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传播背景下新闻广播频率的升级传播路径研究

时间:2019-05-14 21:37: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融媒体传播背景下新闻广播频率的升级传播路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融媒体传播背景下新闻广播频率的升级传播路径研究》。

第一篇:融媒体传播背景下新闻广播频率的升级传播路径研究

融媒体传播背景下新闻广播频率的升级传播路径研究

作者:天天论文网 日期:2016-4-1 9:23:50 点击:0 【摘要】大众传播已经进入了融媒体传播的时代,其融合式的升级传播路径更加注重传受关系的互动化以及传受流程的重组与再造。本文从新闻广播频率“传”“受”交融的新传播模式入手,着重分析了新闻广播人在融合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强调强化传统优势,树立危机意识。新闻广播频率要在品牌化和产业化上做足文章,提高受众的忠诚度,让频率的美誉度越来越强;同时进行各类资源的整合与配置,让其形成产业化运作的良性发展格局。

【关键词】融媒体传播 新闻广播频率 升级传播路径

新闻广播频率(含一些新闻性的综合广播频率)是我国各级广播电台的主频率(第一频率),承担着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信息发布任务,是受众获取新闻产品和相关服务的重要渠道。信息发布、舆论引导、舆论监督和服务受众是它的基本使命。大众传播早已进入到融媒体传播的时代,包括新闻广播频率在内的所谓“传统媒体”其传播者的媒介融合思维也已从“+ 互联网”向“互联网+”转变。这表明,融合式的升级传播路径不只是渠道(平台、终端)、传播技术等方面的融合,而越来越关注于传播模式的改变——传受关系的互动化以及传受流程的重组与再造。

一、新闻广播频率“传”“受”交融的新传播模式新闻广播频率纷纷进行着融合式的转型与创新,让其传统的传播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依据传播学奠基人、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D.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的“5W 模式”(或称为“拉斯韦尔模式”),并对其加以完善(对整个模式缺陷的完善),笔者绘制了融媒体传播背景下新闻广播频率全新的传播模式图(图1),之所以基于“5W 模式”,是因为“这个简单的模式有好几种用途,最主要的是用来组织和构建关于传播的研讨”。从图1 中不难看出,新闻广播频率因多元化传播渠道(平台)的技术变革而“牵一发动全身”,传统意义上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客体、传播效果等都在其内部(自身)产生了变化。

媒介融合让新闻广播频率的受众不再是被动性的接收者,受众可以进行自主选择进入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平台)去接收,寻找自己喜欢的新闻产品进行“实时收听”“回放收听”或者查看新媒体平台的内容。

而且,随着3G、4G、Wi-Fi 等智能化传输信号与接收终端的对接,无论受众身在何处,都可以随意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新闻广播频率,选择自己喜欢的新闻产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广播频率“移动性”的传播。

传播者应当在原有的新闻传播学的知识与技能之上,明晰媒介融合所引起的传播模式的全新变化,深刻领会新的传播模式之下“传”“受”之间的紧密联系。

要熟练掌握实际操作环节中对于各种技术的应用,如主持人、评论员在直播间查看受众的反馈信息,并且要掌握将讨论的信息再传输到微信、微博、博客、BBS(电子公告栏)讨论区等平台上的方法。

此外,技术变革还要求新闻广播频率的传播者要不断充实自己的新闻传播学知识,扩大学科视野,用全方位的媒介理论指导“采、写、编、评、播”等新闻传播实务活动。

容易被忽视的一点是,传播者工种的变化问题。

新闻广播频率少有专业或接受过专业化训练的制图的美编、数据新闻的制作者、新媒体平台界面的设计与内容编排者等。笔者认为,从新闻产品的生产匹配新媒体传播平台的角度而言,引进新的工种或者培养采编人员的新技能是十分必要的。

虽然媒介融合并未直接促使新闻信息在文本表达层面上有较为明显的变化,新闻信息的主要内容依旧需要记者深入新闻现场进行实地采访来获得,但媒介融合整合了新闻信息的传播网络,使得“传”“受”之间的新闻信息传递变得更为密切。在新闻现场,受众会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介平台传播他们所看到的、所听闻的信息,新闻广播频率的传播者在查看到这些信息后,可以采用“连线式”的方式对有关情况进行了解,进而迅速确定是否派出记者前去进行更为深入的采访等。

对于新闻广播频率所播出的非新闻报道类节目而言,媒介融合对于它们所给予的转型方式是调动受众的积极参与与讨论。例如,传播者在选择节目主题、设定节目的播出结构等问题时,要充分地利用媒介融合所带来的便利化的互动讨论模式,改变“灌输式”的传统新闻广播频率的传播模式,优选受众的互动言论,通过对传播内容的精细控制,来赢得与受众更为“亲密”的接触。

