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文化的魅力

时间:2019-05-15 09:12: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中华文化的魅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中华文化的魅力》。

第一篇:论中华文化的魅力

论中华文化的魅力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在人类历史上不可替代的光辉灿烂的名族文化。古老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就目前来说,热衷于学汉语的西方人越来越多,热衷于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西方人也越来越多。我国向西方传播东方文明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丝绸之路向西方传送精致的东方丝绸时,也送去了东方文明。早在《马可波罗行迹》就对中国的富庶有大量记载,足见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巨大魅力。

在我国的古籍《四书五经》中,无处不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深远魅力。南宋光宗绍熙元年,一代大儒朱熹将儒家经典《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汇集到一起刊刻,合称“四书”。再加上先秦的《诗经》、《尚书》、《礼书》、《周易》、《春秋》五部经书,至此,后人耳熟能详的《四书五经》形成。

《论语》的“仁者爱人”宣扬的是忠恕;《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提出的是坚韧;《诗经》教会人们感受和抒发;《尚书》教会人们开拓与创新;《礼记》是人际关系的准绳;《春秋》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大学》里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禁让我联想到课本所学,对个人而言,人生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明德”、“至善”,而后“格物、致知”,它要求怀抱积极地奋斗目标,在今天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做学问要有诚意,从谨慎独立开始,力求精益求精,不要自欺欺人。我们必须摒弃不良的学习习惯,追求更高的目标与人生境界。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成为封建文化的主体。《论语》由其门人弟子编制而成。我从中学到了不少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学而时习之,见贤思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举一反三等等,受益匪浅,它以当时通俗平易,明白畅晓的口头语言为主,有吸收古代书面语言精粹洗练,典雅严谨的长处,形成了一种言简意赅而又深入浅出,朴素无华而又隽永有味的独特语言风格,其内容更是博大精深。《论语》的现实意义更大更深远,我们习惯于慎行其主要思想——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于是我们懂得了礼,学会了谦让,社会也因此更加和谐。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同时,它也被儒家奉为经典。《诗经》共风、雅、颂三部分。它以其诗歌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对现代的文学创作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关雎》、《静女》、《氓》、《无衣》、《蒹葭》我们早已在课本中领略了它的风采。中国古代人民追求自由生活让人感叹,理想是美化的现实,而现实需要努力去创造,才能实现理想,现如今,我们大多数都怀揣对未来的理想,比自由更高,而这都需要我们用双手去创造。

很多事情经历过后才知道,而很多道理读完书以后才能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它的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做人应“为善”,做事应“积德”,交往要 “有度”,境界要“崇高”。

中国是一个拥有历史悠久的国家,华夏儿女们为之自豪。这些千古名篇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当你徘徊不前时,想起“成人成己成物”;当你思索人生时,想起“鱼我所欲”;当你关心国家时,想起“任重而道远”……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在我们身上的继承,更需要发扬光大!

第二篇:中华文化魅力

中华文化魅力

活动具有以下环节和规则:

选手抽签决定座位序号。

主持人致开场词

开场:唱歌

1.根据抽签座好,记分员手里有三道小题,听主持人口令答题,15秒时间写出答案,主持人记时间。15秒后选手将写好的答案交给评分人,然后主持人开始让评分员说明结果并记录成绩。

2.看图猜成语(每组2个题目,每组轮流进行,5秒一道题,答对一个1分。)此环节有5道抢答题。在15秒内没有站起来回答的进行下一道题。答对一个加1分。这一环节大约用时15分钟。

3.猜字谜(一共出20个字谜。每组轮流2次,每组10秒钟,剩下2个抢答。答对一个1分)

4.游戏环节:害你在心口难开

5.疯狂猜成语(每组2个题目,轮流回答。5秒一道题,答对一个一分)这一环节大约用时15分钟。

6.心有灵犀(每组时间一分钟,比划越多得分越多,比划成功一个1分。一个主持人维持秩序,另一个记录时间一分钟,计分员记录成绩结果。)大约用时15分钟。

7结束:唱歌(工作人员统计成绩)

