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共)
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冯国庆
改革开放的实行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辉煌成绩取得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人们逐渐抛弃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与道德价值观。在巨大的社会变革之中,一方面物质财富的增多让我们眼花缭乱,另一方面道德价值观的缺失也让人同样担忧。如何在人际关系越来越功利化、世俗化的背景下,让人们不要失去精神的支柱,迷失人生旅途的航线呢?这就要求我们去借鉴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与道德价值,“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1]今天,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成才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价值观就为我们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提积累了经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其中就透视着符合一定时代要求的价值观,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一、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
“任何概念范畴都具有时空性,都有它出现的世纪,都是当时人对于世界和自我的感受和认识,表现了人的价值需要和情感追求。”[2]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曾出现的概念有大同、中庸、仁爱、天理等,这些不同的概念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出现的,大都是针对当时社会中的一些现象而提出来的。“知行”范畴的提出也不例外,也是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象。
(一)“知行合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知行观的超越 “知与行”这一概念在《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之说,这是较早有关“知行”观的论述。“知”有知识、认识方面的意思;“行”的本义指道路,后来引申为走、行动,这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去说的。然而,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更多的是从道德修养方面来研究知行观的,因此,“知”更多的指道德修养、道德认识,“行”更多的是指道德践行,而这种道德践行也更多的带有主观色彩、主观臆断,更多地强调内心道德的修为与提高。然而,知行观的讨论进入一个系统化、理论化的时期是在宋明以后,主要代表人物有二程、朱熹、王守仁、王夫之,尤其是王守仁在中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地提出了“知行合一”思想,克服了知先于行与行先于知、知高于行与行高于知和知难于行与行难于知等片面的观点,对知行观做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把人们对知行观的认识推向了历史的较高水平。
(二)“知伦理、行道德”的立言宗旨
“宋明时期,整个封建社会动荡不安,伦理纲常遭到破坏,理学家为挽救衰世,重整统治秩序,在对知行的界定中赋予知行丰富的伦理价值和道德内涵,在理学家那里,‘知’
指道德规范,伦理纲常,‘行’指践履封建伦理道德,一言以蔽之,即‘知伦理,行道德’。”[3]王守仁正是为了纠正当时社会弊端而提倡“知行合一”,“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传习录下》)这里说的十分清楚,知就是行,把人们存在的“一念发动”而产生的不善之知彻底克服,不让他隐藏在心中。虽然这种思想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在面对当时社会道德沦丧、知行脱节的社会
矛盾是有一定的合理性。所以,用王守仁自己的话来说,提出知行合一不是“凿空杜撰”,而是“对病的药”。
(三)王守仁“知行合一” 思想的内涵 1.“知”的涵义
在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中,知作“良知、良能”讲,继承的是孟子的思想,“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王守仁正是继承了孟子的这一思想,把良知视为每个人天生所具有的“心之本体”,而这种良知良能都是我们心中的“意、念”,“凡意念之发,吾心之良知无有不知者。其善屿,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其善不屿,亦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是皆无所与于他人者也。”(《王阳明全集》卷十六)就是说良知对道德实践有一定的预见性,可以预见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当问题就出在这里,既然良知是每个人与生禀赋的,那为什么会有善与恶之分呢?王守仁说:“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认为人的意念有善与恶两种,人的行也应该有善与恶两种,这就引出了行。
2.“行”的涵义 在王守仁看来,“‘良知’向外发动、表现显露出来就是行,不一定要有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良知发动时产生的主观意念、感情、动机,都可以叫做‘行’。”[4]另外,王守仁还认为,“笃者,敦实笃厚之意。已行矣,而敦笃其行,不息其功之谓尔。”(《答顾东桥书》)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王守仁说的行也指“笃行”,因为意念有善恶两种属性,因而“行”也就有了“为善”、“去恶”的两种心理倾向。3.“知行合一”的涵义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答顾东桥书》)知能够指导“行”,是因为知对于当时社会的封建伦理道德具有“明觉精察”的认识;行能够实现“知”,是因为行能够把对封建伦理道德具有“明觉精察”的认识转化为“真切笃实”的行动。
由此可以看出,王守仁的知与行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而且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是没有先后的,彼此之间是相互依赖而从在。
二、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的理论意义 王守仁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评价王守仁的思想不能局限于历史,而要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加以具体的分析,并作出科学而又合理的评价。
(一)“一念发动即是行”对保持心灵的纯真无邪有积极意义 王守仁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发便是物„„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第,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上》)认为良知良能是先天所固有的,并不是出生后习得的。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见孺子落入井而产生的恻隐知行,并不是说我们有别的打算,而是因为你心中的“良知”,驱使你那样做,在你内心是“不假外求”的。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王守仁的知行是统一的。上天虽然赋予人们的良知是好的、善
的,但是,每个人的意念是不同的,有善的、也有不善的。因为知行合一,所以,行也就有善与恶两种,“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王守仁认为,如果把人们的知行分为二,那么人们完全可以以不曾行为理由,而对自己的不善之念采取宽容、姑息、原谅的态度,会最终变成危害社会、危害人类的真实写照。相反,如果把知行和二为一,那人们就会充分重视自己心中非道德的不善之念,在不善之念产生时,就坚决的把它克除,以此来保持“心”的纯真无邪。
在王守仁心中,无论是扬善、还是惩恶,都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也就是自觉知之,而不是被别人逼迫的,要求我们在现实社会的道德践行中,要做到“好善如好好善,恶恶如恶恶臭”(《传习录下》)。只有发自内心的自觉知之,我们的社会才能发展的更和谐、更美好。
(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在实践论上有其合理的成分
