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实施意见》的通知

时间:2019-05-14 21:35: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区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实施意见》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区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实施意见》的通知》。

第一篇:《区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实施意见》的通知

社会管理创新讲话(XX省社会管理创新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各街道工委、地区工委(乡党委),各街道办事处、地区办事处(乡政府),区委、区政府各部委办局,各人民团体,各公司:

《区区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实施意见》已经区委、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区区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区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根据市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推进大会精神,结合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首都城市功能拓展区的定位和建设“新四区”的战略目标,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区为契机,紧紧抓住全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的机遇,瞄准国际化城区建设标准,立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深入探索社会服务管理新模式、新机制和新举措,全面提升区区社会服务管理水平,促进区经济社会在更高层次上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以建立与“新四区”建设相适应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为目标,以解决当前区区社会服务管理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努力构建以规范和谐的社区管理体系为基础、以数字化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为手段、以广泛参与的社会动员体系为支撑、以统筹有力的综治维稳工作体系为保障、以全覆盖的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体系为统领的社会服务管理“五大体系”,并在国际化社区建设、城市老旧小区管理、“两类人员”矫正帮教、社会保障工作、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五个方面实现新突破,探索建立具有时代特征、首都特色、区特点的社会服务管理新格局。

三、工作内容

(一)构建五大体系

1.构建数字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以网格为基础,建立多平台集成的数字化社会服务管理系统。对网格内人、地、事、物、组织等要素逐一建立和完善社区(村)级基础数据库和电子图层(重点建立无遗漏的房屋管理数据库、无遗漏的人口数据库、无遗漏的社区单位信息数据库)。在区、街(乡)两级对社区(村)基础数据库进行分类,按照人口状况、市政管理、城市秩序、社会稳定、治安秩序、为民服务、扶贫帮困等类别,建立上下对应的数据库和电子图层,实现城市治理中涉及的各种情况和问题量化统计、量化分析、量化评价。注重解决数据重复采集和重复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数据的采集、汇总、分析和共享体系。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功能集成的区、街(乡)两级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形成闭环式的社会服务管理决策指挥系统。按照“一个网络、多个平台、集成应用”的思路,在整合街(乡)城市管理指挥中心、综治维稳中心功能的基础上,扩展更多的管理平台,建立区、街(乡)两级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负责全区和街(乡)两级社会服务管理的指挥调度、组织协调、监督评价。以五个街道为试点,年底前逐步开始在街(乡)推广,并与区级改造后的平台互联互通。推进全区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标准化建设,逐步做到咨询受理标准化、问题和隐患处理标准化、事件处理流程标准化、责任主体管理标准化和考核评价标准化。实施对处理各类问题和隐患、完成各项任务的全方位、全过程监测评价,逐步实现对每一个责任人、责任单位、主管领导的自动评价,并将结果及时提供给监督部门和组织人事部门,促进“管事”和“管人”进一步结合,努力形成各级各司其职,条块各尽其责、密切配合,上下口径一致、问题及时反馈、高效推进工作的全区社会服务管理新局面。

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建立完善的合作型运行支撑系统。明确网格内社会服务管理责任主体、责任人,明确专业、协管、志愿服务等力量配置标准。在社区、村、商务楼宇中设立信息员,发挥以社区楼门组长、村民小组长等为骨干的和谐促进员队伍作用,形成基层全覆盖的信息网格。对全部要素进行定期巡查、动态跟踪,发现问题实时上报,由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及时决策、处置。扩展96105社区服务网功能,纳入区和街(乡)社会服务管理指挥系统,实现单位数据库与数字化为民服务的对接,整合区域内所有热线电话,由96105统一受理,搭建政府、企业、市民三方互动平台,逐步实现咨询、服务、举报投诉、社区服务及民生监测等工作的系统化。推进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2.构建统筹有力的综治维稳工作体系

深入推进社会维稳风险治理。将区区综治维稳工作体系纳入数字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中。一是扎实推进以“一网两库三关”为核心内容的社会维稳风险治理与科学管理体系建设,打造具有区特色的街(乡)综治维稳中心,使其成为基层党委政府维护稳定工作的有力平台。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预警、网上舆情监测、网络舆情评论员等机制,加强对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管理引导,解决制约维稳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二是推进网格化合成执法工作模式,全面整合网格内的管控主体、管控对象、管控手段,严密责任单元管控措施,及时发现、快速处理、有效解决单元内的社会治安问题,实现社会治安管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三是建立群防群治力量勤务化管理体系。按照科学集约的要求,动态调整群防群治力量的投量和投向,构建“党委发动、公安组织、综治督导”的组织发动模式,实现警民协同作战、优势互补、整体防控;参照公安勤务指挥机制,研究制定群防群治力量防控等级投入方案;将群防群治力量组织发动工作纳入勤务指挥范畴,建立“同步部署、同步上勤、同步调整”工作机制,提升群防群治力量防控效能;建立警情通报和勤务记录制度,加强勤务检查督导,确保群防群治力量发挥实效。

完善矛盾纠纷多元调解工作模式。夯实人民调解基层基础,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区街(乡)、社区(村)、楼门院组,遍及各行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基层矛盾多元调解网络。一是在社区成立居民事务协调委员会,搭建第三方平台,协调化解社区居民矛盾纠纷,支持社区(小区)建立居民调解站(民调室、矛盾化解站)。二是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在社区配备“百姓法律顾问”,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引导居民依法解决矛盾纠纷问题。三是发挥和谐促进员作用,按照每20—40户设1名和谐促进员,鼓励和支持其积极开展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的日常调处化解和及时报告社情民意。四是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探索建立全程、全员、全面的立体司法调解格局。

加强重点地区动态排查整治和联合执法。定期评估治安形势,对刑事治安案件发案趋势和直接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可防性案件进行分析研判,建立对违法犯罪活动的常态预防打击机制;定期排查确定高发案地区,实行地方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双向挂牌督战,明确责任和整改时限,限期达标摘牌,抑制可防性案件发案势头;定期排查确定治安重点整治地区和整治工作重点,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对辖区内各种违法行为和秩序类问题实施联合执法;组织相邻街乡在交界地区轮流交叉执法,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模式,解决区域边界“执法难”问题。

探索建立“城市新居民”服务站管理模式。深化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1258”工作体系建设,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谁出租、谁负责”,完善“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工作模式。及时发现掌握新增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信息,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全面提升对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的管控能力。在流动人口集中地区建立“城市新居民”互助服务站,积极推进流动人口自我服务、自主管理新模式试点工作,推动京籍人口与非京籍人口的交流、融合,提升对非京籍人口的服务管理水平。

推进村庄社区化管理工作。参照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因地制宜,在有条件的村庄扎实推进村庄社区化管理工作,提升村庄社会服务管理水平,努力维护安全稳定。将警务工作站、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站、巡防工作站、民调室、监控室等有效整合,建立融合“三站两室”功能的村综治工作中心,由民警和村干部共同开展工作。充实管理力量,配齐配强巡防队及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员队伍。将生活在村庄的所有人员全部纳入社会服务管理,按照公共管理有序化、治安防范自治化、出租房屋规范化、流动人口常住化的标准,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继续推进城乡结合部地区中心警务站建设,按照分所、建站、增编的原则,创建以“户籍派出所+中心警务站+社区警务室”为特征的警务管理模式,实现重点村落“村村设有警务站、村村提高见警率”,确保城乡结合部地区刑事发案明显下降,治安秩序明显好转。

3.构建规范和谐的社区管理体系

加强社区规范化建设。着眼提高社区运行效率,理顺和规范社区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推动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自治组织为基础、以社区服务站为依托、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驻社区单位密切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现代社区多元治理结构。切实改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实现全区各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面积均达到350平方米以上标准,各街乡逐步建立2000—3000平方米具有社区服务和文体活动功能的综合服务中心。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求,根据“同方向、不同阶段,同标准、不同重点”的原则,加大对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力度,加快城乡社区建设一体化进程。

加强社区自治。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加强自治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居委会在社区自治中的作用,引导业委会、楼委会和居民事务协调委员会等社区社会组织实现自我管理,健全和完善的居民自治网络体系。加强制度建设,深化社区“三六九”工作规范,完善居民自治章程、居务公开、分片包户等居民自治制度。加强民主建设,以社区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为导向,采取社区居委会直选、社区决策民投试点、居务管理的民主监督等措施加强社区民主建设,让居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社区成为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推动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培育人文精神、提升社区自治能力的重要阵地。社区居委会要努力搭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平台,注重组织居民开展公益服务和文体活动,不断提高社区的凝聚力。

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以满足社区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为中心,健全以政务服务、便利服务和公益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深化“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制定并试行《区区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坚持规范已有服务、补充缺失服务,做到60项基本公共服务、10项基本公益服务、15项基本便民服务项目对居民区的全覆盖。着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通过社区网站、呼叫热线等手段,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网式”、“一线式”综合服务。

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为核心,实施社区工作者培训计划,加大对原有社区工作者的理论知识培训和对新进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实务能力的培训。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师资格考试,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实施社区工作者国际交流计划,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社区工作者国际交流,培养国际化的社区服务管理人才,提升社区服务管理的国际化水平。

4.构建广泛参与的社会动员体系

健全社会动员网络。在区级层面,充分发挥区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综合协调职能,聚集各党派、各系统、工青妇等资源,构建纵横联合的区级社会动员网络。在街乡层面,以社会建设协调委员会为平台,吸纳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代表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以共同协商、处理地区社会建设重点难点问题为纽带,构建地区性社会动员网络。在社区(村)层面,以居委会和村委会为主导,以居民事务协调委员会为载体,以和谐促进员、楼门组长、村民小组负责人为主体,构建社区(村)社会动员网络。

畅通社会动员渠道。建立街(乡)、社区(村)和谐促进员协会组织,充分发挥民事纠纷调解员、政策法规宣传员、社情民意信息员、为民办事服务员、依法行政监督员“五员”作用,织密基层网底。加强行业协会和行业协会联合会建设,不断提高行业协会在本行业的业务引领和资源凝聚能力。推广“六小门店”自律协作组模式,将辖区个体商户和小门小店有机整合起来,加强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促进其在改善城市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服务居民生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加强高校学生社团服务管理,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搭建高校学生社区交流协作共享平台。建立健全与驻区国际社会组织和全国性行业协会的联系机制,吸引和动员国际性和全国性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区社会建设。

