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在党的建设中,制度建设是至为关键的一环,因此,我党历来重视将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要做好这项工作,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一步加强该项工作:
一、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员学习培训制度。要科学设置学习培训的内容,突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学习内容,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教育,使党员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二、坚持和完善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制度。“三会一课”是党的基本生活制度,是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研究党组织重大事项,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途径。针对党员一定时期的思想倾向和共性问题,进行党风、党纪和革命传统教育、形势任务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三、坚持和完善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会制度。各级党组织每年要围绕中心工作,根据上级党委的部署要求,结合党员的思想、工作、作风实际确定主题,组织召开组织生活会。对查摆出的问题,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措施、整改责任人和完成时限,认真抓好落实。
四、建立和完善党员分析评议制度。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定期开展党员党性分析评议活动,并积极稳妥地做好评议出的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具备党员条件党员的教育转化和不合格党员的处置工作。
五、健全完善发展党员工作制度。认真贯彻党章和党内有关发展党员工作的有关制度规定,适应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发展党员工作制度。坚持多渠道选拔、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坚持“两推一公示”,推行发展党员票决制,坚持发展党员政审、预审、审批制度,坚持发展党员谈话制度,健全预备党员教育管理制度等。
第二篇:把以人为本贯穿于军队医院建设全过程
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军队要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建军治军理念。军队医院担负着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广大官兵服务、为保障打赢服务的神圣使命。在军队医院建设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建院兴院的重要理念,在坚持以人为本上争取有所作为。
始终坚持根本宗旨[范文大全-www.xiexiebang.com,找范文请到范文大全]
医疗卫生事业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医务工作者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根本宗旨,做维护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健康是人的多层次需求中基本的需求。党的十六大把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之一,对医疗卫生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医院应积极适应这一要求,扎实搞好个性化服务、主动性服务、预见性服务,把尊重病人、关爱病人、方便病人、服务病人贯穿于医疗服务的全过程,给病人提供技术最精湛、花费最合理、疗效最满意的医疗服务。
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健康服务,也是军队医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切实履行好这一责任,应根据患者需求,弹性安排工作时间,保证病人随到随诊;建立健全病情检查、仪器使用、药品价格、医疗收费、检查监督等各项制度,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同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公益事业,采取远程教学、远程会诊、培养人才、科研协作、无偿援助等措施,帮扶贫困地区医院。
努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院必须切实抓好的重要工作。应大力开展医德教育,把“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的理念落实到每一个科室、每一个岗位,把“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病人着想、一切让病人满意”的要求落实到医疗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实行医德医风党委(支部)书记负责制,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规范检查、用药等医疗行为,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加大奖惩力度,努力营造依法行医、科学行医、廉洁行医、文明行医、诚信行医、规范行医的良好氛围。
牢牢把握服务方向
为部队官兵服务、为提高战斗力服务,是军队医院建设的根本方向。军队医院坚持以人为本,最根本的是要强化姓军为兵的宗旨意识、保障打赢的使命意识、服务官兵的责任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
正确处理适应市场与保障战场的关系。军队医院必须始终坚持军队性质不能变、为军服务宗旨不能变、敬业奉献精神不能变、严明纪律要求不能变,紧密结合担负的卫勤保障任务,强化战备观念,制订保障预案,加强综合演练,提高技术技能,确保履行好职责。同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军队医院要生存发展,还应当积极适应市场大环境,实行开放办院,坚持把适应市场作为保障战场的有效途径,在参与社会竞争中壮大实力、增强活力。
正确处理为民服务与为军服务的关系。解放军总医院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较高,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很多。应坚持敞开大门,发挥资源优势,为地方患者服务,不断密切军民关系。但是,作为军队医院,必须坚持把为军服务作为第一位的职责和任务,作为医院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军事效益的关系。由于医院经费相对不足,为了更好地满足军队患者的医疗需求,医院必须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医院的竞争和发展能力。但是,作为军队医院,必须始终坚持把军事效益放在首位,决不能为了经济效益而损害军事效益。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把以人为本落实到军队医院自身建设中,应当着眼于促进医务人员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推动医院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尊重医务人员的主体地位。医务人员是医院的主体,是完成各项任务的主力军。应充分尊重、真诚关心广大医务人员,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与问题,努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扬民主,坚持群众路线,通过成立医院发展咨询委员会、医疗质量考评委员会、医院财务审查委员会等形式,吸收医务人员参与医院重大决策,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水平,促进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优化人才成长的内部环境。注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依靠人才促进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保证报酬与贡献相统一;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坚持正确用人导向,鼓励人们干事创业;建立健全人才的选拔使用、评估考核、培养引进等机制,盘活人才资源,促进各类人才特别是年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营造和谐向上的人文氛围。注重人文关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构建和谐医院的重要内容。应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从根本上打牢军队白衣战士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思想基础;着眼时代特征、军营特色、医院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职工群众提供精神食粮;真心实意地为工作人员排忧解难,增强他们对医院的认同感、归属感。
第三篇:把共建共享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
把共建共享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
李巧玲(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广播电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和谐社会要为人民群众共享,也要靠人民群众共建。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充满活力的最终来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与社会进步是一致的。只有每个社会成员的创造热情得到充分调动,每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全社会各种积极性与创造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就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大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努力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实施的每一项重大改革举措,无一不与激发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创造活力密切相关,而这些举措的成功,无一不是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的结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遵循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原则,构建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体制机制。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宽容创新挫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蕴藏于亿万人民群众中的首创精神和创造活力充分释放。
