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企业营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19-05-14 23:46: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现代企业营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现代企业营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篇:论现代企业营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现代企业营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随着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也在快速变化,这就使得我国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在新的经济市场环境下,我们也要对企业的发展的进行适当地调整,并观察在当前的经济情况下,企业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在新的高度下,制定一些针对市场营销问题的对策,从而来增强企业在市场营销中的竞争力,和在市场营销的发展中有足够的积极性。并且,在遇到竞争的过程中转变营销的模式,为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创造机遇。另外,企业也要将目光放在长远的发展上,将企业的市场营销改革重点放在发现的问题上,并且,在会议中提出实际的解决对策,并落实到企业的发展当中。本文就对现代企业营销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分析,从而提出我国企业在市场营销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使之在激烈的竞争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词:现代企业 营销 问题与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他们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在不断的增加。因此,企业的市场营销就是企业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的重要工作,也是很多企业发展过程中,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一企业营销的概念分析

(一)、市场营销的定义

在经济学中,不少学者对市场营销进行定义分析。其中,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市场营销就是在企业的发展中,企业在营销过程中有具体经济活动和行为的过程。因此,企业制造的商品、所提供的劳务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和手段与消费者建立起一定的联系,从而来满足消费者对商品或者是劳务的需求,从而来实现企业自身利益的增加。

(二)、企业市场营销中的作用

市场营销对企业与消费者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为了使消费者能够了解商品,为其服务提供更多的机会与渠道,为客户能够选择满意的商品和服务提供参考。市场营销就以桥梁的方式,将企业与客户联系在一起。另外,为了能够使企业了解消费者的现实需求,为其提供一个提出建议的平台,从而在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中为其开展更多的交流方式。所以,市场营销也起到了电话线的作用,将企业与消费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够让消费者满意。并且,不断的满足其不同的消费需求。

(三)、市场营销的内容

因为,市场营销就是企业在发展中一些具体的经济活动和行为。所以,市场营销的内容也是多元化、多方面的。所以,在整体的营销经营过程中,企业要进行一系列的营销活动,它主要就包括了:企业在前期市场营销中的调研、产品的开发与制作、广告的设计与宣传、产品的定价,销售人员推销的方法以及产品售后服务等工作内容。

(四)、企业市场营销的特点

要想发展好企业的市场营销,首先,就要树立顾客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的经营理念。所以,注重顾客的需求,也是市场营销观念的重点。它不仅可以将客户的需求作为企业经销的出发点,也可以将满足客户需求贯穿于整个企业的发展当中,这不仅要了解和满足顾客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还要了解和满足顾客在潜意识里中的需求。因此,注重顾客的需求也是市场营销的发展特点。另外,市场营销的观念就要求在营销过程中,企业的发展以营销的总体目标为准,发展直辖市内的价格,渠道,产品、促销等一系列因素,发展产品的营销覆盖面。使其有一个整体的发展机会,从而在各个方面来满足客户对企业营销的整体需求。因此,坚持整体营销的方式也是市场营销的发展特点。

二、市场营销的环境分析

由于,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是动态的,所以,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形成新的市场机会,也会形成新的市场挑战。因此,企业在发展市场营销环境时,就要对市场营销进行调查研究。对其环境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来预测企业市场营销的未来发展趋势,定期对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进行分析和判断。分析企业环境变化,为企业所带来的发展机会,判断企业在发展中所出现的危机。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条件,采取一定的问题解决对策,从而使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实现企业的收益标准。

(一)、企业市场营销微观环境分析 分析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可将其分为宏观营销环境和微观营销环境。一个企业能否成功顺利的开展营销的活动,其关键就是能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首先,企业本身的环境变化。现代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要开展市场营销业务,就会在企业的内部设立营销部门。这个部门在设定和执行营销计划的过程中,就会与企业的其他部门进行合作。并且,统一协调,从而取的预期的企业市场营销效果。其次,供应商环境的变化。供应商就是为企业以及其竞争对手提供特定产品和特定劳务的场地,也是提供各种资源所需的工商企业或是其他的组织人。营销中介的环境变化也可以影响企业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它就包括:中间商、实体的分公司、营销服务机构等部门。能够影响企业市场营销微观环境的主要因素还包括顾客。因为,不无论是任何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如果不能够被顾客认可和接受,就不能够达到预期的市场营销成果。企业的市场竞争者也是市场营销微观环境变化的影响因素,一个企业想要成功的在市场中占稳脚跟,就必须要对他的对手做更为详细地了解,从而生产出让客户更为满意的商品。最后,公众。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的能力具有实际的和潜在的影响力的任何团体,也是影响企业市场营销环境的重要条件。

(二)、企业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分析

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所形成的市场营销的企业营销活动就是宏观市场营销环境变化。它包括:人口环境的变化、自然环境的变化、技术环境的变化、经济因素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变化,营销人员变化,以及政治环境的变化等。其中,要想使企业市场营销能够快速的发展,企业营销人员就必须对这些变化进行密切的重视。并与相关的研究开发人员密切合作,根据市场营销宏观环境的变化,开发出新的产品。从而,通过营销环境变化来分析企业在市场发展中的营销机遇。同时,也在环境的变化中提高应对企业因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营销风险。

(三)、传统市场营销与现代市场营销的区别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给不少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困难。因此,传统的企业与现代的市场营销企业相比,它们的区别就在于:现在的企业技术能力发达,产品的技术含量较高,并且具有创新的意识。而传统的市场营销企业,技术水平落后,产品的技术含量低,也没有创新意识,企业发展体系不灵活。并且,缺乏人才,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也较低。其次,在融资方面,很多传统的企业流动资金不足,融资能力差,也无法与现代市场营销企业相比。而在市场营销方面,大多数的企业都是跨国的经营企业,所以,在市场的开发方面项目单一。国际市场营销的专业人才,国际市场的开发规范,以及市场的竞争渠道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条件仍然在一些企业中不能被体现。而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我国缺乏统一的国际市场竞争人才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并且,许多企业都是从事跨国经营的,也没有建立完善的现在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在人力管理的观念方面仍停留在人事制度管理的层次。

三、企业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也在不断完善。为了能够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经济的整体实力增强,市场营销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市场营销工作仍然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都会为企业自身带来负面影响。所以,这就使得我们对现代企业的制度要加以重视,从而建立完善的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对策,来转变市场

经济发展方向对企业市场营销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企业营销中市场管理缺乏创新性

企业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意识观念就是企业的经营观念。他是在营销工作中非常重要影响因素。所以,在企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不充分,就会使传统的企业在营销观念中将产品销售作为企业重中之重,从而就会使消费者处于被动的地位。长此以往,就会使消费者失去购买的兴趣。