8主持人公布比赛成绩并颁奖。

主持人致结束词

第三篇:中华文化的魅力

中华文化的魅力

苏轼曾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演义》中又有一句话:“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详端历史的长河,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光芒:顽强奋斗、隐忍、和谐……

中华文化的魅力体现在“攻”与“守”的结合上。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和“大丈夫能屈能伸”的中华文化,灌铸出蔺相如的灵魂。在秦庭智商,他敢庭叱秦王,他敢玉石俱焚,他完璧归赵;在渑池之会上,他在谈笑间威胁秦王,护赵王于身旁,挽回了赵国的尊严,这是充满攻势的、凌厉的蔺相如。在面对廉颇的恶言相向时,他选择的是沉默,是退让,不与之争是因为不欲争,这是带着防卫、谦逊内敛的蔺相如。攻与守,两个极端,却因中华文化之力在蔺相如身上大放异彩。

中华文化的魅力体现在“德”与“智”的交汇中。唐太宗李世民重视:“德治”,注重民生,以德治国。他礼贤下士,用人不问出处,只要有德有才,都会予以重用,于是有了长传于世的“贞观之治”。他充满智慧,明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道理,他重用魏征,虽然魏征的直谏常常令他龙颜大怒,但他都没有真正治过魏征的罪,还是一如既往地信任、重用魏征。李世民用“德”与“智”开创了“贞观之治”,而中华文化的“德”与“智”亦借李世民之手举世长传。

中华文化的魅力体现在“固”与“变”的灵动力。在“江山不移”的中华文化融汇了另一种人生态度“随遇而安”之后,又铸就了怎样一颗坚定的心呢?面对亡国的危机,勾践选择了自己携宫廷中人到吴国为奴,以换来越过不被吞并。他可以住在金碧辉煌的供电之后接受众人的朝拜,却也可以为了国家而做一名马夫,住在马厮之中;他心态平和,位高权重之时不自高自大,受人凌辱之时亦不气馁,他只是暗暗积累力量,卧薪藏胆。在吴国的为奴生涯没有磨灭掉他的意志,反而给了他力量,最终“三千越甲可吞吴”。“固”与“守”,是勾践的坚韧,是勾践的退让,同时,也是中华文化所蕴含的光彩。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有固守的豪气与美德,又有变通的灵气与智慧;既有积极进取、勇敢执着的攻势,又有恬退隐忍、蓄势待发的守护……你,准备好领略她的魅力了吗?

第四篇:展现中华文化魅力

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教材分析:本课是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同样也是一篇略读课文。本课文通过叙述贝聿铭的一系列成就,向人们展现了贝聿铭高超的艺术建筑工地以及永久不变的爱国情怀。

学情分析:本课文比较长,难度不大。但是初中学生普遍害怕过长的文章,这类文章篇幅长易读前忘后,细节把握难度高。所以在教课时教师要注重文章的逻辑性和整体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贝聿铭在建筑界的巨大成就。

过程与方法:学习文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贝聿铭的中国情怀。教学重难点:学习文章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贝聿铭的中国情怀。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直有那么一句话,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带给人美感,建筑同样如此,把水泥凝固成最美的艺术品。世界上著名的建筑你们知道多少呢?(万里长城、故宫、园林、凯旋门、金字塔、卢浮宫、巴黎圣母院、悉尼歌剧院等)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有关于一位著名的建筑大师的,他的名字叫做贝聿铭。

二、人物简介: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在国际学术界被公认为现代派建筑代表人物。曾获里根总统授予的美国“国家艺术奖”、密特朗总统授予的“光荣勋章”、布什总统颁发的“全美十佳公民奖”。其设计作品曾获“普茨克奖”。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列举了贝聿铭哪些荣誉和哪些艺术成就?(提示:按照时间顺序来找)

【明确】

1、1963年费城莱斯大学授予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2、1963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纽约荣誉奖章。3、1963年《华盛顿邮报》盛赞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4、1978年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设计成功。卡特总统称他是“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

