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存在的问题及建
议
尽管随着我县工业的发展,为农民工提供了工作岗位,促进了农民就业,农民工出现返乡现象,使得农村劳动力流失的速度有所放缓,但还不足以扭转流失的总势头。尤其18-35岁的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留居城镇,已经引发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明显下降。大专、本科及其以上学历人才难以留居本地,明显拖慢了农村社会的现代化、智能化转型进程。这让农村很多产业的科技水平、文化含量难以提升,使农村发展遭遇了后期乏力的困境。同时,由于连带的资金流出,严重削弱了本地市场的消费能力,从而让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考验。因此,必须正视劳动力资源不断外流这一现状,及时通过政策扶持来引导农村居民与回乡人员在本地就业、创业,逐步调整、优化当前农村的产业结构,进一步缩小城乡两地的发展差距,确保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实现农村对于城市市场的对接,促进城乡之间的互利协同发展,多策并举,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
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
第一,青壮劳动力资源不断外流,职业农民锐减导致农村土地资源开发乏力。自2014年以来,随着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发展阶段,提质增效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然而,由于农村社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短期内又受到产能严重过剩、低水平重复建设、消费力减弱等影响,农村的采矿、交通运输、初级制造、农产品初级加工等行业陷入困境,不少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力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在这一背景之下,自然也驱动大量青壮劳动力,再度集体涌向发达地区。而青壮劳动力的流失,则让大量待开发的农村土地遭到闲置甚至荒废,并因为只能吸引外来劳动力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而明显刺激了本地雇佣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导致不少企业转而放弃、延缓对农村土地的集中开发。
第二,高学历人才留乡意愿不高,农村很多产业、产品的科技水平、文化含量难以提升。近年以来,我国多次通过制度引导、政策扶持等形式,鼓励大专、本科、硕士等高学历人员留居农村,从事相应的科研技术推广以及生产指导、培训新型农民等工作,为农村经济振兴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然而出于获取更高薪资、更大发展空间等方面的考量,不少高学历人才选择离开农村,重新返回城市寻找就业与创业机会。本来,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整体科学文化水平仍相对较低,高学历人才的流失则无疑又让新的发展理念、经营管理方式以及先进技术等,难以在农村地区进一步应用与普及,必然影响农村的产业转型和升级。第三,城乡人口双向流动推进缓慢,市场恶性竞争严重。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极大改善了农村,尤其是城乡过渡带基础设施建设面貌,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与创业机遇,但同时也让相当一部分农村居民,特别是青壮年群体,片面认为仍处在开发阶段的农村缺乏发展潜力,而宁愿长期留居城镇、城乡过渡带固守现有的工作,也不愿前往农村去寻找前景更佳的就业与创业途径,致使人力资源闲置、浪费,制约了城乡人口双向流动的进程。而为了抢占日渐崛起的农村市场,不少企业则倾向于采取快投资、快生产、快投放的运作模式,忽视了农产品的质量监测、提升,不仅导致质量问题频发,而且也引发了削价、倾销等恶性竞争,导致县域企业的存活率不断下降,整体发展环境愈发艰难。
劳动力流失条件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
一、加快农村宅基地资产活化、货币化,逐步推广市场化的经营制度。在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管理制度要求、参照最新土地政策的基础之上,可根据农村不同地区的发展实际,逐渐将农户宅基地的产权回归农户,鼓励农民依法、大胆地利用宅基地产权进行盈利性经营,使农村宅基地、土地可抵押、出让,成为农民可变现的活化资产。通过深入宣传、集中学习以及民主商讨等形式,吸引青壮年劳动力主动留居本地,依法利用宅基地从事房屋租赁、个体经营乃至期房运作等。同时,应由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指导,确保农村居民能够科学、有效地进行土地价值的评估,形成规范化、高效率、可持续的市场生态。
二、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比例,引入动态价格机制、引导市场良性发展。应当进一步加强对于绿色农产品的推广力度,指导农村居民进行农业生产模式的升级,通过合理的优惠政策吸引其进行绿色、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与品牌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品质与溢价能力。及时对接当前主流的市场化动态价格管理机制,杜绝出现价格垄断,引导农村居民充分利用电商平台拓宽产品营销渠道,采取差异化、区分性竞争,确保产品价格在线上、线下的整体均衡,并跟进配套的监测、反馈以及管理机制,构建规范、互利的市场环境。
三、促进城乡双向流动、盘活闲置土地资源,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要充分推动城镇、农村两地优势资源的共享利用,发挥各自在资金、人才、技术、租金、生产与经营成本上的优势,大力鼓励企业开发乡村荒地、废弃宅基地等闲置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以农村特色旅游、观光、餐饮、娱乐等为主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本地劳动力有效择业、就业。指导农村本地劳动力参与相关的商业经营活动、集中发展个体经营,不断挖掘潜在机遇、逐步提高整体收入,增加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归属感以及奋斗感,促使其融入城乡协同发展、寻求互利合作与共同致富。
四、充分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吸引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各部委的指导文件为核心参照,依法、有序地对上级政策进行贯彻与执行。完善现有的政策宣传、推广机制,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合理的信息推送、问题解答以及反馈指导等服务,吸引这一群体逐渐回流农村。加大各类专项政策的优惠、扶持力度,通过适度减免税收、提供中小额无息贷款以及开辟创业审批快速通道等途径,号召城归返乡人员积极参与本地创业,并带动本地民众共同参与,形成互帮互助、共赢发展的良性格局。
第二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调研报告
践行“十个一”知民情活动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调查报告
