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良校风与一流大学建设
春风化雨,优良大学校风与争创一流大学的关系
摘要:学风是大学文化底蕴、办学理念和治学态度的集中反映,一流的大学,必先有一流的学风。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为清华的题词写到,“水木清华,春风化雨”,告诫学生优良学风,润物无声,激励师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几代人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绝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更不能片面追求各种大学评价的量化指标,而要深入探究大学的本质,正确把握办学规律和要素,注重内涵建设,着力提高发展质量。
关键词:大学
优良学风
一流大学
建设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杨福家在最新一期《学习时报》刊文指出,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不仅仅是客观物质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在于他的文化和精神的存在,一流大学必须要有文化内涵。大学应是一个智力环境,只当这个环境充满大爱时,它才能吸收天才、留住天才;天才包括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优秀教师会吸引优秀的学生,优秀学生也会吸引优秀的教师。在大学里造大楼,就应有大学文化;应有利于学科交流,有利于师生互动;大学应寻找天才,为优秀教师和学生造大楼!而不是为造标志性建筑,为创政绩而造大楼!。
任何一所大学的学风,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种长期的建设和历史积淀过程。而且优良的学风一旦形成,就会变成这所大学的优良传统,就会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轻易不会改变,体现出恒久性特点。优良的学风总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融合,它们除了有学风的一般特征外,又会表现出打上各自大学印记的不同特点,如哈佛与剑桥的学风各异,北大、清华的学风也不同。为此,抓大学学风建设,决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同时,又不能照搬照抄,而要从实际出发,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上抓出自己的特色。找准突破口,以逐步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学风。大学学风作为历史积淀下来又不断传承的优良传统,属于文化范畴,但更重要的理由是大学学风作为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基本途径的思想方法、学习方法和学习精神又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即先进文化范畴。在先进文化引领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既对学风建设有方向意义,也为学风建设提供载体与保证。学风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是一对孪生兄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从促进学风建设的角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树立大学文化理念,明确有了大楼不是大学,有了大师也不是大学,只有大楼、大师和大学精神“三位一体”,才是真正的大学。二是优化校园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要有一流图书馆、校史馆、博物馆、文化体育馆和有影响的研究所,为学生拓宽视野、提升能力提供平台,并以此来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索求实精神。三是依靠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采用多种形式,开辟各种渠道,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用活动感染人、启迪人、教育人。四是深入进行大学文化,特别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大学精神文化的研究,以先进的文化理念支撑、指导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科学的价值观赋予校园文化活动以活的灵魂,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成为优良大学学风形成的助推器。
大学学风是高校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所大学的无形资产和财富,体现的是一所大学的风貌和大学精神。大学学风反映着一个学校的历史积淀和优良传统,同时也反映着一个学校的办学与管理水平,它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社会声誉,关系到学生成长成才和就业。学风不正,贻害无穷。因此,加强大学学风建设,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大学生即时大学的主体,也是大学学风的主体,一所大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所彭杨的大学生的“质量”。提高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着力培养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学习习惯;讲学习、讲正气、讲成才,净化大学殿堂,创造优良的学习氛围,下功夫培养和塑造人人都学习、人人都成功的理念和氛围既是创建优良学风的要求也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必备条件。
一所大学能不能称为一流大学,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其制度是否健全完善,而大学学风也是制度规范的长期养成。加强制度规范建设,从整体上研究,就是要逐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的政治规范、法纪规范、道德规范和日常生活规范等;从学风建设上研究,主要是建立健全学习规范,使学生明确在学习和考试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所以,一流的大学制度促就了一流学风的形成。
