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协调发展理念引导社区建设

时间:2019-05-14 21:58: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用协调发展理念引导社区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用协调发展理念引导社区建设》。

第一篇:用协调发展理念引导社区建设

用协调发展理念引导社区建设

作者:邓建志《光明日报》(2016年10月12日 13版)

社区是社会的缩影。社区建设是社会治理的重心。总书记高度关注社区建设问题。早在2009年10月27日,他在全国部分省区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座谈会上指出:“随着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服务、凝聚居民群众、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区、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服务保障作用越来越重要。”2013年8月30日,他在沈阳市沈河区多福社区看望群众时又指出:“社区建设光靠钱不行,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2014年11月1日,他在福建调研时强调:“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做好社区工作十分重要。”2016年3月5日,他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再一次强调:“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可见,在总书记看来,社区建设是加强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社区建设是一个社区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社会组织、社区居民之间平等协商的共进过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了“协调”发展理念。只有将“协调”发展理念贯穿于社区建设之中,才能正确处理好社区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社会组织、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社区建设的良性运行。

一是要尽力拓宽社区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之间的平等对话空间。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均为社区建设的基层组织,其中社区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其治理权来自于自治权;街道办事处是区政府的派出机关,其治理权来自于行政权。正确处理好性质不同、权力来源不同的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之间的关系是顺利推进社区建设工作的关键。基于我国当前现实,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之间的关系呈现出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弱化而街道办事处行政功能强化的特征。在社区建设实践中,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在地位上不平等,两者关系往往由法律上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演变为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社区居委会也往往对街道办事处存在依赖心理,主体性和独立性不够。因此,需要拓宽两者平等对话空间,理顺彼此关系以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发力社区建设。首先,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政府职能,拓宽社区居委会参与社区建设空间。要减少街道办事处对社区居委会的行政干预,根本的途径在于落实政府权力下放,实现部分政府职能向社会转移。其次,需要提高社区居委会治理能力,提升其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性地位。社区居委会可以通过倡导社区内企业捐款资助、提供有偿便民服务、加强财务管理等途径增强自身经济活动能力,以提高自主性。也可以通过拓宽居委会成员来源、加强与社会组织的联系等方式提高治理能力。社区居委会通过在社区环境、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等各个领域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提升自身在社区建设中的影响力,反过来提高自己平等对话的能力。

二是要积极构建社区居委会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商合作平台。社会组织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具有非营利性、专业性、公益性、民间性、自治性、志愿性等特征。社会组织通过专业服务能满足居民多方面需求,能有效弥补社区居委会专业化不够、资源有限等不足,能发挥政府机构及社区居委会不能发挥的作用。然而,目前社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仍十分有限,其中社区居委会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商合作平台尚未构建起来是重要原因。如果构建起社区居委会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商合作平台,就能有效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和社区居委会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首先,要培育社区社会资本,建立起协商合作良好的社会基础。协商合作的社区建设意味着各主体要通过谈判、对话等形式,在参与、平等、包容、妥协等原则的指导下进行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其次,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提升社会组织服务社区的能力。只有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提升社会组织服务社区的能力,才能保证社区居委会和社会组织进行协商合作取得成效。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对于政府而言,要强化制度建设,提升社会组织的合法性;要加大政府公共服务购买力度,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对于社会组织而言,要强化能力提升,提高自身服务水平,满足社区居民对服务的需求;要强化自身管理,化解社会信任危机,提高自身社会认同度;要坚持服务导向,加强服务创新,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影响力。最后,要构建协商合作长效机制。比如建立社区居委会和社会组织领导人列席会议制度,邀请对方单位列席参加本单位的会议,增加彼此交流;建立社区居委会和社会组织相互考评机制,增加相互了解;建立工作人员交流制度,提高彼此能力;建立社区服务清单制度,共同制定社区服务标准,提高社区服务的规范化水平。

三是要努力营造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依存氛围。社区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作为社区居民的利益代表,需要与社区居民保持密切互动以推进社区建设。然而,在社会治理实践中,由于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居民之间沟通不畅、社区居民社区意识不强等原因,彼此不能相互支持和合作,甚至产生矛盾和冲突。因此,需要努力营造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依存氛围,形成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居民之间相互支持的机制。首先,要加强社区工作制度改革,建立社区居民和社区居委会相互支持的制度基础。比如推进居民代表大会制度定期化,确保社区事务由居民共同决定,避免社区自治演变为社区居委会自治;推进社区居委会信息公开制度,保障社区居民的知情权等等。其次,要转变社区居委会工作理念,强化其服务功能,弱化其作为“准政府”的控制职能。最后,培育社区居民公共精神,提高居民的社区意识。社区居民公共精神是指社区居民主动自觉参与社区公共生活,关心社区发展,维护社区公共利益的一种精神风貌,是居民参与社区建设意识和能力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源泉。激发社区居民社区公共精神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社区文化认同感,形成“社区是我家,治理靠大家”的文化氛围。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文化活动,增加社区居民生活幸福感,提高社区居民社区归属感。社区居民则自觉培育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主人意识,主动关心社区事务,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工作。(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第二篇: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

