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体改委等部门关于加快省级国有外贸企业改革
【发布单位】81302
【发布文号】闽政[1999]文98号 【发布日期】1999-06-10 【生效日期】1999-06-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体改委等部门
关于加快省级国有外贸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闽政〔1999〕文98号)
宁德地区行政公署,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
省政府同意省体改委、外经贸委、财政厅、国资局、地税局《关于加快省级外贸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现转发你们,请省直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具体贯彻意见,由省外经贸委牵头认真组织实施。
加快国有外贸企业改革是今年我省外经贸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各地市政府要参照本通知精神,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相应的措施,积极推进国有外贸企业改革,营造我省外经贸工作的新优势。
福建省人民政府
一九九九年六月十日
关于加快省级国有外贸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
(省体改委 省外经贸委 省财政厅 省国资局 省地税局
一九九九年五月二十日)
改革开放以来,省级国有外贸企业作为我省外经贸事业的重要力量,为促进我省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我国外经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省国有外贸企业长期积淀下来的体制性、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显露出来,原有的优势正在逐步弱化,难以适应新的形势、新的竞争和新的挑战。为了进一步促进我省国有外贸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营造我省外经贸发展的新优势,实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国有企业改革的三年目标任务,现就加快和深化省级国有外贸企业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加快省级国有外贸企业改革的总体要求。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各种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围绕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核心,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大经贸、大集团战略,推进企业结构调整,增强企业的开拓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建立起鼓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充满活力的企业运行机制,充分调动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为我省外经贸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二、推进集团化、实业化发展。鼓励有实力的省级国有外贸优势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收购控股、资产重组等方式组建跨地区、跨部门的企业集团,走贸工、贸技、贸农结合的道路,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对改制组建的省级外贸企业集团,净资产在2亿元以上规模的,经批准可列入省重点培育和扶持的企业集团,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享受五年内所得税全额返还集团母公司用于增加国家资本金优惠政策;在使用外贸出口扶持资金、发行企业债券、股票融资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对兼并劣势企业的,积极帮助争取列入国家兼并计划,享受相关的政策支持。列为省重点企业集团可按规定实行法人代表年薪制。
三、三、从实际出发,因企制宜选择改制形式。对规模较大、净资产较多、经营稳定以及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企业,鼓励整体改制为内部职工持股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对整体改制条件不成熟的企业,可采取部分改制形式,以现有业务部室或附属生产、加工、服务型单位为基础,通过资产优化组合并吸收内部职工投资,组建规范化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的子公司;对资产质量一般、历史包袱较重、市场前景不明的企业,可以采取委托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合作、联合兼并、转让出售等更加灵活的形式进行改制;对资不抵债、没有市场前景的企业,可以按规定规范破产;鼓励私营企业以资金、技术、商标参股形式参与国有外贸企业股份制改造。不管采取何种形式改制,改制企业制定改制方案时要同银行和财政认真落实各种债务的偿还责任,防止悬空银行贷款和财政周转金,不得借改制之名抽逃资产、逃废债务。
四、四、鼓励内部职工持股。职工入股坚持自愿原则。在保证国有控股的前提下,职工可以自然人身份直接出资入股,也可以职工持股会或委托工会出资入股。鼓励企业经营者、业务骨干持大股,持股比例可高于一般职工持股平均数的10倍。职工持股主要由个人以现金出资,同时企业将改制前历年积累的工资(包括奖金)基金,在留足工资储备金后,按照岗位、贡献、技能、工龄等不同情况,与个人现金出资挂钩量化给职工,作为职工购股资金;对工资基金不多或无工资基金的企业,经财政、国资部门批准,可将部分公益金作为专项资金借给职工购股,职工在以后5年内还本付息,按照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计算,量化的工资基金和借贷的公益金合计原则上不得超过个人认股总额的50%。为鼓励企业整体改制和经营者、业务骨干持大股,量化的工资基金和借贷公益金部分所占比例可以适当提高。有集体资产的企业可将其公共积累依法设定为职工集体股,这部分投资产权属职工集体所有,所得分红用于职工集体福利。办公楼、土地资产比重较大的企业,改制时这部分资产可以不折股,由改制企业有偿租赁使用,具体做法经财政、国资部门批准后执行。
五、五、妥善处理不良资产。企业在改制时,要按规定进行清产核资、产权界定和资产评估。对清理出来的各类不良资产,企业必须落实人员责任,依法积极处理,尽量减少损失。对于已经确实造成的损失,符合核销条件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冲销相关权益;暂时难于确定和难以核销的不良资产,经外经贸、财政、国资部门核准,由改制企业单独挂帐,今后按净收回数再转入相关权益。
六、六、加强对改制企业的核算管理。对于部分改制企业,在子公司未取得进出口经营权的情况下,子公司仍以母公司名义从事进出口业务并由母公司开具发票和统一结算,其进出口业务视同母公司业务进行管理,经批准可纳入母公司的财务核算体系,子公司进出口业务所得视为母公司经营所得,由母公司统一核算后交纳企业所得税,子公司不再交纳进出口业务所得税,进出口业务以及取得进出口经营权后,应按国家规定独立核算,单独纳税。母公司因承担对子公司的综合管理职能而收取或公摊的管理服务费,经批准可以在子公司税前扣除。
七、七、合理分配税后利润。改制企业税后利润分配,要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注重积累。当年的现金红利原则上掌握在25%以内,红利绝对值较大的企业,可通过扩股方式,分配股权;鼓励职工将分红所得留在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相关政策按照省政府有关文件执行。鉴于外贸企业资金普遍不足,国有股红利经财政、国资部门批准可暂留在改制企业有偿使用,资金占用费按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计算,增资扩股时转为国有股。
八、八、妥善安置离退休职工和下岗职工。改制前的离退休职工由改制企业接收并负责管理。改制前企业欠缴的社会保险费以及离退休人员养老、医疗保险费用,在营业外支出确有困难的,经财政、国资部门批准,可以一次性用企业公益金弥补,不足部分可在净资产中提足。对改制前未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费用,可按其工作年限视同缴费年限计算,允许从企业的净资产中一次性提足。其医疗保险按我省有关医疗保险社会统筹的政策执行。改制企业的富余人员,在安排好基本生活的前提下,运用社会各种途径组织再就业。
九、九、加强改制企业的内部制度建设。企业改制后,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切实转换企业内部的经营机制,建立和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严格按照《 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运作;实行部分改制的企业,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母子公司关系,明确各自的财产关系和职责、权限,在对外投资、对外担保、贷款结算、逾期应收款等方面要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和解决办法,加强经营风险的控制。
