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外科住院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更换策略的研究
外科住院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更换策略的研究
摘要: 目的:分析两种外周静脉留置针更换策略的优劣。方法:选择2012年1月~12月我院普外科住院患者288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144例,对照组按常规更换PIV,而实验组按需更换PIV。结果:试验组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为(8.00±3.30)天,对照组留置时间为(3.58±1.24)天,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按需更换策略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较长,减轻患者的痛苦的同时又减轻了其经济负担,而且也不会增加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静脉留置针;更换策略;按需更换
前言:外周静脉留置针(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PIV)又名套管针、静脉内导管,可较长时间留置在静脉内,多用于静脉输液治疗,作为一种先进的新型输液器材,20世纪60年代已在欧美国家普及应用。与传统的输液头皮针比较,外周静脉留置针具有较多优点:可较长时间留置在静脉内,减轻因反复穿刺而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外套管对血管的损伤小;患者可活动自如;因长时间留置可保证合理用药时间,便于抢救;减少静脉穿刺次数,从而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等[1]。目前临床护理实践中的两种更换PIV的策略:一种是定期常规更换,一般是3天或4天更换;另一种是按需更换,即不是定期更换导管,而是对导管置入位点进行监测,当出现拔管指征才予以更换。按需更换策略留置时间差异较大,不少研究报道留置时间可在7天以上,最长时间可达29天。在不增加导管相关感染等并发症的前提下,按需更换策略是更好的选择。因为这种更换策略留置时间较长,不仅减少了患者因反复穿刺的造成的痛苦,降低了护理工作量,并且有效地保护了患者的血管,而且降低了患者的经济压力的同时节约了社会的卫生成本。笔者选择2012年1月~12月于某院普外科住院患者288例进行PIV更换策略的病例对照研究,现汇报如下。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2年1月~12月于某院普外科住院患者288例,其中男158例,女130例,平均年龄(38.8±5.4)岁,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1~21d。入选标准:①所有研究对象均自愿接受PIV置入;②穿刺前穿刺部位无明显污染;③穿刺前患者无菌血症,体温(腋温)< 37.5℃;④对碘及肝素不过敏;⑤留置过程中未更换透明敷贴;⑥输注药物之间无配伍禁。排除标准:①留置过程中因其他原因中途拔针者;②输注刺激性较强药物者;③糖尿病患者、先天性心脏病及心律失常患者。将全部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144例,对照组按常规更换PIV,而实验组按需更换PIV。
1.2 方法
1.2.1 PIV更换策略
一种是定期更换,一般是3~4天常规更换;另一种是按需更换,即对导管
置入位点进行监测,当出现拔管指征才予以更换,即出现局部皮温升高、触痛、皮肤发红、触及静脉条索中任一症状则予以更换。
1.2.2 更换方法
①用物准备:选用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22号或24号静脉留置针及3M小贴膜。②选择血管:血管选择原则是选择粗直、弹性好、不易滑动的血管。婴幼儿一般选用头皮正中静脉,成人多选用手背静脉、上肢前臂尺静脉及桡静脉、下肢内踝大隐静脉及足背静脉。③皮肤准备:小儿先行头皮静脉穿刺,先剃尽周围的6cm*6cm的头皮,再用湿毛巾擦净头皮散发。行肢体静脉穿刺时可用清水洗净周围的6cm*6cm的皮肤并擦干穿刺时要避开关节、静脉瓣及伤口,偏瘫患者选择健侧肢体血管穿刺。④穿刺过程:穿刺前,应备齐用物,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型号相符的留置针,并仔细检查留置针的质量,检查针尖及外套管,保证针尖无钩,外套管完整。穿刺时,在穿刺点上方10cm处扎止血带,用0.5%的碘伏消毒皮肤,转动留置针外套管,使针芯和外套管松动以避免退针芯困难,针尖斜面向上,以15°~30°角进针,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紧贴皮肤进入0.2cm~0.5 cm,之后边推进外套管,边抽出针芯,然后将肝素帽旋紧于针座上,将已经备好的静脉输液针头穿刺入肝素帽内进行输液。⑤固定:用3M小贴膜固定留置针,固定要松紧适宜,牢固美观,保证外套管不扭曲、不折叠。⑥封管:输液完毕后用0.1%肝素稀释液2 mL~5 mL注入肝素帽内。注入时边退边注,让肝素稀释液充满导管及肝素帽或用0.9%的生理盐水5~10 ml封管,2次Pd推注,方法同上,完毕后用无菌纱布覆盖留置针部位。
