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证据法学期末复习
证据法学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
1、证明:诉讼主体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运用已知的证据和事实来认定案件事实的活动。
2、法定证据制度:是法律根据证据的不同形式,预先规定了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和判断证据的规则,法官必须据此作出判决的一种证据制度。
3、神示证明制度:也称神明裁判或神证,就是用一定形式邀请神灵帮主裁断案情,并且用一定方式把神灵的旨意表现出来,根据神意的启示来判断诉讼中的是非曲直的一种证据制度。
4、证人证言:是指知道案件真实情况的人,向办案人员所做的有关案件部分或全部事实的陈述。
5、被害人陈述:是指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就其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事实和有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情况所作的陈述。
6、证据保全:即证据的固定和保管,是指为了防止特定证据的自然泯灭、人为的毁灭或者以后难以取得,因而在收集时、诉讼前或诉讼中用一定的形式将证据固定下来,加以妥善保管,以便公安司法人员或律师在分析、认定案件事实时使用。
7、证据的审查判断:就是指公安、司法人员对于收集的证据进行分析、研究和鉴别,找出它们与案件事实之间的客观联系,分析证据材料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从而对案件事实作出正确认定的一种活动。
8、传来证据:是指不是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或原始出处,而是从间接的非第一来源获得的证据材料。
9、推定:是指基于事物之间的普遍的共生关系,或者说是常态的因关联系,由基础事实推定待证事实(又称推定事实)的一种证明规则。
二、简答
1、证据在诉讼中的意义
答:(1)证据是诉讼的基础和核心。
(2)证据是公安机关进立案、侦查、起诉和审理,以及定罪判刑和正确认定事实的依据,是司法人员查明和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
(3)证据是在刑事诉讼中揭露犯罪、证实犯罪的重要手段,是迫使犯罪分子认罪服法、接受改造的有力武器。
(4)证据是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争议时,解决发生争议的案件事实的基础,人称“打官司就是打证据”,充分说明了证据的地位和作用。
2、简述程序法事实标准及原因
答:①对于司法机关来说:对于程序法事实的证明,应该适用盖然性优势的标准。原因:司法机关有责任保证诉讼程序依法进行或者有事实根据,如果司法机关主动发生程序法上的事实,则应当提供一定的证据作为根据。②对于当事人来说:则应当使用“提出合理怀疑”或“可信性”的标准。原因:司法机关有责任保证诉讼程序依法进行或者有事实根据,如果当事人认为诉讼程序违法,而且提出了“合理怀疑”,司法机关就有责任排除这种“合理怀疑”;如果排除不了这种合理怀疑,则应当认定当事人的请求成立。
3、在行政诉讼中书证的提供具有哪些规则
答:(1)提供书证的原件,原本、正本和副本均属于书证的原件。提供原件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供与原件核对
无误的复印件、照片、节录本。
(2)提供由有关部门保管的书证原件的复制件、影印件或者抄录件的,应当注明出处,经该部门核对无异后加
盖其印章。
(3)提供报表、图纸、会计账册、专业技术资料、科技文献等书证的,应当附有说明材料。
(4)被告提供的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询问、陈述、谈话类笔录,应当有行政执法人员、被询问人、陈述
人、谈话人签名或者盖章。
⑸ 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规章对书证的制作形式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4、简述物证证明力特点及意义
答:意义:①物证是检验言词证据是否真实的依据。②物证是查明或证明案件事实的有效手段。③物证是制服犯
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有力武器,也是促使当事人如实陈述的有力根据。④在诉讼过程中,可以使公众了解作案手段、方法、原因、结果,可以帮助公众充分认识双方当事人争议的关键所在,以充分发挥诉讼的宣传教育作用,增强公众的法制观念。
证明力特点:物证同其他证据种类相比更直观,更容易把握;同言词证据相比,它更客观、真实性更大。言词证据的运用一般要靠实物证据来检验,言词证据同实物证据相结合,才能发挥其证明作用,物证则可以不依赖于言词证据而存在。
物证的证明力按照物证的不同形态可以分为两种情况:①凡有一定固定形状的物证,是以其外部特征,同案件事实产生的关联性,而发挥证明作用的。②凡没有一定固定形状的物证,是以其所使用的物质材料的特殊属性同案件事实产生的关联性而发挥证明作用的。
5、简述被害人陈述的审查和判断
答:①审查被害人陈述的来源及其形成过程:严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凡经查证确实属于采用刑讯逼供或
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取得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②审查被害人陈述的内容是否符合情理
③审查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关系
④审查被害人作证能力与品格
⑤综合全案证据审查被害人陈述与其他证据有无矛盾
6、简述民事诉讼责任倒置及其理由
答:证明责任倒置,是证明责任分配原则的例外,是指在一定情形下,不应当按照证明责任的分配原则决定某个案件中的证明责任的分配,而应当实行与该原则相反的分配,即将原来由原告负担的证明责任予以免除,而就该待证事实的反面事实,由被告负证明责任。
理由:举证难易,保护弱者。
7、何为推定及其主要特征
答:推定:是指基于事物之间的普遍的共生关系,或者说是常态的因关联系,由基础事实推定待证事实(又称推定事实)的一种证明规则。
特征:①推定本身并非证据,亦非证据方法或证据标的,而是一种证明方法或证据法则。即推定是法律所直接认可或间接允许的证明案件事实的一种特殊规则。
②推定既须有前提事实,又须有推断事实,因而推定是沟通二者关系的法律桥梁,倘若缺乏其一,均不能构成推定。
③推定应许可当事人提出反证推翻,因而与证明责任紧密关联。反之,若不允许以反证加以推翻,则非正真的推定。
④推定既可以法律规定进行,也可按经验法则进行。前者称为法律上的推定,后者称为事实上的推定。
8、简述调查收集证据的原则
答:(1)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权限进行
(2)收集证据必须依靠群众
(3)司法人员收集证据要求当事人履行举证责任相结合。
9、简述诉讼证明及其法律特征
答:在证据法或者诉讼领域中,证明有特定的法律含义,它是指诉讼主体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运用已知的证
据和事实来认定案件事实的活动。
法律特征:(1)证明的主体是诉讼主体(2)证明对象是诉讼客体或者案件事实(3)证明必须按照法定的范围、程序和标准进行。
10、简述间接证据证明力特点及其与直接证据证明力的效力对比
答:特点:(1)间接证据的依赖性(2)间接证据的关联性(3)间接证据与直接证据相比,其证明过程复杂,必
须有一个判断和推理过程(4)间接证据的排他性
效力比较:
11、什么是证据审查判断,个别证据审查判断标准是什么
答:证据的审查判断:就是指公安、司法人员对于收集的证据进行分析、研究和鉴别,找出它们与案件事实之间的客观联系,分析证据材料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从而对案件事实作出正确认定的一种活动。
标准:(1)定案证据必须客观真实,具有客观性。(2)定案证据必须与本案相关,具有关联性。(3)定案证据
必须具备合法性。(4)定案证据必须经当事人质辩,由法庭予以认定。
12、何为证据保全,其法律特征有那些
答:证据保全:即证据的固定和保管,是指为了防止特定证据的自然泯灭、人为的毁灭或者以后难以取得,因而在收
集时、诉讼前或诉讼中用一定的形式将证据固定下来,加以妥善保管,以便公安司法人员或律师在分析、认定案件事实时使用。
法律特征:(1)诉讼证据的保全是一项保证证据完整和真实,不被破坏或灭失的保护性措施,是在诉讼过程中或
诉讼前采取,因而必须具备一定条件。
(2)保全措施采取的条件一般是:只有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行政机关或者司
法机关才能采取证据保全措施。
(3)证据保全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4)证据保全可以依职权实施或者应申请采取。
(5)证据保全可发生在诉前或诉中,也可发生在搜集证据过程中。
第二篇:证据法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证据法复习重点
一、法定证据制度
1、含义:指法律根据各种证据的不同形式,预先规定各种证据的证明力以及审查判断和运用证据的规则,法官必须据此作出裁判的一种证据制度。
2、法定证据制度产生的原因:
(1)它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必然产物。(2)它与纠问式的诉讼结构密切联系。
(3)崇拜权威的思潮和封建等级制度是法定证据产生的社会及文化原因。
3、基本内容:被告人的自白;证人证言;书证
4、特点:(1)法律预先明确规定了各种证据证明力和判断证据的规则。
(2)证据的形式化和等级性色彩明显。(3)刑讯逼供是收集证据的合法手段。(4)具有明显的有罪推定思想。
5、对法定证据制度的评价:
法定证据制度因应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需要而建立,它取代神示证据制度具有历史必然性:(1)法定证据制度体现了人类的进步和理性。(2)法定证据制度有助于提高司法裁决的规范性。(3)法定证据制度有助于提高司法裁决的可预见性和权威性。
然而,本质上它是反科学的,是具有浓厚的封建性、残酷性和反动性的一种证据制度:(1)法定证据制度违背了认识论的基本法则。(2)法定证据制度束缚了法官的理性,限制了法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3)法定证据制度容易导致刑讯逼供泛滥。
二、自由心证制度
1、含义:指一切证明力的大小和证据的取舍运用以及案件事实的认定,均由法官根据自己的良心、理性进行自由判断,并根据其形成的内心确信认定案件事实的一种证据制度。
2、内容:(1)法官判断证据证明力并决定证据取舍的依据是法官的良心和理性。
(2)法官在认定案情时必须达到内心确性的程度。
