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离散数学证明题解题方法
离散数学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计算机科学中基础理论的核心课程。离散数学以研究离散量的结构和相互间的关系为主要目标,其研究对象一般地是有限个或可数个元素,因此他充分描述了计算机科学离散性的特点。
1、定义和定理多。
离散数学是建立在大量定义上面的逻辑推理学科。因而对概念的理解是我们学习这门学科的核心。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特别要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而描述这些联系的实体则是大量的定理和性质。
●证明等价关系:即要证明关系有自反、对称、传递的性质。
●证明偏序关系:即要证明关系有自反、反对称、传递的性质。(特殊关系的证明就列出来两种,要证明剩下的几种只需要结合定义来进行)。
●证明满射:函数f:XY,即要证明对于任意的yY,都有x
或者对于任意的f(x1)=f(x2),则有x1=x2。
●证明集合等势:即证明两个集合中存在双射。有三种情况:第一、证明两个具体的集合等势,用构造法,或者直接构造一个双射,或者构造两个集合相互间的入射;第二、已知某个集合的基数,如果为א,就设它和R之间存在双射f,然后通过f的性质推出另外的双射,因此等势;如果为א0,则设和N之间存在双射;第三、已知两个集合等势,然后再证明另外的两个集合等势,这时,先设已知的两个集合存在双射,然后根据剩下题设条件证明要证的两个集合存在双射。
●证明群:即要证明代数系统封闭、可结合、有幺元和逆元。(同样,这一部分能够作为证明题的概念更多,要结合定义把它们全部搞透彻)。
●证明子群:虽然子群的证明定理有两个,但如果考证明子群的话,通常是第二个定理,即设
1是
●证明正规子群:若
图论虽然方法性没有前几部分的强,但是也有一定的方法,如最长路径法、构造法等等 下面讲一下离散证明题的证明方法:
1、直接证明法
直接证明法是最常见的一种证明的方法,它通常用作证明某一类东西具有相同的性质,或者符合某一些性质必定是某一类东西。
直接证明法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是从已知的条件来推出结论,即看到条件的时候,并不知道它怎么可以推出结论,则可以先从已知条件按照定理推出一些中间的条件(这一步可能是没有目的的,要看看从已知的条件中能够推出些什么),接着,选择可以推出结论的那个条件继续往下推演;另外一种是从结论反推回条件,即看到结论的时候,首先要反推一下,看看S,则X,使得f(x)=y。●证明入射:函数f:XY,即要证明对于任意的x1、x2X,且x1≠x2,则f(x1)≠f(x2);
从哪些条件可以得出这个结论(这一步也可能是没有目的的,因为并不知道要用到哪个条件),以此类推一直到已知的条件。通常这两种思路是同时进行的。
2、反证法
反证法是证明那些“存在某一个例子或性质”,“不具有某一种的性质”,“仅存在唯一”等的题目。
它的方法是首先假设出所求命题的否命题,接着根据这个否命题和已知条件进行推演,直至推出与已知条件或定理相矛盾,则认为假设是不成立的,因此,命题得证。
3、构造法
证明“存在某一个例子或性质”的题目,我们可以用反证法,假设不存在这样的例子和性质,然后推出矛盾,也可以直接构造出这么一个例子就可以了。这就是构造法,通常这样的题目在图论中多见。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题目其实也是本类型的题目,只不过比较隐蔽罢了,像证明两个集合等势,实际上就是证明“两个集合中存在一个双射”,我们即可以假设不存在,用反证法,也可以直接构造出这个双射。
4、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是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题目,而且这一类型的题目可以递推。作这一类型题目的时候,要注意一点就是所要归纳内容的选择。
学习离散数学的最大困难是它的抽象性和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在离散数学中,假设让你解一道题或证明一个命题,你应首先读懂题意,然后寻找解题或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当你相信已找到了解题或证明的思路和方法,你必须把它严格地写出来。一个写得很好的解题过程或证明是一系列的陈述,其中每一条陈述都是前面的陈述经过简单的推理而得到的。仔细地写解题过程或证明是很重要的,既能让读者理解它,又能保证解题过程或证明准确无误。一个好的解题过程或证明应该是条理清楚、论据充分、表述简洁的。针对这一要求,在讲课中老师会提供大量的典型例题供同学们参考和学习。
在学习离散数学中所遇到的这些困难,可以通过多学、多看、认真分析讲课中所给出的典型例题的解题过程,再加上多练,从而逐步得到解决。在此特别强调一点: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离散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结论,是学好离散数学的重要前提之一。所以,同学们要准确、全面、完整地记忆和理解所有这些基本定义和定理。
学好高数=基本概念透+基本定理牢+基本网络有+基本常识记+基本题型熟。数学就是一个概念+定理体系(还有推理),对概念的理解至关重要,比如说极限、导数等
再快乐的单身汉迟早也会结婚,幸福不是永久的嘛!
