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商部门监管电子商务问题分析思考
工商部门监管电子商务问题分析思考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日益发展,电子商务成为国民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电子商务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工商部门必须对互联网依法实行管理,在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前提下实施有效的科学监管。
一、什么是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世界贸易组织的定义是:“通过电子通讯网络进行产品的生产、广告、销售及分配”。
我国电子商务专家杨坚争教授则认为:“电子商务系指交易当事人或参与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各类商业活动,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
二、电子商务的模式
1、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商业机构对商业机构的电子商务是指商业机构使用internet或各种商务网络向供应商订货和付款。电子商务的商务行为表现为:利用网络搜索引擎进行需求调查-以电子表单的形式调查原材料信息,确定采购方案-生产-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广告并进行网上销售-采用电子支付或以电子货币的形式进行资金接收-同电子银行进行货币结算-商品交接。
b2b结构模式是电子商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交易金额巨大,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
2、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b2c电子商务结构是指以internet为主要服务提供手段,实现公共消费和提供服务,并保证与其相关的付款方式的电子化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
它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主要有:礼品、书籍、计算机软件等商品和服务。如:amazon.com上。
3、消费者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双方通过网站提供的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如:淘宝网。网上拍卖是这一商务模式的典型。如拍拍网、e-bay就是代表。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模式外,还有消费者对政府机构的电子商务,企业对政府机构的电子商务。
三、工商部门监管电子商务的必要性
1、电子商务急需确认网上经营者的身份。市场经济要划分交易各方的责、权、利后,才能交易,而划分责、权、利的前提就是确定每个参加交易的当事人的身份。网络交易都是在交易双方事先不了解、其间不见面的网络虚拟环境下完成的,也使得准确核实网上经营者的合法身份变得更加重要。作为市场主体经济户口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自然就成为帮助电子商务确认经营者身份的最佳人选。以此,工商部门不仅能够帮助电子商务突破这一瓶颈,还能为自已寻求更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2、电子商务急需公平竞争秩序。当前电子商务中许多问题直接出现在人们熟悉的领域,如对广告的管理、对合同的管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网络传销行为的打击,这些都为工商部门介入电子商务后留下了很大的监管空间。
四、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电子商务的法律依据
根据国务院2011年新颁布的国家工商总局新“三定方案”主要职责第三项的规定:“承担依法规范和维护各类市场经营秩序的责任,负责监督管理市场交易行为和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的行为”。据此,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进入网络市场对网络市场的交易行为进行全面监管。
五、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的主要职责
1、对网络市场主体准入登记监管
根据国务院2011年新颁布的中规定的工商部门第二项主要职责为:“负责各类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个人以及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等市场主体的登记注册并监督管理,承担依法查处取缔无照经营的责任”。
因此,对网络市场经营主体进行准入登记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按照法律法规,对符合条件的网络经营主体办理网络市场准入登记,核发纸质或电子营业执照的监管行为。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成为监督电子商务主体和市场准入、合法经营的综合性执法机构。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准入监管是工商部门在电子商务监管中最重要也是最薄弱的工作内容。
2、对交易商品和服务的监管
对电子商务经营客体的监管主要包括对特许经营商品与服务准入监管、交易商品质量监管。电子商务经营者必须在核定的经营范围内依法从事经营。对需要经过卫生、公安、环保、新闻出版、药监等部门专项审批方可经营的商品与服务必须经过审批,取得相关行业许可证方可从事电子商务经营。
3、对经营行为的监管
对侵犯企业名称和商标专用权、虚假广告宣传、网络传销、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对于种种扰乱网络经济秩序的行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依照、、等法律法规进行查处。
