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的本质
浅谈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的本质
摘 要:体育教育仅仅满足与传授技艺与增强体能,体育的精神意义和体育的崇高境界却被淡忘了。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体育教育的价值观,呼唤理想的体育教育。本文就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的本质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体育教育;精神意义;教育理念
随着人类历史的进化,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体育在人类发展中的地位和使命也在不断变化,体育的功能和价值也正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尤其是现代的信息化社会,对人的素质与身心和谐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体育日益蓬勃发展,体育对社会文化和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愈来愈大,但是,在学校中,体育教育的性质与功能却发生了不少偏移与弱化,在高考升学的压力之下,体育教育在一些学校成为装点门面的“花盆”,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任人搬弄与挤占。
一、培养学生在人生道路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奥运会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它是由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的好友法国巴黎阿奎埃尔修道院院长迪东神父提出的,后来顾拜旦借用于奥林匹克运动。1920年国际奥委会将其正式确定为奥林匹克格言,并在第七届奥运会上首次使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是对人类能力的极限不断地挑战和无限向往,也正是体育教育所追求的更高境界。这种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的奥林匹克精神,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人只有不断地追求卓越,挑战自我和超越自我,才能做出非凡的成就,才能拥有辉煌的人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不仅是伟大的女排教练郎平为澳柯玛所作的广告词,更是中国女排精神的写照。现代的体育教育是学生进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形式,体育教育以学生的身体练习为手段,在科学的训练和锻炼原则指导下,以适宜的运动负荷作用与人的有机体,使人体产生相应的生理生化反应,使人体得到不断完善。
二、使学生形成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
理想的体育教育,应该注重磨砺学生的意志,使学生永不言败,不断进取,养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意志是要人自觉确定行为目的,依据目的调节内外活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其特性:
(一)自觉性,即能根据自己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自觉确定行动的目的,有步骤地采取有效的行动方式。
(二)果断性,即在需要作决定时能毫不犹豫,当机立断;而在需要延缓决定时,又能深思远虑。
(三)坚韧性,即能持之以恒地把采取的决定进行到底,而不是被任何诱惑所干扰。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主义情怀和爱国情操是现代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
体育作为一种竞技活动,是培养学生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同时,体育运动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特别强调:学生要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并且要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教会学生追求奥林匹克精神,也要让他们学会合作。要引导学生成立体育兴趣小组或体育俱乐部,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四、注重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学会公正和公平的观念,形成诚实的品质
体育作为一种竞技运动,它是规范的、合作的、有组织的。每个运动项目、每个动作都有严格的规范及其比赛规则,这些规范对运动员的行为起到“戒律”作用,体现出体育的科学性及公平性。体育训练首先就是规范的养成,引导学生对体育规则进行实践,并养成行为习惯。学生或运动员及教练员、裁判员在体育比赛中具有规则意识及纪律素养,这是文明的体现,也是对体育事业高度责任感的体现,是一种道德的义务。
因此学校体育教育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要让我们广大的体育教师、学生以及赛事管理者们能自觉遵守社会基本公德和体育竞赛的基本规则,要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的本质特点之一是竞争,而失去公平的竞争就失去了体育的本质意义,从而丧失了教育的意义和体育的生命力。
五、让学生注重体能训练的同时,充分感受力与美的和谐统一
在体育活动中,人的身体的各个器官有可能得到最充分的运动以及获得一系列最基本的感受,这些感受往往是迈向审美境界的开始。在体育活动中,我们通过走跑跳投等形式,强烈地刺激着身体的各个系统,从而产生对力量的震撼、对速度的惊奇、对勇敢的赞叹,引导我们走进精神世界的家园。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应该引导学生加入体育美的精彩世界,培养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体育教师要努力以自己的语言美、行为美、形象美、气质美感染学生,在示范动作时,要以熟练优美的技术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要把体育的美淋漓尽致地呈现给学生。
总之,理想的学校体育教育会让学生快乐生活和健康工作。学校体育要在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下,把体育教育置身于大文化的背景之下,实现体育教育对人的价值取向。现阶段我国非常注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体育课程改革把“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服务”作为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因此,学校体育教育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设计与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课程效果。
第二篇:树先进教育理念 创学校体育特色
农五师88团学校体育工作汇报材料
树先进教育理念 创学校体育特色
八十八团学校
2009年3月
树先进教育理念 创学校体育特色
——农五师八十八团学校体育工作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行们,大家好!
