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体重超重_肥胖对体质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
大学生体重超重_肥胖对体质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 Vol122 No11 Jan12008 Ξ 文章编号 : 100823596 2008 0120078203 女生为 214 远远低于发达省市 这符合我省属内陆省 高达 2015。虽然学生的肥胖率较低 但超重人数偏高 男生高达 1912 女生高达 817。据调查 随着年级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男生 219 42 1912 11 33 1511 2 女生 318 33 817 214 78 2015 0 2 总计 600 75 1215 20 313 111 1815 2 通过对血压的统计分析表明 普通学生和超重学生无 一例高血压 患高血压者都是肥胖学生。说明因肥胖引起 的高血压症已呈显著状态并呈低龄化发展趋势。据了解 学生体检仅在入学时进行 着重肺结核及乙肝等传染病的 112 研究方法 11211 文献资料法 11212 数理统计法 整理 采用 SPSS111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12 超重及肥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1 超重及肥胖对生理健康的影响 从表 1统计看 河北省大学生的肥胖率男生为 510 2007205228 Ξ收稿日期 : 第 22卷 第 1期河 北 体 育 学 院 学 报 2008年 1月 Journal of Heb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大学生体重超重、肥胖对体质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 秦双兰 贾卫国 王 冬 河北大学体育部 河北保定 071002 摘 要 :分析研究体重超重、肥胖对学生生理、心理及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 河北省大学生肥胖率低于全国 大学生的平均水平但超重形势不容乐观 超重、肥胖的生理疾病检测还处于空白 超重、肥胖对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健 康都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关键词 :大学生 体重超重 肥胖 体质健康 中图分类号 : G804文献标识码 : A 大学生群体是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处于学生时代后 期 同时身体的生长发育也到了第二高峰期的后期阶段 份、经济还不太发达的现状。但迎合时代形体美的潮流 大学生体重超重、肥胖将对其就业后的身体、心理及体质女生自觉控制体重发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女生偏瘦人数 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体重超重和肥胖持续上升的问题 是目前我国青少年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通过随机抽取涵 盖河北省十二个地区 市的学生 着重分析了超重及肥高 超重、肥胖阵容也随之成正比扩大。胖对大学生生存现状的影响 以期提出积极有效的干预措表 1 体质超标情况及超重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 施。肥胖临界肥胖 超重肥胖偏瘦 人数高血压高血压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5 随机抽取河北高校 2005级 600名学生 男 219名 女 9 0 381名 作为母样本 根据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 10 5 25 于 2002年通过的体质指数标准 把大于或等于 24且小于 28的超重学生和大于等于 28的肥胖学生筛选出来作为研 究对象 分析随机样本的超重及肥胖率 以及超重、肥胖 对大学生生理、心理及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影响。预防检查 所以检查项目非常简单。另外 由于学生正处 于青春发育期 普遍认为不会有明显的显性疾病症状 忽 查阅学生健康体检资料以及相关教师的对比资料 采视对检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研究。这说明针对高血压、心 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过程中获得的相关数据资脏病等因超重、肥胖可能引发的疾病年轻化问题没有引起 料 运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检索关于超重肥胖的我们足够的重视。成年知识分子因超重、肥胖导致身体疾 研究成果报道 通过高校图书馆的相关链接 浏览国内外病的现状与大学生群体中的超重及肥胖现状应是类似的。关于超重和肥胖的前沿动态信息。从知识分子的超重、肥胖率高于普通组别的现状来看 应 当特别加强对超重、肥胖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关注 因 原始数据套用相关的公式 运用 Excel进行数据采集为他们就业后的体重现状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成年组的超 重、肥胖率。通过对超重及肥胖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测试统计 表 2 表明超重、肥胖组学生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 对性 4个因子上与全国常模比较 皆存在显著性差异 抑 基金项目 :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秦双兰 1969111 4 候广斌 1减肥、美运动处方对超重、胖女生身心 健康影响的试验研究 J 1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5 4 :117461 6 陈善喜 1对某高校大学生肥胖调查分析 J 1泸州医 学院学报 2001 1 :29-301 Abstract : The paper analysed the influenceSportoverweightHebeiUniversitystudents’physiology psychology and constitutions1It displayed that fect overweight physiologic psychologic health1 overweight and fat is still a blank overweight and fat have made marked negative ef2 80 河 北 体 育 学 院 学 报 第 22卷 课 进行因材施教应是合理而健康的考虑。