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证事实与司法认知

时间:2019-05-15 09:31: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免证事实与司法认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免证事实与司法认知》。

第一篇:免证事实与司法认知

第六节免证事实与司法认知

一、免证事实---即免除当事人举证的事实。

1、当事人承认的事实,一是自认;二是认诺。前者通常不会导致败诉的后果,后者则会导致法院依据认诺作出满足对方当事人诉讼请求的判决。

2、预决的事实---指已为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所确定的事实。包括为生效民事判决所预决的事实、为生效刑事判决书所预决的事实、为生效行政判决所预决的事实。

3、众所周知的事实---一是诉讼发生时为大多数人所知晓;二是审理案件的审判人员也知道。

4、自然规律及定理。

对于自然规律或科学定理,不必举证证明。

对于审判人员不知晓的科学定理,主张的一方当事人应当进行解释,告诉审判人员可以从何处寻证。

5、经公证证明的事实。

当事人提出公证文书证明其所主张的事实后,人民法院就不必再对该文书进行审查,也不必再要求该当事人提供其他证据,只要对方当事人未提出足以推翻公证证明的相反证据,人民法院就可以直接将它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二、司法认知

(一)概念---也称审判上的认知或审判上知悉,指对于应当适用的法律或某一待认定的事实,法官依申请或依职权初步认定其为真实的一种诉讼证明方式。

(二)特征

1、司法认知的主体仅限于法院。

2、司法认识的客体是特定的事实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能成为司法认知对象的事实为众所周知的事实、自然规律及定律、生效裁决预决的事实、公证证明的事实等。

3、司法认知同时包括事实认定的过程和认定结果。

4、司法认知的效力

a、对当事人的效力---免除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当事人的认知请求权。

b、对人民法院的效力---应以裁定的方式作出,并且向当事人指明,在司法认知前为当事人提供反驳的机会。

司法认知与免证事实。

(1)就某一无需举证的事实而言,司法认知与免证事实首先存在认识角度的不同。免证事实以当事人为视角,将某一特定事实排除出证明对象,同时免除了当事人就该事实提出证据的责任。司法认知则以法院为视角,强调的是法院的行为,即法院对于某一特定事实应当如何认证。

(2)二者的范围并非完全一致。某些事实(如当事人自认的事实),即使免予当事人举证,也不意味着法院就可以直接认定,法院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调查取证。

(3)免证事实仅仅静态地描述了与证明对象有关的事实,它通常不涉及法院的行为以及对方当事人的行为,而司法认知动态地体现了法院与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第九章证明责任

第一节证明责任的概念

一、证明责任---是证明主体为了使自己的诉讼主张得到法院裁判的确认,所承担的提供和运用证据支持自己的主张以避免对于已方不利的诉讼后果的责任。

二、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由控诉方承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般不承担证明自己无罪的责任,更不承担自己有罪的责任。辩方有提供有利自己的证据权利,但不能视为是应当证明责任。

三、民事、行政诉讼中,证明责任包含四个方面的内涵---主张责任、提供证据责任、说服责任、不利后果负担责任。

四、人民法院的证明职责---在诉讼中,法院承担审查判断证据的责任,有时也要在法庭中宣读、出示证据,甚至主动依职权收集证据,法院进行上述活动并不属于履行证明的行为,而属于履行法律赋予的审理职责的行为。

第二节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

一、证明责任的分配---指按一定的标准,将不同法律要件事实的证明责任,在双方当事人之间预先进行分配,使原告对其中一部分事实负证明责任,被告对另一部分事实负证明责任。民事诉讼需要分配证明责任的原因在于:

(一)民事诉讼证明的复杂性---作为证明活动主要对象法律要件事实复杂多样,包括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事实。从公正和效率考虑,也需要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分配举证责任。

(二)对诉讼证明活动的指引作用---证明责任的分配不仅为法官如何裁判要件一这真伪不明的案件提供了准则,而且也为当事人如何进行攻击和防御指明了方向。

二、我国证明责任分配的理论和实践

(一)证明责任分配的原则---谁主张,谁举证原则。

(二)证明责任的分配标准。

我国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证明责任的分配标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作了更为具体的规定。其主要内容包括举证责任的倒臵,合同纠纷案件、劳动争议纠纷案件的举证责任,以及举证责任分配中的公平原则和诚信原则