为了进一步加大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促进农村青年人才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按照“人才兴村”战略的总体要求,我村采取入户调查、查看资料、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我村多户农村青年劳动力资源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村农村青年劳动力资源现状
据调查推算,全村共有农村青年劳动力大约130口人,约占本村总人口总数的32%。全村未输出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10%,全村输出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22%,输出劳动力中男性占大多数。
二、农村青年劳动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素质整体不高,就业观念相对落后
留守青年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直接增加了培训提高难度。未输出青年劳动力中,多为妇女、不健全人,基本上都是维持家庭正常的运转,看护孩子的多,围着灶台转的多,多以种粮为主,只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对发展果品、养殖等产业的热情不高,投入太少,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产业发展上。同时,因文化程度和智力低,接受新事物和新技术的能力有限,参加培训多为被动应付,不能把心思和精力真正投入到学习技术上来,培训提高难度较大。
2、中青年劳动力转移明显,导致劳动力调配难度大。
留守青年劳动力调配难度大,直接影响了劳动力作用发挥。受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家庭为主的劳动单元模式影响,现阶段留守青年劳动力仍然多为单家独户作战,合作意识不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不愿意与人合作,或者出钱找人帮忙,从思想意识上还没有完全树立劳动力调配协作的理念。同时,受家族、邻里关系、个人喜好等因素影响,互帮互助也只是小范围内的,没有建立起灵活机动的服务队和互助组,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留守劳动力合理调配还需要进一步组织和引导。
3、农村留守青年劳动力的数量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之间产生矛盾
留守青年劳动力季节性短缺,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近年来,我村果品、畜牧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随着果、畜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留守青年劳动力的数量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凸显。特别是在种植、采摘等农忙时期,农村劳动力需求剧增,劳力短缺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
4、留守青年劳动力缺乏系统培训,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目前,农村青年劳动力培训仍然是急需破解的难题。现在的培训内容和方式、方法还不能满足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需要,培训次数少,方法不灵活,方式比较单一,培训效果差,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仍然以举办培训班为主要形式,干部包园包户的机制还不够完善,挂牌指导和田间示范还不能很好地落实到位。这些因素导致劳动力培训提高速度慢、效果差,农民在产业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尚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
5、乡村就业岗位有限,直接制约青年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
从调查情况看,受农业季节性特点的影响,长期往返于城乡之间,农忙时在家种地,农闲时外出务工。这部分人渴望就近寻找增收门路,降低打工成本。但是,目前乡镇企业数量不够多,二、三产业发展的步伐不快,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容纳劳动力的能力还不够强,不能满足季节性务工人员的需要。
6、劳务输出质量不高,致使劳务经济对农村的贡献乏力。
根据调查情况看,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没有技术特长,劳务收入较低,除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外,剩余资金不多;一部分农村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后,长期生活在城市,所得收入全部消费在城市,对农村发展贡献不大,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后反哺农村、解决农村发展缓慢的问题。
三、加快农村青年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思路对策 全村农村青年劳动力资源开发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提高劳动力素质、满足农村产业发展劳力需求和促进富余劳动力有组织转移为目标,通过狠抓宣传教育、培训提高、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等措施的落实,全面提高劳动力资源开发整体水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劳动力保障。
1、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充分调动农村留守青年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
要把激活农村留守青年劳动力的创业热情作为工作的重点常抓不懈,积极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到产业开发和农村发展中来,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要牢固树立远景意识,逐乡镇、逐村组搞好发展规划,让农民最大限度地认识到本乡镇、本村组发展的远景和潜力,增强立足本地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多做说服教育、宣传引导、传授技术的工作,手把手地示范,面对面地讲解,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帮着群众办,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用经济手段调动农民的创业积极性。
2、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培训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有效途径,必须立足全村产业发展需要和劳务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一方面,对农村留守青年劳动力,要创新培训方式,按照年龄、接受能力和个人特长爱好,分批次开展培训,尽可能地把一整套技术分解开来进行培训传授,让农民循序渐进地掌握劳务技术和产业技能。对中青年劳动力要侧重于机械化耕作、果树修剪、拉技施肥、病虫害防治、畜禽防疫、农产品营销等技术要求较高的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力技能素质,促使劳务输出由苦力型、体力型向智能型和科技型转变。要注重发挥劳务中介组织在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中的职能,形成订单培训、项目带动培训等多渠道、多元化的劳务培训格局。