我国将电子商务,特别是电子合同纳入法律调整范围,为工商部门对电子商务实施监管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涉及企业名称、字号专用权和商标专用权的侵权行为则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进行查处。主要的侵权行为表现是两种,一是网站名称造成的侵权,二是中文域名造成的侵权。
4、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不管是在传统有形市场,还是在新兴的网络市场中发生的交易行为,都应严格遵守的规定。随着网络市场的日益发展,网络消费纠纷越来越多,传统的维权网络、机制、办法等在处理网络消费纠纷过程中,已无法满足监管工作需要。
六、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的对策、措施
一是建立“网络经济户口”数据库,实现对网络市场主体准入登记监管。通过与信息产业局的合作方式或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自主开发适合监管需要的网络搜索引擎,制定手机号码段、邮编或区号、ip定位等搜索策略,通过对查询关键字的匹配对比,来建立辖区网站数据库、经营性网站备案库、企业信息查询库数据库,通过网络市场主体备案管理功能,逐步建立武汉乃至全省经营性网站“网络经济户口”。
二是对网络市场交易客体及行为的监管。通过常见违法行为关键字词库比对、企业商标包装装潢数据库比对等操作,实现搜索并且分析网上涉嫌违法的经营行为等功能,增加巡查日志详情及线索核审分流等程序,将网站定位、巡查日志、统计分析等辅助功能逐步完善,将网络市场商务行为监管工作流程固定化,格式化,规范化,有效地提高监管工作效能。
三是建立第三人制度,保证取证合法。征对查处网络市场违法案件时存在的电子证据取证及保全难的问题,可根据电子证据数字性、高技术性、脆弱性、表现形式多样性等种种特点,可通过在第三人作证的情况对证据及时进行打印保存,或请公证机构对证据进行公正,保证执法办案活动的合法、高效、公正。
四是健全机构,落实监管队伍,进行职能整合。主要从三个方面做好工作保障:一是完善机构。首先是配备业务骨干组成项目开发组,调研互联网商务监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出监管软件技术需求,开发相应的管理软件;其次是专设监管机构,在省、市局设立网络监管中心,承担网上集中巡查和复杂取证任务;三是明确省、县两级检查支队和工商所负责互联网商务监管的任务,形成三级监管网络。
第二篇:工商部门监管电子商务问题分析思考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日益发展,电子商务成为国民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电子商务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工商部门必须对互联网依法实行管理,在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前提下实施有效的科学监管。
一、什么是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世界贸易组织的定义是:“通过电子通讯网络进行产品的生产、广告、销售及分配”。
我国电子商务专家杨坚争教授则认为:“电子商务系指交易当事人或参与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主要是因特网)所进行的各类商业活动,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
二、电子商务的模式
1、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即b2b模式)。商业机构对商业机构的电子商务是指商业机构(或企业、公司)使用internet或各种商务网络向供应商(或企业、公司)订货和付款。电子商务的商务行为表现为:利用网络搜索引擎进行需求调查-以电子表单的形式调查原材料信息,确定采购方案-生产-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广告并进行网上销售-采用电子支付或以电子货币的形式进行资金接收-同电子银行进行货币结算-商品交接。
b2b结构模式是电子商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交易金额巨大,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
2、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b2c模式)。b2c电子商务结构是指以internet为主要服务提供手段,实现公共消费和提供服务,并保证与其相关的付款方式的电子化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
它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主要有:礼品、书籍、计算机软件等商品和服务。如:amazon.com(亚马逊书店)上。
3、消费者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即c2c模式)。双方通过网站提供的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如:淘宝网。网上拍卖是这一商务模式的典型。如拍拍网、e-bay就是代表。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模式外,还有消费者对政府机构的电子商务(即c2g模式),企业对政府机构的电子商务(即b2g模式)。
三、工商部门监管电子商务的必要性
1、电子商务急需确认网上经营者的身份。市场经济要划分交易各方的责、权、利后,才能交易,而划分责、权、利的前提就是确定每个参加交易的当事人的身份。网络交易都是在交易双方事先不了解、其间不见面的网络虚拟环境下完成的,也使得准确核实网上经营者的合法身份变得更加重要。作为市场主体经济户口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自然就成为帮助电子商务确认经营者身份的最佳人选。以此,工商部门不仅能够帮助电子商务突破这一瓶颈,还能为自已寻求更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2、电子商务急需公平竞争秩序。当前电子商务中许多问题直接出现在人们熟悉的领域,如对广告的管理、对合同的管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网络传销行为的打击,这些都为工商部门介入电子商务后留下了很大的监管空间。
