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国有交通企业腐败的理性思考
新形势下国有交通企业腐败的理性思考
腐败是与权利相伴生的一种社会现象,有权力的地方,腐败就有了它滋生的土壤。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交通设施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上交通官员大面积“塌方”的现象时,国有交通企业管理腐败问题也同时在悄然发生。通过对涉企案件分析,特别是剖析国有资产流失、侵犯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等案例,不难发现,交通企业管理腐败,不仅造成国有资产的巨大损失,而且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其危害烈度,并不亚于交通官员的职务犯罪。如何有效地预防交通企业管理腐败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高度敏感、充满挑战和意义深远的重大政治课题。
一、国有交通企业管理腐败案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
国有交通企业管理腐败就是权力腐败在国有交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领域的表现。交通企业流动分散的特点,使经营管理者在进行经营决策等管理过程中,比起其他行业,更容易显现权力性。在国有交通企业改革改制日益深入的今天,由于法律制度的滞后以及管理上的漏洞、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等诸多复杂因素,有些经营者为了达到个人的效用最大化,不惜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收取回扣、收受贿赂、贪污挪用公款、把国有资产占为已有、进行过分的职务消费等等,腐败案件的发生逐年增多,涉案金额越来越大,第一把手涉案越来越普遍,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和规律。
(一)权钱交易现象突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大量交通经济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交通管理和执法部门越来越多地介入经济生活,对于经济活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用。由于市场经济转型期的制度的不完善,一些交通执法者经不起金钱的诱惑,成为腐败的俘虏。在已查获的案例中,既有省市的交通厅、局长,也不乏交通执法的基层站、所干部,还有侧身期中进行利益均沾的各种“关系人”,大权大贪,小权小贪,大贪涉案金额大,小贪人数多,作案频繁。一旦犯案,案值巨大,窝串案、案中案非常突出。一些交通企业,为了获取经营线路的审批,规费标准的降低:公路施工企业工程的审批等,频频向掌握审批权限的执法者输送钱财,借此发财谋利。即用较低的贿赂成本获得较高的收益或者超额利润。2007年查获的云南省交通厅原副厅长胡星一案,仅胡星一人,收受企业贿赂就高达4000余万元。交通执法的腐败行为,手中的权力无论是被动“出租”,还是主动“寻租”,大笔一挥,不仅是把数以万计的国家、集体财产归为已有;还给交通企业经营者树立了犯罪的榜样,引起交通企业经营者更大的敛财行为,加剧交通企业管理腐败。
(二)群体、法人、牵连犯罪增多
随着交通市场的放宽搞活,交通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企业上下内外的合作与交流。但由于企业管理、监督等一系列制度的滞后因素,企业经营者之间的市场经营合作行为难以得到有效的管控和规范,一些正常的经营合作行为往往演变为互相勾结、互相利用的团伙犯罪。并与社会上不正之风、利益分配失衡等矛盾相互影响,交叉感染,恶性循环。一个单位内多人合伙,或领导贪污、挪用,有关人员群起效尤,或内外勾结,共同犯罪。这些犯罪活动往往打着“为公”的旗号,集体讨论决定,不掏个人腰包,而且名目繁多,数额较大,它虽满足了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但损害了国家和集体权益。比如,江苏省交通工程总公司受贿案件(见福建省交通监察学会编印《反腐倡廉警示录》),涉及15名企业各级主要领导。笔者所在企业,有一个下属单位,2002年查获一起私分国有资产案件,该单位4名党政主要领导全部涉案。
(三)发生犯罪的环节、花样翻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国有交通企业的管理机制也从“工厂制”向“公司制”转变。国有交通企业在这场变革中,旧体制尚未完全打破,新机制还没完全建立,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与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发生着激烈的碰撞,职务犯罪等腐败现象在交通企业各个环节频频发生:
1、利用职务便利为亲友经营活动谋利。在工程建设项目承包和客运单车、线路经营承包、大宗物品采购等项目中,或通过采取不公开竞标、或向参加投标的亲友透露招标的有关信息,甚至采取修改电脑程序等手段,使亲友中标。
2、寻找改革、改制不规范。“空档”,或转移、侵吞国有资产,或以国有企业养私人企业,变国有资产为私人资产。在企业改革改制过程中,或打着合资、联营、租赁、承包的幌子,对国有资产贬值低价评估,转手由自己或亲属收购,为自己同业经营和亲友、朋友经商办经济实体提供便利和优惠条件。或将优质资产分离上市,另行组建新的股份公司,内部人持股、分红。
3、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权钱交易。国有交通企业经营者有的沿袭着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集权的管理方法,借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资产,直接操纵资金运作,直接从事物资采购和产品销售等经济活动的便利,把权力行为直接介入市场交易关系,贪污、挪用,行贿,受贿,大搞权力“寻租”。有的在涉及企业重大问题上个人说了算,在职务上是“一把手”,在决策时是“一言堂”,财务支出是“一支笔”,作出重大决策前不经集体讨论、一张口、一张条就可以动用数
十、上百万元,导致企业受到严重损失。有的在车、船等大宗物品采购,工程、单车、物业租赁发包过程中,搞“暗箱操作”、权钱交易,侵害企业利益。企业营收管理上,挪用营收款归个人使用和借他人进行营利性活动;在非主业收入上,隐瞒收入搞小团体私分。公路建设企业的工程分包项目,工程款的支付,工程、材料的计量和质量验收也都有产生管理腐败的案例。
(四)犯罪手段具有较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
交通企业的管理腐败混杂在合法生产经营之中,和其它经济犯罪相连或与其他经济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交织在一起,与民事馈赠等行为、地方政策、经济转轨期法律法规的漏洞等混合在一起,很难区分和界定,具有较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如将贿赂行为溶于业务活动之中,内化为双方一种自律的行为,或者通过不等价业务往来,使暗中的差额成为事实上的贿赂广在共同作案中,犯罪者目标利益一致,容易结成互相关联的共同体,互相保密,决不轻易暴露、以免殃及自身,没有第三者闯入或意外事件很难发现。交通企业的管理腐败犯罪主体在企业内部,一般都是有职有权的头面人物,这些人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社会关系网多,作案前有准备,作案后有对策,犯罪手法更难识破。
二、交通企业管理腐败频发的原因分析 交通管理腐败频频发生,既造就一批腐败人物,也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它是一个多种因素造成的“综合病症”。既有宏观社会原因,又有微观社会原因。
(一)从宏观层面分析,交通企业管理腐败发生的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1、国际大环境的影响。犯罪学家形象地将现代化的标志描述为是从暴力犯罪占优势的社会转变为财产犯罪占优势的社会。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腐败在全球范围内进入了高发阶段。一方面交通行业有信息传播迅速,容易接受外界信息的传统。近年来,美国、意大利、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揭露的一系列腐败丑闻,使交通企业的一些理想信念不坚定者,有了效尤的榜样,也有了犯罪的借口。另一方面,加强与西方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无疑给交通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带来了机遇。但是,打开窗户,就会飞进苍蝇,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和堕落的生活方式也会亦步亦趋,侵入一些意志薄弱的党员干部肌体。一些企业的领导,经不起诱惑,逐步在酒绿灯红中丧失了党性,迷失了方向,以权谋钱,走向犯罪深渊。
2、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影响,导致交通企业管理腐败的发生。比如,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特征。面对激烈的竞争,并不是任何人都能从容应对的,也会导致一些人走歪门邪道。交通是最早实行放开搞活的行业之一,在改革开放初期,原本是计划经济宠儿的国有交通企业很快败下阵来,迫使着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学会”生存,在经营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把贿赂当作市场竞争的“润滑剂”,并逐渐适应,甚至乐此不疲地运用这一潜在的“游戏规则”。市场经济是趋利经济。国有交通企业担负着为地方经济当好先行和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干部职工提供良好待遇的三重责任,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难选择中,丰厚的利益诱惑,驱动着国有交通企业在效益至上的高压下背离准则,把追求经济效益奉为第一需要,为使用不正当竞争手段获取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提供了动力。
