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湾里区卫生工作要点
湾卫字[2012]号
关于印发2012年湾里区卫生工作要点的通知
局属各医疗卫生单位:
现将《湾里区卫生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研究部署,切实转好落实,确保全面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推动我区卫生事业不断跨上新的台阶。
湾里区卫生局
二〇一二年二月十四日
主题词: 文秘 卫生工作 要点 通知
湾里区卫生局办公室
2012年2月14日印发 2012年湾里区卫生工作要点
2012年全区卫生工作的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深化医改这条主线,强力推进医改五项重点工作,突出抓好疾病控制、医疗质量和卫生行政管理,不断加强卫生行风建设,全面提升卫生服务能力。
一、深化医改,推进五项重点工作
(一)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
1.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今年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290元,其中财政补助提高到240元,农民个人缴费提高到50元。
2.提高报销比例。提高各级医疗机构住院报销比例,将新农合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巩固在75%左右,将住院补偿封顶线提高至8万元;部分大病住院费用最高可补助16万元。
3.推进支付制度改革。确定适应不同层次医疗机构、不同类型服务的支付方式,用总额预付、按病种、按服务单元、按人头、按床日等支付方式替代按项目付费。要把临床路径与支付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做好费用测算等基础性工作,确保支付制度改革与取消以药补医同步推进。
4.做好门诊统筹工作。注重门诊统筹对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业务拓展的均衡效应,镇、村两级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同一补偿比例,积极开展门诊统筹总额预付制度试点工作。
(二)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
5.村卫生室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加强村卫生室服务行为和药品器械监管,建立监测考核评价机制,促进基本药物采购、配备和使用。将村卫生室纳入基层信息化建设范围。落实乡村医生公共卫生补助、基本药物专项补助等各项补助政策,保障乡村医生的合理收入,稳定乡村医生队伍。
6.巩固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本药物监测评价体系。强化基本药物招标采购机制,将增补目录药品纳入基本药物管理,执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医保报销补偿等相关政策。
7.继续做好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诊疗路径管理工作。逐步扩大基层医疗机构试点范围和增加镇中心卫生院实施基本诊疗路径病种数,规范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行为。建立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诊疗路径管理机制。
(三)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
8.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分别达到70%以上。提高老年人、孕产妇、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率,提高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率。免费提供0-6岁儿童生长发育检查、孕产妇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对基层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绩效考核。
9.实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继续做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 和农村生育妇女免费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工作。做好预防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传播工作;继续开展“光明·微笑”、儿童两病、尿毒症免费血透工程。全区婚检率达到50%。
(四)提升卫生服务能力
10.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各级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科设置率达100%,区人民医院、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控制规范化管理率分别达90%、80%、70%,区疾控中心检验人员进修率达到70%。
11.加强区人民医院内涵建设。强化制度管理,医疗技术项目开展率90%,急诊与住院患者中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诊疗比重20%,住院病人外转率<10%,重点建设科室达标率达到70%。加强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区医院工作,提高区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
12.加强卫生监督能力建设。完成区卫生监督所项目建设。配备快速检测设备、使用率达到80%。
13.完善农村县院前急救网络。依托区人民医院建立独立的急救分中心,依托梅岭镇中心卫生院建设急救待命点,形成院前急救网络,覆盖整个农村区域。
14.加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以镇为单位全面开展乡村一体化管理,健全管理制度,注重内涵建设。提高乡村医生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落实基本医疗服务项目,注重发挥“一体两翼”作用,做到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均等化均衡发展。继续推进城区社区卫 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国有化、固定化”工作,开展家庭医生即“片医”试点。
15.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发挥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开展中医药“治未病”服务,普及中医药防病养生知识,提高中医药在传染病、慢性病等防治中的参与率,在老年人、妇女、儿童、孕妇等重点人群开展中医药保健健康管理。发挥适宜技术推广基地的带动作用,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师资队伍,开展送医下乡活动。
16.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镇卫生院公卫人员、药剂人员和村卫生室人员培训。做好为镇卫生院免费定向招录培养医学本专科生、招聘执业医师工作。加强全科医师和住院医师培训,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培训转岗全科医师和住院医师管理。
(五)公立医院改革
17.探索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区人民医院选择不少于12 个病种推行临床路径管理,推行先诊疗后结算、辅助检查结果互认等惠民措施。全面实施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区人民医院20 %以上的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开展医师多地点执业试点。区人民医院开展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二、扎实推进公共卫生工作
18.加强重大疾病防控。一是重点抓好流感、手足口病、狂犬病、霍乱等重点传染病防控与疫情处置工作,加强乙肝检测和控制,落实和强化麻疹防控措施。二是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必须 建立艾滋病抗体筛查实验室,加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抓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全面落实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确保新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70%以上,病人治愈率85%以上。三是做好一类疫苗招标采购工作,保证疫苗和注射器及时采购到位,强化疫苗流通和冷链运转管理,规范接种服务,确保我区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顺利开展。四是实施中央补助地方慢性病项目、烟草控制项目,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开展健康素养干预、监测与评估。
19.做好卫生应急工作。完善专项卫生应急预案和体系、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流程和技术方案。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预测,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建立与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加强对卫生应急演练的管理和应急物资、装备储备。加强各类卫生应急人员培训,培训率大于80%。开展卫生应急大练兵活动,全面提升基层卫生应急能力。
