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大学的灵魂与一流大学的建设
论大学的灵魂与一流大学的建设
陈 明1,2白雪燕 3
(1.内蒙古科技大学建工学院工程力学系,包头 014010; 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力学
系3.包头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包头 014010)
摘要: 根据唯物辨证法的理论,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分析大学的发展历程,找寻到一所优秀大学的灵魂--民主、自由、平等。通过对一些世界著名学府进行分析,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找寻我国在大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在师资队伍、学生队伍、校园建设、学科建设四个方面,参照一些具体的实例,强调大学的灵魂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给出一些建设一流大学的建议。
关键词: 民主 自由平等 灵魂
一、引言
通常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的大学作为近代教育的开端,它是在仿照行会组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种专门的、独立的学术和教育机构,并初步建立起来比较完善的教育活动体系。在中世纪,大学是高等教育的唯一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的大学的形式开始多样化。函授大学、电视大学、成人大学等等各种形式的大学出现。大学作为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场所,同时有承担着科学研究的任务。
事实证明:新陈代谢,革故鼎新,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建设大学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依据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才能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辩证法指导下的大学建设
唯物辩证法认为,精神是指人的思想、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它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物质存在的最高形式。只有解决了精神上的问题,人才能会得到全面发展。只有用辩证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才能找到问题的本质,找到大学发展的核心问题,才能将我们的大学建设好。
(一)辨证唯物主义是建设大学的理论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即现代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基本内核’,在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系统科学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辩证唯物主义教会了我们看待问题的方法,毛泽东同志给予了高度的概括,“实事求是”,用四字精辟地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邓小平同志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进一步的解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八字方针成了指导我们实践的根本原则、方法。
因此,我们根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依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才能真正的找到建设社会主义制度下,把我国的大学建设成一流的大学,建设成有世界影响力,全球各地莘莘学子心向神往的科学圣殿!
(二)一所大学的灵魂
中国是世界唯一存在的文明古国,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容置疑的。然而,作为现代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创造性成果(诺贝尔奖的获得),在中国大陆依然是零的空白。十万万中华儿女、华夏子孙,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深思吗?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仅从此一点,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遇到问题了,遇到的是深层次的,非常严重的问题。
这个深层次的问题是什么?大学是培养高级人才的产所,是包含科研工作者最多的地方,而我们的大学似乎缺失了什么,创造力!没有创造力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大学没有灵魂!我们的大学精神出现迷失,缺少了灵魂。
我们知道北京大学是我们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大学,但是它却始终未能踏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北京大学的校训是什么?蔡元培先生曾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八个字作为北大校训,却因种种原因被遗弃。可是我们知道,北京大学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大学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们敢为时代先,发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当然,我们的校训同样也不应该留于形式,世界著名大学的校训,无一不是凝固在所在大学的每一寸土地上!哈佛大学校训的原文,是用拉丁文写的,Amicus Plato, Amicus Aristotle, sed Amicus VERITAS,意为“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我们从上面这句话里面能够轻易地找到,民主、自由、平等的身影!
