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省发改委省经贸委关于加快水泥结构调整促(范文模版)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文[2005]358号 【发布日期】2005-08-07 【生效日期】2005-08-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省发改委省经贸委关于加快水泥结构调整促进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闽政文[2005]358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
省人民政府同意省发改委、省经贸委《关于加快水泥结构调整促进水泥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各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五年八月七日
关于加快水泥结构调整促进水泥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省发改委 省经贸委
(二○○五年七月)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若干意见(试行)》精神,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水泥行业盲目投资加快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和国家发改委《关于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项目清理有关意见的通知》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就进一步加快我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促进水泥工业健康发展,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加快我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省水泥工业发展迅速,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但结构性矛盾仍十分突出。至2004年底,全省有水泥企业291家,熟料产能2940万吨(水泥产能3528万吨)。其中立窑产能2297万吨,占78.1%;新型干法产能539万吨,仅占18.3%,远低于全国平均35%的水平。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水泥生产企业产量2245.34万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产量523.6万吨,仅占23.3%,低于全国平均32.5%的水平。目前我省水泥工业存在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产能过剩;立窑比例大,新型干法水泥比重低,技术落后,能耗物耗大,产品结构不合理;在建拟建项目多,石灰石矿山资源利用不尽合理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水泥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及我省周边地区水泥工业调整和发展步伐的加快,我省必须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努力提高水泥工业市场竞争力。
二、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严格执行国家水泥工业产业政策,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上大挤小;积极发展技术先进的新型干法水泥,加快淘汰工艺落后的水泥生产线,迅速提高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培育壮大骨干企业,不断提高水泥产业集中度,实现水泥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实现水泥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水泥需求的预测,2010年全省水泥需求量约3800万吨,水泥总产量约3500万吨,不足部分通过省外调入平衡。2010年前每年新增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300-400万吨,每年淘汰立窑等落后生产能力200-300万吨。通过发展和调整,到2010年全省新型干法水泥产量达2500万吨,占全省水泥总产量的70%左右,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同时积极扶持发展2-3家年产达500万吨以上规模的骨干水泥企业,提升我省水泥工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
2.规模和技术进步目标。新建扩建水泥项目必须是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新型干法水泥单机生产规模应在日产2500吨及以上熟料,鼓励在有资源、交通运输条件具备的地方建设日产4000吨及以上熟料生产线,原则上不再建设(包括改扩建)日产2000吨熟料以下的生产线。新建扩建项目的技术经济指标要达到吨水泥电耗小于100度,熟料热耗小于3094千焦/公斤,实物劳动生产率达到4000吨/人・年以上。2010年全省水泥散装率达到40%以上。
3.环境保护标准。新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和现有水泥生产企业污染物排放浓度,必须达到GB4915-2004《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
(三)基本原则
1.坚持资源保障和合理利用原则。今后,凡是新建日产2500吨熟料及以上规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必须有可靠的资源保障,石灰石和硅质原料矿山服务年限不低于20年。新建项目必须有自备矿山,并做好开采规划设计,防止采富弃贫、浪费资源。核准项目时矿山地质工作必须达到详查深度,允许在拟建项目厂址周围合理半径内多个矿山集中向同一项目供矿,但合计储量必须达到合理服务年限要求。
2.坚持技术进步和环境保护原则。新建项目必须体现科技进步,要把先进可靠的工艺和设备广泛应用于生产过程,避免一味追求节省投资和降低成本,搞低水平建设。环保主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对新建项目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制度,投产后要加强监测,避免超标排放。对环保不达标的现有水泥企业,要限期整治,整改后仍不达标的要坚决关停。
3.坚持上大挤小和扶优扶强原则。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联合兼并和鼓励发展日产4000吨及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培育发展水泥生产大型骨干企业。对列入拟培育扶持的水泥龙头骨干企业,在项目核准、资源保障、土地供应、信贷规模、上市融资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4.坚持合理布局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新建项目布局应综合考虑市场、资源、交通运输、城市规划等因素,做到布局合理、科学。风景名胜区、沿海中心城市的城市规划区,今后一律不得建设熟料生产线或水泥粉磨站。项目布局上要相对集中,优先考虑在石灰石资源丰富,交通运输条件好的地区建设,形成几个大型水泥熟料生产基地。对于石灰石资源丰富,近中期交通运输条件不具备的地区,要切实做好石灰石资源的保护工作,确保我省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布局和建设重点
(一)重点在石灰石资源丰富的龙岩、三明两市发展新型干法水泥。
在全省已探明石灰石储量中,龙岩市占40.95%,三明市占27.61%。其它设区市的部分矿区虽然储量大,但矿体埋藏深,矿区地质复杂,开采量受限制。“十一五”期间,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必须充分考虑石灰石资源制约的因素,重点在龙岩,三明两市布局建设一批骨干新型干法水泥项目。考虑市场、交通运输等因素,至2010年在全省新增新型干法水泥1850万吨产能中,大体布局为龙岩市950万吨,三明市700万吨,南平市100万吨,泉州市100万吨。
(二)在石灰石、煤炭资源集中的漳平市、新罗区、永定县、永安市、将乐县,建设五大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基地。
漳平、新罗、永定、永安、将乐等地石灰石资源丰富,也是我省重点产煤区,为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提供了优越条件。“十一五”期间,我省将相对集中建设漳平、新罗、永定、永安、将乐等五大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基地,至2010年每一基地含已建、在建项目在内的新型干法水泥年生产能力达到300-400万吨以上。
(三)在水泥消费大、增长快、混合材资源丰富的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宁德市等沿海地区,建设大型水泥粉磨站。
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市是我省水泥消费的集中区域,莆田、宁德市水泥消费呈迅速增长态势。沿海六市粉煤灰、矿渣等混合材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利,适合建设大型水泥粉磨站。今后使用铁路运输的新建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可采用大窑小磨配置,将部分甚至全部粉磨能力移至沿海非城市区。沿海非城市区建设的水泥粉磨站,单线生产能力应达到年粉磨水泥50万吨以上。
(四)将石灰石储量大或资源前景好,近期交通运输条件不理想的地区规划为中远期发展区。
龙岩市的武平县、三明市的明溪、宁化、清流县等地区,石灰石资源前景较好,但远离沿海水泥消费市场,目前交通运输较为不便。因此,将这些地区规划为我省水泥工业中远期发展区,“十一五”期间主要做好石灰石资源保护工作,加大地质勘探力度,提高石灰石资源储量级别,扩大石灰石资源探明储量,作为我省重要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发展后续生产基地。
四、主要政策措施
(一)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引导水泥工业健康发展。
