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识字是读书的基础
识字是读书的基础,同时,读书也可以扩大识字量。我校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如:晨诵、午读、幕醒;开放图书超市;各班开班办图书角等,拓宽了学生识字的渠道,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肯定了学生识字的成绩。集识字、阅读、评估于一体。现就一些做法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是充分利用教材,在阅读课文中识字。在一年级的教材中,阅读内容多为诗歌和童话故事。这样的选材能够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可在阅读中依据语言环境中识字,并从阅读中了解到字义,并由此来教学生识字、学词、学句子。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会读、会朗诵,强调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因为不要求学生对所有生字都会用手写,孩子们很快就能做到会认、会读、会组词,可顺利朗读课文。比如在学习识字第一单元课文时,认识“目”这个字时,可利用课文中出现的插图,结合学生自己看到的眼睛,让学生自己说说 所见,所闻,所想,通过同学之间的对话,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记住这个“目”字。并借助拼音工具进行慢慢阅读了。
在读文识字中,我们的教学思路应是从课文到句子,由句子到词语,由词语到单个的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理篇。汉字的表意特性,使字形和意义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表意文字的汉字所折射出的汉民族思维方式,一个汉字有多种解释,只有联系词句才能更好的理解字义。强调重领悟、重意会的审美习惯。因此,看到一个汉字,容易产生联想,推测它的意义。这样就使得儿童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也可凭借字形猜测出词句的大意。这就使儿童在阅读中实际使用的汉字远远 不止课堂中所学得的,他们在阅读中障碍越来越小,遂使阅读兴趣越来越高,一个生动鲜活充满神奇的世界在他们面前延伸,使他们获得快乐,并不断产生认识未知的动力。
二是在课外阅读中识字,巩固已学的字。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读书,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又巩固和扩大了识字量。我校开展的读书活动正为这个结合提供了展示的场所。
1、鼓励学生多看书。以书为伴,提高识字量。儿童普遍喜欢看故事书、童话书、寓言书等。老师就根据儿童的心理愿望,每周开设“文化传统”、“经典诵读”等课外阅读活动课,并坚持每天的晨诵午读幕醒等读书活动,鼓励学生多识字、早阅读。我开始向他们推荐相应的有趣的拼音读物:《幼儿古诗》、《儿童诗歌》、《安格生童话故事》、《一千零一夜》等,在班上定期举办故事会、朗诵比赛。并积极鼓励读得好的学生,及时作评价。这样,学生不但看的书多,而且通过看书认识了许多字,仅书名就认识了不少。例如,《奥特曼》、《西游记》、《白雪公主》、……儿童既认了字,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和句子,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
2、捐两本,看百本。我校对图书制定了有效的管理制度,以班为单位,分级管理,学校给每班配备了一定量的图书,打造了书柜,办起了图书角。同时,倡导学生踊跃捐书,捐两本,看百本。为了使学生能看到更多的书,识得更多的字,我们低年级的教师充分利用每天的读书写字活动课,让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注重方法的培养,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3、在读书中识字。在读书活动课中,低年级教师应注重识字与阅读并重。通过老师讲故事,学生听读识字。指导学生看拼音阅读课外书。同桌共读一本书,遇到不认识的字问同桌,问小组成员,共同识字。通过讲故事比赛,鼓励学生多读书,学生为了把故事讲好,自然他会想办法把故事中的字认出来,看拼音,问同学,问老师,问家长,为了讲好,有的还请家长当导演,这不仅考验了学生的识字量,也是对学生灵活运用识字方法的考验。
三是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地交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如:一年级的加一加(熟字加偏旁);减一减;换一换(熟字换偏旁);联系生活识字等,不同的生字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情况来用灵活的方法识字,已达到学生识字的目的。
第二篇: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阅读教学的平台,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识字量,才能阅读文章,阅读童话,运用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也是学习其他学科基础。可见识字教学既有工具性,又有实用性。所以掌握一定识字量和方法多么重要呀。
那么怎样才能教好识字教学呢?
