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采购审计监督研究.
公共采购审计监督研究
[摘要] 政府采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实行了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在西方市经济国家已有200多年的实践历史,在控制和执行政府预算支出方面的作用非常明显。政府采购在我国是一项新生事物,将会在较长时期开展下去。为此,我国更应积极研究国内外政府采购,开展并研究如何对政府采购进审计监督,促进我国政府采购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政府采购;政府采购审计;绩效
我国政府采购始于1985年,迄今已有20多年的实践。在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暴露出不少问题。为维护公平、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打击腐败行为,防止各种漏洞的发生,必须加强政府采购的审计监督。本文旨在探究政府采购审计的新思路,并求教于读者。
一、政府采购审计概述
1.对政府采购单位的审计。对政府采购单位的采购事项进行审计,财政预算支出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应结合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和对其他行政事业单位财财务收支审计一并进行,审计机关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审计或审计调查。其审计内容包括:①政府采购单位是否按规定编制年度政府采购计划,政府采购计划是否及时社会公布,采购活动是否按计划进行;了解政府采购单位年度政府采购的商品类型、采购品目、数量、价格,是否存在应通过政府采购的支出而未实行的现象。②审计采购机构的内控制度,审查政府采购单位采购资金来源、使用及账务处理情况,主要包括预算资金、财政专户资金和单位自筹资金三个方面,看其采购资金来源是否合规,有无擅自扩大采购规模,提高采购标准,挤占、挪用其他财政专项资金的问题;是否存在支付政府采购经费的问题。③审查政府采购的商品是否经验收合格并按规定及时登记入账;采购物品的使用、报废等有无违反财管理制度的问题;是否符合政府采购执行部门的工作需要,价格是否合理,质量如何,时效如何。④采购方式的选择是否合理、合规,特别是招投标中是否存在预先内定中标者或者向投标者泄露标底等违规行为;采合同签订、资金支付及合同的履行情况;资金运作规模、资金管理方式和管理情况;采购活动是否存在违规营利的情况;采购的后续管理等情况。
2.对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的审计。依法对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的审计,是对政府采购工作的再监督。其审计内容包括:①审查政府采购年度预算编制是否遵循法定程序,是否进行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科学预测和可行性分析,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②审查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是否按采购预算要求采购单位编制采购计划,是否按规定审核采购单位提交的采购清单并汇总。③审查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是否按规定审查政府采购代理机构报送的拨申请书及有关文件。④审查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是否按规定处理政府采购过程中的投诉事项。⑤采购范围、规模、数量、品种、金额是否合理;是否对行政事业单位现有财产进行清查登记,是否加强对新增固定资产的管理等。
3.对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的审计。政府采购代理机构是政府采购的执行机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各项政府采购活动。因此,政府采购代理机构是否依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制度的规定组织政府采购,是政府采购审计的核心。对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的审计,主要是围绕政府采购代理机构是否按规定办理政府采购相关事项及自身的财务收支情况。
4.对采购人的审计。对应纳入采购机构集中采购的项目,主要审计:采购项目立项情况;采购计划有无事先未作详细预测和安排,随意性较大的情况;采购项目使用、管理情况;采购资金的来源、管理和采购预算执行情况;收到由采购机构分配来的物资后是否适用,不适用是否及时向采购机构申请调剂,是否及时正确建账登账,是否自行处置、调剂、变卖或报废等等。
二、政府采购审计实施
(一)政府采购审计重点与方法
1.对政府采购的预算和计划的编制情况进行审计。主要审查财政部门采购资金筹集和供应的年度预算是否合理,具体实行采购的各部门是否按规定编制年度政府采购计划,是否将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的项目都按规定报送集中采购机关统一采购,有无未经批准自行采购的问题。
2.审计采购资金的筹集和管理情况。主要审查采购单位的采购资金来源是否合规,有无擅自扩大采购规模,提高采购标准,挤占、挪用其他财政专项资金的问题。
3.审计政府采购方式和采购程序的执行情况。审查选择的政府采购方式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存在应采用公开招标方式进行采购的项目采用询价方式进行;公开招标采购中参与招投标的市场供应商是否具备代理资格、竞争资格,有无违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问题;实行招标方式进行采购的,招标文件的编制和招投标程序是否符合规定。从查阅档案人手,实施事后审计,从招标文件的编制方面获取比较全面完整的审计证据,依此作出专业判断。