实践中:允许法官在法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依据公平正义原则合理分配举证责任。

三、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倒臵

第三节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

一、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含义

1、在刑事诉讼中,尤其在审判阶段,案件事实真伪不明的现象的出现概率低于民事诉讼。

2、对于案件事实真伪不明的刑事公诉案件,应当首先进行补充侦查。

3、对事实真伪不明的案件作出最终判决所依据的是:无罪推定和罪疑从无原则。

4、在刑事诉讼中,不利后果是诉讼意义上的,不存在实体上的不利后果。

二、证明责任的承担主体

(一)人民检察院---在公诉案件中,人民检察院必须承担三项责任:一是提出证明的主张;二是提供证据的责任;三是说服责任。

(二)刑事被告人以外的诉讼当事人---包括被害人、自诉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三)特殊情形下的被告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的案件,当公诉机关收集到足够的证据证明某国家工作人员的则产或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且差额巨大时,证明责任转移到被告人一方,如果不能说明差额部分的合法来源,差额部分以非法所得论处。

三、非法证据的证明职责《例323》

第四节行政诉讼中的证明责任

一、概念

——指被告行政机关在诉讼中承担的对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提供证据加以证明并在不能证明其合法性时承受败诉后果的责任。特殊性表现为:

1、在行政诉讼中,案件事实真伪不明的现象较之民事诉讼不易发生。

2、人民法院只能判决撤销或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3、行政诉讼中被告行政机关承担的“不利后果”具有特殊性。

二、证明责任分配标准的特殊性——特定由被告人承担

英美法上的证明责任理论中证明负担和举证负担的区别。

1、英美法上证明责任概念有两个含义,一个叫证明负担,也称说服负担,是指当事人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结果,能够说服事实认定者,包括陪审团和没有陪审团审判时的法官,对该责任的负担者作出有利的认定。否则,将承担败诉的后果。另一个叫举证负担,也称提供证据的负担,是指双方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应当根据诉讼进行状态,就其主张的事实或反驳的事实提供证据加以证明。

2、举证负担实质是通过法官的负担,是当事人履行证明责任的第一次负担;证明负担是当事人通过陪审团的负担,是当事人履行证明责任的第一次负担。

3、举证负担解决的是证据的法律问题,证明负担解决的是证据的事实问题。

4、举证负担所要求的证明力较低,而证明负担所要求的证明力较高。

5、举证负担所针对的对象是适用法律的法官,证明负担所针对的对象是认定事实的法官(陪审团)

6、举证负担在双方当事人之间来回转移,它是推进诉讼进程的负担;证明负担则固定于一方当事人,它是承担败诉危险的负担。

7、举证负担是根据诉讼法和证据法的要求产生的,证明负担是根据实体法的要求产生的。

第二篇:论司法认知和免证

简论司法认识和免证事实

一、司法认知和免证事实述论

(一)司法认知。

“显著之事,无需证明”,这是一句古老的古罗马法法谚,也是司法认知作为一种思想的起源之所在。作为一项现代意义上的诉讼程序规则,则始于1872年英国高等法院法官斯蒂芬起草的印度证据法.该法首次在第56条和57条规定了有关司法认知的要旨和认知事项.为改变普通法上证据规则非常繁杂的状况,斯蒂芬于1872年秋开始为英国起草证据法,提出于国会,未完成立法程序,就自行以该法案为蓝本而草拟成证据法纲要于1876年问世。该法因系斯蒂芬所起草,其内容包括司法认知部分与印度证据法多相类同。随着证据法理论的研究中心转至美国,1887年为便于在美国适用,雷若兹法官按照当时在美国的通行规则将英国证据法加以修订,于第58条和第59条规定了审判上的认知,即司法认知。相比之下,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仅以简单的条文对其加以规定。我国立法未规定认知规则。

单就其含义来说,司法认知是指法官在诉讼进行过程中,依据事项的特殊性质,或者基于一定的理由,不待当事人主张或举证,合乎理性的将应当适用的法律或某种待认定的事实直接予以确认,并将其作为裁判的基础。