四、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电子商务的法律依据
根据国务院2011年新颁布的国家工商总局新“三定方案”主要职责第三项的规定:“承担依法规范和维护各类市场经营秩序的责任,负责监督管理市场交易行为和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的行为”。据此,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进入网络市场对网络市场的交易行为进行全面监管。
五、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的主要职责
1、对网络市场主体准入登记监管
根据国务院2011年新颁布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中规定的工商部门第二项主要职责为:“负责各类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个人以及外国(地区)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等市场主体的登记注册并监督管理,承担依法查处取缔无照经营的责任”。
因此,对网络市场经营主体进行准入登记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按照法律法规,对符合条件的网络经营主体办理网络市场准入登记,核发纸质或电子营业执照的监管行为。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成为监督电子商务主体和市场准入、合法经营的综合性执法机构。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准入监管是工商部门在电子商务监管中最重要也是最薄弱的工作内容。
2、对交易商品和服务的监管
对电子商务经营客体的监管主要包括对特许经营商品与服务准入监管、交易商品质量监管。电子商务经营者必须在核定的经营范围内依法从事经营。对需要经过卫生、公安、环保、新闻出版、药监等部门专项审批方可经营的商品与服务必须经过审批,取得相关行业许可证方可从事电子商务经营。
3、对经营行为的监管
对侵犯企业名称和商标专用权、虚假广告宣传、网络传销、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对于种种扰乱网络经济秩序的行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依照《商标法》、《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进行查处。
我国《合同法》将电子商务,特别是电子合同纳入法律调整范围,为工商部门对电子商务实施监管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涉及企业名称、字号专用权和商标专用权的侵权行为则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进行查处。主要的侵权行为表现是两种,一是网站名称造成的侵权,二是中文域名造成的侵权。
4、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不管是在传统有形市场,还是在新兴的网络市场中发生的交易行为,都应严格遵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随着网络市场的日益发展,网络消费纠纷越来越多,传统的维权网络、机制、办法等在处理网络消费纠纷过程中,已无法满足监管工作需要。
六、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的对策、措施
一是建立“网络经济户口”数据库,实现对网络市场主体准入登记监管。通过与信息产业局的合作方式或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自主开发适合监管需要的网络搜索引擎,制定手机号码段、邮编或区号、ip定位等搜索策略,通过对查询关键字的匹配对比,来建立辖区网站数据库(辖区内的所有网站,含非经营性网站)、经营性网站备案库(含通过广告链接营利的网站)、企业信息查询库数据库(辖区企业建立的经营性或宣传性网站),通过网络市场主体备案管理功能,逐步建立武汉乃至全省经营性网站“网络经济户口”。
二是对网络市场交易客体及行为的监管。通过常见违法行为关键字词库比对(比如:药品、印刷、住宿、第一等关键字对交易客体及交易行为进行监管)、企业商标包装装潢数据库比对等操作,实现搜索并且分析网上涉嫌违法的经营行为等功能,增加巡查日志详情及线索核审分流等程序,将网站定位、巡查日志、统计分析等辅助功能逐步完善,将网络市场商务行为监管工作流程固定化,格式化,规范化,有效地提高监管工作效能。
三是建立第三人制度,保证取证合法。征对查处网络市场违法案件时存在的电子证据取证及保全难的问题,可根据电子证据数字性、高技术性、脆弱性、表现形式多样性等种种特点,可通过在第三人作证的情况对证据及时进行打印保存,或请公证机构对证据进行公正,保证执法办案活动的合法、高效、公正。
四是健全机构,落实监管队伍,进行职能整合。主要从三个方面做好工作保障:一是完善机构。首先是配备业务骨干组成项目开发组,调研互联网商务监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出监管软件技术需求,开发相应的管理软件;其次是专设监管机构,在省、市局设立网络监管(监控)中心,承担网上集中巡查和复杂取证任务;三是明确省(市)、县(区)两级检查支(大)队和工商所负责互联网商务监管的任务,形成三级监管网络。
第三篇:工商部门监管电子商务问题分析思考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日益发展,电子商务成为国民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电子商务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工商部门必须对互联网依法实行管理,在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前提下实施有效的科学监管。
一、什么是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世界贸易组织的定义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网游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是:“通过电子通讯网络进行产品的生产、广告、销售及分配”。
