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T七大浪费在某机械制造企业的具体表现及解决措施浅析

时间:2019-05-14 23:34: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JIT七大浪费在某机械制造企业的具体表现及解决措施浅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JIT七大浪费在某机械制造企业的具体表现及解决措施浅析》。

第一篇:JIT七大浪费在某机械制造企业的具体表现及解决措施浅析

JIT七大浪费在某机械制造企业的具体表现及解决措施浅析

作者:陈俊 赵玉坤

摘要:本文分析了精益生产方式中的七大浪费在某机械制造型企业的表现形式,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措施,为企业生产的持续改善提供了解决思路。关键词:精益生产;七大浪费;解决措施;

先进的生产方式必然会在客观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一点在当今剧烈的竞争市场中尤显突出。如何在现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并壮大发展呢?企业必须做好管理中的基础性工作,在生产过程组织中贯彻精益生产的思想,杜绝浪费,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JIT的概念和原理:

JIT(Just In Time)是准时生产的简称,是指企业在生产自动化、电算化的情况下,合理规划并大大简化生产和销售过程,使从原材料进厂到产品出厂、进入市场的每个环节都能够紧密衔接,减少库存,完全消除“停工待料”和“有料待工”等浪费现象,尽量大努力减少产品制造过程中不增加价值的任何作业,使整个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像钟表一样相互协调、准确无误地进行运转,从而达到降低产品成本,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目的的一种先进生产管理系统。现场工作中的“七种浪费”包括:制造过多(早)的浪费、等待的浪费、搬运的浪费、加工的浪费、库存的浪费、动作的浪费、不良品的浪费。

二,JIT中的七大浪费在我单位的存在形式及解决措施浅析 1, 制造过多(早)的浪费

所谓的“生产过多”,是指在所规定的时间内生产了数量过剩的产品。按照丰田公司原副总裁大野耐一对其自身的经验总结,制造型企业之所以会产生生产过多的浪费是由于生产部门太过于盲目地追求本部门局部效率的结果,具体表现为: ① 盲目地超量生产;

② 多放余量(即企业在安排生产任务时,为避免过程中可能的不良状况,在现有的任务数量基础上加上一定的余量以防万一); 这一情况在我企业的表现有: ① 为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在密封圈和水路胶管的问题上,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在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加上一定余量。问题是,一旦放置时间久了,密封圈和胶管就会老化,无法正常发挥其功能,最后只能作废,造成了浪费。

② 预投某一部件:由于我们扥产品是小批量非标设备,产品有时未经现场测试就开始生产,现场使用时发现有问题需要修改,这时再去修改已经生产出来的部件就很被动,甚至会出现无法修改而直接报废的情况。

预防措施: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弹性生产系统,即JIT理念强调的围绕“顾客需要”而设定的三个“正确”,即正确时间、正确的数量和正确的产品,而正确的定义为“顾客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即时生产:将必需的产品按照必需的数量在必需的时间生产。

2,等待的浪费

等待就是闲着没事,等着下一个动作的来临。等待的浪费包括等待物料、上道工序产品、设备维修、工具及其他辅助用具等。这些情况的表现有:

① 物料的等待:包括大五金料和标准件及外采件在内的所有物料,在我中心都普遍存在滞后于生产需要的状况。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因为一个密封圈未采购到位而导致整台设备延误交期的问题。

② 上道工序产品及调度不及时:通常情况下,一个部件是有若干个不同的零件组成的,由于调度安排不合理,装配过程中经常出现缺这个零件少那个零件的问题;还有就是某个零件有若干个工序完成,由于调度周转不及时,出现上道工序已完成而未及时转移到下道工序而导致下道工序等待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 建立稳定可靠的供货商渠道,产品设计模块化,尽量使用几种常见规格标准件,对常用材料和标准件实行动态库存管理。

② 加强工厂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的提升,尤其对于个别关键岗位的关键人员,加强对每个项目的交期监管力度。

③ 加强设备管理,将责任落实到人,认真落实设备三级保养制度。

3,搬运的浪费

工序中因两点间距离远,而造成的搬运、走动等浪费。

这个问题在我们的工厂很突出:毛坯料到机加工车间需要搬运较长一段距离;而半成品和钳工组装平台不在一个车间,组装一个部件需要跑若干趟才能把需要的零件搬到组装平台;而需要表面处理的部件,则需要从车间的这头运送到另外一头。解决措施:根据一个流的生产方式,综合我企业的主打产品加工工序,优化现有的车间布局和设备布局。

4,加工的浪费

加工的浪费包括过度加工的浪费和过多加工的浪费。

过度加工浪费是指加工质量或精度超过了客户的要求而造成的过度加工资源浪费,包括浪费了过多的工时、能源,增加了设备损耗,占用了作业空间等。

过多加工浪费是指在制造过程中,有一些加工程序是可以省略、合并、重排或简化的。

加工的浪费在我中心时有发生,具体案列可见如下一二:

我们的每台设备都是需要水路对炉体进行冷却的,冷却系统是由很多管路组成的,管路之间通过法兰连接。通常情况下,法兰和管组成一个部件。在这个部件的制造中,工艺人员的安排一般是先在床上车完法兰毛坯,然后再把法兰焊接到管上,最后又上到车床上车到最终尺寸。这就造成了过多加工的浪费。通过优化,可以先把法兰焊接到管子上,然后上车床即可车到最终尺寸。

针对加工的浪费,可采取以下措施以尽量预防和减少:

① 做为加工工序的制定者,制造工艺部门在收到设计图纸后,认真研究设计意图,搞懂每个部件的功能,同时加强与设计部门的沟通,力争做到在实现产品功能的前提下尽量采取最经济的加工方式得到产品。② 公司各部门对于改善的共同参与及持续不断的改善,每个项目结束后对其进行总结,发现不足后在以后的项目中进行改善。

5,库存的浪费

由于前后工序产能不均衡,或不同步上产而产生的库存,或采购物料过多;另外一方面由于市场预测失误而产品生产过量或物料采购过多所造成的库存浪费。

库存的浪费在我企业表现尤为突出。我们的主打产品前几年异常火爆,导致我们对市场预测失误,提前采购了大量的原材料。之后行业遭遇寒冬,造成大量原材料积压,几年过去了,我们的库存料尚未完全消化。大量的库存占用了大量的资金且产生相应的利息损失;产生了额外的库房管理费用,占用了大量的厂房空间,甚至特意为大量的库存投建仓库;由于库存大,且原材料又笨重,增加了领用难度,为找到某一特定型号的原材料,需要占用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来寻找、腾挪和搬运。针对库存浪费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 对市场进行宏观或是微观的分析,对产品需求和技术标准进行充分评估,制定生产计划,确定采购库存品数量。

② 加强供应商管理,对供货商资质和能力进行评估,建立稳定且能快速反应的物流供应体系,对物料的需求能够做到有求必应,以确保生产的低库存运行。

6,动作的浪费

对产品不产生附加价值的任何人员和设备的动作,都是浪费。在我单位,这种动作浪费的典型有:

物品摆放不明确,尤其是标准件仓库,有时为了找到一个想要的物品需要从货架的这头找到那头才能达到目标,而寻找物品是不产生价值的,因此也是动作的浪费。

针对以上情况,可采取的措施有:

加强生产现场6S管理,对所有物品摆放实行定置处理。对库房物品实行仓库物料卡片管理,可以让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找到自己需要的物品。

7,不良品的浪费

不良品的浪费是指对产品检验、报废或返修活动导致的浪费。

不良品浪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内部损失,任何的不良品产生,都会造成原材料、辅助材料、机器、人工等的浪费,额外的修复、挑选、追加检查人员等都是额外的成本支出;另一方面是外部损失,由于产品不良导致降价处理、订单取消和市场信誉损失等。

对于不良品浪费的消除,要从下面两个角度出发:

① 认真分析与改善不良问题,对于已经发生的不良品问题,要深入分析,挖掘不良的来源,找到改善对策,从而保证不再发生类似的不良品问题。利用PDCA循环作为改善的流程进行持续改善质量问题。

② 想方设法预防质量问题的出现。“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正确”。大幅度提升首次合格率,推行“零返修率”,必须做一个零件合格一个零件,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要做到“不制造不良品”、“不流出不良品”、“不接收不良品”。尽可能在生产的源头就杜绝不合格零部件、原材料流入生产后道工序,追求零废品率、零缺陷。

三,结论 通过对精益生产的学习,结合其提到的七种浪费,针对性的分析了我企业存在的浪费问题,并浅析了针对以上问题的解决措施,为企业下一步的改善工作提供了解决思路。

第二篇:关联企业贷款风险及解决措施

随着近几年农信社贷款业务的不断拓展,涉及的关联企业不断增多,企业的关联关系日趋复杂,而关联贷款风险也已经日益突出。关联企业和关联交易的不断发展,改变了农信社对单一法人企业贷款风险的控制方式,增加了风险防范的难度,为目前农信社的风险管理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本文将对所调查的关联贷款进行分析,就农信社如何加强关联贷款风险防范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企业关联贷款主要表现形式

通常情况下,关联关系主要有几种表现形式:一是集团企业形式,主要是由集团的核心企业及所属子公司构成,是由其母公司分级授权、控股或取其他控制措施对其子公司施加影响的一种关联形式。二是合作经营形式,是指企业按照合同的规定,经营活动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或个人共同投资形成的企业,一般按照投资的比例决定投资权的大小,主要是企业或企业法定代表人之间相互投资参股组成。三是同一法人代表,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的法人代表为同一个人,这些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均能够被法人代表所控制。四是亲属关系关联,是指关联企业的法人代表为父子关系、夫妻关系或三代以内的直系亲属。或许是山区联社所在地经济环境因素,本次调查中的关联关系主要后三种居多,只有一家联社有集团企业形式的关联。

二、企业关联贷款面临的风险

㈠产权缺位风险。在家庭型集团企业中,其关联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纽带是依靠关联自然人建立的。根据与核心企业之间的契约或者协议,核心企业向关联企业委派关联自然人,如主要是亲属,作为关联企业的经营者,从而具有对关联企业的支配性和影响力。从表面看,核心企业与这些公司之间处于一种“非紧密控制”状态,甚至外界无法知晓这些公司间的关系。几家公司在法律上相互独立,但事实上这种法律意义上的独立产权关系形同虚设。在这种明显缺乏监督制约的治理结构下,必然导致关联企业之间财务体系的交叉和混乱,也必然增加贷款风险。