司法认知具有如下特征:首先,司法认知的主体仅限于享有裁判权的法官。其次,司法认知的对象包括法律与事实。就法律而言,不仅包括国内法,而且包括国际条约和重要的国际惯例,一定条件下外国法也属于认知的范畴。就事实而言,作为司法认知对象的事实是特定的,即具有客观性或公知、公认性,排除了当事人的合理争议的事实,包括案件事实和证据事实。再次,司法认知同时包括事项的认知过程与认知结果。最后,司法认知的效力是绝对的。

(二)免证事实。

有关免证事实,程序法多做出较为系统的规定,而实体法多就某些免证事实(如推定等)做出一些规定。在我国,现行诉讼法典中仅有《民事诉讼法》就公证事实做出规定(第67 条),有关免证事实多由司法解释做出了规定,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2002年)等。综合这些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免证事实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众所周知的事实。对于众所周知的事实,无需提供证明,这是一条古老的法则。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指为具有一定知识经验的一般人共同知晓的常识性事实。一般说来,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众人皆知且对其真实性不存争议的事实,所以成为免证事实。2.法院依职责或者职务所知悉的显著事实。对于法院依其职责或者职务所知悉的显著事实,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通常作为免证事实。法院因依法履行其职责或者执行其职务所知道的事实,例如,法院或法官所做的判决内容以及他法院或法官所做的判决、作为法官职务上应留意的破产宣告的公告、失踪宣告等,既包括在本案中所知的,又包括在其他民事诉讼、行政诉讼或刑事诉讼中所知的,也可因办理非诉讼事务所知的。3.推定的事实。推定是指由法律规定或由法院按照经验法则,从已知的前提事实推断未知的结果事实存在,并允许当事人举证推翻的一种证据法则。其中,据以做出推断的事实,即已知的前提事实,为基础事实;根据基础事实而推定存在的事实,即结果事实,为推

定的事实。应当明确,实体权利义务关系是以结果事实为基础的,并非以前提事实为基础。4.自认的事实。当事人自认的事实说明双方当事人对此事实无争议,所以无需作为证明对象。当事人自认的事实必须作为判决的根据,是辩论主义的基本内涵之一。这种情况适用于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领域,而不适用于刑事诉讼领域。5.生效的裁判、公证文书和行政行为确认的事实。

二、司法认知制度和免证事实规则的差异分析

(一)司法认知和免证事实的设置目的。

司法认知与免证事实,二者设置的目的都是对于一些事项由法院直接予以确认,从而免除当事人的举证义务。虽然二者的范围不同,而且我国免证事实程序规定相当薄弱,但并不妨碍两者存在之价值:二者对认知和免证事项的规定,对于确定诉讼当事人举证责任的范围,明确法官职权职责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认知和免证的事实的客观性,二者是唯物观在司法实践中的体现,是人类理性在诉讼中的反映;由于认知和免证的主体是法官,二者体现了诉讼的公正性,有利于实体权利得以实现。虽然司法认知与免证事实在设置目的上基本相同,但其所设置的主体及理念却有着一定的差异。司法认知的主体是法官,强调法官司法认知的责任和义务;免证事实的主体是案件的当事人,强调免除案件当事人对部分事实的举证义务。法院在司法认知中应当主动发现司法认知的事项,告知当事人并主动进行司法认知,而在实施免证事实规则的法院,这种责任更多地为当事人所承担。

(二)司法认知对象和免证事实的适用范围。

1.司法认知的对象。司法认知的对象,即司法认知的适用范围,是指法院对于哪些事项可以采取司法认知。司法认知的对象是毫无争议的,各国法律几乎都规定了“众所周知的事实”或“显著的事实”可以成为司法认知的事项。首先“众所周知的事实”或“显著的事实”在地域上应当有所限定,是全世界范围、全国范围,还是某个地区范围。其次,对于“众所周知的事实”或“显著的事实”,应当以谁的认识为标准?英美法认为应当以一般人的认识为标准,而大陆法则主张以法官的认识为标准。一般人所知悉的,法官作为一般人中的一员也会知悉;反之,法官所知悉的一些职业知识,一般人则不一定知悉。从逻辑上看,以一般人的认识为标准更合理一些。