我国电子商务专家杨坚争教授则认为:“电子商务系指交易当事人或参与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主要是因特网)所进行的各类商业活动,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
二、电子商务的模式
1、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即b2b模式)。商业机构对商业机构的电子商务是指商业机构(或企业、公司)使用internet或各种商务网络向供应商(或企业、公司)订货和付款。电子商务的商务行为表现为:利用网络搜索引擎进行需求调查-以电子表单的形式调查原材料信息,确定采购方案-生产-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广告并进行网上销售-采用电子支付或以电子货币的形式进行资金接收-同电子银行进行货币结算-商品交接。
b2b结构模式是电子商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交易金额巨大,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
2、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b2c模式)。b2c电子商务结构是指以internet为主要服务提供手段,实现公共消费和提供服务,并保证与其相关的付款方式的电子化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
它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主要有:礼品、书籍、计算机软件等商品和服务。如:amazon.com(亚马逊书店)上。
3、消费者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即c2c模式)。双方通过网站提供的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如:淘宝网。网上拍卖是这一商务模式的典型。如拍拍网、e-bay就是代表。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模式外,还有消费者对政府机构的电子商务(即c2g模式),企业对政府机构的电子商务(即b2g模式)。
三、工商部门监管电子商务的必要性
1、电子商务急需确认网上经营者的身份。市场经济要划分交易各方的责、权、利后,才能交易,而划分责、权、利的前提就是确定每个参加交易的当事人的身份。网络交易都是在交易双方事先不了解、其间不见面的网络虚拟环境下完成的,也使得准确核实网上经营者的合法身份变得更加重要。作为市场主体经济户口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自然就成为帮助电子商务确认经营者身份的最佳人选。以此,工商部门不仅能够帮助电子商务突破这一瓶颈,还能为自已寻求更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2、电子商务急需公平竞争秩序。当前电子商务中许多问题直接出现在人们熟悉的领域,如对广告的管理、对合同的管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网络传销行为的打击,这些都为工商部门介入电子商务后留下了很大的监管空间。
四、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电子商务的法律依据
根据国务院2008年新颁布的国家工商总局新“三定方案”主要职责第三项的规定:“承担依法规范和维护各类市场经营秩序的责任,负责监督管理市场交易行为和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的行为”。据此,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进入网络市场对网络市场的交易行为进行全面监管。
五、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的主要职责
1、对网络市场主体准入登记监管
根据国务院2008年新颁布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中规定的工商部门第二项主要职责为:“负责各类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个人以及外国(地区)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等市场主体的登记注册并监督管理,承担依法查处取缔无照经营的责任”。
因此,对网络市场经营主体进行准入登记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按照法律法规,对符合条件的网络经营主体办理网络市场准入登记,核发纸质或电子营业执照的监管行为。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成为监督电子商务主体和市场准入、合法经营的综合性执法机构。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准入监管是工商部门在电子商务监管中最重要也是最薄弱的工作内容。
2、对交易商品和服务的监管
对电子商务经营客体的监管主要包括对特许经营商品与服务准入监管、交易商品质量监管。电子商务经营者必须在核定的经营范围内依法从事经营。对需要经过卫生、公安、环保、新闻出版、药监等部门专项审批方可经营的商品与服务必须经过审批,取得相关行业许可证方可从事电子商务经营。
3、对经营行为的监管
对侵犯企业名称和商标专用权、虚假广告宣传、网络传销、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对于种种扰乱
美女学院的禁书 异体——我的绯色天空 理工大风流往事 我的老婆是杀手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浅析工商部门如何监管网络交易行为
浅析工商部门如何监管网络交易行为
如今,网上购物已成生活的一种时尚,但由于网络交易行为很不规范,假冒伪劣、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大量存在,导致网络购物消费纠纷逐渐增多。如何对网络商品交易有效监管并维护消费者权益,是我们工商管理人员不得不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一、网络交易的主要形式。