㈡信用膨胀风险。表现为企业集团不断成立关联企业,多头开户、多头贷款,资金规模难以控制。关联企业资金来源多元化和企业资金使用权的高度集中,使农信社难以确定关联企业的贷款规模,甚至贷款总额远远超过其正常生产周转需求,造成企业集团整体的信用膨胀,助长了其盲目扩张的欲望。同时,企业集团随着业务的发展也不断通过投资、参股等形式建立关联企业,关联方关系日趋隐蔽、复杂,增加了农信社控制关联贷款的难度,不可避免地发生同一企业集团的关联成员在同一农信联社的分支机构取得交叉贷款或重复贷款。由于关联企业之间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具有很大的同质性和关联性,债务链十分脆弱,一旦某个企业生产经营出现风险,就有可能影响到整个企业集团的贷款安全。

㈢资金挪用风险。表现为关联企业之间资金调拨频繁,贷款用途难以监督。调查中发现,由于关联企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和交易行为,农信社很难掌握贷款的实际用途,对贷款的跟踪监测流于形式。通常做法是一笔贷款到期前,从关联公司转入一笔资金用于归还贷款,次日又重新办理一笔贷款,资金又用于归还之前所借资金。如此频繁随意的进行资金相互调剂、投资或挪用,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难以真正体现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农信社也无法有效监控贷款资金的流向。

㈣信息失真风险。主要是企业信息失真,关联企业通过关联交易可以很容易地调整和控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各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使农信社很难准确掌握客户真实的资产负债、效益和经营情况,直接影响农信社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决策的准确性。调查中发现,关联企业的信息虚假主要有:一是关联企业为满足农信社贷款条件,可以利用关联企业相互控制的特性,通过进行关联交易来随意调节会计报表的相关数据,粉饰借款人的财务报表,使各项财务指标符合各种借贷条件;二是关联企业之间相互投资参股,会出现资本虚增问题,可能使农信社误认为公司资本雄厚,从而给贷款带来风险;三是关联企业客户之间相互进行担保,农信社很难掌握和准确界定关联企业的担保能力和担保总量,往往导致信贷风险管理失控。

㈤担保虚化风险。调查中担保虚化主要表现有两种:一是关联企业贷款互保或者联保,担保责任难以落实。目前关联企业之间借款相互担保现象较为普遍,看似担保手续合法规范,但由于关联企业之间利益相互联系,实则掩盖了贷款风险,使农信社的担保措施形同虚设,一旦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将形成贷款的连锁风险,担保也将无从追索,直接给农信社贷款带来损失。二是以公司资产为公司股东或者其他关联个人贷款提供担保,此类贷款直接面临担保合同无效的法律风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认为:“董事、经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六十条的规定,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的,担保合同无效。”

㈥农信社自身经营风险。一是大额贷款放贷冲动有所增加,集团客户关联贷款严重超比例。因监管单户比例管理要求,加之山区县县域经济现状,优质客户资源有限,当前山区联社关联企业贷款较多的实质表现为多头、累大户形式,调查中关联系列的贷款多数超过监管部门资本净额15%比例规定,最高的达到资本净额的60%。二是大额贷款严重偏离支农方向,向非农业集中趋势明显,个别联社仍存在向“两高一资”和国家限控行业大额授信的情况。三是农信社对关联企业贷款风险防范意识淡薄,认为关联企业资产规模大,资产保证相对充足,借款管理松懈,贷前调查中未能有效识别风险,审查时未能严格把握风险,贷后管理时未能积极防范风险,致使直接加大了农信社的经营风险。

三、企业关联贷款风险防范对策

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正确风险观。关联企业和关联交易面广,影响范围大,农信社一定要充分认识目前关联企业及关联交易的复杂性,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从维护农信社长期、稳健、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对关联企业和关联交易贷款的管理,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分散风险,防止贷款风险在某些行业、项目和客户的过度集中。目前部分关联贷款风险已经暴露和显现,农信社一定要对辖内所开户的关联企业进行密切的关注,对已经暴露的关联企业风险问题,尽快采取措施,加以防范,把各种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㈡深入实际调查,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首先要高度重视经营者个人素质的考察和评价。民营企业集团的经营管理通常表现出较强的个人和家族色彩,集团的经营发展、还款能力以及还款意愿在很大程度上与实际控制人的个人素质密切相关。除了传统的实地走访外,还要充分利用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了解实际控制人的历年个人信用记录及工作经历,展开各方调查,对经营者个人素质、资信状况等方面进行全方面的考评。其次要加强对企业实际经营财务状况的真实性调查。除通过到企业进行实地查账、抽调原始凭证、实地核查库存商品等手段外,还可以要求企业提供水电费账单、银行对账单、纳税凭证、购销合同以及资产权属证明等材料,加上从工商、税务等外部渠道收集的相关信息,全面摸清企业有效资产和真实现金流状况,并做出客观分析评价。三是要切实掌握借款人及其关联企业在他行的贷款额度或授信情况,防止“多头授信”或“多头贷款”,还要详细了解借款人及关联企业中的交叉担保情况,防止关联企业多头互相担保而造成担保不实的风险。

