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筑室内与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素质及能力培养
建筑室内与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素质及能力培养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艺术设计系副主任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辛艺峰
从建筑室内与环境艺术设计涉及的专业范畴来看,它是一门建立在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新兴边缘性学科,其设计的对象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层面,是一个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密切关系的艺术设计研究领域,其任务主要包括对整个人类生存和生活相关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及社会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为此对其室内与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素质及能力的培养也就显得至关重要,尤其是面对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怎样立足未来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室内及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需要,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则是面向新世纪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必须面对与思考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1.素质的理念及其建筑室内与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意义
所谓素质,即指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形成的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它是能够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外化为个体的一种行为表现。素质教育,就高等教育来说,就是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人才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具体地说,素质教育应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及专业技术业务素质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是方向、是先导,应放在首位,文化素质是基础,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是条件,专业技术业务素质是本领。要实现素质教育,有两个最关键的环节必须首先建立起来,那就是必须构建一个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体系;另一个就是要建立起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监督、引导和评估制度。否则,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对人才的合格培养水准,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这是我们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弄清的关键问题,切不可等闲视之。
而从相关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能力培养来看,历经十多年艰难征程成长起来的我国室内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在世纪之交我国城市建设突飞猛进的今天,正成为一门发展前景广阔、社会急需与独具个性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门类,并必将在走向新世纪的环境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中为我国的城市建设事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对未来人才的素质与能力培养的探讨,就显得意义深远了。
2.建筑室内与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我们知道,作为一个合格的建筑室内与环境艺术设计师来说,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基本上都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因此对这类设计人才的培养,更应在素质与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上多下功夫。然而作为一个面对现代社会与市场激烈竞争的合格设计人才来说,所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德、识、才、学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德”,主要指设计人才应具有明确的政治观、道德观、人生观、事业观、民族自尊观、自信观与正义感等;“识”即为见识,指设计人才应对事物的发展能够看到非常深远,并具有科学预见的能力;“才”则指才能,指设计人掌握的专业能力与实际操作技能等;“学”是指设计人才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学识,从而建构起自己的智能构架与系统。通俗地讲,从现代社会与市场所需要的合格设计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来看,作为一个合格的设计人才,首先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与献身精神;其次设计思路应非常开阔,具备超前意识;其三必须具有创造性的设计思维与实现创造的实际操作及表达的能力;其四应有较宽的知识面,且能成为一专多能的“博才”。
基于建筑室内及环境艺术专业设计人才培养在素质教育方面所确立出来的这种目标,结合当前经济建设给整个国家带来的种种变化,尤其是高新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新科技、新结构、新材料与新工艺的不断涌现,CAD的普及,都促使我们传统的设计教育培养模式被迅速地打破,迫切需要我们的设计教育在观念、内容和方法上做出重大的调整与改进,以适应社会与市场对专业设计人才培养的需要。依据我们多年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学体会,以及对未来与设计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综合分析和预测,我们认为作为一个高素质且能适应社会需要的环境艺术专业设计人才来说,必须具有这样的专业素质与设计能力。
2.1 设计构思方面的创造与思维能力
建筑室内及环境艺术设计创造的关键在于构思,因此构思是其设计创作的灵魂。作为一个合格的环境艺术设计师,要养成勤于构思的良好习惯,并能在创造方案时,为了获得一个良好的设计构思而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
针对环境艺术及相关专业各种不同的设计对象,具体来说通过几年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这样几个方面的构思方法。其一,进行专业设计对象的构思,应能把握“由外到内”和“由内到外”地进行构思的方法,使其设计对象的外因(基地环境、现场条件、空间布局)与其内因(使用功能、技术、经济、美观要求等)能有机结合,并能在繁杂的设计关系中,能化不利的制约条件为有利的构思契机,从而激发出设计创作的火花;其二,能从环境艺术设计对象的立体形态研究开始,运用“加”与“减”的方法来展开体型上的构思;其三能够运用历史的、民族的、地方的建筑形态和文化特征,对其设计对象进行“历史文脉”与“文化意境”方面的构思;其四,能从结构带来的空间形象及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以及技术特征来进行设计构思;最后,还能利用设计艺术形式美的创作规律,从艺术构图规律和构成法则来展开设计,以创造出崭新的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环境艺术设计形象。