一所大学是和谐的大学,大学学风是环境的塑造过程。加强人际环境建设,充分发挥人际环境的育人功能,建立校领导与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生生之间和谐关系;建立管理者与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有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加强优良学风的建设呢?优良学风的建设仍然要靠思想教育工作。思想教育是学风建设的基础,是落实德育首位,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风的环节,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学风建设又是学生的思想作风、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的综合体现,作为学校一项基础性和长期性建设,它应全面渗透到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中。
(1)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为什么学”。这是学风建设的方向性问题。高度科技化时代给学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要真正迈入国际舞台,学生要真正适应国际竞争,学校的学风是重要标志。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紧跟时代潮流,要有全球的视野、现代的思想、适应的意识、科学的思维、创新的素质、宽厚的基础、突出的专长、全面的技能与敢于竞争的精神。
(2)其次,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什么”。这是学风建设中的一个紧要问题。良好的学风和校园氛围的熏陶,与走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学做人”与“学知识”相比较,前者更为重要,因为它是解决大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关键环节。“学做人”就应当教育学生是做一个与现代社会需要相适应的现代人,具有远大的报国为民志向,具有优秀道德品质,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和高尚情操。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真正具有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3)最后,帮助学生解决“怎么学”。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培养主动获得知识的学习能力,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未来的社会是科技不断发展、知识不断创新的社会,我们要有勤奋学习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宽,需要进行综合治理和常抓不懈。我们应着眼于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强化适应性、突出个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思想教育为突破口,以引导学生成才为切入点,以氛围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为基础,积极探寻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切实抓好学风建设中思想教育的若干环节,从而真正塑造出“求真、勤奋、严谨、创新”的学风。
总之,影响学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学风建设不但是学生方面的问题,更需要全校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学风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学风建设不可能靠喊口号、拉标语就能“立竿见影”,需要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努力。学风建设还要加强教学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的紧密结合,要发挥“教学相长”优势,及时沟通,共同制定建设规划。协力实现共同育人的目标。只有学校的综合治理全面展开,才能使学校的学风根本改变,最终达到创建一流大学的目的。
第二篇:优良校风与一流大学建设
春风化雨,优良大学校风与争创一流大学的关系
摘要:学风是大学文化底蕴、办学理念和治学态度的集中反映,一流的大学,必先有一流的学风。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为清华的题词写到,“水木清华,春风化雨”,告诫学生优良学风,润物无声,激励师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几代人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绝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更不能片面追求各种大学评价的量化指标,而要深入探究大学的本质,正确把握办学规律和要素,注重内涵建设,着力提高发展质量。
关键词:大学优良学风一流大学建设
清华大学新任校长陈吉宁发表就职演讲时说,大学的根本不在“大”,而在“学”,在于学生、学者、学术、学风。陈吉宁认为,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更是培养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之所在,是铸造灵魂的地方。办大学要以“学生为本”、“学者为先”、“学术为基”、“学风为要”。
任何一所大学的学风,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种长期的建设和历史积淀过程。而且优良的学风一旦形成,就会变成这所大学的优良传统,就会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轻易不会改变,体现出恒久性特点。优良的学风总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融合,它们除了有学风的一般特征外,又会表现出打上各自大学印记的不同特点,如哈佛与剑桥的学风各异,北大、清华的学风也不同。为此,抓大学学风建设,决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同时,又不能照搬照抄,而要从实际出发,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上抓出自己的特色。找准突破口,以逐步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学风。大学学风作为历史积淀下来又不断传承的优良传统,属于文化范畴,但更重要的理由是大学学风作为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基本途径的思想方法、学习方法和学习精神又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即先进文化范畴。在先进文化引领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既对学风建设有方向意义,也为学风建设提供载体与保证。