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特色林业示范区参考标准
附件1
现代特色林业示范区建设参考标准
一、花卉苗木类示范区
(一)建设规模
1.自治区级示范区:核心区面积1000亩以上,拓展区面积3000亩以上,辐射区面积5000亩以上。
2.县级示范区:核心区面积300亩以上,拓展区面积500亩以上,辐射区面积1000亩以上。
3.乡级示范区:面积200亩以上。
(二)硬件设施建设
推广使用先进的温室、大棚、遮荫棚和滴喷灌等设施和现代种植技术;有储藏、包装和加工等采后处理场地和设施。具备建设集中连片的标准温室和连栋大棚,安装温控、水控、湿控、冷藏设施以及具备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条件。
(三)科技研发与推广
各级示范区以高等院校及相关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并成为其实验基地,形成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注重特色花卉品牌培育,成立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技术研发小组或合作机构。生产档案齐全规范,主导产品制定有栽培技术规范,并按技术规程和有关要求组织生产。运用生态、物理措施防治病虫害。
—1—
1.自治区级示范区:研发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3个(项)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70%以上;生产标准化普及率达到90%以上。
2.县、乡级示范区:研发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1个(项)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0%以上;生产标准化普及率达到50%以上。
(四)建设、运营
以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为主体。各项规章制度健全,运行机制顺畅,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机制、高效的经营机制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机制。
(五)产业功能拓展
主导产品有较高的知名度,在发展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和利用示范区的休闲、观光、文化、生态、科教等功能,具有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二、珍贵树种与优势用材林类示范区
(一)建设规模:相对集中连片。
1.自治区级示范区:核心区面积2000亩以上,拓展区面积5000亩以上,辐射区面积10000亩以上。
2.县级示范区:核心区面积500亩以上,拓展区面积1000亩以上,辐射区面积3000亩以上。
3.乡级示范区:面积300亩以上。
(二)主要品种
广泛适宜广西生长的松、杉、桉、竹子等乡土树种和列入 —2—
广西重点发展珍贵树种参考名录的红椎、西南桦、秃杉、沉香、降香黄檀、格木、柚木等。
(三)硬件设施建设
林区道路、防火、管护等生产生活配套设施较为齐全,林道按照林区道路标准建设;防火林道和防护林带合理规范设置。
(四)科技研发与推广
充分利用现代先进适用高产栽培技术,营林措施得当、管理水平先进,采种规范,种源清晰。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密度调控、生态复合经营等先进实用技术,运用生态、物理措施防治病虫害。有相应的科研支撑单位、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指导。
(五)产业示范
活立木年生长量比其他同类品种高10%以上,林分总生长量比其他同类林分高20%以上;生态效益显著,能有效改善林分结构和增加生物多样性。实施产业化经营,形成较完整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产业链,以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把一家一户农民组织起来,进行技术推广、试验示范。
(六)产业功能拓展
强化产业联动,带动周边地区开展乡村旅游、休闲观光等产业发展,一、二、三产联动,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三、特色经济林类示范区
(一)建设规模:相对集中连片。
—3—
1.自治区级示范区:核心区面积2000亩以上,拓展区面积5000亩以上,辐射区面积10000亩以上。
2.县级示范区:核心区面积500亩以上,拓展区面积1000亩以上,辐射区面积3000亩以上。
3.乡级示范区:面积300亩以上。
(二)主要品种
油茶、核桃、八角、板栗、肉桂、油桐、坚果等特色经济林。
(三)硬件设施建设
道路、防火、管护等林区生产生活配套设施较为齐全;推广使用水肥一体化滴灌、高效节水灌溉等抗旱防涝先进设施;有储藏、包装和加工等采后处理场地和设施。
(四)科技研发与推广
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密度调控、矮化早实、节水灌溉、生态复合经营等高效先进实用技术,严格控制使用化肥和农药,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使用有机生物肥料、专用配方复合肥,运用生态、物理措施防治病虫害。
(五)示范效益
进入盛产期后,新造林茶油年均产量稳定在40公斤/亩以上,低产林改造后茶油产量达20公斤/亩以上;核桃(干)产量150公斤/亩以上,抚育和低产林改造基地增产100公斤/亩以上;八角林鲜果产量300公斤/亩以上;板栗产量150公斤/亩以上;肉桂乔林5年生桂皮鲜重100公斤/亩以上,矮林五 —4—
年生桂皮鲜重650公斤/亩以上;三年桐成林桐油产量20公斤/亩以上,千年桐成林桐油产量30公斤/亩以上;澳洲坚果产量350公斤/亩以上。其他种类的经济林产品产量高于当地平均水平20%以上或处于全区前列。
(六)建设、运营
基本形成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和林农紧密相连的产业化格局。
(七)产业功能拓展
加强产业联动,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四、林下种养类示范区
(一)建设规模:核心区相对集中连片。
1.自治区级示范区:经营面积2000亩以上或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
2.县级示范区:经营面积500亩以上或产值达500万元以上。
3.乡级示范区:经营面积300亩以上或产值达200万元以上。
(二)产品要求
品种特色明显,发展优势突出,产品100%达到无公害农产品要求;示范区主导产品具有较高知名度。
(三)硬件设施建设
建设集贮藏、冷链、运输于一体的林下经济产品物流配送
—5—
中心,开展互联网+林下经济产品专业市场、林下经济产品展销实体平台和信息化平台建设,积极发展实体展示和网络营销相结合的销售模式。
(四)科技研发与推广
1.自治区级示范区:种植类片区,主导品种覆盖率90%以上,主推技术覆盖率100%,质量安全关键技术到位率100%,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100%。
