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党政机关公务车辆配备(汇编)

时间:2019-05-12 01:03: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党政机关公务车辆配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党政机关公务车辆配备》。

第一篇: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党政机关公务车辆配备

【发布单位】81302

【发布文号】闽政[1986]25号 【发布日期】1986-04-12 【生效日期】1986-04-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

党政机关公务车辆配备标准和配车试行办法》的通知

(1986年4月12日闽政〔1986〕25号)

省人民政府原则同意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党政机关公务车辆配备标准和配车试行办法》,现转发给你们,试行中有何问题,望告。

关于党政机关公务车辆配备标准和配车试行办法

为了认真贯彻中办发〔1985〕57号文件,坚决纠正争相购买和更换进口小轿车的不正之风,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1979〕83号《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国务院国发〔1981〕58号《关于节约成品油的指令》和国务院国发〔1985〕123号《关于加强汽车进口管理的通知》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对党政机关公务车辆的配备标准和配车办法作如下规定:

一、一、配车标准

1.省委书记、省顾委主任、省人大主任、省人民政府省长、省政协主席和退居二、三线的同级领导干部,每人可配备专车一辆。临时需要增加车辆,由有关单位派车。

2.六十五岁以上年老体弱的在职省委副书记、常委、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以及同级领导干部,根据工作需要予以照顾,每人配专车一辆。同级离休的领导干部,如在职时没有配备专车,离休时也不满六十五岁,而现在已到六十五岁的不再配专车;离休时已过六十五岁,已按中发〔1979〕83号文件规定配备专车的,可不再变动。

3.省委副书记、常委、省顾委副主任、省人大副主任、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省纪检会书记和同级领导干部(含离休干部)属保证用车范围,所需车辆分别由省六套班子的办公厅(室)集中管理,统一调度,保证用车。具体供车办法由各有关单位自定。

4.兼职的省人大副主任、省政协副主席,因工作需要用车时,由其担任实际领导职务的工作单位负责派车。

5.省级机关厅局一级的单位,根据单位正副厅局级干部人数(含同级离休干部)按下列标准分段计算配备:一至十二人部分,每四人配一辆;十三至二十二人部分,每五人配一辆;二十三人以上部分,每六人配一辆。地(市)机关,根据单位正副地(市)级干部人数(含同级离休干部)按一至九人部分,每三人配一辆;十至二十一人部分,每四人配一辆;二十二人以上部分,每五人配一辆。具体供车办法,由各有关单位自定。

6.省级各厅(局)、各地(市)委、行署、市政府,根据工作需要,可配备小轿车或旅行车一辆,行政在编人员超过一百人以上者可增配一辆,作为单位的公务用车。凡是独立办食堂的单位,可配一辆生活用车(只能配工具车或人货两用车)。

7.省级机关在体制改革后,由原一级厅(局)降半格和由原二级单位升半格后享受副厅(局)级待遇的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可配备公务车一辆。

8.省级厅(局)属的县一级的独立核算单位(不包括处、室)和各地(市)属的局或同级的独立核算单位,原则上只能配备轿车或旅行车一辆;在编人员超过一百人以上的,根据工作需要,可增配一辆,作为公务用车。

9.各县根据财力情况,即年财政收入在一千二百万元以上的县可配备公务车四至六辆,年财政收入在一千二百万元以下的县可配备三至四辆,地辖市配备公务车五至九辆,由县(市)委、人大、人民政府、政协、纪检会合用。县级以下单位原则上不配车,特殊情况确需配车的,应从严控制,根据业务量大小和财力可能,本着节约能源和经费的精神,经行署或市政府审查,报省控办批准,可配公务车一辆,但不得配备小轿车。

10.县(市)以上各级检察院、法院、公安局、人武部等单位的业务用车,按中央各主管部门规定和省人民政府审定批准的配备标准核定配车数量。

11.行政事业单位中高级知识分子用车标准,由省委宣传部参照《中央国家机关在京单位的部分知识分子用车的暂行办法》的通知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具体用车办法,报省委办公厅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准执行。

12.工矿企业单位的配车标准,由省财政部门会同省经委,参照本规定提出具体配车标准和管理办法,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13.厦门经济特区党政机关公务车辆的配备标准,可参照本规定自行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二、二、配车办法

1.根据国务院国发〔1985〕123号《关于加强汽车进口管理的通知》规定,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高等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在今后两年内,一律不准进口各类轿车。

2.各级机关除厦门特区、开放城市、涉外部门和公、检、法等单位,因特殊需要经省人民政府批准配置外,一律不配置豪华轿车、高级吉普车和高级旅行车。

3.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一律不得接受或占用华侨、港澳同胞、客商捐赠和赠送的车辆,已经接受或占用的,要按照省定的清理范围进行清理和处理。

4.省级机关的涉外单位和综合部门,根据工作需要与财力可能,在核定总的车辆范围内,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从现有清退的豪华轿车中配置一辆,作为外事活动用车。