纵观历史,是“知”重要,还是“行”重要,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都不能很好的解决这对矛盾,曾出现过知先于行与行先于知,知高于行与行高于知和知难于行与行难于知等这几种观点,王守仁正是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在中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认为知与行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知是行的注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所以,王守仁批评把知与行看做两件事,因此,也相应的批评了两种人:“一种是懵懵懂懂任意去做,而不去思惟省察,只是个‘冥行妄作’;一种人是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而不肯着实躬行,只是‘揣摩影响’。总之,他认为“知行合一”可以克服只知不行或只行不知的弊病。”[5]
王守仁很重视在实践中获得知识,认为“如言学孝,则必服老奉养,躬行孝道,然后为之学„„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即是行矣。”(《答顾东桥书》)反对那些在现实生活中“不成只晓得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传习录上》)因此,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的目的是要人们把道德落实到行动上,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6]王守仁一生坚持道德修养,践履“知行合一”,虽然他没有意识到“知行合一”思想自身的理论缺陷,但王守仁有针对性的提倡“知行合一”,虽然未能挽救道德沦丧的社会弊病,但对于人们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却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
(三)“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体现了思想上的进取精神
“夫学贵则有之,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且旧本之传千载矣。”(《答罗整庵少宰书》)王守仁大胆的提出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在不同的时代,就应该有不同的道德价值标准,而不能把上千年以前的标准拿来要求今天的人,这是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
王守仁所处的社会环境,虽然道德败坏,社会风气日益恶化,但是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思想控制、思想禁锢却丝毫没有放松过。王守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打破了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精神枷锁,确立新的道德价值观。正如列宁所说的,“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7]王守仁所提供的“新的东西”,就是提出了适应当时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价值标准”,提供了让每个都有冲破封建道德樊篱的勇气和权利。
三、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探讨‘知行合一’思想具有何种现代伦理价值,需要我们用一种全新的视野来审视它,3
将其放置于传统儒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中来研究。同时 ,我们应结合现代生活变化的实际情况与伦理学演进的整体情况来把握它,从而更好地发掘其现代伦理价值。”现在,我们不否认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是好的,表现出自立自强、自尊自爱、文明礼貌等良好的价值观;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价值观危机,并导致一部分人行为失范。今天,我们重新学习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一些在个人成长方面的影响,对大学生人格的形成,确立适应时代要求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提升内在涵养
王守仁认为,对于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来说,“需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虽然王守仁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但是把“一念发动处”看成是“行”,对人的道德修养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因此,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道德理论知识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把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的内在规范,自愿将这些社会道德规范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和行为依据。
“一定的道德观念不一定导致相应的道德行为,人完全可能在道德意念的观照下进行各种不道德的行为。”[9]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该群体的道德观、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社会上一些不公平现象、违背伦理道德但又不违背法律等一些不好的社会现象时,可能我们中间的一些大学生就不再坚持自己心中的优良道德价值标准,也可能会做出一些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事情,甚至还会做出一些违法的事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当代大学生的主流道德价值观是好的,但是为什么还有一些大学生会出现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危机呢?这是因为“道德修养的水平并不会随着知识的丰富而提高,但是知识的探求可以促进人们道德水平的向前发展,当然道德知识的提高也需要人们进一步付诸实践。”[10]王守仁重新提出“好好色”与“恶恶臭”的思想,就是对当代大学生提升内在涵养的一种要求。没有道德实践,那么道德理论就沦为了空谈。然而,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择善人而较、择善书而读、责善言而行、择善行而从”,由此来提升自己的内在涵养,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努力。
(二)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言行一致的培养
“知是行的注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是王守仁对认识过程的描述,认为知和行是辩证统一、互为前提而不能被分割的,二者只有在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虽然,这一思想和孔子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思想有所不同,但二者的本质却是相同的。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眼高手低、主观思维能力强而实际动手能力差等知行脱节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并不仅仅是大学生单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与家庭的责任。现在,社会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只注重让孩子学习,认为学习好一切就好,不让或很少让孩子做一些实际动手的事情,殊不知这样做最终还是制约了孩子的发展。
王守仁说:“路崎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后知路崎之险夷着邪?”(《答顾东桥书》)意思是说,认识来源于实践活动,并且依赖于实践活动,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获得关于某一事物的具体认识,只有这样才掌握真本领。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8]
