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政治 马原唯物论选择题集(5篇)

时间:2019-05-14 21:51: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考研政治 马原唯物论选择题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考研政治 马原唯物论选择题集》。

第一篇:2016考研政治 马原唯物论选择题集

考研交流学习群【198233974】

考研政治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分析题,解答题,那么最基本,最容易拿分的就是选择题,下面中公考研政治辅导老师为2016备考的考生整理了考研政治马原唯物论选择题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望梅止渴”说的是()

A.意识具有反映世界的能动性

B.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动性

C.意识具有控制人体生理活动的能动性

D.违背了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的原理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恩格斯指出:“应用到物质上的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这说明()

A.运动和变化都离不开物质

B.物质是运动的形式

C.运动仅仅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D.运动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征是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下列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是()

A.世界是由物质的原子和虚空组成的

B.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中公考研

http://www.xiexiebang.com 考研交流学习群【198233974】

C.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D.世界是一团不断燃烧永不熄灭的火,上升为气,下沉为水和土

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意识的能动性

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又认为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的这种反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规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同人的需要是分不开的,总是带着一定的目的和计划进行的。人在行动以前,总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条件,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目的,并依据这种目的建构准备实行的计划。实践就是在这种目的和计划指导下的行动。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和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上述意识的能动性原理说意识具有控制人体生理活动的能动性,“望梅止渴”是意识对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故根据题意正确答案是选项C。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作为哲学范畴,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运动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因此哲学上讲的运动有极大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运动和变化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运动作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变化则主要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即事物所发生的改变,包括事物性质、数量、结构、形态上的改变。二者的联系表现在:运动和变化都离不开物质,都既包括事物量的变化,也包括质的变化;既可以是上升、前进的运动,又可以是下降、倒退的运动,还可以是平向的运动。而这都有最大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两者的区别在于:在阐述物质的根本属性时,往往使用运动这一概念;而在表达事物的具体运动过程、状态时,常常使用变化这一概念。

运动也并非物体位置的变化这一种形式,把机械运动看成是物质运动的惟一形式,是机械论的错误观点。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内容和基础,并非运动的形式,因此选项B和选项C都是错误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D。

2.【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中公考研

http://www.xiexiebang.com 考研交流学习群【198233974】

唯物主义在历史上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个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其特点是把世界的来源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物。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来源是水、火、气等。中国古代则有“五行说”,就是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常见的实物来说明世界上万物的起源和构成。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常常还具有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种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一切皆变、有生有灭。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原则上是正确的,并有可贵的辩证法思想,但它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某几种具体的实物,则是肤浅直观的认识,缺乏科学的根据,他们对世界普遍联系的认识也是笼统、模糊而粗糙的,因而具有自发的性质。选项A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的观点。选项B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观点。选项C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荀子的观点,意思是自然界不因为人的好恶而改变自己的运行规律。选项D则是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选项ABCD。

中公考研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2016考研政治 马原唯物论选择题集

考研交流学习群【198233974】

考研政治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分析题,解答题,那么最基本,最容易拿分的就是选择题,下面中公考研政治辅导老师为2016备考的考生整理了考研政治马原唯物论选择题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实践活动的是()

A.农民插秧种稻 B.医生诊病开药

C.交警维持交通秩序 D.科学家做物理实验

2.实践活动区别于意识活动的本质在于()

A.直接现实性 B.自觉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主体性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这表现在()

A.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活动 B.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C.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D.实践是一种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2.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因为()

A.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是客观实在 B.实践的结果是客观实在

C.实践过程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D.实践存在于意识之外不受意识的影响

中公考研

http://www.xiexiebang.com 考研交流学习群【198233974】

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实践的基本形式

社会实践有三个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生产劳动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们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与科学实验一样,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上述各种形式的实践都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中公考研

http://www.xiexiebang.com 考研交流学习群【198233974】

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包含着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念的转换。其中,生产实践是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形式,以上选项中只有“农民插秧种稻”为最基本的物质生产实践,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A。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实践的特征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的基本特征有: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活动本身及其结果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这种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的意义。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受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本题中四个选项都是实践活动的特征,但实践活动区别于意识活动的本质只能是实践活动最为重要的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主体性也可以是意识活动的特征。故正确答案是选项A。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其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地位,并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故选项A正确。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不仅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使自然界成为自己的对象,而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发展着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中,人类的本质力量才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故选项B正确。实践又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人类通过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故选项C正确。实践是一种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客体主体化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故选项D正确。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BCD。

