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政发〔2010〕24号(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4 22:39: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晋政发〔2010〕24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晋政发〔2010〕24号》。

第一篇:晋政发〔2010〕24号

山 西 省 人 民 政 府

关于贯彻落实国发〔2010〕23号文件精神 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

晋政发〔2010〕24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精神,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全面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为全省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工作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安全生产有可靠保障的基础上;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安全标准,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坚持依法依规生产经营,切实加强安全监管,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促进我省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

2.主要任务。以煤矿、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冶金等行业(领域)为重点,全面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要继续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各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和建设行为,规范安全生产经营秩序;要通过更加严格的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采取更加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政策措施,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要尽快建成完善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在高危行业强制推行一批安全适用的技术装备和防护设施,最大程度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技术装备全面达到国家及行业标准,实现安全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重点行业的企业重组和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彻底淘汰安全性能低下、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产能;以更加有力的政策引导,形成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二、严格企业安全管理

3.进一步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企业要健全完善严格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的若干规定,坚持不安全不生产。加强对生产现场的监督检查,严格查处违章指挥、违规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行为。凡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的,要依法责令停产停工整顿,并对企业和企业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规定上限的经济处罚。严格落实矿山企业复工复产验收程序和规定,坚持“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严禁未经验收合格或未经签字的矿山擅自生产作业。严禁列入关闭计划的矿井以任何名义组织生产,严禁任何单位向其提供生产条件。对以整合、技改名义违规组织生产,以及在整合区域内违法生产或只生产不技改的矿井、规定期限内未实施改造或故意拖延工期的矿井,由地方人民政府依法予以关闭。

4.及时排查治理安全隐患。企业要落实《山西省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晋政发〔2008〕30号)等有关隐患排查治理的规定,每月至少组织开展一次安全隐患排查,并切实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建立以安全生产专业人员为主导的隐患整改效果评价制度,评价报告要报政府有关部门备案,确保整改到位。对隐患整改不及时、不到位,以及隐患整改不力造成事故的,要依法追究企业和企业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对停产整改逾期未完成的不得复产。

5.强化生产过程管理的领导责任。严格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生产承诺制度。建立完善企业领导干部轮流现场带班制度,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落实到位。企业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成员要轮流现场带班,并填写现场带班记录,包括带班时间、地点、发现的隐患和问题、处理结果或处理建议等内容。煤矿、地下非煤矿山要有矿领导带班并与工人同时下井、同时升井,对无企业负责人带班下井或该带班而未带班的,对有关责任人按擅离职守处理,同时给予规定上限的经济处罚。发生事故而没有领导现场带班的,对企

业给予规定上限的经济处罚,并依法从重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6.强化职工安全培训。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殊工种人员一律严格考核,按国家有关规定持职业资格证书上岗;职工必须全部经过培训合格后上岗,并做好上岗后每年的再培训工作,培训和考核情况应当记入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档案。企业用工要严格依照劳动合同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并进行劳动用工备案。凡存在不经培训上岗、无证上岗的企业,依法停产整顿。没有对井下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教育,或存在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的企业,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予以关闭。煤矿企业要积极推进“变招工为招生”,提高井下从业人员素质。

7.全面开展安全达标。企业要制订岗位安全生产技术规范和工作标准,深入开展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各部门要结合本行业实际,制订行业安全生产标准,督促各企业制订达标规划,限期达标。凡在规定期限内未实现达标的企业要依法暂扣其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等证照,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对整改逾期未达标的,地方人民政府要依法予以关闭。

三、建设坚实的技术保障体系

8.加强企业生产技术管理。强化企业技术管理机构的安全职能,按规定配备安全技术人员,2010年年底前,每个煤矿都要配齐“六大员”(矿长、分管安全、生产、机电副矿长、总工程师和通风区长),在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配齐“五大员”(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生产、机电、技术副矿长),有尾矿库的选矿企业要配齐“三大员”(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技术负责人),其他行业企业也要配齐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切实落实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技术管理负责制,强化企业主要技术负责人技术决策和指挥权。因安全生产技术问题不解决产生重大隐患的,要依法对企业主要负责人、主要技术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给予处罚;发生事故的,依法追究责任。

9.强制推行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煤炭部门和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要督促煤矿、非煤矿山制订和实施生产技术装备标准,安装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等技术装备。生产矿井要在3年之内完成。逾期未安装的,依法暂扣安全生

产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建设改造矿井应将上述系统纳入设计内容,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投产时未达到要求的,不得通过投产验收。交通运输部门要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督促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的道路运输专用车辆,旅游包车和三类以上的班线客车安装使用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2年之内全部完成;安监部门要督促涉及危险性工艺的化工企业进行自动化、连锁化改造,督促在大型尾矿库安装全过程在线监控系统;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督促企业在大型起重机械安装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企业安全防护水平。

10.加快安全生产技术研发。企业在年度财务预算中必须确定必要的安全投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高危行业安全技术、装备、工艺和产品研发的扶持,引导高危行业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水平,合理确定生产一线用工,加快安全生产关键技术装备的换代升级。鼓励企业自主或与国内外、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安全科技研发。“十二五”期间要继续组织研发一批提升我省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的关键技术和装备项目。

四、实施更加有力的监督管理

11.进一步加大安全监管力度。强化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对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管,全面落实公安、交通、国土、建设、工商、质监等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及工业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指导职责,形成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山西省安全生产厅(局)际联席会议制度》(晋政发〔2008〕30号),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等影响安全生产的行为,认真贯彻落实《山西省安全生产联合执法制度》(晋政发〔2008〕30号),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和行业管理部门要会同司法机关联合执法,以强有力措施查处、取缔非法企业。认真执行《山西省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对重大安全隐患治理实行逐级挂牌督办、公告公示,重大隐患由省、市人民政府和省有关部门分级挂牌督办,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以下简称省政府安委会)加强督促检查。对拒不执行监管监察指令的企业,有关部门要依法依规从重处罚。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将每个企业 的安全监管责任落实到监管部门、分管负责人和具体监管人员,做到监管责任“三落实”。强化执法监督检查,按照职责分工对高危险性企业现场检查每年不少于两次,对一般企业现场检查每年不少于一次。建立并认真执行政府领导下基层、下矿井、进车间、上工地工作制度,地市级领导每月不少于一次,县级领导每月不少于两次。