5.各地(市)因涉外工作需要,可集中现有清退的豪华轿车,建立接待车队,供外事、接待公用,并实行企业管理。

6.各级控办根据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配车标准,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单位的车辆进行重新审查核定。对超编的车辆,除豪华车辆外,允许不分车型,在本单位自行调整后,将多余车辆一律上交。凡不符合配车单位的车辆也应一律上交,分别由省、地(市)人民政府指定单位集中,根据车型、车况分别作出处理。具体办法另定。7.石油部门按重新核定的编制数供油。保证用车的车辆每月不超过一百公斤(140公升),公务用车每月不超过七十公斤(98公升),大客车(卡车)每月不超过一百零五公斤(147公升),包干使用。

8.领导干部的家属子女单独外出不供车。因特殊情况必须用车,按乘车里程收费。收费标准按人民政府闽政〔1984〕综28号文件规定执行。

三、三、在中办发〔1985〕57号文件下达前省人民政府发的有关配车标准和管理办法,凡与本规定条款相抵触的,应以本文为准。今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如有新的规定,应按新的规定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党政机关公务车辆管理制度

公务车辆管理制度

为加强车辆使用和管理,提高车辆使用效率,确保业务工作正常运转,节省车辆使用开支,结合我办(公司)实际,特制定以下制度:

一、车辆调派使用、用油管理、维修管理、车辆管护,统一由秘书科(综合协调部)具体负责实施。

二、调派车辆的原则是先急后缓,先重要后一般,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和行车安全。

三、关于车辆使用管理

(一)每天上班时间,本办(公司)的车辆统一集中在单位门前停车场,由秘书科(综合协调部)根据用车计划进行调派并做好用车登记工作。

(二)因工作需要用车的,必须做好用车登记手续,由秘书科(综合协调部)调派车辆;离开市辖区用车的由单位领导审批,未经批准调派的车辆不得擅自出车。

(三)单位车辆原则上不外借,特殊情况需外借时,必须经单位领导批准;外借期间,车辆的用油和司机的补助,由借车方承担。

(四)车辆调派使用时,原则上由专职司机驾驶,专职司机不够安排时,可安排具有合法驾照的人员驾驶,其他人擅自驾车发生事故的,一切责任由其承担。专职司机和有合法驾照人员因违反交通规则由其承担责任发生事故的,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赔偿。

(五)司机行车必须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确保行车安全。如发生意外事故,司机要积极采取措施,协助处理,并及时向单位领导和秘书科(综合协调部)报告。

四、关于车辆用油管理

(一)市内行车加油,原则上持卡到加油站加油,特殊情况经单位领导同意才可现金加油。市外行车需加油时,须凭盖有税务、加油站单位印章的正式发票报销。

(二)润滑油更换按规定里程报秘书科(综合协调部)核准后进行更换,登记工作由秘书科(综合协调部)负责。

五、关于车辆维修管理

(一)车辆需维修、更换零配件的,先由司机提出申请,小故障由司机检查确诊,大的故障由二名以上司机会诊,能自己处理的故障尽量自己处理,不能处理的,填写《车辆维修申请表》,按程序经领导审批后,到定点的维修站(厂)进行处理维修。

(二)在市辖区外车辆发生故障需要维修的,要及时向秘书科(综合协调部)报告,根据实际情况就地维修,但事后必须补填《车辆维修申请表》,按程序呈报审批。

六、关于车辆管护工作

(一)车辆与司机相对固定,因工作需要调整时,由秘书科(综合协调部)安排;办(公司)领导用车相对固定,办(公司)领导离开贵港不用车时,其使用的车辆和司机要照常到办(公司)报到,由秘书科(综合协调部)统一安排使用。

(二)没有安排使用的车辆,上班时间必须停放在办(公司)门前停车场;下班时间和节假日期间,由司机或相对明确保管该车的同志保管,无特殊情况,一般不能出车使用。

(三)司机要经常检查车辆状况,及时排除安全隐患,要保持车况良好,长途用车前要做细致检查;车辆要保持清洁卫生,统一持卡到定点地方洗车。

(四)车辆年审、养路费购置、车辆保险由秘书科(综合协调部)安排人员具体办理,并做好记录,按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五)司机或相关人员要认真保管好车辆,防止丢失和人为损坏。如因保管人责任心不强,造成车辆丢失或损坏的,要追究其责任,关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赔偿。

七、每个月初,由单位投资财务管理科(部)统计好每辆车上个月外出公差、维修、用油等情况并统一公布,秘书科(综合协调部)要将每星期的用车登记情况报单位领导。

第三篇: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福州铁路分局、省交通厅、省公安厅《关于执行

【发布单位】81302

【发布文号】闽政[1981]70号 【发布日期】1981-06-19 【生效日期】1981-06-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福州铁路分局、省交通厅、省公安厅《关于执行〈火车与其他车辆碰撞和铁路路外

人员伤亡事故处理暂行规定〉的实施办法》的通知

(1981年6月19日闽政〔1981〕70号)

省人民政府同意福州铁路分局、省交通厅、省公安厅关于执行《火车与其他车辆碰撞和铁路路外人员伤亡事故处理暂行规定》的实施办法,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贯彻国务院国发〔1979〕178号文件,认真组织实施。

一年多来,我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贯彻执行国发〔1979〕178号文件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对铁路行车安全和群众性的爱路护路工作宣传教育做得不够,因而火车与其他车辆碰撞和铁路路外人员伤亡事故仍不断发生,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很大损失,也严重影响铁路正常运输秩序。为此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强铁路沿线的安全管理、宣传教育和事故处理等工作,努力消灭重大伤亡事故,把一般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以保证铁路运输的安全正点,顺利完成各项运输任务。

