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X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4 22:36: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XX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XX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一篇:关于XX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XX有限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XX公司质量管理现状的分析,认为ISO 9000系列标准的认证与执行对于公司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利益,从而肯定了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继续贯彻落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XX公司在其具体执行落实ISO 9000系列质量管理标准是时候还存在一些不足,如质量管理意识薄弱、公司质量管理培训和考核制度不健全、质量管理执行力不足和缺乏企业管理文化等,并据此为提出建议措施,如通过进一步加强领导作用,建立完善的培训及绩效考核制度,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执行力和加强改进适合本公司的企业文化等提升公司ISO 9000系列标准的质量管理。

关键字:上海卓悦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质量管理;ISO 9000;全面质量管理

一、质量管理基本理论

(一)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最早由菲根堡姆于1961年在其《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中提出。所谓全面质量管理(TQM)是指为了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生产、设计和服务,并把企业各部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建成一种全体系统的有效体系。此后,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与理念,开始被广泛接受,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其含义与内容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一种综合的全面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

全面质量管理与传统质量管理存在以下区别。首先,全面质量管理能更好的实践“客户至上”的理念。全面质量管理中将顾客要求与公司的战略计划、产品设计、营销服务等职能活动紧密结合,从而使顾客意愿能得到很好的满足。其次,全面质量管理注重组织领导和质量战略。传统管理追求员工的被动性和一致化,全面质量管理追求员工的主动性和个性化。最后,两种管理模式的业务运作方式存在差异。传统管理中,企业的基本运作方式是职能化运作,部门之间存在竞争,从而影响整体效益。而全面质量管理中,企业的业务是以流程的方式进行组织实施,整体具有相同的目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ISO9000系列标准概述

ISO其全称为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即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9000系列标准由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并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各企业都积极进行ISO认证。ISO系列标准要求所有涉及产品质量的各部门,及其有关负责人都必须有严格的程序文件来对其进行规范,从而达到质量管理的目的,并实习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ISO 9000系列标准包含三种国际标准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模式,属于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其与全面质量管理具有较多共同点,如管理方法上,既注重技术又注重管理,通过质量体系来保障技术规范的实施,并都以系统管理思想作为指导,将质量管理贯穿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ISO 9000系列标准也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其对于质量概念、质量标准、质量管理等的不同理解。其次,ISO 9000系列标准将质量体系的必要要素逐一列出,不同于全面质量管理的质量职能的含义。再次,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分别是以顾客为重点、注重领导作用、全员参与、强调过程与资源的有机结合、管理方法系统化、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基于事实的有效决策和组织与供方的相互依存。

二、上海卓悦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质量管理体系

(一)企业概况

上海卓悦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分子筛催化剂、吸附剂材料及环保材料和设备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与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以及紧密依托丰富的人才资源和雄厚的科技力量,上海卓锐化工科技公司以及成功开发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性能独特、品种齐全的一系列催化剂和吸附剂产品,且产品被广泛应用于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环保、精细化工、气体分离、医药以及国防装备等方面。

作为一家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其对于产品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因而需要更加切实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基于ISO 9000的国际通用性和有效性,上海卓悦化工科技有效公司也已经开始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公司以此为基础,本着“创新无限,追求卓越”的精神,以“优质,诚信”为经营宗旨,“高精,创新”为市场定位,将以精美一流的产品、精湛可靠的技术、精益求精的产品质量与服务满足广大客户的要求。

(二)ISO9000质量体系的实施现状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的取得对于企业扩大市场份额以及强化质量管理方面具有较大推动力。上海卓悦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与国内其他企业一样,在引进ISO9000之前也存在公司治理不完善、管理水平落后、创新能力不足和技术水平偏低等问题,通过ISO9000的引进,现上海卓悦化工有限公司在这些方面的问题已经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决。具体而言,ISO9000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了公司的发展。

首先,ISO9000促使企业以顾客需求作为导向进行产品的改进与研发。公司通过在大量市场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对目前市场上的产品进行了更新与改进,以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其次,ISO9000是的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有所提升。上海卓悦化工有限公司在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后,对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文件管理、生产、供方、设备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完善,从而使得公司的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尤其是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再次,ISO9000帮助企业提高产品信心与市场占有率。ISO9000质量体系的认证证书使得企业的市场信誉增强很多,在对外合作中占据一定优势。最后,ISO9000帮助企业降低了质量成本。ISO9000系列标准的一个要求就是使得企业生产达到最经济的水平,因而有效的帮助企业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提高公司利润。

虽然ISO9000系列标准的建立为上海卓悦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带来较多的竞争优势,但是随着我国外部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尤其是我国经济转型和国际市场环境的大变化,对于国内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与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使与ISO9000的基本原则与标准相比,上海卓悦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还是存在较多不足,下面第三部分对此作出较为详细的分析。

三、上海卓悦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实施ISO9000标准的问题分析

(一)管理层质量管理意识薄弱

上海卓悦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虽然已经实行了较长时间的ISO 9000系列标准,但是就公司整体而言,还有许多管理者和员工对于实行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与意义不明确,从而使得员工不能积极主动的通过对质量管理的执行来改善和提高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企业更多处于被动地位,管理者和员工没能意识到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及其所能带来的效益。此外,传统的质量管理模式在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思想中还有严重的影响,而且对于如何更好的执行ISO9000质量管理系列标准也没有较多思考。

公司质量管理意识薄弱,其很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公司的决策管理层,其对于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还不够重视,而对于贯彻标准的认识也相对比较模糊。企业在推行一项新的管理制度时,领导具有带头示范作用,管理层的决策将影响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取向,因而只有管理层对于ISO 9000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有着清楚的认识,才能使得企业全体能坚定执行ISO 9000系列标准。此外,管理层应当明确落实ISO 9000过程中所应采用的策略,以保证实行质量管理的方向不会偏离原来的战略方向。同时还要根据本公司的产品特点,进行全面细致分析,注意推行ISO 9000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建立其真正符合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

(二)质量管理体系绩效考核和培训不健全

一项新的标准或规章制度的实施,要求公司对员工进行持续的培训与考核,并将制度实施的好处与员工自身利益挂钩,从而促进公司员工的自主学习与执行。但是,上海卓悦化工有限公司,在通过ISO 9000系列标准的认证之后,对于员工的配套培训却没有做好,虽然针对全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都分别组织了较多次数的质量管理体系认知与考核培训,但是由于培训时间短,而且相对分散,培训内容太过理论,很少结合公司实际,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导致培训质量效果较差。

公司虽然设立了专职人员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执行与监督,但由于人力、物力不足,同时缺乏有效的考核制度和奖惩措施,导致质量管理的考核存在许多问题,如不能坚持标准或者直接降低标准,其他员工对于质量管理体系的执行态度不认真。只有将质量管理体系的执行纳入到公司的绩效考核体系之中,才能真正起到质量管理的作用。从而使得一线员工对于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解与意识就更加薄弱,没能明白质量管理体系与标准的践行会最终使自身收益,管理者和员工都缺乏长远眼光,只注重眼前利益。总之,上海卓悦化工有限公司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意识还很不足,ISO9000系列标准很多流于形式,而对于标准的改进也缺乏积极主动。

(三)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

公司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对各部门所有管理与生产环节及最终产品都有着较为详细明确的规定,因而就要求公司在执行ISO 9000系列标准的过程中,全体员工和不同部门都必须积极参与其中,但是目前上海卓悦化工有限公司的的部门领导和各部门员工对于ISO 9000没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多数员工还保持着原因的管理模式和思想,各部门及其员工积极主动参与企业质量管理的意识依旧薄弱。而公司的规章制度中虽然有对于不同部门质量问题的责任制,但是却很少落实,主要还是有相关质量管理部门或领导进行负责。如果公司的所有部门不能参与到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中来,企业的未来发展,尤其是质量管理方面将会面临很多阻碍。

(四)质量管理控制过程不足

ISO9000 质量标准体系文件规范并指导着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其对影响产品质量的采购、过程控制、检验试验机制都制定了严格的流程,但上海卓悦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对诸如统计技术、纠正预防措施等实施方面相对宽松。而且在纠正预防机制中,也往往出现重视纠正措施而忽视预防机制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此外,上海卓悦化工有限公司在质量控制中缺乏有效方法,使得质量管理体系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上海卓悦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只注重产品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尽管质量体系文件中对质量控制方法做了规定,但仅是通过数理统计的控制方法来保证质量是不够的,而且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并不能严格按照质量体系文件中的规定进行生产。

四、上海卓悦化工科技有限公司ISO9000质量体系实施的对策研究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的作用

ISO 9000系列标准的实施,管理层的作用较为关键,这也是ISO 9000八大原则中的重要原则之一。领导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主要是将本企业的经营目标与方向与内部环境统一起来,使得企业正常高效运转,达到企业预定的目标。加强管理决策层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对决策层进行优先培训,从企业自上而下展开质量理念的更新、配制,以及质量策划的运筹。决策层只有接受ISO 9000管理知识的培训,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展开认证的工作,并持续推进质量的管理工作。其次,培训内容与方式要全而精。就培训内容而言,可以从管理知识、行业知识、信息系统、人员管理、生产计划管理、质量管理、成本预算管理等各方面进行展开,而就培训方式而言,应当邀请资深的专家或公司进行专门培训,采用系统面授,案例学习和研讨交流等形式进行。再次,公司高层领导应当制定好公司的质量方针和管理目标。根据本公司的经营战略、资源、企业规模及产品特点等,对公司的质量管理进行详细策划。最后,在具体实践中应当做好质量职能活动和质量任务的分配,以及资源的分配,通过对任务与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得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取得预期的效果。此外,管理决策层还应当承担起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责任,包括改进公司质量管理环境和改进管理措施本身。

