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礼仪与司法权威

时间:2019-05-13 19:48: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司法礼仪与司法权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司法礼仪与司法权威》。

第一篇:司法礼仪与司法权威

司法礼仪与司法权威

树立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权威,建立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中央对司法制度改革提出的总体要求之一,是一项任重道远的长期目标和困难复杂的系统工程。

一、大力培育公众的尚法理念: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它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精神。”司法要具有权威,就必须赢得社会的敬仰、公众的尊敬。培育公众的尚法理念,必须发挥教育的启蒙和教化功能。要利用各种形式,对公民开展全方位、多层次、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理念,培养法律意识。要加强司法活动的公开性和参与度,注重司法裁判的说理性和透明度,通过鲜活生动的审判活动和公正恰当的审判案例,加强对诉讼参与人的教育和对社会公众的引导。要健全诉讼程序,完善证据制度,倡导当事人间的诚信诉讼与理性抗争,杜绝一切以不当手段获取不当利益的行为,透过审判程序的公正,促进审判结果的公正,加深公民对司法活动的了解,增进公民对司法裁判的信任。

二、着力提高司法主体的素质:人民的意见,公正的精神,是树立司法权威的基础。司法权威的树立离不开司法公正,而司法公正的实现端赖于司法主体的素质。首先,要提高法官的职业素养。其次,要加大法官在职教育培训力度,加强法官的审判技能训练,实现法官从知识型向能力型,由普及型向专业化,由经验型向素质型的转变,努力提高法官分析判断、适用法律和调解疏导等能力,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再次,加强法官的思想道德建设。对此,中央领导同志强调:“作为执法者,只有人民在心中,才能根除特权思想,杜绝冷硬横推等恶劣作风,真正做到执法为民;只有法在心中,才能带头学法、守法、用法,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弘扬法治精神,在全社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只有正义在心中,才能恪守职业道德,真正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最后,要加强法院反腐倡廉建设,防治司法腐败,保证法官队伍的清正廉洁。法官的公正廉洁形象有助于树立司法权威,促进司法权威和法律信仰的形成。要真正实现司法公正、树立司法权威,就必须加大司法公开的力度,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在法官队伍中率先实行财产申报制度,使司法人员的财产置于阳光之下,易于核查,方便监督。

三完善司法权威的体制保障:改变司法运作行政化和地方化现象,保证司法权的独立性。在立法、司法、行政三种国家权力中,行政权因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具有很强的扩张性,而司法权则因其天然的被动性和消极性极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司法权运作行政化和地方化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必须切实改变法院人财物受制于地方的现象,维护司法权的国家属性,保证司法权的独立行使,实现司法制度的公正权威。改革审判监督程序,维护裁判的终局性和权威性。司法裁判只有具有终局性,才能具有权威性。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保证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实现。我国存在的“执行难”问题对司法权威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要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第一实行审执分离,做到审判与执行并重,不仅维护审判独立,而且保障执行的独立性,顺利实现生效裁判所确定的内容,树立起法院的权威;第二确立执行公开原则,将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第三尽快制定强制执行法,加大对拒不执行法院裁判行为的处罚力度,以保证执行工作的顺利和有效进行;第四加快进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不履行法院判决的当事人列入“黑名单”,并予以曝光,从而对不履行法院判决的当事人产生巨大的威慑力量,迫使其主动履行判决,进而提高法院裁判的执行率,以实现司法公正、塑造司法权威。

第二篇:司法礼仪doc(精选)

【摘要】

礼仪自古以来都是作为对人进行德育教育、人格完善的重要手段。道德是礼仪的灵魂,礼仪习惯是道德品质形成的载体。大学生要顺利地走向社会,在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前提下,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礼仪修养。而作为政法院校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就更要在社会的公共道德和通用礼仪之上,加强司法礼仪和法律素养的培养与实践,以此来进一步树立法律的公正与权威。

【关键词】 礼仪 法律素养 司法礼仪 法学大学生

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它不单是个人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同时还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在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其内容包括行礼仪式、礼节及仪式、风俗规定的仪式、行为规范、交往程序、礼宾次序、道德规范等等。

礼仪,也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中国素来称为‚礼仪之邦‛,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古语有云:‚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充分说明了礼仪修养的重要性。中华文明经过上下五千年的不断修正完善,在现代社会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文明体系,指导着我们在方方面面的言谈、举止。

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大学生是建设现代社会的冲锋军,学校担负着教育人和培养人的神圣使命。在各种礼仪中,校园礼仪对于大学生尤为重要,任何一位走向社会的成功人士,都具备着高等的礼仪修养,这种素养在形成的过程中,大学校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大学生校园礼仪一直是社会所关注的问题。

大学生要顺利地走向社会,在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前提下,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礼仪修养。因为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也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部分高校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接受的是高层次教育,而实际行为却连基本道德水准也达不到,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与缺乏必要的礼仪教育有关。而作为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对于礼仪的要求就要更甚于其他大学生。这不仅仅是文不文明、礼不礼貌的问题,更是对法律公正权威的体现、是对法律产生信仰的前提。

一、法学大学生应具有的基本素养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主题。我国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提倡素质教育,但是收效并不十分明显。首先我想澄清一下当前认识上的重大误解,即许多教育教学工作者把知识的传授和把握等同于素质教育和素质高低的标准,把人文素质等同于人文知识。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掌握死知识并不等同于人的素质就很高。因为素质是指人们从事活动前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较为内在的、较为基本的一些品质,是人们先天的自然性和后天的社会性的一系列基本特点和品质的综合,而知识多是相关领域的技能、理念和方法等把握。二者毕竟不是一回事,尽管知识的拥有会有助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对此我们在思想上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切不可将二者相混淆。

然而,我仍然认为知识的把握对法学专业大学生素质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毕竟广博的知识是社会对未来法律工作者的基本要求。这里的‚知识‛不仅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知识,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商业知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经验知识等。法学专业大学生不仅要具备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实体法知识和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程序法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像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逻辑学、法社会学、法哲学、法伦理学、法律文化史等边缘学科基础知识和跨学科基础知识。因为,‚一个法律工作者如果不研究经济学与社会学,那么他就极容易成为一个社会公敌‛ [1];在中国‚法律问题从一开始就明显不仅是法律问题,而同时也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历史问题和文化问题。因此,要了解和解决中国的法律问题,必先了解和解决诸多法律以‘外’的其他问题。‛[2] 除上述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法学专业知识外,法科大学生还应当具备经验知识,即关于生活的经验阅历、关于社会大环境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因为,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非逻辑。如果一个律师在诉讼中不了解社会因素对法律的影响或将其置于脑后,那么他在诉讼中极易遭到失败。所以我们必须明白‚法律乃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它绝不存在于真空之中‛。[3]法律在社会实际运行中会受到诸如社会偏见、情绪、环境等影响,这就要求同学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阅历、经验和适应社会能力。而我国传统法学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社会适应力一般比较差。许多毕业生到社会后,便会发现书本上十分明确的东西并不明确,存在大量的伸缩余地,于是就手足无措,无所适从,有时甚至走向极端,认为‚学法律没用‛!这里固然存在现有知识的稳定性和局限性与社会生活的变幻性和无限性之间的冲突,即凝固的智慧知识时常与现实的复杂多变性相背离。但是,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忽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礼仪素养的培养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尽管知识和能力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但我仍想将能力问题单独拿出来,作为法科大学生必备的重要素质。大多数的用人单位要求法律工作者‚工作能力强、有沟通能力、综合能力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有较好的口才和书面表达能力、较好的写作能力、交际能力强‛等。尽管具体的要求和语言的表述不同,但是都在强调能力的重要性。未来的法律工作者要业务熟练的解决各种法律问题,除具有相当抓实的专业知识和其他基础知识外,还应当具有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交际能力或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等。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往往影响或左右着一个法律人能否真正走向成功,特别是在对人待物的礼仪上更是丝毫不能马虎。这是许多成功律师、法学家等法律工作者的极为宝贵的经验。

品质优良是法学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另一重大素质。因为公正是法律的价值,法学大学生走出校门后,不是做挣钱营生的行当,而是做维护公平、正义的法官、检察官或者做追求公理、维护正义的律师等,所以无论是学习法律的大学生还是从事任何法律职业的人都不能缺少公正的品质。事实上,裁判公正与否可以用来检验法官品质是否廉洁和素质高低程度。而裁判的公正本身对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培养人民的法律信仰很有帮助。因为,一次公正的裁判,就是法律权威完美、鲜明的再现,可以增强人们对法律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亲切感;而‚一次不公的判决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犹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则把水源破坏了‛。[4]因此,法学专业大学生必须注意培养与其将来职业相适应的人格和品德,力争成为一个讲公正、不偏不倚、不徇私情、品德高尚和富有人格魅力的法律人。

树立法律至上的信仰、富有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是法律人最崇高的追求和应有的素质,也是法律人维护公平、正义的思想意识前提。马克思曾经指出:‚法官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作为未来法官的大学生要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法律的最高权威性和至上性,要把公正的实践法律作为唯一天职。而这一切都可以在法律人的礼仪上得到很好地体现。如果法学大学生在学习法律过程中不严格要求自己,不真正学会司法礼仪,就不会真正理解法的精神,就更不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依法办事,那样不仅仅会损坏自己的个人形象,更是对公正权威神圣的司法工作的践踏。

二、法学大学生的礼仪素养的内容

法学大学生不仅仅要遵循社会的一般道德规范,学习社会通用礼仪,更要注重对司法礼仪的学习。在这个,我就不再对社会通用礼仪做叙述,而仅对司法礼仪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列举

(一)法学大学生须知的法官的职业道德

司法正义正是通过无数个小小的司法礼仪凸显程序公正的。法官必须严格遵守各项司法礼仪,这样不仅可以展示法官的风度和魅力,还能体现法官的职业水准、法律学识和良好的法院形象,得到公众的普遍尊重。

法官在仪表礼仪中,1.头发(1)保持头发的清洁,至关重要。(2)选择合适的发型、发型发色简洁自然。2.面容(1)保持面部整洁、口气清新。(2)修饰适度、以自然大方为宜。法官在工作时间不得浓妆艳抹,不得纹身、染彩色指甲。由此可见,我们平常要多注意仪表,并非要花枝招展,而是要大方得体。3.法官工作着装(1)工作时间应当穿着制服,并应当配套,佩戴制式胸徽,并不得佩戴其他徽章。2)工作时间不浓妆艳抹,不佩带与法官身份不相称的饰物(3)法官制服不得与便服混穿,着制服时不得有与他人勾肩搭背、挽手、嬉闹等不雅行为。4.法官开庭时应当按规定着法袍。这点则可以看出,我们要学会在适当的场合穿适当的衣服。注重场合问题。