12.加强监管能力保障建设。扎实开展“安全乡村(社区)”创建活动,提高基层安全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强监管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安全监管人员,加强业务能力培训,提高监管人员专业素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印发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及支撑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与装备配备相关标准的通知》(安监总规划〔2010〕84号)规定的标准,为安全监管部门配备监管检查装备设备,提高监管装备水平。

13.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属地管理。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对当地企业包括中央、省属企业实行严格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管理,组织对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安全标准化分级考核评价,除国家规定不宜公开的外,评价结果应向社会公开,并向上级相关部门报告,由省级有关部门汇总后向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担保业等主管部门通报,作为企业信用评级的重要参考依据。

14.加强建设项目安全管理。强化项目安全设施核准审批,加强建设项目的日常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审批、监管的责任。企业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要包括安全监控设施和防尘、排水、防火、防爆、防瓦斯等有害气体等设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未做到同时设计的一律不予审批,未做到同时施工的责令立即停止施工,未同时投入使用的不得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并视情节追究有关单位负责人的责任。发现建设项目与设计有重大变更,未重新审批的,要依法从重处罚。严格落实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监管等各方安全责任。严禁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参与工程建设相关工作。对项目建设生产经营单位存在违法分包、转包等行为的,立即依法停工停产整顿,并追究项目业主、承包方等各方责任。

15.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的

作用,依法维护和落实企业职工对安全生产的参与权与监督权,鼓励职工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多提合理化建议,积极参与和监督本单位安全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山西省安全生产隐患和事故举报奖励制度》(晋政发〔2008〕30号),鼓励社会单位和个人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和事故隐患进行举报,严厉打击瞒报事故等违法行为,经核查属实的给予奖励。有关部门和地方要进一步畅通安全生产的社会监督渠道,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要定期组织召开安全生产新闻发布会,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舆论反映的客观问题要深查原因,切实整改。

五、建设更加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

16.加快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基地建设。配合国家有关部门,抓紧建设国家级应急救援队伍和基地,配备性能可靠、机动性强的装备和设备,保障必要的运行维护费用。进一步整合应急救援资源,在全省重点装备5-6个区域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基地,从技术、装备等方面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抓紧安全生产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省、市、县(市、区)三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及区域、骨干、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加强应急物资的储备管理,建立省级安全生产救援物资储备库,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17.建立完善企业安全生产预警机制。企业要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动态监控及预警预报体系,每月进行一次安全生产风险分析;要加强与气象、国土等部门的联系协调,加强可能危及安全生产的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预警、预防工作。各企业发现事故征兆和遭遇极端天气要立即发布落实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要报当地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备案。涉及国家秘密的,按有关规定执行。

18.完善企业应急预案。企业应急预案要与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的应急预案相衔接,并定期进行演练。严格执行事故报告规定,事故发生后,应及时启动预案,立即自主抢救,防止事故扩大。赋予企业生产现场带班人员、班组长和调度人员在遇到险情时第一时间下达停产撤人命令的直接决策权和指挥权。因撤离不及时导致人身伤亡事故的,要依法从重追究相关

人员的法律责任。不得因遇到险情时组织撤离,而给予带班人员、班组长和调度人员任何处分或予以打击报复。

六、严格行业安全准入

19.加快完善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各行业管理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要结合我省实际,加快制定修订生产、安全技术的有关地方标准,提高企业安全标准和从业人员准入门槛。对实施许可证管理制度的危险性作业要制订落实专项安全技术作业规程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20.严格安全生产准入前置条件。逐步提高准入门槛,把产业政策、安全生产标准、安全生产管理、装备和人员素质作为高危行业企业准入的前置条件,严格执行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的若干规定,实行严格的安全标准核准制度。矿山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应当分别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安全条件论证和安全评价,严把安全生产准入关。凡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和产业政策违规建设的,要立即停止建设,情节严重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依法实施关闭取缔。降低标准造成隐患的,要追究相关人员和负责人的责任。

21.发挥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的作用。依托科研院所,结合事业单位改制,推动安全生产评价、检测检验、技术支持、安全培训、技术改造等服务性机构的规范发展。严格按照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管理规定,规范对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保证专业服务机构从业行为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客观性。专业服务机构对相关评价、鉴定结论、培训考核结果承担法律责任,对违法违规、弄虚作假的,要依法依规从严追究相关人员和机构的法律责任,并降低或取消相关资质。

七、加强政策引导

22.制定促进安全技术装备发展的产业政策。要鼓励和引导企业研发、采用先进适用的安全技术和产品,鼓励安全生产适用技术和新装备、新工艺、新标准的推广应用。要把推广应用安全生产先进技术和装备列入地方科技计划,将安全生产科技专项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经常性支出项目。“十二五”期间要加大力度在重点行业领域推广应用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的关键技术和装备项目。在实施我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过程中,要把安全检

测监控、安全避险、安全保护、个人防护、灾害监控、特种安全设施及应急救援等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的研发制造,作为安全产业加以培育,给予政策支持。大力发展安全装备融资租赁业务,促进高危行业企业加快提升安全装备水平。

23.加大安全专项投入。各部门要积极争取尾矿库治理、扶持煤矿安全技改建设、瓦斯防治和小煤矿整顿关闭等各类中央资金,落实地方和企业配套资金,保证使用到位。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把安全生产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经费支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健全完善安全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加大安全保障力度。企业在制定财务预算中要确定必要的安全投入以及使用范围,并加强对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的管理。要加强对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完善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制度,研究提高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下限标准,适当扩大适用范围。依法加强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建设。完善落实工伤保险制度,大力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安保互动机制。

24.提高工伤事故死亡职工一次性赔偿标准。企业应当为全体职工办理工伤保险。从2011年1月1日起,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因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职工死亡,其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调整为按全国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计算,发放给工亡职工近亲属。同时,依法确保工亡职工一次性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的发放。

