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
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
(2011年3月中国法学会会长办公会议通过,2014年6月中国法学会会长办公会议修订,2016年4月中国法学会会长办公会议第二次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中国法学会法学研究课题的管理,提高课题研究质量,促进法学繁荣和发展,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提供法学理论支撑,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国法学会法学研究课题为部级研究课题。研究工作的规划由中国法学会制订。课题的具体管理工作由中国法学会研究部负责。
第二章 课题选题与类别
第三条 中国法学会课题的选题,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着力研究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法学理论问题和法治实践问题,以及立法、行政执法、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第四条 中国法学会课题分为:重大专项课题、年度课题、后期资助项目、委托课题、合作课题、专项课题。
第五条 重大专项课题是为解决影响我国法治进程的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而设立的课题,由中国法学会通过委托或招标立项。
第六条 年度课题是中国法学会每年一度通过招标立项的课题。
年度课题包括: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一般课题,青年调研项目和自选课题。其中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一般课题、青年调研项目由中国法学会资助经费。自选课题是自筹课题经费的课题。
年度课题立项评审、成果鉴定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关键环节邀请中国法学会纪检部门负责人、专家代表参加,接受监督。
课题选题指南由中国法学会研究部在向中央部门、法学法律界广泛征集的基础上,经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评议,中国法学会审定。部分资助课题的选题由申报人自拟。
第七条 委托课题分为年度重点委托课题、临时性委托课题、中央部门委托课题以及其他委托课题。
年度重点委托课题由中国法学会党组会议或中国法学会会长会议审定选题及实施方案。
临时性委托课题由中国法学会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实际工作需要临时确定选题。
中央部门委托课题是由中央政法委员会或其他中央国家机关委托中国法学会组织法学法律工作者承担的课题。
国家企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委托中国法学会组织研究,课题选题具有较大价值,且提供一定经费支持的,可作为其他委托课题立项。
第八条 后期资助项目主要资助法学研究成果的出版。以资助学术专著为主,可适量资助学术译著。
已经通过答辩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或博士后出站报告也可申请。获得后期资助项目立项的,应当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完善。
第九条 合作课题是由国内有关单位资助研究经费,按合作双方协议确定课题主持人和课题组,并报中国法学会研究部审核,由中国法学会批准立项的课题。
第十条 中国法学会可以根据国家形势和工作需要,围绕某一重要文件或者重大专门领域设立专项课题。
第三章 课题申报与评审
第十一条 中国法学会课题申报条件:
1.课题申请人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独立开展及组织科研工作的能力,能作为课题实际主持者并担负实质性研究工作。
2.重大专项课题、重大课题、重点课题申请人须具有正高级职称或局级以上行政职务;一般课题申请人须具有高级职称或处级以上行政职务或法学博士学位;青年调研项目申请人不得超过35周岁,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科级以上行政职务或法学博士学位或属于法官检察官或法学博士生二年级以上;自选课题申请人原则上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副处级以上行政职务或法学博士学位;后期资助项目的申报者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副处级以上行政职务或法学博士学位,且申报项目已完成70%以上。
3.申请人可以单独申报,也可以组成课题组申报。重大专项课题、重大课题和青年调研项目以及其他拟采取实证方法的课题应由课题组申报,课题组成员原则上由法 学工作者和法律工作者共同组成。
4.申请人所在单位承诺积极支持,提供必要的研究条件。
5.申请人每次作为主持人只能申报一个课题,同时可作为一个课题组成员;单纯作为课题组成员的,可同时参加两个课题组。
申请人不能以内容接近的课题申请书在其他部门设立的课题立项。
承担过或正在承担相同研究内容的课题的,或者承担中国法学会研究课题但未取得《结项证书》的,不得申请。
第十二条 课题申报时以提交电子版申请书为原则,无需提供职务职称证明材料。人事档案所在单位科研和财务管理部门盖章手续,在拟立项公示之后办理。
拟立项公示期间或者立项后发现申报时职务职称与事实不符的,不予立项或取消立项资格,记入中国法学会课题研究诚信档案,并承担相应责任。
第十三条 中国法学会组成课题立项评审委员会,进行立项评审。评审专家应当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学术公心,由中国法学会主管领导审定。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在评审委员中占适当比例。
第十四条 课题评审的基本标准:
1.课题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课题具有学术前沿性,预期能产生具有创新性和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3.课题研究方向正确,内容充实,论证充分,拟突破的重点难点明确,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法科学、可行。
4.课题成果应当具有时效性和实效性,课题研究进度计划符合实际需要。