4.审查采购合同的履行情况。采购价格是否低于市场零售价,商品质量是否过硬,售后服务是否完善;采购机关是否认真履行采购合同及不履行采购合同的原因;采购资金的拨付和使用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要求。
(二)政府采购审计现状与难点
1.政府采购监督体制不完善。《政府采购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是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履行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管理职责。《政府采购法》同时规定,集中采购机构为采购代理机构,它的职能是根据采购人的委托,以代理人的身份办理政府采购事务,并以非营利事业法人资格的身份对其采购活动承担风险和责任。现实中虽然一些招标活动也有纪检、监察、审计工商和公证机关参与监督,但受专业知识和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局限,有效监督机制还未形成,外部监督并不十分到位,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有的地方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构与采购代理机构没有单独设立,或者虽然分设,但职责界定不明确。
2.政府采购管理内控制度不健全
(1)采购管理配套规章制度不健全。一些单位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未能制定出符合实际需要的采购管理实施细则、采购机构议事规则和操作规程、采购人员岗位职责等配套规章制度,导致采购管理和运行缺乏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具体指引。
(2)未建立政府采购运行评估制度。许多单位未按规定建立评估制度,也未开展采购运行评估工作,导致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采购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许多采购管理机构成员多是兼职,年底都忙于各自分内的事务,无暇顾及采购活动总结和评估工作。
(3)采购管理的内审监督机制没有形成。许多单位没有制定采购管理内审监督规程,实际运行中内审部门往往直接派人参与具体采购事务,既是采购当事人又是监督者,既实施采购事务又履行监督职责,失去了内审的独立性和超脱性,不但起不到监督作用,还给事后审计留下了难题。
(4)采购的基础管理工作不规范。一是缺乏采购台账管理制度。二是缺乏采购档案管理制度。三是采会计账务处理不规范。3.政府采购基础工作不到位。政府采购制度还不够完善,经验不足,招标采购中的评标办法不十分具体,采购手段落后,供应商的范围窄,并且缺乏受托开展各类物品采购的专业知识和专门人才。我国政府采购的范围目前仅涉及有限的一些品目,而财政资金投入较大的服务类工程建设类项目还没有大面积的开展政府采购,这些都不同程度的限制了政府采购的规模。政府采购制度还不够完善,经验不足,招标采购中的评标办法不十分具体,采购手段落后,供应商的范围窄,并且缺乏受托开展各类物品采购的专业知识和专门人才。从采购的品目看,目前主要是对部分货物的采购,基建工程因涉及现行的基建程序,服务项目难度较大,多数尚未纳入政府采购的范围。
4.政府采购程序不规范。在中央和地方的政府采购活动中,仍存在分割市场、歧视供应商的现象。有些地方通过地区封锁、部门垄断等方式排斥其他供应商参与竞标,同时还存在暗箱操作及其他不规范的问题,而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政府采购的公开、公正与公平。
5.政府采购的效能不高。一是采购缺乏弹性。政府采购的合同期一般较长,而采购价格在合同中一经确定,不能随市场价格变动,对于价格的市场波动目前在政府采购中仍缺乏适应机制,从而也使政府采购的整体效果有所下降。二是采购时间较长,效率不高。在实际实施中由于采购程序复杂、采购时间过长、厂商送货不及时等原因而不能满足采购人急需之用。三是政府采购需要资源整合。各地在信息库的建设中重复投入,使政府采购的整体成本加大,形成资源浪费,而且由于各地资源有限与分散,导致资源不足,进而影响到相关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国外先进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澳大利亚政府采购和政府采购审计制度及规范已基本形成,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推进我国政府审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澳大利亚政府采购审计的特点
1.澳大利亚政府采购,制度健全且行之有效。澳大利亚建国不到100周年,但却拥有比较健全的法制和执法体系,政府采购活动也不例外。1998年澳大利亚制定了新的政府采购准则,名为《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采购指南(核心政策和原则)》。《财政管理和负责条例》也对政府采购作了规定。澳大利亚政府采购准则以公开、有效竞争为中心原则,用法律手段防止私相授受;采购法律、政策、行为、信息及程序必须公开,杜绝偏见和偏袒;并且推行责任制报告制度等,保证了政府采购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而且行之有效。健全的法制也为澳大利亚审计部门顺利开展政府采购审计工作提供了充分的法律法规依据。
2.澳大利亚政府采购审计,绩效测评程序规范,重点明确。澳大利亚国家审计主要包括绩效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两方面内容。联邦审计署审计准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对审计实施目标、人员配备、执行程序、质量标准以及取证模式、审计结论和报告等都进行了明确规定。政府采购审计属于绩效审计范围,审计部门以政府采购准则为主要依据,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开展政府采购审计。
