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与百年前的西方贫民窟(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22:41: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中村与百年前的西方贫民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中村与百年前的西方贫民窟》。

第一篇:城中村与百年前的西方贫民窟

两种“城市病”:城中村与百年前的西方贫民窟

周毅刚

【摘 要】 我国的城中村与19世纪西方的贫民窟具有较多相似性,二者都是以进城农民为主的流动人口低成本居住区。简要比较19世纪前后西方国家的贫民窟问题与当前国内的城中村问题,指出城中村问题将具有长期性,社会问题和流动人口问题是解决城中村问题的关键。【关键词】 城市化 贫民窟 城中村 流动人口

一 城中村与贫民窟

贫民窟又称贫民区,对应的英文为slum或squatter。联合国人类居住规划署定义的slum是“以低标准和贫穷为基本特征的高密度人口聚居区”,可见贫民窟的基本特征是:①高密度人口聚居,②低标准的居住环境,③人口贫困。与slum相比,squatter同样具有前述特征,且更显破败,可译为“棚户区”。零乱的景观与破败的环境、良莠难辨的混杂人群及混乱的秩序构成了人们对贫民窟的普遍印象。

对照slum的定义,我国的城中村可视为贫民窟。①城中村是一种低标准的高密度聚居区。例如珠三角地区的城中村建筑密度经常高达90%,容积率高至6,间距却往往不到2 m。这些住宅的通风、采光和消防达不到基本要求,却密集了大量人口,如深圳某城中村183栋住宅共2 935间房,住有6 725人 ●[1],平均每间2.3人。②城中村的大多数居住者是以农民工为主的低收入流动人口,如只有1 000多户籍居民的深圳大冲村住有6万人,其中大部分农民工的工资最近十多年以来一直在400~500元●[2],是社会的最底层。③城中村是我国城市管理的死角,各色人等混杂,治安问题和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具有脏乱差的典型特征。因此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城市被„城中村‟和边缘杂乱的建筑所包围。这些地方污水横流,是中国的贫民窟”●[3]。

虽然城中村是“中国的贫民窟”,但我国尚无典型的贫民窟——有国外人士指出同非洲或印度相比,“北京的贫民窟比较小,也比较干净”,不过“除非政府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否则中国就会出现人们在其他国家看到的那些贫民窟”。笔者认为城中村:①吸纳了大量以进城农民为主的流动人口,事实上是低收入流动人口居住区,例如广州330万流动人口的70%便居住在城中村●[4];②生活消费低廉,是一种低成本住区,若没有城中村,低收入流动人口将无法支付城市生活的高昂成本。

作为城市化早期的一种居住空间分异现象,19世纪前后处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西方国家的贫民窟与我国城中村具有类似的作用,因此二者有较强的可比性。

二 19世纪前后西方的贫民窟问题 贫民窟现象的产生

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导致西方国家的劳动力迅速从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突如其来的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使各国城市住房短缺严重,加之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贫民窟在城市迅速蔓延。19世纪中期的德国,住房是农民进城后的第一大难题,由于租不到房子,出现了很多只能租床轮换休息的“租床人”。为解燃眉之急,大量的简易房屋得以兴建并导致了贫民窟的产生。基于同样的原因,19世纪的英国也产生了大量贫民窟。尤其地产商为牟取高额利润,密集地修建大量“背靠背房屋(back-to-back house,两排房屋背向而建,只有前窗而没有后窗)”住宅区。“背靠背房屋”空气不对流、间距小、市政公用设施极不完善,平均每间居住7人,条件极为恶劣。法国直到19世纪末还“约有1/3的巴黎人生活在这种既拥挤又肮脏,没有卫生设备,没有照明和没有足够新鲜空气的环境里”●[5]。美国的贫民窟多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且与郊区化联系紧密。19世纪中期以前,大量移民同美国本土农民一道忙于开拓西部、建设新城市,因此尽管发生了大规模的农业人口转移,城市住房问题尚不突出。19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颁布了一些有利于工人的新法令,且由于多年的政策积弊导致大量农民破产,涌入城市的人口骤增。与此同时,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论和以德国为楷模的城市分区法传入美国并催生了卫星城理论,这些理论与现代交通方式结合后产生的郊区化运动使许多城市的中心区衰退为贫民窟。美国学者沃纳对此指出:“1870~1890年的中心事件便是城市被分割为两个部分:内城和外城;一个贫民窟的城市和一个郊区城市;一个衰退和期待的城市以及一个成功和安退的城市。”●[6]与欧洲一样,这一时期美国的贫民窟规模巨大。1879年纽约的贫民窟住宅共有21 000个,1900年增至43 000个,容纳了400万纽约市民中的150万人●[7],这些贫民窟里“居住着爱尔兰移民和山羊,沿着东区延伸达60多个街区”●[8]。清除贫民窟的措施

总的来说,在19世纪前后的城市化进程中,西方的贫民窟发展迅猛,贫穷问题、卫生问题、污染问题、安全问题等随着贫民窟的蔓延接踵不断。在那个工业化的时代,冒着黑烟的工厂把整座城市变成了“焦炭城”,而“焦炭城”演化的宿命则是“贫民窟,次贫民窟,超级贫民窟——这就是城市进化的进程”●[9]。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19世纪中期西方各国开始针对贫民窟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住房问题,采取措施清除贫民窟,这些措施主要有四类。

(1)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来限制新增贫民窟或引导贫民窟改造。英国不少城市在19世纪40年代相继颁布了改善住房和卫生状况的地方法规,这些法规针对城市住宅过分拥挤、空气不能自由流通和卫生状况不良的现象,规定了建筑居民院落的最低宽度、两排房屋的最小间距、房屋两面都必须开窗,臭名昭著的“背靠背房屋”也在这一时期逐渐被各城市宣布禁止。德国在19世纪下半叶,从工业革命起步较早的英国、法国吸取经验教训,在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主导思想下对城市管理、住宅建筑、城市布局等方面都制定了独具特色的管理办法。

(2)政府通过市场运作引导开发商建设廉价住房,进而达到减少贫民窟的目的。伦敦郡议会和自治市议会在19世纪中期就开始通过税收补贴、降低土地价格、延长公共工程贷款债期等措施,鼓励发展商兴建廉价住房。

