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七年级历史期末复习卷

时间:2019-05-14 22:03: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2015七年级历史期末复习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2015七年级历史期末复习卷》。

第一篇:2014-2015七年级历史期末复习卷

2014-2015七年级历史期末复习卷

一、选择题:

1.毛泽东曾写道:“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这里的“始祖”是指

A.禹 B.舜 C.尧 D.炎帝和黄帝

2.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它的建立者是 A.炎帝 B.黄帝 C.禹 D.启

3.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这些简称源于西周实行的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4.历史悠久的汉语言文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灿烂的文化。若寻找这一文化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5.文物反映一定时朗人类的社会活动。下列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是

6.诸侯争霸是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最早“霸诸侯,一匡天下”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穆公 D.楚庄王

7.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其主要原因是

A.将领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 B.作战武器锋利先进 C.战场立功国家赐给田宅和爵位 D.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8.人们为了说明一个深奥的道理,常用讲故事的方式。仔细回忆一下“无为而治”这一成语故事,它最能体现下列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9.下列人物中有一位被秦始皇奉为自己的理论指导老师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韩非子

10.“在行政体制上,(秦始皇)废除地方分权的封建制,在地方建立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起先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该材料反映出秦朝实行的政 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1.七年级(5)班同学在排演历史剧《汉武帝》,其中有一场景是汉武帝与朝臣议事。请你指出下列场景设计中有历史知识错误的一项

A.颁布“推恩令” B.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

C.商讨派谁出使西域 D.商议开凿灵渠.12.对开辟丝绸之路贡献最大的是 A.汉武帝 B.张骞 C.班超 D.甘英

13.新疆地区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开始于 A.张骞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宣政院的设置

14.《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史实有

① 商汤灭夏 ② 齐桓公称霸 ③ 商鞅变法 ④ 赤壁之战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5.古人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但也反映出当时书写工具的落后。那在古代的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人外出游学时,不用带五大车的竹简,也可以达到“学富五车”呢

A.西周 B.秦朝 C.汉代 D.唐代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7.右图(魏晋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中

历史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A.江南经济发展 B.北方文化繁荣 C.专制统治加强 D.国家统一完成

18.和右边的历史短剧台词(片段),相关联的是 A.商鞅变法 B.张骞出使西域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9.月球上和太阳系中都有以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命名的山和星体,他最突出的贡献是

A.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 B.测算的一年的时间较准确

C.写了一部数学专著《缀术》 D.发明了骨算筹 20.周杰伦创作的歌曲:“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你唱到他的这首歌时会想到哪位书法家()A.顾恺之 B.司马迁 C.祖冲之 D.王羲之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30分)21.和谐社会是对某种以人为本的、彼此合作与宽容而没有冲突的社会形态的美称,也是人类社会一直竞逐不息的理想追求。

阅读下列材料:(5分)材料一:“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一曲明快的《中国话》,表达出人们对祖国的美好祝愿。

材料二: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古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民族心理素质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请回答:

(1)歌词中提到的“孔夫子” 如右图这位东方先哲,他的哪些思想观点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一些合理成分或值得借鉴的地方?(2分)(2)为了巩固政治统一,汉朝哪位皇帝开始用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1分)并在思想领域采取了什么措施使汉朝形成“大一统”的政治格局?(1分)(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儒家思想的精华是什么?(1分)22.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维护统一,巩固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那些有

利于国家统一的人或事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被后人传诵与铭记。

阅读下列材料:(10分)毛主席诗词《沁园春bull;雪》(1936.02)下半阙:,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请回答:

(1)中国历史上在哪一朝实现了第一次大统一?(1分)有什么重大意义?(2分)(2)材料中的“秦皇”为了巩固统一创立了一套什么制度?(1分)当时的最高统治

者除称自己为皇帝外,还在中央政府主要设置了哪三大官职?(3分)(3)材料中的“汉武”为了加强政治上的统一,他采纳谁的建议实施了什么措施?(2分)(4)上述材料,就祖国统一的问题谈谈你的认识。(1分)

材料一:乃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bull;食货志》

材料二: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要求南迁的鲜卑族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北师大版教材

请回答:(1)材料一中“商君”是谁?(1分)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2分)指出此次改革的性质。(1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实行这些改革的主要历史作用?(1分)(3)综合上述改革,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1分)24.阅读下列材料:(4分)材料一: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汉书》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请回答:

(1)《宋书》里描写的南朝东晋时的江南与《汉书》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2分)(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2分)济川中学初一历史期末试题 2014.1.15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20分)1 2 3 4 5 6 7 8 9 10 D C A B A A C B D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B C C C C A C A D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30分)21.(1)提出“仁”、“礼”的学说,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2分)(2)汉武帝(1分)“罢黜百家,独尊懦术”(1分)(3)仁政、民本思想。(言之有理即可)(1分)22.(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是秦朝。(1分)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2分)(2)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1分)太尉、丞相、御史大夫(3分)(3)主父偃、推恩令(2分)(4)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只有统一,国家才能富强,民族才能兴旺;好的制度(政策)是维系和推动统一的重要条件。(1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相应给分。)23.(1)商鞅(1分)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2分)性质: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1分)(2)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为后来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1分)(3)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进一步对内改革。(1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相应给分。)24.(1)不同:(2分)《汉书》描述的江南,人烟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很不发达,贫富分化的程度也很低。

《宋书》所描述的江南非常富饶,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穿用。(2)表现:(2分)汉代的江南尚未大规模开发;后来北方人口大量南下,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使江南地区迅速发展起来。

这篇七年级历史期末复习卷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了。更多相关内容请点击查看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同时,还提供了更多七年级期末试卷,以供同学们练习,预祝大家顺利通过考试!

第二篇:期末七年级语文背诵积累复习卷

期末七年级语文背诵积累复习卷

班级姓名座号

1。

2.《童趣》中写观察蚊子时间长久的句子是。3.《童趣》中写观察丛草、虫蚁、土砺时,表现丰富想象力的句是

4.余年幼,不觉呀然一惊。,捉,鞭数十,驱之别院。5.《<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辨证关系的句子是,6.水何澹澹,8.几处早莺争暖树,9.明月别枝惊鹊,10.《观沧海》中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11.《西江月》中最能体现词人喜悦心情的诗句是。

12.《天净沙 秋思》中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孤寂愁苦心情的句子是。

11.14.《观沧海》中描写想象之景的诗句是15.我们常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论语>十则》中与此意思相近的一句是

16.,勿施于人。

17.月光淡淡,18.19.

20.《次北固山下》中暗寓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的哲理的诗句是。

21.《钱塘湖春行》中最能体现初春季节特征的四句诗是 22.《智子疑邻》中形成鲜明对比的两个句子是

23.《夜雨寄北》中写眼前之景的诗句是24.,禅房花木深。(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5.《<论语>十则》中有一句强调了交友之道,具体诗句是26.问渠那得清如许? 朱熹《观书有感》)

。笑嘻嘻地在空。这是你

27.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28.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中摇摆,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403—444)朝宋彭城人,曾任荆州刺

29.《世说新语》的作者为史,爱好文学。

30.《过故人庄》中写出了农村优美风光的两句是

31.《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形容禅院环境幽静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的是。

3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点明诗人惊悉好友被贬龙标的时令特点的诗句是。寄托了作者思念之情的是。

33.《泊秦淮》中哪两句是作者的议论

34.《浣溪沙》中情致缠绵,音调谐婉,对仗工稳,宛如天成的两句是

35.《观书有感》中点明方塘总是明净如镜的原因是

36.《童趣》的作者是

37.你能默写出与重阳节有关的诗句吗?38.“斗酒诗百篇”是指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诗。

。请你写出本学期你学到的他的一首

代文学家。

39.《过故人庄》写出了农家的劳动生活的是。

40.《泊秦淮》中哪两句是叙事?

41.《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最能表现作者乡愁的一句是:。42.《论语》十则中强调不要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43.朱自清在散文《春》一文中用了两组优美的排比句“,;和“”描写春花和春雨的美。

44.《西江月》一词的作者是辛弃疾,词中从视觉、听觉、嗅觉角 度描写乡间月夜的句子有,4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该诗作者为 诗中揭示新旧更替生活哲理的名句是:。46.如梦令》中表现对往事的回忆的句子是,《如梦令》中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47.《西江月》中用互文的方法写景的句子是,48.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刺上层人物不顾国家艰难,只顾吃喝玩乐的语句是:。

49.朱熹的《观书有感》中蕴含不断学习新知识,就能达到新境界的语句是:,50.李玉同学刚升入初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感觉学习没有什么困难,于是学习有些

51.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论语》中孔子的 “。”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之情。52。晏殊《浣溪沙》一词中构成“新”与“旧”对比的词句是:

53.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描写鸟儿活动的诗句是“

54.朱熹《观书有感》中的诗句

“?”,表达了在学习中既要开源又要导流的意思。55.“处处留心皆学问”是说我们不仅要善于观察和思考,还要谦虚,时常向他人请教,这

正如《论语》中所说的“。” 56.(1)《如梦令》这首词的作者是词中表现作者心底欢娱的词语是词中与“误入”互为照应的是“”和“”。(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是()A.起句,溪亭醉饮,不知归路,表明游兴沉酣,乐而不返,从而揭示了女词人的倜傥

