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公安厅省发改委关于福建省十一五消防工作专

时间:2019-05-14 22:48: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公安厅省发改委关于福建省十一五消防工作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公安厅省发改委关于福建省十一五消防工作专》。

第一篇: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公安厅省发改委关于福建省十一五消防工作专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2006]22号 【发布日期】2006-08-08 【生效日期】2006-08-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公安厅省发改委关于福建省十一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的通知

(闽政[2006]22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省公安厅、省发展改革委制定的《福建省“十一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八月八日

福建省“十一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

省公安厅 省发展改革委(二○○六年八月)

前 言

消防安全关系国计民生,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编制和实施《福建省“十一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对于推动全省消防事业发展,提升全社会防控火灾能力,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平安福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立足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福建省消防条例》和《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依据,主要阐述了“十一五”期间消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明确了消防工作的重点任务和相关保障措施。

第一章 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我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消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建立健全消防工作责任机制,持续深入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大力提升社会整体防控火灾能力,不断提高全民消防安全素质,消防工作得到了较大发展。五年来,全省火灾形势保持总体平稳,为保障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消防工作责任体系初步建立。省委将消防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考评范畴,纳入“平安福建”建设考核体系。省人大常委会及时修订了《福建省消防条例》,并先后两次组织对全省贯彻实施《消防法》和《福建省消防条例》的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和视察活动。省政府先后出台了《福建省“十五”期间消防工作发展指导意见》和《福建省关于落实政府及其部门消防安全责任制的若干规定》等规范性文件,规范了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消防工作责任。各地、各部门也加强了消防工作制度建设,建立了火灾隐患举报、挂牌督办等长效管理措施,明确了各部门的消防安全职责和工作任务,促进了消防安全责任制的落实。

社会防范火灾能力稳步提高。按照《福建省“十五”期间消防工作发展指导意见》,全省不断加大城镇消防规划和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力度,提高了我省城市抗御火灾的整体能力。“十五”期间,全省共投入资金2.76亿元,新建消防站31个、消防培训中心2个,新建、扩建指挥中心3个,总建筑面积达19.94万平方米。全省共添置消防车216辆,增加市政消火栓5098个,3个设区市、6个县级市和24个县城完成了消防规划编制并颁布实施。

社会消防安全环境逐步好转。全省各地持续开展了公众聚集场所、违法投入使用建筑、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场所、“三合一”厂房和火灾隐患排查整治等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十五”期间共组成各类检查组1.1万多个,检查单位近18万家,督促社会各单位投入整改资金近6亿元,整改火灾隐患18.6万余处,消除各级政府挂牌督办重大火灾隐患117家,依法取缔消防违法场所1335家,责令停产停业1139家。通过持续深入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治理,有效提高了全社会对公共消防安全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热情,并逐步形成了政府挂牌督办、部门联合执法、行政责任监察、媒体公布曝光、火灾隐患举报奖励等火灾隐患整治长效机制。

消防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增强。全省各地大力推进消防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工作,消防宣传教育逐步纳入国民教育计划,消防常识逐步进入学校有关教育课程,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知识列入了普法、培训、科普工作的内容,消防宣传教育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十五”期间,全省各地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上创立了15个固定的宣传阵地;举办各类消防培训班3800多期,近23万人次接受了消防专门培训;全省89个消防站实现定期对外开放,500余万人次的群众在消防站对外开放中接受了消防教育。

公安消防部队战斗力显著提高。全省公安消防部队紧紧围绕“练为战”的指导思想,开展并持续深化部队执勤岗位练兵活动,促进了部队指挥、灭火、救援、防护能力和技战术水平的全面提高。五年来,全省公安消防部队共接警出动55130起,出动警力57.1万余人(次),车辆9.3万多台(次),抢救群众9632人,保护财产42亿元,成功扑救和处置了多起影响面大的“急、难、险、重”的灭火抢险救援任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十五”期间我省的消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仍不相适应,从目前情况看,今后一段时期火灾总量仍将呈上升趋势,火灾形势依然严峻,消防工作任务仍然艰巨。一是社会消防安全责任制不够落实,一些单位自我负责意识不强。二是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全省应建消防站255个,欠账52.1%;应建公共消火栓23811个,欠账30.1%。执勤消防车辆、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和特种消防器材还不能满足灭火救援工作的实际需要。三是火灾隐患整治难度大,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机制尚未得到有效落实。四是消防宣传教育普及不够,公众自防自救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五是现役消防警力不足,消防力量增长缓慢,难以适应日益繁重的消防安全保卫和社会抢险救援任务。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全省消防工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入贯彻《消防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和《福建省消防条例》,全面落实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努力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群众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格局,着力整治各种火灾隐患,全面加强城乡消防工作,加快城市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切实提升全社会防控火灾的意识和能力,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加快创建“平安福建”提供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二、基本原则

坚持协调发展,有效统筹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城乡统筹,大力加强农村消防工作;坚持依法治理,严格落实消防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消防工作责任制;坚持预防为主,不断改善城乡防火安全条件;坚持科技先行,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升防火、灭火和救援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公民消防安全素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工作目标

通过五年努力,全省消防法制体系基本健全,消防安全责任制有效落实,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装备建设基本达标,福建特色消防力量体系基本形成,消防队伍灭火和抢险救援能力不断加强,社会消防安全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消防安全素质全面提高,消防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消防安全形势进一步好转,重特大火灾特别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具体指标是:

――全省完成总体规划的城镇,消防规划的编制与审批率达100%。

――全省城市(包括县城)公共消防设施建设配备达标率100%。

――投入使用建筑的消防设施完好率达90%以上。

――新建各类消防站104个。全省各设区的市都建立面向社会的消防教育培训基地。

――个人防护装备和特勤装备器材配备达标率100%;全省普通消防站都组建抢险救援班;建立3个灭火救援应急物资储备库。

――逐步发展多种形式专(兼)职消防队员,100%的乡镇配备或聘用专(兼)职防火员。

――城市居民消防知识普及率达到80%以上。

――特殊岗位人员持消防培训合格证书上岗率达到90%以上。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完善消防基础设施

(一)加快城镇消防规划的编制、调整和实施。无城镇总体规划的建制镇要根据现状制定近期消防工作建设目标。在修订城镇总体规划时,要及时对消防专项规划进行调整;在报批城镇总体规划时,缺少消防专项规划或消防专项规划不合理的,上级政府不应审批。在城镇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城镇总体发展规划和消防专项规划的要求,确保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车通道、消防通信、消防装备等的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2006年,全部完成县级市(县城)的消防规划编制及审批,省级重点镇(中心镇)应全部完成消防规划编制及审批工作。一般建制镇的消防规划在2007年编制完成40%,审批完成20%;2008年编制完成100%,审批完成50%;2009年,全省完成总体规划的城镇全部完成消防规划审批。各级人大、政府应监督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在各个层次的建设过程中认真落实已审批的消防规划,解决好消防站、市政消火栓、消防通道、消防保障等方面的问题。

(二)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装备建设。加快老城区消防供水、消防通道改造和建设步伐,新建城市(市区)和开发区、工业区的公共消防设施建设要与城镇的建设同步发展、一步到位。全省市政消火栓建设在2006年和2007年城市的欠账分别减少60%、80%,省级重点镇(中心镇)的欠账分别减少50%、70%;2008年上述两类配备率均达100%。2010年前,全省要新建各类消防站104个,福州、厦门市完成水上消防站建设,各县级普通消防站应组建抢险救援班。2010年,全省城市(包括县城)公共消防设施建设配备达标率100%。