在大学的建设中,灵魂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整个大学建设所依托的最根本的东西。那么什么是大学的灵魂呢?我国古代就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教育理念。在西方世界里,“民主、自由、平等”被看做是教育的理想,是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毛泽东、邓小平两位伟人已经为我们的前进铺平了道路,指明了方向。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的灵魂应该是“民主、自由、平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民主、自由、平等是分不开的。民主才能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必然要求民主;实事求是必然要求平等,平等也必然要实事求是;没有自由,平等和民主则无从谈起。只有真正做到民主、自由、平等,那么这所大学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在这样一个拥有着灵魂的大学走出的学生、教师,才会有全面的发展,才会得到社会广泛的、真正的尊重,才能真正引领社会的进步,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灵魂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一所拥有真正灵魂的大学,在那里工作、学习过的人都会把这里当做他(她)一辈子的精神家园,那里的学生会一生为他(她)的母校感到骄傲。母校所給予他的不仅仅是几年的大学时光,而将会在他以后的一生当中不断地激励他前进,去奋斗。因为在民主、自由、平等的背后,是人类的大爱,有了爱的生命才会变的精彩。(三)制度建设是大学发展的根基
依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可以得出:一个好的制度,才能真正发挥人的潜能,才能激发人的创造性;一个好的制度,才能使广大教职工没有后顾之忧,一心把精力扑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上;一个好的制度,才能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校、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好的制度体现在学校的各个方面,体现在很多细节。比如,一个价格公道,饭菜味道鲜美的食堂,是保证学生爱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保证。学生通过吃饭会感到学校、社会对他们的关心。我们的食堂政府是不收税的,是一个公益事业,如果学校硬性的给食堂承包者以高额的承包金,实际上是变向的对学生的剥削,平等何在?学校的超市,也是免税的,那么那里的东西应该是最便宜!可事实却大多令人沮丧!世界上著名学府大多都是把学校的很多工作岗位留给学生,甚至学校的超市、食堂也都是由学生管理的,学校是他们的家。
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
三、建设一流大学的策略
建设一流的大学,要从几个方面入手,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硬件设施包括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教室等等方面,软件设施包括教师的引进培养、学生的教育等等。
(一)师资队伍建设
教研结合。世界上著名的高等学府,都已成为“两个中心”,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哈佛是其中的佼佼者。事实表明,教师水平再高,也需不断进修。哈佛的教师都有科研任务,哈佛的高年级学生或成绩优异者也在学习的同时,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哈佛图书馆、博物馆、既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机构,本身也从事教学和科研。哈佛大学做到了教学、科研结合,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1世纪的中国大学正跟随着世界的脚步在前进,教研结合如今也成为中国大学的主旋律。然而,我们需要从深处找到其中本质的因素,我们需要怎么样建立一个环境,让我们的教师能够在学校里面安心地贡献他所有的智慧。教授治校不应该只是一个口号。减轻教师的教学任务,给与教师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让大学教师成为这个社会最受人尊重的职业。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值得我们全社会深入的思考,因为知识必须得到尊重。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非常重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名老师首先就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教师的品德是至关重要的,然后才是教育学生
专业的知识。即所谓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名教师不能具有功利性质,为了学生考试而教学,为了学术而学术。
(二)学生队伍建设
全世界优秀的学子云集于麻省理工学院,就如他们一位教授说的“就是再优秀都还不够优秀”。在这里紧张的理工科学习被誉为“高压锅”,新生们第一学期上的课都不给以字母表示的成绩,只给打“通过”或“不通过”。这无疑是校方尽力想给学生们缓解点压力的结果。在3S——study(学习)、sleep(睡觉)、social activities(社会活动)中,一般的麻省理工学院学生只能做到两个,如果有谁三个都能做到,那就是一个“超人”。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必须拿满360个学分才能顺利毕业。在繁重的学习中,学生们在“夹缝里求生存”。你会看到在跑步机上有人边跑边看,“24小时房间”有着看书、查资料和小憩的人,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读起书来不管时间,睡起觉来也不管空间。学生入学后学习的刻苦程度也属罕见。但即便如此,麻省理工学院学生在入学后四年内的毕业率却是92%(全美排第三名)。在美国东北部漫长的冬天里,在枯燥的校园中,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一些学生情绪陷入低潮,对学校也是爱恨交加。“我恨这个该死的地方”,据说这是麻省理工学院学生们最常说的一句话。
实际上在八十年代,我们很多上一辈的大学生会在教室里面通宵的学习,会和楼管做“斗争”;因为没有电,会有学生在路灯下学习。这种学习精神在今天已经很难见到了,学生似乎不再安心学习,更多的要锻炼自己,或者去玩网络游戏等等。中华民族的希望正肩负在我们的身上,在时不我待的日子里,我们怎么能浪费我们的时间。学生之所以出现问题,是因为教育工作者做得不到位。教育工作者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让我们的学生热爱我们的国家,把自己的生活同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而不是舍本逐末,寻求学习之外的东西;教育他们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的奋斗,自由的获得是需要努力奋斗才能得来!