2.免证事实的适用范围。如前所述,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一些司法解释的规定,我国诉讼法中免证事实的范围概括来说主要包括:众所周知的事实、法院依职责或者职务所知悉的显著事实、推定的事实、自认的事实、生效的裁判、公证文书和行政行为确认的事实。对于上述事实,我们可以进行分类,如当事人承认的事实可以归为自认;众所周知的事实可以归为一类;法律规定的推定事实、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推定的事实可以归为推定一类;生效的裁判、公证文书和行政行为确认的事实可以归为一类。因此,简单说,免证事实的范围包括众所周知的事实、自认、推定及生效裁判文书及行政行为确认的事实。

3.司法认知的对象和免证事实的适用范围的差异。通过以上对司法认知和免证事实对象和范围的归纳,可以看出以下差异:其一,司法认知的对象包括事实和法律,而免证事实的对象仅仅为事实。虽然免证事实对象中包含法律规定的推定事实、生效裁判、公文书和行政行为确认的事实,这两项事实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到法律,但这两项中法律并没有直接成为免证事实的对象;其二,虽然司法认知和免证事实均将事实作为其对象或范围,但其实质内涵有着很大的差异。作为司法认知对象的事实主要是客观事实,是一般人所能了解到的事实。而免证事实所规

定范围内的事实,不仅包括上述客观的事实,而且包括一些主观事实。另外,生效裁判、公证文书和行政行为确认的事实实际上也可以视为主观的事实,在许多国家的法律中,与这些事项相对应的分别称为“自认”、“预决的事实”以及“推定”。它们虽然没有被纳入司法认知的范围,但大多设有专章规定其适用范围、程序等。

(三)司法认知和免证事实的效力。

1.司法认知的效力。法官一旦对符合客观性、公然性的事项采取司法认知,便产生相应的法律效力。司法认知的效力包括对当事人的效力和对法院的效力两个方面:其一,对当事人的效力。司法认知的首要效力便是免除了负有证明责任的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一方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免除是对方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加重,但由于司法认知具有绝对的效力,对一事项一旦予以司法认知,举证方将不会被采纳。其二,对法院的效力。司法认知对法院的效力表现在法院对司法认知的事项无需查证,但对符合司法认知适用条件的事项应当进行司法认知。

2.免证事实的效力。免证事实的效力主要体现在其对当事人的效力,即免除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任何一方当事人在法庭诉讼的过程中均可以自由地使用免证事实范围内的事实来证明或者印证对自己有利的主张,而无需对其引用的免证事实举证。

3.司法认知效力和免证事实效力的比较。通过对司法认知和免证事实效力的描述可以看出,司法认知和免证事实在效力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司法认知和免证事实均会对当事人产生免除举证责任的法律效力。同样,法院对于符合司法认知或免证事实的条件或范围的事项,应当进行司法认知或确认。

(四)司法认知和免证事实的程序。

1.司法认知的程序。各国证据法大凡规定了司法认知的,都对司法认知的程序作了详尽系统的规定。根据目前各国的立法和实践,司法认知的主要程序有:

(1)法院主动认知和当事人申请认知。司法认知的主体是法官,法官可以不待当事人申请,依职权对于众所周知的事实和法律主动采取司法认知,免除当事人的举证义务。

(2)告知当事人听证。多数国家的法律规定,如果法官将要认知某一事项,应立即告知当事人,当事人可以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反驳。

(3)指示陪审团。在陪审团审理的案件中,凡是经过司法认知的事实,法官将指示陪审团将其视为本案中已经确认的事实,无需再通过证人或实物证据予以正式证明。

2.免证事实程序。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包括司法解释中都未对免证事实的程序作任何明确规定,只草草规定对于有些免证事实的事项,“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也就是说,对于有些免证事实的事项,当事人可以提出相反证据予以反驳,如果该相反证据充分确凿,则法院不可将此事项作为免证事实采用。

