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部制背景下中国环境管理体制之反思与重构
大部制背景下中国环境管理体制之反思与重
构
——以《环境保护法》第7条的修改为视角
高晓露
2012-10-26 15:31:35 来源:《财政监督》2012年6期
【摘要】:中国环境管理体制至今已经历了初始、形成以及逐步完善三个发展阶段。基于《环境保护法》第7条而建立起来的现行环境管理体制在组织结构、职权结构以及权力运行机制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已远远不能适应大部制改革以及中国环境保护实践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根源于《环境保护法》第7条的规定。为此,应修改《环境保护法》第7条,将环保部门的职能由“统管”改为“综合协调”,同时合理设置环境管理机构及其职责分工,完善环境管理权力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 大部制改革 环境保护法 环境管理体制
大部制改革是中国为了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大部制改革重点不在于合并或新设部委,而在于部门之间职能的重新梳理和整合。经过200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成为国务院组成部门,拥有了人们所期待的“话语权”与权威性。然而,我国的环境执法状况却并没有随着环境保护部门的“升格”而好转。现实的情况依然是国家环境立法的实施效果无法体现在环境质量的提高上。究其原因,现行环境管理体制是主要桎梏之一。根据《环境保护法》第7条①的规定,中国现行的环境管理体制是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各级环保部门是环境保护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部门,亦即“统管”部门。然而,在环境管理实践中,环保部门并未能有效地行使“统管”职能。环境主管部门更多呈现的是“形式管理主体”。升格后环境保护部在其法定职能中所罗列的牵头协调、监督及参与等环境保护职责都可能更多地成为摆设或美好愿景。因而,大部制背景下,以修改《环境保护法》为契机,理顺健全环境管理组织体系、职能结构以及运行机制,对中国环境管理体制进行重构实乃当务之急。
一、中国现行环境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中国现行环境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组织结构方面。环境管理体制中的组织结构是指享有国家环境管理权的管理机构的具体设置以及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我国环境管理体制从各部门分工管理转变为统一管理与各部门分工负责相结合。根据《环境保护法》第7条的规定,我国环境管理机构除了国务院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之外,还包括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等众多分管部门,而且,统管部门与分管部门执法地位平等。它们之间只有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分工上有区别,即监督管理的对象和范围有差异,但都是属于环境执法机关。《环境保护法》第7条对统管部门与分管部门之间的关系并未具体的规定。
2.职权结构方面。环境管理体制中的职权结构是指各种环境管理机构横向的职权分工以及纵向的职权位阶等。首先,从横向方面看,以中央层面为例,在2008年以“大部制”为核心的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明确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正式进入国务院组成部门序列。伴随着组织地位的提升,环境保护部在职权、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变革。但是,单从环境主管部门法律地位的提升来看待其在环境管理方面的作用可能会有失偏颇。综合分析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难发现,环境主管部门统一监管职权执行比较顺利的包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噪声污染控制、辐射和核安全、大气污染控制、农村环境保护等领域。在其他领域尤其在水污染防治、自然保护区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环境保护、土壤污染防治等方面,因涉及到水利、林业、草原、海洋、土地等资源管理部门等分管部门的分工合作和依法制约,环境主管部门统一监管能力依然显得十分脆弱,特别是伴随着草原、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单项立法的相继出台,环境主管部门更多呈现的是“形式管理主体”。例如,根据《草原法》的授权,国务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草原监督管理工作。②环保部门面对草原“主管”部门,根本无法进行“统管”。因而,《环境保护法》第7条的“统管”条款形同虚设。
其次,从纵向方面看,目前,中国的环境管理体制是以行政区域管理为核心、国家与地方双重领导的体制,即各级人民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负总责,国家和地方分别设立环境保护部门,作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尽管法律规定地方政府对辖区内的环境质量负总责,但对负什么责任,是政治责任还是法律责任,抑或经济责任,都没有明确规定。在政绩考核中也缺乏对环境质量状况和资源消耗的考核,从而使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成为空洞的口号。同时,地方环境保护部门的双重领导体制,使其既从属于环境保护部,也附属于地方政府。在这样的体制框架下,地方环境管理的力度往往取决于地方政府的价值取向和态度。
3.运行机制方面。首先,在协作机制方面。虽然在新一轮体制改革中,中国环境管理协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如环境保护部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八部委联合探索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与国家海洋局以及多个省(区、市)签署合作协议,与中央统战部合作建立国家环境特约监察员制度。先后建立由环境保护部牵头的松花江、淮河、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海河等水污染防治部际联席会议,国务院九部委联合开展环保专项行动,进一步丰富了部际协作机制。但是,由于职能分散交叉现象依然存在,各部门和各地区各自为政,环境保护统筹协调、统一监督仍需进一步加强。
其次,在监督制约机制方面。随着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和华南、西南、东北、西北、华东、华北六大环保督查中心的陆续成立挂牌,国家环境监察体系新格局正在形成。这些超脱于地方管辖的区域环保督查机构,无疑有利于强化对地方政府的监督,有利于打破地方政府与环保部门的不当制约,将增强国家层面的监管和协调能力。但是,按照环境部规定,这些督查中心只是派出机构,受环境保护部委托从事公务,其中督察业务接受环境部环境监察局指导,应急工作接受环境应急办公室指导,对所委托事务均由环境部的相关部门进行处理。也就是说,环境督察制度没有进行中央层面的体制变革,只是应环境事件频发的需要,将感到力不从心的部分环境监察职能下放到设在地方的中央部门去实施。环境督察顶着环境中央监督之名,但可能更多地仅有提出建议的权力,以至于有人认为各环境督察中心更多的只是充当了环境部的传声筒和监视器。