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不仅需要体制条件、物质保障,更需要精神支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夯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普及教育,确立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社会活力既包括成员的个体活力,也包括全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增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活力,就要在使每个社会成员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的基础上,努力形成社会阶层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共谋发展的局面。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利用统一战线人才荟萃、知识密集、智力雄厚、联系广泛的优势,发挥协调关系、汇集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作用。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鼓励和支持全体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坚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坚持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 为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搞建设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地方的财政能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上项目应该着眼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改善人民生活条件。要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更好地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要通过广泛发扬民主,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制定和完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规范社会建设和管理、维护社会安定的法律法规。要落实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要求,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司法公正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作用。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保证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必然要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生产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为保证群众需求提供文化条件。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优先安排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文化项目,降低文化消费门槛,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参与和享受文化生活创造良好条件。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建设良好人际关系,使人们在互相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社会环境中生活。
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对群众生产生活面临的就业难、读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特别是对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花大力气、下苦功夫逐步解决。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要以服务群众为主题,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拓展社会服务领域,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形成社会服务网络化的新格局,积极开展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保障服务,面向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要抓紧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社会治安问题,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
三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改善民生,不断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地提高“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水平,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的目标。
1、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发展的全面性。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人的发展,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一方面,统筹全局、全面协调地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另一方面,坚持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倡导终生学习的理念,建立学习型社会,全面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精神生活品质和改革创新能力,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大力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进步。
2、着眼于共同富裕的要求,增强发展的协调性。要着眼共同富裕的目标和公平正义的原则,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既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把“蛋糕做大做好”,又要高度重视分配问题,把“蛋 糕切好”。要增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注重发挥各方面的优势,促进整体协调发展。要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努力实现三者共赢;兼顾社会中先富群体与后富群体的利益,倡导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兼顾不同行业群体之间的利益,合理调控收入差距,使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能通过诚实劳动、守法经营得到实惠。同时,要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转移和获取社会财富的行为、搞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和非法占有国家及他人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3、着眼于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事关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事关子孙后代的福祉,事关和谐社会的大局。把共建共享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必须根据我国在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根据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能源资源利用率较低、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等实际情况,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更加突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大力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认真贯彻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规模,改善人口结构,大力增加教育、科技、卫生等领域的投入,努力提高人口素质,把人口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要牢固树立资源节约的观念,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立健全能够充分反映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坚决遏制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现象,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要着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的目标,又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不断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要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加大从源头控制污染的力度。
(作者简介:李巧玲,女,1973年5月出生于重庆市合川区,1991年参加工作至今在合川人民广播电台担任节目主持人,参与采访、编辑、制作的广播节目在历年的重庆市创优节目评选活动中均获奖。邮编:401520;详细地址:重庆市合川区振兴路246号合川区人民广播电台;电话:023-42913966;信箱: liqiaoling_0513@126.com)(来源:《中国教育科学》<月刊,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贪财领导班子的建设之中
文章标题: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贪财领导班子的建设之中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新标杆,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开辟了新途径,使教育人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选用人有了更为明晰的标准,管理人有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对于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组织部门必须把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落实到教育人、选用人和管理人的各项工作中去,努力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积极倡导者、模范实践者和自觉推动者。
打牢育“德“这个基础