十、十、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积极推进省级国有外贸企业改革。除本文件规定外,凡是省政府出台的支持国有企业和工业企业、流通企业改革的各项政策,原则上也适用于国有外贸企业;凡原支持外贸企业的政策,包括资金、信贷、出口退税、配额许可证等,对改制后的企业应继续执行,尤其要保证企业扩大出口所需的资金。为减少改制成本,国有外贸企业在改制中发生的资产评估、出资验证、工商登记、地籍和房产变更登记等收费,按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等六部委《关于对企业实施改革改组改造过程中的有关收费实行减免的通知》(计价费〔1998〕1077号)和省政府《关于印发国有工业企业三年改革和摆脱困境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闽政〔1998〕14号)规定执行。十一、十一、切实加强省级国有外贸企业改革的组织领导。建立有关部门参加的省外贸企业改革协调会议制度,组织制定企业改革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意见,进行统一部署,加强分类指导和协调,全面推进企业改革。企业主要负责人要抓紧抓好企业改革工作,组织制定改革方案,报省外经贸委、体改委、财政厅、国资局、地税局等有关部门联合论证,并明确责任、落实任务,积极稳妥地做好各项具体工作。十二、十二、各地市体改、外经贸、财政、国资、地税部门要参照本文件精神,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办法和措施,加快推进外贸企业改革。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省经贸委、省改革开放办2001年企业改革与%AE
【发布单位】81302
【发布文号】闽政[2001]10号 【发布日期】2001-04-18 【生效日期】2001-04-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省经贸委、省改革开放办
2001年企业改革与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
(闽政〔2001〕10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省经贸委、省改革开放办《2001年企业改革与管理工作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00一年四月十八日
2001年企业改革与管理工作意见
(省经贸委、省改革开放办 二00一年二月十九日)
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第一年,全省企业改革与管理工作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六届十一、十二次全会精神,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面实施《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基本规范(试行)》(国办发〔2000)64号,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在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国有企业退出市场机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新进展。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一、全面贯彻实施《基本规范》,继续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一)加快和完善国有企业公司制改组。对照《基本规范》要求,对已改制的企业进行回顾检查,重点解决好出资人制度、法人治理结构、法人财产权和选人用人机制的规范和到位问题。对尚未改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根据实际,一企一策,制订切实可行的改制方案,通过吸引民间资本、外资、自然人和职工入股,形成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列入全国520户重点企业名单尚未改制的南平铝厂、福州人造板厂要完成改制。
(二)加快省、市两级国有资产投资运营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要完成新组建的轻纺、冶金、电子等十家国有资产控股(集团)公司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工作;继续推进省汽车集团、华兴信托、省属外贸企业、省交通控股公司等行业和企业的国有资产营运工作;推动福州、龙岩、宁德等设区城市加快建立由“政府--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企业”三个层次构成的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力争到2001年底全省国有资产总额的50%左右纳入国资营运体系。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我省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闽政〔2000〕11号)的要求,继续出台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保值增值考核与奖惩制度、国有资产产权代表委派制度等配套文件;规范和理顺授权经营公司和政府、下属企业之间的关系,完善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使其成为国有资本的真正投资主体。
(三)认真贯彻国务院颁布的《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制订我省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监督管理办法,实行同级政府或国资委对国有独资的集团、控股公司派出监事会、国有独资和控股公司对其全资和控股子公司派出财务总监的办法。
(四)进一步规范法人治理机构。根据《基本规范》的要求,认真落实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责权利,真正形成相互独立、相互促进、相互制衡的 公司法人治理机制。公司制企业必须建立董事会集体决策并可追溯个人决策责任的董事会 议事规则。原则上,董事长和总经理要分设。国有独资公司董事长和董事成员由出资人派出,经理班子由董事会聘任,增加独立董事的比例,聘请金融、财经、法律方面的专家担任董事和监事,形成“董事真懂事、监事真监督”的良性结构。要根据中央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修改完善1997年出台的《福建省国有独资和控股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工作暂行规定》,指导和帮助企业规范运作。
(五)继续深化企业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加大企业劳动关系调整力度,建立企业与职工之间以劳动合同为标志的新型劳动关系。在改制过程中,通过原企业与职工解除、终止劳动关系并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新企业与职工重新订立劳动合同的办法,从而转换历史形成的按所有制性质确定的国有企业职工身份。今年县以下的国有企业要基本完成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建立起国有企业按需用工、职工能进能出的机制,企业干部一律取消行政级别,除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成员按规定的程序由政府委派外,其他所有企业管理人员由投资主体按市场机制和《公司法》的规定进行任免;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切实抓好省政府确定的11家省重点企业经营者试行年薪制试点工作。开展职工持股、技术入股、劳动分红、期权期股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改革试点。
二、二、积极促进中小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一)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我省中小企业的基本状况。要对各地区、各行业、各种所有制成份的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中小企业统计监测体系。
(二)举办福建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和召开全省中小企业工作会议,探讨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问题,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制订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
(三)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国办发〔2000〕59号)和省政府《关于扶持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闽政〔1999〕5号)精神,加强对中小企业宏观管理和指导。准备成立福建省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中小企业改革和发展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争取出台《福建省中小企业发展条例》。
(四)积极争取设立中小企业创业发展资金;选择部分有条件的市、县进行设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贷款担保机构的试点,依托有条件的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同业公会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技术、法律、金融、人才等方面的服务。