第三篇:道德教育与科学事实

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二则

这个暑假本人按照邯郸市教育局开展“六个一”活动的要求,读了几本教学管理的著作,有袁振国的《当代教育学》、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等教育书籍。从这些书籍中的确得到了很多的启发和知识。尤其是《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作者用其独特眼光和特殊的视角给了我们不同的观点和启示。本人想将其两个观点和心得写出来,作为自己工作的提示和假期活动的心得笔记与众人共勉。

一、道德教育与科学事实

在我国有个家喻户晓的故事--龟兔赛跑,在这个故事中讲到由于兔子的骄傲,被乌龟赶上了并且超过了。兔子骄傲自满,是一种寓言的想象,没有必然性;但是兔子比乌龟跑的快却是科学常识。你可以试验着问我国的孩子们,乌龟和兔子谁跑的快,绝大多数会回答“乌龟跑的快,因为兔子骄傲了”。

在这个问题上,给我们的德育教育一些提示:首先,德育教育重要不重要?非常重要!但是,不应将价值判断置于事实之上;不能将价值判断置置于科学之上;更不能只重视道德教育而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和兴趣的发展。如果没有在孩子们最活跃的儿童时代全面发展他们的兴趣和个性,以后就很难补救回来了。道德教育在童年阶段固然重要,但更需要人们终生持之以恒!第二,如果我们只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而忽视对孩子的科学常识的教育,他们一方面会变得“少年深

沉”,另一方面,到他们年纪大了又会变得“老年无知”。以龟兔赛跑为例,当美国的孩子只知道兔子比乌龟跑的快的最简单的科学常识的时候,中国的孩子已经理解“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的深刻哲学道理。但是,当我们的孩子长大了还想不通“兔子并不必然骄傲”的道理,并且忽略兔子比乌龟跑的快的最简单的科学常识,就显得“幼稚”了。第三,忽视对知识的永恒性与伦理的局限性的教育,孩子将很难做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兔子比乌龟跑的快,这是不变的科学常识,但是“先进必定自满,落后必然奋发”的判断,却是值得怀疑。孩子们只有认识到知识的永恒性,才会具备批判性思维,才会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才能突破人伦关系,做到“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用道德教化的手段去控制社会稳定常常会产生副作用。强求思想意识的纯正、高尚和超前发展,希望因此而造就一种高层次的和谐气氛,这种希望多半会落空。因为一般人不习惯或不能够把道德的理想境界与社会必然的现实区别开来,使人们的追求和欲望大大高于他们现实可能的利益。理想与现实差距过远,长而久之人民就会因为失去明确的目标而虚浮、狂躁、固执、愚莽而自我毁弃。

二、教育的目的是为人还是为社会

我国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教育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一部分,是完全围绕社会运转的。这样不利于人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中健康发展。在这种体制下,很难把学生看做知识的主人,而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只注重教育学生在社会上“做”人,忽略了教育学生做自己

生命的主人。事实上现在这种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的,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学生的矛盾很多的根源就在于此,中国的教育现在要改变的根本就在于此。

人类自身的特点与其它动物不同,一个刚出生下来的小马在母亲身边待上几个小时就站起来了,几个星期就可以“独立自主”了。而人需要六个月才会爬,一年多才会走,两岁多才会跑,18岁才算独立的成年人。所以,人如果不组成社会,人类就根本无法生存。因此,人类组成社会是为了自身的生存。从这个角度讲,人组成社会的目的就是为了人自己。因此,做为社会组成部分的教育,其目的也是为了人。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如果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是高素质的,那么社会就是高素质的社会,每个人就会生活的更好。社会不会离开人而独立存在的。按照马克思的思想,普遍性寓于在特殊性之中,如果没有了人,社会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有了这种思想,我们才把学生看做是教育的主体,学校、教师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着学生,为着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努力,而不是为学生的一时而努力。

英国在二战期间要建造一条战备公路,可以作为飞机跑道,但在规划图上,刚好公路线要经过一个庄园,但经过多方交涉,那个庄园的主人就是不肯拆迁,有很多英国人去那个庄园门口抗议。他们认为这个庄园主太自私人,现在国家正在打仗,怎么可以这样做。最终,这件事情被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知道了,他说了句话“我们现在的战斗是为了我们的人民的私有财产不被剥夺,如果现在为了这个目的,而去剥夺了人民的私有财产,我们的作战还有什么意义!”