二、新闻广播频率升级传播路径中的危机应对要想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新闻广播频率还要在“本地化”和“精品化”上做足文章。第一,强调“本地化”,是指新闻广播频率要把本地新闻做深、做透,内容要具有贴近性、服务性和互动性的特质;第二,提出“精品化”,是要求新闻广播频率要有精品、独家的新闻传播内容。

新闻广播频率在传播路径的升级过程中,有必要给自己敲一个有关“媒介形态变化”方面的警钟,因为不少新闻广播业界人士盲目地追求“合”,而忽略了其传统的自身优势。清华大学李彬教授指出,“一部人类传播史,均可视为新型媒介‘叠加’而非‘取代’传统媒介的复线演进过程。换言之,每种媒介都有各自的特性与用途„„一切旧媒介都曾是新媒介,而所有新媒介如当下所谓新媒体早晚也将成为旧媒介。新媒介不见得好而旧媒介不一定差,所谓媒介之间新旧仅仅表明出现的前后次序而已。”广播新闻直播本应是新闻广播频率的传统优势项目,但“丢掉传统”的做法却时时上演,甚至有一些广播记者不注重音响质量,只关注他发在微信上的相关内容的点击量。诸如此类的做法,势必要将其“扼杀”在新闻广播频率媒介融合大进程中的“摇篮”里。

只有夯实新闻广播频率的优势传统,再按照媒介融合的规律办事,才能将频率做大、做强、做活。另一方面,新闻广播人要清醒地意识到技术变革带来的威胁,如何化解危机已经成为摆在新闻广播频率面前的一大现实问题。各大打车应用软件已经广泛地被使用,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在未来的某一天,司机在接到顾客后,应用软件依据顾客的个人兴趣与使用习惯,在他的这段路途中,推送性地播放顾客喜欢的内容。而推送内容的传播主体很有可能是这些应用软件公司自行开发、设计、制作的,这样一来,新闻广播频率在移动性传播市场的空间占有率就会下降。

树立危机意识,一方面是要提醒新闻广播人与时俱进,适应技术变革,用好新技术,抢占新媒体平台所带来的新市场;另一方面是提醒新闻广播频率要不断强化其媒介公信力和提升传播品质,做受众的“贴心朋友”。

拥有危机意识,并不意味着新闻广播人要秉持悲观的态度。笔者提倡,新闻广播人要积极、乐观地拥抱媒介融合,调动自己的创造力,用新闻的力量促进社会不断进步。

三、新闻广播频率品牌化与产业化的实施策略中国传媒大学凌昊莹在《广播经营战略研究》一书中提出了“从广播经营到经营广播”的新命题:“„„

广播经营要转变观念,由广播的经营层面上升到战略经营的高度,把广播作为整体的经营对象,充分把握广播运营的特征和广播的优势资源,盘活资源,准确定位广播,找准自己的发展空间„„”从新闻广播频率的发展历程来看,花样翻新的各类广告曾长期充斥在一些频率当中,传统意义上的受众收听这些频率会接收到低俗化、媚俗化、恶俗化的一些内容。而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入,受众越来越能接收到优质的信息,劣质内容终将被淘汰。经营新闻广播频率,实施品牌化与产业化战略,可以提升频率在媒介融合大潮中的核心竞争力,同样也是频率做大做强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为品牌代表着质量,是受众的价值源泉。

新闻广播频率实施品牌化战略主要可以同步采取以下两条路径:

第一,以传播者和新闻产品为基本单元,构建节目品牌知名度,提升频率美誉度。

从当前的传播情况来看,个别新闻广播频率将早晚高峰等黄金播出时段“拱手让出”。如某省级广播电视台第一套广播节目——综合广播频率晚高峰时段(18 :30~19 :00)是直接转播其卫视的联播新闻内容。

这一下班回家的高峰时间,在广播里进行电视新闻的传播,不仅是新闻广播频率采编力量薄弱的一种体现,更深层的问题是频率节目品牌意识的缺失。

无论是中国之声,还是浙江之声、江苏新闻广播等省级新闻广播频率强台,都已经将黄金时段的节目品牌化。“名嘴+ 知名节目”的组合方式容易形成“品牌识别”“品牌记忆”等效应。

第二,建立新闻广播频率受众的品牌忠诚。实施品牌化战略是“经营新闻广播频率”思想下的创造性之举,建立受众的品牌忠诚则是品牌化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