全省各级应完成“十五”期间尚未配齐的消防车配置任务,淘汰更新超服役年限或不能担负执勤任务的消防车,新建消防站应按标准一次性配齐消防车辆和器材装备。尚未配备火场勘查车的设区市全部配齐。2008年前福州、厦门、三明分别建立1个灭火救援应急物资储备库,2009年前全省消防车辆配备基本达标,并实现梯次更新和结构优化。2006年基本配齐消防人员基本防护装备;特勤中队的特勤装备按标准配备齐全,普通中队的特勤装备配备率达到50%以上;2007年特种防护装备配备率达到50%,普通中队特勤装备器材配备率达到80%;2008年个人防护装备和特勤装备全部配齐达标。

加大消防通信建设力度。在全省消防部队建立高效完备的信息化基础设施、高度集成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和鲜活综合的情报数据库,形成全省统一的消防数字化指挥作战平台。

(三)加强消防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建立并完善部队驻训体系,省和各设区市要重点建设一个能够满足社会宣传教育培训需要的消防教育培训基地,有条件的设区市要建设一个灭火救援实战训练基地。力争2008年全省各设区市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多样、实用有效的消防教育培训基地,至2010年全省消防队伍实现由营区向基地、由单一向合成训练的转变。

二、加大火灾防控力度

(一)深入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各级政府应适时组织开展以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场所、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建筑、地下工程和“三合一”企业、出租房屋以及建筑消防设施、城市消防通道、开发区、工业园区新建建筑等为重点的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对存在的重大火灾隐患,要组织专家论证,提出解决方案,督促限期整改;对一时难以整改又不能保障安全的要依法责令停产停业。通过3至5年的努力,全面改善上述场所和单位的消防管理状况,消除火灾隐患,有效预防和遏制重特大火灾特别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

(二)加强农村消防工作。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将农村消防工作纳入农村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农村消防组织,督促相关部门加强村镇消防规划和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将消防安全布局、消防水源、消防通道、消防设施与村镇饮水、水利、通讯、农电、道路建设与改造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实施,加快改造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的易燃建筑密集区、棚户区,努力从根本上改善农村消防安全条件。大力推动农村消防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农村抗御火灾的能力。广泛深入开展农村消防宣传教育,有效增强农民群众自防自救能力。积极开展创建“无火灾乡镇”和“消防安全示范村”活动,落实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检查工作职责,督促建立健全农村消防管理组织和制度。2010年,人口2万以上的乡镇应全部配备或聘用专职防火员,其余乡镇应配备或聘用兼职防火员。

(三)加强社区消防工作。将消防工作纳入“平安福建”建设内容,开展创建“消防安全模范社区”活动,推动各地建立健全社区消防组织网络、工作责任和经费保障等制度。充分依托社区基层组织,加强指导,完善社区消防工作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长效工作机制,保障社区消防安全。

(四)加强建筑工程消防质量监督管理。明确建设、设计、施工、工程监理单位对建筑工程消防质量的责任和义务。改革建设工程消防行政审批方式,实行技术审查与消防行政审批相分离的制度,严把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审核、施工检查和竣工验收关。加强对建筑消防设施检测、维护保养等单位的监督管理。2010年,投入使用建筑的消防设施完好率达90%以上。积极探索建立性能化建筑防火规范体系,开展城市火灾风险评估,推动城市建筑消防设施及火灾远程监控系统建设,提高城市抗御火灾整体能力。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消防产品,消防产品生产企业要实行不合格消防产品主动召回制度,维护公共安全。

三、推进消防科技应用

(一)加快消防科技体系建设。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精神,综合利用社会现有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对公共消防安全与各类突发事件快速响应和应急处置的技术支持,以信息、智能化技术应用为先导,发展多功能、一体化应急保障技术,形成科学预测、有效防控与高效应急的城市公共消防安全技术体系,为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和灭火作战提供技术保障。

(二)加大消防科技应用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消防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公安消防部队和生产企业在消防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促进消防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消防科技水平。2007年,各级公安消防机构消防监督技术装备全部达到《消防监督技术装备配备》(GA502―2004)标准。

(三)加快消防电子政务系统和消防综合信息网建设。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在消防行政管理方面的优势,通过“数字福建”等平台实行政务公开,提高消防监督管理信息的搜集、处理、传输和共享能力。2006年在全省各级公安消防机构全面应用消防监督业务信息系统,加强基础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和研判,加强重点单位、重大火灾隐患、公共消防设施、火灾事故、消防行政刑事执法等电子档案建设,建立省、市、县三级消防监督数据库,运用科技手段规范和优化消防监督执法程序。

四、加强消防宣传教育

(一)大力开展消防宣传。各级政府每年要制订并组织实施消防宣传教育计划,落实消防法律法规和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开展好每年的主题消防宣传和“11・9”消防日活动,发动和组织干部群众到消防教育馆、公安消防站学习咨询消防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消防工作新闻发布会制度,定期通报消防工作形势和火灾情况,公布消防违法违章行为及典型火灾案例。

(二)全方位普及消防知识。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在城区、居民生活区和公众聚集场所内宣传消防法律法规的同时,组织学习消防科技和防火灭火常识。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要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教育内容,组织师生在公安消防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消防逃生自救等方面的演练。各级科技、司法行政、劳动保障等部门和单位要将学习宣传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知识列入科普、“五五”普法、就业教育工作内容。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单位要在乡村、社区、办公区等场所设立消防宣传教育专栏和消防安全标识。各级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单位要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上定期刊播消防公益广告,义务宣传消防知识。2008年,城市居民的消防知识普及率达到80%以上。

(三)改革和加强消防安全培训。各级政府要加强对领导干部消防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培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将消防安全知识和技能纳入劳动用工培训,并逐步建立和规范由中介机构培训、消防监督部门依法组织考试发证的培训制度,充实消防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队伍。有关行业、单位要大力加强对消防管理人员和消防设计、施工、检查维护、操作人员,以及电工、电气焊等特种作业人员、易燃易爆岗位作业人员、人员密集的营业性场所工作人员和导游、保安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严格执行消防安全培训合格上岗制度,2010年,特殊岗位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90%以上。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责成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开展消防安全培训。

五、提升灭火救援能力

各级政府要强化灭火救援工作的组织协调,制定爆炸、毒气等恐怖暴力和其他突发性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加强公安消防机构与公安机关其他警种以及军队、武警、民航、铁路、医疗、卫生、供电、供水、供气等相关部门、单位的协调配合,形成“政府领导、部门参与、统一指挥、协调配合”的公共突发事故抢险救援体系和联动机制。公安消防部队要严格落实执勤战备制度,规范灭火救援程序,创新训练方法手段,提高练兵科技含量,积极开展预防爆炸、毒气等恐怖暴力事件和其他突发性灾害事故处置技战术措施的研究和实战训练,切实提升灭火救援能力。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发展以地方政府消防力量为主的多种形式消防队伍,优先发展合同制消防力量,公安消防部队要加强对专(兼)职消防队伍的业务指导,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其扑救初期火灾的作用。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健全消防安全责任体系