3、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是优秀的,但也夹杂着糟粕。优秀中国传统思想,内化为优秀企业文化,引领企业全面发展。传统思想中的糟粕,影响着一些企业经营者社会伦理道德的偏差与失范,自觉或不自觉走向违法犯罪的悬崖。传统思想的影响,使犯罪者寻找到“从来就是如此”自我慰籍心理,减少负罪感。比如,交通企业管理腐败违法犯罪的案例中,许多是“一把手”犯罪和家族犯罪,究其发生原因,是浓厚的“唯上”“唯亲”意识使案件失去监督进而走上犯罪歧途。“唯上”“唯亲”意识来源儒家“三纲五常”思想。交通企业发生私分国有资产案件,有些当事人事前认为是为单位职工谋”福利”,而且是单位领导集体研究决定的,钱是大家的,也是大家参与分的,领导也没有多领一份。这是受“法不责众”传统思想的影响。交通企业中一些权力过分集中,又不按规章制度和程序办事的当家人搞“一言堂”、“一支笔””,不择手段、践踏法纪,千方百计地侵占国有、集体资产,这是受到传统“家长制”思想的影响。在交通企业,人们一方面对腐败现象恨之入骨,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又认为没有贿赂,就办不成事,形成普遍的贿赂心理,并且凝固成一种心理定势,外化为行动习惯,这是受“从众”心理的影响。
(二)从微观层面分析,交通企业管理腐败发生有如下几方面原因:
1、领导人员选拔上的失误。在企业领导人员的选拔上,重能轻德,存在片面强调企业管理经营方面的才能,忽视了对其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深层次考察,造成一些“高能低德”的人走上企业领导岗位。
2、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或得不到有效执行。有些企业私设帐外帐,“小金库”现象普遍存在,其资金均由主管领导和财会人员私自掌握,自得处理,为少数人弄权谋私提供便利。
3、企业利益分配机制不尽合理。现阶段,交通企业普遍采取了基薪、效益年薪和工作目标考核相结合的分配形式。但据了解,有的企业没有采取风险抵押方式,缺乏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内容:有的实施效益年薪中主要考虑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规模,却忽视了应收帐款回收等情况,导致某些企业领导人员弄虚作假,以粉饰财务报表的形式来提高“业绩”。期薪激励、期股激励、职位消费激励,绩廉考核等相关激励措施,或操作比较复杂,或内容不够细化,标准不够量化,没有在交通企业中真正实施过,这就导致经营管理者的收入与其经营业绩未能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庙穷方丈富”或“庙富方文穷”。经营者心理失衡,积极性受挫,甚至转而通过非法手段谋取私利。
4、监督管理不到位。现实中,交通企业普遍存在对权力的运作缺乏有效的监督,形不成权力制约机制。一些企业领导者误读了改革开放以后党对企业实行的简政放权政策,认为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就是厂长经理个人说了算,造成副职班子成员不愿监督,知情的部门不敢监督,职工群众无法监督的局面,听之任之他们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即使“东窗事发”,处罚时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在改制过程中也首当其冲受到精简,以至于在思想教育、廉政教育和违纪查处上力不从心。
5、管理制度不健全。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在体制转换过程中,原有的管理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适应,而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企业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导致有的人钻新旧体制转换、管理机制制度不完善的空子,侵吞、转移国有资产、挪用公款等等。其次是由于管理者的原因,不注重企业的基础性工作,粗放管理,使已经建立的一些好的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为职务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第三,国有企业管理机制相对僵化,常常凭经验办事,重结果轻过程控制,对工作成效判断标准是“不管黑猫白猫,逮住老鼠都是好猫”,缺陷的监督体系,放纵着国有企业在不正当竞争的漩涡中随波逐流。
6、法纪党纪教育淡化。交通企业一般工作比较辛苦,人员流动分散,经营利润比较高。一些国有交通企业思想教育工作要么不开展,即使开展了也是形式单
一、内容枯燥,很容易流于形式,干部职工学之无味,使得职业道德和廉洁从业意识日趋淡薄,成为思想行为上的“软肋”。剖析涉案人员违纪违法的根源,无不与理想信念的蜕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有关。受腐朽思想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乏力的思想教育,导致一些人出现信仰危机,面对金钱物欲的诱惑,心理发生失衡。当权力失去监督、贪欲占据上风的时候,便滑向违纪违法甚至犯罪的深渊。
三、交通企业管理腐败治理对策
中纪委等四部委印发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试行)》,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结合,有机地整合了1994年以来中央对国企领导人员廉洁自律的要求,它适应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国企重组改制的需要。为此,交通企业管理腐败治理对策必须以《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试行)》为主线,必须抓住企业领导管理人员这个决定性因素,形成一套建立在廉洁从业基础上的监督管理机制
(一)规范企业营者权力运行 管理腐败本质是一种权力犯罪。权力犯罪与权力体制的弊端有着直接的关系,权力的“绝对化”产生了腐败的“绝对化”。近年来,交通企业改革逐步深入,政府简政放权,强化企业职能。这对发挥企业领导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出现了事实上无法避免的权力偏轨运行行为。通过分析交通企业腐败要案可以看出,权力没能得到有效的监督制衡,是腐败向高发,多发的重要原因。因此,立足腐败的本质和根源,围绕对权力的监督制约,编制严密的制度之网就成为预防腐败最有效和最有力的武器。
1、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当前,国有交通企业领导人员的选任,还是采用上级委任制。因此,选怎样的人,怎样选人,对企业的发展和企业领导人员党风廉政建设至关重要。
(1)建立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化用人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和选人用人考核评价体系。推行公开选拔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着力从源头上预防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真正把被考察对象的实绩与虚绩、真绩与假绩、现绩与前绩、显绩与潜绩搞清楚,使“带病上岗”者无机可乘,把德才兼优的人选到各级领导岗位。
(2)改进考核考察办法,提高识人的准确性。对干部的考察、考核结果,应用大量真实的数据,对干部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作出全面、客观、准确的描述。把考核廉洁和考核实绩结合起来,并加大廉洁自律考核内容(如行为廉洁、作风检点的内容),真正使那些实绩突出、作风扎实、廉洁自律干部受到表彰或重用。
(3)强化廉政鉴定。在提交党委常委会讨论之前,由纪检监察机关对拟提拔任用的领导干部进行廉政鉴定,实行干部提拔任用党风廉政“一票否决”,防止“带病”上岗。
(4)完善干部民主推荐制度。要继续完善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等方法和程序,并把测评结果作为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凡未经民主推荐和多数群众不赞成的,一律不提拔任用。
(5)严肃追究用人失察和举荐失察责任。对干部提拔后发现任前有重大问题,且这些问题在对干部考察时亦有反映的,要严肃追究举荐者和考察人员的责任,切实解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责任不明确、出现用人失察失误无人负责、难以追究的问题。
2、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控。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妥善处理好新老三会的关系,消除特权与集权,形成权力的分立与制衡,把权利放在有效的监督制约之下,为管理腐败行为设立多重障碍。
(1)筑牢思想道德防线。要以企业领导人员为重点对象,《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试行)》为主要内容,在企业中深入持久地开展加强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和法纪教育,铲除管理者头脑中的“私”字。企业管理腐败是当事人的故意行为,从查处的国企管理腐败案件看,党员干部违法乱纪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因此,要通过树“样子”、抓“苗子”、拉“袖子”,对企业领导人员不廉洁行为或有腐败苗头等方面实行超前防范和动态监督,及时提醒一部分人不犯错误,有效控制一部分人少犯错误。
(2)加强对权力制约。突出横向上权力分离和纵向上过程控制,即对同级权力实行分权制,广泛运用党内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形式,避免个人独断专行:上下级实行过程监督,体现“上道程序对下道程序负责,下道程序为上道程序把关”的管理理念,严格办事程序,确保行为不失范。
(3)完善“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实施办法,落实决策失误追究制。对企业重大经营决策,要做到研究前公示,研究时票决,研究后通报,确保决策不失误;对不便于会议表决的较大问题,实施联签制,确保权力不失控;要突出对企业领导人员及企业重点环节、重点岗位、重点部位权力行使的约束,尤其是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关口”,事前、事中都要“死盯”:将可能产生的企业管理腐败“盯死”。
(4)实行廉政巡视员制度。对较大型的国有交通企业,由主管部门派出廉政巡视员。要通过派出巡视员,加强企业特别是“一把手”的日常监督和检查。要拓宽监督渠道,构筑反腐败源头治理保障机制。
(5)实行公众监督。以经常性、制度化的公众监督来保证企业管理机关高效廉洁。要把廉政投诉与总经理公开电话、电子信箱、网络公开流言板、专项投诉活动等紧密结合起来。建立投诉中心(廉政投诉中心),受理职工群众及其工作人员的投诉。要把工会民主管理、民主评议管理人员活动结果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扩大群众监督力度和广度。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也是职工监督的最好方式。要认真开展“厂务公开”,只要不涉及商业秘密,都应该采取各种形式向职工群众公开,接受职工群众的监督。