品牌忠诚是上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流行于美国的营销理论。受众对新闻广播频率品牌的忠诚度越高,新闻广播频率就会拥有更多的财富,从而将无形的财富价值转化为广告利润。

具体来说,新闻广播频率要经常调查受众对于新闻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预测并引导受众的需求及其变化,不断创新新闻节目的内容、形式,优化升级受众接收新闻产品的界面,让受众有更好的接收体验,提升使用黏度。另外,像建立受众俱乐部或者受众服务中心,构建频率受众大数据库,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到频率的传播活动中来,良好的频率品牌口碑也会随之获得认同与传递。

有了良好的品牌声誉与高品牌价值还不够,新闻广播频率还要用变革后的新技术、新平台来延展自己的品牌和内容。新的传播渠道(平台)对于传统传播介质的跨越要建立在对于传统内容充分利用的基础之上,只有这种涵盖式的融合,才能让新闻广播频率在融合化的大背景下,建立起自己有效的发展模式。从媒介产业的角度而言,这就要求新闻广播频率拓展其产业。

中国人民大学王菲副教授在产业层面提出的融合方式值得新闻广播人借鉴。她认为,“‘媒介融合’是媒介产业在数字化技术下的产业必然演化形态,是与信息生产、信息传播、信息应用相关的多个产业以媒介产业为向心、以‘融合’为生产方式的新型信息生产形态。”④具体到新闻广播频率而言,其信息生产的融合主要是基于不同种类(新闻资讯、相关服务等)、不同形态(模拟、数字)、不同形式(声音、文字、影像、图像等)的内容元素之间的融合。信息传播的融合体现为传输上的融合,互联网、广播网、电信网、卫星等传播渠道的融合。信息应用的融合指各种终端设备、接收信息平台的融合。

如果将新闻广播频率的信息生产、信息传播和信息应用列在平行的A、B、C 三条横向线轴上,那么,每一条横线就代表着一种“横向融合”。我们再从A、B、C 任意选取它们其中的一个小项目,将其连成线,便会出现竖线式的纵向融合、斜线式的交叉融合,而上述这三种融合又构成了系统融合。这时,我们从宏观整体的角度来看,便会发现新闻广播频率形成了产业形态上的媒介融合(图2)。⑤进行产业融合,新闻广播人首先要在思维上突破创新。例如,新闻广播频率其新闻文本终将成为一种历史性的文本,没有记录的介质,声音便会“转瞬即逝”。而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我们进行一种设想,将优秀的新闻文本精选整理成文字,将其变成笔记本、周记本、日记本等具有创意的文化产品,新闻广播频率便在产业结构上进行了跨越式的创新;如果将新闻性的声音符号制作成口述历史的内容,汇总到一个“网络云空间”中,或将其制作成CD、DVD 等产品,这样的做法也可以当作一种产业融合式的创新实践。

图2:新闻广播频率产业融合结构图

四、结语对于新闻广播频率而言,在融媒体传播的大背景进行传播路径的升级,其核心目的在于以下几点:

一是,新闻广播频率的传播渠道(平台)多元化,伴随性收听的特质以及订制新媒体平台新闻产品等新的接收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凸显。

二是,新闻广播频率的传播文本越来越多元化、人际化,在以声音传播为核心的新闻生产模式下,通过互联互通的网络形式,结合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元素,进行多种符号的立体化传播。

三是,新闻广播频率的受众会越来越增强其与频率的黏性,提高忠诚度,进而让频率的美誉度越来越好。

四是,媒介融合对于新闻广播频率进行了各类资源的整合与配置,让其形成产业化运作的良性发展格局。

释

【英】丹尼斯·麦奎尔 【 瑞典】斯文·温德尔 祝建华译《 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年版,第13~14 页。

李彬《 传播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年版,第 11 页。

凌昊莹《 广播经营战略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6 页。

王菲《媒介大融合——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论》,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年版,第216 页。图2 的绘制参考中国人民大学王菲副教授在《媒介大融合——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论》一书中的“媒介融合产业结构图”,第30 页。

