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校徽、校旗、校色与一流大学建设探析

时间:2019-05-13 16:47: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校训、校徽、校旗、校色与一流大学建设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校训、校徽、校旗、校色与一流大学建设探析》。

第一篇:校训、校徽、校旗、校色与一流大学建设探析

校训、校徽、校旗、校色与一流大学建设探析

[摘要]校训作为大学灵魂的凝结,校徽、校旗、校色作为大学的象征。它们彰显了大学的办学理念,突显了大学的办学特色,承载着大学文化精神,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象征、内化、经济、促进的功能,是对大学过去办学理念的总结及未来发展方向的引导。对于我国的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亟待根据本校的治学理念、办学精神、文化传统等加强其标识研究和设计。

[关键词] 校训; 校徽; 校旗;校色

[作者简介]刘树堂(1982—),男,山东泰安人,闽江学院教务处教学科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决策与评估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引言:

社会的发展彰显了知识的重要,便捷的信息流通为我们在第一时间捕捉信息提供了可能。而一所大学的校训、校徽、校旗、校色无疑是彰显其治学传统、办学理念、文化特色最直接、最简易而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之一。纵观古今,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之一都有符合本校特色的校训、校徽、校色、校旗。它们而对大学人有着凝聚作用;对大学的发展有着指导、引导作用;对社会有着感召作用。

一、校训、校徽、校旗、校色在大学发展过程中的意义

卡夫曼(Herbert kaufman)认为组织由五种纽带维系着,他们是物理的、习惯的、利益的、道德的、和情感的纽带。其中,情感的纽带常常最强有力,是由人们共同的象征和共同的观念的情感以及学以知识基础的特性决定了大学组织是以情感纽带。情感的纽带常常最为有力,是由人们共同的象征和共同的观念的情感记忆对共同的领袖的爱和各人对一切人的互爱铸造而成的。“大学作为研

[1]究高深学问的组织,以传递、传播、创造知识为职责”。作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组织,是有其共同的象征和观念的情感记忆。大学观念和象征的表征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校训、校徽、校色、校旗。

(一)校训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凝聚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是从校风、学风的精神中提炼出来的 [2]。反映了全校师生的意志和追求,指导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师生的行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校训高度凝聚了大学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和区别于其他大学的办学特色,指导规范着大学师生的行为准则和精神追求,是大学特色与个性的集中体现,具有稳定性、导向性、宣传性、个性化等特征。正如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陈怡等教授所说的那样,“了解一个学校的校训,可以直接触摸该校的灵魂和特质”。还有,校训一般都是精炼由一两句话或几个词组成。例如,山东大学的校训为“气有浩然,学无止境”,这一校训指出了山大的办学精神是培养学生要有立于天地之间的正气,为学的精神在于对知识追求应保持一种虚心积极的态度,同时也承载着山东大学百年历史的文化,展现着山大人一种独立的精神,一种立于天地之间的正气精神。

(二)大学校徽是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以及在办学过程中沉淀和积

累起来的人文精神,通过巧妙的构思和设计,将具有象征意义的图像、色彩和文字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具有深刻寓意的图形 [3]。这些图形经过独具匠心的设计成为大学的形象,其不仅是一个美妙绝伦的艺术创造,更是一个大学对外自我形象的展示和自身身份的象征认同;体现的不仅是大学的自身办学理念、人文精神,更是渗透着大学、民族、地区的文化。例如,世界一流大学的哈佛大学的校徽以遁形为整体图案,以三本书组成的倒三角形作为背景,上面的两本书非可写着“VE”和“RI”的字母组合,下面的一本书写着“TAS”的字母组合,而这些字母全部组合起来为拉丁文“VERITAS”,意思是“真理”。这表明了哈佛大学的精神是对真理的追求与探索。而三本书中有两本打开着,而另一本闭合的。打开的意指书本传授知识的作用,后者寓意高于知识的智慧需通过神祇抑或觉悟获得。这就是给出了为学的之道,有些知识需要通过学习书本知识才能得到,而有些高深知识需要可刻苦的钻研才能获得。而遁形在西方国家“象征着庄重、高贵、荣耀、高贵与典雅等多重寓意” [4],所以西方国家很多校徽都是遁形的,符合西方的教育思想,也符合西方文化的特点。西方的教育思想和文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绅士精神。哈佛大学的校徽在体现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表现了哈佛大学独特的办学精神,对真理的不断攫取。

(三)校旗是学校的一种标志性旗帜,是学校的象征。大学校旗通过一定的式样、色彩和图案反映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历史沉淀的文化传统,是代表学校的相象,是大学精神和特色的提炼,是大学理念识别的具体表现。校旗色彩所含的意蕴、校旗图形组成的元素和寓意以及它们在实践运用所表现校旗所含的文化,并且在一系列形象信息输入与输出的过程中逐渐塑造出具有浓郁特色和持久精神的大学形象,对激发师生的爱校热情、隐喻宣传大学精神,以至对外精神宣传渗透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校色是指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以某一种颜色作为学校的标志,在学校的建筑、校徽、校服、网页等实物上以及在一些娱乐文体活动中,所使用的一种或两种主要的颜色。由于不同的颜色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象征和寓意。比如,红色一般表示热情、兴奋、刺激,容易鼓舞勇气,但在东方文化中则还代表吉祥、乐观、喜庆等之意,而在西方以此作为战争象征之意。黄色在一般在东方文化中代表尊贵、优雅,而在西方基督教以黄色为耻辱的象征。因此在各个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根据本校的办学宗旨,治学传统、文化底蕴和个性特色的校园精神等选择一种或两种颜色作为本校的校色,以此体现本校的校园文化、治学传统及办学精神等。基本上世界一流的大学都有自己的校色。美国的哈佛大学的校色是深红,所以哈佛的校旗以深红色为底色,校徽、网页也都是以深红为主色调,而哈佛大学的日报也叫做《哈佛深红报》。而哈佛的运动队名叫深红。深红代表着哈佛师生对追求学问的热爱与执著,更代表着哈佛这所古老名校的无比荣耀与自信。