古人云:“德者,事业之基。”知荣明耻是一种政治品质,一种思想作风,一种人格力量,既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其道德修养的集中体现。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有了好的道德修养作保证,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有硬气,做官才有正气;对于组织部门来说,抓好了育“德”这个基础,就抓住了干部素质的核心,就抓住了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的首要问题。把育“德”作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夯实打牢,首先,要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干部,引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柱,是道德修养的灵魂。实践证明,在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中,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打牢育“德”这个基础,必须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根本前提,牢固建立在掌握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不断升华思想境界,防止思想庸俗化。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干部,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教育干部,引导干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改造主观世界,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消极因素的影响,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在纷纭复杂的时代潮流中明辨是非,坚定方向。第二,要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干部,引导干部加强道德修养。要使党员干部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就必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思想上分清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在行动上筑起以“八荣”为本、以“八耻”为戒的道德防线。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作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长期任务,作为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坚持常抓不懈,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入脑人心,成为广大干部的自觉行动。第三,要坚持抓好党章的学习贯彻,引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对于党员来说,党性修养是道德修养的核心,党性品质是道德品质的升华。党章作为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也是陶冶道德情操的有力武器。要把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促使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党员意识、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严格对照党章规范自己的言行,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真正形成并永远坚守共产党人的思想道德和革命品质。
打牢育“德”这个基础,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党员干部来说,核心是要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问题,重点要解决好为民、务实、清廉的问题。一要坚持为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只有牢固树立“民本”思想,始终以服务人民为荣,才能对人民群众有真感情,把官职视为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把权力当作为人民服务的工具,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二要坚持务实。只有把诚实守信作为一种“官德”来培育,大力倡导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的良好风气,才能使党员干部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实干,扑下身子抓落实、促发展。三要坚持清廉。每一位干部只有把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作为光荣,把违法乱纪、骄奢淫逸作为耻辱,才能做到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把握用“德”这个关键
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明确了干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也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德”的内涵,为选准人用好人提供了新的视角。从实践中看,我们在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时,往往对干部的政治标准和能力素质要求多,对资历、学历、年龄等任职条件规定多,而对干部品德修养重视不够,特别是对干部思想道德考察的内容、程序、方法研究不够,办法不多,导向不力。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选人用人,让知荣辱、明是非的干部有市场,有修养、讲党性的干部有舞台,有道德、口碑好的干部有地位,有利于弘扬一种风气,体现一种政策,树立一面旗帜,展示一种形象,使选人用人工作赢得干部群众的信赖和支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彻到选人用人工作中,就是在考察考核干部时,必须更加注重道德品行,把干部践行“八荣八耻”和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既要看大德,也要看小节,不能忽略起码的道德底线;就是在提拔使用干部时,必须把干部的道德修养状况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既要重能力更要重德行,既要重政绩更要重政德,特别是要重视干部在群众中的口碑。政治素质差、道德品质不好的人,即便再“能干”,也决不能提拔重用。要善于用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人识人,全面地、历史地、客观地看待干部,把思想政治素质包括践行“八荣八耻”的情况作为干部的本质和主流来看待,增强用“德”的刚性,防止和避免重才轻德的倾向。要把握新时期“德”的科学内涵,将“八荣八耻”细化为“德”的具体标准,体现到干部选拔任用的各项规定、环节和程序中去,防止“德”的抽象化和空洞化。组织部门要严格
贯彻党的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积极推进干部选任制度改革,以科学的制度、民主的方法、坚强的党性和优良的作风,为党和人民把好选人用人关。
抓好管“德"这个保证
加强管理监督,保证各级党员干部正确行使权力,保证党的干部健康成长,是人民的利益所在,也是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的必然要求。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工作是否卓有成效,党员干部能否保持心地清净、品行端正、用好权力,关键是看管理监督的保证作用发挥得如何。长期以来,我们对干部思想道德的要求主要是倡导性、原则性、一般性的,监督的刚性不够,督查的力度不够,预防工作不到位,甚至有的放任自流,不管不问,把干部的道德品质看作是个人行为而未加约束。组织部门要从爱护干部出发,对党员干部真正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使干部在道德上不越底线、在廉政上不踩红线。要注重对干部的工作圈、生活圈和社交圈的全面监督,既要注意干部在工作中的表现,也要注意干部的生活作风和情趣爱好,防止在监督上出现盲区。对那些热衷于灯红酒绿、沉湎于低级趣味的人,要及时进行告诫和处理,做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要把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作为加强干部道德修养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来抓,督促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各项规定和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制度,及时查摆和解决党性党风、思想道德方面的不足。要加强和完善民主监督建设,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建立有效的干部品德监督体系,保证荣辱观建设不流于形式。
《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贪财领导班子的建设之中》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贪财领导班子的建设之中。
第五篇:把制度建设贯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
把制度建设贯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取得实效,其关键点就在于要建立长效机制,把制度建设贯穿活动始终,使党员密切联系群众机制成为“硬约束”,使贯彻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真正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从制度建设出发,高校党员联系群众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党员领导干部深入群众服务群众不够制度化、经常化。尽管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两访两创”活动等,高校都已经制定了相应的联系群众的制度,但由于制度不细及缺乏督促检查,领导带头执行制度的表率作用发挥不够,有些制度仍难免流于形式。二是联系群众制度贯彻不够坚决、不刚性。除了一般性的规定外,还缺乏关于深入基层联系群众时间、方式、民主决策程序、惩戒和激励措施的规定,许多制度得不到很好落实。三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渠道不够通畅。尽管一些联系群众的传统渠道仍然在发挥作用,高校也开辟了新的渠道,但很多工作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上升为制度,而且执行中往往一般号召多,连续性、规范性不够,致使许多联系群众渠道有其名而无其实,处于堵塞或半堵塞状态。
建立健全高校党组织与党员密切联系群众机制,要通过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来提高制度的约束力和有效性。应针对制度建设的不足,着重在完善制度和落实制度方面作细致的工作。在完善制度方面,要让制度更细更实,尤其要充实具体的程序性规定,使制度便于操作、监督。在落实制度方面,一方面要强调领导干部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抓好激励惩戒措施的配套。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执行,绝不允许做变通、搞例外。让制度充分发挥硬约束、管长远的作用,就能使排查作风之弊、扫除行为之垢的工作不因时间的推移而减弱,不因活动的完成而终止。
当前的重点,是把学习党章制度化,经常性地查找差距“照镜子”; 把“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化,让中央“八项规定”落地生根;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制度化,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