1.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做卡片,在游戏中学,不要多写要多认。
2.在生活中识字,可以从商店,大街上,手机上,电视上识字新字,也可以巩固和应用才学过的字。这样学生才是真正学字,应用知识。
3.是教会学生识字的方法,可运用会意法,形声字,加一加或者减一减等方法来学习新采用直观的教具、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4.低年级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单凭教师的讲述很难对某个字产生深刻的印象。遵循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尤其是电教手段,可以使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显得比较简单、明确、具体。如在教学时我把字的部首或易出错的地方用红色粉笔标出,再配上多媒体的演示,艳丽的色彩、生动的图象、动听的声音,把孩子牢牢吸引住,大大提高了识字的效率。
5.用肢体识字,如教“大”字用两手伸直是横,两腿叉开为撇捺,头为伸出的撇。这样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还很有兴趣。
有了趣味性,才能不断吸引儿童的无意注意,激发儿童的认知欲望,才能突破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第三篇:识字是读写的基础(范文)
识字是读写的基础。如何改革识字教学,使其尽快满足学生读写的需要,是多少年来小语界共同研究的一个难题。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在识字教学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变动很大,焕然一新。新教材更贴近教学实际,便教易学,很受师生的欢迎。我们欣喜地感到,我们几年前就开始进行的低年级“阅读识字,提早读写”的教改实验,与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指导思想,在很多方面非常吻合。下面就识字教学及其对学生读写方面的促进,谈一下我们的认识与实践。
一、“识字”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瓶颈”
近些年来,语文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从总体的普遍的角度看,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益仍未能大幅度提高。究其原因很多,但低年级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效率低缓,不能不说是一个主要原因。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阅读教学是理解的训练过程;习作是运用的训练过程;而识字教学则是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的基础。阅读必须要有一定的识字量才可以进行;习作也必须要有一定的识字量才可以进行。而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足,严重制约着读写能力的发展。如果说,语文教学像一个“瓶子”的话,识字教学就是“瓶颈”。识字教学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速度和质量,进而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程。因此,解决“瓶颈”问题,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只有加大加粗“识字”这个“瓶颈”,学生的读写才能顺利进行。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识字方面有所加强。如识字提出“认识”和“学会”两种要求;在拼音部分,每课安排一首儿歌,让学生及早地接触汉字等,这都为解决“识字”这个“瓶颈”问题提供了凭借。我们几年来的实践也证明提早识字、认写分开,对加快识字速度是非常有效的。
二、“阅读识字”是提高识字效率的有效途径
为寻求行之有效的识字教学的途径。多少年来,小语界的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总结出许多识字教学的方法。如:注音识字、集中识字、分散识字、韵语识字等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们芝罘区从1998年开始进行的“阅读识字,提早读写”的实验,经实践证明也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效果也非常显著。
1、“阅读识字”,能满足学生心理的需要。
刚入学的小学生,对学校生活充满了憧憬。他们渴望入学后能像大哥哥大姐姐们那样,拿着课本摇头晃脑地读。翻开一篇课文,他们首先想知道写了什么内容。对阅读的渴望必然激发学生识字的欲望。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提早了学生识字的时间,在学生一入学,就进行识字教学。即在学拼音的同时,我们给学生补充了识字教材,教学生认字。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们,从现在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小学生这几个字这样写,(板书“小学生”)跟老师读——小学生。
生:(读)小学生,小学生。
师:小学生就是你,你就是小学生。你们这些小学生这节课要跟老师学习汉语拼音“a”„„
(下课之前)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汉语拼音,还学习了三个字。(指“小学生”)这三个字读什么?
生:小学生!
师:对!再读一遍——
生:小学生——
师:下课!