(3)政府直接投资建设廉租的公共住房。1890年,英国地方政府被授权兴建公有房屋,在两次世界大战间英格兰和威尔士兴建了约333万套城市住宅,掀起了公有房屋建设的高潮。1934年成立的纽约住房局在1941年之前完成了10项公共住宅建设项目,提供了55 465套住房,这些公共住房在纽约的住房建设中占很大的比例,其中1934~1938年间公共住宅所占的份额为35%●[10],公共住房分流了部分贫困人口,减少了贫民窟的人口压力。廉租房建设后来为很多国家和地区所继承,尤其新加坡和香港早期的廉租房租金极为低廉,大多数贫民都能够承担,成为解决贫民居住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

(4)社会团体的合作和参与。19世纪50年代以后,伦敦出现了一些旨在改善住房的团体,如“首都改善勤劳阶级住房协会”、“改善工业住房公司”等。这些团体声称要为工人建造廉价的住房,与当代许多国家的住宅合作运动有类似之处,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限制,它们在当时起到的实际作用有限。

以上措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最显著的表现就是社会底层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提升,贫民窟的蔓延受到了控制,但不足之处也相当明显。

(1)贫民窟现象不是一个简单的住房问题,而是城市化进程中集合多种矛盾的综合性社会问题,因此单纯从改善居住条件入手无法根除贫民窟。英国政府投资兴建的大量公共房屋使工人的住房条件明显提升,但造成工人住区在空间上与中上阶层住区隔离,住宅质量和居住环境也比中产阶级差很多,因而有人认为这些住宅“仅仅是改善了贫民窟”●[5]。

(2)虽然政府通过立法控制贫民窟的蔓延,但执法不严使相关法令如同虚设。“背靠背房屋”在英国部分地方的建设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期,直至1920年,英国利兹的“背靠背房屋”还占全部住宅的71%。

(3)部分立法和建设忽视社会问题、违背市场规律,适得其反。英国对住房卫生和空间间隔的立法提高了住房建设投资,造成房租上涨,无法支付较高房租的贫困人口被迫迁至其他贫民窟,反而增大了其他贫民窟的人口压力。

(4)公共住房租金相对较高,只能分流贫民窟中经济状况较好的人群,对多数低收入流动人口缺乏实质的意义。

此外,学术界对城市空间的认识也间接推动了对贫民窟的清除。美国在1893年以芝加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发起了以唯美主义为特征的城市美化运动,试图通过创造一种城市物质空间的形象和秩序来创造或改进社会秩序,恢复城市中由于工业化而失去的视觉美与和谐生活。城市美化运动因其出发点不是解决社会问题而很快势微。

三 我国的城中村问题 城中村现象的产生

国外没有城中村是因为“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殊的地域现象,是在特定的经济、社会、文化、政策背景下形成的非完全城市化的产物”●[11]。一般认为城中村现象在我国产生的特定背景有:①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迅速发展与扩张;②制度障碍与管理缺位;③外来人口的涌入及其居住选择;④农民素质和利益驱动。其中,制度障碍,亦即“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或“城乡二元体制”是城中村问题形成的根源性背景●[4]。

结合上述特定背景,以珠三角为例分析国内城中村产生的过程大致为:20世纪90年代,各城市采用“只占地,不管人”的城市化政策,即在征用城郊乡村集体土地时,没有通过人口城市化把村民吸纳进城市,而是留下一定比例的集体土地供其发展第二、三产业自谋出路。在这种制度下,村民延续农民身份和农村管理体制,成为被城区包围的“失地农民”,大量城中村藉此产生。在城乡二元体制制约下,城市的管理政策与规划标准无法在城中村贯彻,加之监督制度和法规不完善,致使城中村的建设管理出现真空。与此同时,以进城农民为主的大量流动人口涌入珠三角,造成对廉价住房的广泛需求。为获取更多的租金收入,城中村村民对集体土地进行了无规划、超负荷的无序开发,并且蔚然成风,脏乱差成为城中村的典型特征。2000年前后,珠三角各城市都遍布了大量的城中村。

由于城中村数量多,且改造所需资金极为巨大,例如改造广州138个城中村的保守估计是2 000亿元,因而给城市全方位地带来了空间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成为当代中国“都市病”的病症之一。与广州形成反差的是,上海浦东在建设之初一步到位地实现了土地国有化和人口城市化,因此浦东没有城中村问题。实际上在城中村刚刚进入学术研究视野不久的1996年,国内第一篇以城中村改造为主题发表的论文已经对城乡二元体制下的城中村发展趋势做了准确的判断●[12],10年前的预测成为今天的严峻现实,这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城中村改造的措施

当前,国内城中村改造的主要措施有三:①政府直接投资改造城中村,例如被称为“绍兴模式”的绍兴市越城区投资30亿元改造了41个城中村,拆迁旧房建筑面积约235万m●2,建设安置房建筑面积为250万m●2,改善了5万农民的居住环境●[13];②通过市场运作,借助房地产项目改造城中村,这种做法以珠海“开发商主导型”的改造模式最为典型,即政府划出地块,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由开发商进行投资策划,独立承担拆迁安置、回迁建设和商品房建设等,在整个改造过程中政府不直接投入任何资金,而是通过减免地价等市场运作方式促进开发商的积极性;③通过城中村人口城市化、村集体经济股份化、变革村民身份与经济方式间接推动城中村改造——在认识到城乡二元体制的弊端后,不少城市近年来纷纷实行以户籍变革、集体土地转国有为核心的多种措施,把城中村纳入城市一元管理体制,深圳甚至推行全面城市化,把市域内的全部户籍人口在2004年转变为城市居民,这种举措切断了城中村产生的根源,使城中村现象避免进一步恶化成为可能。

深圳学者李津逵认为:“研究城市的主导学科,昨天是建筑学,今天是经济学,明天是社会学。”●①这句话对城市研究的方向作出了精辟地总结与预测,也概括了城市研究的三种实践倾向。城中村改造作为城市研究的一部分,也大致体现了这三种不同的实践倾向:①建筑与空间主导的倾向:侧重于从空间的角度改造城中村,是最为普遍的倾向,早期的城中村改造实践尤其如此,当前的城中村改造也多少都带有这种倾向;②经济与产业主导的倾向:从促进城市经济与产业发展的角度权衡城中村改造,而不是单纯考虑空间环境,这种倾向以珠海模式为代表,不少城市都采用了与珠海相似的改造模式,例如2005年有“中国第一爆”之称的深圳渔农村改造采用的政府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政府主导型”模式,其与珠海模式的主要区别是在改造初期由政府出资建设市政公用设施或为公共事业做出一部分赔偿,其实质仍是房地产开发;③社会因素主导的倾向: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全面分析城中村对城市的影响,以社会和谐为目标,这种倾向在目前主要是一种趋势,实践尚不充分,值得指出,广州等个别城市采取“村集体主导”的改造模式,以政府支持下的村民自改为主,拒绝地产商参与以避免商业操作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广州的城中村改造的进展虽然缓慢,但“无为”的背后有着社会尺度的考量。