第二篇:新媒体传播的盈利模式研究

新媒体传播的盈利模式研究

一、新媒体传播的 盈利模式研究

本文从传播模式和盈利模式两大维度,对当前新媒体、主要是网络新媒体的类型进行分析,归纳出内容新媒体和平台新媒体两类新媒体形态。并以人民网、PPS、QQ空间、淘宝网、开心网5个新媒体为个案进行深度分析,探究新媒体在传播模式和盈利模式上的关联。研究发现,在传播模式方面,原有的大众传播模式需要丰富、补充,类人际传播开始在新媒体领域兴起;而新媒体盈利模式也将不再仅依靠内容,基于互动关系的盈利模式为新媒体盈利带来新的空间。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一个以前在研究传统媒体时从未出现的巨大不平衡在新媒体身上出现,一方面新媒体企业越来越多、投资也疯狂升温,另一方面却始终走不出盈利模式的桎梏。这要求新媒体研究必须扩大视角,从传播学走出去。基于此,经2006年-2008年《现代传播》、《当代传播》、《新闻界》等学术期刊论文查阅和维普资讯论文数据库文献查阅,大致归纳目前在学界主要研究范围内的数字化后的传统媒体、视频类新媒体、博客类新媒体、电子商务类新媒体、SNS类新媒体这五类新媒体,并根据中国互联网指数系统排名,分别选取人民网、PPS、QQ空间、淘宝网、开心网为个案样本,以进行具体深入研究。文章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涉及问题的提出——新媒体传播模式差异以及基于传播模式的盈利模式差异;并以五大个案的两大模式为纲搭建全文研究构架。第二部分,也就是第二章,首先对新媒体产业发展总体情况作描述,然后探讨界定了新媒体概念,并提出了本文新媒体研究的双重视角——交互性和平台化。第三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由第三章和第四章构成,主要将新媒体个案分为内容媒体和平台媒体两大类,并在传播模式和盈利模式两个维度上进行观察。第四部分由第五章和第六章构成,包括对新媒体未来传播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发展方向的展望和总结——传播模式上,内容新媒体从有限交互为主逐步向无限交互发展,平台新媒体以无限交互为主,类人际传播正在兴起;盈利模式上,内容新媒体从广告为主逐步向多元化发展,平台新媒体主要向服务提供方向发展,基于互动关系的盈利模式正在形成。更多还原

二、新媒体视觉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

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发展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的新的媒体形态,随着互联网、手机的普及和Wbe2.0、3G技术的推进,新媒体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传播因其传播方式的高度自主性、广泛参与性、去中心化的互动性等特点,使广大民众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中,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虚拟生活方式,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思想道德层面的积极影响和严峻挑战。一方面使学生增强了民主、平等、独立等现代伦理意识,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传播信息内容的繁杂性、传播方式的的隐蔽性,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带来冲击,对大学生的道德自律、道德判断、道德行为提出了挑战,新媒体传播创设的虚拟与现实并存的环境,给传统的德育观念、手段带来了严峻挑战和很好的机遇。如何在伴随新媒体而来的信息化、全球化的现代境遇中,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成为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课题。本文结合新媒体的特征与功能,以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问题为研究对象,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新媒体环境下道德教育创新的必要性,以及创新的指导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形式、教育途径、教育队伍建设、教育环境、教育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全文除导论和结语外,共分十一章。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媒体形态经历了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到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的发展过程,当前新媒体的主要类型有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媒体,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自主性和参与性、共享性和社群化、个性化与受众的分殊化、信息内容的多元化等特征,具有传播大众文化、引起人们交往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的变革、建构公共领域、推进社会民主、影响社会舆论等功能。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道德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道德教育提供了拓展教育载体、传播道德价值、促进教育的互动性及主体性的发挥等机遇。同时道德教育创新是新媒体环境下实现道德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的必然需求,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道德教育现代发展的自身需求。当前道德教育已经根据新媒体带来的新变化在教育方式、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运用新媒体的自觉性不强,没有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与新媒体教育的合力作用,对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把握不准确等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道德教育指导理念、模式、内容、方法、途径、队伍建设、新媒体管理机制,教育评价机制与新媒体环境不适应。在新媒体创设的虚拟与现实共存、多元化的环境下,应创新道德教育指导理念,树立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整体育人理念,一元主导与包容多样的理念,道德教育价值取向与社会道德整体发展趋向相一致的理念,道德教育内容、方式、方法、途径与新媒体传播规律相一致的理念;应根据新媒体环境的变化,建立新媒体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结合的道德教育模式,建立学校、社会、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与新媒体相结合的立体教育模式;应注重新媒体环境下道德教育内容的创新,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民伦理道德教育、道德选择教育,提升学生整体道德能力和水平;应注重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形式的创新,运用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创新德育方法,运用自主性德育、参与式德育、选择性德育、主体间性德育、嵌入式德育等新的德育形式;应注重大学生道德教育途径的创新,加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主体的建构,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伦理规范建设、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通力合作,发挥媒体的道德教育功能;应创新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队伍建设,建立政府、社会、高校组成的队伍建设网络体系,丰富教育队伍的构成,明确队伍的素质要求,加强新媒体管理队伍、新媒体舆论引导队伍、道德教育队伍三支队伍的建设;应着力做好大学生道德教育环境的优化,实现中国传统社会伦理在新媒体带来的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现代转化,优化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建立健全新媒体管理、监控机制,优化新媒体环境,学校加强校园网管理和建设,优化校内教育环境;应创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评价机制,建立新媒体环境下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四级联动的道德教育评价体系,完善政府对道德教育的奖惩机制。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新媒体对大学生的道德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传播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对新媒体视阈中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运用实证研究法,通过建立德育网站、德育播客、手机短信教育平台等方式,从实际德育工作中探索运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为研究提供现实依据。本研究有助于宣传和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及其师生把握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在具体工作中提高可操作性,增强实际效果,并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