对此 调查的 结果显示有 92 持赞同态度 他们很想通过健康的途径 尽快摆脱课堂学习和测验的窘境。而候广斌等进行的对超 重、肥胖学生实施运动处方减肥的效果是显著的 同时也 证明恰如其分的运动锻炼对超重、肥胖学生的身体和心理 健康干预是可行的 可以借鉴到体育课堂教学中去。3 结论与建议 4加强体育部与校医院、校团委的横向联系。在校 园网络健全的今天 校医院为学生建立体检电子档案 校 团委为超重及肥胖学生组建社团电子档案 加上体育部的 体质健康电子档案 联手形成三位一体的资源共享 节省 人力物力 高质量完成对超重、肥胖学生的体育教育目 标。参考文献 : 1肥胖引发的高血压症已呈显著状态 其它与肥胖 相关的生理疾病由于没有健全的体检监督 且大学生体检 侧重对乙肝、肺结核传染病的控制 所以无法进行相关研 究。鉴于大学生肥胖已经引发高血压低龄化 呼吁学生体 检项目应有针对性的细化 对此可借鉴发达国家对于超重 及肥胖与血脂、代谢综合症、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等的 相关性检测的最新研究成果。2超重及肥胖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调节能力健肥 低于普通学生 在体育课堂的学习中 他们已经成为弱势 群体 建议在高校针对超重及肥胖学生开设专门课程。3大学生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第二高峰期的后期 超 重及肥胖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 “软”、“硬”、“笨”、“晕”已成为他们课堂学习的现状概括。建 议在定期进行体质检测的同时 要加强对测验数据的分析 研究 积极提出干预措施。The Research of Overweight and Fat to College Students’ Constitution State of Health the college students’fat ratio in Hebei province is much lower than the average of the whole country but people are not optimistic about Key words : college student overweight fat constitution health �0�8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二篇: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及成因的研究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及成因的研究
目前全球有1.55亿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3000万~4000万儿童青少年肥胖。儿童肥胖的流行病学报道越来越多,其全球流行趋势已引起高度关注。我国学者在研究中发现,2000年我国发达城市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呈全面流行趋势。同时,国内的很多研究也表明,我国的青少年肥胖发展速度比欧美发达国家发展速度还要快。
儿童青少年期体重超重和肥胖最严重的后果是到成年期的延续,发生于6~11岁和12~17岁的肥胖,分别有约55%和75%将持续到成年,而延续到成年的肥胖又与心血管疾病、非传染性疾病相互影响,从而加剧其发生与发展。目前,我国很多学者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发生的现状及流行趋势作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关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及成因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就如何进一步研究超重、肥胖的成因进行探索。我国目前推荐使用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评价标准
WHO认为,身高别体重是评价青春期前(10岁以下)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最好指标,对于10~24岁青少年超重和肥胖,WHO则建议采用年龄-性别-BMI评价。这一评定标准使用简单、方便,比较客观,也有利于世界各国间横向比较。在欧美等国家使用较多。我国无论采用“身高别体重法”或者“BMI方法”,7岁以上低年龄组肥胖的检出率都很高,并随着年龄增长,检出率明显下降。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现状研究进展
自1975年起,我国有关部门已在不同儿童青少年群体中每间隔5~10 a进行1次体格发育抽样调查或监测评估。2005年中国9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研究结果提示,我国儿童实际生长水平正在接近或赶上一些发达国家,但也更明确地表明了我国儿童体格发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体重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身高增长幅度,儿童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增高。3次学生体质调研数据变化提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超重与肥胖已进入全面增长期,我国7~22岁儿童青少年2010年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与1995年比,成倍乃至10倍以上的增加。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前,儿童的主要问题是营养不良和感染性疾病,儿童青少年肥胖的检出率低于1%。20世纪90年代初7~22岁儿童青少年肥胖检出率为1.50%~5.53%,该年龄段学生1995和2000年肥胖率比较,城市男生从 5.08%增加到8.71%,城市女生从2.25%增加到4.07%;乡村男生从1.45%增加到3.43%,乡村女生从1.09%增加到2.28%。城市增加幅度更大,1991和2000年资料比较,肥胖检出率城市男生从3.79%增加到14.36%,城市女生从1.76%增加到7.34%;乡村男生从0.80%增加到8.69%,乡村女生从 0.76%增加到
4.16%。