(二)、企业营销缺乏战略性

对企业的具体的市场营销工作提供对策性系指导的方法,就是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它可以明确市场营销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当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都是中小型的企业,所以,对市场营销也缺乏的战略性的思考,在企业营销方面也没有明确的目标,销售的手段落后,没有指导性。因此,在整个营销活动中,企业都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所以,对营销活动也缺乏长远的计划,从而,就会造成企业市场营销工作不能达到预想的人的效果。

(三)、企业营销管理职能发挥不协调

在企业的营销工作中,起到带头作用的就是营销管理部门。因为,它决定了营销的具体内容与实施策略。高层的企业营销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营销工作,所以,不少企业都要在市场营销管理部门设置高层营销管理人员。但是,由于部门人员的缺失,就会造成营销工作缺乏政策领导性,使营销工作在销售方式的设定上出现不合理,从而影响整体的市场营销水平。又因为,市场营销是一个系统下的长期工作,所以,企业的部门就要协调合作,从而来共同完成这项任务。因此,构建政策的同时,其他企业的部门也要以营销部门为主,积极配合市场营销部开展企业市场营销活动。

(四)、企业对新的市场环境适应能力差

影响企业正常发展的因素之一就是市场环境。因为,市场环境是影响企业产品生产和产品营销的重要环节。所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的不断创新,不少企业生产的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市场需求量达到饱和。所以,企业要想在发展的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做好市场的调研,从而开发新的市场环境。而就目前我国农村市场的开发情况来看,很多企业都将农村定为新市场的开发点,从而瞄准农村市场来进行商业投资。

四、提高企业市场营销工作的对策

(一)、树立科学营销管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的市长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结合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以企业的需求为出发点,从而来注重消费者的地位,了解顾客的需要,转变传统的以企业经济活动为中心的现象,树立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观念。新时期的市场营销发展,人才得到重视是首要的前提。所以,企业竞争的重点也要从以前的物质资源竞争转移到知识资源竞争,从而体现出企业对人才的中重视。并且,现代企业在市场营销中,要树立知识营销的观念,重视企业的知识发展,使产品在营销中有一定的企业观念。建立品牌战略,重视品牌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从而树立市场中的竞争意识和品牌意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强,企业想要发展就面临着国外市场的压力。所以,这就需要市场营销部门具有广阔的眼光,扩大市场的发展空间,使企业面临更多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在企业市场营销的过程中,要树立全球化经营的意识,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从而来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建立科学、高效的网络营销平台

现代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中营销的手段多种多样,其创新性就当数网络营销。并且,它也在企业市场营销的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的市场营销过程中,充分的利用网络的平台,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集群,结合不同的销售地点,以及不同的市场经济发展特点,对市场进行细分。并且,对不同范围内的市场进行调查,根据不同市场特点和经济发展情况,构

建高效的市场营销网络,并将营销的网络作为企业市场营销工作中的重点。

(三)、制定合理的促销政策 在企业的市场营销过程中,其工作内容不是简单的销售或促销,它需要企业的高层人员设立完善的营销策略。因此,企业就要建立完善的市场营销管理部门,并且,派专人调查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本企业市场营销工作的政策和手段。而从传统的意义上讲,企业较为流行的促销方式就是人员的促销,这也是最直接的销售手段。因为,企业在促销的过程中,销售产品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和掌握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在第一时间将与顾客交流的信息反馈给企业的市场销售部门,从而为企业与消费者建立沟通的桥梁,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可以加快企业经济决策的调整。结语: 总之,现代企业市场营销的发展中,想要完成企业市场经营目标就要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并且,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将社会的整体发展方向与企业销售的目标相互结合,全面的了解销售市场的发展方向,从而为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积极的作用。在企业的发展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转变企业发展的观念,加强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探讨科学的市场营销策略,从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实现企业目标利润。参考文献: [1]孙鑫;企业文化营销及其与核心竞争力关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2]伍彩虹;文化对市场营销策略的影响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3]李长生;;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比较分析[J];财会通讯;2009年23期

[4]吴良海,纪根培;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及其管理[J];财贸经济;2013年05期 [5]叶琼;;西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财务分析[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第二篇:论民营企业存在问题与对策

论民营企业存在问题与对策

一、民营企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民营企业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民营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表现出了公有经济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城乡就业人员,减轻了社会的压力。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离不开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作为非公有制经济,它与市场经济天然相容,互为发展条件,其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通过市场去实现。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不能将非公有制经济排斥在外。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这是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这个论断十分明确地指明了民营企业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一)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逐步扩大,开始发挥越来越广泛的作用

1.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企业产权多元化和产权明晰,从而有利于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2.民营经济的运行机制最接近于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在民营经济中体现得最充分,因而民营经济对国有经济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3.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加供给、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4.民营经济具有相对分散、规模小、易吸纳劳动力的特点,有利于增加社会就业。5.民营经济有助于调动多种积极性。由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特点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形式,所以能够充分调动所有者、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6.民营经济促进了工业化进程。近年来,民营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全市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成为全市工业经济领域的生力军。在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促进全市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7.民营经济加快了城市化脚步。随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打工或创业,消费需求得到进一步提升,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改善了城市面貌,加快了城市化进程。8.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了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经营、管理人才。当然民营经济也具有一些消极作用,在有关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管理办法和法制规范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更需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积极作用,克服和避免其消极作用,为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运作环境,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新华网广州2006年10月31日电(记者梁钢华)随着广东民营经济发展不断提速,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内源型经济因发展大提速而在全省经济棋局中不断“加砝”。广东省经贸委31日举行的季度新闻通报会传出的消息称,今年广东民营经济的发展势头即更为强劲,头3个季度虽只实现工业增加值1610亿元,但同比增幅却高达31.2%,占全省工业比重为20.8%,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4个百分点。据介绍,内源型经济今后在广东经济挑“大梁”的趋势将进一步增强,成为这个省经济新一轮快速、健康、理性增长周期的“第一推动力”。根据部署,广东力争用5年至7年的时间,使全省民营经济由目前的“三分天下有其一”发展成“半壁江山”,即在未来几年里,使民营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

据中华工商时报报道,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26周年的日子,中国企业家论坛在深圳的第三届高峰会上给企业家们提出了一个带问号的主题:什么改变中国?应邀出席峰会并发表演讲的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开宗明义,“只要看看深圳就知道了其中的答案”。黄孟复还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到快速发展的进程解读,做出了这样的回答:民营经济正在改变中国。

二、民营企业的现状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 民营经济克服了基础薄弱和先天不足等劣势,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GDP中所占比重已达到61%,拥有的资产占全社会资产的比重已超过20%,民营企业产值已

“三分天下”甚至“二分天下”,并逐渐显露出它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以及维护供需平衡、扩大就业、稳定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客观地说,民营企业的发展正从

发展初期向发展中期转变,即由靠领导人关系的协调建立制度向建立完善的制度性保障过渡,民营企业正向着

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向发展。从民营企业的形成来看,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一是从个体