爱就像坐旋转木马,虽然永远在你爱人的身后,但隔着永恒的距离。
相互牵着的手,永不放开,直到他的出现,你离开了我.时光就这样静静的流淌,那些在躺在草地上晒太阳的时光,那些拂面吹来的风.明知道是让对方痛苦的爱就不要让它继续下去,割舍掉。如果不行就将它冻结在自己内心最深的角落。
第二篇:数学证明题解题方法
数学证明题解题方法
第一步:结合几何意义记住零点存在定理、中值定理、泰勒公式、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等基本原理,包括条件及结论。知道基本原理是证明的基础,知道的程度(即就是对定理理解的深入程度)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推理能力。如2006年数学一真题第16题(1)是证明极限的存在性并求极限。只要证明了极限存在,求值是很容易的,但是如果没有证明第一步,即使求出了极限值也是不能得分的。因为数学推理是环环相扣的,如果第一步未得到结论,那么第二步就是空中楼阁。这个题目非常简单,只用了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之一:单调有界数列必有极限。只要知道这个准则,该问题就能轻松解决,因为对于该题中的数列来说,“单调性”与“有界性”都是很好验证的。像这样直接可以利用基本原理的证明题并不是很多,更多的是要用到第二步。
第二步:借助几何意义寻求证明思路。一个证明题,大多时候是能用其几何意义来正确解释的,当然最为基础的是要正确理解题目文字的含义。如2007年数学一第19题是一个关于中值定理的证明题,可以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满足题设条件的函数草图,再联系结论能够发现:两个函数除两个端点外还有一个函数值相等的点,那就是两个函数分别取最大值的点(正确审题:两个函数取得最大值的点不一定是同一个点)之间的一个点。这样很容易想到辅助函数F(x)=f(x)-g(x)有三个零点,两次应用罗尔中值定理就能得到所证结论。再如2005年数学一第18题(1)是关于零点存在定理的证明题,只要在直角坐标系中结合所给条件作出函数y=f(x)及y=1-x在上的图形就立刻能看到两个函数图形有交点,这就是所证结论,重要的是写出推理过程。从图形也应该看到两函数在两个端点处大小关系恰好相反,也就是差函数在两个端点的值是异号的,零点存在定理保证了区间内有零点,这就证得所需结果。如果第二步实在无法完满解决问题的话,转第三步。
第三步:逆推。从结论出发寻求证明方法。如2004年第15题是不等式证明题,该题只要应用不等式证明的一般步骤就能解决问题:即从结论出发构造函数,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推出结论。在判定函数的单调性时需借助导数符号与单调性之间的关系,正常情况只需一阶导的符号就可判断函数的单调性,非正常情况却出现的更多(这里所举出的例子就属非正常情况),这时需先用二阶导数的符号判定一阶导数的单调性,再用一阶导的符号判定原来函数的单调性,从而得所要证的结果。该题中可设F(x)=ln*x-ln*a-4(x-a)/e*,其中eF(a)就是所要证的不等式。
第三篇:离散数学证明题
证明题
1.用等值演算法证明下列等值式:
(1)┐(PQ)(P∨Q)∧┐(P∧Q)
(2)(P∧┐Q)∨(┐P∧Q)(P∨Q)∧┐(P∧Q)
证明:(1)
┐(PQ)
┐((P→Q)∧(Q→P))
┐((┐P∨Q)∧(┐Q∨P))
(P∧┐Q)∨(Q∧┐P)
(P∨Q)∧(P∨┐P)∧(┐Q∨Q)∧(┐P∨┐Q)
(P∨Q)∧┐(P∧Q)
(2)
(P∧┐Q)∨(┐P∧Q)
(P∨┐P)∧(P∨Q)∧(┐Q∨┐P)∧(┐Q∨Q)
(P∨Q)∧┐(P∧Q)
2.构造下列推理的证明:
(1)前提:(PQ)(RS),(QP)R,R
前提:PQ。