(五)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通过实施“小伙伴计划”,扩大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分工协作、配套服务的领域,强化大中小企业之间的伙伴合作关系;通过“产、学、研联合工程”,加强中小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
三、三、进一步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退出市场机制
(一)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促进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重组的城市试点工作指导意见》(闽政〔2000〕文70号),抓好南平、漳州两个试点城市“双促进”方案的实施,继续安排省级结构调整资金2000万元,支持两市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推进企业重组,围绕“壮大一批、改组一批、转移一批和淘汰一批”战略,促进试点城市增资减债,调整布局,实现结构优化产业升级。
(二)实施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各地、各部门要遵循“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根据各地区、各行业国有资产的分布情况,对国有资本的结构、比重及分布作合理的调整,制订切实可行的存量资产重组计划,落实需要国有资本独资、控股和退出的企业名单。国有资本不需要控股的尽量不控股,能够全部退出的要争取全部退出。对需要国有经济加强控制力的领域及重点骨干企业,要通过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形成企业新的竞争优势。县级国有资本要加大退出竞争性领域力度。
(三)抓紧建立企业改制与破产准备金制度,多渠道筹集资金,作为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和关闭破产中,企业净资产不足或破产财产一时难以变现或变现不足以安置职工时,补助或垫付职工解除劳动关系补偿金。从而促进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困难企业加快退出,妥善分流安置职工,保持社会安定稳定。
(四)结合我省“十五”工业结构调整规划,重点抓好林纸结合、电冶结合、电化结合,积极探索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资产重组的办法。
四、四、抓好企业兼并破产和债转股工作
(一)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要加大关闭破产力度。在用足用好核销呆坏账政策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推动依法破产工作。继续做好结转项目的核呆工作;积极推荐一批符合破产条件的企业列入全国破产计划;重点抓好华龙机械厂、制糖企业和资源枯竭矿山等一批企业的关闭破产工作。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继续关闭、淘汰一批技术落后、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小化肥、小水泥、小造纸、小火电、小煤矿、小钢铁、小炼油等企业。
(二)继续落实企业债转股工作。争取2001年上半年完成7户债转股企业的改制挂牌,使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同时,根据国家债转股政策,继续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实施债转股,选择部分产品有市场但债务负担重的企业进行债务重组试点,减轻企业债务负担。
五、五、进一步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加快建设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社保体系
(一)继续全面实施由税务部门代征养老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的办法,有效扩大养老和失业保险征缴范围;做好企业医院的分离移交工作;企业不再设立再就业服务中心,职工下岗分流与失业保险接轨,建立面向市场的劳动力就业、失业机制。
(二)加快离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试点工作。要根据全省的统一部署,大力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厦门、南平及永安已开展试点的城市,要认真总结经验,扩大社会化管理的覆盖面。其他城市也要积极探索,福州、三明、龙岩等离退休职工较多的城市要积极启动这项工作,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要把离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工作作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使广大离退休职工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三)积极推进国有企业职工住户生活用水用电实行一户一表登记管理工作。将职工生活用水用电与生产用水用电分离开来,实行一户一表计价收费,收费标准按当地物价部门核定的居民用水用电收费标准执行。各企业要认真制订职工住宅区、后勤福利设施水电分离方案,各地自来水、电力供应部门要主动与国有大中型企业联系,搞好勘察、设计、管线铺设和安装调试等工作,加快企业水电分户管理的工作步伐。
六、六、进一步规范和强化企业基础管理
(一)加强投融资决策管理,严格控制对外投资。
1.企业必须注重经营战略的研究、制订和实施,努力提高战略决策水平。大型企业、企业集团的发展要突出核心能力的培育,突出主业的发展和整体优势的发挥;中小企业要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对重大投融资项目必须组织评估、论证,企业要聘请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或有关专家进行咨询或参与评估、论证。防止盲目投资或重复建设。
2.严格控制投资、担保、捐款、赞助等行为。企业原则上不准对非主营业务和非盈利性项目投资,确实需要的个别项目投资必须经过相关的国有资产投资公司审批;对非主营性的对外投资企业,必须限期进行清理,要采取改制、关停或出让等形式处理善后问题。未经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或国资管理部门批准不得以国有资产为其它企业、个人或组织提供担保,必须限期清理和处理现有的各种担保。企业的捐款、赞助等行为必须经过董事会批准,国有独资企业必须报经投资主体审批。
3.建立严格的重大经营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尽快出台《福建省企业国有资产流失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对企业进行投融资、担保、产权变动等重要经济活动进行约束和失误责任追究,提高企业经营者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董事会或其他组织形式在对外投融资及对外担保决策时要形成会议记录,出席会议的人员要在记录上签名确认。由于投融资决策或对外担保决策致使企业遭受严重损失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加强成本管理、物资(商品)采购管理。
1.认真开展目标成本管理。大中型企业要限期建立成本管理体系,有关企业要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把目标成本分解到产品开发和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并认真考核和监控,严格实行成本否决制度。
2.认真贯彻执行《 国有工业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暂行规定》(国家经贸委第9号令)和《福建省国有工业企业物资采购招标管理试行办法》(闽经贸企〔1999〕338号),结合企业实际,制订物资采购的具体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物资采购中成本和质量的有效监督机制。
(三)加强资金管理,严格会计制度。
1.实行母子公司体制的大型企业、企业集团,要通过法定程序加强对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投融资与对外担保等的有效监督和控制,有条件的大型企业要建立内部结算中心,并完善其功能。严格限制在银行开户的数量,杜绝资金账外循环和设置各种“小金库”。
2.建立全面预算控制制度,努力减少资金占用。搞好生产、经营各个环节资金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考核,严格限制无预算资金支出。基本建设、技改项目要实行投资预算管理,严格预算的编制和审核,项目实施的预算控制责任要落实到人。工业企业要切实加强物资储备和生产现场管理,努力减少储备资金和在制品、产成品资金的占用。
3.严格按合同组织生产和销售,要建立和完善购销审批程序和控制制度;要建立资金回笼责任制,加强货款回笼管理,实行营销人员的聘用和报酬与货款回收挂钩,加大考核奖惩的力度。
4.严格执行会计制度。任何人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对弄虚作假、谎报成绩或设立法定帐册以外任何账册的行为,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要积极采用现代管理手段,保证企业财务信息准确、快捷。
(四)选择若干大公司、大集团进行深化主辅分离,建立新型物流体系改革试点。对试点企业从运输、仓储环节人手,对其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重新整合,减少运输周转次数,压缩库存。运用电子信息工具,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同步运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与销售区域相对应的物流网络。