㈢加强资金流向监测,做实做细贷后管理。在信息不对称的现实情况下,对贷款客户资金使用的监控尤为重要,首要任务是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严密监控企业集团成员间大额资金的往来,防止资产、利润的非正常转移;密切关注借款企业及整个企业集团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重大资产处臵情况;关注企业集团成员间的关联交易行为或异常情况;要定期开展针对整个企业集团业务经营和内部管理的调查,深入了解和分析企业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潜伏的风险;要设臵合理的风险预警线,提高风险预警能力;对已经出现的风险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资产保全,尽量减少资金损失。

㈣培育尽职文化,构建风险防范长效机制。农村信用社同各商业银行一样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每一位员工是否尽职,直接关系到每一笔信贷资产质量的高低和风险的大小,为此,要努力提高《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执行有效性的认识,培育具有自身特色、时代特色的尽职文化,树立“尽职才能合格,尽职才能发展”的行为理念,教育全体员工,必须按照《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的要求,认真履行自身的责任和义务,特别关注对关联企业的贷款、担保进行实质性审查,发现疑点,立即落实清楚,绝不对风险存有任何侥幸心理,扎扎实实做到贷前尽职调查、贷中尽职审查、贷后尽职管理,确保农信社授信业务的健康规范开展。

第三篇:高新技术企业调查企业自查和解决措施

高新技术企业调查企业自查要点

1、前三年研发研费达认定比例,并建立研发费用归集(辅助)明细帐,明确该费用出自那个科目,记帐凭证号、发票号,并要求与审计数据一致,并对工资、水、电、折旧等能说明分摊到各研发项目的依据,对原辅材料作研发费用的,检查研发人员领用单据(或出库单)是否是研发人员领用、用于那个项目等是否明确;水、电等发生额的依据,是按功率、时间作测算依据,并建立用于研发、试生产设备使用记录等。

2、专利等知识产权资料备查准备。

3、科技人员及其中研发人员毕业证书、劳动合同、工资发放表等对应情况准备。在时间方面不要有冲突,特别是入厂时间与工资费用发生等矛盾。(注意30%,10%以上比例)

4、前三年每年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明细帐,并能说明与指南对应关系,且与研发项目有关联。有佐证材料的准备佐证材料(如鉴定证书、高新技术产品证书、火炬项目证书等)。

5、申报材料中研发设备清单与资产类帐目对应关系。

6、研发设备与研发费用折旧发生对应关系注意。

7、认定后每年研发项目立项、批准文件(制度规定是3月前出具内部立项文件的,准备内部立项文件,并发生费用。(科技项目管理办法有相关其它规定的按规定执行,并准备相关资料文件)。

8、研发项目要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而持续进行的具 1

有明确目标的活动,而不要重复立项原技术没有实质性改进项目。

9、认定后研发研费达认定比例,并建立研发费用归集明细帐,明确该费用出自那个科目,记帐凭证号、发票号,并要求与审计数据一致,并对工资、水、电、折旧等能说明分摊到各研发项目的依据,对原辅材料作研发费用的,检查研发人员领用单据(或出库单)是否是研发人员领用、用于那个项目等是否明确;水、电等发生额的依据,是按功率、时间作测算依据,并建立用于研发、试生产设备使用记录等。

10、认定后每年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明细帐,并能说明与指南对应关系,且与研发项目有关联。有佐证材料的准备佐证材料(如鉴定证书、高新技术产品证书、火炬项目证书等)。

11、外部项目的验收、鉴定证书,根据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内部项目中期检查、验收证书等文件资料准备。

12、研发人员绩效考核文件执行情况,按文件执行的相关考核记录文件。

13、有条件企业建立研发设备使用记录。

14、相关研发管理文件在实际操作中切实有不适应,可修改相应制度。

15、前三年审计报告、后一、二年审计报告或不需要年报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准备,与报税等报表对应。

同时有些企业应该注意“鸳鸯报告”、有无高新专项审计报告与审计报告不一致等情况。

16、注意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和20,000万元临界点附近的企业,有无钻研发费比例级差政策空子的情况。

17、尤其注意在专项审计中对原年报收入数字进行更改,缩小收入范围(如将应并表的分公司收入剔除)、推迟确认收入、冲减原已确认的收入等情况。

18、注意研发成果转化以及研发与收入的对应关系。

检查选点主要是借助一个全方位的指标体系,从7个方面对企业申报数据进行衡量,指标异常的企业列为重点对象:一是研发费用与销售收入比重在临界值6%、4%、3%附近的企业;二是高新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为整数或接近临界值的企业;三是大专以上学历占职工人数正好为整数的企业,看学历和职工人数是否有可疑点;四是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和20,000万元临界点附近的企业,关注有无钻研发费比例级差政策空子的情况;五是名称高度相近尤其是具有相同字样的企业,看这些企业是否具有关联关系,是否存在用同一专利多次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现象;六是企业申报的知识产权数量只有1个的企业,重点关注专利材料是否完备,知识产权与高新收入的内在关系等;七是重点关注已被认定为高新的上市公司,核实是否有申报收入数据与公开报表数据不符的情况。