25.鼓励扩大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培养。进一步落实完善校企合作办学、对口单招、订单式培养等政策,建立省级安全生产培训基地,鼓励高等院校、职业学校逐年扩大采矿、机电、地质、通风、安全、职业健康等相关专业人才的招生培养规模。依托我省高等院校,继续举办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相关专业大专班和专业证书班,进一步强化高危行业职业教育和专业学历教育,加快培养高危行业专业人才和生产一线急需技能型人才。

八、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6.制订落实安全生产规划。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安全生产纳入经济

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安全生产发展规划。有关部门在制订发展规划时,要同步明确安全生产目标。企业要把安全生产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在企业发展和日常工作之中都要体现和落实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在制订企业发展规划和年度生产经营计划中要突出安全生产,确保安全投入和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

27.强制淘汰落后技术产品。由省投资管理部门牵头,依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淘汰类)》,结合我省实际,组织制定适合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淘汰类目录。依据指导目录,相关部门对列入国家和省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不符合有关安全标准、安全性能低下、职业危害严重、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要予以强制性淘汰。支持有效消除重大安全隐患的技术改造和搬迁项目,遏制安全水平低、保障能力差的项目建设和延续。对存在落后技术装备、严重职业危害、构成重大安全隐患的企业,要予以公布,责令限期整改,逾期未整改的依法予以关闭。

28.加快产业重组和企业结构调整步伐。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新的支柱产业,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安全发展的问题。要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和大型煤炭企业发展,建成一批技术先进、装备一流、管理科学、安全可靠的大型矿井,全面提高煤炭产业整体素质和资源利用水平。推广煤炭行业整合重组的经验,实施大集团、大企业战略,大力调整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冶金以及交通运输等行业企业的组织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化水平。在实施我省八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过程中,按照有利于安全生产的要求改进设备、工艺技术和生产流程,使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过程,成为安全生产基础不断巩固的过程,在加快经济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过程中,提高全省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九、实行更加严格的考核和责任追究

29.严格落实安全目标考核。认真落实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安全生产工作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月通报、季发布、年中和年底考核制度,对各级、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完成年度生产安全事故控制指标和工作目标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奖惩,坚持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加大重特大事故的考核权重,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要根据情节轻重,追

究县级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发生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要根据情节轻重,追究地市级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促进责任落实到位,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30.加大对企业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力度。企业发生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严肃追究事故企业主要负责人责任;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事故企业主要负责人或企业实际控制人的法律责任。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除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实际控制人责任外,还要追究上级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责任;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企业实际控制人和上级企业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对重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负有主要责任的企业,其主要负责人终身不得担任本行业企业的矿长(厂长、经理)。对非法违法生产造成人员伤亡的,以及瞒报事故、事故后逃逸等情节特别恶劣的,要依法从重处罚。加大对事故隐患的事前责任追究和问责力度,对拒不执行上级机关、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有关安全生产的决定、命令、指示,打击非法违法行为不力,安全生产防范措施落实不到位,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不彻底的企业负责人,严格进行责任追究。

31.加大对事故企业的处罚力度。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信用挂钩联系制度,对于发生重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或一年内发生2次以上较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并负主要责任的企业,以及存在重大隐患整改不力的企业,由省级及以上安全监管监察部门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告,并向投资、国土、建设、银行、证券等主管部门通报,一年内严格限制新增的项目核准、用地审批、证券融资等,并作为银行贷款等的重要参考依据。

32.对打击非法生产不力的地方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在所辖区域对群众举报、上级督办、日常检查发现的非法生产企业(单位)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查处,致使非法生产企业(单位)存在的,对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以及相关责任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辖区内发现有非法生产经营建设未采取有效制止措施、发生事故的,从严从重处罚。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33.建立事故查处督办制度。依法严格事故查处,省政府安委办要健全

完善事故查处督办制度,对事故查处实行地方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层层挂牌督办,较大以上事故查处实行省政府安委会挂牌督办。事故查处结案后,要及时予以公告,接受社会监督。建立生产安全事故落实情况定期督查制度,行政监察机关、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等部门要会同司法部门,定期对安全事故责任追究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促进事故调查处理决定落实到位。

各地、各部门及各有关单位要做好对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实施,制订部署本地区本行业贯彻落实本意见要求的具体措施,加强监督检查和指导,及时研究、协调解决贯彻实施中出现的突出问题。省政府安委办和省有关部门要加强工作督查,及时掌握各地区、各部门和本行业(领域)工作进展情况,确保各项规定、措施执行落实到位。各市人民政府和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将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及时报送省政府安委办。

山 西 省

人 民 政 府

二○一○年九月二十五日

主题词:经济管理 企业 安全 生产 意见

第二篇:鲁政发2010(31)号文件

山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构建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

全面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意见

鲁政发〔2010〕31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0号),加快构建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全面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把握定位,明确新时期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

近年来,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认真贯彻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着眼于破解“三农”难题、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探索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定位和发展途径,从创新农村现代流通起步,拓展到建设“一个网络、两个平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农村合作经济服务体系),再到全面推进农村新型经营服务体系建设,经营领域不断扩大,发展活力日益增强,经济实力快速提升,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已成为新时期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当前,我省农村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省委省政府“转方式,调结构,上水平”的决策部署,加快探索整合聚集资源的新模式对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任务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加快供销合作社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构建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加快健全供销合作社组织新机制,努力使其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二、突出重点,构建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

(一)继续推进农村现代日用品流通网络建设。从县域整合资源起步,继续加快日用品流通网络建设。在发展县乡村连锁经营、将规范化服务向农民身边延伸的同时,大力推进联合与合作,加快搭建全省联合采购平台,进而推进产权联合。

(二)全面推进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供销合作社与农民及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建立从基地到市场终端的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蔬菜、果品、畜禽、水产、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产品,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创新经营方式,探索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使优质农产品直接进入终端市场的运营模式;发挥联合优势,组建农产品经营公司和交易中心,搭建农产品信息、合作、交易平台。

(三)大力推进新型农资经营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供销合作社重组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公司,与基层组织紧密结合建立农资市场新秩序。减少经营环节,实施由县域配送中心对农户的化肥直供;开展以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防治为重点的技术服务,将农资经营和生产服务紧密结合。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展种子、农机具、成品油等商品经营,不断拓展经营服务领域。