与19世纪西方贫民窟的清除措施相比,国内城中村改造的措施比较单一:①立法欠缺,目前国内尚无专门针对城中村的立法,在具体实践中以珠三角为代表的不少城市过于强调“一村一策”,缺乏法律的统一规范;②虽然政府直接投资改造城中村的案例屡见不鲜,但很多城市公共住房建设不足,例如1992~2005年深圳共建了58 600套经济适用房,但在深圳目前的住房体系中,公共住房只占4.5%,而这个比例在新加坡是80%,在毗邻的香港也达 40%;③社会团体的参与和合作欠缺,目前参与城中村改造的社会团体主要是地产公司和村集体股份公司,几乎没有非盈利发展商和非政府组织的参与。

四 启示

进入21世纪后,不少城市提出了乐观的城中村改造计划,如2000年珠海提出“改造城中旧村、创建精品社区”的目标,要在3年内消灭全部26个城中村;2005年北京提出要在3年内改造四环以内及奥运场馆周边的171个城中村;2006年深圳市盐田区承诺在3年内完成城中村改造……勿庸置疑,前述绍兴越城区的实践表明这些计划有实现的可能性,但珠海的实践却遇到了挫折。据报道,由于“改建遇到新问题”,珠海于2004年再次提出要在两年内完成城中村改建。这些“新问题”主要有:部分居民抵制,且出现严重不稳定问题;改造成本大于预算,开发商难以为继;更严重的是,在部分城中村改建成“高尚住宅区”后,住房价格上涨使原城中村的大量低收入人群转移到租金下降的其他居住区中,导致“原来的政府统建住宅小区反而变成了新的„城中村‟”●[14],这与前述19世纪英国贫民窟清除中产生的某些不足类似。因此,这些乐观计划的合理性受到了质疑。

如开篇所述,城中村和19世纪前后西方的贫民窟都是早期城市化过程中居住空间分异的产物,都是吸纳以进城农民为主的流动人口的低成本城市居住区,二者具有相通的性质。西方城市化早期清除贫民窟的实践表明,解决低收入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如二战前英国初步解决了中产阶级的住房问题,而英格兰400万低收入工人仍居住在“非现代化”的19世纪房屋里●[15]。或许正基于此,广州市前市长林树森认为城中村的改造“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有的可能要花一两代人的时间,并不是三年、五年、十年可以改造好的”●[16]。

城中村的改造需要更长的时间,因为我们需要更长的时间处理其背后隐藏的深刻社会问题。否则,操之过急的改造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例如深圳在2003年实行的“净畅宁工程”和“梳理行动”,仅4个月就拆除了3 545万m●2违章建筑,这些违章建筑大多位于各城中村,至少涉及了百万流动人口,结果导致出租房租金上扬,流动人口的城市生活成本提高,部分流动人口被迫离开深圳,进而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珠海和深圳的两个案例表明城中村问题不是一个空间环境问题,也不是一个通过地产开发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关系社会稳定、社会公平和城市发展步调的综合性问题。

在城中村改造所涉及的社会问题中,流动人口问题无疑是关键的。深圳市社会科学院院长乐正说:“研究深圳的社会问题首先必须研究其人口问题,……人口之多正是深圳的城市价值,什么时候流动人口少了,人口不流动了,深圳的发展可能就该止步了”。进城农民是我国廉价劳动力的主要来源,他们为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却只消耗了最少的城市资源。例如深圳特区内200多万流动人口的半数居住在城中村,但特区内72个城中村的土地面积仅10 km●2●[17],这些城中村的平均人口密度高达10万人/km●2以上,与深圳特区6 532人/ km●2的平均人口密度相比,城中村显然节省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所以“空间问题只是城中村问题的„冰山一角‟”,更重要的是城中村相当集约地解决了大量人口的生活问题,从而降低了城市的营商成本,且“构建了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14]。据预测,202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将从目前的50%降低到30%”,“城镇化水平将由2001年的37.7%上升到……接近60%”●[17],近期内还将有数亿农民涌入城市,而城中村作为一种低成本住区既是进城流动人口在现阶段所能承受的主要居住选择,也是当前唯一能够容纳如此多流动人口的城市住区——如果说城中村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那么就在于此。

反观西方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早期清除贫民窟的历程,虽然采取的措施多种多样,但是由于忽视了社会问题,单纯从解决住房问题入手,花费了100年才基本解决居住问题,且贫民窟现象一直保留至今——美国学者J•布鲁姆认为城市贫民区是具有新生命的老祸害●[8],言下之意,当今欧美的贫民窟与早期相比已经有了全然不同的新特征,与各种问题混合后变得更复杂了。前车之鉴,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城中村与当前的改造方式,站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立场上正视城市化过程中的流动人口问题,正如深圳市副市长闫小培所说,城中村已经演化为“为城市流动人口提供廉租房的低收入社区”,改造的目的应当是不谋城中村的区位利益,只为身为弱势群体的低收入流动人口的居住质量谋福利●[18]。

“几乎晚了100多年,发生在美国的城市化过程开始在中国大地上从头来过”●[19]——的确,相似的城市化进程在中国部分地方再现了西方百年前的“焦炭城”,而城中村则隐约透出“焦炭城”里贫民窟的轮廓,忽视社会问题和低收入流动人口的匆忙改造是一个误区,有可能将让城市在未来付出更大的代价。□

注释

①李津逵,《“效益”与“和谐”看城中村》,2005年4月9日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讲座。