豪放与洒脱的性格。B.“兴尽晚回舟”承上启下,句中的“兴尽”是词眼,既包含了酒兴,更表明游兴,意思是乘兴而来,兴尽而返。C.结句,是说惊起飞翔的鸥鹭,吸引了游人,游人拼力划船去观看。D.这首词语言朴实无华,事、景、情融为一体,整个画面色彩鲜明,给人以美的享受。57.对《天净沙秋思》的评析有误的一项是()A.“枯藤”“老树”“西风”,写的均是秋末之景。B.“夕阳”与“昏鸦”中的“昏”字照应,点出特定的时间。C.这首元曲直抒胸臆,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曾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D.这首元曲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反映了天涯游子的漂泊情怀。58.对《西江月》的评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小令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是他寓居江西上饶时写的。B.下阕开头两句的停顿应该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C.“别枝”,这里指树枝;“听取”,是听的意思;“忽见”的“见”通“现”,出现的意

思。D.这首词写农村夏夜的优美景色,反映了词人对于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59.对《如梦令》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畅心情和清雅逸趣。B.“沉醉”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了词人为初秋溪边美景沉醉之意。C.“惊起”句让我们联想到当时鸥鹭受惊纷飞,主人公心惊酒醒,倍感舒畅的情景。D.朗读时,第一句节奏可划分为“常记溪亭日幕”。60.《天净沙》中前三句共写了九种事物:如金”。但并不显得简陋,九种事物之间又分别加上、、、、、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61.下列诗句与作者和朝代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何其芳——现代

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西汉 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白居易——唐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宋

62.(1)从诗题《观书有感》可以看出,这首诗不是单纯的风景诗,诗人通过具体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关于的心得体会。(2)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鉴:镜子 B.渠:渠水 C.如许:如此 D.为:因为(3)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篇运用比喻,寓情于景。

B.全诗生动形象,富与哲理,是以理成诗的佳作。

C.诗中的景物优美、生动,表达了诗人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D.诗人表达了自己的体会:只有努力学习,博览群书,不断补充新鲜知识,才能博大精深。

答案

1、能张目对日 明察秋毫故时有物外之趣。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着为壑

4、方出神神定虾蟆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7、潮平两岸阔海日生残夜

8、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

9、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0、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3、老骥伏枥

1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6、己所不欲

17、笼罩着村外的松林漏出了几点疏星

18、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19、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2、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3、巴山夜雨涨秋池

24、曲径通幽处

2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6、为有源头活水来

27、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28、长在树的高枝上又在新叶上跳舞

29、刘义庆南

30、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3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32、扬花落尽子规啼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5、为有源头活水来

36、清沈复

37、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8、李白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9、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40、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41、乡书何出达归雁洛阳边

4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4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4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45、停泊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6、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如藕花深处

47、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48、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9、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50、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5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2、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5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5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5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6、(1)李清照沉醉不知归路争渡(2)C

57、C

58、B

59、B60、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 61、A62、(1)读书(2)B(3)C

第三篇:历史期末卷2

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交给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

材料二 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

材料三 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大泽乡爆发了。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材料二中“亲族都得处死”“邻里都受牵连”的刑罚当时分别称作什么?

(3)材料三中的农民起义领袖是谁?他们为什么要进行起义?

(4)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无联系?为什么?

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为治第(指建造住宅),令骠骑(将军)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资治通鉴·汉纪十一》

材料二 “今„„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都要加以禁止),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1)材料一中的“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是谁的名言?体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主张?其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中的“天子”和“上”都是指西汉的哪一位皇帝?概括指出他对历史发展做....出的贡献。

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后来,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沿着这条道路,千余年间,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汉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1)材料中“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哪位皇帝执政时期?他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中“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其大致路线是怎样的?

(3)读了上述材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和认识?

7.史学家翦伯赞盛赞张骞说:“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之人物也。”《汉书》中有“张骞始开西域之迹”的记载。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张骞的主要活动及其历史作用。

(2)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据下图,指出当时的中国丝绸是怎样运往罗马的?这条横贯欧亚的陆上通道为什么有 “丝绸之路” 的美称?

(3)今新疆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于汉宣帝时期。其标志是什么?

8.历史上,大多有所作为的统治者都比较注意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请回答:

(1)西汉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减轻农民负担?

(2)光武帝为减轻农民负担,减少了庞大的行政开支,严惩贪官污吏。此外,他还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你认为上述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有何历史意义?

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三国志》记载,毛玠劝说曹操“宜奉(利用)天子以令不臣(号令不听话的诸侯)”,并“修(发展)耕植蓄(积蓄)军资”。这样,统一天下的大业就可以成功。

材料二 曹操采纳谋士许攸的计策,„„大败袁军。战后,又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和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207年,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写下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

材料三 观察所给的“三国鼎立形势图”

(1)材料一中,曹操是如何采纳并实践毛玠建议的?他接受毛玠的建议对统一北方有何作用?

(2)材料二中,“大败袁军”的战役名称是什么?这次战役发生在哪一年?

(3)仔细观察材料三所给的“三国鼎立形势图”,指出图中有哪些知识性错误?