5.课题申请人及课题组成员对申报课题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有完成研究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时间和条件。
6.申请经费及经费预算安排科学、合理。
第十五条 中国法学会研究部对申报材料进行资格审查,通过资格审查的,提交立项评审。
评审方式以匿名通讯评审为主,以会议评审为补充。采用匿名通讯评审方式的,评审工作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内容评审,评审指标主要涉及申请人对课题价值的理解、研究内容及可能的创新性、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第二阶段为基础评审,评审指标主要涉及主持人及研究团队的研究能力、在课题选题相关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研究计划和成果形式等。内容评审得分占总分的65%,基础评审得分占35%。中国法学会主管领导主持召开会议,提出拟立项课题名单。
采用会议评审方式进行的,评审专家对申报课题进行独立审查并打分,根据综合得分提出拟立项课题名单。
后期资助项目原则上采取会议评审方式进行。
第十六条 拟立项课题名单及课题主持人基本信息在中国法学会网站、中国法学创新网公示,公示期为10天。在公示期内发现有不符合申报条件的情况,经查证属实的,取消立项资格。
公示期满,报中国法学会党组会议审定,向立项课题主持人寄发《立项通知书》,并通过中国法学会网站公布立项名单。
第十七条 课题评审结束后,应及时公布评审办法、评审专家名单、评分指标等与课题评审相关的信息。
第四章 课题过程管理
第十八条 中国法学会课题实行课题主持人(首席专家)负责制。课题主持人应严格按照本办法和立项要求组织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并承担相应责任。
第十九条 中国法学会课题的实施,应注重调查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应重视多学科的结合和跨学科、跨部门的联合攻关,力争使成果具有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第二十条 中国法学会对立项课题实行中期抽查制度,抽查的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进度、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以及经费使用情况等。
重大专项课题每年进行一次期中检查。年度课题由中国法学会以随机抽检的方式进行。
第二十一条 承担重大专项课题、重大课题、重点课题、重点委托课题的,应在立项后及时召开课题启动会,邀请课题组成员之外的本领域专家和本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参加,对课题研究重点、研究方法、调研安排、具体分工、实施计划、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进行论证和部署。提倡一般课题、青年调研项目、自选课题、委托课题召开课题启动会。
承担中国法学会课题,应在课题申请结项前至少召开一次课题研讨会。
第二十二条 接受期中检查的课题主持人须按要求及时向中国法学会研究部报送《中国法学会重大专项课题中期检查表》或《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中期检查表》,报告课题研究进展和管理工作情况以及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对如何按期完成后续工作做出说明。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国法学会将不予拨付剩余经费: 1.尚未进行实质性课题研究的; 2.没有取得相应阶段性研究成果的; 3.无故不接受中期检查的; 4.不按时提交中期检查表的。
第二十三条 课题主持人应与中国法学会研究部就课题开展情况保持密切联系,并及时报告课题进行中遇到的重要问题和进展情况。中国法学会有权随时监督和抽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第二十四条 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要将中国法学会课题纳入本单位的科研工作计划,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协助中国法学会做好课题的跟踪管理,保证课题组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课题研究。
第二十五条 课题批准立项后,由于课题主持人较长时间出国或工作变动、健康等不得已原因,需要变更课题主持人的,或变更其他重要事项的,须向中国法学会研究部提出申请并得到批准。非前述原因,无特殊理由申请变更课题主持人的,不予批准。自行予以更换的,申请结项时按课题中 止处理。
第二十六条 重大专项课题的完成期限为二至三年。年度课题的完成期限原则上为一年,属于基础理论研究的,可适当延长。因特殊原因需要延期的,应在课题到期前提出申请,延期时间不超过一年。年度重点委托课题原则上当年完成。中央部门委托课题和合作课题的完成期限根据委托单位要求和合作协议的规定确定。
第五章 经费管理
第二十七条 中国法学会课题经费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严格按照经费管理办法执行,并根据国家政策的调整,及时总结经验,改进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第二十八条 课题组使用课题经费必须经本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审核,接受财务管理部门的监督。
第二十九条 课题经费的开支范围:
1.设备及耗材费:用于购买课题研究所需设备及耗材的支出;
2.资料费:用于购买课题研究所需图书、资料等支出; 3.会议费:用于召开课题研讨会、座谈会、鉴定会等所发生的会议费支出;
4.差旅费:用于课题研究所发生的出差、调研等支出; 5.劳务费:包括课题研究所需人工费用和专家审定费等支出;
6.管理费:不超过课题经费的3%,用于日常科研管理工作;中国法学会拨出经费,不需要经费接收单位向中国法学会提供票据,包括税务发票和资金往来结算凭据。
7.其他支出:课题研究需要但未列入以上各项的其他有关支出。
第三十条 资助经费一次核定,分次拨付,专款专用,超支不补。年度课题立项后拨付资助经费的70%,课题成果鉴定验收合格后拨付剩余经费;重大专项课题资助经费立项后拨付资助经费的60%;项目进行中以检查合格的重大专项课题中期检查表为凭拨付20%,其余20%为预留经费,在项目验收结项后拨付。未通过验收结项的,不予拨付。
第三十一条 出现下列情形之一者,暂停拨付下期经费:
1.不提交或不按时提交课题进展情况和课题经费使用情况报告的;
2.将课题经费挪作他用的;
3.经审查,课题阶段性成果未达到预定要求的; 4.无正当理由未按规定期限完成研究任务的。
第三十二条 课题主持人因工作调动等原因需更换财务管理部门,应报中国法学会批准。
第三十三条 中央部门委托课题的经费,由委托部门承担,或根据实际情况中国法学会承担;其他委托课题的经费,由委托部门承担,按有关财务管理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 合作课题的经费,由资助方提供,按合作双方协议使用,并接受中国法学会审查监督。
第六章 成果验收与成果转化
第三十五条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题成果评价体系,注重成果质量,注重实际应用价值。
中国法学会课题成果形式可以为决策咨询报告、研究报告、论文、专著等。课题主持人原则上应提交决策咨询报告作为课题阶段性成果。
第三十六条 课题组完成研究任务后,课题主持人应认真填写《课题结项申请书》,经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审核合格后,连同最终研究成果、符合规定字数的内容摘要和电子文本报送中国法学会组织专家鉴定,鉴定验收合格后予以结项。
第三十七条 中国法学会组织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鉴定。鉴定专家应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高级职称;
2.在鉴定成果相关领域已取得相应水平研究成果; 3.具有科学良知和公平、公正的品格;
4.不在被鉴定成果课题组主持人所在单位任职; 5.不是被鉴定课题成果的课题组成员。
根据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可邀请具有较高研究能力的法律工作者作为鉴定专家参加鉴定工作。
第三十八条 研究成果鉴定采取匿名通讯鉴定方式。如有必要,可以会议评审的方式进行。
第三十九条 鉴定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四种。
(一)鉴定等级为优秀的,研究成果应有重大创新,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或社会影响。2份以上阶段性课题成果得到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机关采纳的,优先考虑优秀等级。
(二)鉴定等级为良好的,研究成果应有明显创新,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或社会影响。
(三)鉴定等级为合格的,研究成果应有一定创新,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或社会影响。
(四)研究成果不规范,且明显缺乏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鉴定等级为不合格。
第四十条 课题成果等级为“优秀”、“良好”、“合格”的,由中国法学会颁发《课题结项证书》,并拨付经费余款。
课题成果等级为“不合格”的,课题组应当对课题成果进行修改并提交中国法学会。修改后的研究成果经再次鉴定仍不合格的,由中国法学会作出“不合格”的决定,并通报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剩余经费不再拨付。成果鉴定不合格的,其课题主持人三年内不得申请中国法学会课题。
第四十一条 鉴定专家之间对于课题成果评价相差较大的,中国法学会可另行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必要时组织评审会议,通知课题主持人现场进行答辩。
第四十二条 强化成果转化意识,拓展成果转化渠道,发挥成果的社会效益。
1.中国法学会建立课题成果要报制度。每一个课题结项之前应当至少提供1份成果要报。
2.中国法学会择优通过《要报》、《要报特刊》等途径向中央有关部门报送,推荐在重要报刊上发表。
3.每年结集出版《中国法学会部级课题成果要报汇编》。4.课题成果鉴定等级属于“良好”以上且符合出版条件的,可纳入《中国法学会优秀课题成果文库》,予以资助出版。
5.课题主持人应当积极向本单位、本地区相关部门推荐成果,鼓励课题成果向课程、教材、教学转化。
6.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应采取积极措施,做好课题成果的宣传、推广和应用工作。
第四十三条 自选课题按期结项且成果鉴定为“优秀”的,予以后期经费资助。年度课题成果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可予以再立项进行深化研究。
第四十四条 中国法学会建立法学研究成果的评价奖励机制,每三年评选一次中国法学会优秀法学成果,对推动法学理论发展和促进学科发展具有创新意义,被领导机关采纳、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取得应用转化效果的中国法学会课题研究成果,予以奖励。
第四十五条 课题成果归中国法学会所有,以中国法学会名义对外发布和使用。课题主持人及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有将该成果用于科研、教学的权利和经中国法学会同意赋予的其他权利。
第四十六条 未按课题完成期限提交研究成果,又未提出延期申请并得到批准的,中国法学会作出撤销项目决定并通报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追回已拨付的资助经费,列入中国法学会课题研究诚信记录,课题主持人在五年内不得申请中国法学会课题。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自通过之日起生效。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由中国法学会会长办公会负责解释。
第二篇: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_18155(范文模版)
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
(2011年3月中国法学会会长办公会议通过 2014年6月中国法学会会长办公会议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中国法学会法学研究课题的管理,提高课题研究质量,促进法学繁荣和发展,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提供法学理论支撑,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国法学会法学研究课题为部级研究课题。研究工作的规划由中国法学会制订。课题的具体管理工作由中国法学会研究部负责。