(五)总结推荐一批企业管理典型案例,运用案例管理模式宣传推广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促进企业管理科学化。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省发改委省经贸委关于加快水泥结构调整促(范文模版)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文[2005]358号 【发布日期】2005-08-07 【生效日期】2005-08-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省发改委省经贸委关于加快水泥结构调整促进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闽政文[2005]358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
省人民政府同意省发改委、省经贸委《关于加快水泥结构调整促进水泥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各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五年八月七日
关于加快水泥结构调整促进水泥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省发改委 省经贸委
(二○○五年七月)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若干意见(试行)》精神,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水泥行业盲目投资加快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和国家发改委《关于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项目清理有关意见的通知》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就进一步加快我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促进水泥工业健康发展,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加快我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省水泥工业发展迅速,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但结构性矛盾仍十分突出。至2004年底,全省有水泥企业291家,熟料产能2940万吨(水泥产能3528万吨)。其中立窑产能2297万吨,占78.1%;新型干法产能539万吨,仅占18.3%,远低于全国平均35%的水平。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水泥生产企业产量2245.34万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产量523.6万吨,仅占23.3%,低于全国平均32.5%的水平。目前我省水泥工业存在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产能过剩;立窑比例大,新型干法水泥比重低,技术落后,能耗物耗大,产品结构不合理;在建拟建项目多,石灰石矿山资源利用不尽合理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水泥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及我省周边地区水泥工业调整和发展步伐的加快,我省必须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努力提高水泥工业市场竞争力。
二、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严格执行国家水泥工业产业政策,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上大挤小;积极发展技术先进的新型干法水泥,加快淘汰工艺落后的水泥生产线,迅速提高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培育壮大骨干企业,不断提高水泥产业集中度,实现水泥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实现水泥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水泥需求的预测,2010年全省水泥需求量约3800万吨,水泥总产量约3500万吨,不足部分通过省外调入平衡。2010年前每年新增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300-400万吨,每年淘汰立窑等落后生产能力200-300万吨。通过发展和调整,到2010年全省新型干法水泥产量达2500万吨,占全省水泥总产量的70%左右,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同时积极扶持发展2-3家年产达500万吨以上规模的骨干水泥企业,提升我省水泥工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
2.规模和技术进步目标。新建扩建水泥项目必须是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新型干法水泥单机生产规模应在日产2500吨及以上熟料,鼓励在有资源、交通运输条件具备的地方建设日产4000吨及以上熟料生产线,原则上不再建设(包括改扩建)日产2000吨熟料以下的生产线。新建扩建项目的技术经济指标要达到吨水泥电耗小于100度,熟料热耗小于3094千焦/公斤,实物劳动生产率达到4000吨/人・年以上。2010年全省水泥散装率达到40%以上。
3.环境保护标准。新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和现有水泥生产企业污染物排放浓度,必须达到GB4915-2004《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
(三)基本原则
1.坚持资源保障和合理利用原则。今后,凡是新建日产2500吨熟料及以上规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必须有可靠的资源保障,石灰石和硅质原料矿山服务年限不低于20年。新建项目必须有自备矿山,并做好开采规划设计,防止采富弃贫、浪费资源。核准项目时矿山地质工作必须达到详查深度,允许在拟建项目厂址周围合理半径内多个矿山集中向同一项目供矿,但合计储量必须达到合理服务年限要求。
2.坚持技术进步和环境保护原则。新建项目必须体现科技进步,要把先进可靠的工艺和设备广泛应用于生产过程,避免一味追求节省投资和降低成本,搞低水平建设。环保主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对新建项目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制度,投产后要加强监测,避免超标排放。对环保不达标的现有水泥企业,要限期整治,整改后仍不达标的要坚决关停。
3.坚持上大挤小和扶优扶强原则。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联合兼并和鼓励发展日产4000吨及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培育发展水泥生产大型骨干企业。对列入拟培育扶持的水泥龙头骨干企业,在项目核准、资源保障、土地供应、信贷规模、上市融资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4.坚持合理布局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新建项目布局应综合考虑市场、资源、交通运输、城市规划等因素,做到布局合理、科学。风景名胜区、沿海中心城市的城市规划区,今后一律不得建设熟料生产线或水泥粉磨站。项目布局上要相对集中,优先考虑在石灰石资源丰富,交通运输条件好的地区建设,形成几个大型水泥熟料生产基地。对于石灰石资源丰富,近中期交通运输条件不具备的地区,要切实做好石灰石资源的保护工作,确保我省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布局和建设重点
(一)重点在石灰石资源丰富的龙岩、三明两市发展新型干法水泥。
在全省已探明石灰石储量中,龙岩市占40.95%,三明市占27.61%。其它设区市的部分矿区虽然储量大,但矿体埋藏深,矿区地质复杂,开采量受限制。“十一五”期间,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必须充分考虑石灰石资源制约的因素,重点在龙岩,三明两市布局建设一批骨干新型干法水泥项目。考虑市场、交通运输等因素,至2010年在全省新增新型干法水泥1850万吨产能中,大体布局为龙岩市950万吨,三明市700万吨,南平市100万吨,泉州市100万吨。
(二)在石灰石、煤炭资源集中的漳平市、新罗区、永定县、永安市、将乐县,建设五大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基地。
漳平、新罗、永定、永安、将乐等地石灰石资源丰富,也是我省重点产煤区,为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提供了优越条件。“十一五”期间,我省将相对集中建设漳平、新罗、永定、永安、将乐等五大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基地,至2010年每一基地含已建、在建项目在内的新型干法水泥年生产能力达到300-400万吨以上。
(三)在水泥消费大、增长快、混合材资源丰富的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宁德市等沿海地区,建设大型水泥粉磨站。