20.抓好妇幼卫生工作。贯彻实施两个《规划》,以推进妇幼安康工作为抓手,实施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做好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工作。加强妇幼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开展妇幼保健相关技术培训,提高妇幼保健管理和技术水平。加强区妇幼保健所所长规范化培训和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开展“区级产科急救中心”规范化建设达标活动,做好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保障母婴安全。全区住院分娩率达到98%以上,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 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6/10万、10‰以下。全区孕产妇保健管理率达85%以上,3岁和7岁以下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率分别达到90%、85%。
三、强化卫生行政管理和卫生监督执法
21.加强医疗机构监管。一是严把医疗机构设置审批关。严格按照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及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医疗机构设置审批。执行医疗机构设置审批备案管理规定及医疗机构校验标准。加快医疗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医疗机构注册联网管理。二是深入开展民营医疗机构“规范化服务”活动,促进民营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规范管理、健康发展。
22.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开展公共场所卫生、生活饮用水、放射卫生、学校卫生、医疗机构和传染病防治等卫生执法监督工作。严厉打击非法行医。以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为切入点,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职能作用,为辖区居民提供卫生监督协管服务。
23.加强行政服务卫生窗口工作。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创新行政审批服务方式,按照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要求,依法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审批程序,优化流程,提高效能。
四、狠抓医疗质量,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24.根据卫生部《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2011版)修订完善医院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各项医疗核心制度。医疗机构要坚强急诊科、产科、儿科等医疗风险高的重点科室监管,强化 环节管理。对住院病人进行医疗风险评估,根据病人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医疗机构建立医疗缺陷管理制度。针对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落实到位,定期进行效果评估。完善医疗质量分级点评制度,定期组织对典型的医疗案例和病历进行点评。强化医疗质量控制。完善“三基三严”训练制度,医院开展全员培训、考核,在全区深入开展医务人员培训与技能大比武活动,提高医疗队伍的业务素质及基本技能。开展医疗质量安全专项检查,完善医院感染监测工作,落实医疗质量安全事件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处方管理办法》,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25.做好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工作。贯彻市政府144号令,配合做好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工作,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维护正常医疗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五、抓好行业作风建设,促进效能建设大提速
26.开展“作风大转变、效能大提高、环境大优化”集中整治活动。促进干部作风和机关效能明显改进,依法行政水平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认真为基层排忧解难,着力解决工作作风上的“庸、懒、散”和“生、冷、硬”问题;着力解决领导作风上的“假、浮、蛮”问题;着力解决为政或从业不廉的“私、奢、贪”问题;着力解决行政审批中的低效率问题;着力解决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问题;着力解决行政执法行为不规范的问题。
27.开展“创先争优”和“三好一满意”活动。在“创先争优”活动 中,要紧密结合单位实际,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动卫生事业发展;要找准创先争优与卫生工作的结合点,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要切实抓好树立宣传先进典型,进一步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在“三好一满意”活动中,要抓巩固,使活动氛围更加浓厚、机制更加顺畅、效果更加明显;要促提高,拓展活动覆盖面,使“三好一满意”的要求落实到基层;要创品牌,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和社会声誉,营造代表医疗卫生先进价值取向、承载“三好一满意”丰富内涵的品牌文化。使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医疗质量明显改进,行业作风明显改观,让群众更加满意。
28.不断改进行业作风和服务水平。深入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积极发挥廉政文化阵地作用,进一步扩大廉政文化建设成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政准则》。深入推进党务政务公开,继续发挥党内监督、审计监督、民主监督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对重大重点工程项目、大型设备、贵重医用耗材招标采购的监督。继续深化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工作,进一步落实防治商业贿赂长效机制。继续抓好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落实各项风险岗位防控措施。坚持医德医风考评制度,加快医德考评信息管理建设步伐,运用科技手段预防腐败。在公立医院试点推行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贯彻落实“三重一大”事项集体讨论决定制度。
六、统筹做好其他各项卫生工作,推进全区卫生事业全面发 展
29.落实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工作职责。完善食品安全工作体系,明确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提高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能力;抓好食品安全协调机构建设,完善工作制度、机制和程序,提升综合协调能力。
30.做好编制、对外交流和综治工作。完成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31.加强医院(卫生院)财务管理。制定监管措施,建立督查机制,把医院经济活动全过程纳入控制范围。建立和完善医院内部控制财务制度,实行财务管理岗位责任制,加强关键环节内部控制,规范市直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32.抓好卫生信息化和统计工作。加强卫生信息化统筹规划和管理,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居民健康电子档案和电子病历建设。组织医改监测和评估,做好卫生统计网络直报,提高卫生统计数据质量。
33.抓好卫生新闻宣传和信访工作。深入宣传深化医改进展和成效,推进卫生新闻发布工作,加强风险沟通和健康传播。抓好卫生信访工作,落实领导干部接访制度,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34.做好国债项目监管、计划生育、消防安全等工作。
第二篇:卫生工作要点
200x年全市卫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和卫生事业统筹发展,紧紧围绕保障广大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个中心,突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卫生改革发展三项任务,切实做好重大疾病控制、卫生执法监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人才培养、爱国卫生和卫生行风建设六项工作。解放思想,转变职能,创新机制,依法监管,不断提高全市卫生行政管理能力和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为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推进“药、水、游”三大产业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一、努力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按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总的目标要求,全面完成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护体系建设任务。正在建设的疾控中心务必于6月底前完成各项建设和装备任务;已完成基建任务的县(区)重点加强实验室建设。按照平战结合、重在能力建设的原则,市传染病医院、急救中心和10个县传染病区建设必须于10月底前建成投入使用,逐步建立起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疾病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切实做好非典、人间禽流感、艾滋病、结核病、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建立健全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落实防治措施,防止重大传染病流行和蔓延。以碘缺乏病和煤烟型氟、砷中毒为重点,全面完成“十五”地方病防治和95000户防氟改灶任务,组织考核和验收。实行计划免疫分片包抓责任制、定期检查表彰和责任追究制度,制定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责任追究办法和流动人口计划免疫管理办法。组织开展计划免规范化乡镇和“达标”县区创建活动,首批岚皋、旬阳和平利三县达到建设标准。进一步规范计划免疫技术服务,市、县疾控中心和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完成规范化接种门诊建设任务,提高接种质量,“七苗”有效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加强重点疾病的预测、预警和预报,建立和完善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制度,提高网络直报质量,杜绝谎报、迟报、漏报、错报现象发生。