(2)前提:Q →P, Q S , S M , M∧R前提:结论:P∧Q
(3)前提:P →(Q → R), S → P , Q
结论:S →R(4)前提:(P∨Q)→(R∧S),(S∨M)→ U结论:P →U(5)前提:P →┐Q,┐R∨Q ,R∧┐S
结论:┐P(6)前提:P∨Q,P →R, Q → S结论:R∨S
证明:(1)
① R前提引入
②(QP)R前提引入
③ QP①②析取三段论
④ RS①附加规则
⑤ (PQ)(RS)前提引入
⑥ PQ④⑤拒取式
⑦(PQ)(QP)③⑥合取规则
⑧ PQ⑦置换规则
(2)
① M∧R前提引入
② M①化简规则
③ S M前提引入
④(S → M)∧(M → S)③置换
⑤ M → S④化简规则
⑥ S② ⑥假言推理
⑦ Q S前提引入
⑧(S → Q)∧(Q → S)⑦ 置换
⑨ S → Q⑧化简规则
⑩ Q⑥ ⑨假言推理
(11)Q →P前提引入
(12)P
(13)P∧Q
(3)
① S → P
②S
③ P
④ P →(Q → R)
⑤ Q → R
⑥ Q
⑦ R
(4)
① P
② P∨Q
③(P∨Q)→(R∧S)
④ R∧S
⑤ S
⑥ S∨M
⑦(S∨M)→ U
⑧ U
(5)
① P
② P →┐Q
③ ┐Q
④ ┐R∨Q
⑤ ┐R
⑥ R∧┐S
⑦ R
⑧ R∧┐R
(6)⑩(11)假言推理⑩(12)合取前提引入附加前提引入① ②假言推理 前提引入③④ 假言推理前提引入⑤⑥假言推理附加前提引入①附加规则前提引入②③ 假言推理④化简规则⑤附加规则前提引入⑥ ⑦假言推理结论否定引入前提引入① ②假言推理前提引入③④析取三段论前提引入⑥化简规则⑤⑦合取
① ┐(R∨S)结论否定引入
② ┐R∧┐S①置换规则
③ ┐R②化简规则
④ P →R前提引入
⑤ ┐P③④拒取
⑥ ┐S②化简规则
⑦ Q → S前提引入
⑧ ┐Q⑥ ⑦拒取
⑨ ┐P∧┐Q⑤⑧合取
⑩ ┐(P∨Q)⑨置换规则
(11)P∨Q前提引入
(12)┐(P∨Q)∧(P∨Q)⑨11 合取
3.在命题逻辑中构造下列推理的证明:
(1)如果今天是星期六,我们就要到颐和园或圆明园去玩。如果颐和园游人太多,我们就不到颐和园去玩。今天是星期六。颐和园游人太多。所以我们到圆明园玩。
(2)明天是晴天,或是雨天;若明天是晴天,我就去看电影;若我看电影,我就不看书。所以,如果我看书,则明天是雨天。
(3)如果小王是理科学生,他必学好数学;如果小王不是文科生,他必是理科生;小王没学好数学。所以,小王是文科生。
解:(1)首先将命题符号化:
设P: 今天是星期六;Q: 我们到颐和园去玩;R:我们到圆明园去玩;S:颐和园游人多。
前提:P →(Q∨R), S → ┐Q , P , S
结论:R证明:
① ②假言推理
④ P前提引入
⑤ P →(Q ∨ R)前提引入⑥ Q ∨ R④⑤假言推理 ⑦ R③⑥析取三段论
(2)首先将命题符号化:令P:明天是晴天,Q:明天是雨天,R:我看电影,S:我看书。① S → ┐Q前提引入②S前提引入③ ┐Q
前提:P∨Q, P→R, R→┐S
结论: S→Q
证明:
① S
② R→┐S
③┐R
④ P→R
⑤ ┐P
⑥ P∨Q 附加前提引入 前提引入 ①②拒取式 前提引入 ③④拒取式 前提引入
⑦ Q⑤⑥析取三段论
(3)首先将命题符号化:
令P:小王是理科生,Q:小王是文科生,R:小王学好数学。
前提:P→R, ┐Q→P, ┐R
结论:Q
证明:
① P→R
② ┐R
③ ┐P
④ ┐Q→P
⑤ Q
6.证明: 前提引入 前提引入 ①②拒取式 前提引入 ③④拒取式
①A-B=A A∩B=Φ。
②(A-B)-C =(A-C)-(B-C)
证明:①
必要性。假设A∩B≠Φ,必有x属于A∩B,则x属于A同时属于B,即x属于A但是x不属于A-B。与A-B=A矛盾。
充分性。显然A-BA。任取x∈A,则如果x属于B,则x属于A∩B,与A∩B=Φ矛盾。因此x必不属于B,即x属于A-B。从而证明了AA-B。命题得证。②
∵(A-B)-C =(A∩~B)∩~C
= A∩~B∩~C;