一节课只需一两分钟,就可顺便教学几个字,学生并不感到困难。照此方法,下一节课在学拼音的同时,再学“老师”“一年级”“语文”“数学”“铅笔”“橡皮”等词。每节课学
一、两个词,学了几个词后,马上连成句子让学生读。如“我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我们爱老师”等。一句话就有了具体的内容,就能读出意思来。入学几天就能读懂方块字,学生心里很高兴。学生认识的方块字一天天在增加,到学生识字达到一定的量以后,老师指导学生读《自读课本》。在阅读的过程中识字,识字又促进了阅读,使学生的阅读心理需要得到了满足,从而激发学生去学习更多的生字。
学习心理学认为,学生最熟悉的是最不需要下功夫教的。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在学拼音阶段给学生补充的识字教材都是像“小学生”“同学”“老师”“语文”这样学生身边的、最熟悉的事物,这些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音、义对他们来说,就在嘴边,就在眼前,就在身边,是再熟悉不过的了。现在只需把字形同字的音、义联系起来即可。有了音义作基础,记住字形就不难了。在枯燥的学拼音阶段,学生可随课文顺手牵羊识字100多个。
教育学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2~20岁是语言发展的最迅速的阶段。其中2~3岁是第一个最佳期,6~8岁是第二个最佳期。我们紧紧抓住了学生入学后的语言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加大识字量,进行科学的训练,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实验班学生入学一年后,平均认字1300多个;入学两年后,平均认字2500~3000个。
拿到新教材后,我们发现我们的思路和新教材非常合辙。新教材在拼音部分,每篇课文都配了情况图和一首儿歌,图文并茂,学生喜闻乐见。每篇课文中的拼音和儿歌相比,学生更喜欢的是儿歌。因此,我们在使用新教材的时候,不再补充识字教材,顺应儿童的心理和学习需要,让学生在学拼音的同时,认情况图中的生字,读儿歌,并通过读儿歌识字。学生在学完拼音后就可认字200多个。
2、“认写分开”,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
语文教育学认为:由于知觉整体性的作用,儿童对汉字一般是先知觉其整体轮廓,再细辨个别笔画。所以,笔画的多少与认字的难易无关,只与写字的难易有关。易认的字不一定易写,难写的字不一定难认。成人也有这样的经验,有相当一部分人能读繁体字的小说,但要把这些繁体字写下来却不能。对于儿童来说,“橡皮”“欢迎”这些字,虽然笔画较多,结构复杂,但和笔画少的字比,认起来难度并无多大差别。另外,刚入学的6、7岁儿童,小肌肉群还不发达,写起字来很困难。所以,我们的要求是读写不同步,读得多,写的少。读:读课本,读《自读课本》,读课外书。能读什么读什么,能读多少读多少。写:只要求学生写课后生字表里的字。而且老师严格要求把这些字写得正确,写得规范,写得熟练。并通过写话,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生字。考试也只考生字表里的字。这样虽然识字量的要求有所加大,但并没有加重负担。
新《课标》、新教材对识字明确提出“会认”和“会写”两种要求。体现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加强写字,降低难度。其中低年级要求认识1600~1800个,会写800~1000个。这样安排,体现了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以便及早获得阅读的能力。会认的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抄、不默、不考。我们的做法和这些要求非常吻合。
3、阅读帮助识字,识字促进阅读。
提早阅读:一识字就开始阅读,尽早把识字与理解语言结合起来。如学了几个词后,就把这几个词连成句子让学生读。因为学生所学的是母语,母语的学习,与第二语言的学习不同,有着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母语的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研究表明,儿童在入学以前,已经通过家庭、社会、幼儿园等,掌握了近3000个口头词汇。入学后重在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并不需要像学英语那样要从单词学起。尽早地进入阅读阶段,可节省时间,提高阅读教学和识字教学的效率。
利用《自读课本》识字:识字要有凭借。在学生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以后,就指导学生利用《自读课本》(人教版)识字。每篇课文少则识字20、30个,多则识字50、60个。有时一节课读一篇课文,有时一节课读两篇课文。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读一读课文认一认字,认一认字再读一读课文。边阅读边识字,边识字边阅读。这样学生认得快,记得牢,效果好。同时还锻炼了阅读能力。
背古诗识字:要求学生每周背一首古诗。每读一首古诗,认识3、5个或10个、8个生字。在老师进行浅显的讲解之后,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边背边加上动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背古诗的速度越来越快,兴趣越来越高。一年下来,学生平均能背古诗50、60首,二年级学生多的能背100多首。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她必将对学生的文化修养产生积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这要求4年前我们已经开始做了。
读课外书识字:经过训练,第二个学期以后,学生就可以读带拼音的儿童读物。一年以后,不带拼音的儿童读物也能读。两年后,适合儿童读的少儿读物,大部分学生能拿起来就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普遍提高,有的已经在读《水浒传》《西游记》《百科全书》等书籍,少则几十本,多则几百本。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识的字,学生可根据拼音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这又增加了一部分识字量。