户起家,逐渐积累发展起来,或直接由家庭成员投资兴办的家族式企业;二是朋友、同事参股合资开办的合伙企业;三是国营或集体企业通过买断转型的企业等。其共同的特点是企业的所有权归一个或少数投资者所有,其

企业股份不断分散化、社会化。因此,民营企业从总体上看,虽然有其市场化程度高、经营灵活、社会负担轻

等优势,但中国民营企业在发展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一)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1.人们对民营企业的认识仍然存在着一些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情况,如民营企业在融资等方面较之非民

营企业存在着更多的障碍, 尚未取得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融资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2.一些部门在履行其职能时,还存在着不能一视同仁的情况,“两张脸”和“两个标准”的情况依

然存在;在服务收费、子女入学等方面往往被提高收费标准,得到特别“关照”,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一些民

营企业的行为短期化,投资愿望严重弱化。民营企业的道德风险问题。3.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市场经济处于萌芽阶段,规范市场和竞争秩序的法规不成熟、不完善,民营企业的道德风险问题十分突出:权钱交易、逃税

漏税现象严重;生产国家政策禁止生产的产品或从事国家禁止的生产经营;强买强卖,大打“关系营销”,通过行政隶属关系进行不公平交易,利用虚假广告夸大自己产品的效用或功能或是诋毁竞争对手的声誉进行

不正当竞争;乱采滥伐,过度利用自然资源,生产大量排放废物、制造环境污染的产品;生活腐化,挥霍浪

费;等等,一方面造成严重不良的社会后果,另一方面大大地毁坏了自身的信誉。从深层次上看,民营经济

遇到的上述各种歧视和非国民待遇,多少同其较差的声誉有一定关系。那么,民营经济要想有进一步的发展,解决其声誉问题就不可回避。

(二)管理水平低下,开拓创新精神不足

1.我国目前的许多民营企业都选择了家长式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家族”和“亲缘化”特征,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经营者既是资产所有者,也是资产经营者。当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家长式管理由于决策层和执行层界限模糊,缺乏“纠偏”机制,民营企业家的局限性、随意性往往易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企业内部缺乏民主与约束机制,用人机制陈旧,企业业主偏重经验而缺少创新,基本是“有管无理、有战无

术、有销无营”状况。2.一些私营企业经营者目光短浅,满足于一点点蝇头小利,不思进取。特别是有一些

改制企业,经营者存在短期行为,拚设备、拚消耗,不愿投资扩大再生产,不愿进行技术改造。3.还有一些

私营企业经营者法制意识淡薄,甚至生产假冒伪劣产品。4.私营企业家开拓意识不强,客观上造成了私营企

业竞争力低下,严重地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人才机制不灵活

大多数民营企业家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但现实条件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

危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家落后的“资本雇佣劳动力”观念和强盗逻辑,认为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只是劳动

力的雇佣关系,很多民营企业家认为只要有高薪,市场上多的是优秀人才,而没有从思想意识上真正重视过人

才和他们的人格尊严。加之民营企业用人唯亲的任人方式,使优秀人才难以真正融入民营企业,因此,他们通常持打工心态,只关心眼前利益,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和长期扎根的观念。

(四)企业生命周期过短

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5000家民营企业,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只有430家,其余91.4%的企业已烟消云散;生存期超过8年的企业仅占总数的3%左右。

(五)决策盲目, 风险增加了企业经营

民营企业的发展初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帮助,这在一个曾经长期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是非常正常的,但却使一部分成功的经营者因此而淡化了风险意识。四面出击,盲目的多元化经营,过分的自信导致无法正确地评价自己,也无法正确地评价企业的成功。成功的经历强化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也导致了决策的经验主义。

(六)设备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的相对滞后

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民营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这种生产模式注定了企业不可能拥有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由于其先天的原因,较低的员工素质也制约了企业技术更新的速度。

三、民营企业的发展对策

(一)健全法律制度

为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民营企业的产权需要法制来保障,民营企业的经营行为需要法制来规范。加强立法,建议有关部门及时清理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法规。同时,抓紧制定保护民营企业的条例,出台引导和约束民营企业经营行为的文件。严格执法。要明确执法部门保护和支持民营企业的责任,对向民营企业敲诈勒索、乱收费、乱罚款、强买强卖及破坏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秩序的人和事,必须及时处罚。

(二)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减少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影响

1.家族式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容易导致企业战略决策的失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所产生的专制和集权化倾向,无法适应企业对人才的更高要求。2.民营企业要真正建立起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首先必须进行所有制改造。3.民营企业的发展趋势就是控股化和集约化,充分发挥家长式管理模式的灵活高效的优势,还可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情况,逐渐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4.中国民营企业的制度转换、管理模式的更替依赖于民营企业家素质和人格的提升和完善。

(三)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突破口,全面提升企业素质

未来企业的竞争,更重要的是要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我国民营企业还存在着规模小、员工素质低的现象,还不能实现以人为资源优势来配置和优化其他资源。因此,提高企业内在素质,说到底还是要提高人的素质,企业规模、环境、装备水平以及产品档次和质量的内在差异,实质反映的是人的内在素质差异。民营企业必须要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构建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真正做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励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四)继续发挥政府在发展民营企业中的作用,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1.加入WTO后,民营企业也面临着结构调整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依然是影响民营企业的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政府如何把握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变弱化的调控管理职能为高效的服务职能。2.政府必须扮演好两个角色,即领导者和服务者。政府必须给予制度支持、技术支持、信息支持、金融支持。近年来,各部门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规范行政许可行为,精简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

效率,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营造了鼓励和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但也要看到,有些执法部门虽然提出首犯不究,不举报不罚,仍然有罚款下指标的现象,执行层面会用变通办法,进行罚款收费。3.从最近有关对南京100家民营企业问卷调查的结果上可以看到,认为所在地有关部门对民营企业有乱罚款、不合理收费等行为的达到52.83%,认为政府对民营企业有歧视的达46.15%。因此,还要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发展民营经济的重大意义,宣传民营经济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宣传民营企业、民营业主是为国家聚财的纳税人、依法致富的带头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在全市营造从事民营经济光荣、发展民营经济有功的氛围,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奖励环境、和谐的人文环境、公正的法制环境、宽松的金融环境、优惠的政策环境。

(五)正视挑战,实现政府管理体制真正转变

充分认识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解放思想,树立与民营企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新观念,实现政府管理体制由管制向监控的真正转变。

(六)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1.民营企业多以传统产业为主,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和经济的杠杆,引导那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管理水平高的企业率先发展高科技产业。2.对民营企业自身来说,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必须加大技术开发的投入,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增加技术装备,成为技术创新和开发投入及推广的主体;应实行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起开放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吸收消化国际上先进的科技成果,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3.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民营企业更应更新观念,尽快树立国际化经营与竞争的意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来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参考文献:

①夏建胜:《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五个创新点》,《经济问题探索》,2002年第6期;

②晓亮:《论民营经济中的十个认识问题》,《南方经济》2001年1期;

③杨启先:《认真搞好民营经济,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纵横》,2000年10期;

④乔新生:《私营企业发展面临的法律制约》,《现代工商》,2001年7期 ;

第三篇:论现代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论现代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及创新方法

[摘要]: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众多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和压力。新经济像是要求我们的企业不仅要有优秀的领导者、管理者,更要创建和拥有一只优秀的团队,而任何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的运用都必须依赖于团队,团队的基础就是人。企业薪酬管理对员工的归属感、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绩效会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员工的薪酬满意度是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分析目前薪酬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现代企业薪酬激励机制创新的方式方法,建立良好的薪酬制度,从而更有效地吸引、保留和激励员工,起到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

[关键词]:员工薪酬薪酬满意度创新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近体,众多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和压力如何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更快更好发展成为摆在每一个经营者面前的新课题。这种新经济形式要求我们的企业不仅要有优秀的领跑者,更要打造一支优秀团队。因为任何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的运用都必须依赖于一个基础:人,企业的有所员工。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现代企业管理从制度化转向人性管理的过程已经充分正明人力资本既是企业的最大成本也是企业的最大财富。而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共同目标是,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获得员工的最大价值。在众多的激励机制当中,薪酬无疑是最直接、简单、也是最重要的方式。制定合理的薪酬机制已经成为企业普遍重视的因素。但由于薪酬是企业收益的付出和对每个人的评价,所以管理层操作起来并不容易。而且随着企业的发展,薪酬机制也不能一成不变,它必须与企业发展齐头并进,才能真正为企业发展推波助澜。

一、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企业薪酬体系的合理性对吸引、激励人才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企业在薪酬管理上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1、薪酬设计与管理不符合原则,有很大的随意性,即结构不合理。

薪酬结构是一个企业组织机构中各项职位的相对价值及其对应的应付薪酬间保持什么样的关系,薪酬结构比例应视从事不同性质工作的员工比例有所不同。目前,我国企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薪酬等级未与岗位价值正相关,薪酬结构未体现不同岗位的业务特征,所有岗位的薪酬结构相同,浮动与固定工资比例“一刀切”,未能充分考虑岗位的差异。这势必造成许多员工不安心工作,千方百计调换岗位现象,不利于组织稳定。

2、盲目地运用薪酬保密制度。

薪酬保密制度虽避免了员工之间相互攀比,减少因分配不均而造成的矛盾,但也助长了员工间的相互猜忌,同时由于员工难以判断绩效与报酬之间的关系,薪酬的激励效果也会因此受到制约。

3、薪酬设计缺乏科学性、完整性和发展性。

薪酬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最有效的内容和手段,本身具有严密的内涵机构和完善的体系。但在实际执行中,薪酬的激励效果却与预期相去甚远。企业薪酬结构往往存在结构单一和模糊两大特点。单一的薪酬结构容易使员工失去激情,从为自己干变为为企业干,保求职位而淡化职责是这种薪酬结构典型的后遗症。易于滋生员工之间的攀比心态,减少和消耗团队合作精神,消弱企业本来具有的优势。薪酬模糊主要是给予不公平的奖励和加薪。发展性是说薪酬制度建立后不是一成不变的,处于成熟期的企业还在照搬成立之初的薪酬制度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轻则毫无激励作用可言,重则导致矛盾丛生,有碍企业发展。

4、沟通不良。

现实中企业员工领了一笔奖金,却不知为何要给他奖金,没人告诉他哪些工作做得好,哪些工作做得不好,原本是对员工一次最佳的激励机会,却因缺乏沟通机制,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激励效果。

5、缺乏人文主义精神。

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是追去效益最大化,在“开源”有限的情况下,“节流”会成为首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低成本”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竞争优势。而在众多成本因素中,人力成本的弹性应该是最大的。于是很多企业便在这里做起了文章。这种短视行为的结果是企业员工的流失,经济效益的下降。

二、薪酬满意度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公平的薪酬制度,只存在员工是否满意的薪酬制度。所谓的薪酬满意度,是指员工对获得企业的经济性报酬和非经济报酬与他们的期望值相比较后形成的心理状态。

从广义上看,是员工对其劳动所得的所有报酬的一种态度;从市场的角度看,是人力资源价格给员工造成的心理态度;从分配角度看,是企业对人力资源要素的回报是否符合员工心理的期望值。

员工的薪酬满意度越高,薪酬的激励功能就越明显,员工就会更努力地工作,往往得到企业凌傲的肯定和赞赏,从而得到更高的薪酬,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企业可能留住更多优秀的员工。相反,则会形成恶性循环,造成人才流失。员工的工作态度直接影响着生产经营的成效,而员工的薪酬满意度又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工作态度。

三、企业薪酬管理的创新

㈠、薪酬管理理念的创新

1、将“双木桶理论”引入人力资源管理

在“双木桶理论”中,一只木桶代表自己的企业,部分短板影响了企业整体能力水平,另一只木桶代表标杆企业,我们要学习标杆企业相同位置的挡板来解决自己企业的短板问题。在“双木桶理论”指引下,企业要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来综合分析。

2、对薪酬公平化的新理解

近年来,“可比性价值”概念的提出,是薪酬内涵深化的表现。用“可比性价值”来解释公平付薪理论,其意义在于将公平化建立在更宽大的基础上,引导人们将报酬公平与否的注意力放在相似职位的工作评价上,使企业的薪酬管理更为灵活现实。

3、树立一人为本的薪酬管理理念

员工的需求是有差异的,对于低工资人群,奖金的作用非常重要,对于收入水平较高的人群,则晋升职务、尊重人格、授予职称、奖励创新及工作的自由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从事笨重、危险、环境恶劣的体力劳动的职工来说,搞好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增加岗位津贴就可能更加有效。

㈡、企业薪酬管理在制度方面的应对措施与创新

1、设置薪酬管理目标,实施薪酬决策管理。

这包括薪酬体系、薪酬水平、薪酬结构三大核心决策,以及薪酬构成、特殊群体薪酬、薪酬日常管理三大支持手段。薪酬体系是有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来计算的基本薪酬,由职位、技能、资历等因素组成,薪酬水平是企业内部薪酬平均值,形成企业薪酬的外部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薪酬结构则是内部职位职级等级差别关系,形成企业薪酬内部竞争机制。这些设置都设计到薪酬构成(对个人支付的支付方式)、特殊群体薪酬及新购管理政策和策略(即企业薪酬管理水平、技术技巧和制度)等。企业的薪酬管理应当在制度和方法上进行创新,这里提到的“体系、水平、结构+构成、激励、政策”就是这种创新的精髓。

