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与“治理”并重 坚定地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时间:2019-05-14 22:02: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保护”与“治理”并重 坚定地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保护”与“治理”并重 坚定地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一篇:“保护”与“治理”并重 坚定地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保护”与“治理”并重 坚定地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农业关乎国家粮食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可持续”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一个“热词”。《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在众多期待中正式发布,这个被称为“纲领性文件”的《规划》,其发布的背景和重大意义是什么?将会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哪些深刻的变化?我国农业将走上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就此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出台这样一个《规划》,其背景是什么?

韩长赋:近年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一连增”,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新进展。但是,我国农业发展也面临巨大挑战,水土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农业生态系统退化明显,水土资源管理、生态补偿等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十分紧迫。当前,人民群众对资源环境保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更加期待,主要农产品连年增产,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足,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技术模式不断集成创新,农村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农为邦本”。“三农”是国家稳定和安全的重要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可持续,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另一方面,要确保我国农业资源永续利用,给子孙后代留下良田沃土、青山绿水。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按照国务院部署,农业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林业局等部门,在深入基层调研、组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共同编制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接下来,农业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抓好贯彻、组织好实施。

记者:为什么《规划》被称为是一个“纲领性文件”?请为我们描绘一下,未来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蓝图是什么样的?

韩长赋:《规划》对未来一个时期农业可持续发展做了整体的宏观设计,既有时间表,又有路线图;既有阶段性目标,又有区域性布局。

首先,《规划》明确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指导思想:就是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产能为本、保育优先、创新驱动、依法治理、惠及民生、保障安全的指导方针,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上来”。基本原则五条:就是要坚持生产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坚持创新驱动与依法治理相协同;坚持当前治理与长期保护相统一;坚持试点先行与示范推广相统筹;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其次,《规划》描绘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蓝图,也是发展目标。这就是:到2020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初步成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结构更加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农业资源保护水平与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森林、草原、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和增强,生物多样性衰减速度逐步减缓。到2030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供给保障有力、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环境良好、生态系统稳定、农民生活富裕、田园风光优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基本确立。

要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关键是要合理规划区域布局,梯次推进,分类施策。《规划》要求根据各地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综合考虑各地农业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生态类型和发展基础等因素,将全国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按照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分类施策的原则,确定不同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和重点。其中,优化发展区包括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和华南区,是我国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生产条件好、潜力大,但也存在水土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资源循环利用程度不高等问题。要坚持生产优先、兼顾生态、种养结合,在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的前提下,保护好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生产稳定发展、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友好。适度发展区包括西北及长城沿线区、西南区,农业生产特色鲜明,但生态脆弱,水土配置错位,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严重,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要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立足资源环境禀赋,发挥优势、扬长避短,适度挖掘潜力、集约节约、有序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发展区包括青藏区和海洋渔业区,在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青藏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高原特色农业资源丰富,但生态十分脆弱。海洋渔业区发展较快,也存在着渔业资源衰退、污染突出的问题。要坚持保护优先、限制开发,适度发展生态产业和特色产业,让草原、海洋等资源得到休养生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记者:《规划》提出了阶段性发展目标,请问我们如何来实现?

韩长赋:根据《规划》,未来一个时期,我们要重点推进和完成五项主要任务:

一是优化发展布局,稳定提升农业产能。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按照“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逐步建立起农业生产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生产新格局。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力争在种业和资源高效利用等技术领域率先突破。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优化调整种养业结构,促进种养循环、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因地制宜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等节约型农业技术,以及“稻鱼共生”、“猪沼果”、林下经济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二是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农田永续利用。稳定耕地面积。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严控新增建设占用耕地,确保耕地保有量在18亿亩以上,确保基本农田不低于15.6亿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坚持耕地占补平衡数量与质量并重,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提升耕地质量。采取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土壤改良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土壤肥力。恢复和培育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养分健康循环通道,促进农业废弃物和环境有机物分解。适度退减耕地。依据国务院批准的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对不适宜耕种的“不稳定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林草结合,增加植被盖度。