(四)积极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着眼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供销合作社积极参与再生资源经营业务。把握机遇,迅速发展壮大供销合作社再生资源公司;以省公司为龙头,依托市、县供销合作社,在全省建立集散、分拣中心,建立布局合理、运作有序的再生资源经营网络;投资建设深加工项目,形成回收、分拣和加工利用一体化经营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供销合作社企业依法开展废旧家电、报废汽车等回收拆解业务。

(五)扎实推进以经营性服务项目为主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立足于农民的物质生活,坚持“政府引导、供销合作社主办、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探索有效的运营管理模式,在继续搞好各地试点的同时,选择财力和各方面条件较好的一批县(市、区),全面推进服务中心发展。各级政府可依托供销合作社主办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六)探索推进农村融资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供销合作社依托生产经营合作,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部开展信用合作。支持县及县以上联合社组建融资性担保机构,搭建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服务的融资平台。支持供销合作社利用系统内安全统筹业务平台,在其领办的专业合作组织内部开展互助合作保险试点。各金融机构要加强与供销合作社的合作,探索建立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新型金融组织之间的资金调剂机制。鼓励供销合作社参与组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创新农村融资服务。

三、改革创新,加强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建设

积极适应构建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的需要,以联合社为核心,以基层组织为基础,以社有企业为龙头,推进联合与合作,建设植根“三农”、三位一体的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直接组织农民、为农民提供有效服务为标准,全面推进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发展。彻底转变观念和经营方式,改造、重组、壮大原有的基层供销合作社。在建设农村现代经营服务

新体系过程中,带动发展新型经济组织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使其成为新时期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加快社有企业发展。着眼建设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支持供销合作社适应“三农”需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依据供销合作社特点,发展公司企业。支持县级供销合作社加快发展日用品、农产品、农资、再生资源和信用担保等公司;支持基层供销合作社在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础上,发展公司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省、市联社组织推进联合与合作,发展大公司、建设大网络、搭建大平台。对为农服务的骨干企业,要保持供销合作社的控制力,同时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支持其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三)深化联合社改革。加强联合社机关建设,健全理事会、监事会机构设置。明确联合社工作职能,将建设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的各项任务赋予联合社。县及县以上联合社要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加强对棉花等重要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再生资源以及本系统烟花爆竹经营活动的管理。县及县以上联合社在严格核定人员的情况下,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对未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联合社机关,由当地政府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管理办法。

(四)推进联合发展。加快省、市、县供销合作社的纵向联合和各地供销合作社之间的横向合作,构建全省和区域性经营服务网络。吸纳和联合各类经营服务主体,构建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积极组建行业协会、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经济服务体系,为农民专业合作搭建服务平台。

四、加强领导,加大对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支持力度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协调配合,切实解决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供销合作社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加大公共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省财政要进一步增加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资金规模,支持供销合作社加快构建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各市、县政府也要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并逐步加大扶持力度。在省和各级政府用于发展服务业的专项资金中,安排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中央财政设立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由省财政厅、商务厅会同省供销合作社研究确定有关扶持项目,共同开拓农村市场。支持省供销合作社组建融资性担保公司,给予必要的经费补贴。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支持供销合作社参与农村金融体系创新。

(二)支持供销合作社强化为农服务功能。要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的综合服务功能,鼓励供销合作社积极领办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对供销合作社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级财政要继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鼓励有条件的供销合作社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产品经纪人、农民技能培训,并将其纳入当地农民培训总体规划,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支持供销合作社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国家和省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示范、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等有关涉农科技项目。支持供销合作社申报承担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将供销合作社系统信息化网络建设项目,列入各级信息产业发展资金支持范围。支持社有企业参与“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以及农超对接、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工作。支持供销合作社符合条件的企业承担化肥、农药等重要物资的商业储备和救灾储备,承担棉花储备、进出口等任务。重视发挥供销合作社系统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依法承接政府委托的职能。

(三)妥善解决供销合作社使用土地问题。加快供销合作社现有土地的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对供销合作社使用的原国有划拨建设用地,经批准可采取出让、租赁方式处置,土地收益优先用于支付破产和改制企业职工安置费用、改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对供销合作社建设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的项目用地,应纳入各级用地计划,给予重点支持。

(四)加快处理供销合作社历史遗留问题。对2002年财政部等七部门共同核复的地方政策性挂账,从2010年起,由省、市、县政府制定办法抓紧处理,未消化前由地方财政贴息。支持供销合作社多渠道消化经营性财务挂账,加快处置供销合作社拖欠的金融债务,特别是对停业、破产企业的呆坏账要尽快处置。各地政府要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社员股金专项贷款问题,对供销合作社目前尚拖欠的中央专项贷款本息,确实无力偿还的,可给予豁免或减免。抓紧落实相关政策,切实解决好供销合作社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问题。

(五)切实维护供销合作社合法权益。县及县以上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理事会是本级社集体财产和所属企事业单位财产的所有权代表,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随意侵占、平调其财产,不得随意改变供销合作社及其所属企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进一步规范企业改制行为,切实防止社有资产流失。基层供销合作社的资产处置、权益转让及重大投融资计划等事项,须报经县联社审批,其改制后的剩余资产由县联社代为行使所有权和管理权。因城市建设、道路拓宽等需要拆迁或占用供销合作社资产,应按原有的规模和性质予以回迁和重建。

(六)加强供销合作社队伍建设和文化建设。实行“人才兴社”战略,大力引进和培养各类经营管理与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吸引高校毕业生到供销合作社就业,广泛吸纳农村各类能人加入供销合作社队伍,不断优化干部职工知识和年龄结构,培育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继续弘扬“迎难而上、百折不挠,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真心为民”的光荣传统和时代精神,加强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确立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核心价值观,确保供销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

山东省人民政府

二○一○年三月二十五日

主题词:经济管理 合作社 意见

抄 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济南军区,省军区。各民主党派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0年3月26日印发

第三篇:晋工商法字[2010]号

晋工商法字[2010]号

关于2009执法检查工作情况的通报

各市工商局,太原市高新区、经济区工商局: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安排部署,省局于2009年11月16日起开展了2009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检查工作,本次执法检查按照统一要求的检查步骤、时间和方式对规定的检查内容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采取了整改、纠正的措施。现将检查工作的主要情况通报如下:

一、本次执法检查的组织情况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加强指导。

2009年年初,根据国家工商总局法制工作要点和全省系统工作实际,将执法检查工作列入全省工商系统法制工作主要内容,重点安排部署。9月,省局制定了《山西省行政执法案卷评查规定》,对全省执法检查和案卷评查的重点项目和考核标准做了细化和量化,并统一了执法检查的重点内容、方式方法和标准要求。10月21日,接总局开展执法检查的通知后,及时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2009执法检查工作的通知》(晋工商法字[2009]330号),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局结合本地实际编制执法检查方案,克服百年不遇大雪灾害,东西部多数山区县交通阻断的困难和影响,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工商总局要求,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本次执法检查行动。

(二)突出重点,明确责任,抓好落实。

本次执法检查根据国家工商总局要求和我省工商系统法制工作重点,主要检查了:①行政强制措施实施情况。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依据是否合法、是否符合法定程序以及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使情况。③ 新行政处罚、复议和赔偿文书的使用情况;④开展行政指导工作情况;⑤《工商行政管理所办案程序规定》执行情况⑥案件评审委员会工作情况。

检查从11月初开始,至12月底结束。检查方式以执法机构自查、同级法制机构抽查和上级机关检查相结合,采取了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查阅执法工作台帐、查阅案卷、综合评议考核、调查问卷、回访当事人、实地抽查经营户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截止2009年12月5日,全省各级工 商机关共抽查、检查一般程序行政处罚案件案卷3403件。其中,省局办理的10件,市级局办理的130件,县级局办理的1927件,工商所办理的1336件。通过抽查、联合检查,共发现不符合程序规定的案件145件,其中包括采取和解除强制措施程序的16件;执法依据不当的案件73件。这些问题案件占本次全部检查案件总数的6.4%。

二、案件质量有所提高,各项工作扎实、有效 经过近年来不断的学习和培训,以及广大执法人员的辛勤努力,依法行政水平在不断提高,行政处罚案件质量有所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从执法主体方面看。一是工商机关新的“三定”方案和停止征收“两费”的形势,对全体执法人员的政治觉悟、知识结构、法律素质、办案技能和服务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各级工商机关普遍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法律知识和办案技能培训工作,对执法人员的培训教育力度大大加强。忻州市局组织“执法业务巡回宣讲团”用两个半月的时间,深入全市执法机关和工商所进行巡回培训,通过以案说法、现场办案等多种形式,对新文书的使用、制作、工商所行政处罚程序规定、总局28、29号令等内容,都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阳泉市局通过公开征求一线执法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认真 3 归纳整理,全面掌握培训需求的第一手资料,明确法制培训的方向和目标,本着学习、工作相互兼顾的原则,开展“一旬一案一点评、一月一所一评查、一季一法一培训”活动,优化执法人员知识结构,提高执法能力。二是省局连续3年从全省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办案第一线每年评出100名“全省工商系统办案能手”,并积极开展办案能手巡回演讲、以案说法和案件讲评活动,普及传授办案实战技能,充分发挥300名办案能手在依法执法、依法办案中的骨干示范作用。三是结合换发新执法证的工作,省局将工商行政管理现行主要法律法规编辑成1545道题,编印成《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题库》,保证全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在岗干部人手一册,并以此题库为重点内容,对全省所有工商行政管理执法人员进行执法资格培训和考试,对未参加本次考试和考试不合格的人员,不予换发新执法证。这些做法对提高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机构办案能力和水平,培养中坚执法办案力量,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从执法程序方面看。此次检查中所检查到的一般程序行政处罚案件从立案调查,到证据取得,以及结案等各个环节总体上都比较规范,在履行法定程序方面没有出现大的庇漏。省局为规范和完善工商所办案程序,制订的《工商行政管理所办案程序规定》也对促进工商所“四化”建设,适应小局大所工作机制,规范工商所执法行为,充分发挥工商所职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这次检查反映出工商所 执法力度在不断加大,工商所办案数量在迅速增长,所办案件质量也在稳步提升。

(三)从执法依据、证据和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方面来看。检查的一般程序案件中,在执法依据的适用,证据的收集,证据的效力,证据的相互印证,以及证据的合法性上都有很大的提高。本次检查的案件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约占本次检查案件总数的50%,基本都经过了规定的程序,查封扣留财物都认真填制了财物清单,总体上比较规范。

(四)从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方面看。配合新文书的使用,行政处罚案件从证据逐一罗列到违法事实的分析,再到自由裁量的做出,表现出较强的因果关系和说理性。检查的案件中,大都能合理运用自由裁量权,避免出现行政处罚畸重畸轻现象。大同市局、晋中榆社县工商局根据本地实际制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指导意见和实施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行政执法监督进一步加强。各级工商机关法制机构、工商所法制员在日常办案的执法监督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案件核审和各级案件评审委员会(包括评审小组,下同)充分发挥作用,很好地贯彻执行了案件核审制度和重大案件集体评审制度。各级工商机关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通过制定案件评审标准、评审程序,对重大和疑难案件必须经集体讨论决定,进一步加大了对重大和高风险行政行为的监督。本次检查的案件中,有40%的案件经过了案件评审委员会评审,其中经评审后补充纠正的达到15%以上。晋中市各级工商机关评审不搞形式、不走过场,2009年全市案件评审委员会评审案件 200 件,纠正问题84个,纠正案件13件;案件评审小组评审391件,纠正问题125个,纠正案件10件。通过案件评审,促进了办案水平的提高,也保证了案件处理的公平、公正。晋城市局本次评查案件41件,其中经过案件评审委员会评审的22件。通过评查,选出十件优秀案卷,并对案卷的优点进行点评,供执法人员进行学习,同时对评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通报,限期整改。朔州市局还对行政许可行为进行了监督检查,共检查许可档案190个,对不规范之处提出整改意见400余条,逐一建立检查记录,督促改正,使执法监督落到实处。