通过以上途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识字,在识字的过程中阅读。识字、阅读相互促进,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共同提高。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结构上作了较大的调整。加强了阅读识字的内容,节省了时间,更便于教学。也更贴近学生的实际。4、识字促进习作,习作巩固识字效果。
提早习作:从学生学习写字后,就练习写作。从写词开始到写句,从写一句话到写两句、三句,从写几句到写一段、两段。
写的要求:写一个词就要写正确,写一句话就要写完整,写一段话就要写通顺。不会写的字不要硬写,可用拼音代替,也可请教别人或查字典解决。
写的形式:主要有贴图看图写话、画图看图写话、观察生活写话、听记、摘抄等。
经过这样的训练,期末考试“看图写话”一项,实验班学生一年级平均写77个字,二年级平均写200多字。二年级学生的观察生活习作,多的能写3、4百字,而且错别字很少。在写话的过程中,巩固了学过的生字。不会写的字,想办法会写,又学了新的字。从识字方面来说,写一遍比读一遍记忆的效果更好。识字、写作相互促进,识字能力、写作能力共同提高。
根据我们的经验,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实验在习作教学方面有些保守。习作方面的要求,只限于说话的训练,几乎没有写的要求。甚至连用词造句也没有。这样的编排,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对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是滞后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如果教材中安排用词造句和看图写话的内容,要求学生练习写一两句话,或者两三句话,学生不仅能够做,而且也是愿意做的。因此我们根据我们地区的情况,增加了写话方面的要求。
三、“双轨”运行,课堂教学和自由读写相结合
我们根据烟台市“双轨”教学策略,把上述教学内容采用“双轨”运行的方式来操作。所谓“双轨”指的是课内训练一条轨,课外训练一条轨。我们把教学时间一分为二,低年级每周10节的语文课,我们以五分之四的时间(每周八节)用来完成教材里的内容,这是课内一条轨;以五分之一的时间(每周二节)开设“自由读写课”,既完成教材以外的内容,这是课外一条轨。双轨并驾齐驱,课内抓根固本,课外拓展延伸。课内,老师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规定的内容要求,认真备课。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老师的教学重在教给方法,培养能力,打好基础。
我们还充分利用课外一条轨所给予的时间和空间,重点对学生进行“阅读识字、提早读写”的训练。学生在每周两节的“自由读写”课里,读《自读课本》识字、背古诗识字、读课外书识字,在“自由读写”本上进行写话练习巩固识字。识字量的突破,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天地。学生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学生在这里读自己所爱读,写自己所想写。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学生的识字读写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识字读写能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学生两年后识字2500~3000个,基本过了阅读关。听二年级学生朗读课文,常使高年级的老师感到惊讶;看二年级学生的习作常使我们感动。从学生的知识掌握、认识水平、道德观念情感意志等方面的表现看,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2000年9月全国小语会成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在烟台召开,“阅读识字,提早读写”实验在大会安排的现场参观中进行了展示。袁蓉、朱作仁、丁有宽等来全国各地的小学语文教育界专家、代表,观看了低年级阅读识字课和学生的成果汇报课以后,对学生表现出的识字读写水平既惊讶又信服,并给予很高的评价,说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走出了一条新路。
第四篇: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21世纪是信息社会,而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是阅读。要想大量阅读,必须做到大量识字。《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如此大的识字量,怎样才能做到认得快、不遗忘?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规律进行测试:第一天学的知识,第二天保持率只剩33.3%,第三天保持27.8%,第六天保持率降到25.4%,其遗忘规律是从快到慢过渡的。遗忘是有特征的,而记忆也是有规律的。心理学指出完整的记忆过程,必须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和表现。教师的教学如果符合学生记忆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其教学效果就好,不然就将是事倍功半。因此,只有科学地抓住遗忘规律进行反遗忘识字教学,才能扬长避短,才能进行有效的因材施教,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多年识字教学的实践,我总结了“识字教学四步法”:
第一步、课前激趣喜欢识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一次指导学生识字就给以学生强烈刺激,使学生对识字感兴趣。利用声音、图象、动作、情境等加强汉字与事物的联系,让学生对所识生字的第一印象强烈、深刻。例如教学与水果有关的生字时,我鼓励学生收集有关水果的资料,还将水果带到课堂上,并让学生给水果贴上标签,通过看看、摸摸、读读、认认,调动多种感官认字记字,教学效果很好。当然,课前激趣应针对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形式多种多样。