三、手机媒体传播模式及市场 营销分析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从开始所使用的第一代模拟技术到现在使用的第2.5代、第2.75代甚至第3代无线互联通信技术,手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通信设备,其信息承载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使其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媒介存在于人类社会中。手机媒体具备人际传播个性化特性、点对点传播、互动性和能够达到精确传播效果以及大众传播建构公共话语空间等特点,逐渐由人际沟通工具向大众传媒跨越,引起了业界和相关产业的关注。同时由于基础数字技术、宽带技术以及软件技术的支撑使独立运营的传统电信网络、计算机网络和广播电视网络正趋于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进一步促进3G时代实现媒介内容移动化。但目前手机媒体的运营处于初步阶段,还不规范和成熟,经营者管理和操作方式粗放,手机媒体强大的传播优势还未真正得到显现,手机媒体产业各个环节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其产业链亟待整合和完善,手机媒体商业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本文对手机媒体产业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合理建构了手机媒体传播模式,结合当前手机媒体的运营模式以及国外手机媒体运营的成功案例,在对手机媒体市场营销分析时应用了传统和新兴的营销管理理论,提出了基于手机媒体移动互联网平台、形成大规模协作与个性化的大规模定制最终达到双赢,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机媒体营销理论指导手机媒体产业链的良性发展。

第三篇: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维吾尔语频率地州传播研究

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维吾尔语频率地州传播研究

摘 要 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维吾尔语频率在丰富少数民族文化生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问卷调查,本文对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维吾尔语频率在地州的传播效果、需求空间进行定量分析和描述,并为维吾尔语频率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广播 传播效果 需求空间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Uighur-frequency Spread of the State of Xinjiang People's Broadcasting Station

LIU Xia, ZHANG Yun

(School of Journalism,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46)

AbstractXinjiang People's Radio Frequency Uighur ethnic minority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rich cultural life, promote social harmony and development.Through the survey, this radio station in Xinjiang Uyghur people in the ground state frequency of dissemination of results, the demand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description of spatial and frequency proposed for the Uighur 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ement.Key wordsbroadcast;communication effect;demand space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北边陲,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总数的59.9%。维吾尔族作为新疆主体民族之一,大部分居住在喀什、和田、阿克苏、伊犁、吐鲁番、哈密等地区。为了更好地了解与掌握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维吾尔语频率在地州的传播现状,改进传播方式,提高传播效果,自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课题组选取其中三个地区吐鲁番、阿克苏和喀什展开调研工作,采取配额抽样的方法,发放《新疆民语广播影视节目传播效果调查问卷》400 份,置信水平不低于 95%,允许误差小于 5%,收回有效问卷 400 份,问卷采取 SPSS 统计分析,经过统计整理,本文主要从传播效果和需求空间两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有关建议:维吾尔语频率传播效果分析

1.1 广播接触时长

通过对维吾尔族受众媒介接触时间的调查,结果显示电视是新疆维吾尔族受众接触时长最长的媒介,有68.9%的维吾尔族受众平均每天接触电视超过一个小时。广播则是各种媒介中新疆维吾尔族受众接触时间较少的一类媒体。其中,58.8%的维吾尔族受众平均每天接触广播时长少于30分钟,只有22.3%的维吾尔族受众会平均每天接触广播多于1个小时。