三是节约高效用水,保障农业用水安全。实施水资源红线管理。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推进地表水过度利用和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适度退减灌溉面积。推广节水灌溉。分区域规模化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加快农业高效节水体系建设。发展节水农业,加大粮食主产区、严重缺水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力度。发展雨养农业。在半干旱、半湿润偏旱区建设农田集雨、集雨窖等设施,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开展粮草轮作、带状种植,推进种养结合。在水土流失易发地区,扩大保护性耕作面积。

四是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农业农村环境。防治农田污染。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打好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提高使用效率,“十三五”期末实现化肥农药用量零增长,减少农业内源性污染。综合治理养殖污染。支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开展标准化改造和建设,提高畜禽粪污收集和处理机械化水平,实施雨污分流、粪污资源化利用,控制畜禽养殖污染排放。改善农村环境。科学编制村庄整治规划,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保护饮用水水源,加强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加快构建农村清洁能源体系。

五是修复农业生态,提升生态功能。增强林业生态功能。按照“西治、东扩、北休、南提”的思路,加快西部防沙治沙步伐,扩展东部林业发展的空间和内涵,开展北方天然林休养生息,提高南方林业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林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保护草原生态。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推进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和草原防灾减灾。恢复水生生态系统。采取流域内节水、适度引水和调水、利用再生水等措施,增加重要湿地和河湖生态水量,实现河湖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畜禽遗传资源和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加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开展濒危动植物物种专项救护,完善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预警体系,遏制生物多样性减退速度。

为完成以上五项重点建设任务,我们将以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领域为重点,统筹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和财政资金,调整盘活财政支农存量资金,安排增量资金,积极引导带动地方和社会投入,同时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全面夯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是水土资源保护工程,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水土保持与坡耕地改造项目、高效节水项目、地表水过度开发和地下水超采区治理项目、农业资源监测项目。

二是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工程,包括畜禽粪污综合治理项目、化肥农药氮磷控源治理项目、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项目、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三是农业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包括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项目、草原保护与建设项目、石漠化治理项目、湿地保护项目、水域生态修复项目、农业生物资源保护项目。

四是试验示范工程,包括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项目等。

记者:农业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期战略,请问我们准备采取哪些措施来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韩长赋:今后一个阶段,我们将主要采取七项措施来保障《规划》实施。

首先,强化法制保障。研究制修订土壤污染防治法以及耕地质量保护、黑土地保护、农药管理、肥料管理、基本草原保护、农业环境监测、农田废旧地膜综合治理、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农业野生植物保护等法规规章。完善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法规体系,健全农业各产业节能规范、节能减排标准体系。制修订耕地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膜、饲料添加剂重金属含量等标准,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依据。

其次,加大执法与监督力度。健全执法队伍,整合执法力量,改善执法条件。落实农业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等各类法律法规,加强跨行政区资源环境合作执法和部门联动执法,依法严惩农业资源环境违法行为。开展相关法律法规执行效果的监测与督察,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及损害赔偿制度,加强审计监督。

第三,深化改革创新。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建立健全农业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引导全社会树立勤俭节约、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改变不合理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和监督作用,保障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广泛动员公众、非政府组织参与保护与监督。

第四,完善扶持政策。健全农业可持续发展投入保障体系,推动投资方向由生产领域向生产与生态并重转变,投资重点向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倾斜。继续实施并健全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农机具购置补贴、动物疫病防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补助、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等政策。支持优化粮饲种植结构,开展青贮玉米和苜蓿种植、粮豆粮草轮作;支持秸秆还田、深耕深松、生物炭改良土壤、积造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支持推广使用高标准农膜,开展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再利用。

第五,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加强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在种业创新、耕地地力提升、化学肥料农药减施、高效节水、农田生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环境治理、气候变化、草原生态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推动协同攻关,组织实施好相关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积极探索“项目+基地+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生产单位+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转化模式。依托农业科研、推广项目和人才培训工程,加强资源环境保护领域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借助多双边和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国内农业资源环境与生态等方面的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加大国外先进环境治理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力度。

第六,用好国际市场和资源。依据国内资源环境承载力、生产潜能和农产品需求,确定合理的自给率目标和农产品进口优先序,合理安排进口品种和数量,把握好进口节奏,保持国内市场稳定,缓解国内资源环境压力。提升对外开放质量,加强对外农业合作,引导企业投资境外农业,提高国际影响力。

第七,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有关部门参加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部门协调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沟通协调,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形成部门合力。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创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将耕地红线、资源利用与节约、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绩效考核范围。