法官在行为礼仪中,1.言谈礼仪(1)语言文明、规范、准确。(2)谨慎言行,不有损司法公正和法官形象。2.举止礼仪(1)法官在工作中应当态度温和,举止得体。(2)法官在庭审中应当坐姿端正,精神饱满,精力集中。这些就要求我们平时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要规范,按准则要求自己,举手投足之间体现一个法学专业学生的礼仪素养。概括来讲就是仪表应当端庄,着装应当规范,行为举止庄重得体。

我觉得语言的规范也是法学专业同学应当具备的礼仪素养。无论是法官庭审,还是律师辩论,或是别的司法活动,普通话是交流的基本的但又是最重要的语言,使用普通话不仅体现了司法人员较高的语言和文化素养,而且有利于向不懂方言的公众进行法制宣传,避免了不懂方言的当事人在语言上可能受到的歧视。另一方面,我认为我们应当能够熟练地运用发言发言,法律职业特殊性之一就表现在其使用的语言上,一些日常口头俗语、俚语要避免使用,以免造成对法律的亵渎。最后就是我们应该养成无论何时都文明用语的习惯,这不仅仅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礼仪素养,更是我们法学专业同学所必须具备的。

(二)法学大学生须知的检察官的司法礼仪

检察官的职业特点、身份优势为检察官司法角色的形象塑造提供了前提——作为法律职业者,检查官不应是庸常无为之徒;作为具有天然身份优势和负载了民众厚望的司法官员,检察官礼仪应成为其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检察官应当培养特定的风度和涵养。

检察官形象礼仪应包括仪表礼仪、服饰礼仪、举止礼仪。讲究素质和形象礼仪的检察官着装上应做到衣冠整洁,穿着要与年龄、体形、职业、季节、场所相协调;言谈上应注意谈吐文雅,发音准确,语言优美,谈吐风趣、幽默;举止上应做到潇洒自如,男士要自然大方,举止得当,显示出‚阳刚之美‛;女士应端庄、娴静,动作优雅,表现出‚阴柔之美‛,做一名彬彬有礼的检察官。

关于仪表礼仪。检察干警在各种场合,无论身穿检察服还是便装,都应注意仪表礼仪,在正式场合尤其重要。要做到:保持发型整洁,经常梳理。发型要自然、大方、整洁、美观,要跟自己的年龄、身材、体态、头型以及职业身份相协调。保持面部洁净。穿检察服时,男检察官不得蓄胡须,女检察官不得化浓妆,不要在公共场合众目睽暌之下化妆或补妆。若确有必要化妆和补妆,可在洗手间进行;保持口腔清洁,与人交谈时,口中唾液不宜过多,嘴角不应有白沫。

关于服饰礼仪。检察官穿便装出席正式场合时,应本着庄重、高雅,与身份、职业、场合相称的原则,尽可能选择合适服饰。穿西装时应保持整洁、无破损,纽扣齐全,并应系领带,穿皮鞋,保持鞋面光洁。不得穿布鞋、旅游鞋或露脚趾的凉鞋以及花袜子等。领带必须系在有硬衬领的衬衣上。领带系好后,上面宽的一片须略长于底下窄的一片,绝不能相反。领带下垂长度以到裤腰皮带处为宜。如西服内还穿有马甲或毛背心,领带要放在其内,领带尖不宜露出来。

关于举止礼仪。举止是一种无声‚语言‛,它通过人体动作、表情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是一种动态的美,是一个人德、才、学、识等各方面修养的外化。‚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这12个字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正确站姿、坐姿、卧姿和走姿。检察官身穿检察服出现在公共场所时,不要袖手、搭肩、插兜,不要嬉笑打闹或高声喧哗。检察官在执行公务或社会交往中,要有理有节,正气凛然,等等。

(三)法学大学生须知的警察的礼仪

人民警察礼仪是社会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括民警在日常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也包括民警在执法执勤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工作规范和工作程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显著的职业特色。加强民警礼仪教育,提高民警礼仪素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客观需要,是全面推进各项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深入开展‚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活动的重要内容,对于不断提升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效益、塑造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的良好形象,对于进一步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增强公安队伍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公安民警应当保持警容严整,仪表端庄,谈吐文明,姿态良好,举止规范。公安民警应当保持仪容端庄。不得文身,非特殊任务不得染彩发,不得理怪异发型。男性民警不得留长发、大鬓角、卷发(自然卷发除外)、剃光头或蓄胡须,女性民警的发辫(盘发)不得过肩,不得系扎围巾、佩戴首饰。公安民警着警服时要保持着装规范,不得警服、便服混穿,不同制式警服不得混穿。严格按规定缀钉以及佩戴警衔、警号、胸徽、帽徽、领花等标志,不得佩戴、系挂与人民警察身份或执行公务无关的标志、物品。保持警服干净、整洁。警裤穿着要左右平衡,裤腰松紧适中。裤袋内不可放过多的物品,以免影响裤型的美观。非因工作需要,公安民警不得着警服进入营业性娱乐场所。

公安民警的仪容修养有哪些要求?

(1)面容要求:应保持面部整洁。着警服时,不得化浓妆、戴首饰,男民警不得蓄胡须。(2)发型要求:应注意保持头发的整洁,经常理发,非特殊任务需要不得染彩发、留怪异发型。男民警不得留长发、大鬓角、卷发(自然卷除外)、剃光头;女民警发辫(盘发)不得过肩。

(3)口腔要求:要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坚持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缺损的牙齿应及时镶补。上班或出席正式场合前,如食用了气味不佳的食物或口中有异味,应设法去除。不得当众剔牙,若确需剔牙时,应以手或餐巾遮掩。

(4)鼻腔要求:要保持鼻腔的清洁美观。在洗脸时应彻底清除鼻内污物,定期修剪过长的鼻毛,在他人面前不要用手挖鼻孔,不宜在宾客面前擤鼻涕。

(5)手指甲要求:手指甲要保持整齐、干净。要及时修剪,并经常清洗,做到指甲内无污垢。着警服时不得涂抹彩色指甲油,不得留长指甲。

公安民警的礼貌用语有哪些要求?

(1)热情诚恳的态度。使用礼貌用语时态度要热情,自觉、主动、正确地使用礼貌用语。

(2)言之有理的内容。礼貌用语要与依法而言相配合,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以理服人。只有在掌握了必要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得体的文明礼貌语言,并坚持以和蔼耐心的态度来摆事实,讲道理,才会使对方心悦诚服。

(3)准确通俗的表达。使用礼貌用语时要注意用词准确,通俗易懂,适合需要,并做到音量适中,语调平稳,吐字清晰。

(四)法学大学生须知的律师的礼仪

做一个律师人,身上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所以,仪表更是要配得起准律师的身份 发型款式大方,不怪异,不太长也不太短,头发干净整洁,发脚与胡子剃干净

涂些护肤膏,不要让脸上皮肤太干涩或油光光的。衬衣领口整洁,钮扣扣好。领带平整、端正。衣、裤袋口整理服贴,不要塞东西造成鼓鼓的感觉,会破坏整体服装的形象。律师言辞客观,口齿清晰,要注意保护别人隐私,诚信执业。要耐心倾听,善于沟通。要同业互敬,传递友善。在工作中,尊重法庭,亲和大度,信仰法治,虔诚情怀。

三、法学大学生提升礼仪素养的意义

良好的礼仪能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仪,而且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越社会化,人们也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

良好的礼仪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社交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为,礼仪是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

良好的礼仪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更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法学专业的大学生不断增进对司法礼仪的学习,不断加强司法礼仪的培养,将有助于对法学专业的学习,对法律产生信仰,更能在将来为维护司法的公正与权威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创造强大的行动能力。

【参考文献】

[1][3]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07页。

[2]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6页。

[4]培根:《培根论说文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93—194页。

第三篇:司法行政礼仪

第一章司法行政干警基本礼仪 教学目标 树立学生的司法礼仪意识,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

教学重点 站姿、坐姿、步姿、敬军礼。教学难点 站姿、坐姿、步姿、敬军礼。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范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司法礼仪作为一种司法程式性要求,是司法活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现代司法文明的一个重要表征,有其独特的内涵和作用,但在我国司法理论界和实务界却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司法礼仪涵义、意义、构建设想等方面的探索,寻求一条通向现代司法礼仪之路。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有着几千年的古老文明,礼仪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礼仪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成为时代共识的行为准则规范,体现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司法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必然要求有符合司法规律的礼仪准则,因此,司法人员除了要遵守普通公民普遍遵守的礼仪规范,还应当遵守因其特殊职业身份所需求的司法礼仪。

二、司法行政干警的基本礼仪。

司法行政干警应当严格按照《人民警察着装管理规定》及有关警容风纪的规定,养成守纪律、有礼节、着装整齐、举止端庄的良好习惯,保持警容严整。司法行政干警在各种场合,应注意个人仪容的美观、端庄、清洁。

(一)司法行政干警应当礼貌用语、谈吐文明、举止端庄、精神振作、姿态良好。

(二)司法行政干警在履行公务职责中禁止使用粗言俚语,要正确使用法律用语和文明用语。

(三)司法行政干警在执行公务时,站姿应端正挺拔,坐姿应平稳端庄,步姿应轻松稳健,手势应优雅规范,表情要温和自然。

1、站姿。在履行公务职责活动时的站姿大致有:

侧放式:两腿并直,脚跟靠拢,脚掌分开呈v字形,双手自然垂放在腿部两侧,手指稍弯曲,呈半握拳状。

前腹式:两腿并直,脚跟靠拢,脚掌分开呈v字形,双手相交放在小腹部。

跨立式:两腿分开,两脚平行,与肩同宽,双手背后轻握,放在后腰处。

丁字式:一脚在前,将脚跟靠于另一脚内侧中间,两脚尖展开90度,呈斜向丁字形,双手轻握,放在腹前,身体重心在双脚(此式限女性)。

非致礼状态时,站立姿势可以变换。但不得背手、袖手、插兜、搭肩、挽臂、揽腰和嬉笑打闹;不得将身体倚靠在物体上,不可双手抱胸或叉腰,不得席地坐卧。

2、坐姿。入席就座要从容轻缓,应在座位前面转身;女干警入座时,应把裙子向前拢平;入座后,上身正直,头正目平,两腿自然弯曲,两脚平落地面;双手放在腿上或相交放在腹部,坐椅有扶手时,可双手轻搭或一搭一放;两膝相靠,两腿并拢或稍分,男干警两膝间的距离以一拳为宜,女干警两膝不应分开,如椅