2.县、乡级示范区:种植类片区,主导品种覆盖率70%以上,主推技术覆盖率80%,质量安全关键技术到位率80%,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80%。
(五)建设、运营
各级示范区养殖类片区普遍采用高效生态养殖模式,科学控制养殖密度,饲养品种统一,各级示范区广泛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基本建立林下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以及生产档案制度、产地准出制度和培训制度。食用菌等原料资源得到高效循环利用,有种养管理、动物防疫、产品质量监测、投入品监管等为主体的追溯体系。
1.自治区级示范区:标准化生产比例达到90%以上。2.县、乡级示范区:标准化生产比例达到80%以上。
(六)环境保护
各级示范区林下种植、养殖模式符合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有利 —6—
于改善周边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各级示范区动物疫病监测设施及粪污、病死畜禽无害化设施完备。示范区内不能消纳的畜禽排泄物,通过有机肥加工、槽罐车等设施实现异地消纳,降低环境污染风险;林下旅游类园区有完善的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
1.自治区级示范区:畜禽养殖的粪污利用率达到95%以上。
2.县、乡级示范区:畜禽养殖的粪污利用率达到85%以上。
(七)产业功能拓展
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明显。
五、林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区
(一)建设规模
1.自治区级示范区:已建成面积1000亩以上,木(竹)材年综合加工能力50万立方米以上或林产化工年综合加工能力2万吨以上或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或重点龙头企业不少于3家。
2.县级示范区:已建成面积500亩以上,木(竹)材年综合加工能力30万立方米以上,林产化工年综合加工能力5000吨以上或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或重点龙头企业1家以上。
3.乡级示范区:已建成面积200亩以上,木(竹)材年综合加工能力10万立方米以上或固定资产投资2亿元以上,—7—
规模以上企业或重点龙头企业1家以上。
(二)科技研发与推广
各级示范区产品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在区内处于领先水平。示范区企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相互利用和再造利用。
1.自治区级示范区: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精深加工率(二次以上加工)达到70%以上。
2.县级示范区: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精深加工率(二次以上加工)达到50%以上。
(三)硬件设施建设
水、电、路、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经销展示、交易流通等设施布局合理,技术、信息、法律、金融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备,满足园区企业发展需要。
(四)建设、运营
建立完善高效可持续的建设运营机制,运行顺畅,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到位,服务优良。
(五)环境保护
废水、废弃物排放全部达到国家标准。
(六)产业功能拓展
产业上下游互补关联的营造林、林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商贸物流类等企业以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方式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
—8—
六、森林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
(一)建设规模
1.自治区级示范区:以1家自治区级以上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旅游小区、生态文化村屯或1处以森林旅游为主要特色的4A级以上旅游景区为主体;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年旅游总消费3000万元以上。
2.县级示范区:以1家市级以上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旅游小区、生态文化村屯或1处以森林旅游为主要特色的3A级以上旅游景区为主体;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以上,年旅游总消费1500万元以上。
3.乡级示范区:以1处生态文化村屯或森林旅游为主要内容的景区为主体,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以上,年旅游总消费600万元以上。
(二)硬件设施建设
示范区具有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设施配套齐全,景观特色明显。
(三)建设、运营
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旅游小区、旅游景区的管理机构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有效。
(四)产业功能拓展
旅游品牌特色突出,森林旅游文化氛围浓厚,集旅游、观赏、休闲、体验、养生、科普等功能于一体。
—9—
第二篇: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总结
现将我市20XX年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工作总结如下:
一、创建基本情况
目前,北海市已成功创建自治区、市、县、乡四级示范区共18个,其中自治区级示范区4个,北海市合浦县利添水果产业(核心)示范区、北海市银海罗汉松产业(核心)示范区分别为五星级、四星级,广西农垦七里香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北海市银海果蔬产业(核心)示范区(今年认定)为三星级;合浦县党江双季稻产业示范区等4个市级示范区;合浦县闸口对虾产业示范区等2个县级示范区;合浦县党江镇双季稻产业示范区等8个乡级示范区。
20XX年,我市按照自治区的决策部署,以自治区级示范区为发力点,以市级为支撑点,以县级为依托点,以乡级为承接点,创建各级示范区23个,其中创建北海市合浦县东园循环农业产业(核心)示范区、北海市铁山港区深水抗风浪养殖(核心)示范区为自治区级2个,市级5个,县级9个,乡级7个。按产业类别分,种植业9个,水产业5个、畜牧业5个、林业2个,休闲农业2个,已经开展了县乡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考评工作。
二、创建工作初见成效