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

为了迎接新工业革命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挑战,同时为了适应由于公共问责制的兴起、人们更加关注教育投入的回报与实际产出的现实需要,成果导向教育(OBE)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OBE是由美国首先提出来的。作为教育强国的美国,人们对其在科技方面的贡献及表现并不满意,例如人造地球卫星由前苏联抢先发射成功等,人们开始反思教育的实用性以及教育成果的重要性。在这种背景下,OBE在1981年由Spady率先提出后,以惊人的速度获得了广泛重视和应用。经过此后10年左右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至今仍被认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确方向。美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全面接受了OBE的理念,并将其贯穿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始终。2013年6月,我国被接纳为“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工程教育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一、成果导向教育及其实施架构

1、什么是成果导向教育

OBE是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OBE强调如下4个问题:(1)我们想让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2)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3)我们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4)我们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 这里所说的成果是学生最终取得的学习结果,是学生通过某一阶段学习后所能达到的最大能力。它具有如下6个特点:(1)成果并非先前学习结果的累计或平均,而是学生完成所有学习过程后获得的最终结果。

(2)成果不只是学生相信、感觉、记得、知道和了解,更不是学习的暂时表现,而是学生内化到其心灵深处的过程历程。(3)成果不仅是学生所知、所了解的内容,还包括能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以及可能涉及的价值观或其他情感因素。(4)成果越接近“学生真实学习经验”,越可能持久存在,尤其是经过学生长期、广泛实践的成果,其存续性更高。(5)成果应兼顾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技能,并注重其实用性,否则会变成易忘记的信息和片面的知识。

(6)“最终成果”并不是不顾学习过程中的结果,学校应根据最后取得的顶峰成果,按照反向设计原则设计课程,并分阶段对阶段成果进行评价。

从如下5方面可以更深刻地理解OBE的内涵:

(1)OBE强调人人都能成功。所有学生都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功,但不一定同时或采用相同方法。而且,成功是成功之母,即成功学习会促进更成功的学习。(2)OBE强调个性化评定。根据每个学生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评定等级,并适时进行评定,从而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对教学进行及时修正。

(3)OBE强调精熟。教学评价应以每位学生都能精熟内容为前提,不再区别学生的高低。只要给每位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机会,他们都能达成学习成果。

(4)OBE强调绩效责任。学校比学生更应该为学习成效负责,并且需要提出具体的评价及改进的依据。

(5)OBE强调能力本位。教育应该提供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教育目标应列出具体的核心能力,每一个核心能力应有明确的要求,每个要求应有详细的课程对应。

可见,OBE要求学校和教师应该先明确学习成果,配合多元弹性的个性化学习要求,让学生通过学习过程完成自我实现的挑战,再将成果反馈来改进原有的课程设计与课程教学。

2、成果导向教育的特点

成果导向教育能够衡量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学生知道什么,前者是传统教育无法做到的。例如,传统教育衡量学生的常用方法是,从几个给定答案中选择出一个正确答案。这种方法往往只能测试出学生的记忆力,而不能让学生展示出他们学会了什么。也就是说,重要的是理解而不是记忆。对内容的理解所体现的认知能力比对内容的记忆所体现的记忆能力重要的多。OBE要求学生将掌握内容的方式,从解决有固定答案问题的能力拓展到解决开放问题的能力。

OBE要求学生通过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例如提出项目建议、完成项目策划、开展案例研究和进行口头报告等,来展示他们的能力。这样的任务,能让学生展示思考、质疑、研究、决定和呈现的能力。因此,OBE是将学生臵于发展他们的设计能力到完成一个完整过程的环境之中。OBE更加关注高阶能力,例如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综合信息的能力、策划和组织能力等。这种能力可以通过以团队的形式完成某些比较复杂的任务来获得。

3、成果导向教育的实施原则 OBE的实施原则如下:

(1)清楚聚焦:课程设计与教学要清楚地聚焦在学生在完成学习过程后能达成的最终学习成果,并让学生将他们的学习目标聚焦在这些学习成果上。教师必须清楚地阐述并致力于帮助学生发展知识、能力和境界,使他们能够达成预期成果。清楚聚焦是OBE实施原则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原则,这是因为:第一,可协助教师制定一个能清楚预期学生学习成果的学习蓝图;第二,以该学习蓝图作为课程、教学、评价的设计与执行的起点,与所有的学习紧密结合;第三,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评价,都是以让学生能充分展示其学习成果为前提;第四,从第一次课堂教学开始直到最后,师生如同伙伴一样为达成学习成果而努力分享每一时刻。(2)扩大机会:课程设计与教学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在时间和资源上保障每个学生都有达成学习成果的机会。学校和教师不应以同样的方式在同一时间给所有学生提供相同的学习机会,而应以更加弹性的方式来配合学生的个性化要求,让学生有机会证明自己所学,展示学习成果。如果学生获得了合适的学习机会,相信他们就会达成预期的学习成果。(3)提高期待:教师应该提高对学生学习的期待,制定具有挑战性的执行标准,以鼓励学生深度学习,促进更成功的学习。提升期待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提高执行标准,促使学生完成学习进程后达到更高水平;二是排除迈向成功的附加条件,鼓励学生达到高峰表现;三是增设高水平课程,引导学生向高标准努力。(4)反向设计:以最终目标(最终学习成果或顶峰成果)为起点,反向进行课程设计,开展教学活动。课程与教学设计从最终学习成果(顶峰成果)反向设计,以确定所有迈向高峰成果的教学的适切性。教学的出发点不是教师想要教什么,而是要达成高峰成果需要什么。反向设计要掌握两个原则:一是要从学生期望达成的高峰成果来反推,不断增加课程难度来引导学生达成高峰成果;二是应聚焦于重要、基础、核心和高峰的成果,排除不太必要的课程或以更重要的课程取代,才能有效协助学生成功学习。

4、成果导向教育的实施要点

OBE的实施要点,或者说关键性步骤如下:(1)确定学习成果。最终学习成果(顶峰成果)既是OBE的终点,也是其起点。学习成果应该可清楚表述和可直接或间接测评,因此往往要将其转换成绩效指标。确定学习成果要充分考虑教育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与期望,这些利益相关者既包括政府、学校和用人单位,也包括学生、教师和学生家长等。

(2)构建课程体系。学习成果代表了一种能力结构,这种能力主要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因此,课程体系构建对达成学习成果尤为重要。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结构应有一种清晰的映射关系,能力结构中的每一种能力要有明确的课程来支撑,换句话说,课程体系的每门课程要对实现能力结构有确定的贡献。课程体系与能力结构的这种映射关系,要求学生完成课程体系的学习后就能具备预期的能力结构(学习成果)。

(3)确定教学策略。OBE特别强调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特别强调教学过程的输出而不是其输入,特别强调研究型教学模式而不是灌输型教学模式,特别强调个性化教学而不是“车厢”式教学。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每名学生的学习轨迹,及时把握每个人的目标、基础和进程。按照不同的要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提供不同的学习机会。

(4)自我参照评价。OBE的教学评价聚焦在学习成果上,而不是在教学内容以及学习时间、学习方式上。采用多元和梯次的评价标准,评价强调达成学习成果的内涵和个人的学习进步,不强调学生之间的比较。根据每个学生能达到教育要求的程度,赋予从不熟练到优秀不同的评定等级,进行针对性评价,通过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明确掌握,为学校和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5)逐级达到顶峰。将学生的学习进程划分成不同的阶段,并确定出每阶段的学习目标,这些学习目标是从初级到高级,最终达成顶峰成果。这将意味着,具有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将用不同时间、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达到同一目标。

5、成果导向教育三角形框架

综上,可将OBE的实施框架归纳为:1个核心目标、2个重要条件、4个关键前提、4个实施原则、5个实施要点。由此构成了OBE的三角形实施框架(见图1)。

图1 成果导向教育三角形实施框架 其中,一个核心目标:所有学生都要达成顶峰成果。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描绘成果蓝图,建立一个清晰的学习成果蓝图,并勾勒出哪些是必备的能力与内容,即确定学生在毕业时应该达到的能力结构;二是创设成功环境,为学生达成预期成果提供适宜的条件和机会。三个关键前提:一是所有学生均能通过学习达成预期成果,但不一定同时和通过相同途径、采用同样方式;二是成功是成功之母,学习的成功会促进更成功的学习;三是学校要对学生成功学习负责,学校掌握着成功的条件与机会,直接影响学生能否成功学习。四个实施原则是:清楚聚焦、扩大机会、提高期待和反向设计。五个实施要点是:确定学习成果、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策略、自我参照评价和逐级达到顶峰。

