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西方对高校意识形态的渗透及其应对措施(推荐5篇)

时间:2019-05-14 22:35: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西方对高校意识形态的渗透及其应对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西方对高校意识形态的渗透及其应对措施》。

第一篇:谈西方对高校意识形态的渗透及其应对措施

谈西方对高校意识形态的渗透及其应对措施

摘要:西方文化渗透具有目标性、隐蔽性、高技术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不但极大地冲击了我国文化市场,而且直接影响到我国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的形成。我国高校要高度重视“西化”战略的危害性,从教育、宣传、管理等层面探寻应对策略,确保高校学生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观的指引下健康成长。关键字:西方文化渗透,高校,应对策路

随着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跨国界、跨地域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但在这一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借助于文化传播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战略。作为培养国家现代化建设急需人才的高等院校,目前正面临着西化、分化的巨大威胁。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地认识西方文化渗透的特点和影响立足于高校学生这一特定的社会群体制定高校抵御西方文化渗透的策略与措施更好地担负起构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观的政治使命。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意识形态斗争非但没有“终结”,反而进一步得到强化,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成为了西方的外交工具。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凭借着其强势地位的话语权,千方百计的对社会意识形态进行攻击,渗透和破坏,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外渗透意识形态的重点,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放松过。近年来,他们在国际社会争夺意识形态主导话语权的活动中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散布“意识形态终结”迷雾、“普世价值”神话的同时,把一般问题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向其他国家输出政治制度。近年来西方一些国家炒作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能源、环境、“有毒”食品、“危险”玩具、军费增长等问题,作为“妖魔化”中国的武器,而所谓“西藏问题”、“人权问题”,更成为他们惯用的武器。拉萨“3•14”暴力事件发生后,一些西方国家媒体制作了大量失实和歪曲性报道,几乎一边倒地指责中国。在我国集中精力筹办北京奥运会的时候,西方一些媒体和政要千方百计地将奥运议题政治化、意识形态化,试图借奥运迫使我国在核心利益问题上做出让步。中国政府制止“藏独”暴力活动的正当行为,成了他们攻击所谓中国人权状况的把柄;而捣乱奥运圣火传递的暴力举动,却得到一些西方政治势力的纵容。这些现象说明,当今世界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和分歧仍然是客观存在,敌对势力攻击社会主义国家为“极权主义政府”,始终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的敌视态度和立场,对此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认识。

二是掌握和利用大众传媒对一些国家形成全方位、立体式包围网。广播、卫星电视等传统媒体仍然是他们进行意识形态干扰、渗透的重要途径。2003年的监测结果显示,西方主要国家和敌对势力在我周边地区共设有30多个转播台,每天使用普通话和多种方言、170多个频率对我国播出60多个小时的节目,再加上一些国家从本土发射的广播信号,共有50个境外电台使用300多个频率对我进行广播。在卫星电视渗即面,他们在我国上空构建了密集的卫星电视网,频道达400多个,不断加大对我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内地区域的宣传覆盖。其中,隶属美国新闻署的“美国之音”特别活跃,长期充当美国进行境外渗透、实现其全球霸权的工具。在拉萨“3•14”事件中,“美国之音”不仅歪曲事实、颠倒黑白,更成为**集团的传声筒。事件发生前,它突然加大藏语广播时间,并暗中替**集团传达指令,让他们在敏感的时候制造事端。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互联网对人们特别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西方敌对势力也加紧与我国争夺互联网等思想文化的新阵地。网络已成为敌对势力向中国进行思想渗透的新的重要渠道,他们雇佣庞大的“写手队伍”,向我境内发送大量有害邮件,在境内外的中文网站和BBS上大量贴文,使之成为政治谣言的重要发源地;或者资助敌对势力建立网站,支持他们利用互联网联络指挥、组织策划、蛊惑人心、煽动闹事。

三是利用国际经贸、文化交往不断扩大的机会,在向一些国家输入文化产品的同时,渗透美式自由、民主、人权等所谓“普世价值”观。文化商品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商品,它不仅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蕴含一定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政治意识、文化意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西方影视剧、图书、网络游戏等文化产品大规模地涌入,它杂以色情、淫秽和暴力等内容,以时尚潮流的形式,吸引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盲目推崇西方文化,削弱民族文化认同,诱导一些年轻人崇洋媚外,贪慕虚荣。同时,他们注重利用各种基金会、非政府组织,采取各种不同的办法,进行名为“文化交流”的渗透,使之成为输出美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渠道。二高校应对文化渗透的措施

从以上这些西方文化渗透的特点和影响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敌对势力正在通过多种渠道悄无声息的同我们打一场大学生争夺战对此,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要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i,坚决抵制“西化”思潮,防患于未然。(—)积极引导高校学生认清西方文化渗透的本质。

以拜金主义和自由主义为核心的西方腐朽文化在高校的渗透中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不然学生分不清楚正常的文化交流和文化渗透之间的本质区别。西化思潮带给我们的是金钱至上,自由主义,贪图享乐等颓废的消极的思想,它披着文明的外衣,不断地蚕食着大学生脆弱的思想防线,其在高校的渗透,具有着很强的破坏性和隐蔽性,是假文化交流之名,行渗透,颠覆,吞并之实。高校必须要引导学生认清西方文化渗透的本质,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对外交流中,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对西方文化渗透可能带来的信仰危机,社会矛盾和其他外来压力等保持高度警惕,将西化渗透给高校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二)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是人类先进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马克思主义能否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关系到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实现,决定着未来中国意识形态发展的方向。高校要始终不渝地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来占领高校学生的思想阵地,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不懈地提倡共产主义防止和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三要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文化建设。