第二篇: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资本主义发展已有300多年历史了。按照当年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断,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段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段社会,现在象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77页)。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资本主义又走过了1个半世纪。虽然危机周而复始,但资本主义仍然存在,而且继续在发展。相反,共产主义阵营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少社会主义国家被分化、瓦解,剩下的少数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也多不强。如何看待这一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的论断是否过时了,这是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要做出的判断。

一、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不能改变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集中表现在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相对稳定。新变化可以用“4个新”来描述。一是新科技革命促进了经济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信息工程、生物工程和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快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是新垄断进程提高了抗风险能力。私人垄断统治的进一步加强,一般垄断转变为国家垄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对管理体制、经济社会的运作作了不少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从而拓展了生产力发展的空间,渡过了一次次经济危机。三是新福利政策缓解了社会矛盾。资本主义通过实施一定的税收政策和社会再分配政策,限制过高收入,建立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增加就业,改善劳动条件,这些措施,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要求,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四是新殖民手段增强了经济实力。战后资本主义凭借其强大的垄断地位,资本进一步国际化。跨国公司迅速发展,主导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加紧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如果说当年的控制是靠枪炮,那今天的控制主要靠经济。拥有世界1/5人口的发达国家占全世界86%的国内生产总值,而相同比例的最贫穷国家却仅占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1%。上述这些变化是否说明资本主义已找到了良方,摆脱了走向灭亡的命运呢?我们不能简单的看这个问题。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规律所揭示出的科学真理,它同自然科学中的万有引力、能量守恒等定律一样,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必定要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的更替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统一体中,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生产关系就有存在的必要,社会就向前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它就必然被摧毁。封建社会是这样,资本主义社会也是这样。尽管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仍在发展,但我们不应被这表象而迷惑。“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33页)。资本主义还在发展决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是合理的,是永恒的。象一座正在喷发的火山,云蒸霞蔚,气象万千,但毕竟底色不足了。

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战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权越来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以致形成垄断资本统治。他们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权把社会化大生产的成果攫为已有,造福一小部分人。美国最富的1/5人占了国民财富的76%,没有财产的家庭占40%以上,约有2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事实充分表明,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趋势。

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翻开中国近代史,这是一部血迹斑斑的民族奋斗史。无数志士仁人为了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上下求索,也曾虔诚地请教过资本主义,实践证明,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来到中国,不是为了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掠夺中国来发展它们自己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历来中国革命的失败,都是被帝国主义绞杀的,无数革命的先烈,为此而抱终天之恨。”(《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679页)

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还因为中国的资产阶级发育不良,担当不起这一历史重任。中国的官僚资产阶级本身就是帝国主义的附庸,不可能担当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带有两重性,它是先天不足,后天失

调,政治上、经济上都十分软弱,不可能担当起建设资本主义现代国家的重任。

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诞生了共产党,历史掀开了新篇章。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社会主义实践,从俄国十月革命算起,至今已有80多年历史了。前苏联及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相继背弃了社会主义,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也走过了不少弯路,我国的综合国力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相差一大截。社会主义这面红旗还要扛下去吗?还能扛多久?答案应当是肯定的。

中国如发展资本主义,不可能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样靠对外扩张和殖民掠夺,只能采取加重剥削工人、农民和促使小生产者分化破产的办法。在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东方大国,采取这种办法必然要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广大人民群众一定不会答应,人民就不会选择共产党。“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现在国际市场已经被占得满满的,打进去都很不容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就没有前途。中国本来是个穷国,近年来,在解决国际争端问题上,中国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就因为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为什么说我们是独立自主的?就是因为我们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否则,只能是看着美国人的脸色行事,看着发达国家的脸色行事。我们千万不要太天真。天上掉不下馅饼。美国等西方列强是不会帮助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富强起来的,哪怕作过的承诺也是不算数的。俄罗斯等国家的教训不是很能说明问题吗,还得靠自己。退一万步说,既便有人愿意帮助我们,象中国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谁能帮得起。没有人能帮助我们,资本主义道路又行不通,怎么办?走自己的路,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振兴中华,强国富民。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不管你承认与否,人类社会最终是朝着共产主义迈进的。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生产关系适应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具有不同于以往社会经济形态更替的特殊性,它不象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或封建主义取代奴隶社会那样,只是以一种私有制形式取代另一种私有制形式。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是以崭新的公有制取代与否定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全新的实践。我们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时间还不长,其间还走过相当一段弯路。但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0多年的成就,足以令世人刮目相看。昔日的“东亚病夫”,如今已成为国际社会中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成为多极化世界中的一极。只要把党建设好,共产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共产党人永远保持先进性,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按照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到本世纪中叶,实现三步走的伟大战略目标,并继续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迈进。到那时,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一定会更加令人信服地凸现在世人面前,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讲,你看,还是社会主义制度更加优越吧!