学风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是一对孪生兄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从促进学风建设的角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树立大学文化理念,明确有了大楼不是大学,有了大师也不是大学,只有大楼、大师和大学精神“三位一体”,才是真正的大学。二是优化校园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要有一流图书馆、校史馆、博物馆、文化体育馆和有影响的研究所、研究中心、工作室和编辑部,为学生拓宽视野、提升能力提供平台,并以此来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索求实精神。三是依靠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采用多种形式,开辟各种渠道,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用活动感染人、启迪人、教育人。四是深入进行大学文化,特别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大学精神文化的研究,以先进的文化理念支撑、指导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科学的价值观赋予校园文化活动以活的灵魂,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成为优良大学学风形成的助推器。
大学学风是高校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所大学的无形资产和财富,体现的是一所大学的风貌和大学精神。大学学风反映着一个学校的历史积淀和优良传统,同时也反映着一个学校的办学与管理水平,它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社会声誉,关系到学生成长成才和就业。学风不正,贻害无穷。因此,加强大学学风建设,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大学生即时大学的主体,也是大学学风的主体,一所大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所彭杨的大学生的“质量”。提高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理念、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意志、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成效等学习素质,着力培养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学习习惯;讲学习、讲正气、讲成才,净化大学殿堂,创造优良的学习氛围,下功夫培养和塑造人人都学习、人人都创造、人人都成功的理念和氛围既是创建优良学风的要求也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必备条件。
一所大学能不能称为一流大学,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其制度是否健全完善,而大学学风也是
制度规范的长期养成。加强制度规范建设,从整体上研究,就是要逐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的政治规范、法纪规范、道德规范和日常生活规范等;从学风建设上研究,主要是建立健全学习规范,完善《学籍管理规定》、《学生工作条例》、《学生手册》、《教学规章》等等,使学生明确在学习和考试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所以,一流的大学制度促就了一流学风的形成。
一所大学是和谐的大学,大学学风是环境的塑造过程。加强人际环境建设,充分发挥人际环境的育人功能,建立校领导与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生生之间和谐关系;建立管理者与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有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加强优良学风的建设呢?优良学风的建设仍然要靠思想教育工作。
思想教育是学风建设的基础,是落实德育首位,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风的环节,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学风建设又是学生的思想作风、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的综合体现,作为学校一项基础性和长期性建设,它应全面渗透到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中。也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围绕“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才观,帮助学生形成“勤奋、严谨、求真、创新”的学风,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思维和方法,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1)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为什么学”。这是学风建设的方向性问题。高度科技化时代给学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要真正迈入国际舞台,学生要真正适应国际竞争,学校的学风是重要标志。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紧跟时代潮流,要有全球的视野、现代的思想、适应的意识、科学的思维、创新的素质、宽厚的基础、突出的专长、全面的技能与敢于竞争的精神。
(2)其次,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什么”。这是学风建设中的一个紧要问题。良好的学风和校园氛围的熏陶,与走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学做人”与“学知识”相比较,前者更为重要,因为它是解决大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关键环节。“学做人”就应当教育学生是做一个与现代社会需要相适应的现代人,具有远大的报国为民志向,具有优秀道德品质,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和高尚情操。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真正具有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