二、校训、校徽、校旗、校色在一流大学建设中的作用

无论是以无形存在的校训,还是以有形的实物表现为标志的校徽、校旗、校色,都是对一所有自己特色的高水平的大学的办学理念、治学精神、校园文化等的反映和象征,对于师生的任教求学、大学的未来发展、学校的社会责任等各个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象征作用

现实中经常遇到很多以具体的实物或抽象的形象象征某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活动或者某种事物的特殊意义。例如,鸽子象征和平,红色象征革命等。这说明“象征是用小事物来暗示、代表一个远远超出其自身涵义的大事物„„用人可以

[5]感知的具体物象来暗指某种抽象的不能感知的人类情感或观念”,正如孔子所

言“象也者,像也”,象大概意思其实就是象征,即把象的寓意看做是一种象征,借用以具体事物显现的特征,寄寓另一种事物感知不明确或不能感知的特征、观念、理念[6]。因此,象征一般是由两个的事物有某种共同的特征或在某方面相互依存的观念、理念所构成。

大学的校训、校徽、校旗及校色就是大学的象征。校训作为大学最为核心的灵魂和特质,从它所反映的治学理念、办学精神、该校文化传统等方面象征着这所大学。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象征着这所学校注重学生思想修为的培养,培养的是为人师表的教师。而其校训更是与其校徽标志物 “木铎”遥相呼应,古代称老师为执掌木铎的人的象征。校训、校徽、校旗、校色三者更是紧密联系,共同从不同的方面象征大学的形象。校徽、校旗、校色的设计和确定,要以校训为指导,校训是大学的灵魂。而校徽和校旗设计时要以校色为主色,而校色的确立也要根据校训的来确定。因此,校训、校徽、校色作为大学的象征,承载着大学的文化和精神,指引着大学未来的发展。

(二)内化作用

内化是指“教育或学习过程中,将知识形成人的内在素质的一部分的过程,包括形成相关知识范畴的意识,相关知识范围的素养,相关知识范围内最大限度转化的能力” [7]。也就说在教育的过程中,“意识形态的诸要素移置于个体意识之内。” [8],使外界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文化形态、施教为学精神等与个体原有的观念、思想互相碰撞结合,从而转为吸收为个体新的思想精神体系。内化的思想精神体系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一般是对新的思想精神体系价值认同程度越高,也就是内化程度越高,其稳定性就愈高。为表现在行为和精神上就是长期的保持某种习惯或某种精神,这种习惯或者精神可能伴随个体的一生。“大学灵魂是寓于大学内部而又主宰大学的非物质的客观存在,是大学办学理念的升华,是大学精神的浓缩和结晶,对大学的发展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9]。”大学灵魂高度内化的表现就是其校训、校徽、校旗和校色,校训是从文字艺术上高度凝练内化了大学在发展过程中所沉淀的精神,校徽、校旗是在校训、校色所象征的大学精神、治学理念、本校浓郁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在形象的艺术设计基础上通过物化而表现出来。大学更是要通过校旗、校徽、校色、校旗,把大学的治学理念、施教为学的精神、特色的文化结构等内化到每一个大学人,每一位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从而促进大学向前发展。

(三)经济作用

无形资产是“被特定权利主体拥有或控制的,不具有独立物质实体,对生产经营或服务能持续发挥作用,并能为其拥有者或控制者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10]”无形资产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共享性、长期性,并且在今天的知识经济中能给权力主体带来实际的经济利益,从而促进主体的更大的发展。校训、校徽、校旗等都属于学校的无形资产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商业开发可以为学校带来额外的经济利益。大学的校训、校徽、校旗是代表大学实力的无形资产,“应该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符号或图形,而是蕴藏的巨大商业价值。”国外发达一流大学对于其校训、校徽、校旗的商业开发做的比较好,使其为大学带来了很多的经济效益。像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对其经济价值的开发就是比较好。牛津大学在上世纪

1993年时将校徽注册为商标,使用者每年将要支付40万英镑。以后,牛津大学计划逐年增加使用费,最终要增加到500英镑。我国现在很多大学对于这块的商业开发还是处女地,只是很少的学校开始进行了开发保护。如西安交通大学已经为校徽、校名等注册进行保护。但是,作为商业开发还不是很完善,商业价值还有待开发。

(四)促进作用

世界上任何一所一流的大学都自己区别于其他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企业的价值理念,而其表现形就是通过言、象、意等方式表现出来。校训是其主要的言语的表达,内含校色的校徽、校旗是其象、意的表达。校训所表征的价值理念,可以说是整个大学的灵魂,他内化到了每一个大学人,所以能够对大学师生、管理人员产生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而对于大学物化表征的校徽、校旗代表着大学的形象,也“能够产生一种感召力和震撼力,起到其他物质力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1]。同时具有通过艺术形象设计兼具大学精神的校徽、校旗也能更获得公众认同感、信赖感,从而扩大大学的知名度和公众对大学发展的支持。因此,校训、校徽、校旗、校色可以增强大学内部的凝聚力,外部增强大学的影响力,增强公众对大学的认同感、信赖感,促进大学的发展。