2.【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实践的特征

中公考研

http://www.xiexiebang.com 考研交流学习群【198233974】

“直接现实性”是列宁在批判黑格尔的实践观时提出的概念。列宁明确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按照列宁的观点,实践的普遍性品格是指实践必须以规律性的认识为指导,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品格是指实践是一种能够使外部对象发生变化的现实活动。正是因为实践不但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现实性的品格,所以,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引起了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给人们提供现实的成果,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选项D的表述是错误的,因为实践是在人的意识指导下的一种能动的物质活动。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具有自觉的能动性,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这种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的意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BC。

中公考研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2018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之唯物论五观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2018考研政治:马原凯程之唯物论五观

整个唯物论的结构就是在向我们解释什么是物质、物质的特性、引出实践的观点。唯物论是我们正式学习马克思理论接触的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员对我们的集训营学习气氛满意度超高。其他机构很多遮遮掩掩不提供,那就是集训营环境不行。

第四篇:2015考研政治 真题中的马原选择题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4年考研政治真题的马原选择题部分,包括4道单选题,4道多选题,分值共计12分。其中,单选题的第2题、第3题、第4题和多选题的第18题、第20题属于识记类题目,较容易。单选题第1题、多选题的第17题、第19题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出答案,属中等难度。

1.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

A.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D.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答案:A

考查点: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解析: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人们已经获得的每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绝对真理的一个成分,都是通向绝对真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是以往实践和认识已经达到的成果,又是进一步迈向绝对真理的起点。爱迪生认为自己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实验,并不是失败,而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就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认识中所获得的阶段性的相对真理。

2.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

A.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D.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答案:C

考查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中公考研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解析: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有一定联系,也有区别。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3.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每次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总有许多企业或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那些因产品积压而倒闭的企业主要是由于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

A.劳动补偿

B.价值补偿

C.实物补尝

D.增殖补偿

答案:B

考查点: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解析: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企业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主要原因就是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补偿。

4.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正确分析这些新变化发生的原因,有利于我们科学而全面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导致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生的根本推动力量是()

A.改良主义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B.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

C.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的影响

答案: C

考查点: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解析: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很多,其中,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中公考研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17.长江的年龄到底有多大?这里说的“长江”年龄,是指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注入东的“贯通东流”水系的形成年代。如果说上游的沉积物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顺延而下能到达下游,这就表示长江贯通了,这就是物源示踪。我国科学家采用这一方法以,研究长江中下游盆地沉积物的来源,从而判别长江上游的物质何时到达下游,间接指示了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限。他们经过10多年的研究,提出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间距今约2300多万年。这一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显示出()

A.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 B.时间和空间是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C.时间和空间是指标示物质运动的观念形式

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答案: BD

考查点: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解析: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选项A前半句不严密。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选项C错误。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BD正确。

18.作家史铁生在《奶奶的星星》中讲道,奶奶告诉他的故事与通常的说法不同:一般人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而奶奶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又多了一个星星,人死了就会升到天空,变成星星给走夜道的人照个亮了。于是他“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这对我们理解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的启示有()

A.历史是无数个人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结果

B.杰出个人决定历史发展的走向

C.人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

D.每个人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作用

答案: AD

考查点: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中公考研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解析:每个人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作用,历史是无数个人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结果。但是,并非人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推动和促进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人才属于历史创造者之列。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杰出人物有时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BC为错误选项。