面较低时,应两腿并拢,自然倾斜于一方;两脚可靠拢,也可一前一后或交叉;与人交谈时,可以侧坐,注意上身与腿同时转向一侧;落座后,不要摇晃上身,忌翘二郎腿、抖动腿脚、脚尖朝天;起座时,动作要轻缓,不要猛站。

3、步姿。行走时应抬头挺胸,两肩持平,两眼平视,两臂自然前后摆动,两腿步幅适中均匀,两脚步位正直朝前;集体出行除紧急情况或执行应急任务外,一般步速应在每分钟116步左右;两名以上司法行政干警着装徒步或者外出时,应当两人成行、三人成列,威严有序;不要弯腰驼背、摇头晃脑、大摇大摆;不要过度甩手,扭腰摆臀,左顾右盼,脚不应蹭地面。

4、手势。介绍人、物体或指示方向时,应掌心向上,四指并拢,大拇指张开,以肘关节为轴,前臂带动大臂自然上抬,同时,目光朝往目标方向,并兼顾旁人是否意会到目标;与上级或女士见面握手时,由对方先伸手,其它情况可主动伸手,握手的同时,身体前倾并点头示意;鼓掌时,应以一只手掌击拍另一只手掌,力度和时间要视情况而定;手势配合说话时不要做不相干或多余动作,如用手指指点对方,特别是指着对方的面部;不要在人前进行个人整理动作。

5、出行礼仪。外出时,必须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遵守社会公德,不得边走边吃东西、扇扇子、嬉笑打闹,不得在公共场所或者其它禁止吸烟的场所吸烟。

三、司法行政干警根据工作需要,应行致敬礼,致礼方式主要有举手礼、注目礼和立正致礼。

(一)致举手礼时应着装整齐,呈立正姿势;右臂向外抬起,与身体呈90度,肘部向内弯曲,腕部伸直;右手五指并拢、伸平,上举至头部右侧太阳穴处,手心朝下偏前方;双目平视前方或注视受礼人,保持3秒钟。

(二)致注目礼时应呈立正姿势,目光随受礼者移动,时间视情况而定。(三)立正致礼时应原地起立,目光平视,不必注视受礼人。(四)参加庆典、集会等重大活动或升国旗时,着警服列队的司法行政干警应当自行立正、行注目礼,带队人员应当行举手礼;未列队的司法行政干警应当行注目礼;奏、唱国歌时,应当自行立正。

(五)晋见或者遇见上级党政领导、司法行政机关领导时,着警服的司法行政干警应当行举手礼;因携带装备或者执行任务需要,不便行举手礼时,应当行注目礼;晋见或者遇见本单位经常接触的领导和其他同志时,应当互相致意。

(六)司法行政干警值班交接岗时,应当互相敬礼;不同单位的司法行政干警因公接触时,应当主动致意;在外事活动场合与外宾接触时,应当主动致意;因公与非司法行政人员接触时,应当主动致意;纠正违章时,应当先敬举手礼。

(七)司法行政干警在下列时机和场合可以不敬礼:

1、在检验室、机房、病房、诊室等场合;

2、在协助侦破案件和处置群体性、灾害性事件现场作业时;

3、参加文体活动和体力劳动时;

4、其它不便于敬礼的时机和场合。

四、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知道了,作为一个学生该有的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树立学生的军人气质。

五、作业

军训内容。

第二章

司法行政公务接待礼仪 教学目标 树立学生司法礼仪意识,培养学生的接待能力。

教学重点 接待时的表情 教学难点 接待时要有耐心 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基层司法接待人员而言,接待工作是不容忽略的日常性工作之一。不论是接待远道而来的贵宾,还是接待来信来访的人民群众,基层司法接待人员在具体的接待工作里既要有所区分,又要一视同仁。在任何时刻,对对方的重视、友好与热情,是切切不可缺少的。这里指的司法行政公务主要是指从事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法制宣传以及信访、监察等部门的公务(不包括法律工作者从事的公证、律师、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等部门)。

二、司法行政公务接待干警应严格按规定着装。

警帽可戴亦可按照规定挂在衣帽架或置放在办公桌前方。要精神饱满,举止端庄,严禁在接待室嬉笑打闹、吃零食。

三、司法行政公务接待干警应表情自然、诚恳,目光平视对方。

认真听取对方谈话,不端架子、不耍威风,文明用语,语气谦和、客气,要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

四、司法行政公务接待干警应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秉公办事,一视同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对来访者不理不睬,怠慢轻视,推委训斥,冷漠对待,不得与群众发生争执,要虚心接受群众意见,耐心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确属工作有误的,应立即向群众致歉;当时不能解决的,可转由单位负责同志作进一步处理。

五、来访客人要求见单位领导时,应问清事由,请客人稍候,单独请示领导是否接见。

同意接见时应带客人到领导指定场所等候,领导不在或不予会面时应婉言表示歉意,问是否有事情需要转达,送客人出门、道别,做好记录。

六、司法行政公务接待干警应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及时、高效地为群众服务。

对办事程序和手续不甚清楚的群众,应耐心介绍,并开具告知单,保证二次办结;对接待及处理结果有异议的当事人,应耐心讲明其应有的权利、义务以及申请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方法。

七、司法行政公务接待干警严禁接受群众的请客、送礼,并对送礼者予以委婉诚恳的批评。

八、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知道了,作为一个学生该有的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树立学生的军人气质。

九、作业

复习下节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基本上了解司法干警在工作中的接待礼仪,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在日常生活中的接待礼仪。

二、去机场、车站接送的礼仪。

去机场、车站接送的人员,其职务可比对方低一级,同级领导可在宾馆、招待所迎候;迎接人员应在客人到达之前到达机场或车站;如果客人是首次前来,互不认识,接待人员可事先制作特定的标志,让客人容易看到,以便接洽。

三、会见、会谈的座次安排要有讲究。

会见的座位安排可以宾主各坐一方,也可宾主穿插而坐,主宾、主人席的位置应面对正门,国内客人的座次要安排在主人的左侧,国外客人的座位要安排在主人的右侧,其他客人和陪见人员按礼宾次序各在一侧就座;会谈的座次安排通常是宾主相对而坐,主谈人居中,以正门为准,客人面向正门,主人背对正门一侧,其他人员按惯例和礼宾次序排列;如会谈长桌侧端朝向正门,则以入门方向为准,左为客方,右为主方。

与会见或会谈客人合影,一般由主人居中,主宾双方间隔排列,第一排人员既要考虑人员身份,又要考虑场地大小,即能否摄入镜头。一般来说,两端均由主方人员把边。

四、安排签字仪式,有关单位应先做好文件的审稿、校对、印刷装订和签字的文具准备等工作。

并安排双方助签人员洽谈有关细节;签字厅内一般设一张长方桌作为签字桌,桌上覆盖台布,桌后方两把椅子为双方签字人员的座位,按惯例就座。

五、团体宴请时,桌次排列一般以最前面的或居中的桌子为主桌,桌次高低以离主桌位置远近而定,国内惯例为左高右低,国际惯例为右高左低;桌数多时,要摆放桌次牌。

六、宴请方致词应在入席人员坐定后,主人宣布宴会正式开始即可致词。

致词时,服务人员要停止一切活动,参加宴会人员均应暂停饮食,专心聆听,以示尊重。

在宴会中,当主人和主宾祝酒时,应暂停进餐和交谈,并注意倾听;主人和主宾敬酒时,应起立举杯,碰杯时应目视对方并致意;宴会期间,一般不得提前离席,确有特殊情况需提前离席,要向主人、主宾说明情况并表示歉意。

用西餐时,要按照刀叉顺序由外向里取用。最大的匙是汤匙,最大的刀叉是吃肉用的;用刀叉切食物时,应右手持刀,左手持叉,每次切一片或一块,不能同时全部切开;每道菜吃完后,将刀叉并拢放在盘内,以示吃完;如未吃完,则刀口向内摆成八字或交叉摆放。

七、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礼貌礼节。

(一)介绍他人相互认识时,应先把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职位低的介绍给职位高的,客人介绍给主人,男性介绍给女性。

(二)握手时,可根据双方的亲密程度决定握手方式和时间长短;男士与女士握手时,注意不要握得太紧、太久;握手时,应目视对方,微笑致意,不可漫不经心、东张西望。

(三)初次见面使用名片时,位低者应先把名片双手递给位高者,年轻者先递给年长者,客人先递给主人;递送名片要字体正对接受者,接受者应双手接过并妥善收藏或暂置案前。

(四)奉茶倒水时,要注意不要太满,以杯的七八分满为宜;端放茶杯动作不要过高,更不要从客人肩部和头上越过;续水时不要把壶提得过高,以免开水溅出;

不要不端茶杯直接倒水或把杯盖扣放桌上;招待老年人或海外华人时,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劝其饮茶,以免引起误会。

(五)在公共场合和执勤时禁止吸烟。在允许吸烟的场合为客人点烟时,要注意点过两次以后要重新打火;应为客人摆放使用方便的烟缸;不可叼烟与人交谈。一般来说,吸烟者应先征得主人和在场女士的同意。

(六)拜访别人一般要提前预约并准时赴约,赴约时间以提前5至10分钟为宜;对待来访客人要一视同仁,热情相迎,亲切招呼;送客时要等客人起身后自己再起身相送,对年长的客人或上级,应送至楼下,握手道别,并目送客人离去。(七)探望病人不宜在早晨、中午、深夜、病人吃饭或休息时间前往;探望老年或重症病人时应穿对人视觉和情绪无刺激的服饰,无喜、丧特征为宜;探望病人时,一般要带适宜礼品前往。

(八)吊慰亲友要及时。吊唁时应表情严肃认真,举止沉稳庄重,服饰朴素淡雅;不能参加吊唁时,要以唁电、唁信等书面形式来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和对死者亲属的抚慰。

(九)在舞会中,男士应主动走到女士面前微微躬身,并伸出右手,向女士表示邀请;女士不要随便拒绝邀请,如果确实不得已,也应婉言说明。

(十)观看文艺晚会时,应注意仪容仪表,做到仪表整洁,落落大方。如到规格较高的剧院观看演出,应视其为一种隆重高雅的活动,男士可着西装或礼服,女 士应着正式套装或礼服。

八、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知道了,作为一个学生该有的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树立学生的军人气质,提高学生的接待能力。