严格的课程要求,严格的考核制度,是保证学生认真学习的重要保证。同时,学生应该具备以努力为荣,以偷懒作弊为耻的学习观,为了全人类的发展的奋斗的价值观。我们的大学才会有出路,有希望。
(三)校园建设
一个美丽的校园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认真学习的理想的场所。在世界所有的著名学府里,无一不是拥有着美丽的校园。建设来自于细节,来自于人性化的设计,来自于全校师生的努力。
在很多大学有丢自行车的情况发生,那么如果学校的每一个人都把学校看做自己的家,那么小偷将无处藏身。如果每一个人爱校如家,那么草坪上将不会出现一个个走出来的小路,“芳草惜惜、请君吾踏”的小牌子将失去意义!
培养学生的主人公意识,让学生知道这是他的母校,一生都是他的母校。比
如一所新建的大学,可以把校园需要绿化的地方,划分为多个小块分给各个专业的学生,让学生对校园有归属感,让学生自己去建设、维护校园。既节省维护费用,有更加有效率。早上、晚上学生会自觉走后熄掉教室、楼道里面的灯。细节的处理才会使我们的校园变成最美的大学,而不是建了多少高楼、多少重点实验室。
校园建设同样也要充满人文气息。一所大学里,走路的人行色匆匆;读书的人专心致志;给人宁静而又充斥着学术气息的感觉,那才是一流的大学。
(四)学科建设
一个学科的发展与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努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每一名教师的努力,才会换来学科的新鲜的血液,才能给我们的学生以真正的指导。每一名教师的努力才能教育出一名合格的学生。学科的建设是依存与师资队伍、学生队伍、校园建设,同时学科建设也起到反作用。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必将推进学校不断向一流大学迈进。每一名教师应该作为他所在领域里不断前进的斗士,学科的发展自然水到渠成。
四、结束语
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找寻到大学的灵魂--民主、自由、平等,真正地把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融入到大学的方方面面当中,让我们的大学充满生机、活力、和谐,我深信终有一天我国会有世界一流的大学产生!
参考文献
[1] 李守富.论建设一流大学的前提[J].比较教育研究社.2004.12
[2] 董瑞华.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理论在我国的继承与发展[J].2009.11.17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93.11
[4] 王庚华.又快又好地建设高水平大学.中国冶金教育[J].2009.3
[5] 薛莲.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意义和努力方向[J].时代教育.2010.2
[6] 王晓华.台湾建设一流大学政策的背景和内容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8
[7] 孟凡.从“985工程”“211工程”看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几对矛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
作者简介:
陈明, 男, 1981年12月出生,内蒙古科技大学工程力学系。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读博士。
联系电话:***邮箱:lmzcm@imust.cn
第二篇:一流大学与大学精神(范文模版)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一流大学与大学精神
作者:王 勤 韩 艳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06期
[摘 要]一流大学都具有令人尊重的精神气质,独特的大学精神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然而,我国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较多地关注了各种硬指标的建设,忽视了对大学精神的培育,出现了一些误区。历史表明,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追求与群体意识,在学校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缺乏大学精神的大学,永远不可能成为一流大学。
[关键词]一流大学;大学精神;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第三篇:论世界一流大学
论世界一流大学
摘要:尽管学界对一流大学的本质内涵、共性标准等问题做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但对一流大学本质内涵的认识还不够准确和深入。我从逆向思维的路径对一流大学的概念进行了阐释,提出一流大学不等于学科齐全的综合大学,不等于英美模式的一流大学,不等于学术性研究型的大学,不等于多元巨型大学。
关键词:一流大学;综合大学;多元巨型大学
众所周知,创建高水平的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选择。
一、世界一流大学≠学科齐全的综合大学
世界一流大学不仅具有举世公认的精神气质和独特的办学理念,从学科建设来看也呈现出文、理、工等学科交互融合、协调发展的特点。从牛津到剑桥,从哈佛到耶鲁,莫不如此。历史地看,大学作为知识的场所,经历了从对自身社会的知识体系进行整理、传递与丰富,到不断融入整个人类知识系统并进行传播和创新的发展过程。而一流大学的产生就是这一过程的结果。人类知识进步的内在力量也推动着社会的大学走向同质化。因此一流大学综合化的学科设置布局正是适应知识和科技发展的趋势所做出的必然反应。但是,并非所有的一流大学都是学科门类非常齐全的综合大学。比如哈佛大学就没有工学院,而麻省理工则没有医学院,这是因为两所大学近在咫尺,短期之内新建学科很难超越对方,因此他们各自都放弃了对新学科的建设,而且后来的发展实践也证明这一举动是他们做出的最为明智的战略选择。大学的学科建设要遵从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任何学科的生长、发展乃至卓然超群都要遵照其内在理路。大学固有的保守文化使大学必须按照学术的规律来适应其外部激烈变革的环境,借助大学之外的力量或是人为的移植和干预学科的发展都很难取得成功。