(3)综合三则材料,指出曹操的“壮心”是什么?这一壮心有无实现,为什么?

1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据,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材料二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材料三 “今曹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1)材料一、二所赞颂的人是谁?最能高度概括其功劳的是哪一句?

(2)材料一中“取西蜀”、“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

(3)材料三是他给谁提的什么建议?此建议是否正确?请用史实说明。

1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 “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耨(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汉书》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材料一、二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你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有何历史影响?

12.民族大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两大显著特征之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请回答:

(1)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哪些?(2)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凝结下来的成果非常突出。请举出其中最为生动的三个事例。

(3)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大显著特征是什么?

(4)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

1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

材料二 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

(1)材料一、二中的“他”分别指的是谁?他们各属于“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

(2)请用最简练的语言指出材料一中“他”的历史地位,并至少列出三条“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著名言论。

(3)材料一、二中的“他”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主张有何不同?试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治国问题的认识。

1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二 “民贵君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上述材料分别是中国古代哪两位思想家的言论?他们都属于“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一作者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3)上述言论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句?针对此句,请谈一下你的见解或者感想。

4.答案要点:

(1)反映了秦朝赋税、徭役、兵役繁重;刑法残酷。

(2)“族诛”、“连坐”。

(3)陈胜、吴广。为了推翻实行残暴统治的秦朝。

(4)有联系。正是由于秦朝统治残暴,激化了社会矛盾,陈胜才号召大家举行起义推翻秦朝。

5.答案要点:

(1)霍去病。精神:志向高远的爱国主义精神。

(2)思想主张:“独尊儒术”。目的:稳固大一统局面。

(3)皇帝:汉武帝(刘彻)。贡献:使西汉王朝达到空前繁荣的阶段;使秦以来的大一统局面得到进一步发展。(答出其意即可,若只罗列史实酌情扣分)

(1)皇帝:汉武帝。目的: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打破匈奴在葱岭以东的控制局面。

(2)道路:丝绸之路。大致路线: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古代波斯),再由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古罗马)。

(3)结论和认识:张骞对开辟丝绸之路做出了重大贡献;今新疆地区早在西汉(汉朝)时期就归属中央政权;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亚欧(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桥梁);丝绸之路是佛教和佛教艺术等传入中国的通道;佛教在两汉之际(汉朝时)传入中国;丝织品(丝绸)是中国古代手工艺品的代表。(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7.答案要点:

(1)主要活动:出使西域。历史作用: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2)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原因: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

(3)西域都护的设置。

8.答案要点:

(1)汉高祖:宣布凡退役归农的军吏卒,按军功大小分配田宅或免除若干年徭役;减轻田租,定税率为十五税一。文帝、景帝:减轻田租,把原来的十五税一改成三十税一;慎用民力,把服役一年一次减为三年一次。

(2)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恢复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

(3)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发展,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使国家长治久安。

9.答案要点:

(1)曹操把汉献帝迁到许,以天子名义发号施令;实行屯田。作用:使曹操在政治上取得主动权,基本解决了军粮问题,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官渡之战;200年。

(3)“曹操称帝”应为“曹丕称帝”;“长安”应为“洛阳”;“221年”应为“220年”;“诸葛亮称王”应为“刘备称帝”;“220年”应为“221年”;“孙权称帝”应为“孙权称王”(或“222年”应为“229年”);“赤壁”应为“建业”。

(4)他的“壮心”是统一全国。没能实现,因为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惨败,退回北方,不敢再轻易南下。他死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0.答案要点:

(1)诸葛亮。“功盖三分国”。

(2)“取西蜀”是指赤壁之战后,协助刘备进占四川;“东和北拒”是指确定联孙抗曹的战略;“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赤壁之战,火烧曹军。

(3)刘备。建议刘备与孙权联合抵抗曹操。正确,因为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1.答案要点:

(1)生产水平较低,经济远远落后于北方,人民的生活有了衣食保障,但没有很富裕的人。原因: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都在北方;当时江南地区人少地广,长期劳动力短缺;生产技术和经验也落后于北方。(答出两点即可)

(2)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经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全国繁荣昌盛的地方。变化原因: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江南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答出三点即可)

(3)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12.答案要点:

(1)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改官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等。(2)“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汉族改变席地而坐的习俗。

(3)政权的分立。

(4)学习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积极进取、拥有智慧、以身作则的进取精神和优秀品质。(答出三点即可)

13.答案要点:

(1)分别是孔子、韩非子。各属于儒家、法家。

(2)历史地位: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一位大思想家,又是一位大教育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著名言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答出四条即可)

(3)不同:孔子主张以“德”教化百姓,以“礼”治国;韩非子强调“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认识:既要坚持依法治国,又要重视以德治国,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答出其意即可)

14.答案要点:

(1)分别是孔子、孟子的言论。儒家学派。

(2)贡献: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他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他收徒讲学,总结出许多好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他还从事文化典籍的整理和传播。

