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次作业第二题:请谈谈课改十年后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第一次作业第二题:
请谈谈课改十年后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杨国平
在课改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改变。然而,我在课改十年的实践中和耳闻目睹的一些教育现象,发现课改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社会,专家,教师的重视。
一、存在问题.社会个阶层更看重考试成绩。
每年中考后,各个学校就张贴红榜,今年本校教学成绩如何,多少人考入了重点,平均分多少,各科成绩排名第几,从而来扩大生源。对于这种做法,我并不反感,但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各个学校的老师们在私下耗费了多少时间,我想很多人心里都明白。老师讲奉献是值得表扬的,可是过于奉献,那你消耗的还有学生的时间和自己的家庭,我觉得这是否就有些过了。学生本应是开心的学知识,成长。可是现在的学生,大多都被社会影响,父母抱着各种补课班,他们的确有些有了收获,可是我觉得孩子的青春一直这样过是悲惨的。但是由于社会各层的不同理由和标准,把成绩看的越来越重要,因此要改变,我想最先应从教育体制上这手,不仅搞课改,更应该的是将教育上的有些东西一起改。否则永远达不到课改的初衷。
2.教师作为课改的实施者,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有限。
课改要求各教师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准备教学,组织教学,反馈总结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探究活动,以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一句话,课改要求教师主动,全身心投入教学。我曾经听到一位家长骂自己的女儿:“如果你不听话,长大后我就把你嫁给当教师的。”教师成为社会地位低,收入低的代名词。社会发展了,身边的人富了,有一部分教师经不住经济诱惑,开始无心教学,搞第二职业。一部分教师全身心投入课改,又有什么标准去肯定他们,又有什么机制激励他们?没有。目前,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学科课程评价标准也还没有完全出台,这样,基层学校的多数领导与教师釆用仍是原有的评价标准,重视结果,忽略过程,重视知识,忽略能力,重视教师的教,忽略学生的思维发展。制约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元目标的实现。同时这种评价无形之中,使教师说归说做归做,不自觉地又走重视分数的老路上。这样,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也就仅仅是摆设,无用武之地。
3.在中学阶段校方比较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的教学、考核、评比。
物理课(尤其是八年级)等同与其它副课,课时较少,这样势必造成家长、学生认为物理是副课,也不重视。独生子女的优越、安逸心理影响学生刻苦学习的积极性。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环境导致学生有安逸现状,满足现状的心理。进入中学大门,接触新的物理教材,内容多、虽然物理实验有趣味性,但学习程序进展快,尤其到了八年级下学期学习电学知识,学生接触到全新的高难度教材,容易一下子被学习的困难打瞢了,因此就简单地认为物理真难学,学习太苦,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和积极性。两极分化严重。
4.学生课业负担重,分化严重,特别是农村学校厌学弃学现象令人担忧和痛心。农村学校学生流失严重, "学习无用论”导致家长不关心不支持学习, 学生基础差,班级没有学习氛围,教师积极性不高。
二、下面谈谈改进措施
1、领导层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更新教育教研理念。
2、学校合理分配师资,加强师资力量。学校应重视、支持培训、教研活动,转变观念,开阔眼界,走出去,学进来,提高认识,以适应当今课改形势的需要。
3、彻底进行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的改革,合理进行对教师的考核评价。
4、加强学科教学的宣传工作,使学生重视物理学科。加强学生思想意志力的教育与培养,正确引导学生认识、面对学习中存在的困难。适当增加物理教学课时量。
5、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搞好家庭、学校配合教育工作。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净化社会风气。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状况如何往往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同家长朝夕相处,家长的言行和教育,几乎天天在反复强化,起着潜移默化的独特作用,不是学校,社会教育所能代替的。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6、尽快实施小班化教学,既减轻教师负担,又有利于开展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是习惯的养成。
总之, 我们在改革中应该感悟到,课改好似一条永不歇息的溪流,与其坐在岸边看它流逝,不如快步行进随它向前。在未来的日子中,我们应该紧跟课改的步伐,努力创新的工作,打造物理教学明天的辉煌。
《课标》修改前后,“物质”主题中科学内容条目的变化;
第一个二级主题,“物质的形态和变化”,在“实验稿”中,首先有第一条和第二条,“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等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性”,“能从生活或社会运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对这一条而言,上半句的内容移位到另外一个主题下了,把这个就放到了“物质的属性”二级主题下。最下面的内容就是从生活社会运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融进了其他的条目中,所以在现在的“修改稿”里,这一条就不存在了。
接下来是第二条,“有评价某些物质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尝试与同学交流对当地资源利用的意见。”这条课程标准,也合并到其他的课程标准的条目中去了。所以这两条就不再存在了。
