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概论复习大纲

时间:2019-05-14 23:59: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闻学概论复习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闻学概论复习大纲》。

第一篇:新闻学概论复习大纲

新闻学概论复习大纲

第一章 新闻本源

第一节 新闻起源于人类的信息需求

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是在人类的生产和社会交往实践中,为适应人们的信息需求而产生的。

正是原始社会成员这种共同活动和社会联系,促使他们产生了对信息交流的迫切要求,这就是导致原始社会中的新闻产生的社会动因。即使是原始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也是人类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传播行为。

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的信息需求,新闻传播的内容来自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种种事实。

资产阶级把新闻简单地归结于心理现象和生理现象,脱离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人的生产劳动实践去分析新闻的起源,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混淆了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和动物本能的信息传递的本质区别,是唯心主义新闻观的体现。

第二节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一、新闻内容以事实为依据

客观存在的众多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任何新闻不过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描述或摹写。

作为新闻本源的事实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发生的 事实;另一类是纯粹的自然现象,如日月运行、四季更替等。

事实的特点: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可认知的——经过深入调查、分析比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可反映的——可以用语言、文字、声音等来反映

二、新闻事实是经过选择的事实

事实是反映的对象,新闻恩施反映的产物。也就是说,新闻是一种源于客观事实、依附客观事实、为客观事实所决定、所派生的,同时又是经过选择、提炼、加工后的精神产品。

新闻对事实的选择是必然的:

首先,是由事实的无限性和报道的有限性决定的。其次,每家媒体都有自己特殊的定位、选择新闻的标注和感兴趣的重点领域。是否承认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是区分唯物论新闻本源观,和唯心论新闻本源观的分水岭。

第三节 新闻的定义

一、“新闻”一词的由来与含义

最初都是指新鲜事情、新奇见闻,后来才逐渐地和报业发生联系,指登有这些内容的 印刷物之类的。“新闻”的含义逐渐变宽:

一是指新近发生的新鲜事情、现象和奇闻轶事;二是指“报纸”;三是指新闻事业;四是指新闻报道。

二、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首先,肯定了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新闻是事实的报道,是第二性的。其次,必须通过一个中间环节,及报道;最后,强调新闻报道的事实是新近发生的。

此外还有众多其他定义,如“事实说”、“报道说”、“功能说”、“信息说”。

第四节 新闻的基本特征

一、真实准确

内容上以事实为依据;在表现形式上,必须用其独特的语言——事实说话。三层定义:一是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客观存在着的。二是指新闻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准确无误、真实准确。三是不仅要求对具体事实的报道真实准确,而且是在事实的整体和相互联系上也应该客观全面、符合实际,力求在整体上真实客观地展现社会生活的面貌。

二、内容新鲜

一是指事实是新近发生和发现的。二是指事物的新变动。

此外,新闻语言的时代性、现实感、对新闻内容的新鲜与否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三、报道及时

最新发生的事实、事实的新变动,如果不能及时地加以传播,转瞬间新闻也成为了旧闻。新闻要尽最大可能发挥迅速、快捷的优势,尽量缩短事实与公开传播之间的时间距离。当然报道及时,也不是唯快是求,不问情况盲目抢快。

四、传播公开

必须面向社会、公开传播,这是新闻固有的特征。对于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必须不断提高公开度和透明度,充分尊重公民的知情权,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

当然,公开不是绝对的、不受限制的。社会主义新闻宣传要做到公开、透明、开放,但绝不意味着放任自流。

第二章 新闻真实

第一节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一、真实是新闻存在的根本条件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事实是第一性的,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第二性的,是对客观事实的如实报道。

新闻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产物。新闻的价值对于受众来说,就在于他是真实的和有用的。因为只有真实才能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客观世界的真实情况,深刻认识,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新闻是否真实,最终还要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实践的检验。

二、真实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真实是新闻报道质的规定,是报刊报道活动的内在规律。一切新闻报道只能完全立足于事实,只能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绝不能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新闻报道要求真实,是对一切新闻媒体的基本要求,也是一条普遍原则。

第二节 在新闻工作中坚持真实性原则

一、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准确无误

第一,构成新闻的要素“5W”要准确无误。第二,事实的细节描述要有根有据,符合实际。第三,新闻中使用的背景材料要真实可信。第四,新闻中所概括的事实要符合客观实际。

二、从总体上,本质上和发展趋势上反应事实

总体上:不仅每一则新闻所反映的局部情况都是真实的,而且他们的综合所反映的整体情况也是真实的。

本质上和发展趋势上:在真实、准确报道事实的基础上,要透过事实以及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其发展趋势,使整个新闻报道与事实的发展和发展趋势相符合,与社会生活的本质相符合。

三、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全面、客观、公正

对事实发生、发展以及变化过程的来龙去脉,对其中重要细节的描述,要力求完整详尽。防止从局部或片段来说明事实。

客观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新闻报道应从客观实际出发,客观地描述事实的状态等,而不应该从主观意愿出发,任意摆弄客观存在的事实,以主观意见代表客观事实。

公正是指新闻报道应该秉持公平的、平等的态度,报道事实时不能以一己之私或一己之见来决定取舍。

四、坚持新闻报道客观性和主观倾向性的统一

客观性是新闻的一种特性,新闻的客观性和事实的客观性不是同一概念。新闻的客观性表现在:

第一,新闻工作者要广泛采集事实,并以客观事实作为报道的依据,事实的客观性决定了新闻的客观性。

第二,对事实的选择,解释和评论必须与客观事实的性质、特征以及发展规律相符合。

第三,多数情况下,新闻报道使用的是客观手法,采用的是客观报道形式。新闻的倾向性,指的是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反映客观事实时的立场、态度在新闻中所表现的一种特性。其中,最主要的是政治倾向性。新闻的倾向性同样不能离开事实,离开了事实,倾向性就没有根据。

第三节 新闻真实是新闻媒体公信力的前提

一、人民群众的信任是新闻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首先,创造了多姿多彩的生活,成为信息源泉。其次,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再次,人民群众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受众,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前提,也是最终落脚点。

人民群众的信任始终是新闻媒体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

二、新闻真实是评价新闻媒体公信力的首要标准

第一,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是媒体通过以新闻报道为主的信息产品表现出来,并获得受众信赖的一种能力。

第二,公信力表现为人民群众对新闻媒体的一种信任程度。人民群众越信任,媒体的公信力就越高。

三、反对虚假新闻,提高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第一,虚假新闻导致多年积累的成果毁于一旦,就会被受众抛弃。第二,公信力收到极大损害,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 第三,败坏了新闻工作者的形象以及党和政府的威信。

改进:首先要经常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学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其次,强化新闻职业道德意识,努力提高新闻职业道德水准,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自己的社会责任;

再次,不断完善媒体内部的管理制度,健全监督机制,提高有效制约能力。

第三章 新闻价值

第一节 新闻价值的内涵

一、新闻价值的定义

新闻价值事实所具有的、能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需要的要素的总和。新闻价值属于关系范畴,它是指社会与公众对新闻的需求,同事实所具有的要素总和,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统一。

新闻价值的高低取决于社会与公众对新闻价值要素满足需要的程度的评价。

二、新闻价值的一般要素

(一)新鲜性:在时间和内容上的“新近”;

(二)重要性:事实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大多数人关注的重要程度,即事实具有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性质。

(三)显著性:事实能够引起大多数人关注的程度

(四)接近性:事实在地理上和心理上与受众接近的程度;

(五)趣味性:新奇、反常、巧合、感染性、有趣等。

三、新闻价值的客观性

首先,新闻事实及简直要素是客观的; 其次,社会与受众的新闻需要具有客观性; 再次,社会与受众对新闻价值的检验是客观的 新闻价值存在于客观事实之中,但对新闻价值的认识和判断却是新闻报道者的主观行为。一方面要重视事实中是否包含新闻价值的一般要素;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社会与公众的需要,力求做到二者最大程度的融合。

第二节 新闻价值实现的过程

一、新闻价值的发现

首先取决于客观存在的事实。其次,取决于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敏感。

二、新闻价值的呈现

三个步骤:准确判断各种价值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制成新闻文本

寻求恰当的传播方式,展示新闻文本

三、新闻价值的检验

新闻价值的实现最终表现为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要,它体现在社会公众对满足程度的评价之中。

受众的反应:一是受众和传播者对新闻价值理解的向度完全不同;

二是不予选择;三是选择,但是部分地接受;四是不仅选择,且完全接受

第三节 新闻价值取向

一、影响新闻价值取向的因素

(一)阶级立场是决定新闻价值取向的根本因素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新闻价值取向的影响