第四篇:期末复习卷

高二(A部)政治期末复习卷

命题人:赵清萍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当李云迪在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一鸣惊人,躬身面对来自世界的欢呼时,这个英俊少年用他的成功向世界宣告,深圳不是人们过去所说的“文化沙漠”,而是一片文化的沃土。深圳在创造“一夜城’’神话和经济奇迹的同时,文化事业也日益繁荣。该市确立了“文化立市”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落实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令人对这座年轻的城市刮目相看。深圳的实践有力地说明B

A.经济发展了,就一定能够实现文化的繁荣

B.经济、政治和文化融合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C.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关键是看领导的决定与魄力

D.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中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2.2011年6月11日是我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其主题是:依法保护,重在传承。我国设立“文化遗产日”()D

A.是为了发扬中华民族之名B.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C.能够展示世界文化的魅力D.有助于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民进党上台执政后,不断推进“去中国化”,文化台独活动越来越明目张胆,两岸有良知的中国人都非常关心这个问题。据此回答3-4题。

3.有学者如李敖认为,文化台独不可能成功,他以中华文化的特征作了说明,并以日本占领台湾期间实施的“皇民化”教育来加以例证文化台独之不可能。从文化的作用看,李敖肯定A

A.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渗入民族的血液中,影响是深远持久难以磨灭的B.文化对政治和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C.文化形式可以变,但精神是不变的D.文化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4.也有有识之士对此表示深深的担忧,他们认为,台湾与祖国大陆分隔了这么多年,已经在一些人中间形成了文化隔膜,现在民进党当局又通过修改历史教科书、更改公司名字等措施推进“去中国化”,其后果相当可怕。这些看法的正确性在于他们意识到B

A.民进党当局的做法得到了广大台湾民众的支持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时间越久,效果越明显

C.文化像宗教一样,容易导致偏执主义和激进主义

D.文化态度决定政府的施政政策

5.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由于B

A.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B.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C.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D.人的思想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

6.几年来,《人民日报》以固定的版面,中央电视台每天以固定的时段播放《永远的丰碑》,众多的媒体努力为人们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这是因为D

①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③报纸和电视是人们文化生活的物质载体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7.文化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经济全球化虽对各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但也不可能消灭它们之间的差异,地球不会因为成为“地球村”而拥有完全一致的价值观。这主要说明B

A.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B.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C.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D.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会愈演愈烈

8.某位学者问一位农民工:“你是做什么的?追求什么?”农民工答道:“打工,追求富裕。你追求什么?”学者回答:“我追求精神的满足,是唯心主义者;你追求物质的满足,是唯物主义者。”学者的观点()C

A 是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分歧的正确理解

B 是一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 把追求精神满足或者物质满足作为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D 把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作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9.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家。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这说明A

A.在实践中进行了文化创新,做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B.中西画法混合就能画出名画

C.文化创新离不开传统

D.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

10.不管是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还是在其他国家的华人,每到清明都会祭祖扫墓,端午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除夕吃年夜饭,这说明B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B.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C.传统习俗对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D.这是传统习俗的继承与发展 2007年,南京的“馒头”计划(政府出钱每天向人们免费发放一个“粗粮”馒头,预防高血压高血脂等)实行一年多来,1.7万人参与,对各种慢性病的辅助治疗效果明显,参加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的饮食观念也重新从“精”回归到“粗”,不但有效地转变了市民的饮食观念,而且有效地促进了人们的健康。回答11—16题。

11.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饮食方式属于A

A.传统习俗B.传统节日C.传统思想D.非物质文化遗产

12.在改革开放中富起来的部分中国人,饮食从原来的“粗”走向“精”,到再向“粗”的回归,而多吃粗粮促进健康的这种观念同样为现代科学所证明,古人十分强调“粗粮”的作用,这件事,同样证明了中华文化的:D

A.“源远”B.“ 流长”C.“博大”D.“精深”

13.饮食观念从“精”向“粗”的再度回归,有效地促进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说明的文化生活的道理是C

A.文化就是物质的力量B.文化直接带来了健康

C.文化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D.文化健康了,身体才会健康

14.一般来讲,由于气候地理等因素,习惯上北方人吃粗粮多一些,如小麦、高粱、红薯等,而南方人吃粗粮少一些。近来,由于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繁荣、政府的倡导、人们的知识素养提高等因素影响,南方人也注重吸收北方的饮食习惯的长处,有意识的多吃一些“粗粮”,这反映出B