今天,我代表八十八团学校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我校开展体育工作的情况和一些做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提出批评指导。
我校为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认真落实《体育法》、《全民健身活动计划》,多年来学校把促进师生发展,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作为立校之本,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十分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充分利用海拔高的山区自然优势,狠抓田径训练,以田径项目为龙头,精心打造学校体育这一特色,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坚持“发展为本,创新为魂,教研为路,管理为根”的办学理念,认真落实《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精神,积极开展的“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活动,更是如火如荼。学校坚持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本着一切为学生的体质健康着想,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创学校体育特色的宗旨,使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丰硕成果。
一、组织有力,领导重视
八十八团党委历来都报着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思想,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对学校的体育发展更是投入了大量的资金,2007年就投入了专项资金30余万元,重新修建了有简易看台的300米炉渣田径运动场,目前是全师条件最好的田径场。每年团场还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开展学生的群体活动、体育传统项目的比赛和购买所需要的体育器材。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学校体育工作,把是否重视体育教学,能否广泛地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作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标准。把体育工作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半边天”来抓。校领导常对教师们说:学校体育工作搞好了、广大学生的体质增强了、才能使学生生动活泼的得到全面发展,这也是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学校为确保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早在三年前就改进了课间操,时行40分钟的大课间小体育活动,并切实把这一工作落到实处。
学校在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中把体育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点内容,建立健全了以校长为组长的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保证了我校的体育工作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田径是我校的传统运动项目,其兴衰与发展,始终牵动着领导和老师们的心,学校又指定领导专门分管此项工作,确保了训练工作有时间、有安排、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的有序进行,还定期专门研究田径训练中的问题,领导们还经常深入训练场地了解情况,随时解决训练中出现的问题,二、强化管理,切实抓好群体常规工作。
1、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我校严格按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和课时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坚决杜绝“主科”挤占“副科”教学时间和“大学科”强占“小学科”教学时间的现象发生。不仅如此,我校还开设了课间体育,增加了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比重,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很抓常规,加强考核。
一方面,加强对体育教师的考核,按照教学“五认真”的要求对他们的教学情况进行严格的考核,而且对他们组织的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也进行考核。另一方面,对班主任和学生也进行考核,值日老师各班的课间操和眼睛保健操的考核纳入班级的量化考核之中。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体育课和课外活动进行考核,学校把体育工作成绩作为评选优秀班级、优秀班主任和先进教师集体的重要依据,把学生的体育成绩作为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重要依据。
3、建好队伍,为学校群体工作提供师资保障。
我校按规定配备了专职体育教师,现有专职体育教师4人,学校每年为体育教师学习创造良好的机会,使他们能在专业上进一步提高,从而为我校的体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师资保障。
三、普及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学校除按照国家课程计划规定,开足体育课时外,还以创新体育活动为突破,形成体育工作的新特色。2005年学校改革传统的课间操,由过去20分钟的课间操改为40分钟的大课间操,内容上也不只局限于做操,各班还开展以跳绳、踢键子和民族体育为内容的小体育活动,为此为我们把它称为大课间小体育活动。活动中各班都有自己的体育活动特色,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生参与率都在100%,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使学生在大课间小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享受,在过程中提高,在过程中健康,在过程中快乐,在过程中成长,每天确保学生有一个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在大课间小体育活动的管理和实施上也形成网络与模式,纳入了学校的常规管理。2008年初学校在实施大课间小体育活动三年经验的基础上,又出台了《八十八团学校大课间小体育活动改进实施方案》,改进的实施方案从内容上与学校的实际相结合,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结合,与学校的管理相结合。在时间上,又在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增加了10分钟的跑步练习。通过不断改进创新,使大课间小体育活动这一活动形式更加贴近学生,成为深受学生喜欢,又能有效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交流,培养学生终生体育习惯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享受到阳光体育活动的快乐。这样才能使这一活动在学生中蓬勃开展,逐步形成校本化,发挥出他更大的综合作用。也把教育部长周济同志向全国广大青少年学生提出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落到了实处。学校坚持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的达标率保持在90%以上。
我校还改革了传统的赛事制度,由每年“六一”开展一次田径运动会,还增加了每月进行一次的小体育比赛。中间还穿插一些球类和迎春长跑等单项比赛。同时每天下午还有25分钟的课外活动,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积极参加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如篮球队、田径队、乒乓球队、舞蹈等兴趣小组。
四、课余体育训练常抓不懈
我校体育教师队伍师德良好,爱岗敬业,综合素质较高,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人,师级骨干教师1人。他们在保证上好“两操一课”的同时,常年坚持抓课余体育训练,坚持以“体育、艺术2+1项目”为依托,培养学生学有所长,并在此基础上科学选材建立了学校或班级的各种业余体育训练队。主要有:田径队、篮球队、排球队、乒乓球队等。广大体育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他们发扬特别能工作和特别能吃苦的精神,不分寒暑假,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常年坚持抓学校课余体育训练队,他们每天是学校下班最晚的人,他们科学训练,训练计划因人而定,为八十八团学校体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田径运动更是学校的龙头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长跑项目更为出色,为自治区、兵团和农五师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中长跑人才。为此,2006年八十八团还向兵团教育局、体育局申报在八
十八团学校建立兵团中长跑训练基地的意向,2007年又向兵团教育局、体育局申报了中长跑传统体育项目学校。
五、工作成效显著
学校的课余体育训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体育人才。虽然我校在全师规模最小,学生数最少,但在农五师教育局每年举办的各类中小学生运动会上,比赛成绩基本都能名列全师前三名,这实属不易。田径更是学校的传统项目,农五师工会、教育局曾先后七次以我校田径队为基础,在我校组队代表农五师参加地区、兵团的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兵团一运会、二运会的田径比赛和兵团青少年田径锦标赛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曾有数十名学生先后在自治区全运会、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和兵团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夺得前三名的好成绩,学校还先后为各级体育部门和院校输送了30多名优秀体育人才。在创学校体育特色的带动下,学校各方面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学校先后5次被师评为“先进学校”,在2008年学校又荣获了“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优秀组织奖”,学校为此也在温泉县等周边地区的声望很高,每年有许多这些地区的孩子家长都希望其子女能进入我校读书,他们认为:在我校读书,他们放心,能使自己的子女得到全面的发展,也能使孩子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过去的岁月里,我校在上级教育部门和团党委的支持与关心下,学校的体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成绩只属于过去,挑战就在眼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做好学校的体育工作,进一步增强学校的活力和实力,勇于改革,锐意进取,不断开拓创新,让学生充分享受阳光般的体育,让教师得到最优质的发展,让校园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谢谢大家。
八十八团学校
2009年3月
第三篇:现代婚姻制度的本质(模版)
现代婚姻制度的本质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天体自然,以部落为聚居,以族人为依靠,人们不国家、不法律、不伦理、不道德、不家庭、不金钱、不欺骗,不结婚„„体不遮衣,人不等级,地不你我,性不私有„„白天狩猎和采集野果满足饮食,夜晚休息和男欢女爱获得生命的愉快,人们一生知其母不知其父;资源共享,男女共爱,群婚群居,享受绝对不受约束的极度性自由。俗称“母系氏族”,也即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后来许多许多万年以后,随着人类智慧的发展,先进工具和原始农牧业的出现,人类逐渐出现了剩余劳动产品。人类延续了几百万年的人性本色伊甸园将要被打破了!
