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现代化理论对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启示

时间:2019-05-14 14:42: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态现代化理论对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态现代化理论对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启示》。

第一篇:生态现代化理论对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启示

广西大学发展社会学

生态现代化理论对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启示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社会工作 姓名:徐晓华 学号:1022410123

广西大学发展社会学

论文摘要: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现代化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前进的道路上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概括起来说,有两大矛盾:一是不发达的经济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要靠发展;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要靠科学发展。生态现代化理论认为,人类能够利用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底,其最明显的特点是将现代化理论与生态化理论结合起来,相对于激进的环境论说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和现实的迫切性, 它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且具有强的可操作性。生态现代化理论不仅能够在制度灵活的资本主义实现“资本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在资本竞争中可以通过制度约束实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污染预防提高生态效率。因此, 该理论已经成为一种在先进的工业社会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流理论, 成为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 生态现代化理论 可持续发展 启示

引言: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由此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为各国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同时,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差距扩大,贫困、疾病、文盲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的矛盾突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各国作出正确的战略抉择,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

正文:

一.生态现代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生态现代化理论是德国学者Joseph Huber 在1980年代首先提出的,相对于传统的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认为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环境的改善是可以兼顾的, 这依赖于现代工业社会人类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生态效率的提高,因此现代工业社会只有经历一个生态转型过程, 人类才有可能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它致力于构建经济和环境之间新的关系框架,以便改变以前两者之间的对抗性关系,它否定经济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势不两立的局面, 对经济与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义,即维持环境健康发展是长远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并且现代工业社会的生态转型应以经济与市场动力的良性增长为基础要索,生态现代化理论坚持预防性原则, 明确提出了实现现代工业社会生态转型的具体途径, 即科技进步、市场动力、“ 反省式” 的制度安排等, 它的可操作性表明了解决现代工业社会环境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它要求人类发展应摒弃传统以来人们原有的现代化观念中一些不合理的内容, 如单纯追求工业化、城市化、G D P 崇拜与增加福利、利用技术工具征服自然等等, 应把“生态化”的内涵融人到“现代化” 概念中, 实现工业社会发展从现

广西大学发展社会学

代化到生态现代化之转变, 体现发展的生态理性,而不是经济理性。

Joseph Huber认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是现代化,从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转变是生态现代化.生态现代化是现代化进入高级阶段的象征, 也是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一个合乎逻辑的、必要且不可避免—“ 系统在修正自身由于忽视生态导致的结构错误”的阶段。这个阶段强调生态化和现代化的结合, 强调现代工业社会的生态转型—即生态现代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这为人类工业社会的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环境问题的因素,认为科学技术是实现生态改革的关键因素。生态现代化理论强调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生态效率来促进工业社会的生态转型, 实现人类社会经济持续增长和环境改的双赢,要求科学技术发展的轨道要改变方向,即技术发展的方向应是环境友好技术, 而不是先前的机械的、与自然对立的、导致环境破坏的现代工业技术。环境友好技术可提高人类使用资源和能源的生态效率,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自然的影响。

二.我国对“可持续发展”的有关讨论

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方面,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但就中国的国情而言,人口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中国人口数量众多、增长量大,给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包括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总是和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纠缠在一起:一个是环境问题,另一个就是人口问题。从环境问题本身来看,它的产生似乎同人口增长没有什么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但是,自从8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和经济几乎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加上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给我们这个地球增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这同样是摆在人类眼前的事实。发达国家作为世界环境污染的主要出口商,他们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产、生活垃圾和废物的处理不当造成的,人口增长在其中的影响微乎其微。与发达国家截然相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则是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增加,这使本来已经相当脆弱的生存环境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在这些国家中,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好似一对苦难的孪生兄弟,而这两者的关系又复杂。

“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模式。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是,为了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致遭受根本性的破坏,人类的选择又显得十分有限。促进经济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同时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有必要明确一点,为了实现经济的增长,人类目前所采取的某些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有背于人类和地球的长远发展目标的。意识到这一点的意义在于,人类已经开始努力改进以往的不利做法,并力图去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克服种种阻力,人口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发展中国家已经付出