在大学期间就应该走出温室的避护,享受纯自然的风霜雨露和阳光,而不是在毕业之后才逼迫走出温室。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应该在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多多参加大学中社团实践活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来更好的掌握知识。“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惊察处即是行,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就是说知行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知行通过各自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来相互促进、相互完善,最终来实现知行合一。大学期间的实践活动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知行合一,或者说是把知识联系实践的机会,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多多参加这样的实践活动,这不仅让我们把在课堂和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而且还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有助于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马克思主义是最讲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及时的觉察和研究前进中新情况新问题。”[11]王守仁在封建道德严重摧残人性、束缚人性发展的黑暗时代,大胆地提出“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新”道德标准,对思想解放、人性全面发展都是一个伟大的开始。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学习王守仁那种为了人类更好生活而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的勇敢精神和创新精神。
当今社会是一个提倡创新、提倡标新立异的社会,作为新世纪的年轻大学生,应该有敢闯、敢拼的精神。勇敢精神和创新精神不仅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每个人的发展也是不可或缺的。“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12]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从王守仁冲破封建道德樊篱、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勇敢精神中,学到时代所要求的创新精神,为自己、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知与行的矛盾是伴随人类文明发展始终的一个现象,知行观不仅涉及到认识论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涉及道德修养方面的问题。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着重是从道德修养的角度去分析的。虽然,他的思想也有其不合理的成分,有其理论的缺陷和时代局限性。但是,王守仁提倡知行的辩证统一,反对一分为二;提倡培养纯真无邪的思想信念,提升自己的内在涵养;倡导冲破封建道德樊篱,提倡个性解放、人的自由发展。这些思想不仅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也对我们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充分发掘中国古代及传统知行观的思想宝藏,以彻底的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去提炼其思想精华,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引导当代人走出种种精神困惑的误区。”。[13]今天我们重新学习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来提升自己的内在涵养,培养自己的勇敢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7:34.[2]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人道篇)[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601.[3]刘奎杰,王公伟.宋明理学知行观道德内涵刍议,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10,(1):47.[4]方克立.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M].人民出版社.1997:202.[5]蒙陪元.理学范畴系统[M].人民出版社.1998:331.[6]任凤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前沿[J].2004,(7):187.[7]列宁全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63:150.[8]赵征.王阳明“知行合一”说及其现代伦理价值,新乡教育学院学报[J].2009,(3):71.[9]邵秀玲,刘国强.王阳明“知行合一”论及其现代价值,滨州学院学报[J].2005,(8):32.[10]董春.王阳明“知行合一”说及其现代价值,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0,(6):71.[11] [12]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6:37,103.[13]李丕洋.中国儒家及传统知行观思想新论,江西社会科学[J].2003,(9):150.6
致 谢
在本毕业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想对所有曾经给过我帮助和支持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在这次论文的创作过程中,得到了老师的极力支持和帮助,老师倾注了大量心血,不但为论文的准备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和建议,并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对论文进行悉心指导和修正。在他的督促、指导下,我的论文得以顺利完成。在此,对老师表示诚挚的谢意!特别是同宿舍的同学,真诚的谢谢他们,这四年大学生活因为有你们才精彩充实。
第二篇:新自由主义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
新自由主义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探讨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思想文化不断涌入我国,作为西方主流思想的新自由主义思想也逐步渗入、不断蔓延,并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了一定影响。为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必须正视新自由主义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并针对问题进行探讨,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思想
当代大学生
思想意识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新自由主义思想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国家面临经济滞涨而凯恩斯主义又无法解决之时而兴起的理论。它来源于古典自由主义思想,但又有所改进。是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理论思想,并在西方国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遂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思想。新自由主义主要体现在美国所倡导的“华盛顿共识”中,主张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等内容。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不仅在经济上是资本主义的扩张对象,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把中国作为其最大的威胁对象。西方对我国逐渐由战争威胁转变为“和平演变”,其中,意识形态的渗透是一种主要的手段。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思想大量涌入我国,作为西方主流思想的新自由主义思想也逐步渗透、不断蔓延,并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了一定影响。大学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为实现其全面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必须正视新自由主义思想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并针对问题进行探讨,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二、新自由主义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负面影响