(3)最后,帮助学生解决“怎么学”。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培养主动获得知识的学习能力,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未来的社会是科技不断发展、知识不断创新的社会,我们要有勤奋学习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观念。不仅要勤于学习,还要善于学习,具有鹿好的学习习惯,很强的学习的能力,要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有效地利用课堂、图书馆和业余时间,成为能及时学习现代知识、掌握现代科技的人才。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宽,需要进行综合治理和常抓不懈。我们应着眼于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强化适应性、突出个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思想教育为突破口,以引导学生成才为切入点,以氛围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为基础,积极探寻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切实抓好学风建设中思想教育的若干环节,从而真正塑造出“求真、勤奋、严谨、创新”的学风。
总之,影响学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学风建设不但是学生方面的问题,更需要全校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学风建设需要学校的硬件、软件都要同步建设,如校园环境的美化、学生宿舍条件的改善、教材更新、教室的增加、图书馆的完善;以及教师教风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等硬件软件进一步提高和到位。学风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学风建设不可能靠喊口号、拉标语就能“立竿见影”,需要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努力。学风建设还要加强教学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的紧密结合,要发挥“教学相长”优势,及时沟通,共同制定建设规划,莉。协力实现共同育人的目标。只有学校的综合治理全面展开,才能使学校的学风根本改变,最终达到创建一流大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焦兰光《优良学风的构建与一流大学的建设》
2、中国新闻网《清华新校长陈吉宁:大学不在“大”,而在“学”》
3、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大学学风的丰富内涵与学风建设的途径》
第三篇:优良校风 学风 争创 一流大学
优良校风
学风 争创
一流大学
摘要:校风,顾名思义,是指学校的风气。风气有正有邪,有好有坏。风气好,学校教育任务便能顺利完成,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兴趣爱好能得以充分施展;风气不好,歪风邪气抬头,好学生就可能变坏。优良的校风,是一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氛围,是师生员工言行举止的准绳和拼搏奋斗的精神支柱,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培养和成长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 几代人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绝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更不能片面追求各种大学评价的 量化指标,而要深入探究大学的本质,正确把握办学规律和要素,注重内涵建设,着力提高 发展质量。
关键字: 优良校风
学风 争创
一流大学
非常遗憾的是,中国的大学似乎陷入了“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恶性循环中。大量事实证明,在以物质攫取为主导价值的社会洪流面前,在一个因追求“经济馅饼”而文化贬值的时代,轻慢精神、拒绝崇高、放弃信仰,必然成为一种普遍的大众心理现象。更糟糕的是,当市场中心和实用主义盛行,尤其是高校扩招而就业艰难之时,新的“读书无用论”必然滋生蔓延,并进而影响到高校的实际办学水平。当前,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大学办学的基础已有所动摇甚至倾斜,大学的灵魂开始飘忽不定,大学精神在迷失、消散,大学校风随着人流的增加而慢慢变淡、变坏。
据2010年在《中国青年报》上的报道: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大学“创世界一流”运动风生水起,集体陷入“创一流”的焦躁状态。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说:我经常提到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两点差距:一是在大学精神上的,包括教授、学生的精神素养;二是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说到底还是办学自主权不够。清华大学新任校长陈吉宁发表就职演讲时说,大学的根本不在 “大” 而在“学”,在于学生、学者、学术、学风。陈吉宁认为,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更是培养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之所在,是铸造灵魂的地方。
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应该是全世界优秀青年学者们的聚集地;凡是在这里学习的人,都会把这里当做他一辈子的精神家园。大学的精神、品位必须非常高。所以,我反对任何形式的在学校中莫名其妙地闹哄哄,因为这会降低学校的高雅性。高雅不是培养精神贵族,而是要培养精神境界高的学生和教职员工,心中不仅装着民族,而且装着全人类的问题,如气候问题、环境问题、核武器问题等。现在大学精神有点迷失,出现了一种比较广泛的精神虚脱。作为全社会来讲,包括大学,功利主义盛行。体现在教师身上,就是教学上教会你考试,人才培养上只要你能找到工作就可以:学生也是这样,选择的专业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而是根据自己出来能否当大官,赚大钱;教授的功利主义,就是奔着SCI(科学引文索引)和课题项目,忘了做学问才是他们一切的出发点。
如何创建一所一流大学呢?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认为,世界一流大学最重要的是要有世界一流的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是要抓一流的学科建设。如此,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有了可操作性。每个高校拥有的特色强势学科是不一样的,应该以这些学科为基础按世界一流标准进行建设。而一流学科本身就包括了一流的人才、一流的基地、一流的贡献等等,所以关键在于选准重点学科。
而优良的校风无疑是每一所一流大学必备的,怎么建设优良的校风呢?