广西大学发展社会学

了很大的努力。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妥善地处理人口、资源显得更为艰巨,也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就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而言,中国已经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总体上的协调。但是,要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共进,必须改变就人口论人口、就资源论资源、就环境论环境、就经济论经济的单一倾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有利于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同时,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本身也应该以保护和促进长期发展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建立起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因素综合治理的总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生态现代化理论对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启示

在发展目标确定的情况下,“理论”指明目标方向, 可以使若干分散决策主体的行动具有共同的战略目标指向。生态现代化理论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维。

现代化的工业大生产是城市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现代工业生产技术更多的是体现人类征服自然的胜利感, 而忽视了工业生产对自然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导致了人类进人发展的困境。生态现代化坚持利用科技进步实现现代工业的生态转型,这也是我国城市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 国外在工业生产方面除了推广绿色技术改造生产工艺外, 实现物质流动模仿自然系统的循环机制, 形成封闭网络循环的生态工业园已成为工业发展的趋势;在城市建筑工业方面, 主张绿色社区和绿色建筑物的建设, 如柏林1993年提出了生态现代化的更新改造目标, 对于建筑的生态更新则采取了一些环境友好技术和措施:节能技术: 在建筑立面和地板层使用优选的热绝缘材料, 减少建筑热能消耗; 使用太阳能加热水;楼梯照明和空调系统采用光电技术。节水技术: 使用来自屋顶的雨水灌溉花园、草皮和冲洗水厕; 安装节水设施:材料使用:尽可能减少塑料和铝材的使用;尽可能地采用当地的适宜材料, 减少交通和运输成本和造价;废物回收: 废物分离设备的使用。生态设计: 开展绿化工程和生态导向的院落空间更新设计, 减少社区消极空间等。结果这个项目获得了成功, 一举从先前的城市发展乏力变成了德国建筑和城市生态现代化建设关注的焦点—这也应是我国城市工业生产发展的方向, 是值得借鉴的。

我国城市应完善环境政策和规则, 通过生态化达到外在环境效果的内在成本化来促进生态现代化的实现。政府应通过实行环境质量认证、环境稽查、征收生态税等政策的控制和引导, 刺激经营者在环境友好行为方面的竞争, 从而创建生态市场, 促进城市生产、生活、建设活动等方面的生态现代化转型。城市的众多企业既是污染的制造者, 同时也是真正能够对环境保护采取措施的执行者, 因此, 我国城市环境重建的某些任务、责任的规定者和动机的产生来源也应从政府转向市场。如以资源大量消耗和产生废物为特征的现代工业经济体系是线性的, 各环节产生的废物进人自然环境, 生态效率很低。完善污染物排放规则可促使企业进行废物处理的生态市场的创建, 如有些企业对外排放的有害物质可变成其

广西大学发展社会学

它企业的生产原料, 通过构建企业之间的这种互补关系, 实现各种物质在企业间良性和循环流动既可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 也可变废为宝, 培育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城市的生态现代化除了采用适宜技术和发挥市场机制提高城市系统生态效率外, 还应强调城市社会核心公共制度的改变,包括各个层次尺度的科学技术、生产和消费、政策和政治以及市场等,应构建“反省式”的制度,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固:政府在城市发展决策中应转变角色,转换政府的角色为分的、灵活的、互动的管理方式,而不是组织严密的、命令控制式的环境管理;社会资源的整合,包括社会网状关系构建和公众参与引导两个方面。即强调制定城市规划和发展计划决策过程中应有不同利益代表者,如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政治组织和市民等的参与,保证经济和生态发展目标的协调;应构建促进各层面的社会参与的网络平台,实现社会资源的整合,以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公众参与设计制度的完善与重构,因为他们都是生态重构和改善的载体。城市每个领域和层次的公共政策整合。转变政府的中心作用,构建城市社会、政策等等的网状系统是实现生态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并且这种网状系统不仅在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是必要的, 而且在区域、国家、国际级也是很有必要的。