据信,人类出现现行的婚姻制度:一个男人娶一个女人,并且不允许她和其他男人有染。满打满算不过6000年。而在此之前,是漫长的母系氏族社会。那个时候,女人独大,人类的交配是毫无忌禁的杂交、群婚群居。
而人类进入了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存手段的社会以后,男人开始作为农业生产的主导者,掌握了社会生活的话语权。当男人们把自己视为播种者,把女人视为土地,知道血缘以后;特别是有了多余的粮食及生产工具,也就是有了私有财产以后,男人们开始追求这样一个自私的念头:固定交配一个(或几个)女人,并且不允许她和其他男人有染,有一个(或几个)可以确信为自己血缘的孩子,并把属于自己的财产传给他。于是,流传至今、符合私有观念的婚姻制度、家庭产生了!
男人和女人,原本都是好色杂交的动物,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和对血缘的偏爱,人类的婚配制度第一次背离了他们自己的生物学本性。大家注意,婚姻制度产生的根源:性需要和血缘、私有财产的结合,三足鼎立!这就是现代婚姻制度的本质。
违背人类生物学好色杂交本性的性需要和血缘、私有财产结合的男女关系,这就是婚姻!婚姻制度与人的动物本性相互矛盾。可以说,现代婚姻制度是人类私有制(自私)的产物,私有制(自私)不消亡,现代婚姻制度就不会消失。随之而来的性禁忌,婚姻禁忌 姓氏制度以及各种社会伦理道德,便开始对人的好色杂交本性加以约束,以保卫各自的性权力、血缘及私有财产。于是,作为一个社会人,人们的性本能无时无刻不受着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和制约。在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人所发生性行为,必将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正是有得必有失,人类经过长期权衡之后选择的婚姻制度,束缚了人类好色杂交的本性。可是,放眼世界历史,从古至今,人类何处无淫乱之风?有几个人一辈子只有一个异性?有几个人一生都遵守婚姻契约?
历史上不少女人说不清孩子是谁的种,不少男人做冤大头养了别人的孩子。好在现代DNA技术让不少当代的欺骗现了原型。
史学家认为社会的淫风和纵欲是古埃及、古罗马帝国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后世的道学先生常常骂“脏唐乱汉”,即是指中国汉、唐时期性的开放。古希腊人对性生活更毫不忌讳。还有古巴比伦的淫乱制度及今天的性解放。作为对违背人类生物学本性的婚姻制度的补充,偷情、野合、情人、换偶、一夜性、包二奶、包二爷、卖淫嫖娼、性交易、潜规则等婚外性成了人类婚姻制度的副产品,一直演义着婚姻制度和回归自然、偷人和反偷人的二人转。这种情况就像偷菜游戏,人们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又去偷人。甚至是典型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人类在自己生物学好色杂交的本性面前,婚姻制度从来就像橡皮绳子。无论婚姻制度怎么约束,只要有可能,他们就会挣脱那些橡皮绳子,去寻求人性的释放—回归自然。
可以这样说,自从人类婚姻制度诞生的那一天开始,人类的婚姻家庭就一天都不曾安宁过。
人是什么东西?为什么维护婚姻制度的道德、法律的约束也无所适从?从生物学上讲,人的学名为: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与黑猩猩、大猩猩、猩猩、长臂猿、合趾猿同属人科的灵长目动物。“食色性也”,“饮食、男女”是这些动物基本的生理需要(本能)。对于生理正常的两性动物来说,性就像鸦片,不食则已,一食即不可遏制。属同一类的他们甚至连毛x生理原理都基本相同!谁谁谁比谁也高级不到哪里。有许多人总是排斥人的动物性,认为人比动物高尚。其实人除了智慧比动物高外,并不天生就比动物高尚。比如,人类尽管用动听的歌吟,深深的眷恋来表达感情和爱慕,但他们最终的目的和结果却和洞穴里抱滚造爱的其他动物没有什么两样(男太监女太监不是完整的人,这里的健全人类不包括他们)!所以,对于人这种好色杂交的动物,我们不难理解“一个人可以独吃一只鸡,但不能独享一个人”的道理!你的女人(男人)一生睡了多少个男人(女人)?他的男人一辈子有多少顶绿帽子?谁和谁有染?你永远也不会知道,就是告诉你,你也不明了!比如“艳x门”、“日x门”、“兽x门”、“摸x门”、“ 跳x门”等等什么门,如果不是铁证如山,你不敢相信,他们也会告你诽谤。人们在社会姿态背后真实的动物本性表现,超出世界上任何一位最有想象力的作家!这些“门”同时也告诉我们:人们在婚姻家庭的背后有多少不见光的秘密!从自然的角度来说,人是宇宙自然界中的一员,遵从自然(上帝?)的旨意。顺应自然天理,则万事顺意;反自然天理,就会乱象丛生,甚至自取灭亡。所以,男欢女爱、男人女人合二为一的性结合,正是顺应天理。不做爱不生育,则是对天意大逆不道,后果是断子绝孙。英国有一个故事:“女王怀孕了,是谁干的?上帝!”就是告诉人们,青春期的男人女人交配怀孕是天经地义的事,别人别管他人是谁干的。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也告诉我们,男人女人两厢情愿的追求性快乐是天经地义的事,性x有理,x爱无罪。但象“艳x门”、“日x门”、“兽x门”什么门那样,用欺骗、背叛、威逼的手段去追求,甚至既做婊子又立贞节牌坊,就不太光彩了。这种行为,超出婚姻制度的范畴,是人品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人这种东西,原本都是好色杂交的动物,但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和对血缘的偏爱,人类经过长期权衡之后选择了违背人类生物学好色杂交本性的性需要和血缘、私有财产结合的三足鼎立的男女关系,即婚姻制度。人的动物本性与婚姻制度是相互矛盾的。随之而来,人类编造了性禁忌,婚姻禁忌 姓氏制度以及各种社会伦理道德,以便针对人的好色杂交本性加以约束,以保卫各自的性权力、血缘及私有财产。但是,人的动物本性—性本能的强大,在一定条件下经常使一切社会伦理道德化为橡皮绳子!从古至今,人类都在以“以人为本”的原则各自巧妙摆弄橡皮绳子的束缚,去追求性满足的最大化。没有也不会有发自心底的“从一而终”和“贞节”。
现在我们已经充分知道婚姻的本质了,下面我们来看看你该怎样面对婚姻。如果你是初婚,那么,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这里不谈人品、感情)既然结了婚,你只要和他性生活和谐(满足性需要),生一个你们两个人共同的孩子(血缘纽带),看护好你们两个人共同的财产(私有财产),三足鼎立,满足了婚姻本质的要求,那么你们的婚姻离白头偕老不远了。
如果残缺一样:或者性生活不和谐,或者没有孩子,或者往娘家偷钱,那么这个残缺的婚姻有一半的机会倒下。
至于生个野种,拿钱给旧情人、养小白脸,那不是婚姻问题,那是人品问题,一招绝杀。前面说了,婚姻制度是违背人类生物学好色杂交本性的。那么,剩下来的,是你如何看待和处理好人的动物本性与婚姻制度之间的矛盾的问题。对这个简单的问题,我只需说一句:别忘了你也是动物,然后将心比心,将心换心!聪明的你一定能够明白。