培育社会动员载体。积极培育“枢纽型”社会组织,提高其对社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号召力,使之成为党和政府与社会各界群众广泛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原则,大力培育公益性、服务性等各类社会组织,重点在全区培育若干个社会工作事务所,充分发挥其助人自助的作用。加强区、街(乡)和社区(村)志愿者组织建设,搭建公益服务信息发布和需求对接平台,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力争2010年实现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全区常住人口的8%以上。进一步完善宣传动员、招募选拔、培训派遣、日常管理、注册登记等环节的管理制度,确保志愿服务活动规范有序开展。鼓励、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辖区社会公益服务事业,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完善社会动员措施。加快推进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制度建设,制定规范性程序和评估指标体系,通过项目购买、项目补贴、项目奖励等方式,将部分公共服务交由社会组织承接。建立社会联合动员机制,通过联合搞宣传发动、联合上服务项目、联合办文化活动等措施,团结和凝聚各类社会主体,促进社会融合。完善宣传动员措施,整合各类传媒资源,健全宣传动员体系,充分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发挥各类宣传阵地的作用,强化对社会舆论的引导。

5.构建全覆盖的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体系

构建区域化社会领域党建工作格局。完善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联席会制度,健全区委组织部牵头,区委社会工委、区委农工委区域统筹,非公经济工委、商务中心区工委、电子城工委等相关工委分工协作、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按照上下联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原则,进一步形成以区委——街(乡)党工委、社会工作党委——社区(村)党组织——居(村)民党支部为基本架构,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为重要组成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努力实现社会领域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完善街(乡)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体系。街乡全部建立社会工作党委,推行“1358”工作标准,规范社会工作党委建设。完善以“三有一化”为工作目标,以街(乡)党工委为领导核心,以社区(村)党组织为重要基础,以社会工作党委为工作平台,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为覆盖重点,以党建协调委员会为有效抓手的社会领域党建工作新体系,增强街(乡)党工委在辖区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

创新社区(村)党建工作机制。规范社区(村)党组织、居(村)民党支部建设,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推行社区党建考评机制,提升社区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深化党务公开和社区党代表任期制试点工作,扩大党内基层民主,以党内民主推进社区基层民主。加快在以“六小门店”为重点的社区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步伐,扩大党组织和党建工作覆盖面,发挥社区党组织在建设文明和谐社区中的引领作用。深化党员责任岗,加强对各类典型、品牌的培育,将品牌转化为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探索灵活、便捷、实用、有效的流动党员服务管理机制。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通过搭建“亮承诺,比贡献,促和谐”、“凝聚党旗下、文明区行”等活动载体,调动社会领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参与“创先争优”活动的热情,充分发挥党员在群众中的表率作用、党组织在社会群体中的旗帜作用,形成党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群众得实惠的良好局面。

(二)实现五大突破

1.坚持环境、服务双轨推进,实现国际化社区建设新突破

围绕世界城市试验区建设,根据区域特点和发展需求,坚持试点先行,“环境+服务”双轨推进,在外籍人工作或生活较多的地区,建设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中外居民和睦共处的国际化社区。

完善社区硬件设施。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以满足中外居民共同需要为原则,建设完善社区硬件设施。规范社区和公共服务场所的双语牌匾标识,完善文体活动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依托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等平台,建立外籍人服务中心(站),完善社区对外服务功能。

打造国际化社区服务体系。以建立具有国际水准的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围绕生活、就业、消费、娱乐等方面,实现服务内容的多样化和服务水平的国际化。在外籍人集中的区域,建立外籍人服务管理协管员队伍和国际化的社区社会组织,以特色文化交流活动为手段,促进中外居民的融合,提升区域的国际化服务管理水平。

深化国际安全社区建设。总结和推广国际安全社区建设经验,倡导“安全、健康、文化”的社区理念,以“人人都平等地享有健康及安全的权利”为出发点,以建立和促进安全生产、公共安全、校园安全、社区群众安全的预防和持续改进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国际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提高居民在安全及健康方面的生活质量。

建设优美人居环境。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以开展垃圾减量、分类工作为契机,推进节能减排与资源再利用体系建设,建设绿色社区;以生态环境协调与融合为导向,绿化城市环境,美化城市空间;以人文环境建设为重点,注重公共环境与秩序以及文化生活方面的感受,加强公民教育,培养公共意识,规范公共行为。

2.推行物业化服务,实现城市老旧小区管理新突破

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政府引导、居民自治,强化管理、逐步推进”的原则,按照“有治安防范、有绿化保洁、有维护维修、有停车管理”的“四有”标准,推行物业管理进城市老旧小区,保安、技防进院落,加强居民楼院自治管理,加快市场化进程,逐步实现无物业管理小区向准物业管理小区过渡,最终实现城市老旧小区物业管理专业化、市场化。

建立管理工作体系。根据需求,在街道成立非营利性物业管理服务中心,作为街道对辖区无物业管理小区提供服务的保障机构,积极吸纳辖区失业人员就业,为小区提供清扫保洁、绿化养护、停车管理等准物业服务。同时,可依照合同对外提供清扫保洁、园林绿化等物业服务。引导居民开展自治管理。积极宣传推进物业化管理的政策、措施,鼓励小区居民关心、支持、参与物业管理工作,为小区管理献计献策。引导居民选举成立居民楼院管理委员会或管理小组,根据多数人的意愿,由居民自主决定购买专业物业管理服务或采取居民自行管理、聘请专职人员进行日常维护的准物业管理服务,也可由小区居民采取互助式的物业管理。

构建长效管理机制。采取整合小区内停车、便民设施等公共资源和适当收费等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小区管理费用问题。前期可以根据居民承受能力按户适当收取费用。各个小区的物业管理或准物业管理要逐步做到自负盈亏、自主发展,实现良性运转。认真研究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服务质量标准和评比奖励制度,在一定范围内每年进行评比表彰;引导老旧小区居民建立健全小区居民公约、公共事务决策机制以及财务公开、日常监督、意见反馈等工作制度,逐步形成物业管理服务的长效机制。

3.创新教育管理新模式,实现矫正帮教工作新突破

深化“阳光中途之家”建设。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巩固监所内与监所外、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的“两个衔接”,实现刑罚执行资源与社会服务资源,特殊人群管理模式与服务方式的“两个整合”,切实落实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的“首要标准”,提高社区服刑、刑释解教“两类人员”回归社会的能力。

探索以“人本理念”为核心的“教育+管理”矫正帮教工作模式。根据“两类人员”不同特点和需求,完善集中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强化严格管理和人性化关怀相结合的管理方法,解决“两类人员”回归社会的基本生存问题和基本需求,为顺利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加强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管教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工作力量,保证业务工作有效开展。扩大与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合作,为“两类人员”提供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培训;更加广泛地吸纳国内外专家参与矫正工作,推动矫正帮教工作向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4.加强城乡统筹,实现社会保障工作新突破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养老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研究制定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机制,提高享受待遇水平,让更多的人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整合城镇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城乡居民一体化的医疗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公费医疗制度改革,实现区属公费医疗与职工基本医疗并轨;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城乡一体化,在应保尽保的基础上实行动态化管理,加强低保政策与就业、救助、帮困等政策的衔接。

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全覆盖。按照“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优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托底”的原则,积极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加强部门、街乡间的协调配合,深化“五个确保”,实现对城乡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救助、教育救助、医疗救助、法律援助和社会互助的全覆盖。深入落实“九养”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完善养老助残设施,采取专业化服务与志愿服务相结合,有偿、低偿、无偿服务与政府补贴服务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服务机构为补充、覆盖城乡的养老助残服务体系。

促进充分就业,以就业促保障。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就业再就业工作机制和政策支撑体系,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调节、个人自主的原则,以解决困难群体就业为重点,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为突破口,加大就业服务与支持力度,帮助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劳动者实现就业。结合功能区建设,开发商贸、物流、运输、家政等领域就业岗位,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充分就业。加强劳务派遣组织建设,统筹街乡公益性就业岗位向困难群体倾斜,鼓励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大力推行职业培训、就业助理、创业补贴等服务,建立城乡统筹的阳光就业信息共享平台。

5.推进商务楼宇服务站建设,实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新突破

按照党务、政务、社务“三位一体”的模式,在全区商务楼宇中建立和完善“商务楼宇服务站”,统一标识和服务模式,实现党建、社会、工会、团建、妇女工作站“五站合一”,使党的工作、政府相关职能工作和群团组织工作延伸到商务楼宇中。

发挥商务楼宇服务站的功能。一是开展党务进楼宇工作。对楼宇党员进行登记、管理,设置党建体验区、多功能活动区,积极开展党员活动,将党员党性教育同企业员工培养和个人价值实现相结合,发挥党组织对党员和员工成长的政治引导作用。加强在企业中建立党群组织和在企业中发展党团员工作。二是开展政务进楼宇工作。设立政务办理窗口,把与企业经营和发展相关的政府职能和公共服务前移至商务楼宇。通过为企业提供便捷的服务,支持企业发展,激发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和员工的政治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三是开展社务进楼宇工作。加强商务楼宇内志愿者队伍建设,培育建立各类社会组织和协会组织,发挥商务楼宇服务站网站的功能,以行业、需求或兴趣爱好为纽带,积极引导支持在商务楼宇中成立各类协会,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公益慈善服务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种社务活动,凝聚人心,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影响力,有效凝聚和团结楼宇企业员工。

加强商务楼宇服务站区域化建设和管理。街(乡)党工委要做好服务站人员、场地、经费的保障。配齐配强专兼结合的党建工作者队伍;通过各种方式整合资源,保障商务楼宇服务站的工作场所;采取党委拨款、楼宇企业党员党费返还等措施,保障商务楼宇党建工作和党员活动的开展。

四、实施阶段

(一)研究部署阶段(2010年8月底以前)

学习研讨市市相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征求社会管理领域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制定《区区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实施意见》,明确需要重点突破的工作任务和阶段性工作目标,结合区领导分工和各部门职责,制定折子工程,抓好任务分解。

(二)重点突破阶段(2010年9月初开始)

召开全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推进大会,部署工作任务。各单位按照工作部署,研究、制定落实方案,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在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动员、社区建设和社会领域党建等领域的探索创新取得初步成效,培育一批勇于创新的典型。

(三)总结提升阶段(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按照“构建五大体系、实现五大突破”的要求,分专题进行经验总结提升,形成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综合试点的工作经验。

(四)全面推广阶段(2011年3月开始)