九、作业

复习下节课内容。

第三章

社区走访礼仪

教学目标 树立学生的司法礼仪意识,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

教学重点 社区走访的工作内容

教学难点 注重礼仪修养,塑造良好形象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沈阳市辽中县公安局西街派出所在深入开展的“三访三评”大走访活动中,从规范走访礼仪入手,对警察仪表、警察礼貌和警察礼节等方面进行教育,将良好的公安形象带到群众中,用良好的精神面貌获得群众信任,从而提升了公安执法形象。

二、社区走访的工作内容

(一)以实地核查为主要方式,了解和掌握辖区内工作对象的情况。

(二)司法行政干警应选择恰当的时间进行走访。

尽量避免在吃饭和休息时间打扰被访者;与主人见面后,可先自我介绍或由陪同的居(村)委干部介绍,未获得允许,不可进入居民家中;如居民家中有客人或家务繁忙不便接待,可与主人约定时间再来走访。

(三)司法行政干警在居民家中访问时间不宜过长,内容不宜太广,应掌握好时间,及时告辞,并对居民的接待表示真诚的感谢。

(四)司法行政干警在走访外来人口时应首先了解外来人口在本市生产、生活中的相关情况,对其合法权益予以保护。在处理外来人口纠纷问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要对外来人口持排斥或歧视的态度,要排除偏见、以诚相待。

三、注重礼节礼貌,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要求民警走访中无论遇到年长者或年幼者时,礼貌问候,遇有群众见面打招呼礼貌回应;走访时举止端庄,行为得体,做好自我介绍,未经走访人同意,不随意进入其居室;走访结束时,用“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并留下一张警民联系卡,同时记录群众联系电话或相应联系方式。

四、注重礼仪修养,塑造良好形象。

走访时一般着警服,必要时着便装以缓解沟通交流气氛,着警服时严格按照规定着装,时刻保持警容严整,举止端庄,精神饱满,用良好的形象赢得群众的好感。

五、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知道了,作为一个学生该有的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树立学生的军人气质,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六、作业

复习下节课内容。

第四章

执勤工作礼仪

教学目标 树立学生的司法礼仪意识,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

教学重点 执行司法行政调查时,干警应使用例行公务语言。教学难点 执行司法行政调查时,干警应使用例行公务语言。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执行司法行政调查时,干警应使用例行公务语言。

如:“对不起,例行调查,请出示您的身份证”、“请协助我们到某某处接受进一步调查"。调查中,经弄清事实消除嫌疑的,应表示歉意。

司法行政干警配合有关部门执行场所搜查或调处纠纷时,对当事人不理解或不愿配合的,应进行必要的宣传解释;对无理取闹、纠缠的,应向其阐明将承担的法律后果;禁止简单粗暴、任意行事。

三、司法行政干警在询问证人时,应文明取证、尊重证人。积极宣传,耐心引导;安全保密,减少压力;顾及伤病,安抚情绪。

(一)询问儿童证人时,一般应由女干警负责询问,并应有儿童的监护人在场,态度要和蔼可亲,尽量使用儿童能理解的语言。

(二)询问青少年证人时,应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名誉,避免使用轻视和不信任的语言,对他们表现出的优点和热情态度应及时予以鼓励,要多从正面加强教育引导。

(三)询问女性证人时,应尽量安排女干警与之接触;询问时,应注意其情绪变化,避免使用可能激怒情绪的提问方式,不要以斥责的态度同其争吵;对处于怀

孕期、哺乳期的证人,应考虑她们生理上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必要时可登门拜访。(四)询问受害人时,语言应委婉、诚恳,不应强求受害人一定要记起和描绘出其所记不起来的事情;对隐私案件的受害人,应尽量减少询问时间和次数,注意为被害人保密;询问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等被害人时,应尽量避开人贩子或无关者;询问对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被害人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其人身安全。

四、司法行政干警在调处涉外案件(事故)时,应考虑不同国家的民俗禁忌,以免产生误会。

如存在语言交流障碍,应尽快通知司法行政翻译到场,不宜随便请现场群众作翻译;在翻译未到之前,应礼貌地请其在较隐蔽的地方等候或休息;用手势交流时,应考虑不同国家的民俗禁忌,以免产生误会。

五、司法行政干警在接群众报案时应文明用语、态度热情、耐心细致、行动迅速。(一)接案用语要准确、简练,态度要热情、客气,不得训斥和刁难报案人。

(二)在等待调处结果期间,调处干警不宜妄加评论或散布案情;对有可能引发打架斗欧特别是群欧械斗的案件,要及时迅速进行调解,想方设法防止事态的扩大、升级和事故发生。

六、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知道了,作为一个学生该有的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树立学生的军人气质,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七、作业

复习下节课内容。

第五章

日常公务礼仪

教学目标 加强学生日常公务礼仪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工作意识。教学重点 正式大型的会议安排应规范。教学难点 司法干警应遵守日常工作礼仪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日常公务礼仪是指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处理日常工作的具体手段。公务礼仪一般包括公文礼仪、会议礼仪、日常工作礼仪等几个方面。

二、公务行文应具备鲜明的政治性、时效性、定向性和规范性,无特殊情况,一般不越级行文。

三、正式大型的会议安排应规范。

不应随意;会议通常应安排颜色、规格、字体统一的席卡,座次安排一般为尊者居中,其左手为次,右手再次,依次类推(国际活动时以右为尊);设在主席台上的发言席一般位于台上的最右侧,主持人席在发言席的左侧;如在主席台外另设发言席,则主持人席设在主席台的最右侧;特殊情况下,主持人席也可设在主席台的中央。

四、司法干警应遵守日常工作礼仪。

日常工作礼仪主要有:上下级之间汇报与听取汇报、陪同首长视察、驾驶警车执行公务以及使用电话进行公务往来等等。

(一)汇报和听取工作应该遵时守约、实事求是、互相尊重,结束汇报应由上级

提出。

(二)陪同首长视察时,应注意以前者、左者为尊;进门、上车应让尊者先行;上楼尊者在前,下楼则相反;乘车应让尊者由右边上车,陪同人员再从车后绕到左边上车或在前排座位就坐;乘电梯时,陪同人员应先跨前按下电钮,并一手挡住电梯门一侧,请尊者入内。陪同人员应起好引领作用,引领时应稍侧身走在领导侧前方并与领导保持两三步距离,一面交谈,一面配合领导的脚步。

(三)除在应急行动和追捕犯罪分子时可以同时使用警灯、警报器外,一般只使用警灯;在禁鸣警报器的道路或区域,不得使用警报器;不得利用警察特权违反交通法规。

(四)给领导打电话时要称呼领导职务,通报自己的部门、职务和姓名,并简洁明了地请示或汇报工作;通话完毕,应待领导放下电话后再挂电话;如与领导在同一层楼办公或与领导办公室距离很近时,尽量不要用电话联系。

(五)接听电话一般应在铃响三次内接听,用语要礼貌简洁,态度要热情友好,对通话内容复杂的公务电话应做详细记录。

(六)领导或来宾到各科室检查工作、询问事情或看望干警时,干警应主动起立、礼貌问好,上级领导下基层检查工作时,基层单位班子或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应在单位大门口处列队迎接,领导离开时,应送出办公室门,或送出办公楼,送至上车,并道再见。

五、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知道了,作为一个学生该有的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树立学生的军人气质,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六、作业

复习下节课内容。

第六章 商务礼仪 第三节饮茶礼仪 第一课时

一、茶叶分类

(一)六大茶类的划分(见表一)

(二)按季节分类

春茶

夏茶

秋茶

冬茶

春茶有“早一天采是宝,晚一天采是草”的说法。如西湖龙井的明前茶茶价高达数千上万元一斤。

(三)按形状分类

珠茶:颗粒细紧滚圆,形似珍珠.如涌溪火青等。针茶:条索圆挺直,两头尖似针状如:银针。

尖茶:干茶两叶抱一芽,自然伸展,不弯不翘,两端稍尖。片茶:分为整形和碎形,如龙井,秀眉,三角片等 饼茶、沱茶、砖茶等

(四)按茶树品种分类

铁观音、黄金桂、毛蟹、本山、龙井等。

二、中国茶区分布

东起东经122度的台湾省东部海岸 西至东经95度的西藏自治区易贡 南自北纬18度的海南岛榆林 北到北纬37度的山东省荣城县

东西跨经度27度,南北跨纬度19度。共有21个省(区、市)967个县、市生产茶叶。全国分四大茶区:即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我国茶区大致颁布在北纬18-38度,东经94-122度.我国的四大茶区

江北茶区(长江以北,秦岭淮河以南)六安瓜片、紫阳毛尖、信阳毛尖、等

江南茶区(北起长江,南至南岭)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黄山毛峰

西南茶区(最古老茶区,云南、贵州、四川)绿茶、沱茶和花茶

华南茶区(中国最适合种茶区)普洱茶、乌龙茶、六堡茶、铁观音、凤凰单丛.第六章 商务礼仪 第三节 饮茶礼仪

教学目标 学会待客奉茶之道,并能够严格按照礼仪规范提供服务。教学重点 常用的茶艺服务礼节、待客式泡茶过程中的礼貌礼节。(乌龙茶的冲泡)教学难点 乌龙茶的品饮要领 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范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茶叶基本分几类?六类

2.例举一类茶及其代表名茶,例如:乌龙茶 代表名茶 大红袍。3.浪漫音乐红茶茶艺表演——梁祝情深

二、常用的茶艺服务礼节

(一)握手礼

(二)鞠躬礼

鞠躬礼即弯腰行礼,是中国的传统礼仪动作。茶道表演者在开始和结束表演时,均要行鞠躬礼。鞠躬礼从行礼姿势上分站式、坐式、和跪式三种,且根据鞠躬的弯腰程度可分为真、行、草三种。1.站式鞠躬礼

左脚向前,右脚跟上,右手握左手,四指合拢置于腹前,或双臂自然下垂,手指自然并拢双手呈“八”字形轻扶与双腿上,缓缓弯腰,动作轻松,自然柔和,直起时速度和俯身速度一致,目视脚尖,缓缓直起,面带笑容。

站式鞠躬礼——真礼。行礼时,将双手沿大腿前移至膝盖,腰部顺势前倾,低头弯腰90度。

站式鞠躬礼——行礼。低头弯腰45度。

站式鞠躬礼——草礼。略欠身即可,低头弯腰小于45度。2.坐式鞠躬礼

在坐姿的基础上,头身向前倾,双臂自然弯曲,手指自然合拢,双手掌心向下,自然平放于双膝上或双手呈“八”字形轻放于双腿中后部位置;直起时目视双膝,缓缓直起,面带笑容。