总结: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从以上总结可得出生态现代化理论对我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一定的启示,对我国的城市现代化发展更是有莫大的影响,城市的生态现代化通过技术进步、市场动力和社会制度约束和调节三者的作用,构建基于生态理性的网络关系,预防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构成、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对自然的损害,达到实现城市和自然关系和谐相处的目的。当然,实现城市空间结构、交通结构、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等的生态现代化也是必须的,所有这些有待于人们去探索和完善之。

参考文献:

【1】 险亨俊 《现代化和生态环境》 经济参考报 2002 【2】 Joseph Huber 《生态现代化理论视角》翻译版

【3】 温家宝:走科学发展道路 实现可持续发展(全文)2005 【4】 《论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5】 王东京 《城市改革与发展》

【6】 韩凌 《建立与环境和谐的新经济体制》 2001 【7】 李亚雄 《发展社会学》

【8】 《环境生态学》 中国林业出版社

第二篇:论生态自然观对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意义

硕 士 研 究 生 课 程 论 文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

论文题目:论生态自然观对我国走可持续发

展道路的意义

学院:

专业(方向):

学生:

学号:

指 导 老 师:

完 成 时 间:

[摘要]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从提出到逐步推行实施, 也正在从实践的角度丰富和完善着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内容。生态自然观孕育了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又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了生态自然观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两者相互依存, 互为促进, 不可分割。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

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共同难题, 也是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个非常现实、迫切的问题。在研究中国可持续发展时, 必然涉及生态自然观的深层理论。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 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号召全国人民在2020 年小康社会实现之时,使我国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 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既是我国现阶段对人与自然关系反思的结果,又是深化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动力。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 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成先后的关系。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确认自然界先于人、先于人类社会, 把人类社会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人创造环境的思想。人类要想可持续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进行劳动。人类比其他动物强大, 就在于能够利用自然规律和改造自然界。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 人和自然同时起作用。

二、中国主要面临的生态问题

1土地资源退化严重

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 致使土地退休和破坏, 主要表现为: 第一, 水土流失逐年加重。第二, 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影响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森林生态衰退

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是指由于人类乱砍滥伐等活动的干扰或火灾、虫害等自然因素, 使原生森林生态遭到破坏,从而使其向退化过程发展。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

中国水资源紧张,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仅的1 / 4 , 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52005 : 中国环境危局与突围6认为, 淡水环境是我国最紧迫、最重要的环境问题。淡水环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集污染、资源和生态问题于一身, 是中国当前环境危机和集中体现。4大气污染严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2005年的报告, 在全球空气最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 中国占了 7 个。当前, 中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 200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高达2100万吨, 居世界第一, 烟尘排放量1400万吨, 工业粉尘排放量1300万吨, 是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为严重国家之一。

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 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它以生态危机作为确立的现实根源, 用生态科学积淀理论基础, 主张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2.可持续发展: 随着生态自然观的确立, 一种新的思想、新的模式在现代人类意识形态领域萌发,“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成为学术界共同的心声。具体的讲, 就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 采取保护环境和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的方针, 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为人类提供包括适宜的环境质量在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同时还要考虑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四、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特征

人类要想谋求与大自然的和谐, 就必须坚持可持续性发展模式, 树立现代生态自然观的思想。

现代生态自然观有三个特征:

第一, 它强调了自然界的整体性。从生态学的意义上看,自然界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而存在的。任何一种微小的局部变化都在整体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也可能引起整体的一系列相应的变化。在人与环境的这个生物圈中, 每一物种所具有的特性都是对某一特殊环节适应的结果, 没有任何一个物种能够单独生存和发展, 它们只能在大的合作背景下, 互相竞争和相互利用, 在共同维护生命、维护系统存在、促进生物圈稳定的前提下来实现自己的生存进化。