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市是我省水泥消费的集中区域,莆田、宁德市水泥消费呈迅速增长态势。沿海六市粉煤灰、矿渣等混合材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利,适合建设大型水泥粉磨站。今后使用铁路运输的新建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可采用大窑小磨配置,将部分甚至全部粉磨能力移至沿海非城市区。沿海非城市区建设的水泥粉磨站,单线生产能力应达到年粉磨水泥50万吨以上。
(四)将石灰石储量大或资源前景好,近期交通运输条件不理想的地区规划为中远期发展区。
龙岩市的武平县、三明市的明溪、宁化、清流县等地区,石灰石资源前景较好,但远离沿海水泥消费市场,目前交通运输较为不便。因此,将这些地区规划为我省水泥工业中远期发展区,“十一五”期间主要做好石灰石资源保护工作,加大地质勘探力度,提高石灰石资源储量级别,扩大石灰石资源探明储量,作为我省重要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发展后续生产基地。
四、主要政策措施
(一)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引导水泥工业健康发展。
依据国家水泥工业产业政策,结合我省实际,支持发展日产2500吨熟料及以上规模新型干法水泥项目,鼓励地方和企业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方式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严禁新建和扩建立窑(包括立窑扩径改造)及其他工艺落后水泥项目。省发改委、省经贸委建立水泥项目核准协调机制,根据《福建省水泥工业发展建设专项规划》要求,把握好新建和改扩建新型干法水泥的节奏和力度,保持供求总量基本平衡。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决定的精神,原由设区市和县、区计委(经贸委、外经委)批准建设的水泥和粉磨项目,除已开工建设且符合准入条件的项目外,须由省发改委或经贸委依市场、资源、技术、环保、交通运输,规划布局、投资方实力等因素重新予以核准。设区市和县、区一律不得再自行核准(审批)新建、改扩建水泥和粉磨项目。优先核准规划中的大型熟料基地内的拟建项目,对建设日产2500吨及以上规模新型干法水泥的项目,根据省经贸委、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关于福建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和信贷工作的通知》(闽经贸建材〔2004〕985号)规定,可以提供信贷支持。
(二)采取综合措施,多管齐下,加速淘汰立窑等落后水泥生产能力。
我省立窑水泥生产能力大,必须采取经济、法律,行政等综合措施,多管齐下,加快淘汰立窑等落后水泥生产能力。2010年前淘汰窑径3m以下立窑、立波尔窑和湿法窑,依法关停并转年产量低于20万吨的水泥企业。为此,一是全省重点建设项目和工程重点部位必须使用新型干法水泥,禁止使用立窑水泥。二是严格执行国家GB4915―2004《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未达标企业限期整改治理,整改后仍不达标的,环保部门可依法予以坚决关停,质监部门吊销生产许可证。三是立窑企业新建、改扩建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必须承诺淘汰企业现有立窑,立窑企业集中的地区新建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地方政府应制定淘汰立窑生产能力的计划,淘汰比例原则上不低于新建项目生产能力的30%。四是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对现有享受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水泥生产企业进行严格甄别,对不符合福利企业条件的,应立即取消其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对不符合支持发展方向的新建水泥福利企业不再享受福利企业税收政策。享受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的,财税等部门应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废渣利用比例的规定,限制优惠范围,对国家明令禁止和拆除的窑径2.2米以下的立窑生产线不得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五是银行部门根据国家发改委、人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产业〔2004〕746号)精神,停止向产业政策禁止及限制类水泥项目发放贷款。六是电力主管部门应会同物价主管部门制定水泥企业差别电价,进一步提高立窑企业用电价格,拉大与新型干法水泥企业的电价差额。七是工商管理和质监部门要加大依法查处力度,坚决取缔无生产许可证违法生产的水泥企业,禁止不符合质量标准的水泥在市场销售。八是鼓励立窑企业与大企业联合重组,由大企业对立窑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改造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或配套水泥粉磨站。
(三)提高产业集中度,合理利用资源,推行清洁生产,促进水泥工业向生态环保型发展。
我省水泥产业集中度低,以粗放经营为主,整体竞争力不强。因此,要鼓励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和新建扩建,做大做强我省水泥工业,争取到2010年形成2~3家年产超过500万吨大型水泥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要加大石灰石资源地质勘探力度,扩大探明资源储量,重视石灰石矿山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高开采利用率,严禁乱采滥挖,浪费资源。要改变水泥生产中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推广应用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新型干法水泥窑处理工业废弃物等先进的技术,加快发展散装水泥,推行清洁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辽宁省人民政府批转省交通厅等部门
辽宁省人民政府批转省交通厅等部门 关于全省高速公路建设征地动迁补偿实施
方案的通知(辽政发[2005]6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省政府同意省交通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林业厅《关于全省高速公路建设征地动迁补偿实施方案》,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00五年三月一日 关于全省高速公路建设征地动迁补偿实施方案
为落实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做好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征地动迁工作,为工程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全省高速公路建设征地动迁补偿实施方案。
一、征地动迁补偿实施原则
1.高速公路是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先导性产业,在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性规定基础上,对高速公路建设实行政策倾斜。
2.明确责任,强化管理。省交通厅全面负责高速公路建设工作,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征地工作的组织实施,沿线各市政府负责动迁工作的组织实施,林业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积极做好配合工作。省交通厅与省国土资源厅签订征地补偿投资协议,与工程沿线各市政府签订动迁补偿投资协议。
3.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建设项目用地(包括铁路、军事、林地等)的预审、报批、征地实施、占补平衡造地、施工期间服务、补充扩大征地、办理土地使用证以及涉及征地的协调服务工作。征地补偿费要严格执行实施本方案所定标准,并足额及时补偿到位,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
4.各市政府负责地上地下附着物的动迁、地方协调等项工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在动迁投资范围内可细化补偿标准,合理调剂使用资金。
5.凡由市、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收取的费用原则上减免。涉及国有资产的电力、电信、铁路、水利、管道及军用设施等构造物的动迁,按成本价给予适当补偿。
6.因工程需要扩大征地以及动迁增加的费用,在相应补偿投资协议的不可预见费中列支。增加的补偿项目由建设单位与国土资源部门和各市核定。
7.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和各市政府应依法征地、动迁,合理保护被征地和动迁群众的利益,承担因征地、动迁所涉及的法律、经济、群众上访等责任。要加强对高速公路建设重大意义的宣传工作,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发生阻碍工程施工现象。
8.严肃财经纪律,加强征地、动迁专项资金管理,加强廉政建设和监督。
二、征收土地补偿、税费标准及征地工作程序
(一)征收土地补偿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以及《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征地补偿标准。