(二)澳大利亚的经验对推进我国政府采购审计的思考
1.注重政府采购审计重要环节。实施审计时,应严格以《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合同监督暂行办法》等规定为依据,注意抓住关键环节,开展有效审计。审计的重点环节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政府采购计划、预算环节审计。
(2)政府采购组织、实施环节审计。
(3)资金支付环节审计。
(4)采购结果环节审计。
(5)采购信息管理系统审计。
2.借鉴澳大利亚审计经验应关注的几点内容
(1)严格以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为依据。
(2)需要聘请相关方面的专家。
(3)借鉴国外绩效审计的成熟经验。
(4)严格执行审计结论回访制度,保证审计效果。
四、政府采购审计的前景及工作思路
(一)前景。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产物,政府采购机构的全面成立、政府采购市场的不断扩展,使政府采购审计工作有着广泛的前景。
1.政府采购能够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公平竞争、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优化资源配置、抑制腐败等。其操作程序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特点与市场经济相吻合。因此,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企业都非常重视政府采购这项工作,积极推动它向前发展。
2.中央政府的重视。《政府采购法》颁布之后,政府采购审计的法律依据变得更加充分。在《政府采购法》尚未出台前,政府采购主要依据一些暂行办法,全国性的有《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政府采购合同监督暂行办法》、《政府采购信息公告管理办法》、《政府采购运行规程暂行规定》等。
3.由于政府采购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及必要性,政府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政府采购审计人员的不足,正加紧培训政府采购审计人员。
(二)工作思路
1.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审计队伍。要求从事政府采购审计监督的审计人员必须具备比较高的素质,具有坚定不移政治立场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工作中廉洁奉公,坚持原则,敢于监督,善于监督;除了掌握审计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外,还必须熟悉有关法律政策,不仅懂技术,还要通电子网络和建立采购信息库来了解市场。
2.建立健全政府采购审计监督的长效机制。①组织、人事等部门把政府采购审计监管工作与行政首长工作业绩考核制度相结合,也就是将审计机关对各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制度执行情况的审计评价,作为考核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工作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确保政府采购制度的贯彻执行。②审计机关把政府采购审计作为财政审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重要内容,对当年政府预算内外资金采购情况作出总体审计评价,作为年度向人大提出的财政审计工作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③建立“三结合”的审计模式。加入WTO后,我国政府采购审计监督体系也应积极与国际惯例接轨。这可参照西方国家政府采购审计制度,探索建立采购审计和管理审计相结合、定期审计和不定期审计相结合、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
参考文献:
[1]郭彩云.关于政府采购审计若干问题的探讨[J].政府审计,2004,(3).[2]艾广青,马妍.政府采购制度对我国的借鉴[J].财经论坛,2003,(8).[3]楼继伟.政府采购[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4]谷辽海.中国政府采购案例评析(第一卷)[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5.[5]黄恒学公共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Government procurement system is playing in China,Government Purchasing,May,2003.
第二篇:苏州公共工程审计监督办法
苏州市公共工程审计监督办法
(修订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制定依据)为加强对公共工程的审计监督,提高投资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审计主体)苏州市审计局依照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对市级投资的公共工程实施审计监督。对由市级和各市、区分担资金的项目,可由苏州市审计局(以下称审计机关)统一组织相关市、区审计局共同实施审计。
第三条(监督范围)公共工程审计监督范围主要包括:
(一)全部使用财政性资金、国有资产、政府部门管理的和受政府委托管理的社会公益性资金建设的项目;
(二)未全部使用上述资产,但上述资产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超过50%,或者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在50%以下,但政府拥有项目建设、运营实际控制权的项目。