针对“西化“渗透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文化建设的规律和方法,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应围绕理想信念展开,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坚持不懈的思想文化教育,使广大高校学生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筑牢思想防线,自觉抵制“西化”渗透。高校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繁荣民族传统文化扬和培育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广大青年学生凝聚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旗帜下,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用实际行动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四要进一步增强占领网络宣传阵地意识。

当今,网络信息量不仅非常大,而且不良信息也多。现实看,大学生接触面广,单靠封堵不但不能堵住大学生对不良网络信息的接触,反而增加了他们对政府的反感和对立情绪。作为高校网站应当把党和政府在现代化建设民主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特别是选择一些感人至深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制成专题网页,不间断地进行网上宣传,让网络主流声音得到有效传播。同时,对于各类网站、论坛炒作社会不良风气,党内腐败等敏感热点问题,要通过解读上级文件、发布领导人讲话、搞形势政策教育和在线释疑解难的方式,引导高校学生正确分析社会矛盾增多和当前党内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以正面的宣传教育,增强他们对党政府的信心,增强他们自觉抵制“西化”思潮的能力。

第二篇:西方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

西方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

李方祥

风云变幻、纵横捭阖的国际形势,也要求我们加强意识形态工作。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意识形态斗争非但没有“终结”,反而进一步得到强化,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成为西方的外交工具。近年来美国大力向东亚、东欧、中亚、非洲等地区输出美式价值观,推动所谓“民主化改造”。2006年9月美国推出“普林斯顿计划”,把推进美国式民主提升为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内容,“计划”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成“民主”和“非民主”两部分,要将全球的“民主国家”联合起来,对抗“非民主国家”的挑战。这里的战略意图和意识形态性是不言自明的。美国甚至不惜动用武力手段在全世界推行自己的意识形态。伊拉克战争就是美国以武力输出“民主”的样板。美国还雄心勃勃地施行“阿拉伯民主化战略”,试图把伊拉克这一“民主样板”推广到中东的其他国家,在政治体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上逐步改造阿拉伯世界,建立西方式民主制度,建立、扶持亲美政权。

凭借着强势地位的话语权,千方百计地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攻击、渗透和破坏,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外渗透意识形态的重点,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放松过。近年来,他们在国际社会争夺意识形态主导话语权的活动呈显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散布“意识形态终结”迷雾、“普世价值”神话的同时,把一般问题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向其他国家输出政治制度。近年来西方一些国家炒作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能源、环境、“有毒”食品、“危险”玩具、军费增长等问题,作为“妖魔化”中国的武器,而所谓“西藏问题”、“人权问题”,更成为他们惯用的武器。拉萨“3•14”暴力事件发生后,一些西方国家媒体制作了大量失实和歪曲性报道,几乎一边倒地指责中国。在我国集中精力筹办北京奥运会的时候,西方一些媒体和政要千方百计地将奥运议题政治化、意识形态化,试图借奥运迫使我国在核心利益问题上做出让步。法国总统萨科齐多次宣称,如果**代表与中国政府的对话有进展,“**和中国政府方面都承认谈判的进展,那么我参加奥运开幕式的障碍将被排除”;“中国政府和**谈得好,我就考虑去北京参加奥运会”,等等。中国政府制止“藏独”暴力活动的正当行为,成了他们攻击所谓中国人权状况的把柄;而捣乱奥运圣火传递的暴力举动,却得到一些西方政治势力的纵容。这些现象说明,当今世界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和分歧仍然是客观存在,敌对势力攻击社会主义国家为“极权主义政府”,始终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的敌视态度和立场,对此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认识。

二是掌握和利用大众传媒对一些国家形成全方位、立体式包围网。广播、卫星电视等传统媒体仍然是他们进行意识形态干扰、渗透的重要途径。2003年的监测结果显示,西方主要国家和敌对势力在我周边地区共设有30多个转播台,每天使用普通话和多种方言、170多个频率对我国播出60多个小时的节目,再加上一些国家从本土发射的广播信号,共有50个境外电台使用300多个频率对我进行广播。在卫星电视渗即面,他们在我国上空构建了密集的卫星电视网,频道达400多个,不断加大对我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内地区域的宣传覆盖。其中,隶属美国新闻署的“美国之音”特别活跃,长期充当美国进行境外渗透、实现其全球霸权的工具。在拉萨“3•14”事件中,“美国之音”不仅歪曲事实、颠倒黑白,更成为**集团的传声筒。事件发生前,它突然加大藏语广播时间,并暗中替**集团传达指令,让他们在敏感的时候制造事端。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互联网对人们特别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西方敌对势力也加紧与我国争夺互联网等思想文化的新阵地。一位西方国家政要人士赤裸裸地宣称:中国需要现代化,这是我们的可乘之机,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网络已成为敌对势力向中国进行思想渗透的新的重要渠道,他们雇佣庞大的“写手队伍”,向我境内发送大量有害邮件,在境内外的中文网站和BBS上大量贴文,使之成为政治谣言的重要发源地;或者资助敌对势力建立网站,支持他们利用互联网联络指挥、组织策划、蛊惑人心、煽动闹事。

三是利用国际经贸、文化交往不断扩大的机会,在向一些国家输入文化产品的同时,渗透美式自由、民主、人权等所谓“普世价值”观。文化商品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商品,它不仅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蕴含一定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政治意识、文化意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西方影视剧、图书、网络游戏等文化产品大规模地涌入,它杂以色情、淫秽和暴力等内容,以时尚潮流的形式,吸引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盲目推崇西方文化,削弱民族文化认同,诱导一些年轻人崇洋媚外,贪慕虚荣。同时,他们注重利用各种基金会、非政府组织,采取各种不同的办法,进行名为“文化交流”的渗透,使之成为输出美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渠道。由上可见,由于西方敌对势力的阶级本性和国家本质所决定,在他们思想意识里,反共、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是根深蒂固的,他们总是认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最美好的、最合理的,绝不容忍与自己对立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存在。他们手法、花样时常翻新,但战略意图和目标则一以贯之。