参考文献

[1]深圳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深圳城中村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特区理论与实践,2004(3):23-37.[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仇保兴.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期面临的若干挑战.城市发展研究,2003(6):1-15.[4]李俊夫.城中村的改造.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王章辉,黄柯可.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6] Warner S.B,Jr.Streetcar Suburbs: The Process of Growth in Boston 1870~1900.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7]王旭.美国城市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8]林广,张鸿雁.成功与代价——中外城市化比较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9]芒福德 L.城市发展史.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0]李艳玲.论30年代纽约贫民窟改造.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10-112.[11]李立勋.广州市城中村形成及改造机制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001.[12]杨安.“城中村”的防治.城乡建设,1996(8):30-31.[13]慎海雄,裘立华,杨金志.让利于民的“绍兴模式”.瞭望,2006(z1):26-27.[14]李津逵.城中村的真问题.开放导报,2005(3):43-48.[15]勃里格斯 A.英国社会史.陈叔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6]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7]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中国城市“十一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18]魏立华,闫小培.“城中村”:存续前提下的转型.城市规划,2005(7):9-13.[19]张新民.中国的故事:包围城市.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本文已刊发于《新建筑》杂志

第二篇:百年前的中国梦

百年前的中国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X班的李XX同学,今天我要跟大家讲的故事叫《百年前的中国梦》。

一百多年前,中国出了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的名字知直到今天依然被人铭记,他的故事直到今天依然被人广为传颂。他,就是虎门销烟的主角林则徐。

(林则徐是我们国家清朝末年一位了不起的民族英雄,在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块浮碉上就刻着当年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销毁鸦片的情景,这件事在当时振动了全世界,林则徐的故事也就这样一直流传了下来。)删除

林则徐从小就非常聪明,他从四岁起就开始读书识字了,而且学习起来非常用功,他特别崇拜历史上的爱国英雄,(所以林则徐)从小就立下了一个志愿,(那就是)长大以后(也)要象这些英雄一样,保卫自己的国家,(不让她受)别人的侵略。

林则徐长大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当了湖广总督,虽然他当了大官,但他还是特别地关心和爱护老百姓,为他们做了不少的好事。但是,有一件事让他非常着急,什么事呢?那就是中国老百姓抽鸦片的事,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当时我们中国是一个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国家,一些坏心眼的外国人看到我们中国有那么多肥沃的土地和那么多的好东西,他们可眼红了,很想占领中国。但是我们国力强大,他们根本就不是我们的对手,于是他们就想出了一个非常恶毒的办法,那就是把鸦片送到中国来。鸦片是什么东西呢?鸦片呀是一种毒品,(这种毒品可以象抽香烟那样抽,)人抽了就会上瘾,而且这东西还特别特别地贵,要花好多好多钱才能买那么一点点,抽上鸦片的人用不了多久就会倾家荡产的,英国侵略者把这种害人的毒品偷偷地从广州港运了进来,那些得到好处并且接受了鸦片的大官们,花好多的白银买下它来倒卖给老百姓,这样一来,可不得了啦,老百姓抽了鸦片,不但不能干活,还得卖儿卖女,军队士兵抽了鸦片,整天没精打彩,路都走不动,哪还有劲去打仗呢?眼看着白花花的银子源源不断地流出国门,而鸦片上瘾的老百姓越来越多,林则俆又生气又着急。一次又一次地跑进皇宫里,向皇上请命,劝他下令禁止鸦片,最后皇帝终于答应了林则俆,并派他任钦差大臣,到广州去查禁鸦片。

林则俆到了广州,马上就贴出了收缴鸦片的布告。可是,当地的坏官和英国的侵略者早就得到了消息,他们把鸦片都藏起来了,为了找到鸦片,林则俆派了两个人到英国人住的地方去做饭,探听他们的消息。当地的老百姓也都纷纷跑来,向林则俆报信,林则俆得到消息后,马上通知英国的鸦片贩子,命令他们交出鸦片,英国侵略者不但不交鸦片,还开着军舰,在海面上横冲直撞地吓唬人,并且把鸦片贩子藏了起来。林则俆一看,他们这样猖狂,就下令停止和英国人的一切交往,派兵把英国商贩包围起来,中断了一切供给,还监视他们船只的行动,宣布不交出鸦片就一直这样守下去,英国侵略者一看林则俆这么厉害,吓坏了,乖乖地交出了两万多箱鸦片,两万多箱鸦片堆在一起就象一座小山似的,这么多害人的鸦片怎么处理它呢?林则俆下命令,在虎门的海滩上把它们全部销毁,一点也不能剩下。就这样,两万多箱鸦片烧了整整二十三天才烧完,许多人看了,都伸出大拇指夸奖林则俆:“啊,想不到你这样有志气。”

林则俆为了实现祖国富强的梦想而虎门销烟的故事一下子传遍了全中国,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从那以后,林则俆就成了人们心目中了不起的英雄。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富强,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随意被人欺侮的历史早已一去不复返了,一百年前先辈们的梦想早已实现。但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段感人的历史和那些为实现中国梦不断努力过的先辈们。

第三篇:城中村改造与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与城中村的改造创新

---以合肥葛大店为例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已经成为城市发展和延生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城中村的问题如顽疾一般都大大的困扰着规划师,其改造难度大且改造成本之高,并且很大的影响了城市的市容,城不是城,村也不像村所以才是城中村多带来的尴尬,因此对于这个问题,以自己熟悉的城市中存在的村中村问题为研究对象,研究如何在城市设计的角度上来对城中村进行合理的改造,提出合理的建议,从而进一步的了解城中村。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城市设计,创新

Abstract:With the speeding up of urbanization, urban villages have become the urban development and generate have to face the problem, the problem of urban villages like ills are plagued by big planner, it is difficult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high cost an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ity of the city, the city is not a city, village, also don't like a village is the village many the embarrassment, so for this problem, in their own familiar with the city in the problems of village villag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study how to at the point of view of urban design to reasonable reconstruction of urban villages,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so as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urban villages.Keyword:village in the city,transform,city design,reformation

目录 1.城中村改造的现状......................................................(2)2.以合肥葛大店城中村为例进行探究........................................(3)2.1葛大店问题的由来....................................................(3)2.2根源分析............................................................(4)3.相关案例的分析与借鉴..................................................(4)3.1国外改造的案例分析..................................................(4)3.2国内改造案例分析....................................................(5)4.城中村改造中规划住宅的设计方法........................................(5)5.城中村改造对城市建筑设计的影响........................................(6)5.1城中村的改造对设计的要求............................................(6)5.2整体布局设计........................................................(6)5.3居住设计............................................................(7)6.城中村的思考..........................................................(8)结论....................................................................(9)参考文献................................................................(9)