3、评价:自由心证证据制度在资产阶级与封建斗争的过程中逐渐确立并广泛适用至今,其优越性和进步性主要体现在:(1)自由心证制度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符合诉讼文明和民主的发展趋势。(2)自由心证制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更好的在个案中实现司法公正。(3)自由心证制度对司法制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自由心证制度较之法定证据制度,有其历史进步性,但同时也有其内在的局限性:(1)自由心证制度缺乏统一的认证标准或尺度,容易受司法者个人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司法认证实践中的混乱(2)自由心证制度以纯主观的“内心确信”真实为依据,而不是以特定的客观存在性为依据,缺乏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真相的统一,因而在认识论上存在一定的缺陷。(3)自由心证证据制度可能滋生法官的主观擅断和司法腐败现象。
三、证据法的基本原则
1、证据裁判原则(证据裁判主义),是指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必须依据有关的证据作出;没有证据不能认定案件事实。主要内容:(1)据以做出裁判的证据,应当是具有证据资格的证据;
(2)需要运用证据证明的事实的范围;(3)关于运用证据进行证明的方式;
2、真实发现原则:指审判员应当以事实为依据,准确查明犯罪事实、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3、自由心证原则,指对于各种证据证明力的大小以及案件事实如何认定,法律不预先做硬性的规定,而是由法官本着良心和理性,根据调查和辩论中形成的内心确信予以认定,从而对案件事实作出结论。
4、直接言词原则,直接言词原则是直接原则和言词原则的合称。直接原则又称直接审理原则,具体是指法官必须亲自接触案件材料、审查证据,然后据以对案件事实作出裁判。言词原则又称言词审理原则,是与书面审理原则相对而言的,具体是指法庭审判过程中的举证、质证等都必须以言词或口头陈述的方式进行。
四、证据概述
1、含义:证据是指用以证明某一事物客观存在或某一主张成立的有关事实材料,(证据就是证明的根据或凭据)。
2、特点:(1)证据具有一定的存在形式;(2)证据应该具有能够证明待证事实存在或不存在的内容,否则便不是证据;(3)证据在证明过程中具有证明作用,这种作用的实现,取决与证据本身是否真实并于待证事实之间是否有联系。
3、证据的基本特征:
(1)证据的关联性;指证据对其所要求证明的事实具有必要的最小限度的证明能力。证据的关联性是客观存在的;关联性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证据事实与案件事实的关联性能够为人们所认识。
(2)证据的可采性;即具有被采纳为定案依据的资格。证据必须具有合法的形式、提供收集的主体必须合法、证据内容必须合法、证据必须依据法定程序收集。
4、证据能力:指某一材料能够用于严格的证明的能力或资格。
5、证明力:指证据价值的大小,涉及证据对于要证明的对象是否有证明作用以及以及证明到什么程度。
6、意义:证据是诉讼活动的基本条件;证据是司法公正的基础;证据具有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功能。
7、证据规则:
(1)关联性规则:作为证据内容的事实与案件的待证事实之间存在客观联系,具有对案件事实加以证明的实际能力。
(2)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指违反法定程序,以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不具有证据能力,不能为法庭所采纳。(3)非法自白排除规则:
(4)传闻排除规则:指任何证人所提供的包含他人先前陈述的证据,如果提出该证据的目的是证明某人以前所说的事实为真,则该证据是不可采的。适用情形:口头陈述;书面陈述;用行为表明的暗示;(5)意见证据规则:
(6)最佳证据规则:
(7)特权规则:
五、证据种类
(一)物证与书证
1、概念:物证是指以外部特征、物证属性和存在状况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
2、特征:(1)物证以其外部特征、物质属性及存在状况证明案件真实情况。(2)物证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客观性。(3)物证只能对案件事实起间接证明作用。(4)物证对案件证明的能动性不够。
3、刑事诉讼中物证的具体表现形式
1、实施犯罪行为留下的痕迹
2、实施犯罪的工具
3、犯罪嫌疑人在预备犯罪、实施犯罪的各个场所遗留的物品。
4、犯罪行为侵害的客体物
5、犯罪行为所产生的物品和痕迹
6、表现犯罪社会危害性后果的物品
7、在犯罪过程中或者犯罪后,犯罪嫌疑人为掩盖罪行、对抗侦查而伪造的各种物品或痕迹
8、能够表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的各种物品或痕迹
9、其他可供查明案件真实情况的物品或痕迹
4、书证与物证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1书证的外形载体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材料。因此,书证也属于广义上实物证据的范畴
2、具有书面形式的材料既可能是书证,也可能是物证。(2)区别:
1、书证以客观物质材料作为载体,借助有关的文字、符号或图画来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而物证则以其存在的方式、外部特征和物质属性来证明案件事实。
2、书证是以其记载的内容反映或表达人的主观思想及其行为的物质材料而物证并不反映人的主观思想。
3、书证所表达、记载的内容和形式一般都能为人所理解,其反映的内容一般都较为明确、清楚;而物证在表现形式上则会受客观存在的特殊状态所影响,有些必须借助专门的技术手段,才能揭示其与案件事实的联系。
4、书证在大多数情况下可证明案件主要事实或案件中的某一部分事实,且证明的案件事实情节一般较为完整;而物证往往只能证明案件事实的某些片段或情节。
5、书证与物证的保存和固定方法不同。
5、书证:指以文字、符号、图画等记载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书面文件和其他物品。条件:(1)书证必须以文字、符号、图画等记载或表达了人一定思想的物品,并且为一定方式所记载和表达的思想内容。
(2)该项材料所记载的内容或所表达的思想必须与待证案件事实有关联,能够借以证明案件事实。
特点:书证具有直接证明性;书证具有稳定性; 分类:(1)文字书证、符号书证和图形书证(2)公文性书证和非公文性书证(3)一般书证和特别书证;(4)处分性书证和报道性书证。(5)原本、正本、副本、节录本、影印本和译本
(二)证人证言
1、含义:证人是指知晓案件的有关情况,向公安司法机关作证的人。
2、证人的条件(1)适格性条件:A了解案情B能够辨别是非、正确表达意志C能够认识作者的法律后果并有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能力
(2)失格性条件:A生理性、精神上有缺陷或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为证人。B为了案件处理的公正性,在具体的案件中,本案的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陪审员、书记员、翻译人员不能同时充当本案的证人。C、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和民事诉讼中的当时人的委托代理人由于其诉讼职责所限定,其心理一般倾向于他所为之辩护或为之代理的人,他们不能作为本案的证人。
3、证人的权利义务(简答)
(一)权利:
1、客观、充分陈述案件情况的权利
2、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提供证言的权利
3、要求出示司法机关的证明文件的权利
4、请求对其个人情况予以保密的权利
5、要求公安司法机关补偿因到案作证所支出的费用的权利
6、要求公安司法机关保障自身极其近亲属安全的权利
7、收到出庭作者通知书的权利
8、对司法人员侵犯其诉讼权利和人身侮辱的行为提出控告的权利
(二)义务:
1、出庭作证的义务
2、如实作证的义务
3、保守司法机关向其询问的情况以其所陈述内容的秘密的义务
4、遵守法庭秩序的义务
4、证人证言:证人在诉讼过程中向当事人和司法机关所作的与案件情况有关的陈述。特点:(1)证明内容的确定性;
(2)证人证言具有不可替代性;(3)证人证言具有不稳定和多变性。
5、鉴定结论和证人证言的区别(简答)
1鉴定结论是鉴定人对与案件事实有关的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判断后所作出的结论,是一种具有科学根据的意见;而证人证言是证人就其所知道的案件事实情况所作的陈述,是对案件事实的如实反映,而不是对案件事实的评断。
2、鉴定结论是司法机关为解决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指派或聘请鉴定人而作出的书面结论,鉴定结论具有可代替性;而证人证言的特定性而具有不可替代性。
3、鉴定结论的内容是鉴定人对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所作的判断结论,而不是对有关事实所作法律评价,并且是在案件发生后形成的;而证人证言是证人对案件事实所作的陈述,是在案件发生过程中形成的。
(三)被害人陈述
1、含义:指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向公检法就其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事实和有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情况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
2、特点:被害人陈述主体的不可替代性;被害人陈述内容的复杂性;被害人陈述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3、被害人陈述与证人证言的区别:证据来源及提供证据的主体不同;证据的内容及真实性程度不同;提供证据的难易程度有别。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1、含义: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就其被指控的犯罪事实及其他案件事实向公检法机关所作的陈述。
2、特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做出的供述和辩解是其行使辩护权的基本方式;可能反映出其他证据难以反映的案件事实;虚假的可能性很大;具有反复性和不稳定性。
(五)当事人陈述
1、含义:指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的当事人就他们所感知、理解和记忆的有关案件的事实情况,向人民法院所作的口头或书面陈述。
2、特点:陈述主体的排他性;陈述指向主体的唯一性;陈述内容的双重性;陈述过程的争辩性。