A.南北的饮食习惯差别正在消灭B.经济的发展与变化促进了文化的变革与融合C.文化的交流将使地域文化逐渐消失 D.不同的地域文化各有其优点与缺点

15.尽管如此,南北方的饮食习惯虽有交流融合的一些趋势,但是,从南北方人的饮食中人们还是可以把上海人、浙江人、北京人分得一清二楚,这着重反映出饮食文化的D

①鲜明的民族性 ②鲜明的地域性③相对稳定性④时代性 ⑤继承性

A.①②③⑤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⑤

16.政府出资来引导人们饮食观念的转变,形成科学健康的饮食观念,说明了B

A.文化建设就是政府的事情B.在文化建设上,政府要起引导方向的作用

C.文化建设必须由政府来控D.文化建设必须完全由政府来推动才能发展

一项调查表明,现代中学生迷信成风,沉迷于网络算命的占40%以上,重庆的中学生50%信命,网络算命的内容大部分为“学习、爱情”等主题。不少专家认为,现实的困惑与网络迷信本身的泛滥,都是造成中学生迷信成风的原因之一。回答17—20题。

17.中学生迷信成风,而且大部分相信的是网上算命,而不是像农村的人找“瞎子”先生去算命„„,这反映出D

A.网络是落后文化的根源

B.只要网络没有,中学生就不会迷信

C.中学生算命相信网上的算命先生,比农村的迷信有所进步,要高级

D.中学生的迷信与中学生的文化环境有关系

18.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6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有大量的年青人迷信成风,这说明D

A.落后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B.落后文化是消灭不了的C.腐朽文化必须坚决打击

D.文化有一定的继承性,落后文化在我国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仍将会长期存在19.中学生的迷信大部分与“学习、爱情”有联系,这说明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A.落后文化有现实的根源,所以是合理的B

B.落后文化与现实生活有各种联系,不可能立即消失

C.落后文化有现实的土壤,所以不需要管它

D.文化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所以存在的就是合理的20.网络算命本身的大量泛滥,是青少年迷信成风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启示我们D

A.必须让青少年远离网络B.网络不是好东西,青少年要自觉拒绝

C.网络文化是一分为二的,政府要加强对网络腐朽文化的打击力度

D.网络文化环境对青少年成长十分重要,政府要加强管理与引导

21.一艘轮船在航行中突然遇到暴风雨,舰长大声喊道:“谁会祈祷?”船上一名神父自告奋勇地回答;“我会!”船长说:“那好,你就开始祈祷吧!其他人都套好救生圈等待,因为缺少一个救生圈!”舰长的做法()D

A.是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表现B.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表现

C.是对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肯定 D.是对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暗讽

22.针对突出存在的经济结构性矛盾,2008年将继续实施货币和财政调控政策“双稳健”,正确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上述做法符合的哲理是()A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D.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

23.下列说法中能够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的是()A

A.“气者,理之依也”与“理生万物”

B.“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与“物是观念的集合”

C.“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与“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24.对近几年的水旱灾害,一些专家本能的解释依然是气候异常导致,是“天灾”,却忽视了人的行为也会加重甚至诱发自然灾害。我们不能总是在自然灾害面前“怨天”不“尤人”,用“百年一遇”、“千年一遇”回避人类的责任。如果在短短几十年内,发生的十几次自然灾害都是“百年一遇”的,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就难逃其责。这对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启示是()C

①应该实现从“命令自然”到“服从自然”的转化②深刻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③自然界已不再独立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外而存在④保持对自然的适度敬畏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要求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5.2009的时候,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曾携其作品《易经的奥秘》登陆央视《百家讲坛》。该作品中,《易经》的成书、阴阳的由来、八卦的成图以及卦的解读等都突出表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

A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即两者谁为第一性,谁先谁后的问题

B 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C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D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二、非选择题(50分)

26席勒说:“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因此,在较好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就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题中的观点。(10分)

26.(1)以上说法是片面的。

(2)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得到精神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因此,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

(3)人的文化素养并非与生俱来,也非自然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在较好的文化氛围中就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的说法是片面的。

(4)作为青年学生,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应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

27材料一:神医代代有,今年特别多。从靠“祖传秘方”打天下的张悟本,到推行道家养生的李一,都靠着“养生”的招牌而疯狂敛财。他们跟现代医学“对着干”。张悟本主张把吃出来的病再吃回去,食疗就可以了,不用打针吃药;李一道长认为“养生是道文化的一个核心„„养生即为养道”,这种观点与道教追求长生不老修道成仙一脉相承。

材料二:2010年9月15日,《南方周末报》刊发了《要大师,不要大巫师》的文章。文章提到:“中央让各部委司局官员去大学选课进修。官员们什么课程选得最多?——北大开出的‘周易智慧’。”文章评论道:“如果不注意与大世界的交流,还真要担心这些‘中坚力量’学了没有推演法的‘周易智慧’,为了制造更多的‘希望’大师,把经费都拨给打着‘自主创新’、‘发扬民族文化’旗号的‘张悟本’或李一道长这类大巫师。”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3分)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材料二中《要大师,不要大巫师》的“评论观点”加以分析。(12分)