“路漫漫其修远兮”。无论前进的道路上会有多少艰难险阻,我们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浮云遮望眼”,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脚踏实地,努力工作,把劲使在加快杨浦发展上,使在为人民服务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出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

第三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共建和谐地球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深入人心,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国与国相互依存更加紧密。然而,在各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却日益突显出来。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已有数十亿年之久,无时无刻都在循其自然发展规律变化着。但从第四纪开始诞生了人类之后,人类就对全球自然环境变化加以干扰。尤其是到了现代,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粮食短缺、臭氧层空洞、酸雨、生态系统失调、全球变暖等严重问题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各国都意识到要共同治理地球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日益加深,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势在必行。. 地球面临的所谓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粮食不足和人口爆炸五大挑战,核心是人口问题。人口猛增必然造成生物圈负荷的加重,人对自然资源的需要量增大,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负载能力,打破了系统的稳定性、有序性,生态系统就丧失了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的能力,必然产生全球性负向变化,增多了全球自然灾害的机会。这就告诉我们必需用联系观点看问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国家和谐与世界和谐、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共同利益相结合,坚持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的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事物的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统筹兼顾,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温家宝总理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闭幕式中说到:地球不仅是我们从父辈那里借来的,更是从我们的后代那里借来的。这告诉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长远意义着想,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粮食和能源问题事关各国民生、发展、稳定。我们应该加大农业投入,发展先进技术,抑制市场投机,增加粮食援助,加强农业和粮食合作。加强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互利合作,加紧研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构建先进能源技术研发和推广体系,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

各国间应用更开放的态度,开展合作,推动互利共赢。在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挑战面前,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加强国际合作,是应对挑战、确保和睦安宁的必由之路。我们应该树立共赢理念,把本国人民利益同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扩大各方利益汇合点。从系统论方法思维看,可持续发展把当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及局部地区,看成是由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因素组成的复合系统,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这种系统论的观点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关键,并为人与资源问题的分析提供了整体框架,人与资源矛盾的产生与实质,是由人和这一复杂系统的各个成分之间关系的失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功能的削弱或增强都会影响其他组分以及可持续发展过程。因而在解决资源的战略时,要从全局着眼,从系统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和宏观调控。21世纪也是一个信息与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教兴国”乃立国之本、强国之策、富民之术,教育为基础,百年树人,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首当其冲。21世纪的人类将不断从自然界取得更多的物质财富,又不断与自然界一起共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活的共生地理环境,共生就意味着“人与自然界的新的联盟”,彻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愿望。人以地为生,人地和谐,持续利用。

第四篇:走生态之路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走生态之路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农业所担负的满足人口衣食之需的责任日益加重,农业自然资源载荷也日益加大。但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粗放的情况仍未根本改变,农业自然、经济资源利用率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农业污染、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现在市场上的蔬菜我们不再放心,我们以前大量出口的茶叶也不能出口。还有曾经的碧波蓝天在农村也不在出现,甚至连有水的小坑都淡出了我们的视野。有的只是成山的垃圾,还有农药积累的“绿油油”的青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发展生态农业。而我们发展生态农业的必然趋势就是走生态之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生态农业与有我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一种统一体,二者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生态农业,就没有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①目标的一致性。我国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农业暨农村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我国生态农业是面向21世纪,服务于农村建设三大任务的,即a.保证增加人民生活所需的农产品供应;b.到本世纪末,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并在今后的二、三十年内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水平;c.保证未来人口增长的资源承受力。这与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实现粮食安全、乡村地区就业与创收、根除贫困以及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目标是一致的。