随着改革开发的发展的加快,中国城市化的不断加速,不仅仅是城市的数量上的不断增加,而且更重要的是城市的本身的辖区也不断的扩张,因此,以前相较于老城区的边缘 2 地块现状渐渐成为了城市新城区的中心或者次中心地块,大量的耕地被征用,但是仍有一些土地权属问题,城中村存在大量农民自建的房屋,脏乱差的现状比比皆是,甚至可以称之为,中国城市中的平民窟。

一.城中村改造的现状: 世纪以来,无论大到深圳、广州等为代表一线城市再到合肥,南京 长沙等二,三线城市都正在轰轰烈烈地大面积开展城中村改造运动,一般都是以整体拆除重建为主要途径、争取解决权属问题,把原村民的集体迁离到别处。并且出来了相关的一系列的文件作为城中村改革的指导方案。比如深圳市颁布的《关于深圳市城中村(旧村)改造暂行规定的实施意见》中,列出了城中村的两点更新模式:1)综合整治,指的是不涉及拆除房屋的环境净化、美化;[1] 2)全面改造,包括对城中村进行整体拆建(拆建比30% 以上)和部分拆建(拆建比30% 以下)。从目前已经实施的城中村更新案例看,全面改造,尤其是整体拆建已成为当前城中村更新的主要模式。济南市也在2011年颁布了为加快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的意见书也相应的指明了指导思想[2]等等,总的看来政府确实十分的关心城市城中村的改造的问题,但是不难发现,这些意见书大多都是从思想上来指导或者是泛泛的提出应该怎样合理的去改造城中村,不能想着用一锅端的或者是草草的想出几个大概的建议就能应对各个存在不同问题的城中村,把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如何合理的,运用专业的规划者的思维和能力来处理城中村的问题是一个挑战和机遇。

二.以合肥葛大店城中村为例进行探究 2.1葛大店问题的由来:

1979年葛大店来说是发展标志的开始,经济大多为自改自足,大部分人意务农为生,建筑也基本为小的平房,随着国家政策,全国都在大力的发展,自然城市的也迅速的扩张,政府也将葛大店的本属于农业用地也进行了城市的建设,随着高速发展,21世纪初,可以说是合肥大发展的十年,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量的外来人口来到合肥,自然带来了巨大的居住压力。葛大店村民也自然抓住了这个机会,原来的1-2层的楼房变成了 对外出租的房屋,层数也渐渐曾经了4-5层,以适应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的居住,但是问题浮现了出来,老村区域内建筑大多数为单层,年久失修,却很多都有倒塌的危险,[1]《关于深圳市城中村(旧村)改造暂行规定的实施意见》.2009.(67):34-44 [2] 济南市《加快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的意见书》.2011(12):66-89 不在适合人居住,可是还是有很多人居住在可能倒塌的建筑,具有很大安全隐患。而新村建设的住宅楼,建筑间距过小,市政设施的欠缺。

(图片来源与百度地图)

2.2根源分析

葛大店改造过程其实与大不多的旧村庄所面对的问题都是差不多了:比如建筑产权的不明给规划难度的增加,拆迁补偿的巨大。

1,建筑产权不明;合肥如果承认城中村违法建筑的产权,就会很大方面鼓励了村名违违法的行为,但是如果不承认产权,对部分违章建筑强制的直行拆除,则会宁改造无从进行

2,规划难度大;葛大店现状居住区开发强度很大,容积率快要接近3.0市政公用设施严重的欠缺,城中村就如一个鸡肋,葛大店村民要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开发商也要考虑到呀的利益。

3.拆迁补偿;巨大因为现状的村民很多是以出租自己的房子为收入,前数量之多,村民自然对拆迁有很大的抵触的情绪,这给改造单元带来了巨大的改造成本,这常常让开发商望而却步

三.相关案例的分析与借鉴

3.1国外改造的案例分析

底特律城艾尔伍德的改造

在国外“城中村”这个词汇并不存在,一般是为相同性质的低收入人群的聚居区——贫民窟,艾尔伍德是曾为二战之后从欧洲流亡到此犹太人的居住区,但是不受到重视,服务设施长期得不到维修,最终沦落到环境质量低下,社会治安混乱的区域,被当地人称之为“黑色社区”[3]

对于艾尔伍德的改造,针对入住人群收入状况,把住房的服务对象变为低收入阶级的人群,让原来居住还是能够买得起,解决了基本的旧区的人口人群,在改造方案中还设置了方便便捷的社区街道,保证了居民能够安全自由的从家门走到居住区内商店,公园,游玩场所。各个市政设施都得以维修和重建,不足的设施也得以及时的加以建设。

(图片来源于道路守望者博客)

借鉴对比,充分考虑到了原住民的经济接受能力,改造建设定位准确,很注重了改善交通条件,方便具名生活,从各个方面避免了社会问题的可能[] 3.2 国内改造案例分析 深圳改造最成功的城中村蔡屋围

蔡屋围南村片如仍然存在狭窄的过道,发黑的楼梯,脱落的墙面,楼道可以通过铁窗看到一个胳膊之长别人的家,作为一个城中村,蔡屋围南村的一些地方角落,同样有不容忽视的垃圾处理与环境卫生问题。3

作为深圳旧改范例的蔡屋围,如今的南村虽然实质性的改造还没有完成

但是蔡屋围城中村确实有很多借鉴之处,比如同样是亲密接触的握手楼,但是楼与楼之间的巷子干净整洁,不仅仅每栋楼都设有了楼长服务信箱,还有专门的业主委员会和出租房管理服务中心。为了借助蔡屋围北村,以地下通道,空中连廊进行“南北携手”形成高端金融城市综合体。

借鉴对比,依据了国内城中村所普遍存在的详情,合理的分步性的,从各个方面对城中村进行调整,并且也同样结合了地理区位和周边环境来加速自己的革新与改造4。

[3]查理 科灵思。旧城再生——美国都市成长政策与实际保存。台北创业出版社,2001:36-40 [4]郑子龙,韩荡。深圳城中村改造的困境及对策,特区理论与实践2003,(11)29-31

[5]城中村改造背景下商住设计探究——对现实蔡台村改造的调查研究,西安建筑科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四.城中村改造中规划住宅的设计方法

针对城中村改造后规划住宅的使用者有明确的对象,多数仍然是原村民,所以城中村改造应该以乡村乡亲为主,可以把城中村定义为一个容纳居住,购物,休闲娱乐,信息交流等具有浓厚的任务色彩的城市综合性社区。社区的环境强调空间的开放性和参与性,在提供舒适的