在加紧输出意识形态的同时,两方国家通过一整套的方法和手段,对他们的公务员、军队、学生和群众灌输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和政治信条,加强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渗透和控制。比如,在国民教育领域他们一贯标榜培养个体意识和现代公民,但事实上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西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价值观始终是处于核心地位,通过潜移默化使国民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形成高度的认同感。他们标榜“新闻自由”,其实并非不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操纵。1979年在巴黎成立的“记者无国界”组织标榜“维护记者人权,维护新闻自由”。他们把自己美化得很“高尚”,是“超越疆界的”、“不追求私利的”、“公正的”、“为新闻自由而斗争”的非政府组织,但是实际上该组织却接受美国中央情报局以及美国国家民主基金、台湾民主基金会、索罗斯基金会和古巴自由中心等其他反共、反华机构的经济资助,说明它所标榜的“公正”行为受到更深刻的政治因素、意识形态因素的支配。该组织长期与“藏独”、“疆独”、“台独”等民族分裂势力以及其他反中国政府的非法组织相互勾结,不仅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污蔑中国没有人权,没有新闻自由,而且蓄意制造种种麻烦,干扰破坏2008年在雅典举行的奥运圣火点燃仪式和奥运圣火,并在巴黎、伦敦等地组织抗议示威,围堵奥运圣火传递。因此,它是一股抱着顽固政治偏见、对中国人民充满敌意、企图阻止中国和平发展的势力。

胡锦涛同志指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共建和谐社会,需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既要促进各种文明的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同时又要重视保持各国文化、意识形态的独特性,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但是,“冷战”结束以来,一些西方大国相继抛出“文明冲突论”、“新帝国论”等战略,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企图将自己的文化、意识形态强加给其他国家。这就是国际范围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的根源所在,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始终不能放松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国际因素。

无数事实表明,意识形态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越来越重要了。因此,必须不断提高驾驭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和局面的能力,巩固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首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现点和方法,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区别。

古往今来,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都需要有一定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夺取政权的斗争中形成了自由、平等、民主、人权、正义、博爱等价值理念,并形成了以个人主义为主要内容的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体现,对建立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和体制。比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方面,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等。与这些根本性的制度和体制相适应,必然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基本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在社会观念、思想文化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的新形势下,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核心部分不动摇,就能牢牢地把握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

当前,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和较量,本质上是不同核心价值观之间对立和较量,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最根本的是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的渗透。他们凭借着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地位,把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核心价值体系说成是“普世”的、人类社会最优秀的文明成果,企图把他们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输出、扩张到世界各地。近年来,国内也出现了一种“淡化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的倾向,“普世价值”思潮的泛起正是这种错误倾向的表现。“普世价值”思潮主要的理论基础就是资产阶级抽象的人道主义和人性论,它从抽象的“共同人性”、“人类本性”出发,抹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区别。它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遮蔽“普世价值”的实质和危害。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是我们区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的一把钥匙。正确运用这一基本观点和方法,就可以清醒地看到,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观念,固然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但从来就不是抽象的,它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逐渐产生,并且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又被赋予不同的内涵,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不同的阶级,对这些价值观念的理解并非完全相同。一些人所鼓吹的“普世价值”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当然,我们区分两种核心价值体系,并不是否定两种价值观的共同性,而是为了更好地分清哪些是我们可以吸收借鉴的,哪些是我们需要有力抵制的,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动摇的前提下,以开放的胸襟吸收和借鉴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其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思想观念、精神生活、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不能成为搞指导思想多元化的理由和根据。众所周知,每个社会都离不开一定核心价值的支撑,否则就会人心涣散、社会混乱。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强调要“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有了这个共同思想基础,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更好地听取不同意见和呼声,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从而最大限度地求得最广泛的共识,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在我国现阶段,存在各种思想分歧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大量是一般认识上的原因,但也有意识形态上的原因。后者,主要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之间的对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苏东剧变后,一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严重扭曲、畸变,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辨方向,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公然发表反对四项基本原则、违反宪法的错误言论,鼓吹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决不是要改掉社会主义制度”。两种改革观的分歧,不是一般的具体工作中的分歧,而是要不要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的重大政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是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照搬照抄西方市场经济模式之间的分歧。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某些人所谓的改革应该换个名字,叫作自由化,即资本主义化。他们‘改革’的中心是资本主义化。我们讲的改革与他们不同。”在这些基本原则问题、重大政治是非问题上,我们要旗帜鲜明,对错误思潮和言论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如果不讲原则、不分是非,保持一团和气,放弃思想斗争,那就只是形式上的统一而不可能是真正的团结统一。

(《环球视野》2010年1月26日第277期,摘自2010年第1期《高校理论战线》)

关键字:意识形态西方

第三篇:如何应对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中国的渗透

如何应对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中国的渗透 枫默鬼哥謶m | 浏览 2571 次

推荐于2016-10-09 04:07:22 最佳答案

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从未停止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战略,特别是进入信息全球化时代以来,西方更加注重利用新媒体带来的传播便利,抓住中国“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重叠的历史条件,加大对中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力度。当前,在新的舆论环境下,中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需高度警惕,有效应对。新舆论环境下的意识形态安全挑战

新媒体空间可以说已成为现阶段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战场。目前敌对势力通过直接发声或培植代理人发声的方式,在网络上传播大量威胁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容,特别应引起关注的在以下四方面。1侵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动摇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中国总体意识形态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制度。敌对势力借助网络工具把颠覆中国的总体意识形态作为靶心,辐射各个社会领域。