新闻价值取向表面上看是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价值的选择,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闻价值上的反映。

(三)新闻政策和新闻宣传价值对新闻价值取向的影响

(四)新闻媒体定位对新闻价值取向的影响

二、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努力把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日常新闻报道中,形成有利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闻价值取向。

第四章 新闻事业

第一节 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近代新闻事业

新闻事业是一切从事新闻机构及其全部业务活动的总称。新闻事业作为一种社会事业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决定了新闻事业发展的水平,而社会和阶级的需要决定了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

二、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决定新闻事业发展的水平

第一,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制约着新闻事业具体媒体形态和传播手段的发展水平。

第二,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决定新闻事业发展的水平,影响着新闻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能动性发挥及其相互关系。

三、社会阶级的需要决定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

新闻事业是适应一定历史阶段下特定阶级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变化,是与资产阶级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的需要相适应的。

正式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实现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需要,催生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新闻事业,并促进了它的不断发展。

第二节 新闻事业的性质和功能

一、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

它产生与一定的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并为这一经济基础服务,成为特定主体不可或缺的信息媒介和舆论工具。

二、新闻事业是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要手段,满足人们新闻信息需要的社会文化事业

这种基本特征则决定了它的社会属性

三、新闻事业是一定阶级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的舆论工具

新闻事业服务于政治,服务于一定的阶级,这是阶级社会新闻事业政治属性的集中体现。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为适应同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一出现就成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进行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有力工具。

新闻事业的上述政治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新闻事业作为一种精神生产资料,是由占物质生产资料的统治阶级控制和掌握的。此外,还具有一定的经济属性。这就要求新闻媒体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四、新闻事业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新闻事业可以对社会和受众施加思想和文化影响,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团结一心、共建国家的合力,因此,它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五、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

(一)传播信息,报道功能

(二)反映舆论,引导舆论

(三)服务受众,服务社会

第一,传播知识,普及教育;第二,倡导文明,宣扬道德; 第二,刊登广告,服务生活;第四,提供娱乐,丰富生活。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与任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

(一)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新闻机构实行的是全民所有制,其资产归全体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国家所有。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也是新闻事业的主人。

(二)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三)动员和组织群中国的重要舆论工具

三、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任务

(一)推动经济发展

一是全面准确地宣传党和政府关于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

二是积极宣传党和政府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涉外经济的方针政策

三是结合人民群众在经济生活中的各种需要,从群众的角度解读重大经济政策

(二)引导人民思想

通过新闻报道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引导更多的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培育社会风尚

(四)促进社会和谐

使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第五章 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和基本方针

第一节 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一、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

(一)新闻工作具有阶级性和党性是一种普遍现象

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体现和最高表现形式。党性原则,就是正当在进行阶级斗争时要求所属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新闻工作的党性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现代意义上的新闻事业,是与资产阶级的成长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西方国家的媒体具有阶级性和党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不是人们强加给它的。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公开承认自己的党性,只不过公开承认了一个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区别于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显著标志。

(二)坚持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几十年的奋斗表明,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牢牢掌握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才能组织和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为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国内外的历史经验充分证明,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新闻事业就能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坚强的舆论保证。

二、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一)在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第一,完整、准确、生动、科学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即加强理论学习;增强政治敏锐性和坚定性;着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二,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报道事实。

(二)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第一,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第二,善于运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第三,及时了解和反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

(三)在组织上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

第一,各级各类新闻媒体都要自觉服从党的领导; 第二,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原则; 第三,坚持和完善新闻管理工作制度;

第二节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服务大局

一、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

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牢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观点; 牢固树立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观点;

牢固树立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

二、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方向

第一,坚定不移地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 第三,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负责性。

三、不断提高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自觉意识

第一,深入宣传大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为大局服务的自觉性; 第二,深入宣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三,深入宣传四项基本原则; 第四,深入宣传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第五,深入宣传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保持稳定。

第三节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一、“三贴近”的内涵

二、新闻工作坚持“三贴近”的意义

“三贴近”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新闻工作的必然要求。

“三贴近”是新闻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途径

“三贴近”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党的新闻工作历史经验的总结;

三、新闻工作坚持“三贴近”的基本要求

(一)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

(二)立足于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体现社会生活主流和本质

(四)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改进工作作风和文风

第三节 团结稳定鼓劲 正面宣传为主

一、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重要意义

以正面宣传为主,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决定的。

否认这些伟大成就,就会挫伤和打击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抓住机遇、战胜挑战,需要新闻工作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出发,把握主流,切实把全党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引导到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上来。

人们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

改革的深化促使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敌对势力更加激烈

二、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要求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动员和鼓舞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是从整体来说的,绝不能只说好的,也绝不意味着不能暴露问题,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实事求是地报道社会主义中国的真实面貌。

还应当讲求宣传的艺术性。一方面,要将指导性和可读性有机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努力把增强精品意识和提高宣传质量结合起来。

第六章 新闻宣传

第一节 新闻宣传的内涵、特点及作用

一、宣传是一种有目的地影响他人意识和行为的社会传播行动

(一)宣传的含义及要素

主体、内容、媒体、形式、对象五要素

(二)宣传的特点

①宣传是以说服对象为目的的传播活动;

②宣传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传播形态的多样性; ③悬念船主题以不同方式表明其倾向和意见。

(三)宣传的重要作用

对个人来说,有利于塑造个人形象,有利于与人沟通和被人理解;

对国家、政党、社会团体来说,有利于表达和阐明自己的政策和主张,进而使人们接受这些观点并为之行动。

(四)西方国家主流语境中对宣传的曲解

二、新闻宣传是通过消息报道和评述事实进行的宣传

(一)新闻宣传与宣传的区别

新闻宣传是形式多样的宣传中的一种。力图以报道新闻而收宣传之效,常采用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两种形式。

新闻宣传包含在广义宣传之中,具备广义宣传的一部分特质,属于社会传播活动,旨在影响他人的意识和行为。

(二)新闻宣传的特点

新闻宣传同样强调恪守真实性原则。新闻原则要以新闻事实作为报道依据,所作报道要完全符合新闻事实的实际情况。

新闻宣传要求所报道的事实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三、新闻宣传是一定阶级、政党和社会组织实现自身利益的手段

第二节 我国新闻宣传的基本理念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植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是我国为新闻宣传的根本指导思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新闻宣传的立足点

第一,正确认识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二,注重把握新情况;第三,立足于人民实践

二、新闻宣传的主要使命是动员和组织群众

第一,迅速、广泛地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群众中去,并变为群众,的实际行动;

第二,广泛反映群众的思想、意见、要求和呼声;

第三,及时传播国际国内的各种信息,直接影响群众的思想和行为

三、新闻宣传要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依据

党的路线和方针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对形势、对大局的正确把握,体现了党组织的集体智慧和执政水平。

第三节 新闻宣传要善于谋求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一、新闻宣传效果要以人民群众是否接受和满意作为检验的标准

受众之所以需要新闻,一方面是为了从中获取真实、准确的信息,达到获知的目的;另一方面,是为了获取对自己有利、有用的信息,达到益己的目的。

新闻宣传的实际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于它能为受众所接受。

要达到新闻宣传的目的和效果,要牢固确立受众意识,形成亲和力。

二、新闻宣传要讲求艺术、端正文风

(一)兼顾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

既提供满足受众需要的最新新闻信息,又宣传符合报道者意图的观点和主张。

兼顾二者价值,关键在于对新闻事实材料的选择。

(二)善于用事实说话

(三)要善于董群众容易理解的角度说话

三、新闻宣传要力戒虚夸,防止片面性

要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去观察、分析和报道事物,从事实的整体出发,辩证地、历史地描述事物,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全貌。

历史地描述事实,就是要发展的眼光看待新近发生的事物。

还要求新闻工作者有宏观意识和大局观念,做统筹考虑和整体安排。善于从不同角度、侧面,全方位、立体式地去反映事物。新闻宣传中的“度”,是情和理的统一,也是质和量的统一。

第四节 对外新闻宣传

一、对外新闻宣传的地位

是对外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国家安全、提高中国的国家话语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形象与国际地位、改善国际舆论环境、增进与别国的相互了解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二、我国对外新闻宣传的基本任务