(一)引领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示范区既有农业基础的传统水稻等产业,又有新兴的生态乡村旅游产业;既有全国有名的“南珠”养殖产业,又有全区出名的高位池鱼虾养殖产业;既有全国规模最大的罗汉松、夏橙产业基地,又有全区规模较大的金花茶、发财树产业基地;既有国家重点扶持的奶水牛产业,又有北海重点发展的特色家禽产业,这些产业反映北海的农业特色,集成北海现代农业的最先进水平,引领北海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推动现代化种养方式转变。绿色、低碳、循环的种养方式在示范区得到广泛应用,涌现出全新种养模式:生态水稻示范区的“水稻+养鱼+养鸭”共生模式、抗风浪示范区的“金鲳鱼+珍珠贝+名贵鱼”多层养殖模式、东园示范区的健康生态循环模式、松柏山示范区的“水果+沼气+养猪”清洁环保模式、马兰垌示范区的“菜—稻—菜”轮作种植模式、对虾产业示范区的“鱼虾套养”资源共享模式、绿然生态鸡林下示范区的立体养殖模式等等,这些种养模式大大地推动我市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三)聚集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农村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现代化农业的“四要素”在示范区高度聚集。优质、连片的农村土地向示范区流转,形成300亩—5000亩的适度规模经营;财政涉农扶持资金、企业自筹资金、农民入股资金等三个主渠道资金集中投入示范区,累计投入86069万元;示范区引进新品种147个,推广新技术90项,应用新成果13项,还注册有“小村故事”、“绿然土鸡”、“诸葛食集”等商标28个,获得“三品一标”认证30个,名优品牌14个,无公害农产品19个,有机农产品6个,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个;示范区拥有自己的科研机构,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大中院校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聘用硕士或副高以上职称人才82人,新引进高层管理、销售人员23人。
(四)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农村金融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产业扶贫模式等“三种”体制机制在示范区落地生根成,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金融改革得到推广,小额担保贷款、联保贷款业务广泛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得到推广,示范区都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开展了“大块并小块”耕地整治,开展以土地入股、土地租用等多种形式的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产业扶贫模式得到推广,示范区以产业带动的方式,为贫困户开展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带动1000多户贫困户参与示范区建设。
(五)建立农民致富样板。在示范区内建立了“12345”带动农民致富样板,即:实现示范区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所在乡镇增收20%以上这一目标,整合基地和新农村“两块”资源;联结企业、合作社、农户“三要素”,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生产、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四统一”服务;通过“保底+分成”(水稻产业示范区、中盛瓜果示范区等)、“养殖套餐”(抗风浪示范区、龟类生态示范区等)、“农民股东”(利添水果示范区、小村故事示范区等)、“保姆跟踪”(林下养殖示范区、吉吉肉牛示范区等)、“电商扶贫”(黄瓜产业示范区、东园循环示范区)等“五带动”模式,带动11043户农户参与示范区建设,这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高于所在乡镇20%以上。
三、创建工作措施
(一)强化领导抓责任。将示范区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来抓,列入市政府重点工作“四定”任务和绩效考评,市、县(区)、乡镇三级建立了统一的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做好规划抓目标。今年初,每个示范区就制订一套实施方案和规划,规划由有资质的专业公司设计,县级政府发文认定,这些实施方案和规划围绕有示范(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能增收(带动农民增收)的目标,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加大投入抓扶持。每年市、县级都安排财政专项扶持资金,今年市级财政安排2000万元,分扶持培育资金和奖励资金下达,同时融合了财政项目资金、扶贫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金融政策性贷款等集中投入示范区建设。
(四)学习培训抓提升。市、县两级每年均举办示范区培训班,组织相关人员和企业负责人到区内外学习交流,在今年6月自治区召开的全区示范区推进工作会上,合浦县乌家镇政府作为先进典型发言。
(五)合力创建抓推动。全面实行“三推动”联创:一是政府推动,示范区在市、县、乡三级政府统一部署,行业部门指导下开展工作;二是专家指导推动,市成立由各行业专家参与的专家组,进驻示范区指导工作;三是经营主体实施推动,每个示范区都由一个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牵头实施,目前有204家经营主体入驻示范区,其中企业89家,合作社73家,家庭农场42家。
(六)开展督查抓落实。采取市领导现场办公、专人跟踪督办、召开协调会等方式进行督查,将每次督查内容报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送县(区)政府限期整改,还对进度缓慢的示范区所在的县(区)、乡镇主要领导约谈。
四、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在示范区建设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基础设施配套还不够完善,品牌建设有待提升,农民技术水平需提高等等,都有待我们今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建好巩固示范区取得的成果。加强领导,继续组织力量加大对示范区扶持力度,进一步拓展加工物流、电子商务、休闲旅游等功能,确保示范区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进一步提升示范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按照经营组织化、装备设施化、生产标准化、要素集成化、特色产业化“五化”要求,做大一批企业和合作社,挖掘一批农业科技人才,研发一批新品种,配套一批现代化设施设备,打造一批名特优品牌,建设一批新农村,培育一批农民专业能人,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进一步实现示范区预定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强领导,继续创建一批自治区、市、县、乡四级示范区,对已获认定的示范区提档升级。争取到2018年末,基本达到一个县(区)建成一个自治区级示范区、两个县级示范区和每个乡镇一个乡级示范区的建设目标。
