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立“动态管理110”机制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科学化
建立“动态管理110”机制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科学化
为夯实党在农村的组织基础、工作基础和执政基础,促进农村又好又快发展,推进村级组织建设科学化,从根本上解决村级班子“瘫了治、治了瘫”这一长期普遍存在的难题,菏泽市本着“早预警、早发现、早治理”的原则,按照“农村基层组织体系网络化、矛盾问题调处解决经常化、动态管理信息传输制度化、村级班子建设规范化、组织领导机制化、工作措施科学化”要求,围绕“弱班子变强、强班子变优、转化班子不反弹”的目标,落实“党委抓、抓党委,书记抓、抓书记,部门抓、抓部门,领导抓、抓领导,支部抓、抓支部,党员抓、抓党员”责任,遵循村级班子动态转化规律,积极探索建立了村级班子“动态管理”机制,及时发现村级班子存在的潜在性、苗头性问题,做到抓倾向、早发现、预测在前,抓苗头、早处理、预防在前,抓征兆、早整顿、治理在前,彻底扭转了一些村班子存在的“出了问题不反映,出现滑坡不反馈,致使瘫痪难治理,年年转化年年有”的被动局面,有效确保了村级班子“不会瘫、没法瘫、瘫不了”,推动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一、健全三个体系,夯实工作基础。
为确保村级班子“动态管理”机制健康有效运行,菏泽市狠抓了“三个体系”建设。一是健全组织体系,切实加强领导。(1)市县区委分别设立村级班子“动态管理”监控及管理中心。明确市县区常委组织部部长为监控及管理中心主任,分管部长为副主任,在市县区委组织部设立办公室,明确专门人员做好日常工作。主要负责加强对“动态管理”机制运行的领导、指导、调度和督查;责成问题涉及部门牵头解决有关问题与矛盾;搞好“动态管理”指标的登记造册、巡查监控,及时发出警示,限期整改;注意发现、培养、总结推广典型;定期组织召开“动态管理”联席会议,通报情况,安排工作;组织开展后进村班子的治理整顿工作。(2)乡镇党委设立村级班子“动态管理”站。明确分管副书记为站长,组织委员为副站长,建立以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副书记和组织委员为直接责任人、包村干部为具体责任人的岗位目标责任制。主要负责抓好信息的收集、分类、处理、反馈及督查落实;建立动态管理信息台帐;认真研究指标变化情况,派出工作组及时进行专项治理,并将专项治理情况上报县区委“动态管理”中心备案;每季度至少组织召开一次专题会议,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每半年组织一次综合测评,将汇总结果上报县区委“动态管理”中心;加强对乡镇“动态管理”员及村信息员的教育、培训、管理。(3)村党支部设立“动态管理”点。选派一名乡镇包村干部为村动态管理员。主要负责全面了解掌握行政村的基本情况,搜集一线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类和梳理,能处理的及时处理,需要上报的及时上报乡镇党委“动态管理”站;排查掌握不稳定因素,并在第一时间将有关情况报告乡镇党委“动态管理”站;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把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小问题不出村,一般问题不出乡镇,重大问题不出县区。市县乡村四级互动的组织体系,为建立村级班子“动态管理”机制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二是健全指标体系,细化具体内容。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及和谐新农村建设目标,以“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为出发点,把影响村级班子正常运转的主要因素细化、量化、深化为5大类、30项、90个指标,涵盖“三农”工作的主要方面,形成一个科学、完整、具体的指标体系。第一大类是党的建设情况,包括9项、28个指标,涵盖了班子建设、配套组织、制度建设、阵地建设、干部作风、党员发展、党员管理、党务公开、远程教育等内容;第二大类是新农村建设情况,包括7项、20个指标,主要有经济发展、村庄规划、新村建设、环境保护、村容村貌、精神文明等内容;第三大类是平安建设情况,包括4项、13个指标,分别是社会治安、调解工作、宗派矛盾、信访问题等内容;第四大类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情况,包括3项、9个指标,重点是基层民主、村务公开和财务管理等内容;第五大类是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包括7项、20个指标,涉及计生工作、农民负担、土地延包、宅基安排、公益事业、惠民政策、临时工作等内容。结合使用好远程教育系统,市县乡村分别设立 “动态管理”机制电子监控图版,把“动态管理”的5大类30项90个指标,分别以绿、黄、红三种彩灯予以显示,绿灯表示“正常”,黄灯表示“进入警示状态”,红灯表示“急需治理整顿”,信息内容不停滚动的电子监控图版,时时反映全市每个村级班子的运行状况。三是健全工作体系,强化随时监控。信息是“动态管理”机制运行的关键,是确保整个机制有效运行的“生命”,是实施监控的有力“抓手”。为此,菏泽市突出抓好了三个方面:(1)信息搜集。信息搜集及时快捷、内容准确真实是整个机制运行的“生命”。各村都建立了由村“两委”成员、“两组两会”成员、“两代表一委员”、离任村干部、离退休人员、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等组成的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热心村级事业、热心为民服务的信息员队伍,形成了“干部抓、党员抓、群众抓”人人抓的局面。信息员人数根据行政村的自然村数、村民人数和村情确定。一般情况下,好村、小村少配,大村、差村多配,每个自然村至少有1名信息员,规模较大的村500人选配1名信息员。信息员分布广泛、分片负责,搜集触角能够覆盖到每户村民,确保信息搜集网络无“盲区”和“空点”。乡镇管理员通过信息员、村情收集箱、民情电话、走访座谈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乡镇“动态管理”站通过村动态管理员、乡镇直部门及对重点村户的巡查掌握信息。(2)信息真实。县区委“动态管理”中心与乡镇党委“动态管理”站、乡镇党委“动态管理”站与动态管理员及村信息员层层签订“动态管理”工作责任书,制定了《动态管理员及村信息员管理考核奖惩办法》,提出明确具体要求。曹县规定,发现迟报、漏报、瞒报1条重要信息的,给予批评教育并扣发当月奖金;发现累计迟报、漏报、瞒报2条重要信息的,给予全县通报批评,并扣发半年奖金;发现累计迟报、漏报、瞒报3条以上重要信息的,给予停岗半年,扣发全年奖金处理。单县对因工作失误造成重大影响的,当年不得评为先进,是党员的予以党纪处分,两年内不得提拔重用。为防止村信息员工作受到乡村干扰,在全县统一聘用了2825名信息员,每月发放补贴180元。鄄城县对信息员因失职渎职造成不良后果的,随即予以解聘。通过落实责任追究,有效的解决了漏报、瞒报、慢报、慌报及“报喜不报忧”等信息失真问题,确保监控系统真实、有效、管用。(3)信息传输。村动态管理员获取信息后,对信息及时进行分类处理,真实、准确、完整地上报有价值的信息;乡镇“动态管理”站在接收到驻村动态管理员上报信息后,结合从其他渠道获取的信息,对信息再进行汇总分类,登记台帐,并做出妥善处理,对重大信息,及时上报县区委“动态管理”中心。市县乡村四级配备专用微机,实行微机联网,确保了村级班子动态管理信息及时传输。(4)信息利用。村动态管理员及时掌握各行政村的不稳定因素,掌握动态管理指标变化和趋势,发现动态管理指标有变化时,及时登录“动态管理”系统,录入相关情况,市县乡“动态管理”系统同时发出警示,乡镇“动态管理”站根据电子监控图版上红、黄、绿灯显示情况,向村“动态管理”点发出警示通知,及时进行跟踪复查,保证问题发现在经常,处理措施及时到位,有效提高防范能力。在跟踪复查中,发现有重大情况或上访苗头的,立即进行上报,同时作出相应处理。对警示指标进一步恶化、经教育说服无效或不彻底的,及时上报情况,由市县区委“动态管理”中心向有关部门发出限期整改通知。对警示的指标已好转或消除的,均做详实的记录。同时,县区委“动态管理”中心进行登记造册,随时输入微机,实现全天侯、无缝隙监控。2008年11月份,郓城县郓城镇西八里庄村个别党员群众反映:该村换届时新当选的支部书记李军不是在本村入党,对其党员身份持怀疑态度,准备到上级上访。这一信息被管理员录入“动态管理”系统后,市县乡的电子监控图版上该村马上亮起黄灯。县“动态管理”中心很快发现这一问题,迅速责成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和郓城镇党委进行调查处理。经查,李军原为县第二建筑公司某项目部经理,符合党员条件,并严格按照入党程序由二建党支部发展为党员,后返村。通过向群众反馈有关情况,消除了误解,管理员登陆系统,撤消了警示,图版上该村又亮起了绿灯。
二、精心组织实施,确保有效运行。