而思维是设计创造的源泉与基础,作为设计人才一旦学习和掌握了设计的多种思维方法,在设计过程中同样能增加其设计的悟性,启迪自己的设计思路,直至创造出设计精品来。由此可见在设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对其进行创造性思维方面的开发与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而作为设计创造思维的培养,一方面在于训练学生多想出智慧,这是因为人脑智力开发的潜力极大,若勤于思索就会思路敏捷、视野开阔、构思奇特、方案多变;另一方面在训练中要强调学生学会变换观察角度来进行设计构思,以达到“曲径通幽”及“柳暗花明”的效果。可见,对环境艺术专业设计人才创造性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在更深层次上提高设计人才综合素质与能力所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
2.2 环境空间方面的认识能力
在建筑室内及环境艺术设计中,空间是其设计的本质与主体。作为一个合格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在几年的设计学习中,一定要掌握从环境空间设计入手的艺术设计方法,由浅入深地了解与把握其设计的规律与手法,使之表达的设计对象,能成为名符其实的环境空间艺术设计作品,而不至于使设计对象的表达语言被异化。从这一点来说,每一个设计师都必须明确其所表现的所有内涵都是围绕环境空间艺术设计来展开的。
2.3 形象塑造方面的观察能力
人类都生活在不同类型的建筑所限定的空间场所之中,而环境艺术设计师是依靠形象来塑造空间的,为此作为一个合格的专业设计人才,对环境空间中各种类型的形象都应具有敏锐的分析与观察能力,以及良好的记忆能力,这也是作为环境艺术设计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所以帮助设计师记忆形象,也就成了其训练的一种基本技能。
2.4 设计信息方面的筛选能力
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与资料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空间。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专业设计人才来说,准确及善于发现信息、选取信息并为自己所用,已成为当今世界合格人才立足现代社会必备的能力。而善用与选取则建立在日积月累的大量积累与获取信息及知识的基础之上,所以勤于阅读与收集信息资料,无疑是设计人才成长的又一项基本的技能训练内容。
2.5 设计意图的表达能力
作为建筑室内及环境艺术专业的设计人才,在设计构思确立下来后,即要寻求能体现设计意图的表达来进行设计表现。这种能够运用自如的设计意图的表达能力,在于平时学习过程中的反复磨练与积存,需要平时的切题筛选。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必须具有能用“图示语言”来娴熟地表达设计构思意图的能力。这样在几年的学习中,就需要熟练掌握徒手画、工具画、渲染图与CAD绘图,以及制作设计模型等方面的设计意图表达技能,并且能够较好地掌握设计艺术的形式美学规律,以创造与成功地表达出设计师心灵中美好的艺术形象。
2.6 设计方案的鉴别能力
作为合格的建筑室内及环境艺术设计人才,还必须通过长期的努力,训练出一双具有审美鉴赏能
力的眼睛来。而这双具有审美鉴赏能力的眼睛,是建立在长期的分析与比较以及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基础之上的。它也是展示设计人才艺术水准、格调高低的主要内容之一,更是评价设计人才合格的一个重要依据。
除此之外,在建筑室内与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师往往处于整个专业设计中的龙头地位,它要协调与带动许多相关专业的诸多技术设计人员,共同协力才能完成好所担负的设计任务。为此作为一个合格环境艺术的设计人才,必须具备全盘指挥的能力、组织能力与协调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同甲方、审批单位、施工单位及其各级领导交往的能力,以便使对方了解自己的设计意图,并获得各个方面的支持,最终实现自己的设计意图。
由此可见,作为一个合格的建筑室内与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还有很多,并且要完成一个合格设计人才的培养仅靠学校中短短几年的培养与训练是不够的。因此面对社会与市场的各种需求,设计人才能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我们的教育从过去的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的根本原因。
3.对未来我国建筑室内与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的思考
世纪之交,我国的经济建设也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转型时期,而市场经济的汹涌大潮无疑给我们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新的情况在不断地出现,诸如学生培养机制的转换,招生制度的改革,专业教育的评估及将要进行的相关设计师资格考试等,都给走向新世纪的建筑内外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提出更大的挑战。尤其是素质教育及能力培养观念的提出,更加促使我们必须对面向未来的设计教育作出根本性的转变,归纳起来看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走向未来的建筑室内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以迎接市场的需求与挑战。同时还需充分认识到,挑战即是机遇,要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探索与建立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发展需要的素质教育和人才能力培养的系统。这不仅要建立起新的艺术设计教育标准体系,还需建立起新的教育管理体制与保障机制,以使教学改革得以顺利地进行。
其次,要转变教学观念,要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作为教学发展的方向。为此在建筑内外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必须实现这样几个大的转变。即由过去比较封闭的办学模式向开放型办学模式转变,与社会接轨,与市场需求接轨;由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中心向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方向转变,以形成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设计教学新形式。作为环境艺术与室内设计专业更应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在科技、环境、节能、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更新与探索;设计教育还应从过去单一的学科发展向学科群的方向转变,以发展交叉学科与发挥多学科的优势;对学生的培养应由过去重视设计技能和表现技巧的建筑设计教育观,向综合型艺术设计教育,即重视设计技能和表现技巧的培养,加强CAD和环境艺术设计师所承担的各种社会职能的学习方向转变。除此之外,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也应由重知识的传授,逐步转变为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直至个性与素质的培养上来;往日那种熏陶式的设计教学形式也应逐渐向理性与熏陶式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转变。从面将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成能适应多方面需要的设计、科研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设计人才。