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等部委共同组织的第五次全国多民族大规模的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 7~22岁城市男生2009年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25%和11.39%,比2005年上升了1.4和2.7个百分点;7至22岁城市女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也分别上升了0.7和0.9个百分点,达到8.72%和5.01%。最严重的肥胖流行状况出现在北京,北京城区男、女生的超重和肥胖率已经达到27.0%和15.9%(平均21.7%)。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流行趋势是: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处于失控的奇高状态。城市肥胖的发生率逐年增加,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高于内地及经济落后地区,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各年龄组男性高于女性,10~12岁年龄组是高发年龄段。对于儿童肥胖问题的成因,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索。医学专家和营养学家认为,儿童肥胖既与儿童的基因遗传有关,又与后天的饮食、体育锻炼等有关。青少年
儿童肥胖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肥胖儿童常有家族史。双亲均为肥胖者,子女中有70%~80%为肥胖者;双亲之一(尤其是母亲)为肥胖者,子女中有40%为肥胖者;双亲均为非肥胖者,子女中只有10%~14%为肥胖者。双生子研究表明,单卵双生子无论是在同一家庭长大,或分开抚养,他们在体重方面的差异很小;二卵双生子成年后体重差异很大,有1/3二卵双生子成年后其体重相差多达 6 kg。
肥胖起源于能量摄取和能量消耗之间的不平衡。这一失调的机制目前了解得还不十分清楚,可能是摄取过多,或是能量消耗减少,以及两者兼有。一般认为:摄取能量超过消耗能量,剩余能量则以中性脂肪的形式主要蓄积在脂肪组织内。2009年的营养调查表明,居民膳食脂肪供能比在大城市已达38.4%,谷类和蔬菜消费逐渐减少,谷类供能比降至41.4%,大大低于平衡膳食 60%~65%的合理比例。城市 37%的中等收入家庭和 60%的高收入家庭的青少年为高脂肪饮食。因此可以说,运动量减少以及膳食习惯和结构变化与儿童青少年超体重、肥胖的发生有关。总结
近年来,国外已有学者注意到出生体重与后天肥胖及代谢性疾病呈“U”形分布,即低出生体重与高出生体重可能均是后天肥胖及代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我国近年来新生儿的出生体重也在不断攀升。国内研究表明,出生体重与儿童肥胖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也有不同的研究结果,总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关系密切。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人数正在激增,十分令人担忧。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儿童青少年肥胖约有50%到成年后也肥胖。儿童青少年肥胖对成人期各种慢性非传染病的发病和死亡都有一定的影响。60%的5~10岁的肥胖儿童,在成年后出现代谢紊乱、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其带来的危害不可低估。面对我国目前居高不下且逐年递增的儿童青少年超体重、肥胖的检出率,全社会都要予以重视,深入研究其危险因素,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保证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参考文献
[1] 李辉.儿童肥胖的现状和对策.中国医刊,2005,40(5):7-9.[2] CYNTHIA LO,KATHERINE MF,MARGARET DC,et al.Prevalence and trends in overweight among US children and adolesconts,1999-2000.JAMA,2002,288(14):1 728-1 732.[3] 季成叶,孙军玲,陈天娇.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1985-2000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动态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103-108.[4] 罗飞宏,沈水仙,屠月珍,等.上海市6~18岁少儿肥胖患病率调查.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6):427-429.[5] 徐勇,谭琪.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7(3):166-167.[6] COLE TJ,BELLIZZI MC,FLEGAL KM,et al.Establishing a standarddefinition for child overweight and obesityworldwide:international survey.BMJ,2000,320:1 240-1 253.[7] WHO.Physicalstatus,the use and interpertation of anthropmetry.Geneva :WHO, 1995:165-271.[8] 姚兴家.儿童青少年肥胖判定及干预策略.中国学校卫生,2006,27(3):185-186.[9]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92-102.[10]蒋一方,林钟芳,居美芳,等.上海市男女童体质指数超重及肥胖最佳界值点的探讨.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2(8):686-689.[11]梅建.青少年儿童1985-2005体质健康发展状况和对策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7,25(11):25-28.[12]王陇德.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一——综合报告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8-53.
[13]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5.[14]孙斌.肥胖成中国孩子致命弱点,北京肥胖赶超英美.重庆晚报,2008-06-02(04).[15]丁宗一.1986—1996年儿童期单纯肥胖症研究.中华儿科杂志,1998,36(7):404-407.[16]彭宁宁,冯晓刚,王芝英.上海市儿童肥胖的现状与对策.上海预防医学杂志,1997,9(1):16-17.[17]刘松华,许立,杨友春,蒋竞雄.学龄前儿童超重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7,(22):52-54.[18]刘军祥,黄宗能,苏红卫.儿童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6,22(9):1 032-1 033.[19]朱惠莲,王身笏,许月初,陈裕明.儿童单纯性肥胖症危险因素的研究.实用预防医学,2000,7(3):167-168.[20]李明,颜虹,MICHALE JD,等.2004年西安市 11~17岁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6,28(2):234-239.