完善纵横协调、关联配套措施,保障“动态管理”机制有效运转。一是建立监控网络。市县区委“动态管理”机制运行系统,与市县区委书记、分管副书记、常委组织部部长、分管副部长的办公电脑联网,建立指挥终端,及时实时领导和指导,第一时间掌控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成为农村党建工作的“110”和各级领导的“千里眼”、“顺风耳”,形成了市县乡村一体化的监控指挥网络。二是加强组织巡查。县区委“动态管理”中心组织专门力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重点村、重点户进行抽查、测评,建立专门的抽查和测评档案,每月通报一次抽查和测评结果,为年终考核奖惩提供了可靠依据。三是抓好限期整改。各乡镇党委把监控指标列入了重点监控范围,特别是显示为“黄灯”或“红灯”的,乡镇党委都要组织专门力量,在找准症结的基础上,及时、妥当地进行处理,把不良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五是搞好动态警示。“动态管理”机制的运行,对村班子实施了全天候、全方位的观察预测,一旦发生滑坡乃至致瘫苗头,即可通过监控系统迅速反馈到指挥系统,指挥系统经过综合分析,可随时决定对其实行具体的指导帮助,直至派出工作组实施整顿治理。它从体制上克服了以往信息不畅、指挥不灵、对农村党支部疏于监督、忽视指导,以至发生问题不能及时发现,难以迅速决策、果断处置的种种弊端,从而为及时快捷地做好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村班子的防治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巨野县田庄镇佃户屯村动态管理员吕厚稳同志了解到因村务公开不及时等问题,致使部分群众心情激愤,酝酿要到县里上访。他及时登陆系统录入了这一信息,并通过电话向镇管理站反映情况。县镇工作人员同时发现了红色警示信号。县委“动态管理”中心及时责成民政局牵头,抽调有关部门人员组成专门工作组深入到该村走访调查处理,了解到该村在拍卖本村废弃小学校舍时,没有召开群众会、党员会,交易过程不透明,所得数额没有公示,引起了群众的不满。工作组要求村“两委”公开村小学废弃校舍交易的全部细节和相关证据,向群众说明情况,并向群众道歉,很快事态平息。工作组为该村建立了制度规范,重新组建了民主理财小组,建立了村务公开制度,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受到群众好评。
三、构建联动机制,形成防范网络。
为把“三级联创”的目标要求落到实处,菏泽市在“齐抓”与“共管”上动脑筋,在“真联”和“真创”上下功夫,形成一整套比较完善的防范联动机制。一是建全完善上下联动机制。纵向层面,建立了由市、县、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及村党支部为主体的“组织抓、抓组织,书记抓、抓书记”上下联动机制。市县区乡镇村各级党组织层层签订了农村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市委书记抓县区委书记、县区委书记抓乡镇党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抓村党支部书记,市、县、乡党委分管负责人靠上具体抓,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好落实。市县区委组织部通过电话、信函、座谈、走访、查阅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等方式,认真做好经常性的督导检查工作,随时掌握各乡镇情况和工作成效。对经验性、典型性的动态情况,及时进行总结推广。乡镇党委把建立村级班子“动态管理”机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通过完善工作目标责任制,及时进行专项处理等措施,真正做到发现一个、解决一个,解决一个、巩固一个,消除了不良隐患。为推进机制的规范化运行,市县乡三级建立了村级班子信息数据库,推行了微机网络化管理,为实施科学决策,提供了真实、准确、快捷的情报。二是建全完善部门配合机制。横向层面,市县区乡镇建立了“部门抓、抓部门,领导抓、抓领导”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把组织、纪检、信访、审计、土地、计生及公、检、法、司等职能部门作为成员单位,每月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督促积极履职,并反馈在村级班子建设中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要求涉及哪个部门,就由哪个部门牵头解决,并负责到底,有效解决了一些部门抓党建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主动性、积极性不够等问题。各有关部门结合处理来信来访等工作,认真做好了指标的监控和档案管理,及时向市县区委组织部和乡镇党委提供相关信息。同时,还建立了首问责任制,认真做好了接访问题的处理及跟踪回访工作,充分发挥了各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使村级班子建设由原来组织部门自导自演的“小合奏”变成了各级党委、政府同频共振的“大合唱”,使过去县乡党委主演的“单弦乐”演变为各部门竞相参与的“交响曲”,真正实现了“齐抓共管”。三是健全完善高效速动机制。交叉层面,本着“精干、快捷、高效”的原则,根据整顿后进村班子的实际需要,市县乡分别组建了人员精干、富有经验、行动迅速的整顿后进村班子工作机构,形成了“随时发现、及时处理、尽快解决”的高效速动机制。对情况复杂、转化难度大的后进班子,由市县区直涉农部门抽调熟悉农村政策、经验丰富、长于协调、善于解决复杂矛盾的人员组建工作组,进行专门培训后,协助乡镇党委做好后进村班子整顿工作。对整顿工作难度小、易见效的后进班子,由乡镇党委负责组建工作组,驻村帮助整建班子、解决问题。今年以来,全市共对216个村进行了集中整治。菏泽开发区佃户屯办事处孔庄行政村的村民董芳春、刘锦业因为荒地纠纷,发生矛盾至相互厮打,后经过法医鉴定互为轻微伤,双方家族人员又发生对峙,一起群殴械斗随时可能发生。紧急关口,该村的动态管理员迅速将情况登录“动态管理”系统,市、开发区及办事处发现警示后,开发区管理中心、办事处管理站立即责成土地、司法、公安、卫生等部门组织力量赶往事发现场进行调处,矛盾很快得到解决,“红色”警示消除。
四、严格考核奖惩,激发内在活力。
将村级班子“动态管理”机制运行情况纳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考核内容,并作为评价班子、考察干部、检查工作、评先树优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予以大力表彰,并作为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对作风浮漂、敷衍了事的予以严肃批评。对因思想不重视、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工作不扎实导致瘫痪班子数量增多的,将视情节轻重给予有关责任人相应组织处理。明确规定,凡新增加1个瘫痪班子的,对乡镇党委书记通报批评;增加2个瘫痪班子的,乡镇党委年度实绩考核降低一个档次,党委书记写出书面检查,分管副书记和组织委员取消评优资格;增加3个瘫痪班子的,乡镇党委年度实绩考核降低两个档次,县区委对乡镇党委书记进行诫勉谈话,对分管副书记和组织委员进行组织调整。同时,把各乡镇村级班子“动态管理”机制运行情况纳入年度实绩考核内容,每半年进行一次初考,每年度进行一次终考。近年来,各县区委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15个乡镇党委进行了通报表扬,给予乡镇党委书记记一等功奖励;对5个未及时上报“动态管理”指标变化的乡镇党委,由县区委“动态管理”中心进行了记录备案;对2个造成不良影响的乡镇党委,依据有关规定进行了通报批评,并对乡镇党委书记做出了诫勉半年的组织处理。全市共有31个农村党支部,因村级班子“动态管理”机制运行不良出现问题,被取消先进村党支部的评选资格。
实行村级班子“动态管理”机制,形成了“排查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监控效果”的工作链条,有效地解决了“上对下管理粗放,下对上信息棚架,问题不暴露不清楚,矛盾不激化不重视,乱子不出现不反馈”的问题,进一步增强了各级党组织的管党意识,压实了各级部门的党建责任,提升了村级班子的整体水平,促进了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维护了农村的和谐稳定,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近年来,全市村级班子“动态管理”系统共发出“黄色”警示1867次,“红色”警示326次,治理软弱涣散村班子26个,排查涉及土地承包、宅基地纠纷、征地拆迁、宗族矛盾、邻里团结、社会治安、村庄规划、计划生育、村务公开、财务管理、干部作风、组织建设、农民负担等方面的矛盾纠纷2193件,已解决2011件。各级党组织还着力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难、就医难、出行难、吃水难、贷款难、务工难、增收难等突出问题。对一时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都及时向群众作出了解释和说明,或者承诺解决时间,明确解决单位及负责人、承办人。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各级党组织共举办林木种植、花卉栽培、特色种养殖、微机、烹饪等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1694场次、培训群众33.8万人次;为群众提供科技、市场营销等致富信息1.5万多条;协调资金贷款3649万元;修路366公里,修桥270座,修涵洞303座,修渠345公里,新建维修活动场所115个,资助困难学生1336名,新修建校舍553间,改水改厕7126户,帮助185个村解决了吃水难问题,走访慰问老党员、困难户1.9万多户。目前,全市“五好”村支部到达30%以上,经济发展型村支部到达70%以上,村风文明型村支部达到90%以上,和谐稳定型村支部达到99%以上;同时,还促进了村班子成员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群众有话愿意找村干部说,有事愿意找村干部办。今年以来,全市516个村班子带领群众新上和创办了816多个致富项目,促进了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篇: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三制”模式的探 索 与 思 考