在认真总结、提升前一阶段各类典型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区全面推开,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推进“新四区”建设工作同步推进。

五、保障机制

(一)加强领导,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成立区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采取“1+10+43”组织架构,领导小组下设社会服务管理、综治维稳、社区服务管理、社会动员、社会领域党建等10个专项工作组和43个街乡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高效的综合协调工作机制,各工作组按照责任分工,认真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二)整合资源,建立服务保障机制

聘请社会建设及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专家顾问组,为我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设立区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专项资金,用于日常建设、管理、检查和考核奖惩,涉及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各项工作,根据需要实行项目化经费投入和管理。

(三)强化监督,建立考评奖惩机制

明确各主管领导、职能部门、街(乡)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切实做好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的过程监督,对折子工程完成情况和阶段性目标落实情况加强监督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年度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第二篇:社会管理创新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升社会服务管理水平,根据(竹委政法【28】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办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时间步骤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总要求,紧紧围绕区委“高点定位再提升”的总基调,以实施社会建设“五项工程”为载体,不断探索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理念、机制和方法、手段,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水平,为街道经济文化建设实现新提升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工作目标。社会管理控制能力明显增强;社会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治安稳定形势明显好转;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明显优化;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率明显上升。

二、目标要求

1、创建学习型机关。以提高机关干部综合素质和执行能力为目标,针对目前存在的思想境界不高,疏于学习,知识储备不足,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对新事物接受慢、习惯用惯性思维考虑问题,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不强等问题,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由机关党支部牵头,结合老龄工作本职业务特点,制订具体的学习计划。以“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以学以致用的良好机制和氛围,以创新的学习形式和方法,使学习成为机关干部的一种工作和生活方式。

2、创建创新型机关。以增强机关干部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目标,针对部分干部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小成即满,缺乏争创一流的内在动力和求稳怕乱、不敢大胆创新等问题,开展创建创新型机关活动。要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体制机制和管理服务方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各项工作争先进位、争创一流。结合创新工作,目前将围绕着全市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通过调研,摸清底子,理清思路,提出建议,为市委、市政府解决老龄化问题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创建效能型机关。以提高机关工作效能为目标,针对部分干部工作标准不高、责任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开展创建效能型机关活动。要牢固树立效率第一、发展第一和责任重于泰山的理念,强化观念、合作意识,在高效落实办党组的决策部署上下功夫,在想干事、会干事、快干事、干成事上作文章,形成工作协调、运转高效、执行有力的工作局面。继续抓好老龄工作百分制考核工作,加强基层建设。

4、创建服务型机关。以增强机关干部公仆意识为目标,针对部分干部宗旨观念、群众意识、发展意识、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开展创建服务型机关活动。紧紧围绕“一切为了老年人”的老龄工作宗旨,为方便老年人办证,在政务中心窗口和市老龄办办公室都可以随到随办,方便老年人办证。

5、创建廉洁型机关。以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为目标,针对少数干部党性不强、觉悟不高、纪律不严等问题,开展创建廉洁型机关活动。切实加强机关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引导机关干部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提倡廉政勤政的工作态度,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保持积极高尚的精神追求,讲正气、讲奉献,真抓实干,奋发有为,以良好的修养、清廉的政风和务实的作风,树立机关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三、活动范围和方法步骤

参加活动的范围:老龄办机关全体人员。

按照总体部署,整个活动坚持把学习提高贯彻始终,把边查边改贯彻始终,把改革创新贯彻始终,把争先创优贯彻始终,分四个步骤组织实施。

(一)健全组织,动员发动

1、成立组织。成立办“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行动”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

2、召开动员大会。召开动员大会,进行部署安排,确保机关党员干部迅速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和办党组的要求上来,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3、加强宣传。办活动领导小组要充分利用宣传栏、老龄网站等进行不间断地宣传,营造浓厚氛围。整个活动期间,要向市各类媒体积极报送典型事例和新闻稿件,真正形成转变作风,争先进位的氛围,使活动成为大家关心、关注的亮点。

(二)对照标准,学习整改。

1、组织学习。认真组织机关党员干部,重点学习党中央关于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作风的重要论述,市委领导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外地在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

2、对照标准,查找问题。根据市直机关具体标准和考评细则,在联系实际,深入学习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认真查摆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抓好整改落实。重点在以下方面查找问题:①思想境界方面。查找有无思想境界不高,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小成即满、甘居中游;对上级的文件精神学习不够、理解不深;求真务实的思想树的不牢,说的多做的少、工作部署多、抓落实少;工作标准不高,得过且过,争先进位意识不够强;公仆意识不强,忘记了自己是一名机关党员干部,思想落后于群众,落后于形势等方面问题。②改革创新方面。查找有无思想保守、墨守陈规、改革创新意识不强、畏难发愁、怨天尤人,办事凭经验、决策拍脑袋、习惯于用惯性思维思考问题;工作无创新、无思路,找不到办法,创不出经验,抓不出典型,平推平拥;怕字当头,瞻前顾后,怕得罪人,明知是错误的东西,不敢批评,好人主义,无原则的一团和气;工作办法少,路子不宽,抓不住关键,工作无生气、无特色等方面的问题。③工作效能方面。查找有无办事效率低、落实力度不够、抓而不实,有任务无措施、有布置无检查;工作讨价还价,用客观条件掩饰自己的主观不努力;习惯于当裁判员评头论足,不愿当运动员真抓实干;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严重的影响了党委、政府和工作部门的形象等方面的问题。④服务意识方面。查找有无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打官腔、摆官架;办事拖拉、推诿扯皮,不是积极地想群众所想、办群众所需、解群众所困,本来应按政策立即办、马上办的事,找种种借口拖着不办,造成工作被动;公仆意识不强,无大局意识,热衷于利益个人化、权力部门化等方面的问题。⑤廉洁自律方面。查找有无执行纪律不严,上班晚来早走,上班时间上网聊天;言行不规、举止不端、着装不整;自身要求不严,对明令禁止的问题搞变通,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等方面的问题。查找问题的形式,一是征求意见。发放《征求意见表》,广泛征求上下级机关的意见,广泛征求服务对象的意见。二是按专题、分层次召开各种形式座谈会、研讨会,查找问题,剖析根源。三是以 “老龄办机关与基层(村、社区)结对服务”活动为载体,结合本职工作,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找准问题症结。四是每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认真查摆问题和不足,深入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3、认真整改,公开承诺。要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写出查找的问题、整改的措施、努力的目标,并组织人人发言交流。在此基础上,完善工作目标,制定工作措施。要将职责、承诺、工作目标在办机关显要位置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三)加强督导,推树典型,健全完善长效机制

1、注重督导。办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对活动过程进行调度,及时掌握活动开展情况,提出加强和改进的意见,确保务求实效。

2、明察暗访。重点对以下情况进行明察暗访:①工作纪律情况;②中午戒酒情况;③服务情况;④工作作风、工作效率等方面的情况。

3、建章立制。根据市直机关工委制定机关标准细则,进一步完善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使各项活动转为正常工作。

(四)检查考核,总结经验

每个干部职工都要对查找问题、提升思想境界、提高工作标准、转变工作作风等方面取得的成效,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明确努力方向,形成书面材料,召开总结大会。集中活动结束后,将此项工作作为机关建设的一项常规性工作,持续不断地开展下去,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完善创建内容,使办机关建设不断实现新跨越。

四、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办机关“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行动”活动的顺利进行,成立办机关“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行动”活动领导小组。

2、强化督导,严格检查。办领导要按照分工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指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搞好整个活动的组织、调度和指导,强化督促检查,抓好典型宣传,及时掌握各阶段活动的进展情况,提出加强和改进的意见,认真抓好活动成果的验收,确保质量,务求实效。

3、注重结合,统筹兼顾。要注重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行动”活动与强市名城工作结合起来,与巩固扩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结合起来,与争做“泰山先锋”、创建文明机关结合起来。要按照市委要求,集中时间和精力,扎实搞好活动开展。要处理好开展活动和做好各项工作的关系,切实做到两不误、两促进。要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行动”活动焕发出来的热情,推动当前各项老龄工作的开展,使整个活动真正成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加快发展的过程。

第三篇:区检察院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区检察院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2011-12-30 09:43 来源 :区检察院 浏览:

159 本站讯近年来,区检察院着眼于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不断加大探索实践力度,用心找准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点、着力点和结合点,强化工作措施,拓展工作领域,为促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强化执法办案,充分发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性作用。

一是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坚持以办案促管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专项工作,坚决打击各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优先办理食品药品安全等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的新类型犯罪。同时,深入分析研判社会治安动态,及时提出消除隐患、加强管理的对策建议,促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二是加大查办职务犯罪工作力度。坚决查处国家公职人员在社会管理活动中的贪污受贿、渎职侵权犯罪,促进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履职、规范管理;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确保了资金安全、工程优质。

三是高度重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加强与金融、教育、医疗等部门的联系,完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扎实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大预防”格局,通过选派法制副校长、检察为民社区行、网上开设预防栏目等形式,深入宣传社会管理法律知识,营造了人人参与社会管理的浓厚氛围。

二、强化矛盾化解,最大限度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

一是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用心办好民生检察服务热线,及时受理群众申诉,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引导群众依法有序表达诉求;设立了11个民生检察联络点,聘请了13名社情民意联络员,深入村居社区讲法律、解纠纷、搞服务、送温暖,进一步密切检民关系,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

二是依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联合民政、妇联、学校等单位,建立维护弱势群体权利联动机制,妥善处理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犯罪案件;建立民生案件快速办理机制,内部设立“绿色通道”,外部与公安、法院加强沟通协调,优先办理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等涉及民生的犯罪案件。

三是完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强化涉检信访风险评估预警工作,对拟决定撤案、不捕、不诉等案件,逐案评估预警,超前化解矛盾隐患。创建民事申诉诉前和解制度,综合运用法律监督、释法说理、协商调解等手段,最大限度化解矛盾纠纷。认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犯罪情节轻微的未成年人及在校学生犯罪案件,依法作出宽缓处理,努力修复社会关系。

三、强化职能延伸,不断提高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水平。

一是充分发挥检察建议作用。坚持办案分析制度,对发现的制度机制漏洞,及时向发案单位提出有针对性的检察建议,促进了依法行政和规范管理。

二是探索建立调研信息反馈制度。深入开展调研走访活动,对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矛盾纠纷和隐患问题,在充分摸清实情的基础上,形成有情况、有分析、有数字、有案例的调研报告,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研究加强社会管理提供有价值、有分量的参考依据。