其三,面向未来的建筑室内与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在其专业设计所涉及到的范围应更为广泛,围绕着城市与建筑环境,可说是大到大地与城市环境景观,小到一个居住区与街道的标志导向牌设计,都将是环境艺术设计师所要面对的工作。由此可见,这必将对室内与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素质及能力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以适应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实际需要。并且在室内与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中,应更多地指导学生怎样去思考、怎样去学习、怎样自己提出问题与回答问题,以促使学生明确在人生道路的每一步上,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quot;良师授以则,拙师授以法"。学习能力和责任感是拓展其他能力的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了学习能力和责任感,才能够不断吸取新知识,不断学到新本领,也才能为社会负责、为大众服务。
毫无疑问,加强未来建筑室内与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所应采取的措施与方法是多方面的。随着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我们对室内与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素质及能力培养认识的提高,我们的建筑室内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必将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合格的设计与建设人才来。
第二篇:室内环境设计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室内环境设计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1.环境空间方面的认识能力在会所装修计中,空间是其装修设计的本质与主体。作为一个合格的会所室内环境装修设计人才,在几年的设计学习中,一定要掌握从环境空间设计人手的艺术设计方法,由浅人深地了解与把握其装修设计的规律与手法,使之表达的装修设计对象,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环境空间艺术装修设计作品,而不至于使装修设计对象的表达语言被异化。从这一点来说,每一个设计师都必须明确其所表现的所有内涵都是围绕环境空间艺术装修设计来展开的。
2.形象塑造方面的观察能力人类都是生活在不同类型的会所装修设计所限定的空间场所之中,室内环境装修设计人才是依靠形象来塑造空间的。为此作为一个合格的专业设计人才,对环境空间中各种类型的形象都应具有敏锐的分析与观察能力,以及良好的记忆能力,并能掌握现代摄录工具的使用方法,以便为设计师记忆各种形象资料提供帮助。23.装修设计信息方面的筛选能力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与资料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空间。因此能够准确及善于发现信息、选取信息并为自己所用,已成为当今世界合格人才立足现代社会必备的能力。善用与选取信息的能力是建立在日积月累和大量获取信息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勤于阅读与收集信息资料,无疑是设计人才成长的又一项基本技能训练内容。34.设计意图的表达能力作为室内环境专业的会所装修设计人才,在装修设计构思确立下来后,即要寻求能体现装修设计意图的表达方式来进行设计表现。这种能够运用自如的装修设计意图的表达能力,在于平时学习过程中的反复磨炼与积存。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必须具有能用“图示语言”来娴熟表达装修设计构思意图的能力。这样在几年的学习中,就需要熟练掌握徒手画、工具画、渲染图与CAD绘图,以及制作装修设计模型等方面的设计意图表达技能,并且能够较好地掌握装修设计艺术的形式美学规律,以便能够成功地表达出设计师心灵中美好的艺术形象。
45.装修设计方案的鉴别能力作为合格的室内环境装修设计人才,还必须
a9k4c www.xiexiebang.com
通过长期的努力,训练出一双具有审美鉴赏能力的眼睛来。而这双具有审美鉴赏能力的眼睛,是建立在长期的分析与比较以及较高的审美鉴别、欣赏能力培养基础上的。它也是展示设计人才艺术水准、格调高低的主要内容之一,更是评价会所装修设计人才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依据。除此之外,在会所装修设计中,设计师往往处于整个专业装修设计中的龙头地位,要协调与带动相关专业的诸多技术设计人员,共同合作完成好所担负的设计任务。为此作为一个合格的环境艺术装修设计人才,必须具备全盘指挥的能力、组织能力与协调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同甲方、审批单位、施工单位及其各级领导交往的能力,使对方了解设计师的装修设计意图,并能获得各个方面的支持,以最终实现自己的设计意图。此外,作为一个合格的室内环境装修设计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还有很多,并且仅靠学校中短短几年的培养与训练是不够的。因此面对社会与市场的各种需求,会所装修设计人才能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我们的教育从过去的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的根本原因。
a9k4c 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环境科学创新人才能力培养论文
1.环境类专业人应具有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决定了人才素质的基本成分,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和人文、心理素养;掌握环境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环境保护应用研究、环境管理与规划设计、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污染治理的初步能力;掌握国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法规;了解环境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状况;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阅的基本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较好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和应用能力。
2.人才培养模式
2.1人才培养目标
陕西理工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科学素养、具有较系统的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科学研究基本训练,具备一定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管理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从事环境保护应用研究、规划设计、环境管理、环境监测与评价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2.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思想
为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构建具有陕西理工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本科教育基础性原则,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加强技能训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原则,优化培养模式、加强专业特色建设的原则,注重个性发展、综合培养能力的原则。实现培养目标,积极吸收高等教育在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改革的最新成果,并结合本专业的特色与自身办学优势,根据经济、社会、科技和人才市场需求,按照“加强基础,突出特色,强化实践,面向应用;提高素质,注重创新”的原则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努力构建“合格+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有机结合的培养体系,形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2.3科学合理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设置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所在。