5、1979年他设计的肯尼迪图书馆落成,被公认为美国建筑史上的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授予他该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6、20世纪80年代初,设计罗浮宫金字塔,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茨克奖。7、1978年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8、1984年设计了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追问]

1、能不能将这些荣誉和成就对照着小标题对号入座呢? 【明确】初露头角:1、2、3——贝聿铭的早期成就

创建筑界奇迹:4、5、6——贝聿铭在建筑界的巨大成就 不变的中国心:

7、8——贝聿铭为中国设计建筑的中国心

2、有没有同学看出这其中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先讲在国外的建筑成就,后讲在国内的建筑成就;讲国外建筑成就时,先讲从事建筑初期的成就,再讲后来的突出成就。

2、既然是从国外到国内,那我想问了,第1、2自然段写了什么?把它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内容:描写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惊人气势和高贵气质。

作用:这样写就一下子吸引住了读者,由此引出了本文记述的对象。这样的开头,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

3、展示贝聿铭的作品图。

四、精读课文,升华情感

4、贝聿铭最著名的建筑是肯尼迪图书馆好、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和罗浮宫金字塔,因此作者尤为仔细的为我们描述了这三座建筑,分别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突出了这三座建筑的杰出性,请同学们找一找文章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的句子。

【明确】

1、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

正面描写:这座建筑物的最大特点是“同周围环境构成高度谐调的景色”。“给人以变幻莫测的感觉”“映照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等等。

侧面描写:美国总统卡特的称赞:一是对建筑物的评价——“是华盛顿市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

二是对它作用的评价——“公众生活与艺术情趣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象征”;

三是对贝聿铭的评价——“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

2、肯尼迪图书馆:

正面描写:“使贝聿铭声名远扬、济身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可见这一作品的水平之高。

“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是它的主要特点。

侧面描写:肯尼迪遗孀杰奎琳的评价——“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可见其艺术性之高。“在美国建筑界引起了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的最佳杰作之一”“贝聿铭年”“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都说明了这一作品的成就。

3、卢浮宫:

正面描写:“法国密特朗时代最辉煌的建筑”“公认为当代建筑艺术最伟大的奇迹”“位列‘当代建筑的十大奇迹’之首”,可见这一设计的艺术价值。侧面描写:“法国政府广泛征求设计方案”。“应征者都是”“著名建筑师”,“世界上15个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进选抉择”,可见竞争之激烈; “13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然后写密特朗总统的力排众议、获得“普茨克奖”,则是对这一方案的最好肯定。“罗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则是公众现在的评价。[追问]根据以上内容,谁能来总结一下在设计这三座建筑时,贝聿铭成功在哪儿?

【明确】肯尼迪图书馆——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与周围环境构成高度协调的景色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金属支架的负荷超过了自身的重量 教师总结: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贝聿铭的作品有何特点?——创新、和谐

5、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告诉老师,贝聿铭的爱国心体现在哪儿?

【明确】⑴他,常对人称是“苏州人”、“广州人”。夫妇俩至今仍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广州话、上海话和苏州话。平时的衣着打扮,家庭布置与生活习惯,依然保持着中国的传统特色。这几点都代表他还是保持着中国的传统,我认为他并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⑵在他的设计上我们也可以看出,苏州庭园的长廊曲径、假山水榭,尤其是建筑屋宇与周围自然景观相辅相成的格局,以及光影美学的运用,在他数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都有轨迹可寻,由此可以看出贝聿铭正在祈盼着将中国的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想结合,将中国的传统艺术发扬光大。在他数十年的设计生涯中都能寻到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子,这也是他一颗中国心的体现。

⑶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说过:“我的根在中国”,他虽然在海外已经生活了六十多个年头了,但是他还是不忘自己是个中国人,这说明他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

⑷他“接受了香山饭店的设计任务后,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顶,俯览周围环境,而且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考察当地的大建筑和园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贝聿铭在对香山饭店的设计上花了很多的心思,花了很多的工夫,可以体现出他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对祖国的建筑非常用心。