三是扎实做好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高度重视做好不捕、不诉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工作,与所在社区、学校建立经常性联系,共同开展帮教管理;建立监外执行、社会矫正信息联动制度,定期开展专项检查,有效预防和减少了脱管漏管问题的发生。

大东区检察院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近年来,大东区检察院始终立足职能,把“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摆在突出位置,采取五项举措参与社会管理和创新,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一、积极探索信访风险评估预警机制

涉检信访风险评估预警是指在办案过程中,对拟作出的决定是否存在涉检信访风险、引发不稳定因素进行评估,对有可能发生涉检信访的,要填写《涉检信访风险评估预警表》,提出信访风险评估意见,并确定风险等级。信访风险分为三个等级,一级为可能引发越级访或者容易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二级为经承办部门作息诉工作仍难以有效预防涉检信访事件发生的;三级为承办部门可以自行消除隐患的。对于评估风险为二级以上的,我院需提出预防化解方案,并上报区委及市人民检察院相关部门。对于评估风险为一级的在报上级部门的同时,须建议区委报市委相关部门备案。这样对信访风险及时发出预警,采取应对措施,尽最大可能预防和减少涉检信访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积极开展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办理及帮教机制

为更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我院经过精心筹备,创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检察室(简称“未检室”),专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校学生刑事案件、被害人是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实行“捕、诉、防、教”一体化办案机制。在办案过程中,采取心理干预、“亲情传递”等方法,了解犯罪嫌疑人心理层面的问题,及时作出应对措施。对于不捕、不诉的犯罪嫌疑人,建立帮教档案,制定帮教计划,定期回访,跟踪帮教。同时主动加强与公安、法院、司法、教育及共青团、妇联、机关工委等相关部门的横向联系,着力抓好对青少年的基础法制教育,努力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

三、认真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刑法修正案

(八)将社区矫正纳入法律规定。社区矫正是指将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或者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等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监管的非监禁刑法执行活动。我院监所检察部门立足职能,通过阅卷、定期检查等方式,重点加强对全区监外执行罪犯的监管,同时对保外就医人员要定期进行体检。与负责监外执行人员监管的派出所加强联系,监督公安机关对监外执行人员的监督状态,了解监外执行人员的思想动态,对于不符合监外执行条件的人员及时收监,从而加强社会矫正工作的效果,同时维护了刑罚执行的严肃性和规范化。

四、创新开展法制宣传工作

法制宣传是增强公民法制意识,树立检察机关形象、推动各项检察工作开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多年来,我院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式,多种载体多种形式开展法制宣传工作,取得良好效果。以开展各种专题的检察业务工作宣传活动为载体,在社区、繁华街区等地设置宣传板、发放宣传材料、开展法律咨询;以报纸、网络、电视台法制节目等新闻媒介为载体,利用典型案例开展法制教育和宣传;以平安社会、平安校园活动为载体,向社区派驻联络员,向中小学派驻法制校长,帮助社区、学校完善法制教育工作机制,向群众、学生开展法制宣传;以预防职务犯罪研究会为载体,组织成立预防职务犯罪宣讲团,走进企业,剖析典型案例,以案释法,效果显著。

五、不断加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按照“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要求,积极探索侦防一体化机制,在重点领域和行业推行预防介入侦查工作,增强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的效果。向发案单位及其主管部门提出和落实检察建议。围绕重点工程拆迁,探索流程风险防控方法,确保政府投资重大项目专项资金“阳光运行”。继续发挥预防职务犯罪研究会和预防专刊的作用,目前预防会已有50余家会员单位,召开了十届大东区预防职务犯罪理事会,为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职务犯罪预防提供了有效载体。

找准社会管理创新切入点 破解市区监外执行检察监督难题

今年来,桂林市院以落实“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为契机,针对各城区监外执行检察监督一直“缺岗”的历史状况,找准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点,首次尝试在本市五个城区建立监外执行检察监督新机制。对此做法,自治区检察院监所检察工作第一期季报给予了肯定。

一、深刻认识开展好市区监外执行检察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全面履行刑事法律检察监督职能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一)深刻认识到做好市区监外执行检察监督工作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对刑罚的执行和监管活动实行监督,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惩治和预防犯罪、保障人权、保障刑罚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工作。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审查批捕监督、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监督、审判监督、刑罚执行监督构成刑事诉讼法律监督的完整体系,缺少对任何一个环节的监督或监督不到位,刑事诉讼法律监督职能就体现得不完整、不全面。刑罚执行是整个刑事诉讼活动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刑罚执行得正确与否,既关系到侦查、审判等各个诉讼环节的价值体现,也关系到刑罚功能的发挥和刑罚目的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还与检察机关执法权威和执法公信力的提升直接相关。如果没有刑罚执行检察监督,即使公、检、法机关做了大量工作,把犯罪的行为人捕了、诉了、判了,但是因为刑罚执行和监管中执法不严格、不规范、不公正,该依法收监执行的不依法收监执行,不该减刑、假释的却被违法减刑、假释,或者适用非监禁刑罚、非禁监刑罚执行措施不当,等等,都会破坏正常的刑事法治秩序,或者损害被执行人的合法权益,不利于被执行人改造矫正和顺利回归社会,最大限度的化解社会矛盾,减少不和谐的社会因素。例如,把那些没有改造好的罪犯放到社会上,或者是发生脱管、漏管现象,他们极易重新违法犯罪,危害公民的人身安全、危害公民、集体、国家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利益。从受害人的角度来看,当他们看到罪犯没有得到适当惩处时,无亚于在他们的伤口上撒盐,甚至可能导致他们加深对犯罪人的仇恨,累积为新的社会矛盾的诱因,受害人及社会公众也可能在心理上对法律、司法机关产生不信任、不信赖感,以致损害司法权威,降低司法公信力。反之,如果把那些主观恶性较小,悔改表现较好,罪行较轻的等依法不宜适用监禁刑罚或没有继续监禁必要的犯罪分子监禁或者继续监禁的,也将不利于他们改造服法,尽早顺利回归社会。可见,对刑事犯罪的惩治、教育改造及预防,最终必须体现在刑罚执行环节上,如果执行不好,惩治和预防犯罪的目的就不能理想地实现。检察机关的职责就是通过执行监督,确保刑罚的正确实施,实现刑罚的惩治和预防功能。按照被执行人所处的监管场所不同,刑罚执行检察监督区分为监内执行检察监督和监外执行检察监督。随着法治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具体落实,刑罚执行检察监督的内涵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更加丰富。现今意义上的监外执行检察监督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监外执行检察监督和目前全国正在试行的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即不仅包括对公安机关管理犯罪人的监督,还包括对社区矫正各环节的检察监督,例如,对法院适用非监禁刑罚或者适用非监禁刑罚执行措施开展检察监督,对乡(镇)、城市街道办的司法行政所是否履行指导管理社区矫正工作的职责开展检察监督。监外执行检察监督不同于监管场所的刑罚执行检察监督,其突出特点是对犯罪分子不监禁,将其置于社会上进行管理、矫正,因其人身自由受限制较小,在一定程度上比在监管场所更难管理和教育,发生脱管、漏管、重新违法犯罪的机率更多。2007年3月26日高检院《关于加强对监外执行罪犯脱管、漏管检察监督的意见》指出,“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对监外执行工作重视不够,对监外执行罪犯没有依法交付执行和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加之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员流动性加大,监外执行罪犯脱管、漏管成为当前刑罚执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有的监外执行罪犯脱管、漏管后继续违法犯罪,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各级人民检察院要从保障刑事判决、裁定的依法有效执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出发,把加强对监外执行罪犯特别是暂予监外执行、假释、缓刑罪犯脱管、漏管问题的检察监督,作为监外执行检察工作的重点,加大检察监督力度,促进交付执行机关和基层执行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因此,加强对监外执行的检察监督的重要性不亚于监管场所的检察监督,万不可忽视。

(二)深刻认识到做好市区监外执行检察监督工作是我市检察机关贯彻落实中政委和高检院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的重要举措。加强监外执行检察监督是服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历史责任和使命,是当前落实“三项重点工作”的具体措施,必须放在检察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决不能让城区监外执行检察监督“缺岗”的问题继续存在下去。要按照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监外执行检察办法》、高检院《关于加强对监外执行罪犯脱管、漏管检察监督的意见》、高法、高检、公安部门、司法部《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司发通[2009]169号)等法律法规的要求,逐步建立健全本市城区监外执行检察监督工作新机制。高检院《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的实施意见》指出,社会管理创新是动力,它要求检察机关要把重点人群的帮教管理、重点地区的排查整治等作为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领域,认真履行打击、监督、预防、保护的职责,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机制,促进社会管理创新。这一要求,对于我们创新城区监外执行检察监督新机制增添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与全国各地的状况几乎一样,一直以来,我市各基层县检察院与公安机关看守所对应,均设立了相应的刑罚执行检察监督机构(监所检察科),监外执行检察工作没有“缺岗”情况发生。而市内各城区公安机关没有所属的监管场所,各城区检察院也就没有设立监所检察部门,加上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城区监外执行的检察监督工作没有引起普遍和足够的重视,上级院和市区各基层院也没有明确或者主动安排行使该项权力的业务部门,因此,导致这些区域的监外执行检察监督工作长期处于“缺岗”的状态。这与全面履行检察职能,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不相适应。为改变这一不正常的现状,本院以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为契机,树立和践行创新理念,首次决定各城区的监外执行检察监督由公诉部门负责。

二、建立新机制,五城区监外执行检察监督工作全部“上岗”

(一)根据级别管辖、属地管辖原则,结合公诉业务与刑罚执行直接衔接的特点,首次确立了由该部门负责监外执行检察监督的新机制。根据刑事诉讼法和高法、高检院、公安部门、司法部《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司发通[2009]169号)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于适用非监禁刑罚(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和采取非监禁刑罚执行措施(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在各城区的执行和矫正活动,主要由法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组织实施、有关社区基层组织予以配合。检察机关的职责是依法对上述机关和组织的相关活动开展检察监督。按照级别管辖、属地管辖的原则,并考虑公诉业务与刑罚执行直接衔接,工作易开展等特点,目前暂未设立专门监外刑罚执行检察监督业务部门的情况下,各城区由公诉部门负责这方面的工作比较适合。因此,决定各城区由公诉部门负责监外执行检察监督。此决定,为各城区迅速建立监外执行检察监督工作机制、解决监外刑罚执行检察监督“缺岗”的问题,全面、充分履行刑罚执行检察监督职能奠定了较好的制度基础。