中共襄樊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刘仲初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要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近年来,我们襄樊市着眼于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体制机制,推行了以村级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设置和功能“三位一体”,村级重大事务实行党组织会议议事、村民(代表)大会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的“三会治事”,新农村建设干群联动、工农联建、城乡联创“三联共建”为主要内容的“三三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基本动因
襄樊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没有农村的科学发展,就没有全市的科学发展,而推进农村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三级联创”活动为总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改进方式、丰富内容,着力研究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不断加强。但是,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也还存在一些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
1、农村基层组织的运行机制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基层党组织地位和功能弱化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基层党组织设置不够优化。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协会等农村新兴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广大农村青壮年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之间频繁流动,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形势,以村为基本单位设置党组织的方式日益显得简单、落后,不利于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不利于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二是基层组织的体制建设不够理顺。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班子成员交叉任职的比例不高,在开展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村“两委”班子不能和谐共处、相互扯皮拆台、相互对立的问题。三是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目前,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年龄偏老、素质偏低、能力偏弱的现象比较严重,不少党员干部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少数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工作长期打不开局面,群众意见大。
2、农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影响和制约了村级组织作用发挥。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决定着村级组织为民服务的能力。据统计,全市截至2008年底,有经营性收入的村只有903个,占37%,其中5至10万元的189个村,占7.74%;10万元以上的村81个,占3.31%。农村集体经济薄弱,致使农村基层组织在推进农村发展、加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上,只能是有心无力,长此以往导致农村干部既无心又无力,出现恶性循环。与此同时,沉重的债务包袱使农村基层组织负重难行,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显得尤为迫切。
3、建立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具体实践还不够,需要不断探索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新途径。随着《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实施,以民主选举为突破的农村
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但总体来看还处在较低水平上,不尊重甚至剥夺村民民主权利的现象仍然存在,如有的村委会选举工作不按法定程序办事,没有充分体现群众意愿;有的重大问题的决定没有经过村民充分讨论;有的农村干部工作作风简单粗暴,强迫命令,影响农民经营自主权、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行为也时有发生,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农村的民主意识在逐步增强,但民主素质普遍不高,不会行使民主权利的现象也十分普遍,有的甚至认为“和村里对着干”就是在行使民主权利。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再次强调,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是一项重大任务。这种状况,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建立村级民主运行的新机制。
4、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联动机制不够完善,与构建城乡一体的基层党建工作格局不相适应。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是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重点。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正式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到2005年中央又确定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关系大政方针,指明了农村发展的基本路径。但是,怎样实现统筹发展,怎样促进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互帮互促,怎样优化配置和整合使用各种资源,还缺少具体的抓手和载体,迫切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
针对这些问题,市委高度重视,进行了认真研究,一方面深入查找问题的原因,找准症结;另一方面组织专班对保康县尧治河村、谷城县堰河村、樊城区施营社区等一批全国、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进行了深入剖析,找出了先进村存在的一些共同特点:一是有一个“能人”领头雁;二是有一个精简高效的组织构架,村党组织、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实行了“一肩挑”;三是有比较稳定的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四是有一套民主管理的工作机制,全面实行村务、党务、财务“三公开”,推行重大事务党组织会议议事、村民(代表)大会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的工作机制;五是有上级部门的大力扶持。在总结提炼基层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立足于创新体制和机制,提出了建立“三三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模式的工作思路。并经过一年多的试点探索,初步形成了“三三制”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模式。今年5月,市委正式下发了《关于推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三制”模式促进农村科学发展的试行意见》,要求全市各地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推行“三三制”。
二、主要做法