第三条,在“实验稿”里是“能区分固、液和气的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对这一条而言,基本上维持“实验稿”的一个要求的水平,只是加强了这个内容和生产生活的联系。在这个“修改稿”里,除了要描述固、液、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还加上了一条“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加强了跟生产生活的联系。
第四条里有“会测量温度”,在《标准(2011 版)》里,就已经变为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范围更缩小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现在变得更简单,操作性更明确了。所以这可以归类为细化条目。
接下来二级主题下还有第五条,“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这是“实验稿”中要求的,既有实验的要求,也有跟生产生活的联系等等。在“修改稿”里对实验、联系实际都有继承。两个方面有细微的调整,第一个是不仅有熔点和沸点,还明确了凝固点。另外特别强调了物态变化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就把物理的本质问题提升了。接下来最后一条,“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这里显然就有 STS 这方面的一些观念的渗透,我们修改的时候规范了行为动词,比如“能用水的三态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就改为“用水的三态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因为“说明”是“了解”水平。“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是新增加的,就是对 STS 观念的渗透加强了。另外“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这个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对这一条而言就是对行为动词的规范以及对 STS 观念的渗透都有所加强。
专题2作业
1.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科学内容”条目的修订主要包括哪几方面?
2.请评析模块二上集的拓展部分的教学案例。
3.请比较《课标》修改前后,“物质”主题中科学内容条目的变化; 4.写一个与“物质”主题某条目有关的教学设计,并请说明设计的目的及思路;
5.请根据“课标”要求“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设计一个实验课例。
提交者: 贾志丛
(提交时间: 2012-7-5 1:28:08)
答题内容:
1.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科学内容”条目的修订主要包括哪几方面?
实验稿标准中“科学内容”含3个一级主题、14个二级主题,每个二级主题下又有若干三级主题。这次保留了原课标中的一级、二级主题,主要针对三级主题内容进行了修改。
相关内容具体的修改原则如下:对于“前言”部分,根据对所有学科统一的修改要求,调整表述;“内容标准”部分,保持原结构不变,微调“科学探究”,修订“科学内容”;“实施建议”部分,保持原结构不变,侧重修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附录”部分,补充学生必做实验,增加案例及评析,规范相关表述。
合理设计课程内容;调整内容,减轻学生负担; 明确要求,使教师教学心中有底;微调条目,优化三维目标; 注重科学探究,用实例消除困惑; 2.请评析模块二上集的拓展部分的教学案例。本节课采用学生探究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及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使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上应有提高。
3.请比较《课标》修改前后,“物质”主题中科学内容条目的变化; 《课标》修改前后,“物质”主题中科学内容条目的变化; 第一个二级主题,“物质的形态和变化”,在“实验稿”中,首先有第一条和第二条,“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等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性”,“能从生活或社会运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对这一条而言,上半句的内容移位到另外一个主题下了,把这个就放到了“物质的属性”二级主题下。最下面的内容就是从生活社会运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融进了其他的条目中,所以在现在的“修改稿”里,这一条就不存在了。接下来是第二条,“有评价某些物质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尝试与同学交流对当地资源利用的意见。”这条课程标准,也合并到其他的课程标准的条目中去了。所以这两条就不再存在了。
第三条,在“实验稿”里是“能区分固、液和气的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对这一条而言,基本上维持“实验稿”的一个要求的水平,只是加强了这个内容和生产生活的联系。在这个“修改稿”里,除了要描述固、液、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还加上了一条“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加强了跟生产生活的联系。
第四条里有“会测量温度”,在《标准(2011 版)》里,就已经变为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范围更缩小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现在变得更简单,操作性更明确了。所以这可以归类为细化条目。