(二)加强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五城区监外执行检察监督工作步入正轨。3月29日下午,我院召开了五城区监外执行检察监督工作部署会议,会中分管监所检察工作的邓国星副检察长作了题为《落实社会管理创新要求,建立我市城区监外执行检察监督机制》的动员,深刻阐述了当前我市城区监外执行检察监督工作面临的落后现状与历史原因,强调了当前做好五城区监外执行检察监督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按照全面履行检察职能和落实中政委、高检院关于“三项重点工作”的新要求,指出了解决我市五城区监外执行检察监督工作存在“缺岗”问题的根本办法,邓国星副检察长还代表孟耀军检察长对五城区检察院做好此项工作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市院办公室李维彬副主任介绍了2009年自治区综合治理考评中对我市检察机关工作的考评情况,指出了城区监外执行检察监督在整个考评中的重要性。市院监所处张旭处长作了题为《健全组织,落实制度,切实把我市城区监外执行工作做出成效》的发言,从健全工作组织、掌握相关法律规范、落实平时检察工作制度、绩效考评制度、请示报告制度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会后,下发了监外执行有关法律规定、统计报表、绩效考核报表等文件,最近,组织了检查指导。除叠彩区检察院安排由控申部门负责此项工作外,其他各单位公诉部门均按要求成立了监外执行检察监督办公室,制定了工作方案,确立了专门工作人员,加强了与地方公安机关的联系,按照要求建立了检察台账。从最近检查、报表上报的情况看,各单位领导都很重视,工作正在积极开展,目前做得比较好的单位有象山区、雁山区检察院。存在的问题:公诉部门自身任务重,工作有时难以兼顾;有的对相关法律法规、工作职责不完全熟悉;存在应付现象,主要是与公安派出所沟通少,有的甚至没有直接去派出所了解情况;统计数据不准确,不全面,报表的内容有漏项。例如,从上报统计数据看,有的辖区派出所没有被监外执行人员,其原因可能是没有掌握到有关情况。截止目前,五城区监外执行检察报表中各类被执行人数共计为104人,其中缓刑88人、假释9人、保外就医4人、管制0人、剥夺政治权利3人。下一步,我院监所检察部门将加大检查和工作总结经的力度,推动市区监外执行检察工作向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的考虑

目前,高检院和区检院都没有关于在城区院设立专门的刑罚执行检察机构的指示或者规定。我院决定暂时由城区院公诉部门负责监外执行检察监督工作也是权宜之策,还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监外执行检察监督是检察机关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能,也是一项艰巨的的工作任务,我们将以落实“三项重点工作”为契机,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探索研究在城区院设立专门的监外刑罚执行检察监督机构的具体方案以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切实全面履行好刑罚执行检察监督的职能,提高和保证城区监外执行检察监督工作的水平与质量,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安排各城区检察院试行设置监外刑罚执行检察监督科,专门履行监外执行检察监督职责。

桂林市检察院

张旭

蔡春生

第四篇:关于推进全县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的实施意见

昔发[2011]23号

中共昔阳县委 昔阳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关于推进全县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的实施意见》的

通 知

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县委和政府各部委、办、局,各人民团体:

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现将《关于推进全县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昔阳县委 昔阳县人民政府

二O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主题词:社会管理创新 项目建设 实施意见 抄 报:中共晋中市委 晋中市人民政府

中共昔阳县委办公室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印发

共印160份 关于推进全县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的实施意见 根据中央、省、市关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总体部署,按照社会管理创新系统设计、总体把握、项目化管理的要求,就我县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条块结合、整体推进的原则,以实施项目化管理为基本模式,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化、系统化、整体化和规模化,确保全县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推进有序、责任明确、保障到位、服务基层、惠及群众,为建设民富县强、人和政通、山川秀美、人民幸福自豪新昔阳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工作目标 开展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要以解决当前社会服务管理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为突破口,通过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建设措施,全面加强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方式创新和保障体系创新,实现“四个明显提高”,即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明显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明显提高。

三、推进措施

(一)组织领导 全县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推进工作,由县综治委统一组织领导和督促指导。各乡(镇)、县直相关单位要主动承担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成立专门的项目建设领导组织机构,定人、定岗、定责,采取有力措施,统筹规划部署,集中组织落实,全面推进项目建设。

(二)职责任务 根据中央《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指南》的具体要求和省委、市委的安排部署,全县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共确定为43项,分为维稳类、民生类、重点人群管理类、基础建设类和组织行业管理类5大类,具体项目和任务见《昔阳县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任务》(附件1)。全县按照总体设计、条块结合、整体推进的原则,5大类43项项目分别由县直部门和各乡(镇),以系统组织和属地推进的方式予以全面落实。其中,每一项项目都分别确定了县直牵头单位和协作单位,具体任务分解见《昔阳县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县直部门任务分解表》(附件2)

(三)推进步骤 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综合性的工作,需要积极稳妥、扎实有序地组织推进。根据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实际情况,全县项目建设一年初见成效的要求,实施分步推进,共分为四个阶段。

1、动员部署。时间为2011年10月20日—2011年11月底。县委、县政府召开专门会议,进行集中安排部署。县直各牵头部门和各乡(镇)成立项目建设领导机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进行组织协调和动员部署。

2、重点推进。时间为2011年12月初—2012年2月底。各级各部门分别根据项目建设的具体要求,结合乡镇和部门实际,实施试点带动、重点推进。县直部门要确定一定范围的试点乡(镇)、村,各乡(镇)要从化解社会矛盾、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两新”组织服务管理、互联网安全监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基层基础建设8个方 面确定不少于20项的项目进行集中推进落实,尽快抓出典型,形成示范效应。

3、全面实施。时间为2012年3月初—2012年11月底。进一步推进各试点单位和试点项目的开展落实,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整改问题,全面推开43项项目在各级各部门的建设任务。期间,县、乡两级召开专题现场会进行集中推进。

4、阶段验收。时间为2012年12月初—2013年1月底。全县将对项目建设工作进行阶段考核验收,总结经验、不足、组织评比、表彰,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长效机制。以后按,半年进行督查,年终进行考核。

(四)工作考核 全县将统一制定具体的项目建设考核办法,主要从组织推进、项目落实和群众评议三个方面,对项目建设整体工作按进行百分制考核,并纳入对各乡(镇)、各部门单位总体工作的考评范畴。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统筹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是全县转型跨越发展的一项硬任务,涉及行业广,参与部门多,必须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力以赴,扎实推进。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的重要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分工负责、直接抓,把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摆到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全县“三网一教育”推进体系,深入调查研究,加强督促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根据任务分解的具体职责要求,明确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向,迅速组织动员,积极部署落实,确保全县形成齐抓共管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合力。

(二)结合实际,扎实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是基层,惠及的是群众。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结合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可行的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切实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切实解决好当前社会服务管理薄弱环节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对各项建设任务,属于新建的,要制定规划抓落实;属于完善续建的,要注重规范抓提高;属于县级专项建设的,县直牵头部门和协作部门要集中组织推进;属于多级建设的,县直部门要和各乡(镇)积极沟通,相互配合,避免出现步调不一致、要求不统一的现象。各级各部门尤其要针对本乡镇本部门单位社会管理工作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针对性地细化和分解建设项目,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责任人。县直各牵头部门、各乡(镇)于11月底前,将具体实施方案报县综治办,并及时向县委、县政府进行工作汇报。

(三)条块结合,有序推进。各乡(镇)全面落实与县直部门牵头推进要实施有效对接和配套,形成齐头并进、相互配合的工作格局。县直牵头部门要认真负责,做到统筹协调;协作部门要积极配合,主动落实。各部门不仅要严格落实任务分解的具体要求,还要针对性地对基层开展项目建设进行行业指导、规范管理和绩效考核;确保整体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有序推进。各乡(镇)要结合本乡镇实际,对社会影响大、惠及群众广、解决问题准的项目予以优先推进,实施重点突破;要分类别、分阶段、分批次、分重点,逐步推进各项项目建设,及时总结经验,推广试点,带动全局;要在现有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敢于创新、敢于突破,抓出成效、抓出特色,形成具有区域特点的社会管理体系。

(四)强化保障,全面推进。各级各部门要始终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保障力度。要加大对 项目建设的财政投入保障,县里和乡镇都要列出财政专项预算并逐年增加,特别是对涉及民生的项目要重点予以保障推进,并不断完善财政投入主导与社会配套相结合的投入保障机制。要严格工作责任,加强督导检查,对组织到位、推进有力、成效明显的乡镇、部门,县委、县政府将予以大力表彰奖励;对因领导不重视、落实不到位、责任不明确,而造成项目建设滞后、影响社会管理创新整体工作,或者发生重大事故、案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将严格实施一票否决,并对主要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要强化宣传保障,通过各种媒体和手段,宣传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意义、目标和社会效果,进一步激发基层参与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的积极性,把全县的决策变为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的自觉行为,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提供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附件:

1、昔阳县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任务

2、昔阳县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县直部门任务分解表 附件1: 昔阳县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任务 按照中央《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指南》和市委《关于推进全市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的实施意见》的总体部署和具体要求,我县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共划分为5大类43项,具体项目和任务如下:

一、维稳类项目(9项)

1、“大调解”体系建设项目。(1)全面推进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位一体”大调解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完善大调解工作部门联动机制、基础保障机制和组织运行机制;(2)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调解组织,建立健全医患纠纷、征地拆迁纠纷、土地纠纷、劳资纠纷和交通事故、消费权益、涉农利益等领域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3)组建相应的专(兼)职调解队伍,建立调解组织、调解人员信息库和基础工作台帐,投入必要的办公设施、交通通讯工具和调解工作经费;(4)设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资金。

2、社会矛盾排查调处中心建设项目。(1)建立县、乡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强化纠纷排查、重大纠纷调处、组织听证对话、社会舆情研判、稳定风险评估、检查考核、专业调处指导、队伍教育培训等综合功能;(2)依托乡镇(城区社区管委会)综治工作中心建立矛盾纠纷调解平台,完善联动机制,实现“一条龙”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揽子”解决矛盾纠纷;(3)建立社区(农村)社会矛盾调处工作站,收信社情民意,排查化解纠纷;(4)进一步推进县、乡两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中心建设,建立信息资料库。