1、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逐步形成“三位一体”的组织构架。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符合条件的农村、社区、国有企业党组织书记,可以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居委会主任、企业董事长”。我们在实践中也体会到,推行村级党组织、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设置和功能“三位一体”,有利于形成精减高效的组织构架,突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强化村级组织的经济功能,凝聚农村发展合力,加快农民致富步伐。我们着重在三个方面推进“三位一体”:
一是抓住党组织书记这个龙头,着力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市委出台专门意见,进一步完善村党组织书记选任、培训、管理和激励机制。在去年村“两委”换届时,全面实行村级党组织“两推一选”,在172个村推行了“一票制”直选,并先后从外出务工经商党员中选拔村党组织书记59人。扎实组织全市农村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广泛开展农村党组织书记“年初向乡镇党委、向全村党员群众做出目标承诺,年终述职后由乡镇党委考评、群众民主评议”的“双诺双评”活动。认真落实农村主职干部养老保险政策,继续执行市财政对农村党组织书记每年发放1200元生活补贴制度。通过加强规范化管理,全市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的素质明显提高,结构更加优化。
二是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完善基层治理结构。市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的意见》,采取村+村、村+产业、村+社区、村+机关、村+企业、村+协会等多种形式,依托农村产业链、合作经济组织等建立各种类型的党组织1951个。在此基础上,积极动员村党组织书记竞选村主任,动员是党员的村主任竞选村党组织书记,使村“两委”主职“一肩挑”的达到1463人,占60.9%,并通过法定程序,使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达到4776人,占44.9%。
三是抓住农村集体经济这个关键,大力实施“兴村计划”。充分整合市直部门资源,加强对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的扶持力度,依托农村现有资源,兴办经济实体,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增强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市委、市政府对村办企业在用地、项目规划、银行信贷等方面予以倾斜和扶持,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形成的地方财政收入增量部分,按比例或全部返还。市财政和市管党费连续两年累计投入260万元,建立襄樊市“党内帮扶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城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业发展。目前,全市农村已兴建各类经济组织1450个,集体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我们以此为契机,在有经济实体的村,注重把“两委”班子成员推选为经济组织负责人,使全市村党组织、自治组织、经济组织实现“三位一体”的村达到1579个,占67.3%,其中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和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一肩挑”的村达到361个。
2、坚持适应形势,扩大民主,逐步完善“三会治事”的运行机制。打造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平台,保障党员和村民的民主权利,是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客观要求。通过完善“三会治事”机制,进一步规范运行程序,既做到加强党的领导,又充分体现村民当家作主;既防止过度民主,议而不决,又防止家长式领导,独断专行,充分保障基层党员群众在加快发展、促进和谐中的话语权和决策权,调动他们的发展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良性互动的干群关系,实现党的领导、依法办事和村民自治的有机结合。
一是明确界定“三会”的职责范围。村党组织会议议事,实施决策的组织权,对村级重大村务进行讨论研究,提出主导性意见,确保要事能议、要事必议,使村级党组织由过去包揽一切转到把方向、管大事上来。村民(代表)会议定事,实施决策的表决权,对党组织会议提交的决策事项,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表决,确保议而能决,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程度。村民委员会理事,实施决策的执行权,负责组织落实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具体事项,确保决而能行。
二是不断建立健全配套制度。在建立基本议事决策架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完善党员(代表)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各项制度,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进一步健全监督机制,成立村民监事会,对决策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全面推行农村资源、资产、资金“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制度,建立了农村党组织书记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坚持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加大民主评议村干部力度。深化“说事”制度,建立了通畅的群众诉求和意愿表达机制。
三是加强民主法制宣传教育。通过采取党校培训、组织民主法制宣讲团、党员群众大会、驻村工作组进村入户宣传等多种形式,加强民主与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基层党员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充分借助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开通运行农村远程教育网站,使农村党员、群众受教覆盖率达到96%。
3、坚持城乡互联,结对共建,加快建立“三联共建”的保障体系。实行干群联动、工农联建、城乡联创、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既符合中央提出的“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战略部署,又符合省委关于“城乡互联,结对共建”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实践。
一是深入开展“城乡互联共建”活动。上半年,组织971个市县两级机关、416家企业、917个乡镇机关和部门与村(社区)结成帮扶对子2304个。为强化城市党组织的帮带责任,市、县两级“城乡互联共建”工作队队长,是党员的全部兼任了所驻村的党组织第一书记。截至目前,全市结对共建单位共募集村级建设资金6168.4多万元,通过以商招商等办法,帮助村级组织引进规模工业企业45家、农业发展项目1161个。
二是鼓励企业和农村结对发展。大力开展“民企联新村”活动,积极引导和组织企业与农村
结对发展、合作开发。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今年投资过亿元的13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奥星粮油、万宝粮油、金华麦面、襄大农牧、梅园米业等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稳步增长。鼓励企业投资或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兴建农业产业基地和产品加工基地,实现双向受益,互利共赢。目前,有120多家企业与村签订了联手发展协议。
三是不断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市委下发了《关于围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实施意见》,按照“五个基本建设”的要求,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和载体,丰富了“三级联创”活动内涵,提高了我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
四是积极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重点从组织设置、活动方式、党员教育管理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建立健全了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全市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53个,流动党员服务中心4个、各类流动党员服务站35个,网络流动党员4580名。健全了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深入开展农村经验进城区、城区经验进乡村活动,通过互动互补互促,实现城乡共创共享共荣。