⑸对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的设计,他说“这座大厦在香港是中国的象征之一,应该让它‘抬抬头’,要显示出点风格和气派,这也是中国的骄傲。”这说明了贝聿铭非常爱国,把这座建筑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说明贝聿铭作为一个中国人,要为民族争光,要为中国争气的爱国之心。

⑹他说香山饭店在他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他所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某些建筑高出10倍,这句话直接体现出贝聿铭在设计香山饭店的过程中花的心思、花的精力是远远超出设计其他的建筑,由此可以明显看出他十分爱国。

⑺“1987年他谢绝了在故宫附近设计高楼的邀请,而选择到远离市区的香山设计香山饭店的设计”一句,表明可可以在故宫附近设计,但他没有,他是为了保持故宫周围环境景色与故宫的映衬,为了保持中国古建筑的传统。

6、贝聿铭是国际知名的建筑师,所做的建筑无数,为什么作者要选择这些建筑来写呢? 【明确】这几座建筑物,是他在建筑设计上最突出的成就,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几座建筑,它们的设计和建造,证明贝聿铭“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

7、既然文章是介绍贝聿铭先生的,那为什么要以“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为题呢?

【明确】用“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做标题,是因为艺术属于文化的范畴,贝聿铭建筑独特之处就在于他设计中融进了中国——华夏建筑设计的精华,他向世界展示的是建筑的艺术,是华夏文化的魅力。

这篇文章写出了贝聿铭在建筑方面的杰出成就,但更侧重于写他的一颗中国心,而且更侧重写他的建筑所体现出的华夏文化的魅力。就是说,贝聿铭有一颗赤诚的中国心。这就像课文第三个小标题所讲的那样,贝聿铭的设计是多变的,但是他的中国心是不变的。

第五篇:论中华文化何以自信

中华文化何以自信

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没有文化自信是万万不行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屡次谈到文化自信,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价值体系的认同和尊重,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那何为自信呢?自信不是自大自傲,自信不是自以为是,自信目空一切、唯我独尊。在我看来,自信即相信自己,对自我持正面肯定的评价。何以相信自己呢?首先必是源于对自己充分的热爱;其次,自信应该源于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准确定位;再次,自信源于一种海纳百川的心态。我们的文化何以自信,何以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也应是基于这四个方面的。

一、文化自信源于对中华文化之爱

自信是一种自我内心的状态,它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表达了一种对自我积极正面的评价。自信状态的第一来源是对自己的爱,它人本性里的东西。爱可以让人完全接受自我,容纳自我,无论优点与缺点。这种爱反映到文化上,也能孕育出文化自信的萌芽。中华文化,已经融入到每个人的血液中。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无不受着中华文化的熏陶。既然中华文化孕育了我们,我们理所当然应该对中华文化充满热爱,无论中华文化中的优点与缺点,精华与瑕疵。爱是忍耐,包容,恩赐,爱让我们接纳不完美。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完美无缺的,当然包括文化。我们的文化自信,首先就来源于爱。爱可以让人完全接纳自我,不管优点还是缺点,这是自信的前提,文化自信也是这样。我们爱自己的文化,完全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然后在此基础上求得改变,这是文化自信必须要做的一个步骤。爱是一种情感上的东西,无需分析。所以,谈到中华文化何以自信时,首要做的就是热爱自己的文化,热爱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

二、文化的真正自信源于对文化的准确分析

自信本来无需外在分析,可当谈到独立于人内心之外的文化自信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关于自信本身的内在来源,更应对外在于人的文化进行分析。如果不分析,会混淆自信与自大!!

中华文化以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文化为基础,经历朝历代不断演化而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为主,其他各家文化为辅的文化形态。大风泱泱,大河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限的魅力。虽是如此,但我们必须弄清楚中华文化之优缺点,才能摆正好在自己在世界中的地位,才能获得真正的自信,而非自大或者自傲。