在内容上,主要是大肆传播和扩散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思潮,挤压、替代、混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动摇社会主义根基。

在方式上,主要是借助新媒体传播的特性,增强这些错误理论和思潮的欺骗性、隐蔽性。这些方式借助网络,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蛊惑性,更易于使部分民众产生对西方制度的崇拜和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2否定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瓦解人民对党的政治认同

敌对势力通过网络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一个重要指向,就是千方百计地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从上破坏共产党的权威,从下瓦解公众对共产党的认同,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其一是宣扬所谓“普世价值”。其二是丑化中国共产党形象。

其三是挑起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不信任。

3污蔑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弱化军人对党的忠诚度

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强柱石,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直是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所在。长期以来,敌对势力一直把从根本上削弱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作为对解放军意识形态渗透的核心内容。关于“军队非党化”,敌对势力在认识层面搅乱政党与国家、政党与军队的关系,刻意把军队的政治属性与国家属性对立起来,以军队的国家属性否定军队的政治属性。关于“军队非政治化”,敌对势力掩盖军队的政治属性,宣称军队是用来对外维护国家利益的,不应该介入本国政治,在政治上应当保持中立,不应该支持某一党派的政治主张。关于“军队国家化”,一些境内外敌对势力在网络上长期进行党和国家关系的所谓“讨论”,尤其是在中国的重大节日庆典,民众爱国热情高涨时,更是以网络评论的方式集中散布误导舆论。4颠覆中国传统优良价值观,制造思想混乱和价值扭曲

这主要体现在用历史虚无主义的手法,制造思想混乱。当下部分网络内容大多伪造史料,污蔑正统,用历史虚无主义的手法颠覆人们正确的价值认知,进而制造思想混乱,其背后大多有境内外敌对势力支持的影子。

另外一个重要体现是宣扬扩散西方消极文化,制造价值扭曲。西方不健康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借助网络的开放性大量涌入,这些污七八糟的内容易使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出现异化和扭曲。新舆论环境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运筹

面对新舆论环境下的意识形态安全挑战,必须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加以谋划运筹,特别是要在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阵地上把正面宣扬社会主义主体意识形态与对错误思想开展舆论斗争相结合,坚决维护中国意识形态安全。

面对挑战,应当超越“进攻”与“防御”的二元对立模式,而是谋求“进攻”与“防御”的相互渗透,要如同散文,做到形(手段策略)散而神(中心目标)聚。具体而言,主要涉及以下四方面:

首先,要有战略重点意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在“管”和“堵”的层面,当以网络为主,在“疏”和“引”的层面,应当做到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兼顾。

其次,要实现战略分支之间的高度契合。在实施过程中,应当在审慎研究各个战略分支与多个战略层次的基础上做出综合性的协调一致的安排,保证各个层次和纵横向之间的相对和谐。

再次,要坚持目标牵引。中国意识形态安全战略目标要体现层次性和长远性。

最后,要保持战略的动态稳定。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在宏观上保持目标的稳定性,同时应避免僵化,要适时、适机保证具体策略、技术的灵活性。

新舆论环境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三点策略 1培养强大的意见领袖队伍 在新舆论环境下,意见领袖对于公众意识的形成发挥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中国同样可以对美国的一些策略加以借鉴,依托一些政治信仰坚定的专家学者、网络达人等,打造和建设一支专门为维护中国意识形态和舆论安全的“铁嘴”和“铁笔杆”队伍,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中,在国内媒体和境外媒体中宣传中国主体意识形态,反击和揭露各种危害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信息,发挥舆论引导作用。2打造“总体宣传”的传播结构

在新的舆论环境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要特别注重对不同媒体形态予以变化多端的组合应用,形成“生旦净末丑齐上场”的局面。同时,这种“齐上场”又并非简单的信息结构同质化,而是要形式各异,却异曲同工,搭建类似于“鸟巢”式立体交叉、犬牙相错的牢固传播系统。3依法加强负面信息的管理整治

要建立和完善各种机制,对那些在媒体上特别是在网络媒体上制造、散布、传播危害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行为要依法坚决予以打击整治,绝不姑息。首先,要建立舆情监控机制。其次,是要建立舆情预警机制。最后,要建立管控和问责机制。

如何抵御西方对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

1、必须了解当前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方式:主要分为隐性和显性的,前者主要是文化入侵,包括电影、动漫、书籍这类方式传播西方思想,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宗教,现在连很多农村都信耶稣了,显性的则包括扶持境内外的激进分子和反动势力,比如**,比如香港泛民,鼓动他们制造事端,挑起内部矛盾;

2、为什么要说抵御呢?因为抵御永远是被动的,一方面我们只有强大了自己才能不怕别人入侵,但看看我们国人,普遍缺乏信仰,说什么无神论私下又去烧香许愿,文化电影审批也管制的很严,所以电视上永远都是些古装剧、抗日剧、言情剧,我们老是沉静在所谓的五千年文明的历史美名中;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进攻呀,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我们那么多人,历史那么多积蕴,也可以向外传播入侵他们呀,只有这样双管齐下才能化被动为主动。

三、应对当前西方意识形态挑战的策略思考

当前境外针对我国的各种意识形态挑战,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制造了不利的国际环境,也给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威胁。我们必须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在维护国家利益、坚持和平道路、提升国家形象、夯实物质基础等方面采取有效的应对之策。

1.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坚守国家利益

当前某些国家针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活动,具有多重原因,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民族和国家利益的考虑,无疑是带有根本性的原因。有西方学者在论及这个问题时曾意味深长地指出:“‘玫瑰是一朵玫瑰,永远是一朵玫瑰’,国家就是国家,永远就是国家。”