(二)建立完善的培训及绩效考核制度,根本改善意识薄弱

通过建立完善的培训与考核制度,增强公司全员质量管理的意识,并在ISO 9000的执行过程中,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的实现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为确保培训实施的客观性与准确性,一般而言应当在培训项目实施前应当做好培训的调查工作,并根据调查资料进行汇总、整理与分析,并依此作为制定培训计划的主要依据。下面从培训内容和培训体系两个角度来提出建议措施。

就培训内容而言,完整的培训内容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企业内部主管培训部门的设置、建立常态化的企业内部培训制度、设置培训课程体系、建设培训师资体系和培训过程的细节管理五方面。

培训体系是否有效,可以从培训体系是否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是否能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并为之提供优秀的人才。上海卓悦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在进行培训时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应当以企业战略为导向,因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培训时根源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只有结合自身的战略方向,才能制定出符合自身的持续高效的培训体系。第二,应当将质量管理培训内容的设置定位于企业的核心需求,即在深入发掘企业的核心需求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对员工进行有长远规划的质量管理培训。

(三)提高部门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 提高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沟通与合作,除了从整体上畅通部门间信息沟通,保障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流,还可以从管理决策层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就管理决策层而言,各部门领导应当领导先行,促进部门间的合作,作出带头模范作用,严格执行制度的规章制度,领导间相互合作,共同对管理质量问题进行严格监督,督促员工限期改善,并适时检查,不同部门领导间相互监督,并把对于质量管理的绩效纳入年底绩效考核。

此外,定时召开部门间的交流会对于提高部门间质量管理过程中的沟通与合作也显得十分必要。与此同时,还应当保障部门员工间的信息畅通,对于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沟通,保障质量管理的效率。

(四)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过程

质量的优劣是通过过程形成的,控制质量必须控制过程。强调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把问题消灭在过程或活动开始之前,并在全过程中不间断地进行控制,以保证全过程的质量。具体包括健全质量检验机制、落实质量责任制和设置质量控制点等。质量检验机制能在生产过程中起着保证、预防和报告的职能,使产品达到抽检合格率高、质量稳定。上海卓悦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应当通过贯彻落实质量责任制,全员动手,齐抓共管,埋头苦干,来实现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以此有效提升产品的质量。此外,还可以通过在产品生产的不同过程设置质量控制点,通过设立合理的质量控制点来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标。

质量管理的控制过程的建立并非一日能成,上海卓悦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应当紧紧围绕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要求,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同时对质量管理系统进行改进。

五、结论及研究展望

(一)研究结论

通过对XX公司的分析,ISO 9000系列标准的认证与执行对于公司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利益,从而肯定了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继续贯彻落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此外,XX公司在其具体执行落实ISO 9000系列质量管理标准是时候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如质量管理意识薄弱、公司质量管理培训和考核制度不健全、质量管理执行力不足和缺乏企业管理文化等,并据此为提出建议措施,通过进一步加强领导作用,建立完善的培训及绩效考核制度,根本改善意识薄弱,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执行力和加强改进适合本公司的企业文化等提升公司ISO 9000系列标准的质量管理。

(二)研究展望

ISO 9000作为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的系列标准,对于国内企业的质量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不能能够改善目前我国企业的公司治理与质量管理不足道现状,提升企业发展业绩,同时还能通过质量体系的认证,同世界发达国家进行国际接轨,从而为未来向全球市场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和物质技术条件,尤其是管理条件。

尽管本文对上海卓悦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在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执行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一些建议措施,但由于认知程度等方面因素限制,未来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六、参考文献

[1] 古继宝, 方兆本.我国企业实施ISO9000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学术界, 1999(4期):59-62.[2] 李群.ISO 9000系列标准与全面质量管理(TQM)[J].标准化报道, 1988(05期):27-29.[3] 赵彦.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与企业管理[J].计量与测试技术, 2007年(11期):87-88.[4] 田成龙.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GD公司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 2008.[5] 刘玉华.庚凌建筑有限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 2011.[6] 孔燕.东华公司实施ISO9000标准的质量控制与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 2010.[7] 王迪.浅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中小型企业的运行[J].神州, 2012年(35):241.[8] 陈君宁, 李军.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浅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S1期):173-175.

第二篇: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开放市场经济后,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选择依据越来越客观,其中重要的因素便是产品质量。这也迫使企业必须有效提升质量管理,但是,仅就国内企业的普遍状况来看,其对于质量在管理方面中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而本文便是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一定的理论建议。

质量问题一直受到消费者的关注,而消费者的选择也正是决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企业应当根据消费者的需要,有效的提升产品质量。而在此处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科技发展速度迅猛,同类企业在产品生产能力上正在拉近,特别是技术大多能够满足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需求。这也能够说明,企业在质量上的问题主要在管理体系方面。

一、质量管理体系问题

本文主要分析国内企业的常见问题,限于篇幅等因素,省略了一些因特别因素而造成企业产品质量下降的因素。整体来看,质量管理问题相对较为复杂,且涉及因素角度,具体将其总结为下述几点:

1、管理缺乏常态化。所谓常态化,是指企业的制度能够合理、长效的执行。但是,其质量管理体系方面却经常出现波动,相对持续性较低,极易被外围因素而中断。

例如,我国很多企业的质量体系是以ISO为标准,由该 认证而促使企业在发展中建立相关管理制度,进而逐渐形成了完善的体系,但是,在体系的实行初期对企业帮助较大,而后期则出现了明显的问题,员工和管理层不再重视体系对于企业的帮助,而这样的忽视也是企业问题频出的罪魁祸首。

同时,很多企业不仅难以坚持实行管理,甚至管理体系并不符合相关标准,虽然可以在质量上完成IOS的认证,但是难以满足国内和国际上的大量标准,这也能够从一定程度说明,企业在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等方面也存在着问题。

2、管理体系不健全。体系不健全相比于上个问题更加严重,很多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的缺失,会导致产品质量下降,但是不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会使企业蒙受更大的损失。该问题的造成原因是多个方面的,包括企业管理者对于质量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清,相对关注度较低,所以造成了此类状况出现;二是一些企业在管理时出现能力不足,难以完善管理体系;三是企业管理者过于关注技术生产,而忽略了生产质量。

不过,企业自身也有着难处,由于质量管理涉及到诸多方面,例如产品、产品、贸易、人力、市场等,需要各个部门共同配合下才能够实现,对于一些刚刚拥有管理体系的企业而言,难以在短时间内将其完善。不过,虽然在理论上能 够理解,但是,这样的状况却仍旧造成了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如若无法有效的纠正和整改,将造成了企业管理愈加混乱,严重破坏各项机制的运行,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3、内部控制有待提升。简单来说,内部控制就是对企业各项资源的调控和监督,而当其存在问题,便意味着企业已经存在了资源配置能力不足,无法实现有效监督等严重的发展阻碍。而就此方面,企业会根据各个规则设置部门权限,再由高层负责指导性管理,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却问题层出:首先是部门的执行力较弱,对于质量的把控无疑是增大员工的工作量,因此在一定心理驱动下,最终降低了工作效率;

其次上级重视度不够,很多高层管理只是负责制定计划,而在具体执行时却十分消极;最后是缺乏制度引导,由于管理规则的制定者,同时也肩负责任机制的制定工作,更为重要的是责任机制也负责管理高层的监督,所以很多企业的高层管理并不愿意对自己过多限制。而回归到责任问题,定责的前提是要存在考核机制,这也是内部控制所存在的问题之一,缺乏考核的企业难以对员工形成有效的约束力,而且会最终造成管理体制的失效。

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措施

从上述问题来看,企业面临的质量体系问题是多个方面 的,因此,本文也将针对上述内容提出相关建议,具体为下述内容:

1、提升综合管理能力。该能力是企业质量管理的根本,所谓的综合管理能力,是指在企业当前状况下,在机制方面做出的有效调节,上至管理层的体制优化,监督责任机制明确,下至生产工人的责任意识和行为规范,通过综合管理的约束,使企业质量管理走上正轨。

而从管理需求来看,实现该能力不仅要求战略管理层能够更好调控各类制度,也要求各部门之间能够协调合作,由于企业产品质量关系到各个部门,如若一些部门不参与其中,即使完善而全面的制度,也难以形成效力。所以,部门之间的协作对于综合管理能力非常重要,而实现能力的提升,必须要在企业内团结一致的基础上进行。

2、完善管理制度。关于管理制度的意义已在上述内容中说明,此处便不再赘述。而管理制度的完善,首先应采取在现有制度上实行,这也是考虑到让员工不过多的承受企业制度的“变迁”,提升员工的适应性。而制度的建立应与企业所依循的管理体系为基础,例如IOS质量认证等,根据明确的质量需求调整企业生产结构和监督措施,并合理的优化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的管理制度逐渐趋于完善。同时也要建立后期的跟进机制,使质量管理能够实现持续执行。