依据国家水泥工业产业政策,结合我省实际,支持发展日产2500吨熟料及以上规模新型干法水泥项目,鼓励地方和企业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方式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严禁新建和扩建立窑(包括立窑扩径改造)及其他工艺落后水泥项目。省发改委、省经贸委建立水泥项目核准协调机制,根据《福建省水泥工业发展建设专项规划》要求,把握好新建和改扩建新型干法水泥的节奏和力度,保持供求总量基本平衡。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决定的精神,原由设区市和县、区计委(经贸委、外经委)批准建设的水泥和粉磨项目,除已开工建设且符合准入条件的项目外,须由省发改委或经贸委依市场、资源、技术、环保、交通运输,规划布局、投资方实力等因素重新予以核准。设区市和县、区一律不得再自行核准(审批)新建、改扩建水泥和粉磨项目。优先核准规划中的大型熟料基地内的拟建项目,对建设日产2500吨及以上规模新型干法水泥的项目,根据省经贸委、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关于福建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和信贷工作的通知》(闽经贸建材〔2004〕985号)规定,可以提供信贷支持。
(二)采取综合措施,多管齐下,加速淘汰立窑等落后水泥生产能力。
我省立窑水泥生产能力大,必须采取经济、法律,行政等综合措施,多管齐下,加快淘汰立窑等落后水泥生产能力。2010年前淘汰窑径3m以下立窑、立波尔窑和湿法窑,依法关停并转年产量低于20万吨的水泥企业。为此,一是全省重点建设项目和工程重点部位必须使用新型干法水泥,禁止使用立窑水泥。二是严格执行国家GB4915―2004《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未达标企业限期整改治理,整改后仍不达标的,环保部门可依法予以坚决关停,质监部门吊销生产许可证。三是立窑企业新建、改扩建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必须承诺淘汰企业现有立窑,立窑企业集中的地区新建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地方政府应制定淘汰立窑生产能力的计划,淘汰比例原则上不低于新建项目生产能力的30%。四是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对现有享受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水泥生产企业进行严格甄别,对不符合福利企业条件的,应立即取消其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对不符合支持发展方向的新建水泥福利企业不再享受福利企业税收政策。享受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的,财税等部门应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废渣利用比例的规定,限制优惠范围,对国家明令禁止和拆除的窑径2.2米以下的立窑生产线不得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五是银行部门根据国家发改委、人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产业〔2004〕746号)精神,停止向产业政策禁止及限制类水泥项目发放贷款。六是电力主管部门应会同物价主管部门制定水泥企业差别电价,进一步提高立窑企业用电价格,拉大与新型干法水泥企业的电价差额。七是工商管理和质监部门要加大依法查处力度,坚决取缔无生产许可证违法生产的水泥企业,禁止不符合质量标准的水泥在市场销售。八是鼓励立窑企业与大企业联合重组,由大企业对立窑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改造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或配套水泥粉磨站。
(三)提高产业集中度,合理利用资源,推行清洁生产,促进水泥工业向生态环保型发展。
我省水泥产业集中度低,以粗放经营为主,整体竞争力不强。因此,要鼓励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和新建扩建,做大做强我省水泥工业,争取到2010年形成2~3家年产超过500万吨大型水泥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要加大石灰石资源地质勘探力度,扩大探明资源储量,重视石灰石矿山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高开采利用率,严禁乱采滥挖,浪费资源。要改变水泥生产中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推广应用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新型干法水泥窑处理工业废弃物等先进的技术,加快发展散装水泥,推行清洁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公安厅省发改委关于福建省十一五消防工作专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2006]22号 【发布日期】2006-08-08 【生效日期】2006-08-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公安厅省发改委关于福建省十一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的通知
(闽政[2006]22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省公安厅、省发展改革委制定的《福建省“十一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八月八日
福建省“十一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
省公安厅 省发展改革委(二○○六年八月)
前 言
消防安全关系国计民生,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编制和实施《福建省“十一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对于推动全省消防事业发展,提升全社会防控火灾能力,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平安福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立足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福建省消防条例》和《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依据,主要阐述了“十一五”期间消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明确了消防工作的重点任务和相关保障措施。
第一章 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我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消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建立健全消防工作责任机制,持续深入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大力提升社会整体防控火灾能力,不断提高全民消防安全素质,消防工作得到了较大发展。五年来,全省火灾形势保持总体平稳,为保障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消防工作责任体系初步建立。省委将消防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考评范畴,纳入“平安福建”建设考核体系。省人大常委会及时修订了《福建省消防条例》,并先后两次组织对全省贯彻实施《消防法》和《福建省消防条例》的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和视察活动。省政府先后出台了《福建省“十五”期间消防工作发展指导意见》和《福建省关于落实政府及其部门消防安全责任制的若干规定》等规范性文件,规范了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消防工作责任。各地、各部门也加强了消防工作制度建设,建立了火灾隐患举报、挂牌督办等长效管理措施,明确了各部门的消防安全职责和工作任务,促进了消防安全责任制的落实。
社会防范火灾能力稳步提高。按照《福建省“十五”期间消防工作发展指导意见》,全省不断加大城镇消防规划和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力度,提高了我省城市抗御火灾的整体能力。“十五”期间,全省共投入资金2.76亿元,新建消防站31个、消防培训中心2个,新建、扩建指挥中心3个,总建筑面积达19.94万平方米。全省共添置消防车216辆,增加市政消火栓5098个,3个设区市、6个县级市和24个县城完成了消防规划编制并颁布实施。
社会消防安全环境逐步好转。全省各地持续开展了公众聚集场所、违法投入使用建筑、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场所、“三合一”厂房和火灾隐患排查整治等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十五”期间共组成各类检查组1.1万多个,检查单位近18万家,督促社会各单位投入整改资金近6亿元,整改火灾隐患18.6万余处,消除各级政府挂牌督办重大火灾隐患117家,依法取缔消防违法场所1335家,责令停产停业1139家。通过持续深入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治理,有效提高了全社会对公共消防安全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热情,并逐步形成了政府挂牌督办、部门联合执法、行政责任监察、媒体公布曝光、火灾隐患举报奖励等火灾隐患整治长效机制。
消防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增强。全省各地大力推进消防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工作,消防宣传教育逐步纳入国民教育计划,消防常识逐步进入学校有关教育课程,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知识列入了普法、培训、科普工作的内容,消防宣传教育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十五”期间,全省各地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上创立了15个固定的宣传阵地;举办各类消防培训班3800多期,近23万人次接受了消防专门培训;全省89个消防站实现定期对外开放,500余万人次的群众在消防站对外开放中接受了消防教育。