接下来二级主题下还有第五条,“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这是“实验稿”中要求的,既有实验的要求,也有跟生产生活的联系等等。在“修改稿”里对实验、联系实际都有继承。两个方面有细微的调整,第一个是不仅有熔点和沸点,还明确了凝固点。另外特别强调了物态变化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就把物理的本质问题提升了。接下来最后一条,“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这里显然就有 STS 这方面的一些观念的渗透,我们修改的时候规范了行为动词,比如“能用水的三态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就改为“用水的三态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因为“说明”是“了解”水平。“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是新增加的,就是对 STS 观念的渗透加强了。另外“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这个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对这一条而言就是对行为动词的规范以及对 STS 观念的渗透都有所加强。
4.写一个与“物质”主题某条目有关的教学设计,并请说明设计的目的及思路;
《温度的测量》 [设计意图]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而本节课改变了以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处处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最想了解的问题入手,把教学大致分为以下两块:
1.学生自主探究常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课前学生对常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进行猜想并针对自己的猜想设计制作一个温度计模型,课上交流制作温度计模型的经验,利用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并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猜想。2.学生自主学习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在温度计使用的教学中,学生先阅读温度计的使用说明书,再亲自动手尝试测量,最后相互交流,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整堂课应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说 明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回想起今年暑假的天气,大家感觉怎么样?假如有同学去过东郊中山陵,你会明显感觉有什么不同?要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就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2页的热岛效应。
师:我们这里所说的热和凉快指的是什么?温度越高越感觉怎样?温度越低呢?因此,温度是反映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师:如果我想知道某一物体的温度,怎么办?用什么工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温度的测量。
生:热
生:凉快一些
生:温度 生:热
生:越感觉冷
生:测量 生:温度计
投影[热岛效应]的内容
投影[温度的概念]
投影课题[温度的测量] 二.新课教学
1.学生讨论并提出本课最想研究的问题。师:对于温度计,大家最想了解什么呢?
师:看来大家对温度计的兴趣非常浓厚,我很高兴。可是要想弄清楚这些问题,还需要同学们亲自去研究。
生1:温度计是什么样的? 生2:怎样使用温度计?
生3:温度计是如何制作而成的? 生4:温度计的发展史 „„
板书:
最想了解:
(简写学生所答)
2.利用自制温度计模型探究温度计的工作原理。(1)学生对常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进行猜想。
师:课前让同学们观察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温度计。你们家里有温度计吗?哪位同学愿意讲一讲你家里的温度计是怎样的?
师:对于电子温度计还是比较高档的,我们大多数家庭里普遍使用的又是什么温度计啊?
师:当温度升高时,你发现温度计有什么变化吗?如果温度降低呢?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
师:这恐怕还是你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 想不想通过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
生:有
生:电子式的,通过液晶显示屏读出温度。
生:我家的温度计有一根玻璃管,里面装有红色的液体。玻璃管紧贴在一块木板上,木板上还刻有刻度。
生:红色的液柱上升。生:红色的液柱下降。生:液体会热胀冷缩。
生:想(2)学生展示课前自制的温度计模型并相互交流其设计制作过程。师:课前就让同学们对常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做出猜想,并且针对自己的猜想设计制作了一个温度计模型。大家带来了没有?
师: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你的温度计,并介绍一下它的制作过程?
师:你打算怎样利用温度计模型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师:下面的同学也都自制了温度计,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会有些想法,不妨说出来,大家相互交流一下!
师:对于人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可以借助其他一些手段把它明显地显示出来,这就是我们前面给大家介绍的一种效果放大的研究方法。师:从大家的交流中,我感到大家不仅成功地设计制作了温度计,同时还提高了实际的动手能力。
生:带来了。
生(上讲台展示并介绍温度计模型):我找到一个墨水瓶和一根细管子。在墨水瓶的盖子上用剪刀钻个小孔,使细管子刚好紧紧地插在里面。在墨水瓶里灌满红色水,再把插好管子的盖子盖上,这就制成了温度计模型。
生:把温度计模型放在热水里,看管中液面是否上升;再把它拿出来,看管中液面是否下降。如果是的,就说明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生1:为什么细管要刚好紧紧地插在盖子上呢?
生2:为了让整个墨水瓶密封,水只能从细管出来。生3:能否不插细管而直接用墨水瓶当温度计呢?