3、自认:一方当事人承认对方当事人提出的于己不利的事实和证据,承认其真实性或者对另一方当事人所提出的诉讼请求承认其合理性的意思表达。
根据当事人作出自认的时刻范围不同,可以将自认划分为诉讼中的自认和诉讼外的自认。
1、诉讼中的自认:是指当事人一方在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过程中,所作的承认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以及诉讼请求的意思表示,又被称为审判上的自认或裁判上的自认。
2、诉讼外的自认:是指当事人一方在诉讼过程之外,即法院审判之外,所作的承认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及诉讼请求的意思表示,也被称为审判外的自认或者裁判外的自认。3 这样划分的目的在于区分二者的法律效力。诉讼中的自认具有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约束人民法院以及当事人的效力;而诉讼外的自认不具有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的效力,只能是被用作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根据当事人承认时是否作出明确的意思表示,可以将当事人自认划分为明示的当事人自认和默示的当事人自认。
1、明示的自认:当事人一方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明确表示承认的意思表示。
2、默示的自认:当事人一方对另一方所陈述的案件事实,既未明确的表示承认,也未明确的作出否认的意思表示,而由法律规定是为当事人承认的情形,也被称为拟制的自认或者准自认。自认的法律效力:(1)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2)对双方当事人都具有约束力;(3)对人民法院的拘束力。
自认的撤销:当事人自认原则上不允许撤销,但在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下,允许撤销自认。
1、在法庭辩论终结前,对方当事人同意撤销承认的因受胁迫而作出的与事实不符的承认 2因受胁迫而作出的与事实不符的承认3因重大误解而作出的与事实不符的承认4有相反的证据足以推翻先前的承认。
(六)勘验、检查笔录
是刑事诉讼中法定的证据种类,具体是指公安司法机关的办案人员对于案件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和尸体进行勘验、检查时所做的客观记载。
勘验笔录,是民事、行政诉讼中法定的证据种类,具体是指人民法院指派勘验人员对于争议有关的场所、物品或物体亲自进行查验、拍照、测量时所作的笔录。现场笔录,是行政诉讼特有的证据形式,具体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行政违法行为当场进行调查、对违反行政法规的人当场进行处理时所作的记载现场情况的文字材料,包括行政机关对违犯行政法规的当事人进行讯问所做的笔录。
视听资料:只利用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以及其他高科技设备所提供的信息资料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一种证据。
勘验、检查和现场笔录与书证的区别:
1、前者是在诉讼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而书证一般是在案件发生前或者发生过程中制作,在诉讼中不得涂改该或者重新制作;
2、前者由执行勘验、检查的侦查人员、司法人员或执行机关的工作人员制作,由参加勘验、检查的人和见证人签名或盖章,依照法律规定的形式制作,而书证的制作主体没有严格要求,有些书证也不要求有特定的形式;
3、勘验、检查笔录是客观记载,不允许包含任何主观成分,而书证的内容往往反映着制作人的主观意志;
4、勘验、检查笔录如果记载有误或者不明确,可以重新勘验、检查,做出新的勘验、检查笔录,而书证不能重新制作。
(七)鉴定意见
1、鉴定人:指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并接受他人的委托对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的自然人。
特点:鉴定人为自然人而非法人或组织;鉴定人必须具有专门的知识技能;鉴定人为诉讼参加人。
2、鉴定意见:由鉴定人接受委托或聘请,运用自己的专门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诉讼中所涉及的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检测、分析和判断后,所出具的书面意见。
特点:鉴定意见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鉴定意见的事实针对性;鉴定意见的书面性;鉴定意见的确定性;
六、证明论(一)证明对象
1、证明主体:指在诉讼活动中,提出自己的诉讼主张并有义务承担证明责任的诉讼主体。构成要件:(1)证明主体不能超过诉讼当事人的范围;(2)证明主体必须有自己明确的诉讼主张;(3)证明主体必须是行为意义上的证明责任的承担者;(4)证明主体必须是结果意义上的证明责任的承担者。
2、证明对象:指在刑事诉讼法中用来解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责任问题的事实,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此罪还是彼罪,罪轻还是罪重,采用何种刑罚以及保证程序公正有关的事实。
特征:客观性;法定性;必要性;层次性;时效性;被动性;
范围:程序法事实;证据事实;法院所不知的地方性法规、习惯、外国法律;
3、刑事诉讼证明对象:有关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有关罪行轻重量刑情节的事实;排除行为违法性、可罚性或行为人刑事责任的事实;排除或减轻刑事责任的事实;刑事诉讼程序事实。
4、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
(1)民事诉讼的实体法事实,是指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化、变更和消灭的事实,即引起当事人实体权利义务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
(2)民事诉讼程序法事实,是指对民事诉讼程序问题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包括当事人主体资格条件、管辖、回避,审判组织、诉讼期间等事实。(3)地方性法规、外国法律及特殊经验规则的适用
5、免证事实:是指不需要采用证据加以证明就可以在裁判上加以确认的事实。
内容:
1、众所周知的事实;
2、自然规律及定理;
3、推定的事实:是指根据已经证明的事实或者法律、经验推导出另一事实的行为。其中,作为推定基础的事实,推导出的事实被称为推定事实。
4、预决的事实:就是已为法院的生效裁判或者仲裁机构作出的生效仲裁裁决确认的事实。
5、经公证证明的事实;
6、自认的事实。
6、司法认知:指对于应当适用的法律或某一待认定的事实存在与否或其真实性,法院依申请或依职权初步认定其为真实的一种诉讼证明方式。特点:
1、司法认知的主体只限于人民法院;
2、司法认知的客体是特定的事实(特定的事实:指明显的事实或当事人不能提出合理争议的事实);
3、司法认知具有可反驳性。
司法认知的程序:
1、人民法院可以依职权或以申请进行司法认知;人民法院进行司法认知之前应当进行必要的调查;
3、采用司法认知时,为当事人提供反驳机会;
4、司法认知的决定用裁定的形式。
(二)证明责任
1、证明责任的概念:指由制定法预先规定由何方当事人就特定的待证事实提供证据并说服裁判者认定其成立,并于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承担不利后果的法律风险分配机制。
2、特点:(1)证明责任总是与一定的诉讼主张相联系;(2)证明责任是提供证据责任与说服责任相统一;(3)证明责任总是和一定的不利诉讼后果相联系;
3、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规则:
1、自诉案件的证明责任由自诉人承担,自诉人举证不能则要承担败诉的后果。
2、公诉案件证明责任的分配:A、人民检察院承担证明责任;B 公安机关对某些程序性事实承担证明责任;C、人民法院不承担证明责任;D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责任;
4、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特殊规则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被告人对某些要件事实承担证明责任:
1、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证明责任;
2、非法持有型犯罪的证明责任;
3、严格责任犯罪的举证责任;
4、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中的证明责任:由控诉方承担证明控诉证据系合法所得的证明责任。
5、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规则:提出主张的当事人承担证明责任原则; 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特殊规则:将以下案件的证明责任分配给被告承担:
1、因新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由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其产品制造方法不同于专利方法承担举证责任;
2、因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加害人就受害人故意造成损害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3、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4、因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以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就其无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5、因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就受害人有过错或者第三人有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6、有关法律规定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的产品的生产者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承