网络交易的形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消费者与经销商之间网上购买交易。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如、窝窝团、淘宝网等)向经销商购买所需商品(交易双方是经销商与个人)。这类交易的经销商一般都在当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并领取了营业执照。二是商家对商家的网上交易。经营者与经营者之间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商品交易,并履行双方当事人权利和义务行为。双方当事人一般均在当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取得合法经营资格。三是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向个人购买商品的交易行为(通常讲的个人对个人)。这类交易的行为主体大多数都没有在当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属于无照经营行为。但是这类网络商品的交易量很大,目前占居网络交易主导地位,也是引发消费者投诉的热点和难点的主要问题所在。
二、网络商品交易的特点。
应该讲,网上交易和网上购物之所以趋热,是因为其交易形式具有其它交易形式所不能及的特点和优势:一是便捷。广大网民(消费者)通过网上查询,能快速查找到自己所需称心的商品。检索快捷省时,手续简单方便;二是价格便宜。(网络销售产品)因没店铺投资等成本因素,网络销售的商品价格比一般市场所销售的同类、同款、同型号的商品价格往往低许多,这也是吸引消费者网上淘宝购物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款式新。网上所销售的商品,其款式、设计等往往比较新颖时尚,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四是款项支付方便、安全。主要由第三方担保并监督保证交易,如通过“支付宝”来完成最终的支付交易,即货到付款,也就是消费者验货后付款这种方式,只要操作规范,注意审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避免网上购物风险。
三、网络交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交易主体不真实的情况大量存在。不少诈骗分子虚构合法交易主体,只收钱不交付商品或交付的是伪劣商品;在商品交付过程中,通过物流公司送货,常在先交钱还是先验收上扯皮,消费者付款后的商品交付及质量验收无保证。二是交易主体不合法。主要指以个人对个人的形式通过网络平台而完成的交易行为。这类交易行为的个人商品销售者,基本上都没有在当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属于无照经营。而这类群体十分庞大,人数众多、量大面广,给工商管理带来相当大难度。
三是利用网络交易,公开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有的经营者或个人销售者,在网上展示产品时,公开标明此产品是“高仿品”、“仿品”,而且价格却相当便宜,诱导消费者购买。应该讲,“仿品”就是假冒伪劣产品,属于国家明令禁止销售的产品。因此,我们工商部门应对这类经营行为加强重点管理。
四是售后服务不到位。对于某些网络运营商(购物网站)无法对售出的商品进行国家三包范围内的售后服务,只能靠销售商自身的诚信和信誉来保证,相关执法机构难以用行政手段加以控制和管理。五是虚假宣传。消费者网上购物大多数是看图买货,在网上看到的物品图片总感觉是精美无暇,但当拿到实物后感觉却大相径庭,无论是外观还是色彩,与网上所展示的图片效果差异很大。
六是低价吸引顾客。很多喜欢网购的市民都有这种感觉,网上的物品价格大多偏低,甚至低得超乎想象,网上实物图片还非常精美,但是一分钱一分货,价格便宜其商品质地也会相对低劣,而这些所谓的物美价廉商品往往会通过网络的夸大宣传忽悠一部分消费者。
七是卖家信用等级虚假。网购也有许多的“托”,不少卖家往往会找亲朋好友来当“托”,对自己网上所宣传推销的商品进行点评和留言,当然这些点评说的绝对都是“过年话”,网站根据这些点评就会自动生成“卖家的信用等级”。一般的消费者看到“卖家好评”和“卖家信用”时,会放心的把货款汇到对方帐户,但这个信用等级的水分很大。
四、对网络商品交易行为监管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通过制订相关法规规范网络交易行为,加强网络销售企业、个人自律,接受消费者监督等基础性管理。并着重在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监管:
一是规范网络交易主体的资格。首先要把好网络经营主体的准入关,确保交易主体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这是规范网络交易的关键。要逐步建立网络交易主体许可准入或确认制度。凡进入网络交易平台销售商品的企业或者个人,必须要在所在地的工商部门领取“网络交易许可证”后,电信部门或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如淘宝网)方能为其开通电子商务平台,方可进入网络交易平台进行合法交易,并实行许可证代码查询制度。通过查询,迅速便捷的查找到销售商的相关真实信息,以方便工商行政监管。
二是规范网络交易规则。要制定消费者网上购物退、换货制度,对进入网络交易的各类主体实行保证金制度,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
三是规范网络交易商品的给付规则。要借鉴一些网络运营商好的做法(如支付宝),与金融部门相配合,最大程度上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不受侵害。
四是建立工商、电信、公安联动机制。要建立信息互通管理机制。工商、电信、公安等相关执法、监管部门要依据职责,对所掌握和发现一些销售商违规违法行为进行及时通报,并依据各自职责进行处理。工商部门主要负责对销售商的行政处罚。电信部门根据工商部门行政建议,对严重违法和侵权的经销者或个人商品交易的网站平台予以清理或关闭,从根本上杜绝类似情况的发生。公安部门应对网络交易中发现的网络交易行为涉及到犯罪行为的及时予以处理。
五是加强对网络交易行为的监督。
(一)要重点加强对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监管。对属于全国性商品交易的网站进行重点监督,对加入其网站的销售者入会会员的经营行为进行跟踪监督,建立网络交易行为监控体系,发现问题及时警示并予以纠正,构成经济违法的,工商部门依据法律法规予以行政处罚,同时网站运营商也要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