二、世界一流大学≠英美模式的一流大学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的一流大学大多在欧美国家,它们在学术水平、培养方式、经费筹措和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对我国大学具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因此,有人认为,我国建设一流大学,就要以西方一流大学为模本和蓝图,研究它们的学术成果、师资队伍、研究经费、师生比、学生规模等指标体系,以此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就可以建成我国的一流大学。毫无疑问,这种思想和行为的西方中心主义立场非常明显,对民族文化也持虚无主义的态度。在经济制度、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等各方面都与西方有较大差异的中国,要照办西方一流大学的指标体系是不现实的。因为指标体系只是大学外在的表征性的东西,而一流大学真正内在的本质特征如办学理念等是无法量化的。所以这一做法无异于舍本逐末、缘木求鱼。
三、世界一流大学≠学术性研究型大学
从目前情况来看,世界一流大学的类型大都是功能卓著的研究型大学。因为研究型大学凭借强大的科研实力在经济、社会中发挥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正因为它在国家和社会事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才成为一流大学。但笔者在这里提一流大学不等于学术型大学并不是要否认现有一流大学的学术性,也不是要质疑或否定我国选取学术性或研究型大学作为创办一流大学的努力方向。从现实情况来看,我们鼓励和资助研究型大学争创世界一流大学是明智的选择,因为其它教学型和职业型的高校更不具备走向世界的实力。提出这一命题对于建立功能完善的高等教育系统具有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面对多样化的社会需求,高等教育系统也开始呈现出多元和多样的特征。但高等学校并未出现功能渐趋分化的情况,反而出现了“同质化”的趋势。高等学校在定位不清,分类不明的情况下,出现了严重的办学趋同现象,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实际上,一流大学的概念并不是僵化不变的,“一流大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可比性概念,它可以是高等教育
机构各类型的比较,也可以是地理范围之内大学间的比较,也可能是学科等层面上的比较。”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同类型的院校都有可能成为一流大学。各类高职院校和教学型等中间层次的高校“与其奔学术性研究型大学的独木桥,不如根据社会需要,自身优势,办出特色,在同类型中争创一流。”所以,在学术性研究型大学之外,其他类型的高校完全有可能成为一流大学。
四、世界一流大学≠多元巨型大学
虽然现在大多数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多元巨型大学,但这并不意味着两个概念有相同的内涵。其实,一流大学和多元巨型大学都没有非常精确的定义,人们对这两个概念本质内涵的认识也还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从概念提出的范畴、概念的所指还是两者的目标都有较大的差异。
以上是从反面来阐释一流大学的本质内涵和特征的,这一方法对认识事物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它启示了事物的性质和某些方面,而这些方面也正是正的描写和分析所无法说出的,但仅仅停留在负的方法上还是不够的。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学术自治、大学自由等经典的大学理念,这是一所大学基本的价值目标和追求,也是保障大学在政府、市场和社会中相对独立的合法前提。第二层涵义是对学校办学特色的认同和对办学目标的定位,这是走特色办学之路所必需的理念;第二,一流大学要有社会公认的大师。这些大师不仅在学术上有重要的成果,而且也能为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第三是培养出了高素质的学生,毕业生不仅受到社会的承认,而且能够在本领域有出色表现;第四是有科学的内外部管理模式,等等。总之,一流大学的概念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这需要我们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发掘、不断超越,从更为宏观和理性的层面来把握一流大学的本质内涵,从而推动建设一流大学的实践。
参考文献:
[1]克拉克·科尔。大学的功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10,43.[2]张汝伦。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J].哲学研究,2001,(2).[3]李猛。如何改革大学:对北京大学人事改革草案逻辑的几点研究[J].世纪中国,2003:8.18.[4]甘阳。华人大学理念九十年[J].读书,2003,(9).[5]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1:12, 171.[6]转引自许纪霖。上半个世纪的自由主义[J].读书,2000,(1).[7]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178.[8]王站军。目标与途径:世界一流大学与研究型大学建设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3).[9]潘懋元,吴玫。高等教育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3).