三、初步成效
推行“三三制”模式在我市的实践证明,它是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成功探索。
1、农村基层组织架构更加精简高效,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通过实行村级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符合基层工作实际,突出了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消除了各自为政、推诿拆台等现象,提高了决策和执行效率;同时,精简了干部职数,大大减少了办公经费及其他非生产性支出。不少党员群众积极反映,搞“三位一体”就是好,现在村“两委”之间争权力、搞内耗的现象没有了,村干部们把心思和精力都集中到发展上来,农村的发展更有希望了。
2、农村集体经济得到发展壮大,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据初步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共新增集体经济组织308个,村集体经济新增总量达到9086万元,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村级集体经济得到发展,村级组织为民办实事的能力得到增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有了保障,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老大难”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一些村还能够向老年人发放养老金,农村基层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明显增强。据了解,全市农村广大农民群众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热情高涨,农村党员发展总量与去年相比有了大幅度增长。
3、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巩固。通过实施“三会治事”,充分尊重农村党员、群众的主体地位,维护党员、群众参与决策、监督的合法权益,从而拓宽了村党组织与党员、干部与群众沟通的渠道,及时化解了农村工作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一些与基层群众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进入民主决策程序得到有效解决,有力地维护了农村的和谐稳定。今年以来,村级组织共召开党组织议事会、村“两委”班子商议会、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23665次,研究决定村级重大事项4252件。
4、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群众增收致富步伐进一步加快。“三三制”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广大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的发展热情,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今年新增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协会230个,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收入快速提高,村容村貌也得到了较大改善。据统计部门统计,全市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366元,同比增长19.2%。
四、几点启示
推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三制”模式的实践,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思考:
第一,要坚持把创新工作机制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与时俱进,常抓不懈。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我们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创造更加贴近基层实际、更加具有地方特色、更加富有成效的工作机制。四中全会强调指出,加
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要在以科学理论指导、科学制度保障、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见到成效。实践证明,推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三制”模式,在组织构架上,有利于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有效整合农村党建资源和发展资源;在民主运行机制上,能够积极推进村级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有效促进农村干部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的转变,增强村级组织的整体合力;实行“三联共建”,则体现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机结合,体现了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农业保障工业,有利于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第二,要把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因地制宜,丰富途径。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始终把推进农村科学发展放在首位,有效整合城乡各类资源,组织、动员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投身到农村的改革发展中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断提高农村基层组织为民办事的能力和实力。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加大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力度,强化集体资产的管理和经营,积极推进土地流转,走集约化、规模化的产业发展之路。要坚持因地制宜,紧密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选准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走各具特色的强村富民之路。
第三,要把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职责,稳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实行依法治国、民主执政的基础。新农村建设不仅要让农民在经济上致富奔小康,而且要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从政治上保证农民真正当家作主。当前解决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关系不协调的问题,关键在于依法明确村级党组织和村委会的职责,规范重大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程序,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既要强化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和主心骨作用,也要注重依法依规办事,积极支持村民自治组织、经济合作组织及其他各类组织依法依规、独立大胆地行使职权,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特别是要注意扩大民主,积极推行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实行民主管理,加强民主监督,通过基层党内民主引领和带动人民民主,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群众在管理党内事务和村级事务上的主体作用,有效地凝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第三篇:街道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情况报告
**街道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推进情况报告
**街道党工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及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以为人民群众服务为核心、以提升党员整体素质为主线,扎实推进各类党组织的党建工作稳步开展。
一、注重落实,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