3、增强内部控制。实现具备真实效力的内部控制,必 须首先建立完善的责任机制,使管理层的工作无法皆有推脱,以此增强企业的监督能力。而内部控制除了监督外,要是调配各类资源,使企业良好的运行,根据质量管理需求,可以在调配中引入质量机制,从生产的基础环节便建立完善的机制,由此才能够推动整理质量管理有效进行。

而根据上文所述,监督需求的基础是考核体系,也就是企业根据质量要求而进行的内审,通过审核可以判断企业的质量问题根源和类型,既能够提升监督力度,也可以通过内审降低企业的生产风险。

三、结语

产品质量是企业发展命脉,只有合理的进行管理,才能够让企业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本文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剖析了当前的不足之处,并根据问题总结了一定的建议,希望能够为实践者提供理论借鉴。

企业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推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发展理念,但对企业发展而言根本就是产品质量的保证,没有质量就没有市场。随着市场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的质量成为企业在市场中立足的根本和发展的保证,企业对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才能推动市场进步。产品质量的保证在于企业认识到质量管理的重 5 要性和对企业质量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本文就对企业发展过程中对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关建议。

一、正确认识企业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质量管理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作质量,它们是企业的管理体系主要组成项目,互相促进的关系,共同推动企业整体发展。企业发展最关键的是提高产品质量,争夺市场且树立品牌形象,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提高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不仅仅是对企业本身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也会对社会整体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科学进步和文化含量增多,人们对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企业提高质量管理要求才能不断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满足人们对产品的需求,提高竞争力。企业质量管理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企业产品质量是赢得消费者市场重要的因素,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一类型产品,消费者注重的是品质,总得来说产品质量是其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综合性成果和评价标准。有了消费者才有市场,有了市场才能为企业提供最大的利润发展空间。在企业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制的同时也是对企业一次无形的提高综合素质,推动整体进步,建设优秀企业。

二、企业质量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就我国二十世纪之后经济迅速发展,对于企业质量管理至今国家没有对其有太严格的管理办法。我国食品质量安全 曾出现过重大失误,2008年的奶制品污染事件的发生,三鹿奶粉其检测出的“三聚氰胺”直接威胁到婴幼儿的生命健康,引起全国人民对奶制品安全的担忧。还有各种不同的产品质量问题引起的社会波动都不同程度显示了我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方面不足。

1、管理制度不完善

我国部分企业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发展背景下,开始选择国外一些优秀的企业质量管理模式进行模仿和参考,从一开始的照搬模式进步到根据企业的实际内部情况进行方案改革,整理出合适自身发展的质量管理方案,但是由于制度成长时间较短,改善程度不足等,企业的管理制度仍有不健全现象。另一种情况是企业的质量管理意识普遍较弱,不能正确且全面认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在质量管理的态度多数是被动型。即随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后续出现的问题进行弥补和整改,没有根据问题的出现进行全方面的质量问题思考分析,企业员工的质量意识也是局限于本工序产品的质量符合硬性工艺要求,不能延伸到整体生产过程上。企业个别员工存在着重生产、轻质量的现象。

2、ISO9001质量体系效果不显著

国家2008年底发布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许多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的认证。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使得我国的国际贸易道路更广阔,增强了国际间企业的沟 通合作,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但对质量体系认证过程中企业出现的态度问题仍然需要重视,如应付审核,目的是为了发证,因此在此之中学习如何更好提高企业产品质量等不正确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推行质量管理体系的难度。出现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首先企业不能正确对待质量认证的目的,应付式的进行体系认证为了获得证书;其次咨询、认证机构经验不成熟的因素对引导企业进行质量管理体系时出现错误的指导,没有结合企业的内部情况进行分析引导,盲目照搬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条款;另外的原因就是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缺乏经验,不能有效带领企业和员工进行由上而下的质量管理改革。

3、企业质量管理方法制度不先进

企业对于质量管理方法落实上,行动仍处于旧时代的管理实行方案,停留在国有企业或大型企业为主的时期。对于质量管理统计从纸质转变为信息化的过程仍比较缓慢,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且工作效率低。对质量的信息统计停留在调查表、排列图、扇形图等,对此应提倡企业创新对质量信息统计的方法,更全面在社会上收集资料,举行QC活动、质量月等方法。

4、生产或服务不以顾客为中心

在ISO9000管理认证体系出现后,企业的质量管理以此为框架的认证体系广泛实施。以往的企业不注重市场需求的 变化和顾客需求的多样化改变,局限于产品的工艺硬规定进行生产,从而不能被顾客认可而失去市场竞争力,少数企业对同行成功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模仿缺乏对没内部条件的结合,因而也不能成功。企业应把生产目标放在以满足顾客需要为基础进行提高利润的生产活动。

三、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改革的意见

1、提高企业和员工的质量意识

生产过程的质量决定产品或服务的最后质量,生产过程的质量又决定于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质量。企业质量管理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作质量,这其中无论哪个质量都决定于员工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态度,因此企业对提高员工质量意识是改革创新整个质量体系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质量。进行工薪调整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定期开展企业质量文化活动,增强员工工作的质量意识。对于产品的设计,企业要做到跟上顾客的多样需求,员工对产品生产和服务生产有尽到责任生产的工作态度,对于每一个环节严格把关。

2、注重顾客的满意度

把顾客的满意程度作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长期目标,旧时期的企业质量管理把重点单一放在产品外在质量,忽视了顾客对产品的性能需求等满意程度,不符合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理念同实践要求结合一起的管理环节。想要企 业对质量管理健康发展,增加企业整体的利益,就要正确对待顾客是企业发展的市场立足点的现实。把顾客的需求和对产品的意见放在第一位,不断进行产品或服务质量改善,才能保证在市场上拥有稳定的顾客人群,顾客的满意度是对品牌形象无形的宣传,帮助企业立足于市场发展。

3、对企业质量管理人员提高要求

企业质量管理的高层管理者对质量管理体制的完善起着关键的作用,他们对企业内部情况的了解、质量体系的了解程度、工作的经验、全方面综合思考能力等都直接影响到了企业质量体系的改革。在质量管理体制完善发展过程中,他们处于带头的作用,引导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要注重“人力资本”的利用,利用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进行有效有质量的改革管理,避免企业在建立质量管理体制上少走弯路,节约企业人力物力资源。

4、完善质量监控机制,注重产品细节

对于产品的生产,企业要有一套科学标准的生产流程并对其进行严格调控,保证产品生产的工艺流水线不出现重大错误,从细节上增加产品的质感,赢得顾客的心。稳定产品生产的流程的权威性,要求员工对其进行严格执行,要有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为了保证流程制度的严格实行,企业应加强生产工艺流水线的监控制度,减少员工出现的生产错误和不及格产品流出市场。因此,企业在产品生产流程要 进行晚上质量监控机制,严惩不按流程、偷工减料进行生产的员工,同时对生产产品认真负责、注重细节的员工进行奖励。

5、注重产品质量评价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就越来越高。因此,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评价水准也要跟随人们对产品需求多样化不断提高,在同行企业里,对产品质量评价经常进行社会调差和评价标准不断更新的企业,其发展市场往往更大,企业更优秀。企业注重产品质量评价也是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一种有效方法。

随着经济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人们生活节奏变得更快,在这个盛行“快销产品”的社会中,企业保证产品质量也是一种社会责任。企业对产品或服务质量管理的不断完善,是推动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动力。

第三篇: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研究

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研究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一套系统、科学、严密的质量管理的方法,它吸纳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为各类组织提供了一套标准的质量管理模式。一时间,各类企业组织都竞相采用这一标准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但实施结果却大相径庭。有的企业取得了非常好的管理效果,而更多的企业实施的最终结果只是“一纸文书”,整个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绩效并没有什么改善。换句话讲,这些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不足。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企业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不足,怎样才能提高这些企业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活动的有效性呢?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1有效性的概念

有效性指的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有效性。一个有效的质量体系,起码是能够满足顾客和相关方的需要及期望的体系。这里包含着对有效性的最基本的也是最终的判断标准,即对顾客和相关方需求满足的程度,程度越高,有效性则越强。

审核是确保企业所实施的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标准要求,并且能够自我发现问题并不断自我完善的基本手段。通常在认证审核中,对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判断结论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1对顾客及相关方的需要满足的程度;

1.2能够实现组织的质量方针和目标;

1.3企业内部形成了一个自我完善的机制;

1.4质量过程得到了控制,质量损失减少,质量成本逐渐降低。

2影响质量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因素

影响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即: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外因主要是指企业所选择的咨询机构和认证结构。

一个水平较高、责任心较强的咨询机构,能够从企业实际出发,帮助企业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不断改进质量体系,不断提高运行的有效性。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证机构会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审核,帮助企业发现问题,促进企业不断改进,进而提高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内部因素主要有领导的认识、质量体系文件的适用性、组织机构的合理性、人员的素质以及所配备的资源等。真正影响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同时也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内部因素。