高校是思想传播的主阵地之一,而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就成了思想的主要接收者和传播者。新自由主义思想作为西方国家的主要意识形态,在向中国渗透的过程中,大学生成了一个特殊的接受群体,由于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对于外来思想的鉴别能力有限,思想容易受到干扰,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新自由主义思想对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强调个人主义,淡化集体主义
新自由主义思想建立在个人主义的基础之上,强调个人的利益,个人的利益和欲望被看做是至高无上的,并且广泛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界约束的个人和自我。这种思想严重侵蚀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在大学生中形成了“自我意识”并不断向“自我扩张” 和“唯我主义”发展。大学生在与老师、同学相处时,首先考虑到的是个人能获得什么利益,一切以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为追求目标。在各种奖项、奖学金、入党机会等涉及个人利益的方面时便表现出极端的个人主义,不惜牺牲集体和他人利益来追求自己的利益。在自我的不断扩张中淡化了对集体的认同感,对集体没有热情和感情,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总是把个人置于集体之外,认为集体主义是对个人主义的约束,把集体和个人对立起来。这种思想最终导致的是大学生对国家前途、人类未来等重大问题更是不屑一顾。
(二)、道德判断标准的转化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来自西方的一些道德价值标准。仁爱、重义轻利、谦让、诚信、团结等优秀传统道德思想受到挑战。甚至有人认为这些道德要求已经过时。在大学校园里看见的是与之相反的思想行为,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考试作弊,谈恋爱是为了找饭卡,交朋友是因为某人对自己有用,在有限的贫困补助名额面前拼命地为自己争取等等。甚至是为了在竞争中获胜,不惜采取卑劣的手段。宽容、关心、尊重已失去了其应有的地位。对是非、善恶、对错的判断有了新的标准。
(三)、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弱化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但现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不断的弱化。一方面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在不断弱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作品已没有多少人愿意花时间静下心来品读,中国的“琴棋书画”已不能引起大学生的兴趣,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已不被大学生所记得。相反,他们更愿意去接受西方的文化,西方的重金属音乐、服饰、发型、发色、节日成了他们自己心目中的文化,西方传入的思想被他们接受和推崇。另一方面是对现行文化表现出的反感。我国现在正处于转型期,文化的许多方面都有待于发展和完善,这使大学生处于迷茫和困惑之中,不能全面理解这种转型状态。其结果是民族性、国家性、社会主义性等在大学生思想领域中的淡化。
三、应对新自由主义思想负面影响的对策
(一)、正确鉴别新自由主义思想,增强大学生的国家意识
新自由主义思想是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一种方式,是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的手段。在理论层面上它们主要是向发展中国家灌输“意识形态终结论”,试图让发展中国家放弃对自己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进而实现其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
作为当代大学生,首先应该看到新自由主义思想作为西方国家的主流思想,是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而产生的,它是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服务的。其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向发展中国家推销他们的主流思想,是进行“和平演变”的一种手段。“一个人不能没有自己的民族与国家,他总是有一定的国籍,是某个国家的公民”,每个人的命运与自己国家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西方国家通过意识形态的渗透来瓦解社会主义社会,而当前大学生的国家意识不强并出现了淡化的的倾向,当代大学生要肩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就要清楚认识新自由主义思想是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一种手段的本质,增强抵制错误思想冲击的思维能力,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胡惊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四中全会中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起社会主义的价值观。首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方面的教育,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一个理论层面的认识。大学生能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明确区分善恶、美丑、真假。学校应该为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搭建学习的平台,利用网络进行网上教育、交流并建设网上论坛活动,吸引大学生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等载体进行宣传。
其次是积极开展各项实践活动,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性认识。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说,认识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在新的实践中又会产生更高的认识。毛泽东说,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所以,除了理论层面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之外,还必须重视理论向实践的回归。学校可以利用大学生社团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如学术沙龙、学生刊物、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法制宣传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引导大学生接受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感受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总之,新自由主义思想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的大潮蔓延到我国的一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合格接班人,大学生是一个重要的群体,必须正确认识新自由主义思想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同感,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书目:
1、《重申自由主义》安东尼。德。雅赛
2、《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
3、《高校需正视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负面》 王新爱
贾建梅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9年6月
4、《辩证看待新自由主义 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李东海
江苏高教 010年第一期
增强大学生国家意识,强化民族凝聚力
