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要充分认识语文教学评价的作用
要充分认识语文教学评价的作用
金沙中学李 炳富
在新学习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否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学生家长和学校的管理人员怎么了解教学工作的情况;学生如何知道自己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这需要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和科学的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应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标准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是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的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与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然而新教学模式需要发展学生许多新能力,因此传统的评价标准对于新能力有相当的局限性,学生的能力已经不适合用过去的评价方法去评价。
首先,应解决以谁为主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把教师放在主导核心的位置,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而把学生视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是灌输的对象。因此教学评价的主要对象是教师,评价的内容,也是围绕教师的教展开。在这种评价体系中,对学生的评价,一般是检验学生掌握教师所传授知识的数量和程度,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价教师确定的教学内容、目标和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教学策略是否得当等,这种对学生的评价,是为评价教师服务的。而新的教学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教学评价的对象,应从教师转向学生,如: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评价教师的出发点改变为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是否为学生创设了有利于学习的环境;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是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很明显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是围绕着学生制定的。其次,要明白传统教学与新模式下的评价有什么不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以教师本人的学识是最重要的。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以及达到相同的教学目标,经验丰富的教师能省时、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既费时又费力,效果还不好,这是因为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而教学方案的好坏,教学策略的优略,是靠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判断。这种模式下对学生的评价更多地集中于对教师所传授知识接受的数量有多少,掌握程度的深浅等为标准。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评价对象从教师转到了学生,评价的标准从知识转向了能力。这是因为,在信息社会里,知识的数量已经大大地超越了人类记忆的极限,知识更新又是如此之快,人们不得不终生学习。已经掌握的知识会很快地过时,自己需要的知识,不仅可以通过听教师讲课,更可以跨跃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己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寻找、挑选、挖掘、搜集、整理,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其实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才是立足于高科技信息时代的根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也要评价教师,所以评价的标准也相应转变成了教师是否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情境,是否能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合作意识、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是否能引导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等。
第三,认识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方法。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支持,促使了教学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把重点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由以教为主转变成以学为主。在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因为采用了自主的学习策略,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学习方式,选择自己需要的知识,所以评价方法也应以个人的自我评价为主。评价的内容,也不是掌握知识数量的多少,而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协作学习的精神等。个人自我评价的优越性在于,学生可以不顾及评价结果造成的不利影响,因此评价会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
第四,教师要认识到在新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评价不再适合用定量的方法。因为评价的标准从知识转向了学习能力,还包括了学习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因此,学生的学习成果
更多地适合用语言加以描述。而且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而是要求家长、同学、自己一同参与。许多评价的标准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具有模糊性,如学习能力是否很强,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正确,能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协作等。这些评价看似明白的、具体的,其实具有很大的模糊性。
综上所述,新的课本、新的理念,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学习环境。作为教师应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尽早研究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评价体制,为广大的学生提供帮助。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评价的激励作用
语文教学中评价的激励作用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当学生的某种良好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感,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向更高层次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赏识。因此,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学中评价的作用,促进和提高教学的质量,我认为教学评价更应从现代教育的特点出发,强调参与与互动,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一、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
口头评价是贯穿于教学中的一种即时的、情境的评价,是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口头评价的直接性、快捷性、情景性、高频性等特征,为教师的价值引导和情感感染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口头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的那些看似平常的话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在现实教学中,教师的口头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不错”、“很好”这样的泛泛评价,不能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影响。因而教师在进行口头评价时一定要从正确的评价理念出发,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形成注重过程关注发展为中心的新的评价体系。
例如:在教学生字“春”时,教师范写之后可以让学生对老师的字加以评价,学生会说:“老师写的这个字撇很好,如果捺写得在大一些就更好了。”“你观察得很仔细,的确是这样,谢谢你!”听了老师的肯定,这名学生做的更直了,听讲也更加认真了。当老师问到“谁能记住这个字?”,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有的说“按笔画记”,有的说“按结构记”“我可以猜个谜语”,“好的,你说说谜语吧”,“三个人一同去踏青”,“嗯,很好,将笔画放到谜语之中,很有新意。我想你一定可以永远的记住“春”字的。”这个学生美滋滋的坐下了。在这之后,这个学生经常会字编一些小谜语记生字,与此同时很好的带动了其他学生记生字的积极性。