1.3观察指标
每天询问病人穿刺点疼痛情况,并对穿刺部位进行触诊,观察敷贴固定情况。记录每一位患者PIV留置期间液体渗漏、导管堵塞、导管移位或脱出、局部位点感染、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具体判定方法如下:①局部位点感染:静脉留置针置入点皮肤发红并伴有蜂窝组织炎或有脓液渗出。②静脉炎:指静脉留置针拔出后,导管置入部位有以下两种或两种以上症状同时出现:皮温升高、触痛、皮肤发红、肿胀、触及静脉条索。急性炎症消散后,沿静脉索条状物硬度增加,皮肤留有色素沉着,可伴有其他感染征象和症状,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③导管病原菌定植:导管头部、皮下部分或导管接头处定量或半定量培养,确认有
微生物生长[>10菌落形成单位(CFU)]。④导管相关血行感染:指留置PIV的病人出现菌血症,经外周静脉抽取血液培养至少次结果阳性,同时伴有感染的临床表现,且除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行感染源。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录入;计量资料采用X士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试验验和对照组患者PIV留置天数
试验组PIV留置时间为(8.00±3.30)天,对照组留置时间为(3.58±1.24)
第二篇:外周静脉留置针护理规范
外周静脉留置针护理规范
1、行留置针前应对患者和家属说明置管的目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合作。
2、操作技术要熟练,使用套管针进行输液时,穿刺前检查好套管针,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3、留置针上注明穿刺日期,留置时间不得超过4天,儿童外周留置针可在严密观察下不常规拔管。
4、留置针敷贴更换1次/周,纱布敷料更换1次/2天,敷料污染或潮湿时及时更换。
5、对使用套管针的患者应加强巡视,进行床边交接班,日期模糊不清者重写日期,密切观察局部有无红肿、触痛等现象,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肢体应使用“高举平台法”妥善固定,尽量减少肢体的活动,避免被水沾湿。
7、冲管及封管:冲管液通常为生理盐水,采用脉冲式冲管方法,外周留置针可使用5ml注射器进行冲管。封管时将针尖留在肝素帽少许,脉冲式推注封管液(62.5u/ml肝素稀释液)剩0.5-1ml时,一边推封管液,一边拔针头(推药速度大于拔针速度),确保留置导管内充满封管液,使导管内无药液或血液。
第三篇:使用静脉留置针患者注意事项
使用静脉留置针患者注意事项
(1)、注意穿刺部位的保护,肢体避免用力过度或剧烈活动,避免肢体下垂;
(2)、穿刺部位如有红、肿、热、痛等感觉时及时告诉护士;(3)、不可抓挠输液贴或自行拔针,不可以随意调节滴速;(4)洗手、洗脸注意穿刺部位的保护,勿弄湿;贴膜一旦潮湿或 脱落及时告知护士给予更换
(5)、嘱患者如有不适及时呼叫护理人员。
使用输液泵患者注意事项
(1)嘱患者输液过程中肢体不要剧烈活动,防止输液管道被牵拉脱出;(2)翻身时预留长度,防止牵拉脱出;
(3)告知患者及家属不要随意调节静脉泵参数和搬动输液泵,保证输液安全;(4)患者有不适感觉或机器报警时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氧气吸入患者注意事项
(1)、嘱患者进食、饮水时暂停吸氧,防止误吸或咽入气体过多引起腹胀。
(2)、嘱患者及家属不可自行摘除鼻塞或随意调节氧流量。(3)、吸氧过程中如有不适,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4)、告知患者有关用氧的安全知识,用氧时远离明火、室内禁止吸烟。
第四篇:外周静脉安全留置针的操作
外周静脉安全留置针操作步骤
一.自身准备:1.着装整齐2.核对医嘱,填写输液卡 二.环境准备:安静.整洁.舒适.安全。
三.病人的准备:1.自我介绍2.评估病人:核对,解释,评估血管(首选前臂静脉,粗直.弹性好.血流丰富,注意避开关节和静脉瓣)嘱排便或协助排便,取适宜体位,备好输液架。
四.用物准备:1.洗手.(七步洗手法加拉腕部)戴口罩。2.治疗车.治疗盘,碘伏,棉签,弯盘,无菌透明敷贴,胶布.压脉带.输液器.安全留置针.输液卡.锐器盒.冲封管器具 五.操作步骤:
治疗室1.检查核对药品.输液器具.液体瓶贴上输液标签。
2.启瓶,消毒两遍,插输液管. 病房
3.再次核对,解释,取适宜体位。
4.输液器排气:液体排在弯盘里不超过3滴,取出合适型号的留置针(需看小夹子是否打开)头皮针头插入肝素帽一小部分(肝素帽向上)排气
5.选择血管,放垫枕。
6.扎压脉带:进针点上方10cm处,时间不超过2分钟,松紧度以能送入2横指为宜。
7.消毒:直径范围不少于8x8cm,充分待干。准备无菌透明敷料贴,和两条胶布,再次核对液体。
9.去除护针帽:一手固定导管座,(禁止仅持白色针翼)一手垂直向上轻轻除去护针帽。