第二章 课题选题与类别
第三条 中国法学会课题的选题,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着力研究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法学理论问题和法治实践问题,以及立法、行政执法、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第四条 中国法学会课题分为:重大专项课题、课题、委托课题、合作课题。
第五条 重大专项课题是为解决影响我国法治进程的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而设立的课题。重大专项课题由中国法学会通过委托或招标立项。
第六条 课题是中国法学会每年一度通过招标立项的课题。由中国法学会研究部向法学法律界广泛征集课题选题,经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评议,中国法学会审定后,通过中国法学会网站发布课题申报公告和课题指南。
课题包括: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一般课题,青年项目和自选课题。其中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一般课题、青年项目由中国法学会资助经费。自选课题是自筹课题经费的课题。
第七条 委托课题是由中央政法委员会或其他中央国家机关委托中国法学会组织法学法律工作者承担的课题。
第八条 合作课题是由国内有关单位资助研究经费,按合作双方协议确定课题主持人和课题组,并报中国法学会研究部审核,由中国法学会批准立项的课题。
第三章 课题申报与评审
第九条 中国法学会课题申报条件:
1.课题申请人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独立开展及组织科研工作的能力,能作为课题实际主持者并担负实质性研究工作;
2.重大专项课题、重大课题、重点课题申请人原则上须具有正高级职称或局级以上行政职务,一般课题申请人原则上须具有高级职称、正处级以上行政职务或法学博士学位,青年项目申请人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副处级以上行政职务或法学博士学位且不超过35周岁,自选课题申请人原则上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副处级以上行政职务或法学博士学位;
3.重大专项课题应由法学工作者和法律工作者共同组成课题组,课题组成员须具有本课题相应的研究能力。
4.申请人所在单位承诺积极支持,提供必要的研究条件; 5.申请人每次只能申报一个课题。
承担过或者正在承担相同研究内容的课题的,承担中国法学会研究课题未取得《结项证书》的,不得申请。
第十条 中国法学会组成由学术委员会为主体的课题立项评审委员会,进行立项评审。评审委员会专家从中国法学会全国法学人才数据库中选任。
第十一条 课题评审的基本标准: 1.课题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课题具有学术前沿性,预期能产生具有创新性和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
3.课题研究方向正确,内容充实,论证充分,拟突破的重点难点明确,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法科学、可行。
4.课题成果应当具有时效性和实效性,课题研究进度计划符合实际需要。
5.课题申请人及课题组成员对申报课题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有完成研究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时间和条件。
6.申请经费及经费预算安排科学、合理。
第十二条 中国法学会研究部对申报材料进行资格审查,提交评审委员会评审。
评审专家对申报课题进行独立审查,分组评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提出立项的建议。
第十三条 立项建议经中国法学会批准后,在中国法学会网站公示拟立项课题名单,公示期为10天。在公示期内发现有不符合申报条件的情况,经查证属实的,取消立项资格。
公示期满,由中国法学会研究部向立项课题主持人寄发《立项通知书》,并通过中国法学会网站公布立项名单。
第四章 课题过程管理
第十四条 中国法学会课题实行课题主持人(首席专家)负责制。课题主持人应严格按照本办法和立项要求组织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并承担相应责任。
第十五条 中国法学会课题的实施,应注重调查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应重视多学科的结合和跨学科、跨部门的联合攻关,力争使成果具有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第十六条 中国法学会对立项课题实行期中检查制度,检查的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进度、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以及经费使用情况等。
重大专项课题每年进行一次期中检查。课题由中国法学会以随机抽检的方式进行。
第十七条 接受期中检查的课题主持人须按要求及时向中国法学会研究部报送《中国法学会重大专项课题期中检查表》或《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期中检查表》,报告课题研究进展和管理工作情况以及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对如何按期完成后续工作做出说明。
第十八条 中国法学会将通过中国法学会网站公布期中检查结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国法学会将不予拨付剩余经费:
1.尚未进行实质性课题研究的; 2.没有取得相应阶段性研究成果的; 3.无故不接受期中检查的; 4.不按时提交期中检查表的。
第十九条 课题主持人应与中国法学会就课题开展情况保持密切联系,并及时报告课题进行中遇到的重要问题和意外情况。中国法学会有权随时监督和抽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第二十条 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要将中国法学会课题纳入本单位的科研工作计划,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协