第二, 它强调人活动的能动性和人的主导地位。人不是以自然形态存在, 而是以能动的主体形态存在。在人类所及的一切自然领域, 无不深深地刻有人活动的印记, 以至今天的自然界更主要地以人工自然的形态展现在人类面前。人在与自然协调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社会属性, 由于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 因此, 人可以借助社会力量、通过有组织的活动, 把自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人可以发展科学技术, 借助科技成果为自己服务;人并不满足自然界的表面恩赐, 而是从人的需要出发改造自然。

第三, 它强调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性。人在对自然的关系中, 人的能动性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而且是一个有条件的方面。人的能动性只有当人按照自然界固有规律行动时才能显现出来。否则, 人就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报复与惩罚。人与人之外的自然界构成了生态系统, 人类是这一系统的中心, 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靠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人对自然有调节和改造作用, 自然界具有满足人类发展中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生活需要以及消除破坏和污染的自净功能。但是自然界的供应和承受是有限的, 所以人的能动性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这就要求人们更深刻更普遍地认识自然规律, 更自觉更严格地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办事, 最大限度地减少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换句话说, 尽管人类具有主体意识, 具有改革自然的巨大能力, 但是, 人类对于自然的改造绝不能违反自然界的生态规律, 超越对生命网络的普遍联系、协同一体的依赖。传统的人类中心论那种以征服自然、剥削自然, 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谋求人类自身利益的价值观是完全错误的。现代中心论以人类的需要来衡量改造自然的合理性, 主张完全从人类利益的角度来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观也是片面的。

五、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也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早在1992年, 中国政府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与发展报告, 系统回顾和总结了我国环境与发展状况, 阐述了我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立 场和观点;同年, 我国政府提出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明确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003年10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社会以人为主体, 以人为本位。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有三点: 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 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 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对外开发, 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产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

总结

我国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遵循生态学原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1)要转变发展观念。放弃重开发, 轻节约、重速度, 轻效益, 片面追求GDP增长, 忽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观, 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2)要健全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 并在税收政策方面给予支持;(3)调整产业结构;最后, 发展高新技术, 促进科学技术应有生态化。

总之, 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模式与现代生态自然观的思想, 把包括人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看成是高度相关的有机统一体, 充分肯定人与自然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命运, 倡导人类应该在促进生物圈的稳定与繁荣的基础上改造和利用自然。运用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对整个地球的进化施加定向的影响, 使其更有利于生态平衡。人类和自然是同等重要的, 只有与自然界建立一种和谐关系, 人类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 99 5.[ 2] 王俊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及当代诉求[ J].广西社会科学, 2 009 ,(7).[ 3]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4]黄顺基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5] 可持续性发展与现代生态自然观.吉林地质:第17卷 第1期,19 98年3月.

第三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共建和谐地球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深入人心,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国与国相互依存更加紧密。然而,在各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却日益突显出来。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已有数十亿年之久,无时无刻都在循其自然发展规律变化着。但从第四纪开始诞生了人类之后,人类就对全球自然环境变化加以干扰。尤其是到了现代,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粮食短缺、臭氧层空洞、酸雨、生态系统失调、全球变暖等严重问题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各国都意识到要共同治理地球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日益加深,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势在必行。. 地球面临的所谓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粮食不足和人口爆炸五大挑战,核心是人口问题。人口猛增必然造成生物圈负荷的加重,人对自然资源的需要量增大,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负载能力,打破了系统的稳定性、有序性,生态系统就丧失了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的能力,必然产生全球性负向变化,增多了全球自然灾害的机会。这就告诉我们必需用联系观点看问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国家和谐与世界和谐、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共同利益相结合,坚持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的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事物的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统筹兼顾,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温家宝总理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闭幕式中说到:地球不仅是我们从父辈那里借来的,更是从我们的后代那里借来的。这告诉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长远意义着想,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粮食和能源问题事关各国民生、发展、稳定。我们应该加大农业投入,发展先进技术,抑制市场投机,增加粮食援助,加强农业和粮食合作。加强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互利合作,加紧研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构建先进能源技术研发和推广体系,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