培养模式的创新,最终要落实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发展上。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各种教学环节的安排,必须服从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于环境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主要是按照“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和多种学科复合的特色教育培养模式”的全新教育理念,建立前期按二级学科门类培养的宽口径学科基础平台,后期按专业方向形成课群(课程模块),并构建“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2],同时加强外语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强化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2.3.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是根据我校本科教学总体培养目标定位而设置的基础教学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必修课程和素质教育选修课。通识教育课着重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认识社会、了解历史、掌握工具提供多种思维方法和多方面的教育。公共基础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大学体育、军事训练、大学语文、大学数学等课程,为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历史、学习技能、打下专业学习基础等提供平台。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艺术体育类、教育类、网络类七大类公共选修课程,面向全校开设,通过理、工、经、管、文、法、艺术等相互渗透,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课主要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要选修不少于7学分的素质教育课程。
2.3.2学科平台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着重于建立宽厚的学科知识基础,拓宽知识面,奠定学生学业发展的基础。学科平台课程包括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和学科(专业)基础选修课。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开设大学物理、高等数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环境化学等。学科(专业)基础选修课主要根据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特点开设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课程,要求学生选修至少12学分。
2.3.3专业平台课程
专业平台课程重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相关的课内实践教学环节。根据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优势与特色,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课程群。专业必修课是指专业主干课课程,开设环境学、环境流体力学、生态学、环境微生物、环境质量、环境监测等课程。专业选修课是指按专业特色或合理知识结构设置的课程。为了拓宽学生毕业后就业和深造的方向,使其能够在偏工科的岗位上也能够胜任工作,在一些专业考试中也能很好的适应例如环保工程师、环评工程师。环境科学专业选修课程工程类课程设置,跟踪学科前沿,纳入本学科最先进的思想方法和内容,为继续深造的学生强化专业素养和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贴近社会实际,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特点。主要设置了环境信息系统、环境毒理学、环境工程设计、能源与环境、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等。学生需任选5门课修够6学分。
2.3.4专业模块课程
专业模块课程是对专业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同时也体现了专业特色和就业方向。本校环境科学专业有环境监测与评价和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两个专业方向即两大模块,学生大三开始选择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选择决定开设哪个模块的课程。每个专业模块中又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在专业模块课的设置中充分体现学生按照自己对方向的兴趣和需要来决定所要上的课程。因为在每个模块的必修课只有2-3门,而选修课有10门,两个方向在选修课安排上也体现出各自的特点。环境监测与评价方向必修课程包括环境工程学、环境仪器分析、环境工程实验,选修课包括环境规划与管路、环境资源经济学、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室内环境监测与治理、环评导则与标准、安全生产与环境、环保设备基础、环评案例分析。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方向开设有了城市供水与管网、环境工程技术经济学、环境化工技术与应用、环境工程施工、环工原理与设备等课程。
2.3.5实践教学
按照我校“注重基础,强化训练,加强综合,培养能力”的基本原则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环境科学专业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需要,实践环节按照学生基本技能培养、专业技能培养和综合技能训练三个能力培养层次贯穿整个教学平台。基本技能培养主要指学科基础实验,例如大学物理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专业基本实验技能培训等。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培养包括专业实验、专业实习、专业实训和专业调研。专业实验包括专业课程实验如环境监测实验,专业实习包括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专业实训有专业软件实训、专业课程设计,专业调研。学生利用假期调查当地环境状况通过所学专业知识给出分析,并在调查中进行环保知识宣传,使所学知识全面综合利用。综合技能训练包括学生自设计开放实验和毕业论文,自设计开放实验通过学生自己选题查资料设计实验并操作,整理实验数据得出报告论文,当学生有问题可以向指导老师询问,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报告评定学生的实验过程,通过自设计开放实验,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毕业论文是对于整个大学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体现。
3.结束语
为了适应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的要求,培养合格的具有创新能力与深厚科学素养的复合型环保创新人才,构建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势在必行。要根据市场对环境人才的需求,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积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材内容,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和完善教学实践环节,使面向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尽可能多地体现,优化师资结构,根据社会需求不断完善培养计划,在培养质量的控制机制等方面进行改善。
第四篇:保安人员的素质及能力培养
保安人员的素质及能力培养
一保安人员的政治素质
我国保安服务公司的社会主义企业性质,决定了其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政治觉悟。因为,保安工作经常同违法犯罪分子打交道,这项工作法律性强、政策性强,没有一定的政治素质,难以胜任。我们认为,作为一个保安人员起码应具备以下一些方面的政治素质:
(一)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我们知道,我国保安服务公司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特殊企业。这一企业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所经营的业务是向社会提供安全服务,在客观上是代替公安机关行使维护社会治安的职能。因此,这支队伍如果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者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者,就不可能干好这项工作。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党经过几年的浴血奋战,与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或建立的我们国家的根本制度,是历史作出的必然选择。我国的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只有社会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可以说,在我国没有社会主义制度,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更不会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必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者。另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是对每个中国公民的起码要求,中有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才能有决心有信心保卫祖国。所以,作为保安人员一定要成为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忠诚卫士和排头兵。
(二)拥护四项基本原则,热爱保安事业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大厦的四根擎天柱,所以“四项基本原则”已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量实践证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国就团结,就发展,就强盛,就兴旺;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就涣散,就倒退,就削弱,就衰败。因此,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各行各业、各族人民的强烈呼声。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保卫者,必然要坚定地拥护四项基本原则,以确保社会环境的安宁稳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当然,作为一个保安人员,必须热爱保安事业,有献身保安事业的精神,才能干好保安工作,搞好保安服务。否则,即使是干上保安这一行,也会因为不喜欢而不好好干,或中途退出。
(三)忠于人民,热爱生活
作为一名保安人员,只有忠实于人民利益,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要求进步,才能也才会干好保安工作。否则,对人民的利益或事业无所顾忌,对生活丧失信心,就谈不上干好保安工作了。
(四)遵守法纪,廉洁奉公
作为一名保安人员,应具备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令和纪律规定、大公无私、清正清廉、不贪不占、一切为公的良好品德和素质。保安人员决不可忘记保安服务公司是一个特殊企业,它提供的是特殊的安全服务。保安人员在服务中往往握有一定的权力,甚至是较大的权力。因此,保安人员应具有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和品格。
(五)忠于职守,竭诚服务
作为一个保安人员,应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职业理想,讲求职业精神,尽职尽责,认真工作,主动耐心,热情周到地为客户服务,尽最大努力使得顾客满意,出色地完成安全服务任务。具备这一基本素质,不仅是企业制度和工作纪律的要求,而且是一个公民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对于职业要干一行爱一行,对于工作要从一行专一行。要知道“我为人人服务,人人为我服务”的辩证关系和道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思想上树立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恪尽职守,忠诚于保安事业,全心全意地为社会各界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安全服务。
(六)不畏艰险,文明执勤
作为一个保安人员,应具有不怕苦、不怕难、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敢于同一切违法犯罪活动和坏人坏事作斗争。在执行任务中应具有对人民、对群众讲文明、讲礼貌,尊重他人,态度和善,不故意刁难等优良传统和作风,取得社会的信任、人民的支持,把保安工作做得更好。这不仅是保安工作的职业要求,也是一个企业职工理应具备的优良品德和素质。只有在工作中表现出爱憎分明,对敌人恨、对人民亲的阶级感情,才能执好勤、服务好,完成好一切保安工作任务。
二我国保安人员的业务素质
保安人员除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外,还应具有相当的业务素质,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和胜任保安工作。我们认为,作为一个保安人员应具备以下业务素质:
(一)精通保安服务业务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保安服务可以说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行业。据国外资料统计,全世界从事保安职业的人数已远远超过了世界各国警察的总数。既然保安服务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行业,作为保安工作的职业人员,就必须具有专业思想,树立职业理想,精通保安服务业务,成为该行业的专家和内行。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保安服务任务的完成和保安事业的发展。
(二)懂得有关政策和法律
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政策是干好保安工作的斗争武器。作为一个保安人员,不懂得有关法律和政策,就不可能干好保安工作。这些法律主要包括宪法、刑法、民法、诉讼法、经济法;至于政策,主要是国家颁布的有关保安服务工作的文件、命令和规定。作为一个保安人员,也只在懂得这些法律、政策和规定,才能知道在具体的保安服务工作中该怎么办,不该怎么办;怎么办是合法的,怎么办是违法的,怎么办是国家法律和政策所不允许的,从而保证保安工作和保安行为的工作质量和合法性。
(三)熟悉和掌握各种特殊保安技能和本领
从事任何一种工作或专业,都有本行自身的技能、本领和招数。保安工作也是这样,在对付或应付一些特殊局面,完成一些特殊任务时,需要特殊的专业技能。作为一个保安人员必须具有这些技能和素质,如保证安全的原理、保证安全的手段等。
(四)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
保安人员具有广泛的接触社会和各行专业的机会,作为一个保安人员,随时随地都可能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安全服务。如果知识贫乏,孤陋寡闻,就很难适应工作环境,也就搞不好安全服务。因此,作为保安人员,不仅要懂得保安专业基本知识和理论,也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中有知识面宽了,才能搞好安全服务,做好保安工作。
(五)具备良好的观察力、思维力、分析力和记忆力
观察力、思维力、分析力和记忆力属于智力范畴。作为一个保安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智力素质,具有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应付保安服务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复杂局面,也才能够做好保安工作。如果智力低下,智商、智能达不到要求,不但保证不了别人的安全,也难以保证自身的安全,还谈得上什么从事保安职业呢?