(一)各级政府要将消防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政府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考核和领导干部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纳入综治领导责任制和“平安福建”考评范畴。建立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发展改革、经贸、教育、公安、监察、民政、财政、劳动保障、建设、交通、农业、外经贸、文化、卫生、广电、工商、质监、旅游、安监、文物、消防等部门领导参加的消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消防工作督查、考评、奖惩机制,实施行政责任监察,落实社会消防安全责任制。组织编制、修订和实施消防规划,将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建设等内容的消防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统一实施,并负责组织有关主管部门落实,完善消防设施建设,提高全社会抗御火灾事故的能力。将消防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及时协调解决灭火抢险救援、消防队伍发展、消防经费投入、消防宣传教育、重大火灾隐患整改及火灾事故查处等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二)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形成政府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社会消防工作机制。各级公安消防部门要认真履行消防监督执法职责,监督指导辖区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社区做好火灾预防工作,规范消防执法行为,严格队伍管理,提高执法水平和灭火救援能力;规划、建设部门在新城开发、旧城改造时,要严格按照城镇总体规划和消防规划,满足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建设和消防通道的要求,对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未经消防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的,不得发放规划、施工许可证,房地产管理部门不得核发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工商、文化、教育、卫生等行政主管部门对按照国家标准需要进行消防设计的建筑工程竣工验收资料中没有消防验收合格文件的,不得予以有关行政许可,房地产管理部门不得颁发房屋权属证书;发展改革和财政、建设部门要将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部队营房、装备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市政部门要加强公共市政消防设施的建设、管理和维护;公安、监察、安监部门要严肃查处各类火灾的事故责任者;教育、民政、铁路、交通、农业、文化、卫生、民航、广电、体育、旅游、文物、人防等部门和单位要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工作领导机制和责任制,制订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定期组织消防安全专项检查,及时排查和整改火灾隐患。

(三)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要认真贯彻消防法律法规,树立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切实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落实逐级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逐级和岗位消防安全职责,确定各级各岗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保障消防资金投入,完善消防设施,组织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和培训,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检查、自我整改的良性工作机制。

(四)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将单位消防安全信息纳入社会信用体系,推动建立行业、系统消防安全自律机制。鼓励发展提供消防设施技术检测、消防安全技术服务的中介组织。居委会、村委会要制订防火安全公约,定期检查本区域公共消防安全,督促整改火灾隐患。

二、加强消防工作经费保障

(一)建立健全消防业务费预算保障机制。根据《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消防部队业务费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各级财政应将消防业务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调整消防业务经费开支标准,使消防事业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建立健全消防站和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将消防站、公共消防设施、消防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纳入市政建设规划,消防装备特别是特勤装备建设要优先予以保障。积极探索消防与保险联动机制,在保险防灾费中划出一定经费,用于加强消防装备建设和防火宣传。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吸纳社会热心人士、团体的资金,建立消防事业发展基金。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统筹各类资金,确保消防设施的配备更新、维护保养及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等经费的投入;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应严格按照消防标准建设,不得削减消防投入。

(三)建立健全经济欠发达地区消防事业扶持机制。我省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造成各地消防事业发展差异太大。省级和设区市财政可根据财力情况,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消防站、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部队消防装备建设予以适当补助,推动全省消防事业的发展。

(四)建立健全多种形式消防队伍保障机制。根据公安部“集中社会力量办消防”的要求,全省“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加强以地方政府消防力量为主的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合同制消防队伍建设,以弥补现役警力不足,满足消防工作实际需要,提高社会公共消防安全水平。多种形式队伍建设和装备设施经费由地方政府统筹保障。

三、提高消防法治建设水平

(一)完善消防法规体系。根据消防工作实际需要,逐步修订完善现行消防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对消防工作实践遇到的消防中介工作、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和多产权建筑消防安全管理等突出问题,积极开展立法调研,推动消防中介组织健康发展,理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管理机制,推进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消防法规体系。

(二)全面推行消防行政执法责任制。认真清理消防行政执法依据,进一步明确各级公安消防机构执法权限,科学分解执法职权,规范执法程序和执法标准,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制。通过健全和强化消防行政责任制,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消防行政执法体制。

(三)加大消防安全检查和执法力度。各地要加大消防安全检查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火灾隐患督办整改、有奖举报、公布通报等制度,开辟人大、政协对火灾隐患整改的监督渠道,建立火灾隐患网络数据库,发动社会公众参与监督,促进单位落实火灾隐患整改。成立重大火灾隐患专家论证组织机构,提高重大火灾隐患认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依据《福建省重大火灾隐患政府挂牌督办制度(试行)》,建立健全重大火灾隐患立、销案制度和挂牌督办制度,全面规范火灾隐患判定、挂牌督办及立销案工作机制。及时跟踪督促各类火灾隐患的整改,对不依法履行预防和消除火灾隐患职责的单位及其负责人和其他工作人员,公安等行政执法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四)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各级政府和公安消防部门、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消防工作职责,对涉及消防安全的事项未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实施审批、监督检查的,或者对重大火灾隐患整改不力的,要依法依纪追究有关责任人员和负责人的责任;因工作不力、失职、渎职,导致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的,或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社会影响恶劣的,要依法追究主要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各级公安消防部门要切实加强火灾事故调查和消防责任事故案、失火案的侦查办案工作。对重特大火灾事故和达到消防责任事故案、失火案立案标准的,要按照“四不放过”即“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原则,查清火灾原因,依法严肃追究法律责任。

四、加强公安消防队伍建设

各级公安消防部队要全面落实“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五句话总要求,坚持“人民消防为人民”,弘扬和发展郑忠华精神,切实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和管理教育。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从优待警,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着力构建具有公安消防部队特色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确保队伍高度安全稳定和集中统一。建立健全以业绩、品德、知识、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竞争激励机制,激发干部队伍建设的生机与活力。加强干部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大从地方高等院校引进人才的比重,进一步改善干部队伍知识结构,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五、促进规划组织实施到位

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把规划的目标任务具体分解到各年度的建设项目和发展政策中。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主要规划目标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做好规划项目的年度检查,及时上报实施情况,并向社会公布。加强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完善评价机制,分析存在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根据评估结果适时对规划进行调整和修订,努力做到年度总结与中期评估相结合,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规划实施动态,切实保障规划制定的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福州铁路分局、省交通厅、省公安厅《关于执行

【发布单位】81302

【发布文号】闽政[1981]70号 【发布日期】1981-06-19 【生效日期】1981-06-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福州铁路分局、省交通厅、省公安厅《关于执行〈火车与其他车辆碰撞和铁路路外

人员伤亡事故处理暂行规定〉的实施办法》的通知

(1981年6月19日闽政〔1981〕70号)

省人民政府同意福州铁路分局、省交通厅、省公安厅关于执行《火车与其他车辆碰撞和铁路路外人员伤亡事故处理暂行规定》的实施办法,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贯彻国务院国发〔1979〕178号文件,认真组织实施。

一年多来,我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贯彻执行国发〔1979〕178号文件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对铁路行车安全和群众性的爱路护路工作宣传教育做得不够,因而火车与其他车辆碰撞和铁路路外人员伤亡事故仍不断发生,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很大损失,也严重影响铁路正常运输秩序。为此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强铁路沿线的安全管理、宣传教育和事故处理等工作,努力消灭重大伤亡事故,把一般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以保证铁路运输的安全正点,顺利完成各项运输任务。