1.征收耕地补偿标准
旱田平均每亩补偿1.3万元。
水田平均每亩补偿2万元。
菜田平均每亩补偿3万元。
2.征收基本农田补偿标准
旱田平均每亩补偿1.76万元。
水田平均每亩补偿2.64万元。
菜田平均每亩补偿4.4万元。
3.征收林地及其他农用地平均每亩补偿0.64万元。
4.征收工矿建设用地、村民住宅、道路等集体建设用地平均每亩补偿0.72万元。
5.征收空闲地、荒山、荒地、荒滩、荒沟和未利用地平均每亩补偿0.16万元。
(二)其他税费
1.耕地占用税,按每平方米2元计算。
2.商品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按每亩1万元计算。
3.征地管理费,按征地总费用的3%计算。由国土资源部门严格按有关规定使用。
4.耕地占补平衡造地费,平均每亩4000元,由辽宁省征地事务服务处具体组织实施,统筹调剂使用,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监督验收。
(三)征地工作程序
1.告知征地情况。在征地依法报批前,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应将拟征地的用途、位置、补偿标准、安置途径等,以书面形式告知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在告知后,凡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在拟征土地上抢栽、抢种、抢建的地上附着物和青苗,征地时一律不予补偿。
2.确认征地调查结果。国土资源部门会同交通、林业部门,对拟征土地的权属、地类、面积以及地上附着物权属、种类、数量等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应与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和地上附着物产权人、各市动迁办公室共同确认。
3.组织征地听证。在征地依法报批前,国土资源部门应告知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对拟征土地的补偿标准、安置途径有申请听证的权利。当事人申请听证的,应按照《国土资源听证规定》规定的程序和有关要求组织听证。
4.签订征地补偿协议。国土资源部门要按照本方案制定的补偿标准,与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签订征地补偿协议,并将协议作为征地报件必备件附征地卷一同上报。
5.公开征地批准事项。经依法批准征收的土地,除涉及国家保密规定等特殊情况外,省国土资源厅通过媒体向社会公示征地批准事项。县(市)国土资源部门应按照《征用土地公告办法》规定,在被征地所在村、组公告征地批准事项。
6.支付征地补偿安置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经市、县政府批准后应按法律规定的时限向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时支付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当地国土资源部门要协同农业、民政等有关部门对被征地集体组织内部征地补偿安置费用的分配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三、房屋地上物补偿标准
1.房屋补偿标准
楼房(二层以上)每平方米补偿650元。
捣(预)制砖砼结构房屋每平方米补偿550元。
砖瓦房每平方米补偿400元。
平(草)房每平方米补偿300元。
2.其他地上(下)附着物补偿标准
仓房每平方米补偿120元。
室外水泥地坪每平方米补偿25元。
沼气池每个补偿400元。
厕所每平方米补偿50—100元。
猪鸡舍每平方米补偿50—100元。
塑料大棚每平方米补偿25—30元。
菜窖每平方米补偿50—130元。
砖石墙每延长米补偿50元。
格栅(含工艺格栅栏)每延长米补偿150元。
大门楼每个补偿400元。
饮用水井(含压水设备)每眼补偿2000元。
农家排灌水井(含泵水设备)每眼补偿2000元。
排灌大井(含设备)每眼补偿1万元。
排水管(塑料管、铸铁)每延长米补偿10—30元。
电话移机补助费每户200元。
有线电视迁移补助费每户300元。
坟每座补偿300元。
3.异地安置补助费(包括宅地、配套设施、租房费等)每户6000元。
四、征占林木补偿标准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和《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的有关规定补偿。
1.林木补偿标准
⑴杨、柳、榆、槐树林木补偿费
1—3年平均每亩补偿1200元;
4—13年平均每亩补偿1800—3600元;
14—20年平均每亩补偿3000—1800元;
21年以上平均每亩补偿1200元。
⑵柞树林木补偿费
1—3年平均每亩补偿1200元;
4—20年平均每亩补偿1800—3000元;
21—50年平均每亩补偿4400—6000元;
51年以上平均每亩补偿2400元。
⑶红松林木补偿费
1—3年平均每亩补偿1200元;
4—20年平均每亩补偿2000—3100元;
21—40年平均每亩补偿4600—6200元;
41—70年平均每亩补偿16800元;
71年以上平均每亩补偿9600元。
⑷落叶松林木补偿费
1—3年平均每亩补偿1200元;
4—20年平均每亩补偿1800—3000元;
21—50年平均每亩补偿6000—2500元;
51年以上平均每亩补偿1100元。
2.村民房前屋后林木补偿标准
一般林木(杨柳榆槐等)
幼龄林(1—10年生)平均每株补偿5—20元;
中龄林(11—20年生)平均每株补偿22—50元;
成熟林(21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11元。
3.森林植被恢复费
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苗圃地每亩4000元;
未成林每亩2667元;
防护林、特种用途林每亩5336元、国家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每亩6667元;
疏林地、灌木林地每亩2000元;
宜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每亩1334元。
4.林业设计费按林地、林木和森林植被恢复费总和的3%收取。
五、果树补偿标准
1.苹果树
培育期(1-5年)平均每株补偿5-90元;
初果期(6-8年)平均每株补偿90-210元;
盛果期(9-25年)平均每株补偿210-1200元;
衰果期26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600元。
2.梨树
培育期(1-5年)平均每株补偿5-45元;
初果期(6-8年)平均每株补偿45-144元;
盛果期(9-25年)平均每株补偿144-1200元;
衰果期26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600元。
3.桃树
培育期(1-3年)平均每株补偿5-45元;
初果期(4-8年)平均每株补偿45-144元;
盛果期(9-20年)平均每株补偿144-360元;
衰果期21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180元。
4.葡萄树
培育期(1-2年)平均每株补偿5-10元;
初果期(3-5年)平均每株补偿10-90元;
盛果期(6-11年)平均每株补偿90-180元;
衰果期12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80元。
5.枣树
培育期(1-3年)平均每株补偿5-10元;
初果期(4-8年)平均每株补偿10-80元;
盛果期(9-30年)平均每株补偿80-650元;
衰果期31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320元。
6.板栗
培育期(1-4年)平均每株补偿5-10元;
初果期(5-7年)平均每株补偿10-180元;
盛果期(8-35年)平均每株补偿180-900元;
衰果期36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450元。
7.杂果树
培育期(1-3年)平均每株补偿5-10元;
初果期(4-10年)平均每株补偿10-30元;
盛果期(11-25年)平均每株补偿30-80元;
衰果期26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40元。
六、电力设施动迁补偿标准
1.低压线路改移(0.4KV)每公里补偿30000元;线路加高木杆平均每根1000元,砼杆平均每根1500元(含金具、线、占地、税金等费用)。
2.高压线路改移(10KV)每公里补偿47000元;线路加高砼单杆平均每根6000元,砼H杆平均每基8000元(含金具、线、占地、税金等费用)。
3.高压线路加高(66KV):砼单杆平均每根5500元,砼H杆平均每基8000元,砼A杆平均每基10000元,铁塔平均每基10万元(含金具、线、占地、税金等费用)。
4.高压线路加高(220KV以上):砼双杆平均每基2万元,铁塔平均每基20万元(含金具、线、占地、税金等费用)。
七、邮电通讯设施动迁补偿标准
1.电话线路
木杆平均每根(含话线横担瓷瓶等)1000-2000元;
砼杆平均每根(含话线横担瓷瓶等)1500-3000元。
2.架空光(电)缆
木杆平均每根500元;
砼杆平均每根1000元;
光(电)缆每米50-150元。
3.地下电缆
电缆、光缆每米100-200元。
八、农田灌溉水利设施动迁补偿标准
采取工程修复和补偿相结合的原则,按成本价适当补偿。
1.农村小型水库
水库水面(灌溉与养殖兼用)每亩补偿9000元;
水库水面(灌溉)每亩补偿6000元;
水库荒滩每亩补偿100元。
2.农田灌溉水利设施
小型闸门(砼结构)每个补偿5000-10000元;
排灌干渠堤坝每延长米补偿10元。
九、厂矿企事业单位动迁补偿标准
国有和集体所有制的厂矿企事业单位的动迁,考虑实际损失给予适当的补偿。办公用房参照民房动迁标准;厂房等生产设施按重置折旧计算,适当考虑停工搬迁损失费用。
十、施工运输道路补偿标准
凡工程施工指定的乡村运输道路,施工期间由施工单位负责维修养护,工程竣工后按补偿标准由各市组织修复。
乡村道路(沥青路面)视取料难易、路面宽度情况,每公里补偿10-15万元。
乡村道路(砂石路面)每公里补偿5万元。
乡村道路(土路面)每公里补偿2万元。
十一、乡村道路和田间作业道补偿标准