如果你是再婚,那么,半路夫妻,半份感情,半个生命,半个家庭,半个„„几乎什么都是半个。(离婚人士的人品问题这里暂且抛开不谈)不客气的说,年龄越大,各自的拖斗越多,私心越大,爱情就离你越远!
为什么?你一把年纪了,最好时光青春已经过去或即将过去,只剩半条命了,能有健全完整的感情和肉体吗?再加上半路夫妻的离婚人士大多都各自有孩子,各自有私人财产,这个婚姻已经不能塑造一个有两个人共同的孩子(血缘纽带),有两个人共同的财产的婚姻家庭了。甚至在这个“家庭”里面各自打着私心的小算盘。再婚,婚姻的三足鼎立被去掉了两条腿,只剩下一条腿—满足性需要了。能站得住脚吗?!仅仅为了满足性需要,同居得了。再婚的婚姻要想挺得下去,至少要有两个条件满足婚姻本质的要素,否则,别再婚。
第四篇:学校的教育理念
(一)学校的教育理念
小学教育面对的是处在人生最重要时期的、具有奠基意义的发展中的少年儿童。教育本来就应该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学生和教师都是生命发展的主体,成长的主体。
从生命的意义出发,我们的小学教育理应尊重学生的生命,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让学生能够充分享受童年的天真与快乐。同时,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局小的教育将紧紧围绕“勤勇朴诚”的校训,在新的时期赋予新的时代精神,着力培养学生勤勇朴诚的品质,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打下一个亮丽的底色,将其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动力,能够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格基础。
教师也是作为生命的个体存在的,在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中自己的生命也在成长。在培养学生“勤勇朴诚”的品质的同时,教师首先养成“勤勇朴诚”的品质,在感染与熏陶学生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品质,能够真切地享受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从而焕发教师的生命活力,实现生命的价值。
因此,我们局小的教育要走向“生本”,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适合他的教育;走向“师本”,以教师为本,为教师创设适合他的环境;走向“校本”,以学校为本,从学校丰厚的文化传统中提升学校的品牌概念,形成学校特色。
(二)学校发展目标
1.战略定位——融国际品质与传统文化为一体,体现前沿意识、具有内涵优势的现代化的新型学校。
学校应具有开放性、民主性等品质,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立足于局小百年历史文化传统,切实考虑本社区文化优势,考虑学生实际发展状况与需要,实现国际品质与传统文化、区域文化的整合。学校应具有发展的前沿意识,积极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以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为支撑,广泛吸纳优质教育资源,研究教育规律,培育学校人文氛围,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师既能安身立命,又能够真切地享受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学生既能享受童年乐趣,又能奠定持续发展基础的现代化学校。
2.总体办学目标
提升学校教育内涵,塑造高素质学生群体,打造研究型教师团队,构建现代化管理模式,创国内知名的省级模范学校。
3.具体工作目标
(1)办学规模
①学校本部保持现有36个班级规模,每班生数控制在45人左右,全校学生数控制在1800人左右,教师数量控制在100人左右。
②积极筹办一所民办分校,六年制小学,十轨。
(2)学生素质标准及相关指标
①学生素质标准
·有亮丽的精神世界底色——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感受到生活里充满了阳光,懂得感激,学会竭力回报,由此形成成长的动力。
·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和自身充满好奇,遇事总爱思考为什么,并且能够积极地探索,多渠道地尝试,不断地形成认知冲突,不断地试图解决问题。
·有明确的自我发展意识——学生积极主动,懂得自我发展的重要性,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地反省自己,且不断培养自己的发展能力,主动地成长。
·有积极的个性发展追求——学生认真对待自身的学业,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在夯实知识基础的前提下,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
·有坚实的持续发展潜力——学生不仅满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还注重过程与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有鲜明的儿童形象特征——学生在局小特定的文化熏染下,思维活跃、活泼开朗、自信大方、文明礼貌,表现出局小学生特有的形象特征。
第五篇:现代慈善理念范文
现代慈善理念
爱心联盟网
社工网 梅明爱心联盟 梅明社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我国的社会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其中也涵盖了现代公益慈善事业,涉及立法、免税、注册、志愿服务、政府采购等多方面内容,全方位勾勒了一幅现代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蓝图。目前,随着我国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的加快,社会对和谐包容的需求不断增大,慈善组织数量发展较快,全社会的慈善意识普遍提高,公民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有增无减,社会慈善文化氛围大为改善,全民慈善大环境正在形成。这里,主要结合我国国情和慈善民情,从人文视角的多个维度,漫谈和梳理现代慈善理念,为营造我国发展现代慈善事业良好的人文氛围鼓与呼。
现代慈善理念较传统慈善认识,更多体现了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更多体现了社会走向善治的时代内涵,更多体现了自愿平等的社会价值,集成了文化、信仰、精神、尊严、平等、自愿、爱心、互益、责任、和谐等多个人文要素,汇成了21世纪人类慈善文明的一道风景线。