中华文化的优点:(1)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文化一直是积极入世的,而不是消极出世的。以中国文化的代表——儒家文化为例,其主流都是经世致用、兴邦治国、教民化俗的。儒家所言“内圣外王”、“修齐治平”,都是要求将内在的思想外化为积极的事情。道家看似虚玄,倡言“无为”,然而其真正的目的却是为了“无不为”。法家文化一切以实效为依归,具有更明显的现实精神。(2)强烈的道德色彩。中国古代的社会组织、经济结构和政治宗教设施,无一不是与宗法血缘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积极作用表现在: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谐人际关系的作用。(3)顽强的再生能力。中国传统文化最富于魅力并引起世人赞叹的,不仅在于它的古老,更在于它在内忧外患之中,一次又一次表现出来的顽强再生能力。?除了环境等因素,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生生不息的活力,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活动中的那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顽强精神,以及中国古代朴素系统论所具有的涵盖面广、常变相参的思维机制,也是这种情况得以出现的重要原因。(4)注重“中和”的思想方法——中庸之道。“中和”思想突出强调了两个侧面:一是”中”,即把握事物的量的准确性;二是”和”,即不同因素、不同方面的合理组合、对立统一。

中华文化的不足:(1)中庸取向价值观和保守倾向。“知足常乐”、“安分守己”、“明哲保身”、“不为人先”等保守思想对人产生了消极影响。传统文化以求同和尊古为基本价值导向,如尊经注经、论资排辈、重义轻利、明哲保身、封闭保守等,是与创新的思想相违背的。中庸为先、明哲保身的儒家思想,导致人们缺乏勇于冒险、敢于领先的精神,它不利于培养标新立异的创造型人才,不利于积极进取。(2)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带有粗糙性和封闭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注重直观性、经验性,具有模糊性,忽视思维的理论性、精确性、抽象性,注重笼统的直观的领悟,忽视通过科学实验、理性分析表达来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儒家思想强调的是“经世致用”,追求知识的实用,知识于是不再是对自然万物的无限认识,而应有所止,它的“止境”就是“德”。精研事物的规律,理解深微的变化,是为了致用,而致用是为了提高道德。读书既是为“用”,那么知识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在这样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传统下,影响了对自然、对事物本身的真正探索,很难产生求真求美的科学精神,缺乏精确性、准确性。经学讲究师法、家法,形成墨守成规、自我封闭、不思创新的思维惯性。重经验概括,不重逻辑推理;重整体功用,不重内部分析。这与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距离。(3)重人伦轻自然、重人文轻科技的学术倾向。由于儒家传统的影响,中国文化传统表现出一种重人伦轻自然、重人文轻科技的倾向,以人为核心,而忽视了对自然界本身的认识和改造。在学术研究中,未能把社会与人分开,更未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而没有发展起严密逻辑结构的理论,也不重视技术性控制的实验,不重视工艺、技艺。人文文化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一统天下的局面,科技被视为雕虫小技甚至“奇技淫巧”,未能在中国发展起科学文化,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4)重群体轻个体。传统文化重视人的群体性和共性的培养,要求人们把群体价值置于个体价值之上,迫使个体的需要服从于群体和社会的需要,以共性来铸造个性,反对自我表现,使许多人带有依附性,而缺乏个性,缺乏创见。它过分地贬低了个体的价值,使人丧失了自主性和独立性,妨碍了个性的自由与多样化的发展。而自主性和独立性、个性自由和多样化的发展恰恰是个体的创造力发展的基础。科技创新既要有群体合作,更要发挥个体的首创精神,敢为天下先,勇争第一,自主创新。

三、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精华有糟粕,那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使得我们更有自信的面对自己的文化呢?

(1)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由于时间久,在若干年时间里又没有及时进行打扫,使糟粕越积越多,给我们民族带来极大损害。不是崇高创新,不是倡导一代胜过一代,而是推崇守旧,“天可变,地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使几千年期间,政治体制、思想观念、科学文化,一直难以进步,终于在近代社会不可避免地落后于国际社会。我们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像智、信、忠、孝、礼、义、廉、耻都是几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导青少年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身为青少年,我们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并继承其优良传统。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能仅做一个博物馆或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做的后果事实上是让传统文化失去应有的生命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大力弘扬中华美德,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才能使中华民族更加生机勃勃、更加和谐。