1.2 广播收听习惯与广播依赖情况

调研显示听众收听时段集中在13点至19点、19点至22点以及早上7点以前。对广播的依赖情况表现出以下特点:(1)对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喜欢和依赖程度高。针对维吾尔语频率核心听众最喜欢收听的栏目进行了调查,听众最喜欢为新疆人民广播的栏目,其次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本地电台的栏目。(2)对自办类节目依赖程度高。新疆维吾尔族听众对于广播类栏目的译制态度比较明显,选择收听维吾尔语自办类的听众频率占到60%-80%。调查数据表明,新疆维吾尔族听众对于译制类栏目的关注度普遍很低,一成左右听众宁愿选择直接听汉语,也不愿意听译制类广播栏目。例如,《今日农村》和《永恒的旋律》,有15.7%的维吾尔族听众宁愿选择直接听汉语。(3)在新闻类信息的获取方面,表现出针对不同级别媒体依赖程度的差异化。由于中央媒体拥有强大的信息资源平台,在新闻信息提供上信息量大、权威性强,听众在获取国际、国内新闻信息方面首选中央级别的广播媒体,其次为新疆广播媒体。但是,由于中央级广播在地方贴近性上不能满足听众需求,因此在对本市新闻获取方面,近八成的听众主要以地方级广播为主要渠道,尤其听众在获取本市新闻、房地产新闻时,更倾向于选择地区的广播媒体。

1.3 对广播节目内容的偏好

新疆维吾尔族听众在对于不同内容广播栏目呈现多元化的偏好上,有一半以上的听众比较偏爱新闻、综艺娱乐、科技、法制类自办栏目。64.8%选择自办新闻节目,68.2%的选择自办综艺娱乐节目,44.2%选择译制类综艺娱乐栏目。43%的受众选择了收听译制类科技、教育栏目,仅次于生活服务和综艺娱乐类节目。当地维吾尔族听众对法制类的译制和自办节目的关注均超过新闻类节目,位居最喜爱的栏目之首。需求空间分析

2.1 自办类栏目需求空间

听众对维吾尔语频率在内容方面的需求,集中在生活服务、热点人物事件、实用经济信息,比例超过半数。另外,有五成以上听众在维吾尔语频率形式方面选择了本地新闻报道详实、注重民族文化的节目形式。

数据显示,新疆维吾尔族听众对自办类栏目需求表现为实用性、接近性。其中,在内容上,偏好生活服务型报道占54.5%、实用经济知识占65.9%、热点人物、事件占50%;形式上,本地新闻报道详实的占60.2%,注重民族文化占61.4%。

2.2 译制类栏目需求空间

新疆维吾尔族听众对于译制类栏目的态度是,有三到四成的维吾尔族听众有收听译制类栏目的习惯,有41.5%的维吾尔族听众认为应该增加不同类型的译制类栏目。新疆维吾尔族听众对译制类栏目的需求空间还是较大的,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栏目需求比较平均。49.9%的听众希望增加法制类的译制栏目,45.6%的听众希望增加生活服务类的译制栏目。改进的措施和建议

在多媒体时代的今天,弱势广播生态环境受到威胁,除了要与报纸、电视这两大传统主流媒体争夺受众市场与广告市场外,网络媒体也步步紧逼,同时手机媒体更将进一步瓜分广播媒体的市场空间。因而,要争夺更多新疆少数民族听众,并满足他们的需求形成他们的约会收听意识,就要在节目内容、形式以及管理体制方面不断创新,以节目创优打造栏目品牌,以市场的竞争力为着眼点进行管理体制改革。

新闻节目,首先要做到较强的时效性,加快译制新闻的进速度和质量,尽可能实现新闻自采自播,在地州设立记者站,第一时间获取新闻素材;其次,报道要凸显现场感。在节目的运作过程中要注意现场感的营造,使听众身临其境激发他们的收听欲望;再次,要注意开发深度报道,增强节目的层次感。使新闻事件的报道既能告知信息,又能解读“意义”,让听众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能对新闻事件的深层次“意义”有所认知和了解。同时,应该加强新闻评论节目的制作,以新闻评论方式旗帜鲜明地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当好“喉舌”。

娱乐节目,首先要立足地域文化,开发具有本土化特色的节目资源,在本土化运作过程中,从民族认同感出发,在选材上以选取本民族或与本民族相近或相似的文艺作品和艺术形式为主要内容,注重发掘民族文化的特殊内涵,但又不仅仅停留在民族服饰、日常习惯、歌舞表演等浅层次的文化层面上;其次,选题注重典型性,挖掘出具有典型性价值的选题,采用具有艺术感染力和思想穿透力的文艺作品,满足广大听众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再次,赏析评价注重审美性,要从符合民族听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出发,以民族性、思想性、艺术性、抒情性为审美追求,多制作一些寓教于乐,同时又能表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城市文明的节目,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自主性、民主意识和自豪感。

社教节目,应采用艺术手法实现教育目的,而不是直接的灌输和单一的说教宣传,应以“人化”的方式提升文化内涵,让听众可以感受到节目深层的文化底蕴,深刻体会到节目中蕴含的人所需要的精神层面的慰籍,同时采用平民化的讲述方式,易于听众接受,并且增加听众现场参与和心理参与的节目形式。