(三)法律、法规规定其他需要开展审计的项目。
公共工程项目(法人)单位、代建单位(以下统称建设单位)为被审计单位,审计机关可以对与公共工程有关的勘察、设计、征
向审计机关提供与本部门、本单位履行公共工程投资建设监管职责相关的电子数据信息和必要的技术文档。
第七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公共工程建设单位、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本单位、本部门及所属单位实施的公共工程的内部审计工作,或委托有资质的社会审计机构进行审计,做好公共工程过程跟踪、工程结算及竣工财务决算审核、绩效评估等工作。
审计机关应依法加强对公共工程内部审计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审计机关开展建设项目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等工作时,对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公共工程审核报告进行核查。
第二章 审计计划和审计内容
第八条(计划管理)审计机关对公共工程的审计监督实行计划管理。审计机关重点对公共工程中涉及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公共工程开展审计监督。
第九条(中长期计划)审计机关按照法定职责和管辖范围,组织摸清公共工程投资规模、投资主体、投资构成、投资进度等情况,建立投资审计项目数据信息库,科学制定中长期审计规划。
第十条(计划编制与调整)审计机关每年编制审计计划,明确审计项目名称、被审计单位、审计类型、审计时间等。计划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核、上一级审计机关批准后,通知发展改革、目标开展公共工程审计。审计机关开展项目审计时,应当围绕审计目标,根据项目具体情况,科学确定审计内容,有重点地实施审计。
第三章 审计程序
第十三条
(审计通知)审计机关在实施审计前,应选派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并在实施审计3日前,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
依法接受审计的单位负责人应当按照审计机关要求,如实提供有关资料,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并作出书面承诺。
第十四条(审计类型)审计机关依法对公共工程的总预算或者概算的执行情况、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单项工程结算、项目竣工决算等进行审计;对涉及公共利益、关系国计民生等重大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对涉及宏观性、普遍性、政策性或跨行业、跨地区、跨单位的项目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具体审计实施方式应在审计计划和审计通知书中明确。
对专项审计调查项目,审计机关可根据情况将主管部门、牵头单位、或可能涉及的相关单位作为被审计调查单位。
第十五条(审计资料要求)审计机关根据审计工作需要,有权要求接受审计和调查的单位按照规定提供下列资料(包括文档资料、电子数据和视听资料),相关单位应当积极配合,不得拒绝、拖延、谎报:
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应同时抄送项目审批部门和资金拨付部门。
第四章 审计结果的运用
第十八条(审计决定执行和审计整改)被审计单位应当按照审计机关规定的期限和要求严格执行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针对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针对反映的问题提出的建议和审计处理意见及建议,认真执行和整改落实,在规定时间内将整改结果以正式文件的形式书面反馈审计机关,并同时报政府和主管部门。
第十九条(竣工决算审计结果运用)对工程结算及竣工财务决算审计中发现结算不实的工程款项,被审计单位应根据审计决定据实列支建设成本。
财政部门未批复竣工财务决算的,建设单位应根据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编制或重新编制竣工财务决算,向财政部门申请竣工财务决算批复;财政部门已批复竣工财务决算的,建设单位应根据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向财政部门申请调整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批复。
第二十条(审计移送纪检监察)审计机关应与市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建立审计移送制度。审计机关应当将审计中发现违法、违规、违纪和涉嫌犯罪等线索,按照规定的程序移送上述机关。受移送机关应当及时处理,并将调查处理情况书面告知(反馈)审计机关。
第二十四条(信用管理)审计机关应将审计发现的相关单位失信行为根据相关规定推送至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并进行公示。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拒绝、拖延提供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资料的责任追究)被审计单位拒绝、拖延提供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资料,或者提供的资料不真实、不完整,或者拒绝、阻碍检查的,由审计机关责令改正,可以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可以处于罚款;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被审计单位相关资料严重缺失,不具备审计条件的,或审计机关给予行政处罚后仍存在不配合审计的情况的,经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暂停审计或终止审计,并将情况报本级政府,抄送立项审批部门、资金拨付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等。