左右转动针芯:有利于送管和撤针芯,切忌上下转动。10.穿刺:绷紧皮肤,在消毒范围的1/2-3/1处,以15-30度角直刺静脉,进针速度要慢,见回血后降低角度至5-10度再进针2-3mm,将针芯后撤2-3mm。持导管座,将导管与针芯一起全部送入血管。
11.三松(送止血带,调节器,病人手)
12.撤出针芯:左手固定导管座,右手持针翼座末端撤出针芯,放入锐器盒。
13.固定:以穿刺点为中心用无菌透明敷贴作封闭式固定,沿着留置针的结构竖形后,延长管U型固定(注保持管道通畅),肝素帽要高于导管尖端水平且与血管平行。在无菌透明敷料贴上记录日期,并签名。例如:2012-3-15-7:00某某。
14.根据病情和药物调节滴速,核对输液卡签名。
15.冲管:先检查冲封管的外包装,有效期,取出冲管液排气,撤去针柄胶布,关调节器,用冲封管液体螺口接头皮针管作脉冲式轻柔冲管,液体3-5ml。
封管:将0.5-1 ml封管液体采取正压手法,边推液边拔出针头,推液速度>拔针速度,液体推注完需继续保持正压夹紧小夹子,再移除注射器针头.
18.整理床单元,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 19.交代注意事项,整理用物。20.洗手,取口罩。
第五篇:新生儿外周静脉留置针护理进展
外周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中的护理应用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儿童医院 朱翠英
新生儿是较为特殊的患病群体,在生理、解剖方面有其特殊性,血管较细、弯曲较多、留置时间短,易发生静脉炎等原因,其留置较成人更易失败。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其套管是以先进的生物材料制成,于1958年问世,后在欧美国家普遍使用[1]。静脉留置针可减少液体外渗,减轻了因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和减少感染的机会。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近年来在我国已广泛被认识并应用于临床。目前如何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和延长留置时间是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最重要的护理问题。本文参照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经验,综述外周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中的护理应用如下。
1.静脉的选择
1.1 静脉留置针穿刺血管一般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可选择的血管有头皮静脉和四肢静脉,常用的头皮静脉有额上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吴香琴报道颞浅静脉、额浅静脉位置表浅,较固定,直径相对其他静脉为粗,为首选留置的静脉,而额正中静脉逆行进针效果较好,滑车静脉虽清楚直观,但组织疏松,深浅不易掌握,应作为次选的血管。
1.2 常用的四肢静脉有手背静脉、腋静脉、足背静脉、大隐静脉。仝海霞等指出,大隐静脉处于关节部位,肢体活动多,更易脱落和外渗,加之外套管可随关节活动撞击损伤血管内膜,导致血栓形成和静脉炎。
1.3 艾芳通过对259例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观察对比,发现头皮静脉和上肢静脉留置时间无明显差异,比下肢静脉留置时间长;与头皮静脉留置针比较,手背静脉留置针平均留置时间明显延长,穿刺率明显提高,而血栓、静脉炎及套管脱落发生率也明显降低;再且,新生儿头部可转动,穿刺时需有人协助固定头部,而新生儿手相对无力,操作者易于固定,手背静脉可单人操作穿刺置管,并且便于固定留置针。
1.4 新生儿中早产儿的静脉留置针多选用腋静脉,蔡文莉通过2年多的临床护理验证,早产儿使用腋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在早产儿输入静脉营养液及血管刺激性药物时不易渗漏,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总之应选择相对粗直而有弹性、血流丰富、避开关节且易固定的血管,可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
[5][4]
[3][2]
2.穿刺方法
2.1 目前临床上新生儿多采用型号24G的Y 型留置针,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留置针接上输液器或连头皮针的生理盐水注射器并排好气,穿刺前常规消毒皮肤,如选头皮静脉需备皮后消毒,然后穿刺置管。传统的方法是双手穿刺送管法,即左手拇指、食指绷紧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留置针以15~30度角进针,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将留置针沿血管继续进针1~2mm,右手固定针芯,左手拇指和食指持Y型管座将外套管送入静脉内,退出针芯,然后固定。传统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是新生儿不合作,此法需要有人协作才能完成,二是操作者松开绷皮肤的左手时造成一定程度的皮肤和血管移位,加之新生儿血管细,易引起针芯移位或刺破血管,降低了穿刺置管成功率。