二、成果导向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

这里所说的传统教育是指相对OBE而言目前的具有普遍性特征的教育。

1、成果导向教育的新突破

(1)成果决定而不是进程决定。传统教育的课程教学严格遵循规定的进程,统一的教学时间、内容、方式等。教学进度是以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的假设为前提预设的,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学习,将被视为达不到教学要求。OBE的目标、课程、教材、评价、毕业要求等均聚焦于成果,而不是规定的进程。OBE强调学生从学习的一开始就有明确目标和预期表现,学生清楚所期待的学习内涵,教师更清楚如何协助学生学习。因此,学生可以按照各自的学习经验、学习风格、学习进度,逐步达成目标,所有的学生均有机会获得成功。

(2)扩大机会而不是限制机会。传统教育严格执行规定的学习程序,就像将学生装进了以同样速度和方式运行的“车厢”,限制了学生成功的机会。OBE强调扩大机会,即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以评价结果为依据,适时修改、调整和弹性回应学生的学习要求。“扩大”意味着改进学习内容、方式与时间等,而非仅仅延长学习时间。

(3)成果为准而不是证书为准。传统教育学生获得证书是以规定时间完成规定课程的学分为准,而这些课程学分的取得是以教师自行设定的标准为准。OBE获得证书是以学习成果为准,学生必须清楚地展现已达到规定的绩效指标,才能获得学分。将学习成果标准与证书联系起来,使得证书与学生的实际表现相一致,而非只是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业的证明。

(4)强调知识整合而不是知识割裂。传统教育只强调课程体系,实际上是将知识结构切割成了一个个课程单元,每门课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界限清晰的知识单元,这些知识单元之间的联系被弱化了,学生的学习往往是“只见大树、不见森林”。OBE强调知识的整合,是以知识(能力)结构出发反向设计,使课程体系支撑知识结构,进而使每门课程的学习都与知识(能力)结构相呼应,最终使学生达成顶峰成果。(5)教师指导而不是教师主宰。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教什么、怎么教都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安排来完成学习。OBE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善用示范、诊断、评价、反馈以及建设性介入等策略,来引导、协助学生达成预期成果。

(6)顶峰成果而不是累积成果。传统教育将学生每次学习的结果都累积起来,用平均结果代表最终成果。这样,学生某一次不成功的学习,就会影响其最终成果。OBE聚焦的是学生最终达成的顶峰成果,学生某一次不成功的学习,只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不带入其最终成果。

(7)包容性成功而不是分等成功。传统教育在教学进程中的评价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最终成果也被划分成不同等级,从而将学生分成了不同等级的成功者。OBE秉持所有学生都是成功学习者的理念,仅将学生进行结构性区分或分类,采取各种鼓励措施,创造各种机会,逐步引导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成功的学习者,达成顶峰成果。

(8)合作学习而不是竞争学习。传统教育重视竞争学习,通过评分将学生区分开或标签化,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臵于一种竞争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成功者和学习失败者之间不可能建立一种和谐互动的关系。OBE强调合作式学习,将学生之间的竞争转变为自我竞争,即让学生持续地挑战自己,为达成顶峰成果而合作学习。通过团队合作、协同学习等方式,使学习能力较强者变得更强,使学习能力较弱者得到提升。

(9)达成性评价而不是比较性评价。传统教育强调比较性评价,在学生之间区别出优、良、中、差等不同等级。OBE强调自我比较,而不是学生之间的比较。强调是否已经达到了自我参照标准,其评价结果往往用“符合/不符合”、“达成/未达成”、“通过/未通过”等表示。由于采用学生各自的参照标准,而不是学生之间的共同标准,故评价结果没有可比性,不能用于比较。(10)协同教学而不是孤立教学。传统教育将教学单元细化为一个个孤立的课程教学,承担每门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独立开展教学工作,很少顾及不同课程教学之间的协同效应。OBE强调教学的协同性,要求每一名承担课程教学的教师,为了达到协助学生达成顶峰成果的共同目标,进行长期沟通、协同合作,来设计和实施课程教学及评价。

2、成果导向教育与传统教育对比。

表1从学习导向、成功机会、毕业标准、成就表现、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中心、评价理念、评价方法和参照标准等10个方面,对OBE和传统教育进行了对比。

三、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成果导向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正如前述,成果导向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与操作模式。但在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时,我们绝不能彻底摒弃现有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应将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融入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中,改革与此不相适应的做法。结合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考虑到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工程教育改革首先要实现如下三个转变。

表1 OBE与传统教育的对比

1、从学科导向向目标导向转变

传统的工程教育是学科导向的,它遵循专业设臵按学科划分的原则,教育模式倾向于解决确定的、线性的、静止封闭问题的科学模式,知识结构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教学设计更加注重学科的需要,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专业的需求。成果导向的工程教育是目标导向的,它遵循的是反向设计原则,其“反向”是相对于传统工程教育的“正向”而言的。反向设计是从需求(包括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开始,由需求决定培养目标,再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再由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正向设计是从课程体系开始,逆反向过程到毕业要求,再到培养目标,再到需求。然而,这时的需求一般只能满足内部需求,而不一定能满足外部需求,因为它是教育的结果而不是教育的目标。因此,传统工程教育对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等外部需求只能“适应”,而很难做到“满足”。而目标导向下的工程教育则不然,它是反向设计、正向实施,这时“需求”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从而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教育目标与结果的一致性。