2、进行岗位测评,评估岗位相对价值

岗位测评是建立薪酬结构过程中的一部分,重在解决薪酬的对内公平性问题。薪酬结构所关注的是企业内部薪酬水平等级的多少和不同薪酬水平之间极差的大小,这就需要系统的确定各职位的相对价值。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岗位类型,参照岗位说明,以工作内容、所需的知识技能、对组织的价值、组织文化以及外部市场为基础,对岗位进行综合测定评价。它有两个目的:一是比较企业内部各个职位的相对重要性,得出职位等级序列,进行岗位归级,确定岗位工资系数,进而为稳定工资分配差别提供量化根据。二是为进行薪酬调查建立统一的职位评估标准,清除企业内由于各职位名称不同,或职位名称相同而实际工作要求和工作内容不同所导致的职位难度差异,使不同职位之间具有可比性,为确保工资分配的公平性奠定基础。

3、建立有效沟通机制

员工薪酬的内部公平度是员工的主观感受,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进行岗位测评之外,还可通过加强管理者和员工的沟通交流的方式,增强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相互信任。现在很多企业采取薪酬保密制度,提薪或奖金发放不公开,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员工在知道其他员工的薪酬后,降低对薪酬管理公平度的认同。但这种封闭式制度使员工很难判断报酬与绩效之间的联系,员工既看不到别人的报酬,也不了解自己对企业的贡献,这样会削弱薪酬制度的激励和满足效用。因此,建立沟通机制是员工感受平等的有效方法,也是实现报酬满足与激励机制的重要手段。

4、通过薪酬市场调查,确定企业的薪酬水平

薪酬市场调查是解决薪酬外部不公平的有效手段。通过外部市场调查,以了解市场薪酬水平及动态,尤其是同行业企业的薪酬水平,从而检查分析本企业各岗位薪酬水平的合理性,确定薪酬在市场上的地位和竞争力。实践证明,一个企业在薪酬水平的确定上可以采取与社会平均水平持平、略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略低于社会评价水平等几种方式。一般说来,企业薪酬水平要处于市场平均水平线以上才具有外部竞争力。制定与市场水平线相对应的或高于其的企业薪酬水平,将有助于企业吸引和留住企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结束语

企业薪酬管理创新正当其时。抓住员工这个关键因素,精心实施薪酬目标管理模式,对薪酬体系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设计,才能保证薪酬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充分发挥薪酬机制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使薪酬成为一种完成组织目标的强有了工具。

参考文献

⑴ 文跃然《薪酬管理原理》[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⑵ 李培培《提高薪酬满意度的途径》[J] 经济论坛,2006(5)

⑶ 刘蕙等《企业员工薪酬激励的新制度经济学思考》[J] 经济师,2005,(9)⑷ 周劲波《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8)

⑸ 俞文钊《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上海出版社,2005

第四篇:论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我国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依法治国已经成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而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当前依法行政中存在着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以及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当前学术界和实践工作者面临的共同课题。本文力图通过对我国依法行政中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视角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几项对策。

【关键词】:依法行政,依法治国,问题,对策

众所周知,实现法治国家是我们当前的目标,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然而,依法行政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执政为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2004年3月22日,国务院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纲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确立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明确了今后十年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基本原则和要求以及主要任务和措施,对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然而要使我国真正走向法治,实现依法行政,就要充分重视目前我国依法行政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拟就当前我国依法行政中存在的某些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此做些探索性思考。

一、依法行政的内涵

什么是依法行政?概括起来讲,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取得、行使行政权力,并对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在现代社会,依法行政之“法”不仅包括法律规范,还包括法律的一般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目的。依法行政最早是由资产阶级提出并在资产阶级国家付诸实践的。由于各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法治传统的区别,各国在称谓上有所差别,英国称为“法治”或“依法行政”,美国将依法行政包含在“法治原则”之内。

依法行政的内容在各国也存在较大差异。英国的依法行政包括越权无效原则和自然公正原则。前者是指实体上越权的行为一律无效,但程序上的越权行为其效力不能一概而论,应对照具体成文法规定。后者是指任何政府或个人在行使权力可能使别人

受不利影响时,必须听取对方的意见,每个人都有为自己辩护和防卫的权利,也可以避免偏私,“不能自己做自己的法官”。美国的依法行政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权利原则和正当程序原则。基本权利原则是指政府和个人都必须服从法律,但这种法律必须旨在保护而不是摧残人类固有的基本权利。正当权力原则是指法律的实施必须通过正当的法律程序进行。

在我国,依法行政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在20世纪80年末提出依法行政的原则决不是偶然的,这是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依法行政作为一种治理国家的方式,是政府运作方式的伟大变革。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文件及其他有关文件明确提出了“依法行政”的概念,*****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郑重提出:“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并明确提出“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法行政就是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有效管理。法律是行政机关据以活动和人们对该活动进行评判的标准,而法律必须是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行政机关必须本着宪法、法律和现行政策的精神,勤政、廉政,为人民多办实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发挥行政机关的职能作用,做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更不能非法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

二、我国依法行政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法治已经不是一个“要不要”实现的问题了,而应是强调如何实现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依法行政从总体上来看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进步,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从人治走向法治的转折点,依法行政也还是处于起步阶段,行政的法治化还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就现实情况而言,无论在立法层面上、执行层面上,还是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都存在不少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改进、提高、创新。

(一)立法层面上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立法工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的行政立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现行行政立法中立法无序、缺位以及所立之法缺陷较大。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的行政法规和政府规章是比较完备的,但是由于我国行政立法的指导思想不够明确,立法的价值取向有偏差,行政立法偏向于行政权,把立法当作谋求有效管理的手段,行政机关所立之法规,有的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相互重叠,甚至出现了行政机关超越自己的立法权限进行立法的现象,造成我国行政立法中政府管理公民的法过多,而监督政府权力的法过少,容易造成少数行政执法人员毫无顾及的行使行政权,促使行政权力的滥用。如《行政许可法》实施之前,各种各样的行政许可散见于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中,一些地方,甚至乡镇都立出各种名目的“行政许可”,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不规范,一讲行政管理就是行政审批。

第二,行政立法质量不高,稳定性和可操作性差。行政立法行为不规范,授权主体和对象、授权法名称和效力混乱不清,法律、法规、规章之间缺乏协调统一,使行政执法难以适从。有些规定过于原则、过于粗糙,缺乏可操作性,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如环保局提出《大气污染防治法》第17条的立法空间过大,国务院又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执法难度较大。这种片面追求立法数量的做法,表面上似乎成绩可观,实则乃立法之大忌。

第三,行政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度不高。行政立法缺乏民主性和公开性,没有很好的建立立法民主的参与机制,没有在法律出台之前走草案公布、广泛征询意见和听取意见等一系列民主程序,行政立法规范不能够及时、准确、经济地为公众所了解,没有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诚信。