(6)严格控制职务消费。要对经营者的职务消费进行合理的规范并严格控制,杜绝职位消费的随意扩张。将经营者应执行的各项职务消费标准,连同工作职责、业绩标准等写入聘用合同的各项条款,并认真遵照执行。建立经营者的职务消费报告制度,使职务消费处于比较透明的状态。对国有企业经营者职务消费项目进行清理整顿,企业可根据实际需要,核定公务用车、通讯、业务招待费等项目标准,合并成一个标准,进行包干使用,超支自付,节余提成。
(7)深化企业效能监察。加强企业效能建设,提高企业管理机构的办事效率。用市场化的方式,处理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一些容易发生腐败的环节。如对企业一定金额以上的物资采购、工程项目,都要通过公开招投标的形式进行,并逐步规范招投标程序;对一定金额以下的物资采购、办公用品、基建项目,也要通过内部立项、议标、审计等形式进行。
(8)减少实施腐败的预期收益。为了预防和及时发现腐败行为,必须对经营者的各种行为所得的收益进行控制,实行严格的个人财产申报制度,收入申报制度与定期核查制度,对于经营者曝露出来的消费与其正常收入悬殊过大而又说不出正当理由者,有关部门要立即组织调查,弄清原因,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设计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好的制度可以使魔鬼变成天使,不良制度可以使天使变成魔鬼。”发展中的中国问题不少,其中很多是诱发或者促成甚至纵容腐败的温床。在人的私利之心天然存在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制度的设计和完善以遏止私心的不正常膨胀,是制度设计者们应该考虑的任务。
(1)制定和完善现有制度。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当前,主要应侧重于落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的若干规定》,细化好“三重一大”效能监察决策制度,遵守财经纪律不搞“小金库”、“帐外帐”的管理制度;同时,完善述廉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建立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制度等。
(2)要在细化制度上下功夫,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当前,在建立健全反腐倡廉各项制度时,要根据国有经济性质,交通行业特点,运输、工程建筑、维修等不同类型,针对企业的不同特点,把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细化为符合本企业实际的实施细则,分门别类地制定好具有本企业个性的相关制度,使行使权力和监督权力都有据可依。
(3)要在执行制度上动真格,增强制度的严肃性。切实纠正有章不循、执章不严、违章不究的现象。用制度规范企业管理者的权力运行,遏制或减少企业领导人员“权大”背后“胆大”的行为。
(二)营造廉洁和谐的交通运输市场
从源头上治理交通企业管理腐败,除了在企业内部加强对权力运营的监督管理外,在企业外部,还要为企业经营者营造廉洁和谐的交通运输市场环境。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转,除了市场调节,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管制。交通行政执法部门对交通市场的管理,就是避免交通市场竞争走向垄断,导致竞争性的市场秩序受到破坏的有效办法。
1、要把对权力监督作为重点。由于行使职权的自由裁量度比较大,长期以来一直是腐败的重灾区,无论是宏观调控行为,还是微观管制行为都是由具体的交通执法人员来实施的,某些执法人员为了一己私利,在实施公务时故意偏离目标,就可能产生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要把对交通执法权力监督作为重点,依照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和原则对行政权力加以规范,提高交通执法公开程度,打破交通执法操作的“黑箱”,推动执法行为的规范化、法制化。提高管制执法规章的透明度,公布各种指标、配额、许可证的分配,各种规费征收标准,强化公众对实施管制的公职人员的监督。
2、要严格交通行政执法人员的选拔、任用标准和制度。从执法人员的选拔任用到离岗离任进行全程监控。通过制定领导干部考察制度与任前公示、届中和离任审计制度、财产收入申报制等,对执法人员的选拔、业绩评估和考察加以规范,防止权力的过分集中与肆意膨胀。要对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作出正确的政治评价和经济评价,奖罚分明。
3、要把市场化的办法引入行政执法规制的实施过程。要把交通执法部门对企业失常的管制限制在必不可少的最小范围,避免和减少某些管制权利成为企业和个人逐取“租金”、搞权钱交易的资本。要对工程建设实行严格意义上的招标、投标,按照国际惯例具体操作,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招标、投标中作弊行为的发生。总之,只有在交通执法的全程设置规范运行的警戒线,在行使权力的各个环节建立完善的监控制约机制,并在规章制度上形成连接有序的链条,就能不给腐败分子以可乘之机,还交通企业一个高效有序和谐稳定的市场环境,减少交通企业经营者从中寻找腐败的借口和渔利的机会。
三、完善交通企业反腐责任机制。
国有交通企业解决滋生管理腐败现象的源头性问题,必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防止和惩治腐败的合力。
(一)落实企业反腐责任。落实企业反腐责任,要做到“三有”:有第一责任人企业——党委行政领导:有第一监督人——企业纪检职能部门作用:有第一评判人——企业职工群众:形成“多龙治一水”、“多手管一手”的合力。
(二)建立反腐倡廉责任追究制度。对发生在本企业的案件、重大经济损失以及侵害群众合法利益等问题,要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并在各项评选活动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企业有关人员廉洁从业存在的问题,应在一定范围内通报,督促整改落实。
(三)逐步建立定期谈话、汇报和党风廉政建设巡视制度。上级领导定期约企业“一把手”谈话,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工作情况,检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执行情况,同时为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提供条件。企业“一把手”要结合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定期向上级书面汇报自己履行廉洁自律有关规定的情况。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最近,党中央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制定和印发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交通企业管理腐败,作为社会腐败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颁布以来,各级党委、企业和交通主管部门,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认真抓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任务的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形势仍然严峻,任务仍然艰巨。本文按照《实施纲要》和《工作规划》的要求,针对交通企业管理现状,对交通企业管理腐败现象进行认真理性思考,力求为交通企业反腐倡廉建设做出一点贡献。本文提出的原因分析和治理对策,对其他行业的国有企业,同样具有借鉴作用。
第二篇:对新形势下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对新形势下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摘要]当前,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情况和新问题。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锐意改革和创新,使其更加贴近群众、促进企业发展是“十二五”建筑施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奋斗目标。只有认真分析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系列变化,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需要,找准突破点,才能切实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键词]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考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传家宝,在党的各个时期为推进党的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的组织形式、用工制度、经营机制正发生着一系列新的变化。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从8个方面提出了20条意见,对新时期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开拓创新,更加贴近群众。下面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谈一些认识。
一、思想政治工作对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1)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的一切工作指明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企业不可缺少的生产力要素之一。企业长年从事野外作业,生产、生活条件相对比较艰苦。各级党组织在各个时期通过标语、简报、黑板报等简单载体,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宣传先进典型,对广大员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新时期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地制宜开展员工乐于参加的各种社会和文化体育活动。思想政治工作充满活力,鼓舞着广大员工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激发了大家的荣誉感、成就感,为工程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成为企业不可缺少的生产力要素之一。(2)思想政治工作能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经常性地对职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鼓舞教导职工,让职工了解外界的环境与动态,能够提高他们工作的效率和积极性,主动迎接市场挑战,主动改造企业外部环境,促进生产发展和技术创新,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3)思想政治工作可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内部环境。随企业改革而来的职工人数锐减和工作机构的调整,势必会造成部分员工的心理波动或不满,这使企业和社会的不稳定性因素增加。这时只有积极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让员工理解和支持改革的举措,从而平复员工的情绪,消除企业发展的阻碍,营造和谐、稳定的内部环境。