第二十六条(被审计单位不执行审计决定的责任追究)被审计单位不执行审计决定的,审计机关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仍不改正的,审计机关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通知有关主管部门依法核减与应缴款等额的拨款;
(二)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三)建议有关部门、单位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篇:政府集中采购审计研究
政府集中采购审计研究
【摘要】:建立健全政府集中采购审计制度对于推进公共财政支出改革、加强财政管理、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审计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分析政府集中采购审计的基本内涵、特殊性和重大意义,认为政府集中采购审计是对政府集中采购主体、预算、程序和资金真实、合法和有效性的审查,以发表审计评价意见的一种经济监督形式。它具有对象特殊性、范围广泛性、评价全面性和政策性等特点;通过梳理国外先进的政府集中采购审计经验,结合我国政府采购的具体情况,从政府集中采购行为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效益性三个视角出发,建立一套可操作性的、行之有效的审计评价体系,认为应该从采购当事人和采购项目两个视角探查政府集中采购的真实性,具体而言,对采购当事人真实性的审查可从对采购监督管理部门采购编制、采购方式及财务收支真实性的审查、对采购人的采购活动及相关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的审查和对供应商资质的真实性的审查三个方面来进行;对采购项目真实性的审查可以从对采购预算的编制、采购合同以及采购管理工作的真实性的审查三个方面来进行;从采购预算、采购方式、招投标过程运作以及中介代理机构四维度建立指标体系评价政府采购的合法性;从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立项、实施过程和采购结果和使用效益等角度建立宏微观指标分析政府采购的绩效性。这样一种审计评价体系,有利于规范采购工作,有效地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舞弊,保护财产安全,最终增强政府采
购的政策性、透明性、效率性、效益性,提升政府的执政能力,使政府集中采购可以更好的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服务。【关键词】:政府集中采购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239.65;F812.45 【目录】:摘要6-7ABSTRACT7-111导论11-161.1选题背景111.2研究目的和意义11-121.2.1研究目的11-121.2.2实践意义121.3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1.3.1国外研究现状12-131.3.2国内研究现状13-141.4研究内容14-151.5研究方法151.6技术路线15-161.7研究创新点162政府集中采购审计基本理论16-222.1政府集中采购审计的产生与发展16-182.1.1西方政府集中采购审计的产生与发展172.1.2我国政府集中采购审计的产生与发展17-182.2政府集中采购审计的内涵18-202.3政府集中采购审计的重要意义20-212.3.1有利于节约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202.3.2有利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20-212.3.3有利于探索绩效审计的新途径212.4政府采购审计的特殊性21-222.4.1审计对象的特定性212.4.2审计范围的广泛性21-222.4.3审计评价的全面性222.4.4审计评价的政策性223国外政府集中采购审计的经验与启示22-263.1国外政府集中采购审计的经验22-243.1.1美国22-233.1.2澳大利亚233.1.3韩国23-243.1.4新加坡243.2国际政府集中采购审计的启示24-253.2.1政府集中采购审计的目标性和过程性243.2.2政府采购审计与具体国情密不可分24-253.3对国际先进政府采购审计的经验借鉴25-263.3.1完善政府采购申诉制度253.3.2加强对供应商的监督管理253.3.3重视政府采购的绩效审计制度25-264国内政府集中采购审计案例分析26-284.1案例介绍264.1.1案例一:“天价采购”事件264.1.2案例二:政府集中采购本末倒置的根本原因264.2案例分析26-274.2.1政府集中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不规范274.2.2现有法律法规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政府集中采购的发展274.2.3考核机关对集中采购机构的考核体系不科学274.3案例启示——审计视角27-285政府集中采购真实性的审查与评价28-315.1政府集中采购真实性审计的意义28-295.1.1政府集中采购实施真实性审计的必要性285.1.2政府集中采购实施真实性审计的重要性28-295.2政府集中采购真实性的审查29-305.2.1对采购当事人的审查29-305.2.2对采购项目的审查305.3政府集中采购真实性的评价30-316政府集中采购合法性的审查与评价31-356.1政府集中采购合法性审计的意义31-326.1.1政府集中采购实施合法性审计的必要性316.1.2政府集中采购实施合法性审计的重要性31-326.2政府集中采购合法性的审查32-336.2.1审查政府集中采购预算的合法性326.2.2审查采购方式的合法性32-336.2.3审查招投标过程运作的合法性336.2.4审查政府集中采购中介代理机构的合法性336.3政府集中采购合法性的评价33-356.3.1政府集中采购预算的合法性审计评价指标33-346.3.2政府集中采购方式的合法性审计评价指标346.3.3政府集中采购招投标运作过程的合法性审计评价指标346.3.4政府集中采购