第四,行政立法中存在“部门利益”倾向。某些行政部门利用其掌握的国家立法资源,在协助国家制定有关法规草案时,在法规中不适当地强调本部门的权力和利益,力图通过立法来维护、巩固和扩大本部门的各种职权。同时尽可能地减轻和弱化本部门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概括起来就是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规化。这不仅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使得所立之法与社会主义法治之“良法”要求相背离,而且损伤人民对建立“法治政府”的信心,最终变为侵犯人民利益的手段。

(二)执行层面上的问题

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最主要的职能,行政执法效率的高低以及在执法中是否公正、廉洁,直接关系政府的威望。近年来的行政诉讼中,有的地方县一级行政机关的败诉

率达40%,有的地方乡镇政府的败诉率达70%。这说明,我国行政执法存在不少问题,依法行政水平不高。目前我国行政执法中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行政执法体制不顺,职权交叉、职责不明、职能分散、越权行政。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直接阻碍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这段话切中时弊,抓住了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体制还很不完善。

(1)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现象还存在。如城市建设部门既管理城市建设,又自己搞城市建设,并进行自我质量监督。

(2)职权划分存在不合理现象。如社会噪声依据现行法律规定应由公安机关处理,但是公安机关由于管辖的事务繁多,有许多涉及社会治安重要问题需要处理,对尚未构成威胁社会安全的社会噪声无暇控制,群众投诉到环保局,环保局却因为缺少法律授权而无法管理。

(3)行政机关的设置、职能配置不科学,多头管理,责任不清。如在省一级区域,负责食品安全的部门有工商部门、质监部门、卫生部门、农业部门、林业部门等。各地最近相继成立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是各级政府专门从事食品安全的“抓手”组织协调和依法对重大食品安全调查处理。细细算来有近10个部门可以管理食品安全,因此,一些执法部门画地为牢的做法得到了默许,以为可以简化执法,有利于监管,但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隐患重重的选择,长此以往势必会损害政府机关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威望。

第二,行政执法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对严格执法带来不利影响。部分执法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在观念和习惯上依然深深地打着“人治”、“权大于一切”的烙印,这些旧意识、旧观念成了一些行政执法人员滥用职权的思想渊源。少数行政执法人员没有经过严格的岗位培训,不熟悉机关的法律法规,对本职工作一知半解,缺乏责任心,在执法中常常出现错裁错判的现象,有的执法人员政治素质较差,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泛滥,出现了执法不公甚至徇私枉法、贪赃枉法等问题。以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为例,尽管国家颁布了《产品质量法》、《关于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决定》,虽然有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的打击行动,但假冒伪劣商品仍在猖獗地涌入市场,其要害是没有依法行政,执法缺乏力度。

第三,行政权力的行使缺乏有力的制约和监督。我国行政执法监督的类型很多,有立法监督、司法监督、党的监督、行政机关自身监督、人民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但效果不大,关键在于监督查处的力度不够和没有制度化、经常化。如《浙江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执法监督条例》颁布后,仍有一些市县没有设立专门的行政执法监督机构,由于片面的追求经济指标,负责的领导也没有重视,即使成立了也基本上形同虚设,没有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依法行政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政务公开,把行政操作的规则、方式、手续、时限、法律责任公布于众,让人民群众知道如何监督行政。现在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等行政程序法虽颁布实施了,但因宣传力度小,知晓程度低,当人民群众遇到故意增加审批手续,额外收费,拖延批准时限,附加制裁等侵害自己自由和权利的行政行为时,还不知道这是违法行政在侵害自己。

(三)思想观念层面上的问题

现实中一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观念和法治的要求是不适应的,甚至一些观念严重阻碍了依法行政观念的根植和依法行政方略的实施。实现依法行政在观念和思想上的障碍主要有:

第一,人治观念。一些地方的少数领导干部由于受封建特权思想和计划经济思维方式的影响,长官意志比较严重,依法行政的自觉性还不高,甚至还存在“权大于法、权重于法”的错误观念,从而无视法律的规定,处理或解决问题往往忽视法律的严肃性,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滥用职权。如在征用土地的问题上,置法律、法规于不顾,随便批条子,动辄开口子,结果出现了乱占滥用土地现象,破坏法律的严肃性、权威性。更有习惯于按个人的意志行事,忽视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行使行政权力的主要特点是命令和服从,无论这些行政行为是否合法,都按个人的意志去执行,如某一行政执法部门依据已过时的红头文件进行处罚,当事人不服提出行政诉讼,结果执法机关败诉,给国家造成了损失。

第二,法律工具主义观念。“传统的法律治民不治官”的观念仍在现行法律规范中有所体现,扭曲了法律的公正性,将法律视为一种人治的工具。如在执法实践中,一些行政执法部门对凡能带来部门利益的条款都能积极地宣传、积极地执行,反之就消极,执行迟缓或根本不执行,这种以自己利益决定对法律法规的实惠主义态度,严重破坏了执法机关公正、廉明的形象,使依法治国方略难以落到实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扭曲。

三、解决依法行政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当前,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已经提上了党和国家重要的议事日程。依法行政中现实存在的问题不仅严重损害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而且阻碍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长此下去将会使改革开放的成果付诸东流,这是一个普遍性的严重问题。要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执政为民,必须推进依法行政。为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需从根本上解决现实中依法行政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一)加强行政立法工作,完善行政法律体系,为依法行政奠定坚实基础。依法行政,只有有法可依,且所依之法是合法的,才能保证依此法实施的行政行为是公正、合法的;只有所依之法是健全的,才能保证对社会各方面的事务进行有效的管理。为此,要抓好四方面的工作:

第一,依法立法。政府立法要以宪法为依据,切实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立法本身也应按一定有序的规则进行,立法者自身也必须受到法律的拘束,而不能随意立法、滥立法。必须依据法定权限,遵循法定程序立法,不得超越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立法。要明确立法主体、划清立法权限、规范和完备立法程序,行政机关必须依照法定职权范围、依照法定的程序立法,彻底根治不依法立法,杜绝“立法上的不法”。2004年7月1日《行政许可法》的正式实施,完善了我国行政立法体制,也为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总之一定要从源头上、制度上解决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加快立法步伐,提高立法质量。我国当前在某些领域仍然存在无法可依或者有法难依的状况。对行政立法上存在的空白之处,要在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尽快地加以制定,成熟一部制定一部,以填补其空白。如北京市计划今年出台食品安全的地方性法规,其内容包括建立突发事件的监测体系,事故救援和处理的应急预案和紧急状态下对食品的限制和召回,建立食品安全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其中建立食品安全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将是此次立法的主要内容。法律、法规的生命力在于它的质量。首先要提高立法者素质,其次要防止立法中渗入局部利益和部门利益而影响到法律的普遍性、公正性、全局性,最后在制定新法的同时及时废止、修改或补充旧法。