我们每个校长、教师、教育工作者,如果都能以这样的思想去对待学生、对待教师、对待人民,中国的教育的春天就真的到来了。

第四篇:爱国家与爱事实

时时反思自己的行为,锤炼一种精致的品德

内在的逻辑是这样的:你如果不爱国家与爱事实

张金岭

忠诚于政府,那你对自己的良知、职业的使命和法律的忠诚,就根本一钱不值,甚至你对国家的忠诚都不成立。

可是在他们各自的国家里,他们不但没有被视作“卖国”,还获得了人们道德上的褒奖,这如何解释呢?

我感觉到,这至少反映出这样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个公民当然要忠诚于自己的国家,但首先要忠诚于自己的良知,忠诚于国家的法律,忠诚于自己的职业使命;否则,对国家的忠诚便可能成为愚忠,视愚忠为当然为天然为必然,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态,便会成为蛆虫翻滚的茅坑。爱国,大概也需要某些基础条件。

有一个反面的例子,可为佐证。希特勒治下的

时时反思自己的行为,锤炼一种精致的品德

不容的!他们失去的,是爱国的资格。

在现代社会,公民和政府一样,都是对国家负有法律和道德责任的独立政治主体。也就是,公民和政府这两者,爱国的资格是平等的。公民的爱国和政府的爱国,应该统一于对事实的尊重,对法律的崇仰,对良知的维护。否则,爱国就成为表演,成为游戏。政府和公民对社会公共事务协同治理和共同承担责任,这就是“平面政治”(相对于传统社会的“垂直政治”)。这应该是我们的常识。

记得多年前在《文汇报》上读到过钱谷融先生的一则短文,题目忘记了,但内容大致还记得。大意是说,自己的人生理想,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能够“自由地奉献”。当初对这样的人生理想很不理解,现在想来,这实在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有时候,你如果太执著于事实,太执著于自己的良知,很可能会被视为另类,从而失去爱国的资格,“自由地奉献”的资格当然也会随之而失去。

爱国家于爱事实,这是一个多么沉重的话题。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爱国,也要诚实,但当爱国与诚实产生冲突的时候,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第五篇:事实求是与中国经济发展

事实求是与中国经济发展

文学院语言0902班 梅丽华

学号 2009213315 【摘要】:事实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它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促进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无数事实说明,只有实事求是,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能继续前进,充满生机,而这一点在新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只有遵循事实,遵循规律,我们的经济才会得到发展,反之,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关键词:实事求是 经济发展

“实事求是”是中国的一个成语,源于东汉史学家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传》。文中称汉景帝之子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朝学者颜师古注解“实事求是”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就是说,务必得到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不断追求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以后流传下来,泛指求真务实的为人、处世、治国的态度。到了近代,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又用实事求是来指称从西方传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同志用实事求是与主观主义相对立,赋予实事求是以新的含义,做出了全新的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使其内涵精义升华,并首先用来概括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在1941年写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对待马克思主义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要去研究。简言之,“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探寻事物的规律性,按客观规律办事。要这样做,就必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死搬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毛泽东正是根据这一原则,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准确地把握中国革命的实际,提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理论,使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正是坚持实事求是,毛泽东领导我们成功走过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开始探索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确立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实事求是的客观前提和基础,是实事求是最重要的内容和最基本的要求。2.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就是理论和实践想结合,它是实事求是的基本内容,也是实事求是的基本途径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以客观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还是以书本或其他主观因素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思想路线根本对立的重要表现。坚持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中国搞社会主义走了相当曲折的道路,历史告诉我们,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即实事求是。纵观新中国经济发展史,我们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