按照“改革发展,依法监管,网络规范,住院分娩”的工作思路,组织开展妇幼卫生“基层工作年”活动。进一步规范基层网络建设,依法规范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市场,完善孕产妇、儿童系统管理,管理率分别达85%以上。发挥各级医院妇产科、儿科在妇幼保健工作中的作用,加强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产科建设,提高住院分娩率,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做好“降消”项目实施工作。
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安康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工作力度和工作进度。继续创建卫生县城、卫生集镇、卫生示范村,做好已创建卫生县城荣誉的保持工作。组织实施农村改厕改水,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健全市级和十县区红十字会组织机构,充分发挥红十字会在赈灾和救灾防病工作中的作用。
二、切实加强农村卫生工作
认真贯彻执行中、省、市《关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精神,坚持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继续向农村倾斜,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比较薄弱的状况。切实落实农村卫生经济政策,对疾控中心、妇幼保健、卫生执法机构和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一长两干”、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实行财政全额预算管理;对乡镇卫生院其余人员的人头经费暂达不到80%补助标准的,可分逐步达到;对村级“两员”报酬按照每月不低于600元的标准予以保证。市疾控中心和白河、汉阴、岚皋、宁陕县疾控中心要实现财政预算全额管理。
深化农村卫生改革。继续完善乡镇卫生院人、财、物上划县区卫生局管理工作,制定管理措施和办法,加大管理力度,提高两个效益。对非建制的乡镇卫生院(所)实行撤并重组,采取租赁、承包、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国有民营、托管、拍卖等多种形式改制经营,增强发展活力。大力推行院长公选制和防疫妇幼专干公考制,保证人员素质,提高服务能力。
加大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以项目建设带动我市农村卫生快速发展的意识。组织实施好乡镇卫生院建设、贫困县医院建设、中医院建设、卫生专项建设、艾滋病示范县区建设等重点项目,落实项目配套资金,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做好卫生贷款项目的报帐、资金返还、人员培训和设备管理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提高中西部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做好旬阳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按照“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参与”的原则,切实做好宣传动员、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工作,努力提高农民参保率。要及时总结经验,完善管理办法,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运行。
三、大力推进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按照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的原则,对现有卫生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突出各自特色,加强优势、强势专科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卫生资源效益。做好市传染病医院、儿童医院、妇产医院以及急救、麻风病防治、职业病防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等中心的组建工作。做好铁路医院、卫生所移交地方管理工作。
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思路,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建立公立医院出资
第三篇:2012全市卫生工作要点
附件
2012年深圳市卫生 和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要点
总体要求:以“深圳质量”为新标杆,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人口计生综合改革为主线,推动公立医院重大体制机制改革,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和医疗水平提升工程,实施医德医风建设和社会满意度提升工程,实施计划生育管理“五联创新”工程,创新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完善社区卫生便民利民机制,全面提升行业监管水平。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立医院体制机制
(一)创新公立医院体制机制。
1.组建公立医院管理中心,实现“管办分开”。一是组建公立医院管理中心,实现“管办分开”。按照法定机构的设置方式,会同市有关部门完成市医院管理中心的组建工作,重构和完善政府对公立医院的一体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职能。提请市政府制定《深圳市医管中心管理办法》,理顺市医管中心与卫生行政部门及公立医院之间的关系,保障其依法规范运作、协调高效运转。制定《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理事会章程》,明确理事会的功能、组织架构、议事规则,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管理体制。二是推进部门职能的转变。着力促进卫生行政部门强化行业监管、业务指导,加强在公共卫生、社区卫生、重点学科、医教研方面的工作力度,提高其规划、政策、法规、标准 和监管能力。
2.推进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改革,实现“政事分开”。一是构建现代医院法人治理机构。提请市政府制定《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办法》,明确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服务范围、基本运行架构和运行机制、综合管理目标和监督考核方式,界定相关方责权和行为规范。制定《深圳市公立医院章程准则》,指导各医院依法制定机构章程,推进公立医院依法治理。完善公立医院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对其运行和绩效的考核。完善卫生行业监管机制、职代会民主监督机制、社会公众外部监督机制,形成多元监管制度。二是改革十项治理机制。第一,改革医院管理体制。逐步在公立医院推行医院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医管会行使医院内部运行管理事务的决策权;保障医院领导班子在医管会领导下,落实其管人、管财、管物、管业务的自主权。创新市医管中心与公立医院之间的“合约制”管理关系。建立以服务业务一线为导向的医院内部管理架构,推进职业化医院管理队伍建设。第二,改革医院人事编制制度。会同市编办等部门在公立医院逐步取消传统编制管理方式,建立授薪人员员额管理制度;完善全员聘用、自主招聘和竞争上岗制度;改革职称评聘分开制度;建立学科带头人终身专家制度。第三,改革工资福利制度。会同市人力资源保障局等部门逐步完善公立医院工资总额管理制度,建立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薪酬标准;完善重点学科特聘岗位制度和学科带头人年薪制度;聘用员工实行同工同酬制度以及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和年金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第四,改革财政补偿机制。协调市财政委等部门按照医院工作量、工作质量、社会满意度和落实政府指令等要素核拨财政补助。鼓励医院发展多层次医疗服务,提供多样化健康产品,加入国内外医疗保险体系,通过业务收入实现收支平衡。第五,改革医疗保障政策。协调社保等相关部门推行“定额、包干、预付”制度;解决外地医保居民深圳就医结算的问题;建立综合医疗保险参保人基层首诊制度;探索医保参与市民预防保健服务的模式。鼓励医院与商业医疗保险机构开展合作,逐步纳入香港以及其他境外医疗保险系统。第六,建立合理价格机制。