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项目(2010年)新疆主流媒体传播效果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新疆统计年鉴[M].2011.[2]胡正荣.21世纪初我国大众传媒发展战略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白润生.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4]申启武.广播生态与节目创新研究[M].暨南大学,2008.[5]麦奎尔.受众分析[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6]周建民.新疆新闻发展战略研究[M].新华出版社,2007.数据来源:新疆人民广播电台课题报告

第四篇:浅析媒体在金融危机下的科技传播

科学技术与人类历史一脉相承,科技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将世界经济拉入急速下行轨道,面对当前全球性危机的冲击,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已经把经济复兴的希望寄托在科技创新上,如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经济刺激计划,因其浓重的科技色彩而备受瞩目。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场影响重大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悄悄酝酿中。作为媒体,一方面其自身的发展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另一方面媒体在科学信息的大众化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然而,当前在我国,不成功的科技传播一直是困扰众多科学家和媒体的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当前我国公众的科技素养较低。虽然我们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我们的祖先曾创造出光彩夺目的科技文明成果,但近代以来我们的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英国《自然》杂志的一个编辑曾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做过调查,发现唯有中国人对科学事件的评价在各国中最低,远远不及印度人。当前,中国急需在先进科技和新的领域有所作为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因此,提高公众的科技素养已经刻不容缓。

其次,目前在我国媒体中,与其他专业类型的记者相比,科技记者呈结构性缺失状态,不仅数量不多,而且职业水平不高。很多时候,一群专家总是让非专业人士来负责报道工作。有些情况下一些记者甚至越过了职业道德底线来传播“伪科学”,或单纯追求轰动效应,不从多个信源求证,导致虚假信息的传播。

第三,有些科技人员没有积极与媒体合作。甚至有时在功利的驱动下利用传媒谋求个人利益而没有成为客观消息的来源,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调动科学家积极正确地参与科学传播,只有新闻记者学会正确地传播科学,科学才能逐步接近自己的终极目标——服务社会。

当前形势下,媒体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认清形势,从而更好地进行科技传播。

首先,要让媒体成为科学和社会公众之间的交流窗口,最重要的是要逐步完善建设一批称职的科技记者。要使他们真正成为记者中的专家,成为科技界与公众间的桥梁,成为科技传播与普及过程中的重要力量。报道科技新闻,记者本身就要成为专家。专业素养不够,报道有时就会出现偏颇。特别是在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件中更应该小心认真求证。科技记者需要完善自身的科技知识储备,更要遵循科学的客观性,把最新的科技动态真实地报道给受众,从而引导受众以科学的方式理解世界,了解当今世界发展潮流。

其次,科技报道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单凭科技记者的一己之力有时是远远不够的,科学的社会化传播,必然离不开新闻记者与科学家的不断交流和沟通。有些科技记者时常会感叹他们在报道中遇到的真科学家的矜持与假科学家的张扬所带来的困扰。作为科技工作者,应主动和传媒界沟通合作,引导帮助科技记者,积极促进公众理解科学,让中国媒体上出现更多更精彩更贴近大众的科技报道,让科学更好地服务生活。

再次,科学技术促进了传媒的快速发展,如今科技的进步发展也必然离不开媒体利用自身多样化的传播手段的推动。目前,我国广大群众的主要信息来源是媒体。要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没有媒体的正确引导是不可能的。其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技的发展需要一个公平竞争,没有垄断、没有特权、没有国界的环境,要营造这样的环境,需要媒体实施舆论监督,揭露违法行为,展开相关的调查性报道。其二,媒体在不夸大不炒作科技成果的前提下,应积极鼓励科技人员面向市场,将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三,尤其是在电视和网络的媒体平台上,要多制作一些知识性与实用性、形象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科技节目服务大众。我们科技节目制作的数量和质量,与国外优秀节目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形式呆板、内容枯燥、制作草率、缺乏文采、缺乏情趣,是我们不少科技节目的通病。而中央电视台的《科技博览》、《走近科学》、武汉电视台的《科技之光》、北京电视台的《世纪之约》等优秀电视科普类节目已赢得了不少观众的认同和喜爱,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可供借鉴的经验。解释科学道理的最大难点是抽象,科普文章力图写得形象些,是为了让读者在头脑中构建起文章描绘的图景,而电视却能把最抽象的事物直接具像化。所以,最大程度地将现代电视手段用于制作之中是科技类电视片今后发展的方向。

当下科学技术越来越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历史上看,一次科技革命总要等上几十年或是上百年,如今危机之中已出现新技术革命的脉动,作为媒体,更应肩负起应有的责任,更好地做好科技传播,服务社会。