②基本内涵的统一性。我国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充分运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实现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的高产、高效、持续发展的农业,它是在一种不影响子孙后代需要的前提下,充分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发展途径,这与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思想内涵相统一,即重视农业与环境关系,以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为基础,调整技术和机构改革方向,从而确保目前几代和今后世世代代人的需要得到持续满足。我国的生态农业强调在农业生产中因地制宜,尽可能将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实用技术及新兴科学技术组装配套,把经济发展目标与资源合理利用及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以最大限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最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在实践中,我国已摸索出适合不同地区的我国生态农业模式,其主要类型如下:

①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农林立体结构生态经济系统,包括各种农作物的轮作、间作与套种,农林间作、林药间作等。

②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的生态经济系统,包括农作物秸秆的多级利用,畜禽粪便的多级利用,沼气、沼渣、沼液的分别利用等。

③水陆交换的物质循环生态经济系统,包括桑基鱼塘,农——牧——渔循环互利等。④相互促进的生物物种共生生态经济系统,包括稻田养鱼,鱼——蚌共生,水禽——鱼——蚌共生,稻——鱼——萍共生,稻——鸭共生等。

⑤农、渔、禽水生生态经济系统,包括水面立体养殖,湿地多目标、多功能、多效益开发利用等。

⑥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生态经济系统,包括生物相克避害及天敌除害,轮作倒茬利用,化学信息防治和合理使用农药等。

⑦山地综合开发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包括荒山绿化、水土保持、发展畜牧业、林果业、土特产品加工业等。

⑧多功能的污水自净生态经济系统,包括巧接食物链、设计无污染、少污染工艺流程等。⑨以庭院为主的院落生态经济系统,包括家庭沼气,利用闲散土地种养经济动植物等。⑩多功能的农、副、工联合生态经济系统,包括生态农场、生态林场、生态工厂等。安阳市在这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成就。

为进一步加大秸秆转化力度,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安阳市农业局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技术,有效缓解了秸秆焚烧污染环境问题,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该局按照“因地制宜,模式多样,讲求实效”的原则,在安阳县大力推广地上式秸秆集中供气工程,在林州市进行隧道式太阳能加温秸秆集中供气试验。目前大型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24处,沼气发电5处;隧道式太阳能加温秸秆集中供气试验取得成功,已具备下步大面积推广的条件。据初步测算,24处大型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一年可有效处理秸秆10800吨,可产生沼渣21600余吨。

推广玉米秸秆机械还田、小麦留高茬和秸秆覆盖保墒等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供肥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同时,利用特色乡镇的优势,大力发展草菇、蘑菇等食用菌,以秸秆为原料替代木材进行鸡腿菇、草菇、双孢菇等食用菌的生产,进一步加快小麦、棉籽壳等秸秆的转化利用,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就目前而言,我国生态农业经过15年左右的发展,现在已有乡域、村域、场域规模的生态农业试验点1200个,其中也有一批县域规模的生态农业试验点。我们应该持续走下去,为我们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态中国。。

第五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一体化步伐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一体化步伐

发布时间:2005-03-31部门 :嘉兴市环保局 字号:[ 大 中 小 ]

在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嘉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地提出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决策:以城带乡,以乡补城,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共享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市委、市政府的这一决策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嘉兴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加快嘉兴城乡文明互相融合的需要

在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一体化的工作中,还必须看到,它是在我们以往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在更广泛的领域内赋予其更新的内涵,提出更高的、可以达到的目标。因此,充分地、客观地、科学地估价目前我们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的基础,全面地认识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长处和短处,将有利于我们突出工作重点、克服无的放矢。

一、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一体化的内涵及意义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和部门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如何认识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如何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一体化,对城乡一体化建设形成共识,把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一体化的工作做好,这不仅是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最后能否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量化指标。

(一)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一体化的内涵

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是从协调我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关系,全面推进我市社会经济发展这个层面上提出来的。其核心是确立生态优势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城乡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等各项工作中的导向作用,以推动我市现代化建设各项目标的实现。

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一体化就是将经济、社会与生态作为一个整体的复合系统来考虑,把城乡生态一体化作为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最为重要的方面,努力打破经济与生态对峙的旧观念,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发展道路,彻底改变疏于和忽视农村环境保护的倾向,按照建设生态城市的要求将城市化地区与农村化地区的生态环境统一纳入到一个大系统中来规划、发展。根据嘉兴的城市性质和定位、规模,原有绿地基础、气候、地理等客观因素,综合考虑生态功能区布局,建立协调的城市、乡镇与自然环境的生态环境体系。