目标导向下的工程教育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强调如下四个方面:培养目标要以需求为导向,毕业要求要以培养目标为导向,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要以毕业要求为导向,资源配臵要以支撑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达成为导向。毕业要求的达成要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教学要求的达成要能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所有参与教学的教师要明确自己所教对达成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贡献与责任,每位学生要明确自己所学对达成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作用。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表述要有利于对目标和要求的达成度进行评价。

2、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

所谓以教师为中心是指,教学设计主要取决于教什么,教学过程主要取决于怎么教,教学评价主要取决于教得怎么样,这是学科导向教育的必然。所谓以学生为中心是指,教学设计主要取决于学什么,教学过程主要取决于怎么学,教学评价主要取决于学得怎么样,这是成果导向教育的使然。也就是说,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要求整个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都要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达到学习成果(毕业要求)来进行,要求提供适切的教育环境、了解学生学什么(内容)和如何学(方式与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并实施适切的教学评价来适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效。

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来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对学生的期望而设计;师资与其它支撑条件判断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学生达成预期目标;评价的焦点是学生学习效果与表现;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优秀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强调“教主于学”的教学理念,即教之主体在于学、教之目的在于学、教之效果在于学。遵循以学论教的教学原则,即教什么取决于学什么,怎么教取决于怎么学,教得怎么样取决于学得怎么样。重教轻学是传统工程教育的痼疾,至今仍然主导着课堂教学。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解决两个基本问题:教学本质与教学理念。

教学本质回答的是教学是什么。传统的认识是:教学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这种传统认识有5个局限:教学局限于教书,教书局限于课程,课程局限于课堂,课堂局限于讲授,讲授局限于教材。我们理解的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学生“乐学”、“会学”、“学会”。其中“会学”是核心,要会自己学、会做中学、会思中学。教学理念回答的是教学为什么。传统的认识是:“教”是为了“教会”,“学”是为了“学会”。我们提倡的教学理念是“教为不教、学为学会”。“教为不教”有两层含义:“教”的目的是“不教”,“教”的方法是“大教”。“教,是为了不教”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名言。这种“教”是教学生“学”,这种“大教”是“善教”。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叶圣陶先生曾讲:“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3、从质量监控向持续改进转变。

我国高校目前的教学质量管理,还停留在对教学环节进行质量监控的初级阶段,初步具备了监督、调控功能,但缺乏改进功能。一个具有完善功能的质量管理体系应该具备“闭环”特征,即通过监督功能发现偏差,通过调控功能纠正这些偏差,再通过改进功能分析产生这些偏差的原因,并对系统进行改进。也就是说,这三个功能是首尾搭接,互为输入和输出的关系。

成果导向的工程教育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它要求建立一种有效的持续改进机制,从而实现如下功能:能够持续地改进培养目标,以保障其始终与内、外部需求相符合;能够持续地改进毕业要求,以保障其始终与培养目标相符合;能够持续地改进教学活动,以保障其始终与毕业要求相符合。

建立持续改进体系的要点包括“1个目标、2条主线和3个改进”:1个目标是保障质量,2条主线包括培养目标的符合度与达成度和毕业要求的符合度与达成度,3个改进为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毕业要求的持续改进和教学活动的持续改进。这3个改进,通过三个循环来实现,即:通过外循环持续改进培养目标、通过内循环持续改进毕业要求、通过成果循环持续改进教学活动。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符合度与达成度这两条主线,是对其符合度和达成度的评价与改进过程。首先,评价毕业要求(培养目标)是否与培养目标(内外需要)相符合,如果不符合,就要改进毕业要求(培养目标);然后,评价毕业要求(培养目标)是否达成,如果没有达成,就要改进教学活动(毕业要求)。教学活动的改进包括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的学习机会、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

四、结束语

成果导向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美国等一些国家已有了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至今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施模式,而且已证明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为了使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更好地适应国家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迎接新工业革命的挑战,需要我们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引导下,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学科导向向目标导向转变、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和从质量监控向持续改进转变。

作者:大连理工大学 李志义等

摘自: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

第三篇:用“任务”引导学习

课文材料的整体呈现,体现任务的情境性、生活性

英语是一种语言,是人在各种环境中交流的工具。语言一旦离开了环境,就成了无源之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脱离环境而孤立地教英语,必须让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中习得语言。《新标准英语》的课文内容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和心理需求,呈现了完整的语言材料。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一