突出四个重点:一是企业是否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证明材料的有效性,重点关注证书上载名的产权人是否为申报人,受让取得的知识产权是否符合“全球独占、五年许可、备案登记”的程序性要求;二是产品收入与知识产权之间的关系是否明确和紧密,重点关注收入和知

识产权完全无关的情况;三是产品是否在国家规定的重点高新技术领域,重点关注如“高技术服务业、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定义较为宽泛模糊、容易产生误解和扩大范围的行业和领域;四是关注企业研发费用、高新收入等指标是否达标,重点关注指标特别接近认定标准及内部勾稽关系异常等情况。

以财务会计指标为突破口,辅之以有关高新技术和研发活动的核查和所得税情况检查。一是关注2005-2007年审计报告和专项审计报告,有无“鸳鸯报告”、有无高新专项审计报告与审计报告不一致等情况,并附带关注执业事务所是否具备资质,是否纳入专项审计名单,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签章程序是否合规等情况。二是销售收入、总收入、高新技术收入口径是否正确。关注企业少计收入,尤其是在专项审计中对原年报收入数字进行更改,缩小收入范围(如将应并表的分公司收入剔除)、推迟确认收入、冲减原已确认的收入等情况。三是重点关注研发费用的归集情况。从《认定指引》出发,对企业的研发机构、项目项目管理(尤其是其中的财务管理)、研发成果转化以及研发与收入的对应关系进行细致的核查,并详细核查《专项审计报告》的审计工作底稿,判断其研发费归集的合理性。四是探索性运用计算机软件开展基础数据处理。检查组探索性使用用友审计公司提供的财政监督检查软件,在案头审核和部分企业现场检查中对部分数据进行了采集和处理,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基础工作量,提高了效率。此外,实地检查还应核查知识产权情况、研发及高学历人员比例、专家打分、成长性指标等情况,务求做出准确全面的判断。

把中介机构一并作为检查对象。要求负责专项审计的事务所派员携带审计工作底稿到场,接受询问,协助检查,同时核实专项审计实施程序是否符合《专项审计指引》要求,收费标准是否适当。通过对中介机构底稿与企业提供的资料进行交叉比对,以便有效、迅速的发现问题,提高现场检查的效率。

第四篇:企业在资本扩张的过程中形成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形式与政策

企业在资本扩张的过程中形成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一个没有公司的社会是无法想象的,但是,当公司的创造力和破坏力都是全球性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一由人类亲手培育的庞然大物,公司到底是什么,对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公司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们不仅仅了解到公司强大的一面,也感受到它在飞速发展得过程中所带来的一些负面的问题。越是强大的力量,越是需要约束,公司可以天翻地覆地改变世界,却难以摆脱与生俱来的困扰。我们组员探讨并研究了怎样正确对待和处理这些棘手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公司的资本扩张带来了经济增长,在整体体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劳资矛盾和纠纷案件也越来越严重。那么首先我们来详细研究贫富差距。

我们认为居民贫富差距扩大有以下几个原因:

生产力发展不平衡 多种所有制和分配方式的并存 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秩序未完善 财税政策不完善 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长期性 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

在这里我们主要分析与公司密切相关的前四个。

生产力整体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是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东部地区的改革措施及优惠政策,特别是取消和放松对外资进入的管制,出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条例等,形成了我国区域经济开放程度的二元化态势,东部沿海地区开放程度高,中西部内陆地区开放程度低。东、西部地区开放程度的二元化,直接影响到外资企业在东、西部地区投入的数量的差异。

我国国有企业的数量也由沿海向内陆呈递减趋势,并且对应的产值也和企业的数量基本吻合按照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采取了不平衡发展的发展战略,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得到了更多政策倾斜而优先发展起来,使得地区间经济发展更为不平衡,地区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从这张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人均gdp的差异。从人均gdp上看上海相当于沙特,而西藏相当于刚果。

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是收入差距扩大的合理的制度性因素。它们并非公司之恶、却因公司而被加剧和放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公有制企业主要实行按劳分配形式,企业内部收入差距较小,非公有制企业分配机制以效率为主导,分配方式的灵活性大,企业内部的收入差距较大。

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的收入一般高于公有制企业职工的收入,导致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

企业收入差距拉大。

随着生产要素分配论的引进,并被国人所接受,资本、技术、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已参与了收入的分配,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参与收入分配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深化。人们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不同,其收入分配也不同。由于马太效应,生产要素的参与收入分配,将进一步加剧收入差距的扩大。

再有一个原因就是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秩序还未完全形成。

中国在一次分配领域存在长期的扭曲状况,由于国家政策和体制的原因,造成在一些垄断行业,不需要太大成本甚至不用成本就可以获得主要的社会资源,借此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分配给企业人员。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某些特殊的行业和特殊的企业掌握着垄断性的权力和垄断性的资源,如金融、电力、医疗等部门;还有一些掌握着行政权力和稀缺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可能利用手中的公共权力为自己谋私利,从而导致腐败蔓延。这些问题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导致了贫富差距的不合理扩大。