(二)要定期发布消费警示。工商部门要建立网上交易行为诚信警示平台,定期发布网上购物的消费警示,对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或案件予以网上公开披露,提醒广大消费者防范交易风险。就目前来讲,消费警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醒消费者网上购物如何规避风险。首先,要从源头上尽量避免网络诈骗的发生。这就要求消费者在购买前要仔细审核交易对象的主体经营资质,包括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和组织机构代码证等内容。对于陌生的商家,要注意其网址上是否提供详细的通讯地址和联系电话,必要时应打电话对经营者的身份予以核实。其次,在支付货款时要注意保留凭证。如果用信用卡支付,最好使用专用的一个帐户,卡内不宜存放太多现金。如果使用第三方交易,也要注意保留相关的交易凭证。在购物时,尽量使用支付宝付款,这样会有一定的保障。
面对网络交易的特殊性,网络交易监管应坚持“依法管网”、监管与发展相结合、以监管促发展、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完善各项网络交易制度和规章,健全网络交易信用评价体系,建立信任与信心,为网络交易市场的大发展营造健康公平的环境。
第五篇:基层工商部门监管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研究
基层工商部门监管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研究
近年来发生的海南“毒豇豆”、三鹿奶粉、深圳“9.20”火灾等事件中,一批工商机关领导干部和监管人员因“监管缺失”被问责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监管风险客观存在于基层工商部门的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实践中,尤其是基层工商部门处在市场监管执法第一线,工作繁重,任务艰巨,每天都和市场主体面对面,每事都和当事人零距离,处处事事都处在监管风险的风头浪尖。为此,有效防范监管风险,把监管风险降到最低点,不仅是工商基层干部加强自我保护的需要,更是树立工商部门良好公众形象的迫切要求。
一、基层工商监管风险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风险一词的含义是指发生损失的损害程度的大小和发生的可能性;是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基层工商监管风险是指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由于人为或者客观条件等种种不确定性因素而面临的有可能给执法对象和社会带来危害,并被司法、纪检监察部门追究责任的一种潜在危险。它与职权和责任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是执法监管人员因主观和非主观因素不依法履行职责、监管缺失而引发的责任风险。是执法人员在履职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的一种自我防范。
从基层工商部门主要职责和近年来发生的工作人员因违纪违规而受到相关部门责任追究和党纪政纪处理的案例剖析调查来看,监管风险主要存在于市场准入、监管执法两个领域,表现为8种形式。
(一)市场准入环节
一是失职性风险。不按法定程序法定条件登记、变更、吊销、信息传递,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领导指示,有的是地方文件,在地方政府“ 打招呼”、“给压力”式干预下,擅自降低准入门槛,放宽准入条件,以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为由,把不符合条件或不该进的市场主体放进来,一旦出事,工商执法人员就要承担相应的承担;
二是失责性风险。对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界定不清;对市场主体准入审查不严、把关不到位、准入手续不全或“先上车后买票”;变更手续不符合程序等等。
(二)执法监管环节
一是落后监管风险。因信息化、专业化、精细化等方面滞后带来的监管风险。例如对假冒伪劣商品,特别是问题食品以及一些高危行业的监管,基层常常因专业知识的匮乏、监管手段的局限、检测监测设备的欠缺而流于形式的监管,潜在风险日益增大;
二是不作为、不到位的“缺位”风险。“缺位”风险是指没按照法定职责保证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行使到位,导致不良社会后果带来的责任风险。
三是作为不当的“错位”风险。在具体工作中,“错位”风险主要体现为“三化”:执法趋利化,把行政执法权作为谋取部门经济利益的手段,与执法者自身利益挂钩,造成执法行为与执法目的严重背离,导致社会后果;监管情绪化,一些执法人员不依法履职,放任情绪,避重就轻、管而不当、难管就放、无利则让,造成不良社会后果;处罚随意化,不合理使用自由裁量权,处罚标准不统一,损害了法律的公平和统一,造成不良社会后果;
四是乱作为的“越位”风险。在履职过程中,行使了一些本单位不能或不该行使的权力,导致乱作为,造成不良社会后果带来的责任风险。如将调整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法律法规运用到生产、消费领域等;
五是暴力抗法的风险。主要是指工商执法人员在查处端掉制假售假大要案、传销案件、取缔黑网吧少数民族人员无证照经营等专项整顿时,当事人以不理智的态度,采取谩骂、围攻自残、殴打、诬陷工商执法人员,制约、阻碍和抗拒执法所造成的风险;
六是理想监管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上级部门对基层严格履职的理想预期与基层实际监管水平、监管力量、监管手段、监管环境不相适应而引发的职业风险。特别是近年各地制定的企业个体信用分类监管办法,对基层市场巡查监管制定了很多很细且超出法定职责的工作要求,例如对高危行业的监管要求每月甚至半月搞一次实地巡查;又例如国家局在食品安全监管上提出的两个百分之百,这些工作就基层实际落实而言因诸多原因确难到位,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特别是在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后,法院及当地政府、以及舆论都常常拿我们内部的一些工作要求、规定、制度等作为尺子来衡量工作的履责情况,然后以监管不到位而追究其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