二、当前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
1.员工队伍不稳定。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是长期工作在外,员工长年不能与家人团聚,青年员工找对象难,子女入学难等问题,极容易使职工精神状态和工作情绪出现波动。尤其是80后、90后新生代员工对职业发展、收入等有了更高的期待,思想十分活跃。建筑施工企业工作难度高、强度大、危险性强,环境艰苦,生活枯燥,一些员工很难适应这种状况。部分员工特别是技术干部频繁跳槽,造成企业人员的流失。
2.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现建筑施工企业的员工来源广泛,既有技术娴熟、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也有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中专生和技校生,还有大量的外来农村务工人员。从用工形式看,职工队伍中既有合同工、劳务派遣人员,也有临时工,他们接受教育的水平、自身的知识及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等存在很大的差异。
3.部分员工价值观念错位。随着国力的增强,国家的高速发展,各种社会新旧观念相互撞击,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改制、改革及多种分配方式的实行,使企业员工的收入拉开了档次。加上西方各种腐朽思想对当前企业部分员工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造成部分员工价值观念错位,收入较低的员工心理不平衡,又不思进取,影响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
4.企业凝聚力减弱。随着市场经济制度逐步确立,企业员工和大多数社会成员一样,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在思想意识上占据了主要位置,相当一部分职工对企业和个人的前途担忧.职工主人翁意识淡薄,企业凝聚力在减弱。
三、新形式下如何做好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1.提高认识,加强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新形势下,不断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政治优势和光荣传统。越是经济发展,越要发挥这种优势传统。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在组织上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保障。新的形势迫切要求企业党组织认真履行好职责,进一步加强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设定方向,把好关,通过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并要按照“稳定队伍、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思路,建设一支素质高、作风硬、懂管理的复合型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队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理论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在参与具体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中,锻炼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增长才干。同时,在实践中积极推行和落实“一岗双责”。要通过相关制度措施的约束,形成行政领导和业务管理部门既抓生产经营,又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政工格局,充分发挥行政管理干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把“一岗双责”的执行情况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依据,让行政干部乐于做、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
2.找准切入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作用。(1)着力强化解放思想的宣传教育,促进职工不断更新和转变思想观念。随着企业转换机制,进入市场,员工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等制度的实施,广大员工的思想和心理承受能力受到挑战。这就需要企业大力开展形势任务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鼓励员工积极调整好心态,增强心理和思想的承受力,正确处理个人与企业、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彻底摒弃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消极等待的思想。要组织员工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WTO基本规则等,使广大职工明确企业要生存、求发展,就需要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行机制、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应对市场的能力。让每一个员工认识到不改革、固步自封,只有死路一条。从而增强全体员工的危机感、紧迫感和压力感,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2)紧密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创新拓展思想政治工作平台。生产经营是企业一切工作的中心。紧密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创新,适应生产经营工作需要,是科学发展观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要求。党组织要紧密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按照突出重点紧贴生产,科学组织、深入开展“创岗建区”、“争先创优”、“突击会战”、“劳动竞赛”等各种有效活动,通过活动把广大干部职工的精力和热情引导到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和谐发展的各项工作上来。要通 过树立先进典型为广大员工提供学习的榜样,激发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干事业的积极性,推进中心工作,实现企业思想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的有机结合。(3)指导、帮助职工解决实际问题,让职工自觉接受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改革开放以来,物质利益的原则得到正确贯彻,利益驱动机制表现愈加突出。企业韵思想政治工作也不能离开这个原则。
首先,要贯彻“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原则,用制度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近年企业对分配制度进行改革,打破工种、身份、工龄、年龄界限,薪酬向生产一线、科技含量高的岗
位倾斜,实行同岗同酬,多劳多得,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工作积极性。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要从员工思想、工作、生活实际出发,将员工的要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切入点。要结合具体问题因人施教,加强人文关怀和帮助职工解决实际问题。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职工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耐心教育与热情服务结合起来,既要讲道理,又要办实事。对职工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不管能不能解决,都不能回避,应当满腔热情、主动关心。解决了后顾之忧,职工才能将全部心思放在工作上。再次,要积极改善员工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使员工在艰苦环境中安心生产生活,企业在标准工地建设和三工建设(工地生活、工地文化、工地卫生)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员工办公、住地、文化娱乐设施建设,陆续设置了图书阅览室、棋牌室、卡拉OK厅等文化娱乐场所,建立职工之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工作条件,同时组织员工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保障员工身心健康。这些措施对凝聚人心,规范员工思想行为,提高执行力和创造力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3.与深化改革措施紧密结合,互为保证,互相促进。正确制定和实施改革措施有利于稳定人心,统一思想,减少利益冲突,避免引发思想矛盾。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内部改革、机制转换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可形成综合效应,使职工在“情”的激励下爱岗敬业,在“法”的约束下努力工作。