(一)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主张

(二)展示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地位

(二)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舆论斗争

(四)增进了解,消除误解

三、我国对外新闻宣传的基本要求

(一)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

(二)坚持以我为主,用事实说话

(二)有的放矢,讲究实效

(四)努力掌握主动权,话语权

(四)讲求传播艺术

(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第七章 新闻舆论导向

第一节 新闻舆论的内涵和特征

一、新闻舆论的内涵

舆论是社会生活中对某一事态所持的意见和看法。新闻舆论通过新闻手段来反映和表达公众意见,是一种特定的舆论存在形态和表现形式。

新闻舆论的三个基本要素:公众、最新事态、媒体表达

二、新闻舆论产生的条件和形成的过程 条件:具备诱发新闻舆论的新闻事件。

具备有利于媒体表达舆情的社会环境。

具备有助于舆论传播的新闻媒体

阶段:酝酿阶段、形成阶段、产生效应阶段

三、新闻舆论的基本特征

① 现实性——新闻舆论反映对象的时新性和传播效果的现实指导作用 ② 导向性——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

③ 影响力——新闻舆论对公众精神和道义上的感染力与感召力

第二节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一、坚持正确舆论的重大意义

新闻媒体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反映、表达和引导舆论。①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关系党和人民的福和祸

②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二、政治导向是新闻舆论导向的核心

舆论导向最根本、最重要的导向是政治导向; ①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要把理论导向放在首位

②大力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③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④不能忽视其他方面的导向,如文化导向、生活导向等。

三、做好重大主题宣传

① 善于把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具体的新闻媒体报道 ② 善于策划重大主题宣传

③ 善于整合新闻媒体的资源,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体的优势

④ 善于运用新闻报道的各种表现方法和形式,大处着眼,小处着笔

四、做好典型宣传

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激励、引导作用,市新闻舆论引导的一种重要手段

需注意:一要真实、可信;二是深入挖掘;三是不断创新宣传方式

五、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一)对社会热点的引导

新闻聚焦热点,热点产生效应。面对热点,媒体不能回避,而要做到政治坚定、头脑清晰、正确分析,积极引导。

(二)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引导

要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

六、积极引导网上舆论

一是对网上具有倾向性的、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应及早主动地进行引导。二是加强正面引导,唱响网上主旋律 三是着力增强网上正面引导的亲和力、感染力。

第三节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一、新形势下舆论引导的新特点

①传媒体制的变革给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影响

②利益格局的调整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增大了舆论引导的难度

③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受众需求的多样化改变了舆论引导的格局

④统筹国内国际宣传两个大局的要求,使得舆论引导工作更为复杂艰巨。

二、增强新闻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坚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二)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

① 及时反映重大决策部署方面的舆情

② 及时反映突发事件方面的舆情 ③ 及时反映社会热点方面的舆情

(三)把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和加强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

三、增强新闻舆论引导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一)增强舆论引导的权威性

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报道真相,以情动人,以理服人,避免空洞说教,不能以势压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深刻的分析、公正的评论来提高权威性。

(二)增强舆论引导的时效性

(三)提高舆论引导的艺术性

①坚持新闻作品深刻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技巧的统一。

②不断改进文风 ③不断丰富报道方式,创新报道方法

四、建立健全舆论引导工作的新格局和新机制

① 健全新闻宣传管理部门的领导机制

② 健全政府发言人制度和与之配套的新闻发布制度 ③ 以主流媒体为主力军,唱响主旋律,把握舆论主导权 ④ 建立报网互动机制,依法管理网站 ⑤ 强化舆情监测分析机制

第八章 新闻舆论监督

第一节 新闻舆论监督的含义、功能和作用

一、舆论监督的含义

广义:公民通过各种公开形式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的行为

狭义:新闻舆论监督,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 新闻舆论监督的特征: ①公开性:新闻舆论监督正是通过新闻媒体的公开传播的特性,达到公共监督和社会制约的目标

②群众性:新闻舆论监督的力量来自群众,是直接诉诸人民群众而形成的舆论力量

③广泛性:社会会各阶层都可以参与,监督对象广泛、监督的影响广泛 ④及时性:新闻报道即使、信息反馈及时、重塑形象及时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

①监测功能:监测社会环境

②约束功能 ③警示功能

④反馈功能

三.新闻舆论监督的地位和作用

(一)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具体体现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监督权是人民行使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二)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

第一,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动力。第二,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三,新闻舆论监督是推进党和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 第四,新闻舆论监督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 第五,新闻舆论监督的开展,本身就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教育和群众自我教育

(三)新闻舆论监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四)重视新闻舆论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

第二节 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客体和任务

一、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

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新闻媒体是舆论监督的重要载体,是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客体

主要对象是公共权力、公共事务和公共人物。其中,党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是新闻舆论监督的重点对象。

但并不意味着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享有特权,媒体与监督对象的法律地位和关系是完全平等的。媒体有监督的权利,监督对象有进行解释和答辩的权利,甚至批评和诉讼的权利

三、新闻舆论监督的任务

① 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

② 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

③对党纪、政纪执行情况的监督 ④ 对侵害人民群众利益行为的监督

⑤ 对社会丑恶现象、不道德行为和不良社会风气的监督

第三节 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和方法

一、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

(一)准确监督:反映事实,用事实说话,使别人心服口服

(二)科学监督:以科学的精神、态度、方法开展新闻监督;

“适时、适量、适度”,把握时机、讲究策略、统筹平衡、注重效果

(三)依法监督: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严格依法办事

(四)建设性监督:坚持重在建设,站在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立场上,以改进工作、解决问题为目的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方法

(一)批评和表扬相结合(二)点名批评和不点名批评相结合

(三)反映群众意见,引导群众参与

(四)既要适时,也要适度

(五)依靠党的领导,争取被监督部门上级党委的支持

(六)公开批评和“内参”相结合(七)争取执法部门的配合

第四节 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责任

一、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

坚守新闻媒体应尽的社会责任,不能为了单位和个人的私利开展新闻舆论监督,也不能因为单位和个人的私利而放弃新闻舆论监督。

始终执行保密规定,不得泄露国家机密。

二、遵守纪律和法律,恪守新闻道德

严格按照法律、政策办事,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履行社会责任。法律界限主要是尊重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维护司法尊严。

司法不能侵入新闻传播合法的自由空间,同样,新闻传播也不能代行法律的职责。

三、接受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新闻媒体也要对其进行监督和制约,以防止舆论监督的失范和滥用,监督者也要受监督。

第九章 新闻出版自由

第一节 新闻出版自由的提出及其历史发展

一、新闻出版自由的基本含义

出版自由是公民在法律范围内,享有创办印刷媒体或电子媒体并通过它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发表意见、交流信息的权利

二、新闻出版自由的发展过程(略)

第二节 新闻出版自由的具体性和相对性

一、新闻出版自由的具体性 第一,新闻出版自由是具体的阶级的自由 第二,新闻出版自由的内容是具体的 第三,新闻出版自由总是处于特定的时空幻境之中,其实现程度与具体的历史条件紧密相连。

二、新闻出版自由的相对性

第一,新闻出版自由受到宪法和法律的制约; 第二,新闻出版自由受到国家利益的制约

第三,新闻出版自由受到社会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制约

第三节 两种社会制度下的新闻的出版自由

一、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实质

(一)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资产阶级垄断财团充分享有的权利

第一,新闻媒体的创办和运行需要巨额资金 第二,垄断财团和广告公司的大老板凭借充足的财力控制新闻媒体,并利用新闻媒体发表意见、传递信息。

第三,新闻媒体编辑部的编辑方针和对重大事件的报道,都摆脱不了垄断资本的控制和影响。

(二)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资产阶级主流媒体的批评虽然以民意代表的批评方式出现,但实质上代表的却是新闻媒体幕后老板们的观点。

其次,这些批评不管如何尖锐,都不可能触动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最后,这些批评是资产阶级调节内部之间关系的一种手段

(三)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西方某些发达国家利用新闻媒体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的重要工具

二、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性质和特点

(一)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性质

第一,是最广大人民共同享有的自由

第二,是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以剥夺敌对阶级和敌对势力的新闻出版自由为前提

(二)我国社会注意新闻出版自由的 特点

第一,摆脱了资本的奴役

第二,强调充分自由和正确导向的统一

一方面要看到人民不同的意见,舆论多元化;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人民群众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取得一致的认识。

第三,坚持民主和法治、自由和纪律的统一

三、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

离不开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科教兴国

反对停滞不前、故步自封;也反对盲目超前、不顾实际的观点。

第十章 新闻法治

第一节 新闻法治的内涵

一、新闻法治的含义

新闻法治就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系,调整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权利义务关系的状态和手段。

第一,新闻法治首先要保障和实现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第二,新闻法治的法律基础施宪法指导下建立的法制法规体系,这些法律法规应得到很好的执行。