休闲娱乐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应该要体现出乡村的概念

可以发现其实城中村和城市的老城区很像,但是存在着很多类似的问题,但是很大不一样的是,老城区曾是城市的是中心,只是随着时代的改变,城市的中心向为移,由于时代的原因,自然出现了一些道路或者建筑,空间上面的问题,但是城中村原本就是以乡村的模式存在的,也是按照乡村的模式来发展,只是随着城市的扩张,而渐渐的被城市所包围,却没有紧紧的跟着上城市的步伐,相应的配套设施和区域文化,所以在针对城中村的设计改造中,不能完全的按照老城区的改造模式照搬照套的去做。因为每个城中村都有自己的文化。

(照片来源于实地拍摄)

五.城中村改造对城市建筑设计的影响 5.1城中村的改造对设计的要求

对于合肥葛大街的城中村的资料的查询和实地的调研总结出了几个具体的要求(1)增加休息娱乐空间,在查询资料的过程中,了解到很多部分,约占60%的居民在家工作或者是游手好闲,基本上早晚外出,根据生活习惯和方式,应该设置一些小型的广场,娱乐休闲,交流中心等,这样有利于人际交往的和谐发展,满足这些具名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交往的需求。

(2)道路规划设计的要求,在道路规划中既要便利通畅,又能满足消防的功能(3)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环境质量

6(4)增设老人和少年活动空间,可以设有老年人活动场所

城市设计时对于城市中历史文化保护的传承和演绎,对于合肥的葛大店城中村虽然看上去被遗忘了 但是有它独有的元素,比如有好几所高等或职业院校,还有就是离马鞍山路很近有很好的地理优势,地铁一号线也马上很快就通车,一系列的元素让葛大店带来了很大的机遇

5.2整体布局设计

社区的整体布局设计应充分的考虑居民的日常生活的行为,提供方便 舒适的居住环境、安静的工作空间,满足休闲娱乐和购物等行为,体现人 性化的设计,创造出田园风情的环境空间。城中村改造背景下西安高层商 住综合体中住宅的布局和环境设计: 高层住宅,从环境方面来讲,给予居住者及周边的影响是很大的。城 中村改 造背景下的高层商住综合体住宅的总体布局,要从整体居住环境和其对周边影响的观点出发来进行研究设计。

城中村改造中的景观轴的设计 从整体布局来对城中村的改造,一个区域的轴向设计很重要 从形态上讲,轴在社区要表现为以步行和绿色开放空间为主体的景观走廊,它既是对城市外部秩序的衔接,也是对社区内部秩 的限定。轴在社区中是一种可感知的景观空间形式,它通过建筑物的布置、道路的走向、步行空间的延续以及绿色开放空间的分布被感知出来。由于景观轴在空间形态上所 表现出来的复合性和多样性,轴的设计使得社区具有了生命的灵魂。在以人为本的社区设计中,应该将最有自然气息、最有可能吸引“人气”聚集、最能体现社区景观特色的地方让给步行的人群,以创造社区的精神与文化。由于步是景观体验最为生动细腻的方式,步行空间的景观轴线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照片来源于筑龙网)

5.3居住设计

对于城中村最重要的城市设计当然是居住的设计,包含居住环境和住宅的设计,确保容积率和足够的室外开敞空间的设计 高层住宅是利用高容积率来实现低覆盖率的。但是由于层数增多而造成单位面积上住户的密度过高,要想充分保证室外足够的开敞空间就显得较为困难。对于地下停车库的设计,停车难是很多小区所头疼的问题。如果没有地下停车场,就会让地表就会停车场,既不安全也不能很好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因此,在对居住小区中的住宅进行规划布局时,应以追求土地的多重使用及高效利用的办法,努力维护居住环境外部开敞空间的设计。

日照对于居住者来说,保证充足的日照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居住环境条件。所有的住户如果都能够拥有南向的房间是最理想的情况,但是由于用地条件所限不能现的情况也有。葛大店原有的楼房破旧且楼房间距非常的小,日照很难达到标准所以在改造时候,由于大部分城中村都处于城市中心区,日照时间可按 2~4 小时来进行日照分析,从而确定两栋高层住宅之间的间隔距离。葛大店地势想对于比较高,加上旁边是马鞍山高架,所以具有良好的眺望视野,很重要,设计中如果能够对于高度充分的加以利用,能够与周边城市环境进 行相互借用,对于改善居住者的室内舒适度将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规划布局时要避开周围建筑物和相邻高层住宅的遮挡,以获得空间上的开放感,葛大店居民就能从住宅眺望到 城市等不同的景色,比如不远处的包河万达等等。

社区边界经常有城市道路、相邻用地边界。边界不同的空间形式赋予高层商住综合体社区封闭或开放的景观空间感受。,高层住宅生动活泼的景观造型应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方面以通过 对住宅形式的改进顺应和激发多样化的居住行为;另一方面,应通过景观规划设计的手段来创造边界的景观空间特色。在城中村中城市设计中景观设计已占有重要地位。从表面上看景观设计是美化环境、创造整洁优美的外部空间的一种手段,而实际上,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这种以偏重建筑以外的土地利用形态和自然元素的加工组织手段,使建筑物与外部空间有机结合,使人工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理想的居住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景观意向群是强化建筑群体空间特6征的一种方式,虽然它具有独立的空间形象,并往往成为社区的核心空 间,但是它的结构应从属于住宅区的整体结构,并与建筑群的形象特征相应。

六.城中村的思考

[6] 城中村更新策略研究,四川建筑,2006年第五期 [7] 李俊夫,城中村的改造[M].科学出版社,2004 现有城市规划不能真正改造而只是铲除城中村,而城中村又是一种积极和正确的存在和真正的合肥城市特色,当下的城市规划;需要改造的,不是城中村,而是当下城市规划。

如果要把大部分城中村推倒重建成高档楼盘,不管城市乐意与否,那些原城中村的租户会转移到新的区域新的犄角旮旯中,塑造新的下半身形态和机能,因为他们和城市相互需要”。启发和改造城市规划的,也恰恰是被城市规划威胁的城中村。欲速则不达,结论