第二步、课中遵循规律识字。
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保持时间短,每节课所学的字不多,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生字,并在全班旧了交流识字方法,再当堂采取多种方法复现,及时巩固要求认识的字。根据儿童“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在识字教学课后两三天内进行复习、巩固尤为重要。我利用学生在合作中、游戏中、活动中巩固识字。比如:同桌或小组比赛谁人得快,记得牢,发挥同学间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的作用。我在生字教学中利用摘苹果、走迷宫、找朋友、巧配对等游戏的方式在兴趣盎然中加深印象。我鼓励儿童自编句子、儿歌、谜语,鼓励学生从身边,从书报上找到刚识的字,在语言环境中及时巩固识字,并和学生一起参与。例如,我教学“丛”字,顺口说了一个谜语:“两人桥上走”,马上就有学生说出了“江”“照”“日”“田”等字的谜语,学生们根据谜语很快就记住了生字。我还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找一些不相关的字词连成自认为觉得有趣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这样既巩固了生字,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们都很乐意做这样的“发明创造”。每一课识字完毕,我还让学生总结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如:记部件、熟字加偏旁部首、熟字换偏旁部首、找形近字、找同音字、找相关字等等,学生们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
第三步、课后鼓励自主识字。
课外作业最厌烦重复抄写相同的字。我在布置课堂作业时,只安排学生抄写本课学的生字新词一遍,并加插安排抄写上两篇课文的生字,一个字写一遍,通过多认少写多复现来防止遗忘。课后则指导学生自制“识字袋”,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并随时将课外识的字写成卡片装进“识字袋”,经常利用字卡巩固识字。然后我在墙报上开辟“识字园地”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不断展示自主识字成果。我还用小黑板,让学生分类(如蔬菜、水果、花草树木、动物、姓氏等)展示并向大家介绍识字途径和识字好方法。
第四步、周期复现巩固识字。
在教完某一单元后及时为学生创设练习和运用所学生字的机会,采用多种手段,周期复现,巩固识字效果。这种复现循环都是以读写结合的方式进行。首先鼓励学生互查识字情况;再用学过的生字进行口头组词、造句,练习说话和写话。将字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再次复现;然后根据学生掌握的不同情况安排写字练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这是复习巩固生字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只要学生有兴趣识字,并且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再通过少写多认多复现进行巩固,他们就可以轻松完成新《课标》提出的识字要求,为阅读和作文奠定良好基础。
第五篇: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初探
恩施市芭蕉侗族乡白果树小学 刘春玲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1—2年级教学重点。《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小学一年级提出了十分明确的学习目标:小学一年级第一册,要求认识500个字,其中要求会写100个字;第二册会认字550个,会写字250个,这在几十年来的教学改革中是首见的。城市一年级小学生早在上学前就认识了较多的字,从托儿所到幼儿园,识字功底就已经打得差不多了,再加上社会的氛围,家长放学后的辅导,不能辅导的则请家教,学生要达到《新课程标准》识字量的要求,并不是难事。然而这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们多数只上过一年的学前班,有些甚至连学前班都没有上过,放学回家后,家长则忙于自己的农活,有的连字也不认识,根本无暇辅导孩子。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识字及巩固识字是一年级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那么,如何选择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识字量,通过一段时间教学实践,我逐步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阵地,进行识字教学
课堂教学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佳渠道。向课堂要效益,很多生字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巩固、加深。一直以来小学教育都沿用“教师讲、学生学”的传统方式,而新课程却要求改变以往那种死记硬背的被动学习的现状,倡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合作能力。因此,必须充分利用课堂这个“阵地”,采用灵活多样的“战术”,方能顺利到达“目的地”。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识字欲望。六、七岁的孩子,特别活泼好动,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如何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出他们的热情,使他们尽快地、全身心地融入识字教学过程则是很关键。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假如识字教学只是单纯为识字而识字进行教学,会使识字教学变得枯燥无味的苦差事,让学生望而生畏,失却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生活情境的创设,把学生熟悉或不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课堂教学中再现出来并引导学生置身于这些生活情境之中,去亲身体验感受,产生语文学习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意识就会缩短与学习内容的距离,并激发起他们的学习欲望与热情。如《自选商场》识字课的教学中,我通过情境创设,将有关的物品放置于教室中,让学生如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在学生要把看到的事物进行表达的时候,就把相关词卡贴于该具体事物的旁边,进行相应的识字教学。运用这种方法,学生很容易就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愉悦快乐。