要做好宣讲,帮助职工了解具体政策。职工如果对具体政策不理解,很容易引起思想上的疑惑、情绪上的波动。要把政策原原本本地交给干部群众,帮助他们了解政策出台的背景,掌握政策精神,熟悉政策内容,提高员工执行政策的自觉性。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相应的制度措施作为保证。说理疏导固然必要,但如果没有措施上的奖勤罚懒、倡优斥劣作支撑,道理说得再好再多,人们也难以接受,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也就无从谈起。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用统一的企业价值观来教育、引导、凝聚职工。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措施。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在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保证企业发展目标实现上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竞争已经从单一的价格战、质量战、品牌战,逐步演变为目前的企业综合形象战。CIS作为近年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新型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现在企业先后制定了发展战略、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制作了《员工手册》,用简报、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形式对《员工手册》进行宣传,统一了企业形象设计规范,用各种企业文化活动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塑造了企业形象。企业理念、企业精神已深深地铭刻在职工的心灵深处,融化在职工的行为之中,成为广大职工的行为指南。思想政治工作借助企业文化建设把职工的信念追求、价值观念逐步凝聚到企业发展的目标上来,调动了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新时期国有建筑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需要不断探讨、不断深入的课题。思想政治工作只有适应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改进,才能充满生机活力,在促进生产经营和企业发展的实际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王川平:企业导报·上半月 2011年5期)
第三篇:新形势下监狱警察培训的理性思考
新形势下监狱警察培训的理性思考
内容提要:在我国监狱工作由安全模式向质量模式推进的前提下,必然要求针对监狱警察的培训也必须朝着专业化和职业化方向发展。而现行的监狱培训模式由于制度本身存在的诸如培训时间短、间隔时间长、教育培训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统编配置不合理、游击式的培训地点选择等缺陷,严重地阻碍了培训效果的有效发挥,给新形势
下的监狱警察培训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此本文从紧密结合本土实际并合理借鉴国外先进教育培训经验的情况下,提出了一系列针对现行培训机制的改良措施,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培训工作的迫切需要。
主题词:监狱警察培训思考
教育培训是世界各国提高警察队伍素质的普遍做法,旨在通过不同形式针对不同层次警察受众的教育培训,充分提高警察个人和团队的基本素质和业务水平,以充分保证执法质量。随着我国对监狱警察专业化和职业化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监狱工作由安全模式向质量模式的转变,必然要求针对监狱警察的教育培训也必须朝着专业化和职业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培训必须要转变先前那种游击式、点断式的培训模式,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职业化的监狱警察培训模式,从而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监狱警察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监狱工作发展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监狱警察教育培训的种类主要有:学历教育、岗前培训、晋升(晋职、晋衔)培训、专业培训、更新知识培训以及专题教育培训(如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大学法大练兵大比武活动以及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活动)等几种教育培训形式。不同的教育培训形式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及不同的政工工作需要。在全国的监狱系统中一般由省(市)一级的监狱管理局主管所辖系统的教育培训工作,具体负责教育培训的实施,包括教育培训课程的设置、师资人员的安排、培训地点的选择以及培训考核的实施等工作。个别省(市)的监狱管理局针对教育培训事宜的具体需要成立了教育培训中心,具体负责教育培训的实施。
目前我国在汲取各国监狱警察教育培训经验的基础上,采取的是“逢入必考”、“逢晋必考”的原则,以期通过此种教育培训模式大力提高民警及警队的基本素质和业务水平。教育培训制度实施以来,在提高民警及警队素质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教育培训的效果也是明显的,但我们在具体的应用过程当中不难发现其制度本身也有其局限性,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当中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必须改良现有的培训体制,以适应新形势下监狱工作发展的要求。
一、目前的教育培训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培训时间短,间隔时间长,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目前各省(市)监狱系统教育培训的授课人员多为监狱系统的“自家人”,一般是具有丰富授课经验或是在某一领域业绩突出的民警,而由专家型的院校教授授课的课时却相对较少。即便如此,教育培训的方式也主要停留在监狱工作基本理论上,实战警务和情景演练等实践课却相对较少。这样一来,由于教育培训授课队伍的专业程度及组成配置等方面的局限性,造成了学员知识源头获得上的欠缺。再加上培训时间短(此几种培训形式的培训时间多则一月、少则一周),使学员难以有真正意义上的知识获取。由现行的培训体制来看,晋升培训的间隔时间最短也有三年时间,也就是说,学员在前一个培训周期获取的少得可怜的知识更新最快也得在三年之后才有机会再次获得更新。这样一种现状使我们的监狱民警难以自如应对时时更新的工作环境的要求,从而造成业务知识储备严重过期,直接导致工作方式方法上的陈旧。即便如此,个别省(市)监狱主管机关为了尽快缓解由于民警参训而带来的基层警力不足,强行缩短培训时间,使原本窘迫的教育培训效果雪上加霜。
(二)、教育培训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统编配置不合理
目前针对监狱警察教育培训设置的课程主要是监狱工作基本知识以及其他与监狱工作相关的法律常识,却很少涉及心理学、管理学、信息学、计算机、刑事侦察、处理狱内突发事件演练、谈判技巧以及西方国家监狱管理比较研究等实用性和前瞻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如此一来,教育培训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对固有常识学习式的温习,造成理论及实践思维跳不出旧框框,难以有突破性的发展。从而致使大多数的教育培训都流于形式,参加教育培训的人员难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更新。往往培训完毕以后,知道的依旧知道,不知道的依旧不知道,往往学的知识用不上,真正想学的却又学不到,还有一些根本就不想学,不过是应付要求罢了,造成了培训资源的极大浪费。
有的监狱系统自主开展的教育活动,如计算机教育培训、心理学教育培训等针对性比较强的培训,其出发点的好的,但由于学科本身独立性太强,造成民警学到的只是知识片段,没有有效地与其他关联学科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难以形成具有完整体系的知识结构,学完反而会造成民警实际应用上的盲目,严重的会造成执法上的偏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构筑完整的监狱警察知识体系。
(三)、游击式的培训地点选择,弱化了教育培训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由于目前绝大多数的省(市)没有建设专业化的监狱警察教育培训基地,迫使我们的教育培训主管机关往往采取游击式的教育培训地点选择。通常是教育培训任务下来之后临时选择培训地点,一般是选择在稍有规模的系统内监狱或
是临时租用驻地武警场地。这种培训地点由于专业功能的差异,从而造成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的先天欠缺,致使授课受局限,教学不系统,学员教育培训之余的业余活动匮乏,使学员们感到学习成为任务,业余时间的安排落了俗套,直接影响了教育培训良好效果的发挥。
二、当前国际警察教育培训的发展趋势
纵观英、日、法、德、韩、澳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他们都注重在“内功”和实战上做文章,增强警察素质,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大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教育培训的系统性、层次性,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
具体的做法有:首先,建立了完善的警察教育体系,与国家教育部门完全脱节,只搞职业教育,不搞学历教育;其次,重视警察的正规化、系统化培训,分层次,针对性强。如英国警察培训分三个层次:初级培训(新警培训),中级培训(晋级培训),高级培训(针对高级指挥人才)。法国警察培训的方式大致分为:警员培训、初级警官培训、中级警官培训、高级警官培训、治安辅助人员培训、行政、技术人员培训以及部分司法人员的培训。再次,充分保证了培训时间。法国警察培训时限:警员培训为期二年,初级警官培训为期一年,中级警官培训为期一年半,高级警官培训为期一年;治安辅助人员、行政、技术人员以及部分司法人员培训一般不低于二个月。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得比较紧密,在职培训与在校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体能技能锻炼和在实战部门实习时间,基本上是各占三分之一,并多次交替进行,达到相得益彰的目的。