第三篇: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影响因素及预防
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影响因素及预防
摘 要 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具有极大的健康隐患,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也会造成不良的心理负担,这将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影响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因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从家庭、学校、社会及自身四个不同因素进行分析。分析三个不同环境以及自我健康意识的养成对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A防。根据儿童青少年的超重与肥胖的分析,联合家庭、学校、社会以及自身采取相关预防措施,遏制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比率持续上升。
关键词 儿童 青少年 超重 肥胖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根据美国北卡大学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5年的调查显示,中国12~18岁的孩子有19%患有糖尿病。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可基教授表示:中国已经有4600万成人肥胖,3亿人超重,而儿童超重所占12%。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儿童青少年肥胖具有极大的健康隐患,有45%~50%的小学生肥胖者和60%~70%的中学生肥胖者在成年后仍然延续肥胖,包括肥胖体型的延续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的延续,延续到成年的肥胖又导致相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加大发病的危险。麦肯锡报告指出:全球每年因肥胖造成的经济损失已高达2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2.8%,经济数额损失巨大。肥胖不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水平,给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带来巨大的负担。另一方面,与正常体重的同龄人相比较,肥胖青少年更容易情绪低落,形成自卑心理和自闭性格,这将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关注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影响因素
1.1家庭因素
父母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学历对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方今女的调查显示,父母的社会经济水平和学历首先会影响着他们自身的饮食行为、营养观念和对肥胖知识的了解程度等多方面,进而影响着子女的饮食行为、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和子女对待肥胖的态度等;父母的学历对儿童青少年的饮食也至关重要,有1/2到2/3的儿童青少年的饮食来源于家庭,家庭的饮食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食物偏好和饮食习惯;在很多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及父母学历较低的状态下孩子出现肥胖的概率往往要高很多,在如今“高压”的学习环境中,父母一直怕孩子营养不足,拼命地为孩子补充营养,过多摄入就容易造成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一个人的饮食行为的发展和形成主要是在儿童青少年时期,而饮食行为的形成主要来源于父母,饮食习惯一旦形成往往会持续一生,而不好的饮食习惯会对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1.2学校因素
营养教育及身体活动的开展不足。根据臧坤的研究显示:在干预前,小学生普遍存在饮食不合理的现象,部分学生会有常喝含糖量较高的饮品、油炸食品以及晚上睡前吃东西等不良饮食习惯,并且平时缺乏体力活动和锻炼不积极;而干预后,对于营养知识的掌握以及身体健康指标都有所增加。学校开展的身体活动也不够充足,由于传统的思想中,还存在着所谓的主副课之分的思想,大量占用学生的体育课,以及阳光体育时间。健康营养知识的普及以及身体活动展开的不足,这都是影响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因素。
1.3社会因素
零食和含糖饮料等非健康食品摄入过高。根据马冠生儿童少年饮食行为的调查显示,食用零食和含糖饮料食用的数据在逐渐上升。儿童青少年在选择某种零食或饮料时,会受味道、营养价值、包装以及广告宣传影响。产品好的包装以及广告宣传效果对于儿童青少年选择零食或含糖饮料时有很大的影响。产品制造商为求每一种产品的市场最大效应――需求数量的最大化,来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借助明星效应带来的粉丝经济,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而大多数儿童青少年对于偶像有着狂热的追崇,这就会产生盲目的食用。零食和含糖饮料虽然含有一定的能量和营养价值,但过多的食用易造成超重与肥胖,并且会引发一系列慢性疾病。
1.4自身因素
贪吃心理的形成及缺乏健康意识。有研究表明,当人在紧张时,咀嚼可以降低脸部的紧张度,而达到缓解紧张的效果。吃便成为了矛盾冲突,内心焦虑,恐惧等心理行为障碍的最好缓解方法。吃的食物当中,而以含糖量较高的食物居多,因为心情不好时,人体会缺乏B组维生素,而糖不仅可以满足脑部的能量需求,还可以促进B1、B12的摄入,对精神上有一些安慰或满足。环境因素的影响,儿童青少年长期处于家庭、学校的学习压力之下,常借助吃缓解精神上的紧张及焦虑,而焦虑时爱吃就变成了一种学习而来的不良习惯。过多的能量摄入而较少的身体活动就导致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而肥胖者往往存在自我意识受损、自我评价低、幸福感与满足感差、内心抑郁及社会适应力降低等心理问题,这些肥胖导致的心理行为障碍又常以借助食物进行缓解,然而大量的进食及少量的运动又导致肥胖,形成了恶性循环。
2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预防
2.1家庭环境
提高家长的营养知识以及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饮食方面,家长应多了解营养知识,而学校及社会应该加大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组织活动对营养知识以及健康的生活习惯进行普及与讲解,让家长对于饮食与健康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在确保三餐的膳食营养基础上,家长可用同类单位热值低的食物取代高热值,如用鸡蛋、面包等代替高热能的甜点心做早餐,用禽肉、瘦猪肉替代肥肉和脂油,用牛奶、豆浆和白开水取代甜饮料等。