第三,新闻法治的实现是国家权力机关通过各种新闻主体权利、义务的具体调整而形成的。

二、新闻法治的法律依据

(一)宪法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律,是其他一切法律的基础和前提,具有最高权威和最高的法律效力。

(二)法律: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司法机关执行的社会行为规则。

(三)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指国家行政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四)地方性法规

(五)行政规章:行政规章分为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两种

(六)其他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国际条约

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命令、重要文件等

第二节 新闻传播活动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一、公民、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权利

(一)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权与公民的知情权

1.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权是公民知情权的手段 2.采访权是言论自由的应有之义 3.采访权是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权利

(二)新闻媒体的报道权与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

新闻工作者除了作为公民拥有这种权利之外,从社会职业角度看,这种权力体现在新闻信息传播系统中,这就是新闻媒体的报道权。

(三)公民、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与政府的信息公开义务

(四)新闻作品的著作权

除了时事新闻外,其他所有的新闻作品都享有著作权,分为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

二、公民、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义务

(一)新闻报道不得危害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

1.禁止危害国家安全

2.禁止泄露国家机密

(二)新闻报道不得危害社会公共利益

(三)新闻报道不得妨碍司法公正和司法程序

在法庭审理案件中,媒体不得进行所谓媒介审判,不得泄露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当事人的隐私,不得发表有悖于相关法律、法规的新闻报道和言论。

第三节 依法规范新闻传播行为

一、规范新闻管理者的管理行为

(一)新闻管理行为以《宪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为准绳

(二)新闻管理行为以有利于新闻媒体正常发挥其功能为原则

(三)新闻管理行为以有效发挥调控作用为标尺

(四)新闻管理行为以有利于媒体健康发展为目标

二、保护被报道者及受众的合法权益

(一)新闻侵害采访对象的名誉权(公民和法人名誉权)

(二)新闻报道侵害被采访对象的隐私权

划清一般公民与政治人物的界限;划清普通公民与社会知名人士的界限;

划清普通人在正常与特殊两种不同情况下的不同隐私范围

(三)新闻侵害采访对象的肖像权

未经本人同意和以营利为目的

(四)新闻侵害报道对象的债权和其他权利

第四节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法制建设

一、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法治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法治的基本特征

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充实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法制内容

二、增强新闻传播中的守法意识

新闻工作者要防止在新闻采访活动中侵害他人的和权益,需要学法、懂法、守法、增强守法意识,并善于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要在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制约下进行采访活动。

增强新闻写作中记者的自觉守法意识; 增强新闻编排工作中编辑的自觉守法意识

第十一章 新闻事业管理

第一节 新闻事业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一、新闻事业管理的含义

(一)新闻事业管理的界定

一是由党和政府的新闻主管部门、机构以及相关团体,依据法律法规、政策纪律、道德规范,从外部对新闻事业所进行的管理;

二是各新闻媒体管理层对本媒体的内部管理。

(二)新闻事业管理的对象

一是新闻产品、二是新闻工作者的新闻传播活动、三是从新闻媒体中剥离出来单独经营的部分。

二、世界各国加强新闻事业管理的通行做法

政府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管理、行业内部管理

三、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意义

第一,加强新闻事业管理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有力保障; 第二,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需要; 第三,有利于保护媒体之间的有序竞争;

第四,有利于保障和维护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以及职业准则。

第二节 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一、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管媒体:

党管媒体领导班子的配备;当官各类媒体的舆论导向; 党管新闻队伍的建设;党管新闻事业的发展;

(二)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

(三)坚持依法管理;

(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五)坚持群众参与管理

二、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新闻事业宏观管理的基本内容

舆论导向管理——最为核心和最重要

媒体领导班子和新闻队伍管理;

媒体布局与规模结构管理;

法制建设和监管执法管理;

产业政策制定与产业政策调整管理;

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与新闻资源配置管理;

与新闻事业密切相关领域管理;

(二)新闻事业微观管理的主要内容

新闻业务管理

媒体经营管理:报纸发行管理;广播电视节目推广管理;

通讯社的稿件营销管理;媒体广告的经营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三)实现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协调统一

三、加强互联网建设与管理

一是深刻认识互联网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二是积极利用,大力发展;

三是科学管理,为我利用

第三节 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体制机制及管理特点

一、我国的新闻事业管理体系

党委政治领导,政府依法管理,行业规范协调;单位自我约束

二、我国的新闻事业管理体制

(一)舆情分析机制

(二)调研引导机制

(三)调控统筹机制:

统筹和协调新闻媒体与政府及其发言人之间的观念西,确保新闻媒体获得重要信息的渠道始终畅通。

(四)协调互动机制

新闻事业管理部门和新闻媒体之间的协调互动,以及与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互动。

(五)内部激励机制

三、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特点

(一)党委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

(二)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

(三)法律法规管理与政策管理相结合

(四)社会管理和行业自律相结合

(五)新闻行业行为规范管理与道德准则学习教育管理相结合

四、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改革创新

(一)要大力推动管理观念的创新

(二)深化新闻事业宏观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三)深化新闻事业微观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一是创新资源整合机制;二是创新市场经营机制;三是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第十二章 新闻队伍建设

第一节 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闻媒体在社会生活中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三个方面:

第一,新闻事业管理人员队伍,包括领导者和媒体负责人、管理人员 第二,新闻事业从业人员队伍,包括编辑、记者等,第三,新闻事业后备人员队伍,高校新闻院系的大学生

二、新闻队伍建设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才”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德”是安身立命之基,“才”是成就事业之本

第二节 加强新闻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建设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质

(一)学习理论是正确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新闻媒体要想发挥这样的作用,就要求新闻工作者首先要学习理论、掌握理论、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二)学习理论是正确宣传和贯彻党的政策的需要

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善于从理论的高度去理解政策、把握政策

(三)学习理论是坚持新闻事业社会主义方向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方法论在新闻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做好新闻工作的专业理论基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同继承人类文明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是一致的。

二、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一)政治意识

表现为坚定的政治方向、鲜明的政治立场、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二)大局意识

一切从大局出发,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全力以赴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

(三)责任意识

新闻工作者的言论和行动,对党和人民负有严肃的政治责任。“慎独”的关键在于自我约束、勤于自勉。

第三节 价钱能够新闻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建设

一、新闻职业道德的主要特点

一方面,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着道德体系的性质、建立在不同经济基础之上的新闻事业根据不同的利益关系形成了不同的道德追求。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会带来道德取向的变化,即使在统一社会里,社会经济关系的某些变化也会为新闻道德规范注入新的内容,推动它做出新闻调整。

二、新闻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要求

(一)忠诚敬业

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是新闻职业道德的核心。

敬业,是新闻工作者做到“乐其业,尽其职、负其责、精其术、竭其力”

(二)坚守责任

新闻事业对党、国家、人民负有重大责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应有的品质

(三)服务人民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宗旨,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守的政治要求和道德准则。

(四)廉洁自律

做到一身正气,不利用工作的方便和手中的权力牟取私利,也绝不以个人的得失、感情的好恶去影响新闻报道。

第四节 加强新闻队伍的业务素质建设

一、良好的知识素养和专业素养

(一)深入掌握党的理论和路线

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基本路线

(二)认真学习政策、法律、纪律

还应学习党和政府制定的指导各方面工作的具体路线、方针、政策。新闻工作者还应该学法、守法、不断增强法制观念

(三)虚心向群众学习

(四)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

(五)学好新闻业务知识

首先,掌握基本的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其次,熟悉新闻工作的专业分工。

第三,熟练掌握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和新闻评论等基本业务本领 第四,适应不同媒体的特殊要求

二、较强的专业工作能力

(一)调查研究能力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新闻工作者认识客观实际的起点,也是完成一切新闻报道任务的基础。

(二)社会活动能力

广泛地联系群众和紧密地依靠群众,善于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沟通交流

(三)敏锐的新闻嗅觉和应变能力

迅速辨别和捕捉生活中变动的信息,并准确判断信息所含新闻价值大小的能力。

(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仅告诉人们世界是怎样的,而且要引导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改造客观世界

(五)准确、鲜明、生动的文字表达能力

(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七)使用现代化传播技术的能力

第二篇:新闻学概论复习大纲 暨南大学

新闻学概论

新闻:新闻是经由新闻传播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进发生的事实或情况信息,新闻应该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新闻必须真或社会群体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性的社会问题或共同意见。

软新闻: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注重趣味性。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属于延缓性新闻,无时间的紧迫性。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它主要出现在大众化通俗报纸。人们一般在硬新闻获得满足后才需要软新闻。

硬新闻(Hard News)