要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必须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和国家的关系,增强大学生的国家意识。“一个人不能没有自己的民族与国家,他总是有一定的国籍,是某个国家的公民”,国家意识使得每一位大学生具有归属感和情感的依托,能够激起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责任感、使命感。从而体现在自己的生活、学习等方面。要突出对大学生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法制等方面的思想教育,以强化民族凝聚力。
(四)、对法律制度的漠视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只关心自己享有的权利,而规则意识和法制意识淡薄。在个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只关心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法律问题,表现出强烈的功利性和实用性。但是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了,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泼熊事件,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事件等,都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对法律制度的漠视。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建设。
第三篇:浅析王守仁个人心学体系思想的形成
浅析王守仁个人心学体系思想的形成摘要:哲学是宏观的,不是具体的。表面上看起来哲学宏观的那么难以把握。其实不然,哲学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在理学行将崩溃的时刻,心学的诞生,无疑为中国古代哲学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路径。
关键词:心学;社会;家庭;个人
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上千年的历史又孕育出了上千年的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形形色色的哲学成为了历史发展的主流。儒释道的经典,再加上玄学,理学,心学的诠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诸多文化底蕴。王守仁心学以其特有的活力,纵横于封建社会后期,奇风特起,一时两无。
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此精妙话语一出,世人皆知王守仁之语。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子,浙江馀姚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公元一四七二年),卒于世宗嘉靖七年(公元一五二九年)。其致良知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有过非常卓越的贡献。有道是,饮水思源。当后人们在为其思想争论不休的时候,对他的心学体系的形成过程没有足够的重视。事实上,没有渊源的理论是经不住推敲的。当世人为其思想痴迷时,了解其思想的形成也有很有必要的。了解其思想的形成,对于更加细致地了解王守仁的心学思想有着极大的意义。
关于其思想的形成过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社会环境的变迁
(一)主流思想的弊端丛生
众所周知,在有明一代,乃至往前的几百年里。统治阶级一向奉朱熹的理学为主流。上行下效,在心学之前的几百年中,理学一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官学,不可动摇。更有明初统治者以理学开国为标榜,科场选材皆以朱学为准。“原夫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镬秩然。曹端胡居仁笃践履,谨绳墨,守先儒之正传,无敢改错。”(《明史·儒林传》)然而,在历经百年之后,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所创制的理论,已经不再如当初的辉煌和完善,反而日益趋于僵化,保守和封闭。曾有文人文征明所指朱学之弊,“偷簿自画,假美言以护所不足;甘于面墙,而不自知其堕于庸劣焉尔。”(《何氏语林序》,《明海文》卷二一二)
显而易见的是,当一个思想被世人所追认为绝对真理的时刻。这一思想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另一个极端,也就是逐步走想衰退。因为,绝对真理是无可辩驳的,是至高无上的,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当一种思想到达这一极端时,已经远远背离了其本身的初衷,失却了继续发展的空间。这样的思想走向衰落也就成了必然。
(二)非主流思想的冲击
非主流,是现在的词汇。用于当时,喻指市民等非官方思想。有明一代,在南方富庶地区资本主义早期萌芽的产生,对原本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寻至正德末嘉靖初则少异矣。商贾既多,土田不重。操货交接,起落不常。能者方成,拙者乃毁。东家已富,西家自贫。……”2封建自然经济的动摇必然带动了以往传统观念的淡漠。民风习气也较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明朝初年,风尚尚且淳朴,然自正德,嘉靖之后,世风日渐奢靡。“贫民世富,其奢侈乃日复一日。”(《震泽县志·卷二十五》)朱子理学中那种绝对的天理,以及由此产生的诸多理论不仅对于现实没有任何的指导意义,反而成为了现实中读书人日益虚伪,奢靡的来源。
二、家庭环境的熏陶
中国近代学术大师梁启超说过:“孟子知人论世之义,以谓欲治一家之学,必先审知其人身世之所经历,盖百家皆然。况于阳明先生者,以知行合一为教,其表见于事为者,正其学术精诣所醉化也。”(《饮冰室合集》五,《文集》之四十《阳明传及阳明先生弟子录序》)这就是说,在中国这样一个家庭观念重达的社会,家庭的影响势必会对个人产生难以磨灭的痕迹。因此,要探讨王守仁心学思想的形成,首先要去了解王守仁思想渊源与其先世家族的关系。
3王守仁六世祖王纲(1302-1372,字性常,一字德常,弟秉常、敬常,并以文学知名,而纲“尤善识鉴,有文武长才一;少与永嘉高则诚族人元章相友善,往来山水间,时人莫测也”(张壹民《王性常先生传》,(吴光、钱明等编《王阳明全集》第1380页。以下凡引此书皆简称《全集》并注页码))。直至70岁时还是被刘伯温推荐到朝中当了兵部郎中。最后在广东征苗时死于增城。
王纲死时,阳明五世祖王彦达年仅十六,虽以荫得官,然痛父以忠死难,故躬耕养母,粗衣恶食,终生不仕,“人称孝子”(《全集》第1387页),“有隐操”(《全集》第1381页),因居秘图湖之侧,号为秘湖渔隐。曾悉取先世所遗书付子与准曰:“但毋废先业而已,不以仕进望尔也”(《全集》第1381页)为此,阳明对先祖有颂扬之辞谓:“父死于忠,子蝉其孝,各安其心,自刃不见,又知有一祀之荣乎?”(《全集》第966页)
王杰,字世杰。阳明曾祖,因先世尝植三槐于门,故自号槐里子。杰自为童子时,即有
志圣贤之学,年十四,已尽通四书五经及宋儒之说。后又数次以亲老辞,躬耕受徒,以养其母。母卒乃以名儒宿学应贡,入南雍。官至编修杰言行一以古圣贤为法,尝谓门人曰:“学者能见得曾点意思,将洒然无入而不自得,爵禄之无动于衷,不足言也”(《全集第1384页》)
王守仁之父王华(1446—1522)字德辉,别号实庵,又号海日翁,因常读书于
余姚龙泉山,故人称龙山先生.华幼时已警敏有胆识,“始能言,槐里公口授以诗,诗经耳辄成诵,稍长,读书过目不忘”(《全集》第1387页)
其他众人自不一一评述。总括之,王守仁的先祖王纲和父亲王华,以忠贞称著;祖父王伦,以孝悌闻名;还有则如王杰,以洒脱、隐逸避世而自得。因此,在王守仁思想中,既有追求功名的大志向,又有创新说法的现实冲动,更兼有隐逸避世的潇洒自得。王守仁的性格的多重性,这是他的心学思想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个人经历的磨难
家庭环境的熏陶固然是重要的,但作为独立的个体的人来说,其后天的经历也是影响其一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据诸家史传记载,王守仁从小秉性“英毅凌迈,超侠不羁”(《龙溪集》卷二《滁阳会语》);“平生性野多违俗”(《全集》第1217页)。后王守仁自己也反省曰:“说:“臣在少年,粗心浮气,狂诞自居。自后涉渐历久,稍知惭沮;逮今思之,悔创靡及。”(《全集》第297页)他常练习骑射,留心兵法,勤研韬略之书,尝曰:“儒者患不知兵仲尼有文章,必有武备。区区章句之儒,平日叨窃富贵,以词章粉饰太平,临事遇变,束手尤策,此通儒之所羞也”(《皇明大儒王阳明出身靖乱录》卷上)在立志功名的同时,少年王守仁还抱有强烈的成圣欲望:“某十五六岁时,便有志圣人之道。”(《阳明先生遗言录》下卷)