在诸多内部因素中,企业领导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水平和态度又是关键性因素。领导是一个组织方针和目标的制定者,是组织任务分工的策划者,是组织资源的分配者,他的一言一行对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企业的领导者树立了正确的认识后,其他诸如组织机构合理性、文件的适用性等只是属于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在正确的指导思想指引下,采用正确的方法,自然会迎刃而解。

3企业认证有效性保证因素

确立了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正确思想认识之后,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保证这个体系的有效性。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是保证体系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3.1以顾客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的贯彻

顾客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已经不用多说,关键是,很多企业只是把这句话作为一个口号,并没有将这句话的思想贯彻到实际工作中,自然也就不会真正实现顾客满意的要求,体系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以顾客为中心,首先企业应当想办法识别顾客的需求,并且想办法使企业中的全体人员对顾客的需求达成共识;然后要把顾客的需求转化为企业具体的生产控制标准,并保证在转化过程没有错误理解顾客的需求;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反馈,企业应当及时跟踪,并做出反馈,满足顾客的期望,甚至超越顾客的期望。

3.2质量管理目标体系的科学性

质量管理体系目标实现与否是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进行评价的一项基本指标,但是,很多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目标本身缺乏科学性,这使得对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评价也失去了意义。一个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目标不是一个目标,而应当是一个科学的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的内容和层次应当与企业的活动和组织结构相匹配;目标制定的水平应当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时又是企业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而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制定的质量管理目标本身缺乏科学性,没有任何指导意义。

3.3评价方法的可实施性

如何评价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ISO9000标准给出了两种方法:一是管理评审,二是质量体系审核。这也是通过认证的企业通常使用的方法。但是这两种评价方法实际上都是属于定性的管理手段,往往给企业员工的印象是,不管实际工作成果怎么样,为了满足认证标准的要求,最终的评价结论都不会差。因此,要提高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必须对评价方法加以改进,使其具有可实施性,使评价标准数字化,具体化。用财务的方法评价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评价方法。对于一个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体系的企业,用财务的方法评价质量体系是非常有益的。这种方法可以很直观地将企业通过建立、维持、改进质量体系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反映出来,这也是企业领导最为关心的问题,是企业贯标认证的动力源泉。通过财务分析,可以了解质量成本和质量效益,确定质量体系改进的方向。有条件的企业还可用统计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对质量体系做出评价。

3.4体系自我完善功能的坚持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建立了三级质量监控,并且具有自我完善的机制。但是不管体系标准本身如何科学,一些企业组织却很少能够坚持贯彻执行,认证前,大张旗鼓,立军令状,开绿灯,称之为“重中之重”;拿证后,偃旗息鼓,卸担子,亮红灯,谓之“以大局为重”。即使在生产中发现了质量问题,出于各种原因,很少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去处理,典型的表现就是很多企业的质量检查记录流于形式,反映不出任何实质性的问题,各项工作流于形式。这些问题除了有体系文件本身规定程序繁琐,可实施性差之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责任心的缺失,如果不能形成一种对质量管理体系坚决贯彻的共识,那么不管体系本身设计多么科学,企业实施的有效性也很难提高。

第四篇: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研究(定稿)

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研究

【摘要】文章对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概念进行了概括,对影响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了保证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四个关键因素。

Abstract: Article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enterpris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implemented the concept of a summary of the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certification factors were analyzed, and further pointed out that the enterprises to implement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to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four key factors

【关键词】企业认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一套系统、科学、严密的质量管理的方法,它吸纳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为各类组织提供了一套标准的质量管理模式。一时间,各类企业组织都竞相采用这一标准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但实施结果却大相径庭。有的企业取得了非常好的管理效果,而更多的企业实施的最终结果只是“一纸文书”,整个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绩效并没有什么改善。怎样才能提高这些企业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活动的有效性呢?

一、有效性的概念

有效性指的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有效性。按照ISO9000 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对质量的定义,质量即“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质量的主体包括产品、过程和体系。显然,一个有效的质量体系,起码是能够满足顾客和相关方的需要及期望的体系。这里包含着对有效性的最基本的也是最终的判断标准,即对顾客和相关方需求满足的程度,程度越高,有效性则越强。审核是确保企业所实施的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标准要求,并且能够自我发现问题并不断自我完善的基本手段。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结论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标准和有关法规的符合性判断,另外一方面就是对体系的有效性的判断。通常在认证审核中,对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判断结论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对顾客及相关方的需要满足的程度;

(2)能够实现组织的质量方针和目标;

(3)企业内部形成了一个自我完善的机制;

(4)质量过程得到了控制,质量损失减少,质量成本逐渐降低。

二、影响质量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因素

影响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即: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外因主要是指企业所选择的咨询机构和认证结构。一个水平较高、责任心较强的咨询机构,能够从企业实际出发,帮助企业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不断改进质量体系,不断提高运行的有效性。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证机构会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审核,帮助企业发现问题,促进企业不断改进,进而提高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反之,如果咨询机构和认证机构将经济利益摆在首位,降低对企业的工作标准,放松对企业的审核要求,只能使认证企业产生放松思想,对认证的目的产生错误认识,自然不利于有效性的保持和提高。

内部因素主要有领导的认识、质量体系文件的适用性、组织机构的合理性、人员的素质以及所配备的资源等。真正影响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同时也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内部因素。

在诸多内部因素中,企业领导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水平和态度又是关键性因素。领导是一个组织方针和目标的制定者,是组织任务分工的策划者,是组织资源的分配者,他的一言一行对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领导对贯标认证工作应有一个正确的出发点,就是以此提高本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而不是迎合潮流,为拿证而贯标。只有树立了这样的认证观,才会积极推动贯标工作,使之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当企业的领导者树立了正确的认识后,其他诸如组织机构合理性、文件的适用性等只是属于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在正确的指导思想指引下,采用正确的方法,自然会迎刃而解。

三、企业认证有效性保证因素

确立了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正确思想认识之后,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保证这个体系的有效性。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是保证体系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一)以顾客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的贯彻

顾客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已经不用多说,关键是,很多企业只是把这句话作为一个口号,并没有将这句话的思想贯彻到实际工作中,自然也就不会真正实现顾客满意的要求,体系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以顾客为中心,首先企业应当想办法识别顾客的需求,并且想办法使企业中的全体人员对顾客的需求达成共识;然后要把顾客的需求转化为企业具体的生产控制标准,并保证在转化过程没有错误理解顾客的需求;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反馈,企业应当及时跟踪,并做出反馈,满足顾客的期望,甚至超越顾客的期望。这些工作显然不是一两句口号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企业的所有的人员对企业与顾客的关系,自己与企业、自己与顾客的关系形成一种共识,并且把这种共识带到每个人的具体工作中去。

(二)质量管理目标体系的科学性

质量管理体系目标实现与否是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进行评价的一项基本指标,但是,很多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目标本身缺乏科学性,这使得对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评价也失去了意义。一个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目标不是一个目标,而应当是一个科学的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的内容和层次应当与企业的活动和组织结构相匹配;目标制定的水平应当(下转第18页)(上接第27页)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时又是企业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而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制定的质量管理目标本身缺乏科学性,没有任何指导意义。例如一些建筑公司制定的质量目标是:工程质量100%合格,工程质量达到合格标准是国家有关法律对工程质量的一个最低要求,质量不合格不得验收不得使用,制定这样的目标可以说对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

(三)评价方法的可实施性

如何评价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ISO9000标准给出了两种方法:一是管理评审,二是质量体系审核。这也是通过认证的企业通常使用的方法。但是这两种

评价方法实际上都是属于定性的管理手段,往往给企业员工的印象是,不管实际工作成果怎么样,为了满足认证标准的要求,最终的评价结论都不会差。因此,要提高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必须对评价方法加以改进,使其具有可实施性,使评价标准数字化,具体化。用财务的方法评价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评价方法。对于一个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体系的企业,用财务的方法评价质量体系是非常有益的。这种方法可以很直观地将企业通过建立、维持、改进质量体系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反映出来,这也是企业领导最为关心的问题,是企业贯标认证的动力源泉。通过财务分析,可以了解质量成本和质量效益,确定质量体系改进的方向。有条件的企业还可用统计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对质量体系做出评价。

(四)体系自我完善功能的坚持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建立了三级质量监控,并且具有自我完善的机制。但是不管体系标准本身如何科学,一些企业组织却很少能够坚持贯彻执行,认证前,大张旗鼓,立军令状,开绿灯,称之为“重中之重”;拿证后,偃旗息鼓,卸担子,亮红灯,谓之“以大局为重”。即使在生产中发现了质量问题,出于各种原因,很少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去处理,典型的表现就是很多企业的质量检查记录流于形式,反映不出任何实质性的问题,各项工作流于形式。这些问题除了有体系文件本身规定程序繁琐,可实施性差之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责任心的缺失,如果不能形成一种对质量管理体系坚决贯彻的共识,那么不管体系本身设计多么科学,企业实施的有效性也很难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取证之后只是质量管理工作步入正轨的开始。要使企业始终保持稳定而优异的产品质量,必须端正对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态度,克服各种外部因素的干扰,以“我”为主,从自身找问题,坚决贯彻以顾客为中心,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目标体系,采用各种具有可实施型的评价方法,不断的寻求自我改进,完善企业质量体系,努力提高质量管理水平。这样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才能达到,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才能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刘芳,.质量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J].新疆电力,2003,(3).2, 张文学,姜长有,.强化质量管理 追求最佳效益 坚持走有特色的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J].供电企业管理,2003,(3).3, 郝春霞,.浅谈ISO9000标准与全面质量管理的关系[J].南钢科技,2001,(3).4, 孟国利,勾庆涛,.抓好质量管理是企业的永恒主题[J].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01,(1).5, 季坤,.浅谈以项目过程审核为主线的质量管理体系审核[J].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01,(5).6, 刘洛汉,.按照ISO9001:2000标准强化工程质量管理力度[J].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02,(5).7, 有效的质量体系是提高设计质量管理水平的基础——在质量体系认证工作中的一点体会[J].核工程研究与设计,2000,(2).