首先,学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之一。优良的学风一旦形成,就会变成这所大学的优良传统,就会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轻易不会 改变,体现出恒久性特点。优良的学风总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融合,它们除了有学风的一般 特征外,又会表现出打上各自大学印记的不同特点,如哈佛与剑桥的学风各异,北大、清华 的学风也不同。为此,抓大学学风建设,决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同时,又不能照搬照抄,而要从实际出发,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上抓出自己的特色。找准突破口,以逐步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学风。近年来,北京大学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了学风建设的规章制度,发出“清除赝品,拒绝平庸”承诺和倡议,引导学生勤奋学习、追求卓越,形成明荣知耻的强大舆论诉求。我们要以创先争优为动力,进一步提高党风师风学风建设的水平,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氛围。
大学学风是高校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所大学的无形资产和财富,体现的是一所大 学的风貌和大学精神。大学学风反映着一个学校的历史积淀和优良传统,同时也反映着一个 学校的办学与管理水平,它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社会声誉,关系到学生成长成才和就业。学 风不正,贻害无穷。
因此,加强大学学风建设,意义重大,刻不容缓。大学生即时大学的主体,也是大学学风的主体,一所大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所培养的大学 生的“质量” 提高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理念、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意志、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成效等 学习素质,着力培养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学习习惯;讲学习、讲正气、讲成才,净化大学殿堂,创造优良的学习氛围,下功夫培养和塑造人人都学习、人人都创造、人人都 成功的理念和氛围既是创建优良学风的要求也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必备条件。
再者,校园文化建设,既对学风建设有方向意义,也为学风建设提供载体与保证。大学学风作为历史积淀下来又不断传承的优良传统,属于 文化范畴,但更重要的理由是大学学风作为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基本途 径的思想方法、学习方法和学习精神又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即先进文化范畴。在先进文化 引领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既对学风建设有方向意义,也为学风建设提供载体与保证。学风建 设与校园文化建设是一对孪生兄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从促进学风建设的角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树立大学文化理念,明确有了大楼不是大 学,有了大师也不是大学,只有大楼、大师和大学精神“三位一体”,才是真正的大学。二 是优化校园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要有一流图书馆、校史馆、博物馆、文化体育馆和有影 响的研究所、研究中心、工作室和编辑部,为学生拓宽视野、提升能力提供平台,并以此来 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索求实精神。三是依靠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采用多种形 式,开辟各种渠道,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用活动 感染人、启迪人、教育人。四是深入进行大学文化,特别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大学精神文化 的研究,以先进的文化理念支撑、指导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科学的价值观赋予校园文化活 动以活的灵魂,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成为优良大学学风形成的助推器。
再者,师德师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广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近年来,北京大学深入开展向王选、孟二冬学习活动,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给孟二冬女儿孟菲回信精神;设置北京大学教师最高奖“蔡元培奖”和党务工作者最高奖“李大钊奖”等奖项,宣传季羡林、侯仁之、黄楠森、程民德等师德典范。最近,北大党委宣传部门联合社会媒体开展“感动北大人物评选活动”,集中宣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姜伯驹等先进典型。
校风建设需要学校的硬件、软件都要同步建设,如校园环境的美化、学生宿 舍条件的改善、教材更新、教室的增加、图书馆的完善;以及教师教风的改进、人才培养模 式的改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等硬件软件进一步提高和到位。校风建设是一个长期过 程,学风建设不可能靠喊口号、拉标语就能“立竿见影”,需要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努力。校风建设还要加强教学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的紧密结合,要发挥“教学相长”优势,及时沟 通,共同制定建设规划,协力实现共同育人的目标。参考文献:
[2] 金庆昕.秉承传统 与时俱进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现代化[ J ] .中国现代教育教学杂志,2004 [4] 赵正铭.校园文化的现存问题及对策论析[ J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 [5] 游华金.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构建[ J ].教育探索,2004 [6] 任水才.论新形势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J ].教育探索,2004