建立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合理价格体系,实行分级收费和差别收费政策。第七,完善费用控制机制。采取行政管制、收付费制度改革、改革财政补助方式、加强服务行为监管等措施,促进医疗机构因病施治、合理用药,自觉控制医疗服务成本,将次均诊疗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4%以内。加强对药品和耗材采购的监管;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为试点,建立有利于控制药品、医用耗材进货成本的采购方式,减少高价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量。全面落实临床路径管理标准。完善阳光采购、阳光用药制度,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落实处方点评和处方公示制度;完善抗菌药物使用控制制度,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和门诊输液量。在公立医院普及全成本核算制度,试行总会计师制度。第八,完善优质服务机制。通过调整收费价格、调控人才引进规划等综合改革措施,提高护理队伍人员比例。大力实施整体护理模式,全面实施床边责任制护理,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完善医院门诊综合服务平台,优化医院门诊布局结构,改善服务流程,增加导医导诊力量。做好院内健康教育,加强出院后的随访工作,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水平和增进医患之间的沟通。推行实时满意度评价制度。第九,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实施卫生信息化建设二期工程,全面推广使用“居民健康卡集成系统”和“数字化医院集成管理系统”。第十,完善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机制。配合市司法部门在所有公立医院推广第三方调解机制。完善医患沟通机制,落实政务公开、院务公开、医务公开责任制,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的透明度;与本市主要新闻媒体联合开展医学科学规律、科学就医模式的宣传;推广医务社工制度;完善医院投诉管理制度。普及医疗责任保险。推进“平安医院”创建工作,坚决打击非法行医和“医托”、“医闹”。
3.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在2012年底以前,会同发改、财政、社保等部门采取如下举措,在全市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制度。一是设立药事服务费。根据公立医院前三年的平均药事服务成本,测算每门诊单元(包括初诊、复诊)、每住院日的平均药事服务费,作为单列收费项目,纳入社会医疗保险报销范围。二是推进医疗服务付费制度改革。按照卫生部发布的321个临床路径标准,参照本市社保部门推出的单病种付费测算方式,建立单病种“定额、包干”基准收费标准,对住院患者实行按病种付费;不能按照单病种进行收费的,实行混合型医保付费制度;推行单病种付费后,药事服务费作为单列收费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三是调整部分医疗服务价格。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适当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诊疗服务价格,特别是手术费、诊金和护理费标准。四是财政补贴政策性亏损。实行以上改革措施对医院造成的政策性亏损,由财政经费进行弥补,保障 公立医院实现收支平衡。
4.推进“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一是解决民营医院发展瓶颈问题。全面贯彻落实市政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实施意见,着力解决民营医院土地使用、投资回报、税收减免、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政策瓶颈问题。支持民营医院发展特需医疗服务,开发生物医药产业,促进高端体检、养生保健、医学美容、康复治疗等医疗服务业发展;规划新增6家由社会资本举办的三级医院,支持现有民营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到2015年,民营医院所占市场份额达到30%以上。二是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卫生事业。引导社会资本发展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从资本运作向发展卫生事业转变。引导国家级专家团队来深举办高水平民营医院。对执行政府指导价的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安排财政补贴。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民营医院举办社康中心和承接公共卫生服务。协调有关部门研究营利性民营医院纳入医保定点机构的政策。
二、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和医疗水平提升工程,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一)创新重点学科体系。
1.完善重点学科专业体系。制定《深圳市2012-2016年医学重点学科建设规划》,以临床技术为主导,以新技术为支撑,以科研成果为促进,分层次、分重点建设80个重点学科,并通过资源优化整合,形成优势重点学科群;争取到2014年底,有30%的重点学科达到省级水平,2016年底有50%的重点学科达到省级水平,30%的重点学科达到国家级水平。2.完善重点学科人才体系。制定《深圳市2012-2016年医学学科团队和学科带头人引进和培养规划》,建立学科带头人审定制度;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引进10个左右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团队;在2012年引进1-2个团队。完善高级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将进修学习作为晋升职称前置条件。每年选拔30-40名高级专家到国内外一流医学机构培训进修。加大住院医师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组织实施力度,招考学员900名。
3.完善重点学科保障体系。健全重点学科建设管理目标责任制和检查评估制度,完善政策支持、财政保障机制。主动拓展与市内外高等医学院校、科研院所、生物医药企业的合作,把优势重点学科群培育成为引领深圳医学进步的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推进与卫生部、广东省卫生厅等单位共建国家级、省级重点医学专科。加强临床学科的软件和文化建设,以提高学术水平吸引病人,以提高技术水平悦服病人,以提高服务水平留住病人。
4.完善科研创新工作体系。增强卫生行政部门的科教组织力量。完善医药卫生领域科研奖励实施办法。开展研究型医院创建活动。协调有关部门适当增加医院科研人才员额。通过完善岗位聘用、工资分配制度,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科研课题、撰写学术论文、创新或应用新技术,以及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带教、带徒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完善重实效、重实绩的科研课题评审和科研工作奖励制度,全面改善医疗机构学术风气。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的建设。指导卫生机构深化院企、院校、院际合作,面向社会研究机构开放医学重点实验室,加大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建设。5.创新深圳医学科学研究院建设和管理模式。积极主动推动卫生部、深圳市合作举办深圳医学科学院,建立中国医学科学院华南分院,将其办成区域性医学科学研究、医学研究生培养及医学先进技术、生物医药先进技术孵化平台。
(二)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1.推进区域医疗机构均衡布局。完成《深圳市2011-2020年区域卫生规划》的编制工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优先安排卫生重大项目建设资金,推进并联审批,压缩审批时间,提高工程招标和物资采购效率,加快宝荷医院、新安医院等9家新建医院和北大深圳医院外科大楼等8个改扩建项目建设。市滨海医院、市人民医院外科大楼、市康宁医院综合楼年内开业。推进华为科技城、龙城、龙华、沙井、大浪、平湖、葵涌等片区的6家新建医院的立项工作。协调有关部门逐步对市人民医院等新老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进行更新换代。积极主动引进国内外著名高等医学院校来深举办附属医院。
2.完善中医药和专科医院服务体系。健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技术标准与服务规范,大力推广中医预防保健适宜技术。指导有发展优势的中医特色专科申报省级和国家级中医重点(特色)专科。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和具有中医特色的民营医院。创建1-2个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开展深圳市第二批名中医遴选和培养工作。协调有关部门调整财政补助结构,支持现有医疗机构发展妇产科、儿科、中医科、创伤外科,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引导社会资本优先兴办儿科、口腔、康复、老年护理等专科医院。3.提高医院诊疗服务能力。支持市第三人民医院、市儿童医院、罗湖区人民医院和福田区人民医院等具备相应规模的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推动街道医院全面创建二级甲等医院,扶持民营医院达标上等;指导各区中医医疗机构创建二级甲等医院,鼓励有条件的妇幼保健机构积极申报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在卫生装备建设等方面向原特区外地区的街道医院倾斜,提高其适宜设备配置水平。制定三级医院结对帮扶一级医院的制度,对三级医院在人才、技术、教学等方面的帮扶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推动原特区外地区医疗机构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4.完善科学就医体系。运用经济手段促进大型医院向基层医疗网络分流普通门诊,促进区域医疗中心的专科门诊与普通门诊分离;完善分时段预约诊疗制度,加强医生出诊管理,全面提高预约诊疗服务水平;完善区域医疗中心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形成比较完善的分级医疗、社区首诊、双向转诊模式。推动建立临床科学用血模式。完善阳光用药制度。以罗湖区、盐田区、光明新区、坪山新区为试点,设立联网理事会和联网总监,推进医疗机构联网运行,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医生多点执业、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建立跨区域分级转诊、分片转诊制度。
