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等教育评估模式发展研究方向

时间:2019-05-15 09:48: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外高等教育评估模式发展研究方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外高等教育评估模式发展研究方向》。

第一篇:国外高等教育评估模式发展研究方向

现代意义的英国高等教育评估模式是以质量观为核心的评估,其价值取向是在一定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指导下,根据一套质量标准和运行机制,通过高校内外部机构对高等教育的相关因素进行控制、审核和评估,以保证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一、英国高等教育评估模式的发展阶段

英国高等教育评估模式大致经历了形成与发展阶段、规范化阶

段和社会化阶段。

(一)形成与发展阶段

英国大学具有自治和重视质量的传统,英国大学对质量的关注起源于达勒姆大学,英国高等教育评估理念由此可以上溯到1832年达勒姆大学的建立。尽管其时没有成型的评估制度,但它为后来的评估模式的形成埋下了伏笔。英国高等教育评估模式的雏形是与大学拨款机制相伴而生的。为了对大学进行有效监控,1919年,英国成立了大学拨款委员会(universitygrantscmmission,简称为ugc),它主要负责向政府提出大学所需经费的建议,并根据统一评估的结果把政府划拨的经费切块分给大学。二战后,随着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重要性的增强和规模的扩张,英国政府开始探索分类评估模式,将高等教育分为大学和大学以外机构两类,这种分类也形成了高等教育评估的“双轨制”(dualsystem)。大学被称为“大学部门”(universitysector),具有学位授予权,通过外部检查机构和专业认证等进行外部评估,采取的是一种自治的模式;大学以外高等教育机构被称为“公共部门”(publicsector),没有学位授予权,受地方政府严密控制,由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与女皇陛下督学团等政府设立的中介机构来进行学位授予与质量评估。至此,最初的英国高等教育评估模式初步形成。

(二)规范化阶段

在英国高等教育评估双轨制不断发展的同时,大学与多科性技术学院之间的距离也日益相去甚远,评估的横向可比性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为了消除大学与多科性技术学院的清晰界限,使评估在一个规范的框架中进行,1991年,英国颁布的《高等教育:新框架》取消了双轨制,设立了高等教育评估的单轨制,将评估合格的多科性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同时,政府开始加强对高等教育评估的行政干预,1992年,英国政府取消了女皇陛下督学团、全国授予委员会、学术审计组等多种高等教育评估和监督机构,建立了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highereducationqualitycommunity,以下简称heqc)和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highereducationfundcommunity,以下简称hefc)两套独立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系统,形成了英国高等教育评估的混合模式。heqc是在院校层次上对学术进行审查,即学术质量审查;hefc是在学术层次上对教学进行审查,即学科评估。但在实践中,两种评估模式在评估层次、评估指标、评估方法上大相径庭,使高校在评价高校时难以做出价值判断,也使高校浪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成为其发展的重荷。为了克服这一弊端,1997年,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和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共同修正评估模式,建立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thequalityassuranceagencyforhighereducation,以下简称qaa),使英国高等教育评估从根本上走向规范化。

(三)社会化阶段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英国高等教育评估日益进入公众的视野,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其评估模式也日益向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其间,qaa在评估过程中对于精英学校较为偏袒,其公平性和导向性均受到公众的质疑,而且两套评估体系并存使高等院校接受评估的负担有增无减,加之教学评估很不成功,遭到了学者们的强烈抨击。在公众强烈的呼声中,英国政府将学科评估减少了40%,认为只要高等院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就没有必要再进行综合性的学科评估。,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英国大学联合会及qaa等机构经过进一步讨论,从-逐步引入“院校审查”(institutionalaudit)制度,要求所有高校都在底前接受审查。从起,这样的审查将每六年举行一次,以此来加强对高等学校的管理。这一制度主张对高等院校内部质量保障工作与机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而不参与到院校的直接评估之中,是对英国外部质量保障方法的修正,使院校自我评估与社会评估有机结合起来。

二、英国高等教育评估模式的运行机制

在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滥觞与流变后,英国高等教育评估已形成了融院校内部评估和独立于政府的外部质量保证局评估于一体的评估模式。这种评估模式是大学自治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呈现出明显的多元评估特征,主要由质量控制、质量审核、质量评估、社会评估四个部分组成。这种评估模式采取“三级两元”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与运行机制。所谓“三级”是指:高等学校自己

负责其“课程质量控制”;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负责高等教育体系的“质量审计”;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负责教育结果的“质量评估”。所谓“两元”是指审计与评估分立。审计针对整个学校的办学效率,教育效果考虑较少;评估以学科为单位,重在质量而非效率。

(一)社会评估

qaa评估是目前英国高等教育社会评估的主体,由一个14人

组成的董事会所监管,实施评估的小组成员主要来自学术界,其中4人由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指派;4人由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任命;其他6人是独立董事,来自于工商业界,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由整个董事会任命。董事会的主要职责是制定qaa的战略发展方向以及评估机构的管理模式;除北爱尔兰由当地教育部组织外,其他地区均由qaa主持评估。qaa评估包含“三级”评估中的两级,即质量审计与质量评估。qaa评估用打分评估办法,分析教学评估和学术评估。教学评估分为六大方面:课程设置和组织,教学、学习和评估,学生的进步和成绩,学生的支持和指导,学习资源,质量管理和提高。学术评估分为三个相互独立的领域:一是学术标准,包括恰当的预期学习成果、课程设计和评估安排的效果、学生学习的实际成果;二是学习机会和质量,包括教学的功效、学习资源的多寡、学生学习中所获得的学术支持;三是高等学校对学术标准和质量的管理,包括对课程批准与:评估的安排、对学术信用和质量的保障机制、评估程序的安排。qaa评估的主要职责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高等学校自身和社会都作为评估主体而参与进来。

除qaa评估以外,社会评估还有几种形式。一是政府批准。学位授予可以根据皇家宪章或议会法案审批,也可以经教育与就业部特批。二是专业评估。对于要授予专业或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如土木工程、法律、会计、医学和牙医等,其教学计划还要接受有关行业协会或职业机构的认证。例如,医学专业要接受英格兰国家健康服务中心的专业评估。三是新闻媒体评估。主要是大学排名,以引起社会对高等学校的质量关注,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就读专业和学校。如英国《时报》每年根据以下九个方面的数据对英国的高等学校进行排名:教学质量评估、研究水平评估、入学标准、生师比、图书资源和计算机设施的数量、教学仪器设备数量、毕业和拥有第二学位的比例、就业率、学生完成毕业的时限。

(二)院校评估

大学自治是英国的传统,英国高等教育无一例外地将这一精神贯穿教育评估的始终。英国的高等学校是实行自我管理的自治性机构。高等学校内部的质量评估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课程评估,二是学校评估。高等学校通过规定课程时间、课程审批、课程监控和评估等程序确保专业教学在质量和标准方面责任的落实。大部分的学校既执行常规的监控,也采用定期的课程评估。监控主要考察课程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目标,以及学生在所选课程中的实际成绩。学校评估通常每五年举行一次。各高校都聘请校外专家向高校的领导做出报告。校外专家抽调于其他高校或来自相关的专业领域,由于不涉及诌身利益,他们对特定课程的实施情况能给出公正意见。他们通过参考学科综述、国家质量体系框架、高等学校的课程说明和其他相关事项分析所设定的授予学位的标准是否合理,学生学习成绩的标准与英国其他高校开设类似课程成绩标准的可比性,学位的评估、考试和授予过程在多大程度上是合理、公平的。学校会根据年底校外专家、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反馈意见所形成的报告做出调整。