(二)原因分析。中国现行环境管理体制的法律基础是《环境保护法》第7条的规定,因而,问题也主要根源于该条的规定。首先,《环境保护法》第7条对环保部门的职能定位与中国相关的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的现实不符。从近年来国务院发布的有关政策和环境保护部门发布的《环保部门机关“三定”实施方案》,以及环境保护实践看,环保部门的职能实际上已经由“统一监督管理”转变为“综合协调”。如1990年国务院发布的《对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海洋局有关海洋环境保护职责分工的意见》中规定:“国家海洋局或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在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中,如有意见分歧,由国家环保局进行协调。”2005年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应按照区域生态系统管理方式,逐步理顺部门职责分工,增强环境监管的协调性、整体性”,“应健全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决定》中关于“按照区域生态系统管理方式”的提法,表明国务院认识到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责分工应当符合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1994年国家环境保护局“三定”方案提出转变国家环保局职能,其中一条就是,强化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促进环境保护与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的完善,增强国家环境保护的综合协调能力。这个“三定”方案中规定环保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协同有关部门制订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经济、技术、资源配置和产业政策,组织对重大经济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受国务院委托„„协调省际环境污染纠纷;综合协调并监督检查生物多样性与野生动植物、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工作;指导和协调全国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等。环境保护部于2008年10月发布的《环境保护部机关“三定”实施方案》中,需要加强的职责之一就是“加强环境保护综合协调、参与宏观决策职责。”在现实中,环保部门真正从事的已不是“统一监管”,而是“综合协调”。从近年来的环境保护实践看,统管部门对分管部门具有“规划”和“协调”的职责。例如在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监测规范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于“牵头”的地位,其他环境管理部门在监督管理活动中发生意见分歧时,由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出面协调解决。环保工作做得好的地方,往往是环保部门的综合、协调和服务工作做得好的地方。因而,环保部门应“仅作政策统合及法规制定及改善规划”这类综合协调职能,而不应成为一个执行“个别污染及自然保育事项”的部门。
其次,《环境保护法》第7条赋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管”职能定位与许多环境单行立法相冲突。施行于1989年的《环境保护法》第7条规定,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是环境保护的统一监督管理部门,而一些在其后制定或修订的单行环境法律却作出了与此矛盾的规定,如2002年修订的《水法》第12条规定“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2000年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第5条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全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指导、协调和监督,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再如,2004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第5条规定,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无论是水、海洋,还是土地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因素,都属于环境的构成要素。环境立法中的环境是一个整体性概念,不是指单个的环境要素。环境的整体性需要对其实行综合生态系统管理,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只能与水行政主管部门、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和合作。
综上,《环境保护法》第7条所构建的环境管理体制不仅与我国环境保护的需要极不适应,而且与各环境单项立法之间不衔接的问题已非常突出,且严重影响到了法律的执行和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修改《环境保护法》第7条,加强环境管理体制创新,成为我国环境法制建设中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大部制背景下重构中国环境管理体制的建议
(一)修改《环境保护法》第7条,将环保部门的职能由“统管”改为“综合协调”。在修订《环境保护法》时,为最大限度地协调其与《水法》、《土地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单行法在管理体制方面的矛盾规定,应当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监督管理”职权修改为“综合协调”职权。建立超越部门利益、地区利益和行业利益的环保大协调机制。
“统一指导、协调和监督”既是我国环保最现实、最紧迫的需要,也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与环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规律相符合。所以,修改《环境保护法》第7条,将现实中环保部门职能定位的重大变化规范化、制度化,是《环境保护法》修订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从法理上说,成立一个新的行政机关或改变其职责权限都必须有法律依据,要有“先立法后改制”的法治观念。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要求“各级行政机关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所以,本着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应对环保部门的职能定位重新做出界定,改“统一监督管理”为“综合协调”,具体内容应包括“统筹协调、指导、监督和服务”四项内容。
(二)合理设置环境管理机构及其职责分工。首先,在横向层面,应该立足于综合协调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设置模式。将相关部门进行整合和职权的重组,设置真正意义上的大部门体制下的环境综合协调部门。将土地、林业、水利、海洋等主管部门的“生态化”职能纳入“大环保”管理体制中予以重构和完善。授权环境主管部门“统筹协调、指导、监督和服务”权责,切实提高环境主管部门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策和重大问题的决策能力、监督能力及协调能力。在更高的层次上,实施对分管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综合监督检查。
其次,在纵向层面,继续坚持分级管理,但应该科学划分中央和地方环境管理的权限职责。具体来讲就是要在环境主管部门内部上下级之间建立决策与执行相分离的机制,将公共服务和行政执法等方面执行职能分离出来。为此,环境保护部于2008年10月发布《环境保护部机关“三定”实施方案》,在强化自身环境决策职能的同时,不断剥离其具体行政执行的职能,进行环境决策权和执行权相对分离的实践探索。目前,主要问题表现为环境保护部能否有效处理与地方政府及地方环境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解决此问题的主要对策就是完善政府环境责任制度。
(三)完善运行机制。首先,扩展环境管理体制的内涵,培育多元化环境管理机制。环境的公共性特点决定了环境管理机制的多层次性。而中国的传统公共管理模式与西方国家差异很大。企业和公众的参与则被视为环境管理体制的外部作用机制,没有被纳入体制本身的范畴。需要对传统的思维惯性作实质性拓展。其次,加强监督制约机制建设。具体措施包括:第一,通过法律或行政法规,明确环境督察的权力来源,这样才能有利于明确环境督察的国家督察性质,为正常开展环境督察工作提供法律保障;第二,厘清环境督查机构的职责与权限。鉴于环境督察监督对象广泛,既有地方政府,也有地方环境机关和企业。除了监督地方执行环境法律之外,督察中心受委托承办环境事件的查办和协调工作。因而,在赋予督察中心众多责任的同时,也应赋予其审核、整改及信息获得的权力。这样,区域督察中心就存在监督对象的多样性与监督权限的单一性,监管事项的多元性和监管能力有限性的矛盾;第三,加强环境督察机构的能力建设等。
