的主流“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分析生活的文本”是我们中国大学所应该追求的,而不是训练各种专业工具。毕竟人关怀什么,就决定了他成为什么样的人。这话说的没错吧。

看了薛老的书后,当然,对大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但却一直有些问题围绕着我,挑几个比较典型的问题吧。一个是自学与辩论的矛盾。支持辩论,却也同意自学。你是不是也觉得二者有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实呢,二者也并不矛盾。大学还是自学,老师上课基本就是蜻蜓点水式的讲解,大学需要你花大把时间自己去学该学的东西,学你想学的东西,这就需要自学。而学完之后则少不了一翻辩论吧,于是,就有了辩论。平时玩的好的就可以在一起相互讨论。讨论必有分歧,分歧必有辩论。这就需要辩论。这样更可以集思广益,学习别人的思想。高中就很喜欢问,喜欢找老师辩论,而这也是我高中通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而大学已经往事已成空。另一个是,在比较了文理生的不同之后发现学文的很讲究思辨,比较理性,但是却脱离实际。学理学工的很讲究简洁,套路,讨厌繁琐,同时也比较讲究严谨———说实话,更像工具,势利又缺少必要的人文气息、儒雅和内涵。所以另一个问题是在大学这种大背景下,学文的感觉更缺乏领袖风采。像领袖胡锦涛和总理朱镕基,都是学电机,也就是我们的电气,像俞敏洪,读了那么多书,就觉得很儒雅,很愚笨,相比马云,没读多少书,却依然霸气十足。最后想想还是自己视野不够开阔。单单几个简单的例子就能概括出来的?不完全归纳的推断不一定都是对的。要例子,也有。看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读了那么多书,关心国家大事,却依然是一代领袖。豪气一点不比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少。甚至还口出“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豪言壮语。所以书籍是人类的精神粮食,一点没说错。还有一个是:读历史和文学方面的书籍真能达到这种效果吗?这是我一直比较怀疑的问题。不过现在我不怀疑了,应该说不那么怀疑了,经过薛老先生“现身说法”,而且也初见了一点点效果。至少我被这本书“洗脑”之后,就变化很大,思维上的变化。也学会了一点点批判性的阅读,既有的叙述、解构叙述特权、主动去发现被压抑的“叙述者”的声音、通过感情移入理解他人,稍微能运用一点多重叙述者的思维。一个人在不同时空中的利益、情感、理智以及目的可以非常不一样。所以所说所作所为都会不一样。而我们则需要辨析这种变化,从而做出自己准确的判断。其实这一点,跟感情移入很相似,感情移入又跟我们平时所说的换位思考是等价的。其实说白了就一点: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而生活的经

验与教训都教导我们要换位思考,否则就根本无法理解别人,也会多出很多摩擦与矛盾,更无法领导与驾驭别人。我相信运用这种“文科式”的思维去解读阅读,去解读生活文本,这种思维也会逐步完善。有了文理科的思维的结合,我想对自己会更有益处,而且,这种可能还是终生受益的。