15他得罪宦官刘瑾被贬去贵州偏僻山区的“龙场驿站”,历经了几年艰难困苦的流放生涯。阳明先生早期师承朱熹,曾按朱熹“格物致知”的教诲坐在竹子前七天七夜,以图穷竹子之理,可是最终什么也没发现,自己却病了一场。从此,他对朱熹的理学产生了怀疑。在龙场的缺衣少食、举目无亲的贫困生活中,他的思想曾一度陷于绝望。但在苦思冥想之后的一天,他突然间大彻大悟,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会,发现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由此创造了他的“心学”基础。三年后,王守仁走出龙场,之后在仕途游历,担任地方官时造福百姓,执掌帅印之后平定诸多叛乱。王守仁用自己一生的立德、立功、立言,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临终前,他的学生周积问他还有什么遗言,他指着胸口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阳明先生遗言录》下卷)
无论是王守仁所处的时代,还是他所接受的家庭熏陶,以及他的个人经历。无一不是在一种个人意识占主导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的。正如我们常说的,治世兴理学,乱世兴心学。在明王朝的腐朽黑暗的统治下,社会的普遍发展规律无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人们在极端腐败的统治下,见到的,更多的是官员昏聩无能,鱼肉乡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在那个时代被个人意志过多地遮盖了。人们把更多地希望寄托在某个优秀的个人身上,而忽略了,甚至是抹杀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这无疑是荒谬的。但事实上,就当时的时代特点来说,这无疑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就家庭因素来说,王守仁的家庭突出一个“隐”字。隐,意味着归隐,归隐则意味着个人意识的极度泛滥。尤其在王朝极端腐朽破败的时候,归隐是为了保全自己。在保全自己的同时,个人意识已经在极度地自我膨胀了。这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主观与客观的分离。
结合上述论证材料,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王守仁所处的时代,概括为,个人意志凸显;而他的家庭影响,概括为,归隐田园不争;而他的经历,可以概括为,效忠皇权不二。正是因为有了个人意志凸显,归隐田园不争,效忠皇权不二这些主观意识的影响。所以,王守仁理论的出发点必然不会像先前的张载,二程一样,以客观世界的某种现实物质作为出发点来来论证自己的理学。他只能够以唯心主义的姿态来屹立于中国哲学之林。这和王守仁一生所受的主观意识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三十二《歙县风土论》.3钱明.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
第四篇:军训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军训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摘要:文章从军训中出现的问题入手,结合军训中辅导员工作的经验总结,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军训前体质差、自我意识强、脆弱和自私等生理和心理的因素。研究总结出军训对当代大学生的体质、道德素质、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作风、智力素质、诚信观念、务实观念、纪律观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军训;影响
一、当代大学生军训
(一)对当代大学生的分析
随着高校扩招,中、小学教育为了抓升学率,素质教育有所放松。这一代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同伴较少、父母的宠爱中成长。且近些年来,中、小学大多重智育、轻德育,部分孩子表现出自私、性格孤僻、脾气古怪、生活自理能力差等特点[1]。刚刚进校的大学新生,他们属于青年中期,生理和心理与中小学生有明显差别,生理上已发育成熟,心理上趋于成熟或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世界观也在逐渐形成[2]。
各大学一般都把军训安排在新生刚入校之际,然而许多新生经过高中三年、特别是最后一年备战高考,身体和精力严重透支,不少孩子高三每天学习十七八个小时,既便是成绩出来后,又提心吊胆的等录取,以至有些孩子说高考不比长征差。
有人说:大学新生刚进校就进行这种强制性、高强度的军事训练,显然会让许多新生感到吃不消。
有人说:训一训,加强自理。训一训,知道坚强。训一训,让男人更有男子气概,让女人更健美。
(二)当代大学生接受军训
1998年12月29日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八章[3]指出:“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院校设军事训练机构,配备军事教员,组织实施学生的军事训练。”
通过军训,使学生在就学期间,履行兵役义务,培养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吃苦精神和纪律观念,磨炼学生个人的意志品质。军训不仅能够树立牢固的国防观念,而且可以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同时,学生也学到了军事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军事技能,加深了对人民军队的了解,为国家战时兵员的动员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年轻人的可塑性很强,什么样的环境,就能塑造什么样的思想。通过军训,同学们在言行和思想作风上都能得到很大的提高,这也是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在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在于基本素质的培养。
二、军训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一)军训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体质
大学时期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体质是德、智的载体。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4]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高等学校作为学生身体素质教育的最后阶段,势必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责任与使命。军训对受
教育者的身体素质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各国在国防教育中都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增强体质体能的训练,注重强身和自卫教育。据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身体素质指标呈明显下降趋势。产生这种状况往往与学生们参加实践活动少、身体锻炼不够有关。而军训在这方面却恰恰能弥补其不足。军事技能训练中包含很强、甚至超强度体能运动的相关项目,特别是集中军训期间,每天“摸、爬、滚、打、练”,对大学生锻炼体魄、增强体质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军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在军训中每个军训教官都十分重视道德素质的教育,这种教育可使大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大学短期的军营里没有社会地位之分,没有贫富,没有特权,同学们同吃同住,同练同罚。在这里,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官之间培养了真挚的友情,形成了团结友爱、相互尊敬、尊重的优良作风。教官身上的军人作风、纪律、军事素质和战斗力给大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道德素质教育作用。通过军训,让我们的大学生提高了道德修养。
在2006级新生刚入学时,我召开了第一次班会,刚进校的大学生思想都很活跃,但很多同学不注重礼貌问题。我还记得军训刚刚开始,我们班要乘公交车到新校区参加军训动员大会,车刚到,男生就蜂拥而上,占去了所有座位,女生急得直哭,要老师把男生叫下车让女生先上车。紧接着,学生都上去了,班主任最后上去,可竟然没有一位同学给老师让座……短短20天过去了,军训后的第一次班会,好像重新招收了一个新班似的,这49名刚刚进入大学的孩子一下子长大了,见老师问好,见同学就打招呼。
(三)军训培养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原则。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处处以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军训是一个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过程,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无私奉献精神深深地感染每一位大学生,使他们走出 “自我”的小圈子,处处关心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成了军训中同学们的心声。训练之余的互助互爱,相互关心,使同学们真正感到了集体的温暖,进一步增强了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