(二)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一体化的意义

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一体化,是一种现代条件下城乡生态环境高度融合、互补、互动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是城乡经济、社会走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和可

持续发展并与自然生态环境高度和谐统一的必经之路;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实践“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必然选择。

生态环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长期以量的扩张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压力不断加大。统筹城乡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已越来越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一体化对加快我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通过强化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建设,高度重视对城乡污染源的控制。特别是加快水污染防治的进程,净化城乡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消除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影响的城乡生态环境制约因素。二是通过促进城乡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发展生态农业及其产业链的延伸,提升产业层次,增强经济的发展潜力,使我市的经济运行内在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三是通过使传统的城乡污染梯度转移型向城乡生态环境互动互补型转化,使农村化地区的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发展的独立过程,也包括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治理和污染控制,更包含了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协调的社会进步。四是通过高度重视农村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使城乡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政策、措施得到有机统一,强化农村生态环境对城市发展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使之成为调节城乡生态的平衡领域。五是通过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经济、社会发展观,充分认识城乡生态环境的融合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和理念,这点非常重要。

二、近年来我市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一体化工作的情况

从上世纪末的“98治太”以来,我市的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和建设等各项基础性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在工业、生活和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方面,还是在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保护和恢复、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

(一)生态县(市)示范区和生态村镇建设取得初步成果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工作,在提出建设“生态嘉兴”之前,我市所辖的五个县(市)均被列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的平湖、海宁、桐乡相继完成了创建工作,在经省环保局组织的预验收的基础上,国家环保总局于2003年11月上旬对这三个市的生态示范区建设进行了的验收。验收组认为:平湖、海宁、桐乡三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各级党委、政府领导重视,氛围浓厚,特色明显,成效显著,符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各项要求。对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具有很好的示范和借鉴意义。在生态示范镇的建设方面,秀城区余新镇的省级生态示范镇建设于11月通过市级验收,并已通过省环保局的核验。平湖市新仓镇、海宁市周王庙镇和秀洲区洪合镇的生态镇建设规划已通过论证,其余乡镇的规划正在编制或准备中。有些生态镇建设进度较快的镇还在积极进行 “全国环境优美小城镇”的创建。另外,我市还有7个村通过了生态示范村验收。

在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同时,我市及所辖各县(市)相继又开始了生态县(市)的建设工作。

(二)与《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紧密衔接,编制《嘉兴生态市建设规划》

全省生态省建设动员大会以后,市政府责成由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会同市环境保护局等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嘉兴生态市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工作。在充分考虑《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嘉兴市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完成了《规划》编制,并于今年3月通过了市政府和省生态办联合组织的专家论证,2004年4月由市政府印发各县(市、区)政府、市各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规划》在全面、客观分析我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和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市生态建设工作中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不足,进而强调了我市开展生态建设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我市生态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分阶段建设步骤。整个《规划》将全市区域依生态功能划分为3类生态功能区。根据不同生态特点谋划生态建设未来,重点启动建设生态产业、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生态水系、生态林及绿色通道、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化建设七大保障工程。同时,着手构建“五大体系”:即倡导循环经济,着力推进经济结构合理的生态经济体系。加强环境治理,着力推进舒适优美的生态环境体系。注重资源保护,着力推进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抓住关键环节,着力推进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体系。着眼以人为本,着力推进文明健康的生态文化体系。通过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科技手段以及加强合作与交流,切实保障生态市建设。力求经过20年的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生态结构合理、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安全可靠、生态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浓郁江南水乡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市。