中介代理机构的合法性审计评价指标34-357政府集中采购效益性的审查与评价35-417.1政府集中采购效益性审计的意义35-367.1.1政府集中采购实施效益性审计的必要性35-367.1.2政府集中采购实施效益性审计的重要性367.2政府集中采购效益性的审查36-387.2.1对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立项的审计36-377.2.2对政府集中采购实施过程的审计377.2.3对政府集中采购结果和使用效益的审计37-387.3政府集中采购绩效性的评价38-417.3.1微观效益评价指标38-397.3.2宏观效益评价指标39-418研究局限及未来拓展方向41-428.1结论418.2未来拓展方向41-42参考文献42-45致谢45-46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6-47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第四篇:我国政府采购的主要问题及其审计监督
一、政府采购的概念
关于政府采购的定义,目前 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1979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制定的《政府采购协议》对政府采购的定义为:成员国的中央政府、次中央政府采购、租赁货物、服务、工程,以及对公共设施的购买营造。
而在黄恒学老师主编的《公共 经济 学》一书中,对政府采购的定义为:政府采购,乃是一国政府及其政府机构或其它直接或间接受政府控制的企事业单位,为实现其政府职能和公共利益,使用公共资金获得货物、工程或服务的行为。该定义认为政府采购的实质是将财政支出管理与市场竞争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商业管理 方法 来管理政府公共支出的一种基本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下面简称《政府采购法》)对政府采购的定义是: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虽然在政府采购定义的认识上目前还存在一些歧异,但关于政府采购的目标、原则及特点基本是一致的。由于审计监督是依法进行的,本文下面所称的政府审计均以《政府采购法》中的定义为准。
二、我国政府采购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 问题
我国的政府采购试点工作开始于1995年。1995年上海市财政局首先开始进行采购试点,取得了很好的 社会 效益和经济效益。1998年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政府采购试点工作,中央国家机关的试点工作也开始启动。到2000年,政府采购工作已在全国铺开。自1998年国家扩大试点以来,我国政府采购市场的“蛋糕”急速增大。1998年政府采购规模为 31亿元,1999年为130亿元,2000年为328亿元,2001年为653亿元,2002年则达到1000亿元左右。在采购资金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政府采购的范围也由单纯的货物类扩大到工程类和服务类。货物采购由车辆、计算 机设备、医疗设备等标准商品逐步扩大到电梯、取暖用煤、建材等非标准商品。工程采购项目由办公楼建造、房屋装修维修扩大到道路修建、市政设施等大型建设项目。服务项目由会议接待、车辆加油扩大到 网络 开发、项目设计等高 科技 领域。
当前,我国政府采购事业 发展 迅猛,政府采购市场潜力巨大。特别是《政府采购法》的颁布与实施,对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抑制腐败等方面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在看到这些喜人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在政府采购工作中目前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一)政府采购监督体制不完善
《政府采购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是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履行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管理职责。《政府采购法》同时规定,集中采购机构为采购代理机构,它的职能是根据采购人的委托,以代理人的身份办理政府采购事务,并以非营利事业法人资格的身份对其采购活动承担风险和责任。而现实情况是,有的地方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构与采购代理机构没有单独设立,或者虽然分设,但职责界定不明确。这种做法首先与《政府采购法》的要求不否,另外,监督部门与采购代理机构在职能上是一种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若两者同出一门,必然会因部门惯性作用,导致监督部门对采购代理部门监管的掣肘和弱化,同时也不利于采购代理部门依法独立开展工作。
(二)政府采购管理内控制度不健全
1、采购管理配套规章制度不健全。一些单位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和 理论 研究,未能制定出符合实际需要的采购管理实施细则、采购机构议事规则和操作规程、采购人员岗位职责等配套规章制度,导致采购管理和运行缺乏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具体指引。
2、采购的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一些单位由松散的临时性机构来负责政府采购工作,机构组成不稳定,职责界定也不清晰,因此不能很好地协调处理采购需求、预算、计划与运行等方面的关系,难以承担采购管理的重任。