3、优化劳动力配置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留守青年劳动力作用。
要以发展产业为导向,合理配置农村留守青年劳动力资源,发挥留守青年劳动力的最大效益。要在果、菜、畜等特色产业分布规划中,充分考虑区域劳动力资源特点和分布状况,争取在果园拉枝、疏花疏果、病虫害防治、畜禽养殖、饲料购销、疫病防治、蔬菜栽培、农产品购销等各个环节为农村留守劳动力中各个年龄阶段、各种技能水平的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使留守弱势劳动力就业不出乡。建立健全劳务服务队管理制度,加强劳务技能培训,全面提高服务水平,打造组织有序、技术精通、服务灵活、吃苦耐劳的服务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劳动力保障。
5、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回流。
坚持把吸引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作为平衡劳动力市场的重要途径,实现“农民进城”向“回乡创业”转变。发展二、三产业,尤其是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引导本地务果、种养大户向企业化经营转变,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立灵活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对家庭劳力短缺致使长期闲置的土地适度予以调整,让愿意发展产业的人承包经营,特别要建立荒沟、荒山及其他集体土地储备制度,为落户乡村的企业提供适当的土地优惠,并在税收、财政补贴等方面予以照顾,吸引企业投资。要大力宣传创业成功人士回报家乡的先进事迹,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发展氛围。
第三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劳务输出调研报告
关于如何促进有组织的劳务输出
增加务工人员收入的调研报告
为了进一步加大我镇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促进农村青年人才的有效开发和利用,通过入户调查、查看资料、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我镇农村青年劳动力资源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村农村青年劳动力资源现状
据摸排统计,全镇共有农村青年劳动力大约18000人,约占全镇人口总数的28%。
二、农村青年劳动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素质整体不高,就业观念相对落后
留守青年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直接增加了培训提高难度。未输出青年劳动力中,多为妇女、不健全人,基本上都是维持家庭正常的运转,看护孩子的多,围着灶台转的多,多以种粮为主,只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对发展果品、养殖等产业的热情不高,投入太少,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产业发展上。同时,因文化程度和智力低,接受新事物和新技术的能力有限,参加培训多为被动应付,不能把心思和精力真正投入到学习技术上来,培训提高难度较大。
2、中青年劳动力转移明显,导致劳动力调配难度大。
留守青年劳动力调配难度大,直接影响了劳动力作用发挥。受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家庭为主的劳动单元模式影响,现阶段留守青年劳动力仍然多为单家独户作战,合作意识不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不愿意与人合作,或者出钱找人帮忙,从思想意识上还没有完全树立劳动力调配协作的理念。同时,受家族、邻里关系、个人喜好等因素影响,互帮互助也只是小范围内的,没有建立起灵活机动的服务队和互助组,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留守劳动力合理调配还需要进一步组织和引导。
3、农村留守青年劳动力的数量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之间产生矛盾
留守青年劳动力季节性短缺,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近年来,我镇果品、畜牧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随着果、畜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留守青年劳动力的数量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凸显。特别是在种植、采摘等农忙时期,农村劳动力需求剧增,劳力短缺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
4、留守青年劳动力缺乏系统培训,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目前,农村青年劳动力培训仍然是急需破解的难题。现在的培训内容和方式、方法还不能满足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需要,培训次数少,方法不灵活,方式比较单一,培训效果差,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仍然以举办培训班为主要形式,干部包园包户的机制还不够完善,挂牌指导和田间示范还不能很好地落实到位。这些因素导致劳动力培训提高速度慢、效果差,农民在产业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尚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
5、乡村就业岗位有限,直接制约青年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
从调查情况看,受农业季节性特点的影响,长期往返于城乡之间,农忙时在家种地,农闲时外出务工。这部分人渴望就近寻找增收门路,降低打工成本。但是,目前乡镇企业数量不够多,二、三产业发展的步伐不快,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容纳劳动力的能力还不够强,不能满足季节性务工人员的需要。
6、劳务输出质量不高,致使劳务经济对农村的贡献乏力。
根据调查情况看,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没有技术特长,劳务收入较低,除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外,剩余资金不多;一部分农村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后,长期生活在城市,所得收入全部消费在城市,对农村发展贡献不大,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后反哺农村、解决农村发展缓慢的问题。
三、加快农村青年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思路对策
全镇农村青年劳动力资源开发要坚持以提高劳动力素质、满足农村产业发展劳力需求和促进富余劳动力有组织转移为目标,通过狠抓宣传教育、培训提高、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等措施的落实,全面提高劳动力资源开发整体水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劳动力保障。