(A-C)-(B-C)
=(A∩~C)∩~(B∩~C)
=(A∩~C)∩(~B∪C)
=(A∩~C∩~B)∪(A∩~C∩C)
=(A∩~C∩~B)∪Φ
= A∩~B∩~C.∴(A-B)-C =(A-C)-(B-C)
7.设R是A上的二元关系,试证:R是传递的当且仅当R2R,其中R2表示RR。
(1)设R传递,(x,y)∈R2,t∈A使
∵R传递 ∴
∴R2 R
(2)设R2R,若
则
8.设A是集合,R1,R2是A上的二元关系,证明:
若R1,R2是自反的和对称的,则R1R2也是自反的和对称的。
证明:
(1)∵ R1,R2是A上的自反关系
∴ IAR1IAR2
∴IAR1R2
∴ R1R2是A上的自反关系
又∵ R1,R2是A上的对称关系
∴ R1R11R2R21
(R1R2)111R1R2R1R2∴ R1R2 是A上的对称关系
第四篇:离散数学证明题
离散数学证明题
离散数学证明题:链为分配格
证明设a,b均是链A的元素,因为链中任意两个元素均可比较,即有a≤b或a≤b,如果a≤b,则a,b的最大下界是a,最小上界是b,如果b≤a,则a,b的最大下界是b,最小上界是a,故链一定是格,下面证明分配律成立即可,对A中任意元素a,b,c分下面两种情况讨论:
⑴b≤a或c≤a
⑵a≤b且a≤c
如果是第⑴种情况,则a∪(b∩c)=a=(a∪b)∩(a∪c)
如果是第⑵种情况,则a∪(b∩c)=b∩c=(a∪b)∩(a∪c)
无论那种情况分配律均成立,故A是分配格.一.线性插值(一次插值)
已知函数f(x)在区间的端点上的函数值yk=f(xk),yk+1=f(xk+1),求一个一次函数y=p1(x)使得yk=f(xk),yk+1=f(xk+1),其几何意义是已知平面上两点(xk,yk),(xk+1,yk+1),求一条直线过该已知两点。
1.插值函数和插值基函数
由直线的点斜式公式可知:
把此式按照yk和yk+1写成两项:
记
并称它们为一次插值基函数。该基函数的特点如下表:
从而
p1(x)=yklk(x)+yk+1lk+1(x)
此形式称之为拉格朗日型插值多项式。其中,插值基函数与yk、yk+1无关,而由插值结点xk、xk+1所决定。一次插值多项式是插值基函数的线性组合,相应的组合系数是该点的函数值yk、yk+1.例1:已知lg10=1,lg20=1.3010,利用插值一次多项式求lg12的近似值。
解:f(x)=lgx,f(10)=1,f(20)=1.3010,设
x0=10,x1=20,y0=1,y1=1.3010
则插值基函数为:
于是,拉格朗日型一次插值多项式为:
故:
即lg12由lg10和lg20两个值的线性插值得到,且具有两位有效数字(精确值lg12=1.0792).二.二次插值多项式
已知函数y=f(x)在点xk-1,xk,xk+1上的函数值yk-1=f(xk-1),yk=f(xk),yk+1=f(xk+1),求一个次数不超过二次的多项式p2(x),使其满足,p2(xk-1)=yk-1,p2(xk)=yk,p2(xk+1)=yk+1.其几何意义为:已知平面上的三个点
(xk-1,yk-1),(xk,yk),(xk+1,yk+1),求一个二次抛物线,使得该抛物线经过这三点。
1.插值基本多项式
有三个插值结点xk-1,xk,xk+1构造三个插值基本多项式,要求满足:
(1)基本多项式为二次多项式;(2)它们的函数值满足下表:
因为lk-1(xk)=0,lk-1(xk+1)=0,故有因子(x-xk)(x-xk+1),而其已经是一个二次多项式,仅相差一个常数倍,可设
lk-1(x)=a(x-xk)(x-xk+1),又因为
lk-1(xk-1)=1==>a(xk-1-xk)(xk-1-xk+1)=
1得
从而
同理得
基本二次多项式见右上图(点击按钮“显示Li”)。
2.拉格朗日型二次插值多项式
由前述,拉格朗日型二次插值多项式:
p2(x)=yk-1lk-1(x)+yklk(x)+yk+1lk+1(x),p2(x)
是三个二次插值多项式的线性组合,因而其是次数不超过二次的多项式,且满足:
p2(xi)=yi,(i=k-1,k,k+1)。
例2已知:
xi101520
yi=lgxi11.17611.3010
利用此三值的二次插值多项式求lg12的近似值。
解:设x0=10,x1=15,x2=20,则:
故:
所以
7利用三个点进行抛物插值得到lg12的值,与精确值lg12=1.0792相比,具有3位有效数字,精度提高了。
三、拉格朗日型n次插值多项式
已知函数y=f(x)在n+1个不同的点x0,x1,…,x2上的函数值分别为
y0,y1,…,yn,求一个次数不超过n的多项式pn(x),使其满足:
pn(xi)=yi,(i=0,1,…,n),即n+1个不同的点可以唯一决定一个n次多项式。
1.插值基函数
过n+1个不同的点分别决定n+1个n次插值基函数
l0(x),l1(x),…,ln(X)
每个插值基本多项式li(x)满足:
(1)li(x)是n次多项式;
(2)li(xi)=1,而在其它n个li(xk)=0,(k≠i)。
由于li(xk)=0,(k≠i),故有因子:
(x-x0)…(x-xi-1)(x-xi+1)…(x-xn)
因其已经是n次多项式,故而仅相差一个常数因子。令:
li(x)=a(x-x0)…(x-xi-1)(x-xi+1)…(x-xn)
由li(xi)=1,可以定出a,进而得到:
2.n次拉格朗日型插值多项式pn(x)
pn(x)是n+1个n次插值基本多项式l0(x),l1(x),…,ln(X)的线性组合,相应的组合系数是y0,y1,…,yn。即:
pn(x)=y0l0(x)+y1l1(x)+…+ynln(x),从而pn(x)是一个次数不超过n的多项式,且满足
pn(xi)=yi,(i=0,1,2,…,n).例3求过点(2,0),(4,3),(6,5),(8,4),(10,1)的拉格朗日型插值多项式。
解用4次插值多项式对5个点插值。
所以
四、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的截断误差
我们在上用多项式pn(x)来近似代替函数f(x),其截断误差记作
Rn(x)=f(x)-pn(x)
当x在插值结点xi上时Rn(xi)=f(xi)-pn(xi)=0,下面来估计截断误差:
定理1:设函数y=f(x)的n阶导数y(n)=f(n)(x)在上连续,y(n+1)=f(n+1)(x)
在(a,b)上存在;插值结点为:
a≤x0
pn(x)是n次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则对任意x∈有:
其中ξ∈(a,b),ξ依赖于x:ωn+1(x)=(x-x0)(x-x1)…(x-xn)
证明:由插值多项式的要求:
Rn(xi)=f(xi)-pn(xi)=0,(i=0,1,2,…,n);
设
Rn(x)=K(x)(x-x0)(x-x1)…(x-xn)=K(x)ωn+1(x)
其中K(x)是待定系数;固定x∈且x≠xk,k=0,1,2,…,n;作函数
H(t)=f(t)-pn(t)-K(x)(t-x0)(t-x1)…(t-xn)
则H(xk)=0,(k=0,1,2,…,n),且H(x)=f(x)-pn(x)-Rn(x)=0,所以,H(t)在上有n+2个零点,反复使用罗尔中值定理:存在ξ∈(a,b),使;因pn(x)是n次多项式,故p(n+1)(ξ)=0,而
ωn+1(t)=(t-x0)(t-x1)…(t-xn)
是首项系数为1的n+1次多项式,故有
于是
H(n+1)(ξ)=f(n+1)(ξ)-(n+1)!K(x)
得:
所以
设,则:
易知,线性插值的截断误差为:
二次插值的截断误差为:
下面来分析前面两个例子(例1,例2)中计算lg12的截断误差:
在例1中,用lg10和lg20计算lg12,p1(12)=1.0602,lg12=1.0792
e=|1.0792-1.0602|=0.0190;
估计误差:f(x)=lgx,当x∈时,2
第五篇:考研数学证明题三大解题方法
考研数学证明题三大解题方法