担举证责任。
7、因共同危险行为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有实施危险行为的人就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8、有医疗行为引起的医疗诉讼,有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观既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三)证明标准
1、含义:指依照法律规定证明主体运用证据证明待证事实所要达到的尺度或程度。
2、意义:证明标准的确立,有利于明确举证责任及其程度,调动诉讼主体的积极性,从而推动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利于保证诉讼程序的公平与公正,实现诉讼构造的平衡;有利于审判机关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和作出判决;有利于推动证据法学的完善和发展。
3、我国的刑事诉讼法证明标准: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4、民事诉讼法证明标准:盖然性占优势。盖然性占优势,指的应是证据在说服力和证明力上占优势,而与证人数量或者证据的数量无关;盖然性占优势并不是所有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而是普通案件最低限度在的证明标准。
(四)刑事、民事诉讼证明的联系与区别
两大诉讼证明的共同之处:
1、性质和作用相同。证明是沟通实体法和诉讼法的纽带,是横跨两大法域的综合概念。从实体的规定上看,证明源自实体法的要求;从形式上说,证明则是由诉讼法加以调整的。
2、证明的方法基本相同。及都采用逻辑推理、司法认知和推定的等方法进行。两大诉讼证明的不同之处:
1、证明责任的承担者不同;在刑事诉讼中,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构成犯罪及罪责轻重的责任由控诉一方承担。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原则上不承担证明自己无罪的责任,只有在法律的明确规定的例外下才承担一定的证明作用。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则不以诉讼地位的特定化决定证明责任承担的主体,而是根据当事人的主张,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分别由当事人承担相应的证明责任。
2、法律规定的证据种类不同;书证、物证、视听资料、鉴定结论、勘验笔录、证人证言等,是三大诉讼法共同规定的法定证据种类,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特有的证据种类,其将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中的“当事人陈述”分解为“被害人陈述”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两项。
3、证明对象不同;
4、证明手段和证明的程序规则不同;
七、证据的保全与审查判断
1、证据保全:指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有关主体在证据收集时、诉讼前或诉讼中用一定的形式将证据固定下来,加以妥善保管,以便公安司法人员或律师在分析、认定案件事实时的使用。
2、证据保全的方法:
1、提取原物或制作模型;
2、询问(或讯问)并制作笔录;
3、勘验、检查并制作笔录;
4、搜查并制作笔录;5查封、扣押并制作笔录;6
辨认并制作笔录;
7、制作及鉴定鉴定笔录;8试验及有关笔录;9复制、拍照、录音和录像等。
3、证据的审查判断:指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和审判人员等在诉讼过程中,对所有收集到的各种证据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和鉴别,以确定其有无证据能力和证明力以及证明力的大小,从而对案件事实作出结论的一种诉讼活动。
特征:1.证据的审查判断在本质上是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和审判人员等的一种理性思维活动。2.证据审查判断的主要内容是证据能力和证明力。3.证据审查判断的目的在于鉴别证据真伪,查明事实真相,认定案件事实。
意义:1.证据审查判断是确定证据有无证据能力和证明力以及证明力的大小,并运用查证属实的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重要环节。2.证据审查判断是完成诉讼证明任务的必经程序。3.对证据进行审查判断,有利于根据确实、充分的证据定案,为正确适用法律奠定坚实的基础,确保司法机关正确处理案件。
(1)物证的审查判断:1.审查物证的来源。2.审查物证是否客观真实。3.审查物证与案件事实有无客观联系,有何客观联系。4.审查物证与案内其他证据是否一致,有无矛盾。5.物证应当在法庭上经过被告人、被害人和其他知情人的辨认,确认其是否真实可靠。
(2)书证的审查:1.审查书证是如何形成的。2.审查书证的内容与案件事实有无联系,与案内其他证据能否协调一致。3.审查书证的内容。4.审查书证的形式是否合格。5.审查书证的获取途径。
(3)证人证言的审查判断:
1、审查其来源;
2、审查其真实可靠程度;
3、审查其形成过程;
4、审查证人的自身情况;
5、审查收集证人证言的程序是否合法,方法是否得当,有无影响如实作证的违法因素,6、审查证人证言的内容是否合情合理、前后有无矛盾,与案内其他证据及案件事实是否协调一致。
7、证人证言在法庭审理时,必须经过诉讼双方询问、质证。
4、证据的分类:
(1)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
言词证据:指以人类语言为存在和表现形式的证据。
特点:A言词证据与待证事实的关联性一般比较明确,具有明确性、主动性; B、言词证据容易受到提供主体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出现偏差甚至失实的情况; C、言词证据的证据源不易灭失。
言词证据的收集运用规则:A、收集言词证据不得采用刑讯逼供、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并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并知道案件情况的公民有客观提供证据的条件。B、在审查言词证据的时,应注意查明有无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而失实或者偏差的情况。C、在法庭审判阶段,对言词证据要通过讯问、询问或者宣读的方式提出,经过双方当事人质证、查证属实后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实物证据:是指以实物形态为存在和表现的形式的证据。
特点:A、实物证据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稳定性B、实物证据与案件事实的联系不明确,要靠人进行分析和研究,显示出被动型和依赖性。C、实物证据本身容易灭失。
(2)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
原始证据:是指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或原始出处的证据。
特点:A、原始证据直接来渝于案件事实或原始出处,与案件事实有着直接的关系。B、原始证据的证明作用一般大于传来证据
原始证据的运用规则:A、应当尽可能地收集和运用原始证据;B、对于亲自感知
案件事实的证人和当事人,司法人员应尽量亲自询问,并制作详细的笔录;在法庭调查中,亲自感知案件事实的被害人、目击证人、民事案件的当事人应当出席法庭,亲自陈述并接受询问,以保证原始证据的客观真实性。C、凡能够将原始证据附卷的,都应当附卷作为定案的根据,以便在起诉程序、一审程序、二审程序以及审判监督程序、死刑复核程序中对其进行审查,保证办案质量。D、对原始物证、书证和视听资料的审查必须依法进行。传来证据:指不是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或原始出处,而是从间接的非第一来源获得的证据,即经过复制、复印、传抄、转述等中间环节形成的证据。
特点:A、传来证据与案件事实没有直接联系;B、传来证据的证明力的大小,与其同案件事实的传播距离有关;C、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传来证据的证明力大于原始证据。
传来证据的运用规则:A应当尽可能的收集和运用最接近案件事实的传来证据;B在收集和审查运用原始证据时,必须查清传来证据确切的出处;C传来证据必须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3)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直接证据:指能够单独、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
特点:A能够单独、直接地证明案件主要事实是直接证据的最基本的特点;
B直接证据多表现为言词证据;C直接证据的数量较少,且不易获得。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A以刑讯逼供、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B、所有的直接证据都必须有其他证据加以印证C、只有当事人一方的陈述一般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间接证据:指不能单独、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需要与其他证据结合起来才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根据。
特点:A、间接证据不能单独、直接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这是间接证据在证明力上的特点;B、间接证据种类繁多,容易获得;C、间接证据多表现为实物证据,有较强的客观性;D运用间接证据证明案件事实方法复杂,难度较大。
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A、客观性。客观性是指证明案件事实的间接证据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如果某一间接证据本身的真实性不能肯定,就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因为其可采性不能确定。B、关联性。关联性是指证明案件事实的间接证据与案件事实具有客观的联系性,对案件事实的证明具有实际意义。
C、充分性。充分性是指禁用间接证据认定案件事实时,所有的间接证据必须达到证明案件全部事实所需要的量的要求。
D、协调性。协调性是指用于正满件实事的间接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及各间接证据之间必须协调一致,没有矛盾。