在教学之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小小的红花、一个爱抚的动作,及时的肯定。都可以很好的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口头评价是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组成部分。但是口头评价的随机性、无记录性等特征,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口头评价的范围与效果。因此,口头评价只有与其他评价手段如书面评价相结合,才能更大地发挥其作用。
书面评价也是教育教学中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以书面形式的正规性更能引起学生对它的关注与期盼。因而它以评价的深刻性,效果的长期性的特点而日益成为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手段。作业本中一个翘起的“大拇指”,一颗鲜红的小梅花,一个简单的“优秀”、“真棒”、“你进步了”都足以让学生激动好长时间,更不要说那一句句充满鼓励性语言的评价了。
由于书面评价的长效性,因而在使用时应尽量注意语言的运用,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即使并不是表扬也要注意用语的委婉。如作业中常出现的字迹马虎,作文内容不具体、语句不通畅,对其做书面评价时应尽量避免出现“字迹马虎”、“书写不认真”、“作业模糊”等语言,而应尽量改为“字迹再工整一些,你的作业会写的更漂亮”,“如果认真书写,就更好了。”,“相信只要用心去做,你的作业本会更整洁。”本是批评的语言,换一个委婉的说法,学生更容易接受,更能引发学生的反思。
二、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学生是教学评价常用的形式。教师在教学中的评价分为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两类。即时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立即给予评价,利于及时纠正学习中的缺点和错误,鼓励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延时评价指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是以鼓励的行为方式和语言,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延时评价能充分发扬民主教学,创设自由的教育环境,提高了学生理解的深度,培养学生自信、灵活、深刻的品质。在教学中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要相互配合使用,使用即时评价来对学生给以及时的鼓励,同时要注意学生的差异,实行延迟性评价,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后,逐步达到学习目标。
教学中的评价并不能成为教师的“专利”,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也应把评价权利下放,提倡学生自己给自己评价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让学生参与评价,即让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
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使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加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既可以提高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理解,易于形成积极、有效、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这将有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发展。教师日复一日的“你真棒” 显然不如其他同学发自内心的“你真棒,我要向你学习”更能引发学生的自豪感。学生自主参与的自评与互评与教师的评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
第三篇: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6年11月11日06:22 光明网-光明日报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学校工作中十分必要和迫切。这种必要性和迫切性来自于我们的社会生活发生的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以及大学生思想道德可塑性强等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那么,他们就容易被不健康甚至腐朽的思想文化所侵蚀。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特征
高等学校的性质主要是通过它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表现出来的,而这种素质的培养又主要靠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教育学生,不仅是实现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目标所必需,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实践一再证明,即使在社会主义思想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一旦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有所放松,许多不正确的思想就会出来寻找自己的市场。
从社会来说,一些错误的思想和文化在我国社会生活的不少领域时有反映,并通过各种渠道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从当代的学生情况看,他们虽然热爱祖国,愿意振兴中华,但有的缺少长期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和献身精神,有的尚不能正确地进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对比,盲目崇拜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他们拥护改革,但由于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缺乏深切的了解,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肤浅,对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有时产生偏激情绪;他们渴望成才,但不少人存在着轻视政治的倾向,法纪观念淡薄,道德水平不高。可见,不能认为大学生毕业后就能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人才。必须经过深入的系统的思想教育,使他们具备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质,他们才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想政治教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占主导地位
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他指出:“要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学校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但应当指出的是,在这里德育是起主导作用,占有主导地位,这是因为:
第一,从本质上讲,德育就是要把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政治关系和其他关系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行为规范等社会意识形态灌输到后代身上去。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德育的重要作用就在于:一方面可以使青年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从而调节他们的行为,维护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正确关系;另一方面,可以使他们树立科学的理想和信念,并使这种理想和信念转化为能动的精神力量,有力地支配着他们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预定目标而奋斗。
第二,德育以其方向性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当中,起着主导作用。恩格斯说:“行为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成他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邓小平同志也曾说过:“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大学生只有树立起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动机,智育、体育的培养和锻炼才能有强大的精神动力。第三,科学的思想方法是学好专业和从事学术研究的方法论基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学生掌握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而使他们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育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不仅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成才的强大动力和前提条件。毛泽东同志说:“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卓有成效地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使他们全面发展的中心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高等院校的性质、任务和特点,决定了它的重要地位和责任。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他们不仅要具有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具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良好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人才良好素质的培养有赖于学校对他们进行良好的精神文明教育、熏陶和锻炼。高等院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培养合格人才,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也决定了高等院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基地。