第三篇: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管理办法(修订稿)范文
附件1
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管理办法
(修订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全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和管理,根据•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创建方案‡的通知‣(桂办发„2014‟17 号)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创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引领,以机制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特色兴区”为原则,以“品种优、品质好、市场广、效益高、群众乐”为标准。
第三条 深入推进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逐步实现每个涉农县(市、区)都有一个自治区级或市级示范区。各市要参照自治区的做法,建设并认定市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达到自治区建设要求并申报自治区考评通过的,可认定为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
第四条 各级各部门应当将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支持政策,积极协调统筹推进,促进示范区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五条 自治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具体由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负责)。各市人民政府负责协调推进本市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示范区建设任务。各地要明确工作机构,落实工作责任,逐步形成自上而下协调一致的工作体系。
第六条 在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中,自治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的主要职责。
(一)指导全区示范区建设,组织实施上级有关示范区建设工作的决定;
(二)拟订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管理办法和星级评定标准,由自治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征求意见后,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印发;
(三)组织自治区级示范区申报、考评,提出考评意见,报自治区人民政府认定;
(四)对示范区实行星级动态管理,对获得“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称号的示范区,每两年考核一次,提出考核意见,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定,达不到三星级以上标准的取消其称号;
(五)落实示范区奖励资金,制订对示范区的奖励办法,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后执行。
(六)完成示范区建设其他有关工作。
第三章 建设要求
第七条 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管理部门明确和经营主体清晰。示范区要有明确的管理协调机构,经济社会秩序良好,组织协调有效。经营主体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权责清晰、制度健全、机制灵活、运行顺畅,与当地农户保持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
(二)制定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示范区建设要科学规划,规划中要体现现代要素的应用和示范,要强化产学研结合,引进、集成、运用、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把示范区办成先进科技成果的密集应用区和辐射源。示范区所在市或县(市、区)编制有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规划要符合经营组织化、装备设施化、生产标准化、要素集成化、特色产业化的要求,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乡村建设相融合,重点是村容村貌整治、房前屋后的美化绿化。申报自治区级示范区的规划,需通过自治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
(三)主导产业突出和适度规模经营。示范区建设要为县域农业现代化树立样板,要立足县域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特色,建设良种化、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形成引领县域农业现代化的力量,促进全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特别是粮食、糖料蔗等主产区要进行现代化试验示范。
1、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的规划建设面积一般连片3000 亩以上,拓展区5000 亩以上,辐射区10000 亩以上。
2、各地应积极创建市、县、乡级示范区,建设规模和标准可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乡级示范区应从一村一品做起,发展成一乡一业、一县一业,逐步打造升级为县级示范区、市级示范区、自治区级示范区。
3、申请认定为上一级示范区的,原则上要求已经获得下一级示范区称号。
(四)注重科学选址和高速经济带建设。示范区选址原则上要求在农业区划划定的产业功能区,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要注重高速经济带建设,在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沿线建设示范区(不适宜在此布局的水产畜牧业示范区除外),利用快速对接粤港澳的优势,沿线站点布局示范区。农业、旅游、铁路、公路等管理部门要密切协作,科学规划,合力推动,把高速经济带示范区建设成为面向粤港澳的特色粮食、果蔬、禽蛋生产和物流基地和跨省农业观光旅游点。
(五)经营管理科学和生产要素集聚。示范区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投入符合现代农业的要求。