第四篇:优良校风与一流大学建设
春风化雨,优良大学校风与争创一流大学的关系
摘要:学风是大学文化底蕴、办学理念和治学态度的集中反映,一流的大学,必先有一流的学风。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为清华的题词写到,“水木清华,春风化雨”,告诫学生优良学风,润物无声,激励师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几代人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绝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更不能片面追求各种大学评价的量化指标,而要深入探究大学的本质,正确把握办学规律和要素,注重内涵建设,着力提高发展质量。
关键词:大学
优良学风
一流大学
建设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杨福家在最新一期《学习时报》刊文指出,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不仅仅是客观物质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在于他的文化和精神的存在,一流大学必须要有文化内涵。大学应是一个智力环境,只当这个环境充满大爱时,它才能吸收天才、留住天才;天才包括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优秀教师会吸引优秀的学生,优秀学生也会吸引优秀的教师。在大学里造大楼,就应有大学文化;应有利于学科交流,有利于师生互动;大学应寻找天才,为优秀教师和学生造大楼!而不是为造标志性建筑,为创政绩而造大楼!。
任何一所大学的学风,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种长期的建设和历史积淀过程。而且优良的学风一旦形成,就会变成这所大学的优良传统,就会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轻易不会改变,体现出恒久性特点。优良的学风总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融合,它们除了有学风的一般特征外,又会表现出打上各自大学印记的不同特点,如哈佛与剑桥的学风各异,北大、清华的学风也不同。为此,抓大学学风建设,决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同时,又不能照搬照抄,而要从实际出发,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上抓出自己的特色。找准突破口,以逐步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学风。大学学风作为历史积淀下来又不断传承的优良传统,属于文化范畴,但更重要的理由是大学学风作为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基本途径的思想方法、学习方法和学习精神又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即先进文化范畴。在先进文化引领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既对学风建设有方向意义,也为学风建设提供载体与保证。学风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是一对孪生兄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从促进学风建设的角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树立大学文化理念,明确有了大楼不是大学,有了大师也不是大学,只有大楼、大师和大学精神“三位一体”,才是真正的大学。二是优化校园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要有一流图书馆、校史馆、博物馆、文化体育馆和有影响的研究所,为学生拓宽视野、提升能力提供平台,并以此来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索求实精神。三是依靠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采用多种形式,开辟各种渠道,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用活动感染人、启迪人、教育人。四是深入进行大学文化,特别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大学精神文化的研究,以先进的文化理念支撑、指导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科学的价值观赋予校园文化活动以活的灵魂,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成为优良大学学风形成的助推器。
大学学风是高校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所大学的无形资产和财富,体现的是一所大学的风貌和大学精神。大学学风反映着一个学校的历史积淀和优良传统,同时也反映着一个学校的办学与管理水平,它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社会声誉,关系到学生成长成才和就业。学风不正,贻害无穷。因此,加强大学学风建设,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大学生即时大学的主体,也是大学学风的主体,一所大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所彭杨的大学生的“质量”。提高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着力培养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学习习惯;讲学习、讲正气、讲成才,净化大学殿堂,创造优良的学习氛围,下功夫培养和塑造人人都学习、人人都成功的理念和氛围既是创建优良学风的要求也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必备条件。
一所大学能不能称为一流大学,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其制度是否健全完善,而大学学风也是制度规范的长期养成。加强制度规范建设,从整体上研究,就是要逐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的政治规范、法纪规范、道德规范和日常生活规范等;从学风建设上研究,主要是建立健全学习规范,使学生明确在学习和考试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所以,一流的大学制度促就了一流学风的形成。