第五篇:浅谈YL公司人员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YL公司人员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是高新技术的时代,是竞争的时代,是人本管理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关键是人才,人才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资源,人才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战略性资源。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如何取得竞争优势?这是摆在每一个企业家面前的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人的因素越来越成为企业实现自己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

目前企业越来越重视培训,培训与开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近年的事情,并不成熟和完善,现在所运用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基本上是学习和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的。我国企业在培训方面还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由此产生高投入、低投资回报率的现象。

YL公司是一家民营股份制公司,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公司内部日益暴露了许多问题,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员工工作相互推诿、埋怨,人际关系紧张,企业销售额增长趋缓等。公司领导层企图通过培训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想法实施后收效甚微。因为YL公司的培训本身就先天不足,在许多方面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

本文通过实例分析详细列举了YL公司在培训上存在的不足之处,然后针对每点不足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希望本文的研究分析不仅能帮助YL公司顺利地进行员工培训的改革,而且能为国内众多处于培训困惑之中的企业在实施培训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本;转变观念;教育培训;完善体系

【正文】

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在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各种资源中,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行业间的竞争正是由区域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其人才的争夺是异常激烈和近乎残酷的。仅以国内为例,有给人才以期权和股权的,有给人才实行年薪制的,更有给人才许以终身培训的。传统的培训管理强调培训是弥补知识的不足,培训发展到今天,其功能已经上升为提高发展的基础,其作用越来越显着,成为企业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培训并没有为企业带来效益,在培训上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对于培训缺乏正确的价值理念和指导思想,缺乏系统、健全的培训体系。YL公司就存在着类似的问题,致使培训没有达到理想效果。分析了YL公司在员工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而阐明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以期通过这些措施来提高YL公司的培训质量。这是本文研究意义的所在。

一、目前我国企业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在企业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人力资本竞争的今天,培训无疑是企业培养高素质员工的重要途径,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美国《管理新闻简报》中发表的一项调查指出:68%的管理者认为由于培训不够而导致的低水平的技能正在破坏企业的竞争力,53%的管理者认为通过培训明显降低了企业的支出。(注1)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企业界也开始重视培训的作用,并逐步加大了在培训上的投资。但是,从我国企业培训的现状来看还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对于培训缺乏正确的价值理念和指导思想

由于培训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企业管理者对待培训随意性比较大,不能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待培训,过分强调短期效应,使得培训缺乏长期、系统的战略支持,往往流于形式。具体表现为

1、培训的定位不明确

培训的首要目的应该是满足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然而某些企业的领导对培训定位不清,并不是十分清楚公司人力资源的瓶颈所在,也没有认真分析公司的困境是否通过培训就可以解决,只是简单的认为培训就是组织理论学习教会员工基本的岗位技能和知识,无需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联系起来,以至于将培训变成一种盲目的救火式、应急式工作,无法将培训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达不到真正激励员工的目的,更谈不上将培训制度融入企业文化之中。同时,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企业往往会忽视对管理层和决策层领导的培训。

2、忽略培训的潜在价值

许多企业经营者对培训投入甚少,一旦企业经济效益不太好时,就以资金不足为由尽量减少培训或者干脆不培训。这主要是有些管理者错误地认为:培训是一种成本,作为成本,当然应该尽量降低。事实上,对企业而言,培训是对人力资源这一核心资源进行开发的投入,是一种间接投资,要通过人的改变来产生效果,取得的效果是潜移默化的、无形的,较之其他投入,这种投入更能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其效益是巨大的,且具有综合性、长远性。据国外有关资料统计表明,对员工培训投资1美元,可以创造50美元的收益,它们的投入产出比为1:50。

3、培训得不到各部门的重视

目前许多企业将培训看成是对员工的一种福利,对于员工是否参加培训、培训的效果如何管理层并不十分重视。与此相应,没有感受到工作竞争压力的员工自然有权利拒绝接受这一福利,将培训视为离开岗位作短暂休息的难得机会。而对于培训部门,一方面得不到高层领导的有力支持,另一方面也无法调动底下员工的积极性,再好的培训项目也难以顺利开展,久而久之必然丧失工作热情。思想决定行动,公司高层领导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先从员工思想上抓起,将员工培训纳入绩效考评之中,同时给予培训部充分的支持和授权。另外,领导支持对培训部也是一种监督和激励,使培训部更好的工作。

(二)缺乏系统、健全的培训体系

据一份权威机构对中国企业的培训调查报告显示,92%的企业没有完善的培训体系。在企业的培训管理机构方面,仅42%的企业有自己的培训部门;在培训制度方面,64%的企业声称有自己的培训制度,但经座谈和深访发现,几乎所有的企业承认自己的培训制度流于形式;在培训需求方面,没有几家企业进行过规范的培训需求分析。很多企业一提到培训,就是来场讲座,外派学习一周等清一色的“单调品牌”,从来或者说很少考虑自身需要,更多的是流于形式,为培训而培训。

1、培训没有建立在深入的需求分析上

培训课程设置是建立在培训需求分析基础之上的,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工作最关键和最基础的一项工作,很多企业往往忽视这项工作。做培训不进行需求分析,就不知道培训什么内容;不能确定培训对象,导致培训工作盲目没有针对性,培训效果事倍功半。培训计划也是一种摆设,为计划而计划,为应付上级检查而做计划。思维方式存在问题,不是针对岗位进行分析从事者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而是从课程入手,考虑接受这些课程的培训能掌握什么知识,这自然就会出现跟风赶时髦现象。

2、培训难以有效实施

我国一些企业的确重视培训,然而却不懂得如何科学的实施培训,比如,许多企业的培训项目设置就不科学。当然,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企业培训市场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无论在培训讲师、课程设置还是培训方法上都存在不足。

监督手段不力和沟通渠道不畅也造成了培训实施事倍功半。许多企业重视培训的前期准备、策划和选择过程,而当培训进入实施阶段时,却忽视了对这个过程的监督和沟通。培训实施中是需要必要的监督,以便实时掌控学员的学习信息,同时可以使培训项目在不断反馈过程中不断改善。而实际情况是,培训一旦开始后就很少有人过问,直到培训结束时才进行简单的考试。通常的学员都是被动的学习,没有主动地参加到培训中去,对学员来说,培训中缺乏沟通。同样的培训课程,有的学员学习效果很好、获益匪浅,而有的学员却所学甚少,就是因为沟通存在问题,在课程学习前没有好好准备,在学习中没有对本企业中的问题或者没完全听懂的问题与培训讲师或者班上其他学员进行讨论。培训过程中缺少监督手段以及缺少沟通渠道都造成了培训项目事倍功半。

3、培训缺少有效的评估机制

我国大部分企业较为重视培训资金的投入问题或者如何改善培训的方法和技术问题,许多的企业没有将精力放在培训的评估工作上,没有认识到培训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大多数的企业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对培训效果进行测评的方法单一,效果评估工作仅仅停留在培训过后的一个简单的考试,事后不再做跟踪调查,造成了培训与实际生产服务脱节。这样一来,并不能起到考评培训效果的作用,在培训上的巨大投入并没有收到预期的回报。

4、培训成果缺乏转化环境

有关培训的研究表明,一般的培训仅产生10~20%的转化率,即80~90%的培训资源/成果被浪费了,这是任何一个高绩效企业都无法容忍的浪费。培训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学以致用,切实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因此,培训后返回岗位,员工需要一个能够促进培训成果转化的环境,企业要激励员工学以致用。但现实却是员工的工作环境中,存在着诸多阻碍员工进行培训成果转化的因素,如部门管理者的不支持、同事的不支持以及时间紧迫、资金短缺、设备匮乏等工作本身原因。培训成果缺乏转化的环境造成“培训没有太大实际用处”的观点产生,对培训工作又是一大阻碍。

三、YL公司人员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YL公司是一家以开发、生产、经营乳制品为主的民营股份制企业,落户在哈尔滨市南岗民营科技示范区,享受科技企业的优惠政策。随着YL公司的不断壮大,在公司内部日益暴露了许多问题:人际关系紧张,工作相互推诿、埋怨、员工情绪低落,工作懈怠,销售额增长趋缓等,这些问题成了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员工的综合素质急需提高。这时,公司领导层意识到了对员工进行培训的重要性,企图通过培训来扭转不利形势,重新找回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创业时那种生机勃勃的气氛。