考虑农民群众生产和生活需要,确需修建的乡村道路连接线和田间作业道,按补偿标准由各市组织实施。
村道路连接线(砂石路面)每公里补偿6万元(含征地费用、简易构造物)。
乡村道路连接线、田间作业道每公里补偿4万元。
十二、征地及动迁不可预见费
按签订的征地和动迁补偿投资协议中所核定总费用的5%计算。不可预见费由建设单位负责使用,主要用于因工程设计变更引发的扩大征地和地上附着物动迁的补偿;工程设计时没有发现,征地动迁协议中没有列入的不可预见的地下构造物动迁补偿;因国家政策性调整及不可抗拒的地震灾害等不可预见项目的补偿。涉及征地的不可预见项目,由省交通厅和省国土资源厅共同核定。
十三、各市动迁办公室管理费
按省市签订的动迁补偿投资协议中所核定的总费用的3%计提。
各市动迁办公室为临时性机构,主要负责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拆迁地上、地下附着物和地方协调工作。市动迁办公室应严格按有关规定包干使用,不得超支。
十四、其他
自2005年起,凡新开工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均按照本实施方案执行,如与省其他有关规定不符,以本实施方案为准。
省交通厅
省国土资源厅
省林业厅
二00五年三月一日
发布部门:辽宁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5年03月01日 实施日期:2005年03月0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五章 建设用地
第四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但是,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除外。
前款所称依法申请使用的国有土地包括国家所有的土地和国家征收的原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第四十四条 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道路、管线工程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项目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由国务院批准。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为实施该规划而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按土地利用计划分批次由原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机关批准。在已批准的农用地转用范围内,具体建设项目用地可以由市、县人民政府批准。
本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四十五条 征收下列土地的,由国务院批准:
(一)基本农田;
(二)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三十五公顷的;
(三)其他土地超过七十公顷的。
征收前款规定以外的土地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
征收农用地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先行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其中,经国务院批准农用地转用的,同时办理征地审批手续,不再另行办理征地审批;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征地批准权限内批准农用地转用的,同时办理征地审批手续,不再另行办理征地审批,超过征地批准权限的,应当依照本条第一款的规定另行办理征地审批。
第四十六条 国家征收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后,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组织实施。
被征收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应当在公告规定期限内,持土地权属证书到当地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
第四十七条 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
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收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收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
征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规定。
被征收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征收城市郊区的菜地,用地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
依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但是,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
国务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提高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
第四十八条 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后,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公告,并听取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
第四十九条 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将征收土地的补偿费用的收支状况向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公布,接受监督。
禁止侵占、挪用被征收土地单位的征地补偿费用和其他有关费用。
第五十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从事开发经营,兴办企业。
第五十一条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收土地的补偿费标准和移民安置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第五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农牧厅等部门关于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
【发布单位】甘肃省
【发布文号】甘政办发〔2005〕33号 【发布日期】2005-03-25 【生效日期】2005-03-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甘肃省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农牧厅等部门关于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意见的通知
(甘政办发〔2005〕33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省农牧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关于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批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五年三月二十五日
关于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作用,推动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加快我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化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重要性的认识。
农业科技成果是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智慧结晶,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全省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针对我省农业生产中的难点、热点问题,积极开展试验研究与引进开发,形成了一批高产、优质、高抗的农业新品种和节本增效的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甘春”系列小麦、“陇薯”系列马铃薯、“华特”猪配套系、甘肃高山细毛羊等品种已成为我省农牧业生产的主导品种;模式化栽培、设施农业栽培、地膜覆盖栽培、旱作农业、暖棚养畜等综合配套技术已在全省大面积推广应用。这些农业科技成果对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但目前我省农业科技成果实用性不强,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不高,还不能完全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农业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依然存在,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不活、渠道不畅、手段单一,农业科研、教育、推广各环节缺乏有机的联系,科技转化能力薄弱,科技体系为农业生产全方位服务的能力不强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迫切需要。