E、完整性。完整性是指间接证据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明体系。F、排它性。排他性是指运用间接证据构成的证明体系得出的结论必须是唯一的,并具有排它性。(4)本证和反证
本证:指使之能够证明当事人主张的事实存在的依据,既能够支持诉讼中一方所主张的事实成立,证明其主张事实存在的证据;
反正:指能够证明当事人主张的事实不存在的证据。
本正和反正是以证据对当事人双方所主张的事实的证明作用为标准进行的划分,这事区别本证和反证的关键。
第三篇: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5、6题)
1.具体劳动22:也叫有用劳动,是指人们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具体劳动体现着人们改造自然、同自然界发生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2.抽象劳动23: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凝结在不同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只有量上的不同,而没有质上的差别。抽象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3.简单劳动27: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少量的复杂劳动可以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少量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可以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
4.复杂劳动27:是指需要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的,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胜任的劳动。少量的复杂劳动可以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少量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可以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商品,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相互交换。
5.名义工资78: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额,是以货币数量表示的工资,也叫货币工资。名义工走很难客观地反映工人收入的实际情况,因为工人的实际工资收入除了由货币工资的数量决定外,很多其他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如社会生活的消费水平。
6.实际工资78:是指用货币工资所能购买的生活资料和各种服务的数量。实际工资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工人的实际生活状况,因为实际工资是在扣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减去赋税等工资的扣除部分之后再加上工人所得到的社会福利等间接收入的最终的实际收入。
7.不变资本(C)60: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量不发生任何变化,也不发生任何价值增值。厂房、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的价值是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原料、燃料等生产资料的价值则是一次性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
8.可变资本(V)60:是指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劳动力价值不是被转移,而是产生了价值增值,这部分增值的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9.固定资本108:是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这部分生产资本的价值按照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部分一部分收回,它的物质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始终保持原来的形态。
10.流动资本108:是指以原料、辅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和作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这部分生产资本的价值一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收回,它的物质要素在每次生产过程中全部消费掉,因而每次生产过程都需要不断更新。
11.级差地租1184:是指在肥沃程度较好或地理位置较好的土地上生产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它是并列地投入不同地块的各个资本具有不同劳动生产率的结果。造成这种结果的条件,一是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二是土地地理位置的差别。
12.级差地租2186:是由于连续追投资于同一块土地,而具有不同劳动生产率所生产的超额利润而转化的地租。形成级差地租2不同劳动生产率的条件是连续追加投资形成不同劳动生产率高于劣等地原有的生产率。
13.借贷资本163:是货币资本家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它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
14.商业资本150:是指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并独立发挥作用的商品资本,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形式。
15.资本积累90:是指个别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即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16.资本集中90:是指把原来分散的若干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它既可以通过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的形式,也可以通过组织股份公司的形式,把社会上分散的中小资本联合成较大的资本。
17.资本积累87:
18.固定资本折旧110:
19.剩余价值率61:
20.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1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1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
二、简答题(5题)
1.产业资本循环的特点102及其具备的条件104。
条件: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具有并存性,在时间上具有继起性。
2.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139
一、剩余价值率,预付总资本和资本有机构成已定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率同利润率成正比。
二、资本有机构成,它与利润率成反方向变动。
三、资本周转速度,速度越快利润率越高。
四、不变资本的节省,不变资本越节省利润率越高。
五、不变资本要素价格的变动和经营管理水平也会对利润率的高低产生重大影响。
3.加快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的影响。113
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4.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1)区别: ①含义不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②商品经济侧重指的是一种经济形态,反映的是人们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产品交换方式,与它相对应的是自然经济;市场经济侧重指的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是经济资源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与它相对应的是计划经济。③出现的时间不同。商品经济出现在前,市场经济出现在后,只有在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才形成市场经济。
(2)联系:①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然结果。②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阶段的商品经济客观要求的资源配置方式。
5.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实现的条件。(6个公式)
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即I(v+m)=Ⅱc。这个条件表明两大部类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即I(c+v+m)=Ic+Ⅱc。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第二部类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即Ⅱ(c+v+m)=I(v+m)十Ⅱ(v+m)。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实现条件:I(I(v+△v+m/x)=II(c+△c),反映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在积累和生产规模上是互相依赖制约的,I部类生产决定着II部类的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II部类生产也制约着I部类的积累规模。