纵观近十年考研数学真题,大家会发现:几乎每一年的试题中都会有一个证明题,而且基本上都是应用中值定理来解决问题的。但是要参加硕士入学数学统一考试的同学所学专业要么是理工要么是经管,同学们在大学学习数学的时候对于逻辑推理方面的训练大多是不够的,这就导致数学考试中遇到证明推理题就发怵,以致简单的证明题得分率却极低。除了个别考研辅导书中有一些证明思路之外,大多数考研辅导书在这一方面没有花太大力气,本人自认为在推理证明方面有不凡的效绩,在此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些解决数学证明题的入手点,希望对有此隐患的同学有所帮助。
一、结合几何意义记住零点存在定理、中值定理、泰勒公式、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等基本原理,包括条件及结论。
知道基本原理是证明的基础,知道的程度(即就是对定理理解的深入程度)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推理能力。如2006年数学一真题第16题(1)是证明极限的存在性并求极限。只要证明了极限存在,求值是很容易的,但是如果没有证明第一步,即使求出了极限值也是不能得分的。因为数学推理是环环相扣的,如果第一步未得到结论,那么第二步就是空中楼阁。这个题目非常简单,只用了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之一:单调有界数列必有极限。只要知道这个准则,该问题就能轻松解决,因为对于该题中的数列来说,“单调性”与“有界性”都是很好验证的。像这样直接可以利用基本原理的证明题并不是很多,更多的是要用到第二步。
二、借助几何意义寻求证明思路
一个证明题,大多时候是能用其几何意义来正确解释的,当然最为基础的是要正确理解题目文字的含义。如2007年数学一第19题是一个关于中值定理的证明题,可以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满足题设条件的函数草图,再联系结论能够发现:两个函数除两个端点外还有一个函数值相等的点,那就是两个函数分别取最大值的点(正确审题:两个函数取得最大值的点不一定是同一个点)之间的一个点。这样很容易想到辅助函数F(x)=f(x)-g(x)有三个零点,两次应用罗尔中值定理就能得到所证结论。再如2005年数学一第18题(1)是关于零点存在定理的证明题,只要在直角坐标系中结合所给条件作出函数y=f(x)及y=1-x在[0,1]上的图形就立刻能看到两个函数图形有交点,这就是所证结论,重要的是写出推理过程。从图形也应该看到两函数在两个端点处大小关系恰好相反,也就是差函数在两个端点的值是异号的,零点存在定理保证了区间内有零点,这就证得所需结果。如果第二步实在无法完满解决问题的话,转第三步。
三、逆推
从结论出发寻求证明方法。如2004年第15题是不等式证明题,该题只要应用不等式证明的一般步骤就能解决问题:即从结论出发构造函数,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推出结论。在判定函数的单调性时需借助导数符号与单调性之间的关系,正常情况只需一阶导的符号就可判断函数的单调性,非正常情况却出现的更多(这里所举出的例子就属非正常情况),这时需先用二阶导数的符号判定一阶导数的单调性,再用一阶导的符号判定原来函数的单调性,从而得所要证的结果。该题中可设F(x)=ln*x-ln*a-4(x-a)/e*,其中eF(a)就是所要证的不等式。
对于那些经常使用如上方法的同学来说,利用三步走就能轻松收获数学证明的12分,但对于从心理上就不自信能解决证明题的同学来说,却常常轻易丢失12分,后一部分同学请按“证明三步走”来建立自信心,以阻止考试分数的白白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