27(1)材料一反映了一些所谓的“养生大师”打着养生的招牌,违背科学,骗钱害人,表明人们的文化生活中有阴影,落后文化寻机蔓延,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

(2)①造就文化大师,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站在世界文化的前沿,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与大世界交流。

②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对于打着“发扬民族文化”旗号的落后文化,要加以剔除。

③我们要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防止把经费拨给张悟本之流,防止上当受骗。

28料一:天灾无情,人间有爱。突如其来的玉树地震,把全国各族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连日来,举国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一场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斗争全面展开。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普通公民,从专业救援队到各地志愿者,从公安干警到“白衣战士”,从港澳台同胞到海外侨胞,脉搏随灾区群众一起跳动,力量向救灾一线共同汇聚,爱心朝三江源头一齐涌动。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更是当尖兵、打头阵,不畏艰险、不怕疲劳、连续作战,以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谱写人民军队爱人民的新篇章。“玉树不倒、青海长青”,一时间成为响彻华夏大地的最强音。

材料二:“减米散同舟,路难思共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民族有难,共同担当,这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每当灾难和危机来临时,总能表现出心手相连、患难与共的强烈民族情感,总能焕发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这种精神和美德,源于血浓于水、情重于山的骨肉亲情,源于不屈不挠、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源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这是我们攻坚克难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

(1)假设你是在现场的一名记者,请结合材料一写一篇主题报道的提纲。(17分)

(2)请谈谈材料二给我们的启示。(8分)

(1)主题——民族精神“玉树”常青。提纲——①玉树抗震救灾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的突出体现;②伟大的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抗击灾害的精神纽带、精神支柱和强大的精神动力;③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永远的火炬;④玉树抗震救灾突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精神特征和共同的 价值追求;⑤再一次向世人展示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不屈不挠的伟大的民族精神,赢得世界的广泛赞誉。

(2)①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立足于实践;④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第五篇:期末复习卷二

六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卷二

一、读一读,加点字念什么,在正确的音节下面画“_”。(4分)

镌刻(juān juàn)抚摩(mï mē)扁舟(biān piān)阻挠(náo ráo)....塑料(suî sù)挫折(cuō cuî)归宿(sù xiǔ)瘦削(xiāo xuē)....刚劲(jìn jìng)女佣(yōng yîng)亲昵(nì ní)滇池(tiān diān)

二、请你为“肖”字加偏旁,组成新的字填写的空格内。(4分)

陡()的悬崖 胜利的()息 俊()的姑娘()好的铅笔 弥漫的()烟 畅()的商品()遥自在的生活 元()佳节

三、选择正确读音。(4分)

(1)车夫挣扎(zhā zhá zā)着坐了起来,伯父给他敷(fū fú)上药,扎(zhā zhá zā)好绷带,又给他扎(zhā zhá zā)了一剂止疼针。(2)参(cān cēn)加这次活动的人,文化水平参(cān cēn)差(chā cī)不齐,可动手操作能力却一个不差(chā cī)。

四、把句子中的错别字圈出来,并改正在后面的括号里。(2分)①、月光正照在她那甜静的脸上,照着她挣得大大的眼睛。()()②、尤其是每年讯期,大瀑布的气势更是洪伟壮观。()()

五、找出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画上横线,并改正在后面的括号中,再选择其中的两个成语写成一句话。(5分)

迫不急待()

再接再励()

兴高彩烈()

留连忘返()焦燥不安()

世外桃园()

振耳欲聋()

悲愤欲决()

六、按要求写句子。(每句2分)

(1)闰土回家去了。我还深深地思念着闰土。(用合适的关联词组成一句话)(2)老人叫住了我,说:“是我打扰了你吗?”(改成间接引语)

(3)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改为陈述句)

(4)月亮升起来了。(扩句)

(5)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改写成拟人句)

(6)风停了,山中的一切变得非常幽静。(改为拟人手法)(7)在他们听来,我拉的小夜曲最难听。(改为比喻手法)

(8)菊花开了.(运用想象和联想扩句,让句子生动起来)

(9)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写天气炎热的句子。

七、填空。(19分)

1.默写《天净沙·秋》:。青山绿水。

2.伯牙谓,乃,终身。3.鲁迅原名,浙江 人。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作品集有《 》、《 》等。《少年闰土》节选自他的小说《 》。从第五单元

我知

一个、、的人。写出一句鲁迅的名言:。

4.詹天佑是我国 的爱国工程师。课文从、、三个方面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他根据居庸关、八达岭不同的山势创造性地设计了、两种施工方法。作为一名中华少年,我想对詹天佑说:。(3分)5.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忽然,海面上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波涛汹涌的大海。(4分)

八、仿写句子。(4分)

1、没有一本书的人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没有一本书的人家,是没有一只鸟的树林;没有一本书的人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没有一本书的人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是一首多味的小诗,只有用心去品,才能读出其中的滋味。