公安消防部队战斗力显著提高。全省公安消防部队紧紧围绕“练为战”的指导思想,开展并持续深化部队执勤岗位练兵活动,促进了部队指挥、灭火、救援、防护能力和技战术水平的全面提高。五年来,全省公安消防部队共接警出动55130起,出动警力57.1万余人(次),车辆9.3万多台(次),抢救群众9632人,保护财产42亿元,成功扑救和处置了多起影响面大的“急、难、险、重”的灭火抢险救援任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十五”期间我省的消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仍不相适应,从目前情况看,今后一段时期火灾总量仍将呈上升趋势,火灾形势依然严峻,消防工作任务仍然艰巨。一是社会消防安全责任制不够落实,一些单位自我负责意识不强。二是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全省应建消防站255个,欠账52.1%;应建公共消火栓23811个,欠账30.1%。执勤消防车辆、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和特种消防器材还不能满足灭火救援工作的实际需要。三是火灾隐患整治难度大,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机制尚未得到有效落实。四是消防宣传教育普及不够,公众自防自救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五是现役消防警力不足,消防力量增长缓慢,难以适应日益繁重的消防安全保卫和社会抢险救援任务。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全省消防工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入贯彻《消防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和《福建省消防条例》,全面落实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努力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群众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格局,着力整治各种火灾隐患,全面加强城乡消防工作,加快城市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切实提升全社会防控火灾的意识和能力,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加快创建“平安福建”提供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二、基本原则
坚持协调发展,有效统筹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城乡统筹,大力加强农村消防工作;坚持依法治理,严格落实消防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消防工作责任制;坚持预防为主,不断改善城乡防火安全条件;坚持科技先行,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升防火、灭火和救援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公民消防安全素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工作目标
通过五年努力,全省消防法制体系基本健全,消防安全责任制有效落实,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装备建设基本达标,福建特色消防力量体系基本形成,消防队伍灭火和抢险救援能力不断加强,社会消防安全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消防安全素质全面提高,消防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消防安全形势进一步好转,重特大火灾特别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具体指标是:
――全省完成总体规划的城镇,消防规划的编制与审批率达100%。
――全省城市(包括县城)公共消防设施建设配备达标率100%。
――投入使用建筑的消防设施完好率达90%以上。
――新建各类消防站104个。全省各设区的市都建立面向社会的消防教育培训基地。
――个人防护装备和特勤装备器材配备达标率100%;全省普通消防站都组建抢险救援班;建立3个灭火救援应急物资储备库。
――逐步发展多种形式专(兼)职消防队员,100%的乡镇配备或聘用专(兼)职防火员。
――城市居民消防知识普及率达到80%以上。
――特殊岗位人员持消防培训合格证书上岗率达到90%以上。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完善消防基础设施
(一)加快城镇消防规划的编制、调整和实施。无城镇总体规划的建制镇要根据现状制定近期消防工作建设目标。在修订城镇总体规划时,要及时对消防专项规划进行调整;在报批城镇总体规划时,缺少消防专项规划或消防专项规划不合理的,上级政府不应审批。在城镇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城镇总体发展规划和消防专项规划的要求,确保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车通道、消防通信、消防装备等的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2006年,全部完成县级市(县城)的消防规划编制及审批,省级重点镇(中心镇)应全部完成消防规划编制及审批工作。一般建制镇的消防规划在2007年编制完成40%,审批完成20%;2008年编制完成100%,审批完成50%;2009年,全省完成总体规划的城镇全部完成消防规划审批。各级人大、政府应监督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在各个层次的建设过程中认真落实已审批的消防规划,解决好消防站、市政消火栓、消防通道、消防保障等方面的问题。
(二)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装备建设。加快老城区消防供水、消防通道改造和建设步伐,新建城市(市区)和开发区、工业区的公共消防设施建设要与城镇的建设同步发展、一步到位。全省市政消火栓建设在2006年和2007年城市的欠账分别减少60%、80%,省级重点镇(中心镇)的欠账分别减少50%、70%;2008年上述两类配备率均达100%。2010年前,全省要新建各类消防站104个,福州、厦门市完成水上消防站建设,各县级普通消防站应组建抢险救援班。2010年,全省城市(包括县城)公共消防设施建设配备达标率100%。
全省各级应完成“十五”期间尚未配齐的消防车配置任务,淘汰更新超服役年限或不能担负执勤任务的消防车,新建消防站应按标准一次性配齐消防车辆和器材装备。尚未配备火场勘查车的设区市全部配齐。2008年前福州、厦门、三明分别建立1个灭火救援应急物资储备库,2009年前全省消防车辆配备基本达标,并实现梯次更新和结构优化。2006年基本配齐消防人员基本防护装备;特勤中队的特勤装备按标准配备齐全,普通中队的特勤装备配备率达到50%以上;2007年特种防护装备配备率达到50%,普通中队特勤装备器材配备率达到80%;2008年个人防护装备和特勤装备全部配齐达标。
加大消防通信建设力度。在全省消防部队建立高效完备的信息化基础设施、高度集成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和鲜活综合的情报数据库,形成全省统一的消防数字化指挥作战平台。
(三)加强消防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建立并完善部队驻训体系,省和各设区市要重点建设一个能够满足社会宣传教育培训需要的消防教育培训基地,有条件的设区市要建设一个灭火救援实战训练基地。力争2008年全省各设区市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多样、实用有效的消防教育培训基地,至2010年全省消防队伍实现由营区向基地、由单一向合成训练的转变。
二、加大火灾防控力度
(一)深入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各级政府应适时组织开展以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场所、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建筑、地下工程和“三合一”企业、出租房屋以及建筑消防设施、城市消防通道、开发区、工业园区新建建筑等为重点的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对存在的重大火灾隐患,要组织专家论证,提出解决方案,督促限期整改;对一时难以整改又不能保障安全的要依法责令停产停业。通过3至5年的努力,全面改善上述场所和单位的消防管理状况,消除火灾隐患,有效预防和遏制重特大火灾特别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
(二)加强农村消防工作。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将农村消防工作纳入农村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农村消防组织,督促相关部门加强村镇消防规划和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将消防安全布局、消防水源、消防通道、消防设施与村镇饮水、水利、通讯、农电、道路建设与改造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实施,加快改造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的易燃建筑密集区、棚户区,努力从根本上改善农村消防安全条件。大力推动农村消防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农村抗御火灾的能力。广泛深入开展农村消防宣传教育,有效增强农民群众自防自救能力。积极开展创建“无火灾乡镇”和“消防安全示范村”活动,落实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检查工作职责,督促建立健全农村消防管理组织和制度。2010年,人口2万以上的乡镇应全部配备或聘用专职防火员,其余乡镇应配备或聘用兼职防火员。
(三)加强社区消防工作。将消防工作纳入“平安福建”建设内容,开展创建“消防安全模范社区”活动,推动各地建立健全社区消防组织网络、工作责任和经费保障等制度。充分依托社区基层组织,加强指导,完善社区消防工作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长效工作机制,保障社区消防安全。
(四)加强建筑工程消防质量监督管理。明确建设、设计、施工、工程监理单位对建筑工程消防质量的责任和义务。改革建设工程消防行政审批方式,实行技术审查与消防行政审批相分离的制度,严把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审核、施工检查和竣工验收关。加强对建筑消防设施检测、维护保养等单位的监督管理。2010年,投入使用建筑的消防设施完好率达90%以上。积极探索建立性能化建筑防火规范体系,开展城市火灾风险评估,推动城市建筑消防设施及火灾远程监控系统建设,提高城市抗御火灾整体能力。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消防产品,消防产品生产企业要实行不合格消防产品主动召回制度,维护公共安全。
三、推进消防科技应用
(一)加快消防科技体系建设。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精神,综合利用社会现有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对公共消防安全与各类突发事件快速响应和应急处置的技术支持,以信息、智能化技术应用为先导,发展多功能、一体化应急保障技术,形成科学预测、有效防控与高效应急的城市公共消防安全技术体系,为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和灭火作战提供技术保障。