助中国法学会做好课题的跟踪管理,保证课题组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课题研究。
第二十一条 课题批准立项后,由于课题主持人出国或工作变动、健康等原因,需要变更课题主持人的,或变更其他重要事项的,须向中国法学会研究部提出申请并得到批准。
第二十二条 重大专项课题的完成期限为二至三年。课题的完成期限原则上为一年。因特殊原因需要延期的,应在课题到期前提出申请,延期时间原则上不超过一年。
第五章 经费管理
第二十三条 中国法学会课题经费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严格按照经费管理办法执行。
第二十四条 课题组使用课题经费必须经本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审核,接受财务管理部门的监督。
第二十五条 课题经费的开支范围
1.设备及耗材费:用于购买课题研究所需设备及耗材的支出;
2.资料费:用于购买课题研究所需图书、资料等支出; 3.会议费:用于召开课题研讨会、座谈会、鉴定会等所发生的会议费支出;
4.差旅费:用于课题研究所发生的出差、调研等支出; 5.劳务费:包括课题研究所需人工费用和专家审定费等支出;
6.管理费:不超过课题经费的3%,用于日常科研管理工作;中国法学会拨出经费,不需要经费接收单位向中国法学会提供票据,包括税务发票和资金往来结算凭据。
7.其他支出:课题研究需要但未列入以上各项的其他有关
支出。
第二十六条 资助经费一次核定,分次拨付,专款专用,超支不补。课题立项后拨付资助经费的70%,课题成果鉴定验收合格后拨付剩余经费;重大专项课题资助经费立项后拨付资助经费的60%;项目进行中以检查合格的重大专项课题中期检查表为凭拨付20%,其余20%为预留经费,在项目验收结项后拨付。未通过验收结项的,不予拨付。
第二十七条 出现下列情形之一者,暂停拨付下期经费: 1.不提交或不按时提交课题进展情况和课题经费使用情况报告的;
2.将课题经费挪作他用的;
3.经审查,课题阶段性成果未达到预定要求的; 4.无正当理由未按规定期限完成研究任务的。
第二十八条 课题主持人因工作调动等原因需更换财务管理部门,应报中国法学会批准。
第二十九条 委托课题的经费,由委托部门承担,或根据实际情况中国法学会承担,按有关财务管理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合作课题的经费,由资助方提供,按合作双方协议使用,并接受中国法学会审查监督。
第六章 成果验收与成果转化
第三十一条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题成果评价体系,注重成果质量,注重实际应用价值。
中国法学会课题成果形式可以为决策咨询报告、研究报告、论文、专著等。鼓励以决策咨询报告为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第三十二条 课题组完成研究任务后,课题主持人应认真填写《课题结项申请书》,经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审
核合格后,连同最终研究成果、符合规定字数的内容摘要和电子文本报送中国法学会组织专家鉴定,鉴定验收合格后予以结项。
第三十三条
中国法学会组织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鉴定。鉴定专家应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高级职称;
2.在鉴定成果相关领域已取得相应水平研究成果; 3.具有科学良知和公平、公正的品格;
4.不在被鉴定成果课题组主持人所在单位任职; 5.不是被鉴定课题成果的课题组成员。
根据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可邀请具有较高研究能力的法律工作者作为鉴定专家参加鉴定工作。
第三十四条 研究成果鉴定一般采取匿名通讯鉴定方式,如有必要,可增加会议评审环节。
第三十五条 鉴定等级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免于鉴定四种。
优秀 研究成果有重大创新,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或社会影响;
合格 研究成果有明显创新,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或社会影响;
不合格 研究成果缺乏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免于鉴定 课题成果提出的理论观点、对策建议等被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机关决策参考应用于实践。
第三十六条 课题成果鉴定结果为“优秀”、“合格”以及批准免于鉴定的,为通过鉴定验收,由中国法学会颁发《课题结项证书》,并拨付经费余款。
课题成果鉴定结果为“不合格”的,课题组应当对课题成果进行修改并提交中国法学会。修改后的研究成果经再次鉴定仍不
合格的,由中国法学会作出“不合格”的决定,并通报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剩余经费不再拨付。成果鉴定不合格的,其课题主持人三年内不得申请中国法学会课题。
第三十七条 鉴定专家之间对于课题成果评价相差较大的,中国法学会重新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必要时组织评审会议,通知课题主持人到场进行答辩。
第三十八条 强化成果转化意识,拓展成果转化渠道,发挥成果的社会效益。
1.中国法学会建立优秀课题成果库,面向社会开放。2.中国法学会将通过《要报》、《专报》、《立法建议》、《法学研究成果选摘》、《法学研究报告摘要汇编》,中国法学会网站,以及举办课题成果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对中国法学会优秀课题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和应用转化。
3.鼓励课题成果向课程、教材、教学转化,为培养优秀人才服务;向决策咨询转化,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服务;向社会转化,宣传法学理论,弘扬法治精神,为企业事业单位决策服务,为提高全民族法律意识服务。
4.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应采取积极措施,支持和资助课题优秀成果的出版,积极做好课题成果的宣传、推广和应用工作。
第三十九条 中国法学会课题成果鉴定为“优秀”的,中国法学会可酌情予以资助出版;自选课题成果鉴定为“优秀”的,中国法学会可酌情予以经费资助。课题成果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可予以再立项进行深化研究。