(一)YL公司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对培训的态度

(1)公司领导层对待培训的态度

最高领导层在培训这一问题上意见不是很统一。高层领导中只有常务副总一人一直非常注重对员工的培训,所有培训工作也都是由她一人策划的。董事长刚开始对员工的培训非常重视,经过一段时间后,态度也不那么积极了,主要原因是:民营企业高流动性的特点使得他投资培训可收益却得不到保证,他觉得很心痛,所以后来取消了对新毕业大学生的培训;资金有限,由于投资培训,而占用了部分资金,影响了其他能更快、更明显带来效益的部门、项目的运营;现在的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他认为,假如员工现有的技能水平不能满足需求时,完全可以到市场上招聘一些高水平的员工,这样做起来还比较划算。基于以上原因,他对培训的热情有所降低。而其他副总或是不重视员工的培训、提高,只注重使用,或是口头上重视,实际上没有提到议事日程;或是只重视产品产量及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企业发展的后劲及长远的利益。

企业的大部分中层领导对培训也存在着这样的态度。对员工的培训,他们从不参加,也不了解培训的大体内容;他们从不过问培训效果怎么样,更别说为员工创造有利于培训成果转化的条件,或为受员工提供应用新技能的工作机会了。对于针对他们自己的培训,态度也不积极,缺勤率很高。民营企业大都是这样,YL公司也不例外,中高层领导有许多都是老板当年高薪聘请来的,因而一方面过分注重对他们的回报,尤其是对他们的近期利益,而不注重对他们的后备及后劲的积蓄,另一方面又助长了他们心里的傲气之情。所以不愿意接收培训,也不关心员工的培训。

实际上,培训工作老板一定要重视并亲自参与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大通曼哈顿银行,这对每位领导来说已经是极为普通的事情了。大通曼哈顿银行员工培训的成效与其领导带头参加培训是分不开的。通用电器专门为高级经理的发展设计了为期13周的最高管理水平的全天培训课程,内容包括:战略计划、社会问题、经济发展、管理原理。(注2)

(2)员工对待培训的态度

YL公司的员工平均年龄比较年轻,他们起初对待培训的态度大都比较积极。因为对于年轻的员工,大都希望从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希望在自己的工作中有成长与晋升的机会,而培训是实现这一希望的一条重要途径。部分员工在第二年再接受培训时所表现出的积极性就没有以前那么高了。主要原因不在于员工本身,而是公司在实施培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在内容设计上,员工认为有些内容听起来很好,但是与实际情况不符,偏离现实;另外培训与使用脱节,虽然学到了不少知识技能,却没有机会施展这一才能等等,致使员工学习的积极性有所降低。

2、培训机构设置简单

YL公司培训工作名义上是由行政人事部负责,其实真正执行任务的只是人力资源主管一人。人力资源主管属于行政人事部的员工,除了培训工作之外,还要负责其他人力资源的工作,如员工招聘、薪资、绩效考核等。而行政人事部的经理对培训工作却不参与。事实上,YL公司的培训工作就是由常务副总指挥,人力资源主管执行这两个人来完成的。在培训工作中,由人力资源主管直接对常务副总负责。事实上,YL公司的培训工作就是由常务副总指挥,人力资源主管执行这两个人来完成的。在培训工作中,由人力资源主管直接对常务副总负责。一个人执行全公司1269名员工的培训工作,无疑工作量太大了,势必产生许多照顾不周的地方。

3、培训方法落后单一

YL公司培训方法主要是以讲课为主,照本宣科,属于“填鸭式”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缺少实践案例,不但没有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更不符合成年人记忆力较差、而理解力较强的学习特点。这种“以听为主”的单向教学,效率与效果都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了。

4、培训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1)培训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培训方案的设计应来源于对组织、工作任务和员工个人需求的分析。如果培训内容不能所根于每个员工和管理者的工作并给企业带来效率,培训就会成为一种额外负担。YL公司在年初也进行过员工的个人需求分析,但是在设计培训内容时,却未把个人需求考虑进去,只是靠常务总一个人的意见来决定了培训的内容,而常务副总并没有亲自接触到员工某项具体工作,所以她对员工的个人培训需求不会很了解,势必造成内容设计与工作任务的脱节。

(2)重复培训现象

在培训中,多次出现对同一部分人进行同样内容培训的情况。

(3)注重外部市场,忽视内部沟通协调

在培训中,没有一次培训内容包括如何沟通协调,建立顺畅的内部人际关系及形成良好的内部企业文化方面的知识。如何开拓市场、如何优质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却占了很大的比重,现在YL公司暴露出来的问题中员工工作相互推诿、埋怨,工作懈怠等不正是需要员工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才能解决的吗?

(4)培训体系不完善

培训没有分开层次来组织。YL公司的人员培训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同一期培训中,各部门、各层次的人员坐在一起听着同样的课程,也就是同一期培训中,受训者有各个部门的员工及各个层次的领导。

忽视对新员工的培训。对新员工的培训又称为“岗前培训”。YL公司对新员工几乎没有什么正式的岗前培训。只是在培训初期对新毕业的大学生进行过几期岗位技能知识引导培训,很可惜,后来由于领导的原因又取消了。其实岗前培训对新员工的工作行为、工作习惯有着极大的影响,没有经过岗前培训的员工最后也能知道做某些事的程序规定等,但可能却是以多次工作上的失误,给其他同事造成不必要的麻烦,降低员工满意度为代价的。

缺少对培训的长期投资意识。YL公司现进行员工培训的出发点是公司出了一些问题,领导层想通过培训来解决这些问题并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想通过几周甚至几天的培训来培养一些人才,以提高公司的科技水平含量领导层们觉得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慢慢锻炼、培养自己的员工,恨不能短短几天的时间,就使自己的员工从素质到精神面貌都发生根本的变化,对于员工的培训,缺少长期的整体规划,对培训投入十分不足,没有把培训作为人力资本的投资途径。

(5)忽视培训后的评估工作

培训总结流于形式。YL公司每项培训结束后,由每位受训者写一份个人培训报告,再由培训负责人将每个人培训报告汇总,写成培训总结,交由副总经理签字、审批并存档。由于个人培训报告质量的高低没有与提薪、晋升、奖金等发生直接关系,因此,受训者认为写个人培训报告是个苦差事,毫无意义,写起来极不认真,潦潦草草几句话,没有什么价值。基于这样的个人报告,负责汇总个人培训报告的人员当然也写不出什么更有意义的值得借鉴的意见及建议来!

缺乏后继跟踪活动和资源。YL公司的培训一般都是随着课程的结束而终结,培训部门从没有追踪过受训者接受课程的情况,以及是否在工作场所使用了新技能,受训者也无法就一些遇到的问题向培训讲师讨教。对于每一次的培训只有流于形式的培训总结作为培训的收尾工作,而缺乏培训效果的评估,不能对下次培训提出良好的意见及建议。

(二)提高LY公司人员培训质量的对策

1、在公司内部形成良好的培训思想及观念

日本着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在创办“松下电器”公司之初就设立了一所职工培训学校。他称自己办企业之道是:第一培养人才,第二制造产品。(注3)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定人之一,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曾提出:人的知识、能力和健康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物质资本和体力劳动数量的增加要重要得多。(注4)

领导要重视并身体力行。同许多民营企业的老板一样,YL公司的老板也担心对培训的投资因员工培训后而付之东流,这种花自己的钱为他人培训人员的“为人作嫁义举”是当老板们无法接受的。所以对待员工的培训有一些消极的态度。事实上,培训是企业的义务和责任,接受培训是企业成员的权利。这种责任和权利统一的结果使企业能更有效地生存和发展。如果不让员工参加培训,实际上剥夺他们的发展机会。(注5)企业通过培训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潜能,这将使公司在培养人才的投资上得到全面的回报。如果能够像FIAT集团的高层领导对待培训的态度,那么就不会担心培训投资得不到回报了。他们把培训工作作为企业的资本投资,企业经营者就要讲回报,即重视培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企业的高层领导就会要求培训机构和参训人员要不断提高培训质量,注重培训效果。(注6)因此,对待培训投资,领导层一定要转变观念,对待培训一定要重视并身体力行,才会取得成效,才会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992年摩托罗拉公司用于培训的经费400万美元,新增课目100种,而公司由此获利达到5亿美元。(注7)

树立培训新观念。传统培训认为培训是一个阶段性工作,是一个按部就班的,程序化的短期过程。其目的是为了让员工获得某种技能,以使其更好的适应某个岗位。而知识经济时代,更应注重员工在培训中学习的可持续性,它应该是一个全方位、随时性的学习过程,使员工时刻能感到在进步,要进行终身学习,并把每个学习机会转变成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因为培训活动可以发挥有效的沟通作用,它是参与者之间的经验分享与建立网络的机会,有助于改善公司内部的信息流动和协作程度。这就要求企业发展人才培训不能孤立进行,必须与建设企业文化、培养团队精神、建立学习型组织密切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人人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树立新观念,不断扩充和提升个人能力的风气。这样,即使培训后人员流动,但他能够带走的只是个人学到的技能,而整个组织的企业文化和结构是他带不走的,而这些正是可以通过培训来形成的。

2、设置合理的培训机构

成立培训部对培训工作进行专门管理。YL公司应成立培训部对各人员培训工作进行专门管理,建议分为三大中心,每个中心的工作有专职人员负责执行及管理。这三大中心为:中高层领导层培训中心、技能培训中心、素质培训中心,直接对培训部部长负责。