(二)加大消防科技应用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消防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公安消防部队和生产企业在消防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促进消防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消防科技水平。2007年,各级公安消防机构消防监督技术装备全部达到《消防监督技术装备配备》(GA502―2004)标准。
(三)加快消防电子政务系统和消防综合信息网建设。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在消防行政管理方面的优势,通过“数字福建”等平台实行政务公开,提高消防监督管理信息的搜集、处理、传输和共享能力。2006年在全省各级公安消防机构全面应用消防监督业务信息系统,加强基础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和研判,加强重点单位、重大火灾隐患、公共消防设施、火灾事故、消防行政刑事执法等电子档案建设,建立省、市、县三级消防监督数据库,运用科技手段规范和优化消防监督执法程序。
四、加强消防宣传教育
(一)大力开展消防宣传。各级政府每年要制订并组织实施消防宣传教育计划,落实消防法律法规和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开展好每年的主题消防宣传和“11・9”消防日活动,发动和组织干部群众到消防教育馆、公安消防站学习咨询消防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消防工作新闻发布会制度,定期通报消防工作形势和火灾情况,公布消防违法违章行为及典型火灾案例。
(二)全方位普及消防知识。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在城区、居民生活区和公众聚集场所内宣传消防法律法规的同时,组织学习消防科技和防火灭火常识。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要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教育内容,组织师生在公安消防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消防逃生自救等方面的演练。各级科技、司法行政、劳动保障等部门和单位要将学习宣传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知识列入科普、“五五”普法、就业教育工作内容。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单位要在乡村、社区、办公区等场所设立消防宣传教育专栏和消防安全标识。各级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单位要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上定期刊播消防公益广告,义务宣传消防知识。2008年,城市居民的消防知识普及率达到80%以上。
(三)改革和加强消防安全培训。各级政府要加强对领导干部消防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培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将消防安全知识和技能纳入劳动用工培训,并逐步建立和规范由中介机构培训、消防监督部门依法组织考试发证的培训制度,充实消防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队伍。有关行业、单位要大力加强对消防管理人员和消防设计、施工、检查维护、操作人员,以及电工、电气焊等特种作业人员、易燃易爆岗位作业人员、人员密集的营业性场所工作人员和导游、保安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严格执行消防安全培训合格上岗制度,2010年,特殊岗位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90%以上。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责成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开展消防安全培训。
五、提升灭火救援能力
各级政府要强化灭火救援工作的组织协调,制定爆炸、毒气等恐怖暴力和其他突发性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加强公安消防机构与公安机关其他警种以及军队、武警、民航、铁路、医疗、卫生、供电、供水、供气等相关部门、单位的协调配合,形成“政府领导、部门参与、统一指挥、协调配合”的公共突发事故抢险救援体系和联动机制。公安消防部队要严格落实执勤战备制度,规范灭火救援程序,创新训练方法手段,提高练兵科技含量,积极开展预防爆炸、毒气等恐怖暴力事件和其他突发性灾害事故处置技战术措施的研究和实战训练,切实提升灭火救援能力。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发展以地方政府消防力量为主的多种形式消防队伍,优先发展合同制消防力量,公安消防部队要加强对专(兼)职消防队伍的业务指导,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其扑救初期火灾的作用。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健全消防安全责任体系
(一)各级政府要将消防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政府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考核和领导干部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纳入综治领导责任制和“平安福建”考评范畴。建立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发展改革、经贸、教育、公安、监察、民政、财政、劳动保障、建设、交通、农业、外经贸、文化、卫生、广电、工商、质监、旅游、安监、文物、消防等部门领导参加的消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消防工作督查、考评、奖惩机制,实施行政责任监察,落实社会消防安全责任制。组织编制、修订和实施消防规划,将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建设等内容的消防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统一实施,并负责组织有关主管部门落实,完善消防设施建设,提高全社会抗御火灾事故的能力。将消防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及时协调解决灭火抢险救援、消防队伍发展、消防经费投入、消防宣传教育、重大火灾隐患整改及火灾事故查处等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二)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形成政府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社会消防工作机制。各级公安消防部门要认真履行消防监督执法职责,监督指导辖区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社区做好火灾预防工作,规范消防执法行为,严格队伍管理,提高执法水平和灭火救援能力;规划、建设部门在新城开发、旧城改造时,要严格按照城镇总体规划和消防规划,满足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建设和消防通道的要求,对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未经消防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的,不得发放规划、施工许可证,房地产管理部门不得核发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工商、文化、教育、卫生等行政主管部门对按照国家标准需要进行消防设计的建筑工程竣工验收资料中没有消防验收合格文件的,不得予以有关行政许可,房地产管理部门不得颁发房屋权属证书;发展改革和财政、建设部门要将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部队营房、装备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市政部门要加强公共市政消防设施的建设、管理和维护;公安、监察、安监部门要严肃查处各类火灾的事故责任者;教育、民政、铁路、交通、农业、文化、卫生、民航、广电、体育、旅游、文物、人防等部门和单位要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工作领导机制和责任制,制订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定期组织消防安全专项检查,及时排查和整改火灾隐患。
(三)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要认真贯彻消防法律法规,树立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切实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落实逐级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逐级和岗位消防安全职责,确定各级各岗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保障消防资金投入,完善消防设施,组织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和培训,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检查、自我整改的良性工作机制。
(四)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将单位消防安全信息纳入社会信用体系,推动建立行业、系统消防安全自律机制。鼓励发展提供消防设施技术检测、消防安全技术服务的中介组织。居委会、村委会要制订防火安全公约,定期检查本区域公共消防安全,督促整改火灾隐患。
二、加强消防工作经费保障
(一)建立健全消防业务费预算保障机制。根据《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消防部队业务费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各级财政应将消防业务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调整消防业务经费开支标准,使消防事业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建立健全消防站和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将消防站、公共消防设施、消防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纳入市政建设规划,消防装备特别是特勤装备建设要优先予以保障。积极探索消防与保险联动机制,在保险防灾费中划出一定经费,用于加强消防装备建设和防火宣传。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吸纳社会热心人士、团体的资金,建立消防事业发展基金。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统筹各类资金,确保消防设施的配备更新、维护保养及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等经费的投入;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应严格按照消防标准建设,不得削减消防投入。