第四十条 中国法学会建立法学研究成果的评价奖励机制,每三年评选一次中国法学会优秀研究成果,对推动法学理论发展和促进学科发展具有创新意义,被领导机关采纳、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取得应用转化效果的中国法学会课题研究成果,予以奖励。
第四十一条 课题成果归中国法学会所有,以中国法学会名义对外发布和使用。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有将该成果用于科研、教学的权利和经中国法学会同意赋予的其他权利。
第四十二条 未按课题完成期限提交研究成果,又未提出延期申请并得到批准的,中国法学会作出撤销项目决定并通报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追回已拨付的资助经费,列入中国法学会课题研究诚信记录,课题主持人在五年内不得申请中国法学会课题。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自通过之日起生效。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由中国法学会会长办公会负责解释。
第三篇:中国法学会2010部级法学研究课题指南[范文]
中国法学会2010部级法学研究课题指南
(共120个)
一、重大课题(5个)
1.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完善研究
2.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法律机制研究
3.公平分配制度法律保障研究
4.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研究
5.言论自由与网络舆论法律问题研究
二、重点课题(15个)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理论研究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权行使机制研究
3.宪法适用问题研究
4.分配制度与反腐败研究
5.构建我国和谐劳动关系法律问题研究
6.调解制度创新研究
7.公共财政预算的法律监督机制研究
8.环境税法律制度研究
9.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基金研究
10.儿童网络保护法研究
11.弱势群体刑法保护研究
12.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平衡研究
13.行政责任法研究
14.检察监督权研究
15.公安执法标准体系研究
三、青年项目(10个)
1.司法改革实证研究
2.流动人口管理法律问题研究
3.纠纷解决机制多元化与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研究
4.贿赂案件中的证据问题研究
5.公共行政执行机构法制化问题研究
6.电子证据定案标准研究
7.稳定土地关系与农民权益保护
8.社会管理创新与行政管理创新研究
9.网络虚拟社会的法律规制研究
10.互联网隐私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四、一般课题(40个)
1.地方性立法的合法性审查机制研究
2.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研究
3.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对策研究
4.房地产领域腐败防治法律问题研究
5.证券市场利益平衡与投资者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6.法律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7.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的法律控制研究
8.涉农保险优化发展法律问题研究
9.农村金融法制创新研究
10.《物权法》担保物权编的不足及立法完善
1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修改研究
12.垂直管理政府部门绩效评估制度研究
13.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构建的法律研究
14.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节能减排政策及其法律化研究
15.与碳关税相关的国际贸易法律问题研究
16.大调解中的司法调解改革研究
17.我国司法规则制定权研究
18.司法应急机制研究
19.量刑指导意见研究
20.上下级法院关系改革研究
21.惩治犯罪与刑事和解的平衡研究
22.中国特色裁判方法研究
23.公安执法绩效评估框架的研究
24.公安执法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
25.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研究
26.遏制监所暴力与监所改革研究
27.司法鉴定意见争议解决机制研究
28.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研究
29.陪审制度改革研究
30.31.32.33.34.35.36.37.38.39.40.律师权利义务研究 遏制刑罚执行中产生的腐败问题研究 刑事和解实证研究 国际法视角下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研究 海峡两岸经济区建设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实证研究 WTO争端解决裁决执行问题研究 区域贸易协定(RTA)中的重大法律问题研究 竞技体育运动中犯罪研究 处理“台湾国际空间问题”的法律对策研究 中国行政执法文书规范与适用研究
五、自选课题(拟招50个,以下题目供参考,可自定题目)
1.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统一解释问题研究
2.中国宪法实施的有效性问题研究
3.公职人员家庭财产申报制度研究
4.合作理念与当代中国权利实现方式的变革
5.社会管理创新与公众参与权利研究
6.社会管理创新与行业自治研究
7.公民监督权研究
8.司法公开制度研究
9.信访反馈机制研究
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行政公诉的立法研究 公民住房权研究 司法解释制定程序研究 新形势下知识产权保护的司法应对研究 网络侵权责任研究 过度医疗行为的法律规制 城乡协调发展中的“三农”问题 农村金融组织法律制度创新 农村金融产品与交易法律制度创新 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改革与农民权益保护 公共选择视角下的反垄断法农业豁免制度研究 农村金融市场与监管法律制度创新 农村建设用地法律问题实证研究