2.2近年来,经过临床实践与总结,多推崇单手穿刺送管法,如吴水梅介绍的改良穿刺送管方法,左手绷紧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留置针在血管最明显处后方1~2mm处,以15°~30°进针,进入皮下后调整角度再刺入血管,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进针1~2mm,此时停止进针,将针芯后退4mm,针尖斜面正好全部退入外套管内,再将左手拇指绷紧穿刺点下方皮肤,绷紧皮肤点与穿刺血管走向在一直线上,用力方向与操作者进针方向相反成180°,右手持留置针借助针芯的支撑将外套管与针芯一并送入血管内,见回血后再将针芯一次退出,用贴膜固定。王米艳等也认为,静脉留置针单手穿刺送管法优于双手送管法,不仅为静脉输液、抢救治疗赢得了时间,也提高了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成功率。尤其是在护士工作繁忙、任务繁重、护理人员短缺的情况下,只需1人操作,节省了人力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3.固定方法
3.1 套管的妥善固定,是保证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成功的重要环节,牢靠的固定能有效地延长留置时间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江倩指出,留置针固定与是否发生静脉炎有一定关系。留置针固定后其尾端明显高于局部皮肤,易因外力作用而松脱,如固定不牢固,针体易于移动,使置于血管内的套管被动运动,与血管内壁发生摩擦,引起血管内壁机械性损伤而引起静脉炎。因此,如何保证留置针固定牢靠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3.2 目前临床多采用3M等无菌透明敷贴固定套管针,新生儿常用的规格为6~7cm的敷贴,因其透明而保证了穿刺部位的可视性,正确使用无菌透明敷贴,是固定留置针牢靠的保证,如选头皮静脉穿刺处备皮应宽于敷贴范围,消毒范围也应宽于敷贴范围,消毒待干,穿刺置管成功后,应保持粘贴范围皮肤干燥的条件下粘贴透明贴。刘书静
[10]
[9]
[8]
[7]
[6]
介绍以穿刺点为中心,将敷贴自然下垂,将穿刺点置于敷贴中央,从穿刺点向四周轻压透明贴,从框架结构
预切口处开始揭除边框,边揭边轻压此处的敷贴,使之更妥善地固定留置针。使用无菌透明贴的要领是粘贴前保持粘贴处皮肤干燥和粘贴操作时尽量保持贴膜与皮肤之间无空气存留,这样才能保证透明贴粘贴固定牢靠。粘透明贴后应常规用胶布把延长管“U”固定,以免牵拉松动。
3.3 新生儿因缺乏安全感经常哭闹,哭闹时出汗多且手脚乱蹬、乱抓,为避免留置针松脱,无论头部或四肢都应用胶布(最好是易撕胶布)环绕1~2圈加以固定,根据情况必要时可用夹板固定四肢。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3~5天,最长不能超过7天
[11],注意观察穿刺部位,为防静脉炎的发生,视情况2~3天消毒穿刺针眼并更换无菌透明贴。
4.封管方法
4.1 常用的封管液是生理盐水和稀释的肝素液,肝素液封管效果优于生理盐水封管效果报道诸多,但新生儿封管肝素液浓度及剂量各方报道差别甚大: 2001年饶庆华等报道新生儿可用0.5U/ml的肝素液2ml作为封管液;2009年黄砚屏等1U/ml肝素稀释液为新生儿患者封管液效果最佳、最安全;2010年颜慧梅
[13]
[12]
提出
[14]
报道,新生儿用25U/ml的肝素液,25U/ml可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减少堵管,且用药安全;2011年蔡文莉报道早产儿腋静脉留置针可用50U/ml的肝素液封管。因肝素是抗凝剂,对有凝血机制障碍、出血倾向、维生素K缺乏、肝肾功能不全等患儿需慎用。安全有效的浓度及剂量范围尚无统一,仍有待进一步探讨。据文献报道,广东省《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基础篇)》要求肝素封管液浓度为10~100U/ml。但对新生儿无近期及远期影响,且安全有效的浓度及剂量范围尚无统一,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4.2 生理盐水因其使用简单、方便、安全且无禁忌而备受新生儿科青睐。郝玉凤等
[16]
[5]报道0.9%氯化钠注射液能维持人体细胞外液容量和渗透压,与体内水盐平衡及血液循环密切相关,用其封管无血液凝固,对血管的刺激性小,可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生理盐水剂量方面,马晓荔等【17】报道用10ml封管效果优于5ml。使用生理盐水封管在留置期间应每6~8h封管一次。新生儿留置针封管液的应用,各临床应根据患儿情况及各方条件斟酌选择。
4.3 除封管液的选择外,封管操作方法同样重要,目前临床采用的方法是脉冲式正压封管法:脉冲式冲管+正压封管,据黄凌等人[18]报道,以美国静脉治疗护理实践标准中提出的封管方法为例,输液结束时,关闭输液管,具体步骤是用10ml生理盐水注射器连接留置针上的头皮针,实施脉冲式冲管,当余5ml生理盐水时,实施正压封管至头皮针退至肝素帽内最末端,当注射器内余0.5~1ml生理盐水时,夹闭延长管上的小夹子,而后继续