(六)会做群众工作
保安工作经常同群众打交道,在群众中执行任务,在群众中守护目标,在群众中进行警卫。即便是安全押运、防火、防盗、防范也处处离不开群众。因此,学会做群众工作,是保安人员业务素质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在事情紧急和关键时刻心里想着群众,事事处处依靠群众,遇事同群众商量,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才能最终搞好安全服务,完成保安任务。
(七)沉着机智,多谋善断
在保安日常活动和工作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紧急状态和情况。作为保安人员,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既冷静又果断地恰当处理。对事故突变、情况险急的形势,来不及救援时,就要既有胆又有谋,既有勇又有智,既要冷静又要果断。所以,作为一个保安人员,在平时就应多在脑子里装些方案,只有有预案,才能多谋善断,也才能保证保安服务任务的顺利完成。
(八)体魄健壮,武艺高强
保安服务本身的职业特点就要求保安人员必须具备体魄健壮和武艺高强的基本素质和条件。我国的史书记载,大凡护送商客、走镖之人都是些武艺高强之人或武林之中的高手。现在人类社会虽然进步了,进入了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但抢劫、盗窃之类的事情屡有发生。在这些事件中,犯罪分子常常凶恶残忍,杀人行凶随处可见。因此,作为保安人员,就要以强制强,擒住对方,方可保证被保护对象和目标的安全。保安人员不同于警察或公安人员,手中没有杀伤性武器(根据国家现在的规定,还不允许保安人员配发这些武器)。这就使其更需要加强身体素质训练和擒拿格斗训练,保持健壮的体魄。
作为一个保安人员,应具备的业务素质还很多,这里就一些最基本或最主要的素质简述于些。
三保安人员的知识结构
“知识就是力量”。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搞好保安服务工作的重要条件和基础。我们认为,我国保安人员的知识结构主要应由下述几个部分组成: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此外,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有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理论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可以说,这些都是一个人知识大厦的几大块重要基石,是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掌握其他科学文化知识的强大思想武器,当然也是保安人员的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二)社会科学知识
社会科学是相对于自然学而言的,社会科学知识是丰富和武装社会科学工作者头脑的有力武器。保安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性工作,它的主要工作任务是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和受社会属性左右的物提供安全保障和服务。如果不懂得一些社会科学知识,根本无法胜任和完成这一具有特定社会属性的工作。
(三)法律知识
在一定程度上讲,保安工作和保安人员是在执行和维护国家法律,这就是保安服务公司这一特殊企业的特殊性所在。保安人员所需了解的法律知识主要是与保安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如宪法、刑法、诉讼法、民法、经济法以及其他一切与社会治安有关的法律、法规,将来还有可能出现保安法、保安企业章程等法律、法规文件。作为保安人员,只有熟知和懂得这些法律、法规及其基本原理,才有可能干好保安工作。
(四)科学文化知识
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作为一名现代社会中的保安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的内容之
一。如语文、外语、历史、地理、化学、物理、生物、思维科学、行为科学等等,均是要掌握和具备的。保安人员要有相当的科学文化程度,更重要的是应该具备提供安全服务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押运化学品、爆炸品、易燃品等,均需要有一定的管理、搬运、保护这些物品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文化知识。否则,又怎么能押运好、管理好、保护好呢?万一在途中遇有危险或出了点小问题,又怎么避免事故扩大和减少事故损失呢?因此,科学文化知识是保安人员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
(五)保安业务知识
作为保安职业人员,必须精深地了解和掌握丰富的保安专业知识。保安业务知识主要包
括保安业的性质、任务、特点,保安业的渊源与发展,保安企业的机构设置、业务范围和职责职权,保安业的经营与管理及保安工作的各类具体业务等。
(六)社会实践知识
由于保安人员在向社会提供安全服务和执行保安服务任务时,要同社会上各行各业各样的人打交道。从某种意义上说,保安工作就是社会工作,如果我们的保安人员不懂得或不太了解这些社会现象,就不可能干好保安工作,或者说不能很好地完成保安工作任务。所以,社会实践知识也是保安人员知识结构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
(七)社会管理学知识
社会管理学是研究社会管理原理、社会管理方式、方法、措施和手段及其规律的科学。社会管理学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其中也包括社会治安秩序的管理。因此,我们既然是在客观上协助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就要多学点社会管理学知识,管好社会,以利于保安服务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社会管理学也是保安人员知识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
(八)擒拿武术知识和技能
擒拿格斗和武术知识是保安人员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知识内容。作为一个提供安全服务的人员,不具备对付违法犯罪分子的特殊技能和本领,是无法完成艰巨而又光荣的保安工作任务的。不仅要懂得熟知这些知识,而且要掌握擒拿格斗和武功武术的技能,只懂不会用等于无用,也无法起到制服或抓获犯罪分子的作用。
四保安人员的特殊技能
保安是一种特殊职业。作为保安人员,完成的是与其他企业或行业的职责根本不同的特殊任务。这一特殊职业和任务要求每一个保安人员除具备特殊的专业知识外,还尤为需要特殊的基本技能。我们认为,我国保安人员的特殊技能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
(一)擒拿格斗技能
作为一个保安人员,掌握擒拿格斗技能是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技能。因为保安人员从事的就是维护社会治安、同犯罪分子进行武力威胁和反抗,因此如果没有这种制服犯罪分子的特殊技能,不仅自己吃亏,且还会给工作带来损失。因此,作为一个保安人员掌握擒拿格斗技术是业务工作性质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起码要求。
(二)逻辑思维与推理技能