另外,基层工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还存在法律竞合的风险。工商是一个综合性的行政执法部门,涉及法律法规、规章400多个,但大多是一些与专业法竞合的一般普通法,因此法定职责的模糊或者交叉不仅易造成基层工商干部角色的错位,也更容易增加监管的风险,导致存在部分不应由工商部门承担的责任,却由工商部门“买单”的潜在职业风险。
二、基层工商监管风险成因分析
基层工商市场监管风险的形成有主、客观等多方面的因素,从大的方面看:既有国家现行政治经济体制和法制、文化背景的关系,也有工商系统自身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关系。从小的方面看:现有的干部队伍素质还不适应现行的综合市场监管。
(一)主观因素方面:
一是风险意识淡薄。有的干部职工认为只要自己做事无私心、不吃拿卡要,行政赔偿、职务犯罪离自己很遥远,就不会有问题,更有甚者认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责任、无风险。
二是法制意识不强。有的干部职工认为只要是为公家办事或谋利,犯了错误也不会受到追究;有的干部职工认为自己只要少作为就少责任,认识不到不作为的行为也将会受到追究的。还有相当一部分干部认为违规行政只是吃拿卡要,违反禁令。其实不然,违规行政已经不仅局限于犯“恶意之错”,行政质量不高,效能低下,程序错误都将受到责任追究。
三是依法监管执法观念不够强。在基层,监管执法人员监管执法理念落后,停留于监管就是执法、管理就是处罚层次,对“四统一”观念缺乏清楚认识和正确把握,“重监管、轻服务,重处罚、轻规范,重形式、轻实效,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野蛮执法”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监管风险隐患突出。
四是监管水平不高。部分基层干部受到业务素质不高的制约,不能全面落实好监管职责,在开展新兴市场主体监管、重点行业主体监管、专项检查、行政执法办案、疑难消费调解等工作时往往感到不知所措,力不从心,处于“不干与错干”都要“挨板子”的两难境地。
(二)客观因素方面:
一是考核监督机制不完善。虽然工商部门建立了各种责任制度,但难以真正全面落实。当前的考核监督机制大多存在着要求严、执行弱的现象,以致考核的目的和意图未能有力贯彻下去,考核压力未能传递到具体责任人,责任追究制并未落实到人头上,导致部分工商干部责任心不强,甚至存在应付心理,必然导致工作质量不高,容易出现监管风险。
二是问责机制不完善。相对于其他行政执法部门而言,工商职能具有涉及法律法规多、监管执法范围广、监管对象庞大、工作的群众性强、专业性弱、职能内在联系不紧密等特征,在基层工商部门表现尤为明显。作为运用国家公权力进行行政执法和市场监管的工商部门,在国家政策法律赋予众多行政执法权利的同时,也赋予了相应的监管执法风险。以《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为例,第四条第一款第一项和第五项规定的两种行为既可以由工商部门查处,也可以由公安、国土、建设、文化、卫生、质检、环保、安全监督管理等许可审批部门进行查处,从追究安全事故责任的惯例来看,多数地方都会将责任划给工商部门,而其他许可审批部门却安然无恙。
三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体现在:一是各部门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利益最大化趋势,在现实工作中,有利益就上,没有利益就推。工商部门由于职能涉及面广往往承担其他诸多部门推卸而来的风险。二是地方利益。为了利益最大化,地方政府往往要求工商部门在监管执法工作中予以权限制约或放大,导致潜在的风险。三是管理相对人的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逐利性不断增强,管理相对人违法获利、扰乱经济秩序的行为屡禁不止,导致工商部门存在潜在的风险。
三、基层工商部门规避监管风险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基层工商干部抵抗风险能力
一是强化职业道德意识教育。要通过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提高监管执法能力和水平。引导干部树立“法无授权即禁止”的意识,在此基础上来理解、理清、履行职能,明确每一岗位的职权和责任,有效控制风险。该主管的要认真履行主管职责,该牵头的要充分发挥牵头作用,该配合的积极予以配合。
二是开展警示教育。应结合各地工商部门行政问责及职务犯罪的典型案例对监管人员进行警示教育,必要时邀请司法机关开展预防职务犯罪专题讲座,将防范责任风险的意识灌输到每一干部职工的脑中,引导工商干部走出风险认识的误区,促使他们强烈意识到履职缺位、越位、不到位都将给风险爆发埋下伏笔,留下问责隐患。
三是加强执法风险意识教育,确立“责任”新理念。现在,行政问责制越来越完善,问责力度越来越大,只要有了过错,就必须承担责任,这是躲不掉也绕不开的。所以,基层工商部门和工商干部要进一步明确权责对等的理念,敢于正视风险,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强化“责任”新理念,才能规避、减少和化解风险。要从以往“我有多大权力”转到“我有多大责任”的理念上来,实现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转变,每一位工商干部充分确立“全面履职就是全面承责”的意识,尽职尽责。要充分认识到工作意味着责任,责任就是份内应做的事。要确立“自己的作为只有自己负责”的理念,一旦有了过错而被“问责”时,不要指望上级领导为自己开脱责任,也不要指望他人来替自己承担责任。
(二)是梳理职能职责,明确岗位责任
明确职能职责和岗位责任,是确保工作规范有序的重要前提,是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实行绩效考核的重要标准。非规范的和模糊的职责权限,将严重制约和影响工作职能的正确履行、权力的正确行使与工作效率的提高,也将无法实施责任追究。
从过去的实践和目前的情况来看,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尽快加以研究解决:
1、理清并明确界定工商部门与公安、商务、质监、卫生、农业等部门在市场监管中职能交叉的领域,防止监管真空、相互推诿等问题的出现。