培训部员工工作要认真负责。负责培训工作的员工是培训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的好坏对培训项目的成败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他们态度端正,工作认真负责,才会收到良好的培训效果:他们要根据员工的培训需求制定周密的培训计划,按年初制定的培训大纲设计培训科目和课程,并根据需要随时进行调整;认真执行培训计划;做好培训的督促与监督工作,尤其是对各生产基地及市场销售人员的监督工作;确保讲师的授课质量;尽量提供受训者亲身实践的机会,并及时强化受训者的学习效果。

大通曼哈顿银行坐落于纽约市中心,是一个培养和选拔职业商业银行员工的摇篮。他在员工培训方面的一些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如它的机构设置:它设置专门培训机构和专职人员,人事部门下属一至五个培训处,由83位有经验的培训管理人员组成,他们的这种培训机构完成了银行的各种培训计划。(注8)

3、培训方法多样化

YL公司应根据每次的培训目标、培训方法对本次学习环境及学习成果转化的有利程度,公司的经济实力,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来综合决定每次的培训方法,做到灵活多变,效率最高,效果最佳,不要只是单纯的使用一支笔和一块白板这种传统方式来进行教学。例如,今年公司的全国微机局域网络铺设成功之后,就可以进行网络培训,一是可节省住返差旅费,二是受训者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自行控制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速度等。

目前比较流行的培训和开发技术的方法很多,包括:在职培训、课堂讲授法、视听技术、远程培训、程序化教学、情景模拟、案例研究、计算机辅助培训。每一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在实际的操作中,应根据不同的需要和情况加以选择,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培训和开发的新技术也会越来越多,新技术的采用给培训和开发带来了新的活力,并对培训效果和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合理设计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的选择必须要和企业的发展需要相一致,培训的内容必须具有由学到用的可转化性。不要让员工接受无用的培训。贝尔公司是一家从事通信设备制造的企业,其产品技术含量高,设备先进。贝尔公司对员工的培训由公司专门成立的管理培训工作的职能机构承担。对员工的培训先通过实际调查和分析需要具备的素质和知识技能结构,然后针对不同部门的员工培训不同的内容。例如,对于项目人员和营销人员知识技能类的培训,培训内容既有相同的部分,又有适合各自岗位的不同的部分。都有掌握的通用知识,如公司概况、产品知识、客户服务、客户管理、英语、电脑等专门知识;项目人员应掌握的专门知识包括管理基础、计划控制、项目管理、现场管理、工作流程管理、沟通等;而营销人员应掌握的专门知识则包括市场研究、市场调查、市场分析与定位策略、产品策略、促销策略等。(注9)培训不同岗位人员接受不同的知识内容,而不是“跟风”现象的培训。YL公司在这一点上,应该向贝尔学习,千万不要再用散弹枪来代替步枪。(注10)让员工接受无用的甚至是重复内容的培训了!

培训要注意培养企业文化与团队精神。有这样一种提法,叫做“一个快乐的领导造就了一个快乐的员工,一个快乐的员工造就了一个快乐的顾客,一个快乐的顾客造就了一个辉煌的企业”,(注11)无数实践已经证明,一个缺乏团队的精神,少有合作意识,不懂得互相尊重,让人心情不舒畅的企业,无论具备多么有利的外部条件,都难逃失败的厄运。YL公司在工作中已经出现了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工作起来心情不愉快的现象,因此在培训时更应该注意培养员工的企业精神与观念,将企业理念融化成大家日常行为准则,在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建立相互信任与尊重、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良好人际关系氛围,以充分发挥出组织的力量!

5、完善培训体系,健全培训制度

各层次各部门培训要分开。对于各作业区的市场人员的培训,如果培训者层次不同,则必须要分开组织,可以按培训层次分类,如经理层、区代表(点代表)层、理货员层。不同层次的员工其培训需求是不一样的,培训内容的设计不应该也不可以一样。因此,如果受训者层次不同,应按培训层次分类为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三个层次的培训。

对于不同部门的员工,其应掌握的知识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因此,在接受培训时,也应该按知识的类别,分别进行培训。

重视“岗前培训”。新员工在进入企业之前,每个人的工作经历、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各不相同,跟企业文化也不完全符合。通过岗前培训,可以让员工尽快熟悉新的环境,了解企业的方方面面,以一方面把新员工介绍到组织、部门和他们的工作伙伴中去,一方面向他们提供如何成为企业合格一员应具备的相应的知识、技能的态度,教导其工作技能;另一方面应该注重价值观念的培养,注重对他们灌输经营理念、工作群体规范,以便建立共识形成强势企业文化。YL公司应重新对岗前培训的重要性加以认识,继续实施对新毕业大学生的岗前培训计划,但内容要有所增加,不能忽视对企业文化的培养。

注重培训的连续性,增加培训的投资比例。知识经济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以知识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最主要的经济因素,带动社会生产中各种劳动形式向以脑力劳动为主和不断开发新的资源的方向发展。人是知识的载体,教育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根基,知识经济的发展更加依赖科技知识,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知识与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在职培训工作亦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抓好人力资源管理,强化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树立终身教育思想,把培养和造就“创新人”、“合作人”、“学习人”、“复合人”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企业的发展对培训的依赖程度将日益加深,因此培训投资更应日益增加。像YL公司临时性“充电”式的培训思想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应该注重培训的连续性。

西方发达国家重视企业员工培训由来已久,“投资于培训”已经成为许多大企业的投资重点。美国伦纳德公司每年于每位员工的培训费用达1000美元,德国企业把5-10%的投资用于人员培训,其费用超过国家高等教育的经费。(注12)另外,有的企业建立“资助自我开发”制度,如大通曼哈顿银行为积极申请参加学历或学位培训的员工支付全部费用,学习人员的工资照发。但规定只能业余时间学习。这样做,企业自然增加了部分开支,但是从长远看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公司规模扩大时职工可以内部流动,尽快投入较大的工作空间;二是在公司进行技术调整时,下岗职工可以增加谋职机会。

形成具有特色的培训政策及制度。公司对于不参加培训的职员没有任何制度约束及惩罚措施,这样就助长了他们对待培训态度的随意性。公司培训部应尽快出台有关制度,以制止这种不良现象的继续出现。西方发达国家重视企业的员工培训,他们把培训作为企业的一项制度来执行。美国大通曼银行规定:无正当理由且多次拒绝参加培训者,银行予以解雇。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宣称:他要把加强本国公民的职业培训,作为增加就业机会和振兴美国经济的‘杀手锏’。美国超过100名员工的企业在克林顿执政期间,以每年花费470亿美元用于员工培训事业的代价,成功地执行了他的教育培训方案。(注13)建立培训激励机制。对待培训“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态度,可以建立培训激励机制,把培训与晋级、提升、奖金等结合起来,做到“谁接受培训,谁受益”。因为,如果培训不能给每个受训者带来实际好处,促进其做好工作,不能与提薪或晋职发生直接关系,那么培训也就成了苦差事。签订劳动合同。培训后员工远走高飞是投资培训最苦恼的事,其实任何企业员工流动都是不可避免的。可以采取的对策是与员工签订培训合同加以离职约束或者可以采取要求受训员工写培训总结的形式,根据员工的体会,把培训中最好的最有用的东西归纳出来,但培训总结必须与晋职、提升、奖金等紧密结合起来。

培训制度具体内容建议YL公司制定培训制度的内容

(1)组织培训与发展政策(2)培训部管理功能及岗位职责 培训部管理功能; 培训业务管理内容; 培训部部长岗位责任; 培训部部长工作标准; 培训部部长工作程序。(3)员工培训细则 新员工岗位前培训; 晋职培训; 新技能培训; 技术人员培训; 层级培训。

(4)培训档案管理制度

6、重视培训后的评估工作

对培训进行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观察法、书面测试法、管理人员评价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培训前后对照法等等。要根据每一次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提供培训后继续跟踪活动和后继资源。应该向受训者提供实时的培训讲师的联系方式,这样可以在需要指导时随时与培训师取得联系。后继跟踪活动是培训负责人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培训效果评估是一次培训的收尾工作,也是下一次培训的开始,为以后的培训奠定基础,提供参考。效果评估既是对培训部业绩的评估,也是了解受训者培训后情况的途径。公司在培训效果评估时,可以采取定性分析的方式:让受训者填写《学员意见反馈表》,来了解培训目标是否合理,培训内容是否实用,培训方式是否合适,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培训讲师是否具有相应的学识水平等;可以通过测试来检验培训的效果,检验受训者是否学到了预期应该学到的知识;评估员工接受培训后行为的改变;分析评估培训工作所带来的最终成果,即评估企业培训的投资回报率。

四、培训与开发的未来取向

(一)未来培训与开发的趋势

1、新技术在培训中的运用幅度加大。在未来,多媒体、国际互联网和其他新技术的运用将日益广泛。新技术在培训中的作用也会越来越突显,新技术在培训中的幅度也会越来越大。

2、培训部门将加强对智力资本的存储和运用。Lotus记事本、企业内部网等新技术的开发,以及对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视,说明公司正在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把员工的知识(智力资本)转变为公司的共享资产。培训人员和培训部门还可能要增加某些职能,来管理知识和协调组织学习。