正确引导儿童青少年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不断鼓励儿童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和尝试新的身体活动项目,并限制他们看电视和玩电脑/平板的时间,减少儿童青少年静态活动的几率。并且家长因抽出大量休闲时间陪同孩子一起参加体育锻炼,父母的陪同下,可以提高儿童青少年运动的积极性和运动程度,有助于预防和降低肥胖的危险。
2.2学校环境
改善学校膳食、营养教育方式。学校膳食的搭配主要来源于食堂工作人员,所以对于食堂工作人员对营养膳食知识的掌握至关重要。为了使学校食堂的饮食更加合理营养,食堂工作人员应持证上岗,具有相关营养知识储备;加大营养知识的宣传;保证食品来源的质量,科学搭配。课堂中,改变营养教育的方式,加大课程中营养知识教学的配比,在不同的科目中都可加入营养知识。例如,在语文课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营养素与疾病、饮食行为及健康的生活方式掺杂在课程内容中,进行形象地讲解;在数学课教学中,可以将食物中营养素的比例运用在百分比知识点的教学中;在美术课教学中,可以在学习食物与食物色彩的搭配,同时,还可以学习食物与食物之间的平衡饮食。总之,将营养知识生动、有趣地渗透到学生的每个科目中,让学生时时都能接触到这些知识,这样就能更好地掌握营养知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加大学生的身体活动的机会。在学校管理制度中,应加强课程管制,不得强行占用学生的体育课,体育理论课时,教师应丰富课程内容,将知识寓于游戏之中,如“双龙戏珠”、“手脚并用――剪刀石头布”等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喜欢游戏,主动参与游戏;课后时间,除去我们常有的大课间操,学校应开展大量互动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定期开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校园趣味性运动会。大量增加有趣的课外团队活动,玩中动,动中乐,乐中学,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身体活动量,并且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意识。
2.3社会环境
严格控制非健康食品的销售及不同食物热能表的透明化。李可基教授认为:超重与肥胖不仅和过多的饮食摄入有关,还与我们的公共环境以及社会的价值观息息相关。在倡导我们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增加身体锻炼的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还应该针对超重与肥胖采取相应措施来进行预防和控制。政府可对食品和饮料等行业提出要求,立法限制学校对于高热量的食品和饮料的销售,对于学校收入的损失可进行补偿;限制一些不适当儿童青少年的食品广告,因为不适当的食品广告会错误地引导儿童青少年对食品的消费。食物生产商在制作食物的过程中,应该将每一种食物的热能标明,特别是麦当劳、肯德基等西式快餐店。例如一份100g的蒸蛋糕有320千卡,鸡块(6块)有286千卡,而一份100g的番茄有19千卡,等等。在消费者了解不同食物的热能时,他们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份更加健康的食物,而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选择热能更高的食物。
政府应大力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努力实现运动生活化。增强政府主导作用,加强政策法规执行力;加强管理,不断完善各级体育组织和体育设施;多举办体育赛事,形成激励机制;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健身知识、普及科学健身方法、宣传体育赛事,营造浓烈的社会氛围;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坚决杜绝体育课、阳光时间被占用的情况,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锻炼的习惯;鼓励社会捐赠、投资体育事业等。
2.4自我健康意识
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尽量减少含糖量较高和高热量的食物,多食用富含维生素A、B、C、D的食物;减少热值高的饮食,多摄入豆类、豆制品及蔬菜等纤维素多,饱腹感强,热值低的食品;在固定地方,坐着吃;不边吃边看书报、电视;吃饭时,速度尽量放慢,细嚼慢咽,不狼吞虎咽。细嚼慢咽,可以增加饱腹感,减少食物过多的摄入;吃的过快,血糖上升的速度过慢,会有种吃不饱的感觉,进而导致多吃。
3分析与讨论
问题的形成主要可从内外因进行分析,内部原因主要是自身因素,而外部原因可从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因素进行探讨。自身是造成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重要因素,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对自身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家庭、学校、社区和自身采取预防措施的结合对减少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有一定的影响。而此时最重要的是如何联合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为儿童青少年营造一个好的社会氛围以及一个健康的营养环境?又如何克服困难更好的去实施这些预防措施?
基金项目:2016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CX2016B522)。
参考文献
[1] 吕和武.美国运用生态方法对青少年肥胖的干预及其启示[A].江苏省第八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论文哲学社会类论文汇编[C],2014:9.[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超3亿中国人超重,未成年孩子1.9%患有糖尿病[2015-03-11].http://.[3] 方今女,南光日,崔莲花,等.青少年肥胖与父母社会经济状况关系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2,29(6):747-748.[4] 臧坤.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干预对肥胖小学生饮食行为、生活习惯影响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5] 马冠生.我国4城市儿童少年饮食行为的现况调查[A].达能营养中心(中国)成立五周年[C].2003:2.[6] 康安,蒙喜永,熊明根.浅析单纯性肥胖贪吃心理的形成[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2,8(3):157-158.