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包括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改变,时局变化,市场行情,股市涨落,银根松紧,疾病流行,天气变化,重大灾难事故等等。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

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媒体融合:

1、媒介融合发生新闻编辑部中,新闻从业人员一实。

2、新闻必须具有新意。

3、新闻需经过新闻媒介的传播。

舆论:社会起工作,为多种媒体的平台生产多样化的新闻产品,并以互动性的内容服务大众,通常是以一周七日,每日24小时为周期运行。

2、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

3、所有权融合、策略性融合、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闻表达融合。

受众:受众主要指大众传播内容的接受者,在新闻传播中主要指报刊的读者、广播电视的听众和观众、网络媒体的“网民”。受众具有以下四个特性:

1、广泛性

2、混杂性

3、独立性

4、隐匿性 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同时也指新闻在社会上的传播价值,同事也是新闻工作者取舍和衡量新闻的标准。一般决定新闻价值的指标如下:

1、显著性

2、重要性

3、及时性

4、接近性

5、趣味性

新闻策划:是新闻传播媒介和新闻传播者在新闻业务活动中对新闻的生产、加工和传播的全过程中的任一过程和任一活动所进行的创造性的谋划和运算,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配置和利用新闻资源,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新闻选择:新闻选择是指新闻传播者在新闻采访、写作和编辑过程中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进行分析鉴别,从中选出值得自己传播的新闻,并准备加以传播的过程。与此同时,新闻选择也是对新闻传播过程的质量把关和内容控制。新闻选择的标准有两个,一是价值判断即新闻价值,二是选择标准即新闻政策。

媒介即讯息:任何媒介(即日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是说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起一种新的尺度。任何媒介或技术的讯息,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

媒体是人体的延伸:媒介与人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对人的感知有强烈影像,不同的媒介对不同的感官起作用;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其余媒介是人体个别器官的延伸。如:书面媒介影响视觉,使人的感知成线状结构;视听媒介使得人体的器官(手、足、牙齿、眼镜)都转换成信息系统。

把关人理论:此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在那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和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

新闻自由:指新闻工作者有搜集、发布、传递新闻的自由,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有从新闻机构接受新闻的自由。

新闻控制:指社会中不同组织、势力通过各种手段对新闻传播事业施加压力和影响使之所传播的内容符合社会或控制者自身的利益和愿望。

新闻与宣传的关系:从相同方面看,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活动,目的都是为了影响阶级舆论。从不同方面来看: 一是内容不同,新闻传播的内容是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而宣传传播是某种观念。二是出发点不同,新闻的出发点是受众的需要,而宣传的出发点是宣传者自身的需要。三是归宿点的不同,新闻发布者报道新闻主要是以新闻谋利,而宣传者主要是传播多向性的事实或意见煽动民心。四是传播方式不同,新闻是报道事实,宣传则是重在说理。

新闻与舆论的关系:

1、新闻可以反映舆论(尤其是报道群体性事件),但不能说具体的新闻反映了舆论。

2、媒体可以是舆论的载体,但传媒不一定代表舆论。新闻的特性:

1、新闻必须真实

2、新闻必须有新意

3、新闻必须通过新闻媒介公开传播

4、新闻必须独立表达一定的问题

5、新闻必须是与社会互动的,具有社会责任的。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者应具有的素质:关心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人类命运,是新闻工作者主体意识中最高层次和最主要的表现。勿忘人民,职业责任感、成就感、自豪感、意志力。克服只从客观和直观形式去理解事实和新闻的机械决定论。从精神动力看,它表现为新闻传播者的生存意识和成就意识。

1、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2、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3、过硬的新闻业务技能

1)纵横驰骋的社会活动能力

2)广博的知识

3)良好的新闻敏感能力

4)独特的新闻发现能力

5)扎实的文字、图像和版面时空表达能力

4、深入实际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5、具有法律保障能力

媒介视角:最初——演讲的听众。第一度扩张——书刊读者 第二度扩张——传播学意义的读者(报纸)第三度扩张——阅听人(电子媒介)第四度扩张——资讯消费者(网络媒体)社会关系视角:

1、传统受众:从孤立的个体到以意见领袖为中介的小群体(离散结构)

2、第一代虚拟社区受众:以话题为中心的群集(圈式结构)

3、新型社会网络的受众:关系链条上的关系群(链式结构)报纸和电视的传播优势、劣势对比:

1、时效突出,直播语态取胜

2、声画兼备,全方位的影响传播魅力

3、具象表达,抽象不足,阐述力较弱

4、娱乐传播,大众的媒体

广播媒体的传播优势和发展出路:

1、听觉媒体:小众特色(针对特定群体)

2、伴听媒体:缄默交流效果更好

3、简明资讯传播为主,移动生活服务媒体 互联网新媒体是否能摧毁并取代传统媒体? 结合最新数据分析我国新闻业的最新发展趋势:

1、报纸杂志周期性调整,分类管理思路出现端倪。

2、广播电视制作主体更为多远,三网融合后网络电视、移动电视前景看好。

3、数字出版发展迅速,成为传媒业的必然趋势,但市场空间有待开发。

4、全媒体战略的本土实践渐入佳境,未来融合新闻生产与传播将成为主流

5、经营模式上,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转换,从做大到做强

6、总体趋势:多元化、开放与宽容 大众媒介的社会功能:

1、媒介是社会瞭望者

2、媒介是大众生活的娱乐因子

3、媒介是公众的百科全书

4、媒介是信息时代的资讯使者

新闻失实的表现,造成新闻失实的制度背景与文化因素。新闻失实是指新闻报道脱离和违背客观失实未能反映事实真相的现象,新闻失实一般分为故意失实和非故意失实。故意失实表现为:

1、无中生有,公开造谣

2、添枝加叶,层层拔高

3、移花积木,偷梁换柱

4、疑似新闻,自打耳光

5、题文不符 非故意失实表现为:

1、道听途说,捕风捉影

2、不懂装懂,以偏概全,因果不符

3、装神弄鬼,自欺欺人

4、粗心大意,图文不符

新闻失实如何进行纠偏?媒体职业道德有哪些实践途径?

1、在媒体行业中培育期专业主义理念及规则,特别是作为媒体公民应有的专业素养,比如在实践中引入三角定位法及海恩法则。

2、通过市场机制调适传媒竞争秩序,比如通过契约达成竞争道德界限,通过新闻品质赢得受众市场,实施报业市场的分层竞争手法等。

3、建立健全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手册,确立为公众服务的职业道德核心理念,在各个报道领域内细化新闻记者的道德戒律 如何认识新闻传播事业的客观性原则

1、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事实

2、新闻工作者从事本职工作时的一种职业态度

3、新闻工作者从事本职工作时的一种科学的方法

4、检验新闻工作成绩的一种标准 分析媒介生产的几种平衡手法。

1、进行多视角报道,平衡新闻事实

2、表达一个世界中的多种声音,促成新闻观点的平衡

3、通过新闻议题的多元化设置达成报道的平衡

4、合理处理消息来源,避免被访者产生压力

5、使用中性语言有助于报道的公正 我国宣传思想的演变

毛泽东提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邓小平提出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对党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员当然有权利进行批评,单这种批评应当是建设性的批评,应该提出积极的改进意见

江泽民提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崇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胡锦涛提出三贴近原则和舆论引导新论 结合当下传媒实践谈谈你对正面报道的认识

是指新闻宣传报道中多反映社会主流的事物以及事物的正面、光明面和积极面,目的是为了弘扬社会正气,推动社会进步。

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是我国新闻传媒事业应该遵循的一项基本的宣传报道方针。如何认识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确保信息自由流通,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伟大口号。新闻自由经过三个发展阶段:出版自由、言论自由、新闻自由 内容:创办新闻传媒的自由。采访新闻的自由。传递新闻的自由。出版或发布新闻的自由。意见批评的自由

资本主义国家中,新闻自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部分,曾起到三方面作用:

1、新闻自由是社会的推动力之一。

2、新闻自由是其他自由的 保障。

3、新闻自由促进了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具有历史进步作用,但毕竟是一个相对的、阶级的、历史的范畴,有严重局限性。

结合案例分析新闻控制的形势:

1、商业社会因素:社会力量对传媒的多重制约

2、权力因素:新闻法规对传媒动作的规定

3、道德因素:社会伦理对传媒的底线考验

第三篇:新闻学概论复习

1.新闻要素:发生新闻的主角,发生的地点,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原因,发生的事情