3、培训部门将成为“虚拟性培训组织”。虚拟性培训组织是培训的另一种发展趋势。

4、培训与其他业务职能的结合将更为紧密。培训必须有利于实现公司的竞争优势,因此培训部门应该真正能够对各业务部门有所帮助,能为绩效改进和高效工作系统提供支持。

5、培训部门将加强同外界的合作。裁员导致了培训专职人员的减少,而员工所需学习的知识在不断提高,对培训服务的需求又日新月异。为此公司需要加强同外部培训人员的协作。外部培训人员包括顾问、大学教师、研究生、娱乐和大众传媒公司。这些外部供应商可以采取单独或与公司一起合作的方式来提供培训服务。

6、实施新型培训与开发实践。变革管理是指确保新的培训方式为员工和管理者所接受和使用的过程。变革管理包括四个步骤:克服变革的阻力、对转变过程进行管理、获取高层支持、通过培训来了解新任务。

(二)未来培训与开发的形式

1、企业大学或研究院。企业大学或研究院是企业学习的有效模式和企业竞争力的“催化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总裁克迪纳于1956年在纽约州哈得逊河谷的克罗顿维尔创办的大学——GE管理发展学院,是最早的大企业大学之一。目前,全球跨国公司正出现企业办大学的高潮,仅美国就已有1600余家企业大学;欧洲和拉美的公司也竞相效仿,如英国电信、瑞典的爱立信公司、德国的贝特尔斯曼公司、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汉莎航空公司、西门子公司以及德意志银行也都有自己的大学。在这股潮流的影响下,中国本土有点成绩的企业也纷纷隆重推出了自己的企业大学或研究院。如春兰大学、海尔大学、金蝶大学、四川新希望企业商学院、伊利集团商学院、伊莱克斯大学、保诚大学等等。

2、构建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最初的构想源自于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的佛睿斯特在1965年写了一篇文章《一种新型的公司设计》。在该文中,佛睿斯特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非常具体地构想出来企业的理想组织形态—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信息化、组织更具开放性、组织不断学习、不断调整组织内部的结构关系等。由于认识到人类目前的组织并不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存在着基本的“学习智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系统动力学研究所近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一种新型的组织——学习型组织。彼得•圣吉作为佛睿斯特的学生继续以组织系统动力学为基础研究如何建立一种更理想的组织。1990年,彼得•圣吉出版了“学习型组织”的奠基之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彼得•圣吉将系统动力学与组织学习、创造原理、认知科学、群体深度对话及模拟演练游戏融合在一起,构建出“学习型组织”的蓝图。随后,他又相继与人合作撰写了《第五项修炼:实践篇》和《变革之舞——学习型组织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等书,从此奠定了其新一代管理大师的地位。在这些书中彼得•圣吉反复诠释的是这样一种理念: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企业,它像个具有生命的有机体,任前所未有的复杂、混沌、变化扑面而来,它总能灵活伸展,轮转向前。《财富》杂志将这种组织称为21世纪最有竞争力的管理新技术。现在国际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注意运用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理论指导各类组织的管理,努力把各种组织建成学习型组织。例如美国的福特汽车、通用电气、摩托罗拉、科宁、联邦快递、欧洲的赛恩斯钢铁、罗福、ABB等。中国的施贵宝、宝钢、伊利、实达、金星、信谊等企业和单位也正在努力创建学习型组织。在新加坡,人们运用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理论来指导政府管理,提出要建成学习型政府。日本则用它指导城市管理,提出要把大阪府建成学习型城市。

目前,关于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构架观

--Pedler等人的11步行动计划

--Pearm Kandola方法

--鲍尔•沃尔纳的五阶段模型

--约翰•瑞定的“第四种”模型

--南怀瑾的“见、修、行”三部曲

--“组织学习鱼”模式

3、体验式培训

所谓体验式培训就是通过个人在活动中的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体验,然后在培训师指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认识的培训方式。体验式培训有它独特的课程设计。这些课程设计总的思路是以体能活动为引导,以心理挑战为重点,以人格完善为目的。体验式培训的类型分为:户外体验式培训、沙盘模拟、行动学习法、Coaching。

4、E-Learning是指由网络电子技术支撑或主导实施的教学内容或学习体验。现在已有的E-Learning服务大致可以分为在线公告、在线培训、在线知识分享、在线指导四种。

五、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基础,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人才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培训不仅是发展员工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吸引、激励和留住人才的一个有效方法。任何企业的创新,变革和发展,都是源于企业员工的不断学习和进步,员工素质最终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的兴衰成败早已证明:“得人者昌,用人者兴,育人者远”。经过对人力资源管理有关培训问题的研究,并结合YL公司的实际培训状况,得出如下结论

1、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人才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企业要人去经营,利润最后也要由人去创造。培训对产品的开发,对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都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人力资源素质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竞争力。企业发展靠产品,产品创新靠人才,创新人才靠培训,当今一个不重视培训人才的企业,就等于没有人才的企业。

2、YL公司规模逐渐扩大,但由于缺乏具体的理论指导,暴露出的问题日益突出,逐渐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在公司内部形成良好的培训思想及观念:开展人才培训不能只是希望通过培训来解决公司出现的一些问题,必须与建设企业文化,建立学习型组织密切组合,形成良好的培训新理念。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在企业内部形成团结、和谐、融洽、宽松的环境氛围和催人奋进的企业目标,能够增强团队精神,激发员工的自豪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创造力。

4、完善培训体系,健全培训制度:首先应成立培训部对培训工作进行专门管理,综合运用新型培训方法与传统培训方法,使培训工作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实现新的突破,并紧密结合本企业的实际需要,配合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设计和制订科学的受训者欢迎的培训项目。

5、重视培训后的评估工作:培训效果评估是一次培训的收尾工作,也是下一次培训的开始,能够为以后的培训奠定基础,提供参考。因此这一阶段的工作很重要,不能忽视。

从事实、理论和措施来解决了YL公司存在的问题,希望可以对YL公司以后培训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有所借鉴。

引文注释:

(注1)胡君辰、郑绍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2版,第128页。

(注2)James H Donnely Jr.,James L Gibson,John M.Ivancevich.Fundamentals of Management.Richard D.Irwin,INC.,1995,P462

(注3)赵耀:《如何做人事主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20页。

(注4)赵耀:《如何做人事主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21页。

(注5)石伟,李洪涛:《企业如何使培训更有效》,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年,第33页。

(注6)李卫民:《菲亚特集团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年,第39-40页。

(注7)王丽岩:《透视中国》,台海出版社,1998年4月,第1611页。

(注8)夏凡:《企业经营管理经典案例评点》,人才开发卷,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54-156

页。

(注9)肖华:《鲲鹏扶摇上九霄》,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0年,第46页。

(注10)卡尔•海野:《美国管理故事100例》,河北省社会科学咨询服务中心,1984年,第109页。

(注11)王菲:《商企员工培训解谬》,中外管理,2001年,第72页。

(注12)许秀菊:《强化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年,第18-20页。

(注13)Stephen P.Robbins,David A.De Cenzo.Fundamentals of Mangement.Prentice-Hall, Inc.1995, P191-192

参考文献: 王琪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2月第2版。

2、汤雪梅:《员工培训手册》,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3、胡君辰、郑绍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2版。

4、赵耀:《如何做人事主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5、盖勇:《培训与开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6、石伟,李洪涛:《企业如何使培训更有效》,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年。

7、李卫民:《菲亚特集团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年。

8、王丽岩:《透视中国》,台海出版社,1998年4月。

9、夏凡:《企业经营管理经典案例评点》,人才开发卷,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10、肖华:《鲲鹏扶摇上九霄》,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0年。

11卡尔•海野:《美国管理故事100例》,河北省社会科学咨询服务中心,1984年。

12王菲:《商企员工培训解谬》,中外管理,2001年。

13许秀菊:《强化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年。

下载关于XX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XX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共五篇)

    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1、 在组织战略中,质量管理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领导发挥不到位 2、 组织结构不适应组织发展需求,严重影响管理的效率与效果; 3、 质量目标、指标缺......

    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宁夏吴忠市朝阳小学 薛晓宏 王蓉萍一、研究背景意义我国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沉闷的课堂凸显了生机与活力,课堂上学......

    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中学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河南驻马店市驿城区蚁蜂中学 吴向前 崔云欢 李婷 万蕾 一、课题研究背景意义 数学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全......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及实施情况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及实施情况 关于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总结报告公司从2008年引入ISO9001-2000 质量管理体系以来,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按程序办事的工作思想已深入人心,从......

    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工作总结

    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工作总结本部门根据领导确定的公司质量方针,结合体系要求,配合公司领导对本公司的组织结构进行了重组,而且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确保了内部良好的沟通渠......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李瑞刘兴姝(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陕西西安710075)【摘要】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处于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农民缺乏依......

    浅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而中小企业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文章基于中小企业管理存在的问......

    当前干部队伍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干部队伍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共金坪镇党委 乡镇干部是农村工作的骨干力量,通过分析我镇干部队伍的实际情况,当前乡镇干部队伍中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如果能够加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