(3)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和道德进步,除了要注意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优良传统之外,还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对待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道德文明成果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4)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正如人们常说,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站在整个世界文化角度来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长短,应该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别人可以学习我们,我们也可以学习别人。学习永远不是一件丢面的事,而是一种聪明的表现,是一种追求进步的表现。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才能赶上别人,超过别人。即使已经超过别人,也要继续向别人学习,因为别人总会在一些方面,做得比我们好一些。正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一样。而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学习中不能照搬照抄。这是肯定的。不同在哪里?人口多一些,生产力起点低一些,文化教育落后一些,人均资源少一些,这一切都是我们的特殊性。但是,更有许多方面是相同的。如:都要发展经济,都要科学、民主,都热爱美好生活,都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都要讲道德和法律。因此,别人在这些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就应积极借鉴。

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由许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携手前进是最明智的。这样大家都会变得更加聪明,更加成熟。人类文明,必然要以这种方式前进,才能发展更好,也才能使各个民族更快地进步。中华民族这个传统民族,走向现代民族的脚步,是历史发展必然要求,是谁也难以阻挡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尽管路途坎坷,却是最终要完成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和国际上对外交往的增多,我们的胸怀将更开阔,我们对文化发展的规律将认识得更深刻,各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障碍,将逐渐被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必将大大加快。

(5)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在当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经济一体化浪潮越发汹涌之际,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演进的自觉水平。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对国家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文化资源、人文环境和民族素质,又是一个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新的时代,必须建设新的文化。使人的生活更加境界,更加高尚,也进而推动我们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只有摆正好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对传统文化有准确的认知以及正确的定位。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文化自信。

四、文化自信源于对中华文化正确定位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是唐代名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名言,意思是说,要想使树木生长得茂盛,必须稳固其根部,因为根深方能叶茂;要想使水流得长远,必须疏通其源头,因为源远才能流长。习总书记很喜欢这句话,在谈到要注重事情的本源和基础时多次引用它来说明问题,特别是谈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时,更是如此。在这方面,他有两句很形象也很贴切的话:“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简言之便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夙愿,它既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也承继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习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没有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崇高的价值追求、丰富的思想精华,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险阻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需要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支撑。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自信的来源有三点:对中华文化之热爱;正确的文化认知与准确的文化定位;开放包容的心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文化自信心态。

下载论中华文化的魅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中华文化的魅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阅读中华文化经典 展示家庭才艺魅力

    阅读中华文化经典 展示家庭才艺魅力近日,为期3个多月的“阅读文化经典 传承中华文明”2012年上海市社区网上读书活动落下帷幕,12月6日,总结表彰会在嘉定区南翔镇社区文化中心......

    论个人魅力范文

    论个人魅力 我们经常会听人说某某很有魅力,很有个人魅力,很有人格魅力。这诚然是一种很高的褒扬,并且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听到别人这样评价自己,都希望能成为一个很有魅力的......

    论中国文化的魅力

    论中国文化的魅力 作者:大龙 [作者按:本文原是系列连载《大棋局:美国、伊朗与世界局势-兼论中美博弈》中的一节,因其有一定的独立性,故在此单独成文。] 人类现在进入一个全球化的......

    论道家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论道教对中华文化影响 摘要:道家文化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源流之一,积淀丰厚,影响深远,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道家文化崛起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之世,......

    《中华文化基础教材》----《论涵养》教案

    《中华文化基础教材》----《论涵养》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主要思想。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特殊的语言现象。 3、理解文中寓言故事......

    《中华文化基础教材》--《论人性本善》教案

    孟子“论人性本善”文化解读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 着重掌握文言实词:兴、才、固、求、罪、夷等,掌握文言虚词:而、乃、其、为、之等; 2、 能翻译一些重要的句子,如:性无......

    弘扬中华文化瑰宝 感受中医中药魅力(范文模版)

    弘扬中华文化瑰宝 感受中医中药魅力 ——XXX医院联合XXX学校开展校外实践活动 中医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中医药知识的推广要从娃娃抓起。近日,XX医院接待了一批特殊......

    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编辑室宋景堂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是一个民族生命力之所在,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所建立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