关于执行《火车与其他车辆碰撞和铁路

路外人员伤亡事故处理暂行规定》的实施办法

根据国务院国发〔1979〕178号文件批转铁道部、交通部、公安部重新修订的《火车与其他车辆碰撞和铁路路外人员伤亡事故处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结合我省具体情况,特制订本实施办法。

一、一、在当地人民政府领导下,铁路沿线各城镇、农村社队、厂矿企业、事业单位、部队、学校要密切配合铁路部门开展群众性的爱路护路活动。要针对我省铁路依山傍水、弯多坡大、隧道(山洞)多、火车司机了望困难等容易发生事故的特点,加强对人民群众进行铁路安全常识的宣传教育,组织群众制订护路防患公约,充分发挥护路联防作用,切实维护铁路行车安全。

二、二、路外伤亡事故发生后,铁路部门要立即报告,有关地方政府、部队、单位要派出负责干部,协同铁路部门迅速妥善处理。进行事故处理时,应组成事故调查处理委员会,在当地县以上政府领导下进行工作。一般路外伤亡事故的调查处理委员会,由铁路和地方公安、铁路有关单位及伤亡者单位的代表组成;一次死亡、重伤五人以上的重大路外伤亡事故的调查处理委员会,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和铁路分局负责同志以及公安、铁路、伤亡者单位负责同志或干部组成;遇有火车与汽车、拖拉机等其他机动车辆相撞事故时,应有当地交通监理部门参加。

事故调查处理委员会成立前,铁路公安部门应联系地方公安部门召集有关单位、人员,对事故发生情况进行初步调查分析,待委员会成立后立即移由调查处理委员会负责调查处理。事故调查处理完毕,必须根据调查和处理意见写出书面决定,事故调查处理委员会成员要在处理决定上签字,并将处理决定分送有关部门;重大路外伤亡事故的处理决定,须报铁道部、铁路局、国家劳动总局、省劳动局和省安全委员会。

三、三、凡违反下述规定之一造成的伤亡事故,由本人、家属(护送人)或所属单位负责。由此给铁路造成损失者,要追究肇事者或所属单位责任,并严肃处理。

1.严禁行人在铁路路基、桥梁、隧道(山洞)行走、乘凉和坐卧钢轨;

2.严禁行人在铁路站场(两端信号机之间)逗留、游逛、穿越和拣拾煤渣杂物;

3.严禁钻车、扒车、跳车或无票乘车;

4.严禁一切车辆、拖拉机和行人抢越铁路道口;

5.严禁在铁路路基两侧放牧牲畜、打晒农作物或牵着牲畜顺铁路路肩上行走;

6.严禁行人、车辆、拖拉机、牲畜站立、停留或侵入铁路限界(为钢轨外侧二米);

7.严禁各种机动车辆通过二点五米宽度的行人道口;

8.盲、聋人,学龄前儿童,行动不便的老、残和精神病患者,横越铁路道口时必须有人护送。

四、四、铁路部门要教育职工爱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坚守岗位,认真执行有关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铁路机车、轨路车司机在行车中要认真了望,按规定在接近道口、桥梁、隧道、曲线和前方有人行走时,要鸣笛示警;道口看守人员要坚守岗位,根据火车运行情况,及时开关栏木。凡因铁路职工失职造成的路外伤亡事故,由铁路部门负责赔偿损失,后果严重的要追究单位领导责任。

五、五、发生路外伤亡事故,对伤者要本着“救死扶伤”的精神,由铁路站、段或乘务人员组织急送就近医院进行抢救和治疗。各地医院或医务部门不得拒绝受理。因条件限制治疗有困难的,由铁路或医院邀请其他医院医生会诊或转院治疗。伤者住院抢救医疗费、押金暂缓交纳,待判明责任后,由责任单位或事故调查处理委员会指定的单位、人员交付;伤者住院期间吃饭所需粮票由本人交纳,确无粮票来源或不足的,由铁路公安部门出据证明,向当地粮食管理部门申请解决;伤者住院期间需要护理时,由伤者单位派人或家属自行护理。伤者住院经医院会诊鉴定应该出院的,其家属和单位拖延不领时,由铁路部门送回,原单位及家属不得拒绝。确属无家可归,无依无靠,因伤致残生活不能自理的,由铁路部门送交当地民政部门收容安置。

六、六、对死亡者按照“先葬后理”的原则,由死者家属或所属单位及时火化或埋葬。发生事故时,死者尸体经公安部门检验后,通知其家属或单位认领处理,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拖延或阻挠处理,否则,铁路公安或地方公安部门有权处理。费用由责任者或责任单位支付。责任未确定的,暂由铁路部门垫付。死者尸体未经检验认领和处理前,由铁路公安部门联系当地找人看守,看守费用由责任者家属或责任单位支付,责任未定的,先由铁路部门垫付。

自行爬车、跳车或借铁路自杀、他杀而发生的路外伤亡事故,铁路部门不承担任何费用,一切费用自理或由责任单位负责。

七、七、路外伤亡事故,凡属本人责任造成死亡或致残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经济确有困难的,由铁路部门按规定数给予一次性救济补助费;生活仍有困难的,由所属单位酌情给予适当补助或由当地民政部门给予社会救济;伤亡者本人及铁路有关人员双方都有责任时,由事故调查处理委员会根据双方责任大小,作出处理决定,事故损失(包括铁路损失)由双方合理负担。