加压推注,推不动为止,然后迅速拔除头皮针。封管操作以冲净套管及局部血管内的药液为目的,刘书静[10]指出,采用脉冲式与正压封管相结合的方法,封管液在管腔内形成涡流,可以更彻底地冲走管壁内腔附着的药液。强调冲管速度均匀不宜过快,封管液注入速度太快,用力过猛,使血管内压急剧增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可致局部血管炎性改变,发硬红肿。
4.4 使用Y 型留置针封管时还应注意延长管上小夹子的夹管技巧,在正压封管末期,夹管时临床上习惯用手指分别在小夹子的两侧(近针头侧及近肝素帽侧)一起推动延长管进小夹子,但经临床观察,封管时手仅在小夹子的近肝素帽侧固定延长管,尽量避免挤压近针头侧延长管,然后推动夹子夹管,能减少近针头侧延长管挤压空间回弹而引起回血,而近肝素帽侧延长管可在夹管后继续加压而保持正压。小夹子夹管部位在延长管的近针头侧的1/3以内,能减少回血和堵管。
综上所述,护理工作者对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多方的探索,技术日臻完善。而针对新生儿的留置针护理,护理人员更应重视穿刺置管、留置过程中每一个操作环节及护理细节,为了提高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应有计划的选择合适的血管及留置部位,掌握穿刺置管方法技巧,并予妥善的固定和有效的封管,在留置过程中应加强观察,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田华.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进展[J].天津护理,2004,12(4):247. [2]吴香琴.新生儿静脉输液中应用头皮静脉留置针的护理[J].上海护理,2004,4(4):30-31.
[3]仝海霞,方雪娟.提高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方法探讨[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1,32(3):225-226.
[4]艾 芳.不同年龄小儿静脉留置针部位选择与留置时间的护理[J].医学信息,2008,21(8):1374-1375.
[5]蔡文莉.腋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2011,9(11):237-238.
[6]喻鸿雁.200例静脉留置针置管护理体会[J].临床医学,2007,(1):
13-4.
[7]吴水梅.改良穿刺送管方法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1,9(1):46-47.
[8]王米艳,王海燕,李 媛.单手送管法在儿科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01,9(5):1161.
[9]江 倩.如何延长留置针的使用时间[J].实用心肺脑血管病杂志,2011,19(1):141.
[10]刘书静.头皮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吉林医学,2011,32(27):5834.
[11]李 娟.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与护理体会[J].包头医学,2011,35(3):158.
[12]饶庆华,姚丽珍,刘林凡,等.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封管液效果的对比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7):496-497.
[13]黄砚屏,林 静.新生儿PICC安全封管液的临床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5):440-441.
[14]颜慧梅.应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0):292-293.
[15]陈丽旋,林御妹,李雪雁,等.生理盐水与两种不同浓度肝素液对浅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1,9(7):1806-1807.
[16]郝玉凤,尚晓霞,张艾香.静脉穿刺留置管用生理盐水封管的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1999,15(12):34.
[17]马晓荔,苏六珍,扈 阳.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应用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4):324
[18]黄 凌,吴海燕.新静脉留置针封管方法探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3):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