1.有一支高水平的经营管理队伍,引进一批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或高级职称的管理人才,主要从业人员经过相应职业技能培训,加快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县域农业人才小高地。2.科技水平处于全区同行业领先,积极引进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产品加工技术、设备和工艺,实现技能培训制度化,农业工人职业化。积极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中心)。
3.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支撑力量,每个示范区至少有1 家龙头企业入驻,至少成立有1 个密切联结示范区所在地农户的合作组织,示范区经营方式科学,经营机制灵活,完全实现市场化运作。
4.形成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社会资本、工商企业、金融资本成为示范区投资的主要来源。
5.同步推进产业文化建设,以图、文、物等多种形式展示示范区主导产业历史渊源、自然属性、生产工艺、产品功能、科技进步、产业战略、发展蓝图等。
(六)探索不同模式和经营机制。各示范区要因地制宜,科学引导,探索适合不同条件的农业投入、经营管理和农民利益联结的体制机制,要以市为单位统筹规划示范区经营业态和模式,在总结当前耕地较快流转、公司进入农业积极性较高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土地入股、合作农场、土地托管、统一经营分户管理等不同形式、不同机制的示范区。
(七)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要结合“美丽广西﹒生态乡村”建设,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区,一手抓好生态田园、生态水系、生态家园建设;一手生产有机农产品,打造生态产品、生态产业、生态品牌。建设以资源利用集约化、废物循环资源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能耗排放低碳化、产品产出优质化的生态循环农业。把影响环境的畜禽排泄物、农作物秸秆、农村生产、生活污水等废弃物逐步转变成肥料、饲料、能源等,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示范区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八)基础设施完善和生产服务配套。示范区内水、电、通信、路等基础条件配套完善,设施装备达到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无害化安全生产条件,管理服务设施齐全。示范区应宽带通达,并借助现代通信信息技术,探索建立农业生产物联网智能管理的新模式。
1.种植业(包括花卉和绿化苗木)示范区综合机械化率50%以上,农资贮藏库、育苗中心、采后处理中心、水肥一体化、分级包装、保鲜贮运、检验检测室和档案室等设施设备处于全区同行业领先水平。
2.畜禽养殖示范区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完备,沼气及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配套齐备并运转正常,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监测设施齐全。畜禽排泄物实现资源化利用,做到就近消化,处理与利用率达95%以上。
3.水产养殖示范区设施设备完善,有单独设臵的检测室、药房和存放饲料及生产工具的仓库等。生产设施具备符合标准化生产要求的养殖池塘、网箱等基础设施,给排水独立,生产所需渔业机械齐全、足量;配套建设有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蓄水池、净化池及废水处理系统。
4.林业类示范区要按照集约化经营要求, 依法取得相应生产经营许可,种源、种苗来源合法有据,良种覆盖率达到100%,防疫检疫、质量安全等配套设施及制度齐全;充分利用现代先进适用高产栽培、生产技术,具备指导、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相应的科技力量和技术储备;林产品加工实现工厂化、标准化、精细化生产,加工技术装备实现由计算机智能控制的高度精确化、自动化,林产加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精深加工率(二次以上加工)达到70%以上。
5.休闲农业示范区和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区应将农业、旅游、生态融合发展,集旅游、观赏、休闲、体验、养生、科普等于一体,水、电、路、气、通信、排污、停车等基础设施完善,公共设施、服务设施和接待设施齐全。其他产业示范区也应适当配套为村民服务的休闲设施设备等。
(九)建立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控制体系。要推进水稻、甘蔗、蔬菜、肉禽蛋等产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建立健全生产档案制度、产地准出制度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质量安全关键技术到位率达到100%,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100%。
(十)土地权属清晰和布局开放。示范区土地权属无争议、无纠纷。示范区优先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土地利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自治区相关政策,不存在盲目圈地、滥占耕地以及违规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的情况,不存在强行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示范区有别于一般的工业园区,与乡村融为一体,是不设围栏的、对社会开放的示范区。
(十一)循序推进和示范带动作用明显。按照一年打基础、二年上水平、三年见成效的目标,循序推进示范区各项建设,申报认定为自治区级示范区的平均单位产值处于全区先进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核心区比拓展区高10%以上,比辐射区高15%以上,比所在乡镇高20%以上。
(十二)整合财政资金和加大金融支持。要形成有效的涉农资金整合机制,自治区设臵一定多年不变的示范区奖励专项,按不同星级给予不同的奖励,奖励办法另行制定。各级财政要强化扶持土地入股、合作农场、土地托管、统一经营分户管理等与农民利益紧密结合的示范区或示范项目,使财政支持示范区建设常态化。支持金融机构精准支持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主办行制度,建立财政和经营主体共同出资的贷款担保“资金池”,银行业金融机构按“资金池”金额的一定倍数放大贷款规模;对公司化运作的示范区,更多地采用贷款贴息的方式,支持示范区投融资,增强示范区“造血”功能。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未来作物收益权、仓单、保单抵押、质押贷款和评级授信等创新试点。鼓励经营主体牵头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示范区内主要农作物的保险覆盖面。