作为一个专业的规划师所应该做的 就是要上每个城中村变得独一无二,城中村改造要体现自己的风格和个性,城市就像一个人,有着自身的形象和内涵,个性化是城市发展重要的内在动力,是城市发展永恒的话题。因此城镇“城中村”改造规划首先应继承传统建筑,体现地方特色;在编制改造规划设计时应深入研究,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地理、社会、人文等各方面因素,挖掘城市特色,利用先进的规划设计手法,编制富有地方特色、个性鲜明的改造规划。继承传统的文化还要注意吸收外来的文化,注重创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世界建筑地区化、乡土建筑现代化。参考文献

[1]《关于深圳市城中村(旧村)改造暂行规定的实施意见》.2009.(67):34-44 [2] 济南市《加快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的意见书》.2011(12):66-89 [3]查理 科灵思。旧城再生——美国都市成长政策与实际保存。台北创业出版社,2001:36-40 [4]郑子龙,韩荡。深圳城中村改造的困境及对策,特区理论与实践2003,(11)29-31 [5]城中村改造背景下商住设计探究——对现实蔡台村改造的调查研究,西安建筑科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 城中村更新策略研究,四川建筑,2006年第五期 [7] 李俊夫,城中村的改造[M].科学出版社,2004

第四篇:城中村现状与发展

城中村现状与发展

作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北校区的学生,我们所处地段——三元里本身属于城中村的范畴。本次实践报告,我们打算贴近我们身边的环境开展实践活动,所以以城中村现状与发展为方向进行实践。

一、基本概念

从狭义上说,是指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从广义上说,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

城中村是中国大陆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的现象。在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间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的建成面积迅速扩张,原先分布在城市周边的农村被纳入城市的版图,被高楼大厦所包围,成为了“都市里的村庄”。比较著名的城市如北京、天津、重庆、上海、武汉、广州、深圳等城中村问题较为突出。其中三元里是广州城中村的最具代表性的地点之一。

二、“城中村”产生的原因

问题的产生,总有其原因。我们既要看到其产生的内在根源,又要清楚其外在的推力。只有全面客观地分析、把握它的本质,才能为解决“城中村”问题提供科学的方法。

(一)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体制是“城中村”产生的本质原因

建国后优先发展城市,限制人口流动,制定严格的地籍和户籍制度,形成了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所谓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就是农村土地实行集体所有制,城市土地实行国家所有制。在二元土地结构所有制的基础上,相应地形成了两种产权,即国有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正因为两种所有权的差异,造成了国家可以征用农业生产的农用地,而很难征用作为农民生活的宅基地。由于制度的差异和条件的不成熟,地籍和户籍没有统一,就保留原来的村落,形成了所谓的“城中村”。

(二)可观的租金收益是“城中村”存在的经济根源

“城中村”交通便利,房租廉价,吸引很多外来打工的中低收入者,本地居民通过出租房屋获得很大的收入。在这些巨大利益驱动和诱惑下,村民想尽一切办法,甚至违章违规加建、扩建、改建这就使原来规划不合理的“城中村”更加密集拥挤、杂乱无章。当“城中村”的房屋加建或建成后,政府想整改或拆迁非常困难,改造的成本更高,涉及到复杂的产权和赔偿问题,在条件不允许的前提下,政府只能留存“城中村”,等待改造的时机。

(三)村落的历史渊源、传统风俗是城中村存在的因素

“城中村”有自己特定的历史文化渊源,有着浓厚的传统观念和生活风俗,表现为乡土性很浓的血缘和地缘社会意识。村民都有一种依恋故土的情感,在村民传统意识观念中,村落就是他们生存的根,是世代相传繁衍的地盘,村落改造或整体性搬迁,就意味着失去生存的根,失去繁衍生存的窝,所以部分村民极力反对“城中村”改造或拆迁。“城中村”在这种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的内在意念的力量框架下,暂时留存下来。

三、“城中村”的现状

“城中村”的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表现出利益性和复杂性。“城中村”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像雨后春笋般冒出,各地城市的发展情况不同,其具体现状也不一样,但都存在共同的特征。

(一)人口密度过高

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一方面,由于户籍制度和城市住房制度的限制,外来人口只能将租赁房屋作为解决居住问题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城中村的房屋租赁价格远远低于城市商品房,更诱使外来人口向城中村高度集中。三元里就是其中一个外来人口聚居的地方,更具代表性的还有广州的客村、芳村等。

(二)市政设施不足,公共服务设施欠缺,环境质量差

目前城中村开发强度普遍过大,公共活动空间缺乏,环境质量低下,市政及公共配套设施不足。大部分城中村的道路曲折不通,不能满足消防、急救、环卫等车辆通行。房屋高度无序,水、电管线混乱,煤气管道不通,在消防、抗震、抗台风等方面存在隐患。此外城中村建筑间距过小,采光、通风不足.建筑质量不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城市整体服务功能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同时也影响了城市的现代化形象。

(三)社会治安欠佳

“城中村”管理滞后或不规范,警力巡查和监管有限,综合管理相对薄弱,赌博、吸毒、卖淫、打群架、超生等行为时有发生有人将“城中村”称为城市中的死角、贫民区和犯罪发生区。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城中村”的案发率和犯罪率比城市的其他地区偏高。

(四)身份没有明确,地位尴尬

“城中村”无法与城市同步协调发展,很多的城市专门为“城中村”的管理出台规章条例,把它们列为所谓的城市“特区”,这就使“城中村”更加难以融入大都市。“城中村”处在城市管理的边缘,由于政策、制度、条件的不成熟,管理的滞后,不能完全按照城市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介于城市的管理范畴和农村管理行列之间。这样尴尬的管理定位,造成许多村民享受不到城市就业、养老、低保等相应的待遇,也享受不到农村的优惠政策。“城中村”的村民对自己的身份界定很困惑,有时办理有关手续、证明等相当麻烦。

四、“城中村”要如何发展

(一)重点抓好“城中村”基础设施建设

现有“城中村”人居环境的种种问题集中体现在城市基础设施不配套或配套程度低。比如道路设施、卫生设施等等。因此,从避免“城中村”问题的角度出发,必须采取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措施,进行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相协调的基础设施规划,并严格按规划进行建设.在建设时序上,应尽可能早些进行。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投入必要的资金改造“城中村”基础设施,拉动“城中村”的自我改造与自我完善;同时动员村集体要积极利用自身的经济能力,加快市政基础没施的建设。