1、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充分调动农村留守青年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
要把激活农村留守青年劳动力的创业热情作为工作的重点常抓不懈,积极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到产业开发和农村发展中来,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要牢固树立远景意识,逐村搞好发展规划,让农民最大限度地认识到本乡镇、本村组发展的远景和潜力,增强立足本地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多做说服教育、宣传引导、传授技术的工作,手把手地示范,面对面地讲解,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帮着群众办,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用经济手段调动农民的创业积极性。
2、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
培训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有效途径,必须立足全村产业发展需要和劳务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一方面,对农村留守青年劳动力,要创新培训方式,按照年龄、接受能力和个人特长爱好,分批次开展培训,尽可能地把一整套技术分解开来进行培训传授,让农民循序渐进地掌握劳务技术和产业技能。对中青年劳动力要侧重于机械化耕作、果树修剪、拉技施肥、病虫害防治、畜禽防疫、农产品营销等技术要求较高的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力技能素质,促使劳务输出由苦力型、体力型向智能型和科技型转变。要注重发挥劳务中介组织在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中的职能,形成订单培训、项目带动培训等多渠道、多元化的劳务培训格局。
3、优化劳动力配置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留守青年劳动力作用。
要以发展产业为导向,合理配置农村留守青年劳动力资源,发挥留守青年劳动力的最大效益。要在果、菜、畜等特色产业分布规划中,充分考虑区域劳动力资源特点和分布状况,争取在果园拉枝、疏花疏果、病虫害防治、畜禽养殖、饲料购销、疫病防治、蔬菜栽培、农产品购销等各个环节为农村留守劳动力中各个年龄阶段、各种技能水平的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使留守弱势劳动力就业不出乡。建立健全劳务服务队管理制度,加强劳务技能培训,全面提高服务水平,打造组织有序、技术精通、服务灵活、吃苦耐劳的服务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劳动力保障。
第四篇: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摘 要:我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而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首要面对的问题,近些年来,农村女性劳动力的转移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所以,我们必须多方关注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突显出的问题,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关键词: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转移;问题;对策建议
近些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特别是农村女性劳动力的转移,党和政府,以及企业更应该给予更多的扶持和引导。因此,深入分析解决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促进我国劳动力有序转移和加快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客观必然性
1、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义
(1)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影响
第一,农村女性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目标的实现。农村女性劳动力的转移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第二,农村女性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生活宽裕”目标的实现。要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就要千方百计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而农村女性劳动力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家庭收入。
第三,农村女性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目标的实现。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直接的外在体现。这一目标的实现,最主要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要想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农村女性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2、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
大量农村女性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弥补了城市因经济结构调整而出现的劳动用工空白。目前,大中型城市苦、脏、累的工作基本都是由进城务工的农村女性承担,如城市环卫工人、家政从业人员、餐饮服务人员的90%以上都是农村女性。进城的农村女性不仅成为城市运转功能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还为城市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现状
随着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的认知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过去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务工,也包括一部分的农村女性,随着她们进城务工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逐步得到社会的承认,社会各方面对进城务工农民的思想观念和态度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另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积极政策,要求各地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农村女性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认识,并提出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切实解决拖欠和克扣工资问题,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做好培训工作。