第五篇:关于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

关于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

摘 要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自十八大以来,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与实践。当下中国信息技术发展快,以网络为支点的新媒体异军突起,因此,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从2个方面阐述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分析了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二是促进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 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10-0044-02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主要以网络为支点,引出了很多新的传播载体。新媒体传播具有交互性、及时性、覆盖广、传播快、费用低等特点。目前,新媒体占据着消费市场半壁江山,因而,如何利用新媒体有效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下值得研究的问题。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

1.1 传播效率高、互动性强、信息反馈及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需依赖于有效的传播方式,这样才能保证更多的公众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新媒体的产生,新媒体融合了较多的艺术形式,包括影像、文字、图片、声音虚拟和人工智能等,使数字式的语言推向一个更高的领域,新媒体应用于大众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新媒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采用多种多样的节目形式进行宣传,即丰富了传播的途径,又起到了传播的效果。新媒体传播效率高,互动性强、信息反馈也及时,通过新媒体这个载体,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电视节目、网络文章、微博、微信等了解到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一些电视节目中或是微博中可以与大众进行互动交流。

1.2 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易于接受

新媒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创造了一个巨大的空间,主流媒体传播的政治能力得以充分发挥,而且传播速度极快,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快速普及最新的政策。很多人民群众都参与其中并进行宣传,只有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才能使其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才能深入到人民群众内心。人民大众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形式把自己身边所见所闻的感人的故事,通过不同的新媒体平台分享出去,虽然缺少一定的专业性,但是更易于让大众接受。

1.3 新媒体传播速度的实时化

由于新媒体具有双向互动性,因而所有参与的人都是传播的策划者,就算是一件小事,经过新媒体的传播,都极有可能成为全国性的热点话题。新媒体传播速度的实时化,还可以实现人文精神的关怀,比如雅安地震、温州动车事故等,群众利用网络技术,通过手机短信,微博、微信、各种各样的网页贴吧等方式,引起全国关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体现出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更是展示出社会的人文关怀。促进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

2.1 重视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作用

应重视提升监管新媒体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员工素质,让工作人员掌握新媒体特点好对新媒体进行监督。群众在使用新媒体载体时,可以进一步实现实名制个人注册,这样方便政府部门监督掌握传播者的信息,也就是要传播者对自己传播的信息负责。在新媒体上可以建立公共参与的平台,在线处理投诉、咨询政策、公众反馈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网络环境的满意度。同时重视加强网络监管部门的工作能力,加强队伍建设,引用专业技术人员监控网络或是培训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也就是在网络环境中,利用相关的权利营造一个较好的网络环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做好前提准备。

2.2 新媒体在网络监督上遏制不良思想

在网络环境中,利用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速更新有关网络方面的法律,用法律形式巩固网络的道德建设,在网络中也是一样的,有了一定的行为准则,道德准则,就会让人们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进而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在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对网络环境进行监督,信息源是否可靠,是否有人对此信息承担一定的责任。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可以说每个人都是舆论的监督者,网络为大众提供一个互动平台,大众可以利用新媒体形式进行建议交流,对好的信息进行宣传与传播,对于一些不良信息,及时进行处理并投诉,及时清理不良信息,免得他人再度传播。网民可以依据自愿原则,把一些正能量的故事传播到网络上,让更多的网民观看,这样就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得以传播。

2.3 新媒体在节目内容形式上传播社会主义价

值观

新媒体节目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而且新媒体节目有大量固定的大众,可以利用新媒体节目的优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传播,形成一定的舆论话题。新媒体形式的节目不需要搜索,就能直接观看,人民大众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还可以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比如在湖南卫视的亲子节目中《爸爸去哪儿》,以一个全新的角度让观众对“爸爸带小孩”有一个新的认识,这个节目引发了很多家长对孩子应该如何教育而进行谈论,在不同的网页上、微博中、微信中等都看到了这样的讨论,最后得出应该培养诚信、友爱、爱国等这样的孩子,才是社会的希望,国家的希望。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媒体依靠着网络平台进行传播,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克服了传统媒体的一些弊端,这种新型的传播方式实现了信息的双向互动性传播。新媒体数据库巨大、信息多,而且传播的即时性强,能及时有效的向人民大众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当然,在传播的过程中要慎重的选择信息的宣传,这就是需要加强这一方面的网络监督,有效的遏制一些不良信息的传播,才能更好的利用新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杨宜修.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作用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2]张凤祥.自媒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功能研究 [J].法制与社会,2014(13):188-189.

下载融媒体传播背景下新闻广播频率的升级传播路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融媒体传播背景下新闻广播频率的升级传播路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