第四篇:怎样建设优良的校风
怎样建设优良的校风
校风是学校风气的简称。是一所学校经过全体成员长期努力而形成的一种行为风尚,是师生的思想、道德、纪律、作风以及治学态度和精神风貌的综合反映和外在表现,是学校领导作风、教师教风、学生学风和其他作风的总和。建设优良的校风十分重要和必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那么,怎样建设优良的校风呢?笔者认为,应从下面几点着手。
一、注重宣传教育,充分发挥舆论的作用
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校风建设的意义、内容和要求,使每一名师生人人明白,个个清楚,促进每一名师生为建设良好的校风而共同努力,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创建舆论氛围。要抓好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立志成才的远大理想,促进他们把远大理想化为勤奋学习的动力。要加强宣传教育,形成健康的集体舆论,通过舆论的力量,提高全体成员的认识水平,激励师生为建设校风、维护校风而勇于抵制和谴责不良的言论和行为。要重视学校优良传统的教育,通过开展校史展览、校友返校报告、校庆纪念活动等树立师生员工对自己学校的光荣感、自豪感和认同感,弘扬学校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优良作风。要邀请专家、英模来校作报告,帮助师生认识人生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师生的进取心。同时,要广泛宣传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取得的诸多成就和丰硕成果,增强师生热爱学校、建设学校的责任心、自觉性和主人翁意识,从而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集力。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充分发挥领导教师的带头作用
领导作风的好坏直接影响教风、学风,决定一所学校的风气,是良好校风形成的关键。因此,要重视领导班子作风建设,包括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诸方面。在思想作风方面:学校领导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治校方略,锐意改革,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工作作风方面: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扎扎实实,作风民主,公道正派,知人善任,团结同志,宽以待人,关心群众。在生活作风方面要清正廉洁,严以律己,不搞以权谋私,遵纪守法,勤俭节约。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学生面前的一切行为,都是教育行为,都有直接或间接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也直接影响学校的校风,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形象,所以师德师风是校风的核心,是建设良好校风的根本保证。在校风建设中,要通过定期的政治学习、专题辅导、座谈培训、总结交流等形式,使教师具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素质;具有新时期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具有科学的发展观、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品德;具有为人正直,忠诚老实,作风正派,情操高尚,襟怀坦荡的道德素质;具有献身教育,教书育人,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严谨治学,精心施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共育新人的优良品德。
三、培育良好的学风班风,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
学风是学生集体或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带有倾向性的、稳定性的态度和行为,是校风的基础,是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学校要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愿望,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要大力倡导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的刻苦学习精神,鼓励学生勤奋笃学,孜孜以求,奋发向上。在班级中,形成争先恐后、比学赶帮、竞相争优的学习局面,使学生人人不厌学、不逃学、不辍学,个个爱学、乐学、会学。
班风是班级全体学生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培养良好班风是建设优良班集体的关键,是抓好校风的基础。良好的班风能使班级形成一种使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团结友爱,激励向上的气氛,能引起学生感情上共鸣,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身心健康起着同化、促进和约束作用,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因此,建设优良的校风,要从班风抓起,重视班集体建设,加强班主任工作,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体、科技、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健全班级管理规章制度,严明班规班约,严格要求学生,使他们的一切言行符合优良校风所要求的规范。特别是要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狠抓学生行为习惯和纪律管理,制止学生中抽烟、酗酒、打牌赌钱等恶劣习惯,引导学生向陋习告别,消除不和谐的班风、不文明的校风隐患,培养良好的班风、校风。