注释:
①《环境保护法》第7条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②《草原法》第8条。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
第二篇:数字化背景下中国古籍出版模式的重构
数字化背景下中国古籍出版模式的重构
这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以计算机存储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媒介的勃兴引发的数字化浪潮,强势地冲刷着社会文明的每一个角落,传统出版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土壤、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出版模式受到严重冲击。古籍出版业虽说有其行业特殊性,但也未能幸免于外。如何应对数字化浪潮带来的挑战,是每一个古籍出版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传统古籍出版模式受到的挑战
毋庸讳言,传统的古籍出版模式是内向收敛的:就出版者而言,主要以全国数十家专业古籍出版社为主体;就读者对象而言,主要面向文史专业研究者和爱好者;就发行渠道而言,主要依赖于订货会集中订货、征订单发货和书店营销网络。受专业性强、受众面小、生产和销售周期较长等先天性因素的制约,古籍出版在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原本就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数字出版的冲击下,其承受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
第一,专业古籍出版社不仅要面对综合性出版社、大学出版社和其他行业出版社对古籍出版市场的“蚕食”,还要应对一大批以数字出版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提供商的大举“入侵”(见表1)。
表1 国内数字技术提供商及古籍数字化产品要览(截至2009年3月)
数字技术提供商
古籍数字化产品
备注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国学宝典(收录古籍4000余种,字数逾10亿)、《篆刻备览》、《小说备览》(收录中国古典小说100种)、《古代小说典》(收录中国古典小说1000种)、《飞鸿堂印谱》(收录印数3500方)、《中国历代笔记》(收录笔记1150种,1.5亿字)、《宋会要辑稿》、《中国古代戏剧专辑》(收录古代戏剧310种)。
系统采用Unicode大字符集,另配有图像字;提供标题、全文、分类、专书检索,还可以多条件组合检索,检索结果可以复制、打印或保存。附加了联机古汉语字典等多种工具。
北京书同文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文渊阁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十通》、《康熙词典》、《大清五部会典》、《大清历朝实录》等。
采用全文检索、图文对照等成熟、先进的典籍数字化制作和集成技术。
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基本古籍库》(收录古籍1万种,全文18亿字。每种附1-2个善本的原版影像,总计1200万页影像)、《中国方志库》、《中国谱牒库》、《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历代碑志丛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爱如生电子书》等。
收录典籍合计5万种,近100亿字的全文数据和近6千万页的影像数据;提供查询、浏览、预约、复制等服务。
北京时代瀚堂科技有限公司
龙语瀚堂典籍数据库(含小学工具、类书集成、出土文献、中医药文献、经部集成、史部集成、子部集成、集部集成、古典戏曲、佛教典籍、道教典籍、敦煌文献)。
采用国际通用的超大字元集进行加工校勘,文本精准无缺字;基于互联网的自然语言海量文本全文检索。
超星公司的超星数字图书馆
《古今图书集成》、《清实录》、《二十五史》、《资治通鉴》、《中国古典名著大系》等。
按照中图法分类;部分古籍可全文阅读,可全文检索。
北极星书库
中华古籍电子书(含各类古籍1268部)。
提供目录和书名检索,可在线全文阅读,但不支持全文检索功能。
北京数字方舟信息技术公司
古籍图书库(含280余种古籍)。
文件采用PDF格式。
北京天安亿友公司
《二十五史》、《资治通鉴》等。
文件采用EXE格式。
天津永川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二十五史》全文阅读检索系统。
有阅读和全文检索功能,可显示检索词所在的单句或段落全文。
表1只是择其要者,将一些有代表性的数字技术提供商及其产品列举出来,还有许多潜在的市场进入者正在不断孕生。这类新兴古籍出版企业或依托图书馆的古籍善本资源,或吸纳文史专业研究人员参与研发,或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成立电子文献研究所,通过大规模、成系统地将常用基本古籍数字化,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专业研究人员的需要。它们研发的产品占领了图书馆及科研院所等大宗用户的很大市场份额。借助于与图书馆、专业研究人员的合作,从古籍出版资源的供给到数字化出版,再到网络发行给团体用户或个体用户使用,技术提供商完全可以绕开出版社完成整个古籍出版活动。未来专业古籍出版社如不能积极应对,将有潜在的被边缘化的危险。
第二,出于保存古籍的目的,公益性的图书馆也加入了古籍出版的行列。诚然,图书馆的主要职责是保护古籍,但其保护手段却有原生性和再生性之分。所谓再生性保护,即以缩微、扫描、影印等方式,对古籍内容进行复制传播,其实质与古籍出版并无二致。随着图书馆工作重心的转移,古籍的再生性保护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02年正式立项、由国家图书馆承接的“中华再造善本工程”,计划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大规模、成系统地复制分藏于国家图书馆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及高校、科研系统图书馆,乃至博物馆的珍贵古籍善本。2007年,该工程一期已完成《唐宋编》和《金元编》共计758种1394函8990册善本古籍的出版工作;二期现已完成古籍选目556种,计划再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明清卷的出版工作。[1]
除传统出版领域外,图书馆界的古籍数字化亦呈方兴未艾之势。如上海图书馆于1996年启动了“宋元善本全文数据库”的建设,计划将馆藏古籍善本全部数字化,并分期实现上网服务;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开发的“汉达文库”提供近1亿字的古籍全文和18000幅影像资料;相对而言,大陆地区图书馆大多刚完成馆藏古籍书目数据的建库工作,全文数据库的开发还限于较小规模(见表2),但发展前景无可限量。一些学术机构也参与到古籍数字出版中来,如香港理工大学开发了“中文古籍网上出版平台”,目的在于让更多的稀有古籍得以通过互联网供给图书馆、学校、机构、公司以及个人读者随时随地使用。[2]尽管这类公益性的古籍数字化产品不以赢利为目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读者对古籍图书的需求,改变了传统古籍图书市场的结构,其影响绝不可小觑。
表2 我国图书馆馆藏古籍全文数据库调查表(截至2009年3月)
古籍收藏机构
古籍全文数据库名称
全文资源数量
影像数量
上海图书馆
宋元善本全文数据库
20种(19794页)
首都图书馆
明清北京城垣资源库
202段落
358幅
大连市图书馆
明清小说全文库
40种
济南市图书馆
古籍地方文献
金石拓片
51种
270种
2037幅
5000余幅
绍兴图书馆
绍兴方志
8种
100幅
苏州图书馆
古籍善本数据库
12种502卷
全文影像
吴江市图书馆
吴江五百年古代地方志
24种
清华大学图书馆
科技典籍全文库
100种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
农书古籍全文数据库
9种
全文影像
山东大学简帛研究网
文献宝藏
33篇简帛文献