第四篇:长期抗阻训练对肥胖青少年体重与脂肪含量的影响研究论文
肥胖指的是体内脂肪含量过高,致使体重超出正常范围的一种慢性疾病,因为发病率逐渐上升而受到重视[1]。现阶段,儿童、青少年肥胖发生率的逐渐提高,已经成为了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大问题。为此,一定要重视对肥胖治疗的研究,确保儿童、青少年能够健康成长[2]。本研究主要对2014年1月-2015年7~8月期间在郑州动乐美健身俱乐部12~15周岁进行抗阻训练的30例肥胖青少年予以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4年1月-2015年7至8月期间进行抗阻训练的30例肥胖青少年予以研究,所有肥胖青少年均符合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质量指数值分类标准。30例肥胖青少年中,女2例,男28例;年龄12~15岁,平均年龄(13.3±1.5)岁。所有受试者及其监护人均自愿参与本次试验,并由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30例肥胖青少年在封闭的环境下接受长达6个月的抗阻训练,其内容主要为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及躯干肌群的屈伸训练,运动强度在65~70%的一次最大重复负荷,每周训练3次,每次3组,每组6个动作,每个动作重复6~8次。为了确保运动方案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需要对训练全程予以医务监督,确保运动合理、科学,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
1.3观察指标
对肥胖青少年的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脂肪含量、舒张压、收缩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进行观察与记录,从而判定长期抗阻训练对肥胖青少年体重与脂肪含量的影响。
1.4统计分析
将抗阻训练前后肥胖青少年的身体状况及生化指标水平数据输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 20.0中予以分析,计量资料用([AKx-]±s)表示,予以t检验,若P<0.0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抗阻训练前后肥胖青少年的身体状况
经过6周的抗阻训练之后,肥胖青少年的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脂肪含量明显降低,抗阻训练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所示。
3讨论
肥胖是由于身体脂肪过度堆积。脂肪是人体储存能量的最佳途径。每克脂肪含有9卡热量,而且脂肪组织并不需要耗费能量。肥胖的根本原因是长期的饮食中的热量高于身体耗费的热量[3]。研究发现,腹部脂肪过多对普通人尤其危险。目前已有大量数据证明,内脏脂肪过多会对糖、脂代谢产生不利影响,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4]。而内脏脂肪含量与胰岛素抵抗有更强的相关性,它可以直接增加胰岛素抵抗,让人更容易得Ⅱ型糖尿病。还有研究发现,肠系膜脂肪与心血管危险因子的相关性较高,也就是说,腰围大,脂肪多,还可能预示着心血管疾病的患病几率会增加[5]。所以,改善肥胖青少年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成为了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途径。有关研究[6]表明,长期抗阻训练能够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新陈代谢降低,体育锻炼不足和长期饮食过度都是罪魁祸首。而增加肌肉重量能够帮助提高新陈代谢,减少脂肪。即使不运动,每一公斤肌肉每天都要消耗75到110卡路里的热量。每增加一公斤肌肉,其消耗的热量等于一年内减少3到5公斤的脂肪。而且肌肉力量的增加可以使你的锻炼更上一层楼,更有效的消耗身体脂肪[7]。
抗阻训练也称之为力量训练,指的就是局部肌群在克服阻力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肌肉力量,是增强局部肌力与肌耐力的主要方式之一[8]。在有关研究[9]中表明,抗阻训练可以有效减少机体脂肪含量,并且将机体脂肪快速转变为肌肉组织,即在体重变化不大的条件下,抗阻训练可以显著降低机体脂肪含量。随着抗阻训练的不断应用,其应用效果越来越突出,并且逐渐取代了有氧训练,有助于肥胖青少年进行健康减肥。除此之外,在进行抗阻训练的时候,必须根据具体的运动项目合理设计训练方案,这样才可以保证运动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从而达到预期的训练目标[10]。
4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6周的抗阻训练之后,肥胖青少年的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脂肪含量明显降低,舒张压、收缩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指标明显改善,抗阻训练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看出,对肥胖青少年进行长期抗阻训练,能够显著减轻体重,降低脂肪含量,改善各项生化指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巍,李娟,陈庆合,等.抗阻训练中运动肌血流限制对肥胖者体成分及胰岛素敏感度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0,29(06):646-649.[2]李娟,唐东辉,陈巍,等.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对男性肥胖青少年心血管功能的改善及可能机制[J].体育科学,2013,33(08):37-42.[3]黄开来.有氧运动结合低抗阻训练对肥胖女大学生减肥效果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3,(05):122-124.[4]李百通,刘玉娇.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对肥胖女大学生体成分、身体形态及身体素质指标的影响[J].运动,2013,(08):39-40.[5]Shingu Y,Shiiya N,Ooka T,et al.Augmentation index is elevated in aorticaneurysm and dissection.Ann Thorac Surg,2009,87(5):1373-1377.[6]Várady E,Feher E,Levai A,et al.Estimation of vesselage and early diagnose of atherosclerosis in progeria syndrome by using echo-tracking.Clin Hemorheol Microcirc,2010,44(4): 297-301.[7]Guerin O,Soto M E,Brocker P,et al.Nutritiona lstatus assessment during Alzheimer's disease[J].J Nutr Health Aging,2012,9(2):81-84.[8]Araki T,Emoto M,Teramura M,et al.Effect of adiponectinon carotid arterial stiffness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treated with pioglitazone and metformin[J].Metabolism,2012,55(8):996-1001.[9]Brodszki J,Lnne T,Marsál K,et al.Impaired vascular growth in late adolescence after in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Circulation,2011,111(20):2623-2628.[10]MorI A,Uchida N,Inomo A,et al.Stiffness of systemic arteries in appropriate-and small-for-gestational-age new born infants[J].Pediatrics,2012,118(3):1035-1041.