3、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建设项目。(1)在县、乡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项目、事项出台实施的前置程序和必备条件;(2)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纳入党委政府决策程序,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履行综治维稳工作实绩档案;(3)完善评估程序,建立健全听证、专家论证和社会公示等公众参与制度;(4)建立专业评估队伍、专家信息库,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评估能力和水平,有效预防群体性事件。

4、应急处置管理机制建设项目。(1)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应急管理机构,依托反恐部门,整合应急、维稳、处突部门力量,成立反恐应急组织,推动应急中心与公安指挥中心有机结合,建立统一领导的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努力形成应急指挥中心、实战调度中心、情报信息中心和治安防控中心的“四位一体”;(2)加强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建设,构建应急物资储备供应体系,健全应急预案,重点加强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环境污染事故、安全生产事故、自然灾害事故、暴力恐怖袭击案件等的应急处置演练;(3)健全完善群体性事件苗头隐患排查、研判、报送、预警、处置制度,健全完善公共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信息共享、风险评估、应急救援、社会动员、舆论引导和善后工作机制,加强应急知识和相关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5、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建设项目。(1)健全工作网络,整合协调各类反映社情民意的部门,确定专人负责收集社情民意;(2)选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干部、党员群众担任民情信息员,负责将群众反映迫切、比较集中的意见及时梳理上报;(3)建立社情民意网站,畅道社情民意反映渠道;(4)制定相关制度措施,定期召开民意状况分析会,采取定专题研究、定人收集、定渠道反馈等办法,通过专刊,向党政部门反馈热点、难点问题,反映 群众呼声;(5)对社情民意进行汇总分类,综合分析,及时将落实情况予以公示,实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交待。

6、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终结制度建设项目。(1)县政法机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接待中心,整合资源,实现“一站式”接访、“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的工作格局,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方便上访群众;(2)建立充实涉法涉诉专项救助资金,完善救助制度,促进息诉罢访;(3)建立涉法涉诉信访终结机制,落实案件终结后的救助、教育稳控责任,明确新的责任主体;(4)建立完善涉法涉诉信访信息系统,实现信访事项网上办理。

7、基层平安建设项目。(1)组织开展平安乡镇、平安村、平安社区、平安家庭、平安医院、平安校园、平安公路、平安铁路、平安市场、平安文化市场、平安景区、平安企业、平安单位、平安边界等各种形式的基层平安创建活动;(2)推动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深化行业、系统平安建设标准;(3)建立健全平安乡(镇)测评体系。

8、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项目。(1)按照“政府组织、公安牵头、统一规划、市场运作”的原则,以社会化、网络化、信息化为重点,构建县、乡、村三级联网的视频监控系统,重点加强以社区、单位和家庭为主体的区域报警联网系统建设;(2)加强乡镇(城区社区管委会)专职巡防队伍建设,建立村(社区)治安巡防队伍,设立巡防室,配备必要的巡防设备,实现治安防控“公共场所全覆盖、监控范围无死角、电子防控联成网、防控打击有实效”的目标。

9、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整治改造建设项目。(1)加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学校和幼儿园等重点地区及突出治安问题的排查整治;(2)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重点整治工作的规范化建设;(3)加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整治改造建设,解决困难群体的 居住、就业、就医、子女就学和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建立集整治、管理、建设、服务于一体的长效工作机制。

二、民生类项目(7项)

10、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项目。(1)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社会保险体系,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城乡各项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政策;(2)以农民工、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困难企业为重点,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3)健全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大病医疗救助、教育助学、公共租赁住房等社会救助制度;(4)完善优抚、扶老、助残、救孤、济困、司法援助、就业援助、公用事业救助等社会救助配套制度;(5)加强低保与扶贫、最低工资、失业保险和新农保政策的衔接平衡,建立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和物价联动机制;(6)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孤寡老人等困难群体救助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7)逐步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险的待遇水平,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确保基金安全。

11、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1)建立健全以经济适用住房、城区居民棚户区改造为主体,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为辅助的保障性住房供给体系;(2)积极推进城中村和旧住宅区综合整治,加强农村安居工程建设;(3)进一步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着力解决城区新就业大学生、企业职工和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12、推进食品药品安全建设项目。(1)建立责任明确、制度健全、运转高效、风险可控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2)全面解决食品药品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消除食品安全隐患;(3)加强检验检测、认证检查和不良反应监测等食品药品安全技术支撑能力建设,有效预防区域性、群体性、灾难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发生。

13、城市道路交通疏堵保畅工程建设项目。(1)大力推进城市道路交通疏堵保畅工程建设,完善综合交通规划,提高交通系统的总体效率;(2)解决占道停车问题,着力抓好停车站场建设、停车现场管理和停车市场培育,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政策法规、服务条例和收费标准;(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和鼓励居民小区、单位大院停车有偿开放,逐步形成配建停车为主、路外停车为辅的城市停车格局;(4)坚持公交优先发展,引导市民乘坐公交出行;(5)积极优化交通组织,加快交通事故处理速度,提升道路排障救援水平,实现交通组织科学、管理精细、行为规范;(6)加大路网建设力度,构建立体型、网络型、枢纽型的交通格局。

14、社区管理社会化建设项目。(1)推行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模式,形成“一站式”、“一条龙”的服务机制;(2)推进社区平台规范化建设,大力发展社区活动类、公益类、管理类等社会组织;(3)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立覆盖全体社区居民的社会服务网络,设立社区社会工作站,培育社工服务机构,通过提升转换、招聘引进和政府购买等途径,在社区设置社会工作岗位,提供各类社会服务;(4)建立社工队伍激励机制,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有序参与社区管理服务;(5)突出整合社区群防群治力量,规范管理平安志愿者队伍,开展多种模式的平安社区建设活动。

15、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项目。(1)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划分若干基础网格,将社区、农村内的市场、学校、医院等驻区单位以及楼栋、院落等归入基础网格,建立以“人、地、物、情、事、组织”为核心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将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和社区自治纳入网格;(2)依托城区社区管委会(乡镇)和基层社区、农村,全面整合原有劳动保障、计划生育、流动人 口、治安巡防、城管等工作力量,组成综合服务管理队伍,与党建、卫生、治安、城管、信访、流动人口及出租屋管理、重点人群管理等基层工作一并纳入服务平台,明确网格责任人,全面承担各项工作任务,实现网格社会服务管理力量配置的优化整合;(3)对管理网格实行定人、定岗、定责、定奖惩,严格落实网格责任,网格管理主体与单位签订责任书,将网格责任具体化;(4)建立健全科学的网格化管理考评体系,促进网格化管理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

16、村庄社区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项目。(1)按照社会管理网格化建设的要求,推进村庄社区建设管理,整合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开展网格化建设;(2)加强村庄社区基层党政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组建农村平安志愿者、综治员、信息员、调解员、治安巡防队等群防群治队伍,加大经费投入,给予必要的工作补贴;(3)规范和增加村庄的社区管理功能,加强物业管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治安管理、环境卫生等服务管理工作;(4)创新村庄社区警务模式,配齐配强警务力量,提高防范控制能力。

三、重点人群管理类项目(10项)

17、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体系建设项目。(1)完善县、乡、村(社区)三级服务管理网络,加强协管员队伍建设,将流动人口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2)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流动人口流入地与流出地双向服务管理协作机制和“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服务管理新模式;(3)在工业产业园区、大型企业等流动人口积聚地实行集中居住、集中管理、集中服务模式。

18、流动人口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建设项目。(1)有效整合信息平台和数据资源,开发流动人口及出租房屋服务管理软件系统,建立集流动人口治安、消防、计生、食品安全、劳动就业、房屋 租赁备案、居住证办理、税收征管、人员分类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人口信息综合管理平台;(2)强化信息采集措施,建立和完善信息收集、资料整理、分类录入、信息反馈、跟踪管理、服务到位的运行机制,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辖区内的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情况;(3)逐步实行信访、工商、电信、银行等统一联网,共享信息、有效对比,以实现“人证对应、人房对应、人岗对应”。

19、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建设项目。(1)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流动人口居住证管理办法,实行“一证通”制度,落实配套政策措施,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就业培训、医疗卫生、住房、社会保障等实际问题;(2)建立完善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实现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同服务、同管理;(3)鼓励流动人口参与公益服务,维护社会稳定,积极稳妥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项目。(1)建立刑释解教人员信息库,实现刑释解教人员出监所评估、衔接管理、安置帮教等工作“无缝对接”;(2)推进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一体化,建立监管所与家庭、单位、社区帮教管理的衔接机制;(3)在县级建设集食宿、教育培训、救助、组织公益劳动等功能为一体的过渡性安置基地,解决“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人员”过渡性生活安置问题;(4)制定政府补助过渡安置人员办法,对刑释解教人员在出监所后,符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由财政安排资金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补助费;(5)对有效安置刑释解教人员就业满一年的企业,在税收上给予一定比例的减免,财政予以相应的工作经费。

21、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帮教管理机制建设项目。(1)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教服务和违法犯罪预防试点,对社会闲散青少年、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农村留守儿 童、有严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青少年,采取每一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确定一个部门牵头和一个相应行政区重点承办服务管理;(2)通过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失学或流失,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信息咨询等服务,拓展业务渠道;(3)依托有关专业力量,强化对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帮助;(4)完善重点青少年群体分类动态管理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杜绝辍学生、流失生;(5)实行未成年人轻罪记录封存消灭制度、开展结对帮教等措施,探索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新途径。

22、社区矫正建设项目。(1)在县里建立社区服刑人员“管理教育服务中心”,组建司法所人员、社区民警、专(兼)职检察联络员、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共同组成的社区矫正队伍,配备社区矫正工作专职人员;(2)加强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帮贫扶困工作,对有需求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技能培训、过渡性安置;(3)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经费、行政运行费、办案业务经费、业务装备费等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县财政配套拔付保障机制;(4)根据监狱提供的社区服刑人员的风险等级和矫正意见,实施分级管控措施;(5)建立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使社区服刑人员从判决生效就进入监控视野;(6)逐步运用指纹识别、语音识别、手机GPS定位等技术加强对各个管理级别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有效杜绝脱管漏管现象。

23、孤残流浪乞讨少年儿童保护中心建设项目。(1)依托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或社会福利院,建立流浪乞讨少年儿童保护中心;(2)建立完善流浪乞讨少年儿童保护的相关办法;(3)加强对流浪乞讨少年儿童等生活无着落未成年人的救助;(4)加强对孤儿、弃婴的收留抚养、教育管理。