各国间应用更开放的态度,开展合作,推动互利共赢。在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挑战面前,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加强国际合作,是应对挑战、确保和睦安宁的必由之路。我们应该树立共赢理念,把本国人民利益同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扩大各方利益汇合点。从系统论方法思维看,可持续发展把当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及局部地区,看成是由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因素组成的复合系统,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这种系统论的观点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关键,并为人与资源问题的分析提供了整体框架,人与资源矛盾的产生与实质,是由人和这一复杂系统的各个成分之间关系的失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功能的削弱或增强都会影响其他组分以及可持续发展过程。因而在解决资源的战略时,要从全局着眼,从系统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和宏观调控。21世纪也是一个信息与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教兴国”乃立国之本、强国之策、富民之术,教育为基础,百年树人,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首当其冲。21世纪的人类将不断从自然界取得更多的物质财富,又不断与自然界一起共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活的共生地理环境,共生就意味着“人与自然界的新的联盟”,彻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愿望。人以地为生,人地和谐,持续利用。

第四篇: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生态治理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生态治理的启示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以前的“先污染后治理”模式对我国现今生态治理问题带来了巨大的考验,而生态社会主义是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追求目标,突出强调自然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本文借鉴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想阐述对我国现今生态治理的启示

关键字:生态社会主义;生态环境;启示

随着全球变暖、粮食危机、气候异常、环境破坏问题的日益突出,人类的生存空间一次又一次受到大自然的警告。使人类认识到生态问题愈来重要,过去的过分注重经济发展俨然对大自然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生态社会主义就是从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巨大挑战的现实为出发点,有力的批判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人类过分的追求物质财富增长,对大自然过分的索取的观念进行了质疑。生态社会主义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追求目标,强调人与自然一元论,对我国现今处理生态问题有一定的启示。

一、生态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与理论基础 世纪70 年代,生态社会主义首先出现在德国,随着绿色生态运动的发展,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在整个西欧迅速崛起,在短时间内风靡欧洲,80年代才开始传入中国,经过90年代的启蒙期,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进入21世纪,生态社会主义研究在中国渐入佳境。

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第二个方面是当代的西方生态学、系统论以及未来学理论;第三个方面是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理论。[1]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周甜

首先,生态社会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的统一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的,并不是单一的索取与服务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与自然,同时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演化过程。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生态问题不单单是自然问题,更是一种社会问题,其实就是上升到人类层面上的东西,人与自然要和谐的相处,实现人类自由的最终格局也是人类依附于自然并利用自然。

其次,生态社会主义坚持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最根本原因。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当代生态危机不仅是纯自然领域的问题,也是社会、政治问题[]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照康 鸿,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总是过分地追求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这种资本主义的贪婪欲也是造成西方发达国家生态急剧破坏的催化剂,资本家对自然无限制的掠夺,超过了生态环境所能够承受的范围,造成生态失衡,而西方资本主义者在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却是生态危机转移,以经济转移为耳目,实际却把生态破坏转移到一些不发达国家,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将生态危机全球化,使问题更加的严重,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废除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建立一个生态健康的大社会,而维护好我们所生活的大环境,人类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再次,生态社会主义最终结果就是一种社会井然有序、公平公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社会,有学者认为环境破坏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一种社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王晓华会公平问题[],资本主义社会本质上就是一种不公平的社会制度,永远存在剥削与被剥削者,永远有利益化在其中。而社会主义则追求的是一种公平主义,追求的是一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化道路,因此生态社会主义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上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我国生态问题的起源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增长,但是在增长的同时,我国的生态大环境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最明显的就是现今大城市严重的雾霾,北方与南方气候极端异常的现象,这其中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依赖成分,人们总是有一种先把经济搞上去,国力强大,生态环境可以再治理的心态,这其实是早期人们对整个社会大环境认识的偏差造成的。另一方面,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殖民,[]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应对生态危机的启示范楷西方主义国家把国家的一些制造企业引入中国,在享受到其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破坏,在加上一些监督部门监管不力,造成的大气、土壤、水质污染,这些后续的污染有些甚至是不可逆转的。