(六)全系统积极开展了行政指导工作。2009年初,全省系统工作会议强调行政执法应以纠正违法为目的,要预防违法行为发生,要帮扶企业促进发展。各级工商机关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一致”的要求,本着“立足职能、全面导入、因事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对监管服务对象开展了以“信用山西”建设、品牌战略、实施“五农工程”为主体的行政指导工作。一是省局通过整合政府各部门掌握的信用信息开展信用体系建设,推进市场主体信息共享,指导企业诚实守信,完善 中小企业、工商户信用信息体系,促进信用评价中介服务业的发展。此外,还立足工商职能,积极指导企业开展动产抵押、股权出质和出资,支持金融企业、小额贷款公司,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信用贷款,帮助企业盘活资产,解决融资难问题。二是开展品牌战略,推进产业结构调,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近年来,全省工商系统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全力推进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品牌兴省”战略,积极引导帮助企业注册商标,争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目前已连续主办了三届“山西品牌节”。三是开展“五农工程”,通过大力实施红盾护农、商标兴农、合同助农、经纪人活农、经济组织强农等“五农工程”,采取多种行政指导措施帮助引导农村发展品牌农业、订单农业,鼓励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各级市工商局也立足工商职能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行政指导制度。长治市工商局规定,行政许可要对当事人“信息公开、事务提醒、申办导示”,违法预防要对当事人“知法防误、建章立制、苗头预警”,执法办案要对当事人“教育为主、重在纠正”等。

(七)新行政处罚、复议和赔偿文书逐步规范。从2009年5月起,全省统一使用了国家工商总局制定的行政处罚文书,省局统一了处罚文书编号,并在全系统开展了新文书的推广、使用和培训工作。这次检查中各地所抽取的2009年5 月份以后办理的行政处罚案件全部使用了统一编号的新行政处罚文书,文书的管理和使用比较规范。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009年全省各级工商机关从维护市场经济主体合法权益,服务全省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大局出发,做出了一些成绩。但通过本次检查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执法程序仍不完善。通过本次检查,发现的执法程序问题主要表现在:超出办案时限没有及时办理延期手续,不严格依法履行告知程序或告知法律救济途径不全,以及法律文书的送达程序不合法,采取强制措施缺少解除程序或没有对解除强制措施情况作出说明等。

(二)部分行政处罚案件自由裁量不规范,部分案件在调查终结报告、行政处罚决定书等文书中有关于自由裁量理由的表述,但仍存在表述用语不标准、不规范或自由裁量证据不足的情况;部分案件甚至没有对采取从重处罚的自由裁量作出表述。

(三)《工商所办案程序规定》落实不够。主要表现在未经授权或委托越权执法,未经案件评审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作出重大行政处罚决定等。部分案件评审记录不全面。

(四)执法人员缺乏执法风险意识。如对没有管辖权应当根据有关规定移交其他行政机关处理的、涉嫌犯罪应当 移送司法机关的以及不符合登记条件的情况没有按规定进行处理,存在执法风险隐患。

各级工商机关要针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上述问题,认真分析执法办案上存在的问题原因,更要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执法能力。省局将进一步加大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力度,规范执法行为,促进依法行政,并提出以下要求:一要提高执法队伍素质。通过本次检查也反映出部分执法人员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及应用还有一定的差距,不能正确理解执法者与行政相对人的平等法律关系;重实体轻程序、滥用自由裁量权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继续加强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培训,努力提高执法人员执法能力仍是各级工商机关的重要任务。二要加强工商行政管理普法宣传和新闻宣传,提高工商行政管理有关法律的知晓度和遵循度。要让全社会和行政相对人都认识到行政处罚只是手段,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正常经济秩序,教育行政相对人认识法律的强制特性,促进当事人及群众知法、懂法从而守法。同时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法律法规知识和从重打击各种经济违法案件、惩治暴力抗法、阻饶执法等典型案例,树立法律的权威性和震慑力,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三要充分发挥工商机关“市场监管、服务发展、消费维权、依法行政”的重要职能,将行政指导贯穿于工商行政管理全部业务工作中,坚持行政指导与刚性管 理手段相结合,把行政指导作为市场整顿规范的重要手段,实现教育为主、预防在先、标本兼治、长效监管,逐步建立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工商行政管理新机制。

二○一○年五月七日

主题词:工商 执法检查 通报

抄报:省政府 国家工商总局

山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办公室 2010年5月7日印发

共印40份 10

第四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晋政发[2008]13号)

【发布单位】山西省

【发布文号】晋政发[2008]13号 【发布日期】2008-04-17 【生效日期】2008-04-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山西省

山西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

(晋政发[2008]1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山西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已经2008年4月3日召开的省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扩大)会议通过。现予印发。

二○○八年四月十七日

山西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

第一章 总 则

一、山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产生的新一届省人民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参照《国务院工作规则》,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则。

二、省人民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按照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部署,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

三、省人民政府工作的准则是,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健全监督制度,加强廉政建设。

第二章 组成人员职责

四、省人民政府组成人员要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执政为民,忠于职守,求真务实,勤勉廉洁。

五、省人民政府实行省长负责制,省长领导省人民政府的工作。副省长协助省长工作。

六、省长召集和主持省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和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省人民政府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必须经省人民政府全体会议或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

七、副省长按分工负责处理分管工作。受省长委托,负责其他方面的工作或专项任务,并可代表省人民政府进行外事活动。

八、省人民政府秘书长在省长领导下,负责处理省人民政府的日常工作。

九、省长出差或出国访问期间,由负责常务工作的副省长代行省长职务。

十、各厅、各委员会实行厅长、主任负责制,由其领导本部门的工作。

各厅、各委员会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政策在本部门的职权范围内,开展工作。审计厅在省长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职能,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省人民政府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顾全大局,团结一致,维护法制和政令统一,切实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

第三章 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十一、省人民政府要确保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有效实施;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十二、结合本省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十三、严格市场监管,推进公平准入,完善监管体系,规范市场执法,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十四、加强社会管理,强化政府促进就业和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十五、更加注重公共服务,完善公共政策,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四章 实行科学民主决策

十六、省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健全重大事项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

十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宏观调控和改革开放的重大政策措施,经济和社会管理重要事务、地方性法规议案、政府规章和重要规范性文件等,由省人民政府全体会议或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和决定。