2.新闻传播:新闻传播指新闻传播者在相关规范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新闻信

息的搜集、选择并向社会传播的过程和活动。也指新闻接受者接受新闻传播者传播的信息,并进行反馈的活动和过程。

3.知情权:知情权又称获知权,知悉权,知晓权,知的自由等。指公民具有

获得社会公共领域内的信息和个人相关信息的自由和权利。包括政治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个人信息知情权。在新闻传播领域,指人们具有通过新闻媒介获得上述信息的权利和自由,特别是社会生活信息。

4.表达权:即表达自由。指公民具有通过口头或书面及其他特定形式来表达

自己意见的自由和权利。具体包括著作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游行示威自由,言论自由。在新闻传播领域,指新闻媒介具有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的意见的自由。从受众来说,进一步细化为受众在媒介上的表达权。

5.新闻事业:新闻事业是指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舆论机构及其活动的总称,是近代历史的产物。有合法的新闻传播机构,采取各种传播新闻的手段和拥有从事新闻传播的职业的专业人员。

6.新闻批评:新闻工作者用新闻手段对社会不正之风.腐败现象和落后的反

动势力进行揭露和批评.新闻批评是新闻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新闻批评可以检讨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可以批评我们队伍中的消极落后现象,可以揭露社会上的阴暗面和 腐败现象。因此,运用新闻媒介开展新闻批评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其显著特征之一。

7.社会责任论:在20世纪40年代有美国的一批学者所提出,50年代被西

方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并逐渐代替自由主义报刊轮成为西方大多数国家的主导性理论。

社会责任论对报刊提出5点要求,1、报刊应就当日事实在赋予其意义的情景中进行全面、真实、智慧的报道。这要求新闻应该真实全面。新闻报道应该理性。新闻信息应给出合理解释。

1.受众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2.社会各个群体互相传递意见与态度的工具

3.呈现和阐明社会目标和价值观的方法

4.将新闻界提供的信息流、思想流和感情流送达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途径 社会责任论还对政府进行了呼吁,反对政府对报刊活动进行干预。

意义:社会责任论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西方社会的变迁,适合了西方国家的现

实需要。但社会责任论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西方新闻媒介与政治、公众的矛盾。

8.新闻事业产生与发展的条件:经济条件,促进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

多。促进社会分工。促使社会对信息的需求增加。改善教育的普及。改善交通的条件。促进社会规模增大。政治条件。物质技术条件。

9.世界新闻媒介三大运行体制:以美国为代表的私有制为主体的完全

商业化运作体制。

以西欧国家为代表的公私并用的双轨制。以中国为代表的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的体制。

10.新闻价值的实现环节:记者、通讯员等一线人员的发现,稿件。编辑、编辑部的进一步加工,成品。新闻成品的传播。受众的接受,理解和反馈。

11.新闻定义特征:新闻是新近事物的报道。新闻是新近事物变动的信息。

一是新鲜,二是真实。有次延伸出了新闻报道的迅捷快速。

12.新闻自由的具体内涵:采访自由:新闻工作者可以自由的了解事实发

生的情况。自由 向知情人搜集材料.写作自由:选择材料,选择角度,确定主题,确定体裁

传播自由: 什么时候传播何地传播传播的符号

新闻批评自由:新闻传播者能够运用新闻的手段干预生活,实事求是,针砭时弊的揭露批评社会中消极落后的现象.13、新闻的一般功能

1、沟通情况,提供信息

新闻媒体是依赖沟通情况,提供信息而生存的,这是新闻媒体的第一功能。新闻媒体的其他功能都依附在提供信息基础上。新闻媒体作为专职向社会提供信息的机构,在现代社会是必不可缺的。新闻媒体沟通信息,是保持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的一个最有效手段,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2、进行宣传,整合社会

在我国,新闻媒介可以发挥、承担的宣传功能是多方面的,对现代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新闻媒介强大的宣传工作是通过反映、影响、引导社会舆论来实施的。新闻事业的宣传通过社会舆论获取力量,又通过宣传来形成新的社会舆论,从而来影响、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3、实施舆论监督

没有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就不可能对违法乱纪行为和腐败分子产生强大的威慑力,这在任何国家都是如此。舆论监督的范围是广泛的。不同国家国情不同,舆论监督具体实行的重点也是不同的。

4、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新闻媒介传播使人们不断了解人类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让人们得到高尚情趣的享受,培养、提高人们的欣赏兴趣和水平,满足人们好奇心,鼓励人们发明创造。

5、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新闻媒介的正负效应

1、新闻媒介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人们眼前,但新闻失实、信息污染干扰误导受众

我们对世界的了解,绝大部分来自新闻媒介,正因对其极度信赖、依赖。往往使我们亲信新闻媒介,甚至上当受骗,从而付出惨痛代价。如新闻媒介的误导使长城公司骗取了巨大的金额。

2、新闻媒介联结了世界,却淡漠了人际关系

新闻媒介增强了各国、各地区人们彼此了解和交流。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亲身交往被人与机之间的交流所取代,人际交往日益淡漠。如在足球赛期间,许多国家的丈夫或去现场、或回家成夜守着电视机看比赛,脾气日益暴躁,妇女无法忍受,有些干脆离婚。

3、丰富了知识,降低了思考能力

媒介大大丰富了人们的见闻,但是是零碎而不系统,肤浅而不深刻的,广播、电视等减少了人们的思考时间,降低了思考能力。如电视的形象、逼真、保真性得到了人们的信赖,却控制了受众的思想,是其趋于简单化。

4、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却诱发了个人无限的欲望

新闻媒介打开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比较不同空间。使人们不甘心安于现状,加快 社会前进的脚步。但可能诱发个人不切实际的求名、求利、求享乐的欲望,成为社会不安定的潜在因素。

5、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却污染了社会空气

新闻媒介不断向人们输送信息,沟通联系,促进了交流。促进了社会发展。但是,新闻媒介尤其是广播电视的不少节目污染了社会空气。如,媒介暴力具有引发和强化儿童实施暴力行为的作用。

13.自由主义报刊轮:起源于欧洲.至今却盛行与北美尤其是美国。自由主义

报刊论确立、维护发展新闻自由的理论探索。力图以理论形式阐明论证新闻自由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A.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干涉

B.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C.“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社会成员可以利用报刊充分自

由的表达自己的意见。

D.对事实的信念。个体主义至上的价值观出发。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不是

向公众灌输一中观念,而是报道客观事实,使公众对世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自由主义报刊论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客观性报道是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标准。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轮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历史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使自由主义报刊轮在一开始就存在片面性和空想成分存在。绝对的自由化使西方新闻界陷入混乱状态。利润至上的原则支配这西方新闻界,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

14.新闻价值:客观事实在真和新的基础上所具备的满足受众需要的因素的总和。是对新闻事业本质和特性的定量的把握,是传播者选择事实和接受者选择新闻的基本标准。

15.新闻倾向性:倾向指对事物的爱憎态度。新闻倾向性指新闻报道者在报

道过程中,惨杂了自己对于新闻事实的看法、情感、观点等倾向性因素。既提供了事实信息,又提供了意见信息,从而达到影响受众的思想,情感的传播目的。由于传播者总是会有思想情感的存在,所以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总是 会有程度不一的倾向性存在。

16.舆论: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公众对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表达一种基

本一致的意见和态度。作为一种公众意见,是社会评论的一种,是社会心里的反映。以人民的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有独有的个性。

17.客观性:新闻报道完全符合客观生活,完全按照社会的本来面目,如实的作报道。

新闻事业的群众性: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与评论中必须自觉的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包括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以及其他各种利益的相加。

形成:

1、法宝

2、生活的工作源泉

3、群众是评判新闻工作的裁判。

内容:反映群众的真实生活

反映群众的思想观念,引导群众

反映群众的合理想法,呼吁愿望。

正确坚持群众:服务群众但不迎合群众

摒弃“媒介本位主义”,转换为受众本位主义观念

切实展开受众调查,了解受众需要。

群众参与:通讯员制度——稿件,线索

群众可以向新闻媒介提供线索

群众的讨论评判——议题调查。18.19.新闻与宣传的关系:宣传和新闻一样,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在人

类一诞生就开始了的。但新闻和宣传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尝尝利用新闻 进行宣传。新闻是报道一种信息,宣传是传播一种思想观念,从而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

1、出发点不同:宣传是宣传者本身需要。他们把观念宣传出去,使人们了

解,理解接受,从而获得人们的支持。新闻是出于受众需要。

2、归宿点不同。宣传的目的是让人们了解接受观点,从而达到人们的支持

信任。新闻发布者发布新闻出了新闻牟利外,没有本身自己的意图,任凭人们去接受分析判读,做出决策。

3、传播方式不同:一张报纸上没有相同的两条新闻。但宣传不一样。

4、传播要求不同。

但新闻和宣传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是错综复杂的,成一定的复合20.新闻媒介双重性:新闻媒介作为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既属于