三、加强校训、校徽、校旗、校色建设

(一)加强校训、校徽、校旗、校色在广大师生中的认知度和理解度。只有良好的受众基础,校训所体现的大学精神和治学理念、办学理念,校徽、校旗、校色所具有的导向、激励和育人功能才能发挥实际的功能。要积极广泛的实施各种校训、校徽、校旗、校色的宣传活动及相关的系列活动,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舆论的宣传导向作用。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体工具扩大宣传,使其所蕴含的一系列施教为学,做人做事的价值等深深内化为每一个大学人。比如,可以利用广博、电视、网络、报刊、校内刊物等校内外各种可以利用的宣传工具,或者开设与校训、校徽、校旗、校色相关的选修课程。让校训、校徽等蕴含的精神与价值,让师生员工更深入理解、接受、认同和践行,促使大学更好的发展。

(二)深入研究本校治学理念,文化传统等,确立适合本校的校色,设计具有本校特色的校训、校徽、校旗。现今我国很多的研究型的大学都有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愿望,但我国大学起步相对于西发达国家来说比较晚,再加上我国六七十年代的**,使的我国大学对于校训、校徽、校旗建设落后于西方很多。目前我国的有些大学还没有或者随便模仿别的学校校训、校徽、校旗、校色,很多大学的大同小异,缺乏认真细致的总结研究,没有鲜明特色与个性,国际视野不够开阔,意识形态内容过于明显,感召力不强。特别是过我国的校旗基本就没有什么特色文化,全国各个大学基本都是差不多。就以校训为例,有人曾统计过我国50所大学的校训,发现有“团结”一词的就有21所、有“勤奋”的33所、有“求实”的35所、有“创新”的33所、有“严谨”的25所、包含上述5个词语任意一个的有47所学校[12]。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学加强了大学校训、校徽、校旗、校色的建设。前面提到的北京师范大学“新近启用的校徽,其标志物为一木铎,“铎”出现于夏商,是一种以金属为框的响器,古代用以木为舌的木铎宣布政令,[13]后来木铎就成了教师的指谓。”这个就很能体现北京师范大学以培养教师为学

校的基点。

(三)加强校训、校徽、校旗、校色的稳定性、持久性的保护。校训、校徽、校旗、校色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和设计确立的,它们承载这学校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等,不能朝令夕该,频繁变动。世界一流的大学的校训、校徽、校训、校色一经确定就很少变动。例如美国哈佛大学的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确立了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而哈佛大学的校徽历史更为悠久,自从哈佛学院时确立了就再也没有改变过,而其哈佛红也一直使用,没有改变。还有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的校训、校徽确立了都有几百年的时间了,都没有改变过。

(四)对校训、校徽、校旗、校色进行注册,挖掘其商业价值。现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校训、校徽、校旗所含无形资产的价值愈来愈大,国外很多一流大学都对其进行了注册,并进行了商业开发。我国除了一些意识比较超前的大学对其进行了注册,很多大学对其还没有注册。比如,前面我们提到的西安交通大学在1998年10月对其校徽等进行了注册。而国外像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不但对其进行了注册,还进行了商业开发,让其为学校每年带来不菲的收入。因此,对于已经确立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的研究型大学,应对其校训、校徽、校旗及校色进行注册,挖掘其商业价值。

[参考文献]

[1][美]约翰﹒S﹒布鲁贝克 著 王承续等译 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

5[2]叶丽芳.大学形象、大含品牌、大学声誉概念辫析[J].中国电子教育,2006,(2)

[3]李金桥 时章明.大学校徽的功能与意义[J].现代大学教育,2008,(1)

[4]李修建.现代大学理念与大学校徽设计[J].文艺评论,2006,(6)

[5]李金桥.时章明 大学校徽的功能与意义[J].现代大学教育,2008,(1)

[6]唐明邦;周易评注[S].北京:中华书局,1995:230.[7]谢淑玲.关于知识内化的几个问题[J].求索,1999,(3)

[8]吴德亮.论青少年思想品德内化能力的培养[J].今日南国,2010,(8)

[9]李金桥.大学校徽意象论[D].长沙:中南大学 2007

[10]李大洪.关于无形资产评估的探讨[J].企业天地,2002,(2)

[11]殷朝晖.大学形象设计和品牌建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5)

[12]刘根正.高校校训:校园文化建设的明珠[J].上海高教研究,1997,(8)

[13]李修建.现代大学理念与大学校徽设计[J].文艺评论,2006,(6)

第二篇:优良校风与一流大学建设

春风化雨,优良大学校风与争创一流大学的关系

摘要:学风是大学文化底蕴、办学理念和治学态度的集中反映,一流的大学,必先有一流的学风。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为清华的题词写到,“水木清华,春风化雨”,告诫学生优良学风,润物无声,激励师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几代人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绝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更不能片面追求各种大学评价的量化指标,而要深入探究大学的本质,正确把握办学规律和要素,注重内涵建设,着力提高发展质量。

关键词:大学

优良学风

一流大学

建设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杨福家在最新一期《学习时报》刊文指出,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不仅仅是客观物质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在于他的文化和精神的存在,一流大学必须要有文化内涵。大学应是一个智力环境,只当这个环境充满大爱时,它才能吸收天才、留住天才;天才包括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优秀教师会吸引优秀的学生,优秀学生也会吸引优秀的教师。在大学里造大楼,就应有大学文化;应有利于学科交流,有利于师生互动;大学应寻找天才,为优秀教师和学生造大楼!而不是为造标志性建筑,为创政绩而造大楼!。