一所大学是和谐的大学,大学学风是环境的塑造过程。加强人际环境建设,充分发挥人际环境的育人功能,建立校领导与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生生之间和谐关系;建立管理者与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有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加强优良学风的建设呢?优良学风的建设仍然要靠思想教育工作。思想教育是学风建设的基础,是落实德育首位,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风的环节,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学风建设又是学生的思想作风、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的综合体现,作为学校一项基础性和长期性建设,它应全面渗透到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中。
(1)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为什么学”。这是学风建设的方向性问题。高度科技化时代给学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要真正迈入国际舞台,学生要真正适应国际竞争,学校的学风是重要标志。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紧跟时代潮流,要有全球的视野、现代的思想、适应的意识、科学的思维、创新的素质、宽厚的基础、突出的专长、全面的技能与敢于竞争的精神。
(2)其次,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什么”。这是学风建设中的一个紧要问题。良好的学风和校园氛围的熏陶,与走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学做人”与“学知识”相比较,前者更为重要,因为它是解决大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关键环节。“学做人”就应当教育学生是做一个与现代社会需要相适应的现代人,具有远大的报国为民志向,具有优秀道德品质,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和高尚情操。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真正具有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3)最后,帮助学生解决“怎么学”。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培养主动获得知识的学习能力,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未来的社会是科技不断发展、知识不断创新的社会,我们要有勤奋学习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宽,需要进行综合治理和常抓不懈。我们应着眼于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强化适应性、突出个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思想教育为突破口,以引导学生成才为切入点,以氛围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为基础,积极探寻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切实抓好学风建设中思想教育的若干环节,从而真正塑造出“求真、勤奋、严谨、创新”的学风。
总之,影响学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学风建设不但是学生方面的问题,更需要全校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学风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学风建设不可能靠喊口号、拉标语就能“立竿见影”,需要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努力。学风建设还要加强教学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的紧密结合,要发挥“教学相长”优势,及时沟通,共同制定建设规划。协力实现共同育人的目标。只有学校的综合治理全面展开,才能使学校的学风根本改变,最终达到创建一流大学的目的。
第五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缺的是什么?这是媒体和社会对大学校长们经常性的拷问。我认为,关键还是缺“三大”——大师、大策和大件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缺的是什么?这是媒体和社会对大学校长们经常性的拷问。我认为,关键还是缺“三大”——大师、大策和大件。
大师是根本。这里说的大师,不仅包括屈指可数的学界泰斗,还要有一批世界一流的教授。世界一流教授,就是受到国际同行认可和尊敬的教授。具体一点说,就是人家对你做的工作是否感兴趣,是否愿意掏腰包大老远地坐飞机,来参加你办的学术会议;或者愿意买好飞机票请你过去做讲演。如果一个大学里相当部分老师,享有这样的待遇,那么这个大学即便不是世界一流,也离世界一流不远了。如果限于各种条件,无法做到这一点,那么至少也得知道世界一流大学的同行们已经做过了什么,正在做些什么。哪个学校能够把这个大“缺”补得差不多了,不用声明也就是世界一流了。
大策要搞好。大策就是学校的政策,实际上也就是学校的管理和服务。学校的管理工作有许许多多方面,但是,最关键、最核心的就是两件事:一是招到好老师,二是把好老师用好。我国的招聘入门关并不严,进来之后也没有办法退出,结果就是参差不齐。所以,当务之急是严把入门关;把好老师用好,就是让老师们心情愉快地、富有成效地工作。这需要充分尊重他们,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工作氛围,提供一个与其贡献相称的比较合理的收入水平,等等。没有哪个大师的重大成果,是靠严酷死板量化的考核制度压出来的。
大件很重要。大件是个统称,包括所有教学研究工作的物质条件。有大件,没大师,大件就是个摆设;有大师,没大件,大师也会成摆设。大师和大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也不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尤其是对自然技术类学科来说,没有适当的仪器设备,没有一定的实验场所,即便招来了大师,那也是对人才的浪费。即便是社会人文学科,也是需要一些条件的,包括良好的办公条件,畅通的网络服务,完备的图书文献和数据资料等。近些年来,不少大学硬件条件大大改善。但也有不少学校,包括中国农业大学,尽管条件也有很大改善,但仍然面临教学科研设施条件的严重短缺。
平心而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已经相当快了。近年来不绝于耳的批评之声,实际上代表着的是一种社会期盼。那些在建设世界一流之路上孜孜以求的大学,不要因外部的急躁批评声或浮夸欢呼声而丢失了理性。世界一流的路仍远,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