四、培养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良好的校风,实际上是许多先进典型作用的扩展和积累。因此,培养和树立先进个人、典型集体,对形成优良的校风具有重要意义。学校领导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在全校各个部门、各个层面、层级培养一批先进典型,大力表扬、表彰他们的先进感人事迹,号召全体成员向先进典型学习。在干部中要评选、树立优秀校长、优秀党员;在班主任中,要善于发现和培养模范班主任;在班级中,要评选表扬文明班级、先进班级;在教师中,要树立师德校兵、名星教师、劳动模范;在学生中,要树立三好学生、文明学生、优秀团员典型。使这些人成为广大师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带动和影响良好校风的形成。
五、优化育人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
学校环境对师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良好的校园环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因素和重要的校风建设途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为此,要重视育人环境建设。首先要注重校容校貌建设,校舍建设要整齐划一,美观大方,外观设计富有现代特色,具有一定的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整个校园美化、绿化、净化、亮化、优化,使校风建设更加富有生机。同时,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立校训、挂校徽、谱校歌、升校旗,悬挂名人肖像、名人格言,张贴地图、文明用语、办橱窗、学习园地、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让校园的每块墙壁说话,让学校的每寸土地都发挥育人功能,使校园成为感染人、薰陶人、培育人的物化环境。其次,要根据学校现有条件,学生年龄特点和传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使良好的校风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此外,要注重学校人文环境建设,营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增强学校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从而创造现代文明、和谐的校风。
第五篇:良大学校风与争创一流大学的关系
良大学校风与争创一流大学的关系
摘要:校风,顾名思义,是指学校的风气。风气有正有邪,有好有坏。风气好,学校教 育任务便能顺利完成,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兴趣爱好能得以充分施展;风气不好,歪风邪气抬 头,好学生就可能变坏。优良的校风,是一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氛围,是师生 员工言行举止的准绳和拼搏奋斗的精神支柱,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精神力量,对学生的 培养和成长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 几 代人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绝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更不能片面追求各种大学评价的 量 化指标,而要深入探究大学的本质,正确把握办学规律和要素,注重内涵建设,着力提高 发 展质量。
关键字: 优良校风 学风 争创 一流大学
正文:非常遗憾的是,中国的大学似乎陷入了“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恶性循环 中。大量事实证明,在以物质攫取为主导价值的社会洪流面前,在一个因追求 “经 济馅饼”而文化贬值的时代,轻慢精神、拒绝崇高、放弃信仰,必然成为一种普 遍的大众心理现象。更糟糕的是,当市场中心和实用主义盛行,尤其是高校扩招 而就业艰难之时,新的“读书无用论”必然滋生蔓延,并进而影响到高校的实际 办学水平。当前,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大学办学的基础已有所动摇甚至倾斜,大学的灵魂开始飘忽不定,大学精神在迷失、消散,大学校风随着人流的增加而 慢慢变淡、变坏。据2010年在《中国青年报》上的报道: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大学“创世界一 流”运动风生水起,集体陷入“创一流”的焦躁状态。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复旦 大学校长杨玉良说: 我经常提到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两点差距:一是在大 学精神上的,包括教授、学生的精神素养;二是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说到底还 是办学自主权不够。清华大学新任校长陈吉宁发表就职演讲时说,大学的根本不在 “大”
而在“学”,在于学生、学者、学术、学风。陈吉宁认为,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的场所,更是培养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之所在,是铸造灵魂的地方。
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应该是全世界优秀青年学者们的聚集地;凡是在这里 学习的人,都会把这里当做他一辈子的精神家园。大学的精神、品位必须非常高。所以,我反对任何形式的在学校中莫名其妙地闹哄哄,因为这会降低学校的高雅 性。高雅不是培养精神贵族,而是要培养精神境界高的学生和教职员工,心中不 仅装着民族,而且装着全人类的问题,如气候问题、环境问题、核武器问题等。现在大学精神有点迷失,出现了一种比较广泛的精神虚脱。作为全社会来讲,包 括大学,功利主义盛行。体现在教师身上,就是教学上教会你考试,人才培养上 只要你能找到工作就可以:学生也是这样,选择的专业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而 是根据自己出来能否当大官,赚大钱;教授的功利主义,就是奔着SCI(科学引文 索引)和课题项目,忘了做学问才是他们一切的出发点。如何创建一所一流大学呢?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认为,世界一流大学最重
要的是要有世界一流的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是要抓一流的学科建设。如此,建设 世界一流大学就有了可操作性。每个高校拥有的特色强势学科是不一样的,应该以这些学科 为基础按世界一流标准进行建设。而一流学科本身就包括了一流的人才、一流的基地、一流 的贡献等等,所以关键在于选准重点学科。
而优良的校风无疑是每一所一流大学必备的,怎么建设优良的校风呢?