三、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策落实不到位
尽管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积极政策,但是有些政策落实不到位。对于农村女性来说,仍存在职业工种限制、总量限制、季节限制、性别限制等。有的输入地政府不能将其子女纳入当地义务教育系统,存在入学难、收费高等问题。在劳动和社会保障上,她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总体看还比较差,不能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的劳动福利、社会保险等待遇,在此基础上,大大限制了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就业转移。
2、对进城农村女性的社会管理严重缺位
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掌握劳动力资源、就业培训、提供就业信息到维护合法权益,都需要政府部门提供完善的管理和服务。但是,政府的这种职能非常缺乏,还不能完全地掌握农村女性劳动力资源及转移就业的基本情况,包括文化程度、年龄结构、技能特长、地域分布及转移就业的方向等。政府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市场服务体系,导致就业信息不畅,有组织外出的比例比较低。
四、对策建议
1、逐步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
我国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剥离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就业权、居住权、教育权、社会保障权、医疗服务权、公共设施权与福利服务权。当前,要重点开展农村女性劳动力平等就业试点,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农村女性劳动力在就业准入制度、劳动福利、工资报酬、工作时间、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积极探索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的途径和渠道,为最终统一全国劳动力市场创造条件。从长期看,要在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市场准入、政府投入、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实践,消除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体制性障碍,探索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村女性劳动力有序转移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2、加大各项政策落实力度
要加大督促检查的力度,确保国家扶持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继续贯彻“合理引导,公平对待,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取消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收费和歧视性规,建立农民工工资按时发放的长效机制,从根本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其次,要建立促进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落实责任制,各级政府要把落实农村女性进城务工政策摆上重要位置,实行专人负责,加大督查力度,宣传力度,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国家促进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改善农村女性进城务工环境的方针政策,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农村女性、理解农村女性、帮助农村女性的良好氛围,为落实政策、优化环境创造良好的舆论导向。
3、建立健全农村女性劳动力外出就业管理机制
为了从体制上根本解决农村女性劳动力无序流动的状况,建议设置管理全国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专门机构,以适应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新形势的迫切要求,彻底改变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多头管理、分散负责的局面,尽快将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纳入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轨道。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女性实行属地化管理原则,纳入输入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五篇:南岸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南岸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www.xiexiebang.com [2005-09-16] ·作者: ·来源:南岸区农林水利局
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就业培训对全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以及我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也事关全区稳定。
一、我区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情况
我区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就业结合,按照“以需定训,以训定教,以教定校”的原则,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建设抓培训,围绕岗位需求定培训内容。
(一)转移就业工作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南岸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区政府分管领导、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长任副组长,区财政、农林水利局、建委、教委等10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内。各镇也相应明确了分管领导,并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二是保证资金投入。设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专项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加大经费投入。区财政和劳务办还制定了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办法,合理使用专项培训、奖励资金和专项工作经费,同时,还建立了监督管理机制,确保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各项必要开支。