任何一所大学的学风,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种长期的建设和历史积淀过程。而且优良的学风一旦形成,就会变成这所大学的优良传统,就会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轻易不会改变,体现出恒久性特点。优良的学风总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融合,它们除了有学风的一般特征外,又会表现出打上各自大学印记的不同特点,如哈佛与剑桥的学风各异,北大、清华的学风也不同。为此,抓大学学风建设,决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同时,又不能照搬照抄,而要从实际出发,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上抓出自己的特色。找准突破口,以逐步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学风。大学学风作为历史积淀下来又不断传承的优良传统,属于文化范畴,但更重要的理由是大学学风作为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基本途径的思想方法、学习方法和学习精神又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即先进文化范畴。在先进文化引领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既对学风建设有方向意义,也为学风建设提供载体与保证。学风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是一对孪生兄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从促进学风建设的角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树立大学文化理念,明确有了大楼不是大学,有了大师也不是大学,只有大楼、大师和大学精神“三位一体”,才是真正的大学。二是优化校园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要有一流图书馆、校史馆、博物馆、文化体育馆和有影响的研究所,为学生拓宽视野、提升能力提供平台,并以此来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索求实精神。三是依靠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采用多种形式,开辟各种渠道,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用活动感染人、启迪人、教育人。四是深入进行大学文化,特别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大学精神文化的研究,以先进的文化理念支撑、指导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科学的价值观赋予校园文化活动以活的灵魂,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成为优良大学学风形成的助推器。

大学学风是高校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所大学的无形资产和财富,体现的是一所大学的风貌和大学精神。大学学风反映着一个学校的历史积淀和优良传统,同时也反映着一个学校的办学与管理水平,它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社会声誉,关系到学生成长成才和就业。学风不正,贻害无穷。因此,加强大学学风建设,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大学生即时大学的主体,也是大学学风的主体,一所大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所彭杨的大学生的“质量”。提高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着力培养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学习习惯;讲学习、讲正气、讲成才,净化大学殿堂,创造优良的学习氛围,下功夫培养和塑造人人都学习、人人都成功的理念和氛围既是创建优良学风的要求也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必备条件。

一所大学能不能称为一流大学,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其制度是否健全完善,而大学学风也是制度规范的长期养成。加强制度规范建设,从整体上研究,就是要逐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的政治规范、法纪规范、道德规范和日常生活规范等;从学风建设上研究,主要是建立健全学习规范,使学生明确在学习和考试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所以,一流的大学制度促就了一流学风的形成。

一所大学是和谐的大学,大学学风是环境的塑造过程。加强人际环境建设,充分发挥人际环境的育人功能,建立校领导与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生生之间和谐关系;建立管理者与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有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加强优良学风的建设呢?优良学风的建设仍然要靠思想教育工作。思想教育是学风建设的基础,是落实德育首位,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风的环节,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学风建设又是学生的思想作风、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的综合体现,作为学校一项基础性和长期性建设,它应全面渗透到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中。

(1)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为什么学”。这是学风建设的方向性问题。高度科技化时代给学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要真正迈入国际舞台,学生要真正适应国际竞争,学校的学风是重要标志。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紧跟时代潮流,要有全球的视野、现代的思想、适应的意识、科学的思维、创新的素质、宽厚的基础、突出的专长、全面的技能与敢于竞争的精神。

(2)其次,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什么”。这是学风建设中的一个紧要问题。良好的学风和校园氛围的熏陶,与走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学做人”与“学知识”相比较,前者更为重要,因为它是解决大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关键环节。“学做人”就应当教育学生是做一个与现代社会需要相适应的现代人,具有远大的报国为民志向,具有优秀道德品质,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和高尚情操。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真正具有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3)最后,帮助学生解决“怎么学”。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培养主动获得知识的学习能力,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未来的社会是科技不断发展、知识不断创新的社会,我们要有勤奋学习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宽,需要进行综合治理和常抓不懈。我们应着眼于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强化适应性、突出个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思想教育为突破口,以引导学生成才为切入点,以氛围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为基础,积极探寻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切实抓好学风建设中思想教育的若干环节,从而真正塑造出“求真、勤奋、严谨、创新”的学风。

总之,影响学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学风建设不但是学生方面的问题,更需要全校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学风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学风建设不可能靠喊口号、拉标语就能“立竿见影”,需要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努力。学风建设还要加强教学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的紧密结合,要发挥“教学相长”优势,及时沟通,共同制定建设规划。协力实现共同育人的目标。只有学校的综合治理全面展开,才能使学校的学风根本改变,最终达到创建一流大学的目的。

第三篇:优良校风与一流大学建设

春风化雨,优良大学校风与争创一流大学的关系

摘要:学风是大学文化底蕴、办学理念和治学态度的集中反映,一流的大学,必先有一流的学风。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为清华的题词写到,“水木清华,春风化雨”,告诫学生优良学风,润物无声,激励师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几代人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绝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更不能片面追求各种大学评价的量化指标,而要深入探究大学的本质,正确把握办学规律和要素,注重内涵建设,着力提高发展质量。

关键词:大学优良学风一流大学建设

清华大学新任校长陈吉宁发表就职演讲时说,大学的根本不在“大”,而在“学”,在于学生、学者、学术、学风。陈吉宁认为,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更是培养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之所在,是铸造灵魂的地方。办大学要以“学生为本”、“学者为先”、“学术为基”、“学风为要”。

任何一所大学的学风,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种长期的建设和历史积淀过程。而且优良的学风一旦形成,就会变成这所大学的优良传统,就会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轻易不会改变,体现出恒久性特点。优良的学风总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融合,它们除了有学风的一般特征外,又会表现出打上各自大学印记的不同特点,如哈佛与剑桥的学风各异,北大、清华的学风也不同。为此,抓大学学风建设,决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同时,又不能照搬照抄,而要从实际出发,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上抓出自己的特色。找准突破口,以逐步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学风。大学学风作为历史积淀下来又不断传承的优良传统,属于文化范畴,但更重要的理由是大学学风作为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基本途径的思想方法、学习方法和学习精神又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即先进文化范畴。在先进文化引领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既对学风建设有方向意义,也为学风建设提供载体与保证。学风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是一对孪生兄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从促进学风建设的角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树立大学文化理念,明确有了大楼不是大学,有了大师也不是大学,只有大楼、大师和大学精神“三位一体”,才是真正的大学。二是优化校园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要有一流图书馆、校史馆、博物馆、文化体育馆和有影响的研究所、研究中心、工作室和编辑部,为学生拓宽视野、提升能力提供平台,并以此来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索求实精神。三是依靠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采用多种形式,开辟各种渠道,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用活动感染人、启迪人、教育人。四是深入进行大学文化,特别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大学精神文化的研究,以先进的文化理念支撑、指导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科学的价值观赋予校园文化活动以活的灵魂,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成为优良大学学风形成的助推器。