关于执行《火车与其他车辆碰撞和铁路

路外人员伤亡事故处理暂行规定》的实施办法

根据国务院国发〔1979〕178号文件批转铁道部、交通部、公安部重新修订的《火车与其他车辆碰撞和铁路路外人员伤亡事故处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结合我省具体情况,特制订本实施办法。

一、一、在当地人民政府领导下,铁路沿线各城镇、农村社队、厂矿企业、事业单位、部队、学校要密切配合铁路部门开展群众性的爱路护路活动。要针对我省铁路依山傍水、弯多坡大、隧道(山洞)多、火车司机了望困难等容易发生事故的特点,加强对人民群众进行铁路安全常识的宣传教育,组织群众制订护路防患公约,充分发挥护路联防作用,切实维护铁路行车安全。

二、二、路外伤亡事故发生后,铁路部门要立即报告,有关地方政府、部队、单位要派出负责干部,协同铁路部门迅速妥善处理。进行事故处理时,应组成事故调查处理委员会,在当地县以上政府领导下进行工作。一般路外伤亡事故的调查处理委员会,由铁路和地方公安、铁路有关单位及伤亡者单位的代表组成;一次死亡、重伤五人以上的重大路外伤亡事故的调查处理委员会,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和铁路分局负责同志以及公安、铁路、伤亡者单位负责同志或干部组成;遇有火车与汽车、拖拉机等其他机动车辆相撞事故时,应有当地交通监理部门参加。

事故调查处理委员会成立前,铁路公安部门应联系地方公安部门召集有关单位、人员,对事故发生情况进行初步调查分析,待委员会成立后立即移由调查处理委员会负责调查处理。事故调查处理完毕,必须根据调查和处理意见写出书面决定,事故调查处理委员会成员要在处理决定上签字,并将处理决定分送有关部门;重大路外伤亡事故的处理决定,须报铁道部、铁路局、国家劳动总局、省劳动局和省安全委员会。

三、三、凡违反下述规定之一造成的伤亡事故,由本人、家属(护送人)或所属单位负责。由此给铁路造成损失者,要追究肇事者或所属单位责任,并严肃处理。

1.严禁行人在铁路路基、桥梁、隧道(山洞)行走、乘凉和坐卧钢轨;

2.严禁行人在铁路站场(两端信号机之间)逗留、游逛、穿越和拣拾煤渣杂物;

3.严禁钻车、扒车、跳车或无票乘车;

4.严禁一切车辆、拖拉机和行人抢越铁路道口;

5.严禁在铁路路基两侧放牧牲畜、打晒农作物或牵着牲畜顺铁路路肩上行走;

6.严禁行人、车辆、拖拉机、牲畜站立、停留或侵入铁路限界(为钢轨外侧二米);

7.严禁各种机动车辆通过二点五米宽度的行人道口;

8.盲、聋人,学龄前儿童,行动不便的老、残和精神病患者,横越铁路道口时必须有人护送。

四、四、铁路部门要教育职工爱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坚守岗位,认真执行有关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铁路机车、轨路车司机在行车中要认真了望,按规定在接近道口、桥梁、隧道、曲线和前方有人行走时,要鸣笛示警;道口看守人员要坚守岗位,根据火车运行情况,及时开关栏木。凡因铁路职工失职造成的路外伤亡事故,由铁路部门负责赔偿损失,后果严重的要追究单位领导责任。

五、五、发生路外伤亡事故,对伤者要本着“救死扶伤”的精神,由铁路站、段或乘务人员组织急送就近医院进行抢救和治疗。各地医院或医务部门不得拒绝受理。因条件限制治疗有困难的,由铁路或医院邀请其他医院医生会诊或转院治疗。伤者住院抢救医疗费、押金暂缓交纳,待判明责任后,由责任单位或事故调查处理委员会指定的单位、人员交付;伤者住院期间吃饭所需粮票由本人交纳,确无粮票来源或不足的,由铁路公安部门出据证明,向当地粮食管理部门申请解决;伤者住院期间需要护理时,由伤者单位派人或家属自行护理。伤者住院经医院会诊鉴定应该出院的,其家属和单位拖延不领时,由铁路部门送回,原单位及家属不得拒绝。确属无家可归,无依无靠,因伤致残生活不能自理的,由铁路部门送交当地民政部门收容安置。

六、六、对死亡者按照“先葬后理”的原则,由死者家属或所属单位及时火化或埋葬。发生事故时,死者尸体经公安部门检验后,通知其家属或单位认领处理,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拖延或阻挠处理,否则,铁路公安或地方公安部门有权处理。费用由责任者或责任单位支付。责任未确定的,暂由铁路部门垫付。死者尸体未经检验认领和处理前,由铁路公安部门联系当地找人看守,看守费用由责任者家属或责任单位支付,责任未定的,先由铁路部门垫付。

自行爬车、跳车或借铁路自杀、他杀而发生的路外伤亡事故,铁路部门不承担任何费用,一切费用自理或由责任单位负责。

七、七、路外伤亡事故,凡属本人责任造成死亡或致残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经济确有困难的,由铁路部门按规定数给予一次性救济补助费;生活仍有困难的,由所属单位酌情给予适当补助或由当地民政部门给予社会救济;伤亡者本人及铁路有关人员双方都有责任时,由事故调查处理委员会根据双方责任大小,作出处理决定,事故损失(包括铁路损失)由双方合理负担。

对伤亡者的救济或抚恤,无论职工、城镇居民、农村社员,一律按《暂行规定》第六条处理。非铁路责任而发生的路外伤亡事故,死伤者如系少数民族,或死者身后有幼年子女,有老年父母,其生活困难较多,可按特殊情况处理,由事故调查处理委员会提出建议,由铁路部门酌情增加一次性救济费,但增加金额不得超过《暂行规定》原定数的一倍。

八、八、火车与其他车辆相撞,经事故调查处理委员会分清责任后,按国家规定价格,包括折旧费,赔偿损失费用,一律不赔偿实物。

牲畜跑到火车道上,被火车轧死轧伤,不予赔偿;因此而造成铁路损失,由牲畜所属单位负责赔偿,并追究该单位领导责任。

在厂矿企业专用线内发生的伤亡事故,属于铁路部门机车肇事的,由铁路部门按《暂行规定》和本实施办法处理;属于厂矿企业自备车或租用铁路的机车肇事的,由厂矿企业按《暂行规定》和本实施办法处理。

九、九、本实施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行。以前与此相抵触的规定,即行废止。但在此以前发生的路外伤亡事故尚未处理或正在处理的,原则上仍可按本办法处理。

十、十、本实施办法的解释工作,由福州铁路分局负责。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公安厅关于福建省特种行业治安管理办法的通知

【发布单位】81302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0-12-29 【生效日期】1990-12-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公安厅关于

福建省特种行业治安管理办法的通知

(修正)

(根据1998年5月3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布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省政府规章和省政府

规章性文件修订的决定》进行修改)

省政府同意省公安厅《福建省特种行业治安管理办法》,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特种行业治安管理办法

为加强特种行业治安管理,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护经营者的合法经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一、特种行业登记管理范围:

(一)旅馆业(以住宿旅客为营业的旅社、宾馆、饭店、接待站、招待所、客栈等)。

(二)刻字业(铸刻公私印章的行业)。

(三)印刷业(对外营业的铸字、排版、印刷、复印、影印、油印、誊印、打字、晒图、拍摄文件资料等行业)。

(四)旧货业(收购生产性和生活性废旧物品行业及当铺、寄售行、信托行、质押货款部、旧货店、旧货交易市场等)。

(五)修理业(摩托车修理业)。

凡经营上述行业,不论专营、兼营,常年经营、非常年经营,也不论国营、集体、个体经营或中外合资、独资经营,都属于管理范围。

二、二、特种行业开业审批程序:

经营特种行业的企业或个人,经主管部门同意后,向当地县(市)公安部门申领《特种行业许可证》,公安机关应当在受理申请之日起七日内作出批复。企业或个人持《特种行业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准开业。

经营接待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的旅馆,除了接待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胞旅游团的按有关规定审批外,其余的要在获得主管部门同意后向所在地,县(市)公安机关提出申请,经地(市)公安机关审核后报省公安厅审批。未经批准的旅馆,不准接待上述人员。

三、三、特种行业因故歇业、转业、合并、分立、变更营业项目或转承包,必须事先向原发证机关申请变更登记或上缴有关证照。

四、四、特种行业治安管理,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责任制。行业的负责人要承担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安全和协助公安机关查控违法犯罪人员的责任,制定和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特种行业还应根据《福建省治安防范组织暂行规定》,建立治保组织或配备专职、兼职治安保卫人员,负责维护治安秩序。

旅馆业要建立旅馆登记、出入、会客、值班和财物保管等制度。国内旅客一律凭居民身份证、临时居民身份证或军人证件登记住宿,不满十六岁的旅客可凭学生证或其他有效证明登记住宿;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胞凭本人护照、回乡证、入境证登记住宿。

刻字业要建立承制、保管、留档和监销等制度,防止假冒刻印或印章被盗、丢失。刻制公章,须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或上级主管部门出具的批文,经所在地县、市公安机关核准后刻制。未经公安机关核实的公章,不得刻制和使用。

印刷业要建立承印登记、审批、监印、领取登记及安全防火制度。严禁承印反动、淫秽等非法书报刊物。

旧货业和修理业要在收购、寄售和进货、出售、改装、翻新、维修等重要环节建立查验和登记居民身份证制度。

五、五、公安机关负有依法对特种行业进行经常性的治安检查监督、业务指导、查处违法犯罪、保障各行业的合法利益、制止非法经营的责任。对行业中接待顾客等重要部位的从业人员和保安人员进行有关治安保卫工作的专业培训;实行年检制度,保障行业的合法权益,制止非法经营。

六、六、全省实行统一的特种行业治安管理检查证制度。公安人员对特种行业进行日常管理和检查工作,须持特种行业治安检查证和本人工作证,有关单位和人员应予积极配合。

七、七、特种行业中有违反治安管理有关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理。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交通厅、省公安厅等部门关于福建省开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4]132号 【发布日期】2004-06-15 【生效日期】2004-06-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交通厅、省公安厅等部门 关于福建省开展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闽政办[2004]132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省交通厅、公安厅等部门关于《福建省开展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四年六月十五日

福建省开展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

省交通厅 省公安厅 省经贸委 省财政厅

省物价局 省安监局 省质监局 省工商局

省政府纠风办 省政府法制办

(二○○四年六月十二日)

经国务院同意,决定在全国开展货运机动车辆(以下简称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根据交通部、公安部、发改委、质检总局、安全监管局、工商总局、国务院法制办(以下简称“七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在全国开展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交公路发〔2004〕219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制定全省开展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如下:

一、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要求,认真按照七部委“广泛宣传,统一行动;多方合作,依法严管;把住源头,经济调节;短期治标,长期治本”的工作思路,对车辆超限超载行为进行综合治理,坚决打击车辆超限超载、“大吨小标”和非法改装等违法行为,保护并鼓励合法道路运输行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治理工作的原则和目标

(一)治理工作的原则

一是路面专项集中治理与源头长效治理相结合;二是部门协作与区域联动相结合;三是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相结合;四是治理力度与社会可接受程度相结合;五是依法行政与服务群众相结合;六是宣传先行和稳步推进相结合。

(二)治理工作的目标

总体目标:建立健康、规范、公平、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维持良好的车辆生产、使用管理秩序和道路交通秩序,确保公路设施的完好和公路交通安全。

阶段性目标:一是用1年时间对车辆的超限超载、“大吨小标”、非法改装问题进行集中治理,力争使车辆超限超载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车辆核定吨位失实的现象得到纠正;二是通过3年左右时间的综合治理,力争使车辆超限超载运输的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大吨小标”和非法改装车辆基本杜绝,道路运输行为规范,运价合理,逐步建立起开放、公平、健康的道路运输市场。

三、组织领导与职责分工

(一)组织领导

治理超限超载运输工作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的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治理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正确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之间的关系。全省治理工作由省政府统一领导,省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指导和组织协调全省的治理工作。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要对本辖区内治理工作负全责,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落实好各项治理工作。全省上下要齐心协力,联手行动,确保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抓出成效。

(二)职责分工

1.宣传工作:交通、经贸、公安等部门要会同宣传部门,掌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开展车辆超限超载治理的宣传工作。

2.纠风督查工作:由各级政府纠风部门会同治理公路“三乱”工作机构,负责督查各地各有关部门履行超限超载治理工作职责的情况,防范和查处公路“三乱”行为。

3.路面执法工作:由交通、公安交警联合执法。在省政府批准的超限运输检测站和临时检测点,共同组织对超限超载车辆进行检测,依法对超限超载行为进行处理。

在当地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公安、交通部门对治理期间可能发生的聚众闹事、堵车、冲关、罢运、暴力抗法等突发性事件按处置预案进行处置。

4.清理整顿车辆“大吨小标”工作:由经贸部门会同公安、交通、质监等部门负责。

5.清理整顿非法改装车辆工作:由工商部门会同交通、经贸、公安、质监等部门负责。

6.调节车辆超限超载的利益关系工作:由物价、交通、财政等部门负责做好车辆通行费和养路费收费标准和征收方式的调整和完善工作。

7.道路运输市场的整顿工作:由交通、公安、经贸、工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做好道路运输市场的整顿工作。

8.重点物资运输和市场供应保障工作:交通部门要制订道路运输保障应急预案,组织好道路应急运力储备。省经贸委要会同交通、工商、物价等部门,加强对市场的监测跟踪,及时收集市场动态和突发性事件的信息,对市场供应和物价波动进行预警,一旦出现由于运输而引发的市场和重点物资供应的波动,及时组织应急运输工具,确保人民生活日常用品及电煤、粮油等重要物资的供应和市场平稳。

(三)建立治理工作责任制

各市、县(区)及各有关部门要逐级建立治理工作责任制。对因工作进展迟缓、失职、治理工作不得力,发生重大问题不认真纠正和处理,以及重大情况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地区、部门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各市、县(区)要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监督本地区及有关部门认真抓好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确保各项治理措施落实到位。

四、治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实施步骤

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情况复杂,需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协调行动,采取综合措施,实行标本兼治。

(一)广泛开展宣传活动

从2004年6月中旬起开展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宣传活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宣传工作贯穿于治理工作的始终,要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紧紧围绕车辆超限超载的危害、治理的意义与目的、治理标准与措施以及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等主要内容,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宣传工作,形成强大的声势和良好的氛围,使超限超载运输者自觉停止违法违规行为,使广大执法人员真正吃透政策,严格执行政策。