1949—1956年是国民经济恢复与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开始时期,而在这之前,中国的经济形势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旧中国的经济面貌:1.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1936年工业总产值和近代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为34%、10.8%,1949年分别为30.1%、23.2%。2.帝国主义掌握了财政经济命脉,1936年帝国主义在华投资约43亿美元,帝国主义工业占整个工业的41%。3.封建生产关系在农村占统治地位,地主阶级仍占有大片土地。4.官僚资本直接掌握国家的主要的经济部门。5.民族资本始终没有成为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成分。二是解放前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1.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业备遭摧残。1949年中国工业总产值比1936年下降28%左右,农业总产量比抗战前最高年份下降2成以上,上万里线路3200多座桥梁、200多条隧道遭到严重破坏。2.恶性通货膨胀造成物价上涨,投机猖獗。3.国家财政极度困难。当时我们英明的中国共产党在分析这一形势的基础上,在实事求是思想的指导下,迅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首先是对国名经济的恢复。一是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旧中国的官僚资本是一种国家垄断资本,不但是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最反动的部分,也是资本主义经济最集中和占比重最大的部分,并且同反动政权结合在一起,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一政策符合客观规律,正是实事求是最好的体现。二是在官僚资本企业的改革,主要是民主改革、生产改革。三是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势力,废除不平等条约,接管海关,统一对外贸易,实行外汇管制。而这就解决了帝国主义掌握财政经济命脉这一矛盾。四是针对农村封建生产关系采取的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长期存在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也是国家民主化、工业化、独立、统一、富强的基本障碍,而土地改革在正确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保存富农经济,增加对小土地出租者的政策,没收地主财产的政策都是顺应历史潮流,顺应我国发展的。五是平抑物价,争夺市场领导权,统一财政经济工作,合理调整私营工商业。这些都是在分析我国通货膨胀的局势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而做出的明智决定,这些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以工业为例,1949到1952年,国营经济从33.9%上升到50%,私营经济从62.7%下降到42%,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一天一天增加,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一天天加强。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中共中央于1953年正式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农业上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而这主要是针对土地改革后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是,许多农民尤其是贫农、下中农由于缺少农具、耕畜和资金,生产经营上困难重重,而且由于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农村中的贫富分化也开始了这一实际状况而开展的,农业合作化发挥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上也进行了合作化,而资本主义工商业则实施的是和平赎买政策,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并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既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积极作用,又有利于争取民族资产阶级极其知识分子,并减少他们接受社会主义的阻力。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也建立起来。在这7年间,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效益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比较协调,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要说这一切的成果来自什么?一切都给归于国家制定的符合实际的经济政策。