对伤亡者的救济或抚恤,无论职工、城镇居民、农村社员,一律按《暂行规定》第六条处理。非铁路责任而发生的路外伤亡事故,死伤者如系少数民族,或死者身后有幼年子女,有老年父母,其生活困难较多,可按特殊情况处理,由事故调查处理委员会提出建议,由铁路部门酌情增加一次性救济费,但增加金额不得超过《暂行规定》原定数的一倍。

八、八、火车与其他车辆相撞,经事故调查处理委员会分清责任后,按国家规定价格,包括折旧费,赔偿损失费用,一律不赔偿实物。

牲畜跑到火车道上,被火车轧死轧伤,不予赔偿;因此而造成铁路损失,由牲畜所属单位负责赔偿,并追究该单位领导责任。

在厂矿企业专用线内发生的伤亡事故,属于铁路部门机车肇事的,由铁路部门按《暂行规定》和本实施办法处理;属于厂矿企业自备车或租用铁路的机车肇事的,由厂矿企业按《暂行规定》和本实施办法处理。

九、九、本实施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行。以前与此相抵触的规定,即行废止。但在此以前发生的路外伤亡事故尚未处理或正在处理的,原则上仍可按本办法处理。

十、十、本实施办法的解释工作,由福州铁路分局负责。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党政机关新购公务车辆申请条件、办理

党政机关新购公务车辆申请条件、办理程序

一、车辆采购、配备原则及标准

(一)采购原则:公务车辆采购必须经市委、市政府批准、由市采购中心实施政府采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自行采购。

(二)配备原则: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应当遵循经

济适用、节能环保、保障公务、节约适用的原则,配备使用国产汽车。

(三)配备标准:市级领导干部只能配备价格在18万元

(含)以内的排气量1.8L(含)以下公务车辆;局级正职相对固定使用的公务用车配备排气量1.6L(含)以下,价格15万以内的轿车;其它工作用车配备捷达轿车。

(四)其他费用仅包括购置税、保险费、上牌费及简单装

饰费用等。

(五)购车单位购车后不得豪华装饰。豪华装饰公务用车

是指在购车时要求售车单位高于原车配置设计进行装饰,或借修车之机进行高于原车配置的装饰,如增设天窗、车载冰箱、电视、电话、DVD、可视倒车雷达、音响,以及其他与汽车行驶无关的设备。

二、申请条件

(一)申购单位所需购置的公务用车需在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核定的编制数以内。

(二)单位更新公务用车的,必须先报废减编,再进行新购。

(三)凡申购单位车辆编制已使用数量达到核定编制数量时,一律不得申购新车。

三、办理程序

(一)领取审批表。申购单位到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车管科领取《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申购审批表》(以下简称《新购车辆审批表》)。

(二)递交书面申请。申购单位书面向市政府提出购车请示文件(请示中应明确购买车品牌型号、购车价格、其它费用和合计金额及经费来源),并附填好的《新购车辆审批表》,交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车管科。

(三)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核。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核实申购车辆编制、品牌型号、排气量和购车价格是否符合规定。

(四)市财政局审核。申购单位持请示文件及《新购车辆审批表》到市财政局审核其购车经费来源情况。

(五)市领导审核。分管市领导审批是否准购。

(六)财经领导小组会审核。由财政局报财经领导小组会审批是否购买。

(七)纳入政府采购计划。由申购单位持已审核的《新购车辆审批表》(复印两份),原件由申购单位留存,一份报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车管科,一份报市政府采购办报公务车辆采购

计划,并将购车款划入市政府采编办账户。

(八)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批。机关事务管理局依据审核完毕的《新购车辆审批表》和购车款划入市政府采编办账户凭证,向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每月末集中一次报送申请新购车辆编制文件。

(九)办理批复文件。机关事务管理局车管科到市机关事务管理局领取新购公务用车编制批复文件,告之申购单位到车管科领取批复原件,申购单位将新购公务用车编制批复文件复印件交市政府采购中心。

(十)实施政府采购。市政府采购中心实施公务车辆政府采购。

(十一)新车登记。新购车辆登记完毕5个工作日内,申购单位将新车行驶证复印件(一份)交机关事务管理局车管科存档。

邛崃市党政机关申请机动车报废办理程序

一、递交书面申请。申购单位书面向市政府提出机动车报废请示文

件并由国资办负责初审。

二、领取鉴定表。由申请单位到市国资办领取《国有资产报废(报

损)鉴定审查表》(一式两份)。

三、报废鉴定。申请单位持《国有资产报废(报损)鉴定审查表》,到我市公务车辆定点维修企业鉴定车辆状况,是否

符合报废条件,说明报废原因后加盖鉴定企业公

章,返回到市国资办(一式两份)。

四、市国资办审核。市国资办核实是否符合车辆报废(报损)的条

件并报分管市级领导同意。

五、交资料及车辆。申请单位持所报废车辆的钥匙、行驶证、购置

税证、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加盖单位公

章)、《国有资产报废(报损)鉴定审查表》和

车辆一同交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车管科。

六、报送资料。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车管科每月集中一次向成都市机

关事务管理局车管处报送报废车辆资料。

七、领取资料。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车管科到成都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车管处领取报废车辆证明和残值,并通知申请单位