家是一座城堡,只有,才能。

九、运用所学的知识填空。(18分)

1、我们热爱大地,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样。从这句话中,我们体会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__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_____!”志在___________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_______!”这段话出自于 《______________》。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____________”,用“高山流水”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代小说家____________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______________》,收在____________________中。(7分)

3、鲁迅先生一生以笔作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可是对于普通百姓却爱护有加,这正如他自己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战斗了一生,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我国古代典籍中有很多关于诚信的名言,如出自于《______________》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还知道国外有关诚信的名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学期来,我在课本上认识了许多新朋友,有“铁路之父”: _________; “民族魂”: _________;“乐圣”: __________;“穷人”: _________;“海鸥与老人”:__________; 其中我最敬佩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6、人们常用 来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用 来赞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当我们面对一篇好文章时,我们可以说。

十、语言实践。(3分)

随着“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作为中华少年的我们,面对祖国的飞速发展的科技,你想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十一、阅读理解。

秋之神韵

我爱秋。不只爱它令人赞美的硕果,不只爱它奉献一生的落叶,我最爱它令人神往的神韵。

没有春的缠绵,夏的狂热,冬的冷漠;犹如原野上时而奔跑跳跃,时而戛然而止的骏马,犹如饱经沧桑豁达开朗的将军,犹如从容飘逸划过夜空的流星„„

秋天是清爽的。头上是高阔的天空,蓝蓝的不杂一丝云彩;脚下是平坦的大地,处处有成熟的金黄,恬静的小街道。风中飘洒黄叶的飒飒声,与清澈见底欢愉跳跃的小溪轻声伴和。一切都是那样的清纯与洒脱。

秋天是热情的。因酷暑而委顿的人们,在微微的凉意里振作起来了。学生们又满怀信心地开始了新的学年;年轻人也兴高采烈地于重阳远眺,一个个步履轻快,神采飞扬,他们又有了新的期待。

秋天是真诚的。一阵秋风,吹散了平日的虚伪与私心,人们胸怀坦荡,以诚相待。在这自自然然爽爽快快的季节里,又怎么会容得下猜疑和做作呢?

清爽、热情与真诚,不加雕琢的自然流露,行云流水般的抒发自如,透露出一种沁人心脾的新意,这就是秋的高洁与潇洒的神韵。噢,秋之高洁,我钦佩你;秋之潇洒,我欣赏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5分)

戛然而止()硕果()伴和()步履()雕琢().....

2、把文中画“_____”的句子改为陈述句。(2分)

3、在作者眼中,春天的特点是_____,夏天的特点是_____,冬天的特点是_____,秋天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3分)

4、文中,作者把秋天分别比喻成了_____,_____,_____。(3分)

5、“这就是秋的高洁与潇洒的神韵。”一句里的“这”指的是什么?(2分)

6、你最喜欢文中的哪句(段)话,为什么?(3分)

7、作者认为秋天是清爽的、热情的、真诚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仿照作者的表达方法写几句。(3分)

十二、习作。(30分)

在学习、生活和其它的活动中,我们曾经得到许多人的关心和帮助。这些感人的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同学们一定想表达自己的谢意,那就请你以“谢谢你,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感激别人的习作。题目:谢谢你,_________ 要求:

1、把题目填完整:可填(妈妈、老师、警察叔叔„„)

2、要通过一、二件具体的事表达你对他(她)的感激。

3、语句通顺,书写工整,字数四百以上。

下载2014-2015七年级历史期末复习卷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2015七年级历史期末复习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期末复习卷十

    期末复习卷十 11. This book tells ____life story of John, who left ____ school and worked for a newspaper at the age of 16. A. the; the;B. a; theC. the; /D. a; /......

    历史期末复习测试

    期末测试一、选择题(每小题____分,共____分)1.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某学习小组准备暑假实地参观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

    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题复习

    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题复习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 重点: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宰相制度,元朝行省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统治,五个盛世局面 1、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措施: ⑴隋朝①创立三省六部制,加......

    七年级历史复习学案

    七年级历史复习学案一知识要点梳理: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是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开国大典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___________......

    七年级历史复习要点

    七年级历史复习要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2.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 3.炎帝、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黄二部族构成华夏族的主......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

    七年级(上)思想品德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走进中学 1.1我上中学了 1、中学生活新变化: (1)学习科目增多;(2)学习难度加大; (3)自主管理要求高;(4)社团活动更丰富多彩。 2、如何尽快适应新......

    七年级英语期末复习Ⅰ

    七年级英语期末复习Ⅰ 单项选择 1.---How many ________ in the tree? ---There are two.A. bird are there B. birds is there C. birds are there D. birds are their 2.......

    2013年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期末卷[五篇材料]

    2013年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期末试题精选1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我国领土最东端位于A、广东省B、黑龙江省C、浙江省D、上海市2.我国的陆上邻国中,面积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