大学学风是高校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所大学的无形资产和财富,体现的是一所大学的风貌和大学精神。大学学风反映着一个学校的历史积淀和优良传统,同时也反映着一个学校的办学与管理水平,它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社会声誉,关系到学生成长成才和就业。学风不正,贻害无穷。因此,加强大学学风建设,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大学生即时大学的主体,也是大学学风的主体,一所大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所彭杨的大学生的“质量”。提高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理念、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意志、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成效等学习素质,着力培养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学习习惯;讲学习、讲正气、讲成才,净化大学殿堂,创造优良的学习氛围,下功夫培养和塑造人人都学习、人人都创造、人人都成功的理念和氛围既是创建优良学风的要求也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必备条件。

一所大学能不能称为一流大学,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其制度是否健全完善,而大学学风也是

制度规范的长期养成。加强制度规范建设,从整体上研究,就是要逐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的政治规范、法纪规范、道德规范和日常生活规范等;从学风建设上研究,主要是建立健全学习规范,完善《学籍管理规定》、《学生工作条例》、《学生手册》、《教学规章》等等,使学生明确在学习和考试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所以,一流的大学制度促就了一流学风的形成。

一所大学是和谐的大学,大学学风是环境的塑造过程。加强人际环境建设,充分发挥人际环境的育人功能,建立校领导与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生生之间和谐关系;建立管理者与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有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加强优良学风的建设呢?优良学风的建设仍然要靠思想教育工作。

思想教育是学风建设的基础,是落实德育首位,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风的环节,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学风建设又是学生的思想作风、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的综合体现,作为学校一项基础性和长期性建设,它应全面渗透到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中。也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围绕“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才观,帮助学生形成“勤奋、严谨、求真、创新”的学风,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思维和方法,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1)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为什么学”。这是学风建设的方向性问题。高度科技化时代给学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要真正迈入国际舞台,学生要真正适应国际竞争,学校的学风是重要标志。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紧跟时代潮流,要有全球的视野、现代的思想、适应的意识、科学的思维、创新的素质、宽厚的基础、突出的专长、全面的技能与敢于竞争的精神。

(2)其次,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什么”。这是学风建设中的一个紧要问题。良好的学风和校园氛围的熏陶,与走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学做人”与“学知识”相比较,前者更为重要,因为它是解决大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关键环节。“学做人”就应当教育学生是做一个与现代社会需要相适应的现代人,具有远大的报国为民志向,具有优秀道德品质,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和高尚情操。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真正具有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

(3)最后,帮助学生解决“怎么学”。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培养主动获得知识的学习能力,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未来的社会是科技不断发展、知识不断创新的社会,我们要有勤奋学习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观念。不仅要勤于学习,还要善于学习,具有鹿好的学习习惯,很强的学习的能力,要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有效地利用课堂、图书馆和业余时间,成为能及时学习现代知识、掌握现代科技的人才。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宽,需要进行综合治理和常抓不懈。我们应着眼于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强化适应性、突出个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思想教育为突破口,以引导学生成才为切入点,以氛围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为基础,积极探寻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切实抓好学风建设中思想教育的若干环节,从而真正塑造出“求真、勤奋、严谨、创新”的学风。

总之,影响学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学风建设不但是学生方面的问题,更需要全校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学风建设需要学校的硬件、软件都要同步建设,如校园环境的美化、学生宿舍条件的改善、教材更新、教室的增加、图书馆的完善;以及教师教风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等硬件软件进一步提高和到位。学风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学风建设不可能靠喊口号、拉标语就能“立竿见影”,需要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努力。学风建设还要加强教学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的紧密结合,要发挥“教学相长”优势,及时沟通,共同制定建设规划,莉。协力实现共同育人的目标。只有学校的综合治理全面展开,才能使学校的学风根本改变,最终达到创建一流大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焦兰光《优良学风的构建与一流大学的建设》

2、中国新闻网《清华新校长陈吉宁:大学不在“大”,而在“学”》

3、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大学学风的丰富内涵与学风建设的途径》

第四篇:论大学的灵魂与一流大学的建设

论大学的灵魂与一流大学的建设

陈 明1,2白雪燕 3

(1.内蒙古科技大学建工学院工程力学系,包头 014010; 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力学

系3.包头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包头 014010)

摘要: 根据唯物辨证法的理论,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分析大学的发展历程,找寻到一所优秀大学的灵魂--民主、自由、平等。通过对一些世界著名学府进行分析,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找寻我国在大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在师资队伍、学生队伍、校园建设、学科建设四个方面,参照一些具体的实例,强调大学的灵魂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给出一些建设一流大学的建议。

关键词: 民主 自由平等 灵魂

一、引言

通常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的大学作为近代教育的开端,它是在仿照行会组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种专门的、独立的学术和教育机构,并初步建立起来比较完善的教育活动体系。在中世纪,大学是高等教育的唯一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的大学的形式开始多样化。函授大学、电视大学、成人大学等等各种形式的大学出现。大学作为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场所,同时有承担着科学研究的任务。

事实证明:新陈代谢,革故鼎新,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建设大学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依据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才能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辩证法指导下的大学建设

唯物辩证法认为,精神是指人的思想、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它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物质存在的最高形式。只有解决了精神上的问题,人才能会得到全面发展。只有用辩证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才能找到问题的本质,找到大学发展的核心问题,才能将我们的大学建设好。

(一)辨证唯物主义是建设大学的理论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即现代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基本内核’,在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系统科学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辩证唯物主义教会了我们看待问题的方法,毛泽东同志给予了高度的概括,“实事求是”,用四字精辟地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邓小平同志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进一步的解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八字方针成了指导我们实践的根本原则、方法。

因此,我们根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依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才能真正的找到建设社会主义制度下,把我国的大学建设成一流的大学,建设成有世界影响力,全球各地莘莘学子心向神往的科学圣殿!