(二)、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识字,激发兴趣
一年级学生存在的问题是:学得快、忘得也快。如何解决这个难题,通过实践,我发现巩固识字的最佳办法就是让学生进入“游戏乐园”,在轻松有趣的玩耍氛围中记住汉字。学生都喜欢游戏,要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识字,寓教于乐,让学生真正喜欢汉字,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1、找朋友。教师准备字形结构相同的字或能组成词语的两个生字,让学生进行找朋友游戏。
2、开火车。老师出示生字,让学生按顺序读字音、组词、说句子,3、摘苹果。在黑板上出示一棵大树,树上挂着写有生字的苹果。哪个会读就摘下来并把苹果送给学生。
4、鬼兔赛跑。老师出示生字,第一个正确读出,后面学生组词,看哪一组词说得多。
5、猜字谜:教师根据字形特点来编谜面让学生猜,学生猜谜的过程实际上是识字的过程,这种识字不同于机械识记,是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记忆,印象深刻。
6、设置识字“游戏礼物”。在每节语文课开始的五分钟送“游戏礼物”。目的就是通过各种游戏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将所学的汉字加以巩固,加以运用。总之低年级学生喜欢做游戏,喜欢比赛,教师适时开展对教学有帮助的游戏活动,就会将枯燥的识字变为学生爱学的活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超越教材,走进生活,自主识字
生活是很好的识字课本,社会也是很好的识字课堂,巧妙地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是增识字量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在新环境中识字
1、认识同班同学的姓名。开学初,我就把班中每个学生的姓名制成座位表贴在讲台桌上。第一次发作业本时,就提出小助手的任命标准:认识本组同学姓名的可以当组长,认识本排同学姓名的可以当排长,全班同学姓名都认齐的了就有当课代表的资格。学生们都想成为老师的小助手。于是,课余时学生们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有的热情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姓名,有的好奇地寻找着同学们的名字。没有几天功夫,许多学生便能顺利地帮老师发作业本了。由于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全班学生姓名中近100个汉字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他们记住了。这个看似无意、实为有心的做法,使识字效果事半功倍。
2、认识课程表。课程表中每天的课程安排是学生必须事先知道的,由于不认识汉字,读课程表也是一个障碍。继认名字比赛后,我就组织学生读课程表比赛,看谁先会读课程表,一张课程表汉字最多也不过几十个字,大多数学生一二天下来,就基本会读了。
3、在熟悉校园环境中识字 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对学校生活感到好奇。我们在进行入学教育带领学生熟悉学校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识字教学。带领学生认识校名、各专用教室的名称。学生发现了他们所学过的字就会很兴奋很自豪,平时经过也会不由自主地认读起来。为了创设识字环境,我们还可以将教室作一番精心的布置。可在一年级的班级里,把教室里的课桌、讲台、黑板等可视物品写上拼音及汉字,平时举目可及。教师在拼音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引读,下课与学生闲聊时还可以随机抽查。这样利用学习环境,在熟悉拼音的同时,学生就能认识多个难度较大的字,无意中又帮助学生认识了不少字。
4、在生活中识字以巩固字形
汉语是母语,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可以接触到很多汉字:电视、同学、亲人的名字,商店的招牌,广告及家中物品的包装物等,可以说,汉字无处不在。所以,教材编排识字二中的三篇课文就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随时随地识字,如:发作业本时,让学生轮流发,从而认识同学的名字;星期天,让爸爸妈妈带着到大街上去“找汉字”,收获一定不小;家中物品的包装物上,汉字就更多了。诸如“红蜻蜓”皮鞋、“达能”饼干、“光明”牛奶、“巧手”洗衣粉„„当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读出生活环境中的字时,他是多么兴奋啊!因此,学生乐此不疲,此时再引导他们将收集到的商标、广告等汇集起来,装订成册,便成了一本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识字读本”。我们每星期评出十几个“识字大王”的作品进行展览,下课时,互相考一考,真是“乐在其中”!
在教学中和课堂外只有坚持按《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教育理念去做,使学生具有识字能力,又具有主动识字的习惯,既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又紧密联系生活,才能增加识字量,才能让学生有能力在语文学习的蓝天中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