大学一年多,不写议论的东西long long ago了。写篇文章出来,费劲极了。经过这一次,觉得写确实很有必要,体会也比较深。以前虽然写的都是些不入流的东西,都是些什么自我总结,没什么内涵的东西,但是也喜欢写。我以前的几个本子都写了一部分,还有一个是专门用来写的,也写完了。总之就是喜欢写东西,把自己的经历、情感、总结写出来,而现在,不,应该是上了大学,就把手头功夫耽误了,越来越不喜欢写了。而读嘛,向来就不喜欢读书,看到文字就偷痛,感觉好难看,没那个毅力去读,特别是文学名著,看着就头痛,还很多都看不懂。我归结为没有文学细胞,所以有了借口,就更加懒得去看那些烦心的东西了。相反,更加喜欢的是看视频之类的东西,易理解,也比看书来的快些。现在方知书到用时方恨少啊。所以看的书不多,但是写又喜欢写;而写的都是一些现在看来比较幼稚的东西;到了大学,却连幼稚都不如了,因为幼稚的东西都写的很少了。而且,老是以自我为中心。高中生进入大学,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变了。我们已经不是世界的中心,世界不会围着我们在转,相反,我们必须围着世界转。是啊,以前不看书之前一直都没有发现,没有发现自己是多么浅陋,多么狭隘。薛老说的那些麻木不仁,后知后觉的大概也许可能确定以及肯定就是我吧。而写作的意义是帮助我们建立自己和世界的关系。还好,能及时反省自己的写作习惯和风格。以后要一改幼稚风格,多写些有内涵的东西。另一个则是要长期坚持大量阅读,必要的时候就和同学一起讨论,然后不断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以这种强度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其实生活中哪里又缺得了阅读和写作呢?现代社会讲究的是快鱼吃慢鱼,而不是原来的大鱼吃小鱼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走上工作岗位,谁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有效地从大量阅读中吸收信息也必然在人群中脱颖而出。所以,读写能力已不由分说的说了!

中国自古就有“出淤泥而不染”之说。如果说将中国现在的教育比作淤泥的话,那么那些个成功人士则是不染的君子吧。总有些人是能在大学里找到自我,最终进入精神的殿堂。他们能居陋室而不改其乐,居陋室而谓曰:“何陋之有!”他们改变了境遇,而不是受制于境。没有一切跟着环境走,或者说是他们利用了环境而已。所以他们才成功了。在教育不能很好的教育自己的时候,自己教育了自己。也许他们是这样做的吧,这是我的理解。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教育不好的情况下,试图能改变她;不能改变的时候,也不是抱怨,更不是自暴自弃,而是向自己认可的那些人一样:自己教育自己。写到此,我好像词穷了。。当然还是希望病态的中国教育能被治好,而不是泱泱大国沦为一个全是机器人的国度!

下载中国管理问题10大批判zt(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管理问题10大批判zt(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景区管理问题

    旅游景区管理第一次作业姓名:潘家奇 班级:085111 学号:20111001035 旅游景区管理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旅游景区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和载体,是旅游产业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中国式管理批判系列七

    中国式管理批判系列七:中国式管理的六大无知Tag: 中国式管理 我们认为,目前中国式管理表现出明显的不求甚解、盲目自大倾向,以至于其大部分观点都缺乏论证,也远离实际。如果一门......

    批判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批评——兼论批判理论的本土化问题

    一 关注90年代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人都捕拿注意到,90年代中国大陆几乎所有批判大众文化的著作或文章,都一无例外地引证了法兰克福的批判理论,尤其是阿多诺的《文化工业:作为大众......

    批判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批评——兼论批判理论的本土化问题

    一关注90年代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人都捕拿注意到,90年代中国大陆几乎所有批判大众文化的著作或文章,都一无例外地引证了法兰克福的批判理论,尤其是阿多诺的《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

    批判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批评——兼论批判理论的本土化问题(范文模版)

    一 关注90年代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人都捕拿注意到,90年代中国大陆几乎所有批判大众文化的著作或文章,都一无例外地引证了法兰克福的批判理论,尤其是阿多诺的《文化工业:作为大众......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10-03-10 15:15共 36人浏览[大] [中] [小]在现代商业领域,资本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物质资本的资源,如:机器设备。第二种是......

    《祝福》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民性的批判

    《祝福》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民性的批判 ——浅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祝福》中主人公“祥林嫂”历史悲剧原因的分析,揭示出导致祥林嫂之死的......

    中国女犯管理与行刑问题研究

    中国女犯管理与行刑问题研究 【摘 要】女犯管理贯穿女犯服刑改造的全过程,是对女犯实行劳动改造、教育改造、心理矫治等矫正措施的基本前提,而我国女犯的管理和行刑在怀孕女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