上层建筑,又属于信息娱乐产业。“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上述双重属性在我国新闻事业的外在表现。在政治上要坚持党性原则,在经济上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则。“事业性质,企业管理”解放了我国的新闻事业的生产力,带来许多积极影响。

1、形成积极的竞争状态。

2、重视受众的反馈。

3、重视自我管理。

4、重视人才培养和设备完善。但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给新闻媒介一定的品味,是新问题。

第四篇:新闻学概论课程大纲

【课程性质】

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传媒和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考察新闻传媒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运作的基本规则。新闻学的中心议题是: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新闻学按内容分为:理论、历史、应用三部分。《新闻学概论》属于新闻理论,阐释新闻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本课程为新闻学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为本科生,是新闻史、新闻业务等课程的前置课程。

《新闻学概论》属新闻学基础理论课程,指导学习者深刻认识新闻传播活动特别是新闻传媒整体运作的规律和效果,为研究新闻史、掌握新闻业务技能提供帮助。

【教学目的】

《新闻学概论》属新闻学基础理论课程,指导学习者认识新闻传播活动特别是新闻传媒整体运作的规律和效果,为研究新闻史、掌握新闻业务技能提供帮助。通过本课讲授,要达到三个基本目的:第一,了解新闻学和新闻理论的基础知识,理解并掌握一些重要概念;第二,使学生养成较好的理论概括和思辨能力,以及理论探索的兴趣;第三,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的理论观察、分析新闻现象和具体案例。

【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新闻学核心概念以及与新闻密切相关的概念;新闻传媒产生的原因、条件、后果;新闻传媒发展的基本规律;新闻传媒的性质、功能与效果;新闻传媒与社会各领域互动关系;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新闻传媒的运行体制和管理模式;新闻传媒的受众特征、受众权利、受众定位;新闻选择的标准、流程;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理念及职业道德;世界主导新闻学理论。

【教学要求】

对教师要求:

认真准备教学内容,指定教科书和阅读材料;精心准备每一堂课的内容,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具体目标明确;鼓励并组织课堂讨论,回答同学的疑问;在课外提供同学咨询和答疑的时间;树立良好的课堂秩序,成绩评定公正。

对学生要求:新闻学不能关起门来学,而是要关注现实。学生必须阅读每天新闻,关心重大报道和新闻实践现象;在每周上课前学生要完成该周的阅读,不得无故延误每周的阅读;按时上课和参与讨论,不得无故迟到和缺席;如有特殊情况不得不缺席或延误,必须事先或及时通知授课人,并在一周内(极个别的特殊情况下可征得授课人同意放宽期限)自行补上所缺课程内容,并通过授课老师的检查;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分享见解;按时完成所有的作业和考试。

选修本课程的同学,每周除了两课时的课堂教学外,还需至少花两个小时准备与本课相关的事情,比如阅读书籍、报纸,收看新闻,准备作业等,如果在时间上无法保证的同学,建议不要选这门课。

【考核和成绩】

本课最后总成绩为100份,由作业、研究报告大纲、课堂讨论和课外阅读表现、期末考试四部分组成,各自所占比例如下: 作业(4×5):

20% 研究报告大纲:

20% 课堂和课外表现:10% 期末考试:

50%

本课程需交四次作业。作业可能是当堂完成,也有可能要求课外完成。凡是课外完成的作业,要求是打印稿,并注明学号、姓名以及页码;

与课者可自由组合,以4-5人为一组,在本学期对新闻实践中的某一问题、现象或者个案做一研究报告大纲,研究报告大纲必须包括:所研究的对象、要解决的问题、试图运用的理论、具体观点、最后结论,参考文献。研究报告大纲的题目可以由学生提出并和授课教师讨论而定; 本课期末需要考试,形式为开卷;

在作业、研究大纲中若发现作弊、抄袭或者学术不端行为,该次作业将以零分

计;如果出现两次,本课程将不给成绩。

【教材】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课时】

每周2课时,共17周【教学大纲及阅读文献】

(有“*”号的表示必须要读,其他为延伸阅读的资料)

绪论:新闻学及新闻学概论(2课时)

第一章 作为社会现象的新闻传播活动(2课时)

参考阅读:

教材《新闻学概论》第一章;

延伸阅读: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是怎样发展的,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陈亮、周立方、李启译,新华出版社,1984;

《科学的新闻学概论》,第一章:什么是新闻学?萨空了著,载《萨空了文集》第98-102页,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2;

*《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导论:遗传和本能,查尔斯·霍顿·库利著,包凡

一、王源译,华夏出版社,1999。思考提示:

对于社会而言,新闻及其传播的必要性究竟在哪里?怎么看待人类生存发展与新闻传播的关系?为什么要把新闻传播看成一种社会现象?

第二章 新闻(4课时)

参考阅读: 教材第二章;

延伸阅读:

*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载《中国新闻史文集》第264-272页,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史教研室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王中:《论新闻》,《新闻大学》第一期;

*《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孙玉胜著,三联书店,2003;

《美国人和他们的新闻》,伦纳德·小唐尼、罗伯特·G·凯泽著,党生翠、金梅、郭青译,初广志审校,中信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思考提示:

新闻定义及其特性,对于我们有什么启示或者意义?在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新闻的状况千差万别。如何认识这样一种现状?能否结合现实从理论上谈谈你对新闻的看法?假设你能办一张报纸,你会如何处理新闻?为什么?

第三章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2课时)

参考阅读: 教材第三章; 延伸阅读:

*王中:《论宣传》,《新闻大学》第三期(或《王中文集》第243-255,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宣传学导论》,李良荣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公众舆论》,沃尔特·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思考提示: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之间有何异同?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意义何在?在上海报纸上宣传特奥会的报道,你能否从新闻与信息、宣传和舆论的关系上提出什么好的建议?

第四章 新闻事业的产生及性质和特征(4课时)

参考阅读:教材第四章;

延伸阅读:

《英国新闻史》,第一部分:报业史,詹姆斯·卡瑞、珍·辛顿著,栾轶玫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卷一:第二、三章,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美国新闻史》【第八版】,第二章、第六章,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著,展江、殷文主译,新华出版社,2001;

*《现代传媒史》,第二、三、四章,佐藤卓己著,诸葛蔚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传媒的历史与分析——大众媒介在加拿大》,第一章,玛丽·崴庞德著,郭镇之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主体与喉舌》,童兵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日本大众传媒史》,第一章:大众传媒的出现;第二章:明治初期的报纸与杂志,山本文雄编著,诸葛蔚东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思考提示:

不同国家报纸的产生出于不同的原因和推动力,为什么如此?它们之间有否共同的东西?若有,是什么?了解这些历史对于理解今天的新闻事业有何关系?

第五章 新闻事业的发展及规律(2课时)

参考阅读:教材第五章

延伸阅读:

*《报刊的四种理论》,韦尔伯·斯拉姆等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译,新华出版社,1980;

《市场新闻业》,约翰·H·麦克马那斯著,张磊译,新华出版社,2004; 《第二媒介时代》,马克·波斯特著,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戴维·莫利、凯文·罗

宾斯著,司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李良荣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思考提示:

新闻事业的发展及规律也许可以有不同的总结和归纳,你能够说出哪些?为什么?网络和新媒体,是不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延续?为什么?

第六章 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2课时)

参考阅读:教材第七章;

延伸阅读: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罗伯特·默顿:《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黄林译,载《传播学》(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世界新闻研究室编,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157-182页;*《聚焦〈焦点访谈〉》,第一编:“焦点”自述,郭镇之、赵丽芳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传播学概论》,第二章:传播起什么作用,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陈亮、周立方、李启译,新华出版社,1984; 《报纸的力量——世界十二家大报》,马丁·沃克,新华出版社,1987年; 《想象的共同体》,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创新的扩散》,埃弗雷特·罗杰斯著,辛欣译,郑颖译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思考提示:

不同的出发点,对于新闻事业功能的看法自然也就不一样。按照你对新闻媒介的接触及其理解,新闻事业最主要的功能应该是什么?为什么?