生4:若不插细管,光靠眼睛是无法看出墨水瓶里的水是否热胀冷缩,但有了细管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了。„„
投影{温度计模型}并介绍它的制作过程
(3)学生利用自制温度计模型进行实验,汇报观察到的现象以及探究得到的结论。
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利用自制温度计模型和桌上的一杯热水去探究一下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师:实验是否验证了大家的猜想呢?看来同学们的猜想和探究结果是完全吻合的!
学生实验,汇报观察到的现象以及探究得到的结论。
生:是
投影[利用自制温度计模型探究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3.摄氏温度的刻度划分。(1)摄氏度的规定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可以知道,利用自制温度计我们能大致判断一杯水是冷还是热,但能否知道它具体的温度是多少吗? 师:你觉得它还缺少什么呢?
师:那么如何给它刻上刻度呢?请大家阅读课本30页的信息快递。
(2)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温度值吗?比如“非典”期间专门要测人体温度,人的正常体温是多少?我国历史最低气温是多少?
生:不能
生:刻度
学生阅读摄氏度的规定,找到给自制温度计刻上刻度的方法。
生:37℃ 生:-52.3℃
投影[摄氏度的规定]以及给自制温度计刻上摄氏温度的过程。
说明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4.练习使用常用温度计。(1)将常用温度计与自制温度计模型进行比较,认识常用温度计的构造。师:平时我们最常用的温度计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把桌上一只较长的温度计拿起来看一看。我们的自制温度计与它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师:它们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又在什么地方呢?
师:至于为什么要封口,这里牵涉到大气压的知识。随着物理知识的不断丰富,你们以后一定会明白的!
师:温度计有了刻度就可以测温度了,大家想不想亲自动手测一测呢?
生:自制温度计的细管相当于常用温度计的玻璃管,自制温度计的墨水瓶就相当于常用温度计的玻璃泡。
生1:常用温度计的玻璃管是有封口的,而自制温度计没有。
生2:常用温度计有刻度,而自制温度计没有。
生:想
(2)自行阅读温度计的使用说明书,找到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师:在你还不能熟练使用的情况下,比如你们家里刚买了台彩电,你首先要看什么?就请你们读一读课本29页温度计的使用说明书。
师:看完说明书后,你知道温度计的使用需要注意些什么吗?
生:说明书
学生合上书,回忆使用温度计的注意点。
投影[读一读:温度计的说明书]
及时介绍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投影并练习温度计的读数。
(3)学生尝试用温度计测量热水的温度。
师:下面就请大家试一试测量一杯水的温度。在测之前,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请大家先估一估水的温度,比一比,谁估计的温度与实际测量的温度更接近,谁的感觉更准确!请把估计的温度记录在我们的学案上。
师:现在就请你们开始动手测量。注意记录数据,同时及时写下你使用温度计的体会!
(对先前的小游戏做个总结,评比出全班感觉最准的人,对其鼓励,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刚才同学们测量温度时,我注意到一些同学的操作好像有点问题,我来模仿一下,请大家看一看!
学生估计水温并记录于学案。
学生亲自动手测量一杯水的温度。
教师演示学生测量水温的错误操作,请学生观察并指正。
投影[估一估:所测水的温度]
投影[测一测:水的实际温度]
(4)学生相互交流,总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师: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从中可能也有了不少的体会。哪位同学愿意谈一谈你使用温度计有哪些体会?
学生交流使用温度计中值得注意的地方。
投影[理一理: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计] 三.课堂小结
师:今天,大家已解决了哪些最想知道的问题呢?