三、英国高等教育评估模式的价值取向

英国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相对完整的评估模式不仅特色鲜明,而且质量保证措施得力,体现出独特的价值取向。

(一)强调评估主体的多元性

英国高等教育设立了众多评估中介机构或者评估拨款机构以及它们的下设辅助机构,在整合与重组的基础上,形成了多元化的评估中介机构系统,不仅有社会中介机构参与评估,还有院校自身、学生、专业机构等参与评估,这些多元化的主体从不同的视角对高等教育做出评估,使评估结果更加客观公正,也更有意义。首先,院校自评能促进院校经常性的评估,增强院校自我质量控制意识;其次,社会中介机构评估在于增加社会对高等学校的认可,增加社会参与的广泛性和透明性;再次,专业评估和认证能保障评估活动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二)重视评估客体的自觉性

英国高等教育评估经过辗转反复,最后将重心转移到院校自身。从开始,英国对其高等教育机构进行了新一轮院校审核,目标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二是敦促高校自觉建立起有效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审核的重点是院校如何对自身质量管理体系及质量管理机制进行批判性自评与反思。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使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由外部强制性约束转向内部自我规范与约束,进而使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成为英国高校普遍的自觉行为,引导高校自觉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国际国内竞争力。

(三)追求评估制度的完备性

英国高等教育评估经过qaa改革后,建立起了院校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评估制度。院校审查制促使各学校进行自我评估,建立评估指标,使内部评估得到了加强。外部评估注重对高校自我评估的再次评估,即元评估。其主要目的是检验评估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差,运用统计和其他方法来估计产生的偏差对评估结论的影响。这种宏微渗透的评估模式,有利于促进评估工作的公平与公正,不断改进评估工作,也使评估形成有层次性的结构,促进了评估工作的科学化与系统化,提高了评估工作的效率,促进了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优化,同时使高等教育评估工作更具有可操作性与指导性。

(四)关注评估方法的综合性

英国高等教育评估遵循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的原则,评估标准中既有定量的描述,也有定性的表达。其宗旨是评估信息能够量化的尽量量化,譬如大学排行榜中的排名,就是采用精确度较高的量化评估,这种倾向使教育评估向客观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但是,要对教育评估信息做到全部量化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因而英国高等教育评估也很注重定性评估,如在评估学习经验与成果时,则采取定等分级的方法。这样的评估结果较符合公众的认知,易于被社会、学术界和高等学校所接受。

(五)突出评估结果的发展性

英国学者leeharvey等人曾指出,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观即是强调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为了使评估结果能更好地促进学校发展,英国高等教育评估结果不仅作为学校教育经费分配的依据,而且作为促进学校发展的手段。为了防止评估中出现弄虚作假、歪曲事实的现象,形成性评估和自我评估等发展性评估方法越来越被英国高等教育评估所重视,院校自我分析和自我认识水平正在提高,评估主体和评估客体之间的对话正在加强,二者的评估结果不断走向一致,为保证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标准,为学生、家长甄别和选择学校以及雇主选择雇员提供了依据和帮助,为政府、社会与高校之间的相互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

四、英国高等教育评估模式的启示

高等教育评估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英国高等教育评估模式的形成走过了迂回曲折的道路,既有深刻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这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遵循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

英国高等教育评估模式从传统的文化机制到采用科层机制,最后又回归到文化机制,这是一段走了二十余年的弯路,其教训警示我们,高等教育评估必须遵守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有内适性规律与外适性规律。就内适性规律而言,即要重视基于院校自治和学术自由的学校自我评价。围绕高校内外部对学校运作过程的评估活动,以高校的自我评估活动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辅以外部的同行评议和现场检查,才能减轻学校的负担,加快信息反馈速度,促进学校在短时间内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尽快改进,达到短时高效的目的。就外适性规律而言,即要强调各种专业组织、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外部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评估,结合不同类型高校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这样才能使学校深入摸清家底、查找差距、理清思路、培育特色。

(二)切实推行中介机构评估

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工作是由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管理的,国家和政府是评估的主体,学校-是被评估的客体,这种主客体关系下的高校是被动地接受评估的,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改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政府可通过一定的法规对评估机构进行规范,加以引导,并做好服务,鼓励各学术团体、专业协会、民间组织开展高等教育评估活动,推动社会评估的繁荣,促进评估主体向多元化发展,引领评估机构之间的行业竞争,使它们尽快成长为独立的、具有一定权威的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也可成立半官方性质的中介评估机构,扶持它们逐步过渡到独立的中介机构。

(三)逐步引入元评估

元评估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或原则对教育评估工作本身进行评估的活动,其目的是对评估工作的质量进行判断,规范与完善教育评估活动,充分发挥评估的积极功能。一方面,元评估能确保我国教育评估的公平性、准确性、可信性和绩效性,直接影响到根据评估结果做出的决策或改进工作的实际效果,能够发现评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地予以纠正,以免造成错误、损失和浪费。另一方面,元评估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科学化。评估的科学化问题既是评估活动历史发展的归宿问题,又是评估活动逻辑展开的终点问题,它始终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元评估作为对评估自身的审视和反思,有利于促进评估从不完善走向完善,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要在高等教育评估中逐步引入元评估。

第二篇:国外畜牧业发展模式

由国外养殖业发展看我国畜牧业规模化养殖  http://animal.aweb.com.cn 2008年06月19日08:59 网络 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摘要:在总体分析我国畜牧业 规模化养殖 概况的基础上,通过解析美国、澳大利亚、荷兰3个畜牧业发达国家的畜牧业发展特点,深入探讨促进其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从而总结我国发展 规模化养殖 的有利条件,提出目前我国发展 规模化养殖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应采取的措施。关键词:畜牧业; 规模化养殖

我国是畜牧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迅速发展,畜禽饲养量和肉蛋奶产量都有很大的提高,随着国内宏观经济的发展,畜产品市场需求日益增加,畜禽饲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很多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在全国范围内也初步形成了畜禽优势产业带,饲养模式也在向规模化方向发展。2004年,全国各类畜禽 规模化养殖 小区达到4万多个,初步形成了几种畜禽的优势产业带,2004年,我国位于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生猪产业带猪肉产量达3016.5万t,占全国总量的64.2%;集中在中原和东北8省区的肉牛产业带牛肉产量达414.1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61.3 %;分布在中原、东北、西北和西南18省(市、区)的肉羊产业带羊肉产量达到342.2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85.7 %,此外,还有肉鸡产业带和禽蛋产业带等。同时,我国的畜牧企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截止到2004年底,经国家八部委认定的畜牧业龙头企业已经发展到 582家,这些企业在推动我国畜牧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总体来说,我国畜牧业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生产方式也以散养为主,饲养规模较小,生产效率低,畜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与世界其他畜牧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畜产品质量难以控制、饲养者承担的市场风险大、畜产品深加工业不发达等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我国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何促进我国畜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国外畜牧业发达国家的发展之路,可以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国外 规模化养殖 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规模化养殖 的特点