慈善是一种文化,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类文明符号
慈善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实力的真实反映。慈善作为一种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社会文化,是人类宗教信仰和道德文明的精髓所在,它拥有一种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传统意义上,慈善文化更多是一种行为模式,通过扶老、助残、救孤、济困、救灾、助学、助医等行为,传递着人间的平等互助和诚信友爱。在现代社会,慈善文化更多体现为公民参与公益、帮助弱者的渴望和完善自身道德的内在要求,它融合在宗教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消费文化等多种文化之中,并在与各种文化碰撞与磨合中凝成社会共识。而且,现代慈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的进步而进步,已成为提升公民社会道德、促进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我国自古就是慈善之邦,上至一国之君,下至普通民众,都秉有乐善好施的奉献精神。文献记载,“慈善”一词在南北朝时就较早出现,《北史.崔光传》有云:“光宽和慈善,不忤于物,进退沉浮,自得而已。” 史书载有商汤为与夏桀争夺天下,格外重视扶危济困,“夷境而积粟,饥者食之,寒者衣之,不资者振之,天下归汤若流水。此桀之所以失其天下也。” 夏、商、周三代也常被后世视为充满仁爱之心的朝代。其中尤以周文王为胜,史称文王“怀保小民,惠鲜鳏寡……用咸和万民”,孟子释其“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四者”即现在所常指的“鳏、寡、独、孤”。顺流而下,汉唐寺院济贫、赈灾、医疗、戒残杀的长盛不衰;宋代养老扶幼事业的勃兴;元医疗救助兴起;明清民间慈善群体在中国慈善史上也首屈一指。
追根溯源,中华慈善文化源远流长,流派众多,精彩纷呈。儒家倡导仁爱精神,推崇“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孟子释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道家主张“损有余,补不足”,遵从“知足不辱”、“知足常乐”、“知足者富”。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让“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要“爱无差等”,“远施周遍”使“天下之人皆相爱”,达到“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境界。佛家主张“慈悲为怀”,宣扬摆脱轮回、出离三界、普度众生,实行“与乐、拔苦”的义举,为一切众生造福田。凡此种种,这种潜移默化的慈善文化长期植根在中囯传统文化的土壤里,积德行善、乐善好施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中华慈善文化以仁爱、兼爱、恒爱为核心,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慈善要求,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在当今时代语境下,营造“以人为本”、“助人为乐”的人文慈善环境,传承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吸收各国慈善文化的精髓,对于推进我国志愿社会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慈善是一种信仰,一种人类对生命和社会的信念和意志
慈善源于信仰,信仰升华慈善。慈善是宗教信仰的核心构成要素之一,是长期以来人类对生命存在价值的一种社会理解和认同。从这个意义说,慈善信仰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包涵着生命的关爱,彰显了人类的生命价值和生活追求。可以说,慈善信仰不分国家、地域,不分种族与肤色,是人类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生态的互惠共生。所谓慈善者,于人施慈,于己修善。可以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慈善信仰滋养了生命,丰富了生命,升华了生命。在现代社会,慈善信仰也让公民超越自我小我、追求人性的真我本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爱人、爱社会、爱自然、爱生命为内涵的慈善信仰构成了现代社会的思想道德根基。
作为一种对于生命和生存态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慈善与宗教信仰的渊源极深,一些有识之士认为慈善思想直接起源于宗教。从美国宗教与慈善事业的关系看,宗教对慈善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美国著名哲学家亨利·艾伦·莫曾就此作过精辟概括:“宗教乃慈善之母,不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产生过程中,莫不如此。”基督教认为,富人要想进入天堂,惟一途径就是将自己的财富捐赠出去。基督教中有关“富人原罪”教义让富有者有一种“负罪感”,希望通过行善于社会来祈求“上帝”宽恕,以求灵魂净化,良心解脱,维系生命安全和灵魂安宁。由于深受基督教“互济文化”的影响,美国富人捐款与基督教“富人原罪”的教义关联度较高。美国私人慈善事业奠基者之一钢铁巨头安德鲁·卡内基1889年发表《财富的福音》一文已成为美国现代慈善事业的经典之作,其“人死富有,死而蒙羞”广为世人所知,被奉为慈善业的经典语录。美国现代私人慈善事业奠基者、石油巨子约翰·D·洛克菲勒也明确地将他从事慈善事业的动力归于基督教浸礼会信仰,终生践行基督教义所倡导的朴素生活方式,并在去世前向社会捐献大额财富。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基督教“富人原罪”教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社会慈善思想与行为的直接动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宗教在社会慈善事业中也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佛教界以慈悲为怀推动人间佛教思想建设,道教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修身致和……从救助艾滋孤儿到救灾捐赠,各宗教积极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积极参与赈灾扶贫、环境保护、捐资助学、养老抚孤等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不断探索和开辟宗教慈善的渠道和平台,成为我国社会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文明的快速上升期,如何让公民更好地体会和分享生命的价值和幸福,各宗教在变革中找准位置,利用自身特点和优势,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培养提升公民的慈善信仰显得十分有必要,十分迫切。