师:至于还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够继续研究下去。
学生回顾整堂课所学知识。
四.课外拓展 1.探究温度计灵敏程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2.评价手册课外实践2 3.访问网站,了解温度计的发展史。
设计的目的及思路;
本节课围绕温度的测量,展开了探究、应用的过程。整节课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及探究动手能力的培养。对温度计工作原理的知识接受,通过学生自制温度计模型来体会其工作原理;对温度计的使用也是通过学生在操作中得出正反两方面的结论和教训。改变了知识接受是“灌输”的途径,不但使学生接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接受了知识来源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改重结论更重过程的理念。
5.请根据“课标”要求“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设计一个实验课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测定固体和液体物质密度的实验原理。
2.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会查密度表,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3.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实验能力。
2.通过动手实验来掌握测密度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护仪器、爱护学习环境的教育,保证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对学生进行环境美的教育。
2.介绍科学史实,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尊重实验的科学态度。
二、课时安排 : 1课时
三、学具教具准备
量筒、小石块、细线、盐水、天平和砝码、烧杯、清水、课件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复习密度的知识,请同学们用中文表述一下密度的公式,并说出用符号表示的公式。通过这个公式可以认识到,只要知道了某一物体的质量和它的体积,就可以计算出组成这个物体的物质的密度,也可以说只要测量出物体的质量和它的体积就可以求出它的密度。
(二)新课教学
师:以上我们分析了根据,只要我们测量出物体的质量和它的体积,就可以求出物体的密度,请同学们考虑一下用什么方法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生:用天平可以测物体的质量,用量筒可以测物体的体积。
师:如果是一个规则物体除了用量筒可以测量它的体积外,还可以用什么办法?
生:还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
师:今天我们这个实验是要求同学们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根据以上的分析,请同学们谈一下这个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生:这个实验的原理就是密度的公式。
师:我们今天的实验是要测定金属块和盐水的密度,请同学们考虑除了被测物体、天平、砝码和量筒外,还需要什么物品。生:还需要清水、细线以及装清水和盐水的烧杯。
师:请同学们写出测金属块密度的实验步骤,并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请同学说出实验步骤以及表格中需要记录和需要计算的项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式补充修正,并随时将学生回答的正确结果写在黑板上,最后形成如下内容: 1.测金属块的密度 实验步骤:(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天平平衡。(2).测出金属块的质量,并把测量值填入表格中。(3).向量筒中注入一定量的清水,并把测得的水的体积值填入表格中。(4).将石块用细线拴好,没入水中,测出石块和水的总体积,并把测量值填入表格中。(5).计算出石块的体积,填入表格。(6).计算出金属块密度,填入表格。学生表格设计
请同学们写出测定盐水密度的实验步骤,并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学生基本写完后,请同学说出实验步骤以及表格设计的内容,教师随时把正确内容写在黑板上,并进行必要的补充、修正。2.测定盐水的密度 实验步骤:
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调节天平平衡,(这里向同学说明一下,测金属块的密度完成后,只要天平没动,可以不再调节,但如果作为一个独立实验必须有这一步)
(1)在烧杯中盛盐水,称出它们的质量,并将测量值填入表格中。(2)把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它的体积,并将测量值填入表格。
(3)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盐水的质量,将测量值填入表格。(4)计算出量筒内盐水的质量,记入表格。(5)求出盐水密度记入表格。学生表格设计
教师询问同学是否还有问题,然后宣布开始实验.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将仪器整理好,并按原来位置放好,然后讨论课后“想想议议”.要求学生回答,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
五、教学反思
第二篇:请谈谈课改十年后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请谈谈课改十年后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课改十年后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备课简单。我觉得教师对课前准备的重视不足,研究的深度不够,投入的精力不足,对细节的关注不够;
二、教师不敢放手。由于升学考试压力,课堂上教师习惯于以往的教学方法,偶尔给学生时间去自主探究,课堂上教师习惯于以往的教学流程.三、学生合作成效不高。大多数小组合作时,原本能在小组解决掉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组员之间的配合度不够。
改进的措施:
一、加强培训。全面的培训可以让全体教师真正接受课程改革,愿意在实际教学中去推进;系统的培训可以让教师懂得如何在学生的学习中推进课程改革;长期的培训使教师有干劲、有信心,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二、加强集体备课。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要给学生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便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质疑释惑。提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有效性,达到好学、乐学。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首先、教师应采取好差结合的原则来对学生进行分组,使组与组之间有可比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样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其次、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内容如果过于简单,合作学习就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可也不能太难,学生通过合作,得不出答案,会降低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再次、培养合作技巧。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善于合作。
第三篇:谈谈课改十年后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谈谈课改十年后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年来,有效的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在一定程度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使教师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下面结合我的体会及濠江区的实际谈谈几个问题及实施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教材革新空间大而教师实施能力弱。
新教材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现行教材中的“探究”、“想想做做”、“想想议议”、“动手动脑学物理”等内容,具体实验步骤、文字表述较少,甚至只有一幅漫画或插图,看似内容少了,要求低了,而实质上是为课程的实施留足了空间。而教师的素质没有跟上,课前准备不充分,没有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对教材的设计意图未能较好领悟,对教材的能力立意理解不到位,习惯了以前“老教材”的思路,导致面对新教材“一片茫然”,无从下手备课。
2、考试升学压力大导致课改实施捉襟见肘。
在现行的中招考试选拔性较大的情况下,教师不敢放手,往往是对课堂进行过多干预。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学习,但教师出于教学进度的考虑和升学复习的安排,加上学生在探究时不能按教师预想的计划进行,经常会出现原有的学生自主探究演变成教师的横加干预,甚至由教师直接讲解来完成。
3、教学方式多样化而教师角色单一。
新课程倡导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思想发生相应的变化。而相当一部分教师虽然从理论上接受新课程,但却习惯了轻车熟路的老一套,对教师角色转变还不适应。一讲到底的“灌输式”教学仍较普遍。
4、硬件不足导致课改实施大打折扣。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探究实验的份量有明显增加,这就要求学校、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条件,而现状是,“部分学校实验室建设落后,实验器材破旧或残缺,更新较慢甚至没有更新。这导致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实施大打折扣,经常将学生动手实验演变成教师演示,甚至直接演变成教师讲实验。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二、建议和改进措施
1、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供必要的保障。通过课改培训让教师真正接受课程改革,愿意在实际教学中去推进,同时通过专业培训,使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有思想指导和名师指点,减少盲目性,增强自信心。
2、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力量,博采众长,共商对策,要花心思琢磨怎样“用”好教材,而不是“教”好教材,既要研究新教材与老教材的不同点,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通过同事的交流活动,给自己不断注入新思想、新理念,并为我所用。
3、改革考试评价机制,只有考试的评价机制改变了,教师推进课改时所受到的来自学校、社会、家长等方面的压力才会得到缓解,教师才可以放手实施,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性。
4、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在很多地方都存在,这一现状如不改变,教育发展、教育公平永远是句空话。只有加大教育投入,教师的主人翁地位才能得到保障,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学生能力的培养才能得到保障。
第四篇:谈谈课改十年后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谈谈课改十年后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中考指挥棒对物理教学的影响很大。
课改第一个变化是检查我们的标准和规则调整了,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第四个变化是“评价考试调整了”: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但从目前达标中学招生录取的依据方面来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观有所改善,对综合能力的考查有所增加(我市中考实验题有3题,综合能力题有3题),但离不开考试分数的比较。而物理考试评价还是过于注重纸笔测验;偏重智育,忽视德育;更多关注书本知识。中考成绩的紧箍棒系在每一位物理教师的头上:成绩要校校排名、班班排名。在课时安排很紧的情况下,平时对学生的评价形成以考试卷面成绩为主流。老师喜欢用应试的教育眼光组织课堂教学,害怕现行教材降低了难度,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升学率,害怕探究性实验学生要花大量时间思考,还不如听老师讲实验、记要点、记考点成绩好。可见,评价与考试制度的配套改革不进行,中考的选拔试和初中结业的能力测试不分开,升中考还是初三学生的唯一选择,升中考的报考率还是要求100%,就不可能让老师放下思想包袱,真正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探究性教学的有效性还要加强。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堂上放不开。通常教师走进课堂,先是一段多媒体导语或提一些问题或演示实验创设教学情景,诱导学生提出发现的问题,结果学生的问题无主题无方向,为了节约时间,完成教学任务,老师提出自己的预设问题和方案,学生没有选择权,没有自主权,只有被动的学习,被动的接受。合作交流也亦流于形式:初中的学生还不定性,特别是后进生多的班,四张小嘴同时张开各说各的,实际是表面热闹、乱议一气的讨论。又由于一个班五十几个学生分成十几个组,教师关照点拨不及时,个体引导不到位。要改变现状,首先要小班化;其次课时安排要增加,让学生真正自己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