台湾中央图书馆
明人文集资料库
17种
部分影像
台湾中央研究院
汉籍电子文献系统
3.74亿字
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
汉达文库
近1亿字
18000幅
第三,数字化古籍适应了国民网络阅读的趋向,提供了辅助学术研究的工具,极具市场竞争力。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8年发布的“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互联网阅读率为44.9%,比2005年的27.8%攀升了17.1%;知道或听说过电子图书的读者人群占被调查者总体的47.4%。[3]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数字化古籍正好适应了这一变化。而且,数字化古籍提供的不止是一本书、一个数据库,而是一件学术工具、一个研究平台。它不仅提供诸多与内容相关的知识工具,如联机古汉语字典、年号与公元纪年对照表等;也能提供古籍字数、字频、词频的统计信息,行文风格特点的概率统计,参考数据的汇聚;还能提供不同版本比勘校对的接口、异体字的汇聚显示、读音的自动标注和朗读、在线标点断句等功能。这些工具、信息和功能,不仅极大地改善了研究条件,而且带来了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的革新。一旦专业研究者形成了对这种工具依赖心理,将给传统古籍出版模式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第四,古籍的数字出版借助于网络,在发行方式上有了质的飞跃,赢得了更广阔的市场。传统古籍的传统发行方式主要依赖于订货会订货、征订单发货、书店发行等所谓的主渠道,在图书市场变化加剧的今天,面临着资金短缺、发行门店减少、退货率居高不下、回款率低等困境。数字古籍的网络发行则有低成本、零库存、高时效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数字古籍更易于内容的组织管理,便于提供个性化的内容产品。既可以提供大型海量的综合性资料库,也可方便快捷地组织提供各类专题、专辑资料;既可以针对高校图书馆、研究所等团体用户开发网络版产品,也可为个体用户提供光盘版、手机版和U盘版等多种形式的产品。
二、中国古籍出版模式的重构思路
面对挑战,古籍出版社考虑更多的不应是如何消极回避,而应是如何借鉴新兴技术力量,重构古籍出版模式,实现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
1.出版主体:三股力量的合作与融合这里所谓的融合,是指由技术变革引发的产业边界的重新界定。[4]对古籍出版业来讲,首先就是出版主体结构的调整。专业古籍出版社一枝独秀的局面势将被打破,公益性图书馆与赢利性的技术提供商已然成长为古籍出版界不可忽视的两股力量。出版主体身份的多重性,带来的必然是古籍出版价值取向的多元性。作为事业单位的图书馆,它从事古籍出版活动更多的是出于保存民族文化的职责,追求的是社会效益;技术提供商追逐的是商业利润的最大化和产业规模的扩张,即所谓的经济效益;古籍出版社恰好经历过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双重身份,天然地成为两者之间的沟通者和协作者。它们三者的合作与融合,也正契合了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出版理念。
出版社与图书馆、技术提供商之间的合作与融合是有现实基础的。古籍出版社毕竟有多年的从业经验,在编辑力量、选题策划、出版规范、文化品牌等方面积累了雄厚的实力;图书馆在古籍出版资源方面具有无以伦比的优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图书馆系统保存的古籍有2750万册,其中可列入善本的超过250万册,足以弥补传统古籍出版存在的版本低劣重复的缺憾。图书馆拥有的古籍鉴定与整理的资深专家,亦堪称宝贵的出版人力资源;技术提供商则在数字出版技术、资金的运作和投入、电子商务营销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它们通过合作与融合,完全可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目的。在这方面业界已有不少合作成功的案例,如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是由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投资,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国家图书馆等合作伙伴的支持下,由北京书同文数字技术有限公司研制完成的;《中国古籍基本库》是由北京大学提出创意和规划,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制作,最后由黄山书社出版发行。
古籍出版产业的融合必然带来古籍出版各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出版收益的再分配(见图1)。以出版流程为主线,选题策划阶段是合作的起点,也是关键阶段,因为只有经三方博弈后就出版选题达成一致,才有合作的基础。选题确定后,就是筹措和组织出版资源。资金主要来源于出版社和数字技术企业的投资,因为图书馆的公益性决定了它不能进行商业投资(但它也需要获得出版收益来弥补在古籍保护等方面的投入),而古籍出版的底本主要由图书馆提供精选的善本,经内容专家校勘整理后出版。须强调的是,古籍的数字出版绝不是简单地复制古籍,而应属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的范畴,[5]因而在具体出版过程中,应以选题所在领域的内容专家(负责版本的考订和选择、文字的校勘和注释、出版物体例和功能的设计等)为主导,而不是以编辑或技术专家为主导。内容专家、编辑专家和技术专家的关系就如同建筑设计师、工程监理与建筑工人的关系。在发行方式上,传统渠道与网络渠道并行不悖,以满足不同类型读者的需求。
2.出版流程:向跨媒介辐射状流程转变
在数字时代,出版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以纸质图书为核心转向以内容管理为核心,整个出版业呈现出融入更大范围的内容产业的趋势。古籍出版业要适应这种转型,意味着必须要突破单一的纸介质形式,古籍出版单位也将向内容提供商转变,而传统的读者或受众,将逐渐演变为内容消费者。伴随着这种转变,传统古籍出版流程也将向跨媒介的辐射状出版流程转变(见图2)。
古籍数字化出版流程的核心是内容管理,具体包括古籍内容的生产、组织和提供等,主要由相关的关键技术来实现,具体包括:基于自然语言的内容信息标引和识别技术、知识搜索引擎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开放的数字内容编辑平台、数字内容前置审查平台和可再生数字资源多次开发平台等技术。只有当古籍出版单位采用了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管理系统以后,传统的编、印、发环节才将被改变,这就是所谓的“流程再造”。[6]
3.出版产品:工具与内容的统一
传统古籍出版有两大功能和目标:一是为人文学术研究服务;二是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背景下,古籍出版的基本功能没变,但功能实现的途径和出版理念却发生了很大变化。未来的古籍出版物,将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图书,而是现代工具与传统内容完美结合的统一体。针对文史专业研究人员、教学人员和一般读者的不同需求,这个工具与内容的统一体可以为之提供相应的研究平台、教学平台和文化休闲平台。
数字古籍将亿万汉字所表征的信息,贯穿在数码的经络里,使得字字可查、句句可检成为现实;数字古籍中还可以嵌入相关的知识工具、信息计量工具,为读者提供即时服务;通过对古籍文本内容的深入揭示和语义关联,可从大量隐含的、以前不知道的、潜在有用的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知识,实现知识创新的目的。因而它不再是原来单纯意义上的图书,而是一个集文本内容、知识工具、研究手段为一体的研究平台。数字古籍还可嵌入远程教育网络,通过远程访问和自助式学习,为广大师生提供文史专业教学平台。借助平面图像、三维动画、立体声响、虚拟现实等各种多媒体技术手段,数字古籍能从感官上带给人们全方位的精神体验,为人们搭建一个文化休闲平台。所有这一切,都是古籍出版产品设计理念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创新。
图书试用网 www.xiexiebang.com 图书营销新媒体
精彩推荐
第三篇:大部制改革与优化政府结构(下)试卷72分
大部制改革与优化政府结构(下)试卷72分
1、公共行政政府为单一行为主体。
正确 错误
2、公共行政尽可能实现供给与生产的分离并允许公民自主选择。