(二)一所大学的灵魂

中国是世界唯一存在的文明古国,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容置疑的。然而,作为现代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创造性成果(诺贝尔奖的获得),在中国大陆依然是零的空白。十万万中华儿女、华夏子孙,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深思吗?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仅从此一点,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遇到问题了,遇到的是深层次的,非常严重的问题。

这个深层次的问题是什么?大学是培养高级人才的产所,是包含科研工作者最多的地方,而我们的大学似乎缺失了什么,创造力!没有创造力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大学没有灵魂!我们的大学精神出现迷失,缺少了灵魂。

我们知道北京大学是我们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大学,但是它却始终未能踏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北京大学的校训是什么?蔡元培先生曾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八个字作为北大校训,却因种种原因被遗弃。可是我们知道,北京大学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大学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们敢为时代先,发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当然,我们的校训同样也不应该留于形式,世界著名大学的校训,无一不是凝固在所在大学的每一寸土地上!哈佛大学校训的原文,是用拉丁文写的,Amicus Plato, Amicus Aristotle, sed Amicus VERITAS,意为“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我们从上面这句话里面能够轻易地找到,民主、自由、平等的身影!

在大学的建设中,灵魂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整个大学建设所依托的最根本的东西。那么什么是大学的灵魂呢?我国古代就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教育理念。在西方世界里,“民主、自由、平等”被看做是教育的理想,是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毛泽东、邓小平两位伟人已经为我们的前进铺平了道路,指明了方向。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的灵魂应该是“民主、自由、平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民主、自由、平等是分不开的。民主才能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必然要求民主;实事求是必然要求平等,平等也必然要实事求是;没有自由,平等和民主则无从谈起。只有真正做到民主、自由、平等,那么这所大学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在这样一个拥有着灵魂的大学走出的学生、教师,才会有全面的发展,才会得到社会广泛的、真正的尊重,才能真正引领社会的进步,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灵魂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一所拥有真正灵魂的大学,在那里工作、学习过的人都会把这里当做他(她)一辈子的精神家园,那里的学生会一生为他(她)的母校感到骄傲。母校所給予他的不仅仅是几年的大学时光,而将会在他以后的一生当中不断地激励他前进,去奋斗。因为在民主、自由、平等的背后,是人类的大爱,有了爱的生命才会变的精彩。(三)制度建设是大学发展的根基

依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可以得出:一个好的制度,才能真正发挥人的潜能,才能激发人的创造性;一个好的制度,才能使广大教职工没有后顾之忧,一心把精力扑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上;一个好的制度,才能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校、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好的制度体现在学校的各个方面,体现在很多细节。比如,一个价格公道,饭菜味道鲜美的食堂,是保证学生爱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保证。学生通过吃饭会感到学校、社会对他们的关心。我们的食堂政府是不收税的,是一个公益事业,如果学校硬性的给食堂承包者以高额的承包金,实际上是变向的对学生的剥削,平等何在?学校的超市,也是免税的,那么那里的东西应该是最便宜!可事实却大多令人沮丧!世界上著名学府大多都是把学校的很多工作岗位留给学生,甚至学校的超市、食堂也都是由学生管理的,学校是他们的家。

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

三、建设一流大学的策略

建设一流的大学,要从几个方面入手,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硬件设施包括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教室等等方面,软件设施包括教师的引进培养、学生的教育等等。

(一)师资队伍建设

教研结合。世界上著名的高等学府,都已成为“两个中心”,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哈佛是其中的佼佼者。事实表明,教师水平再高,也需不断进修。哈佛的教师都有科研任务,哈佛的高年级学生或成绩优异者也在学习的同时,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哈佛图书馆、博物馆、既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机构,本身也从事教学和科研。哈佛大学做到了教学、科研结合,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1世纪的中国大学正跟随着世界的脚步在前进,教研结合如今也成为中国大学的主旋律。然而,我们需要从深处找到其中本质的因素,我们需要怎么样建立一个环境,让我们的教师能够在学校里面安心地贡献他所有的智慧。教授治校不应该只是一个口号。减轻教师的教学任务,给与教师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让大学教师成为这个社会最受人尊重的职业。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值得我们全社会深入的思考,因为知识必须得到尊重。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非常重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名老师首先就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教师的品德是至关重要的,然后才是教育学生

专业的知识。即所谓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名教师不能具有功利性质,为了学生考试而教学,为了学术而学术。

(二)学生队伍建设

全世界优秀的学子云集于麻省理工学院,就如他们一位教授说的“就是再优秀都还不够优秀”。在这里紧张的理工科学习被誉为“高压锅”,新生们第一学期上的课都不给以字母表示的成绩,只给打“通过”或“不通过”。这无疑是校方尽力想给学生们缓解点压力的结果。在3S——study(学习)、sleep(睡觉)、social activities(社会活动)中,一般的麻省理工学院学生只能做到两个,如果有谁三个都能做到,那就是一个“超人”。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必须拿满360个学分才能顺利毕业。在繁重的学习中,学生们在“夹缝里求生存”。你会看到在跑步机上有人边跑边看,“24小时房间”有着看书、查资料和小憩的人,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读起书来不管时间,睡起觉来也不管空间。学生入学后学习的刻苦程度也属罕见。但即便如此,麻省理工学院学生在入学后四年内的毕业率却是92%(全美排第三名)。在美国东北部漫长的冬天里,在枯燥的校园中,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一些学生情绪陷入低潮,对学校也是爱恨交加。“我恨这个该死的地方”,据说这是麻省理工学院学生们最常说的一句话。