三、个别要防止课改的僵化,除了老师观念的改变,学校的管理理念也要以时俱进。在当前课改中要给学生减负,提出了高效课堂,提倡精讲精练,所以要给教师增“负”:为了体现出老师有认真进行教学研究,要求教师课课手写教案(即使已实现数字化办公,堂堂有课件)、课课写反思、周周写小结、期末写大结。对教案的要求是课型齐全,教学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生活动等项目要面面倶到,每节课后要写教后记。无论你教龄长短,一本书教过多少年,每次都得从头再来。日常培养的是教书匠型的教师,谈何研究型人材。学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每隔一段时间让教师多参加丰富多样的培训,多点实例,多些参照比较,培训的内容多样化才是从根本上发挥好老师的主导作用,防止思想的僵化和能力的老化的好办法。
四、课程改革还需要多方支持。各校教学资源不均匀,薄弱学校的实验仪器不齐备,学校对实验室不重视,没有实验员,教师只能把探究式教学演化为对书本知识的一类学习。要对实验员有专员编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实验在探究式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篇:谈谈课改十年后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谈谈课改十年后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德惠十中李东辉
新课程改革已近十年,教师在课堂上是不是真正开始了课改实验,是不是真正领会和接受新课改的思想,需要看教师的教的方式和学生的学的方式是否改变,因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一个显著特征。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落实这样的方式,前提是做到开放和民主。我们不少物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没有真正的开放,缺少真正的民主,自主、合作,探究落不到实处,他们还徘徊在课改的大门之外。因此,找出问题的症结,寻求解决的办法,尽快帮助教师们跨越课改的门槛,是我们面临的十分迫切的任务。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如何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
新课改提倡“3个有利于”:有利于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思想的升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就要求教师积极构建感性材料与理性知识之问的桥梁,即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并努力创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实践是学生能力展示、个性特长发挥的平台,重视尊重和发现学生的价值,发掘和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是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教育要为人生博彩,教学要让思想添翼,教师的目光必须是前瞻的。文本只是载体,是外延,而人本才是内核,是终极。只有把文本与人本交融起来,教学才有宏大的境界,首先从日常最密切的物理现象人手,应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从而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知识就是生活知识的一部分,消除了学生对物理的陌生感、畏惧感,增加了亲切感和兴趣。其次从自然现象到人工现象,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无处不在。不论是自然现象或人工现象都隐含着许多的物理知识,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巨大力量。教师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及时“引导”。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中遇到困难,教师要加强“疏导”。学生使用知识联系实际时,教师要给予恰当的“指导”。教师在导的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思维状态。善“诱”则通,善“思”则得,只有把教师的“诱”调谐到学生“思”的频率上,才能发生谐振,学生的认知状态和情绪才能最大限度地被激活。
(2)、课堂上存在着教师放不开,不敢放,不会放。这是最突出最关键的问题,开放才能搞活。目前一节完整的课基本是这样:老师引入新课、讲解知识,中途加上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再讲,问完了,答完了,讲完了,布置完作业,正好下课。在这种看似步骤清楚、结构严谨、有条不紊的课堂上,教师切切实实地在发挥作用,处处有要求,处处有示范,处处有问题,处处有指导,处处有讲解,处处有教师的活动。学生电有读书,有思考,也有解答。但这些都是在教师的绝对控制之下按照教师自认为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步骤进行的学习,学生没有自己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没有自己的看法和体验。尽管教师有微笑、有平等、有民主的意识。有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的想法,但是,在这种教师时时控制、处处主宰的课上,学生没有选择权,没有自主权,只有被动的学习,被动的接受。
(3)、探究走过场。让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讨论问题。结果学生提出的问题除了课本上已有的问题,或者零零碎碎几个表面的问题,教师顺其自然。提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课堂上教师对课本上实验探究的处理,依据教参,遵循实验步骤,机械模仿。学生按实验册规定的步骤填写时教师的点拨不及时,引导不到位,在思维活跃的学生面前显得无能为力,总在问题外绕圈子。
4、合作交流流于形式。有的物理课堂会安排学生“讨论讨论”。通常4人1组,要么两人1伙窃窃私语,要么4张小嘴同时张开各说各的。这样责任不清、分工不明、表面热闹、乱议一气的讨论有什么意义?会起到什么样的合作作用?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意义并非真正的认识,不知道学生的合作学习是一个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承担责任、为集体做贡献的过程。把“合作”仅仅看成了一个“讨论讨论”。不注意研究合作学习的操作策略,不明确分工责任,没有主持人。没有中心发言人,没有记录员。结果,要么抢着说,要么都不说,也没人归纳整理大家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