I(c+v+m)=I(c+△c)+II(c+△c),反映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I部类的生产资料不仅能补偿两大部类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而且还要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资本的需求。
II(c+v+m)=I(v+△v+m/x)+II(v+△v+m/x)反映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消费资料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I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必须同两大部类原有的工人,追加的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之间保持平衡。
6.马克思平均利润及生产价格理论的作用和历史意义。145
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的一个重大问题;阐明了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内在关系,揭示了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关系。
7.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87
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8.商品二因素的关系。21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具有统一性,另一方当面又是相互矛盾的。
三、论述题(2题,30分)
1.如何让理解剩余价值不再流通中产生但又离不开流通过程?
532.如何理解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28
3.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63
答:基本经济规律是在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的原因是:
①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增殖资本的价值或者说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从事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决定性动机.就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劳动者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工人的个人消费,只有在保证生产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是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
②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都是以获取剩余价值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准备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实质上是分割剩余价值的过程;资本家的个人消费是消费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雇佣工人的个人消费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它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劳动的必要条件。
③剩余价值规律还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剩余价值,总要设法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销售市场,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正是由于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不断扩大和加强对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的剥削,从而不断激化和深化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而这种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必然为更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方式所代替。
4.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7
2四、计算题
重点:资本的有机构成(书上计算题题例)、剩余价值率、资本周转速度、年剩余价值率
第四篇:国际贸易学期末复习
第二章 自由贸易理论从体系框架方面加以完善
2.1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发表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比较优 势理论。所谓比较优势理论是指如果其中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该国可以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出于劣势地位的另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通过分工和国际贸易,双方依然可以从中获利。“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择其轻”
第三章 贸易保护理论
3.1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分为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主张国家采取行政措施,禁止货币输出,同时要保持每一笔交易和每一个国家的贸易都实现顺差。晚期重商主义: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不能多于出售本国商品所获得的货币总额,这样贸易最终贸易总量是顺差,金银总量增加。 贸易顺差是指在特定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 贸易逆差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贸易总值小于进口贸易总值
无论是早期重商主义,还是晚期重商主义,都认为财富的唯一形态是货币,是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唯一标准。
第五章 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5.1限制进口的政策措施: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关税壁垒:
货物在进口环节由海关征收的税种中,产品税的征收基数是完税价格 非关税壁垒:
1.进口配额:是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限制。分为绝对配额和关税配额。
绝对配额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规定一个最高额度,达到了这个额度后,便不准进口。
关税配额是指对商品进口的绝对数额不加限制,而对在规定配额以内的进口商品给予低税、减税或免税待遇,对超过配额的进口商品则征收较高的关税。2.间接限制进口措施—反倾销与反补贴措施:什么是倾销,哪3个构成要素。什么是补贴。
5.2 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出口补贴、出口信贷、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外汇倾销。
5.3出口管制措施:单方面出口管制、多边出口管制。
第七章 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7.2 世界贸易组织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宣告成立。
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非歧视原则;关税保护原则;透明度原则;公平贸易原则;互惠贸易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公平解决争端原则。
缔约双方根据协议相互给予对方的法人或自然人对等的权利和待遇,这体现的是国际贸易互惠待遇原则条约的。
第八章 国际贸易术语 重点FOB,CIF,CFR 1.FOB、CIF、CFR都是适用水上运输方式的贸易术语 2.FOB:装运港船上交货(...指定装运港),按照该术语成交,由买方负责租船或订舱,卖方负责将货物运至买方指定装运港的船上,卖方即完成了交货。风险的转移:货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
卖方负担货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为止的一切费用和风险。包括自办货物出口海关手续。
买方负担货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后的一切费用和风险(包括自付运输费和保险费)。包括自办货物进口海关手续。
注意在FOB条件成交下,货物装船的各项费用由谁负担。
如果采用班轮运输,船方管装管卸,装卸费计入班轮运费之中,自然由负责租船的买方承担;
而采用程租船运输,船方一般不负担装卸费用。这就必须明确装船的各项费用应由谁负担。
3.CFR:成本价运费(...指定目的港),该术语条件下成交,卖方须在合同规定的装运期内在装运港将货物装至运往目的港的船上,并负责租船订舱并支付至目的港的正常运费。
风险的转移:货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
卖方负担货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为止的一切费用和风险,并负责签订货物运输合同,支付运费。包括自办货物出口海关手续。
买方负担货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后的一切风险和除了运费之外的其他各项费用(依然要自付保险费)。包括自办货物进口海关手续。