坐式鞠躬礼——真礼。行礼时,双手平扶膝盖,腰部顺势前倾约45度。坐式鞠躬礼——行礼。头向前倾30度,双手呈“八”字形放于大腿中部位置。

坐式鞠躬礼——草礼。头向前略倾即可,双手呈“八”字形放于大腿后部位置。

3.跪式鞠躬礼

(三)伸掌礼

茶道表演中用得最多的特殊礼节。表示的意思为“请”和“谢谢”。

(四)叩手礼

叩手礼即用食指和中指轻叩桌面,以致谢意。

(五)注目礼和点头礼

(六)端坐礼

(七)置茶礼

(八)奉茶礼

(九)应答礼

(十)寓意礼

“凤凰三点头”寓意向客人三鞠躬以示欢迎。茶壶放置时壶嘴不能正对客人,否则表示请客人离开的意思。回转斟水、斟茶、汤壶等动作,右手必须逆时时针方向回转,左手则以顺时针方向回转,表示“来!来!来!”的意思。

三、待客式泡茶——冲泡乌龙茶的基本技巧

(一)乌龙茶的沸水冲泡法 1.择器很讲究

宜兴紫砂壶或小盖碗(三才杯),白瓷小杯(品茗杯)、闻香杯。2.器温和水温要双高

3.冲泡水温要滚开,但也不可“过老” 4.品乌龙茶应“旋冲旋啜”

(二)乌龙茶的冰水泡法

1.备器:将一个可容一升水的白瓷茶壶洗净备用。2.投茶:10—15克 3.冲水

4.冷藏:约4个小时

(三)乌龙茶的品饮要领

1.乌龙茶讲究热饮,即民间所谓“喝烧茶”。2.“先闻其香,再试其味”。3.品茶要“徐徐咀嚼而体贴之”。4.“释躁平矜,怡情悦性”,这是精神上的升华。

四、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领略中国茶文化的丰富内涵,努力在商务活动中营造符合礼仪规范的文化氛围。

五、作业

(一)关注茶故事,同学之间要互相分享和交流。

(二)书面作业:常用的茶艺服务礼节。

第四篇:司法权威讨论

你对司法权威的困惑

司法权威是司法机关通过公正司法活动严格执行宪法和法律,形成命令和服从关系,具有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

由司法权威的定义可以看出司法权威应该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司法机关所具有独特的地位,它具有的信服力和威望不同于行政机关,是来源于对案件判决的既判力所产生的,它产生的效果是权威的,权威来源于它独立做出判决,不受其他力量的制约,公民都有权得到公正和有效的司法救济,司法机关享有解决一切法律争议的终局权力。其次司法独特的地位使人产生了对其的尊重,它不依附于其他的机关和部门,它所信服的和依靠的只有法律和法规,法律和法规是司法权威的最终力量来源,所以司法权威最终来源于公众对司法的信任与认同,司法权威需要法律信仰的支持和维护。

二 司法权威的体现

在古代司法审判中地方司法官员更多的同时是行政官员,集行政司法权一身。在这样的权利集中的权力体系中,人们对司法审判的权威并不是完全依靠人们对法律和司法机关的信赖,更多的是借助暴力的力量树立司法权威,在古代的审判中体现为:开堂审问犯人的时候,衙役们会站在公堂的两旁,口中喊着“威武”;在刑事案件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个犯人都必须与棍棒来一次亲密接触。在刑法为主的中国古代,这样的手段是必要的,这样使犯人们对司法审判有恐惧之心,害怕自己因说谎或其他原因再次遭到暴力训诫,在审判之时,便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人们对公堂对法官有服从、敬畏之情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也是司法权威,认为审判一定是公正公平合理的。同时法律有教育的作用,在如此的古代的司法权威之下,重刑主义的司法体系下广大民众知道如果做了坏事就会受到牢狱之灾,会受尽衙役的折磨,那么自然而然在这种威严之下,作恶的人也就会慢慢减少。

现代法庭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变得不那么可怕,为犯罪嫌疑人准备了座位,有的犯罪嫌疑人还可以穿着得体的服装出现在法庭上接受国家司法的审判。公诉人和辩护人的发言也变得没有那么多的激情,只是在规定的程序里时间里阐述各方的观点,罗列各自的证据,没有剑拔弩张,没有你死我活,平稳地进行着辩论。让在场的听众没有感觉到威严,敬畏的感觉。或许只有在法官和陪审员进场的时候,或许只有在法官说全体起立的时候,或许只有在最后宣判量刑的时候,我们能够感觉到有古代司法的一丝丝的畏惧,在此中司法权威已经是信服、敬畏,不再是单纯的畏惧。

三、司法权威存在的必要意义

司法是伸张法律、运用法律之工具,是中外立国之大本。司法在政治及社会体系中可以平衡两者的关系,也成为政治与生活的切合点。司法在现代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司法权威对于现代法治建设的各方面而言,均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价值。

在法理中可以知道,法律具有普遍的威慑力,使人民对法律敬畏之心;法律有定纷止争的作用可以使大家放弃争斗,和平解决争端;法律规范个人自由与他人的权利之间的界限,免于受塌方的不公平的干涉;而司法权威就是法律作用在人民态度中的表现,司法权威对人们的作用也反应了法律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人民对于司法机关产生信任和依赖,司法权威便会人们心中出现,而人民对司法机关的信任和依赖的关键之处就是司法公正。从法律概念逻辑关系来看,促进司法公正是根本目的,维护司法权威仅仅是直接目的,由此可以看出,只要达到了司法公正,司法机关做出的判决权威而公正,司法权威便体现出来了,而不需要类似古代用畏惧达到权威。如果有人怀疑中国当代司法缺少权威,而并且这个怀疑是事实的话,那么根本原因在于人民对于司法的信服力不够,而信服力不够的原因是多样的。人民怀疑判决的不公,原因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来说:首先可能是人民的法律意识不够强,对法律的理解及解读的错误和不到位都会造成人民觉得司法判决不公,不能理解司法机关的判决的法律依据,信服力就无从谈起了;另外一个可能也是最可怕的是司法机关在审判的时候确实不公或者公正但是不够透明,或者司法审判的中缺少程序正义,在人民的观念中司法没有程序正义就无从保证结果的正义,这也可能是中国人民他信力的缺失的另一个原因。

“法不只是单纯的思想,而是有生命的力量。因此,正义之神一手提着天平,用它衡量法;另一手握着剑,用它维护法。剑如果不带着天平,就是赤裸裸的暴力;天平如果不带着剑,就意味着软弱无力。两者是相辅相承的,只有在正义之神操剑的力量和掌握天平的技巧并驾齐驱的时候,一种完美的法治状态才能占统治地位。”司法公正与司法权威都是司法机关的有力武器,二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法院作为司法职能机关只有背靠司法权威之树,手握司法公正之剑,方能担当起维护和保障社会稳定的天赋使命。

四、现代司法权威的树立

既然司法权威对于国家和社会是如此的重要,那如何维护和提升司法权威的问题被提到了一个风口浪尖的位置,对此,我想谈谈我自己的观点。

(一)以体制改革促进司法进一步独立

司法独立是现代法治国家普遍认同的一项宪法原则,它是司法权及其运行的内在规定性所要求的一种理性自治状态,其核心是司法权的运行过程完全自主,不受外部因素、特别是政治系统的其他部分的干扰,这样就避免了中国古代的行政权和司法权的集中,确保司法机关的独立地位从一个方面说,是程序正义的出发点和基础。在中国法律界一直讨论的问题是司法机关的财政拨付上,很多法学家认为应尽快建立由最高院统一管理的全国法院系统财政经费统一收支制度,取消各级法院经费由同级地方政府财政拨款之制;在人事上,各级法院中、高层领导干部在同级党委领导下由上级法院指导竞选产生,在行政上,直接对同级党委负责;在业务上,接受上级法院监督。

(二)努力提高法官的综合素养

司法公正是提高司法权威的重要因素,司法的权威性依赖于司法的公正性,只有当司法高度公正,人们才能对司法产生信赖和尊重,正如古人所说的“公生明,廉生威”。

首先,在法官的遴选上,提高法官从业资格标准,保证法官队伍学术背景和层次,可通过严格的法律专业考试、审判技能测试等形式以确保入选法官业务水平精湛;其次,建立法官定期培训制度,使学习成为法官的习惯,在学习中不断总结司法经验,提高司法水平;第三,实行法官定期交流制度,可以通过定期的面晤、书面等方式之交流,在法官之间彼此形成信息、知识之沟通与交流,相互学习与提高;第四,关于法官从业经历,可作适当要求,如须从事法律工作满五年者方可启用。另外,可对个人品德修养作为遴选法官的参照性标准,凡品德高尚、令人尊敬者可优先录用。

(二)加强司法审判的透明度

司法审判程序正义的其中很重要的课题是加大司法审判过程的透明度,虽然我国司法审判中有回避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保证当事人的权利,但是在司法审判中不当庭审判等情况会给当事人暗箱操作的遐想,必须在司法审判的调查取证和判决加大其中的透明度,使人们看清审判的每一个过程都是没有猫腻的,我们的审判都是公平、公正、公开的,这样的程序正义带来的结果正义将会大大增强我们的司法权威。

(三)加强人民对司法审判的认识

对司法权威不信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来自于人民自己的原因,在当代中国,文盲基本没有了,但是法盲却普遍存在,对法律没有基本的认识,不能正确解读法律是怀疑司法审判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首先必须加强法律的普及工作,人民对司法机关判决的出处有清楚的认识,对法律有正确的认识,会减少很多对判决书的怀疑,这样对判决的信服就增加了司法权威的产生。其次,必须加强完善判后释明制度。在判决过后,需要对判决不明白的人民进行解释判决依据和进行期中法律的解读,同时也可以加强司法机关与人民的接触,减少人民对司法机关的畏惧感。

第五篇:司法权威的缺失与重塑

司法权威的缺失与重塑*

论文提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公平正义,需要维护和树立司法权威。而涉诉信访,在基层法院最直接、最鲜明地反映司法权威的缺失和影响司法权威的树立。本文立足于基层法院的司法实践资料,以涉诉信访为视角,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变革中,社会矛盾凸显期 涉诉信访居高不下的五种社会原因,即涉诉信访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反映;个别司法不公现象存在;个别法律规定不统一;处理涉诉信访标准绝对化;“包青天意识”寻求人治,促使了涉诉信访攀升。本文指出,司法权威应当包括司法的社会地位确立的权威,法律被信仰和遵从的权威,司法因公正被信赖的权威,司法对象的内心认同带来的公信权威。本文剖析了基层法院涉诉信访导致司法权威缺失体现在五个方面,即“法上有权”影响司法独立;忽视司法程序影响司法公正;超越司法权限降低司法权威;法官素质参差不齐影响公信力;裁判无终局性削弱司法权威。并从建立公正的司法体制,建设高素质的司法队伍,确立理性的司法观,营造尊崇法律的氛围四方面,有针对性提出了重塑司法权威的对策。