正确 错误
3、公共管理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行为主体。
正确 错误
4、公共管理以共同价值观为基础、以协商方式而达成。
正确 错误
5、我国实行大部制改革,不再保留铁道部。
正确 错误
6、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正确 错误
7、国务院机构改革一蹴而就。
正确 错误
8、《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将铁道部拟订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
正确 错误
9、《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将食品安全办的职责、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职责、质检总局的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工商总局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整合,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正确 错误
10、公共行政效率至上。
正确 错误
11、政府是财富创造主体。
正确 错误
12、法律不授权,政府无职权。
正确 错误
13、“大部制”是在十七大报告讲到行政体制改革的部分提出的,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新思路。
正确 错误
14、公共服务等同于基本公共服务。
正确 错误
15、大部制的内容在不同的国家都是统一的定式。正确 错误
16、行政管理体制的物质载体是行政权力。
正确 错误
17、十七大明确提出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构建管理型政府。
正确 错误
18、当前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的关键,是要转变政府职能。
正确 错误
19、大部制改革是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
正确 错误
20、政府不是营造环境主体。
正确 错误
21、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国务院组成部委由27减少为25个。
正确 错误
22、服务型政府是以公众为中心的政府。
正确 错误
23、下列选项对改革的重点表述正确的是政府自身的改革为重点。
正确 错误
24、国务院部门之间有众多项职责交叉,仅资源部门就与发改委、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的24个部门存在职能交叉。
正确 错误
25、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是克服行政管理中集权主义的有效途径。
正确 错误
26、这次国务院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共16个。
正确 错误
27、组建国家民用航空局由交通部管理。
正确 错误
28、以下对服务型政府的说法错误的是服务型政府就是指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正确 错误
29、行政管理体制的三大要素不包括权力。
正确 错误
30、大部制改革后,实现了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正确 错误
31、大部制改革,它的核心为()。
减少机构数量 转变政府职能
减少政府支出
增强行业竞争力
32、()国务院发布《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开启了新一轮大部制改革。
2013年3月10日 2011年3月10日
2013年10月3日
2011年10月3日
33、我国将铁道部拟订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
交通部 运输部 交通运输部
交管部
34、(),提出了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五大 党的十六大
党的十七大
党的十八大
35、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负责铁路运输统一调度指挥,经营铁路客货运输业务,承担()任务,负责铁路建设,承担铁路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等。
专运、特运 运输、转运
转运、特运
普运、运输
36、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务院现有的66个部门中,职责多达()项。
80多 100多 110多
120多
37、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务院现有的部门中,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
40个部委 14个部委
23个部委
6个部委
38、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务院现有的部门中,仅建设部门就与发改委、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存在职责交叉。
18个部门 6个部门
14个部门
24个部门
39、()统筹规划公路、水路。
交通部 运输部 交通运输部
交管部
40、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国务院组成部委减少()正部级机构。
4个 6个 8个
10个
41、内阁机构之下或之外有大量的执行机构,另有许多议事协调机构,这些机构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称呼。在美国等一些国家称为()。
监管机构 独立机构或管制机构
法定机构
管制机构
42、()第一次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概念。
1988年改革 1993年改革
1998年改革
2008年改革
43、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最重要的是(),这也是我们改革的最终目标。
让人民满意 经济发展
民富国强
创新体制 44、2013年3月10日披露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表明,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即将启动,国务院组成部门将减少至()。25个 35个 45个 55个
45、(),我国首次采用大部制改革理念。
2008年 1998年 1993年
1988年
4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务院机构经过()改革,形成了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组织架构和职能体系。
六轮 五轮 四轮
三轮
47、()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五大 党的十六大
党的十七大
党的十八大
48、党的()提出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
十三届二中全会 十七届二中全会
十四届五中全会
十一届二中全会
49、内阁机构之下或之外有大量的执行机构,另有许多议事协调机构,这些机构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称呼,在在英国等一些国家称()。
监管机构 独立机构或管制机构
法定机构
管制机构
50、()主要是围绕政府架构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1988年改革 1993年改革
1998年改革
2008年改革
51、(),国务院发布《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开启新一轮大部制改革。
2012年10月3日 2013年3月10日
2013年10月3日
2012年3月10日
52、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需要()。
不断探索,稳中求进 不断探索,和谐发展
稳中求进,和谐发展
加强建设,稳中求进
53、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
减少机构数量 转变政府职能