4.CIF:成本、保险费加运费(...指定目的港),是指卖方必须在合同规定的装运期内在装运港将货物装到运往指定目的港的船上,负担货物装上船为止的一切费用和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并负责办理货运保险,支付保险费,以及负责租船或订舱,支付从装运港到目的港的运费。风险的转移:货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 卖方负担货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为止的一切费用和风险,并负责签订货物运输合同,支付运费,办理货物保险、签订保险合同、支付保险费用。包括自办货物出口海关手续。
买方负担货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后的一切风险和除了运费、保险费之外的其他各项费用。包括自办货物进口海关手续。
采用CIF术语应该注意的问题:CIF是一种典型的象征性交货。指卖方只要按期在约定地点完成装运,并向买方提交和转让合同规定的包括物权凭证在内的提单和保险单,就算完成了交货义务,而无须保证到货。可见,在象征性交货方式下,卖方是凭单交货,买方是凭单付款。只要卖方如期向买方提交了合同规定的全套合格单据(名称、内容和份数相符的单据),即使货物在运输途中损坏或灭失,买方也必须履行付款义务。反之,如果卖方提交的单据不符合要求,即使货物完好无损地运达目的地,仍有权拒绝付款。5.价格构成
FOB价=生产/采购成本价+国内费用+净利润
CFR价=生产/采购成本价+国内费用+国外运费+净利润
CIF价格=生产/采购成本价+国内费用+国外运费+国外保险费+净利润 1)计算题1:CFR=FOB价格+货物运费 2)计算题2:CIF=CFR+货物保险费
保险费=保险金额*保险费率=CIF*(1+加成率)*保险费率 CIF=CFR价/{1-(1+加成率)*保险费率} 仅作补充说明:投保加成率顾名思义就是在保险货物价值的基础上加上的要投保的比率,比如投保加成率为10%,如发生保险公司规定的全损的范围,则赔率为110%。例如,CIF加价20%,20%即为投保加成率。
第九章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标的
9.2 商品的数量和包装
了解5种计算重量的方法。以及溢短装条款的概念。(P158-159)
了解销售包装P160-161,特别是中性包装和定牌生产。定牌要注意是否侵权。9.3商品价格
重点加强成本核算中的出口商品盈亏率以及出口商品换汇成本。(选择题计算)出口商品外汇净收入是指出口商品外汇收入减去出口业务中应支出的外汇,其差额即为出口外汇净收入。出口外汇净收入=FOB成交价
第十章 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
10.1 国际货物运输
1.班轮运输:特点四固定、一负责。班轮运费:分为基本运费和附加运费。掌握基本运费的6种计算标准。(P177)2.运输单据,重点掌握海运提单。海运提单的种类:P173 需要注意的是:海运提单,铁路提单是物权凭证,可以通过背书转让。但航空运单不是物权凭证仅仅是运输契约,不能转让。3.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运输条款
掌握分批装运。特别注意书上P175所写“根据国际商会《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不视为分批装运的情况。” 掌握滞期和速遣条款。
滞期费是指在规定的装卸期限内,租船人未完成装卸作业,给船方造成经济损失,租船人对超过的时间向船方支付一定的罚金。 速遣费是指在规定的装卸期限内,租船人提前完成装卸作业,使船方节省了在港开支,船方向租船人支付一定的奖金。 按惯例,速遣费一般为滞期费的一半。10.2 国际货物运输保险
1.重点掌握损失!了解费用和风险。
2.我国海运货物保险条款:分为基本险和附加险。
了解三种基本险的承保范围。基本险承保范围的大小:平安险<水渍险<一切险。.注意三种基本险的保险期限。
第十一章 国际货款的收付
1.支票与汇票、本票的区别如下:
(1)当事人:支票和汇票有三个,本票有两个。
(2)性质:支票和汇票属于委托支付证券,本票属于自付证券。(3)到期日:支票为见票即付,汇票和本票除此之外,还有定日付
款、出票后或见票后定期付款等。
(4)承兑:汇票需要承兑,本票无需承兑,只需“签见”即可,支
票均为即期,无需承兑。
(5)出票人与付款人的关系:汇票的出票人与付款人之间没有资金
关系;本票的出票人与付款人是同一个人;支票的出票人与付
款人之间有资金关系,即出票人在付款人处有存款。2.掌握顺汇和逆汇。汇付属于顺汇,托收属于逆汇。
掌握三种支付方式的风险。汇付和托收都商业信用,依靠的是买卖双方自己的商业信誉。汇付总会对交易的其中一方不利。托收对卖方而言风险较大;信用证是银行引用。信用证实质上是银行代表其客户(买方)向卖方有条件地承担付款责任的凭证。重点掌握信用证。
信用证的特点:信用证方式是一种银行信用,由开证行以自己的信用
做出付款的保证;信用证是一项自足文件。信用证的开立是以买卖合同
作为依据,但信用证一经开出,就成为独立于买卖合同以外的另一种契约,不受买卖合同的约束。信用证是一种单据的买卖:在信用证方式之下,实 行的是凭单付款的原则。
第五篇: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
社会保障学概述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以及层次 正式的制度安排: 社会救助(最低层次):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工伤保险
保障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需要;对象主要是失去生活来源,遭遇不幸者好贫困者;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社会团体。
社会保险(核心地位、基本保障):贫困人口救济 自然灾害救济
保障给付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对象是主要是工资劳动者;资金主要来源于用人单位、劳动者本人。
社会福利(最高层次):福利服务 职工福利 国家和社火团体举办的各种公共福利设施、发放的津贴、进行社火服务及兴办集体福利事业。增进福利,改善国民文化生活;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和社会群体。社会优抚(特殊构成部分):国家抚恤 退伍安置 退休安置
优抚和优待;对象是军人及其家属;资金来源国家的财政预算。非正式的安排:社会互助、个人储蓄 第一部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法律 1935年美国的《社会保障法》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手段,以保险的形式实行的,对因丧失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而不能劳动或者暂时中断劳动的劳动者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或相应的补偿,使之能继续享有基本的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动者的生存、发展和延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商业保险是指通过订立保险合同运营,以营利为目的的保险形式。热点问题:以房养老的概念和分析(★)
[1]以房养老(Reverse Mortgage),也被称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或者“倒按揭”。是指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在老人去世后,银行或保险公司收回住房使用权,这种养老方式被视为完善养老保障机制的一项重要补充。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背景:(1)老龄化(2)养老保障水平低(3)养老金的资金缺口以及个人账户的名存实亡(4)我国城镇住房自有率达到80%以上
已有案例:中国南京、北京、上海 香港 美国 加拿大 新加坡等
实用条件:尤其适合有独立产权房的、没有直接继承人的、中低收入水平的城市老人 存在问题:(1)专业性和复杂性:法律制度 房管局人社局 金融保险(2)养老观念(3)产权制约:70年房屋使用年限(4)适用人群条件苛刻(5)房价 寿命 预测难 风险高 难点:观念上 农村房屋的问题 风险的不可预测性 国人对金融机构的不信任 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的内容以及保障水平(★)
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业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模式、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社会保障的含义与性质
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并依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及因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以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社会安定、经济有序进行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社会性特征 社会保障是国家在全社会范围内普通实施的一种社会制度。强制性特征 从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到社会保障待遇的给付,均是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的,社会保障的受益者经常要与资金提供者相分离,就要求社会保障必须建立在立法规范的前提下,实施政府的强势干预。
法制性特征 法律的硬约束是社会保障制度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也是整个社会保障行为过程顺利完成的重要条件。
公平性特征 保障范围的公平性:不分保障对象的民族、性别、职业和地位。
三种典型的社会保障模式的特点及其代表国家(★)
1、投保资助型 :美国、德国、日本、法国
(1)以劳动者为核心(2)责任分担(3)权利义务相结合(4)互助共济(5)现收现付
2、福利型:英国等西欧国家、北欧国家,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
(1)累进税制与高税收(2)普遍覆盖与全民共享(3)政府负责与保障全面
(4)充分就业(5)法制健全
3、强制储蓄型:新加坡、智利
(1)强调自我负责,缺乏互济性(2)建立个人账户,实行完全积累(3)与资本市场有机结合(4)以养老保障为主要保障内容
(5)政府特殊的责任方式
哪个国家首先建立福利国家?谁第一次描绘了福利型社会保障的蓝图?“福利国家橱窗”称号的是?