一、引言

司法权威,又称司法尊严(judicial dignity)。是指司法机关应当享有的威信和公信力。威是指尊严,使人敬畏;公信是指民众的信赖和认同。司法的权威性是司法能够有效运作,并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基础和前提,正如澳大利亚法官马丁指出的:“在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中,司法部门应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从这个意义出发,公信力的丧失就意味着司法权的丧失。” 笔者曾在基层多个部门工作过,以前一直认为法院是解决社会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是维护公平正义的神圣殿堂,法院做出的裁判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容不得任何人的亵渎和冒犯。进入基层法院担任领导后,看到许多现象与笔者此前的认识出入较大。

事实一:一个案件正常开庭时间刚到,数百人乘坐大轿车突然冲进法院大院,他们闯进法庭,推搡漫骂正准备开庭的审判人员,突如其来的事件使庭审无法进行,赶来维持秩序的法警也被围攻辱骂,庭审被迫延期。原来他们均是某股份制企业的职工,该企业被该案追加为第三人,怕案件的结果影响自身利益,职工们打着“我们要吃饭”的横幅一直聚集在法院,我亲自出面反复讲法劝说,直至傍晚他们才离去,使法院这天的工作受到严重干扰。此后主管院长又带队几次深入该企业做稳定工作,案件方得以继续审理。

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庭是法官司法的场所,“法官的上帝只有法律”,但被众多的百姓冲击时这些都显得束手无策,司法的权威受到极大藐视。

事实二:某日,一妇女在法院大门口躺地不起,又哭又闹,持续达三个小时,造成近百人围观,法院车辆无法出入,正常工作秩序受到影响。经了解是因一起抚育费执行案件引发,被执行人也就是孩子的父亲买断工龄后下落不明,查找不到财产,孩子的妈妈生活也非常困难,对于法院无法执行到位理解不了,曾把孩子扔在法院,责怪法院只保护男方的利益,此次以极端方式哄闹法院。法院不能任其长久如此,又见其确实可怜,最后我拿出1000元给她才离去。

这是我进入法院任职伊始平息的极端事件,但不是靠司法的权威,只是出于顾及法院影响,从个人同情角度抹平了难题。

事实三:报载广东省四会市人民法院的审判员莫兆军在审理一宗简单的借款纠纷时,按原告提交的借据判决被告败诉,后被告在法院喝农药自杀,引起当地领导关注和社会舆论同情,经公安机关对原告刑事侦查,发现该借据系原告持刀胁迫被告所签,检察院据此以渎职罪将法官莫兆军逮捕。[1][1]

“谁主张谁举证”这是民事诉讼法原则,又经《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规定》(下称《证据规则》)进一步细化明确,民事审判法官依据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当庭质证,以证明力强的证据定案错在那呢?领导关注和舆论导向就能推翻法院判决和断定法官枉法,何谈司法权威?

这些引发我思考涉诉信访对司法权威的影响。可以说,当事人涉诉信访是基层法院的司法权威遇到的挑战,从涉诉信访的角度考察司法权威具有实践意义。尤其是随着和谐社会的提出,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视角下,面对涉诉信访重塑司法权威显得更加重要。[2][2]作为定分止争、司法正义最后一道防线,如果法院无法使社会矛盾在司法的框架下平稳公正的处理,依法治国要求的国家法治权威就无法构建。基层法院是中国四级两审制度的普通初审法院。“法律和社会现实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往往在基层法院中有更为直接、生动、鲜明的反映和体现。”“对中国当代的法治发展最具有理论意义的和最具有挑战性的一系列问题是在基层法院最突出、最显著。”[3][3]由于制度的分工,基层法院同最大量的初审案件打交道,原生状态的生活同法律的遭遇,主要是在基层法院。法律在这种遭遇中,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生活的检验,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最普通、最广大人民的选择和挑战。因此考察基层法院涉诉信访对司法权威的影响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

二、涉诉信访现象及社会原因

面对近年出现的涉诉信访“洪峰”所带来的种种压力和困惑,法院应该拥有怎样的立场?又该如何应对?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从中央到地方以及法律实务界和理论界的关注。[4][4]党中央高度重视解决信访问题,中央政法委在2003年12月7日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重视和解决好涉法信访[5][5]问题。2004年4月26日最高法院召开了全国法院涉诉信访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涉诉信访概念:即与某一具体诉讼案件相联系、要求人民法院完成某种诉讼行为的来信和来访,主要包括告诉、申诉、申请再审。当事人对法院判决裁定执行案件的上访、缠访、闹访、聚众访等都包括在这一概念之下。

涉诉信访是基层法院遇到最多的困惑,最棘手的难题。个别诉讼案件当事人对于几年前、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生效的法院裁判仍然申诉不止;各级领导机关对于经过几次、十几次、几十次处理过的涉诉信访,还转交给法院复查、再审,司法资源遭受极大浪费,司法权威性、终极性受到严重冲击,其示范效应又促使缠诉缠访愈演愈烈。[6][6]近年来“涉诉信访”案件的数量居高不下,“缠诉缠访”问题已到了令不少法院一筹莫展的地步。[7][7]一些当事人在诉讼中不能达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向法院或政法委、人大、政府等部门反映问题;对处理结果不满意会反复上访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当事人还会采用“炒作”的策略,借助媒体曝光,形成舆论压力,造声势引起轰动效应,如联名上访、越级上访或选择敏感时期(如“两会”期间、各级班子换届期间)上访。个别当事人甚至采取拉横幅、打标语、自残、自杀等威胁手段,或者伤害法官等极端行为给法院施加压力,以干扰法官审判,甚至一些当事人表明“就要让法院不得安宁,让法官的日子不好过”。[8][8]甚至聚众冲击法院,暴力抗法。使一般的民间纠纷在诉讼过程上升为涉及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直接降低了司法公信力,影响了司法权威。

涉诉信访是当前我国司法实践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成为影响司法权威的最重要外显特征。其高居不下的社会原因很复杂,至少有如下因素:

(一)社会转型期的必然反映

目前涉诉信访工作的严峻形势,是我国社会变革过程中社会矛盾凸显期的客观反映,这是我国全面走向民主、法制、文明不可逾越的阶段。以笔者所在的基层法院涉诉信访为例,大部分是以下几类纠纷:一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农村征地拆迁类纠纷;二是因企业改制破产引发的职工安置、劳动保险等群体纠纷;三是因城市建设、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管理不到位、政策不统一、服务不达标等引发的纠纷;四是因涉及“弱势群体”纠纷,如拖欠农民工工资等;五是执行难引发的纠纷;六是因企业侵害群众利益引起的纠纷,如环境污染等。这些纠纷直接和经济发展一定阶段和经济利益格局的重新整合等社会进程相关,虽然一些纠纷也以诉讼形式纳入法律程序,但涉诉信访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法院,它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反映。

(二)个别司法不公现象存在不容否认,一定程度上存在司法不公现象。个别情况下可能还很严重,它确实会产生涉诉信访,但决不是主流。在涉诉信访中,当事人经常指责法官腐败、或者法官与对方当事人有关系等,人们普遍感到司法不公和腐败在加剧的问题可能被夸大和滥用了。[9][9]在社会转型期过程中呈现的愈演愈烈的社会贫富分化趋势,使得社会弱势群体的扩大、社会公平度下降、包括城乡贫困层在内的社会下层的形成。[10][10]因此,人们往往把许多与司法不公无关的,甚至社会领域内而非司法领域内的问题也归在其名下。笔者接待涉诉信访的当事人中,经常发现上访者将问题夸大,或加进一些道听途说无法证实的内容,如法官腐败等。人们关于司法不公的不客观感觉也与传媒的发展分不开。媒体常常会抓住个别司法不公的现象,进行带有商业意味的炒作。“三人成虎”,这就很容易造成一种到处司法不公、腐败的现象。[11][11]最高人民法院曾经做过典型调查,发现真正属于冤假错案,最后改判的案子非常少,比例非常小。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大法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刘家琛在“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2005年全国各级法院审结的一审案件518万余件,最后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的不到10%,被二审改判发回的不到3%,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小的比例了,且上诉是法律规定对当事人的救济渠道,并不必然存在着司法不公,只有法官故意徇私舞弊,违法办关系案,人情案,渎职枉法,才能称得上是司法不公。但是社会上依然认为法院错判了很多案,有很多误解和看法。[12][12]这也是涉诉信访高发的重要原因。

(三)个别法律规定不统一

以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为例,人们分别引用不同的法律、政策说明自己的“正确”。承包人援引承包法,根据土地承包合同,承包期限被承诺可以不断延长,在承包期间,土地是承包户专门使用的财产,其生产价值应该属于承包户;另一些人根据土地法中“集体所有”条文,认为它属于村庄所有成员的公共财产,其价值应当由所有村民共同分享,基层政权机构是土地集体所有权的代理人;再者根据土地国有化原则,政府有权决定对土地如何处理。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中国的土地使用规则是一个具有多个合法性声称的系统。如果人们面对的并非是限定的合法性声称系统时,不同的规则都有象征的合法性地位,就出现了选择问题。[13][13]由于合法身份很多,国家、基层干部、群众集体和当事人都可以参与,如果他们有分歧,只能通过力量竞争解决问题。与法律行为不同的是,这里不是规则衡量行为,而是行为选择规则。这种选择活动使法律纠纷的性质向政治性转化:它的核心不是判断何为合法,而是判断什么样的规则是政治上可以接受的,因而是应当被采纳的。法律规则的稳定和权威性来自于它中立于各种利益的公共品性,它用同一标准衡量不同的利益行为。如果他们之间通过力量对比决定胜负,使法律权力根据社会利益平衡需要,对规则及其代表的原则进行取舍,使“法治”无法存在,又何谈司法权威。百姓不接受不理解,通过上访施压以获取规则的倾斜,也就不足为奇。

(四)处理涉诉信访标准绝对化

一些领导机关或领导者不了解司法权限,对法院期望值过高,对涉诉信访的处理标准绝对化。许多导致上访的因素,并非是在诉讼过程中产生的,如有些群体诉讼纠纷表面上是涉及民事利益,实质是群体方基于对社会现象的不满或对其所在单位的不满而借诉讼途径进行控诉,往往涉及当地经济建设进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应由政府职能解决的社会纠纷,领导者要求纳入诉讼轨道,把矛盾引向了法院,法院受自身权限影响,很多社会问题根本无力解决。