我国现今生态问题表现在许多方面,水土流失严重,90年代的统计数据,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土地沙漠化严重,草原退化严重,草原退化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扩大导致牧草产量持续下降;森林资源的锐减,现今中国的许多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多消费后人的森林资源;生物物种的加速灭绝,几乎每天都有几种物种灭绝消失;地下水位下降,过量的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再加上我国淡水资源匮乏,水资源显得愈来愈宝贵;大气污染严重,主要是工业废气的排放不达标所造成的;现今这种污染还有向农村挪移的现象。

这些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其实也是给予我们一种警告,西方的先进科技可以学习但是要辩证地看待,不能盲目地追求经济而把我们生存的家园破坏掉。

三、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生态治理的启示

首先,生态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我们更应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提出要从源头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建设美丽中国。说明我国对生态环境的重视,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做不到的,资本家一味的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改变不了生态危机这个关键性问题的。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并将其发扬光大。

其次,建立健全各种执法制度,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针对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企业要依法处罚,可以实行群众举报制度,以群众作为监督力量,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的位置,实行环境考核奖惩机制,使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深入人心。

再次,生态社会主义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生态殖民的丑恶本质,戴卫·佩帕谴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这种生态殖民主义行为“环境的质量与一个社会物质财富的丰裕与贫乏是紧密相关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是通过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掠

[4] 戴卫·佩帕.生态社会主义:夺来维持和改善自己的环境,使之成为全世界羡慕的对象”。从纵深生态学到社会主义[M].刘颖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这更使我们国家要提高自身的实力,然而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还没有改变,集约型经营发展缓慢。这需要转变经济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由原来的物质资源消耗向科技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并且形成节约资源能源的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空间布局,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所在。

最后,生态社会主义认为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空间,我国自然资源虽然丰富,但是人口众多十几亿人民对环境的索取同时对生态平衡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必须从自身做起,提高全民素质,要把环境保护时时刻刻放在心中,应该做这个社会环境的监督者与执行者,树立一种生态保护的新风尚、新理念,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一起抓,要养成一种生态危机意识,保护好生态环境,“要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学会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更加科学地利用自然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坚决禁止各种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要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以优化资源利用、提高资源产出率、降低环境污染为重点,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会,促进自然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2-19.生态社会主义就是以生态效益为核心,追求的也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更是要保护好已有的资源与环境,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应有之义。

第五篇:走生态之路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走生态之路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农业所担负的满足人口衣食之需的责任日益加重,农业自然资源载荷也日益加大。但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粗放的情况仍未根本改变,农业自然、经济资源利用率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农业污染、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现在市场上的蔬菜我们不再放心,我们以前大量出口的茶叶也不能出口。还有曾经的碧波蓝天在农村也不在出现,甚至连有水的小坑都淡出了我们的视野。有的只是成山的垃圾,还有农药积累的“绿油油”的青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发展生态农业。而我们发展生态农业的必然趋势就是走生态之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生态农业与有我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一种统一体,二者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生态农业,就没有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①目标的一致性。我国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农业暨农村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我国生态农业是面向21世纪,服务于农村建设三大任务的,即a.保证增加人民生活所需的农产品供应;b.到本世纪末,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并在今后的二、三十年内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水平;c.保证未来人口增长的资源承受力。这与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实现粮食安全、乡村地区就业与创收、根除贫困以及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目标是一致的。