财税政策不完善,宏观调控不到位。我国现行的财税政策肩负着调节个人收入再分配和财政转移支付的任务。但是,我国现行税制不健全,如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税制,无法综合计算个人收入进行有效调节,这就为纳税人通过分解收入、多次进行费用扣除、混淆收入来源等手段逃税提供了条件,导致了我国“多数人的部分收入和少数人的主要收入”在事实上隐蔽起来了,影响了个人所得税的按实征收,税收难以达到调节个人收入再分配的目的。此外,税收监控的法律和技术手段滞后,税收征管力度不够,执法力度不统一,政府有关部门对一些非法收入打击不够有力。

分析完了原因 我们针对这些问题探讨出相应的补救措施:

鼓励外地投资者到中西部投资 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管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 东部地区GDP降温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加快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步伐,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外地投资者到中西部投资,以经济发展带动中西部居民收入的增长,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居民收入的差距。

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管。提高一些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程度,引入竞争机制,缩小国家垄断性行业的范围,减小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要继续推进电信、电力、民航、金融、铁道、邮政和公用事业等行业改革,建立平等公开的、市场竞争的收入分配秩序。发改委系统一位人士分析说,对垄断行业和国企的利润和收入,“关键是要区分哪部分是因为垄断地位而取得的,哪部分是因为经营业绩取得的。对前者应该纳入公共预算,由全民分享。”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林毅夫教授论证说,我国现阶段劳动力相对多,相对便宜,因此劳动力具有比较优势,我国如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型的产业,以及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区段的生产活动,就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更多具有劳动力的穷人进入就业市场。正因为具有竞争优势,这些产业能赚取最大的剩余,实现资本最快速的积累,使资本逐渐从相对稀缺变成相对丰富,劳动力则从相对丰富变成相对稀缺。于是,产业会从劳动力相对密集型逐步升级到资本相对密集型,而且,穷人拥有的劳动力会越来越值钱,富人拥有的资本的回报就会越来越低。这样,既能够有效率,又能在生产过程的要素初次分配上就达到公平,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我国在初次分配上还没有形成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考虑到符合当前比较优势的产业中的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中小企业,因此,政府扶持中小企业,是破解效率与公平问题,缩小我国贫富差距的重要举措。

目前,民营中小企业很难从大银行和股市中获得金融服务,在行业准入、税收待遇上和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相比仍有差距。因此,我国应完善金融机构,发展能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地区性中小金融机构,并放宽市场准入,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中小企业的蓬

勃发展

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构建就业结构的和谐。扩大就业是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要逐步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更多的就业增长点。

东部地区GDP降温。在提出2012年GDP增长目标的省市自治区中,对GDP增速要求最高的是内蒙古,达到15%,贵州紧随其后,为14%,重庆排名第三,达13.5%。对增速预期最低的是北京和上海,各为8%左右。同样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广东省和浙江省提出的GDP增速目标均是8.5%。地方政府追求GDP的冲动正在考验我国“十二五”经济发展“调结构、促转型”的主题。接下来,经济转型,必然要淡化GDP。

然而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提升GDP含金量的重要性。GDP含金量:先计算出“人均GDP”,即用“当地GDP”除以“常住人口”;然后用“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人均GDP”,得出的“单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相当于人均GDP的含金量。统计学专家表示,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是近似值,具体的计算方法是:(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似值。有关专家认为,上述指标的计算大致可以看作是人均GDP的含金量,或是居民收入的幸福指数。据测算,广东以5.3万亿(约合8480亿美元)比肩2011年世界排名第16位的荷兰(约合8582.82亿美元)。不过,当我们把比对的参数从GDP总量换成人均GDP的时候,GDP总量与荷兰对应的广东,人均GDP(约为8130.14美元)还不如南非(人均GDP世界排名第71位,约为8342美元)。

“有一种成功叫做后退”。退,恰恰是为了更好地进,为下一个角色布局。“东部沿海省份已经过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投资都在明显回落,原来经济增速的领头羊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他们下一步的角色,是变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领头羊。体现在宏观经济领域,就是从‘GDP挂帅’到‘科学发展’的转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

不是说不应该重视发展GDP,而是说要GDP科学增长,要让GDP增加的正面因素最大化、负面影响最小化,要让GDP含金量越来越高,我们需要能够带动就业、提高百姓收入、改善民生的GDP增长增速。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规范社会分配秩序,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的监督和管理,强化收入分配税收调节功能。保证民营企业职工收入、减少政府对民营企业税负、破除垄断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等方面。此外,全国工商联还在方案中建议,用五年的时间,将全国最低工资标准翻一番;对上市公司发行原始股瞬间获得暴利的行为征税等内容。按照计划,今年10月,全国人大将审议“十二五”规划,其中收入分配是重要部分。按照国民收入分配方案,初次分配主要指市场经济活动中,国家的生产和进口税收、企业的净营业盈余以及居民的收入报酬;二次分配主要是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的现金或实物。目前来看,几方有关收入分配改革的建议中,均明确指向二次分配领域。全国人大财经委和民盟中央均提出,要通过税收加大对垄断行业和企业的收入调节。而对于充分竞争的行业,政府则应该降低税负。此外,中央应当将财政支出更多地用于社会保障和相关的转移支付方面,相关调研组成员将其称为“藏富于民”。