高等学校不仅以现代科学、进步文化、革命理论丰富和传播精神文明,而且要求对大学生在更高的科学理论和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想、道德、法制、纪律等方面的教育,使其成为时代需要的在政治素质、思想觉悟、品德修养、智慧能力上都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对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大学生是我国青年中文化素养较高的一部分,他们学习和生活在高等学校,是备受社会关注的一个群体。当代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比过去要广泛的多,他们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影响着社会风尚。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成果具有十分广泛的社会意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示范和激励作用的重要部分。因此,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关系到我们的事业将由什么样的一代人来继承,关系到我们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能否代代相传的关键。(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学院)
第四篇:要充分认识“四种形态”的重大意义
要充分认识“四种形态”的重大意义
要充分认识“四种形态”的重大意义
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是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的重要成果,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实践基础上的重要理论创新,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四种形态”重要论述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操作性,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实践的经验总结,体现了党中央和中央纪委对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的深刻认识和工作节奏的精准把握;指明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刻内涵和实现路径,为依规管党治党、全面从严治党、净化政治生态奠定了坚实基础;回答了在实践中如何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的问题,体现了依规治党、关口前移的新要求;传承了党“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一贯方针,彰显了党的严管厚爱,凸显了管党治党要靠严明的纪律,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治本之策。全体党员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其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中央纪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将“四种形态”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实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战略部署由惩治少数向管住大多数转移,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到实处。
“四种形态”坚持问题导向,以纪律来划分,有着深刻的逻辑基础。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如何管好党、治好党?习总书记强调,“要靠严明纪律”;如何严明纪律?王岐山同志的回答是“把纪律挺在前面”;如何“把纪律挺在前面”?关键是要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这三个问题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步步深入,系统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用什么实现从严治党这个基本问题。“四种形态”坚持挺纪在前,按照纪在法前、纪比法严的原则,以纪律为分水岭,把违纪与违法隔离开来,把不同区间违纪情形的处理区分开来,昭示了纪律在管党治党中的突出位置,激活了纪律在从严治党中的特有功能,是对“把纪律挺在前面”这一重要论述的深化和具体化,为实现挺纪在前提供了航标。
第五篇:要充分认识群团改革的重要性
要充分认识群团改革的重要性
(原标题:要充分认识群团改革的重要性)
4月7日,我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选举产生出新的领导班子,实现了专兼挂成员合理搭配和各行业各领域的广泛代表性,这标志着我市群团改革迈出重要一步。4月8日,我市召开会议,吹响全面推开群团改革工作的号角。作为全国群团改革三个试点单位之一,重庆要扎实推进群团改革试点工作,承担起改革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开创党的群团工作新局面,首先就必须深刻理解做好党的群团工作的重大意义、重要作用,准确把握党的群团工作的重大原则和基本要求,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落实中央的各项要求上来,推动党的群团事业不断前进。
“群团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政治高度,抓好党的群团工作”;“必须把群团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使之成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就深刻阐释了党的群团工作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精辟论述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的重大意义、方向目标和基本要求,为我们做好群团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明确了要求。
要扎实推进群团改革试点,充分认识群团改革的重要性,我们就要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要认识到,群团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我市群团组织领域宽、范围广、数量多,是“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支不可或缺的强大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群团组织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搭建平台、汇集众智、聚强合力,为推动全市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繁重而艰巨。越是宏伟的蓝图,越是艰巨的任务,越需要做好党的群团工作,越需要群团组织充分发挥好作用。新形势下,群团工作面临的任务不是减轻了,而是更重了;对群团工作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党的群团工作,半点也不能放松、丝毫也不能削弱、一刻也不能停滞。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带着“问题意识”审视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当前,我市群团工作仍存在一些不适应的问题,总书记指出的“四化”问题,在我市也不同程度存在。这些问题,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既有思想观念原因、也有体制机制、工作能力和工作作风原因,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只有以改革的思维和办法去破解难题、解决问题,才可能真正让群团组织焕发生机活力,成为党心民意同频共振的纽带,成为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知心人、贴心人。“水之不涸,以其有源也;木之不拔,以其有本也。”群团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群团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是党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奋斗的重要法宝。充分认识群团改革的重要性,认真做好群团工作,扎实推进群团改革试点,把群团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切实增强群团工作的政治性和群团组织的先进性、群众性,我们党就能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汇聚起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强大合力,为推进“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不竭动力。
责任编辑:黄欢_NN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