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焕发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生机与活力,强化农业科技部门科技创新与推广的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推广机制由单纯依靠政府推广机构向多方协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转变;着力推广应用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的农牧业新品种和节本增效的标准化综合配套生产技术,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和综合素质,推动我省农业与农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明确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扶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入户率,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总体目标。力争经过3―5年努力,使全省农业科技源头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储备一批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初步建立和完善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及推广服务体系,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化、转化形式的多样化;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优势农产品科技含量明显提升,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三、调动各方面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一)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源头创新和储备。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整合资源,增加科研投入,针对农业生产中全局性、关键性问题,组织力量开展科研攻关,为成果转化储备一批成熟、适用技术。各级农业、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科技攻关的具体项目和目标,面向全省公开招标,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提高科研水平。要加强现有单项科技成果的集成、组装和配套工作,建立成果数据库,根据不同需求,有计划地组织转化。
(二)鼓励成果研发单位及个人自主实施成果转化。要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人员采取成果转让、技术入股、合作研发、创办科技型企业、有偿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等多种方式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科技人员可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在其他单位兼职从事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活动。
农业科研、教育机构持有的农业科技成果在成果完成后一年未实施转化的,科技成果完成人在不变更职务科技成果权属的前提下,可以自行实施该项成果的转化,可按照不低于50%的比例享有转化后的收益。
农业科技、教育机构成果转让取得的收入,纳税人凭省级科技行政部门认定登记的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合同文本和有关部门出具的“甘肃省技术合同认定登记证明”,向省地税局税政一处申报备案后,免征营业税。农业科研单位、高等学校和各类职业院校通过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报经省地税局批准后,暂免征收所得税。
(三)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多元化参与机制。省级农业部门重点抓好跨区域主导品种和重大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市县两级农业部门结合本地实际,筛选、确定适合本地区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制定示范推广方案,面向科研、教学、推广、企业、协会、学会等部门和单位公开招聘技术承包单位和技术承包人,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逐步完善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载体的成果转化机制,鼓励企业和农业科研机构走向联合,通过合作研究、成果买断、成果转让、委托研究、股份合作等方式,形成“企业―科技―基地―农民”科技成果转化链,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挥龙头企业在成果转化中的生力军作用。
各级财政要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由科技部门会同财政、农业部门以项目形式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加强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要安排农牧业新品种后补助专项经费,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推广面积大、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的主要农牧业新品种育种者给予补助,鼓励广大农业科研人员积极开展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此项工作具体由农业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负责组织评审、实施。
(四)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重视对农业科技推广类成果的奖励。各级政府要对每年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科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以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投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长期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在业绩考核中,结合其推广业绩,适当提高考核结果等级;在技术职称(职务)评聘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其推广实绩和创造的社会经济效益,同等条件下应优先予以评聘,并适当放宽外语、论文、专著、科技奖励等方面的条件。
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成果拥有单位以技术成果入股有限责任公司或非公司制企业的,成果的作价金额可占公司或企业注册资本的35%,成果研制者可持有该技术股不低于30%的股份,并依据其所持股份分享收益;职务科技成果转让给他人的,应当将成果转让所得净收入的30%一次性奖励给成果研制者;成果拥有单位自行实施转化或与他人合作实施转化的,应当在项目投产后,连续5年从实施该科技成果的年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10%的资金奖励成果研制者,或者参照此比例,给予一次性奖励。在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中作出主要贡献的人员,所得奖励份额应不低于奖励总额的50%。
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纳入重点工作计划,把实施情况列入任期目标和岗位责任制的考评内容,实行“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考评、有奖惩”的目标管理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农牧、科技、扶贫、发展改革等部门各类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的优势,引导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三)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青年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农业远程教育培训、星火培训、星火学校等项目为重点,有效整合农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农民科技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接纳能力,增强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和传播科技的自觉性,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省农牧厅
省科技厅
省财政厅
二○○五年三月十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