24、违法犯罪艾滋病人收治关押中心建设项目。(1)建立违 法犯罪艾滋病人员收治中心,对被决定强制隔离戒毒、劳动教养、刑事拘留、逮捕以及被判处有期徒刑的艾滋病毒感染者进行集中收治关押;(2)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明确收治对象、收治程序、管理模式等,推进违法犯罪艾滋病人收治关押规范化。

25、专门(工读)学校建设项目。(1)新建或改建一所满足社会需要的专门(工读)学校,完善办学设施,提升办学质量,使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专门学校得到教育和矫治,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2)完善专门(工读)学校管理办法,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加强监管、服务和指导。

26、对具有肇事肇祸倾向精神病人救治管控机制建设项目。(1)建立定期排查机制,以基层公安派出所为主,村(居)委会和社区干部密切配合,对管辖区有现实危害性和暴力恐怖倾向的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开展全面排查摸底,统一建立《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病情档案》,做到底数清、情况明;(2)建立分类处理机制,对排查出的精神病人进行鉴定和风险评估,根据其现实危害性实行分类管理控制;(3)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安排精神病人鉴定和评估专项经费,对困难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提供药物治疗,对需要收治的应及时予以收治;(4)依托精神病院,建立相应规模的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收治中心、安康医院或改、扩建独立专门病区,对狂燥性及无监护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查清原籍的肇事肇祸精神病人集中治疗,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5)建立重性精神病人管理治疗信息库,将重性精神病管理治疗项目列入重大公共卫生专项,增加资金投入;(6)建设慢性精神疾病医疗机构和康复机构,加强社区精神病人的康复和管理。

四、基础建设类项目(9项)

27、基层综治组织建设项目。(1)加强对基层综治组织建设 的保障力度,进一步推进县级综治办、乡镇(城区社区管委会)综治工作中心、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法庭和农村(社区)综治办、警务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规范化、信息化建设;(2)深入推进乡镇(城区社区管委会)综治工作中心建设,配备相应的办公用房、办公设备、交通工具及必要的办公经费,实现一个体系领导、一个平台统揽、一个机制运行、一个窗口服务,通过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治、平安建设联创、服务管理联抓,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3)严格落实县、乡两级综治经费财政保障机制和农村(社区)综治员补助经费县级财政保障机制。

28、虚拟社会动态防控网络建设项目。(1)构建虚拟社会防控网络,建立专兼职网评队伍和虚拟人口、虚拟社区、网上重点人员信息库;(2)建立完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和舆论引导应急响应机制、网上舆情监测研判机制、重大案(事)件快速反应机制;(3)以建网安警务室为载体,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实行网上动态管理,实现对网上有害信息的快速封堵或删除,最大限度减少负面报道和恶意炒作;(4)提高网上发现、侦查、控制、处置能力,有效打压网络犯罪,统筹管好网上网下,维护现实社会大局稳定。

29、互联网安全综合管理平台建设项目。(1)整合网安管理、网上舆情、网络侦查等各类信息资源与技术系统,建设全网覆盖、功能完备、安全可靠的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对网上治安秩序的有效管控,网上社情民意的实时掌握,网上重要案事件的及时预警,网上重点目标活动的动态设防和涉网违法犯罪线索的快速查证与有效处置;(2)积极推进被动、粗放、防御型网安警务模式向主动、集约、打防控一体化警务模式转变,全面提高网上防范控制、发现处置和侦查打击能力。30、兼职网宣网评队伍建设项目。(1)加强县、乡兼职网络宣传、评论员队伍建设,不断强化正面主导力量,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管理,努力实现虚拟社会现实化管理;(2)明确兼职人员津补贴、队员职责任务、日常管理考核办法等,做到兼职网宣、网评队伍上规模、广覆盖;(3)通过网上互动和网下走访,充分发挥兼职网宣、网评队伍的作用,主动加强与网络管理员、论坛版主、博主群主等网络管理带头人的联系,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

31、司法信访救助基金建设项目。(1)以涉法涉诉救助资金、执行救助资金和刑事被害人救助资金等为基础,发展壮大司法信访救助基金,最大限度地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助;(2)规范管理,明确基金使用范围、司法救助主体和司法救助对象,按基金模式运行,做到专款专用、管用分离、适时救助;(3)有效运作,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捐赠与赞助,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4)进一步完善司法信访救助制度,建立健全基金申报、审批、核拨、发放及监管等各项制度。

32、政法综治信息平台建设项目。(1)加快执法信息化建设,实现各级政法机关执法办案的全程化、实时化、动态化管理监督,严肃查处徇私枉法、失职渎职等违法违纪行为,增强执法透明度和公信力;(2)建立流动人口、境外来华人员、社会闲散青少年、重性精神病患人员、吸毒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等重点人口信息库;(3)有效整合各级、各部门的政法综治信息,实现互联、互通、共享;(4)推行网上政法综治服务与管理,建立覆盖全面、管理科学、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

33、政法综治教育培训基地建设项目。(1)建立政法干警教育培训基地,整合办学力量,加大政法干部的培训力度,每年组织开展政法干部、综治办主任、综治专干的集中培训;(2)加强 对政法系统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新闻媒体、律师行业的领导以及业务骨干的政治培训和专题培训,强化政法系统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建设。

34、法制宣传教育建设项目。(1)开展“六五”法治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围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开办专栏、专题节目,组织大型宣传活动,向贫困地区赠送报纸、期刊等宣传品,拍摄宣传教育专题片,制作公益广告,举办主题展览,提升政法宣传影响力;(2)重点引导流动人口、社会闲散青少年、特殊群体和广大网民等各类主体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培养法律意识,养成守法习惯,依法表达合理诉求,防范极端事件的发生;(3)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及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诚信和法制培训,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考试考核制度;(4)组织开展送法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机关、进工地等活动,提高法制宣传教育覆盖面和群众知晓率。

35、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建设项目。(1)结合实际,县里设立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2)针对全县社会服务管理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理顺体制、健全机制,建立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体系;(3)加强人、财、物保障,率先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昔阳发展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

五、组织行业管理类项目(8项)

36、“两新”组织管理服务体系建设项目。(1)完善境内“两新”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新经济组织)登记注册、分类管理制度,实施登记和备案双轨制,加强对“两新”组织的监督管理;(2)建立健全综合性社会组织工作机制、公共财政对社会组织的资助和奖励机制,扶持社会组织有序发展;(3)推动社会组织在机构、人事、资产、财务等方面与政府部门脱钩,完善政府向社会组织 购买服务机制;(4)严格执行社会组织负责人任职制度;(5)开展社会组织的等级评估工作,建立社会组织的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6)建立由民政、业务主管单位和公安、国家安全等部门对敏感类社会组织管理的内部会商机制;(7)严格境外组织准入制度,健全监管机制,做到依法、有序、有效管理;(8)在新经济组织中建立党团组织和综治组织机构。

37、专业社工和志愿者队伍建设项目。(1)推进青少年事务、禁毒、安置帮教等专业社工队伍建设,发展壮大城市管理、平安建设、治安防范、应急服务等专业志愿者服务队伍;(2)制定完善志愿者服务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人员选管、教育培训、信息研判、保障救助、考核奖励等工作机制,成立志愿者联合会,推进志愿服务长效机制;(3)规范见义勇为基金会运作,建立健全表彰奖励、医疗救助、抚恤安置等工作机制,加大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力度,有效激发和调动广大群众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积极性。

38、加强小旅馆管理建设项目。(1)依法加强对小规模旅馆的管理,特别是对无办证条件的小旅馆要强化规范;(2)按照“同等对待、同等要求、同等责任”的原则,安装旅馆业信息系统和二代身份证读卡器,提升信息登记、上传的数量和质量,及时、准确掌握流动人口实际情况。

39、重点特种行业监督管理建设项目。(1)推进重点行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将信息管理系统和监控系统延伸到废旧物品收购(站)点、旧货市场、典当拍卖、机动车修理、房屋中介、物流、汽车租赁等重点特种行业(场所);(2)将二代身体证读卡器和人证自动比对系统安装到旅馆业、网吧、留宿性休闲场所等特种行业,做到“实名、实情、实数、实时”登记上传;(3)完善危爆物品管理办法,逐步在危爆物品储存仓库安装远程监控报 警系统,专用运输车辆安装卫星定位监控设备,实现购买、储存、运输、爆破、清退“一条龙”监督管理;(4)积极创新特种行业监督管理模式。40、监管场所改造建设项目。(1)加强看守所、拘留所、戒毒场所监管和安全防范,维护监管改造秩序,保护在押人员的合法权益;(2)开展文化、法制教育,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心理矫治,提高教育改造质量;(3)加强戒毒场所改造建设和看守所安全管理,看守所民警与在押人员的比例达到1:5;(4)加强看守所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系统、应急警报系统、讯问指挥系统等业务装备建设;(5)加强看守所安全管理部门联动机制建设。

41、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建设项目。(1)深入推进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建设,建立分片包干、专岗专警、联勤联动“全警消防”工作机制,健全部门定期通报、告知制度和重大火灾隐患督办整改机制,构建联合监管、巡防一体、安全评价“三大体系”;(2)实施社会单位“动态化”管理,实现119指挥中心与社区、单位监控系统互联互通;(3)大力开展“红、橙、黄、绿”四色等级评价,逐步推行重点单位消防控制室、消防保安员派驻制度和公安派出所消防协管员派驻制度,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

42、“绿色网吧”建设项目。(1)加强青少年上网阵地建设,建设能够满足青少年上网的“绿色网吧”,净化青少年上网环境;(2)按照属地原则,加大投入,在每个社区(村)建设1所以上的“绿色网吧”,免费供辖区内青少年上网;(3)推广“网吧”视频监控系统和二代身份证刷卡系统安装;(4)严格上网人员实名登记制度;(5)提高网络监督管理能力和水平,组织并壮大专业网管队伍,加大打击非法网站力度,完善网络屏蔽系统,及时有效的拦截有不良信息的网站和有害信息。