西方有西方的国家观,我们有我们的国家观。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主权是国家最高利益之所在。我们提倡超越意识形态去尽力发展国际友好合作,反复承诺并认真履行了自己应尽的国际责任。但是,对某些西方势力借国际责任之名行遏制中国之实的图谋,对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实质及其扩展本性,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毫不让步地坚守国家主权这个最高利益。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就强调保障国家的整体利益、维护国家统一的理念。面对各种分化、西化和弱化中国的图谋,中国政府和各族人民以及海外华侨表现出的空前团结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定立场,正是源于对国家观念的认同。面对当前境外的意识形态挑战,我们更应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认识,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国家主权、维护政局稳定作为我们坚定的政治立场。

2.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谋求多边合作共赢

从世界近现代史来看,一个大国的崛起似乎往往会以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为代价。可以说,当前在国际上流行的“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正是以此为历史根据的。这种推演似乎很重视经验,但是却有意回避中国在这方面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有选择性地遗忘了一些国家霸权扩张的反面经验。中国的发展,不走西方发达国家依靠武力掠夺其他弱小民族来进行资本积累的历史道路,也不走苏联霸权主义、对外扩张的道路。我们要积极用理论和实践向世人进一步表明: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永远不变的选择。

首先,这种选择具有深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一直崇尚“和为贵”,这一理念逐渐成为中国处理内政外交的哲学思想和行为准则。历史上的“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就是中国古代和平外交的典范。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百余年间,中华民族饱受战乱之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更强化了我们对和平的向往和追求。其次,这种选择反映了我们党长期治国理政的经验。胡锦涛提出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总结我们党长期治国理政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对我们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和平发展重要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再次,和平发展道路的选择,鉴照了一些国家霸权行径的历史教训,顺应了当今世界合作共赢的发展潮流。霸权不得人心,扩张必受惩罚,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经验。环顾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国际社会发展的整体相关性和相互依存性日益加强,非赢即输的旧观念日渐式微,合作共赢的新理念渐成共识。

“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的庄严承诺,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也是对当前国际上种种别有用心的不利言论的有力回击。

3.掌握国际舆论主动权,进一步提升国家形象

当前国际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际媒体间对舆论导向的争夺与控制。重视媒体宣传的作用,积极掌握舆论的主动权,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必须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首先,必须继续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五四运动”以来,中外文化交流呈现出西学东渐有余、东学西渐不足的现象。有调查表明:近百年来西学中译与中学西译著作之比为100∶1,而外国人从中学西译著作中所了解的,又多半是八卦、算命、风水之类的东西。国外民众由于对中国知之不多、知之不切,因而极容易被别有用心的媒体误导。这就要求我们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外宣传。其次,必须大力增强信息传播的管理能力。在信息时代,谁能够控制信息的传播,谁就拥有权力。当前西方更加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我们更应高度重视新型网络安全工作,加强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和相关法制建设,并根据网络时代的传播特点,改进舆论宣传、监控、引导和管理工作,确保舆论主导权。再次,要调整舆论宣传的战略。我们要树立先声夺人的宣传理念,不仅要对境外各种误解、曲解乃至丑化中国的言论予以及时回应,而且要努力增强新闻报道的全面性、及时性、客观性,从而提高中国媒体的国际声望和国际竞争力,使之成为境内外普遍重视的新闻信息源。此外,还应该积极找寻诠释自身理念的恰当方式。中国的发展将伴随着中西之间长期的认知摩擦、碰撞、适应的过程,因此,善于向对方表达自身理念无疑是重要的。法国外交官魏柳南指出:很多中国人“在与西方人交流过程中,习惯直接用自己母语的话语方式表达思想,而没有考虑到用适合西方人的方式来表达”。这对我们是一种善意的提醒。应该说,中国政府近年比较注意这一点。北京奥运会申办、主办期间以及2011年1月胡锦涛访美期间,中国政府推出的国家形象片,受到外国民众的普遍好评。这种恰当的公共外交形式,对提升国家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4.集中精力促进发展,进一步夯实物质基础

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反映和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当前一些西方势力加强针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遏制我国的发展和崛起,在于维护西方国家自身的利益。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不断取得的发展成就和不断提升的国际地位的一种反映,也可以说是我国尚不够发展、还不是真正的世界强国的一种反映。

在多元化的国际社会中,我们不可能左右别人的思维,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对我国不利的舆论,因此,应对的关键就在于增强对杂音、噪音的抗扰能力,紧紧抓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扎扎实实地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如果我们真正能够将发展这篇大文章进一步做好,将强国之梦变为既成事实,同时又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国际社会中的各种不利言论自然会烟消云散。同时,只有将发展问题解决好,才能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奠定可靠的经济基础。因此,当前要紧密结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发挥边疆优势,突出民族特色,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惟有如此,才能实现边疆巩固、经济繁荣、民族团结,从而彻底消除境外分裂势力在境内的影响,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总之,发展是硬道理。回应境外意识形态的各种挑战,离不开必要的物质基础,关键还是要靠发展。

第四篇:关于中西意识形态冲突及西方思想渗透的思考

关于中西意识形态冲突及西方思想渗透的思考

“我是我自己的,我是独立的,我受到我自己的主观意识支配,所以我追求的是真正的自由”“我是我父亲的儿子,我是我祖父的孙辈,我是我的祖先的后人,所以我不是我自己,我有着生来的责任与使命,我不追求个人的自由,而追求人际、历史与自然的和谐”……类似以上的两句话,在我们生活的身边往往可以听到,而尤其以前一种更多。年轻人往往有着他们桀骜出众的愤慨热血,仿佛必须把一句话咬牙痛恨般的彻彻底底的讲出来才够劲。以上两句话,听起来理由充分,底气充足,自成一种坚不可摧的因果关系,然而,因为“我是我”,所以顺理成章的“我要自由”或者“我有使命”,真的是这样的吗?其实,把原本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件事情视为自然而然的原因和结果,就是文化。