实际上在八十年代,我们很多上一辈的大学生会在教室里面通宵的学习,会和楼管做“斗争”;因为没有电,会有学生在路灯下学习。这种学习精神在今天已经很难见到了,学生似乎不再安心学习,更多的要锻炼自己,或者去玩网络游戏等等。中华民族的希望正肩负在我们的身上,在时不我待的日子里,我们怎么能浪费我们的时间。学生之所以出现问题,是因为教育工作者做得不到位。教育工作者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让我们的学生热爱我们的国家,把自己的生活同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而不是舍本逐末,寻求学习之外的东西;教育他们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的奋斗,自由的获得是需要努力奋斗才能得来!

严格的课程要求,严格的考核制度,是保证学生认真学习的重要保证。同时,学生应该具备以努力为荣,以偷懒作弊为耻的学习观,为了全人类的发展的奋斗的价值观。我们的大学才会有出路,有希望。

(三)校园建设

一个美丽的校园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认真学习的理想的场所。在世界所有的著名学府里,无一不是拥有着美丽的校园。建设来自于细节,来自于人性化的设计,来自于全校师生的努力。

在很多大学有丢自行车的情况发生,那么如果学校的每一个人都把学校看做自己的家,那么小偷将无处藏身。如果每一个人爱校如家,那么草坪上将不会出现一个个走出来的小路,“芳草惜惜、请君吾踏”的小牌子将失去意义!

培养学生的主人公意识,让学生知道这是他的母校,一生都是他的母校。比

如一所新建的大学,可以把校园需要绿化的地方,划分为多个小块分给各个专业的学生,让学生对校园有归属感,让学生自己去建设、维护校园。既节省维护费用,有更加有效率。早上、晚上学生会自觉走后熄掉教室、楼道里面的灯。细节的处理才会使我们的校园变成最美的大学,而不是建了多少高楼、多少重点实验室。

校园建设同样也要充满人文气息。一所大学里,走路的人行色匆匆;读书的人专心致志;给人宁静而又充斥着学术气息的感觉,那才是一流的大学。

(四)学科建设

一个学科的发展与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努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每一名教师的努力,才会换来学科的新鲜的血液,才能给我们的学生以真正的指导。每一名教师的努力才能教育出一名合格的学生。学科的建设是依存与师资队伍、学生队伍、校园建设,同时学科建设也起到反作用。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必将推进学校不断向一流大学迈进。每一名教师应该作为他所在领域里不断前进的斗士,学科的发展自然水到渠成。

四、结束语

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找寻到大学的灵魂--民主、自由、平等,真正地把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融入到大学的方方面面当中,让我们的大学充满生机、活力、和谐,我深信终有一天我国会有世界一流的大学产生!

参考文献

[1] 李守富.论建设一流大学的前提[J].比较教育研究社.2004.12

[2] 董瑞华.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理论在我国的继承与发展[J].2009.11.17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93.11

[4] 王庚华.又快又好地建设高水平大学.中国冶金教育[J].2009.3

[5] 薛莲.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意义和努力方向[J].时代教育.2010.2

[6] 王晓华.台湾建设一流大学政策的背景和内容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8

[7] 孟凡.从“985工程”“211工程”看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几对矛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

作者简介:

陈明, 男, 1981年12月出生,内蒙古科技大学工程力学系。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读博士。

联系电话:***邮箱:lmzcm@imust.cn

第五篇:百年清华 永创一流 ——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认识与实践

百年清华 永创一流 ——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认识与实践 顾秉林 胡和平

http:// 2011-04-20 03:32:58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字体:大 中 小]自1911年建校以来,清华大学在百年历程中始终与国家共命运、与民族齐奋进、与时代同步伐,秉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光荣传统,恪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弘扬“行胜于言”校风,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作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新时期,学校主动适应时代要求,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不断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办学综合实力和国际声誉显著提升。在办学实践中,清华大学围绕“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怎样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改革,不断创新,初步探索出一条“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的发展道路。

一、确立世界一流大学奋斗目标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不懈提高办学水平,创建让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大学,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出较大贡献,是清华人矢志不渝的追求。

庚子赔款的屈辱,使清华师生从建校伊始就知耻后勇、奋发向上,学校迅速发展为国内最好的大学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成功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高水平大学发展道路,造就了大批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骨干人才,为国家教育科技发展和工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学校迈向更高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着眼于世界教育科技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逐步明确了新时期的办学目标。1985年,学校在第七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的十年,是把清华大学逐步建设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发展阶段。”这是我校首次把世界一流大学作为长远奋斗目标,激发了全校师生投身学校改革发展的热情。

1993年,学校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提出到2011年,即建校100周年时,争取把清华大学建成世界一流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进一步强调了“世界一流,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向,明确提出了建设一流大学的阶段性目标。尽管当时与国外一流大学仍有较大差距,但学校坚信,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办学的社会条件必将越来越好,通过自身不懈奋斗,一定会取得显著成果。此后,学校逐步明确了建设一流大学的总体思路,增强了广大师生加快学校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

1998年,党中央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国家决定实施“985工程”,清华大学首批得到重点支持。这标志着建设一流大学从清华人的美好夙愿和学校的自身努力,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清华大学进入了历史上又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党的十六大召开后,清华大学紧紧结合国家的战略部署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形成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三个九年,分三步走”的总体发展战略:第一个九年(1994~2002年),调整结构,奠定基础,初步实现向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过渡;第二个九年(2003~2011年),重点突破,跨越发展,力争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第三个九年(2012~2020年),整体推进,全面提高,努力在总体上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而后还要继续努力,争取早日向世界顶尖大学看齐。随着建设一流大学各阶段目标的明确,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规律