十八、省人民政府各部门提请省人民政府研究决定的重大事项,都必须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并经专家或研究、咨询机构等进行必要性、可行性和合法性论证;涉及相关部门的,应当充分协商;涉及地方的,应当事先听取意见;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必要时应举行听证会。

十九、省人民政府在做出重大决策前,根据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直接听取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专家学者、基层群众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二十、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必须坚决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的决定,及时跟踪和反馈执行情况。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要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政令畅通。

第五章 坚持依法行政

十一、省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行政权力。

十二、省人民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向省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提出地方性法规议案,制定政府规章,修改或废止不相适应的政府规章、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拟订和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地方性法规草案和政府规章,原则上都要公布草案,向社会征求意见。政府规章应当依法及时报国务院及省人大常委会备案。政府规章实施后要进行后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完善。

十三、各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政策,并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涉及两个及以上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应由有关部门联合制定规范性文件。

各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必须由省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和协调性审查后,方可公布施行。

十四、提请省人民政府讨论的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审议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草案由省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审查或组织起草,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解释工作由省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承办。

十五、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实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

第六章 推进政务公开

十六、省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和程序,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

十七、省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省人民政府及各部门制定的政策,除特殊需要保密的外,均应及时公布。

十八、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需要群众广泛知晓的事项和省人民政府规定需要公开的其他事项,均应通过政府网站、政府公报、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方式,依法、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

第七章 健全监督制度

十九、省人民政府要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认真负责地报告工作,接受询问和质询,依法备案政府规章;自觉接受省政协的民主监督,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

十、省人民政府各部门要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接受司法机关实施的监督,同时要自觉接受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查处和整改并向省人民政府报告。

十一、加强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健全政府层级监督制度。省人民政府各部门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及规范性文件前置审查制度,及时撤销或修改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规范性文件,纠正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并主动征询和认真听取市级政府及其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十二、省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自觉接受新闻舆论和群众的监督。对新闻媒体报道和各方面反映的重大问题,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地查处和整改并及时向省人民政府报告。

十三、省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进一步完善信访制度,确保信访渠道的畅通;省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亲自阅批、接待重要的群众来信、来访。

十四、省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推行行政问责制度和绩效管理制度,明确问责范围,规范问责程序,严格责任追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第八章 加强廉政建设

十五、省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从严治政。对职权范围内的事项要按程序和时限积极负责地办理,对不符合规定的事项要坚持原则不得办理;对因推诿、拖延等官僚作风及失职、渎职造成影响和损失的,要追究责任;对越权办事、以权谋私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

十六、省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严格执行财经纪律,规范公务接待,不得用公款相互送礼和宴请,不得接受送礼和宴请,不得用公款旅游或变相用公款旅游。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切实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机关。

十七、省人民政府组成人员要廉洁从政,严格执行中央有关廉洁自律的规定,不得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要严格要求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不得利用特殊身份拉关系、谋私利。

第九章 会议制度

十八、省人民政府实行省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和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制度。

十九、省人民政府全体会议由省长、副省长、各厅厅长、各委员会主任、秘书长组成,由省长召集和主持。省人民政府全体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一)讨论决定省人民政府工作中的重大事项;(二)部署省人民政府的重要工作。

省人民政府全体会议一般每半年召开一次。根据需要可安排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列席会议。

十、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由省长、副省长、秘书长组成,由省长召集和主持。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一)讨论决定省人民政府工作中的重要事项;

(二)讨论地方性法规草案、审议政府规章和重要规范性文件草案;(三)通报和讨论其他重要事项。

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一般每月召开三次。根据需要可安排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列席会议。

十一、提请省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和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讨论的议题,由省人民政府分管副省长协调或审核后提出,报省长确定;会议文件由省长批印。省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和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的组织工作由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负责,文件和议题于会前送达与会人员。

十二、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秘书长不能出席省人民政府全体会议或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向省长请假。省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其他组成人员或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列席人员请假,由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汇总后向省长报告。

十三、省人民政府及各部门召开的工作会议,要减少数量,控制规模,严格审批。应由各部门召开的全省性会议,不以省人民政府或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名义召开,不邀请市人民政府负责人出席,确需邀请的须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全省性会议应尽可能采用电视电话会议等快捷、节俭的形式召开。

第十章 公文审批

十四、各地区、各部门报送省人民政府的公文,应当符合《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规定。除省长、副省长、秘书长交办事项、紧急事项和必须直接报送的绝密事项外,一般不得直接向省长、副省长、秘书长个人报送公文。各部门报送省人民政府的请示性公文,部门间如有分歧意见,主办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要在规定的时限内主动协商,达成一致;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应列出各方理据,提出办理建议。

十五、各地区、各部门报送省人民政府审批的公文,由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在规定的时限内按照省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分工呈批,并根据需要由省人民政府领导同志转请其他省人民政府领导同志核批,重大事项和监察、审计方面的事项报省长审批。

十六、省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发布的命令,向省人民代表大会或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的议案,由省长签署。

十七、以省人民政府名义发文,经省人民政府分管副省长审核后,由省长签发。

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名义发文,由省人民政府秘书长签发;如有必要,可由省人民政府分管副省长签发或报省长签发。

属部门职权范围内事务、应由部门自行发文或联合发文的,不得要求省人民政府批转或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

十八、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实行公文限时办结制,减少公文办理层次,提高公文办理效率。

第十一章 纪律和作风 四

十九、省人民政府组成人员要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工作部署,严格遵守纪律,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十、省人民政府组成人员必须坚决执行省人民政府的决定,如有不同意见可在省人民政府内部提出,在没有重新做出决定前,不得有任何与省人民政府决定相违背的言论和行为;代表省人民政府发表讲话或文章,个人发表涉及未经省人民政府研究决定的重大问题及事项的讲话或文章,事先须经省人民政府同意。

十一、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发布涉及政府重要工作部署、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问题、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事项的信息,要经过严格审定,重大情况要及时向省人民政府报告。

十二、省人民政府组成人员要严格遵守保密纪律和外事纪律,严禁泄漏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或者因履行职责掌握的商业秘密等,坚决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十三、省人民政府领导同志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下基层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程序。