文化是在一个人身上,比情绪、性格和意志更加深入和持久的东西。从孩子的最初诞生开始,他听到的语言、经过的建筑、观察过的人的脸庞、品尝过的食物、与同伴们一起做过的活动、读过的书,无不以一种默然的形式,持续的对他形成一种文化的熏陶,在孩子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之前,实际上他早已经是一种独特文化教养下的文化的团体的一份子,而在具有了一种文化的浸染之后,他便能够以这种独特文化的价值观,去探索与评价他所在的世界。全世界上的所有文明,无不如此。文明是独特的,价值是相对的,而每个人在每种文化的培育下,各自形成了独立的、相异的而又互相有极大交集的人格。从文化相对性的角度来讲,所有人,所有文化,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平等的,只有不同,而不该有或优或劣的价值比较的。

中国文明,就是世界多种多样文明中普通的一个,而且是对世界造成过许多益处的(益处,即古中国的文字、历法、社会制度、哲学思想、四大发明等在与其他文明的友好交流中,对他们产生过积极的、发展的影响。这是站在世界民族共同的价值立场上判断的)的历史悠久的影响深远的而且如今依然传承与发展的一种文明。中国文明具有明显的传承性,在数千

年来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仁爱、和谐、尊敬、包容等为理想的人格追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个人与集体、现代与前、后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追求实现一种在团体中个人和睦相处实现集体最大发展、每一辈人接续前人的使命、人能够遵从自然发展的规律与世界融合一体的境界。因而在中国有许多诸如“君子和而不同”、“子承父业”、“不孝有

三、无后为大”、“安土重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短语,甚至对他人最严苛的批评用语也有“不孝乃父”、“无法无天”、“伤天害理”等。从这之中可以看出,中国文明希望实现一种人际、历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这种关系的构建中,个人具有无条件的历史责任与使命,个人有责任接受来自他人和长者的教诲,个人应当具有全面的教养、关怀集体的心胸和宽阔的“天下”的眼光,而个人不受约束的绝对的“自由”并不是被十分的重视。在中国这样的历史与文明中,中国人民有着充实的精神世界,有着高远的人格追求,有着清晰地本职工作,有着共同的眼光与意识,创造出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瑰宝。这与当前西方主流的文明意识普遍信仰超越个人的“天主”、追求个人绝对的自由、忽视历史赋予当代人的使命与责任,是十分不同的,然而各自有着其存在的合理性,都有着平等的传承、教化、交流的权利。直到近代,由于满清政府较为狭义的部族政治、平民教育的缺失、知识分子的败坏、民间过分追求统一等原因,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一些道德评价标准成为限定个人基本自由的呆板的“三纲五常”,成为“吃人的礼教”,成为民族文化的糟粕,限制了中国人民智慧的开启,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先声。值得一提的是,中华文明中对于“民族”的理解,从来即不是自狭义的种族而产生的,而是包容起所有承认、接受与传承了中华文明精神的人的群体,这也与西方“民族”的观念有别。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不论是传统中华文明,还是现代西方文明,都是世界上相互平等而合理存在的不同的意识系统,两者各有其产生的渊源和适合的土壤,其中并没有优劣、高低、正否之分。也因此,任何一种文明没有权力藐视其他文明的价值,没有权力侵犯其他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更没有权力自视为“世界文明的领导者”。每种文明都应当承认不同文明

之间的相异之处,却不能够强制要求其他文明屈从于自己文明的价值观。这应当成为世界各文明之间共同遵守的“和平共赢基本原则”。

然而,在当今国际形势下,总是出现着这样一种现象:文明依附于国家实力,形成了一种互相的高下价值差别。而处于价值高的一端的文明,总是强迫其他的文明屈从于自己的价值判断。

当前国际形势中,最突出的意识形态冲突,当属以“中国威胁论”为主调的西方文明对于中华文明的侵犯与渗透。

“中国威胁论”,即一些西方国家在国际场合中每每鼓吹的、断定中国的复兴将对世界和平局势造成威胁的观点。认为中国人民满含着的建设祖国的热情,实质上隐含着极端的民族主义,而当中国在经济、军事上强大和在国际上的地位提高后,必将向其他的所有国家发出威胁,破坏国家当前的和平局面。因此世界所有国家应当联合起来,共遏制中国的复兴。在这种表面上的大肆鼓吹之外,一些国家还有意识的通过各种途径,将西方文明中的资本主义民主精神、个人主义自由和个人英雄主义极端化,传播给中国广大基层人民,即所谓“思想渗透”。通过一明、一暗两种手段,企图达到贬低中华文明、压制中华文明和消灭中华文明的国家目的。

“中国威胁论”从中华文明的角度,完全是不可能存在的事情。中华文明从来追求“和”,追求与自然、与世界的和平相处,从数千年来的所有的历史来看,强盛的中国不但不会给邻国造成灾难,反而会热情的建设起一种和谐友好的国际关系,礼尚往来,友好交流,使得更多国家在中华文明的帮助下,更好、更和谐的发展(仅有元朝除外,因为蒙族人较少受到中华文明教化且固执不愿接受狡猾的缘故)。而西方国家从自己的征战文明立场出发,认为“中国复兴”与“侵略别国”有着自然而然的因果关系,这是十分狭隘而自负的文化价值观。