现以美国、澳大利亚、荷兰为例,分析其畜牧业 规模化养殖 的特点,这3个国家都是畜牧业发达的国家,他们的发展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如美国是资金、技术密集型畜牧业;澳大利亚是粗放型畜牧业;荷兰是精细型畜牧业。但这3个国家在以 规模化养殖 体现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上具有如下的共同特点。

1.1.1 饲养规模大

美国、澳大利亚和荷兰这3个国家的畜牧业都是以家庭农场为主,饲养规模一般较大。2005年美国 100~499头规模的奶牛场有1.47万个,饲养全国3O%的奶牛,500~999头规模的奶牛场有1700个,饲养全国12.8%的奶牛,规模 1000头以上的奶牛场有1370个,饲养全国31.7%的奶牛。2004年,荷兰1~ 29头规模的奶牛场有4155个,占总数的17.1 %,30~69头规模的奶牛

场有12073个,占总数的49.6 %,大于7O头规模的奶牛场有8104个,占总数的33.3%。2004年,澳大利亚小于100头规模的奶牛场有919个,100~140头规模的奶牛场有733个,140~220头规模的奶牛场有1540个,220头以上规模的奶牛场有1237个。

1.1.2 农场数量不断减少

随着农场规模的扩大,大型农场越来越多,农场的总数量随之减少,少数的大农场、养殖场饲养着全国大部分的畜禽。1974年美国有奶牛场和养猪场约4O万个和47万个,现在已减少到7.8万个和5.8万个,其中,规模在5000头以上的养猪场饲养全国55%的猪。1960年,荷兰有奶牛场18.5万个,到2003年,减少到2.5万个年递减4.5%。1979年澳大利亚有奶牛场2.2万个,到2004年减少到9600个,下降了一半多。

1.1.3 单产水平提高

实现 规模化养殖 以后,虽然所需的劳动力减少,但在拥有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和现代化机械设备的前提下,畜禽的单产水平没有下降,反而升高。1950年,美国奶牛平均单产约2.4t,2005年已达到8.9 t,在保证牛奶总产量稳步增加的前提下,奶牛的饲养量由1950年的2200万头减少到2005年的904万头。1960年,澳大利亚奶牛单产2 t,到2004年到5 t,饲养量由1960年的300多万头减少到2005年的201万头。1960年,荷兰奶牛单产4 t,到2004年,达到7.4 t。

1.1.4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场所需劳动力数量减少

实现畜牧业产业化、专业化生产的国家,一般需要具有较高科学管理水平和高素质的现代化农民,同时,其养殖场配备大量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应的减少。仅以澳大利亚为例,虽然它是粗放型农业,单位面积产量和载畜量都比较低,但大规模放牧的饲养模式和生产专业化造就了高劳动生产率,2001年,澳大利亚每个劳动力人均饲养牛76头、羊270头。

1.2 国外实现 规模化养殖 的影响因素

1.2.1 国内消费能力的增长和消费习惯

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是实现畜牧业高速发展的基础,从2O世纪6O年代以来,美、澳、荷3国的人均 GDP均呈上升趋势,1960年,美国人均GDP为1.5万美元,到2005年,已经达到4.2万美元;1960年,荷兰人均GDP约为1.1万美元,到 2005年,已经达到3.6万美元,1960澳大利亚的人均GDP不到1万美元,到2005年已达到3.2万美元。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良好,人们的收入逐渐增加,这些都潜在地刺激了本国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传统的饮食习惯也是影响畜产品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美、澳、荷3国人民的饮食习惯以肉食为主,在人均 GDP增长的前提下对畜产品的需求也逐年上升。如1950年,美国人均消费鸡肉和火鸡肉分别为6.5和1.5 kg,到2004年,分别达到24.0和6.1kg。

1.2.2 现代化的生产管理

先进的管理技术不但可以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还能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大大节省农场所需的劳动力,降低饲养成本,实现规模效益。计算机和遥感新技术越来越普遍的应用于畜牧业,参与农牧场管理决策,畜禽疫病控制模型及畜禽场经营监控等。

1.2.3 畜牧业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

畜牧业养殖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得以在各养殖场广泛推广。目前,在美国仔猪早期断奶技术、人工授精技术已被广泛应用。美国养猪场的仔猪多为14~16 d断奶,结合全进全出的隔离制度,可减少母源性疾病的传染机会。早期断奶的母猪营养损失少,有利于下一胎生产性能的提高。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等已在畜禽上广泛推广应用,显著提高了繁殖率。现在约5O%~7O%的猪场采用了人工授精技术,它一方面可充分利用种公猪的遗传优势,加快遗传进展,另一方面可节省昂贵的引种费用。

1.2.4 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美、澳、荷等国都十分重视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目前,在澳大利亚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31%。荷兰农业部每年向“科学和知识传播”的投入占全部预算的2/5,青年农民和从事与农业有关的其他人员必须完成2~4年的中级职业教育。

1.2.5 优良畜禽品种的培育

优良畜禽品种的培育是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只有培育出高生产性能的品种,才能体现 规模化养殖 的优势。美、澳、荷等畜牧业发达国家历来注重优良畜禽品种的培育,国内建有数量众多的育种中心和种畜公司,培育出了很多优良、高生产力的畜禽品种。如美国的奶牛品种主要为荷斯坦奶牛和娟姗牛;肉牛品种为安格斯牛、海福特牛等;猪品种有长白、大约克夏、杜洛克、汉普夏和皮特兰。此外,美国还有像PIC这样的世界著名的育种公司,为本国畜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优秀的畜禽品种。

1.2.6 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

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和成熟也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合作社把分散的农场主集中起来,为他们提供一系列专业化服务,提高农民在市场上的抗风险能力,为他们争取最大的利益。随着畜牧业养殖规模的扩大,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也逐渐走向成熟,组织化程度也不断提高,数量也产生由多到少的变化。1953年美国有农民合作社1万个左右,到2002年减少到3千多个,然而合作社的纯收入却由1953年的3.3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12.1亿美元。澳大利亚牛奶总产量中近75%由农场主拥有的合作社加工,最大的3家合作社加工所生产牛奶的6O%。荷兰奶制品行业的合作组织发展十分成熟,两家主要的合作社加工荷兰8O%的牛奶。农民合作社在生产、销售、加工服务、供应服务和信贷服务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把畜牧业生产的产、供、销紧密的连接起来,是畜牧业产业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发展 规模化养殖 的有力条件

2.1 国内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一直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人们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人均GDP和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1978年我国人均GDP为379元,到2005年已达到13925元,年递增14.3 %,远高于美国同期的年递增速度。197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43和134元,到2005年分别增加到 10493和3255元,年递增率达到13.5%

和12.5%。此外,食品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1978年我国城镇和乡村的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7.5%和67.7%,到2005年分别下降到36.7%和45.5%,分别下降了36.2 %和32.8%,已经达到富裕和小康水平。所有这些都带动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2.2 市场需求日益增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肉、蛋、奶消费量不断增加,人们对畜产品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这就决定了养殖业必须走现代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道路。畜产品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从根本上推动了 规模化养殖 的发展。1978年,我国人均肉蛋奶消费量分别只有 7.