切机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life-like)的真实情境,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接触和使用语言,增加英语实践的广度和密度,从而激发他们大胆表达英语的兴趣,帮助其加速掌握运用英语的能力,使他们在平日的生活中能积极地使用。如《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二册第六模块第一单元《动物园》一课,课文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对话的形式呈现了整个参观过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将学生引入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中,教师采用了观看动画片的形式整体呈现课文内容。学生们置身于广阔的动物天地,在便于他们理解和具有实际意义的语言环境中接触和学习了完整的语言,并在更深层次的潜意识中逐步理解本课的句子结构和语法。语言活动的立体建构,体现任务的自主性、合作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最终获得的。《新标准英语》关于学生语言活动的设计,就体现了建构主义这一基本理念。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Askandawer、Listenandsay、Pointandsay、Doandsay、Tellthestory”等交流性任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学生的学习留有大量的空间。这些任务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交流语言的环境、合作学习的机会,形成了一个交互的思维网络,开发了学生交往的潜能,达到了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效果。

以第一册第八模块为例:本模块第三单元第二活动任务是“Askandawer”,该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练习“What'syourfavorite…?”这个句型,熟悉有关各项体育运动、动物、颜色、水果的名称,并练习用表格整理收集到的信息。活动之前,教师设计好表格,发给每一个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自由组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调查,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每个孩子都可以在教室里同任何一个学生交流,小组成员对收集到的信息登记到表格中,进行小组汇总、统计分析,制成图表,最后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显而易见,在这样的任务中,所有的学生都成为语言学习的主动者,他们都需要思考,都需要根据各自的喜好进行活动内容的选择,都需要与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多向交流、积极合作。

愉悦活动的多边互动,体现任务的趣味性、具体性

语言学习不仅指语言的本身,而且是指信息和情感的交流,让学生有机会将新学的知识用于理解和表达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身心愉悦的学习环境,要让他们觉得学习不是件苦事或是一种负担,要有一定的求知欲望,要使他们由“要我学”为“我要学”。《新标准英语》中安排了大量的游戏、歌曲、诗歌、短剧等愉悦性的任务,非常注重教师、学生甚至家长的共同参与,这种双边、多边的互动有效地调节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如在教《新标准英语》第二册复习模块《Threebears》时,教师在学生们普遍了解了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请把你喜欢的故事中的人物表演一下吧。学生们的积极性可高了,分别争着扮演熊妈妈、熊爸爸、小熊和小女孩;有的同学还请老师扮演其中的某一角色;还有的同学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将周围的景物:如太阳、鲜花、大树、小溪等赋予了人的思维和语言。这样的任务设计不仅拓宽了学生习得英语的环境,强化了他们语言训练的深度,扩大了英语实践的时空,而且对培养学生初步的英语思维能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实践活动的亲身参与,体现任务的全面性、整合性

《新标准英语》教材中“手工制作”任务活动的设计较好地体现了“任务型教学”的这一特点。这种任务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又可以培养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同时也提供了真正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极好机会,生动体现了语言学习与儿童身心发展结合起来的思想。如第一册第九模块“制作生日蛋糕”,这一活动的目的主要是练习句子“Hereisyourcake.”在制作之前,教师告诉孩子们今天我们要制作一个蛋糕送给我们的好朋友。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语言指令进入制作过程,同时也让学生们接受了听力训练。在这一环节里教师不要对学生小制作的完美程度要求过高,重要的是关注过程和他们所运用的语言。要求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大量运用英语是不现实的,但应积极鼓励学生用英语交谈,特别是在学生的小制作完成后,让其送给

最好的朋友。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也充分体现了语言交际的本质。

教学实践证明,《新标准英语》教材作为“任务型教学”的有效载体,在设计中以任务活动为主要途径,充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丰富多彩的任务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投入英语学习之中,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

识,有利于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英语教学“活”起来。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协调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推进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决策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是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建设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运用科学发展观认识“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和基本思路的集中体现。十六大以来,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连续出台的3个中央1号文件和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农村实际的新政策、新举措,主要体现为“五个基本”:一是提出了“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二是明确了“统筹城乡”的基本方略;三是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四是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五是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这些新政策、新举措既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充分体现,又是建设新农村的实现途径和基本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路径是“五个统筹”,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解决城乡协调发展问题。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是必然的选择,通过建设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至关重要。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中心任务,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促进农民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促进农民增收关键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要从京郊农村的实际出发,从当前出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增收的潜力;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扩大农民增收途径;推进山区建设和发展,增强生态涵养功能。

1、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2、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3、加快推进山区建设与发展