慈善是一种精神,一种彰显人类大爱的慈悲和付出精神
慈善是一种心境,是人类对生命至真、至善、至美的一种精神需求。现代慈善彰显了人类的仁爱、慈悲和博爱,它体现了人类无私无我的大爱情怀,是一种追求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是一种救死扶伤、关爱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一种勇于担当、舍我其谁的献身精神。与之相应,每一个社会都需要一种体现庄严责任和时代激情的精神支撑,慈善精神就是这种普世情怀升华时代精神的元动力,体现在不同时期的民族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等的内涵层面上。
大慈大悲,大善大爱。爱国主义是慈善精神的一个至高境界,在善与爱的历史范畴里,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孙中山“救国图存,振兴中华”,世代传承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慈善品格和道德风范,培育了无数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和杰出人物。这种彰显民族大义和国家大爱的慈善精神铸就了民族之魂,生生不息,根深叶茂,深深地融入了民族意识、民族性格和民族气概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无时不善,无处不善。在当代中国,雷锋精神也是慈善精神内涵外化的一道风景,这种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包含着人格的自我修炼,也包含着美好、温暖的人际关系,还蕴涵着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现实中最好的范例,就是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全国红十字志愿者之星、鞍钢矿业公司模范共产党员、鞍钢精神文明建设标兵、鞍山市道德模范郭明义,15年为企业创效3000多万元,20年累计无偿献血6万多毫升,先后为“希望工程”、困难职工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多元,资助贫困生180多名,自己却过着清贫简朴的生活,用实际行动为当代雷锋精神做出了最好诠释。
从某种意义上,现代慈善精神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对生命和社会的关爱和担当精神。正是在这种慈善精神感召下,慈善者以其仁爱之心、慈悲情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弥补社会贫富差距,克服社会疏离和隔膜,促进人与人彼此亲近、沟通与认同,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构成推动中国社会慈善事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慈善是一种尊严,一种绽放人性之光的德行和善举
从人性的角度看,慈善的最高原则就是彰显和维护公民的尊严,尊严也是现代慈善的准入门槛,更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一个道德坐标。应该说,人格尊严是现代慈善的灵魂所在,用任何语言来赞美和褒奖它都不为过。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慈善不需要功利的动机,不需要轰轰烈烈的仪式,不需要热热闹闹的场面;它需要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一种从从容容的心态,一种平平静静的氛围,这种情境构成了对慈善尊严的呵护和推崇。
现代慈善的尊严理念更多地体现了对人性的一种关爱和呵护,体现了一种对弱者尊严的理解和尊重。应该说,现代慈善绝不是同情和怜悯,不是简单随意的施与,必须要让受施者得到帮助的同时拥有尊严和平等。可以说,敬畏生命的尊严是“底线伦理”,让每一个生命都拥有尊严,就是现代慈善对生命尊严的一种坚守和承诺。
这里选讲两个有关慈善尊严的故事。其一是很有名的荷兰故事。鹿特丹一家电视台在报道一次慈善活动时,出现了一位受助者的镜头,镜头持续只有短短一秒钟。但电视台遭到了受助者的起诉,也遭到众多观众的批评和谴责。最后电视台长发表了致歉声明。荷兰许多慈善活动都不会大张旗鼓地进行,媒体在报道慈善活动时不会提到某个具体受助人,记者也不会采访受助人,报纸上没有受助者照片,电视上没有受助者镜头。在荷兰人看来,媒体的曝光会侵犯受助者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
其二是作家刘墉的“课不能停”故事。纽约一个公立小学积雪致难以举步仍然上课。一些家长打电话去抱怨后对学校满口道歉。学校回复让家长闻之震撼、无不动容。原来,不少贫困家庭白天开不起暖气,供不起午饭,孩子的营养全靠学校的免费中饭,有时还可以带些回家当晚餐,学校停课一天,穷孩子就多受一天冻,挨一天饿,所以老师宁愿自己苦一点,也不愿意停课。或许有家长会问:为何不让富裕家庭的孩子留在家里,单单让穷苦的孩子去学校享受暖气与营养午餐呢?学校老师的答复是:那样做的话,会让穷苦的孩子认为他是在接受救济,而慈善的最高原则,是保护受捐者的尊严。
必须指出的是,现实中很多慈善场景令人难堪,很多人不乏慈善之心,却不知如何做慈善,有的人把慈善做成了活动秀,甚至把慈善当成了营销术,任意曝光受赠者身份信息,受赠者成为慈善“道具”苦不堪言。由此看来,现代慈善仅有爱心施与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以尊严为前提的慈善理性和温情。
慈善是一种平等,一种现代公民与生俱来的社会权利
平等是现代慈善的一个基本理念,其目的和初衷是要实现平等慈善,人人可善。人类慈善的发展进程表明,唯有平等,慈善的尊严价值才能得以彰显,慈善的社会参与才能得以实现。毫无疑问,现代慈善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普通的社会行为方式,每个公民,无论身份地位与贫富程度,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根据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平等地参与其中。