2、根据新形势和任务的需要,调整规范各级工商机关内设机构与基层工商所的职能,依法明确其职责权限。
3、按照明确的职能职责和权限,科学确定人员岗位职责。按照新“三定”方案核定的职能,围绕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干部人事权、财物管理权等的行使,对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员的工作职责、法定权限和运行流程进行认真梳理,合理编制工作程序,建立健全工作岗位目标责任制,以实现部门职能法定化、岗位职责明晰化、责任主体明确化、责任链接无缝化,切实解决工作越位、缺位和错位等问题,提高行政效能。
(三)完善、落实制度,有效规避风险
各部门和工作人员要在梳理职能职责流程的前提下,努力构建科学的监管风险防控机制。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防控体系。按照“风险定到岗、制度建到岗、责任落到人”的要求,结合各自工作职责,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对内部有些不合适的制度要适时进行清理,建立相应的确实能起作用的制度,使监管风险防控机制真正融入到执法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
二是完善考核监督机制。通过推行分类分级履职考核办法促进履职到位,减少履职缺位风险。考核组直接对基层同志进行考核评定,通过直接考核到人,减少考核层级,畅通压力传递渠道,迫使基层同志增强责任意识,严格依法履职。提供履职指南,减少盲目履职风险。设定基本、良好和优秀三个等次,分别对应不同的标准和要求。
三是严格落实过错责任追究制。对执法监管不到位、不作为、乱作为,造成不良后果的要坚决进行责任追究;要开展执法监管风险防范承诺,在查找风险点和提出防范措施的基础上,每名工商执法人员有针对性的进行风险防范书面承诺,提醒自己做一名廉洁奉公的工商人;要强化落实意识、责任意识,切实规范执法行为,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
四是完善内部监管机制。从技术层面上讲,要防控风险,特别重要的是从完善内部制度入手,提高规章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制度的完善来堵塞监管过程可能出现的漏洞。
五是强化巩固外部监督机制。人一旦没有监督就很容易犯错,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监督是促进办事公正、控制风险发生的重要手段。因此,既要广泛发动群众查找风险环节,更要充分依靠群众监督制度落实。要把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之中,并同干部的考核奖惩相结合,特别是跟评先选优和选拔任用结合起来,使人人感到有压力、有动力、有目标、有责任,切实形成“目标明确、责任清晰、监督有效、考核科学、奖惩分明”的管理新机制,努力实现对风险岗位的全程监控。最后在开展各项监管执法工作中,都需要以制度管人、管理,坚决改变以往“巡而不查、查而无痕”的做法,保证每个环节都留下工作“痕迹”,提高执行力。同时,还需要在过程控制方面突出制度的刚性,采取有效措施,对工商干部执法实行全程控制、预警、处置,做到监督关口前移、防范预警前推,切实增强风险防范的有效性。同时,要充分运用科技手段,运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案源线索,固化流程条件和处理时限,减轻基层干部的管理难度和运转时间,提高监管效能和水平。
(四)借鉴风险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方法建立监管风险防范管理模式
监管风险防范工作,应是一个持续管理过程,只有引入风险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理论,实施质量管理方法,才能形成长效推进机制。所谓风险防范的PDCA循环管理方法,就是以为一个工作周期,将执法工作分为计划阶段、组织实施阶段、检查考核阶段、修正提高阶段“四个环节”实施系统管理。
一是计划准备阶段(Plan)。主要任务是查找风险点,进行风险等级评定,并认真、全面、细致制定防范监管风险具体措施。根据谁主管谁防控的原则,按条线组织干部职工根据岗位实际进行自查、互查、公示,认真研究部门法定职责,分解工作事项,制定工作流程图,从自身思想道德、岗位监管职责、廉政纪律三方面,找准单位、岗位、个人易发风险点,制定科学、有效的前期预防措施、中期监控措施和后期处置措施,经分管领导审查后报领导小组确认认可,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相关标准科学、客观评定风险等级,征求意见后公示执行。
二是组织实施阶段(Do)。主要任务是落实风险防范工作各项措施,发挥“三道防线”对监管风险的防范作用,防止执法过程中违法行为的发生。首先开展执行情况检查。每季度结束时,根据统一安排,抽取10%的单位,通过听取汇报、检查记录、问卷调查等形式,检查各部门各单位风险防范各项工作任务执行情况,形成检查记录,提出评价督导意见;其次构建风险监控网络。畅通监管风险监督渠道,通过利用电子监察系统、设立监管风险举报箱、公开监督举报电话、开设网上投诉专栏等方式,及时收集各类反映意见。综合运用行政监察手段,定期汇总分析信访举报、行政投诉、政风行风热线、案件检查相关信息,进行跟踪调查,全面监控。最后实施风险处置。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通报阶段性检查和风险监控情况,研究讨论各种风险表现,明确本阶段风险处置任务。对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规范意见;对个人存在的问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采取警示提醒、诫勉纠错等惩戒性处理措施。
三是检查考核阶段(Check)。主要任务是对风险防范管理工作进行质量考核。按照单位定期自查与阶段性检查相结合、动态考核与综合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全面系统地考核评价各单位及个人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情况,形成全年考核报告。
四是修正提高阶段(Action)。主要任务是改进完善风险防范工作和运用评价结果,按照过程管理、持续改进的原则,通过查漏补缺、纠偏纠错、超前设计防范,及时进行总结提高,进一步优化风险防范措施,形成阶段性、相对完善的防范工作体系,为启动下一防范周期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