19.1918年,马寅初在一次演讲时,有一位老农问他:“马教授,请问什么是经济学?”马寅初笑着说:“我给这位朋友讲个故事吧:有个赶考的书生到旅店投宿,拿出十两银子,挑了该旅店标价十两银子的最好房间,店主立刻用它到隔壁的米店付了欠单,米店老板转身去屠夫处还了肉钱,屠夫马上去付清了赊欠的饲料款,饲料商赶紧到旅店还了房钱。就这样,十两银子又到了店主的手里。这时书生来说,房间不合适,要回银子就走了。你看,店主一文钱也没赚到,大家却把债务都还清了,所以,钱的流通越快越好,这就是经济学。”在这个故事中,货币所发挥的职能有()

A.支付手段

B.流通手段

C.价值尺度

D.贮藏手段

答案: ABC

考查点: 货币的职能

解析:货币有五种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在本题故事中,货币所发挥的职能有支付手段、流通手段、价值尺度。

2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进行的干预明显加强,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调节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与这种变化相适应,经济危机形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主要表现是()

A.经济危机更多地表现为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

B.经济危机通常由国家间的贸易失衡直接引发

C.经济危机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十分明显

D.经济危机的破坏作用只局限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答案: AC 中公考研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考查点: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形态的新变化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表现在: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如过去那样明显;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故AC正确。

中公考研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2012年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重难点总结之唯物论

2012年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重难点总结之唯物论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这是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1)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判断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2)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能被认识或者不能被完全认识,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二、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这是一种天才的猜测、但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简单化。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性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二)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

作为哲学范畴的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的原因也在物质自身。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动中有静;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1)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2)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3)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4)时空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实践意义: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三、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本质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直接现实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生产实践。②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验。

(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四)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五)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四、意识

(一)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二)意识的本质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三)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可能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社会发展

2012年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辩证法

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联系的普遍性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所谓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

3.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4.联系与系统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

二、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矛盾是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

4.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或两种基本性质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二层含义: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反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和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

一,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

4.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

②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③由于矛盾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5.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②斗争促使矛盾双方的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有两方面含义:

其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

其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四)内外因原理

1.概念: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

2.作用: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规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能够加速或者延缓甚至能够改变事物发展进程。

3.辩证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4.方法论意义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指导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我国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哲学基础。

(五)根本矛盾、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六)矛盾分析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例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三、量变质变规律

1.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成为其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质和量的统一为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

2.量变和质变

①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

②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

1.辩证的否定观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形而上学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既割断了事物的联系,又使发展中断。它的信条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五、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原因与结果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

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第二,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

第三,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第四,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2.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另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3.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现实性和可能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现实,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把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4.现象和本质

现象和本质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一方面,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

另一方面,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5.内容和形式

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也都有一定的内容,没有无内容的空洞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纯粹的内容。事物的内容是无限丰富的,事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六、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2.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中的辩证法,即认识和思维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亦称为概念辩证法。

3.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七、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规律及其客观性

①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本质、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范畴。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的特点。其中,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关系

①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自然和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②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

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的活动实现的。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条件就可以反复出现;而社会规律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是不会重复出现的,即历史事件不可重复。

3.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下载2016考研政治 马原唯物论选择题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考研政治 马原唯物论选择题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考研政治之马原历年考点

    考研政治之马原历年考点 考点一: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

    2013政治考研资料马原总结

    两大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单选、多选、分析) 1.联系范畴的内涵——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

    马原期末选择题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试验。有个年轻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

    2015考研政治马原 三大规律总结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5考研政治马原 三大规律总结 1.质变量变规律 顾名思义,质变量变规律中有两个很重要的概念,“质变”和“量变”,要准确理解,还得把握好“质”与......

    考研政治总结 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原篇

    【马原篇】唯物论和辩证法仍然是分析题的核心内容,尤其要掌握物质意识关系原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关系原理、对立统一规律、联系普遍性原理、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矛盾......

    2016考研政治马原常用原理总结

    2016考研政治马原常用原理总结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技巧掌握得再娴熟,没有实实在在的知识打底,想得高分也只是痴人说梦,所以,在大概地讲解了考研政治中马原主观题的评分......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难点总结 认识论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难点总结 认识论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认识论 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

    考研政治 马原知识点大题必背

    考研政治 | 马原知识点大题模板必背 考研政治中,马原是很重要的版块,在大题中马原出现的位置一般都有34题,内容经常变,但是考察的知识点比较集中,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考马原知识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