23.渎职犯罪诉讼程序研究
24.前科消灭制度研究
25.监外执行研究
26.刑满释放解教人员帮教管控法律体系研究
27.司法成本与司法效率问题研究
28.民事诉讼与抗诉衔接机制研究
29.行政机关协作机制法律制度研究
30.自律组织的行政法规制研究
31.WTO体制框架下我国农产品市场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32.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安排及农民工的权益保护
33.不当行政行为救济研究
34.电子证据搜查扣押制度研究
35.职务犯罪预防机制研究
36.污点证人制度研究
37.群体性事件的司法应对研究
38.司法鉴定救助制度研究
39.农村公共政策与农民权益法律保护研究
40.反恐合作法律机制研究
第四篇:2、《中国法学会2013部级法学研究课题指南》
2013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指南
一、重大课题(10项)
1.法治中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研究
3.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研究
4.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研究
5.审查制度与宪法实施问题研究
6.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法律保障研究
7.世界一流企业法律管理对标研究
8.司法公信力研究
9.改革完善律师制度研究
10.社会保障基金信托法律问题研究
二、重点课题(20项)
11.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研究
12.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研究
13.人大代表询问质询机制研究
14.行政决策变更机制研究
15.《国有土地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实施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16.电子政务中的信息公开与保密
17.表达自由与媒体行业规范研究
18.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研究
19.我国环境法典立法研究
20.政府重大环境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制度的构建
21.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
22.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的选择与适用问题研究
23.保障性住房法律问题实证研究
24.海峡两岸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研究
25.仲裁司法审查的机制研究
26.中国民事法律评注
27.建设工程质量监管法律机制研究
28.大学生创业的政府引导基金制度研究
29.WTO争端解决机制涉及中国案件裁决与国有企业制度问题研究
30.美国执行WTO贸易救济案件裁决的立法和实践研究
三、青年项目(10项)
31.大数据时代中的“大数据”法律保护体系研究
32.网络舆情监督规范化研究
33.空气污染治理的法律对策研究
34.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权的民法保护
35.证券欺诈规制的实证研究
36.食品安全违法违规惩戒的实效分析
37.房产税法律制度改革研究
38.美国对华反补贴调查与SCM协定不符问题研究
39.国际老年人权益保护与中国养老问题研究
40.菲律宾诉中国南海争端强制仲裁案研究四、一般课题(60个)
41.立法项目论证制度研究
42.全国人大税收立法权研究
43.立法后评估理论与实务研究
44.科技信息化应用与司法公正
45.国家权力法治化视野下的行政许可监督研究
46.中俄反腐败立法比较研究
47.城乡拆迁诉讼问题研究
48.人大代表履行职务制度化研究
49.法律解释体制重构研究
50.政府信息公开实证研究
51.生态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
52.城乡一体化的农村污染防治制度研究
53.矿产资源有偿利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对策研究
54.成年监护制度研究
55.信托法修改与完善研究
56.保险法修改重点问题研究
57.继承法修改重点问题研究
58.中美专利法比较研究
59.税收信息管理法制创新研究
60.权利能力价值定位及立法选择研究
61.外资跨国并购国家安全法律问题研究
62.经济社会转型与环境监管法治变革研究
63.住宅质量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研究
64.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制度研究
65.中亚五国经贸投资法律风险及对策建议研究
66.个案公正的实证研究
67.公诉案件无罪判决难问题研究
68.新刑诉法与刑法的衔接问题研究
69.死刑复核程序中辩护权保障研究
70.民事诉讼审执阶段检察监督机制研究
71.民事再审之诉研究
72.民事赔偿对刑事责任影响研究
73.检察机关上下级领导关系规范化研究
74.我国未审没收程序完善研究
75.非羁押性强制措施社会管护机制实证研究
76.我国刑事诉讼涉案财产问题研究
77.文化遗产的刑法保护研究
78.外国人在华犯罪研究
79.非法经营罪司法适用问题研究
80.惩治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的刑法对策研究
81.技术侦查制度中的隐私权保障问题研究
82.新刑事诉讼法视野下侦查阶段辩护律师权利保障问题研究
83.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实证研究
84.控辩关系之新构建
85.司法信息公开问题研究
86.我国非正规就业工资支付保障法律制度研究
87.农民工尘肺病患者权利救济研究
88.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实效之实证研究
89.清朝涉藏民刑案件研究
90.完善我国航空立法研究
91.我国履行国际航空安保公约的立法与实践研究
92.国际条约在中国适用问题研究