一是加大传播媒体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体,大张旗鼓地进行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工作系列宣传和报道。特别是针对驾驶员流动分散的特点,充分发挥广播电台的影响和作用,扩大治理工作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是强化公路沿线宣传。充分利用公路沿线桥梁、收费站、汽车站、公路护坡、墙体、宣传牌等有利条件,运用刷写宣传标语、悬挂宣传横幅、设置宣传点、散发宣传材料和出动宣传车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

三是强化源头宣传。主动走访本辖区内的大型运输企业和一些重要的煤、电等厂矿、生产企业,召开座谈会、咨询会,送法上门,宣传治理政策,有的放矢地帮助企业做好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

(二)全面清理整顿车辆“大吨小标”和非法改装行为

1.从2004年6月中旬起,按照国家发改委的部署,由省经贸委会同交通厅、公安厅和质监局在全省集中开展在用“大吨小标”车辆恢复标准吨位工作,并力争在11月底前完成。各级经贸、交通、公安交警和质监等部门要互相配合,分别在汽车生产、发牌和使用环节把好关,并为“大吨小标”车辆恢复标准吨位提供便利条件。在《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国家强制性标准正式实施以前,在用“大吨小标”车辆吨位恢复工作,暂按以下步骤和要求进行:

一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的“大吨小标”车辆恢复吨位的要求、具体车型和相关技术参数,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由省经贸委商省交通厅、公安厅研究提出我省“大吨小标”车辆恢复吨位的实施意见。

二是由“大吨小标”车辆的车主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所在地公安交警部门申请恢复标准吨位。

三是由公安交警部门按照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大吨小标”车型和相关的技术参数,更正车辆的核定载质量,免费换发车辆行驶证。如机动车档案中收存合格证的,还应当对合格证进行更正。

四是对“大吨小标”恢复标准吨位的车辆,各级交通部门对其以前应缴纳养路费等规费的吨位差额部分不再予以追缴。

五是在集中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工作期间,对在公路上行驶的未恢复的“大吨小标”车辆,公安交警人员要责令其限期恢复;在年检时发现未恢复的,强制更正核定载质量。

2.由省质监局牵头,对2004年4月1日发布的《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标准进行宣传。各有关部门应采取措施,认真贯彻落实,特别是各汽车生产厂家要严格按照上述国家强制性标准,规范车辆的生产行为,从源头上杜绝车辆“大吨小标”现象。

3.从2004年6月中旬起,由省工商局会同交通、经贸、公安、质监等部门对车辆非法改装企业进行整顿,对未经批准擅自从事汽车改装的企业,要按照无证经营的规定,依法坚决予以取缔;对虽经批准但不按国家规定或者超范围对车辆擅自进行改装的企业,要依法予以处罚直至吊销营业执照;公安交警部门要对擅自改装的车主依法予以处罚。

(三)对超限超载车辆进行集中治理

从2004年6月20日起,利用1年时间,由各级交通、公安交警部门按照“统一口径、统一标准、统一行动”的要求,对超限超载车辆进行集中治理。

1.加强协作与配合。各级交通、公安交警部门要按照“加强配合、各司其职”的原则,共同开展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在集中开展超限超载治理工作期间,交通路政和公安交警人员要进驻超限运输检测站,实行24小时全天候对超限超载车辆进行综合治理。在不具备设立固定超限运输检测站的路段,交通路政和公安交警人员可在同一场地对超限超载车辆进行综合治理。重点加强对国省道、城郊结合部以及高速公路出入口的路面控制,确保超限超载车辆不出省、不出市、不出县。对超限超载车辆治理,要依法设置固定或临时检查站点,选择、配备必要的称重设备、卸载机具和卸载场地,采取固定检查与流动巡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超限超载车辆进行检测和卸载。严禁以目测或凭经验对车辆超限超载进行判定。同时,各地要安排专项经费,以确保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严格执行统一的超限超载认定标准。在集中治理超限超载期间,所有车辆在装载时,既不能超过下列第(1)至(5)种情形规定的超限标准,又不能超过下列第(6)情形规定的超载标准。

(1)二轴车辆,其车货总重超过20吨的;

(2)三轴车辆,其车货总重超过30吨的(双联轴按照二个轴计算,三联轴按照三个轴计算,下同);

(3)四轴车辆,其车货总重超过40吨的;

(4)五轴车辆,其车货总重超过50吨的;

(5)六轴及六轴以上车辆,其车货总重超过55吨的;

(6)虽未超过上述五种标准,但车辆装载质量超过行驶证核定载质量的。

各级交通、公安交警部门在集中治理超限超载工作期间,要严格按照上述标准认定和纠正超限超载车辆。其中交通部门主要负责第(1)至(5)种情形,公安交警部门主要负责第(6)种情形。交通部门在实施卸载、处罚并纠正违法行为后,要在开具给当事人的法律文书上记载卸载车号、时间以及卸载前、后载质量,所载货物的名称及保全价值,当事人应签字确认。

3.坚持卸载,依法管理,避免重复处罚。各级交通、公安交警部门在治理超限超载工作中,必须坚持卸载与处罚相结合,对于车辆第1次超限超载且能主动卸载的,要以教育为主,不予罚款、不收取公路补偿费,但应在车主道路运输证的附页上进行超限超载违章登记,并将车辆所属运输企业的情况抄告当地公安交警部门。对于车辆超限超载超过2次(含2次)的,除实施卸载和登记外,交通部门还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的规定,对单车处以每次不超过1000元的罚款;公安交警部门还应当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扣留机动车至违法状态消除,对单车每次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对其中超载30%以上的,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还可同时对车辆所属运输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并将超限超载车辆所属运输企业等情况抄告当地交通部门,按照本方案有关整顿道路运输市场秩序的规定予以处理。

实施卸载一般由交通、公安交警部门的执法人员将车暂扣在附近停车场,告知车主或者司机自行卸载。需要提供协助卸载和保管货物的,相关的收费标准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核定。此外,各级交通部门还可根据卸载货物的种类为卸载货物提供不超过3天的免费保管时间,并将货物有关保管事项书面告知当事人。卸载货物超过保管期限经通知仍不运走的,按规定变卖,扣除相关费用后,通知当事人领取。逾期不领取的,按照有关规定上缴财政。

4.突出重点,统一行动。为确保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减少其对群众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影响,各级交通、公安交警部门在集中治理超限超载期间,一是要分阶段推进治理工作。在集中治理工作全面开展的第1个月,要以车货总重超过20吨的超限超载车辆为重点,各地针对车货总重不超过20吨的车辆暂不卸载、不处罚。从2004年7月20日起,对所有的超限超载车辆进行集中治理。二是要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车辆。对重量不超的不可解体物品和冰箱、彩电、汽车等规则尺寸物品的运输车辆,不予卸载;对蔬菜瓜果等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油汽等化学危险品专用运输车辆,原则上不实施卸载措施。对上述情况7月20日前实行现场告诫、登记,7月20日后,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进行处罚。对驾驶员实行记分,但可视情不予卸载,并将违章情况通报车籍所在地有关部门处理,加强管理,控制超限超载,对于超限超载登记超过3次的,由车籍所在地交通部门依法取消其经营性运输从业资格。