军训的各项活动都是集体活动,靠集体团结协作才能搞好。方队训练作为一种集体行为锻炼,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军训期间实行生活军事化,内务卫生、军容军姿、队伍训练都要进行评比,一个人做不好就会影响集体的荣誉,所以每个同学都为集体利益争先努力,并以十分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训练中的每个动作。同学们亲身体验到,没有集体观念就没有集体力量,就没有集体荣誉;没有严明纪律的约束和严格的管理,就没有坚强的战斗力。这对他们将来愉快渡过大学生活和适应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后来的学习中,我们班的学生不忘军训磨炼,时刻用军训的标准要求自己,把班集体看作自己的家,人人都为班集体的利益着想,在大学的两年中我们班多次被评为省、校、系级优秀班集体。优秀团支部。
(四)军训养成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的作风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倡导和培育起来的优良传统,是无产阶级的政治本色,是我们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的法宝。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要使中国进入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我们必须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时代的发展,离不开艰苦奋斗的精神,它是勇于拼搏,战胜困难的勇气,更是大学生磨炼坚强意志的必由之路,取得成功的基本素质。
学生在各项训练中知道必须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才可以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克服自私自利、贪生怕死、腐化堕落、萎靡不振的坏作风,在学习和工作中就会兢兢业业,不怕困难,而且在训练中也能够做到不怕苦、不怕累。
因此,军训在养成大学生艰苦奋斗作风方面,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军训提高当代大学生智力素质
智育是指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的教育活动。国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国防有赖于掌握由复杂的科学原理发展起来的现代技术,也有赖于发现和发展新原理、新技术和新知识。高校的国防教育,不仅强调自然科学,而且要把历史地理等与国防有关的学科列入改进科目。军训在高校的普及,是学生了解相关国防知识、军事技能和军事技术的有效途径,它使学生在训练中参与思考,在思考中提高智力。
(六)军训树立当代大学生诚信观念
近年来,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和西方负面影响,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诚信贫乏现象。军训过程中有少部分同学畏惧军训的艰辛、困难而不讲诚信,弄虚作假,逃避军训,而有的同学虽然身体不适,却能克服困难,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继续坚持参加训练。
2006级1名姓吴的学生担心吃不了军训的苦,跟我说他心脏有问题,不能参加军训,想给同学们送水。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答应了他。随后,我给同学们讲了军训对大学生成长,以及磨炼个人意志,为今后道路打下了坚实基础的作用。既而,他讲出了实情,愉快地加入到了训练当中。
我利用这个机会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对于讲诚信,克服困难坚持参训的同学给予表扬,在班内建立人人讲诚信的良好氛围,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将诚信的认知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自觉养成良好的诚信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让他们在实践中亲身体验诚信的意义和价值,提高践行诚信的自觉性。
(七)军训增强当代大学生务实观念
集中军训具有时间短、内容多、训练强度大、要求高等特点,在露天操场上每天进行长达8到10小时的严格训练和摸爬滚打,对学生的身心都是严峻的考验。在军训中部分同学叫苦叫累,逃避军训,也有一部分同学轻伤不下火线,小病仍能够坚持训练。军训结束后的集体、个人的考核与评比,对同学们的辛勤劳动给予了肯定,使他们明白每一份艰辛的付出,才会收获每一份成功,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要有务实的观念。
我们班平时刻苦训练的3位同学在国防教育结业典礼上被评为军训优秀学员。
(八)军训促进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倡导一切进步思想和先进文化的永恒课题。大学生军训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形式,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军训能够唤起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保卫国家、建设祖国的爱国热情。通过军训,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忧患意识、目标意识、价值意识、责任意识、法制意识和献身意识。我国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大学生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也是国防建设的后备军,必须具有很强的国防观念,自觉关心国防、了解国防、热爱国防、积极履行国防义务,努力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得知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的消息后,我班组织参加了由保山市社会团体发起的在保山市三馆进行的烛光哀悼四川汶川5.12大地震中遇难同胞的活动,并自发组织捐款760余元。在活动中学生告诉我,他们理解解放军、人民子弟兵,自己也曾是军人,此时此刻,不能到抗震救灾一线援助,但能尽其所有支援灾区。
(九)军训增强当代大学生纪律观念
军训是提高大学生组织纪律性的最佳课堂。军训,强调集中统一、整齐划一,强调雷厉风行、令行禁止。在集中军训期间对学生实行军事化管理,要求学生按部队的有关条例,规范自己的言行,一切行动听指挥。起床、出操、训练、熄灯、就寝,要求统一规范,不允许拖沓掉队、我行我素;穿衣着装、整理内务,讲究整齐划一,不允许随随便便、杂乱无章。在队列训练中,在炎炎烈日下,一遍一遍重复着枯燥而乏味的动作,即使腰酸背疼,汗流浃背,也不能停止训练,这使大学生真正理解“铁”的纪律的内涵,有助于学生养成守纪律、听
指挥的好作风,增强了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为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圆满完成大学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军训树立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加上外来文化的影响,社会中弥漫着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的风气。这种风气和思潮也渗入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出现了为享受生活而进行的盲目消费、为左右攀比而产生的从众消费、为张扬个性而进行的时尚消费等现象,导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
军训生活中对勤俭节约这一优良传统的提倡,使同学们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内心深处也意识到了自己背负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懂得了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在消费方面管好白己的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自觉抵制享乐主义和浪费行为。
(十一)军训树立当代大学生科学人生观