(二)、合理设置培训课程,强化课程配置的动态性
如日本警察的职业教育强调培养警察如何做人,注意加强警察职业伦理道德培养,重视法律素质和警务技能培训。贴近实战的才学方式与课程设置,强调实践才学,注重能力培养,加强体能训练。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坚持以适应警务工作的实际需要为原则,并适时调整,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实践性。美、法、德、英、俄,理论教学、实习各占1/2;日、意是理论教学、技能训练、实习各占1/3。美国有些警校实践课时间更长,如射击、驾驶等占70%。意大利宪兵学校每年要进行25万发实弹训练。法国的盘查课一般在校园或公路上模拟进行;由几名学员扮做犯罪嫌疑人开车在道路上行驶,其他学员在教员的指导下,拦截车辆,对嫌疑人进行盘问,对其车辆实施检查,整个教学活动直观、生动、贴近实战。另外,根据不同警种、不同级别、不同对象,培训内容也有所侧重、有所区别。
(三)、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实行开放动态的师资队伍模式
开放动态的师资队伍,教学与实战部门一体化。警校教师与实战部门经常交流,专业教师一般签1-3年的任教合同,然后到警察部门挂职锻炼。法国警察院校的师资有三部分即专任教师、聘任其他大学的教师、在职警官法官检察官等担任的兼职教师。韩国警界教师与警官实行互动,教学与实战人员的轮岗制是本着自愿的原则一年一次,轮岗制带来了学校地位的提升、一线最新实战经验与教训的总结、最新技术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其好处显而易见。英国警察院校教师1/3是长期聘任,2/3是来自警察实战部门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战经验的高级警官及社会名流。
(四)成立专门的教育培训组织,做到人尽其责
法国国家警察总局对警察培训工作非常重视,内政部对这项工作也大力支持。为加强对警察培训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高警察的整体素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97年成立了隶属国家警察总局的警察培训局,负责全法国警察的培训工作。警察培训局设局长和局长助理各一人,下辖教务处、人事财务处、培训处、计划和分析中心以及33所警校(其中30个警校培养巡警,3个培养警官)。培训处为有效加强对在职警察培训工作的指导,还在全法国七个地方设置了人数在20到70人不等的代表处,负责当地警察的在职培训工作。计划和分析中心的主要职责是对警察培训效果进行追踪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
三、针对存在问题的改良措施
由国际警察培训的发展趋势来看,培训正日趋朝着专业化和实战化方向发展,师资也逐渐实行动态化,当然这都有着雄厚的国家财政和完备的监狱管理硬件设施做保障。我们的财政保障和监狱管理硬件设施和国外监狱相比虽然有一定的差距,但其先进的警察培训经验还是值得借鉴的。笔者认为,结合国外的警察培训经验,我们的培训模式应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良。
(一)结合本地实际,着力打造有特色的教育培训基地
在目前的状况下,建设大规模、专业化的监狱警察培训基地尚需时日,但这最终是大势所趋。在目前的过渡时期,我们在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尽量减少培训成本的条件下,应当在外向联合上做文章。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由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省级司法警官学院和各监狱培训机构共同组成的监狱警察教育培训体系和网络,同时省(市)监狱警察培训中心应与当地有师资条件的政法院校进行联姻,借助院校有效的教学资源大力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着力把当地政法院校打造成监狱警察的培训基地。这样不仅可以充分整合教学资源,达到有限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还可形成院校和监狱的互动互学,实现监狱民警与院校师生知识与经验上的互补,即可查院校实践经验之漏,又可补监狱理论储备之缺,找到理论与实际的最佳切合。除此之外,学员还可利用学校丰富的学习资源来充实自己参训期间的业余生活。因此我们不仅要把这种联合培训机构作为监狱警察职前教育和培养的前沿,而且要作为监狱警察接受和获得终身教育的阵地。
(二)、合理调节培训周期
由于旧有的教育培训模式没有连贯性,时间间隔太长,造成民警知识储备严重过期,难以和知识更新同步。因此我们在改良的同时,应在确保不影响基层警力的条件下,适当延长培训时间及缩短培训间隔时间,必要情况下可实行动态的培训时间调节模式。可以将单次培训时间延长,根据不同的培训形式及课程配置的需要将培训时间延长至两个月甚至更长,同时将培训间隔时间缩短。我们可以在两次晋升培训的间隔期内插入有针对性、分受众群体的专业培训和知识更新培训,并尽量使每名民警每年受训不少于一次。这样才可及时更新民警的知识储备,提高监狱工作效率。同时动态的培训时间调节模式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在基层单位警力紧张时期可采取下基层式的培训形式。这样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合理调节培训周期,不仅充分保障了监狱民警受训的时间,而且切实更新了监狱警察的知识结构层次,充分保障了监狱警察受教育的权益。
(三)改良培训内容,合理设置培训课程,办有监狱特色的教育培训
由于现在监狱的管理已由过去的安全模式向质量模式转化,罪犯改造质量评估体系也正在局部地区的监狱系统开展试点工作。这就要求我们的监狱工作本身必须转换模式,监狱民警必须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全新的监狱工作需要。同时要改革建立监狱警察教育培训新体制新内容新方法,大力改善监狱警察教育培训长期以来存在的特色不突出、理论脱节实践的状况。必须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完整的监狱警察教育培训体系,教育培训工作也必须进一步优化、完善模式和结构,如办学定位和任务的准确把握,学科专业结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要求的合理界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教育教学环节的调整完善等等。课程设置要考虑其整体性和系统性,强化其实践性和前瞻性,并根据具体的监狱工作需要实行课程的动态调剂,尽量避免片段式的培训课程设置。创新对与监狱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学、监狱学、警察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生产经营管理等专业知识培训,强化心理学、管理学、信息学、计算机、刑事侦察、处理狱内突发事件演练、谈判技巧以及西方国家监狱管理比较研究等学科的培训,尤其要强化实战性科目的配置,以此进一步开阔民警视野,拓展民警工作思路,优化知识结构,增强工作能力,使监狱民警实现从“看守型”向“专家型”、“战员型”的转变。
(四)实现教育培训的制度保障
为了将针对监狱民警的教育培训深入贯彻,保证教育培训的严肃性,应当从制度上予以保障,可建立《监狱民警教育培训实施办法》,从源头上切实保障监狱民警受教育的权益,实现监狱警察办教育培训的最大效能。
总之我们的监狱警察培训要走向警察职业培训的模式,走特色警察职业培训之路,通过改良现有的培训体制,使监狱警察教育培训可以更好地实现按需培训,学以致用。
第四篇:新形势下监狱警察培训的理性思考
新形势下监狱警察培训的理性思考
内容提要: 在我国监狱工作由安全模式向质量模式推进的前提下,必然要求针对监狱警察的培训也必须朝着专业化和职业化方向发展。而现行的监狱培训模式由于制度本身存在的诸如培训时间短、间隔时间长、教育培训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统编配置不合理、游击式的培训地点选择等缺陷,严重地阻碍了培训效果的有效发挥,给新形势下的监狱警察培训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此本文从紧密结合本土实际并合理借鉴国外先进教育培训经验的情况下,提出了一系列针对现行培训机制的改良措施,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培训工作的迫切需要。主题词:监狱 警察 培训 思考
教育培训是世界各国提高警察队伍素质的普遍做法,旨在通过不同形式针对不同层次警察受众的教育培训,充分提高警察个人和团队的基本素质和业务水平,以充分保证执法质量。随着我国对监狱警察专业化和职业化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监狱工作由安全模式向质量模式的转变,必然要求针对监狱警察的教育培训也必须朝着专业化和职业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培训必须要转变先前那种游击式、点断式的培训模式,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职业化的监狱警察培训模式,从而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监狱警察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监狱工作发展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监狱警察教育培训的种类主要有:学历教育、岗前培训、晋升(晋职、晋衔)培训、专业培训、更新知识培训以及专题教育培训(如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大学法大练兵大比武活动以及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活动)等几种教育培训形式。不同的教育培训形式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及不同的政工工作需要。在全国的监狱系统中一般由省(市)一级的监狱管理局主管所辖系统的教育培训工作,具体负责教育培训的实施,包括教育培训课程的设置、师资人员的安排、培训地点的选择以及培训考核的实施等工作。个别省(市)的监狱管理局针对教育培训事宜的具体需要成立了教育培训中心,具体负责教育培训的实施。