②基本内涵的统一性。我国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充分运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实现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的高产、高效、持续发展的农业,它是在一种不影响子孙后代需要的前提下,充分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发展途径,这与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思想内涵相统一,即重视农业与环境关系,以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为基础,调整技术和机构改革方向,从而确保目前几代和今后世世代代人的需要得到持续满足。我国的生态农业强调在农业生产中因地制宜,尽可能将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实用技术及新兴科学技术组装配套,把经济发展目标与资源合理利用及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以最大限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最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在实践中,我国已摸索出适合不同地区的我国生态农业模式,其主要类型如下:

①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农林立体结构生态经济系统,包括各种农作物的轮作、间作与套种,农林间作、林药间作等。

②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的生态经济系统,包括农作物秸秆的多级利用,畜禽粪便的多级利用,沼气、沼渣、沼液的分别利用等。

③水陆交换的物质循环生态经济系统,包括桑基鱼塘,农——牧——渔循环互利等。④相互促进的生物物种共生生态经济系统,包括稻田养鱼,鱼——蚌共生,水禽——鱼——蚌共生,稻——鱼——萍共生,稻——鸭共生等。

⑤农、渔、禽水生生态经济系统,包括水面立体养殖,湿地多目标、多功能、多效益开发利用等。

⑥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生态经济系统,包括生物相克避害及天敌除害,轮作倒茬利用,化学信息防治和合理使用农药等。

⑦山地综合开发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包括荒山绿化、水土保持、发展畜牧业、林果业、土特产品加工业等。

⑧多功能的污水自净生态经济系统,包括巧接食物链、设计无污染、少污染工艺流程等。⑨以庭院为主的院落生态经济系统,包括家庭沼气,利用闲散土地种养经济动植物等。⑩多功能的农、副、工联合生态经济系统,包括生态农场、生态林场、生态工厂等。安阳市在这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成就。

为进一步加大秸秆转化力度,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安阳市农业局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技术,有效缓解了秸秆焚烧污染环境问题,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该局按照“因地制宜,模式多样,讲求实效”的原则,在安阳县大力推广地上式秸秆集中供气工程,在林州市进行隧道式太阳能加温秸秆集中供气试验。目前大型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24处,沼气发电5处;隧道式太阳能加温秸秆集中供气试验取得成功,已具备下步大面积推广的条件。据初步测算,24处大型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一年可有效处理秸秆10800吨,可产生沼渣21600余吨。

推广玉米秸秆机械还田、小麦留高茬和秸秆覆盖保墒等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供肥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同时,利用特色乡镇的优势,大力发展草菇、蘑菇等食用菌,以秸秆为原料替代木材进行鸡腿菇、草菇、双孢菇等食用菌的生产,进一步加快小麦、棉籽壳等秸秆的转化利用,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就目前而言,我国生态农业经过15年左右的发展,现在已有乡域、村域、场域规模的生态农业试验点1200个,其中也有一批县域规模的生态农业试验点。我们应该持续走下去,为我们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态中国。。

下载生态现代化理论对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态现代化理论对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矿山生态重建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矿上生态重建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班级:矿加10 姓名:凌思迪学号:120103707030 学院:矿业工程学院 - 1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紧缺、生态环境退化、荒漠化问题进一步......

    谈谈我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谈谈我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生态环境是指以特定生物体(包括人类)为中心,多元复合生态系统各要素和生态关系的总和,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以及......

    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民主决策的启示

    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决策方式变革的启示 李仁杰 摘要:公共选择理论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政府及其行为的理论,投票机制和集体决策是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政府在决策过......

    实施生态文明战略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实施生态文明战略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侯君舒 (2008年第3期)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作为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延庆......

    做生态经济文章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做生态经济文章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作为一个地处西部的民族山区县,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加快构筑生态经济高地,实现民族经济的......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了解

    可持续发展理论我们对“可持续发展”这五个字并不陌生,但即便是文科生,也不一定知道何谓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如何产生的,它又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关系。 这里,我......

    走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走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发展道路——访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董事长李国华作者:《中国金融》主编 魏革军魏革军:非常感谢李国华董事长接受《中国金融》杂志的专访。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摘要: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深刻的启示。要以马克思的生态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