青年大学生承载着社会的良知、民族的希冀,通过军训让大学生明白了接班人的身份,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人生观是做人的向导,是选择生活道路的指南,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生的归宿。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标是成才的真正动力。只有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才能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人生中的种种问题,帮助他们抵制各种不良人生观的侵蚀,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三、结束语
大学新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欠缺,在父母的溺爱下滋长了消极、松散、懒惰的不良习惯。进人大学之后,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没有父母、长辈的悉心照料,许多事情需要独立处理。军训是新生进人大学的第一次集体生活,生活中同学间的互相影响和互相学习一方面能够促进他们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身心的全方位锻炼。总之,通过军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了个人的身心健康,也促进了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为今后的道路夯实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善发 吴道荣.高职高专大学新生思想工作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8,第15期:204
[2] 伍新春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2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1998年12月29日公布施行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999年6月13日
第五篇:伟人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伟人事迹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在大二下学期,我们学习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通过几节课的学习,使我对“毛泽东思想”有了更多的心得与体会。我们学习了各个时期国家领导人的生平简介及其主要思想,其中,最使我印象深莫过于毛泽东的视频。
伟人对我们的启示永远都是那么的巨大,对伟人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我就以毛泽东来简单叙述。一直以来,毛泽东思想已深深地根植于中华大地,他的事迹更是渗透到中国人民的日常谈吐之中。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中国的希望寄托在当代大学生的身上。大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及了解他的事迹,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有重大的意义。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了解一下毛泽东的一些事迹以及我自己觉得它对我们现代大学生的影响。
一、立志与专注
毛泽东在幼时离开家乡求学之际就曾经改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经常看的账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古语云: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毛泽东有一种永远不服输的性格,而且拥有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气度气概。在这里给我映像最深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志向,我们小时候老师经常问我们“小朋友们,长大了你们的理想是什么”,但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的理解理想是什么呢。我坚定的认为,性格与立志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什么时候立志我认为都不晚。有些人说,35岁之前如果一个人仍然没有在一个圈子里拥有一定的人脉,没有取得一个事业上的基础,那就没有希望了。其实这个观点我是不赞同的,我认为一个人的立志和做一件事情是否能够矢志不移的去做,跟他的年龄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和他的个性和当时的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一个永不服输的人在加上拥有一个好的志向基本就成功了一半,就好比战略与战术的关系一样。战略是做正确的事,战术是正确的做事。明确了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确的事情,如果没有成功说明自己的战术有问题,没有正确的去做这件事情,只要能够在细节上不断的更正自己的错误,不断的完善自己做事情的方式方法,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爬山的人不一定非要爬到山顶才可以看到日出,爬到半山腰一样是一种境界。这都是现代大学生的应当去领悟的东西啊!
二、善于将自己的所知所学分享发布
经统计,毛泽东在八年的抗战过程中,书写了500多万字的抗战及社会形势分析的指挥型文字。告诫我们出去工作为工作奋斗时当自己有非常好的想法的时候,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说出来。你不说别人怎么知道你要干什么,还说别人不理解你。我看是活该!对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战略思想,可以在公司或者战略层会议中进行研讨。对于比较好的战略思想需要通过人力资源部门传达下去。领导者要审时度势的对当前企业及行业存在的问题及企业的发展机会与远景等发表自己的意见,从思想和方向上指明公司发展的未来。这样你做任何决策时都可以得到很大的理解。你有了一个和外界进行沟通的渠道。毛泽东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和文学家。毛泽东在少年时代就开始对社会上的热点政治经济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发表出来。哪怕刚开始有些不全面,思想不够成熟,但是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逐渐在圈子中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力。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前面说过要深入市场前沿,去理解市场、调研市场,从而制定发展战略,对市场上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形成文字,让越多的人理解你的思想,你的思想影响的人越多,越容易得到好的执行和实施。我觉得这是我们每一个带学生以后都要去做的内容,不管在哪个地区哪个公司,一样要为了自己的工作区想我们的毛泽东学习,现在当然可以用在我们的学习上也是可以的。
从视频中我总结了毛泽东的三个优点:
1.毛泽东非常善于思考,尤其表现在读书方面。这思考也不是冥思苦想,而是结合实际进行思索.2.毛泽东对贫苦农民怀有极大的同情
3.勤学多思,博古通今,实事求是。毛泽东从小爱好读书。从识字开始,他便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正是由于博览群书,毛泽东成为学贯中西,思想深邃的渊博学者。
我们有的时候对自己都要去严格要求自己,毛泽东正是严格要求自己,要像毛泽东那样善于读书,善于思考。平时多积累一些知识到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上肯定能得到运用的,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中国的希望寄托在大学生身上。在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毛泽东思想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毛泽东事迹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作用也是不得了的。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圆中国的中国梦就需要让大学生意识到毛泽东事迹及思想对于当今时代发展的指导意义,让大学生学会在毛泽东事迹的启迪先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上只是毛泽东事迹的一小小部分,毛泽东事迹是非常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去研究的,无论从人生规划,生活方式和为一个企业出谋划策都是具有研究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