作为保安人员,在维护社会治安和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过程中,遇到的情况是极其复杂的,保安人员往往需要通过对某些现象的观察并经过周密、快速、准确、细致的思维与推理,对事物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和认识。这就是需要逻辑思维与推理技能。因此,逻辑思维与推理技能是保安人员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技能。
(三)反暴技能
反暴术是反击暴力和制服暴力的特殊技术,它与擒拿格斗技能不完全一样,具有谋略性、专业性和技术性的特点。作为一名保安人员,有时会在业务工作中突然遇到那些实施暴力行为的暴徒,如果一点也不懂得反暴技术的常识,不具备某些反暴力的特殊技能,也就无法使保安工作任务顺利完成。因此,反暴技术也是保安人员必须掌握的特殊技能。
(四)独立和协同作战技能
作为一名保安人员,在独立或协同他人执行任务时,会经常遇到一些突发性事件,为了保证保安任务的顺利完成,每个保安人员必须具备独立作战和协同作战的特殊技能。这些具体技能包括隐身、对射、虚晃、单人战术、协同战术等等。掌握这些动作和技能是一个保安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五)车辆驾驶技能
作为保安人员,一是在紧急情况下,应当会驾驶车辆,以保证被服务对象人身和财产及其他事项的安全;二是在保安工作中,如私人警卫业务,往往需要以司机、秘书等职务为掩
护,以达到随身警卫服务的目的。因此,车辆驾驶技术也是保安人员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技能。
(六)计算机操作技能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越来越多地
应用和依靠电子计算机技术和手段,为现代化的生活和工作服务。作为保安人
员尤其应跟上人类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电子计算机技术也是保安人员必须
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七)保安器材使用技能
保安器材是维护安全和提供安全保安的专业器材。作为保安人员,既要学会和掌握一般保安器材的使用,更应熟练掌握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器材和设备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干好保安工作。
第五篇: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
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
摘要:当前经济危机蔓延全球,处于国际环境中的中国不能独善其身,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就业压力大。广大在校大学生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占得先机,为今后更好的就业以及获得更好的前途打下基础,这就需要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关键词: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综合素质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正文: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专业素质和创新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指人的政治观点、理想信念、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规范等内容。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中最重要的方面,它是灵魂,是根本,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导向支配的作用。要具备这一素质,大学生需要注意并改正个人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主要指人在接受了一定的教育、学习,掌握了一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形成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知识塑造人的性格。因此,大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思考能力,要有自己的理想并为实现只而努力。
3、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要求具有一定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知识和高雅的文化艺术品味,有一定的审美知识和欣赏美、鉴别美、创造美的能力,特别要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国传统文化和家乡的区域文化的学习、发掘和研究。要具备这一素质,大学生需要培养并形成自己的文化艺术品位,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4、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是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合称。身体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的健康的体格,全面发展的身体耐力与适应性,合理的卫生习惯与生活规律等。心理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稳定向上的情感力量,坚强恒久的意志力量,鲜明独特的人格力量。要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这就需要大学生进行长期的体育锻炼,塑造良好的体魄;学会自我调节,进行自我意识的训练,构建过硬的心理素质。
5、专业性素质
专业性素质需要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为此,大学生应该在自己的大学生涯中习得本专业的相关知识,并能够进行思索创新。
6、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是一个人以知识为基础的、在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品质与特性。创新素质要求具有一定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创新能力,对事物保持较强的探究心和敏感性。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要具备这一素质,大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创新能力,对事物保持较强的探究心和敏感性,这就要求大学生注意这方面的加强练习。
二、大学生综合能力
大学生综合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竞争生存能力。