(二)坚持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切入点,加强村镇建设和环境整治

1、加大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力度

2、加大农村环境建设与整治力度

3、加大其它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三)坚持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培养塑造新型农民,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医疗、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和困难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建立长效、稳定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教学条件。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杂费和书本费,选派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发展适合农民需求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农民转移就业能力,从根本上实现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规划建设好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善农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卫生服务和救助条件。初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基本覆盖农村人口,鼓励医院对口支援农村。继续实施基层文化体育建设示范工程。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读书益民工程和文化对口支援活动;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事业。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四)坚持以制度创新为发展动力,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建设新农村要进一步加大改革放活的力度,增强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

1、推进以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

开展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的调研和试点工作,提高乡镇服务能力,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探索化解村级债务的办法和途径,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研究落实村级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根据实际需要逐步加大补贴力度。研究专项补助资金的管理办法,加大审计监察力度,确保补助直接到村。

2、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积极探索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创新农业经营方式。进一步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研究建立“实物补偿”、“留地安置”制度。研究制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办法和农民宅基地置换办法,加快制定旧村改造节约土地和废弃地整理土地的使用和指标置换办法。

3、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近郊区要在总结经验、完善政策的基础上全面推进,远郊区县要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开。要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搞好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更多地了解、支持、参与改革。要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政策,健全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机制,加快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

4、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规划。鼓励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村法律、会计、咨询等中介服务组织,给农民的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力争到2010年,在优势农产品产地普遍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入组织的农户占全市从事一产农户的60%以上;70%以上的主要农产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生产、加工和销售服务;农民通过参与专业合作组织,经营收入有明显提高。

(五)坚持以构建和谐村镇为目标,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使先进性教育成为群众“满意工程”。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不断提高和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管理能力、教育引导能力和服务协调能力,组织带领群众共同建设新农村。深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和谐村镇建设,保持农村的稳定。进一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广泛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三、逐步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机制

机制创新既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支撑,又是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健康稳步推进的重要保障。结合北京实际,重点要建立和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机制、推进机制、管理机制、参与机制和治理机制。

(一)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

统筹城乡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结合北京实际,统筹城乡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应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进一步树立“反哺”意识,努力构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公共产品分配的均等化,缩小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市级财政要建立健全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增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对农民自主投资投劳建设的项目,对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产业等鼓励推广的项目,应采取以奖代补、项目补助、购买服务等办法给予财政支持。同时应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放宽市场准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坚持和完善部门联动、政策集成的推进机制

推进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农业和农村工作主管部门的职责,也是全市各职能部门共同的重要责任。各部门都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好职能作用,在工作指导、资金安排、政策支持等方面向农村倾斜,为新农村建设出实招、使实劲、办实事。建立完善部门联动、政策集成的推进机制,整合政策、资金、技术等各类资源,统筹村镇规划,联合制定实施方案和工作举措,确保工程项目建设一个、成功一个、群众受益一个。市级资金与区县新农村建设资金要统筹联动,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率。坚持政府投资与人力资本联动,实现“资金随着人才走、资金随着机制走、资金随着管理走”。

(三)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管理机制

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农村建设项目面广、量大、单体规模较小,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要研究制定符合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的项目申报审批程序,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及时实施。完善新农村建设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机制。各区县要做好基础工作,完善新农村建设项目储备库。

(四)建立全社会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凝聚各方面智慧、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建立新农村建设信息平台,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规划、计划和项目信息。探索奖励机制和办法,广泛发动群众,充分发挥好首都信息、技术、人才和区位等方面的特有优势,鼓励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与乡村结对帮扶。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五)健全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治理机制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围绕经济工作,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积极开展“三级联创”工作,激发农村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示范引领、帮扶带动、凝聚群众。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通过开展道德、普法教育,引导干部群众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为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认真研究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从京郊“三农”发展的实际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把握关键点。

1、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要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根本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调动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

新农村建设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能否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要正确处理政府扶持与农民自力更生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提高农民素质,塑造新型农民。要围绕农民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根据农民意愿推进新农村建设,主要依靠农民力量搞好新农村建设,做到要民主商议而不强迫命令,引导扶持而不包办代替。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模式,没有统一标准,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针对农村特点,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合理确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切”从主观出发。也就是,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与否的标准是农民的满意度;衡量各级干部领导新农村建设水平高低的标准是农民的参与度。

3、创新体制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点

建设新农村,必须通过改革创新破除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农村发展的活力,使农民成为创造财富、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主体。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进一步加大“放活”的力度,加快建立改变城乡二元体制的发展机制。要进一步改革农村土地征用制度,规范土地流转;要加大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力度,充分保障农民的权益;要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城乡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均衡发展;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培训、就业、保障联动的服务机制,为城乡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条件;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