(三)建立健全经济欠发达地区消防事业扶持机制。我省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造成各地消防事业发展差异太大。省级和设区市财政可根据财力情况,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消防站、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部队消防装备建设予以适当补助,推动全省消防事业的发展。
(四)建立健全多种形式消防队伍保障机制。根据公安部“集中社会力量办消防”的要求,全省“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加强以地方政府消防力量为主的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合同制消防队伍建设,以弥补现役警力不足,满足消防工作实际需要,提高社会公共消防安全水平。多种形式队伍建设和装备设施经费由地方政府统筹保障。
三、提高消防法治建设水平
(一)完善消防法规体系。根据消防工作实际需要,逐步修订完善现行消防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对消防工作实践遇到的消防中介工作、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和多产权建筑消防安全管理等突出问题,积极开展立法调研,推动消防中介组织健康发展,理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管理机制,推进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消防法规体系。
(二)全面推行消防行政执法责任制。认真清理消防行政执法依据,进一步明确各级公安消防机构执法权限,科学分解执法职权,规范执法程序和执法标准,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制。通过健全和强化消防行政责任制,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消防行政执法体制。
(三)加大消防安全检查和执法力度。各地要加大消防安全检查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火灾隐患督办整改、有奖举报、公布通报等制度,开辟人大、政协对火灾隐患整改的监督渠道,建立火灾隐患网络数据库,发动社会公众参与监督,促进单位落实火灾隐患整改。成立重大火灾隐患专家论证组织机构,提高重大火灾隐患认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依据《福建省重大火灾隐患政府挂牌督办制度(试行)》,建立健全重大火灾隐患立、销案制度和挂牌督办制度,全面规范火灾隐患判定、挂牌督办及立销案工作机制。及时跟踪督促各类火灾隐患的整改,对不依法履行预防和消除火灾隐患职责的单位及其负责人和其他工作人员,公安等行政执法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四)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各级政府和公安消防部门、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消防工作职责,对涉及消防安全的事项未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实施审批、监督检查的,或者对重大火灾隐患整改不力的,要依法依纪追究有关责任人员和负责人的责任;因工作不力、失职、渎职,导致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的,或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社会影响恶劣的,要依法追究主要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各级公安消防部门要切实加强火灾事故调查和消防责任事故案、失火案的侦查办案工作。对重特大火灾事故和达到消防责任事故案、失火案立案标准的,要按照“四不放过”即“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原则,查清火灾原因,依法严肃追究法律责任。
四、加强公安消防队伍建设
各级公安消防部队要全面落实“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五句话总要求,坚持“人民消防为人民”,弘扬和发展郑忠华精神,切实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和管理教育。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从优待警,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着力构建具有公安消防部队特色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确保队伍高度安全稳定和集中统一。建立健全以业绩、品德、知识、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竞争激励机制,激发干部队伍建设的生机与活力。加强干部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大从地方高等院校引进人才的比重,进一步改善干部队伍知识结构,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五、促进规划组织实施到位
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把规划的目标任务具体分解到各的建设项目和发展政策中。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主要规划目标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做好规划项目的检查,及时上报实施情况,并向社会公布。加强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完善评价机制,分析存在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根据评估结果适时对规划进行调整和修订,努力做到总结与中期评估相结合,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规划实施动态,切实保障规划制定的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省经贸委、省改革开放办2001年企业改革与%AE
【发布单位】81302
【发布文号】闽政[2001]10号 【发布日期】2001-04-18 【生效日期】2001-04-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省经贸委、省改革开放办
2001年企业改革与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
(闽政〔2001〕10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省经贸委、省改革开放办《2001年企业改革与管理工作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00一年四月十八日
2001年企业改革与管理工作意见
(省经贸委、省改革开放办 二00一年二月十九日)
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第一年,全省企业改革与管理工作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六届十一、十二次全会精神,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面实施《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基本规范(试行)》(国办发〔2000)64号,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在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国有企业退出市场机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新进展。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一、全面贯彻实施《基本规范》,继续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一)加快和完善国有企业公司制改组。对照《基本规范》要求,对已改制的企业进行回顾检查,重点解决好出资人制度、法人治理结构、法人财产权和选人用人机制的规范和到位问题。对尚未改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根据实际,一企一策,制订切实可行的改制方案,通过吸引民间资本、外资、自然人和职工入股,形成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列入全国520户重点企业名单尚未改制的南平铝厂、福州人造板厂要完成改制。
(二)加快省、市两级国有资产投资运营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要完成新组建的轻纺、冶金、电子等十家国有资产控股(集团)公司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工作;继续推进省汽车集团、华兴信托、省属外贸企业、省交通控股公司等行业和企业的国有资产营运工作;推动福州、龙岩、宁德等设区城市加快建立由“政府--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企业”三个层次构成的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力争到2001年底全省国有资产总额的50%左右纳入国资营运体系。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我省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闽政〔2000〕11号)的要求,继续出台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保值增值考核与奖惩制度、国有资产产权代表委派制度等配套文件;规范和理顺授权经营公司和政府、下属企业之间的关系,完善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使其成为国有资本的真正投资主体。