减少政府支出
增强行业竞争力
54、推行大部制同时就意味着政府职能必须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己任,从而使得政府权力得以规范、回归()。
公共服务 公共建设
精简机构
市场经济
55、转变国务院机构职能,必须处理好一些关系,其中不包括()。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上级与下级的关系
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56、内阁机构之下或之外有大量的执行机构,另有许多议事协调机构,这些机构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称呼,在新加坡等一些国家称()。
监管机构 独立机构或管制机构
法定机构
管制机构
57、()“大刀阔斧”,使政府组织架构更适合于市场经济发展。
1988年改革 1993年改革
1998年改革
2008年改革
58、国务院机构改革,重点围绕(),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转变职能和适应市场 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 适应市场和理顺职责关系
发展经济和增加人民收入
59、以下不属于大部制改革总体性统筹原则的是()。
总体统筹职能设置 总体统筹权力配置
总体统筹各种关系
总体统筹经济关系
60、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
关键 重中之重 核心
初衷
61、所谓大部门体制,或者大部制,即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
职能交叉 政出多门
多头管理
利用率高
62、我国大部制改革的实践中,1982年改革主要是突出干部“四化”,即()。
革命化 知识化 专业化
年轻化
63、大部制管理的优势主要有()。
减少部门、机构的数量
降低行政成本
避免政府职能交叉、重叠等引发的政出多门,多头管理
防止部门之间沟通难、协调难 64、大部制改革的经验主要有()。
通过大部制的实施,整合了政府的权力和职能,理顺了一些重要关系
减少了政出多门、多头管理
增加了政出多门、多头管理
建立起更加明确的政府职责体系
65、大部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有()。
公权力的执行问题 貌合神离的问题
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
对公权力的约束问题
66、如何把()相互协调、相互监督制约的改革思路,与大部制有机结合是大部制改革的难点之一。
决策 执行 制约
监督
67、近五年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取得新进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职能进一步加强。
政府管理 市场监管
社会管理
公共服务
68、通过不断改革,我国行政体制逐步完善,为()提供了有力保障。
推动社会发展 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促进共同富裕
69、当前,我国现行行政体制仍存在许多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地方,国务院部门在()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职能定位 机构设置 职责分工 运行机制
70、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的要求,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继续(),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简政放权 推进机构改革
完善制度机制
提高行政效能 71、2013年大部制改革方案的特点主要有()。
突出了问题导向 突出了转变政府职能这个核心
突出了整合 突出了构建政府管理的基础性制度72、建设服务型政府即()的服务型政府。
职能科学 结构优化
廉洁高效 人民满意
73、大部制改革的前提是()。
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 顶层权力结构的合理配置
对政府过大权力的实质性削减和下放 政府对市场、社会的不必要干预74、大部制改革要获得成功,必须有新的改革策略,即()。
要用政府改革带动其他改革
目前是阶段性目标
直属机构改造为执行机构,实现决策执行监督的分离 未来定型组成部门二十左右,还有整合空间75、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要()坚持从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出发,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相适应。
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
坚持精简统一效能,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
坚持创新制度机制和管理方式,提高政府管理服务能力
坚持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监督,确保政府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
76、《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将铁道部拟订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部统筹规划()发展,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铁路 公路 水路
民航
77、《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承担铁路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等。
负责铁路运输统一调度指挥
经营铁路客货运输业务
承担专运、特运任务
负责铁路建设
78、《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等。
统筹规划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资源配置
组织制定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拟订计划生育政策 监督管理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
79、未来大部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 大部制改革需具备三个前提
以履行政府职责为依据
以建设市场型政府为目标 80、2013年大部制改革方案突出了整合,即()。
人员整合 机构整合 数量整合 职能整合
第四篇:76.25!恭喜,您通过了《大部制改革与优化政府结构》下
考试标题 《大部制改革与优化政府结构》下试卷
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5 道,单选题 15 道,多选题 10 道,总分 100 分,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 《大部制改革与优化政府结构》下 倒计时 39:29
一、判断题(15 道)
1.下列选项对改革的重点表述正确的是政府自身的改革为重点。正确
您的得分:76.25!恭喜,您通过了《大部制改革与优化政府结构》下的考试!错误
2.法律不授权,政府无职权。正确
错误
3.公共服务等同于基本公共服务。正确
错误
4.组建国家民用航空局由交通部管理。正确
错误
5.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国务院组成部委由27减少为25个。正确
错误
6.行政管理体制的物质载体是行政权力。正确
错误
7.政府不是营造环境主体。正确
错误
8.服务型政府是以公众为中心的政府。正确
错误
9.公共管理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行为主体。正确
错误
10.公共行政政府为单一行为主体。正确
错误
11.大部制的内容在不同的国家都是统一的定式。正确
错误
12.当前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的关键,是要转变政府职能。正确
错误