(三)完善行业监督管理体系。
1.完善质量控制体系。按照全行业一体化管理的要求,完善医疗服务整体管理与质量控制评估体系,制定标准化、信息化评审评价流程,强化日常监督,形成深圳医疗服务行业认证标准,促进医疗机构实施质量经营战略。指导医疗机构健全质量控制组 织,严格监督其落实首诊责任、三查七对、手术分级、临床用血审核等核心制度。
2.完善行业标准化体系。实施临床路径电子化管理,以信息化手段促进基本疾病诊疗服务标准化。开展中医药标准化、规范化研究,在中药饮片、中医适宜技术等方面制定一批行业标准。制定符合深圳实际的“绿色医院”建设标准和工作指引,推进医院节能减排,低碳发展。
3.完善卫生行业法制体系。完成深圳经济特区人口与计生管理条例、控烟条例的立法工作。完成医疗服务违法行为处罚条例、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公民无偿献血及血液管理条例、健康促进条例、急救医疗条例等立法调研工作。总结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的部门共识、政策成果,推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立法。组织全市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医院领导班子成员开展政策法规、管理理论轮训。
4.大力发展行业协会组织。加强市医学会、预防医学会、卫生经济学会、社区卫生协会、中医药行业协会等行业社会组织建设,委托其开展行业评审评价等方面的职能。推动卫生人口计生领域专家体系建设,委托其组织开展政策法规、规范标准等领域的研究。指导非公立医疗机构行业协会组织建设,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自我发展、自我管理。支持市人口计生协会开展工作,组建流动人口计生协会,发挥人口基金会的作用。
三、实施医德医风建设和社会满意度提升工程,争创全国一流医德医风
(一)开展医德医风建设年活动。1.开展专项教育活动。组织全市医务人员重温医务人员誓言、卫生行业作风建设“八不准”要求、廉洁行医指引等医德行为规范;组织老专家向年轻工作者传授高尚医德精神和职业操守经验;组织专题研讨会、医患座谈会,深入查找医德医风建设方面存在的典型问题;将每年的满意度调查中的问题制作成影像教材,对医务人员及时进行针对性提醒教育;开展深圳卫生人口计生先模人物、先进事迹评选活动,将先进事迹、先进人物编写成医德医风教育的生动教材,增强队伍教育的针对性。
2.完善医德医风制度。建立医德医风量化考评制度,完善医务人员行为规范,健全医德档案;将医学伦理学教育纳入全科医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课程;将医德教育纳入医德考评内容;考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与医务人员绩效工资挂钩,增强制度管理的约束力。
3.完善满意度评价制度。各医院要建立顾客服务中心,统一受理群众咨询、投诉等事务,开展出院后电话随访、医德医风调查工作;建立患者直接评价医疗服务的制度,在公立医院的服务窗口、门诊医生诊台设置“满意度评价器”;完善医院新闻发布制度,及时主动向社会发布医患纠纷事件经过;完善院务公开和医务公开、医患座谈会、院外监督员、医务社工等医患沟通制度,让患者“五明白”、“五知道”、“五放心”,增强社会监督的有效性。
4.改善医务人员职业发展前景。各单位要根据工作量,合理调配医务人员数量和结构,合理安排倒班和作息时间,解决工作繁忙影响质量和满意度的问题;发挥领导示范作用,切实控制行政后勤人员比例,提高服务一线的意识和能力;按照干好干坏 不一样、鼓励创新、同工同酬的要求,合理确定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待遇;通过公立医院改革尽快解决临聘人员待遇和管理问题;完善学科带头人激励机制,加大对科研教育的投入,解决好医务人员进修培训、科研课题申报、职称评聘等切身利益问题;完善竞争上岗制度,注重对年轻骨干的培养;落实科室选人用人和学科建设经费使用自主权,推进科室民主管理,调动医务人员提供优质服务的积极性。
(二)开展卫生文化建设年活动。
1.营造卫生文化氛围。凝聚卫生文化内核,以“博学行医、业务精湛,情操高雅、与人为善,博爱救人、敬业爱岗”为深圳卫生文化核心价值观,各医院根据卫生文化核心价值观提炼本院的“院训”。树立以人为本心态。建立医护人员经常温习卫生文化核心价值观和院训的制度,以文化提升医院管理水平,以文化熏陶员工职业素养。通过文化熏陶,培养年轻医务人员职业自豪感,树立“治疗一个患者、结交一个朋友、树好一个口碑”的诚心服务心态。塑造良好职业形象。实施住院医疗服务“五要五不得”便民举措,开展“五坚持、五制止”服务。组织对全市服务窗口的医务人员进行礼仪集中轮训,掌握“六个一句”、“十个一点”,努力营造“因为周到让你温馨,因为专业让你满意”的文明服务氛围。以塑造卫生品牌为重点,宣传推广一批深圳名医、名科、名院。宣扬医务人员良好职业道德形象。
2.丰富文化活动内容。卫人委系统每年举办全系统的文艺汇演和运动会,通过文化影响力,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创造追求成功阳光心态;各医院要根据自身实际,创建和谐医院,开 展“中层干部EMBA课程”、“职业生涯设计”、“学术沙龙”、“星级文明岗位”评选、岗位练兵、业余文体、带徒学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创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示范岗”等创先争优活动。
3.优化便民服务环境。以简洁实用和人性化设计为原则,增加便民服务设施,营造文明、温馨、和谐的服务环境。办好各医疗卫生单位的门户网站,为市民提供便捷的公共服务导航、就医导诊等服务。定期公告群众关心的重大疾病、公共卫生监测结果,组织经常性健康教育社区行活动,让市民体验公共服务就在身边。建立医院开放日制度,组织市民体验医务人员工作、体验优质服务,增强社会宣传公信力。
4.推进廉政文化进医院。各医院要实行廉政责任制和公开承诺制,在显目位置标识本院医务人员廉洁行医承诺和举报电话,通过手机短信、科室晨会、观看警示教育片、开展廉政诫勉谈话等方式,开展经常性廉洁行医警示教育。强化对高价药品、高值医用耗材采购和使用情况的监管。聘请社会人士担任行风建设和廉洁从医监察员,严处触犯“红线”的从业人员。
四、实施“五联”创新模式,落实计生基础管理
(一)强化责任,全面落实“一网联管”。
健全分片包干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将每一户家庭的人口计生服务管理任务落实到人。规范基层计生工作例会制度、副处级以上干部挂钩管理和兼职单位挂钩帮扶制度,完善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强化对日常工作的管理,落实网格化管理责任。完善以房为单元、以家庭为单位的人口计生信息数据库,与社 区人口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对接;建立匿名举报制度,让基层人口计生管理人员及时掌握管辖对象的动态信息。完善卫生、人口计生统计工作规范,建立数据监控系统,重点核查异常变动数据,确保统计口径上下一致、横向可比,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数据。
(二)突出重点,积极推进“两地联控”。
1.实现两地信息互联互通。按照全国“一盘棋”要求,启用新的人口计生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全省、全国联网,与人口户籍所在地实时交换信息。
2.为流出地来深管理搭建平台。将流动人口作为工作重点,积极主动地加强与流出地的区域协作和双向服务管理,鼓励各区、各街道按照当地外来人口特点,主动邀请主要的流出地来深开展集中服务,严格控制流动人口政策外生育。
3.完善计生利益导向机制。促进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人口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提升服务,大力开展“三优联防”。
推进“计卫联手”,整合妇幼保健、计生技术服务资源,整合相关服务项目,提高“优生、优育、优教”综合服务水平。
1.提高优生服务水平。抓好孕前孕期优生宣教和产前筛查,预防出生缺陷。
2.提高优育服务水平。抓好“儿童早期发展”工程,预防发育缺陷。
3.提高优教服务水平。抓好家长的针对性培训和教育,预防早期教育缺陷。
(四)争先创优,扎实开展“四级联创”。
1.市级层面。结合深圳人口计生工作特点,积极主动做好创建国家、省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市工作。
2.区级层面。巩固各区创建国家级、省级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区的成果。
3.街道层面。指导和监督各街道创建依法行政和无政策外多孩出生街道。
4.社区层面。指导和监督各社区创建居民自治无政策外出生社区。
(五)发挥优势,努力实现“五资联合”。
1.整合卫生人口计生系统健康教育资源,拓展宣教平台,构建卫生人口计生宣传大格局,推进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
2.整合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社区生育文化中心资源,构建集医疗、卫生、计生等功能的“十位一体”的社区一体化服务模式,建立为居民提供综合性健康管理服务的“社区卫生计生服务网”。
3.整合妇幼保健机构和计生技术服务机构资源,以预防出生缺陷为重点,构建卫生人口计生“三优”(优生优育优教)综合服务基地。
4.整合卫生人口计生执法资源,以打击“两非”为重点,利用卫生行业监管和执法力量,加大人口计生执法力度,构建新型的卫生人口计生综合执法体系。
5.整合卫生人口计生信息化管理和服务的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构建“管理互动,服务互补,信息互通”的卫生人 口计生综合管理与服务体系。