7、2.0和1 kg,到2004年,城镇居民的肉蛋类消费数量已分别达到31.3和1O.4 kg,农村居民的肉蛋消费量也分别达到17.9和4.8 kg。畜产品消费量的增加客观上拉动了畜牧业的发展,这是畜牧业处于发展时期的显著特征,同美国等畜牧业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相类似,美国的肉类消费增加主要是从2O世纪5O年代开始的,1950年人均消费肉类51.4 kg,刭2003年增加到82.9 kg。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畜产品的消费需求还将继续增加,国内市场仍有较大的消费潜力。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一家一户的饲养模式,在畜产品质量和数量上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的发展需要,规模化养殖 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3 新的畜牧业生产形式的出现

在我国畜牧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城市郊区畜牧业和农业专业户的发展对畜牧业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城市郊区畜牧业是伴随城市经济的发展,从农区畜牧业分化出来的、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畜牧业,最初的目的是为解决城市畜产品供应问题,随着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其发展已经成为带动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此外,2O世纪8O年代初,在广大农村涌现出一大批畜禽饲养专业户,把畜禽饲养从家庭副业转为专业饲养。畜禽饲养专业户的出现和增加成为农区畜牧业发展的亮点。目前,在农区建设养殖小区、实行标准化生产已经成为当地畜牧业发展的重点,标准化、规模化养殖 方式已经成为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实现现代化畜牧业的必然趋势。

2.4 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纵观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科技进步和技术推广是推动行业进步的重要动力,他们为实现现代化、规模化畜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1979~2000年,我国取得部级以上畜牧业重大科技成果1114项,其中国家奖193项。目前,我国的科技进步对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已达到49%,这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为畜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和美国等国家的畜牧业发展具有共同的特点,既在畜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畜牧业科学研究的进步和技术的推广、普及,为实现 规模化养殖、推动畜牧业现代化生产奠定技术基础。

2.5 国家的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畜牧业发展。改革开发以来,各级政府都增加了对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投入,从 1998年开始,农业部利用国债资金启动了畜禽良种工程,把繁育体系建设列入重点支持项目,先后投资18.53亿元,建设和完善畜禽良种场和测定中心,初步形成了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框架,为畜牧业发展解决了最根本的种的问题。为促进我国畜禽饲养方式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

化方向转变,以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的需要,2004年农业部制定了《关于推进畜禽现代化养殖方式的指导意见》,以指导各省市采取相应措施,发展现代化养殖小区,大力推动畜牧业样式方式的转变。全国目前已有养殖小区4万多个。我国畜禽 规模化养殖 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畜禽现代化养殖方式的转变起步良好,但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基础薄弱,农业人口众多,要达到国外畜牧业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畜牧业的产业化、专业化生产还存在一些问题:① 良种繁育体系不够完善;②现代化生产管理水平不高;③ 畜产品深加工产业还不够成熟;④农民和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不高;⑤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不够广泛。怎样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我国畜牧业 规模化养殖 的发展是我国畜牧业今后发展的重点。4 发展 规模化养殖 采取的有效措施

4.1 加快生产方式转变,积极发展养殖小区

通过制定养殖小区发展规划,加大对养殖小区建设的扶持力度,系统推进养殖小区的工程建设。推行养殖小区标准化生产,从饲养环节大力提高我国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吸引现代大企业加入,大力提高整个畜牧业的现代化水平。

4.2 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我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立和实施“国家畜禽良种改良计划”,不断提高种畜禽质量,加快建设种畜禽良种质量标准体系,规范畜禽良种繁育,不断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4.3 促进畜产品加工业发展

针对我国畜产品加工业中存在的问题,尽快制定出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通过合理布局,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促进畜产品的转化和增值。同时,尽快制定统一规范的畜产品加工标准,构建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加快关键技术的研究及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4.4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通过国家政策扶持和重点工程,对农民和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水平,从根本上提高农民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

4.5 加快畜牧业科技进步

通过逐步建立政府对畜牧业科技投入的长效机制,逐步增加畜牧业科技投入,提高科技进步对畜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加快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畜牧业科技推广。

总之,要合理的发展畜牧业 规模化养殖,不能盲目的以为规模大即是现代化畜牧业。生产规模越大,需要的其他的配套措施,如科学管理水平、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养殖场污染治理等的要求也就越高。发展我国畜牧业 规模化养殖,要跳出规模越大就越好的误区,发展适度规模的畜牧

业养殖,以达到成本最低化和利益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我国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

第三篇:国外产学研合作典型模式的研究

国外产学研合作典型模式的研究

近年来,我国产学研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创新要素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产学研合作已被证明是增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选择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等五个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成功的国家,对其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研究,并重点分析各国政府在推进产学研合作、推动区域创新方面所采取的策略和措施,总结可吸取的教训和可借鉴的基本经验,使我们充分了解国际上产学研合作的现状,从而促进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健康发展。

一、美国科技工业园区模式

20世纪50年代,随着高新技术的兴起和发展,美国工商界和政府部门为了利用大学的研究力量,开始把从事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实验室设在研究性大学周围,因此在一些大学周围便形成了高新技术密集区,统称“科技工业园区”。60年代,在美国,这样的园区达到80多个。70年代,由于世界性能源危机和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科技工业园区受到冲击,许多园区宣告解体,美国最后实际建成的科技园区只剩下15个。但是,一些园区却在困境中崛起,举世闻名的“硅谷”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进入80年代,经济振兴又推动了科技工业园区的迅速发展。截至目前,美国的科技工业园区已超过150个,猛增了10倍以上。从其兴建方式看,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由大学组建。如在特曼教授倡议下,由斯坦福大学于1951年兴建的“斯坦福研究园”,并由此带来了“硅谷”的崛起。二是由企业组建。如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沿波士顿128号公路兴办的“波士顿128号公路高技术园区”。三是由州政府组建。如北卡罗来纳州对发展高新技术有兴趣,于是选择了位于该州的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和杜克大学于20世纪60年代共同组建了“三角研究园”。1.斯坦福工业园和硅谷

在斯坦福研究园的影响下,经过50年的发展,硅谷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微电子工业中心。硅谷在20世纪50年代主要研究一般电子技术和半导体技术,60年代研发对象集中在集成电路上,70年代是微电子计算机,80年代为集成电路和计算机产业,90年代开始向生物技术、环保技术发展,目前发展最快的两个领域是软件和工程与管理行业。硅谷的崛起与斯坦福研究园的兴建密不可分。由斯坦福大学于1951年创建的“斯坦福研究园”,是美国最早的科技工业园,主要研发领域涉及电子、航空与宇航、制药和化学等高新技术产业。斯坦福研究园由斯坦福大学负责管理,一般的管理和经营政策由大学委托管理委员会制定。园内企业与大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共同举办研讨会,大学在若干研究领域可以使用研究园的设备等等。据大学估计,每年约有500名毕业生可直接参与研究园的工作,从研究园得到收入。以斯坦福研究园为依托发展起来的硅谷,为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2.波士顿128号公路高技术园区