(四)采取经济手段,调节车辆超限超载的利益关系

力争在1-2年时间内,由省物价、交通和财政部门对车辆通行费和公路养路费的收费标准和征收方式的调整和完善,提出具体的政策措施,用经济杠杆调节车辆超限超载的利益关系。

一是研究提出完善和调整车辆通行费征收计量标准的指导意见,制定收费标准的计算方法和收费系数,对多轴大型车辆适当给予收费优惠。合理确定我省车辆通行费收费标准,适当降低多轴大型车辆收费标准,减少营运性车辆的运输成本。

二是研究修改公路养路费征收、管理、使用办法。对现行公路养路费征收标准和计量方式进行调整和完善,要在解决车辆“大吨小标”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按照车辆行驶证核定吨位收取公路养路费等交通规费,实现车辆出厂标定吨位、行驶证核定吨位、车辆缴费计量吨位的统一。

从2004年6月起,在国家公路养路费征收管理新政策未出台之前,各地要暂按车辆行驶证核定的吨位计量征收公路养路费等交通规费。“大吨小标”车辆恢复吨位后,按照恢复吨位后的行驶证核定吨位计量征收;对于车货总质量超过55吨的重型车辆,其公路养路费等交通规费的征收计量吨位暂按照本实施方案确定的车辆超限标准(即车货总质量)扣除车辆自重后的吨位来征费计量。已实行规费包交的车辆,各级交通部门要按要求退还多征部分费用,以确保交通规费征收标准与车辆超限超载认定标准的一致性。

(五)整顿道路运输市场秩序

从2004年6月中旬起用1-2年左右的时间,由交通、公安、工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对全省道路运输市场进行全面整顿。

一是交通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优化运输结构的措施,鼓励厢式货车、专用罐体货车的发展与更新,通过市场机制提高营运性运输车辆的市场准入条件,促进运输企业规模化发展,调整运力和车型结构。

二是物价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清理整顿本地区的道路运输收费,取消不符合规定的收费项目,降低偏高的收费标准,减轻运输经营者的负担。

三是对货运代理机构进行全面调查摸底,规范无车承运人的经营行为和收费标准;用现代物流理论,提升道路货运的组织化程度和技术,创新货运组织方式,促进道路货运企业发展现代物流,实现运输供需信息在货主与车主之间的直接、快速交流,减少运输收益在中间环节的流失,提高运输业主的效益。

四是交通运管、公安交警、军车监理等部门要联合组织力量,集中打击货运“黑车”、“假军车”,规范运输行为,促进公平竞争。引导运输业主守法、诚信、规范地从事道路货物运输,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两方面的调节作用,确保运输价格处于合理的水平。

五是交通部门要建立货运经营企业和营业性货运驾驶员信誉档案,实行违章超限超载运输行为的登记、抄告和公告制度。对于运输车辆超限超载登记,以及执法部门抄送来的车辆超限超载信息,要及时予以公告。同一车辆公告超过2次,或者同一运输企业公告超限超载营运货车超过该企业营运货车总数5%的,要依法降低该企业的资质等级,取消违法驾驶员的营业性运输从业资格。

(六)进度安排

全省开展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从现在开始,力争用1年时间完成,治理工作总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现在至2004年6月20日,为宣传和准备阶段。主要是集中进行宣传,同时按国家发改委的统一部署,启动“大吨小标”车辆恢复吨位工作和经济调节措施的制定,在此期间,交通部门要完成公路超限运输检测站点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从2004年6月20日至2005年2月28日,为集中治理阶段。从6月20日9时起,各级交通、公安交警部门对在公路上行驶的超限超载车辆同时开展集中治理。继续清理整顿车辆“大吨小标”和非法改装,启动经济调节措施,整顿道路运输市场。为确保治理工作协调、顺利开展,省超限超载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将定期组织工作组,赴各地进行明查暗访,及时了解和处理治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第三阶段从2005年3月1日至2005年5月31日,为总结和长效治理阶段。省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将对各地治理工作进行抽查验收,召开会议对全省治理情况进行总结。从第三阶段起,路面治理工作由集中治理转为日常治理,各地按规定持续开展工作,确保长效治理的成效。

五、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各地在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治理工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开展超限超载治理的根本目的是规范道路运输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道路运输环境,促进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不能因为治理而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二是要处理好部门之间的关系。超限超载治理涉及部门多,治理难度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共同做好各项工作措施的贯彻和落实。三是要处理好与车主、货主的关系。治理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法制意识和服务意识。通过治理,创造良好的运输环境,使运价趋向合理,运输成本降低,让车主和货主能够获得合理的运输经济效益。四是处理好执法与管理的关系。不能单纯以治代管或者罚款了事,凡是能够在源头治理的都必须在源头治理,做到超限超载等违章违规车辆不得上路。要规范收费行为,严禁在治理工作中违反规定乱收费、乱罚款,严禁发生公路“三乱”行为。要积极探索采取法律的和经济的手段,堵疏结合,防止一治就死、一放就乱。

(二)加强信息通报与沟通工作。各地在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期间,要实行值班制度和定期报告制度,各设区市超限超载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要指定一名联络员,加强上下之间、部门之间和各市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对治理期间群众反映的问题、运输价格变化情况、干线公路上的货车流量情况、煤粮油等国家重要物资的运输情况和价格波动情况等,要及时收集、分析、研究和解决,定期向省治理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对于重大问题,要立即报告省治理超限超载工作领导小组。各地还要向社会公开本地区超限超载治理机构的监督和咨询电话,接受群众和舆论的监督。

(三)建立应急机制,及时处理突发性事件。省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福建省开展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期间突发事件处置应急预案》(另行下发)。在超限超载集中治理期间,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做好充分准备,建立灵活的应急机制,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予以处置。在日常治理期间,各地各部门也要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和引导运输业主按照国家规定合理、规范地从事道路运输,特别是要组织骨干运输企业,合理调度运力,确保治理期间物资的正常运输。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依法打击借机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加强对有关收费行为的监督检查,维护市场价格秩序。各级公安部门要安排适当警力,随时做好联动准备工作,及时出击,严厉打击黑恶势力、集体冲关、暴力抗法等事件,维护公路交通、治安秩序,确保社会稳定。

(四)要严格依法管理,遵守纪律,切实做到严格、高效、公正、文明执法。公安交警要严格遵守警察工作纪律;公路路政人员要严格遵守路政人员工作纪律,要严格做到“五个不准”。即:没有执法资格的人员,不准上路执法;上路执法人员,不准不开收费票据和乱收费、乱罚款;车辆没有称重检测的,不准认定超限超载;车辆没有卸载消除违章行为的,不准放行;同一违章行为已被处理的,不得重复处罚。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等五部门关于福建省“十一五”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6]242号 【发布日期】2006-11-28 【生效日期】2006-11-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等五部门关于福建省“十一五”期间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

设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

(闽政办[2006]242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省公安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劳动保障厅、交通厅制定的《福建省“十一五”期间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发展实施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福建省“十一五”期间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发展实施意见

省公安厅 省发展改革委 省财政厅

省劳动保障厅 省交通厅(二○○六年十月)

为进一步推动我省“十一五”期间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公安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交通部《关于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发展的意见》(公通字〔2006〕59号)和《福建省“十一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闽政〔2006〕22号),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消防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和公安部等五部委《关于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发展的意见》及《福建省“十一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配套建设”的方针,立足省情,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全面发展,努力形成以公安消防队为主体,合同制等专职消防队为辅助、群众义务消防组织为基础的,覆盖全省城乡的消防力量体系。