将所有西方的文明思想统统视为“思想渗透”,显然是一种十分错误的文化保守主义,但我们应当看到伴随西方文明思想而来的一些危险信息。一些常被用作思想渗透与攻击的武器主要有:极端个人英雄主义、个人主义自由和资本主义民主。这些理念原本在西方文明中,都被认为有着充分而自然的理由,然而与中华文明不同。中华文明从统一的农耕文明中发源,注重集体主义,注重个人的归属感和历史使命感,这与西方在分散的商业文明中形成的个人主义自由和个人英雄主义不相符,而中华文明注重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尊敬与和睦合理的秩序,与西方文明中有着激烈争执的资本主义民主亦不同。这些差别本无优劣之分,但一些国家却从这些文明的价值观上,判断中华文明为不民主、不自由的迂腐败坏的文明,应当全盘推倒,并以此来影响广大群众共同攻击中国、丑化中国,则是十分卑劣与用心险恶的。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欧剧变,再到如今发达的和互联网时代,西方的思想渗透和国内一些群众的盲目自我否定的运动,从来未有停止,甚至更加深化和隐蔽化。从最近几次事件例如国外媒体对茂名群众游行的虚妄报道与渲染、美国纽约时报的中国反腐将引起中国衰退的观点、国外媒体对中国在钓鱼岛的行动的错误报道,以及美国在对自己与对别国的双重人权标准、“棱镜”计划的曝光中,我们可以感到这种思想渗透的嚣张气焰之盛。这些是我们应当十分警惕的。

这种思想渗透与文化入侵,往往是通过一个破绽,即人民文化素养的不足。中华文明有着深厚的内涵,非但有着深入的学习与广泛的体会,不能明白它的真谛。而许多接受了少量教育的青年人,自以为通过一段时期的浅显观察与体会,就已经看透了中华文明的本质,敢于用随意的、含义简单的、没有发展的余地的词语将中华文明一概而论,这恰恰证明他们没有对中华文明的超越浅薄的认识和他们个人的自负与狂躁,这样的一批人最易成为西方思想渗透和文化入侵的病毒感染者。可见深入的文化教养之重要。

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批判的吸收外来文明与坚决抵抗外来文明的思想渗透,已经是新时期下全国人民应当共同承担的使命。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应当保持勤奋的、广泛的学习,批判的分析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勇敢的担当起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使命。通过学习,我们才能够了解更深刻的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分析,我们才能够培养起独立的人格与价值观。只有通过学习与实践,我们才能够融入丰富而伟大的中华文明,并在不断的反思、比较中,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才能够在世界宏伟的发展潮流中,保持自己的头脑,开创一个更新的多民族和

谐共处的美好局面。

第五篇: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教育

t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教育

摘要: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在经济转型和多元价值并存的当今中国社会十分重要,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和英语教学相结合是意识形态教育方式的优化,也是中国范围内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完善。同时,通过英语教学来渗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要结合文化教学来进行,以价值观的引导为主,从业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英语教学;文化教学

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一种制度及与这个制度相关的基本价值的法理和逻辑基础,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信仰、价值判断、行为选择(张润枝 2008)。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当然就是围绕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和中心的建立的思想和信念体系,从一定程度上来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根基,对于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是否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来主导关系到人心稳定、国家安全和每个中国公民的切身利。纵观我们生活的很多环境,自由散漫之风横行,拜金主义思想泛滥,怎样让社会主义意识深入人心,使广大的人民群众理解,接受社会主义的信仰关系重大,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行切实有效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迫在眉睫。此时,使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走出机械的政治理论课程的局限,与广阔的学科教育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到各种学术课程当中不失为价值观教育的一种理想方式,而就自身的学科性质和当前的中国环境而言,英语教学具有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便利和优势,两者结合对于彼此的领域发展也会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1.两者结合的裨益

1.1是对于英语教学的完善和发展

中国范围内的英语教学需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语言和文化的紧密关系已经毋庸置疑,英语教学不仅是英语语言技巧的习得,也是对于异域文化的接触和了解。可以说英语语言给我们打开的是一扇通向大千世界的窗口,英语学习者在接受多元文化洗礼的同时,必然也会接触到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违背的价值观念的侵蚀。外语教育中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已经一些业内人士的重视,杨维东(2015)明确指出:“外语教育中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是不言而喻的,表现为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面临外来文化与意识形态侵蚀,外语热’引发母语危机与文化安全,外语教学中本土文化主权意识被削弱 ”。英语作为外语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操作和执行不仅决定着国人外语素质的提高与否,由于其极强的文化和社会功能,还极大的影响着学习者价值观念的确立、社会健康文化氛围的塑造和国家的安全稳定。由于英语教学中对于西方文化介绍和讲解的偏重,在有些学生的意识中,独立精神就是个人至上,财富就是成功,集体主义是不合时宜的陈词滥调,这些与夹带西方价值观念的英语语言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加之教师本身对于意识形态引导的疏忽,进而导致学生们认为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西方的文化优于中国的文化,在说到美国文化时,我们的学生如数家珍,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方向时却哑口无言。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明确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英语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更为顺畅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更是为了培养有国际视角同时又有民族根基的国家建设者,而民族根基的确立前提是明确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和精神滋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主导位置,中国的英语教育需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确引导,这是英语教育在中国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前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融入有利于英语课堂的互动和学习者思辨能力以及语言能力的提高。在英语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绝不是理论内容的照本宣科和价值理念的生硬灌输,而是以为学生为中心、以跨文化话题探讨为主要组织形式,以英语语言为交流工具的探究式教育,对学生整体能力和课堂效率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影响。本项目的研究成员对于燕山大学里仁学院电子信息类的116名学生进行了相关课题的实验教学,具体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主题安排与文化或意识形态的话题,学生收集资料并在课堂上予以探讨和课下的学习和总结,教师对于学生的见解和发现给予适当的点评来鼓励其对于文化和社会的积极的思考和发言,并对于偏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向的思想和言论给予及时的纠正和引导。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们对于当前的社会以及文化有相当的兴趣以及自己不同的想法和表达的欲望,通过课上和课下的交流沟通,学生们普遍减少了对于英语表达的紧张感,同时其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在不断加深、对于社会及文化事件的见地也愈发的成熟和深刻。总体来说,意识形态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阶级意识的文化,本身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以文化的表达形式来呈现,它的加入是语言和文化紧密关系的进一步延伸,是英语教学的应有之意,也自然而然起到启迪学生思维和促进语言技能的精进。