1、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根据客观情况变化能随机应变地适时调节自身行为的能力,是一个人综合数值的反映,它与个人的思想品德,创造能力,知识技能等密切相关。现代社会是复杂多变的,要适应这种状况,保证自己从学校到社会顺利过渡就应该提高自己社会适应能力。只有这样,即使是在比较艰苦的环境下,也能够变不利的因素为有利的因素,从而为自己以后的事业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2、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与他人和谐共处、共同发展。而且人际交往是一门学问,它存在于社会的任何角落,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在课本上是学不到的。作为一名大学生,只有具备人际交往能力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才能在工作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要具备很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大学生就要大胆地把握各种交流机会,培养自己与他人在心理方面的相通。同时,要做到诚实守信,人格平等。
3、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指以语言或其他方式展示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它是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的基础性素质,故又称为语言文字沟通能力。学习、工作和社会人际交往等需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一个人,就必须要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若要具备这一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做到三点:要敢于说、有话可说、善于说话,这三点是练好口才的前提、基础、关键。为此,大学生应该抽出时间阅读有关的文学著作和口才范文,多做练习,以便使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4、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把各种力量合理地组织和有效地协调起来的能力,还包括协调关系的能力和善于用人的能力等等。用人单位对具有一定交往能力的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许多单位挑选大学生时不仅注重学业成绩同时对在校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担任过社会工作很感兴趣。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尽量做一些社会工作,不断增强自己的组织工作能力,以利于今后工作。
5、开拓创新能力
开拓创新能力是指用已积累的知识通过不断探索研究在脑中创造出新的思维,提出新的见解和做出新选择的能力。大学生培养开拓创新能力要注意以下几点:(1)积累知识,增加才干。开拓创新需要胆识,也需要知识和才干。没有知识的积累,缺乏必要的才干,开拓创新就无从谈起。(2)培养想象力。想象力并不只是文学家、艺术家的专利,它是从事任何职业的人都需要的。狄德罗就说过,想象是人的一种特质。对需要具备开拓创新能力的当代大学生而言,进一步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就变得更为重要。3)培
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是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具备这一思维能力,对培养自己的开拓创新能力无疑如虎添翼。
6、动手实践能力
动手实践能力是指把创造思维变成实际的物质成果或是用生动形象的实践过程呈现创造性思维的转化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毕业之后是从事教育
教学研究、自然科学研究,还是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动手能力的强弱,都会影响着一个大学生的发展前途。为此,大学生充分利用实习和勤工俭学机会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7、竞争生存能力
竞争生存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或者谋生时多必备的一种心理特征,也是大学生及至人类都在追求的一种能力品质。由于当前社会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再加上当前经济危机蔓延全球,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就业压力大,从而竞争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综合素质与能力分别是素质与能力的综合运用。
很多人会素质与能力混淆起来,其实素质与能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联系就在于,能力和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道路很相似,它们都是在人的活动(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它们的区别就在于,素质的特点是“内凝”,是人在其活动过程中所塑造成的内在升华,而能力则是“外显”,是人在其活动过程中实在的呈现。人的素质是指构成人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规定性,即人的各种属性在现实的人(个体、群体和类)身上的具体实现以及它们所达到的质量和水准,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所具备的主体条件。人的素质的规定根源于我们对人性的理解与界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内化的过程,其中主要是知识的升华与内化。人的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一个人的能力是指他驾驭自身知识以及为社会所能贡献的力量的综合作用。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人的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受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实践的需要、社会实践的深度与广度规定着人的能力的发展状况。
在一定角度来看,素质与能力是可以进行转换的,并且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能力和素质相比,素质更根本。素质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表现,能力的大小是由素质的高低决定的。一般来说,素质高对应能力强,素质全面对应能力全面,智力素质高对应认知能力强,等等。但是,这种对应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如果不具备适当的条件,素质高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能力强,某一方面能力强也并不意味着综合素质高。此外,某一种能力也不能说一定就和某一种素质相对应,一种能力可以在多种素质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素质也可以形成多种能力。综上所述,素质与能力两者息息相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参考文献:《中国教育报》、《素质教育: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北方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