43、心理干预机制建设项目。(1)由政府主导建立心理咨询机构或采用政府购买的方式,规范、发展专业心理服务机构;(2)建立调查摸底、动态监控、心理检测机制,加强心理危机的提前干预;(3)对心理偏执者、吸毒者、残障人士、家庭破裂者、艾滋病患者等心理、精神上有隐患的异常人群进行排查,开展心理风险因素评估,实行分级分类管理,进行个性心理干预,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潜在危险;(4)对失业下岗职工、失地农民、部分离退休干部、复员转业军人等群体及时进行社会心理调适;(5)政府、社会、学校、家庭联动配合,对重点群体实施心灵综合治理,帮助建立健康市民心态。附件2: 昔阳县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县直部门任务分解表 类 序 别 号 1 项 目 牵头部门 协 作 部 门 县人民法院、县综治办、县人社局、县公安局、县卫生局、县住建局、县财政局、县国土局、县农业委员会等部门 县司法局、信访局、县国安办等部门 大调解体系建设项目 县司法局 2 社会矛盾排查调处中心建设项目 县综治办 3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建设项目 县维稳办 县综治办、县委组织部、县信访局等部门 县委宣传部、县公安局、县卫生局、县环保局、县安监局、县民政局、县水利局、县林业局、县国土局等部门 县政府办公室、县人大办公室、县政协办公室、县纪检委、县委宣传部、县委政法委、县信访局等部门 县财政局、县信访局、县人民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等部门 县公安局、县卫生局、县工商局、县文广新局、县教育局、县民政局、县妇联等部门 县综治办、县财政局、县编办等部门 县公安局、县教育局、县住建局、县环卫所、县卫生局、县人社局等部门 县民政局、县司法局等部门

(一)4 应急处置管理机制建设项目 县政府办公室 维 稳 类 项 目 5 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建设项目 县委办公室 6 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终结制度建设项目 县委政法委 7 基层平安建设项目 8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项目 县综治办 县公安局 9 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整治改造建设项目

(二)县综治办 10 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项目 民 生 类 项 县人社局 11 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 县住建局 县卫生局、县药监局 县财政局等部门 县质监局、县工商局、县农业委员会、县畜牧中心、县 经贸局等部门 目 12 推进食品药品安全建设项目 22 类 序 别 号 项 目 工程建设项目 牵头部门 县规划办 协 作 部 门 县住建局、县公安局、县交通运输局等部门 县委组织部、县综治办、县人社局等部门 13 城市道路交通疏堵保畅

(二)民 生 类 项 目 14 社区管理社会化建设项目 县民政局 15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项目 县委组织部、县综治办、县公安局、县民县政府办公室 政局、县住建局、县卫生局、县信访局、县计生局、县人社局等部门 县综治办、县委组织部、县公安局、县财县政府办公室 政局、县民政局、县住建局、县环卫所等部门 县公安局 县综治办、县财政局等部门 县财政局、县计生局、县住建局、县人社局、县信访局、县工商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等部门 县财政局、县教育局、县卫生局、县计生局、县住建局、县人社局等部门 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等部门 县公安局、县民政局、县人民法院、县教育局、县人社局等部门 县财政局、县人民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等部门 县财政局、县公安局等部门 16 村庄社区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项目 17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体系建设项目 18 流动人口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建设项目 县公安局 19 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建设项目

(三)县公安局 重点人群管理类项 目 20 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项目 县司法局 21 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帮教管理机制建设项目 团县委 22 社区矫正建设项目 23 孤残流浪乞讨少年儿童保护中心建设项目 县司法局 县民政局 24 违法犯罪艾滋病人收治关押中心建设项目 县公安局 县卫生局、县财政局、县民政局等部门 县人民法院、县公安局、团县委、县财政局等部门 25 专门(工读)学校建设项目 县教育局 26 对具有肇事肇祸倾向精神病人救治管控机制建设项目 县公安局 县民政局、县卫生局、县财政局等部门 23 类 别 序 号 项 目 项目 牵头部门 县综治办 协 作 部 门 县财政局、县编办、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县检察院、县人民法院等部门 县委宣传部、县国安办等部门 27 基层综治组织建设28 虚拟社会动态防控网络建设项目 县公安局 29 互联网安全综合管理平台建设项目

(四)基 础 建 设 类 项 目 县公安局 县委宣传部、县国安办等部门 30 兼职网宣网评队伍建设项目 县委宣传部 县公安局、县财政局等部门 31 司法信访救助基金建设项目 县委政法委 县财政局、县人民法院、县信访局等部门 县人民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县国安办、县财政局等部门 县人民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县国安办等部门 县委政法委、县委宣传部、县人民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县国安办、县文广新局等部门 县政府办、县委政法委、县委组织部、县编办、县财政局等部门 县民政局、县工商局、县委统战部、县公安局、县国安办、县财政局、县委组织部、团县委等部门 县综治办、团县委、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县住建局等部门 县工商局、县住建局等部门 32 政法综治信息平台建设项目 县委政法委 33 政法综治教育培训基地建设项目 县委政法委 34 法制宣传教育建设项目 县司法局 35 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建设项目 组织管理服36 “两新”务体系建设项目

(五)组 织 行 业 管 理 类 项 目 县委办公室 县综治办 37 专业社工和志愿者队伍建设项目 县民政局 38 加强小旅馆管理建设项目 县公安局 39 重点特种行业监督管理建设项目 县公安局 县工商局、县文广新局、县安监局等部门 县人民法院、县检察院、县司法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住建局、县卫生局、县安监局、县武警中队等部门 40 监管场所改造建设项目 县公安局 类 别

(五)组 织 行 业 管 理 类 项 目 序 号 41 项 目 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建设项目 “绿色网吧”建设项目 心理干预机制建设项目 牵头部门 县消防队 协 作 部 门 县财政局等部门 42 县文广新局 县公安局、县工商局、县财政局等部门 43 县卫生局 县公安局、县民政局、县教育局、县人社局、县老干局、县残联等部门 25

第五篇:实施社会管理创新 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实施社会管理创新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我们农村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为此,面对这种新环境、新任务、新内容、新对象,思想政治工作在农村基层显得尤为重要。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作用,切实贯彻“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推进“两个率先”,社区党总支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新途径、寻找新办法、解决新问题。认真探析新型社区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开创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一、探索“一格多能”的新型管理服务模式,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

1、发挥教育功能。一是展开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结合建党九十周年,围绕党的历史、党的宗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定期组织党员开展党员专题教育活动,利用新党员加入之际,重温入党誓词。二是成立未成年人教育实践基地,把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网络知识、安全常识等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自护知识列入教学计划。有适合青少年的法制图片展演,请城西派出所民警进行法制教育。

2、发挥培训功能。一是抓好思想教育工作队伍。组建了关爱帮扶队,心理辅导队,政策宣传队,群众监督队四支思想政治

工作宣传员队伍,聘请了如原市宣传部副部长袁志冲等的老教师、老专家为政治工作宣传员们授课,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二是举办家长专题讲座。村利用教育实践基地开办家庭教育讲座专题讲座,指导家长用正确的途径教育孩子学法遵规,教育家长做一个合格的监护人。

3、发挥服务功能。一是开展“多助一”帮教工作,利用社区综治办对社区矫正对象、刑释解教人员进行“村干部、党员、亲属、周边群众”的多面帮教工作。二是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矫治服务。

二、探索“网格化、精细化”的新型服务体系,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

1、把“以人为本”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新型社区社会管理创新,首先反映在“以人为本”上,社区按原小组区域划分为七个“格”即七个片区,选举出片长,明确片长职责,主要协助村两委班子工作,同时吃透各片区的村情、民情,定期走访所包片区,全面掌握党员群众的基本情况和思想动态,特别是对片区内的重点对象,特殊人口,低保户进行重点关注,重点帮扶。

2、把“精细化”管理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细化就是以精细化治理的理念和方式把思想政治工作做精做细。精细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准备、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

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要把握好每一个工作环节,在认真调查摸底,准确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做到周密安排和部署,做好充分准备,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灵活工作方式方法,力求每个环节尽可能做到最好,确保不出现纰漏,环环把握,最终达到帮助村居民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理解政府各项政策意图的目的,从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

3、把“网格化”与“精细化”相结合,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点。

一是入户思想情况摸底精细化。社区开好每一次动员会,形成村干部、片长、村民组长、村民代表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结合各片区的特点,做好上门思想情况摸底工作,对于有思想问题的群众要及时上报、化解。二是处理群体事件精细化。在社区实施一些公益性设施,少数群众在争取个人利益时,怕力量过小,煽动、组织亲属、同组村民抵制社区以获取最大的利益。比如,2010年在村十五组建生活垃圾收集房时就发生过部分村民纠集抵制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要善于发挥当地德高望重或很有号召力的群众,用他们去做思想工作能够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三是处理矛盾纠纷精细化。对于邻里间发生矛盾纠纷,社区应发挥“老娘舅”作用,及时把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社区成立“老娘舅”志愿者服务队伍,挑选热心公益事业、见识广、擅于做群众工作的退休老干部、老教师担任调解员。社

会矛盾调解率达99%。

三、探索新型社会管理思想政治工作“新阵地”

1、网络平台。网络是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体。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而言,网络传播信息的及时性与兼容性决定了坚守此阵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网络自身的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也决定了它所带来的不仅有正面的效应(机遇),还有负面的效应(挑战)。基于此,村依托“网上村村通”网络平台,开设网上村长信箱,及时收集、解答村民群众的疑问,同时及时更新上级政府的政策、法规。

2、社区平台。一是依托村民公共服务中心,开设村居民学校,定期为村民提供农业知识培训,法律、法规援助。二是依托村“两委”,广泛开展精神文明示范户评比活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是推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的有效措施,社区特别注重挖潜身边的先进典型来教育村民,推出了“好媳妇”沈娟的先进事迹。这些身边的典型看得见,摸得着,教育和影响了广大村民群众。形成了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良好氛围,使典型真正成为推进新型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巨大动力。

3、“村村乐”平台。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新时期做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过程,就是广大村民群众参与的过程。

从新农村发展的特点出发,采取村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设计好,组织好,开展好,使市场经济效益、信用观、价值观融入精神文明建设之中。社区成立省首家文体协会即金阳光文体协会,2007年成立以来每年组织村民自编自演节目50多场,使村民在农忙的闲暇之余收获一份清凉和愉悦。

为适应新农村新形势的变化,大陆村社区在创新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中采取了容易为老百姓所接受,所欢迎的方式方法。善于疏导,注意发扬民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采取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平等讨论的方法,把思想教育同行为规范的培养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全体村民的思想政治觉悟。

下载《区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实施意见》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区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实施意见》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