**街道党工委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持续抓好宣传解读和督促检查,确保上级决策部署传达到位,并紧紧围绕从严治党要求,以“突出政治功能、思想引领、基础建设、作用发挥”,切实提升基层支部组织力建设,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落到实处。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政治思想教育的主线,建立了自上而下、环环相扣的党建责任体系。通过党建主体责任的层层压实,推动各项工作有效落实,制定了党建工作计划。将党建工作具体化,充分发挥各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的作用,把各项党建工作量化到各支部。
二、补齐短板,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街道党工委围绕提升基层组织力,重点推进“健全优化基层组织班子、持续开展达标创优活动、做好基层换届准备工作”,努力发挥基层组织作用,落实党的基层建设工作。一是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完善社区组织班子建设,完成社区组织班子成员缺额选举工作,加快推进社区党组织书记“三个职位一肩挑”工作,巩固基层党组织在基层一切工作中的领导地位。二是持续在各社区开展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回头看”工作,推进社区基层治理工作,有效化解群众矛盾;持续开展模范党支部创建工作,深入拓展“月观摩、互促进”活动,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过硬。三是制定下一年基层组织换届选举计划,扎实做好调查摸底、集中整顿、宣传教育等前期准备工作,为换届选举打下良好的基础。四是创新工作思路,拓宽党建阵地建设渠道。各党支部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完善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三大类制度,提升党员队伍战斗力。
三、选优配强,深化头雁工程促实效
**街道党工委重视社区两委干部的选拔和培训,明确实施“头雁工程”,突出政治引领,抓住关键重点,强化责任担当,推动街道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一是强化基层干部制度管理。建立健全基层组织干部档案管理机制,通过查漏补缺,加强审核,不断完善社区干部党籍资料。通过建立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定期考核机制,加强了对社区干部的日常管理。二是建立基层后备干部队伍。通过推荐选举、民意测评储备基层组织干部人选,全面强化“选、育、培、管”环节,加强日常教育,提升基层后备干部队伍质量。三是加强基层党员教育管理。完善入党积极分子备案机制,深入开展基层发展党员问题排查和整改工作,全面建成“百千万”教育培训体系;持续开展“四个日子”主题党日和主题教育,引导激励党员在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章党规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走在前列,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提升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能力。
四、固本强基,完善基层组织工作机制
**街道党工委强化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建设,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使我们**街道基层组织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完善基层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基层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建设,提升党群服务中心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夯实基层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建立基层组织小微权力清单,进一步优化服务效能。二是健全基层集体经济发展机制。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壮大基层集体经济;严格资金管理、财务预算,全面发挥监督委员会监督作用。三是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健全教育培训机制,切实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积极进行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探索适合基层干部实际的制度建设;完善监督制约,切实加强对行使权力的监督;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落实。
下半年,我们**街道将以上半年抓基层党建工作的成绩为新起点,以新担当实现新作为,为下一步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提供坚强保证。
第四篇:实施动态管理预警体系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
济阳县孙耿镇
建立预警体系 实施动态管理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有效提升
去年以来,为夯实党在农村的组织基础、工作基础和执政基础,推进村级组织建设科学化,从根本彻底扭转一些村两委班子存在的“出了问题不反映,出现滑坡不反馈,致使瘫痪难治理,年年转化年年有”的被动局面,济阳县孙耿镇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立足实际,坚持创新,在村两委班子中“打造预警体系,建立村级组织动态管理机制”。通过建立预警体系,对全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各项工作实施科学监测监控,重点是对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调度查处,促进后进村、薄弱村转化提升,同时预防产生新的难点村,确保了村“两委”班子健康良性运转,村级组织建设整体水平大幅度提升。
一、科学构建预警体系,夯实农村发展基础
镇党委认真研究制定了《关于村级组织建立预警体系实施动态管理的意见》,把解难题、办实事作为基层组织工作的重中之重,扭住难点问题,实施重点突破,促进全面提升。在预警指标的设置上,做到预防在先,把关系全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党建工作、信访工作、环境整治、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等容易产生问题的五个方面作为开展预警实施动态管理的主要内容。同时设置 1 了群众满意度调查问卷。满意度调查就是镇机关干部到村入户随机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有效调查户数不少于该村总户数的10%。满意度调查共包含6个方面的问题以及对村“两委”工作的意见建议等,通过调查全面了解该村群众对村两委工作的满意程度。根据各村存在问题的严重程度和满意度测评结果,给相关村下达预警通知,并在动态管理监控图版上分别以红、黄、绿三种颜色进行显示。红色表示问题非常严重,亟需治理整顿;黄色表示进入警示状态,存在问题但并不严重;绿色表示村班子及各项工作运行良好。被预警村在接到预警通知书5日内要召开村“两委”会议以及党员、群众代表会认真研究存在的问题,制定出明确的工作措施,积极进行整改。
二、狠抓督查整改,有效遏制问题滋生蔓延
防微杜渐、治理整顿是建立预警体系的目的,更是实施动态管理的的重要手段,对于发现的村级班子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做到早处理、早整顿,使村两委班子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孙耿镇一改过去那种“瘫”了再治和“大呼隆”集中整治的模式,采取提前预警和针对性治理相结合的办法,根据预警结果,实行“对症”管理,因村施治。对被预警村,由镇“动态管理”领导小组成员集体“把脉会诊”,分类“对症施治”。对出现黄色预警的村,进行重点关注,定期调度,督促被预警村把问题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对某方面工作出现红色预警的村,采取结对帮 扶的办法,由镇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对“红色村”实行一对一帮扶,深入村中调查了解情况,寻找症结所在,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妥当地进行处理,防止问题的滋生蔓延。并从村内“双强”党员、致富能手、农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中挑选政治素质好、有培养前途的青壮年农民作为后备干部重点培养,为从根本上改变村班子软弱、战斗力不强状况奠定了基础。
三、注重预警结果,奖惩并举激活力