三是整合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我区的教学资源优势,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我区就业培训学校为基础,利用在区的大学、职业培训机构和其他社会办学单位的场地和师资,建立我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全面培训农村劳动力。
四是强化培训管理。严格按照《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加强对培训机构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尤其是对教学质量、就业安置等情况的监督检查,一经发现问题,将予以警告或取消培训资格。
五是加大宣传力度。今年区劳务办和各镇,两次组织宣传组深入部分村社,进行宣传动员;同时,区文广局和各镇充分利用广播、有限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和政府的优惠补助政策,增强了农民工自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意识。
(二)推进转移就业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是围绕产业结构定位抓培训。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初步形成了以花木(含水果)、观赏鱼、奶牛、农家乐四大支柱产业,农业园区达40个,集约经营土地1万亩,常年保持从业人员800人,季节性从业人员达5000人。由于各自地理位置和区域情况不同,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我们按照城区型和城郊型分类培训。南坪、涂山、鸡冠石和黄桷垭四镇,离城市较近、农村经济基础较好,属于城区型。四镇农业人口3.47万,占全区农业总人口的30.3%,耕地面积0.94万亩,占全区耕地总数的13.5%。在产业结构调整上,重点以二三产业为主,因此在培训内容上重点突出服务行业各种技术和规范,尤其是加强了农家乐服务人员的培训。2004年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实现收入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881元,不少农家乐已延伸至南坪等城区中心地带;农民外出务工总收入7000万元,人均务工收入2017元,农村劳动力正逐步向产业工人过渡。2004年,四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20元。
长生桥、迎龙、广阳、峡口和南山五镇隔城市较远、农村经济基础较差、耕地较多,属于城郊型地区,五镇农业人口7.99万,占全区农业总人口的69.7%,耕地面积6.02万亩,占全区耕地总数的86.5%。产业结构调整上主要以发展生态都市农业为主,因此我们在农村劳动力比较集中的长生、迎龙、广阳、峡口四镇主要进行的是以种养殖为主的培训,2004年,花木业实现收入实现182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277.8元;牛奶产量达到6200吨,实现收入12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50.2元;观赏鱼收入实现1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25.2元。2004年,五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92元,花木等支柱产业收入达到2543.2元,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79.7%。
二是方便农民,就地就近抓培训。由于我区部分镇离城区较远,且农民也不愿驻校培训,因此,本着“贴近农村,方便农民”的原则,除保安培训班而外,我们把所有的培训班都放在各镇进行,既降低了培训成本,又减轻了农民负担,方便了群众,调动了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深受培训人员的欢迎。
三是根据用工需求定向抓培训。年初,我们通过经济主管部门、各大经济板块,收集了在区企业的用工需求意向,劳务办与企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渠道,随时了解需求动向,本着“以需定训”的原则,及时给企业培训和输送用工人员。通过强化信息交流,收集在区企业的用工需求意向,及时了解需求动向,定向培训和转移,从而使得培训工作与企业对口,培训人员结业后能迅速适应企业需要,也减少了企业的培训投入,达到“三赢”的目的。据初步统计,截止2004年底,转移后的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年收入均在4000以上,从事第二产业的月收入在1000元以上,从事第三产业的月收入平均在800元以上。
四是结合绿证发放抓培训。根据农业科技推广的要求,结合南岸区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农民富余劳动力培训与绿证培训结合,在全区9镇范围内对青壮年农民、农业大户、农村党员和农村中学生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重点开展花卉、优质水果、绿化苗木、蚕桑、水产、蔬菜、食用菌技术等绿色证书培训。目前,总共开办培训班50期,培训人数2800人,发证2600人,拿到证书的人员中80%以上在外出务工或本地就业过程中凭借证书找到了相对稳定的工作。
二、转移培训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培训人员组织较难。尽管各级都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也投入了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培训人员的组织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是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对部分培训时间较长的专业,农民普遍不愿接受,且存在希望通过短期培训后就能找到待遇好的工作的思想,给培训的组织管理和就业安置认为的设置了障碍。
三是小农意识严重,不愿区外就业。部分人员在接受企业或政府组织的相关就业培训后,对于安排的区外就业或省外就业采取回避态度,在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同时,也加大了政府推荐就业工作的难度。
三、意见及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工作联系机制。目前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工作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由于部门之间的工作联系机制不完善,因此在统筹安排全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及相关工作上还存在协调不到位的情况。
二是强化宣传和教育力度。针对当前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中存在的小农思想和急功近利思想,政府要继续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从思想上提高农民对培训就业工作的认识,逐步引导农民由政府帮助就业向市场自主择业过度。
三是加强协调及服务。在完善工作机制的前提下,相关部门要加大工作的协调力度。政府要确保培训资金的及时到位,同时强化对劳务中介组织的监管力度,对于外出就业的,在建立相关档案的同时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机构,确保农民的合法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