1.2 是对于社会主义形态教育方式的优化

英语课堂渗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有助价值观育打破思想道德课程的限制,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以更加切实和有效的方式进行。目前我国教育体制中意识形态教育主要是通过专门的政治理论或思想品德课程来进行,很多学习者也是将之当作一门考试课程来对待,本来应当内化的价值理念认同被机械记忆来取代,虽然教学者也在不断改进价值观教育的方法,但校园内整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还是相对封闭和机械,远远达不到正确价值观培养和意识形态引导的目的。反观欧美国家的价值观教育则是更多是通过学术课程教学与价值观教育的整合的方式来进行,利用学术课程的丰富性、思想性和具化的内容表达来传递和诠释价值理念的内涵,这可以拿来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渗透于英语教学提供借鉴。英语教学的文化特性以及它的普遍性使其在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和引导方面有着的独特优势和便利。英语教材题材所涉及生活、社会及文化,教师可就选择适当的主题来组织学生的学习和探讨,帮助其在了解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同时重新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国家理念,这样的意识形态引导的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学生对于理论灌输的反感,也能够增强其对于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认同。

2.两者结合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1主要依托文化教学来进行

作为反映一定社会集团利益的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的意识形态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意识形态教育在英语教学中适于结合文化教学来进行。就意识形态的思想源泉而言,文化传统是特定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对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导向和整合作用(詹小美2004)。虽然社会主义理论并不完全是中国产物,但一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选择和确定也必定是与这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和社会成员的历史形成的心理定式有着直接的关系的。爱国思想是中国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和核心,群体意识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也巧妙的契合了社会主义中的集体主义思想,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立足和发展离不开中国文化的传统和积淀,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绝对不能脱离中华民族文化的学习。英语教学可以利用文化教育的便利,设置合适的主题,带领学生探究中西文化的异同并发现中国文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联,渗透意识形态教育同时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表达和思辨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尊重了外语教学的本质又是把社会主义意识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落到了实处。

2.2以引导为主,切勿强制

虽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在规范人的思想和社会行为方面发挥着导向性作用,但意识形态的教育本质是向社会传递一种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需要尊重思维方式发展的规律。教育者要允许有不同声音和不同的见解,给学习者提供以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了解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引导而不是强迫其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如杨照和路日亮(2015)所说:“意识形态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却不应该是强制的,相反,温情的规范或许更能被人接受”。现代人特别是青少年自我独立的意识较强,对于自上而下的说教他们多抱有逆反心理,所以教育者要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以平等的姿态与其进行友好的交流,体会和了解学习者的文化心理和意识形态倾向,并适时对其不当的思想言论进行善意的提醒和引导,切勿盛势凌人的批评和强硬的灌输。

2.3提升教师自身业务素质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是否能够取得成功,实施教学的教师的自身业务素质是关键。教师是教学的组织和规划者,也是帮助学习者树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者,他必须要有足够的语言和文化知识积淀,同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要求清楚的认识,自身是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拥护者,并且能够将跨文化教学与意识形态教育进行适当的结合,这些对于任课教师来说不是不小的挑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相关的培训。

3.结语

全球化的整体环境下,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民族文化传承都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不是对于外语教学的禁锢,而在英语教育所提供的国际背景下将中华民族文化内容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次对接,不仅有利于丰富外语教育的内涵,重申民族文化在外语文化教学中的意义,更是给予学习者一个近距离了解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机会,这对于公民正确价值观的选择和中国社会的稳定及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下载谈西方对高校意识形态的渗透及其应对措施(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西方对高校意识形态的渗透及其应对措施(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高校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物业管理作为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如何进一步使得高校物业管理得到可持......

    对当前成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考

    对当前成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考 成人高校是知识和思想的集散地,也是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念碰撞的地方。电大作为一所成人高校,当前意识形态工作中同样面临着多种思潮的交织,对......

    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途径研究[推荐]

    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途径研究 摘 要: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思想观念多样化、网络影响扩大化、西方影响深......

    谈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

    谈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 摘要: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过西方节日,却对中国的传统节日逐渐冷落,这不得不引起国人的重视,研究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了解中国传......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周曙东 周文魁 朱红根 王传星 王艳 摘要: 阐述气候变化的特点, 分析农作物对温度、降水变化的敏感性, 昆虫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探讨了农业......

    朝核问题对中国影响及其应对措施[推荐5篇]

    朝核问题对中国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摘要:朝核问题是当今国际政治一个热点问题, 2013年朝鲜进行了第三次核试验,朝核问题再次升级。朝核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

    浅谈对恐怖主义的认识及其打击应对措施

    浅谈我国民众对反恐的认识及其应对措施 论文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恐怖主义的现状和民众对反恐的认识,以及提出了对抗恐怖主义的一系列的措施,只有强烈打击恐怖主义,增强国家和民......

    石油化工对环境的污染及应对措施

    石油化工对环境的污染及应对措施 化工学院工程2班 李戬 030080745 摘要:文章介绍了石油及其相关产业对土壤、河流、湖泊和海洋造成的污染及其相关机理,提出了当今比较常用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