128号公路距波士顿市区约16公里,呈半圆形环绕着波士顿,建于1951年。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70年代初,沿公路两侧新建了上千家研发机构,这就是著名的波士顿128号公路科学工业园区。该园区有两个发展高潮:1955~1971年为第一个高潮期,在此落户的企业由39家增长到385家。他们所从事的科技研发领域,涉及电子仪器设备、交通工具和一些军用设备。1975~1980年,出现了第二个高潮期,该园区的电子企业增加了50%,大约有900家电子公司和700家计算机企业兴起。128号公路园区借助计算机产业和原有的电子产业,形成了高新技术综合区。但是,由于该园区的高新技术与国防工业太过密切,随着冷战的结束,马萨诸塞州高技术综合体在过去的奇迹已无法重现。1988~1991年的3年中,高技术企业解雇了6万名职工。进入20世纪90年代,该园区虽然有新的生长苗头,但由于激烈的竞争,园区的发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3.北卡三角研究园 所谓“三角”,指的是北卡罗来纳州三座城市和三所著名的大学,即达勒姆市的杜克大学、查玻尔希尔的北卡罗来纳大学查玻尔希市分校,以及位于北卡州首府罗利市的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广义的高新技术三角园区指的是在三个城市之间的整个区域,即由附近13个县组成的“三角地区联合体”。狭义的“三角研究园”则指南北长8英里,东西宽2英里的专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经过40多年的建设,“三角研究园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它集中了科研和生产优势,吸引了一批像IBM、爱立信、杜邦这样的大公司和美国环境与健康研究所等国家级研究所,同时带动了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从1985年到1997年这12年中,这个三角地带吸引的投资总额高居全美第一;1994年,这里新创造产值350亿美元,占整个北卡州的21%,并被评为全球十大居住环境最佳地区之一。

除了上述三家举世闻名的科技工业园区之外,美国还有一些颇有影响力的科技工业园区,如依托著名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田纳西大学的“田纳西技术走廊”、依托著名的佐治亚理工学院的“亚特兰大高技术园”、由企业组建而成的佛罗里达电子工业带和由奥斯汀市政府全面协调的“奥斯汀高技术中心”,它们亦可分别归入大学组建型、企业组建型和地方政府组建型科技工业园区。

二、英国剑桥模式

19世纪中叶以前的近600年中,英国的大学对社会发展曾起过多种作用,但这些作用没有一项与工业有关。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直到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大学与工业才逐步建立了联系,大学科研职能的获得是在19世纪下半叶的剑桥大学首先实现的。1881年,剑桥大学的达尔文创办了剑桥科学仪器公司,可以说是英国产学研合作的先驱。1896年,以剑桥卡文迪许实验室研究员W.G.Pye命名的Pye公司也随之成立。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围绕剑桥大学逐步形成了科技工业园区,而进入80年代以后,在剑桥地区涌现出了大量的高技术公司,这就是所谓的“剑桥现象”。目前,剑桥大学周围已有1000多家创新型公司,是欧洲最大的高科技工业聚集区。“剑桥现象”的出现是多种因素长期互动的结果,但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剑桥大学是剑桥地区的科技成果、人才、风险投资和房地产的主要源泉。剑桥大学不仅以自己在物理学、计算机技术以及生物科学等方面的研究实力作为剑桥地区高技术公司产生的无可取代的营养量,而且还源源不断地提供高技术公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专门技术。剑桥大学拥有一批造诣较深的学者和举世公认的学科带头人,吸引并培养着大批优秀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进入产业界去创办高技术公司,就可以保证公司的中坚力量具有较高的素质。同时,剑桥大学制定的一些具体政策也对剑桥地区高技术公司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德国 Fraunhofer联合体模式

德国在世界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取得的领先地位,是与它执着追求科技发明、高水平的教育以及高质量的产品紧密相连的。它的成功,有赖于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推行,而Fraunhofer联合体在其中发挥了独特的、富有生命力的作用。Fraunhofer联合体于1949年在德国慕尼黑成立,目的是加速推进应用研究,在“二战”的废墟上重建德国经济。Fraunhofer联合体拥有41个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是微电子和微系统技术、生产和制造技术、数据处理和通信技术、工厂组织和企业管理、新材料开发、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以及与生物工程有关的各种技术。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和政府部门,其中来自企业界的合同主要包括解决具体问题或对新工艺进行评价和引进。Fraunhofer联合体在科研管理上的一个特点是它既与大学有密切的联系,又依靠合同服务于政府和工业界的用户,发挥着桥梁作用。它努力在政府(联邦和州)—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建立基于共同利益而又凭借合约进行联系的牢固纽带,并通过长期规划创造发展的机会。Fraunhofer联合体以其公认的实际应用方面的成就,在德国乃至世界上赢得了崇高的声誉。它的成员获得了各种久负盛名的科学奖励和专利,在技术创新方面居领先地位。

四、日本国立大学模式

日本国立大学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和技术创新潜力,在政府的鼓励下,国立大学逐步形成了多样的合作方式。一是共同研究制度。1983年后,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可以就共同的课题开展合作研究,将国立大学的研究能力和企业的技术能力结合起来,创造出优秀的研究成果。该制度规定,共同研究所产生的发明及专利为国立大学和企业共有。包括共同申请的专利在内,凡与此共同研究有关的国家专利,合作企业可在一定期限内优先使用。二是委托研究制度。这种形式是指企业和政府部门委托国立大学进行某项研究。接受委托的国立大学使用企业提供的经费开展研究,向企业提供科研成果,以此协助企业的研究开发。该制度下所取得的专利是国家专利,委托者可在一定期限内优先使用。三是委托研究员制度。这种制度是指企业的技术人员到国立大学接受研究生水平的指导,把握最新的研究动态。通过提高研究素质和研究能力,使企业未来的研发更具活力。四是教育捐赠的财会制度。日本国立大学属于国家机构,在财政收支方面国家管理很严格,而教育捐赠的财务规定,则为国立大学收纳企业和个人的捐赠,有效开展学术研究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这项制度的具体程序是大学将所得捐赠上缴国库,国家再划拨与捐赠等额的资金返还给大学。国家委托大学对资金进行会计管理,受赠大学可以根据捐赠者的意愿灵活使用,或开展学术活动,或创建研究机构,用途不限。五是共同研究中心。从1987年开始,一些国立大学相继建立“共同研究中心”,作为与产业界合作的窗口,既是共同研究的场所,又是企业人员接受培训的课堂。迄今为止,日本全国己有52所国立大学设立了“共同研究中心”。