十四、省人民政府领导同志不为下级机关的会议活动等发贺信、贺电,不题词,因特殊需要发贺信、贺电和题词,一般不公开发表。省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出席会议活动、下基层考察调研的新闻报道和外事活动安排,按有关规定办理。

十五、省人民政府组成人员要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副省长、秘书长出访、出差、休假,应事先报告省长,由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通报省人民政府其他领导同志。

省人民政府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出差、出访、休假等,应事先向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报告,由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向省人民政府领导报告。

省人民政府直属特设机构、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适用本规则。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山西省引进优秀人才暂行办法(晋政发(2004)24号)

【发布单位】山西省

【发布文号】晋政发(2004)24号 【发布日期】2004-06-22 【生效日期】2004-06-2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

山西省引进优秀人才暂行办法

(晋政发(2004)24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现将《山西省引进人才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四年六月二十二日

山西省引进优秀人才暂行办法

为大力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晋工作,加快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第一条 本办法所称优秀人才是指从省外引进的取得硕士以上学位的研究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以及山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急需的特殊人才。

第二条第二条 具有用人自主权和独立法人资格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均可引进优秀人才。

第三条第三条 引进优秀人才要坚持以下原则:政府指导、单位自主;服从需要、突出重点;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鼓励创业、待遇从优;人才引进与智力引进相结合。

第四条第四条 简化引进优秀人才程序。由用人单位根据工作需要提出申请,经同级组织、人事部门审核确认后,发给《山西省引进人才工作证》。组织、编制、人事、公安、教育等有关部门按此证特事特办,分别在3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本人工作调动、户籍迁移等相关手续;用人单位和相关部门要积极为其解决配偶工作安置、子女入学入托等问题,不得收取城市增容费、子女入学入托赞助费、异地安置费等国家规定以外的费用。

第五条第五条 引进的优秀人才,可以调入山西,也可以通过聘用、兼职、合作研究、学术交流、担任顾问和客座教授等形式和途径来晋工作。可不迁户口,不转关系,两地共享,来去自由。

第六条第六条 企事业单位引进的优秀人才,其工资待遇由用人单位与本人协商确定。对短期聘用的,可根据其业绩,由用人单位与本人协商确定报酬。对合作研究、合资创办企业的,允许其以发明、专利、专有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或入股。以高新技术成果作为股份入股的,其作价入股的金额占注册资本的比例可由投资各方约定。鼓励优秀人才以技术转让方式提供成果,并从成果转化净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奖励。以合作方式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在项目投产5年内,每年从该项目当年净收入中提取20%以上的收入作为个人收益或由双方约定收益分配比例。

第七条第七条 对自愿来晋但暂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毕业生,由当地人事部门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负责人事代理,办理落户等手续,并纳入山西人才库,两年内免交人事代理有关费用。组织、人事、教育等部门应积极帮助其尽快就业。

第八条第八条 设立山西省人才引进与开发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由省财政每年划拨1000万元,用于引进的优秀人才的科研、生活补助、奖励和人才培养开发等。

(一)对引进到省直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长期工作,并承担省重点项目、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院校科研任务的优秀人才,根据所承担项目情况,从专项资金中为该项目提供一定的科研启动费,其中“两院”院士承担的项目补助100―200万元,国家级学术技术带头人承担的项目补助50―100万元,国家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博士生导师、获得博士学位的留学回国人员承担的项目补助20―50万元。

市以下(含市)所属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引进上述优秀人才长期从事科研活动,同级政府可参照上述标准提供科研启动费。当地经费确有困难的,可根据项目情况,申请从省专项资金中适当资助。

对硕士以上留学回国人员进入留学人员创业园(区)研究开发的高新技术项目,择优从专项资金中资助5―10万元。

(二)对引进到山西长期工作的“两院”院士和博士生导师,从专项资金中分别资助每人10万元和5万元安家费。对高级职称人员、博士研究生及其他高层次人才,由用人单位资助一定的安家费。

(三)对引进的“两院”院士和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从专项资金中分别补助每人每月3000元和1000元岗位津贴。对引进的其他高层次人才,由用人单位根据其所在岗位实际补助岗位津贴。

(四)对引进的高层次专家,由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定期组织其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进行体检和休假考察,所需费用可从专项资金中予以适当补贴。

(五)设立“山西省优秀人才突出贡献奖”,对来晋3年内做出突出贡献,取得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优秀人才予以重奖。

(六)对我省引进的国外智力项目,按照国家引智项目资金匹配比例的要求,在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数额,用于本省引智项目经费及外国专家来晋工作的国际旅费。

人才引进与开发专项资金使用与管理办法由省人事厅、省财政厅另行制定。各级政府和用人单位也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本地、本单位引进优秀人才和人才开发工作。

本条

(三)至

(五)款的规定适用于山西现有同类人才。

第九条第九条 对引进的优秀人才,原在其他省(区、市)取得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均予以承认,并可不受用人单位岗位职数结构比例限制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

第十条第十条 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建设,为留学人员归国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省里每年在科技三项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资助进入创业园(区)的回国留学人员从事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及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留学人员创办企业,注册资金可按最低标准执行,并可在一年内分步到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可享受本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以专利或其他技术成果形式投资的,其专利、技术成果作价占注册资本的比例由投资各方约定。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切实加强对引进优秀人才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引才引智工作,各级人才工作领导组要定期研究引才引智工作,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领导联系专家制度,经常听取引进的优秀人才的意见和建议,对他们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创造引进人才的良好环境,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对引进的优秀人才,不论是否正式调入,在晋工作期间均可参加科技成果奖申报、政府特殊津贴申请、突出贡献专家评选、职称任职资格评审等,也可参加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的评选。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引进的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适时组织在国(境)内外工作的山西籍专家、学者回省考察,开展对口交流合作,鼓励他们为山西的建设献计献策。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在引进优秀人才中的主体作用,尊重他们的用人自主权,调动他们引进优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企业用于引进优秀人才的经费可列入成本费用,在技术开发费中列支。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充分发挥人才中介机构的积极作用,对在引进优秀人才工作中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人员要给予奖励。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各地、各部门可参照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晋政发〔2010〕24号(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晋政发〔2010〕24号(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