到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车管科领取报废车辆资料。

第五篇: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公安厅省发改委关于福建省十一五消防工作专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2006]22号 【发布日期】2006-08-08 【生效日期】2006-08-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公安厅省发改委关于福建省十一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的通知

(闽政[2006]22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省公安厅、省发展改革委制定的《福建省“十一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八月八日

福建省“十一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

省公安厅 省发展改革委(二○○六年八月)

前 言

消防安全关系国计民生,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编制和实施《福建省“十一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对于推动全省消防事业发展,提升全社会防控火灾能力,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平安福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立足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福建省消防条例》和《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依据,主要阐述了“十一五”期间消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明确了消防工作的重点任务和相关保障措施。

第一章 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我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消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建立健全消防工作责任机制,持续深入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大力提升社会整体防控火灾能力,不断提高全民消防安全素质,消防工作得到了较大发展。五年来,全省火灾形势保持总体平稳,为保障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消防工作责任体系初步建立。省委将消防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考评范畴,纳入“平安福建”建设考核体系。省人大常委会及时修订了《福建省消防条例》,并先后两次组织对全省贯彻实施《消防法》和《福建省消防条例》的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和视察活动。省政府先后出台了《福建省“十五”期间消防工作发展指导意见》和《福建省关于落实政府及其部门消防安全责任制的若干规定》等规范性文件,规范了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消防工作责任。各地、各部门也加强了消防工作制度建设,建立了火灾隐患举报、挂牌督办等长效管理措施,明确了各部门的消防安全职责和工作任务,促进了消防安全责任制的落实。

社会防范火灾能力稳步提高。按照《福建省“十五”期间消防工作发展指导意见》,全省不断加大城镇消防规划和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力度,提高了我省城市抗御火灾的整体能力。“十五”期间,全省共投入资金2.76亿元,新建消防站31个、消防培训中心2个,新建、扩建指挥中心3个,总建筑面积达19.94万平方米。全省共添置消防车216辆,增加市政消火栓5098个,3个设区市、6个县级市和24个县城完成了消防规划编制并颁布实施。

社会消防安全环境逐步好转。全省各地持续开展了公众聚集场所、违法投入使用建筑、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场所、“三合一”厂房和火灾隐患排查整治等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十五”期间共组成各类检查组1.1万多个,检查单位近18万家,督促社会各单位投入整改资金近6亿元,整改火灾隐患18.6万余处,消除各级政府挂牌督办重大火灾隐患117家,依法取缔消防违法场所1335家,责令停产停业1139家。通过持续深入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治理,有效提高了全社会对公共消防安全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热情,并逐步形成了政府挂牌督办、部门联合执法、行政责任监察、媒体公布曝光、火灾隐患举报奖励等火灾隐患整治长效机制。

消防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增强。全省各地大力推进消防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工作,消防宣传教育逐步纳入国民教育计划,消防常识逐步进入学校有关教育课程,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知识列入了普法、培训、科普工作的内容,消防宣传教育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十五”期间,全省各地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上创立了15个固定的宣传阵地;举办各类消防培训班3800多期,近23万人次接受了消防专门培训;全省89个消防站实现定期对外开放,500余万人次的群众在消防站对外开放中接受了消防教育。

公安消防部队战斗力显著提高。全省公安消防部队紧紧围绕“练为战”的指导思想,开展并持续深化部队执勤岗位练兵活动,促进了部队指挥、灭火、救援、防护能力和技战术水平的全面提高。五年来,全省公安消防部队共接警出动55130起,出动警力57.1万余人(次),车辆9.3万多台(次),抢救群众9632人,保护财产42亿元,成功扑救和处置了多起影响面大的“急、难、险、重”的灭火抢险救援任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十五”期间我省的消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仍不相适应,从目前情况看,今后一段时期火灾总量仍将呈上升趋势,火灾形势依然严峻,消防工作任务仍然艰巨。一是社会消防安全责任制不够落实,一些单位自我负责意识不强。二是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全省应建消防站255个,欠账52.1%;应建公共消火栓23811个,欠账30.1%。执勤消防车辆、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和特种消防器材还不能满足灭火救援工作的实际需要。三是火灾隐患整治难度大,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机制尚未得到有效落实。四是消防宣传教育普及不够,公众自防自救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五是现役消防警力不足,消防力量增长缓慢,难以适应日益繁重的消防安全保卫和社会抢险救援任务。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全省消防工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入贯彻《消防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和《福建省消防条例》,全面落实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努力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群众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格局,着力整治各种火灾隐患,全面加强城乡消防工作,加快城市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切实提升全社会防控火灾的意识和能力,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加快创建“平安福建”提供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二、基本原则

坚持协调发展,有效统筹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城乡统筹,大力加强农村消防工作;坚持依法治理,严格落实消防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消防工作责任制;坚持预防为主,不断改善城乡防火安全条件;坚持科技先行,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升防火、灭火和救援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公民消防安全素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工作目标

通过五年努力,全省消防法制体系基本健全,消防安全责任制有效落实,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装备建设基本达标,福建特色消防力量体系基本形成,消防队伍灭火和抢险救援能力不断加强,社会消防安全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消防安全素质全面提高,消防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消防安全形势进一步好转,重特大火灾特别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具体指标是:

――全省完成总体规划的城镇,消防规划的编制与审批率达100%。

――全省城市(包括县城)公共消防设施建设配备达标率100%。

――投入使用建筑的消防设施完好率达90%以上。

――新建各类消防站104个。全省各设区的市都建立面向社会的消防教育培训基地。

――个人防护装备和特勤装备器材配备达标率100%;全省普通消防站都组建抢险救援班;建立3个灭火救援应急物资储备库。

――逐步发展多种形式专(兼)职消防队员,100%的乡镇配备或聘用专(兼)职防火员。

――城市居民消防知识普及率达到80%以上。

――特殊岗位人员持消防培训合格证书上岗率达到90%以上。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完善消防基础设施

(一)加快城镇消防规划的编制、调整和实施。无城镇总体规划的建制镇要根据现状制定近期消防工作建设目标。在修订城镇总体规划时,要及时对消防专项规划进行调整;在报批城镇总体规划时,缺少消防专项规划或消防专项规划不合理的,上级政府不应审批。在城镇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城镇总体发展规划和消防专项规划的要求,确保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车通道、消防通信、消防装备等的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2006年,全部完成县级市(县城)的消防规划编制及审批,省级重点镇(中心镇)应全部完成消防规划编制及审批工作。一般建制镇的消防规划在2007年编制完成40%,审批完成20%;2008年编制完成100%,审批完成50%;2009年,全省完成总体规划的城镇全部完成消防规划审批。各级人大、政府应监督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在各个层次的建设过程中认真落实已审批的消防规划,解决好消防站、市政消火栓、消防通道、消防保障等方面的问题。

(二)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装备建设。加快老城区消防供水、消防通道改造和建设步伐,新建城市(市区)和开发区、工业区的公共消防设施建设要与城镇的建设同步发展、一步到位。全省市政消火栓建设在2006年和2007年城市的欠账分别减少60%、80%,省级重点镇(中心镇)的欠账分别减少50%、70%;2008年上述两类配备率均达100%。2010年前,全省要新建各类消防站104个,福州、厦门市完成水上消防站建设,各县级普通消防站应组建抢险救援班。2010年,全省城市(包括县城)公共消防设施建设配备达标率100%。

全省各级应完成“十五”期间尚未配齐的消防车配置任务,淘汰更新超服役年限或不能担负执勤任务的消防车,新建消防站应按标准一次性配齐消防车辆和器材装备。尚未配备火场勘查车的设区市全部配齐。2008年前福州、厦门、三明分别建立1个灭火救援应急物资储备库,2009年前全省消防车辆配备基本达标,并实现梯次更新和结构优化。2006年基本配齐消防人员基本防护装备;特勤中队的特勤装备按标准配备齐全,普通中队的特勤装备配备率达到50%以上;2007年特种防护装备配备率达到50%,普通中队特勤装备器材配备率达到80%;2008年个人防护装备和特勤装备全部配齐达标。

加大消防通信建设力度。在全省消防部队建立高效完备的信息化基础设施、高度集成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和鲜活综合的情报数据库,形成全省统一的消防数字化指挥作战平台。

(三)加强消防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建立并完善部队驻训体系,省和各设区市要重点建设一个能够满足社会宣传教育培训需要的消防教育培训基地,有条件的设区市要建设一个灭火救援实战训练基地。力争2008年全省各设区市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多样、实用有效的消防教育培训基地,至2010年全省消防队伍实现由营区向基地、由单一向合成训练的转变。

二、加大火灾防控力度

(一)深入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各级政府应适时组织开展以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场所、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建筑、地下工程和“三合一”企业、出租房屋以及建筑消防设施、城市消防通道、开发区、工业园区新建建筑等为重点的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对存在的重大火灾隐患,要组织专家论证,提出解决方案,督促限期整改;对一时难以整改又不能保障安全的要依法责令停产停业。通过3至5年的努力,全面改善上述场所和单位的消防管理状况,消除火灾隐患,有效预防和遏制重特大火灾特别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

(二)加强农村消防工作。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将农村消防工作纳入农村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农村消防组织,督促相关部门加强村镇消防规划和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将消防安全布局、消防水源、消防通道、消防设施与村镇饮水、水利、通讯、农电、道路建设与改造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实施,加快改造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的易燃建筑密集区、棚户区,努力从根本上改善农村消防安全条件。大力推动农村消防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农村抗御火灾的能力。广泛深入开展农村消防宣传教育,有效增强农民群众自防自救能力。积极开展创建“无火灾乡镇”和“消防安全示范村”活动,落实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检查工作职责,督促建立健全农村消防管理组织和制度。2010年,人口2万以上的乡镇应全部配备或聘用专职防火员,其余乡镇应配备或聘用兼职防火员。

(三)加强社区消防工作。将消防工作纳入“平安福建”建设内容,开展创建“消防安全模范社区”活动,推动各地建立健全社区消防组织网络、工作责任和经费保障等制度。充分依托社区基层组织,加强指导,完善社区消防工作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长效工作机制,保障社区消防安全。