(三)认真贯彻国务院颁布的《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制订我省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监督管理办法,实行同级政府或国资委对国有独资的集团、控股公司派出监事会、国有独资和控股公司对其全资和控股子公司派出财务总监的办法。
(四)进一步规范法人治理机构。根据《基本规范》的要求,认真落实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责权利,真正形成相互独立、相互促进、相互制衡的 公司法人治理机制。公司制企业必须建立董事会集体决策并可追溯个人决策责任的董事会 议事规则。原则上,董事长和总经理要分设。国有独资公司董事长和董事成员由出资人派出,经理班子由董事会聘任,增加独立董事的比例,聘请金融、财经、法律方面的专家担任董事和监事,形成“董事真懂事、监事真监督”的良性结构。要根据中央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修改完善1997年出台的《福建省国有独资和控股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工作暂行规定》,指导和帮助企业规范运作。
(五)继续深化企业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加大企业劳动关系调整力度,建立企业与职工之间以劳动合同为标志的新型劳动关系。在改制过程中,通过原企业与职工解除、终止劳动关系并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新企业与职工重新订立劳动合同的办法,从而转换历史形成的按所有制性质确定的国有企业职工身份。今年县以下的国有企业要基本完成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建立起国有企业按需用工、职工能进能出的机制,企业干部一律取消行政级别,除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成员按规定的程序由政府委派外,其他所有企业管理人员由投资主体按市场机制和《公司法》的规定进行任免;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切实抓好省政府确定的11家省重点企业经营者试行年薪制试点工作。开展职工持股、技术入股、劳动分红、期权期股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改革试点。
二、二、积极促进中小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一)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我省中小企业的基本状况。要对各地区、各行业、各种所有制成份的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中小企业统计监测体系。
(二)举办福建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和召开全省中小企业工作会议,探讨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问题,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制订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
(三)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国办发〔2000〕59号)和省政府《关于扶持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闽政〔1999〕5号)精神,加强对中小企业宏观管理和指导。准备成立福建省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中小企业改革和发展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争取出台《福建省中小企业发展条例》。
(四)积极争取设立中小企业创业发展资金;选择部分有条件的市、县进行设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贷款担保机构的试点,依托有条件的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同业公会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技术、法律、金融、人才等方面的服务。
(五)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通过实施“小伙伴计划”,扩大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分工协作、配套服务的领域,强化大中小企业之间的伙伴合作关系;通过“产、学、研联合工程”,加强中小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
三、三、进一步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退出市场机制
(一)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促进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重组的城市试点工作指导意见》(闽政〔2000〕文70号),抓好南平、漳州两个试点城市“双促进”方案的实施,继续安排省级结构调整资金2000万元,支持两市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推进企业重组,围绕“壮大一批、改组一批、转移一批和淘汰一批”战略,促进试点城市增资减债,调整布局,实现结构优化产业升级。
(二)实施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各地、各部门要遵循“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根据各地区、各行业国有资产的分布情况,对国有资本的结构、比重及分布作合理的调整,制订切实可行的存量资产重组计划,落实需要国有资本独资、控股和退出的企业名单。国有资本不需要控股的尽量不控股,能够全部退出的要争取全部退出。对需要国有经济加强控制力的领域及重点骨干企业,要通过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形成企业新的竞争优势。县级国有资本要加大退出竞争性领域力度。
(三)抓紧建立企业改制与破产准备金制度,多渠道筹集资金,作为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和关闭破产中,企业净资产不足或破产财产一时难以变现或变现不足以安置职工时,补助或垫付职工解除劳动关系补偿金。从而促进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困难企业加快退出,妥善分流安置职工,保持社会安定稳定。
(四)结合我省“十五”工业结构调整规划,重点抓好林纸结合、电冶结合、电化结合,积极探索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资产重组的办法。
四、四、抓好企业兼并破产和债转股工作
(一)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要加大关闭破产力度。在用足用好核销呆坏账政策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推动依法破产工作。继续做好结转项目的核呆工作;积极推荐一批符合破产条件的企业列入全国破产计划;重点抓好华龙机械厂、制糖企业和资源枯竭矿山等一批企业的关闭破产工作。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继续关闭、淘汰一批技术落后、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小化肥、小水泥、小造纸、小火电、小煤矿、小钢铁、小炼油等企业。
(二)继续落实企业债转股工作。争取2001年上半年完成7户债转股企业的改制挂牌,使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同时,根据国家债转股政策,继续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实施债转股,选择部分产品有市场但债务负担重的企业进行债务重组试点,减轻企业债务负担。
五、五、进一步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加快建设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社保体系
(一)继续全面实施由税务部门代征养老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的办法,有效扩大养老和失业保险征缴范围;做好企业医院的分离移交工作;企业不再设立再就业服务中心,职工下岗分流与失业保险接轨,建立面向市场的劳动力就业、失业机制。
(二)加快离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试点工作。要根据全省的统一部署,大力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厦门、南平及永安已开展试点的城市,要认真总结经验,扩大社会化管理的覆盖面。其他城市也要积极探索,福州、三明、龙岩等离退休职工较多的城市要积极启动这项工作,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要把离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工作作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使广大离退休职工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三)积极推进国有企业职工住户生活用水用电实行一户一表登记管理工作。将职工生活用水用电与生产用水用电分离开来,实行一户一表计价收费,收费标准按当地物价部门核定的居民用水用电收费标准执行。各企业要认真制订职工住宅区、后勤福利设施水电分离方案,各地自来水、电力供应部门要主动与国有大中型企业联系,搞好勘察、设计、管线铺设和安装调试等工作,加快企业水电分户管理的工作步伐。
六、六、进一步规范和强化企业基础管理
(一)加强投融资决策管理,严格控制对外投资。
1.企业必须注重经营战略的研究、制订和实施,努力提高战略决策水平。大型企业、企业集团的发展要突出核心能力的培育,突出主业的发展和整体优势的发挥;中小企业要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对重大投融资项目必须组织评估、论证,企业要聘请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或有关专家进行咨询或参与评估、论证。防止盲目投资或重复建设。
2.严格控制投资、担保、捐款、赞助等行为。企业原则上不准对非主营业务和非盈利性项目投资,确实需要的个别项目投资必须经过相关的国有资产投资公司审批;对非主营性的对外投资企业,必须限期进行清理,要采取改制、关停或出让等形式处理善后问题。未经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或国资管理部门批准不得以国有资产为其它企业、个人或组织提供担保,必须限期清理和处理现有的各种担保。企业的捐款、赞助等行为必须经过董事会批准,国有独资企业必须报经投资主体审批。