(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

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为广大农民所办的一件好事、实事。各级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农村建设的客观规律,把握好三个问题,更好地发挥政府服务职能,切实解决农民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

1、社会力量参与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如何发挥首都优势,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是确保新农村建设长期持续健康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特别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推进,针对首都的资源优势、区域优势,如何按照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本依法共建新农村,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

2、提高政府部门办事效率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项目一般具有多、小、特色各异等特点,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特点,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直接影响项目进展和效果。新农村项目,必须符合规划,并经村民同意,经镇乡审核后,上报区各有关部门。对需要审批的项目,区级主管部门应按照简化审批手续的原则尽快给予审批,需要市级主管部门审批的要积极协助镇村做好审批工作。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协助镇村做好建设项目的编制工作,按照市主管部门的项目申报要求,需要打捆包装的项目由区主管部门负责完成。

3、完善工作思路与方案的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推进方式和方法各异,各区县、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20字”方针,遵循农村发展规律,处理好尊重客观实际与适应超前的关系,做到统筹规划,逐项建设;长远规划,分步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建设;注重质量,优质建设;总结经验,稳步建设,不断完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案,避免走弯路,造成大的浪费。

第五篇:用新发展理念开创新局面

用新发展理念开创新局面

二论总书记在省部级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

中国经济2015“年报”19日正式公布。初步核算,GDP同比增长6.9%;高技术产业增长10.2%,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5.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4%……这一组不乏亮点的数据,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也折射出新常态下新发展理念正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处大事贵乎明而能断”,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对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做出系统阐释、提出明确要求。这为我们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实践,进一步凝聚了思想共识、指明了行动方向。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新的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我们跨越历史关口、实现既定目标提供了强大思想动力。

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要求我们在思想认识、行为做法等方面与之“对表”,做到同频共振、知行合一。树立和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意味着对传统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也必然伴随着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

“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除旧才能布新,革故才能鼎新,践行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破与立统一的过程。比如,破除GDP至上、拼资源拼投入等陈旧观念,树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自觉,才能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驱动培育发展新动力;走出“一亩三分地”“自扫门前雪”等思维窠臼,树立“一盘棋”意识,才能弹好“钢琴”,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误区,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才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避免封闭狭隘的思维陷阱,树立全球思维,才能在内外联动中赢得机遇;摈弃重效率轻公平等错误认识,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才能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新发展理念凝聚着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在贯彻落实中,就要增强规律意识,坚持科学方法论。坚持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着力补短板、解难题,又不断挖潜力、增优势,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坚持理念与实际的统一,做到因地制宜、因事制宜,不搞整齐划

一、不搞大干快上、不搞层层加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一步一个脚印地朝前走。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行动是理念的诠释。新发展理念不是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指导实践、融入实践,带来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在解放思想中跟上时代,在转变观念中埋头苦干,新理念就必定能推动发展新实践,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

下载用协调发展理念引导社区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用协调发展理念引导社区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用科学理念规划工业用城市理念建设农村

    用科学理念规划工业用城市理念建设农村用科学理念规划工业用城市理念建设农村用现代理念教育农民用全局理念谋划未来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秦淮社区居委会2006年3月29日秦淮......

    用循环经济理念 建设资源节约型抚顺

    用循环经济理念 建设资源节约型抚顺 (刘士全) 近年来,抚顺出现了煤炭资源相对枯竭,其他能源材料等相对匮乏的问题。因此,抚顺市委和市政府非常重视废弃资源再利用。把发展废弃资......

    以五大理念为引导,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共5篇)

    以五大理念为引导,建设生态宜居城市随着我市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全市各地普遍出现了“特色危机”和“记忆消失”的城市问题,也就是说粗俗的城市文化和文化雷同正蚕食着我......

    农村社区建设不只是引导农民上楼(共5篇)

    防止盲目追求外在形象和短期效果,忽视统筹规划与长远安排 农村社区建设不只是引导农民上楼 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重要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带动县域经济发展,进而破解“三农”难......

    绿色社区建设的理念与实践5则范文

    绿色社区建设的理念与实践 文/吴桐雨朱健刚 20世纪末,伴随着社区在我国大量兴起,人们的生活重心由单位转移至社区,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代替单位,逐渐承担起管理社区居民的事宜......

    强化农村社区建设五理念思考[推荐阅读]

    一、以倡导新农村社区建设来推动民生的发展理念新农村社区建设立足本地实际,突出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彰显农民增收主导产业,从两个方面着力。一要有标准化的新农村社区建设外在视......

    加强党组织建设,引导企业发展

    加强党组织建设,引导企业发展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为我国经济发展以及解决就业问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

    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转型与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转型与城乡协调发展 提 要:本文分析了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的特点及其在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关健词:城乡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