(四)加强建筑工程消防质量监督管理。明确建设、设计、施工、工程监理单位对建筑工程消防质量的责任和义务。改革建设工程消防行政审批方式,实行技术审查与消防行政审批相分离的制度,严把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审核、施工检查和竣工验收关。加强对建筑消防设施检测、维护保养等单位的监督管理。2010年,投入使用建筑的消防设施完好率达90%以上。积极探索建立性能化建筑防火规范体系,开展城市火灾风险评估,推动城市建筑消防设施及火灾远程监控系统建设,提高城市抗御火灾整体能力。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消防产品,消防产品生产企业要实行不合格消防产品主动召回制度,维护公共安全。

三、推进消防科技应用

(一)加快消防科技体系建设。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精神,综合利用社会现有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对公共消防安全与各类突发事件快速响应和应急处置的技术支持,以信息、智能化技术应用为先导,发展多功能、一体化应急保障技术,形成科学预测、有效防控与高效应急的城市公共消防安全技术体系,为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和灭火作战提供技术保障。

(二)加大消防科技应用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消防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公安消防部队和生产企业在消防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促进消防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消防科技水平。2007年,各级公安消防机构消防监督技术装备全部达到《消防监督技术装备配备》(GA502―2004)标准。

(三)加快消防电子政务系统和消防综合信息网建设。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在消防行政管理方面的优势,通过“数字福建”等平台实行政务公开,提高消防监督管理信息的搜集、处理、传输和共享能力。2006年在全省各级公安消防机构全面应用消防监督业务信息系统,加强基础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和研判,加强重点单位、重大火灾隐患、公共消防设施、火灾事故、消防行政刑事执法等电子档案建设,建立省、市、县三级消防监督数据库,运用科技手段规范和优化消防监督执法程序。

四、加强消防宣传教育

(一)大力开展消防宣传。各级政府每年要制订并组织实施消防宣传教育计划,落实消防法律法规和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开展好每年的主题消防宣传和“11・9”消防日活动,发动和组织干部群众到消防教育馆、公安消防站学习咨询消防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消防工作新闻发布会制度,定期通报消防工作形势和火灾情况,公布消防违法违章行为及典型火灾案例。

(二)全方位普及消防知识。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在城区、居民生活区和公众聚集场所内宣传消防法律法规的同时,组织学习消防科技和防火灭火常识。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要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教育内容,组织师生在公安消防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消防逃生自救等方面的演练。各级科技、司法行政、劳动保障等部门和单位要将学习宣传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知识列入科普、“五五”普法、就业教育工作内容。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单位要在乡村、社区、办公区等场所设立消防宣传教育专栏和消防安全标识。各级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单位要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上定期刊播消防公益广告,义务宣传消防知识。2008年,城市居民的消防知识普及率达到80%以上。

(三)改革和加强消防安全培训。各级政府要加强对领导干部消防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培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将消防安全知识和技能纳入劳动用工培训,并逐步建立和规范由中介机构培训、消防监督部门依法组织考试发证的培训制度,充实消防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队伍。有关行业、单位要大力加强对消防管理人员和消防设计、施工、检查维护、操作人员,以及电工、电气焊等特种作业人员、易燃易爆岗位作业人员、人员密集的营业性场所工作人员和导游、保安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严格执行消防安全培训合格上岗制度,2010年,特殊岗位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90%以上。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责成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开展消防安全培训。

五、提升灭火救援能力

各级政府要强化灭火救援工作的组织协调,制定爆炸、毒气等恐怖暴力和其他突发性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加强公安消防机构与公安机关其他警种以及军队、武警、民航、铁路、医疗、卫生、供电、供水、供气等相关部门、单位的协调配合,形成“政府领导、部门参与、统一指挥、协调配合”的公共突发事故抢险救援体系和联动机制。公安消防部队要严格落实执勤战备制度,规范灭火救援程序,创新训练方法手段,提高练兵科技含量,积极开展预防爆炸、毒气等恐怖暴力事件和其他突发性灾害事故处置技战术措施的研究和实战训练,切实提升灭火救援能力。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发展以地方政府消防力量为主的多种形式消防队伍,优先发展合同制消防力量,公安消防部队要加强对专(兼)职消防队伍的业务指导,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其扑救初期火灾的作用。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健全消防安全责任体系

(一)各级政府要将消防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政府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考核和领导干部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纳入综治领导责任制和“平安福建”考评范畴。建立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发展改革、经贸、教育、公安、监察、民政、财政、劳动保障、建设、交通、农业、外经贸、文化、卫生、广电、工商、质监、旅游、安监、文物、消防等部门领导参加的消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消防工作督查、考评、奖惩机制,实施行政责任监察,落实社会消防安全责任制。组织编制、修订和实施消防规划,将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建设等内容的消防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统一实施,并负责组织有关主管部门落实,完善消防设施建设,提高全社会抗御火灾事故的能力。将消防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及时协调解决灭火抢险救援、消防队伍发展、消防经费投入、消防宣传教育、重大火灾隐患整改及火灾事故查处等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二)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形成政府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社会消防工作机制。各级公安消防部门要认真履行消防监督执法职责,监督指导辖区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社区做好火灾预防工作,规范消防执法行为,严格队伍管理,提高执法水平和灭火救援能力;规划、建设部门在新城开发、旧城改造时,要严格按照城镇总体规划和消防规划,满足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建设和消防通道的要求,对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未经消防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的,不得发放规划、施工许可证,房地产管理部门不得核发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工商、文化、教育、卫生等行政主管部门对按照国家标准需要进行消防设计的建筑工程竣工验收资料中没有消防验收合格文件的,不得予以有关行政许可,房地产管理部门不得颁发房屋权属证书;发展改革和财政、建设部门要将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部队营房、装备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市政部门要加强公共市政消防设施的建设、管理和维护;公安、监察、安监部门要严肃查处各类火灾的事故责任者;教育、民政、铁路、交通、农业、文化、卫生、民航、广电、体育、旅游、文物、人防等部门和单位要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工作领导机制和责任制,制订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定期组织消防安全专项检查,及时排查和整改火灾隐患。