五、韩国模式

韩国在国家研究开发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高等教育改革体系中,把产学研合作作为推进技术创新的有效方式。韩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侧重于发挥各方优势,并以共同研究为主,具体有以下几种组织形式:一是产学研共同研究体。该研究体承担国家研究开发计划,通过政府提供经费,以公开招标的方式,促使产、学、研三方合作。二是委托开发研究。企业确定研究开发内容,通过合同形式委托大学或研究院所进行研究。在利益分配方面,学研方可获利润的10%~40%。三是产业技术研究组合。企业与企业之间鉴于技术联盟的需求建立会员制研究团体进行正式合作,而与大学和研究院所进行非正式的技术开发合作。四是产学研合作研究中心。政府划出一定的区域并实施优惠政策,以大学作为基地,企业作为会员,集资建立中心。中心由大学和会员单位的研究实验楼组成,双方人员共享中心的实验设备。这种紧密的合作方式充分利用了各自的优势和资源,实现了效用的最大化。五是建立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各方在园区融为一体,进行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六是参与国外产学研合作。为获取最新的科技信息,利用国外先进的研究设备和人才,韩国的企业积极在国外设立研究机构,与国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创新。

六、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启示

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也会有所不同,但这些国家在探讨产学研合作模式方面的一些共同认识和成功经验,无疑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1.按合作的紧密程度,产学研合作模式可划分为四类,每一类适用于不同的合作阶段

通过对主要发达国家各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的考察发现,其基本合作模式可以分为技术转让型、委托研究型、联合开发型和共建实体型四类。产学研合作的历史和现实表明,这四类基本模式既反映了产学研各方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技术转让型→委托研究型→联合开发型→共建实体型),又体现了技术创新的实现程度(从合作初期以技术转让为主到后期主要谋求共建实体全程介入共同发展)。

2.按合作的动力机制,产学研合作模式可划分为三类,每一类反映合作方不同的利益诉求

成功的产学研合作离不开对合作的需求,这是动力机制问题。从这个角度去总结产学研合作模式,可分成由内部利益驱动的自发型合作、由外力推动下的政府计划型合作以及自发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混合型合作三种模式。实际上,内部驱动和外力推动两者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在很多情况下,两者是同时起作用并且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

3.按合作的管理体制,产学研合作模式包括单一管理型和多元参与型,后者更具优势

各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尽管形式各样,但从整体上不外乎两种类型,即单一管理型和多元参与管理型。前者可细分为政府管理型和大学管理型,后者则可细分为董事会管理型和基金会管理型。这几种管理体制各有优势,但比较起来,多元参与管理型模式能使产学研三方更协调,使责权利三方更统一。因此,多元参与管理的产学研模式更可取。4.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不应追求“最优”,而应追求“最合适”

可供选择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是多种多样的,而模式的选择是否合适应该主要考虑是否便于完成既定的目标,合适的标准是双方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力,合作成果应既能体现学术价值,又能创造经济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可将众多模式分为优势依托合作型和优势互补合作型,不管是采用哪种类型的合作,认真选择合作项目是能否成功的关键,而学术界和企业界的相互理解、达成共识,特别是选好合作伙伴,则是合作成功的有力保证。

5.无论何种产学研合作模式,合作效果的取得都必须最终落实到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

不管是哪种合作模式,最终都要落实到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去,而许多创新是需要通过创业来实现的。因此,如何将企业家精神融铸于产学研合作之中,也是产学研合作成败的一个关键。倡导企业家精神,形成浓厚的创业文化,对于产学研模式的有效运行,变“知本”为“资本”,是不可或缺的。

第四篇:国外艺术品基金运作模式与业绩评估

国外艺术品基金运作模式与业绩评估

作者:马健 2010-11-09 11:10:20 来源:《美术观察》

所谓艺术品投资基金,是指根据风险共担和收益共享的基本原则,将投资者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由基金托管人托管,由基金管理人运作,以艺术品投资组合的方式进行投资和独立核算,以获得投资收益的艺术品理财服务。艺术品投资基金的主要特点是独立托管、专业管理、组合投资、独立核算、风险共担和收益共享。近年来,艺术品投资基金开始悄然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人都认为,艺术品投资基金的前景值得期待。这是因为,一方面,艺术品投资基金可以把众多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并且通过艺术品投资组合,尽可能地控制风险,增加收益;另一方面,艺术品投资基金的管理人员要么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要么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由这些专业人士管理艺术品投资基金,应该可以大大降低自己的运作成本和投资风险。

根据发行方式的不同,艺术品投资基金可以分为私募基金(PrivatelyOffered fundfund)和公募基金(PublicofferingofFund)。所谓私募基金,是指以非公开方式向社会特定公众发行受益凭证,以便募集资金的投资基金。具体来说,既可以通过签订委托投资合同的方式组建契约型投资基金,也可以通过共同出资人股成立股份公司的方式组建公司型投资基金。所谓公募基金,则是指以公开方式向社会不特定公众发行受益凭证,以便募集资金的投资基金。与私募基金不同,公募基金需要在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下,定期向投资者披露相关信息,运作比较规范,信息相对透明。根据运作方式的不同,艺术品投资基金还可以分为封闭式基金(Closed一end Fund)和开放式基金(Opened一endFund)。所谓封闭式基金,是指经核准的基金份额总额在基金合同期限内固定不变,基金份额可以在依法设立的交易场所交易,但基金份额持有人不得申请赎回的基金。所谓开放式基金,则是指基金份额总额不固定,基金份额可以在基金合同约定的时间和场所申购或者赎回的基金。总的来看,目前国外艺术品投资基金的运作模式主要有三种:艺术品组合投资模式、艺术家信托投资模式和艺术品对冲投资模式。

一、艺术品组合投资模式

就国外艺术品投资基金的现状来说,包括美国艺术基金(AmericanArtFund)和中国投资基金(ChinaInvestmentFund)在内的许多艺术品投资基金都以5一10年为投资周期。其收费方式通常是收取占投资总额1.5%一5%不等的管理费用,如果年收益率超过6%,再另外从超额利润中收取20%的分红。具体来说,这些艺术品投资基金的投资范围也各不相同。例如,英国美术管理服务有限公司(FineArtManagementservicesLtd.)执行总裁霍夫曼(Hoffman)管理的美术基金将投资范围锁定在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和印象派艺术这四个领域,其投资比重分别为30%一35%、15%一20%、35%一50%和15%一20%。2004年,英国美术管理服务有限公司从巧个国家的投资者手中募集了约3.5亿美元,个人投资者初始投人资金的门槛为25万美元。自美术基金成立以来,美术基金的年平均投资收益率高达58%。在经过了最初的3年锁定期后,投资者就可以在市场上自

由买卖基金份额。在随后的3一7年时间里,美术基金将向投资者提供每年10%一巧%不等的年复合投资收益。美术基金向投资者收取0.25%的认购费和2%的管理费。在基金解封以后,当年平均投资收益率超过6%时,美术基金还能提取一定比例的分红。这些艺术品投资基金的投资手法更是大相径庭。最具特色的当数美国菲门乌德艺术品投资基金(FernwoodArtInvestments)菲门乌德艺术品投资基金的旗下拥有两大基金,各以1亿美元为募集目标。其中的一个基金以每2年为一个投资周期,接受投资者的委托从事艺术品投资;另一个基金则以50%的资金购买艺术品,另外50%的资金则用于提升这些艺术品的知名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抬高这些艺术品的价位。