第五篇: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走势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走势的研究
作者:徐元玉 周烈 王林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4期
摘 要: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折射出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高校体育教学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作用及其改革措施,为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关键词:体质健康体育教学改革走向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b)-0141-02
青少年的健康状况体现着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也是一个国家兴盛繁荣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的重要职责。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随着社会教育大背景的演进,对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及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尝试。各高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探索。经过几年的改革,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如何?如何根据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深化下一步的教学改革?为此,我们对江苏省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旨在从学生体质健康的视角分析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探寻高校体育教学改善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措施,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状况
课题组从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对东南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四所高校部分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耐力素质、速度素质水平较低,肺活量指数偏低,肥胖或超重学生比率较大。
据统计,被调查院校男、女大学生平均身高分别为171.7cm和159.95cm;平均体重分别为61.35kg、51.61kg。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平均身体形态指标不尽人意,男、女生体重正常比例只有33.27%和38.97%,体重较低比例分别为49.49%和47.79%的,男生超重和肥胖比例达到12.75%,明显高于女生的4.98%,而女生营养不良比例8.26%明显高于男生4.49%(见图1)。
肺活量体重指数指标是身体机能动态下的客观反映,能比较客观地评价人体肺功能的优劣。从表1中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优良率分别为38.65%和41.4%,不及格比例达到11.35%和12.00%。耐力项目的测试主要反映的是人体心血管机能,从测试结果可见,男生1000m和女生800m的不及格率是各项素质中最高的,分别达到了13.73%和14.16%。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对中长跑项目存在畏惧心理,主要是因为运动中“喘不过气”,这在运动学中称之为“呼吸极点较低”,实质上说明了学生的心肺功能需要加强锻炼。从50米测试情况来看,速
度素质也不如人意,不及格率仅次于耐力素质分别达到13.24%和13.08%。坐位体前屈测试情况来看,合格率较高,男、生均达到90%以上。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折射出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造成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的原因固然与遗传、营养以及沉重的学习和就业压力等因素有关,然而肩负增强学生体质的体育教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其教学指导思想、过程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2.1 指导思想存在片面性
20世纪中期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基本上是沿袭前苏联的教学指导思想,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始终落在运动技术技能上,体育教学中过分强调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演化为枯燥呆板的身体练习,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享受不到体育的乐趣。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高校体育引进吸收了欧美体育思想:一方面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过于强调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在实践操作面上,忽视了生物体育观对学生身体变化的影响,从而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1];另一方面,有些体育教师认为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相关知识储备,可以通过自学自练来培养自我锻炼的能力,无须在教学中强化,从而形成了片面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发展”的错误认识,导致学校体育教学实践回归到“放羊式”状态,造成了学生由于得不到应有的“身体运动”。
2.2 忽视健身知识的传授
体育教学过程并不是直接的身体锻炼过程,体育教学不等于健身锻炼,单靠体育课堂教学解决不了增强体质的问题[2]。健身锻炼只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部分,从本质上讲,体育教学过程实际上主要是一个传授和学习健身知识、技能的过程。然而,有一部分教师在思想上忽视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对“增强体质”、“终身体育”所具有的战略意义,课堂上让学生不停重复练习1~2个技术动作,运动负荷持续中高水平,机械重复的动作挫伤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体育课忽略对学生健身相关知识的传授和健身意识、健身能力、健身习惯的培养,造成学生对体育课认识不足,知识面狭窄,缺乏理论指导实践的基本能力,使学生无所适从,无所收获,下了体育课,就与体育锻炼分手了,这无疑是体育教学的失败。
2.3 教学内容与方法呆板
现行高校体育教学沿袭竞技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内容单一,复杂技术较多,趣味性、娱乐性较差,忽视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很多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学了十几年的运动项目,对体育课已失去兴趣。其原因是长期以来竞技运动一整套的项目、规则和办法束缚了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使天性好动的学生望而生畏,不能获得与其天赋相适应的运动成就,主动锻炼的学生有减无增。高校体育教学虽然进行了多年的方法手段的改革,但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服从于教师的教学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致使学生
在教师的统一指令下,疲于听讲解、看示范、反复练习,而没有时间去感受和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教学过程过分地强调“统一”,教法单一,学生缺乏主动性,体育课缺乏生动性,课堂教学显得机械、呆板,从而使学生丧失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增强体质目标也就无从谈起。
2.4 考核评价方法单一