(三)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要认真贯彻消防法律法规,树立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切实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落实逐级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逐级和岗位消防安全职责,确定各级各岗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保障消防资金投入,完善消防设施,组织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和培训,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检查、自我整改的良性工作机制。

(四)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将单位消防安全信息纳入社会信用体系,推动建立行业、系统消防安全自律机制。鼓励发展提供消防设施技术检测、消防安全技术服务的中介组织。居委会、村委会要制订防火安全公约,定期检查本区域公共消防安全,督促整改火灾隐患。

二、加强消防工作经费保障

(一)建立健全消防业务费预算保障机制。根据《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消防部队业务费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各级财政应将消防业务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调整消防业务经费开支标准,使消防事业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建立健全消防站和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将消防站、公共消防设施、消防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纳入市政建设规划,消防装备特别是特勤装备建设要优先予以保障。积极探索消防与保险联动机制,在保险防灾费中划出一定经费,用于加强消防装备建设和防火宣传。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吸纳社会热心人士、团体的资金,建立消防事业发展基金。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统筹各类资金,确保消防设施的配备更新、维护保养及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等经费的投入;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应严格按照消防标准建设,不得削减消防投入。

(三)建立健全经济欠发达地区消防事业扶持机制。我省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造成各地消防事业发展差异太大。省级和设区市财政可根据财力情况,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消防站、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部队消防装备建设予以适当补助,推动全省消防事业的发展。

(四)建立健全多种形式消防队伍保障机制。根据公安部“集中社会力量办消防”的要求,全省“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加强以地方政府消防力量为主的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合同制消防队伍建设,以弥补现役警力不足,满足消防工作实际需要,提高社会公共消防安全水平。多种形式队伍建设和装备设施经费由地方政府统筹保障。

三、提高消防法治建设水平

(一)完善消防法规体系。根据消防工作实际需要,逐步修订完善现行消防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对消防工作实践遇到的消防中介工作、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和多产权建筑消防安全管理等突出问题,积极开展立法调研,推动消防中介组织健康发展,理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管理机制,推进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消防法规体系。

(二)全面推行消防行政执法责任制。认真清理消防行政执法依据,进一步明确各级公安消防机构执法权限,科学分解执法职权,规范执法程序和执法标准,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制。通过健全和强化消防行政责任制,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消防行政执法体制。

(三)加大消防安全检查和执法力度。各地要加大消防安全检查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火灾隐患督办整改、有奖举报、公布通报等制度,开辟人大、政协对火灾隐患整改的监督渠道,建立火灾隐患网络数据库,发动社会公众参与监督,促进单位落实火灾隐患整改。成立重大火灾隐患专家论证组织机构,提高重大火灾隐患认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依据《福建省重大火灾隐患政府挂牌督办制度(试行)》,建立健全重大火灾隐患立、销案制度和挂牌督办制度,全面规范火灾隐患判定、挂牌督办及立销案工作机制。及时跟踪督促各类火灾隐患的整改,对不依法履行预防和消除火灾隐患职责的单位及其负责人和其他工作人员,公安等行政执法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四)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各级政府和公安消防部门、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消防工作职责,对涉及消防安全的事项未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实施审批、监督检查的,或者对重大火灾隐患整改不力的,要依法依纪追究有关责任人员和负责人的责任;因工作不力、失职、渎职,导致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的,或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社会影响恶劣的,要依法追究主要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各级公安消防部门要切实加强火灾事故调查和消防责任事故案、失火案的侦查办案工作。对重特大火灾事故和达到消防责任事故案、失火案立案标准的,要按照“四不放过”即“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原则,查清火灾原因,依法严肃追究法律责任。

四、加强公安消防队伍建设

各级公安消防部队要全面落实“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五句话总要求,坚持“人民消防为人民”,弘扬和发展郑忠华精神,切实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和管理教育。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从优待警,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着力构建具有公安消防部队特色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确保队伍高度安全稳定和集中统一。建立健全以业绩、品德、知识、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竞争激励机制,激发干部队伍建设的生机与活力。加强干部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大从地方高等院校引进人才的比重,进一步改善干部队伍知识结构,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五、促进规划组织实施到位

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把规划的目标任务具体分解到各的建设项目和发展政策中。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主要规划目标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做好规划项目的检查,及时上报实施情况,并向社会公布。加强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完善评价机制,分析存在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根据评估结果适时对规划进行调整和修订,努力做到总结与中期评估相结合,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规划实施动态,切实保障规划制定的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党政机关公务车辆配备(汇编)word格式文档
下载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党政机关公务车辆配备(汇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