没有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将会怎样呢?1958—1965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就是一个反面的例子。“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1956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是“左”倾冒进的产物。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尽管这条总路线的出发点是要尽快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但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总路线提出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要求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例如,提出钢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翻一番,由335万吨达到1070万吨,1959年要比1958年再翻番,由1070万吨达到3000万吨。粮食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增产80%,由3900亿斤达到7000亿斤左右,1959年要比1958年增产50%,由7000亿斤左右达到10500亿斤。“大跃进”运动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提出了名目繁多的全党全民“大办”、“特办”的口号,例如,全党全民大炼钢铁,大办铁路,大办万头猪场,大办万鸡山。在这样的目标和口号下,基本建设投资急剧膨胀,三年间,基建投资总额高达1006亿元,比一五计划时期基本建设总投资几乎高出一倍。积累率突然猛增,三年间平均每年积累率高达39.1%。由于硬要完成那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必然导致瞎指挥盛行,浮夸风泛滥,广大群众生活遇到了严重的困难。1960年提出要长期保持大跃进,继续要求工农业生产达到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对1959年上半年压缩指标进行不公正的指责,一味强调反对右倾,要把干劲鼓足。在各地粮食告急的情况下,还不断追加基建投资、追加基建项目,钢年产量指标一吨也不能少。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又再度全面地泛滥起来。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的三年“左”倾冒进导致了国民比例的大失调,并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人民公社化是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们党在五十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各地农村开始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有的地方出现了“共产主义公社”、“集体农庄”,有的地方出现了“人民公社”。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造成了农业产量的下降。而这些的发生主要是党中央由于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基本情况认识不足,急于求成,夸大主观意念、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仔细调查研究造成的。正是由于没有做到实事求是,我们的经济在这几年中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总值下降,经济结构严重不合理。现在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海外,大跃进都被广泛地视为一场空前的经济灾难。由于计划部门使用夸大的数据,人力资源从农业被转移至工业。大陆官方公布非自然死亡人数是2158万人。东西方各方面的资料显示死亡人数大约为2000万人,主要死因为饿死。一部分学者并且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饥荒。可见,为了我们的经济正常发展,实事求是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都知道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是从改革开放时开始的,而这一切就是因为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指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邓小平于1977年4月10日,针对“两个凡是”,提出准确完整地掌握毛泽东思想体系,他说:“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他还根据当时党的现状指出“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特别重要”后来,他展开论述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如“‘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2.全面阐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文化大革命”结束,刚刚开始拨乱反正时,针对“两个凡是”的严重障碍,邓小平把解放思想作为重大问题提出来,指出“首先是解放思想”。他在高度评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时,尖锐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他还说:“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不仅指导了拨乱反正,而且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3.坚持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时,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起点也是逻辑起点,贯串在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他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关于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体系。在邓小平实事求是的思想的指导下,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口号。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的新时期。而改革开放这一决定是根据我国国内和国际背景作出的。从国内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当时,整个政治局面处在一个混乱状态;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要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追赶时代前进潮流,出路只有改革开放。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之后,在农村改革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如城市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外贸行业承包责任制,承包成了我国改革中一项极具重要意义的政策。承包制的实行,意味着公有制内部开始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意味着传统的无所不包的大一统体制开始打破,使人们的劳动与其所获利益紧密相连,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各类承包者的积极性。我们在制定对内改革即搞活经济这个方针的同时,还提出对外开放,我们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锁国,从明朝到鸦片战争的二三百年间,中国吃了闭关的亏,现在的世界时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离开世界而孤立存在地发展,这是客观规律,在事实求是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真正地对外开放了,不仅是对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而是对世界上所有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兴办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政策。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特事特办、特殊政策,打破了传统体制的束缚,开办深圳、厦门、汕头、珠海、海南五个经济特区,现在,我国已经是沿海、沿江、沿线、沿边以及一些省位城市的多方位开放,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引进外资也是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能弥补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更有利于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国际上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帮助发展我国经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中国国情出发,大力调整和改革所有制结构,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出现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的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逐渐形成。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些都得益于我们的改革开放,得益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大跃进时期、改革开放时期这三个时期是我国经济建设三个显著时期,从这三个时期中,我们可以看到实事求是思想对我们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只有在实事求是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经济才会繁荣,反之我们的经济则一片颓废之势。在今后的经济建设中,我们一定不可以违背这一原则,将实事求是坚持下去,我们经济建设一定是一片繁荣。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董辅礽主编 《邓小平经济理论》中国经济出版社 《邓小平文选》

《半个世纪来毛泽东思想研究概览》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李宗植、张澜君主编

下载免证事实与司法认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免证事实与司法认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知与学习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实践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知道了任何一种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出台,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她是否尊重了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是否使学生的潜......

    认知与表现

    认知与表现 一、创造性思维 什么叫创新呢?创新是对当今世界,在我们国家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每个人都念念有词,同时,创新它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在英文中,这个创新Innovation......

    企业文化认知与体验

    企业文化认知与体验 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专业:复合材料与工程姓名:康慧学号:实习报告 12-1班20120115 实习报告 虽然经过了两年的学习,对本专业的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

    浅谈认知与翻译

    摘 要: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交际活动。世界各地的人通过他们各自的方式来认知这个世界,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作为人类认知基因内化的一个部分,是人的智能活动之一,是......

    自我认知与评价

    自我认知与评价 自我认知与评价1 本人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大学四年中,我参加了不少的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参加校内的活动可以认识更多的'同学,增加了与其他同学交流和......

    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

    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

    事实推定与证明责任的适用

    事实推定与证明责任的适用 摘要:努力探求案件真实是法律人特别是法官在处理各种纠纷的过程中的必然追求。事实推定与证明责任都是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会经常用到的判定案件真实......

    事实婚姻与“重婚”关系之探讨

    事实婚姻与“重婚”关系之探讨 ———兼议民刑“重婚”之关系 吴爱辉 一、问题的提出 重婚罪罪名直接来源于我国刑法第258条的规定“:重婚罪指有配偶又与他人结婚的,或明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