在中国教育体制应试模式下,体育评价体系大多仍是应试教育的传统评价指标,考核方法单一,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统一量化标准,过分强调运动技术和技能的学习结果,即以某一时期学生对某一项运动技术掌握的好坏和技术达标,来评定学生体育课学习成绩,学生为了达标和技术考试而学。部分先天素质好的学生,考试标准对于他们来说不需要付出多大努力和精力,就会取得相当好的成绩,而体质并没有得到多大改善;相反,一些先天素质差的学生,在每个运动项目技术学习的时间段内,即便认真刻苦地进行身体练习,而且体质和运动素质均有一定提高,也难取得优异的体育成绩。这种评价模式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教学目标远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3]。使得学生投入与产出不平衡,一次次的体育考核带给学生不良的刺激,抑制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极大地影响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策略措施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它对于增强体质和改善健康状况的功效已经得到实践的验证。因此,如何正视学生体质现状,突破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合理地安排体育课,树立“健康第一”的现代体育教学理念,应该是每个高校体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3.1 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推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必须从指导思想着手,大胆地转变观念。高校体育要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体能的要求,以及体育教学的功能出发,必须融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为指导。教师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教学内容的安排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从学生的现实水平出发,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高校体育教学必须把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的过去、现代和未来融为一体,并使教学重心向未来转移[4],这是高校体育改革的基本趋势。高校体育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作为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坚持向学生实施“终身体育”的教育、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标,把体育教学的方向从追求外在的技能掌握和近期效果,转移到全面追求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和长期效应上来,从根本上保证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3.2 明确体育教学的本质目标,强化健身知识传授
体育教学是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的,增强体质不仅仅是体育教学的直接目标更是体育教学的长期目标,直接教学目标应将培养学生体育习惯作为重要内容,长期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终身体育者。按照增强体质这一本质目标,高校体育教学在传授运动技术的同时,必须讲授体育人体
科学、营养保健、运动康复、医务监督等相关领域知识,以便学生“自我锻炼、自我监督、自我评价”,教学目标应将健身知识传授与健身锻炼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取得身体锻炼效果,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大学是人一生中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自我锻炼意识的形成将使其受益终身。体育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科学健身原理、方法、功能等健身知识,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行为,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主动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达到有效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
3.3 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锻炼习惯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安排上,要使传统的竞技运动项目按照增强体质的目标进行教材化,要与健身教育有机相结合,注重学生不同类型的兴趣爱好,使体育教学具有实效性和长远性[5],与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相吻合。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根据实际情况多开设易学、易练、实用的能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实践课程[6],如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轮滑、太极拳等,使学生通过体育教学,掌握实用的体育锻炼知识和运动技能,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培养自我锻炼的习惯。体育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采用“启发式”、“诱导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营造又利于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氛围;同时把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外体育活动纳入体育课程管理中,作为体育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形成课内外体育活动的有机结合,学生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和运动技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习惯和增强学生体质的双重目的。
3.4 完善体育学习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参与健身锻炼
体育评价应注重学生学习锻炼的过程,从多方面来显现教学评价的功能,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评价体系应包括体能与技能、进步幅度、过程表现等,涵盖整个自主学习锻炼的过程,因人而异,设定不同的目标区域;评价指标应贴近学生的学习锻炼行为,给与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并落在其发展的区域,提高考核指标的可操作性和客观性,鼓励和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在适当范围内,允许学生按照实际情况自定起点和目标,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使每一位学生都享有体育的权利。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价,除体能与运动技能的评价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等方面,从而激发学生自我锻炼的热情。在一定时期内,要不断强化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将其纳入学生评奖评优之中,这是激励学生自觉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育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冯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改革回顾[J].体育学刊,2007(9):1-5.[2] 王刚军 张叶红.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几相关个问题的研究[N].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186.[3] 郑建民.中美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考核个案的比较研究[J].体育学刊,2008(2):49-50.[4] 陈文山.再论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健康教育[N].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1):15-17.[5] 王小梅、李俊汉.浅析健康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N].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4):136-137.[6] 范春来.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业时空,2008(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