二、工作目标

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加强保障,规范管理,严格督查,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在“十一五”期间形成“政府主导、专群结合、覆盖城乡、统筹发展”的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新格局。

(一)合同制消防队伍。合同制消防队是指聘用后在城市消防站执行任务的消防队伍。根据《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修订),综合考虑我省各地实际情况等因素,先按照各类消防站人员配备最低标准的65%进行编配,“十一五”期间全省需招聘合同制消防员2045人(具体见附表),干部由公安现役消防队派遣,队员按照企业用工招聘,与公安现役消防战士联合执勤,实行军事化管理。合同制消防员的招收、培训、管理、待遇、奖惩、社会保障等具体管理办法由省公安厅、省劳动保障厅联合制定。合同制消防队伍由各地政府出资组建,营房建设、车辆装备、内务管理和训练、执勤等参照公安现役消防队基本标准。2007年,全省合同制消防队伍空气呼吸器、战斗服、呼救器三项主要防护装备数量要达到国家普通消防站建设标准;2008年,个人防护装备全部配齐达标。

(二)乡镇专(兼)职消防队伍。至2008年,全省现有人口超过10万、年GDP超过5亿元的55个建制镇,以及13个全国重点镇建成政府专职消防队;到2009年,全省现有人口5万至10万、年GDP1亿元至5亿元的98个建制镇建成政府专职消防队。乡镇专职消防队要达到“五有”(有组织、有队址、有车辆、有执勤、有训练)要求,队员向社会招聘,每队6至10人,管理人员由乡镇政府派遣,业务受当地公安消防部门指导,实行24小时执勤,按照准军事化要求进行管理和训练。乡镇兼职消防队队员由保安、巡防等协警人员或乡镇政府干部职工组成,业务接受当地公安消防部门指导。至2010年,全省公安消防队和合同制消防队保护范围外的建制镇、集镇和乡镇工业区、开发区,根据实际需要,建成乡镇政府专(兼)职消防队。乡镇政府专(兼)职消防队可以单独建设,也可以采取政府、企业联建等方式建设。

(三)企事业专职消防队伍。2009年前,大型发电厂,民用机场,大型港口,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大型企业,储备可燃重要物资的大型仓库、基地,距离当地公安消防队较远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单位和除上述以外的火灾危险性大、距离当地公安消防队较远的其他大型企事业单位,应建立企事业专职消防队。企事业专职消防队队员由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担任,管理由单位负责,业务接受公安消防部门指导,主要负责本单位的消防保卫任务,接受公安消防队调派。

(四)群众志愿、义务消防队伍。志愿消防队队员由接受过消防培训和技能训练,掌握消防设施基本操作要领的志愿人员组成,平时相对分散或者轮流在社区、村镇的消防执勤点值班,接到报警后迅速投入灭火救援,不计报酬。义务消防队队员由热心消防工作的人员组成,配有消防车(泵)、水带、水枪和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在群众志愿、义务消防队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保安队伍及各级综治组织的作用。一方面,加大消防保安力量建设,进一步明确保安队伍消防职能,加强保安员的消防常识和灭火救援技能培训,力争2008年底前全省有条件的保安公司将消防工作纳入保安服务范围,承担消防服务的保安员100%系统地接受消防知识技能培训。另一方面,依托现有综治网络强化农村消防工作组织管理,将消防工作纳入乡镇综治办、村级综治协管员的工作范围,提出要求,明确职责,并以此为基础,力争2010年前在全省农村村委会建立群众义务消防队。

(五)消防文职雇员队伍。消防文职雇员是公安消防部队从社会上公开招聘的在市、县(区)公安消防机构辅助性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消防文职雇员队伍所需经费由公安消防机构负责解决。2007年底前,对全省各级公安消防机构招收的现有外聘人员进行清理、考核,录用后纳入消防文职雇员管理范畴。争取2008年,平均每个市、县(区)公安消防机构文职雇员达到3人。消防文职雇员的招聘和管理坚持“按需招聘、择优录取、用管结合、规范管理”的原则,由各设区市公安消防支队负责招聘,省消防总队统一组织培训,分级管理,分级使用。消防文职雇员的招收、岗位职责、岗前培训、权利义务、教育管理、考核奖惩及辞职解聘等具体管理办法由省公安厅制定。

三、工作要求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履行好《消防法》赋予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责,始终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广大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通过加大投入推动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通过规范管理提高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的战斗力。

(一)切实加大保障力度。各地要认真贯彻执行财政部、公安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消防部队消防业务费管理暂行办法》(财防〔2004〕300号)和《福建省“十一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的要求,各级财政应将消防业务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合同制消防队员,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员,消防文职雇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由用人所在单位和个人负责。各地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当给予义务、志愿消防队员一定的经济补贴。多种形式消防队队员在业务训练、火灾扑救、抢险救援中受伤、致残或者死亡的,组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解决医疗、抚恤等问题;组建单位无力承担的,由当地政府负责解决。符合革命烈士申报条件的,应当按规定申报。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的消防车(艇)纳入特种车(艇)管理范围,按特种车辆(艇)上牌,可以安装、使用警报器和警灯,具体办法由省公安厅会同省交通厅制定,报省人民政府备案。按照《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的规定,经省人民政府核定并批准执行灭火救援任务的消防车返途中免缴车辆通行费。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参加责任区以外的火灾扑救,所损耗的燃料、灭火剂和器材装备等,起火单位应当补偿,无能力补偿的,由火灾发生地政府给予适当补偿。

(二)严格规范队伍管理。要贯彻政治建队、从严治队和依法治队的原则,加强对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的教育、培训、管理和监督,促使多种形式消防队队员尤其是合同制消防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风范,做到雷厉风行、令行禁止。公安消防部队要按照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参照现役消防队管理模式,进一步健全合同制消防队伍执勤备战、业务训练、管理教育等各项规章制度;要明确消防文职雇员的岗位职责,加强教育和管理,切实发挥其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对乡镇专(兼)职、企事业专职、义务消防组织、保安消防组织等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的业务指导,使他们不仅能够担负灭火任务,而且能够承担消防宣传、防火巡查等任务。

(三)不断提高队伍战斗力。要把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成为一支灭火救援的战斗队、消防安全的检查队、消防知识的宣传队和为民服务的志愿队。公安消防部门要切实加大对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的业务指导,采取培训班、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加强执勤训练、灭火预案制定、熟悉、演练以及灭火救援技、战术等方面的培训,通过组织开展业务竞赛、评比表彰等活动,增强队伍的活力,提高队伍的战斗能力,更好地发挥这支队伍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积极指导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对单位、辖区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和消防宣传教育工作,督促单位落实消防安全措施,发现、消除火灾隐患,切实提高服务单位和社会的能力。

(四)狠抓工作目标落实。各级要根据国家五部委《意见》和本实施意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尽快制定当地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发展规划(2007-2010年),从政策上推动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的发展。要将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纳入当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创建“平安县(市、区)”的考评范畴,确保工作落实。对工作不落实,致使发生火灾后不能有效扑救,造成重特大火灾事故的,要依法追究行政责任、刑事责任。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公安厅省发改委关于福建省十一五消防工作专word格式文档
下载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公安厅省发改委关于福建省十一五消防工作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