3、未建立政府采购运行评估制度。许多单位未按规定建立评估制度,也未开展采购运行评估工作,导致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采购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许多采购管理机构成员多是兼职,年底都忙于各自分内的事务,无暇顾及采购活动的 总结 和评估工作。
4、采购管理的内审监督机制没有形成。许多单位没有制定采购管理内审监督规程,实际运行中内审部门往往直接派人参与具体采购事务,既是采购当事人又是监督者,既实施采购事务又履行监督职责,一身二职,失去了内审的独立性和超脱性,不但起不到监督作用,还给事后审计留下了难题。
5、在采购组织管理方面,有些单位规章制度贯彻落实不到位,预算观念不强,计划性差,往往以部门预算代替采购计划,在实际采购中随意性大,先采购后立项以及无预算或超预算采购现象比较多。
6、在采购具体实施中,采购方式和程序执行不严,比如评标委员会组成不规范,评标过程缺乏记录,询价采购不制订方案、不作询价记录,采购合同签订未经授权,采购验收无手续等。
7、采购的基础管理工作不规范„„一是缺乏采购台账管理制度,很多单位没有采购台账管理办法,多数项目也未设置采购台账。二是缺乏采购档案管理制度,有的采购项目档案资料不全。三是采购 会计 账务处理不规范,如原始凭证要素不全,固定资产入账不及时等。
(三)政府采购的规模小,范围窄,品种少
根据国际经验,一国政府采购的规模一般为gdp的10%以上,或为财政支出的30%左右。无论从那个口径看,目前我国政府采购的规模都是明显偏小的。另外,我国政府采购的范围目前也仅涉及有限的一些品目,如电脑、汽车、办公器具等货物类商品,而财政资金投入较大的服务类和工程建设类项目还没有大面积的开展政府采购,这些都不同程度的限制了政府采购的规模。这种情况也说明我国政府采购工作的实施仅仅是个开始,大量的采购行为尚未得到规范,特别是中央国家机关的政府采购工作明显落后于地方。
(四)政府采购队伍素质不高、专业化人才匮乏
我国大部分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基层单位的采购人员熟悉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和紧缺经济 时代 的采购方式,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买方市场的采购方式所必须具备和掌握的招投标、合同、商业谈判、市场调查及商品、工程和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知之甚少。目前,在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和采购中心严重缺乏具有商业贸易、谈判技能、产业政策、国际贸易知识以及精通招投标、大型工程项目采购、质量控制、高新技术产品主要性能、技术参数等技术人员,而这些都不同程度的 影响 了政府采购的质量和效益。
(五)政府采购程序不规范
在中央和地方的政府采购活动中,仍存在分割市场、歧视供应商的现象。有些地方通过地区封锁、部门垄断等方式排斥其他供应商参与竞标,同时还存在暗箱操作及其他不规范的问题,而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政府采购的公开、公正与公平。
(六)对供应商监管不力
目前大多数采购中心人员大员较少,对采购全过程的监督明显办不从心。在采购过程中,对供应商的监督仅限于协议的签订,而具体执行过程全凭供应商的自觉。采购中心虽然建立了政府采购投诉制度等措施,但往往是被动监督的成份较大,在采购活动中不能执行严格的检查,对违反协议的行为也不能实施有效的处理处罚。由于对供应商的监督流于形式,导致一些采购项目出现了质次价高或服务质量不高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采购人的积极性,不利于政府采购制度的整体推进。
(七)政府采购的效能不高
一是采购时间较长,效率不高。政府采购的优势在于提高使用单位采购和资金使用的效率,但在实际实施中往往由于采购程序复杂、采购时间过长、厂商送货不及时等原因而不能满足采购人急需之用。
二是采购缺乏弹性。由于政府采购的合同期一般较长,而采购价格在合同中一经确定,不能随市场价格变动,虽然对计算机等商品采取价位不变、配置增加等措施,但对于价格的市场波动目前在政府采购中仍缺乏适应机制,从而也使政府采购的整体效果有所下降。
三是政府采购需要资源整合。随着政府采购的全面推进,一些地区建立了专家评审机制,部分地区建立了专家库、供应商名录库和政府采购商品价格信息库,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各地在信息库的建设中各自为战、重复投入,不但使政府采购的整体成本加大,形成资源浪费,而且由于各地资源有限与分散,导致资源不足,进而影响到相关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政府采购的审计监督
《政府采购法》明文规定“审计机关应当对政府采购进行审计监督。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政府采购各当事人有关政府采购活动,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在前政府采购制度不完善、控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为了使政府采购制度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审计机关必须做好审计监督这一关。而要做好对政府采购的审计监督,审计机关首先要搞清楚“审什么”和“怎么审”的问题。
第五篇:强化审计监督 规范政府采购预算管理
财政性资金是通过预算进行管理的,政府采购资金作为财政性资金,也必须实行预算管理。从我国预算制度改革要求看,预算不仅要完整,而且支出项目要具体明确,《政府采购法》不仅对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和审批管理作了具体规定,同时还赋予了审计机关对政府采购活动进行监管的职责。通过审计,发现政府采购预算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审计监督中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以保证预算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