首先,学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之一。优良的学风一 旦形成,就会变成这所大学的优良传统,就会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轻易不会 改变,体现 出恒久性特点。优良的学风总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融合,它们除了有学风的一般 特征外,又会表现出打上各自大学印记的不同特点,如哈佛与剑桥的学风各异,北大、清华 的学风 也不同。为此,抓大学学风建设,决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同时,又 不能照搬照抄,而要从实际出发,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上抓出自己的特色。找准突破 口,以逐步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学风。近年来,北京大学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了学风建设的 规章制度,发出“清除赝品,拒绝平庸”承诺和倡议,引导学生勤奋学习、追求卓越,形成明 荣知耻的强大舆论诉求。我们要以创先争优为动力,进一步提高党风师风学风建设的水平,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氛围。大学学风是高校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所大学的无形资产和财富,体现的是 一所大 学的风貌和大学精神。大学学风反映着一个学校的历史积淀和优良传统,同时也 反映着一个 学校的办学与管理水平,它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社会声誉,关系到学生成长成 才和就业。学 风不正,贻害无穷。因此,加强大学学风建设,意义重大,刻不容缓。大学生即时大学的主体,也是大 学学风的主体,一所大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所培养的大学 生的“质量” 提高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理念、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意志、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成效等 学习素质,着力培养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学习习惯;讲学习、讲正气、讲成才,净化大学殿堂,创造优 良的学习氛围,下功夫培养和塑造人人都学习、人人都创造、人人都 成功的理念和氛围既 是创建优良学风的要求也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必备条件。
再者,校园文化建设,既对学风建设有方向意义,也为学风建设提供载体与保证。大 学学风作为历史积淀下来又不断传承的优良传统,属于 文化范畴,但更重要的理由是大 学学风作为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基本途 径的思想方法、学习方法和学习精神又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即先进文化范畴。在先进文化 引领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既 对学风建设有方向意义,也为学风建设提供载体与保证。学风建 设与校园文化建设是一对 孪生兄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从促 进学风建设的角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树立大学文化理念,明确有了大楼不是大 学,有了大师也不是大学,只有大楼、大师和大学精神“三位一体”,才是真正的大学。二 是优 化校园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要有一流图书馆、校史馆、博物馆、文化体育馆和有影 响 的研究所、研究中心、工作室和编辑部,为学生拓宽视野、提升能力提供平台,并以此来 培 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索求实精神。三是依靠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采用多种形 式,开辟各种渠道,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用活动 感 染人、启迪人、教育人。四是深入进行大学文化,特别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大学精神文化 的 研究,以先进的文化理念支撑、指导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科学的价值观赋予校园文化活 动 以活的灵魂,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成为优良大学学风形成的助推器。再者,师德师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广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 成。近年来,北京大学深入开展向王选、孟二冬学习活动,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给孟 二冬女儿孟菲回信精神;设置北京大学教师最高奖“蔡元培奖”和党务工作者最高奖“李大钊 奖”等奖项,宣传季羡林、侯仁之、黄楠森、程民德等师德典范。最近,北大党委宣传部门 联合社会媒体开展“感动北大人物评选活动”,集中宣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姜伯驹等先 进典型。校风建设需要学校的硬件、软件都要同步建设,如校园环境的美化、学生宿 舍条件的 改善、教材更新、教室的增加、图书馆的完善;以及教师教风的改进、人才培养模 式的改 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等硬件软件进一步提高和到位。校风建设是一个长期过 程,学风建设不可能靠喊口号、拉标语就能“立竿见影”,需要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努力。校风
建设还要加强教学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的紧密结合,要发挥“教学相长”优势,及时沟 通,共同制定建设规划,协力实现共同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金庆昕.秉承传统 与时俱进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现代化[ J ] .中国现代教育教学杂 志,2004 [2] 赵正铭.校园文化的现存问题及对策论析[ J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 [3] 游华金.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构建[ J ].教育探索,2004 [4] 任水才.论新形势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J ].教育探索,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