每年年终,根据预警提醒情况的数量,对全镇各村分别排出名次。对各项工作完成较好,本内未出现预警的“绿色”村授予“优秀村组织奖”,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对出现红色预警的村,取消其综合奖评选资格。同时把动态管理结果作为党支部星级化管理和村干部调整使用的重要依据。对班子运行良好,群众满意度较高的“绿色村”,孙耿镇通过出台鼓励政策,在奶牛养殖、大棚种植等方面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帮助其加快经济发展,促使强村更强,激励弱村加快发展。对出现严重问题、各项工作不能正常开展,被预警2次以上的村,镇党政主要领导对村支部书记、主任进行诫勉谈话。必要时,对村“两委”班子予以调整和加强。通过多策并举,引导村班子朝着为民、务实、高效的工作方式和目标转变,在发展经济、社会管理、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出明显作用。
四、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基层组织管理动态化,常抓不懈 实行基层组织的动态管理,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有效改 进提升,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建立和完善长效工作机制,构筑防范体系,并且常抓不懈,从而实现标本兼治。
一是领导重视。为抓好动态管理的实施,孙耿镇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和专职副书记为副组长,与其他党政班子成员共同组成的“动态管理”领导小组,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细则。二是责任明确。预警每季度进行一次,全年共四次,分别在每季度末进行。领导班子成员每季度末针对分管工作中农村出现的问题,对相应工作指标所涉及村提出预警建议,填写预警建议书。每个行政村由包村干部担任管理员,在每季度的下月5日前,管理员将所包村的不稳定因素和群众满意度调查表及时提交镇党委“动态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动态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村报送的资料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根据汇总结果,对未达到时间进度要求、存在问题和群众满意度较差的村班子发出黄色或红色预警,并提出整改方向,并督办其尽快整改。三是定期调度整改。在发放预警通知书2个月内,被预警村要就存在的问题认真进行整改。“动态管理”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调度检查整改情况,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确保整改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通过建立预警体系,实行村级组织动态管理,形成了小问题不出村,大问题不出镇的工作格局。有效解决了管理粗放、矛盾突然的问题,提升了村级班子的整体水平,有效维护了农村的和谐稳定。自开展基层组织动态管理以来,全镇共发出红色和黄色 预警20余次,全部记入警示台账,挂牌督查;整治软弱涣散村班子1处。全镇五星级党组织达到30%以上,50%以上的村支部达到了五个好的标准要求,全镇农村呈现出一派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
(胥倩、付臣臣)5
第五篇:关于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
关于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
关于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已经开展一年多了,并取得了初步成果。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干部长期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这也是我们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是我们今后的一项长期任务。在此,我就如何实现干部长期受教育,农
民长期得实惠目标,建立一套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坚持以人为本,建立“有人办事,有能人办事”的人才保证机制
在新形势下,做好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必须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特别是镇(乡)、村干部队伍。只有抓住了这支队伍,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工作才有保证。
1、改革选人用人办法,在选好配强镇(乡)、村干部上下功夫。目前,在使用干部的工作中,标准不高、视野不宽、渠道不畅、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比较突出,直接影响了领导班子的优化和作用力的发挥。因此,在选人用人上要不断开阔视野,招宽渠道,创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新机制。要全面实行群众推荐、党员推荐、组织推荐,镇(乡)党委审查,党员大会选举的“三推一审一选”的办法,选拔有能力,有威信、德才兼备的党员任村党支部书记。要切实打破“限定村内选人,固定本村任职”的框子,通过竞聘、招考、下派等形式推进村党支部书记的异村任职、跨村交流,并逐步实行职业化管理。
2、强化实践锻炼,在培养后备干部队伍上下功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加速,农村大部分有文化、有能力的青壮年农民纷纷外出务工或从事个体、私营经济,农村基层干部后继乏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必须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认真看待和研究解决。一要建立质优量足的后备干部库。要着眼于村级班子的长远建设,积极抓好在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工作。要注意把复员退伍军人、回乡知识青年、务工经商能手、乡镇企业管理人员、下岗待业职工中的年富力强,能真正为群众办实事,有本领和技能,有培养前途的优秀人才纳入视野,建好后备人才库。二要给任务、压担子,强化实践锻炼。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落实培养计划和措施,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培养锻炼的力度,促进后备干部的成长,条件成熟的,及时选拔到村级领导岗位。我们在实践中,实施了“后备干部包后进村工程”,就是在镇(乡)40岁以下的党委副书记、副镇(乡)长中确定1名正乡长后备干部,在中层干部中确定1名副乡长后备干部,下派到全县20个最落后的村任支部书记,一包三年,对能带出一个好班子,找到一条好路子,建设一支好队伍,完善一套好机制,彻底转变后进村面貌的,政绩突出的直接提拔到上一级领导岗位任职。现已取得初步成果。
3、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在解决干部工资、福利、养老等生活保障上下功夫。一是提高政治待遇。对抓村级党组织建设和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党支部书记,可以打破干部身份界限,破格提拔其为科技副镇(乡)长、副镇(乡)长等职务。二是提高经济待遇。探索建立在职村干部工资基金制,就是按月持卡到银行领取工资(一部分工资由乡镇进行目标责任考核后发放);探索建立村干部离任补助制度,就是积极采取措施筹集离任补助基金,离任后再按照在职时缴纳基金年限定期领取生活补助费。
4、强化培训,在提高干部素质上下功夫。面对新形势下“老办法不适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能用、软办法不管用”的实际,要积极采取措施,强化对镇(乡)、村干部的培训,解决好基层干部面对新形势“不会干”的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学习、宣传和贯彻“十六大精神”作为培训工作的重点,切实解决好农村基层干部中存在的党性观念不强、工作方式不适应、法制观念淡薄、工作积极性不高、政策水平低、廉洁自律不够的问题。学习培训要利用多种形式、各种阵地分层次进行,做到“三个结合”,即集中培训与个人分散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相结合、讨论交流与考试考核相结合。