从慈善平等的维度看,现代慈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平等与善意,是一种平等的赠予和接受,慈善的目的是人人互助,人人平等。在现代慈善的平等理念下,做慈善不仅仅是因为受助者需要帮助,更重要的也是回应自己的心灵召唤。施与者也应向受助者表示感谢,感谢受助者给予自己行善的机会。正是这种闪烁人性光辉的人格平等,让现代慈善具有了普世价值的人文情怀。
2010年9月 “股神”巴菲特在北京接受专访时表示,平民慈善更值得尊敬,每个个体对慈善的态度将推动建立一个更好的社会。当更多的人投身到一个社区的微小慈善事业中时,这个进程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精神力量也将改变整个社会的行为风尚。
平等是现代慈善区别于传统慈善的重要特征。现代慈善注重理解沟通,注重平等与尊重。在现代慈善平等理念下,慈善无“远近亲疏”之分,不受“地缘关系”、“亲缘关系”的影响,对于有需求的受助对象,尽可能的做到一视同仁。美国的比尔•盖茨基金会,在非洲、亚洲,在世界各地多个国家,为有需求的人群提供医疗健康服务,成为现代慈善平等理念的杰出典范。
需要强调的是,在慈善平等前提下,无论你是首富还是平民,还是慈善组织,任何人和机构都没有特殊权利,没有特殊待遇,更没有特殊要求。现代慈善就是要在公开透明的社会环境下保证施与者和受助者在权利和义务上的绝对平等。
当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公民和组织加入慈善行动,尤其要强化现代慈善的平等理念。不容忽视的是,一些以慈善为名的“强捐索捐”现象时有发生,屡禁不止。这些“慈善”行为严重背离慈善平等自愿原则,负面影响极为突出,破坏力极为严重,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和警觉。
慈善是一种自愿,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和志愿行动
自愿参与,志愿行动,是现代慈善的本质特征。自愿慈善,是公众建立在自觉自愿基础上的心灵契合,是公众内心世界向善的展示,是人类良知的外在体现,是慈爱情感的志愿行动证明。自愿慈善的对象是全体公众,是社会的每位公民,也包括企业公民。公民或组织的无偿捐款、无偿捐物和无偿服务,是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无偿利他行为,是发自内心本我的志愿行为和举动。
当今社会大量的志愿者或是义工,就是现代慈善自愿理念的最好诠释和例证。在现代慈善的自愿理念下,慈善是纯粹的自愿行为,不同于按章纳税,不可以统一标准,不可以强制要求,也不宜过度宣传包装,更不应成为道德评价的标杆和尺度。
当下,国内好多城市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全民慈善”活动,一些城市甚至以地方立法的形式设定了慈善日,通过不同的慈善主题,引导公众自觉自愿参与慈善,分享全民慈善所带来的快乐和愉悦。当前需要注意的是,平民慈善对一个国家来说更为重要,慈善需要全民参与,一个健康的慈善是全民公众参与的慈善。如果急功近利地采取强制推动方式开展全民慈善,将会使慈善离平等自愿的本源越来越远,后果也将不堪设想。
我国现有志愿者8000余万人,已建成服务站2.4万个,中国青年志愿者十余年来参加扶贫、教育、环保等社会公益活动已达1亿多人次,累计服务45亿多小时。在众多城乡基层社区,很多社区居民在抱有平等心、公平心与平常心的状态下,以自愿参与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行动,关爱他人,关爱社会,敬业乐群,承担社会角色和职责,这些志愿行为让现代慈善自愿理念深入人心,为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根基。
慈善是一种爱心,一种推己由人的悲悯之心和关爱之情
慈爱之心,悲悯之情,推己由人,是慈善的灵魂和精髓所在。慈善是人类真情的释放和流露,是一种同情心、关爱心、慈悲心和责任心,是发自灵魂深处的一种关爱和悲悯,是人类共享的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古往今来,不论传统慈善,还是现代慈善,爱心都是慈善之根,慈善之本,偏离爱心,也就无所谓慈,更谈不上善。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慈善在爱心上,更加注重爱心的自愿体现,更加注重爱心的责任体现,更加注重爱心的快乐体现。可以说,爱心是现代慈善的动力,也是现代慈善的引擎,更是现代慈善的标准。爱心无大小之分,更无多少之说,一分钱和一笔巨款并无本质区别,一个友善微笑的精神价值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个慈善排行。有了爱心,人们才有爱的能力,善的结果。有了爱心,人们才有尊重平等的现代善举。有了爱心,人们才能克服各种障碍,锤炼善的意志,付诸慈善行为。有了爱心,人们才能体味行善后的快乐与幸福。
人人有爱,人人有善,人人欢喜。在人类爱心之光的照耀下,慈爱、悲悯、友善、欢喜,让慈善变为一种生命的心灵鸡汤,变为一种个人的生活方式,变为一种共同的社会行为。点滴的慈善之心,汇成了社会的良知,在这样的爱心社会里,个体生命才更有尊严,生存才更有意义,生活才更加快乐。
在人类文明的璀璨星空里,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南丁格尔“护士必须要有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这些发自生命本真的无私大爱,构成人类灵魂深处永不退色的一抹亮色、一道彩虹。这种慈爱之心,饱含着先知们对生命困苦和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和真挚情感,它给人希望,给人以信心,给人力量,激励每一个社会成员,关爱生命,关爱社会,关爱世界,创造未来。
从某种意义上,慈善中的爱心与责任也是一个民族的良心,也是一个国家现代慈善发达的重要标志。今天的中国,让公民去感悟爱心慈善中的生命意义和人生追求,感悟爱心慈善中的个体存在和社会价值,共建共享慈善社会的快乐与幸福,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慈善是一种互益行为,一种公民愉悦心灵的社会生活方式
送人玫瑰,手存余香。现代慈善是一种自我实现,是一种自助行为,更是一种互益行为。从社会视角看,慈善是一种公民习惯,是一种社会传统,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在现代慈善的互益理念里,每个社会成员既是施助者,同时又是受助者;受助者在困难时得到了雪里送炭的帮助,得到了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鼓舞;施助者在付出的过程中得到了一种社会价值肯定,获得了一种心灵愉悦和满足。现代慈善的互益行为,已超越了施舍恩赐的含义,而具有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互助互爱、共同进步的新内涵,帮助了弱者就等于帮助了自己,帮助了社会,实现了自身的生活理念和价值目标。