(二)加强立法,依法推进改造

由于“城中村”改造是前所未遇到的,涉及户籍、土地的变更,还有行政管理体制和城镇管理体制等复杂问题。国家的法律法规至今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因而操作上也没有统一的方法,各地城市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台一些粗糙的管理条例。需要出台一些可操作性更细化的法律法规,以法律推进“城中村”的改造,以法律保障“城中村”改造的成果。

(三)妥善安置村民,给予合理的补偿

“城中村”改造之所以那么困难,主要是利益问题没有协商解决好,安置或补偿没有达到村民的要求。村民的房屋被拆迁后,户籍划入城市管理,身份变为城市居民,给予合理补偿,应按照城市居民的管理标准保障村民的利益,解决好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就业、子女上学问题等。只有以村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顺利、稳定地推进“城中村”改造。

(四)转变村民思想观念,提高素质,培养技能

村民在特定的群落聚居生活,由于受村俗传统文化的影响,思想观念还比较守旧,生活方式还比较单一,文化技术还比较低,缺乏竞争进取的精神。只有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他们的技能,才能为“城中村”的改造减少阻力。比如免费举办一些扫盲脱产班或技能培训班,摒除陋习,使他们的脑袋充实起来,树立勤劳致富、科技致富的意识。知识素质高了,有了一技之长,生活就有了保障,利益得到了维护,村民对改造的抵触情绪自然就降低了。

(五)对城市的空间发展进行科学规划

“城中村”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开始时不给予足够的重视,造成“城中村”泛滥,问题恶化,这给我们后人很大的教训。因此,必须树立超前意识和前瞻性,规划好未来蓝图,对郊区、城市周围有可能将来再成为“城中村”的村庄、村群进行调查,了解它们的现状做到合理规划,不能让“城中村”在无序的状态下肆意发展。

第五篇:年前总结与年后计划

年前工作总结与年后工作计划

不知不觉来到福辉已经有半年多了,在品质管理中经历了酸甜苦辣,也

认识了很多良师益友,获得了很多的经验教训。同时也得感谢汪总给了我这个发挥的平台与成长的空间。再就是感谢同事与部属的支持,给以勇气与信心。回顾这半年多,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教训

①各种的条理性不够清晰,要分清主次与轻重缓急。

②工作不够精细化。

③工作方式不够灵活。

④缺少平时工作的知识总结。

⑤做事不够果断,言语《沟通》技巧欠佳。

二:工作心得

①:在这半年中我参与了许多集体完成的工作,大家互相提醒和补充,提 高了工作效率。所有的工作中沟通是最重要的。要把问题处理得及时/有效与清晰在这个过程中我强化了:最珍贵也是最重要的团队意识,在信任自己与他

人的基础上,行动统一一致。精《精神》

气《气质》

神《神韵》做到位。

②工作中的每一步都要精准细致,力求精细化,在这种心态的指导下,这

样的团队一定会功无不克。战无不胜!要经常冷静是分析自己,认清自己的位置,问问自己付出了多少?个人得失要模糊计算,公司的成本利益要精确算计〈大河有水小河才有得流〉遇到风险要及时规避,出了问题有要勇于担当。

③与同事的相处要紧密与和睦,合作要更加的默契。相互间要懂得质

成本

进度的意识。我一定会与他们组成一个优秀的团队,做出更好的成

绩。

三:工作计划

1:人员安排到位 《品管课长1人》

裁准组巡检1人,定检6人《仓库

2人,裁断1人,印压2人,组底1人》

针车每个组 定检1人。巡检3个组1人。成型1条线6人 巡 检1人

组长1人

备注:以上是现有人员在内。

2:给自己一个重点。给部属一个明确的品质方针与目标 3: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做事干脆果断

4:工作要注重实效与结果,一切工作要围绕着目标来完成

5:要提高大局观,是否能让其他人的工作更顺畅来作为衡量工作的尺标 6:把握一切机会组织部属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A:管理工作经验。B:了解品质及各操作流程与检验规范。C:素质.内涵.礼节.沟通协调与应变能力。D:加强团队合作,吸取平时经验知识来总结工作。

四:自己努力的方向

1:必须进行角色技术转变

2:要创新技术管理,不能安于现状,要加强责任感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增

强开拓创新意识,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处理好每一个细节 3:要多看

多听

多想

多做

多沟通

丰富专业技能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时时刻刻注意修正自己不足的地方,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成长为公司优秀的职业化人才。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我都相信这两点:⑴三人行必有我师。

⑵天道酬勤。

下载城中村与百年前的西方贫民窟(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中村与百年前的西方贫民窟(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中国武术与西方搏击

    浅谈中国武术与西方搏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国武术受到西方搏击的冲击越来越大。传统武术与外来武术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武术面临着传承......

    西方音乐与欣赏

    西方音乐与欣赏主讲周丽佳序言 音乐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和文学的发展有着非常相似乃至神似的方面 音乐与文学在某些方面是可以相同的 巴赫贝多芬 歌德《浮士德》 《佩利亚斯......

    中国古代雕塑与西方雕塑

    中国古代雕塑与西方雕塑的产生及发展比较 (1.长春xxxx学院, xx 艺术设计 公共2班) [摘要]本文提出中国古代雕塑和西方雕塑的不同的发展方向,和比较。从不同角度剖析了中国古代雕......

    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学分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微观经济关系揭示宏观经济关系,遵循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路径;西方经济学从微观经济行为推演到宏观......

    城中村改造案例与经验(精选5篇)

    城中村改造案例与经验 一、城中村及其特征 1、城中村的界定 城中村, 又称都市村庄, 是指已经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建设范围内, 农业用地很少或已经没有, 居民职业结构与生存方式......

    城中村改造模式选择与实施探讨(模版)

    城中村改造模式选择与实施探讨 摘要:城中村改造是中国快速化城市进程中的一个特有现象。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在分析9个城市城中村改造实践的基......

    城中村改造示意与策略(含5篇)

    城中村改造示意: (1) 对于具有保护意义的村子,通过增补绿化空间和公共空间,注入新的产业功能,实 现城中村改造的目的; (2) 对于建筑质量差、没有保留意义的村子,进行大规模的拆除; (3) 对......

    四十年前的记忆与反思

    四十年前的记忆与反思 (一九七三年两封通天信与反响) 永春教师进修学校 郑建三 1969年3月19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与永春县其他知识青年一起上山下乡,到一都公社仙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