目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部门预算是开展政府采购工作的前提,由于这项改革起步较晚,制约了政府采购的规模和范围,滞缓了政府采购工作的发展。当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预算编制仍未得到细化,传统的预算审批方法和手段需要逐步改变。预算编制粗放的问题突出,甚至一些地区尚未编制采购预算,采购缺乏计划性。财政部门预算的编制时间虽然在逐年提前,但财政部门的预算审批办法仍然变化不大,由于上报的预算细化程度不够,而且往往每年有很多突击项目,一时难以确定明细,因此下达的预算仍仅仅是盘子数,而不是可以据此执行的预算。由于预算编制不细化,导致政府采购计划的编制也是粗放型的,难于操作。
二、预算单位预算编制质量有待提高。虽然目前财政部门规定了预算单位必须制订滚动预算和部门预算,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预算编制的质量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由于预算编制的不规范,致使财政部门在确立预算时不仅费时费力,而且预算随意性很大,往往要反复多次才能确立下来。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一预算单位对其单独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意识不强,沿用以往的编制观念来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效果很不理想。主要表现为:
1、采购预算申报不完整、不及时。
2、采购内容要素填写不全、不清,采购预算不具备可操作性。二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争盘子、抢资金的现象,没有树立一盘棋的思想。一些单位上报预算时,对有的项目抱着“先争指标,再定最终需求,不争白不争”的心态,预算编制粗枝大叶,由于安排的项目并不十分必要和紧急,经过调研后再行申请调整项目或作为“机动资金”用于应急突发项目,等申报采购计划时时间已过了大半年,整个采购周期拉得很长。这种预算编制思路,使得高标准配置、盲目重复购置等浪费行为时有发生,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三预算编制已细化,但在描述所需设备的性能时却指定品牌、型号或供应商。按照国际惯例,预算单位编制采购预算时不应指定或品牌或特定供应商,但必须对所需购买产品的技术性能要求做出详细说明。据了解,含有倾向性的情况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牵涉到一些技术和专业问题。不少预算单位对所采购物品的技术性能知之甚少,无法提出详细要求,只能参考某一型号的指标照抄照搬。第二种情况是预算单位对所采购物品已有意向品牌及具体型号,甚至已联系好供应商,申请预算时就以该供应商的报价作为预算价填报采购计划。《政府采购法》规定,如果投标人的报价均超出预算价,采购人不能支付的,则作废标处理。此外,由于各单位强调自身的消费偏好,也使采购难以整合为一体,无法形成整体消费倾向,使采购规模效益大打折扣。
三、政府采购执行随意的现象普遍存在,即使在年初预算时有编制政府采购计划,也难保计划有效执行。许多地方的做法是,单位要采购什么就申报什么,只要资金有来源,能执行政府采购规定的程序,就可以随意采购。政府采购制度只是使这些单位的采购方式发生了变化,而缺乏对采购行为的必要约束,重复采购、盲目采购现象依然存在。此外,采购预算的约束力差,采购资金不能完全按预算目标、预算额度使用,挤占、挪用采购资金及超预算
采购的现象时有发生。
加强对政府采购预算管理的方法和措施针对上述存在的现象,审计机关应进一步加大对政府采购预算的监督力度。笔者认为,采购预算的审计监督作为整个政府采购审计的基础,应重点围绕“细化预算编制,强化预算约束”来进行,重点延伸调查采购管理机构、采购单位和采购代理机构等,通过抽查政府采购档案,查阅采购活动记录和检查财政对政府采购资金的预算安排、采购计划的编制和执行情况,督促相关单位切实履行好各自在政府采购工作环节中的相应职责,严格按章办事,共同规范政府采购预算管理的行为。
一、对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应重点审查:
1、是否将政府采购预算纳入部门预算同步编制,即在财政综合预算的基础上,单独编列详细的政府采购预算,把预算内、外等财政性资金统一考虑进去。
2、是否按照采购预算编制的合法程序进行,即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各采购单位向财政部门申报采购预算,财政部门审核汇总报政府、人大审批,然后再层层批复下达。
3、是否做到严格审核监督采购预算的编制、执行行为的规范性,采购预算的编制和调整是政府采购计划的基础,应逐项从严审核把关,同时避免日后预算的不断调整,维护预算的严肃性。
二、对采购单位应重点审查:
1、预算编制的完整性。所有列入政府采购范围的单位是否全都按要求编制了政府采购预算,是否将应该实行政府采购的项目全部纳入采购预算,是否存在无预算采购。
2、资金来源的合规性。资金是否正当、足额,有无资金来源未列入同级财政部门预算,有无以乱集资、乱摊派等方式筹集的不合规资金,有无或挤占挪用其它预算资金。
3、采购项目的合理性。是否属于单位生存和发展必需的采购项目,有无高标准配置、重复配置;是否合乎国家的政策法规。
4、采购预算编制的可操作性。采购预算是否细化到项目,是否把决定采购具体执行依据的内容要素,采购项目名称、规格型号、技术参数和需求时间填写清楚、完整;有无存在指定品牌和型号或供应商的行为。
5、审查采购预算的有效性,预算确定后,有无随意更改,如遇特殊情况确需追加或调整,是否按规定程序和权限重新上报审批;是否存在虽已纳入采购预算却不执行政府采购的项目。
三、对采购代理机构应重点审查:是否严格按预算执行,做到了无预算不采购,无计划不执行,不超预算采购;是否全面完成了当年政府采购管理部门下达的政府采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