第七章 新闻自由(2课时)

参考阅读:教材第九章;

延伸阅读:

《自由主义》,李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黄旦:《从新闻职业化看西方新闻自由思想的历史演变》,《浙江大学学报》,2004年第一期,110-16页;

*孙旭培:《论社会主义新闻自由》,载《新闻学新论》,孙旭培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论出版自由》,弥尔顿著,吴之椿译,商务印书馆,1958; 《美国自由的故事》,埃里克·方纳著,王希译,商务印书馆,2002;

《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第一章:新闻和出版自由,埃弗利特·E·丹尼斯、约翰·C·梅里尔著,王纬等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思考提示:

新闻自由就是媒介可以传播它想传播的内容吗?为什么?新闻自由该怎样界定?谁来界定?如何正确理解新闻自由的相对性?

第八章 新闻选择(4课时)

参考阅读:教材第十三章;

延伸阅读:

*《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第六章:“把关人”: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公开挑战;第七章:关隘重重:新闻生产过程中的多重控制,黄旦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传播学概论》,第九章:发送者、接收者与挑选过程,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陈亮、周立方、李启译,新华出版社,1984;

《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托德·吉特林著,张锐译,胡正荣校,华夏出版社,2007;

*《历史的现场直播:媒介事件》,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麻争旗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第十一章:决定什么是新闻,埃弗

利特·E·丹尼斯、约翰·C·梅里尔著,王纬等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思考提示:

谁决定了新闻?新闻、宣传、市场、公众,这些因素可以协调吗?一切以受众为导向,是否正确?

第九章 受众(2课时)

参考阅读:教材第十一章;

延伸阅读:

*《受众分析》,丹尼斯·麦奎尔著,刘燕南、李颖、杨振荣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媒介·人·现代化》,陈崇山、孙五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大众传媒对儿童的影响》,卜卫著,新华出版社,2002;

《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第四章:媒体和公众信任;第五章:知情权,埃弗利特·E·丹尼斯、约翰·C·梅里尔著,王纬等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思考提示:

受众在新闻生产和传播过程中是否重要?受众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你觉得应该如何理解才正确,为什么?在当前我国新闻传媒的操作中,是如何认识受众的?

第十章 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和理念(2课时)

参考阅读:教材第十四章;

延伸阅读:

*《联合国国际新闻道德规约二则》,载教材第322-324页;

《新闻道德评价》,罗恩·史密斯著,李青藜译,新华出版社,2001;

*《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第十四章:新闻道德;第十八章:新闻工作是一门职业,埃弗利特·E·丹尼斯、约翰·C·梅里尔著,王纬等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思考提示:

获取新闻需要道德吗?你觉得新闻是一项什么工作?

第十一章 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和中国新闻改革(2课时)

参考阅读:教材第十二、十五章

延伸阅读: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聚焦〈焦点访谈〉》,郭镇之、赵丽芳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冰点故事》,李大同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思考提示:

中国新闻工作的特殊性在哪里?你为此有了什么样的准备?

第五篇:新闻学概论

名词解释

1.新闻的倾向性:指的是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反映客观事实时的立场、态度在新闻中所表现的一种特性。

2.新闻事业管理:是指对新闻传播活动所实施的领导、调控、规范等职能行为,包括对新闻媒体、新闻从业人员及其职业行为和所制作传播的精神产品等进行的管理。

3.出版自由: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有创办印刷媒体或电子媒体并通过它们自由发表意见和交流信息的权利。

4.新闻价值:是事实所具有的、能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需要的要素的总和。

5.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指导新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新闻思想,毛泽东新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

6.言论自由: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有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语言形式自由发表意见和交流信息的权利。

7.新闻舆论监督: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评议的行为。

8.隐私权:自然人依法享有的、自由支配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私人活动信息的权利。

9.新闻工作者的党性原则: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新闻活动时必须遵守所属阶级或党政所规定的各项行为准则。

10.新闻法治: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系,调整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权利义务关系的状态与手段。

简答

1.新闻法治应从哪几个方面予以把握P194

●新闻法治首先要保障和实现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新闻法治的法律基础是宪法指导下建立的法律法规体系,这些法律法规应得到很好的执行。

●新闻法治的实现是国家机关通过对各类新闻主体权利、义务的具体调整而形成的。

●新闻法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社会主义新闻法治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双重需要。

2.当前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任务包括哪几个方面P165

●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

●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

●对党纪、政纪执行情况的监督

●对侵害人民群众利益行为的监督

●对社会丑恶现象、不道德行为和不良社会风气的监督

3.新闻报道的事实真实主要包含那四个方面的含义P39

●构成新闻的要素五个“W”要准确无误

●事实的细节描述要有根有据,符合实际

●新闻中使用的背景材料要真实可靠

●新闻中所概括的事实要符合客观实际

4.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性质和特点P187-189

性质:

●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最广大人民共同享有的自由

●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以剥夺敌对阶级和敌对势力的新闻自由为前提 特点:

●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摆脱了资本的奴役

●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强调充分自由和正确导向的统一

●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坚持民主和法制、自由和纪律的统一

5.公民、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权利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权与公民的知情权

●新闻媒体的报道权与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

●公民、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与政府的信息公开义务

●新闻作品的著作权

6.影响新闻价值取向的几个主要因素P60

阶级立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新闻政策、新闻宣传价值、新闻媒体定位

7.简述我国新闻法治的法律依据P195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立法、行政规章、司法解释

8.简答中国新闻舆论监督所主要采取的方法P169-172

●批评与表扬相结合●点名批评与不点名批评相结合●反映群众意见,引导群众参与

●既要适时,又要适度

●依靠党的领导,争取被监督部门上级党委的支持

●公开批评与“内参”相结合●争取执纪执法部门的配合9.新闻工作者贯彻“三贴近”的基本要求P105-107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

●立足于基本国情

●体现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本质

●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

●改进工作作风和文风

10.简述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P94-98

●在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在组织上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

㈤论述

1.何为媒体审判?结合近几年新闻案例,谈谈你对新闻舆论监督中媒体审判的看法。

媒体审判是指新闻媒体利用其报道或评论,超越司法程序,对正在审理的案件进行所谓的“分析定性”、“定罪量刑”,公开对这些问题做出判断和结论,以其明显的倾向性引导受众,形成足以影响法院独立审判的舆论氛围,从而使审判在不同程度上失去公正性和权威性。媒体审判的实质是以新闻出版自由干预司法,以道德评判代替法院独立的司法审判,其结果是误导公众,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同时也会曲解新闻媒体的监督功能,导致新闻媒体角色的错位。

2.结合近几年新闻案例,谈谈如何协调公民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之间的矛盾关系。

这涉及公共利益与新闻价值关系的协调问题。对两者的具体协调要划清三种界限:首先,划清一般公民与政治人物的界限。政治人物的私人财产状况可以公开,其私生活中某些不良行为和不道德行为不能算做隐私,政府官员家庭成员中涉及公共利益的私生活也不属于隐私范围。其次,划清普通公民与社会知名人士的界限。新闻媒体对社会知名人士的事业、生活情况的报道是对公众知情权的满足,但对其事业、社会活动和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未经许可不能随意公开。第三,划清普通人在正常与特殊两种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的隐私范围。正常情况下,普通人不与社会公共生活发生联系的,媒体要尊重其隐私权,对其违反法律或对社会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的,新闻媒体公开报道不构成侵害隐私权。但在具体问题处理上,更应以谨慎和尊重他人合法权益的态度,做到没有新闻根据的、没有把握的,坚决不报道;对当事人不应公开身份和姓名的,不得公开;媒体刊播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必须进行技术处理

下载新闻学概论复习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闻学概论复习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概论课复习大纲

    09-10-2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提纲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 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

    新闻学概论练习题

    什么是软新闻 什么是新闻价值 什么是客观报道 什么是知晓权 什么是协同自律 简述对新闻自由限制的途径 简述1951年国际新闻学会提出的新闻自由所包含的内容 什么是受众心理......

    新闻学概论重点

    第一章 新闻本源 第一节 新闻起源于人类的信息需求 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是在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实践中,为适应人们的信息需求而产生的。 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变......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1、 从新闻学的内容来说,大致可以分为理论、历史、应用三部分。 2、 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这是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质。 3、 辨析是要专才还是广学?对......

    体育新闻学概论.

    课程代码:XWC521 体育新闻学概论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共32学时,2学分。 二、课程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新闻学的基础理论,对......

    新闻学概论总结

    新闻学概论总结 《新闻学概论》课程是新闻传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新闻学概论》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

    新闻学概论 教学大纲

    《新闻评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新闻评论 学分:4 学时:52讲课学时:52;实验(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广告 开课学科部:文管学科部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

    新闻学概论论文

    武汉大学新闻学概论 《新闻学概论》结课论文 新闻自由与人身权利的冲突与调和刍议 摘要:自人类社会出现较为系统的新闻传播框架之时,新闻自由一说就成为统治阶级、新闻传媒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