93.跨国知识产权纠纷的冲突法问题研究
94.两岸海洋领域合作的法制和机制化构建研究
95.国际海事安全条约法律问题研究
96.我国海域使用权的制度完善研究
97.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争端解决机制研究
98.美国农业法律制度演变规律及其启示
99.沈家本法律思想与清末法律改革成因得失研究
100.涉台案件集中管辖的现状、问题及制度完善研究
五、自选课题若干(题目自定,成果评为优秀的,结项后予以经费资助)1
第五篇:中国法学会2018年部级法学研究课题指引
中国法学会2018部级法学研究课题指南
一、重大课题(共2项)
1.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 2.一带一路相关重大法律风险防范研究
二、重点课题(共13项,请申请人结合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任务进一步细化选题、确定研究重点)
1.坚持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4.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5.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6.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7.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8.坚持处理好全面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 9.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10.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11.金融业对外开放法治保障研究
12.国际投资贸易法演进中的重大新问题研究 13.中国知识产权法治观、发展观、安全观研究 三、一般课题(共60项,44项为命题选题,16项从自拟选题中产生)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司法实践及其法理 2.儒学法理化与中国法律史学的创新研究 3.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涉及的立法问题研究 4.合宪性审查的机制与程序建设研究 5.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法治保障研究
6.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约束机制研究
7.构建法治化新型政商关系研究
8.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的实施与完善 9.法治社会建设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0.黑恶势力认定标准研究
11.智慧社会背景下的犯罪治理问题研究 12.新社交环境下国际反恐合作实证研究 13.互联网时代对民法典编纂的影响研究 14.民法典编纂中民事基本法与民事特别法的关系 15.同居关系法律规制研究
16.网上房屋租赁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17.新时代《公司法》修改完善研究 18.智能合同法律问题研究 19.商法法典化问题研究 20.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研究
21.分享经济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22.税收法定原则实施中的立法问题研究 23.优化营商环境法律问题研究 24.构建中国特色轻罪诉讼制度体系研究 25.司法规范化状况实证研究
26.反贪职能转隶后的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研究 27.捕诉合一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8.调解前置程序的制度构建 29.完善审级制度研究 30.民事电子证据规则研究
31.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法治研究 32.国家公园立法研究
33.环保制度与食品安全制度的协同实施机制研究 34.陆海生态环境损害统一赔偿机制研究 35.大湾区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36.完善知识产权诉讼制度研究
37.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38.乡村振兴战略的法治保障研究 39.《集体合同法》立法研究 40.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中国国际法理论贡献与实践研究
41.推进“天空开放”的国际法治经验研究 42.国际商事法院的构建和功能解构 43.新一轮国际贸易规则重构中的中国方案
44.国际商事争议解决机制的有机衔接与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四、青年调研项目(共20项,8项为命题选题,12项从自拟选题中产生)
1.“闪送”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2.共享经济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3.小微企业与个体工商户等商个人法律制度的完善研究 4.区块链应用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5.P2P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6.员额动态管理、员额退出制度实施状况调查 7.专利链接制度实施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8.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三权”改革问题研究
五、基础研究重点激励项目(共3项,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治文化、法律史学方向,以下列命题选题申报优先,也可自拟选题申报)
1.党的领导与法治中国建设70年相关问题研究 2.建国70年法学教育发展、问题与反思 3.风险治理中的法律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