3.建立严格的重大经营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尽快出台《福建省企业国有资产流失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对企业进行投融资、担保、产权变动等重要经济活动进行约束和失误责任追究,提高企业经营者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董事会或其他组织形式在对外投融资及对外担保决策时要形成会议记录,出席会议的人员要在记录上签名确认。由于投融资决策或对外担保决策致使企业遭受严重损失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加强成本管理、物资(商品)采购管理。
1.认真开展目标成本管理。大中型企业要限期建立成本管理体系,有关企业要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把目标成本分解到产品开发和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并认真考核和监控,严格实行成本否决制度。
2.认真贯彻执行《 国有工业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暂行规定》(国家经贸委第9号令)和《福建省国有工业企业物资采购招标管理试行办法》(闽经贸企〔1999〕338号),结合企业实际,制订物资采购的具体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物资采购中成本和质量的有效监督机制。
(三)加强资金管理,严格会计制度。
1.实行母子公司体制的大型企业、企业集团,要通过法定程序加强对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投融资与对外担保等的有效监督和控制,有条件的大型企业要建立内部结算中心,并完善其功能。严格限制在银行开户的数量,杜绝资金账外循环和设置各种“小金库”。
2.建立全面预算控制制度,努力减少资金占用。搞好生产、经营各个环节资金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考核,严格限制无预算资金支出。基本建设、技改项目要实行投资预算管理,严格预算的编制和审核,项目实施的预算控制责任要落实到人。工业企业要切实加强物资储备和生产现场管理,努力减少储备资金和在制品、产成品资金的占用。
3.严格按合同组织生产和销售,要建立和完善购销审批程序和控制制度;要建立资金回笼责任制,加强货款回笼管理,实行营销人员的聘用和报酬与货款回收挂钩,加大考核奖惩的力度。
4.严格执行会计制度。任何人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对弄虚作假、谎报成绩或设立法定帐册以外任何账册的行为,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要积极采用现代管理手段,保证企业财务信息准确、快捷。
(四)选择若干大公司、大集团进行深化主辅分离,建立新型物流体系改革试点。对试点企业从运输、仓储环节人手,对其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重新整合,减少运输周转次数,压缩库存。运用电子信息工具,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同步运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与销售区域相对应的物流网络。
(五)总结推荐一批企业管理典型案例,运用案例管理模式宣传推广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促进企业管理科学化。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福州铁路分局、省交通厅、省公安厅《关于执行
【发布单位】81302
【发布文号】闽政[1981]70号 【发布日期】1981-06-19 【生效日期】1981-06-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福州铁路分局、省交通厅、省公安厅《关于执行〈火车与其他车辆碰撞和铁路路外
人员伤亡事故处理暂行规定〉的实施办法》的通知
(1981年6月19日闽政〔1981〕70号)
省人民政府同意福州铁路分局、省交通厅、省公安厅关于执行《火车与其他车辆碰撞和铁路路外人员伤亡事故处理暂行规定》的实施办法,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贯彻国务院国发〔1979〕178号文件,认真组织实施。
一年多来,我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贯彻执行国发〔1979〕178号文件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对铁路行车安全和群众性的爱路护路工作宣传教育做得不够,因而火车与其他车辆碰撞和铁路路外人员伤亡事故仍不断发生,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很大损失,也严重影响铁路正常运输秩序。为此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强铁路沿线的安全管理、宣传教育和事故处理等工作,努力消灭重大伤亡事故,把一般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以保证铁路运输的安全正点,顺利完成各项运输任务。
关于执行《火车与其他车辆碰撞和铁路
路外人员伤亡事故处理暂行规定》的实施办法
根据国务院国发〔1979〕178号文件批转铁道部、交通部、公安部重新修订的《火车与其他车辆碰撞和铁路路外人员伤亡事故处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结合我省具体情况,特制订本实施办法。
一、一、在当地人民政府领导下,铁路沿线各城镇、农村社队、厂矿企业、事业单位、部队、学校要密切配合铁路部门开展群众性的爱路护路活动。要针对我省铁路依山傍水、弯多坡大、隧道(山洞)多、火车司机了望困难等容易发生事故的特点,加强对人民群众进行铁路安全常识的宣传教育,组织群众制订护路防患公约,充分发挥护路联防作用,切实维护铁路行车安全。
二、二、路外伤亡事故发生后,铁路部门要立即报告,有关地方政府、部队、单位要派出负责干部,协同铁路部门迅速妥善处理。进行事故处理时,应组成事故调查处理委员会,在当地县以上政府领导下进行工作。一般路外伤亡事故的调查处理委员会,由铁路和地方公安、铁路有关单位及伤亡者单位的代表组成;一次死亡、重伤五人以上的重大路外伤亡事故的调查处理委员会,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和铁路分局负责同志以及公安、铁路、伤亡者单位负责同志或干部组成;遇有火车与汽车、拖拉机等其他机动车辆相撞事故时,应有当地交通监理部门参加。
事故调查处理委员会成立前,铁路公安部门应联系地方公安部门召集有关单位、人员,对事故发生情况进行初步调查分析,待委员会成立后立即移由调查处理委员会负责调查处理。事故调查处理完毕,必须根据调查和处理意见写出书面决定,事故调查处理委员会成员要在处理决定上签字,并将处理决定分送有关部门;重大路外伤亡事故的处理决定,须报铁道部、铁路局、国家劳动总局、省劳动局和省安全委员会。
三、三、凡违反下述规定之一造成的伤亡事故,由本人、家属(护送人)或所属单位负责。由此给铁路造成损失者,要追究肇事者或所属单位责任,并严肃处理。
1.严禁行人在铁路路基、桥梁、隧道(山洞)行走、乘凉和坐卧钢轨;
2.严禁行人在铁路站场(两端信号机之间)逗留、游逛、穿越和拣拾煤渣杂物;
3.严禁钻车、扒车、跳车或无票乘车;
4.严禁一切车辆、拖拉机和行人抢越铁路道口;
5.严禁在铁路路基两侧放牧牲畜、打晒农作物或牵着牲畜顺铁路路肩上行走;
6.严禁行人、车辆、拖拉机、牲畜站立、停留或侵入铁路限界(为钢轨外侧二米);
7.严禁各种机动车辆通过二点五米宽度的行人道口;
8.盲、聋人,学龄前儿童,行动不便的老、残和精神病患者,横越铁路道口时必须有人护送。
四、四、铁路部门要教育职工爱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坚守岗位,认真执行有关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铁路机车、轨路车司机在行车中要认真了望,按规定在接近道口、桥梁、隧道、曲线和前方有人行走时,要鸣笛示警;道口看守人员要坚守岗位,根据火车运行情况,及时开关栏木。凡因铁路职工失职造成的路外伤亡事故,由铁路部门负责赔偿损失,后果严重的要追究单位领导责任。
五、五、发生路外伤亡事故,对伤者要本着“救死扶伤”的精神,由铁路站、段或乘务人员组织急送就近医院进行抢救和治疗。各地医院或医务部门不得拒绝受理。因条件限制治疗有困难的,由铁路或医院邀请其他医院医生会诊或转院治疗。伤者住院抢救医疗费、押金暂缓交纳,待判明责任后,由责任单位或事故调查处理委员会指定的单位、人员交付;伤者住院期间吃饭所需粮票由本人交纳,确无粮票来源或不足的,由铁路公安部门出据证明,向当地粮食管理部门申请解决;伤者住院期间需要护理时,由伤者单位派人或家属自行护理。伤者住院经医院会诊鉴定应该出院的,其家属和单位拖延不领时,由铁路部门送回,原单位及家属不得拒绝。确属无家可归,无依无靠,因伤致残生活不能自理的,由铁路部门送交当地民政部门收容安置。
六、六、对死亡者按照“先葬后理”的原则,由死者家属或所属单位及时火化或埋葬。发生事故时,死者尸体经公安部门检验后,通知其家属或单位认领处理,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拖延或阻挠处理,否则,铁路公安或地方公安部门有权处理。费用由责任者或责任单位支付。责任未确定的,暂由铁路部门垫付。死者尸体未经检验认领和处理前,由铁路公安部门联系当地找人看守,看守费用由责任者家属或责任单位支付,责任未定的,先由铁路部门垫付。
自行爬车、跳车或借铁路自杀、他杀而发生的路外伤亡事故,铁路部门不承担任何费用,一切费用自理或由责任单位负责。
七、七、路外伤亡事故,凡属本人责任造成死亡或致残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经济确有困难的,由铁路部门按规定数给予一次性救济补助费;生活仍有困难的,由所属单位酌情给予适当补助或由当地民政部门给予社会救济;伤亡者本人及铁路有关人员双方都有责任时,由事故调查处理委员会根据双方责任大小,作出处理决定,事故损失(包括铁路损失)由双方合理负担。
对伤亡者的救济或抚恤,无论职工、城镇居民、农村社员,一律按《暂行规定》第六条处理。非铁路责任而发生的路外伤亡事故,死伤者如系少数民族,或死者身后有幼年子女,有老年父母,其生活困难较多,可按特殊情况处理,由事故调查处理委员会提出建议,由铁路部门酌情增加一次性救济费,但增加金额不得超过《暂行规定》原定数的一倍。
八、八、火车与其他车辆相撞,经事故调查处理委员会分清责任后,按国家规定价格,包括折旧费,赔偿损失费用,一律不赔偿实物。
牲畜跑到火车道上,被火车轧死轧伤,不予赔偿;因此而造成铁路损失,由牲畜所属单位负责赔偿,并追究该单位领导责任。
在厂矿企业专用线内发生的伤亡事故,属于铁路部门机车肇事的,由铁路部门按《暂行规定》和本实施办法处理;属于厂矿企业自备车或租用铁路的机车肇事的,由厂矿企业按《暂行规定》和本实施办法处理。
九、九、本实施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行。以前与此相抵触的规定,即行废止。但在此以前发生的路外伤亡事故尚未处理或正在处理的,原则上仍可按本办法处理。
十、十、本实施办法的解释工作,由福州铁路分局负责。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体改委等部门关于加快省级国有外贸企业改革
【发布单位】81302