二、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发挥党员的作用,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发挥党员的作用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一个难点。在实践中,我们也探索出许多好的发挥党员作用的有效形式,如党员联系户、党群共同致富小组、党群共富责任区、党群共富农场,以及在无职党员中实行设岗定责等,都不同程度的发挥了载体作用,但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村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党员的个体行为增多,参加活动的党员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其主要原因还是在对党员的管理上存在问题,没有调动起党员带领群众致富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所以,要想切实发挥党员的作用,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对党员的管理教育是治本之策。过去农村党员管理教育的主要弊端是要求与现实的差距较大,没有根据农村党员的思想、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差异提出相应措施,缺乏针对性、操作性和有效性。为切实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在农村党员尝试分类目标管理制。一是科学分类、明确目标。把党员是否任职分为任职党员和无职党员,无职党员中又按经济收入、生产状况,年龄结构、地域分布等情况,分为一般务农党员、富裕党员、贫困党员、外出党员、年迈党员等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的党员提出共性目标和个性目标,共性目标体现党员的一
般要求,个性目标体现党员的特殊性,共性和个性都要体现党员的先进性。二是落实责任、强化考评。考评目标主要是个性目标,在党支部与党员商量确定后,由党员与支部签订责任书,每年一签,作为民主评议的依据。凡目标任务完成不好的,不能评为先进;完成较差的列入不合格党员评议,并由支部重点帮助整改。同时,每季度由支部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抽查,督促党员履行职责,不断进取。
三、积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建立“有钱办事,办好事”的保障机制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立足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选准突破口和增长点。在工作中,要坚持“六抓并举”。一要抓调整,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高产高税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产业结构调整始终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个重点,只有农民的产业调整对头,有了市场保证,收入增加了,集体经济才有发展的基础。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一定要带领和引导群众增强市场观念,合理调整种养结构,积极推广新技术,开辟多种增收渠道,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二要抓民营,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三要抓开发,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充分利用“四荒地”、渔溏、场房等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四要抓清欠,加大工作力度,清债权债务,盘活现有集体资产,使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五要抓土地,规范土地承包合同,对承包地、机动地要切实管好用好。六要抓服务。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市场农业离不开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组织、引导和推动,各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要通过建市场、跑路子,为群众调整提供适当有偿服务,充分发挥好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在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发展生产、发家致富的同时,积极支持和参与壮大集体经济,切实解决村集体收入减少特别是集体经济空壳村问题。
四、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建立“有章理事、理好事”的制度机制
大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农村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搞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几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制度建立不少,但大多是挂在墙上、说在嘴上、放在桌上,流于形式的较多。为了切实使制度落到实处,起到应有的约束、规范作用,在工作中,要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增加制度之间的有机联系。一是要建立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要按“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将重大村务决定规定为党内酝酿形成决议,村委会讨论、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决定。既体现村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和村委会的“四有”作用,也改变了各强调自己作用的状况,有利于理顺村“两委”关系。二是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村务公开要形成全方位公开,规范化运作,立体式监督的“三位一体”工作格局,真正做到公开内容全面、公开时间及时,公开程序规范,公开形式灵活,监督有力。三是完善村规民约,依法推进村民自治。要按照宪法、法律和党的政策,在坚持合法性、群众性、实效性原则的基础上,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立村规民约,共同遵守,共同监督,真正把村民自治制度落到实处。四是健全民主监督制度。要全面推行村民听评会制度,每个村每半年要举行一次村民听证会,对重大村务活动和村干部工作进行评议。
五、强化竞争激励措施,建立“有人抓、有人常抓”的领导机制
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在领导、重在落实。当前,一些基层党组织在抓工作上存在这样一些问题:有的热在上面、冷在下面,用文件落实文件,用会议落实会议;有的热在点上,冷在面上;有的热在一时,冷在平时,不经常抓,不持久抓。究其原因,关键是认识上的问题,个别基层党委及其主要领导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认识不够,认为抓经济是“硬指标”,抓党建是“软任务”,抓与不抓关系不大,抓好抓坏一个样,直接阻碍了党的组织优势的充分发挥。必须强化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的管党意识,树立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出问题是渎职的观念,从根本上解决“抓落实不够的问题”。一是要落实责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严格实行“一把手”管党责任制,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关键作用;严格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分级落实的办法,形成上下联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局面。二是明确目标。要按照“细化、量化、硬化、科学化”的要求合理确定基层党务工作目标,并把县(市)、镇(乡)、村三级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把党建目标和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长远目标和近期同标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联”、“创”、“实”有机结合的网络体系,构筑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联动体系。积极推行目标管理,县(市)委要与乡镇党委、乡镇党委要与村党支部层层签订“责任状”,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三是严格考核。按照“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坚持标准、于事简便”,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群众评议、自我评价和组织考核相统一的原则,对所属基层党组织进行定期考核,加强督导,指导和监督各项工作任务切实落到实处。四是明确奖惩。要根据考核结果,定序排名,兑现奖惩。对排名列前的要进行表彰,对主要领导要予以提拔重用;对排名最后的给予黄牌警告。努力形成“人人奋勇、个个争先”的工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