第四章 申报认定
第八条 按上述建设要求创建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均可申报认定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
(一)自治区每年认定一批“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申报时间不作统一规定,示范区管理组织认为条件成熟的合适时间均可申报。
(二)由示范区管理组织填写自治区制定的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申报书→提交所在县(市、区)人民政府→所在市人民政府审核(自治区直属机构建设的示范区由自治区直属厅局报送)→报自治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自治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组成考评组进行实地考评。
(三)考评达到三星级以上的示范区,报自治区人民政府认定并授予“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称号。
第九条 认定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的示范区,由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证书、牌匾,并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资金作为财政专项,列入预算。奖励资金管理办法由财政厅、农业厅制定。
第五章 动态管理 第十条 逐步建立健全示范区建设与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监督激励机制,自治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获得认定的示范区实行“目标考核、星级管理、能进能退”的动态管理机制,使各地既有压力也有动力,推动示范区创建永远在路上。
第十一条 自治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有关部门,每两年对获得认定的自治区级示范区考核一次,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定。考核达到三星级以上标准的,继续保留“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称号,获得晋级或继续保持五星级的再给予一次性奖励,被降星级的不予奖励。考核达不到三星级的,取消“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称号。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示范区,可不经考核程序,直接取消“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称号。
(一)违法经营,受到有关部门处罚的;
(二)损害农民利益,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三)发生重大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自愿放弃示范区称号的;
(五)有其他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
第十三条 被取消“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称号的示范区,两年内不得再申报自治区级示范区。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四条 为便于科学量化评价示范区,由自治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商自治区有关部门制定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星级评定标准。
第十五条 农垦系统企业申报认定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参照本管理办法执行。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自治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2014年11月28日颁布执行的•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第四篇: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建设标准
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建设标准
第一部分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坚持公益性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设施、服务能力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需求。
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合理。每3-10万居民或每个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场所及相应的设施、设备应符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的要求。
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有效地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服务功能、服务人口、居民的服务需求,按照精干、效能的原则设置卫生专业技术岗位,配备适宜学历与职称层次的卫生技术人员。
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依法进行注册登记,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按照登记的诊疗科目执业;执行各项技术规范,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预防服务差错,确保服务安全。
第二部分
一、贯彻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和中医药工作的方针政策
(一)政府高度重视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将其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二)政府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有中医药管理部门参加,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各项工作。