现代慈善的互益行为,它是一个善意微笑,足以愉悦心灵;它是一个周到服务,足以赢得尊重;它是一分细微关切,足以获得信任。现代慈善已经融汇每个人的社会生活中,各尽所能,共建共享,世界因你我的善意行为而更加美丽。
现代慈善的互益行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帮助一个失学儿童是慈善,关心一个困难朋友是慈善,参加一个庆祝酒会是慈善,欣赏一场公益演出是慈善,听一场流行音乐是慈善,看一场体育比赛是慈善,甚至买一件义卖商品也是慈善。可以说,现代慈善的互益理念,就是让公众以一种简单的大众化的生活方式,平等地享受社会成员间的尊重、理解和关爱,体会家庭之外来自社会的温暖力量。
现代慈善,人人可为,人人可享。随着我国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现代慈善的互助理念,目前变得越来普及,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对于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建立平等、互助、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将起到极大地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慈善是一种责任,一种现代公民和组织不可或缺的社会责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慈善是公民的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共同的社会责任。现代公民一方面是一个“自然人”,同时也是一个“社会人”,与社会始终保持一种相濡以沫的共生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慈善责任是公民的道德自觉,是爱心理性升华的延展和深化。现代社会的慈善责任更多是基于公民对慈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基于公民对社会和自身价值的慈善预期,基于公民的爱心表达和真情流露。这种公民慈善责任不同于法律责任,不具有强制性,不为外界环境所迫,不为功利所驱使,是公民在平等基础上的互助互爱和共同发展责任。
现代慈善为公民、组织、企业提供了一个责任平台,一个参与渠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公益慈善组织开展了希望工程、微笑列车、爱心包裹、春蕾计划、星光计划、明天计划、光彩事业、母亲水窖、侨心工程等系列慈善项目,这些慈善活动体现了现代公民、企业和慈善组织的社会责任,更体现了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进程。
在现代慈善的责任理念下,公民在慈善中所展示的爱与责任,就像生命中的阳光、雨露和空气一样,不可或缺。现代社会的慈善责任,激励每个公民以一种担当的精神,把慈善融入生活之中,这将使社会上的个体不再孤独,人际不再疏远,社会不再冷漠。这种责任和担当,将使每个公民把爱的表达同情、怜悯升华为公民道德义务,让善举从感性行为升华为理性行为,从个性走向普遍,从偶然为之转化成日常的生活方式。正是这种爱与责任,将现代慈善的人文精神播撒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每寸土地,让人类共同沐浴真与善、爱与美的人性光辉。
慈善是一种和谐,一种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社会形态 慈心为人,善举济世。和谐是现代慈善的一个显性特征,慈善催生社会和谐,社会和谐助长全民慈善。慈善是一个社会和谐的润滑剂,慈善社会注定是一个和谐社会,反之亦然。同样,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每个公民为社会、为他人奉献一份爱,尽公民所担当的一份社会责任。从和谐意义上看,现代慈善是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种社会展示,是团结互助和平等友爱的一种社会体现,更是与人为善和助人为乐的一种社会标志,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种社会示范。
全民慈善,社会和谐,也是现代慈善的主要目标和价值体现。近年来,在抗击自然灾害,紧急救援与灾后重建,举办重大国际赛事志愿服务中,全民慈善以其强大的社会感召力、凝聚力和推动力,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道坚不可摧的社会防线,成为和谐中国的社会软实力。特别是在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的斗争中,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爱心暖流从四面八方涌向灾区,掀起了共和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社会捐助行动,为灾区群众抗灾救灾和灾区恢复重建提供了强有力支持,用大爱和善举书写了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史上壮丽篇章。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推进,现代慈善在城乡社区建设中的和谐作用凸现,目前已成为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慈善以人为本、互助互利、奉献爱心的慈善导向,在改善社区环境,增进社区认同,协调邻里关系,促进社区自治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建设一个现代新型和谐社区离不开现代慈善事业,现代慈善在基层社区建设中大有可为。
总的来看,现代慈善是我国志愿社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现代慈善所体现的人文价值观,能够引领公平正义、互助友爱的社会风气,增进公众团结向上,保持社会健康和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但必须看到,我国的现代慈善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社会志愿基础较为薄弱,慈善文化理念较为淡漠,现代慈善整体上处于启蒙发育的初级阶段。因此,加快现代慈善理念的传播普及,对于推动我国现代慈善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慈善公益报
郭小刚
爱心联盟网
社工网 梅明爱心联盟 梅明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