五、巩固公共卫生水平,推动健康城市建设
(一)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1.规范基层公共卫生机构运作。完善原特区外地区的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慢性病防治、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医疗救治、卫生监督、卫生应急体系,提高其规范化管理水平。推进市、区、街道公共卫生机构分级分类管理,明确各自职能,完善分工协作机制,实现检测资源共享。完善光明、坪山新区公共卫生工作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
2.强化重点传染病的防控。推进街道预防保健机构的规范化建设,维护其公益服务行为。坚持防、治、管相结合,完善艾滋病、结核病、肝炎、SARS等重点病种的预防控制模式。抓好经常性健康教育,向市民普及疾病防控基本干预措施,抓好季节性疾病的监测、疫情分析和预报预警工作。完善慢性非传染性社区管治模式,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管制覆盖率。深入推动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
3.提高妇幼卫生服务水平。在妇幼保健机构与计生技术服务机构资源整合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提高计生技术服务水平和出生缺陷干预水平。提高社区妇幼保健工作质量,提高早孕建卡、产后访视率。加强与民政、教育部门的协作,提高婚检率和托幼机构的卫生保健水平。完善妇女常见疾病普查普治、新生儿疾病筛查、出生缺陷干预体系。以非公立医疗机构为重点,拓展助产技术规范化培训项目。
4.提高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全面贯彻落实《深圳经济特区 心理卫生条例》,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心理卫生服务。推广精神疾病“医院-社区一体化”防治模式,推进心理卫生服务进社区,落实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社区综合管治。完善“企业-社区-精神卫生机构”协调工作机制,大力推广企业心理健康指导工作。制定群体危机事件心理干预应急预案,提高处理群体心理危机事件应急能力。
5.提高卫生应急指挥协作水平。完善市卫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分步建设与卫生部、省卫生厅和各区卫生行政部门互联互通,兼备综合指挥、异地调度、视频会议、远程会商、快速处置等功能的卫生应急决策指挥平台,提高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反应能力。完善由市急救中心和医院院前急救队伍组成的“120”急救指挥网络,加强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的有效衔接,提高急诊就诊能力。
(二)完善公共卫生防控机制。
1.完善职业卫生监管机制。健全政府部门联动协作机制,落实好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审核制度。完善基层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网络,实施基本职业卫生服务项目。完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哨点和重点职业病监测体系。探索职业病防治基金模式,将企业产生的职业病危害与其缴纳的费用挂钩,形成职业病风险分担机制。
2.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开展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坚持失信惩戒与诚信褒奖相结合,逐步在我市食品行业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行业自律机制。建立食品安全举报奖励机制,完善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建立食品安全监测数据库,完 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实施食品安全舆情信息通报机制,协调相关部门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3.完善其他公共卫生的监督机制。建立卫生监督协管员队伍,协助卫生监督机构开展饮用水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公共场所、医疗机构卫生日常监督。改革公共卫生巡查制度,实施重点监控、有奖举报、违法重罚,提高监管效率。建立公共卫生风险管理制度,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公共卫生监督管理工作中,在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监督及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中全面推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实现卫生监督管理模式从事后处置向风险管理转变。
六、巩固社区卫生体系,完善便民利民机制
(一)优化社康中心布局。
根据城市规划调整、旧城旧村改造、产业园区转移以及新区建设,逐步落实十二五期间优化社康中心网点建设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政府主导下的院办院管体制,强化区卫生行政部门对社康中心的统一管理,落实政府对社康中心的支持保障职能;在举办医院内设社康管理中心,完善内部管理机构,增强管理力量;督促举办医院建立健全专账管理、成本核算、科学规范的财务核算体系。以创建示范社康中心为抓手,推动社康中心分类管理和标准化建设,解决队伍力量和能力不足、卫生装备水平不匹配的问题。
(二)提高社区队伍质量。
完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将培训与职员招聘、职称评聘以及医师注册挂钩。改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福利待 遇和工作环境,稳定社区人才队伍。按照每个社康中心6-8个编制的标准落实人员编制。增加的人员编制,主要用于招聘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争取明年招收200名,确保2015年每个社康中心配置2名全科医师,初步形成全科医学服务体系。
(三)推广社区标准化服务。
完善医院与社康中心之间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落实分级诊疗责任制、引导机制和奖惩机制,促进医疗机构自觉落实转诊指征,提高医院与社康中心之间的“双向转诊”率。以信息技术为抓手,制定《深圳市全科医学服务标准》、《深圳市社康中心基本诊疗常规》,指导社康中心分类推进适宜技术进社区。完善以工作量、工作质量和群众满意度为导向,与公立医院综合目标考核相衔接的社康中心绩效考核标准。以老、幼、病、残和青少年、育龄妇女为重点对象,适当增加学生常见病防治等低成本、高产出的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四)提供个性化健康服务。
以健康管理为核心,以慢性病人群为重点,建立家庭医生责任制。2012年,开展为居民提供家庭病床、自费疫苗接种、医疗转诊转介等个性化服务项目。发挥连锁药店作用,保障居民非基本药物需求。探索为慢性病患者提供治疗必须的非基本药物的途径。名词解释: 【八不准】:
1.医疗机构和科室不准实行药品、仪器检查、化验检查及其他医学检查等开单提成办法。
2.医疗机构的一切财务收支,应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内部科室取消与医务人员收入分配直接挂钩的经济承包办法,不准设立小金库。
3.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活动中,不准接受患者及亲友的红包、物品和宴请。
4.医务人员不准接受医疗器械、药品、试剂等生产、销售企业或人员以各种名义、形式给予的回扣、提成和其他不正当利益。
5.医务人员不准通过介绍病人到其他单位检查、治疗或购买药品、医疗器械等收取回扣或提成。
6.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准在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之外,自立、分解项目收费或提高标准加收费用。
7.医疗机构不准违反国家有关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规定,对中标药品必须按合同采购,合理使用。
8.医疗机构不准使用假劣药品,或生产、销售、使用无生产批准文号的自制药品与制剂。
【五明白、五知道、五放心】:
1.患者明白诊疗收费标准、药品价格、自己的病情、做何种检查项目、自己的主管医生姓名。
2.患者知道诊疗程序、诊治专家、手术应履行的手续、诊治项目和价格、服务承诺。
3.患者对检查、诊疗、用药、收费、服务放心。【五要五不得】:
1.对住院患者的检验标本和检验报告,要由医院安排专人按照有关规定送取,不得让住院患者或家属自行送取。2.对需要到检查科室进行检查的住院患者,要由病房安排专人陪送,对危重患者要全程陪护,不得由患者自行到有关科室进行检查。
3.对转科的住院患者,要由转出病房派专人护送到转入病房,并做好交接的各项工作,不得由患者自行转科。
4.对住院患者临时医嘱及一次性使用的贵重药品,要由医务人员领取,不得让患者或家属自行领取。
5.对需要到其他科室或院外会诊的住院患者,要由医院派人陪护,不得让患者自行前去会诊。
【五坚持、五制止】:
1.坚持规范诊疗,制止乱检查。落实基本疾病诊疗常规,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实行医疗机构之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2.坚持科学用药,制止大处方。落实处方点评制度,促进合理用药,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和使用品种,减少门诊输液量。
3.坚持物价监督,制止乱收费。实施医疗收费价格公开、门诊收费清单和住院收费日清单制,提供物价查询服务。
4.坚持温馨服务,制止冷硬顶。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营造温馨服务环境,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开展便民服务活动。
5.坚持廉洁行医,制止收回扣。推行廉政文化进医院,实行廉洁行医责任制、拒收回扣和贿赂承诺制。
【六个一句】:
1.入院时多介绍一句;2.操作时多说明一句;3.查房时多问候一句; 4.手术前多解释一句;5.手术后多安慰一句;6.出院时多关照一句。【十个一点】:
1.微笑多一点;2.语言美一点;3.行动快一点;4.效率高一点;5.做事多一点;6.理由少一点;7.胸怀宽一点;8.架子小一点;9.说话轻一点;10.责任重一点。
第四篇:2011卫生工作要点
2011年卫生工作要点
按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操作手册》《各级疾控机构基本职责》和《疾控工作绩效评估标准》及河北省卫生厅颁发的《河北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综合考评指标》之要求,结合沧州市疾控中心的工作安排,考虑到卫生科的实际情况,对卫生科2011年的工作初步制订工作计划,提请中心专家委员会进行审议。
一、突发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工作。
1、在2011年年初,对《沧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与放射事故应急处理预案》重新调整、更新、充实;然后报中心办公室;
2、与沧州市卫生局应急办公室协商,争取在2011年二季度举办全市范围的关于核与放射事故应急工作的培训班,把核与放射事故应急工作落实到位。
3、与沧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办协商,拟定本中心的核与放射事故应急处理内容的演练方案,并择日进行演练。对演练进行科学的分析、归纳、总结,发现问题,找出解决对策,为更新《沧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与放射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提供科学依据,使预案更具有可操作性;及时、规范地处理可能发生的核与放射事故或事件。
二、基础数据管理工作。2011年初,给各放射工作单位发函/通知,要求按照卫生部和省疾控中心的网络报告内容,上报本辖区的放射卫生基础资料。并尽快上报省疾控中心放射防护所。
三、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工作。
1、提升个人剂量检测能力。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对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工作有了飞跃性的认识和提高,为了保障广大放射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要不断提升个人剂量监测能力,做到及时、准确、规范;继续加强与国家计量科学研究院专家及国家疾控中心专家的交流,创造条件参加和个人剂量监测有关的业务培训及学术活动;积极参加省疾控中心和国家疾控中心组织的比对活动。
2、重新整理数据库。卫生部要求从2010年起,个人剂量监测数据必须在卫生部的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网络直报系统进行网络直报;这样一来,不得不对全市200多个放射工作单位、1000多名放射工作人员的信息重新录入,以符合该报告系统地要求。
3、按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操作手册》《各级疾控机构基本职责》和《疾控工作绩效评估标准》之要求,计划积极主动地完成350人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并按要求进行网络报告。
四、卫生技术服务工作。视卫生科其它工作完成情况,计划监测100台射线装置及机房,其中包括40台乡级卫生院的射线装置,以了解和掌握乡级放射工作单位的放射防护工作现状;承接2-5个放射工作单位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要求进一步全面、完整、规范。
五、配合本中心计量认证工作,对卫生科的监测仪器进行检定或比对,具体时间以质管科的安排为准。
六、职业卫生:
1、保障职业病网络报告的畅通。从去年的情况看,职业病网络报告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大疫情网络报告不同的是,职业病网络报告的督导职责在监督部门,要想下去督导,必须是卫生局或者得到卫生局的授权,2011年要克服困难,主动下乡,加强网络报告工作的督导检查。
2、职业病网络报告培训工作。职业病网络报告已经进行了四年,个别单位的网络报告员出现频繁交替,造成业务不熟练,报告中出现低级错误,影响全市得网络报告工作;针对2010年职业病报告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省疾控中心对于职业病报告的新的要求,计划在第二季度,对各疾控中心的职业病网络报告员进行知识更新培训,进一步强化、规范职业网络病报告工作。同时,如果可能,对2010年职业病报告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进行通报。
3、急性职业中毒调查处理工作。化学性急性职业中毒事件的紧急处置,目前还不能按省卫生厅的要求进行;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年都打了报告,要求政府批准购置快速检测设备和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用于急性职业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都是泥牛入海。目前,我疾控中心没有必要的防护用品和快速检测仪器,对于比较复杂的或者严重的急性职业中毒事件,我们不能按照要求到达现场履行责任;现场采样和流行病学调查不能进行,只能从现场外边看着或者事后做做阶段性汇报。但我们作为技术支持部门不能不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工作。
七、为了提升疾控中心工作的内在的质的含量,同时把业务工作的结果变成“产品”,为行政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计划结合卫生科的工作实际,把近几年农药中毒报告情况,申报
市级科研成果,暂定为“沧州市农药中毒现状及防制对策研究”,发表论文两篇,“沧州市农药中毒现状分析”、“沧州市农药中毒防制对策”。
八、对下基层进行业务指导工作要有重新认识。这项工作是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原来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新的一年,充分利用到基层监测、评价、督导的机会,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必要的业务指导;实际上,基层医疗机构对某些政策、法规、标准以及具体实施了解的不是很多,把握得不是很到位;作为市级“专家”式的疾控人员,必须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卫生知识宣传、普及工作;2011年在这方面的工作有待加强。
第五篇:湾里区卫生局2011年医政妇幼保健工作要点
湾卫字[2011]46号
关于印发《2011年全区医政妇幼保健工作要点》 的通知
局属各医疗卫生单位:
现将《2011年湾里区医政妇幼保健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研究部署,切实抓好落实。
附件:2011年湾里区医政妇幼保健工作要点
湾里区卫生局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七日
主题词: 医政 妇幼保健 工作要点 通知 湾里区卫生局办公室 2011年5月17日印发
附件:
2011年湾里区医政妇幼保健工作要点
2011年全区医政、妇幼保健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2011年全区卫生工作会议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卫生服务能力和“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为抓手,狠抓工作措施落实,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
(一)、继续实施公立医疗单位绩效考评。加强对公立医疗单位的监管,根据今年工作要求调整公立医疗单位绩效考评方案,维护公立医疗单位公益性,不断提高公立医疗单位的运行绩效。
(二)、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加大临床路径管理推进力度,市四医院试点病种不少于5种。入径管理病人占试点病种出院病人总数比例不低于20%,入径率完成率不低于70%。
(三)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市四医院开展病房的比例不低于20%。
(四)、扎实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政府举办的二级医院应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健全基本药物优先和合理使用制度,加大对各级医疗机构对基本药物使用情况的督查力度。二级综合医院配备的基本药物品种应不低于 95%,使用金额比例不低于 30%。
(五)、继续实施“光明•微笑”工程。按照长效机制管理的要求,继续深入抓好“光明•微笑”工程免费治疗手术,完成50例白内障复
明手术。
(六)、开展儿童两病免费救治工作。在全区开展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和儿童白血病免费救治。2011年全区要完成2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儿童白血病免费救治任务。
二、医政工作
(七)以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工作为切入点,加强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1、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实施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建立健全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对手术医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行审核并通过后,方可授予相应的手术权限,并实施动态管理。
2、建立入院病人风险评估制度。各医疗单位建立入院病人风险评估制度,对每一个入院病人进行医疗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对风险等级高的病人实行重点监护,根据病人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质量管理。