第三,提高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加强法律的可操作性。行政立法民主化的标志是行政立法参与的普遍性,人民利益是最高的法律,法律应该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是人民利益的保护工具。立法为了人民,必须依靠人民,坚持群众路线,实行立法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三者结合,建立健全专家咨询论证制度、立法征求意见制度,广泛听取意见,特别是要重视人民群众意见,集思广益,多谋善断。法律应该和社会现实生活相适应,要具有科学性,才能提高法律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

第四,健全各种制度,防止和克服行政立法中“部门利益”倾向。首先,建立“立法回避”制度。行政立法“部门利益”倾向与行政部门直接参与涉及该部门利益的法律草案的起草与制定有关,这种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的角色,使得一些法律法规带有部门利益色彩。其次,建立立法公开制度。按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要求,一些涉及公民利益的重要法律公布全民讨论,这是立法民主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如果媒体可以公开报道立法机关讨论法规的情况,举行面对公众的听证会,公民通过传媒,发表对正在讨论的法案的各种意见等。最后,建立采纳意见情况的说明制度。例如过去如果某个立法草案实行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对最终征集上来的意见是否采纳,是不需要对公众做出解释的。但以后,行政机关需要向公众说明都征集上来了哪些意见,为什么采纳了其中的一些意见而没有采纳另一些意见,需要一一说明。

(二)立法不易,执法更难。法律不只是起象征和观赏作用,它必须对社会关系起到调整作用,法律贵在执行。有法不依,等于无法,甚至比无法的影响还要坏,因为它破坏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尊严和权威。在执法方面主要应做到:

第一,理顺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积极探索新机制。首先,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将行政执法部门直接经营管理的企业从政府分离出去,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定位,深化机构改革,划清部门之间的职能权限。《行政许可法》的颁布也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表明我国政府正在从审批型、管制型政府向管理型、服务型政府转变。其次,要调整行政执法机构及其职能,逐步解决执法职责不清,职能交叉等问题。对执法职能交叉的部门进行清理,依法将交叉的职能进行界定、划分,明确各自的法定职权范围,并规定严禁越权乱作为和失职不作为,避免使行政相对人无所适从或对行政相对人的合法利益造成损害。根据《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适当下移执法重心”的规定,将法律、法规、规章对层次管理规定不明确的执法事项,对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生产直接相关的行政执法活动,主要由市、县两级行政执法机关实施,较好地克服了过去那种有利的事上下争着管,无利的事上下都不管的现象。再次,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责任制度。无论是出于好意还是一时疏忽,只要造成决策失误,决策人就要受到追究。行政决策的错误可能要比贪污更可怕,如兴建一个并不急需的工程;对某一事业投资过多或者过少;保护一个不需要再保护的工业等,这些问题所造成的损失,显然比小贪污犯所造成的损失大得多。

第二,提高执法者素质,建设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努力提高执法水平。两千多年前,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有句明言:“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各级行政执法部门,要狠抓执法队伍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统一思想认识,进行执法人员的思想、法律政策和职业道德教育,开展业务技术轮训,任职前要进行法律知识考试,对考试不合格,不具备执法资格的人员作待岗、转岗处理;政治业务素质差,有严重违法乱纪行为的执法人员,一律调离原岗位。通过上述几方面努力,将增加行政执法人员的危机感、责任感,提高执法队伍整体素质,为提高执法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强化行政行为监督。依法行政的关键是监督,要注意解决行政监督工作中存在的“失之于软、失之于宽、流于形式”问题。现在执法问题不理想,权力和金钱交换的问题屡禁不止,监督不力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必须建立完善的法律监督体系,对行政执法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要进一步提高对法律监督制度的认识,充分认识没有严格的法律监督的权力,最终将导致权力滥用和腐败。要进行体制改革,完善监督程序。把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国家行政机关内部自我监督,改革为以国家权力机关为核心的外部法律监督体系,确立国家权力机关在法律监督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将行政内部监督机关改为直接向国家权力机关负责。拓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行为实施监督的渠道,完善监督机制,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施监督创造条件。

(三)实行依法行政必须大力培养和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重点是抓好各级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建设。

第一,摒弃人治思想,树立法治观念。法治和人治是相对立的。人治的观念是法治观念最大的障碍。当前要树立法治观念,必须向党政机关公务员灌输区别于人治的法治观念,确立宪法、法律至上观念。那种依领导人、少数人的意志行事,政府不受

法律约束的观念都应该予以否定,各机关、各部门、各政党都必须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活动,各级政府都必须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和社会事务。宪法和法律至上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是法治的最高体现,离开宪法和法律这一基础,任何的依法行政只是一句空话。因此,“培养从官到民都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捍卫宪法和法律、自觉抵制各种违法行为的良好风尚,才是根本性的工作。”

第二,不断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实现依法行政,关键在领导。首先,要求各级行政机关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要带头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不断增强法律观念,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要有“有权就有责”的意识。领导干部特别是省部级干部居于重要岗位,严格依法行政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力保证,做出决策、处理问题都必须依法进行,不能只是监管他人,更重要的是依法约束自己,依法履行义务。其次,要将依法行政观念切实付诸行动。要以实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为契机,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增强依法行政的能力,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和服务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坚决克服“官本位”思想,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切实坚持执政为民,执法为民的服务理念,把政府的各项行政行为纳入法制化轨道。

参考文献:

[1]曹康泰,《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辅导读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2]傅思明,《中国依法行政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3]刘瀚,《依法行政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4]姚锐敏,《依法行政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5]薛刚凌、张国平,《依法行政与行政体制改革》,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63-68页 [6]林广华,《论依法行政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49-52页

[7]华建敏,《认真贯彻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5-11页

[8]《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4第16号第24-30页

第五篇:浅谈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李颖

2013-2-28 22:37:58来源:《中外企业家》2012年第11期

摘要:对于一切企业管理活动,财务管理都属于其中心和基础环节。财务管理过程中,建立财务制度是基础,创新财务制度能够使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针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阐述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措施,以期保障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措施

企业财务管理在量的逐渐积累中得以实现,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改变,发生了质的突变飞跃,这个过程就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继承以及创新的过程。目前,很多企业并没有引入这种新型的、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和方式。这种管理创新属于竞争机制的升华,能够将财务管理要素和经营管理、技术、生产等条件进行新的组合,造成了传统财务管理体系严重的毁灭。进行企业财务创新过程中,很多财务管理能力不良企业将会被淘汰,而那些财务管理能力较强的企业将能够使这些生产要素被重新组合,使资本结构优化组合的目的得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1.1 企业财务管理创新能够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以及不断提高的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大开阔了人民大众的眼界,也不断增强了其精神层面的追求。所以,管理企业的财务必须要与时俱进,必须摒弃那些不合时宜的旧方式。依靠人进行计算处理属于传统企业财务管理的方式,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微型计算机具备非常重要的作用,怎样对计算机进行充分的利用,帮助企业进行理财,这是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作用。传统财务管理需要依靠国家财务制度的执行。