【发布文号】闽政[1999]文98号 【发布日期】1999-06-10 【生效日期】1999-06-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体改委等部门
关于加快省级国有外贸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闽政〔1999〕文98号)
宁德地区行政公署,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
省政府同意省体改委、外经贸委、财政厅、国资局、地税局《关于加快省级外贸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现转发你们,请省直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具体贯彻意见,由省外经贸委牵头认真组织实施。
加快国有外贸企业改革是今年我省外经贸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各地市政府要参照本通知精神,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相应的措施,积极推进国有外贸企业改革,营造我省外经贸工作的新优势。
福建省人民政府
一九九九年六月十日
关于加快省级国有外贸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
(省体改委 省外经贸委 省财政厅 省国资局 省地税局
一九九九年五月二十日)
改革开放以来,省级国有外贸企业作为我省外经贸事业的重要力量,为促进我省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我国外经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省国有外贸企业长期积淀下来的体制性、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显露出来,原有的优势正在逐步弱化,难以适应新的形势、新的竞争和新的挑战。为了进一步促进我省国有外贸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营造我省外经贸发展的新优势,实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国有企业改革的三年目标任务,现就加快和深化省级国有外贸企业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加快省级国有外贸企业改革的总体要求。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各种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围绕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核心,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大经贸、大集团战略,推进企业结构调整,增强企业的开拓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建立起鼓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充满活力的企业运行机制,充分调动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为我省外经贸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二、推进集团化、实业化发展。鼓励有实力的省级国有外贸优势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收购控股、资产重组等方式组建跨地区、跨部门的企业集团,走贸工、贸技、贸农结合的道路,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对改制组建的省级外贸企业集团,净资产在2亿元以上规模的,经批准可列入省重点培育和扶持的企业集团,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享受五年内所得税全额返还集团母公司用于增加国家资本金优惠政策;在使用外贸出口扶持资金、发行企业债券、股票融资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对兼并劣势企业的,积极帮助争取列入国家兼并计划,享受相关的政策支持。列为省重点企业集团可按规定实行法人代表年薪制。
三、三、从实际出发,因企制宜选择改制形式。对规模较大、净资产较多、经营稳定以及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企业,鼓励整体改制为内部职工持股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对整体改制条件不成熟的企业,可采取部分改制形式,以现有业务部室或附属生产、加工、服务型单位为基础,通过资产优化组合并吸收内部职工投资,组建规范化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的子公司;对资产质量一般、历史包袱较重、市场前景不明的企业,可以采取委托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合作、联合兼并、转让出售等更加灵活的形式进行改制;对资不抵债、没有市场前景的企业,可以按规定规范破产;鼓励私营企业以资金、技术、商标参股形式参与国有外贸企业股份制改造。不管采取何种形式改制,改制企业制定改制方案时要同银行和财政认真落实各种债务的偿还责任,防止悬空银行贷款和财政周转金,不得借改制之名抽逃资产、逃废债务。
四、四、鼓励内部职工持股。职工入股坚持自愿原则。在保证国有控股的前提下,职工可以自然人身份直接出资入股,也可以职工持股会或委托工会出资入股。鼓励企业经营者、业务骨干持大股,持股比例可高于一般职工持股平均数的10倍。职工持股主要由个人以现金出资,同时企业将改制前历年积累的工资(包括奖金)基金,在留足工资储备金后,按照岗位、贡献、技能、工龄等不同情况,与个人现金出资挂钩量化给职工,作为职工购股资金;对工资基金不多或无工资基金的企业,经财政、国资部门批准,可将部分公益金作为专项资金借给职工购股,职工在以后5年内还本付息,按照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计算,量化的工资基金和借贷的公益金合计原则上不得超过个人认股总额的50%。为鼓励企业整体改制和经营者、业务骨干持大股,量化的工资基金和借贷公益金部分所占比例可以适当提高。有集体资产的企业可将其公共积累依法设定为职工集体股,这部分投资产权属职工集体所有,所得分红用于职工集体福利。办公楼、土地资产比重较大的企业,改制时这部分资产可以不折股,由改制企业有偿租赁使用,具体做法经财政、国资部门批准后执行。
五、五、妥善处理不良资产。企业在改制时,要按规定进行清产核资、产权界定和资产评估。对清理出来的各类不良资产,企业必须落实人员责任,依法积极处理,尽量减少损失。对于已经确实造成的损失,符合核销条件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冲销相关权益;暂时难于确定和难以核销的不良资产,经外经贸、财政、国资部门核准,由改制企业单独挂帐,今后按净收回数再转入相关权益。
六、六、加强对改制企业的核算管理。对于部分改制企业,在子公司未取得进出口经营权的情况下,子公司仍以母公司名义从事进出口业务并由母公司开具发票和统一结算,其进出口业务视同母公司业务进行管理,经批准可纳入母公司的财务核算体系,子公司进出口业务所得视为母公司经营所得,由母公司统一核算后交纳企业所得税,子公司不再交纳进出口业务所得税,进出口业务以及取得进出口经营权后,应按国家规定独立核算,单独纳税。母公司因承担对子公司的综合管理职能而收取或公摊的管理服务费,经批准可以在子公司税前扣除。
七、七、合理分配税后利润。改制企业税后利润分配,要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注重积累。当年的现金红利原则上掌握在25%以内,红利绝对值较大的企业,可通过扩股方式,分配股权;鼓励职工将分红所得留在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相关政策按照省政府有关文件执行。鉴于外贸企业资金普遍不足,国有股红利经财政、国资部门批准可暂留在改制企业有偿使用,资金占用费按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计算,增资扩股时转为国有股。
八、八、妥善安置离退休职工和下岗职工。改制前的离退休职工由改制企业接收并负责管理。改制前企业欠缴的社会保险费以及离退休人员养老、医疗保险费用,在营业外支出确有困难的,经财政、国资部门批准,可以一次性用企业公益金弥补,不足部分可在净资产中提足。对改制前未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费用,可按其工作年限视同缴费年限计算,允许从企业的净资产中一次性提足。其医疗保险按我省有关医疗保险社会统筹的政策执行。改制企业的富余人员,在安排好基本生活的前提下,运用社会各种途径组织再就业。
九、九、加强改制企业的内部制度建设。企业改制后,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切实转换企业内部的经营机制,建立和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严格按照《 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运作;实行部分改制的企业,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母子公司关系,明确各自的财产关系和职责、权限,在对外投资、对外担保、贷款结算、逾期应收款等方面要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和解决办法,加强经营风险的控制。
十、十、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积极推进省级国有外贸企业改革。除本文件规定外,凡是省政府出台的支持国有企业和工业企业、流通企业改革的各项政策,原则上也适用于国有外贸企业;凡原支持外贸企业的政策,包括资金、信贷、出口退税、配额许可证等,对改制后的企业应继续执行,尤其要保证企业扩大出口所需的资金。为减少改制成本,国有外贸企业在改制中发生的资产评估、出资验证、工商登记、地籍和房产变更登记等收费,按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等六部委《关于对企业实施改革改组改造过程中的有关收费实行减免的通知》(计价费〔1998〕1077号)和省政府《关于印发国有工业企业三年改革和摆脱困境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闽政〔1998〕14号)规定执行。十一、十一、切实加强省级国有外贸企业改革的组织领导。建立有关部门参加的省外贸企业改革协调会议制度,组织制定企业改革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意见,进行统一部署,加强分类指导和协调,全面推进企业改革。企业主要负责人要抓紧抓好企业改革工作,组织制定改革方案,报省外经贸委、体改委、财政厅、国资局、地税局等有关部门联合论证,并明确责任、落实任务,积极稳妥地做好各项具体工作。十二、十二、各地市体改、外经贸、财政、国资、地税部门要参照本文件精神,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办法和措施,加快推进外贸企业改革。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