(三)生态市建设工作全面启动

全省“生态省”建设动员大会后,根据省委、省政府建设“生态浙江”的工作部署,我市结合实际情况,将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一体化的目标任务与生态市建设的目标任务相融合,确定了近期生态市建设的各项主要工作任务。一是建立健全领导机构,以切实加强对生态市建设的组织领导。为加强对生态市建设工作的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黄坤明书记为组长,陈德荣市长为常务副组长,市委常委、秘书长蒋唯民、副市长沈雪康为副组长和市级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嘉兴市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加强对生态建设工作的领导。二是于2004年4月27日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生态市建设动员大会,部署生态市建设的各项任务,努力动员全社会力量,全力打造“生态嘉兴”。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坤明同志作了题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力打造“生态嘉兴”》的动员报告。陈德荣市长要求在推进生态市建设中,必须根据实际,突出重点,攻破难点,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把生态市建设工作稳步推向深入。会上陈德荣市长代表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各县(市、区)2003-2007年及2004市、县(市、区)长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书》和《各县(市、区)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2004实施计划》。三是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生态市建设情况的报告,并作出了关于建设生态市的决定,决定号召全

面实施《嘉兴生态市建设规划》,力争到2020年把嘉兴建设成为生态结构合理、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安全可靠、生态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市。四是已由市政府行文下达了市级各部门《2003-2007及2004嘉兴生态市建设目标任务责任分解计划》,明确了各部门在生态市建设工作中的职责。市生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嘉兴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和《嘉兴生态市建设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每年对各县(市、区)的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五是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均已专门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生态建设工作,并成立了生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全市五个县(市)均已完成生态县(市)建设规划的编制和专家论证,嘉善县、平湖市、海盐县和海宁市的人大都作出了关于建设生态县(市)的决议。

(四)工业企业的长效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

通过“98”治太、“一控双达标”等专项行动和落实工业企业长效管理措施及关停“十五小”、限期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和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等工作,我市的工业污染源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结构性的污染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显著削减,实现了总量控制目标,使我市水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局部区域有所改善。一是加快了嘉兴产业带规划编制,调整产业结构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层次和产品档次,提高工业废物等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污染综合治理。在加快我市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生产力布局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加强对重点污染行业和重点污染企业的调整及治理,从源头上防治污染。二是加强工业区建设,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向工业区集中。改善了工业区的环境质量。不但从源头上严格控制了污染,而且加快了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三是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在促进企业生产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全市有近50家企业开展“绿色企业”创建、“清洁生产”审计和“绿色产品”认证为一体的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化建设。四是加大环保监控力度,在水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监控装置,对污染源实施24小时监控,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包含市级、五个县级控制中心和企业的三级在线监测网。2003年在继续扩大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网覆盖面的同时开拓了废气在线监测新领域,目前已完成2家烟气在线监测试点。

(五)城镇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覆盖面进一步增加

一是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取得显著进展。截止目前,全市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含管网)已完成投资二十多亿元,污水处理能力达到52万吨/日。大部分乡镇和工业区的污水处理工程是采用市场化融资、专业化管理模式。为进一步加快污水入网进度,市政府已下发《关于切实抓好污水入网工作的通知》等文件,采取各项具体措施,努力使具备入网条件的企业全部入网,以促使具备入网条件的单位尽早按标准入网,充分发挥嘉兴市污水处理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改善我市的水环境质量,早日建成“生态嘉兴”。二是日处理5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一期工程建设已于2003年6月投入运行,日处理200吨生活垃圾的二期工程也于2004年8月开始试运行。现每天可处理垃圾600吨,使我市及平湖、海盐城关镇及乍浦镇的生活垃圾得到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三是以工业区集中供热设施建设为重点,拆除分散的小锅炉,在提高热效率的同时减少了污染物排放,使集中供热、供气有

了较大的发展,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六)生态农业的建设得到稳步推进

在生态市建设工作中,各级农业部门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绿色农业和高效农业、进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加快平原绿化等为主要任务,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结合生态村建设在全省率先探索出利用畜禽养殖业粪便制造有机肥、养蚯蚓、建造沼气池等新措施,形成了生态和经济的互动和良性循环,既解决了污染又节约了能源,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使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流失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一是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充分利用秸秆这一有机肥资源。全市推广了多种形式、省工省力的秸秆还田技术,既培肥了土壤,又可控制秸秆焚烧,还可补充多种养分,减少化肥用量。二是根据土壤监测结果和地力分等定级,因土因作物合理配施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化肥。全市每年推广平衡施肥技术300万亩以上。三是积极调整化肥使用结构,重点推广多元素专用肥、有机无机活性肥,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尤其是引进高科技产品缓效控释BB肥,使氮素利用率有较大的提高。四是以开展农产品无公害基地和绿色产品认证为楔机,在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积极引导农民开展无公害生产管理与技术培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五是以综合利用为原则,推进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在农村大力推广建设沼气池,通过建造三格式化粪池,实施固液分离,采用沼气发酵技术,推行“猪—沼—菜(果、桑)”生态模式。