13.《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将食品安全办的职责、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职责、质检总局的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工商总局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整合,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正确
错误
14.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正确
错误
15.国务院机构改革一蹴而就。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5 道)
1.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负责铁路运输统一调度指挥,经营铁路客货运输业务,承担()任务,负责铁路建设,承担铁路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等。A.专运、特运
B.运输、转运
C.转运、特运
D.普运、运输
2.推行大部制同时就意味着政府职能必须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己任,从而使得政府权力得以规范、回归()。A.公共服务
B.公共建设
C.精简机构
D.市场经济
3.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国务院组成部委减少()正部级机构。A.4个
B.6个
C.8个
D.10个
4.()主要是围绕政府架构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A.1988年改革
B.1993年改革
C.1998年改革
D.2008年改革
5.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务院现有的66个部门中,职责多达()项。A.80多
B.100多
C.110多 D.120多
6.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A.减少机构数量
B.转变政府职能
C.减少政府支出
D.增强行业竞争力
7.2013年3月10日披露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表明,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即将启动,国务院组成部门将减少至()。A.25个
B.35个
C.45个
D.55个
8.大部制改革,它的核心为()。A.减少机构数量
B.转变政府职能
C.减少政府支出
D.增强行业竞争力
9.以下不属于大部制改革总体性统筹原则的是()。A.总体统筹职能设置
B.总体统筹权力配置
C.总体统筹各种关系
D.总体统筹经济关系
10.党的()提出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A.十三届二中全会
B.十七届二中全会 C.十四届五中全会
D.十一届二中全会
11.内阁机构之下或之外有大量的执行机构,另有许多议事协调机构,这些机构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称呼,在在英国等一些国家称()。A.监管机构
B.独立机构或管制机构
C.法定机构
D.管制机构
12.(),国务院发布《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开启新一轮大部制改革。A.41185 B.41343 C.41550 D.40978 13.()第一次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概念。A.1988年改革
B.1993年改革
C.1998年改革
D.2008年改革
14.内阁机构之下或之外有大量的执行机构,另有许多议事协调机构,这些机构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称呼,在新加坡等一些国家称()。A.监管机构
B.独立机构或管制机构
C.法定机构
D.管制机构
15.(),提出了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党的十五大 B.党的十六大
C.党的十七大
D.党的十八大
三、多选题(10 道)
1.《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承担铁路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等。A.负责铁路运输统一调度指挥
B.经营铁路客货运输业务
C.承担专运、特运任务
D.负责铁路建设
2.大部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有()。A.公权力的执行问题
B.貌合神离的问题
C.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
D.对公权力的约束问题
3.大部制改革要获得成功,必须有新的改革策略,即()。A.要用政府改革带动其他改革
B.目前是阶段性目标
C.未来定型组成部门二十左右,还有整合空间
D.直属机构改造为执行机构,实现决策执行监督的分离
4.《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等。A.统筹规划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资源配置
B.组织制定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C.拟订计划生育政策
D.监督管理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 5.未来大部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A.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
B.以履行政府职责为依据
C.大部制改革需具备三个前提
D.以建设市场型政府为目标
6.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的要求,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继续(),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制度保障。A.简政放权
B.推进机构改革
C.完善制度机制
D.提高行政效能
7.《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将铁道部拟订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部统筹规划()发展,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A.铁路
B.公路
C.水路
D.民航
8.通过不断改革,我国行政体制逐步完善,为()提供了有力保障。A.推动社会发展
B.推动科学发展
C.促进社会和谐
D.促进共同富裕
9.我国大部制改革的实践中,1982年改革主要是突出干部“四化”,即()。A.革命化
B.知识化 C.专业化
D.年轻化
10.大部制改革的经验主要有()。A.通过大部制的实施,整合了政府的权力和职能,理顺了一些重要关系
B.减少了政出多门、多头管理
C.增加了政出多门、多头管理
D.建立起更加明确的政府职责体系
第五篇:《大部制改革与优化政府结构》下试卷95分答案
考试标题 《大部制改革与优化政府结构》下试卷 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5 道,单选题 15 道,多选题 10 道,总分 100 分,60所属课程 《大部制改革与优化政府结构》下 倒计时 44:8
一、判断题(15 道)
1.大部制改革是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
正确 错误
分及格。
您的得分:95.0!恭喜,您通过了《大部制改革与优化政府结构》下的考试!2.公共行政政府为单一行为主体。
正确 错误
3.大部制的内容在不同的国家都是统一的定式。
正确 错误
4.十七大明确提出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构建管理型政府。
正确 错误
5.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正确 错误
6.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国务院组成部委由27减少为25个。
正确 错误
7.行政管理体制的三大要素不包括权力。
正确 错误