英国是最早建立福利国家。英国经济学家 贝弗里奇。瑞典。我国社会保障的模式属于那种模式及其独特性(★)
属于混合型,既设立了个人账户,也存在互助的公共基金。??
社会保障水平的衡量指标
(1)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
深度=社会保障支出/GDP(密度=保费/人口数量)(2)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率
(3)政府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
(4)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占人均国民收入的比重(5)人均社会保障给付水平(6)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如何?
“量”上的超前与“质”上的“不适度性”并存
1、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已经超越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阶段,超前于西方??
2、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的结构性不合理;社会保障水平的地区结构不合理,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城乡结构性不合理。社会保障基金的含义(★)
国家和社会从已有的社会财富中提存、积累并用以援助或补偿社会对象的资金,是社会保障得以确立并能够解决特定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社保基金的投资(★)
需要投资的背景+现状+措施 社会保险筹资的原则 “以支定收,略有结余”
(1)满足社会保险需要(2)坚持需要和可能相结合(3)妥善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
养老保障与医疗保障 养老保险的定义
指国家通过立法使受保者达到法定年龄退出劳动领域时,由国家的社会保险机构为其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和生活服务,以满足其晚年基本生活需
要的社会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保费的缴纳比例
按职工本人缴费工资11%的数额为职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账户,其中企业缴纳3%,个人缴纳8%,另外企业负责缴纳社会统筹部分的资金。决定养老金水平的因素
缴费年限、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月缴费工资基数、养老保险基金筹资和给付的模式以及各种模式的优缺点(★)。用人单位全部缴纳 政府全额资助
个人缴纳,政府担保 用人单位与个人共同缴款
个人,用人单位和政府三方共同负担
给付方式:
现收现付制、积累制、混合制
我国养老保险改革的改革、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养老金空账
智利的养老保险模式
强制储蓄型
我国医疗保险的改革:哪一年哪个决定为标志
1998年《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限额一般是多少? 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 农村的医疗保险制度叫什么?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内容与分层(★)。
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由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补充医疗保险三个层次构成。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医疗救助:低保人群和失业者的医疗费用
补充医疗保险:大额医疗保险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
我国医疗保险的组成部分,以及各类人群医疗保险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世界范围内,标志着强制性医疗保险诞生的是? 1883年 德国的《疾病社会保险法》 医疗保险的支付方式以及医疗费用上涨的因素 直接支付办法(直接支付给医疗服务的提供者);预付报销办法(消费者先付,后凭票据报销)直接向病人提供直接的医疗服务
覆盖面不断扩大;老年人口膨胀;疾病种类和疾病率改变;医疗保险日趋追求公平性;医疗技术的提高;物价水平上涨;超前消费;医保制度缺少必要制约措施;缺乏对卫生事业发展的宏观规划;缺乏有效的分级转诊制度
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住房保障 工伤保险遵循的原则
(1)无过失补偿原则(2)个人不缴费(3)补偿直接经济损失(4)因工伤与非工伤区别对待原则(5)补偿与预防、康复相结合
工伤的认定 因犯罪、酗酒、自残自杀的不能算工伤 我国工伤保险的待遇
医疗期间的待遇 因公致残待遇 因公死亡待遇 工伤保险的资金来源
(1)雇主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费滞纳金;基金的利息;法律规定的其他资金 失业保险的定义,失业保险规定了哪些内容 失业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实施的,当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因失业而丧失收入来源时,为其提供物质帮助、就业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险项目。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含义
住房公积金是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是住房分配货币化、社会化和法制化的主要形式。住房公积金制度是国家法律规定的重要的住房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强制性、互助性、保障性。
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补充保障 社会救助的分类
包括救灾、农村扶贫、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按区域不同:城镇和乡村社会救助 按期限不同:经常和临时社会救助 按手段不同:现金、实物和服务救助 按机制不同:一般救助和专项救助 贫困的测定
1、恩格尔系数 家庭事物指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
2、马丁法(贫困线)刚好满足基本营养食物的价格+非食物
3、国际贫困标准“一天一美元”
4、生活形态法
我国社会福利的含义,我国社会福利包含的内容
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有关政策或立法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旨在改善生活质量的福利措施和社会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它是在劳动报酬和其他社会保障项目之外的给付和服务
我国社会福利体系包括民政福利、职工福利、其他福利、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妇女儿童福利以及住房福利等内容,其中民政福利和职工福利制度是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基础。社会津贴,又叫社会补贴。如副食补贴、物价补贴、交通费、取暖费等等,这是一种明帖;还有一种暗帖,如住房、粮食、食油及疏菜等方面由国家直接给予的补贴。职工福利。一是以货币形式的补贴,包括生活困难、夏季防暑、托儿、独生子女、取暖等等;二是为职工生活方便而提供的公共设施。
社会福利服务设施。如托儿所、幼儿园、托老所等等。社会服务。主要是指社区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社会优抚的对象和内容 特殊贡献者及其家属
死亡抚恤
伤残抚恤 社会优待 退役安置 社会优抚的基金来源
单一性:国家财政拨款,少许的社会来源
企业年金的含义
企业年金是指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公共养老金或国家养老金之外,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金制度。
企业年金两种模式的含义和区别
企业年金可分为缴费确定(也叫DC计划)和待遇确定(也叫DB计划)两种类型。通过建立个人账户的方式,由企业和职工定期按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其中职工个人少缴或不缴费),职工退休时的企业年金水平取决于资金积累规模及其投资收益。
指缴费并不确定,无论缴费多少,雇员退休时的待遇是确定的。雇员退休时,按照在该企业工作年限的长短,从经办机构领取相当于其在业期间工资收入一定比例的养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