二、艺术家信托投资模式

除上述直接针对艺术品的艺术品投资基金以外,还有一类直接针对艺术家的艺术品投资基金,例如美国的艺术家共同信托(ArtistPensionTrust)和艺术经纪人基金(ArtDeale:Fund)。当然,在这类艺术品投资基金中,最有创意的还属艺术家共同信托。艺术家共同信托是世界上第一家专门针对新生代艺术家和著名艺术家,以“以物代币”为特征的中长期信托投资计划。艺术家共同信托由总部设在纽约的共同艺术公司(MutualArt)创办,现已建立纽约、洛杉矶、伦敦、柏林、北京、墨西哥城、圣保罗、孟买、曼谷、伊斯坦布尔共10个信托中心。每个信托中心都会通过自己的艺术家遴选委员会精心挑选本地区的250名艺术家,成立本地区的艺术家共同信托。艺术家共同信托参考了社会保险的运作模式,将艺术与金融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艺术家共同信托的投资者(参与者)是艺术家,但艺术家共同信托需要艺术家提供的并非资金,而是作品。在加人艺术家共同信托的20年中,艺术家每年都要向艺术家共同信托提供1件自己的作品,然而,艺术家共同信托并不支付现金购买这些作品,艺术家仍然拥有这些作品的所有权,只是把这些作品的经营权委托给了艺术家共同信托。艺术家共同信托的专家团队具体负责这些作品的销售。按照他们的信托投资计划,准备在10年以后才将这些作品推向市场,但销售时机将视艺术品市场的具体情况而定,以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的目标。当艺术家提供给艺术家共同信托的某件作品被销售以后,艺术家本人将获得销售收人的40%,另外的40%将划入艺术家共同信托的集体公积金账户,剩下的20%则作为艺术家共同信托的管理费用【4:4:2】。每一位参与艺术家共同信托的艺术家都可以从集体公积金账户中分享一份均等的投资收益。艺术家共同信托的优势在于:第一,艺术家既可以获得当期收人,又可以分享未来的收益;第二,艺术家可以通过投资组合来规避自己作品的市场风险;第三,艺术家共同信托可以最大程度地整合资源,高效运作。

三、艺术品对冲投资模式

值得一提的艺术品投资基金还有英国美术投资咨询公司(ArtisticInvestmentAdviserS)推出的世界上第一支艺术品对冲基金—艺术交易基金(ArtTradingFund)。据艺术交易基金的创始人之一威廉姆斯(Williams)介绍,“艺术品交易基金已经与10位成名的艺术家签订了协议,专门为其创作作品,基金有权利优先购买这些艺术家的作品,预计基金1/3的收益将来自这些在世艺术家。余下的收益则来自于一般的艺术品买卖,印象派、后印象派、现代以及当代艺术

都会有所涉及,且油画、素描、水彩和雕塑等多种形式亦包括其中,选择范围极为宽泛。”当然,艺术交易基金的最大特色还在于它采用对冲的方式来规避艺术品投资风险。艺术交易基金从证券市场上选择那些与艺术品市场关系密切的股票,例如苏富比公司(sotheby’s)或者历峰集团(Richemont)之类的奢侈品公司,并买下这些股票的看跌期权(PutOPtions)。这样的话,如果艺术品市场下跌,这些股票也会下跌,艺术交易基金则可以将这些股票以期权限定的价格卖出,从而使艺术品跌价的风险得到对冲。虽然这种做法还算不上真正的对冲基金,因为苏富比拍卖公司的股票走势并非完全与艺术品市场走势同步。苏富比拍卖公司股票价格的下跌很可能是由于非艺术品市场因素,例如整个证券市场的下跌或者苏富比拍卖公司本身的经营问题。但不管怎样,艺术交易基金通过对冲交易规避艺术品投资风险的思路,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据威廉姆斯透露,艺术交易基金的长期计划是开发一种类似于道·琼斯指数(DowJonesIndexes)的艺术品指数,分别反映艺术品市场上不同板块的走势情况。在此基础上,投资者可以进行对冲交易,规避投资风险。作为一种衍生工具基金,艺术品对冲基金的出现,不仅增加了一种新的艺术品投资渠道和风险规避方式,而且体现了艺术品金融化趋势的新方向。

四、投资基金的业绩评估

由于很多艺术品投资基金都才刚刚起步,因此,他们的投资业绩实际上大都还仅仅停留在“预期”的层面上。举例来说,美术基金(FineArtFund)的预期平均年收益率为10%一15%,荷兰银行(ABN一AMRO)旗下的中国基金的预期平均年收益率为12%一15%,艺术经纪人基金(ArtDealersFund)的预期平均年收益率为10%一12%,格雷厄姆基金(GrahamArader)的预期总收益率为10年获得400%的利润。显而易见,想要对国外艺术品投资基金的投资业绩进行全面而准确地评估并非易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不妨回头看看多年来一直被艺术界、收藏界、投资界和新闻界津津乐道的艺术品投资基金的最成功案例—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BritishRailPensionsFund)的艺术品投资业绩。

1970年代中期,英国经济不太景气,为了进一步分散风险,负责保管英国铁路局员工退休金的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以基金会每年可支配的总流动资金的5%为限(相当于500万英磅)投资在艺术品上。将英国铁路局员工的退休金投入艺术品市场的构想来自于统计学专家列文(Lewin)。列文发现,19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分别带来了为期3年的经济萧条和为期1.5年的经济衰退。以英国为例,1974年的通货膨胀率高达27%。在这种情况下,他认为:“应该选择艺术品作为投资工具,因为它最为稳妥、最能赚钱。”为了验证他的这个猜测,列文针对1920一1970年的英国艺术品市场展开了全面的统计研究。根据他的不完全统计,仅仅是1974年,英国艺术品市场的总成交额就高达10亿英镑,而且,“只有织棉、古代兵器和甲青的价格上涨速度追不上通货膨胀的上涨速度。”在此基础上,他建议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从每年可支配的总流动资金中,拨出3%以投资组合的方式进行艺术品投资,投资周期为25年左右。列文需要一位艺术品市场专家协助他的工作,于是,他找到了苏富比拍卖公司。时任董事长的威尔森(wilson)立刻答应鼎力相助,并委派曾经参与苏富比年鉴《艺术品大拍卖》(ArtatAuction)编辑工作的艾德尔斯坦(Edelstein)负责打理和保管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的艺术品。另一位统计学专家斯通弗罗斯特(stonefrost)则负责督导

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的整个艺术品投资计划。对干这项艺术品投资计划,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的监督非常严格。艾德尔斯坦提出的每一项购买计划,都必须附上艺术品的清晰照片和详尽的分析报告,并提交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下属的艺术品委员会进行严格审查。之所以如此,部分原因是由于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的这项艺术品投资计划备受争议。包括国会、工会和新闻界在内的社会各界都对这项艺术品投资计划持批评和怀疑态度。许多人都在置疑,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把钱投人艺术品市场,究竟是不是明智之举?在这种情况下,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以极其谨慎的态度,从1974年底开始先后购进了2232件艺术品。这些艺术品的种类繁多:从古代的珍贵印刷品到印象派的绘画作品,从中国瓷器到唐三彩。总投资额在4000万英镑(约合1亿美元)左右。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原来确定的艺术品投资周期是25年。然而,到了14年后的1988年,他们却宣布准备开始陆续出售艺术品了。