目前我国在汲取各国监狱警察教育培训经验的基础上,采取的是“逢入必考”、“逢晋必考”的原则,以期通过此种教育培训模式大力提高民警及警队的基本素质和业务水平。教育培训制度实施以来,在提高民警及警队素质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教育培训的效果也是明显的,但我们在具体的应用过程当中不难发现其制度本身也有其局限性,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当中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必须改良现有的培训体制,以适应新形势下监狱工作发展的要求。
一、目前的教育培训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培训时间短,间隔时间长,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目前各省(市)监狱系统教育培训的授课人员多为监狱系统的“自家人”,一般是具有丰富授课经验或是在某一领域业绩突出的民警,而由专家型的院校教授授课的课时却相对较少。即便如此,教育培训的方式也主要停留在监狱工作基本理论上,实战警务和情景演练等实践课却相对较少。这样一来,由于教育培训授课队伍的专业程度及组成配置等方面的局限性,造成了学员知识源头获得上的欠缺。再加上培训时间短(此几种培训形式的培训时间多则一月、少则一周),使学员难以有真正意义上的知识获取。由现行的培训体制来看,晋升培训的间隔时间最短也有三年时间,也就是说,学员在前一个培训周期获取的少得可怜的知识更新最快也得在三年之后才有机会再次获得更新。这样一种现状使我们的监狱民警难以自如应对时时更新的工作环境的要求,从而造成业务知识储备严重过期,直接导致工作方式方法上的陈旧。即便如此,个别省(市)监狱主管机关为了尽快缓解由于民警参训而带来的基层警力不足,强行缩短培训时间,使原本窘迫的教育培训效果雪上加霜。
(二)、教育培训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统编配置不合理
目前针对监狱警察教育培训设置的课程主要是监狱工作基本知识以及其他与监狱工作相关的法律常识,却很少涉及心理学、管理学、信息学、计算机、刑事侦察、处理狱内突发事件演练、谈判技巧以及西方国家监狱管理比较研究等实用性和前瞻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如此一来,教育培训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对固有常识学习式的温习,造成理论及实践思维跳不出旧框框,难以有突破性的发展。从而致使大多数的教育培训都流于形式,参加教育培训的人员难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更新。往往培训完毕以后,知道的依旧知道,不知道的依旧不知道,往往学的知识用不上,真正想学的却又学不到,还有一些根本就不想学,不过是应付要求罢了,造成了培训资源的极大浪费。
有的监狱系统自主开展的教育活动,如计算机教育培训、心理学教育培训等针对性比较强的培训,其出发点的好的,但由于学科本身独立性太强,造成民警学到的只是知识片段,没有有效地与其他关联学科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难以形成具有完整体系的知识结构,学完反而会造成民警实际应用上的盲目,严重的会造成执法上的偏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构筑完整的监狱警察知识体系。
(三)、游击式的培训地点选择,弱化了教育培训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由于目前绝大多数的省(市)没有建设专业化的监狱警察教育培训基地,迫使我们的教育培训主管机关往往采取游击式的教育培训地点选择。通常是教育培训任务下来之后临时选择培训地点,一般是选择在稍有规模的系统内监狱或是临时租用驻地武警场地。这种培训地点由于专业功能的差异,从而造成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的先天欠缺,致使授课受局限,教学不系统,学员教育培训之余的业余活动匮乏,使学员们感到学习成为任务,业余时间的安排落了俗套,直接影响了教育培训良好效果的发挥。
二、当前国际警察教育培训的发展趋势
纵观英、日、法、德、韩、澳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他们都注重在“内功”和实战上做文章,增强警察素质,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大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教育培训的系统性、层次性,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 具体的做法有:首先,建立了完善的警察教育体系,与国家教育部门完全脱节,只搞职业教育,不搞学历教育;其次,重视警察的正规化、系统化培训,分层次,针对性强。如英国警察培训分三个层次:初级培训(新警培训),中级培训(晋级培训),高级培训(针对高级指挥人才)。法国警察培训的方式大致分为:警员培训、初级警官培训、中级警官培训、高级警官培训、治安辅助人员培训、行政、技术人员培训以及部分司法人员的培训。再次,充分保证了培训时间。法国警察培训时限:警员培训为期二年,初级警官培训为期一年,中级警官培训为期一年半,高级警官培训为期一年;治安辅助人员、行政、技术人员以及部分司法人员培训一般不低于二个月。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得比较紧密,在职培训与在校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体能技能锻炼和在实战部门实习时间,基本上是各占三分之一,并多次交替进行, 达到相得益彰的目的。
(二)、合理设置培训课程,强化课程配置的动态性
如日本警察的职业教育强调培养警察如何做人,注意加强警察职业伦理道德培养,重视法律素质和警务技能培训。贴近实战的才学方式与课程设置,强调实践才学,注重能力培养,加强体能训练。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坚持以适应警务工作的实际需要为原则,并适时调整,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实践性。美、法、德、英、俄,理论教学、实习各占1/2;日、意是理论教学、技能训练、实习各占1/3。美国有些警校实践课时间更长,如射击、驾驶等占70%。意大利宪兵学校每年要进行25万发实弹训练。法国的盘查课一般在校园或公路上模拟进行;由几名学员扮做犯罪嫌疑人开车在道路上行驶,其他学员在教员的指导下,拦截车辆,对嫌疑人进行盘问,对其车辆实施检查,整个教学活动直观、生动、贴近实战。另外,根据不同警种、不同级别、不同对象,培训内容也有所侧重、有所区别。
(三)、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实行开放动态的师资队伍模式 开放动态的师资队伍,教学与实战部门一体化。警校教师与实战部门经常交流,专业教师一般签1-3年的任教合同,然后到警察部门挂职锻炼。法国警察院校的师资有三部分即专任教师、聘任其他大学的教师、在职警官法官检察官等担任的兼职教师。韩国警界教师与警官实行互动,教学与实战人员的轮岗制是本着自愿的原则一年一次,轮岗制带来了学校地位的提升、一线最新实战经验与教训的总结、最新技术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其好处显而易见。英国警察院校教师1/3是长期聘任,2/3是来自警察实战部门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战经验的高级警官及社会名流。
(四)成立专门的教育培训组织,做到人尽其责 法国国家警察总局对警察培训工作非常重视,内政部对这项工作也大力支持。为加强对警察培训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高警察的整体素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97年成立了隶属国家警察总局的警察培训局,负责全法国警察的培训工作。警察培训局设局长和局长助理各一人,下辖教务处、人事财务处、培训处、计划和分析中心以及33所警校(其中30个警校培养巡警,3个培养警官)。培训处为有效加强对在职警察培训工作的指导,还在全法国七个地方设置了人数在20到70人不等的代表处,负责当地警察的在职培训工作。计划和分析中心的主要职责是对警察培训效果进行追踪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
三、针对存在问题的改良措施
由国际警察培训的发展趋势来看,培训正日趋朝着专业化和实战化方向发展,师资也逐渐实行动态化,当然这都有着雄厚的国家财政和完备的监狱管理硬件设施做保障。我们的财政保障和监狱管理硬件设施和国外监狱相比虽然有一定的差距,但其先进的警察培训经验还是值得借鉴的。笔者认为,结合国外的警察培训经验会造成执法上的偏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构筑完整的监狱警察知识体系。
(三)、游击式的培训地点选择,弱化了教育培训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由于目前绝大多数的省(市)没有建设专业化的监狱警察教育培训基地,迫使我们的教育培训主管机关往往采取游击式的教育培训地点选择。通常是教育培训任务下来之后临时选择培训地点,一般是选择在稍有规模的系统内监狱或是临时租用驻地武警场地。这种培训地点由于专业功能的差异,从而造成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的先天欠缺,致使授课受局限,教学不系统,学员教育培训之余的业余活动匮乏,使学员们感到学习成为任务,业余时间的安排落了俗套,直接影响了教育培训良好效果的发挥。
二、当前国际警察教育培训的发展趋势 纵观英、日、法、德、韩、澳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他们都注重在“内功”和实战上做文章,增强警察素质,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大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教育培训的系统性、层次性,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 具体的做法有:首先,建立了完善的警察教育体系,与国家教育部门完全脱节,只搞职业教育,不搞学历教育;其次,重视警察的正规化、系统化培训,分层次,针对性强。如英国警察培训分三个层次:初级培训(新警培训),中级培训(晋级培训),高级培训(针对高级指挥人才)。法国警察培训的方式大致分为:警员培训、初级警官培训、中级警官培训、高级警官培训、治安辅助人员培训、行政、技术人员培训以及部分司法人员的培训。再次,充分保证了培训时间。法国警察培训时限:警员培训为期二年,初级警官培训为期一年,中级警官培训为期一年半,高级警官培训为期一年;治安辅助人员、行政、技术人员以及部分司法人员培训一般不低于二个月。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得比较紧密,在职培训与在校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体能技能锻炼和在实战部门实习时间,基本上是各占三分之一,并多次交替进行, 达到相得益彰的目的。
(二)、合理设置培训课程,强化课程配置的动态性