围绕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奋斗目标,清华大学从中国国情和学校实际出发,开始了前所未有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对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及特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鲜明回答。

确立了“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的办学方向。国内外对于世界一流大学并没有公认的严格定义和量化评价标准。清华大学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世界一流大学是实力、贡献与声誉的统一,既有学术、贡献、声誉得到国际认可的共性特征,又具有个性特征,要为国家、民族服务并作出突出贡献,也要有自身的办学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具有一定特征的高水平大学群体,从实际出发合理选择国外一流大学作参照系,有利于比较和借鉴,确定正确的发展目标与战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永无止境,是一个从追赶到超越并且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过程。在中国建设一流大学,首先要力争为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重大贡献,同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并抓住机遇跨越发展,以不懈努力最终实现长远目标。由此,学校逐步明确了“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的目标方向,并逐步明确了“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就是要做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主要办学指标达到国际较高层次;有若干优势学科率先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有中国特色和学校风格的办学理念和大学文化。

确立了“一个根本、两个中心、三项职能”的办学理念。清华大学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一个根本、两个中心、三方面结合”的指导原则,在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明确为“一个根本、两个中心、三项职能”的办学理念。“一个根本”即学校始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两个中心”就是按照邓小平同志听取清华大学工作汇报时明确提出的要求,努力使学校成为“既是办教育的中心,又是办科研的中心”;“三项职能”包括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其中教学是第一位的,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科研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职能,要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争取多出世界先进水平、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的自主创新成果,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的社会责任,要努力为区域和企业发展作贡献。应该说,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根本追求是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的人才。

确立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综合性”是大学类型定位,清华大学发展综合性学科、建设综合性大学,既是从学校历史和实际出发的必然选择,更是履行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研究型”是学术水平定位,构建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与科技创新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要求;“开放式”是办学模式定位,既要对世界开放,在国际交流合作中提升水平、迈向一流,又要对国内社会开放,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是清华大学创建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

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经过百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和新世纪10余年来的努力,清华大学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迈出重大步伐,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形成研究型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清华大学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建立了研究型教学、探究式学习、国际化交流为支撑的创新人

才培养体系,形成“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鲜明育人特色,努力促使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目前,全校3万多名学生中研究生占60%;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累计入选91篇。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服务祖国、服务人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自觉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二是学科建设成效显著,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大幅提升。学校以学科建设为突破口,完善综合学科布局,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培育新兴学科,促进学科交叉;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重点建设,学科水平明显提高。目前,清华大学设有16个学院56个系,覆盖理、工、文、史、哲、法、经、管、教、医、艺等11个学科门类,一大批学科保持国内领先,若干学科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坚持“顶天、立地、树人”的科研宗旨,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牵头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一批攻关项目,取得高温气冷堆、《清华简》研究等一批先进的科技创新成果和思想文化成果,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取得国际专利授权、发表高水平论文等数量均保持高校前茅,今年有两项成果同时获国家科技奖励的一等奖。

三是大力拓展服务社会的渠道,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清华大学始终面向经济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和知识等优势,努力为国家改革开放、科学发展服务。推动校地合作,促进区域发展和创新体系建设,与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深化产学研合作,完善技术转移体系,学校与企业合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达190多家,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80多个。作为唯一的A类国家大学科技园,清华科技园孵化和汇聚了1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清华师生努力为汶川、玉树抗震救灾和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献计出力,积极参与松花江、滇池、太湖等污染治理,大力开展气候和低碳技术研究,为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大力发展继续教育,远程教育扶贫已覆盖全国90%的贫困县。

四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师队伍。清华大学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培养和引进并重,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弘扬高尚师德、促进教书育人,一支德才兼备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日益形成并不断发展。目前,全校教师中有诺贝尔奖、图灵奖获得者和69位两院院士、13位国家级教学名师、38位“千人计划”人才、近300位“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许多优秀学者,涌现出一批科技创新团队、优秀教学团队和在国际上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学术领军人才。

五是不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国际知名度和学术声誉显著提升。多年来,清华大学扩大开放,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多个国际、洲际大学组织成员,与100多所世界名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开展了互认学分、互派交换生、互相授予学位、联合科研等实质性合作。全校超过40%的博士生和30%本科生在学期间有海外学习交流经历,同时有12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留学生在清华攻读各级学位。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海外研究项目与经费持续快速增长,发起建立了清华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低碳能源大学联盟”等国际名校间的合作研究机构,积极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清华大学国际知名度不断提高,学术声誉进入全球大学的前列。

四、努力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根据学校发展战略,清华大学到2020年要争取全面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努力做到:若干优势学科跨入或保持在世界先进行列,主要办学指标与世界顶尖大学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为国家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现代大学制度与现代大学文化不断发展;进一步提升社会声誉和国际影响力。

我们要以提高质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建设的水平,更好地服务民族复兴、造福人类社会。要实施“一流”战略,始终以建设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目标,培养一流人才,创造一流成果,作出一流贡献;实施“人才”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把各种办学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大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实施“创新”战略,大力提倡人文日新,创新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学校的先进“生产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出思想、理论和知识贡献;实施“开放”战略,面向现代化建设提高社会服务能力,面向世界加强国际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参与全球竞争的优秀人才,促进人类和谐文明进步。

展望未来,清华大学将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建设步伐,力争在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分别为清华大学校长、党委书记)

下载校训、校徽、校旗、校色与一流大学建设探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校训、校徽、校旗、校色与一流大学建设探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