8.《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将铁道部拟订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正确 错误
9.政府是财富创造主体。
正确 错误
10.“大部制”是在十七大报告讲到行政体制改革的部分提出的,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新思路。
正确 错误
11.公共管理以共同价值观为基础、以协商方式而达成。
正确 错误
12.这次国务院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共16个。
正确 错误
13.大部制改革后,实现了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正确 错误
14.下列选项对改革的重点表述正确的是政府自身的改革为重点。
正确 错误
15.国务院部门之间有众多项职责交叉,仅资源部门就与发改委、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的24个部门存在职能交叉。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5 道)
1.以下不属于大部制改革总体性统筹原则的是()。
A.总体统筹职能设置 B.总体统筹权力配置 C.总体统筹各种关系 D.总体统筹经济关系
2.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最重要的是(),这也是我们改革的最终目标。
A.让人民满意 B.经济发展 C.民富国强 D.创新体制
3.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需要()。
A.不断探索,稳中求进 B.不断探索,和谐发展 C.稳中求进,和谐发展 D.加强建设,稳中求进
4.(),我国首次采用大部制改革理念。
A.2008年 B.1998年 C.1993年 D.1988年
5.()国务院发布《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开启了新一轮大部制改革。
A.41343 B.40612 C.41550 D.40819 6.()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党的十五大 B.党的十六大 C.党的十七大 D.党的十八大
7.内阁机构之下或之外有大量的执行机构,另有许多议事协调机构,这些机构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称呼。在美国等一些国家称为()。
A.监管机构
B.独立机构或管制机构 C.法定机构 D.管制机构
8.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负责铁路运输统一调度指挥,经营铁路客货运输业务,承担()任务,负责铁路建设,承担铁路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等。
A.专运、特运 B.运输、转运 C.转运、特运 D.普运、运输
9.()统筹规划公路、水路。
A.交通部 B.运输部 C.交通运输部 D.交管部
10.内阁机构之下或之外有大量的执行机构,另有许多议事协调机构,这些机构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称呼,在新加坡等一些国家称()。A.监管机构
B.独立机构或管制机构 C.法定机构 D.管制机构
11.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
A.关键 B.重中之重 C.核心 D.初衷
12.党的()提出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
A.十三届二中全会 B.十七届二中全会 C.十四届五中全会 D.十一届二中全会
13.()主要是围绕政府架构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A.1988年改革 B.1993年改革 C.1998年改革 D.2008年改革
14.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务院现有的部门中,仅建设部门就与发改委、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存在职责交叉。
A.18个部门 B.6个部门 C.14个部门 D.24个部门 15.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务院现有的部门中,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
A.40个部委 B.14个部委 C.23个部委 D.6个部委
三、多选题(10 道)
1.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要()坚持从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出发,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相适应。
A.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 B.坚持精简统一效能,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 C.坚持创新制度机制和管理方式,提高政府管理服务能力
D.坚持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监督,确保政府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
2.《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将铁道部拟订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部统筹规划()发展,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A.铁路 B.公路 C.水路 D.民航
3.《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等。
A.统筹规划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资源配置 B.组织制定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C.拟订计划生育政策
D.监督管理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
4.未来大部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A.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
B.以履行政府职责为依据 C.大部制改革需具备三个前提 D.以建设市场型政府为目标
5.大部制改革的前提是()。
A.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 B.顶层权力结构的合理配置 C.政府对市场、社会的不必要干预 D.对政府过大权力的实质性削减和下放
6.近五年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取得新进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职能进一步加强。
A.政府管理 B.市场监管 C.社会管理 D.公共服务
7.大部制管理的优势主要有()。
A.减少部门、机构的数量 B.降低行政成本
C.避免政府职能交叉、重叠等引发的政出多门,多头管理 D.防止部门之间沟通难、协调难
8.大部制改革要获得成功,必须有新的改革策略,即()。
A.要用政府改革带动其他改革 B.目前是阶段性目标
C.未来定型组成部门二十左右,还有整合空间 D.直属机构改造为执行机构,实现决策执行监督的分离 9.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的要求,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继续(),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A.简政放权 B.推进机构改革 C.完善制度机制 D.提高行政效能
10.大部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有()。
A.公权力的执行问题 B.貌合神离的问题 C.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 D.对公权力的约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