下面我们再来探讨劳资纠纷的问题。劳资矛盾是市场经济最本质的矛盾,在中国出现并不意外。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经之痛”。

就在国庆前夕的9月23日晚,太原城南富士康彻夜无眠。自当晚11时起至次日凌晨3时,两千余名工人与富士康保安发生冲突。此前三月,太原工厂的工人就进行了第一次罢工,起因是员工对工资不满。2010年,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引起了全球对富士康员工工作条件的关注。富士康的劳资关系一直紧张。从产业的角度来看,代工企业处于产业链的最底端,利润微薄,为了提升利润,往往会加大劳动强度、不支付加班费,并且,代工企业员工数量庞大,很多企业使用军事化管理的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群殴事件的背后,劳资双方地位悬殊,缺乏平等对话的机会,而使得工会制度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协调作用,而使得冲突步步加剧。

我们可以总结出劳资纠纷的几个原因:劳动关系利益化,企业管理不规范,劳动者维权意识不断提高,维权成本大幅降低。滥用诉权、过度维权现象的产生。

劳资纠纷的表现形式主要有:(1)因用人单位拖欠、克扣、压低、截留劳动者工资引发的劳动争议。(2)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主要表现为用人单位无故解聘和劳动者擅自“跳槽”等两方面问题。(3)因工伤事故或职业病的理赔而发生争议,具体表现是一些企业忽视安全生产,劳动条件恶劣,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设施,进而直接导致职工工伤事故屡屡发生。(4)企业经常要求职工超时超点工作却不按规定发放加班工资,一些企业甚至强令职工加班,否则就罚款、扣钱或解聘。(5)不少企业不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少报、瞒报、漏报、拒报等现象时有发生。

如何正确处理好劳资纠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难题,这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而且对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将从机制创新、审判职能、调查研究和宣传范围四个方面对如何解决劳资纠纷做一个探讨。

一、创新工作机制,从高度上把握劳资纠纷的处理。

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院长牵头,各领导干部负责的金融危机司法应对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落实责任、各司其职,并确定一名联络员,负责本部门劳资纠纷处理的工作进展和经验做法的情况汇报工作。各领导不定期深入负责部门进行督促检查、具体指导,将共性的问题及时反馈到领导小组,共同探讨。

2、加强对企业劳资纠纷的舆情监测。

法院通过成立专门的处理劳动纠纷突发事件办公室,出台《处置因企业劳资纠纷引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应对事件的组织、协调、指导、处置等工作,并通过加强与劳动保障部门、劳动仲裁机构、总工会等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对所辖区域内的企业进行摸底排查,随时掌握企业劳资关系的最新动态。对于有欠薪苗头的企业可通过工商、税务等部门适度干预其经营,防止个别业主转移、隐匿资产。

3、建立大要案报告制度。

对于涉及金融机构、国有资产、企业改制、资金链断裂、投资者出走等产生的群体诉讼以及影响金融经济秩序稳定、社会稳定等特别重大的案件,各业务部门应从立案、审判、执行各个环节中发现苗头,加大矛盾排查力度,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对于短期内涉及同一企业立案数量骤增现象及具有示范效应、可能引起连锁反应的重大案件,应及时向本院领导、上级法院以及当地党委、政府报送预警信息,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和配合,争取支持、协助和理解。

4、探索建立中小企业、建筑企业工人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

对于所有承接工程的建筑施工企业、在三年内有拖欠工资行为的中小企业以及一些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工人数量、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让企业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当企业出现拖欠工资问题时,便可用该笔保证金支付工人工资,在企业恢复清偿能力后,再将保证金中垫付的工资款返还到保证金中。保证金不足部分可考虑从政府财政拨款和社会募集资金等多种渠道筹措。

二、加强审判职能,从力度上完善劳资纠纷的审理。

1、实行审判专业化与巡回审判相结合。

建立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专门合议庭,加强对劳动争议案件的专业化审判,同时将合议庭

设在市总工会实现巡回审判,进行集中的劳动争议审判培训和调查研究,以缩短诉讼时间,节约诉讼成本,提高审判效率和质量。

2、建立劳资纠纷案件办理绿色通道。

法院在审理、执行阶段开辟绿色通道,快速高效地审结和执行劳资纠纷案件。针对大部分企业欠薪案件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特点,依法运用支付令方式处理;对需要及时处理的金融纠纷、涉农及其他涉民生案件,适用快立、快审、快执的“绿色通道”,及时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加强立案、审判、执行各环节的调解工作,注重通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等多种途径调处纠纷,努力将大量的纠纷化解在基层。对于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尤其是群体性纠纷,要强调“多调少判”,在不违背法律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更多地考虑当前特殊经济形势,有效化解矛盾,维护各方合法权益。