另一方面,由于当事人缺乏法律常识,不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诉讼程序要求,不懂收集证据,一味要求法院的判决对自己有利,只要自己败诉,就不相信法院判决的公正性,就指责法官腐败;法官穷尽执行手段因客观障碍未能执行,就会背上司法不公黑锅。各级考核又对涉诉信访采取“一票否决”,要求矛盾必须解决在基层,以此来衡量法院工作及领导的政绩,同时当事人也借此给法院及法官施压,希望借此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这些客观上造成一种“谁闹谁就有理”的假象,一定意义上产生不良导向。法院及法官面临重重压力,唯恐当事人上访造成不良影响,很难严格执法。

(五)“包青天意识”寻求人治

传统的“包青天情节”仍然存在。相信司法正义只能依赖“包青天”实现,从而对“人”比对“法”寄予更多期望。在一些当事人眼中,清官是可亲的,但他们却总在抽象的远方;而身边更多的是贪官污吏,是具体的存在。即“抽象的清官,具体的贪官”。[14][14]涉诉信访的多是败诉方当事人,一旦通过诉讼不能解决自己的诉求,他们不走法律救济渠道,相信权力在上,相信大领导说话的分量而转为上访,胜诉方当事人因执行难上访也很多见。他们去党委、政府、人大要求领导批示干预;去法院要求领导“发现错误”以启动再审程序;去新闻单位要求曝光;有的等到一审裁判文书生效后马上去检察机关申请抗诉再审谋求翻案,既不用交纳费用,又比个人上诉有力度。涉诉信访向当事人提供了一种在法律程序之外解决问题的途径,他们更希望“包青天”出来说话,一句话解决难题,人治的观念根深蒂固。上访也确实易引起领导重视,通过比上诉更直接,更有效果的制度性安排,以牺牲法律的程序性价值为代价,实现了上访人的利益最大化,却极大侵害了司法权威。

三、涉诉信访导致司法权威缺失

笔者认为:一个国家法治越充分,司法的社会功能发挥的越充分,司法的地位和社会权威越高。司法权威应当包括司法的社会地位确立的权威,法律被信仰和遵从的权威,司法因公正被信赖的权威,司法对象的内心认同带来的公信权威。[15][15]涉诉信访对司法权威的危害勿庸置疑,其导致的司法权威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法上有权”影响司法独立

伯尔曼说过:法律只有被信仰,才能得到切实的遵守。在法律至上之下,不应该法外有权。然而当事人相信权力至上所以要上访,究其原因,用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可以揭示:[16][16]话语蕴含着权力,话语显现、释放并行使着权力;话语的争夺实质上即权力的争夺,话语的拥有意味着对权力的拥有。[17][17]上访后领导的指示往往更有权威性,权大还是法大的问题并未真正解决,这些加剧了百姓对“权力至上”的认同。这些影响了司法独立,使法官不但要承担对社会纠纷的审判使命,而且要承受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干预,当人们对司法主体缺乏一种必要的神圣感时,当一种制度将法官设计得和普通人无所区别时,司法的权威便荡然无存,人们对司法的尊重也无所依凭。[18][18]对司法效力的认识不一,导致影响司法权威。

(二)忽视司法程序影响司法公正

司法活动的本质要求是“司法公正”,而司法最重要的价值在于“程序正当性”,即程序公正是看得见的公正,程序公正也是客观的公正。法院审判首先要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和规则,在程序公正的前提下追求实体公正,但是,实体公正更多的要依靠当事人的证据充分,法官只能依据证据效力断案,法官更多的是追求法律真实。司法公正毕竟是法律意义上的公正。而当事人更多的只是理解客观公正,相信客观真实,不考虑法律程序及规则要求的“谁主张,谁举证”等基本要求,因此往往即使司法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审判,当事人也很难服气满意。可见所谓社会正义如果让社会大众去主观评价,由于人的认识和价值取向差异,角度不同,标准不一,会有不同的评判。正如博登海默说:正义里有着一张普洛秀斯的脸,变幻无常,随时可呈不同形状,并且有极不相同的面貌。

如最高法院于2002年4月1日实施的《证据规则》,依照西方当代法治精神建立了一种现代的司法理念,但是这种司法精英的先进理念与我国普通民众的认同距离很大。[19][19]西方人讲程序的独立价值,中国人偏要看重实体判决的公正;西方人把诉讼看成是仲裁一场拳击,中国人偏要法院为民做主;西方的“正义女神”是蒙着双眼的,可中国人心目中的“包青天”却偏要“明察秋毫”。[20][20]《证据规则》的超前理念目前阶段缺乏社会普遍认同,许多基层法院不得不面对当事人诉讼能力普遍较低、举证意识较差,又很少委托律师的现状,严格执行这一制度可能会带来法律真实和客观真实对立的后果。由于对司法程序性的理解不同,如前述莫兆军法官被逮捕的案件,不但使法官人人自危,而且客观上助长了当事人涉诉信访的不正当心理。现各地方法院大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灵活执行《证据规则》,有些尚未执行《证据规则》创设的一些新制度。[21][21]这种现象也会造成执法标准不一,导致当事人难以信服法院的判决,也会引起涉诉信访。

(三)超越司法权限降低司法权威

司法权范围有局限,没有法院是不行的,但法院不是万能的。让司法越出自己的界限,过分强调司法的教化功能和实现实质公平的任务,去承担本应由政治领域解决问题的任务[22][22]。将法院不能解决的社会纠纷都纳入司法渠道,当这些期待无法实现时,司法便成为批评的对象,必然降低司法权威。

领导者往往对法院有过高期望值,要求所有上访纠纷纳入诉讼渠道解决,以化解对大局稳定形成的压力。但各种社会纠纷相互交织,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共同努力才能解决,诉讼是作为解决纠纷的最高成本方式而存在,无法应对复杂的社会现实。“任何时候,国家与社会在纠纷解决问题上都一定要有个边际的问题。不可能所有问题都进法院解决,司法并不总是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23][23]

(四)法官素质参差不齐影响公信力

法律越来越成为专门的技能和学问,法治的内在逻辑,也要求法律的职业化、专业化、技术化和复杂化。[24][24]所谓专业化的影响是指对法律的熟悉程度。法官和律师是法律的专业人士,政府官员是政策的专业人士。由于我国法官队伍处于杂牌军正在向专业化队伍转变过程中,法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共同法律思维和专业训练,个别法官缺乏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执法方法简单,作风粗糙,有的法官业务素质较低,主观上想办好案却导致“官了民不了,案了事不了”,引发上访。也有极个别法官失去神圣感,尊严感,法律的良知受到挑战,司法权威异化为法官个人权威。部分法官把自己看成是法律和司法的化身,不是竭尽全力去追求法律的公平正义,而是斤斤计较个人威严,与“公平正义”价值目标的背离,极大地损害了司法机关的声誉,降低了司法活动的社会公信度。

(五)裁判无终局性削弱司法权威

司法权在实质上就是一种终局裁判权,其职责就是针对纠纷与归属、是非曲直等问题,根据事实与法律进行裁断。司法权的终局性就表示司法权是国家对社会冲突所做出的一种最终的、最权威的裁判权,是法制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权的终局性还体现在它对各种制度的最终保障上,如果司法不能遏制违法,则国家就不再有秩序可言了。司法的最终裁决的权力具有权威性,任何一个法治国家都绝对禁止法官如同烙烧饼似的将案件随意翻来翻去的审理。如果司法不具有最终解决纠纷的权威性,司法就不可能发挥作用,也失去了司法独立存在的价值。

法不只是单纯的思想,而是有生命的力量。一个法律制度,如果没有可强制实施的惩罚手段,就不能实现其在社会中维护秩序和正义的基本职能。但由于我国司法在国家事务及公共事务中的地位定位不准,所以相应地赋予司法的强制力也就不足。即便有限的司法强制权又由于种种因素的干扰而被削弱,如当事人采取拖延、躲避等消极方式或暴力对抗等积极方式予以抗拒与己不利的司法行为等。强制力不足,必然会使司法的可信任度弱化而使司法无威。

另外,从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的关系上,传统的解释是,由于司法不公,所以当事人不信任法律,不相信法官,所以导致法院司法权威的缺失。笔者认为应跳出这种定式思维,美国联邦法院杰克逊大法官的话对我们审视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的关系有一定的启发:“我作的判决之所以是终极性的不可推翻的,并不是因为我作的判决正确,恰恰相反,我之所以判决是正确的,是因为我的判决是不可推翻的”。

四、重塑司法权威的途径

笔者认为,重塑司法权威要解决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问题,在宏观上,应创造条件,培养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在微观上,应采取具体措施,改善司法环境。根据我国司法改革的状况,需要国家、司法机关和社会多方面在一些具体举措上共同努力。

(一)需要公正的司法体制

司法机关应是最具权威的机关,对权利义务纠纷的解决享有终局性的权威地位。其他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应对这种司法权威性地位提供制度性的尊重和维护。为了提升司法权威,国家应致力进行司法体制改革,建立理性制约的独立、统一、公正的司法体制。这是建立司法权威的基础和制度保障。当前,党中央做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决定》,从国家的高度加强司法建设,明确提出司法改革的重要任务,为在全社会提升司法权威,实现依法治国指明了方向。最高人民法院《二五改革纲要》也提出改革和完善人民法院经费保障体制,探索建立人民法院的业务经费由国家财政统一保障、分别列入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的体制。研究制定基层人民法院的经费基本保障标准,为司法权威提供了机制保障。

很多人谈到树立司法权威的途径,只是从司法独立的路径出发,认为司法独立是重塑司法权威的重要途径。强调司法要免受其他部门的干涉,解决法院人、财、物受地方制约的问题。在我国的调查中,许多法官反映,过去那种“横加干涉”的情况很少,也极少有领导“写条子”干涉办案的情况。更多的领导只是提示,要妥善处理某案件。我们认为,司法独立并不是说要让法官的权力更大,而是说要尽量减少那些可能影响司法公正的因素对法官办案的影响。说司法独立就是要有独立的财权、人权,这当然有一定作用,但这肯定不是司法独立最重要的因素。试问,世界上有哪个法院的财权不受控于行政或立法机关,受制于“地方”,香港的财权就是地方管的,但没有人讲它的司法不独立。相反,我国学者从实证的个案出发,认为法院财政的“地方化”在目前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25][25]笔者认为,应以更符合司法规律的机制保障良好的司法环境,减少不良因素对法官办案的影响,达到司法独立,重塑司法权威。目前至少要在以下七个方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建立符合司法权威需要的司法体制,进一步增强司法的权威性:

(1)从体制上进一步按照宪法所确立的依法治国的原则,赋予法院必要的独立性和权威;

(2)建立严格的法官选拔制度,认真选拔法官,努力提高法官的全面素质;

(3)实行法官的少而精制度及等级制和高薪制;

(4)加强司法对具体的和抽象的行政行为实行审查、加强司法对行政制约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增强司法的权威性;

(5)应当加强判决书的说理性,增强释法析理、服判息诉功能;

(6)采取各项措施保证法院判决和裁定的严格执行,以树立司法的权威性;

(7)加强对法庭秩序的维护,确保审判活动依法有序进行,保障司法权威。[26][26]

(二)需要高素质的司法队伍

为了提高司法权威,法院必须从自身做起,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法官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将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贯穿于审判全过程。应努力克服司法腐败,建立抵制干预司法审判的机制,进一步落实公开审判原则,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公正,弱化内部的行政化管理,在司法改革中注重提高法官的素质,实现法官的专业化,正确认识各种监督机制的作用。要建立更有利于体现法官价值的机制,提高法官待遇,拓宽吸引专业审判人才渠道,将法律素养较高,社会经验丰富的人士选拔到司法队伍当中,同时加大对法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审判水平和司法能力,提升办案质量,确保司法公正,才能使诉讼当事人和广大群众真心相信司法者是廉洁公正的,能够依法公正裁决各类纠纷,才能提高司法的权威性。司法的权威性在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司法人员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纪律、维护司法队伍整体形象的行为,也可以说,司法的权威性与司法者个人公正执法、清廉正直和富有能力的形象是分不开的,每个司法者通过自己的行为在广大民众中树立良好形象,也是提升司法权威的重要方面。

(三)需要确立理性的司法观

要确立理性的司法观,司法作为社会矛盾的最终流入口,只是解决社会纠纷的专业管道,不能成为一切社会矛盾的“灭火阀”,不能包打天下。在现代社会,司法仅仅是解决纠纷的渠道之一,不能把一切纠纷和社会矛盾都纳入司法渠道来解决。即便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是主张首先通过社会自治组织能力的强化来解决各类纠纷,如各种行业协会的调解与仲裁、行政裁判庭的调处等等。从而使司法机关可以专门解决其他渠道解决不了、需要提交司法程序的纠纷。法治绝不意味着一切纠纷都由法院解决,而是应建立全社会的解决纠纷的综合架构,各种解决纠纷的机制都发挥作用,并得到合理的衔接,司法只管份内的事才能管好份内的事,司法才能真正有权威。

理性的司法观需要各级政府对“法治”的落实,不能将法院沦为权力地方化的工具。例如,政府组织的下乡扶贫要法院支持,计划生育要抽调法官等。地方上一些与司法工作无关的行政管理类活动使司法机关疲于应付,甚至还有某些地方政府“当仁不让”地将司法工作纳入到政府管理之下,要求司法中对地方倾斜,这些现象不利于树立司法权威。法院忙于按照领导的意图,司法中处处“爱护”地方的经济,表面看是维护地方稳定,但如果各地方均要求司法对地方保护,那么国家司法的整体权威必然受到削弱。我们常讲服务大局,是在严格依法前提下的服务,是努力寻求司法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最佳统一的服务。只有让法院真正做它应该做的事,对本地的案件也严格依法裁判,统一执法尺度,才能赢得全社会的认同,司法才会有权威。

(四)需要营造尊崇法律的氛围

司法独立、司法权威、司法公正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若从法律信仰来解读司法,必须把信仰视为司法理念的精神意蕴。在一定意义上说,对司法的信仰是对法律信仰的延伸,是法律信仰的现实形态表现。司法如果不被信仰,不被认同和信赖,司法就没有权威性,没有权威的司法也就丧失了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在我国,由于缺少尊重司法的历史文化传统,处在社会转型期的规则失范和利益冲突激化都使得司法环境相对较差,社会本身对司法机关及其人员的腐蚀同化作用极大,甚至很容易使法律确立的制度程序发生异变。因此,社会需要创造一个尊重法制、维护司法权威的氛围和环境。需要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自觉承担维护司法权威的义务;不以不正当方式干预司法,进行舆论或媒体裁判;正确认识司法的特点及局限性,了解诉讼程序的基本要求及其风险,避免对司法的迷信和滥用;正确理解现代司法程序公正的基本原理,了解尊重司法既判力的重要意义;加强律师业及其他法律服务行业的自律和责任追究机制,减少和克服其在司法腐败上的中介作用。

司法权威是现代法治国家的标志,也是现代法治实践的结果[27][27]。最高人民法院在答复“李道民代表关于树立和维护司法权威的建议”中指出,司法权威是国家权威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司法权威就没有国家权威,就没有良好的社会秩序。法学家亨廷顿认为,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时期所遇到的首要问题在于保持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权威。美国大法官万斯认为,保持法官权威的条件包括五个方面的意识:[28][28]第一,法官自己对于公正判决的独立意识;第二,在判决时来自训练有素的律师界支持的意识;第三,政府其他部门对法官的支持意识,他们向法官提供帮助,同时避免在特定案件中,在某些方式上对法官判决施加压力;第四,来自新闻和其他媒体的支持意识;第五,一般公众以及特定的诉讼当事人对法官的支持和尊敬意识。笔者认为这五种意识,营造了尊崇司法、信赖司法、服从司法、认同司法的氛围,为司法的权威性奠定了理念基础。在我国目前司法权威不高,司法信仰缺失的情况下,必须要树立尊重和支持司法的观念,增强司法权威意识,在全民中培育、养成司法信仰是实现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的必由之路。

作者为天津市大港区人民法院

------------------

[1]、被告自杀,法官被捕?》,载《人民法院报》2002年12月27日。

[2]、泽林著:《认真贯彻“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指导方针开创人民法院涉诉信访工作新局面》,载《人民司法》2006年第2期,第4页。

4、苏力著:《送法下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4]、2006年1月14日,《人民司法》杂志社召开了由人大、政府有关人士,法院法官,学界教授参加的涉诉信访座谈会,讨论面对信访法院的立场和策略。参见刘嵘、柳福华著:《法院的立场与策略》,载《人民司法》2006年第2期,第6-10页。

[5]、涉法信访包含涉诉信访及其它信访。

[6]、胡道才著:《构建涉诉信访终结机制的思考》,载2005年10月9日《法制日报》。

7、张志铭著:《感言司法权威》,载2005年8月20日《法制日报》。

[8]、张嘉林著:《法官追求的最高境界:树立司法权威》,载2005年12月15日《法制日报》。

[9]、苏力著:《送法下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15-419页。

[10]、郑杭生著:《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新变化的几个问题》,收入郑杭生主编:《中国社会结构变化趋势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苏力著:《我和你都深深嵌在这个世界里》,收入《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刘家琛:《没有司法体制改革何谈司法权威》,载http://news.sina.com.cn/c/2006-03-12/05549328078.shtml,于2006年5月25日访问。

[13]、张静著:《法律规则的不稳定性》,收入郭星华、陆益龙等著:《法律与社会――社会学和法学的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页。

[14]、应星著:《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三联书店2001年版,页406。

[15]、**:《司法权威包含着众多内容》,在维护司法权威的法律意义座谈会上的发言。载2004年3月10日《人民法院报》。

[16]、于奇智著:《福柯人论之分析——从知识考古学的观点看》,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5年春季刊。

[17]、董志强著:《话语权力与权力话语》,载《人文杂志》,1999年第4期。

[18]、陇夫著:《尊重司法的理由》,载《法制日报》1999年12月5日理论版。

[19]、赵旭东著:《乡土社会的“正义观“》,收入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91页。

[20]、宋大琦著:《从打事实到打证据到打规则》,载《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3期。

[21]、王振宏著:《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收入吕伯涛主编:《司法理念与审判方式改革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19页。

[22]、汪建成、孙远著:《论司法的权威与权威的司法》,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4期。

[23]、朱苏力著:《社会变迁中的法理学问题》,载法律思想网http://law-thinker.com/show.asp?id=3063,2006年5月12日访问。

[24]、刘星著:《法律解释中的大众话语与精英话语》,收入梁治平编:《法律解释问题》,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25页。

[25]、王亚新著:《围绕审判的资源获取与分配》,载《北大法律评论》第2卷,第1辑。

[26]、王利明著:《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7]、范愉:《树立司法权威是法制发展的一个过程》,在维护司法权威的法律意义座谈会上的发言。载2004年3月10日《人民法院报》。

[28]、严励:《

司法

威初

》,载http://www.xiexiebang.com/sshowall.asp?ArtID=18141,2006年6月20日访问。

下载司法礼仪与司法权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司法礼仪与司法权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司法礼仪规范若干规定

    司法礼仪规范若干规定司法礼仪规范若干规定为加强我院队伍建设,规范干警的行为,维护法院的尊严,树立良好的法院形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法官行为规......

    司法礼仪学习体会[五篇范文]

    司法礼仪学习体会 法官在执行公务时,其一言一行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个性、文化素养和审美品味,而且代表着法院的形象,体现法律的严肃和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法官的仪表就是展示......

    浅谈法官的司法礼仪

    浅谈法官的司法礼仪 —文明礼仪知识讲座 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有着几千年的古老文明,讲究文明礼貌、遵守礼仪风范是中华民族每一个公民的优良传统。司法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

    人民法院司法礼仪规范专题

    邢台市中级人民法院司法礼仪规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法官基本行为,引导法官公正、高效,廉洁、文明司法,树立法院干警良好形象,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行为规范(试行)》......

    浅析执政权威与司法权威及行风评议等关系

    浅析执政权威与司法权威及行风评议等关系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把坚持依法执政作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这是对党的执政规律的深刻揭......

    提高司法能力增强司法权威(合集五篇)

    人民法院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党通过司法工作加强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司法水平发挥得如何,直接影响到法院司法公信力的提高和司法权威的增强,关系到和谐社会的长治久......

    2013司法

    关于2013届毕业生资料上交的通知 函授学员: 为了保证2013届学员毕业证书能够准确无误、迅速下发,现需要2012届毕业生上交毕业资料,具体事宜如下: 一、上交材料 2013届毕业生包括......

    司法材料文档

    司法工作简报 关于城关镇司法所开展“6.26”禁毒法制宣传活动 2012年6月26日,没在新一轮禁毒人民战争“国际禁毒日”这天,城关镇司法所积极配合县司法局,在春江广场,开展禁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