综上所述,我市在生态环境建设、治理和保护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为下一步全面、深入开展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一体化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一体化下一步工作打算

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一体化建设时间长、范围广、难度大、要求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今后我市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一体化工作将根据《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城市、农村环境保护一起抓,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相结合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相结合是有序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一体化建设,最终达到建设目的的重要手段。在将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一体化工作与生态嘉兴建设工作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按照《嘉兴生态市建设规划》开展生态市建设工作。全市各镇《生态镇建设规划》全面启动。

在实施《规划》过程中,按照要求逐年制定实施计划,落实建设任务,使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一体化建设建设走上有序的轨道。

(二)加强宣传,大造氛围,强化群众的生态意识

主要是采取多种形式、手段。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及街道、社区、学校等基层单位,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市建设和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宣传,对各级领导和企业法人、经营者进行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知识的培训,在全市上下形成人民积极参与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将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一体化的工作内容与生态市建设任务相融合进一步贯彻落实《浙江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和《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加快生态建设工作中重大生态项目的实施。按照《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和《生态市建设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每年对各县(市、区)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以确保顺利完成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全面、扎实地推进生态市建设。

(四)突出重点,努力改善水环境质量

依法采取限期入网治理的强有力措施,加快城市污水收集系统建设和污水入网进度。切实加强江浙边界断面水质监控,充分发挥苏州与嘉兴建立的两市协调机制,逐步削减盛泽上游印染喷丝等污染企业,减少排放总量。以农业农村面源治理为突破口,大力普及生态农业技术,继续抓好畜禽养殖业、种植业污染防治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力争达到我市确定的近期和中期工作目标。

(五)实施生态建设工作中的各项环境保护工程

逐步建立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生态城市网络体系为目标,着重抓好生态工业、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建设,通过“万里河道建设整治、万顷绿化造林”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及城市社区和农村村镇建设等途径,共同优化城乡生态环境,形成以湿地、绿地、环保产业为依托的水净、气净都市生态环境。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原则,在生态建设多元化投资方面进行探索,提倡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树立一批样板工程,突出典型、示范的带头作用,促进城乡生态建设工作的全面推进。

(六)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决策和综合协调

为使我市有限的环境容量及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资源效能和环境承载力。高度重视对污染源的有效控制,通过对城乡“三废”的整治、净化城乡环境。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工艺技术水平,加强污染防治能力,严格环境行政执法的同时,根据我市环境资源容量、分布的特点,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推进工业区的生态化建设,从而突破我市环境容量小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的“双赢”。

城乡一体化是城乡联动发展的高级形式。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一体化的建设既是一个过程,也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在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严格遵循《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规划,精心组织、全面实施,那么市委、市政府的这一决策,一定会成为我们各级政府和部门落实“三个代表”和“五个统筹”的实际行动。

下载“保护”与“治理”并重 坚定地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保护”与“治理”并重 坚定地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走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走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发展道路——访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董事长李国华作者:《中国金融》主编 魏革军魏革军:非常感谢李国华董事长接受《中国金融》杂志的专访。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园林病虫害的防治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园林病虫害的防治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作者:田国行来源:现代园林 点击量: 13 更新时间:2009/4/27 11:34:00 ------------------ 在现代化城市中,园林绿化担当着绿化、美化、......

    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反思

    《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为期两周的教学研讨课,已经接近尾声,在21号,我和学生一起完成了《区域农业发展》一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段时间区域地理......

    坚定不移的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坚定不移的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对xx区发展城郊农业的思考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由之路。推进农业......

    低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探讨

    低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探讨 温室气体排放的温室效应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正在深刻影响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重大挑战。农业生产既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

    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构型与途径

    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构型与途径 摘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经济的前途和未来,新疆地理位置及气侯条件决定了新疆地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而随着人......

    第二节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共五则)

    第二节农业与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教学目标:1能够利用地图描述出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熟知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2掌握东北农业分布的基本格局,分析东北发展农业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