(三)制定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并纳入相应的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四)贯彻落实社区卫生服务财政补助的政策;市、区政府在安排相关经费补助时,统筹考虑社区中医药服务,保证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所需的基本设施设备和人员培训等中医药服务工作的投入。
(五)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完善参保人员利用社区医疗服务的引导措施。将符合条件的社区中医药服务项目纳入支付范围,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时应用中医药诊疗方法的自付比例比使用其它诊疗方法的自付比例低。
二、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要适应中医药服务的要求
(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注册登记中医科(含民族医科),开设中医诊室,设置中药房,配置中药饮片调剂设备和常用的中医药诊疗设备。
(七)社区卫生服务站要配置常用的中医药诊疗设备。4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提供中医药服务为主。
(八)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公立中医医院多种形式的中医药服务的联合与协作,建立有效的双向转诊制度。
三、提高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中医药水平
(九)建立鼓励大中型中医医疗机构有关在职及退休中医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兼职服务的制度。
(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接受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或规范化培训。
(十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医师总编制内配备不低于25%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其中至少有2名中级以上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有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执业医师。
四、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要体现中医药的特点
(十二)预防
1.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积极参与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2.开展不少于2种慢性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慢性支气管炎、肿瘤、老年骨关节等)中西医结合防治一体化的服务,对社区主要危险因素进行行为干预;
3.在居民健康档案中体现中医内容,运用中医理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十三)保健
1.制定适合社区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的中医保
健方案,并组织实施;
2.制定适合社区亚健康人群的中医保健方案,并组织实施;
3.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养生保健、食疗药膳、情志调摄、运动功法、体质调养等工作。
(十四)康复
1.将中西医结合康复内容纳入社区康复体系;
2.应用中医药康复手段,结合现代理疗方法,对中风后遗症、伤残等疾病进行康复治疗。
(十五)健康教育
运用多种形式宣传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知识,引导社区居民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编制、发放中医或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处方和宣教资料,宣教资料每年不少于3种。
(十六)计划生育咨询以及技术指导
运用中医药知识开展优生优育、生殖保健和孕产妇保健的咨询及指导。
(十七)医疗
1.在门诊、病房、出诊、家庭病床等工作中运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处理社区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
2.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充分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火罐、敷帖、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热熨、导引等中医药方法;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门诊量不低于总门诊量3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门诊中医科室中医治疗率不低于85%;
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成药品种不少于80种,中药饮片不
少于250种;社区卫生服务站中成药品种不少于50种或中药饮片不少200种。
五、严格社区中医药服务的监督管理
(十八)严格中药饮片、中成药的使用管理,严格执行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
(十九)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考核机制,将中医药业务开展情况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其管理人员工作考核目标。
(二十)及时了解社区居民对中医药服务需求的内容和方式。
(二十一)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特色服务内容的知晓率不低于90%,对中医药服务的满意率不低于85%。
第五篇: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建设标准
附件
1全國中醫藥特色社區衛生服務示範區建設標準
第一部分
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堅持公益性質,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設施、服務能力滿足社區居民的基本需求。
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合理。每3-10萬居民或每個街道辦事處所轄範圍設置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根據需要設置若干社區衛生服務站。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場所及相應的設施、設備應符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標準》和《社區衛生服務站基本標準》的要求。