4、强化诉讼指导和司法救助力度。

进一步加强对涉金融纠纷案件的诉讼指导和风险释明,强化对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引导,做好辨法析理、释法答疑工作。对经济困难无力缴纳诉讼费并申请减免的劳动者,审查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程序缓减诉讼费用。

5、及时控制和慎重处置企业资产。

采取灵活有效的诉讼保全措施,对引发劳资纠纷案件的企业资产和设备进行有效控制,督促企业清理资产和债务,同时针对企业经营状况不同分别采取措施,如对于已经破产、停产的企业闲置设备,要及时通过拍卖程序使资产变现,确保拖欠工资的清偿;而对于尚能进行生产经营的企业,采用“放水养鱼”的方式,保证设备正常运转,促成劳资双方和解达成延期偿还协议,以尽可能避免有挽救希望的企业关门倒闭。

6、采用分类指导和规范执法的方式,降低企业实体风险。

对于资信良好、暂时陷入资金困境的负债企业,积极开展互利双赢的调解工作,努力促成当事人以分期还款、延长付款期限等和解方案达成偿债协议。对于企业兼并、重组、破产案件和劳资、债务、合同纠纷,要协调有关部门尽可能采取调解、和解等方法,配合做好职工安置、工资发放、债权债务处理等工作。

三、及时总结经验,从深度上剖析劳资纠纷的原因

1、加强法院调研工作。

法院应当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环境的新情况、新变化,深入开展前瞻性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审判经验,研究制定相关指导意见。通过对审判运行态势的分析、对辖区企业的走访等形式进行调研,不断提高对各类敏感问题发展趋势的预测能力和疑难复杂问题的处置能力。)*

2、对重大、疑难案件进行专题调研。

在法院实际工作中,重大疑难案件频繁出现,这类案件处理难度大又往往受到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因此,应加强对这类案件的管理,及时进行专题研究,从而探索出审理工作新方法。

最后一点是扩大宣传范围,从广度上防范劳资纠纷的产生。

1、加大劳动法律法规宣传力度。

加强对《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及时提供法律咨询;针对企业在劳动用工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研究法律对策,帮助和督促企业建立合法合理的用工制度,预防纠纷的发生。

2、为辖区企业提供司法建议。

在我院正在进行的“百名法官进百企”的活动中,结合法院审判实践,我们向市区8000余家企业发放《关于企业防范经营风险十项提示》,并将进一步针对企业遇到的个性法律难

题展开“一企一策”活动,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法律帮助。

3、加强司法宣传工作。

充分运用各种舆论工具和宣传载体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活动,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典型案例、组织专题报道等形式向劳资双方阐明法理,促使其依法履行权利义务。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增强依法经营和风险防范意识,营造公平有序的经济秩序,避免产生劳资纠纷。

第五篇: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走过黄金十年,目前已经发展为工程机械行业制造大国,多家企业在海外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我国龙头企业纷纷并购海外知名企业。自2012年起,工程机械输送配件将成发展重点。

就当下工程机械方面各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工程机械产品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用户满意度。生产企业的成功与否,应该由用户因使用其生产的设备而能够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来体现;市场竞争的胜负,也决定于厂家为用户创造的经济效益。

进入“十二五”如果企业不能将重点放在解决工程矿山输送上,那么肯定将受制于人,超高分子量管作为矿山输送的主要管道,还应用在石油,纺织,造纸,食品,化工,机械,电气等行业的输送管道,具有耐磨、耐冲击、耐腐蚀、耐高压、自润滑、吸收冲击性能、抗粘结的管路设备。

21世纪的头十年是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快速发展的十年,虽然经历了2008、2009年全球金融风暴的袭击,但是,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仍将维持高速发展态势,并且将有能力挑战国际工程机械行业的领先企业。

下载JIT七大浪费在某机械制造企业的具体表现及解决措施浅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JIT七大浪费在某机械制造企业的具体表现及解决措施浅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合集5篇]

    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摘要】目前我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正在向经济强国的方向进军,加入WTO以后,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生存环境日益复杂,企业的生存......

    浅析劳资与社保在施工企业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浅析劳资与社保在施工企业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刘世梅  2013-04-08 15:25:41 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3年第2期 摘 要:近年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劳资关系日趋规范化和制度......

    企业工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企业工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摘 要】文章首先分析了企业开展工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为工资体系凌乱、工作形式得不到统一,以及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其......

    企业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企业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 要:当前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企业要想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求得生存与发展,就需要对品牌优势进行确立,对质量管理进行强化。以真正地占......

    关于上市企业电子档案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本站推荐]

    企业档案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信息资源,它客观地记述和反映了企业在筹备、成立、经营、管理及产权变动过程中的全部内容。随着以办公自动化、社会信息化为核心的企业档案管理......

    我国企业在实施JIT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共五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毕业论文报告 论文题目:我国企业在实施JIT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员姓名:方 斌 准考证号:010109115188 专业:工商企业管理 工作单位: 浙江海......

    企业投融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企业投融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推动力,不断推进着社会经济向前发展,企业的发展水平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显示了整体经济的前进速度。但一直......

    浅析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浅析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随着新一轮课改热浪的掀起与到来,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深思与躁动、憧憬与探索使语文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然而,对时下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