1.2 企业财务管理创新能够极大地促进管理革命以及科技革命

企业未来的竞争属于科技的竞争,同时还属于管理的竞争,企业不断地开发利用各种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同时还应该不断地创新管理,已经逐步淘汰了传统的管理模式,但是并没有确立新的管理模式。如果不能和管理革命以及科技革命进行有效的配合,企业财务管理将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所以,企业财务管理必须要顺应管理革命以及科技革命发展的趋势,充分适应新潮流,打造一种新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把企业带向成功。

1.3 越来越多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复杂的企业形式,要求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创新

面对这种变化快速的环境,企业即便进行了周密的计划还是存在失败的可能。曾经人们不鼓励“失败”,仅仅鼓励“成功”;但是现如今,人们却给予“失败”极大的鼓励,也是由于“失败”才有了创新。那些企业能够不断地进行创新才具备发展的希望。如果以传统的眼光进行审视,企业很多财务管理创新存在很多的“错误”,不过,也是由于这些财务管理中的“错误”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财务管理中的人员分配不完善

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对人员的分配不合理,工作人员的具体任务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这样会使得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没有人去承担相应的责任,使得很多的工作没有人去干,工作的效率会大大降低,同时会造成工作的消息不能够被及时地了解。对人员不合理的分配,可能会使得一个人承担多项职位,这种情况可能会引起独权情况的发生,对公司以后的发展带来影响。

2.2 财务管理中不适合的管理方法

虽然现在很多的企业都在进行改革,但还是只重视对公司的面积、机器等方面的有形的资产,但是现在的这种发展的情形下,应该加强公司在人才、产品的专利等无形资产的上面所享有的资产。现在很多的公司在对这种无形的资产没有

完整的管理方法和理论知识,企业往往对无形资产上没有过多的关注,而不能够很好地利用无形的资产,给公司带来更好的收益。

2.3 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不到位

企业的管理需要很好的管理人员,现在有的企业没有认清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对管理财务的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不高,很多的管理人员对财务的工作根本就不了解,没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只会听从上级的指导,很多时候就造成公司的投资亏损。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需要专业的人士来管理整个公司的财务情况。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措施

3.1 充分利用技术来进行管理

运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企业应该充分的利用这一先进的技术,公司可以通过电脑来将公司的产品进行宣传,来进行网上交易。许多传统的商业交易逐渐被虚拟的市场所代替,客户们可以通过网上联系、网上购买、网上谈价等方式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也使得用户不用专门地去某个地方,也节省了路费。这样的话也使得企业的成本降低,充分利用网络的好处为公司在财务方面节省额外的开支。

3.2 强化财务方面的监督

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和创新中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管理,所以企业应该将已有的管理制度和规范进行改革,制定整体的管理制度,以便能对企业目前的状况能够详细地把握,了解市场情况以便财务人员能够将公司的未来计划做得更精确。而且应该对企业的财务加大管理的力度,先对将要进行的计划制订一个标准,然后在工程结束后再对实际的情况进行计算,通过比较找出问题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再对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漏洞进行重新改革。

3.3 强化财务人员的素质

要想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做好,除了利用先进的技术之外还应该提高财务人员本身的素质,首先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很好的专业基础,并且能够对这种信息化的应用很熟悉,这样便于工作效率的提高,而且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不用进入各个部门工作的地点进行对账等,可以使工作人员省很多时间。其次,就是应该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道德方面的培训,因为财务工作人员每天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很有可能一时的私心触犯了法律,而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所以必须定期地对财务人员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还应该经常性地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水平和职业应该遵守的基本法律法规进行相应的考核,以防止这种触犯法规的事情的发生。

3.4 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具体而言,现代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包括相对独立的三个控制层次:(1)在整个企业财务管理过程当中切实地融入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的制度,积极地构建以防为主的科学监控防线;(2)事后监督的设立,也就是在常规性会计部门的会计核算前提下,对其各项事务和各个岗位进行周期性、日常性的核查,构建以“堵”为主的现代化监控防线;(3)以企业现有的审计部门和稽核部门为基础,成立与被审计部门相独立的审计委员会,对企业会计部门实行有力的内部控制,构建以“查”为主的现代化监督防线。

3.5 创建财务风险防范体系

在企业目前的运营过程当中,不但投资人承担着较大的经营风险,并且企业的经营者和债权人同样也承担着较大的经营风险,而企业借助于财务杠杆的作用能够促进资产负债率的提高,而债权人所承担的风险也得以不断攀升。由此可知,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体系是尤为重要的。(1)应当保证监控制度和财务风险预警的有效及健全,进而筑起化解或防范财务风险的防线;(2)应当对财务风险监管程序及工作加以明确,落实分级负责制,将监管职责分清;(3)规范及建立分析财务风险报表制度,将企业负债率分析、季度资产质量分析以及月份流动性分析等工作做好,搞好审计报告制度和会计,健全风险监测技术,构建科学的风险预警系统。小结

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发展和创新是企业一项重要的工作,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应该不断地探微,不断地尝试用新的方法来进行财务管理,只有采用合理的措施才能够将企业的管理提上去。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此迅速,企业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市场,如果没有很好的管理方法很难在这种环境下有很好的发展。因此,各个企业都应该高度重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在不断的实践中找出管理财务更好的方法,用好的管理方法才能扩大企业规模,在市场上能够站稳脚。

参考文献:

[1]陈海谊。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6)。

[2]李喜明。试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09,(25)。

下载论现代企业营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现代企业营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浅析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对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基本认识 1.1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概念 1.2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特点 1.3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功能 1.4现代企业......

    浅论现代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5篇)

    浅论现代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和重要课题,人的积极性是通过激发动机来实现的,激励问题日益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人力资源......

    论企业员工培训与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企业员工培训与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组织中的资源:人、财、物、信息中,人们已经认识到了人的重要性,高素质、复合型、开创型的人才日益成为企业......

    当前企业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企业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0春市场营销专科盛夕明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市场逐渐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供电企业电力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供电企业电力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随着我国市场化的深入,竞争日趋激烈,供电企业如何持续的改进电力服务营销策略,满足顾客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是其生存的根本。本文分析......

    当前企业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 市场营销在我国起步时间较晚,在营销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让企业家意识到,现代企业市场营销的核心是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照搬照抄国外的营销理念是行不通的。必须根据实际情况......

    浅谈现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与对策

    提纲一、对现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认识 (一)精神文化 (二)物质文化 (三)制度文化 (四)行为文化 二、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文化政治化 (二)企业文化的表象化 (三)企业文化......

    现代财务分析指标存在问题与对策

    现代财务分析指标存在问题与对策一、现代财务分析指标的概述(一)现代财务分析指标的概念财务指标是指企业总结、评价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相对指标[1]。在我国《企业财务通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