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具有公益性質,不以營利為目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以社區、家庭和居民為服務物件,以婦女、兒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貧困居民等為服務重點,以主動服務、上門服務為主,有效地開展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康復、計劃生育服務和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服務。
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應根據服務功能、服務人口、居民的服務需求,按照精幹、效能的原則設置衛生專業技術崗位,配備適宜學歷與職稱層次的衛生技術人員。
四、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嚴格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章。依法進行註冊登記,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按照登記的診療科目執業;執行各項技術規範,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實施全
面品質管制,預防服務差錯,確保服務安全。
第二部分
一、貫徹落實社區衛生服務和中醫藥工作的方針政策
(一)政府高度重視社區中醫藥服務工作,將其納入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規劃並組織實施。
(二)政府社區衛生工作領導小組有中醫藥管理部門參加,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社區中醫藥服務的各項工作。
(三)制定全國中醫藥特色社區衛生服務示範區創建活動實施方案並納入相應的工作計畫,並組織實施。
(四)貫徹落實社區衛生服務財政補助的政策;市、區政府在安排相關經費補助時,統籌考慮社區中醫藥服務,保證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開展中醫藥服務所需的基本設施設備和人員培訓等中醫藥服務工作的投入。
(五)將符合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範圍,完善參保人員利用社區醫療服務的引導措施。將符合條件的社區中醫藥服務專案納入支付範圍,參保人員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時應用中醫藥診療方法的自付比例比使用其他診療方法的自付比例低。
二、社區衛生服務網路要適應中醫藥服務的要求
(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註冊登記中醫科(含民族醫科),開設中醫診室,設置中藥房,配置中藥飲片調劑設備和常用的中醫藥診療設備。
(七)社區衛生服務站要配置常用的中醫藥診療設備。40%的社區衛生服務站以提供中醫藥服務為主。
(八)實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公立中醫醫院多種形式的中醫藥服務的聯合與協作,建立有效的雙向轉診制度。
三、提高社區衛生服務隊伍中醫藥水平
(九)建立鼓勵大中型中醫醫療機構有關在職及退休中醫人員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兼職服務的制度。
(十)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中醫類別執業醫師接受省級中醫藥管理部門中醫類別全科醫師崗位培訓或規範化培訓。
(十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醫師總編制內配備不低於25%的中醫類別執業醫師,其中至少有2名中級以上任職資格的中醫類別執業醫師。社區衛生服務站至少有1名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的執業醫師。
四、社區衛生服務功能要體現中醫藥的特點
(十二)預防
1〃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和優勢,積極參與傳染病的預防工作;
2〃開展不少於2種慢性病(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腦卒中、慢性支氣管炎、腫瘤、老年骨關節等)中西醫結合防治一體化的服務,對社區主要危險因素進行行為干預;
3〃在居民健康檔案中體現中醫內容,運用中醫理論開展流行病學調查。
(十三)保健
1〃制定適合社區老年人、婦女、兒童等重點人群的中醫保健方案,並組織實施;
2〃制定適合社區亞健康人群的中醫保健方案,並組織實施; 3〃開展具有中醫特色的養生保健、食療藥膳、情志調攝、運動功法、體質調養等工作。
(十四)康復
1.將中西醫結合康復內容納入社區康復體系;
2.應用中醫藥康復手段,結合現代理療方法,對中風後遺症、傷殘等疾病進行康復治療。
(十五)健康教育
運用多種形式宣傳普及中醫藥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知識,引導社區居民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編制、發放中醫或中西醫結合健康教育處方和宣教資料,宣教資料每年不少於3種。
(十六)計劃生育諮詢以及技術指導
運用中醫藥知識開展優生優育、生殖保健和孕產婦保健的諮詢及指導。
(十七)醫療
1〃在門診、病房、出診、家庭病床等工作中運用中醫理論辨證論治處理社區的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
2〃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充分運用中藥、針灸、推拿、火罐、敷帖、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熱熨、導引等中醫藥方法;
3〃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中醫門診量不低於總門診量30%;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門診中醫科室中醫治療率不低於85%;
4〃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成藥品種不少於80種,中藥飲片不少於250種;社區衛生服務站中成藥品種不少於50種或中藥飲片不少200種。
五、嚴格社區中醫藥服務的監督管理
(十八)嚴格中藥飲片、中成藥的使用管理,嚴格執行中醫藥技術操作規範。
(十九)建立社區衛生服務工作考核機制,將中醫藥業務開展情況納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及其管理人員工作考核目標。
(二十)及時瞭解社區居民對中醫藥服務需求的內容和方式。
(二十一)社區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中醫藥特色服務內容的知曉率不低於90%,對中醫藥服務的滿意率不低於85%。