如日本警察的职业教育强调培养警察如何做人,注意加强警察职业伦理道德培养,重视法律素质和警务技能培训。贴近实战的才学方式与课程设置,强调实践才学,注重能力培养,加强体能训练。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坚持以适应警务工作的实际需要为原则,并适时调整,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实践性。美、法、德、英、俄,理论教学、实习各占1/2;日、意是理论教学、技能训练、实习各占1/3。美国有些警校实践课时间更长,如射击、驾驶等占70%。意大利宪兵学校每年要进行25万发实弹训练。法国的盘查课一般在校园或公路上模拟进行;由几名学员扮做犯罪嫌疑人开车在道路上行驶,其他学员在教员的指导下,拦截车辆,对嫌疑人进行盘问,对其车辆实施检查,整个教学活动直观、生动、贴近实战。另外,根据不同警种、不同级别、不同对象,培训内容也有所侧重、有所区别。
(三)、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实行开放动态的师资队伍模式 开放动态的师资队伍,教学与实战部门一体化。警校教师与实战部门经常交流,专业教师一般签1-3年的任教合同,然后到警察部门挂职锻炼。法国警察院校的师资有三部分即专任教师、聘任其他大学的教师、在职警官法官检察官等担任的兼职教师。韩国警界教师与警官实行互动,教学与实战人员的轮岗制是本着自愿的原则一年一次,轮岗制带来了学校地位的提升、一线最新实战经验与教训的总结、最新技术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其好处显而易见。英国警察院校教师1/3是长期聘任,2/3是来自警察实战部门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战经验的高级警官及社会名流。
(四)成立专门的教育培训组织,做到人尽其责 法国国家警察总局对警察培训工作非常重视,内政部对这项工作也大力支持。为加强对警察培训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高警察的整体素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97年成立了隶属国家警察总局的警察培训局,负责全法国警察的培训工作。警察培训局设局长和局长助理各一人,下辖教务处、人事财务处、培训处、计划和分析中心以及33所警校(其中30个警校培养巡警,3个培养警官)。培训处为有效加强对在职警察培训工作的指导,还在全法国七个地方设置了人数在20到70人不等的代表处,负责当地警察的在职培训工作。计划和分析中心的主要职责是对警察培训效果进行追踪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
三、针对存在问题的改良措施
由国际警察培训的发展趋势来看,培训正日趋朝着专业化和实战化方向发展,师资也逐渐实行动态化,当然这都有着雄厚的国家财政和完备的监狱管理硬件设施做保障。我们的财政保障和监狱管理硬件设施和国外监狱相比虽然有一定的差距,但其先进的警察培训经验还是值得借鉴的。笔者认为,结合国外的警察培训经验
第五篇:新形势下安置帮教工作的理性思考
新形势下安置帮教工作的理性思考
刑释解教人员,这个历史上被人们遗弃的群体,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将其安臵帮教工作纳入了各级政府的职责范畴,这的确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大跨越。近年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刑释解教人员安臵帮教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也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时的看到问题,找出原因,制定对策,对于推动当前刑释解教人员安臵帮教工作的稳步发展,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笔者着重对桃源县车湖乡进行了深入调查剖析,颇有感触。
一、现状:“三难”
安臵帮教工作中衔接是前提,是以定其位;帮教是基础,是以稳其心;安臵是关键,是以安其身。但在当前的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到区域性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以及社会文明对这个群体认知程度的局限,做好这几项工作,依然困难重重,其主要表现为“三难”。
一是衔接建档难,县司法行政部门每年对刑释解教人员进行一次排查摸底,全乡现有刑释解教人员38人,从监所释放后到司法所、派出所报到的只有19人,占50%,现有外出务工人员27人,占71%,脱管、漏管对象20人,占53%。二是安臵就业难,由于金融风暴的影响,返乡农民工不断增多,因此刑释解教人员无业可就的现象更加突出。特别是受区域经济影响的乡镇情况更为严重。车湖垸乡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为0.46亩,作物品种单一,加上没有乡办企业和上规模的民营企业,就业压力大,现有刑释解教人员中尚无固定职业的29人,占76%。三是帮教转化难,由于这个群体中有的人已经人格扭曲,甚至对社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帮教措施一旦跟不上,就有可能重操旧业,轻则违法,重则重新犯罪。2008年桃源县1606名刑释解教人员中,重新犯罪的有23人,占1.43%;有违法行为的有98人,占6.1%。
二、原因:“四个不到位”。
刑释解教人员安臵帮教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安臵帮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既具有地域特色,也具有社会普遍性。其主要原因是“四个不到位”。
一是衔接制度不到位。现在监所与原户籍地之间没有形成链条,因此刑释解教人员从走出监所到回到原籍的这个时段,基本上处于失控状态,以致有些刑释解教人员拿到《刑释解教通知书》后,径直到沿海地区打工,根本不回原住所地报到,直接导致了底数不清。此外,沿海经济发达地方的有关部门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协助帮教制度尚未建立,导致了脱管、漏管。去年底,我乡以安帮办的名义,对全乡外出务工的27名刑释解教人员所在的司法所寄发了《协助帮教函》,但至今没有收到一份回复函。
二是社会认可不到位。刑释解教人员回到社会后,从法理上讲,对他某一犯罪行为的处罚已告结束,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受到与普通公民一样的人格尊重。同时他们由于服刑改造的时间落差,在婚姻家庭、生产资料、技能培训、劳动就业等方面相对于其他人员处于劣势,属于特殊的弱势群体,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性化关怀。但由于社会的偏见,他们在择偶、承包、就业、评先等方面仍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无形中加大了他们回乡创业的自卑心理。车湖垸乡长堰村刑释人员莫某,九十年代在深圳打工,学得技能后自己办起了电子组装厂,现已拥有资产百万余元。乡政府几次做工作希望他把厂迁到故乡发展,但他仍然担心当地群众对其过去劣行的鄙视,最终未能成行。
三是责任机制不到位。首先,机构设臵不合理。乡安臵帮教工作中虽然有派出所和村级组织协助配合,但日常工作主要由司法所一名工作人员承担,涉及到思想教育、就业安臵、生活保障等各个方面。司法所受到职权和经费的制约,可以说是力不从心,许多工作势必流于形式,其责任追究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其次,企业和有关经济部门缺乏责任约束,从现有出台的政策层面上看,企业和有关经济部门没有接纳和管理刑释解教人员的直接责任,以致政府在安臵帮教工作中的许多良好愿望不能付诸实施。四是财政保障不到位。建立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臵基地是做好安臵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这个基地过渡,可以最大限度的收拢人员、凝聚人心、重塑灵魂,才能实现安臵帮教的工作目标。乡镇完全可以依靠濒临沅江的自然优势,建立开采沙卵石为主的过渡性安臵基地,但乡政府自身的财政运转都十分艰难,如果没有上级财政的投资,只能是天方夜谭。
三、对策:“五化”。
按照权威的解释,安臵帮教工作是一种非强制性的引导、扶助、教育和管理活动。从安臵帮教的过程和目标看,是政府和社会与刑释解教人员之间的双方心理互动。作为刑释解教人员都有一段惨痛的人生经历,大多有重新做人的良好愿望,作为政府和社会也希望他们不再重新犯罪,成为社会稳定的积极因素,双方在目标上是一致的。对此,我认为卓有成效的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臵帮教工作,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工作机构要专门化。一是机构要专设。安臵帮教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才能取得更好地工作实效。因此,县、乡要把安帮办作为常设机构,由编制部门发文解决人员编制问题,并赋予相应的工作职能。二是人员要专职。乡镇安臵帮教工作站可以与司法所合署办公,但必须自成体系专人专责。三是经费要专用,县财政应将安臵帮教工作人员的工作经费、业务经费、过渡性安臵基地建设经费、刑释解教人员最低生活保障经费等列入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
(二)帮教衔接要网络化。监所与司法行政部门机构要开通局域网。监所对即将释放的刑释解教人员提前1——2个月在网上公布,由户籍所在地的司法行政部门予以核实,既可提前拟定安臵方案,又可以对那些用假身份证犯罪的人员作出甄别,由监所在释放前查清真实户藉。同时实行局域网管理后,对外出务工的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流程,完全可以与当地安帮机构通过网络运行。
(三)帮教工作要社会化。安臵帮教工作既然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要把安臵帮教工作作为各村、各部门和辖区企业综治考评中“一票否决”的重要内容,并兑现奖惩机制,从而形成强大的安臵帮教社会力量。
(四)帮教管理要制度化。乡政府与各村、各部门、各企业要建立刑释解教人员帮教衔接制度,如接茬调查回复制度、现实表现定期报告制度、外出人员动态管理制度等,切实做到底数清、去向明、现实表现情况准。同时,还在建立思想教育帮扶制度,如法制教育、道德熏陶、心理矫正、职业培训等。要充分发挥司法所、派出所及舆论部门的宣传教育作用,通过走访、谈心、帮扶等活动帮助他们矫正心灵,鼓励他们遵纪守法、自食其力。
(五)安臵基地要实体化。在争取上级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要鼓励那些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回乡兴办实体。建立过渡性安臵基地,并最大限度的落实对企业的优惠政策,切实加强对基地的管理,营造较好的发展环境,保证其良性运转,让基地真正实体化。
桃源县司法局 熊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