3、开展危重症病历审评制度。市四医院开展不少于1个专科的危重病历审评,分析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4、继续开展医疗质量点评。继续完善医疗质量分级点评制度,定期组织对典型的医疗案例和病历进行点评,强化医疗质量控制。
5、强化“三基三严”训练。在全区深入开展医务人员临床基本技能、院前急救技能、临床检验技能、医院感染控制技能和病历书写大比武活动,提高医疗队伍的业务素质及基本技能。
(八)、强化措施,做好传染病流行的医疗救治工作
在做好常见传染病的医疗救治的同时,重点做好新发传染病的医
疗救治工作,做好应对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禽流感等疫情的准备工作。
(九)、加强医疗机构监管,规范医疗服务市场
1、加强医疗机构准入管理。贯彻落实《南昌市城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0-2020)》,通过合理布局医疗网点,优化配置医疗资源,维护公平有序的医疗服务秩序,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
2、加强医疗机构监管。开展医疗机构巡查,对局属6个医疗保健单位及社会医疗机构开展巡查。认真落实医疗机构校验制度,根据日常监督和记分情况、实地检查情况进行校验管理。
3、严把医疗广告审核关。建立对媒体医疗广告刊播情况的巡查制度,对违法、违规发布医疗广告的医疗机构进行警告和处罚;同时,加强和工商管理部门的沟通,加大执法取证力度,确保执法有据,不留死角。
4、开展打击整治“医托”专项行动。加大对医疗服务市场的监管力度,将涉嫌雇佣“医托”的医疗机构列入重点监督范围,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对其执业范围和人员资质进行重点监查,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的医疗行为,净化医疗市场。
5、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争取区政府出台相关规定,建立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制度。
(十)、做好卫生支农工作,促进城乡医疗卫生协调发展
完善对口支援制度,实施市二医院对我区一对一对口支援工作,积极争取市二医院帮助我区有关医疗单位完善管理制度,指导我区有关医疗单位开展医疗技术的帮带(尤其是农村的适宜技术),提高其医
疗管理和医疗技术水平。
(十一)、加强院前急救管理,提高院前急救服务能力
组织开展院前急救相关知识培训,提高院前急救整体水平。实施全区院前急救网络建设规划,开展全区院前急救网络建设,构建全区院前急救网络。
(十二)、建立医疗事故责任追究制,根据规定对鉴定为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作出行政处理。
(十三)、加强药事管理
1、完善处方点评工作。市四医院要认真落实处方点评制度,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不合理用药及时予以干预,其中门急诊处方的抽样率不应少于总处方量的1‰,且每月点评处方不应少于100张;病房(区)医嘱单的抽样率(按出院病历数计)不应少于1%,且每月点评出院病历绝对数不应少于30份(如不足30份则全部点评)。医院定期公布处方点评结果,通报不合理处方;根据处方点评结果,对医院在药事管理、处方管理和临床用药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和综合分析评价,提出质量改进建议,处方点评结果纳入相关科室及其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和考核指标,建立健全相关的奖惩制度。
2、做好药品网上集中采购工作。开展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带量采购,加强对中标药品网上采购的监管,规范采购行为,严肃查处违法违规问题。
3、推进临床药师制度的落实。市四医院建立临床药师制度,确定不少于2名专职临床药师,临床药师下临床指导时间不少于1/2,加强对临床医嘱、处方的指导,临床医嘱、处方合理用药比例提高。
4、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积极推进临床合理用药,强化处方点评制度,对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干预,重点加强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工作,根据监测结果及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抗菌药物占医院总药品的比例不超过25%。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严肃查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
(十四)、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组织医院感染专项检查,加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组织管理、岗位职责、重点部门及重点环节的监督管理,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提高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水平,持续改进医疗质量,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三、妇幼保健工作
实施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和妇幼安康工程,全区住院分娩率维持在98%以上,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8/10万、12‰以下,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12‰以下。全区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85%,3岁和7岁以下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率分别达到90%、85%。
(十五)、实施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深入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及农村生育妇女免费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协调有关部门,强化项目信息报送的时效性,提高数据质量,加强项目监督和管理及技术指导,确保完成2011年项目任务;在全区继续实施免费婚前医学检查项目工作,要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婚检率,婚检率达到70%以上。
(十六)、加强妇幼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区妇幼保健所人才队
伍建设,强化管理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产儿科关键技术培训率达到90%,规范配备保健服务和产儿科临床必需设备;加强区妇幼保健所监测分析,明确功能定位,实行分类指导,巩固和完善妇幼保健机构评审工作;继续开展“区级产科急救中心”、“母婴安全乡卫生院”建设活动,开展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达标建设,力争区妇幼保健所达到上级规定标准。
(十七)、持续实施妇幼安康工程。按照《全国县级妇幼卫生工作绩效考核实施方案》和江西省妇幼安康工程考核标准,以县(区)为单位,在政府保障、妇幼保健网络建设、妇幼保健管理、妇幼保健服务提供、妇幼健康状况和妇幼安康工程指标完成情况等六个方面,开展妇幼卫生工作绩效考核,并积极参与全省妇幼卫生工作暨妇幼安康工程先进县(区)评选表彰活动。
(十八)、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的管理。贯彻落实卫生部、教育部《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加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认真做好妇幼卫生信息工作,提高数据质量和利用。落实《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办法》,加强“母婴三证”管理。组织开展防治出生缺陷的宣传和健康教育。落实卫生部《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2010年版)》,推动新生儿疾病筛查、听力筛查工作,加强筛查网络建设,强化组织管理,全区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到40%以上。组织开展危重孕产妇监测和审评,进一步落实高危妊娠分级管理、孕产妇死亡评审制度,对可避免的孕产妇死亡实行责任追究,开展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按照妇女发展纲要和儿童发展纲要的要求,做好2001-2010年“两纲”卫生指标的终期评估和下一轮“两纲”规划工作。
(十九)、继续实施妇幼卫生项目。继续深入开展“降消”项目,实施技术培训、临床进修、专家驻区蹲点指导、健康教育、项目宣传和督导工作,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和目标。继续实施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项目、妇幼卫生监测项目、生殖健康/计划生育项目、婴幼儿喂养与营养改善等项目。
(二十)、加强产科质量管理,强化产科技术准入。要严格按照《南昌市产科建设标准》,加强南昌市第四医院产科的管理,落实产科技术的准入,提高产科服务能力。进一步强化基层医院产科人员培训工作,重点开展对产科高危的识别能力、产科应急的处理能力、内科合并症处理及院感知识的培训,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
四、其他工作
(二十一)、做好重大活动的医疗急救保障工作,完成“七城会”湾里赛区的医疗保障工作。制定《城运会湾里赛区医疗保障工作方案》,指定定点医院,建立运动员救治绿色通道,做好医务人员相关事项培训,在比赛场馆外设立医疗救护点,圆满完成医疗保障任务。
(二十二)、统筹安排,做好日常性工作和临时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