1989年春季,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委托伦敦苏富比拍卖公司举办了一场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艺术品拍卖会,将一批艺术品推向市场,而这批艺术品的表现也不负众望。举例来说,一部希伯莱文的古老版本《圣经》的成交价超过了200万英镑,而当年的买入价为17.9万英镑;一尊唐三彩马的成交价为415万英镑,而当年的买入价为22万英镑;毕沙罗(Pissarro)的一幅肖像画的成交价为132万英镑,而当年的买入价为33万英镑;莫奈(Monet)的一幅圣母像的成交价为671万英镑,而当年的买入价为25.3万英镑;马蒂斯(Matisse)的一座青铜像《两个女黑人》的成交价为176万英镑,而当年的买人价为58240英镑。在该场拍卖会上,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总共出售了25件艺术品:当年以340万英镑买进,此时以3520万英镑卖出,平均年收益率为20.1%,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平均年收益率则为11.9%。同年5月16日,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又在香港举办了一场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中国瓷器专场拍卖会。该场拍卖会共上拍了100多件艺术品,总估价为5500万港元,总成交额则接近1亿港元。其中,一件明代洪武年间的釉里红大碗,估价为600一800万港元,成交价高达2035万港元;另一件南宋官窑青瓷更是拍到了2200万港元,创下了当时中国瓷器拍卖价格的最高成交纪录。

显而易见,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的这个决策是非常明智的。1974年,他们趁着艺术品投资的大好时机,进人艺术品市场。1986一1989年是艺术品市场有史以来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1989年更是艺术品市场最景气一年。在这个时候把艺术品脱手,而不是死死抱住“长期投资”或者“25年”的教条不放,显然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为什么这样说呢?2004年,在伯罕斯(Bonhams)拍卖公司举办的一场拍卖会上,一盏古罗马时期的玻璃油灯以260万英镑的成交价格创下了有史以来玻璃制品拍卖价格的最高成交纪录。1979年,这盏玻璃油灯被安德鲁(Andrew)以52万英镑的价格售出。9年之后的1988年,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以210万英镑的价格将这盏玻璃油灯转让。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的明智之处:他们选择了其升值周期中收益最高的时段果断出手—使得这盏玻璃油灯在9年之间价格就翻了两番之多!而在他们卖出以后的16年间,这盏玻璃油灯的价格总共才上涨了24%。

事实上,在收藏界与新闻界津津乐道、乐干引用的这些良好业绩背后,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的艺术品投资组合的平均年收益率实际上并不算高,约为13.1%。

由此可见,在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投资的艺术品中,有不少艺术品的收益率都远远低于平均值,有的甚至还出现了大幅度亏损。举例来说,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曾经购买了不少来自非洲、大洋州和美洲的部落艺术品。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的人市,虽然导致了这几类艺术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但与此同时,许多收藏者却认为,他们再也买不起这几类艺术品了。更为严重的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陆续抛售自己手中的非洲、大洋州和美洲的部落艺术品,并且打算把资金投入到其他种类的艺术品上。其结果是,这几类艺术品的交易行情很快开始出现衰退迹象,而这种衰退又使得相当一部分收藏者对非洲、大洋州和美洲的部落艺术品望而却步、持币观望。换句话说,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投资的非洲、大洋州和美洲的部落艺术品不仅没有赢利,而且一直在赔钱。但总的看,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的平均年收益率还是达到了令他们满意的水平,只不过远没有部分新闻媒体渲染的那样高而已。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像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那样拥有三位坚持原则、精明能干的投资专家和一支如履薄冰、兢兢业业的管理团队,并且果断地把握住了最佳的人市和抛售时机,也只获得了13.1%的平均年收益率。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相信,这些刚刚创立的艺术品投资基金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10%以上的平均年收益率呢?

第五篇:国外物流平台发展模式

1.Transwork模式

Transwork采取的模式仅是信息撮合的模式,选取大型的生产企业,比如建材、造纸、钢铁等,进行公开招标,寻找合适的承运人,并通过信用机制对承运人进行评价约束。每成交一担货物收取5美元的中介费,每年物流收入1000万美元左右。

2.Getloaded模式

Getloaded采用的是货运配载平台模式,采取会员制管理,通过信息撮合的模式来创造利润,每年收入近1000万美元,其中利润超过400万美元。

3.TransCore模式

TransCore公司自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物流货运信息的运营和管理,TransCore的平台有两个部分,是信息撮合和系统租赁相结合的模式,就是当前比较先进的基于SAAS的公共服务模式。信息撮合是指物流公共信息系统部分,根据托运人的发货需求对相应的承运人进行公开招标,并对招标的承运人的执行情况进行等级评价,通过信用机制约束承运人。系统租赁是指向中小物流企业提供通用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帮助没有开发能力和资金实力的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以整合社会资源。信息撮合和系统租赁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既能保证物流交易的正常进行,又能使企业持续盈利。TransCore每年物流收入7000万美元左右。

4.Landstar模式

Landstar通过自身的信息平台整合了大批货代,这些货代通常年收入都在200-1000万美元之间,Lanstar通过区域代理发展客户,同时采用紧密型挂靠车辆的管理办法控制车辆资源,以其自身的IT实力和资金垫付实力保证业务的正常运转。在托运人下达运输指令时,通过信息平台寻找合适的代理商,促成物流运输交易的完成。LandStar通过这种运作模式每年收入26亿美元左右。

下载国外高等教育评估模式发展研究方向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外高等教育评估模式发展研究方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民银行内审质量评估模式研究

    人民银行内审质量评估模式研究 2013年03月04日 16:10 来源: 金融时报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决定着内部审计的公信力,影响着内部审计的地位和作用。内审质量评估是促进内......

    国内外P2P的发展模式及方向

    专业投资理财网站 www.xiexiebang.com 国内外P2P的发展模式及方向 网贷,又称P2P网络借款。(P2P的英文全称是:peer to peer;“个人对个人”的意思)P2P起源于英国,随后发展到美国......

    医养结合~~国外发展研究现状

    目录 一. 医养结合的内涵: ......................................................................................................... 1 (一)定义 ............................

    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研究状况:一些国内外学者早就对观光农业生态园的规划作出了研究。曾早在19世纪法国学者Noel就指出,可以把旅游业看成是农村就业的主要途径,并认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是,消除......

    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启示[最终版]

    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启示 日期:2010-10-22来源:《环境保护》2010年08期 刘渝 杜江 国外循环农业的典型模式 “再利用、减量化、资源化”原则是循环经济的“3R”原则,属于过......

    国外教学模式简介

    国内外教学模式简介 一、教学模式的历史与发展 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每个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只不过这里有一个你采取的存......

    国外农业产业化模式

    国外农业产业化模式国外农业产业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逐步形成的。在农业产业化的浪潮中,各国的发展模式多种多样,北美、欧洲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作物、畜牧、水产、林......

    国外医疗模式(5篇)

    医疗保险除了国内的基本模式之外,国际医疗保险的发展历史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各国形成独具特色的保险模式,并已日趋成熟与规范, 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